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护理学科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起重度失血性休克症状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出现失血过多造成的,其中,比较常见的引发几种症状的主要有: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等,具体症状的会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心跳加速等情况。若不及时抢救,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时、正确地实施抢救尤为重要。为了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本院现针对200例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200例,均为车祸所致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7~65岁,平均(32±0.8)岁,其中肢体离断伤患者2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74例;观察组中男70例,女30例;患者年龄15~64岁,平均(33±1.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救方法。
1.2.1补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也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状态的关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条,其中1条作为抢救用药的通路,即生命通道,以确保升压药、强心药、呼吸兴奋剂等急救药的应用;另一条作为补液通道,应选择粗直、靠近心脏的大静脉。救治现场有条件者,应首选12~16号静脉留置针或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确保液体能快速进入体内,补充血容量。
1.2.2迅速止血:
救治过程中,首选气压止血带止血。护士要严格记录使用时间,每小时放松止血带15min,以防肢体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肢体坏死。另外,使用气压止血带过程中应确保压力适当,一般上肢在200mmHg,下肢为400mmHg,以患处辅料有少量渗血为宜。
1.2.3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依照补液原则
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快速补充晶体液,首选平衡液1500~2000ml,并在15~20min内滴完,切记不能补充葡萄糖液体。前期救治过程中,做完交叉配试验后,及时与检验科联系,输入胶体溶液,如全血、血浆等,使扩充的血容量得以稳定。1.2.4吸氧、留置尿管:失血性休克患者要给予4~6L/min的中度氧疗,以缓解组织缺氧状况,改善细胞的代谢。同时在整个救治过程中通过尿量来判断救治效果,因此要保证尿量维持在30ml/h以上。
1.3护理方法。
试验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手术前护师做好各项手术准备,认真清点和记录手术器械;同时,护师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操作仪器的使用方式和相关药物使用禁忌,做到心里有数。②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师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在易穿刺、易固定、血管较粗的部位建立静脉通道。手术过程中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协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内异物。③术后护理:患者手术中应该定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认真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对于出现异常患者应该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7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等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积极感受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这种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研究在急救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如进行抢救时通过语言和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关爱,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和依赖;护理过程以患者为中心,以良好的护理态度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急情绪,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再不镇定,就会让患者更加紧张,从而对抢救产生了阻力;向患者进行手术重要性的解释,如对麻醉、手术及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交代,为抢救成功建立起良好的前提条件。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积极感受评分为(83.6±4.5)分,正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1.5±5.9)分,疼痛不适评分为(84.5±8.3)分,总体健康评分为(80.2±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如果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好,可迅速改善症状,促进康复,进而减少并发症密切相关;同时,术前充足的准备及术中熟练有序的操作均为手术治疗起着重要辅助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珂.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4(02).
篇2
一、“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新课改涵盖的各学科
“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探索解决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病和局限,更好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的有益尝试,是对教改的积极创新,是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做法,大胆调整教学关系,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角色转变,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多重作用、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让他们在课堂的学习增加快乐感,增强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对学生所学的各学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英语或数学等某一学科,而是适用于新课改涵盖下的所有学科。换言之,各学科的教师都重视并学习、借鉴和实践这一新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提高这一模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育人目的才能和时代的要求相一致,我们也只有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生存和提高,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二、“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对教师的启迪是深刻的
学习实践“导学互助、高效课堂”式教育教学,使我感到该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要适应“导学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再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法不允许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不能再不顾学生们的客观实际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也不应再出现“一言堂”、“唯一真理”的课堂局面。教师在授课时,要增强启发式教学的意识,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重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要以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使课堂上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来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敢想敢说了,作为教师就要做好随时接受学生质疑、否定和批评的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适应“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要把“预学”做得更周密充分,敢于放下身价,真诚欢迎同学们提问题,不怕丢面子,敢于自我批评。