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不合理现象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通病,在一个建筑企业中只有少数部门重视工程造价以及其运行的状况,这一问题是导致我国建筑行业工程造价偏高的重要原因。在工程建设的整个环节中,由于工程造价控制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最终导致实际工程造价与预算造价之间差距很大,致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建筑企业的收益也受到消极影响。由于建筑工程从设计到竣工涉及到很多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控制的要点也不同,所以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是重要的。
1.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都涉及到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同时工程项目的决策与建设也都会受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建筑项目投标方面,企业应该以自身的实力为出发点进行投标,禁止出现偏离自身能力范围而随意降低工程造价的情况发生,这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严重的危害。在决策环节中,制定方案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满足建筑工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明确不同方案的工程造价、工程效率以及建设技术,最终综合评价不同的方案,选择最佳的方案完成工程项目。在施工环节,应该严格控制施工技术,因为即便是预先设计好的施工方案也会因为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改变。在竣工时需要对整个工程的总成本进行结算,包含了所有的施工环节。由上述分析可知,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涉及到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
2.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不够严格
经过实际分析可知,在项目设计阶段所有的费用支出只占整个建设工程整体费用的1%,但是设计阶段所以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了75%以上,由于可见,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属于源头,在整体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中是基础环节。当前我国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基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技术层面,而对于经济而言则显得较为忽视,由于当前设计单位对技术与经济分析深度不够的问题,是导致设计方案无法通过的重要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源头在于设计人员只需要对设计工程的质量负责,工程造价的高低与他们并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工程设计图的深度和质量不过关导致后期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工程量错算、漏算等,这对于招投标工作的质量也有消极影响,工程造价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2 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决策阶段对于整个建设工程来说具有全局性的作用,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在这一阶段一般投入的金额会占总投入金额的0.5%左右,这些投资对于项目整体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中,他们对于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十分重视,会花费较大的成本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决策阶段做出准确的工程造价对于整体工程项目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投资膨胀问题较为严重,导致工期延长、工程造价也随之提高,分析其源头可以发现就是因为忽略了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将重点完全放在施工阶段。此外,很多企业对于工程造价也不够重视,因此工作人员在工程造价管理时自然也会忽视,在前期投资控制阶段没有把握好,所以导致后期整体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工程造价也难以掌控。
2.3 竣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力度不够
在竣工阶段是最能够反应建设项目产品价格的时期,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中处于终点位置,在这一阶段应该对合同进行逐项审查,做好管理工作,以具体的法律条文约束工程造价,进而使其得到大家的认可。此外,在竣工结算阶段应该重视整体工程的预结算工作,出掉其中高取费用等不切实际的费用以及不合理的技术。当前我国在工程结算阶段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承包方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会尽力的多算,而发包方为了减少投入而想尽办法乱砍,两者之间经常会僵持不下,工程结算也会因此而一拖再拖,时间长的可以达到几年,这不仅导致建设工程造价不能够得到确认,也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使用。
3.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对策
3.1 招投标环节
一般招标方在工期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都会选择投标报价最低的投标人,因此对于投标人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除了技术与质量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价格的竞争,价格竞争也是招投标工作的核心内容。对于招标方来说,他们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所设置的招标条件应该保证公平合理,内容做到严谨规范,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因为招标文件不仅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对于中标单位也具有参考作用。工程的承包合同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工期设定、施工进度、工程造价等内容,所以在签订之前应该对合同的所有内容仔细阅读,深刻理解合同中的每一项条例,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法律要求。
3.2 工程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是整体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施工阶段加强造价控制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也可以提高投资效益。首先是施工单位的选择,因为施工单位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所以他们的技术水平关系到整体建设工程质量建设的优劣,因此应该在保证技术通过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单位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实际中应该结合各项具体的技术经济条件,对当前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进行优化,最终选择最佳的方案施工。工程造价与工期之间是矛盾的,所以应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图纸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指导,所以重视图纸会审工作,及时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作用。
3.3 竣工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竣工结算是要求所有的工程价款具有合理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因为在这一阶段中直接影响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经济利益。工程造价的波动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变更签证,第二是施工过程的诸多因素,例如在施工阶段施工材料的价格会出现浮动等。做好工程结算工作有助于衡量整个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同时也是控制设计概算的重要依据,因此严格审核工程结算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正确使用资金不可缺少的环节。最后,为了确保工程结算的准确性,建立工程结算复审制度是必要的。
4.结语
由上述可知,因为工程造价涉及到建设工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对于整个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不够严格、投资决策阶段重视程度不够、竣工阶段控制力度不够等,应该做好招投标环节、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简介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定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指建筑相关企业对建筑施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工作的统称。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来满足能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其主要的要求如下: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严格遵守相应的施工规范与标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应贯穿整个工程,直至建筑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
1)按规范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细致审核:要求技术人员在拿到图纸后要对图纸进行审查,在浏览图纸后应当掌握建筑工程总体概况。在发现图纸中设计不合理处应当记下,并与设计人员交汇,改正不合理之处再进行相关施工。
2)了解施工环境:在审核完图纸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施工场地进行察施,大致了解施工场地的条件和特点为后期施工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按照技术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测量,掌握相关数据。
4)制定施工计划:在对施工场地进行测量后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制定施工计划,以保证工程能顺利进行。
5)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技术管理与控制:根据国家建筑领域相应规范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方面进行监管来满足施工标准与施工期限的要求。
6)将建筑设计施工中涉及资料妥善保存:按照国家要求,相关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对该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妥善保存,以便在出现建筑事故时能够调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建筑工程结算时提供必要的数据作为依据。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1)在建筑施工中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够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2)能够在建筑施工中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能力,为建筑企业培养相应人才。同时也确防止施工中不合理的行为发生,让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3)合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在保证规范要求的质量下将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与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比。如何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制度将是施工管理中一大难题。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及工程量的积累,通过技术人员的反馈来完善该制度。另一方面导致我国施工技术管理难以顺利提升的是施工队伍的不固定性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中分包队伍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这就必然会出现施工队伍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而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施工队伍具有不固定性的突出特点。这将导致施工队伍很难高效的管理,必将耗费人力物力在管理不固定的施工队伍中。相比于专业的施工队伍,这样的施工队伍缺乏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1)满足施工及工期要求:采用规范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提高施工质量,从而避免因为施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重视施工工期问题,做好工程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来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竣工。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中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避免因不正确的施工方式所造成的设备故障、技术故障,排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节省施工成本:建筑领域竞争激烈,能降低施工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建筑领域往往鱼目混杂,许多建筑企业为挤压盈利空间,以牺牲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来换取盈利。但是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对此建筑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望能正确的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在施工中开展技术管理与控制可以预防一些施工问题,从而减少在验收与返工中的成本。
4)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如今的建筑领域竞争激烈,做好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将有力与建筑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较多的技术人才,但是总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导致施工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完善技术管理与控制制度以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建筑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三、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在施工中妥善保管技术资料:建筑施工中往往会需要或者产生管理性资料,这些资料是施工控制的措施。同时它们也记录着工程施工中相关说明和数据,为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对这部分的资料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以备需要时可供查阅。在建筑施工技术相关资料的管理中可以采用分项管理模式,将工程技术逐步细化管理。
2 )将技术管理与控制职责落实: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顺利落实,可以将技术管理职责落实到相关施工人员身上。提倡技术管理人员能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深入学习规范,了解施工中各个部分的技术要求。在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并通过职业考核后,将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来提技术高管理效率。
3)完善施工中的责任制度:建筑施工中应当注重施工安全问题,应当根据安全原则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在建筑施工中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用制度形式将项目施工与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联系起来,以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总结: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尚未完善。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将能促进施工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春雨.浅议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篇3
前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公共建筑越来越多,公共建设投资项目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以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在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招投标以及项目实施阶段,都需要一定专业技术和投资控制经验的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来加强大型公共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只有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才能把公共建筑的投资控制在合理预算范围之内,才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其造价和管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公共建筑造价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1、公共建筑建设各阶段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1.1、投资决策阶段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立项决策,是项目建设的开端,是投资方进行全过程投资把持最为要害的阶段。决策阶段虽然所需消费的资金不多,但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却能占到70 %。在项目决策阶段,合理地断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断定建设标准,周密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巧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环境上是否容许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多方案优选,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即可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打算把持额,施工期间不得任意突破,使其真正起到决策和把持作用。
投资方组织编写的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能全面而正确体现业主的投资意图。项目建议书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项目投资的效益,投资方应对拟建项目标选址、功效、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设备选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年限等进行正确详细的论述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断定的各项初步技巧经济指标将直接决定了全部项目标投资。
1.2、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设计阶段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所以在设计阶段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严格禁止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手续的三边工程。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价值工程的评估和分析,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比,尽可能做到技术上先进、功能上能够满足,使用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等。在公共建筑投资决策中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去分析控制造价,在保证建筑产品功能不变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成本,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并符合各项建设项目要求的产品。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限额设计,把握好各个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由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强化节能意识,增强观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严格落实限额设计,实行设计的奖惩制度。
(3)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指标和综合效益选择设计方案。
(4)强化施工图设计审查,凡技术经济超标的施工图,均不得交付业主进行招标。
(5)积极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监理制度。
1.3、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
我们不仅要做好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在设计后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在制定招投标书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约定合同结算方式。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要事先约定计价方式、计价依据。特殊设备和大宗材料供应方式。建设项目使用费率招投标时一定要把招标文件要细化,要列出那些费用应该取或不该取;采用什么版本的定额结算;合同采用的结算方式。说明结算时调整工程造价的依据,当地造价部门的材料价格信息规定;人工费调整文件,双方供应材料的结算方式,包括采用什么方法优惠等。在有栏标价的招投标时不要把拦标价定的过高,以免投标时抬高标价,在编制标底的情况下,要严格标底保密工作,制定合理评标标准,更不要盲目地采取最低价中标,这样往往使质量得不到保证,因为中标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影响施工质量。
1.4、施工合同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依法保护发承包双方合法利益的法律性文件,是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最主要的依据。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1)合同管理:必须有专人管理合同的商务洽谈,负责合同条款的专订,建立合同计算机管理台帐。计算机管理台帐是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工程造价的必备手段。