为了引导和鼓励同学们掌握课堂听课的“主动权”,教师要在“导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变化和成绩,使之巩固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提高。总之,要使“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成效,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也好,教师的所有工作也好,都是为了学生,这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时时不能忘记的。“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点,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做到爱学习、善学习、学得好。在“导学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几十个个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不好的矛盾;爱学习与不爱学习的矛盾;理解能力快慢的矛盾;主动性强与主动性差的矛盾等等。这些个体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因人而宜、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导学互助”加以解决,通过“导学”使学生们开动脑筋,能抓住学习重点、善于把握难点;通过“互助”学生个体间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们都“动起来”、都参与到新型教改中来,都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现和提高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并最终解决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完成好学业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教师要在新课改实践中努力成为创造型教师
“导学互助,高效课堂”的提出是学校适应教改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果。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学习、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在执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理应为教改做贡献,不仅仅是其他优秀教改成果的执行者,也应对教改创新高度重视,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所教学生才能富有学习激情和主动性,才能取得“高效课堂”的效果。
篇3
1.学生对微课视频依赖度大,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笔者在传统实训课后,制作实训微视频,并上传于网络。部分学生因获悉有微课实训视频,可随时随地观看操作视频,故忽视传统实训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态度散漫,或者出现迟到、早退甚至缺席等情况。这部分学生依赖教师微课的制作和上传来应付实训考试。并且,微课在教学中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5]。由于上述原因,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实训要点,导致在练习和考核中出现错误。
2.微课教学法的开展对学生自控能力要求高,部分懒散的学生与微课教学法会不相适应。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中,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是传统课堂的延伸[6]。但微课教学法需要学生在非上课时进行学习,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习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7]。部分学生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实训考核前一天观看微课视频,仓促应付,缺乏必要的多次演练,导致实训成绩欠佳。
3.网络建设的滞后性与矛盾性影响微课开展的效率。微课的开展有赖于网络的发展和相关软件的应用进步。在开展微课教学法时,较多学生反映因为移动网络资费贵、学校无免费无线宽带,迟迟未观看到实训微课视频,从而影响微课教学的进度。在完善校内无线宽带网络的问题上,学校存在着滞后性与矛盾性,未能为微课教学的普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并且,微课教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处于初始阶段,教师亦缺乏专业完善的微课教学培训。如何建设有效的实训网络平台,完善相关学习项目,优化微视频,完善教师微课教学培训,为实训教学而服务,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
4.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实训教学中缺乏教师亲临指导,缺乏实际师生互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使用基本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微课相比,虽然有其缺点及落后性,但在实训教学上仍有其一定的优点,如: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师生感情[8]。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实训教学中,将微课视频供给学生查看学习,缺乏教师现场指导,无“手把手”操作指正,缺乏教学的直接有效性。这也使得那些忽视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后期练习中未能发现自身错误动作,导致在考核中未达理想成绩。
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中提出以下几点改良建议
1.重视传统课堂教学,在传统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完善微课教学应用。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是对传统实训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微课教学尚未完善的阶段,需抓好传统教学工作,严格考勤,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微课教学法填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教师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完成传统实训教学后,教师方上传微课视频,使学生在熟悉基本实训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加强学习。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布置相关实训任务和实训练习,学生基于微课教学法完成相关任务,增加对实训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传统课堂的教学重视。
2.完善基于微课教学法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增强对学生练习的督促力度,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利用网络的特点,基于微课教学法,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传统实训课堂后,除教师录制上传微视频,学生也要求录制并上传微视频,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平时成绩的其中一个指标,并布置完成相关微课网络平台练习题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实训练习的积极性,保证微课教学法在传统实训教学后的有效应用。综合评价体系也为教师评估考核学生实训能力提出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篇4
1.转变护理教育理念
现代护理理念是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结合起来考虑,要求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将护理服务对象看成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患者的生理或病理反映的局部。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以“疾病为中心”理念还在部分人思想中存在,护理课程体系中缺少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与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护理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新的、现代护理理念。
2.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加强传统课程的调整改造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增强学科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
2.1 在新的护理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建构了以人的基本功能、生命周期和基本需要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主,忽视人的心理、社会变化的课程体系。
2.2 强化了社会需求及人文社会课程建设:增设了《急症护理学》、《健康促进》、《社区护理学》、《精神护理学》、《家庭护理》、《人与社会》等护理教育内容,完善和丰富了课程设置和内容。