(2)施工措施管理:督促承包商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造价,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降低造价的目的。
(3)材料、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材料费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一般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项目管理者可在施工过程中参与主要材料的选型定价。为做好选型定价工作,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材料市场的价格及其走势,对商品混疑土、钢材、门窗水电及墙地面装饰等大宗材料的采购应进行多家比选。
(4)现场签证管理:工程项目结算过程中,签证计算认可是最复杂的,因为经济签证涉及法律、合同、设计、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对签证的管理必须注意以下方面问题:① 必须采用多方认可,不能由个别人随意签字;② 必须明确签证权限、责任;③ 必须规定签证的格式要求,要做到明确表述签证内容;④必须由监理或业主代表书写,并保存原件,防止签证篡改现象发生;⑤必须做到及时签证及时上报,避免补签现象发生。
1.5、竣工决算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最重要的一环,即瓜熟蒂落阶段。竣工决算能忠实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也反映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及时办好工程竣工决算必须收集、整理竣工结算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鉴证材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取证还必须注意其有效性,如设计变更通知书必须由原设计单位下达的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相关印鉴;现场监理的签证必须有甲方工地负责人的签章并征得设计人员的认可等。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承包方在竣工结算书中普遍多算,发包方千方百计乱砍一通,扯皮现象严重,工程结算一拖再拖,有的一拖就是几年,大大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
1.6、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注册造价工程师是受到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士.对建筑成本、价格、财务、及法律等均有专门知识,能就初步成本咨询、成本计划、招投标文件的制订及相关承包价格、建筑合约前的制订和管理,工程费的预算及成本控制、工程策划,建筑合约的纠纷仲裁,建筑工程保险费损失估值等方面提供广泛服务,在建设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结束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的形式非常严峻,因此实施公共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只有将建筑工程总造价控制在预计或者理想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控制工程造价是复杂又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搞好每个主要环节,从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篇4
现阶段,由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其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所以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已经势在必行,以此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实施财务管理是明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高校后勤改革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经济实体。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的资产与其所在单位的资产往往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况,使得高校后勤资产无法确切核算,频频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后勤资产所拥有的产权不明晰。而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对高校后勤资产的管理力度,为明晰资产产权奠定基础。
(二)实施财务管理是规范成本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高校后勤工作依附于所在单位母体,缺乏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观念,甚至存在不了解成本核算目的、意义、内容和范围的情况,不仅难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而且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发展。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可以规范高校后勤一切的经济业务活动,使其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有序开展,通过运用成本管理手段,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减少利润虚增的情况发生。
(三)实施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其拥有的自越来越大,高校后勤领导不仅拥有财务的招标决策权、支配权,还拥有工程管理权、验收权,若不对高校后勤的经济活动加以规范化管理与控制,势必滋生诸多、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造成资产浪费和流失。所以,只有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才能确保高校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高校后勤资产安全、完整。
二、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新时期,高校后勤应当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在会计核算方面,为了满足高校后勤独立核算的要求,应坚持收支配比原则,正确区分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按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高校后勤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利润管理制度等,使高校后勤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财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实施成本核算制度,强化成本控制力度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将以无偿服务为主的运营模式转变为有偿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建立起独立的高校后勤实体,全面实施企业化管理。在成本核算中,应该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对人工、物业、住宿、水电、卫生、餐饮等费用进行规范化核算。高校后勤还应当通过建立成本核算体系、预算管理机制、成本管理评价机制和责任成本机制,强化高校后勤成本管理与控制,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三)建立健全经营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后勤作为自主经营的实体,应建立健全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后勤经济效益进行考核,通过各项指标的计算衡量其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高校后勤应当依靠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积极开展经营服务业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高校后勤社会效益进行考核。在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高校后勤工作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提高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不仅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做好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等基础工作,还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控制等各项职能,为高校后勤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就要求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应当在全面掌握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理论知识、相关财经政策、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从单纯的核算人员、记账人员发展成综合型财会人才。此外,高校后勤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继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结构,以满足高校后勤改革与创新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一、土建工程造价含义及科学造价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1、土建工程造价,隶属于工程造价中的一项。是指在完成一个土建建造时,经过项目规划、筹建、施工、最后验收的过程中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的资金总和。具体费用由建筑工程费、安装费、设备费用、管理费、勘察设计费、财务费用、生产准备费、土地转让费等。一个土建建设项目的基本成本投入都包括在了土建工程造价里面。
2、科学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科学的土建工程造价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尽量避免建筑材料的过度使用,合理购买材料,为建筑方节约材料。在建设的前期,中期,后期中,合理的预算影响着筹建项目的决策、投资计划、资金筹集。而对于投资方而言,一项土建建造工程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就在于其前期的工程造价的预算是否准确。因此,土建工程需要科学的造价管理,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在科学控制管理土建造价的重要阶段。
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方法
基于土建工程的造价确定方法与控制方法保证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是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利用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以及对项目建设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地管理,减低工程造价,从而减少投资成本,达到项目投资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土建工程造价的主要方法是,在项目整个的建筑过程中,全体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对项目建设整个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共同承担,并要求各个与项目建设利益相关的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使监督、制约、相互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土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分析
施工中存在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两方面。工程项目核算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把整体消耗费用成本核算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将工程成本中的直接费和施工中的间接费进行统一的汇总。以两算对比为基础,调整相关费用,使工程所有实施性费用开销都有根据、凭证。对于工程量计算,应每个季度都进行相应的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并控制好工程的实施情况。根据每季度的成本以及进度消耗的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及时的检查和记录工程中的工、机、料,对于工程实施中相应的技术性失误进行分析,通过控制使资源浪费的现象杜绝或者减少,通过统一调整和分析工程的整体资源,来达到节约成本支出,获得盈利的目的。
四.土建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1、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加强控制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在进行初步的工程造价时,首先要根据实际工期情况设定出一个合理的造价起点以及终点。一般情况下,以设计单位建设初期为起点,以工期结束时间为终点。将其参与工程造价整个过程的资金投入,预算,分配以各个环节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掌握。将工程造价设计的具体方案在建筑施工图纸中充分的加以体现,施工图纸上不仅仅要对施工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总结,同时还要将可投资的分配与控制进行合理的审查与考核,针对施工各个阶段的不同,其工程造价管理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对此,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对其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与实施,保证其造价的合理性。
2、 实行设计招标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土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可以在工程造价过程中采取设计招标等形式进行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将有效的避免设计局限性与片面性,从而使投标者之间不断竞争与学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就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结合其土建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这种招标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承包体制,并对其一部分人产生了极其大的影响,但由于其考虑因素众多,时效性强,故此最能将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设计方案。
3、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在工程施工阶段如果发生质量不合格、返工的次数过多、拖延工期等现象,就会造成工程的整体费用增多。所以,必须要加强工程施工中施工要求的控制。想要即使的发现问题,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就需要针对性的控制工程中所实施的分项整修工程,确保工程的检查监督和质量验收合格。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狠抓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系统浪费。只有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工期,增强管理意识,才能减低工程造价;工程施工中也应该重视协调、调运工作,做好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调控,合理使用机械减少劳动力费用,达到节省成本、降低费用的目的。要严格地审查工程中出现变更的款项,当确定项目图纸后,项目管理员不得随意批准更换,不管账目数量多少,一旦造成资金损失,后果都将十分严重。
4、整体材料价格的控制。对于材料价格的掌握和控制,要根据市场以及对材料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应设立信息管理部门,采集、接收项目管理中所使用的材料价格信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项目结算中整体的材料价格控制,用网络统计好各地材料价格,共享信息,最终使使用材料的价格趋于明朗化、透明化。通过比较各个时期工程所购进的材料单价,将进货的渠道、进货的时间以及价格弄清之后,对材料相互调整的报价信息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确保材料的价格,可由双方共同制定材料运货计划。实行材料报价制度,对于加强对材料进货的价格控制极为有利,通过增强核算意识,来防止流通环节出现不规范的交易,改变以往改变死算账的静态价格管理方法,实行统一的价格控制。
5、完善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结算是工程竣工中一项重要环节,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了解。在建筑工程结束收编过程中,审查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结算。验收每个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的增加与减少都要有明确的记载与相关数据的结算证明,将其工程最终的使用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掌握,使其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都能与施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关系以及合同的充分体现。以便更好的完善其工程结算在整个施工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当前土建工程建设的造价管理工作应该以当地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将土建工程管理中各阶段的预算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建设项目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析如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篇6
一、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产品的质优价廉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最佳手段。
2.加强成本管理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对本单位的产品售价根本无法完全控制和随意调整的,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除了加强市场调研和提高产品质量之外,还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内部产品成本管理,产品成本的目标控制。降低成本,才是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寻求生存的有力保障
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把产品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以下。只有降低了成本,企业才能占有竞争的优势,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经营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树立并提高企业全员的成本费用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
1.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是实现财务成果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获利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成本费用的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涉及面甚广,必须使企业全员树立成本费用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本费用管理素质。
2.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实施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企业必须认识到,应把所能影响到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均纳入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的重点之中。同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实行归口管理,即在企业财会部门负责全面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上,再由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形成一个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权责分明、制衡有力、动态应变的成本费用管理机制。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条件
1.企业必须在现有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大开创新之路,把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有效的运用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之中,远比只从内部挖潜节约更占优势。因此,在转变思路力求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并把科技成果尽快的向生产力转化,也是强化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的一条创新之路。
2.传统企业成本费用的管理,主要强调的是节约、节省,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这是保守经营的具体表现,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应关注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放眼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才能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严格区分可控成本费用与不必控制的成本费用,应不应该投入主要看“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努力提高成本率是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成本率是一项比值关系,是效益与其相关成本费用之间的比值。其公式为:成本效率=效益/成本。虽然某些费用的发生会使企业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就长远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增加和提高。
四、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的岗位分工、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同时做好岗位的轮换工作,同一岗位人员应定期做适当相应的调整和更换,避免同一人员长时间负责同一业务。并配备合格人员办理成本费用的核算业务,办理成本费用核算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偏不依的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