2.3 突出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把完整的社区护理课程模块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的护理工作已经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3]。卫生部医学司预测,到2015年我国护士中的近50%的人员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理人才是我国紧缺人才之一。为此社区护理课程体系设置为社区护理学、职业/学校卫生、社会福利学、家庭护理和精神保健等课程。
2.4 建设中西医课程体系:根据目前国际护理对中国传统护理的关心,做到与国际护理接轨。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由中医护理导论、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来组成。
2.5 对原有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对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内容和外科护理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进行分段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6 合理安排课程:将“护理学导论”放到第一学期讲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护理思想、护理程序等专业知识,形成初步的专业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
3.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要有好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梯队。教师水平上去了,培养的学生水平才会高,学科水平和学校水平随之提升。我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对新教员采取传帮带全程听课,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境)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及攻读学位等。建设和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并以科研为突破口,通过院内外、国内外的科研协作,缩小我系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科研工作建设
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一些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占有领先地位,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成长,是形成学术梯队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说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明确科学研究的意义,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等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5.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学科建设要有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良好的环境。这里包括政策上、经费、设备和管理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为此,护理实验中心配备了多功能安尼模型、除颤器、电脑洗胃机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中心可进行护理基本技能、儿科护理学、母性护理学、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士礼仪、形体训练等多项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以三甲综合医院作为实践基地;创建社区护理实验室,完善了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场所从原来的学院实验室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扩大到了社区和家庭、幼儿园、老人院、学校,教学场所的扩大,保证了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因此护理学科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护理学科的改革提高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对护理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社会性建议。
参考文献:
篇5
1·2具有全面的智能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善于接触与评估病人,及时发现护理问题,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处理方案、实施护理并进行护理评价。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要具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
1·3具备科研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本门学科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致力于本门学科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这一新的护理模式其优越性何在,有关护理项目对病人身心将产生的影响,如何作出科学的护理评估等,这些都包含有相当的护理课题有待于护理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所以,科研能力是组成现代护士素质的重要方面,开展护理科研是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目前护士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护士本身对护理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护士缺乏自成一体的工作环境,使之对护理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她们没有看到早在本世纪60年代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具有自己专门的研究范畴,[1]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没有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
2·2护士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护士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一是多年来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2]二是功能制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偏重于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其结果使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日渐降低,护士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发挥,导致护士知识更新缺乏应有的动力;三是护士知识更新渠道不畅,机会少,致使部分有才华的护士脱离护理队伍。
2·3护士缺乏实施整体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当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产生各种各样疑惑时,对各种检查产生恐惧时,希望护士能及时来到他们的身边,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但是,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与她们在学校仅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医学、护理学知识,缺乏与医学、护理学有关的人文学科的知识有关,与视晨间护理和打针发药为全部工作内容的传统护理观念有关,也是临床上护理质量不高、护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3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护士素质的培养
护士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岗前的学校教育和岗位上的继续教育。
3·1学校护生素质培养应与整体护理接轨
卫生部颁布四年制护理教学计划已根据整体护理的要求增设了人文学科及护理程序的教学内容,[3]学校护理教育在贯彻卫生部新颁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护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热爱护理学科,要教育护生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是一种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学科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学科,要促使护生树立以献身护理学科为荣的观念。可开设“护理专业”课,[4]以研究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3·1·2学会“关心”病人。整体护理的核心是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护士只有关心病人,才能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而现在病人对护士满意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护士对病人关心不够。在独生子女已进入护校的今天更需注重教会护生关心他人(病人)。可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让护生模拟各类病人,体验病人的身心需求。