同时,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成本费用业务的授权方式、程序、权限、责任和相关的控制措施等。规定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之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2.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企业为了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制度,成本费用的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应用会计方法,系统的记录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确定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对生产经营中的材料、人工和间接费用等应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不得随意改变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更不得出现多列、少列和不列成本费用的弄虚作假手法。
同时应制定必要的材料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取、发放和结存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内部结算方法和结算价格。成本的计算方法应当保持各期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有必要变更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审批。对与成本费用核算有关的原始记录和凭证的传递流程也必须纳入成本费用制度管理。
3.制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目标
制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目标是进行成本费用控制的方向,企业能否正确制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目标,关系到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有效性,它最终的目标是成本费用的最小化。确立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基本要求:
(1)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法性。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准随意扩大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2)保证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必须符合本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体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做到资金运用经济合理。对成本费用建立严格的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成本费用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相关的控制措施。经办人员应在其职责范围之内,按照审批人员的审批意见办理成本费用业务,不准越权行事。
(3)保证各项成本费用核算的正确性。为了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费用核算体系,严格组织成本费用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法规制度,用科学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采用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以及责任成本控制等科学的方法正确计算产品的成本,努力节约成本费用开支,力求减少损失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制度。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建立成本费用的分析制度。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开展成本费用分析,检查成本费用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成本出现差异的原因,记录有关差异,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寻求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本企业历史的成本费用数据,用行业企业的有关成本费用资料,结合市场料、工、费的价格变动情况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情况,以及产品销售情况等,运用本量利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变动成本计算和定量、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未来企业成本费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的预测。
篇7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管理经营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自有经营收入只占总体资金较少的一部分,基于这一现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盘活现有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就要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并认真分析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投入精力不足,管理过程不细,导致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潜在流失。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核算,有总账,无明细账、无卡片账,存在账账不符。二是增加资产不能及时、正确地账务处理,如新购的固定资产只作经费支出,减少现金或银行存款,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使其资产直接在账外,失去控制。
由于未建立准确的固定资产台帐,导致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流失,使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建立台帐,保证账物相符。
(二)擅自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在国有资产售出时不按规定程序处置,未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批准,仅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擅自出售国有资产,擅自定价,随意性较大。
考虑到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报废现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状态应得到及时更新。但是由于目前固定资产缺乏状态标识和备案,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了流失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而忽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购置、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购置后不能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台账、卡片账。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未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使固定资产管理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来看,固定资产管理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有待于加强,考虑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使固定资产的规模、账目和实物得到一一对应,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必要手段,能够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际要求。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盘活现有资产的重要方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卫生系统重要的事业单位,要想实现有效管理,就要盘活现有资产,发挥现有资产的积极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际需求,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产管理效率,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收益。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必要措施。从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看,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固定资产管理不但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必要措施。从这一角度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要的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也应该提高,并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必要措施。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出于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固定资格管理工作:
(一)抓紧研究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物品界定为固定资产还是界定为消耗用品,如现在购买的一些电子产品,有些单位价值在500元左右,使用年限也可能长也可能短,财务人员很难把握和认定是固定资产还是一般消耗物品。
对于这种情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从建立严格的规则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效果。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来看,规章制度的建立十分重要。
(二)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统计手段,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主要应强化预算管理约束机制,使资产配置通过部门预算逐渐趋于合理。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实际来看,要想取得积极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就要从预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出发,使预算制度能够满足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完成固定资产管理指标,促进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工作。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管理人员是推动固定资产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满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要的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效益,就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认识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果,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尹平达,梁仁琼,廖永红.固定资产预计残值的涉税处理[N].中国税务报,2011.
[2] 辛晓霞.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探索——以B公司为例[J].中国外资,2011(21).
[3] 陈国莉.探析企业债券融资模式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1(32).