3·1·3树立“整体护理”观念。淡化课程系统性,强化专业培养目标是护理教改的基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观念,要教会护生如何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更要告诫护生接触与评估病人,比护理操作技术更重要,也更难学。
3·1·4重视“模式病房”的实习。目前,为数众多的医院已开始组建“模式病房”,但是,被卫校选作实习医院的大多数病房仍以功能制护理为其主要工作方式。故学校与医院领导都应特别重视护生在“模式病房”的实习,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如何实施护理程序和进行护理诊断。
3·2注重提高在职护士的整体素质
3·2·1有条件的医院可组建护理教育部,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护士继续教育工作科学、系统地开展。
3·2·2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和护理部领导要重视护理哲理的建立,用信念明确目标和调动护士的潜能,把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变为广大护士的自觉行动。目前护士对整体护理表格的设计与使用,护理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怎样进行护理诊断等有关知识都比较缺乏,应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高在职护士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帮助在临床上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才干的护理骨干能有机会攻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成为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的中坚力量。
篇6
一、原护理专业的药物学、药理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
1.脱离护理岗位技能。在原有的药理学和药物学的学科定位指导下,护理学生要通过学习药物学或者药理学来掌握药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护生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地对药物学知识进行学习,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与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限制了护理专业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过去使用的《药理学》《药物学》等专业教材,始终遵循的是“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用法和制剂”等相关的知识结构,不管是临床专业学生还是护理专业学生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主次讲解,但是依然无法令学生掌握重点。进入到21世纪之后,护理专业《药物学》教材即便与别的专业的教材有所区别,但是内部的知识结构仍然无明显改变。
3.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不适应。一些从事教学的人员认为,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不涉及药理学、药物学,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需要重视这些基础学科,在课时分配及教学安排上,缩短及忽略药物学课程的情况明显存在,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实践内容。由于观念限制在原学科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解的是药理学或者药物学,基本上不会涉及用药护理相关的知识,临床护理与教学内容出现脱节。面对新的形势,护理人才无法适应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
单纯对教材进行分析,不管是20世纪后期运用的《药理学》,还是在21世纪开始逐渐运用的《药物学》及《药物学基础》,虽然教材知识前后都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根据其学科进行定位,都可将其归纳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作为一个桥梁。
三、对药物应用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意义
根据“以能力为本,以发展技术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不应仅仅定位于原护理专业药物学以及药理学科,而是要逐渐变化为“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与现今的护理理论相结合,对临床药物应用进行详细的阐明。药物护理学不仅是临床应用学科、护理学科以及药物应用护理,而且也是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相连接的一个桥梁,更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这样的定位转变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护理专业教学的临床意义。
1.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结构调整。药物应用护理不再是“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的结构方式,而且也将一些用药护理逐渐升为重点,将知识特点鲜明地突出出来。也就是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学科,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这样不仅转变了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表现出了护理专业的技能提升,为护理学生学习药物应用护理知识展示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护理岗位,达到护理工作的技能要求,让护生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努力学习药物护理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学习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证护生能够因需而学,因用而学,鼓励护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角色转换。护理专业课程从以前的药理学、药物学转变为药物应用护理,原有的基础学科定位转变,使护理学生成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具备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自身角色,逐渐向护理专业教师角色转变。药物应用护理学科教师不但要学会与传统药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然而,在卫生职业学校中,很多药理学教师所学的专业为药学专业,这些教师因知识结构为单纯的药理学知识,对临床相关知识并没有实施系统学习,甚至没有到临床科室真正实践过,因此掌握的临床护理内容很少,严重缺少相关的知识。即使药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教学,基本不会到临床科室工作,更不会从事药理学护理工作,并不了解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的发展。上述原因都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所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效果。
3.加快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受到过去药理学学科、护理专业药物学定位的影响,护理专业的课程关注疾病的护理知识,多忽略用药护理、效果观察以及保健护理等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护理知识不全面。随着新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确定,再加上相关学科知识构架的调整,教学中要对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和补充,进而也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让整个护理专业知识更合理、更全面,更好地满足现代医疗护理的需求。
4.促进药物应用。针对护理专业而言,医疗用人单位不仅要询问护理人员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培训,而且还要观察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护生时需要重点对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同样优秀的学生。过去对学科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教学评价方法上的弊端。过去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基本忽略了实践的考核,学生感到药物学、药理学知识用处不大,不愿意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理论教学,再辅助动物验证实验,很难实现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造成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三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结果多无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反映出来,常常存在理论分数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很低的情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转变,鼓励教师实施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内容,减少动物验证性试验,鼓励学生到临床科室学习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篇8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篇9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在百度中输入“护理学”可以搜到约3920000个结果,可见社会对护理学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也同时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事情,教学质量的高低受着诸多的因素影响。老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互动能力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老师和学生的良好的搭配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加良好。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认识,发挥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上,同时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工作者和护理人才。作者下面就具体的护理学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
1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判断一名护士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合格的护士起码要具备诸如对职业的热爱、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良好的耐心、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永远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等等。要培养学生的合格的职业素养,必须让学生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的从心底出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护生的思想素质应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要求,以此为前提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树立尊重病人、急病人所急的思想观念,坚持科学求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年纪较小,心智还不足够成熟。有很多学生会狭隘的认为护理就是打针打点滴,只是一个熟练的工作。有很多学生会狭隘的认为学护理专业都是没办法的事情,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为了生活而去从事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卫校的学生的确是县城或者农村的生源较多,尤其是2000年左右开始,中专院校不再实行工作包分配之后。这种现象更是趋于明显和严重。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的价值氛围发生很大改变,人们思想受到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要格外重视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理论观念上培养学生的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可感、荣誉感,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己职业的发展。其次,要把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能力的强与弱才是检验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实践操作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最后,必须培养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服务的理念,因为护理学专业意味着一辈子的服务。这种思想教育是极其重要和需要延续性的,没有发自内心的服务理念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2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培养一个合格护理学工作人员的重要基础。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必须重视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教育指导部门和学校要群策群力的思考这个问题,采取适合每个学校的能够培养更有专业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去更努力、更深入的研究所学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学习能力更强的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人都是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不断的前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师和学校要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这种目标要更贴近适合将来的工作需要。要把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能力的强与弱才是检验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实践操作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必须培养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服务的理念,因为护理学专业意味着一辈子的服务。这种思想教育是极其重要和需要延续性的,没有发自内心的服务理念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这种考核措施要科学合理,要为护理学基础教育进行更好的服务。
3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的社会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业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护理学作为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学科,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护理学基础教育。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要格外重视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尤其重视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很多护理学从业者为了更高的薪资或者为了更好的待遇,纷纷选择转行。有的从业者明示或者暗示收取红包,有的从业者对病人态度不冷不热,冷言冷语,有的甚至恶语相对。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曾经的白衣天使现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很大原因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很多从业者不是以服务患者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而是以谁的收入更多、谁的衣服更好看等等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生们处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责任不止关乎着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甚至关系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这种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影响,才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篇10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篇11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篇12