篇8
一、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在管理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企业之所以存在管理问题,是因为陷入了管理误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管理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章法,并不是会议越多越好、管理流程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办法,由此将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好,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鉴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了内控管理的必要性。第一,有效监察企业工作,加强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监察,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工作错误,也能为接下来的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加强内控管理,就可以在日常实施风险平台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摆在管理者面前,进而提高对于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保持严内控和防风险二者达到平衡。
二、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误区
搭建科学的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要将考察重点置于企业发展的背景之下,突出供电企业的发展前提,充分考虑到供电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发现管理弊端,避免走入管理的误区。
(一)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
供电企业的业务部门是进行市场开发、创造业绩、赚取利润的部门,对于业务部门的要求可以将企业发展速度和业务完成量作为考察前提。但是内控部门的工作却是要进行强制性的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管理,规范其行为、端正其思想,使企业员工能够团结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目前的一些供电企业却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内控管理意识,要求内控部门也和业务部门一样,要用成绩来说话,这种意识是不利于企业加强内控管理。
(二)将内控落脚点放在提高员工能力方面
虽然员工能力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是内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内控管理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应该强调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让员工了解工作职责,达到工作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而并不应该将提高员工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这一方面比较容易存在偏误,将内控管理引向误区。
三、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平衡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
供电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引入SWOT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成效的问题。一方面,在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时,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还要对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等问题进行充分考察;另一方面,在考虑内控管理的成效时,还要考虑执行制度的成本,力争做到成本与成效的平衡。
(二)建立内控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
树立电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并重的观念,两者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风险意识对于建设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树立风险观念、培养内控意识。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性的、防御性的管理制度,它会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建设内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实现电力企业构建内控管理制度的目标。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发展意识也是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需要具备的,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高发展意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立足提高用户体验进行制度建设
在目前的发展中,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都提供了便利,而且电能源的开发、输送、维修等一系列工作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前提,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前提,无论建设怎样的制度,都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内控管理制度也要随之更新和完善,注意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强调企业的发展,更要将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考虑供电可靠性等企业经营考核
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问题,将二者分开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考核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能够完整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小问题,对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供电可靠性考核需要涉及到的部门和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安全监察质量部门、运维检修部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协调发展,做好调度和配合,提高供电可靠性,也做好可靠性的考核。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发展。
(五)立足发展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以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为前提。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以预防为主的监管体系,将物资、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涵盖进去,并尽量涵盖电力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从而保证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其次,要坚持对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完成体系建设任务;第三,事后检查机制也十分必要,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都有所收效,从而保证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四,体系建设还需要有一套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一个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并分设不同的权利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和任务。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时至今日,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源的开发、输送,因此,要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加入内控管理的方法,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本文在研究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时,从兼顾成本效益、兼顾内控与发展、促进用户体验、立足企业经营考核以及完善内控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管理思路,回答了供电企业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为企业进行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1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对于测绘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科学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提高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水平是促进测绘工程事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测绘工作统一监督、管理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测绘工程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对于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完善测绘工程项目监督机制,切实做好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不断推进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
2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现状不甚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测绘工程项目采用内测自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缺乏外部监督,使得它们逐步形成各自独立的行业习惯。有些测绘单位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不够完善,而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没能发挥作用,最总致使测绘工程项目质量不高。此外,还有些测绘单位则没有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及相关的管理机构,即便是有,也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租用。
针对现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势必会要求社会力量参与到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管理控制之中,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系统的测绘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得在科学的框架及管理程序的正确控制下进行,要急时地收集与质量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储存并做好传送、输出工作。在质量管理控制的全过程中要对各个要素进行监控,以确保测绘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今后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发展趋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能及自动化系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测量机器人在测绘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第二,建立一整套工程信息系统,它基于对知识及数据的挖掘,将极大的促进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科学性。第三,测绘工程范围扩大。目前,测绘工程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及工业领域,此后将向医用行业发展,如人体医用测量。第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在今后的测量工程中测绘活动的网络化、远程化及可视化将不断发展。
3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内容
3.1 人员管理
测绘人员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既是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主体,又是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客体。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教育水平、责任心以及操作熟练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在测绘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人员的不同职责及不同的分工,把它们分为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除了监督员、校核员及审查员等监督岗位的人员,其他不同岗位的人员可以相互兼任。同时,测绘单位必须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权责分明的质量管理体系,把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从而从根本上确保测绘工程项目质量。还应建立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检查相关的机构,确立以质量监督检查人员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在人员、组织机构上保证测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可靠。要提高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还应在施工作业之前编制科学合理的作业指导书,以此来规范并细化测绘人员在测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对测绘中的技术难点和重要的作业工序应该做出详细的技术分析,并明确处理的具体方法,以此来保证测绘工作的合理有序实施。此外,要引进绩效管理制度,将个人的工资及奖金与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挂钩,通过奖惩措施来明确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等责任,如若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制约措施,这样可以随时使测绘人员注意到测绘质量,进而提高自觉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2 设备管理
测绘设备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测量设备是测绘工程实施的关键,是测绘人员对测绘工程项目质量实施控制的有力武器。由于测绘工程项目通常是在户外作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应该提高对测绘设备的维护及管理水平,科学合理的保养测绘设备,保证设备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测绘的质量水平。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结合自身需要及实际测绘要求,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从那些获得了相关质量认证的测绘设备生产商购买正规的测绘设备,保证测绘设备在购买时的质量,把好测绘工程质量的第一关;其次,在测绘设备正式投入测绘工程实施之前,应该送到相关检测部门进行鉴定,检验及校正,再次保证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应该定期对测绘设备检测,确保设备使用过程中始终符合相关的标准;第三,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该做到轻拿轻放,防止因冲撞震动导致设备测量不准。测量设备应该在专门防湿、防震、防尘的仓库存管,长途运输时,应切实做好设备的防震、防潮工作;最后,测绘设备必须要有专人保管,应该建立健全测绘设备台帐、设备使用登记等制度。设备在出库、入库时应办理登记、签认手续,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结束时,应对设备的使用及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设备在使用中没有出现损坏,以此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
3.3 文件管理
测绘文件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测绘工程文件主要包括工程质量手册、测绘记录、质量记录等。要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编制质量手册,明确测绘各个环节的实施标准。对于测绘数据应该严格管理,不能涂改,提高测绘数据的质量。此外,还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相关文件应该被合理的编号、保管,以提供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证据。
4 结语
文章对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作出了分析,希冀对做好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有所帮助。
篇10
1、内部控制制度概念的理解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主要有: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这三种提法实际上反映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主要是从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提出的,即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查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与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实物保护和内部审计,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结构概念较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有两点显著变化:一是将内部控制称为内部控制结构;二是提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要素组成。笔者认为将内部控制称之为内部控制结构,恰如其分地反映内部控制的性质。所谓结构是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框架,内部控制也就是构成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内在控制框架,以这些内在控制框架为基础建立反映企业业务运行规律要求的各种制度便成为具有内部控制特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把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组成部分,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尤其是关于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说明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控制成分的概念提出是在内部控制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纵深发展,其中将结构改为成分,更清晰反映内部控制是要素性的,只有将内部控制作为成分与企业业务活动环节和程序相融合,才能体现内部控制真正的价值。同时内部控制成分也比内部控制结构更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在控制环境中提出了全体员工的诚实、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的要求,并增加风险评估这一新的控制成分,强调单位要为实现目标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而且将会计系统改为信息与沟通,扩大了单位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的内涵。在结构上,阐明各控制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控为保证。
2、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及必要性
2.1内部控制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2.1.1、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缺乏接受力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很不健全,交易不规范、非法谋取暴利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能引起投资者的猜测和恐慌,对公司的资本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同样,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即将申请上市的国有企业如实对外披露相关内部控制内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影响或延误企业的正常上市。
2.1.2、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力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的流通股、法人股、国家股占全部外发股数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核心。根据詹森·麦克林(1976)、法玛·詹森(1983)、德姆塞茨·莱恩(1985)的研究结果,股权结构分为“股权集中”与“股权分散”两种。前者指股权集中于内部股东,后者指内部股东只占较少的股权,外部股东人数较多,且股权按分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典型的股权集中型的,流通股在总股本的比例中所占比例仅为31.6%,而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则达68.4%,即使能将某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全部买进,也不能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在内部人或控股股东等关键人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股东主要以二级市场的“逐利”为主,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运营结果,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兴趣不大。
2.1.3、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据调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而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
2.2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人为错误;2越权管理;3计划没有变化快,缺乏系统有效的控制。
2.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主要内容
3.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帐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帐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帐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帐凭证报销。
3.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帐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帐员记帐;管钱、管物、管帐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帐簿记录,要求帐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3.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帐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帐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3.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帐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帐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帐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帐务处理。
(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汁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从计算机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用户利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1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战略性、系统性等特点。表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风险调控说的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通过不同的渠道控制风险的出现,或者是尽量降低出现风险的机率,以避免利益损失的发生或者是减少利益损失。
风险调控制有四个最基本的方式,它们分别是: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损失调制与风险保留。
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的可行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是能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中的管理控制方法。
1.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一致
想要保证企业计划方案的正常实施,就必须做到。第一,按照当下企业运营规章条列的规定,企业的运营总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预算管理工作本来就具备预估、调控的功能,该项体系的形成为公司发展提供优良的资源调配方案,促进公司运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依托于市场预测,这种市场导向性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是反风险的,而且这种防止风险出现的体系在千变万化的经济世界中能够做到以变化控制变化。所以,我们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看作是调控风险的一个内部体制。
三、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中,将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保住市场机会,还可以有力的进行风险规避。
1.通过预算能够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企业预算的进行,需要通过“战略计划、运营期望、预算”这几个步骤,如果不这样,那么最后确定下来的预算方案就会与实际想脱离,缺乏客观可行性。为了保证风险调控各个层面与各个环节之间的完美衔接,管理者需要从不一样的调控视角出发确定调控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在一个层面上市要对公司运营目标做一个数据性的详细分析,这项工作的好处是可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阻挡因素进行提早预防。
2.通过预算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监控点和具体责任人
公司内部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各个负责人,各个管理部门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互相支配配合关系明确下来。预算划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司运营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划分。
3.通过预算考评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控制风险
将全面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科学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各个支部以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考评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参考标准。将经营状况的考评以及每一个工作者和公司之间义务与权力相互统一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组织机构设置、预算的编制、控制及评价
1.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组织体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战略与目标,必须要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预算执行单位等。
2.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编制
在预算方案的制定中,预算措施的挑选对预算方案的有效性起着巨大的影响。风险调控导向下的预算方案制定措施,一般有: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项目预算法及作业预算法等。
3.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控制
预算调控是风险调控的关键部分,企业预算控制体系包含三个要素
(1)预算执行控制。在全面预算编制好并且下发以后,公司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以此作为标准,每一个管理层都要遵循预算条列。
(2)预算调整控制。该体系主要是应对那些不可抗因素引起的无法实施的预算条列进行有效调整。
(3)预算反馈控制。其实就是对预算方案执行者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的体系。
4.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评价
预算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1)以风险为基础的预算评价作用。公司确定预算目标以后,该项目标就是公司所有经济活动的关键部分。
(2)以风险为基础的预算差异研究。既往的差异研究是在成本、获得等指标上来进行的,不具备风险等其他关键性运营指标的研究,所以预算差异的反馈信息总是存在误差。通过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预算过程中差异分析,可更全面的反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信息。
五、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将更为严峻。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本文对企业风险控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风险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总结出了如何构建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一致,并且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具有可行性。
篇12
一、加强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农牧团场有着结构比较复杂、规模较大,所以农牧团场的财务管理上的内部控制工作就有它的必要性。
(一)财务的内部控制是农牧团场财务管理控制的基础
国家财政部于2009年7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提出了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的原则,并且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农牧团场上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财务的内部控制主要受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和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财务的内部控制。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经营管理中的漏洞,有利于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财务执行力的提高。因此,财务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职能的基础。
(二)财务的内部控制体现了农牧团场的财务管理核心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管理体系:从企业的管理机制来看,财务的内部控制决定企业管理的稳定性;从企业的财务要素上来看,财务的内部控制担任企业资金运营的主要任务;从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来看,财务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的核心部分。对于以上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应该注重农牧团场的内部控制。
(三)财务的内部控制决定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
要促进企业的运营,就要建立好财务的内部控制,以确保每个部门职能的发挥。现代农牧团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也不断地形成以及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断地多元化。农牧团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可以使企业经营能够安全合法,提高农牧团场的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财务的内部控制要做出可靠的财务报告,可靠的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农牧团场客观的有效信息,可以使其的能够直观、具体地找到要点和切入点,更好完成农牧团场的财务控制目标。
(四)财务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实现农牧团场财务计划
要促进农牧团场财务计划的实现,就要对农牧团场财务内部控制做好管理和监督。因为农牧团场的财务计划是围绕财务计划展开的,再加上影响财务计划的因素方方面面,所以,就导致农牧团场的财务计划总是出现不足之处。但是,影响财务计划的这些因素主要是在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才可以发现,只有通过财务的内部控制,才可以进行调整。所以,财务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农牧团场的财务计划。
二、关于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控管理基本现状
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有着各种严重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一)首先是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控制上比较薄弱
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工作效率的高低,要提高工作效率,那么财务核算的监督管理要做到位,确保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和精确度。但是,就目前我国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企业内部矛盾不断,工作流程混乱、企业发展策划不清晰,尤其是关于财务监督控制方面的工作,导致了企业的资金管理混乱,公司的流动资金要本达不到需求。
(二)其次是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方式上的滞后性,管理模式落后
新疆农牧团场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工具,并且缺乏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上也没有应用现代工业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致于农牧团场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财务的预算、数据采集、财务的整理和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而且得到的结果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还有就是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新疆农牧团场很少去建立一个完善而且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力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导致具体的工作无法落实,责任不到位,造成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消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极其低。这些不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严重影响管理水平,甚至于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更别谈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和监督。
(四)最后一点就是新疆农牧团场的资金上运营不健康
新疆农牧团场的资金运营不健康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的混乱与缺乏或者是资金的闲置。财务管理的相关责任人不确定,资金一旦出现问题,相关责任人员找不到,导致财务工作上的责任就出现了怠慢,员工相互推卸责任。新疆农牧团场财务管理没有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敷衍了事,这样就导致了新疆农牧团场的资金不能进行顺利流转,也就出现了闲置资金或者说缺乏流动资金。
三、加强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实施新疆农牧团场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信息化
篇13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