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外科护理学定义、外科疾病、外科病人、外科护士及外科护理学范畴等,这些概念均较为抽象,且外延较广,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出绪论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亲身经历、日常生活、分组讨论及临床外科护理实例比较等措施进行教学,来增强学生对绪论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讲外科护理学是对外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的定义时,其中的外科疾病及外科病人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在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入一段临床外科护理学案例:伤员,男性,18岁,因车祸引起左下肢严重外伤、大出血,倒地痛苦,面色苍白、出冷汗。如果你在车祸现场,如何急救处理?有学生回答:包扎止血、拔打120急救电话。如经现场处理后,伤员需送到哪一科进行进一步治疗?大多数学生摇了摇头。其次,又问学生患有肿瘤怎么办?大多数立即回答手术切除。病人应住哪一科?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外科。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外科疾病是指需要手术或手法治疗为主要对象的疾病总称,外科病人是指患有外科疾病的病人。最后,教师总结出外科疾病包括损伤、肿瘤、外科感染、畸形及功能障碍等。
3外科护理学发展史的教学要生动形象
大多数外护教师在外科护理学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单纯讲授法讲解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史,由于教学内容抽象、笼统,学生往往感到惘然,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最近,笔者采用网络、视频、电教、图片展示、提问、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增强。首先,播放一段外科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如何创立和发展外科护理学及现代外科护理学发展水平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①外科护理学的创史人是谁?②现代外科护理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③为什么说外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的源泉?④我国现代外科护理达到什么水平?其次,学生看书、上网查阅、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教师教学反思、学生问卷调查及学期考试考核等,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外科护理学的自信心。
4外科护理学绪论的教学应灵活多样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临床护理学科,要教好外科护理学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单纯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理解接受较为困难,应采用提问、启发教学、师生互换角色教学、临床外科情景教学、临床外科护理经验教训等典型案例、亲身临床经历及日常生活常识等形式多样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科护理学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解决未来临床外科护理工作问题,为学生毕业后能在短时间内胜任临床外科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因此,在外科护理教学时必须清楚下面几个问题:①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②哪些是外科护理学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等;③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外科护理学;④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措施;⑤当好一名合格的外科护士应具备哪些外科护理学技能。外科护理学基本知识是外科护理学的教学核心内容,包括外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展规律、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外科病人整体护理、健康指导等,是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如果没有掌握外科护理学基本知识,就不能胜任以后临床外科护理工作,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护理失误。如:患者李某某,男性,26岁,因突发腹痛1h入院,入院时考虑为腹痛原因待诊?急性腹膜炎。遂进行观察治疗,深夜,患者突感腹痛加剧难忍,值班外科护士自作主张,将1例癌症患者未用完的哌替啶给其注射,患者腹痛减轻,安静入睡;第2天,医生查房时发现患者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腹部体征明显,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2/3肠管坏死,并给予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的短肠综合征,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患者及家属要求医院给予5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经济赔偿。外科护理学基本技能包括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创伤病人急救(包扎、止血、固定、搬动等)、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技术等,同时列举大量临床护理失误的事例来说明外科护理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学好外科护理学必须掌握好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另外,在教学时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外科护理学是实践性强的临床护理学科,教学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应将教学内容与解决临床外科护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景地教和学。如:遇有一急性阑尾炎患者到医院就诊,作为一名外科护士,如何接待病人?如需手术治疗,如何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患者的主要护理措施有哪些?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在外科护理学教学时要不断更新护理新理念、新观点,未来的临床外科护理工作将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而发生改变,外科护理学新的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5充分有效地运用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的内容实质是对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总结和概况,教室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简单、枯燥、抽象的文字,也不能空口而谈、走马观花,这就要求外护教师在备课时下大力气,应采用多媒体、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临床护理病例及临床护理体会等多种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视频资料可选用近期播放电视剧,如《感动生命》《心术》《急诊室的故事》等精彩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和工作情景,增强学生学好外科护理学的信心和决心,为学好外科护理学和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外科护理学的知识内容更新较快,在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时,除了按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外,还应适当为学生介绍课外学习方法及学习途径,如护理学期刊、数据库、网络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科护理学研究的方向和领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
篇13
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理论均来源于西方社会,从南丁格尔时代至今,护理人员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护理理论,同时,护理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应用了很多其它学科的理论。目前常被护理学科应用的模式/理论包括5类。
1.1 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理论 代表人物包括:南丁格尔的环境学说及Orem的自理模式等。Orem的自理模式认为自理是一种有一定形式的、连续的和有意识的行为。自理能力是可以学习的,一个人的自理能力越好,则显示其健康状况越佳。与健康有关的自理能力缺陷则是确定是否需要护理的指标,所以护理工作应以如何更好地去恢复和满足患者的自理能力为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护理系统帮助患者自己来满足自理需要。在Orem的护理系统中包括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以及支持和教育系统①。
1.2 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理论 该类模式/理论以护患沟通交流技巧为中心,主张所有的人类活动是一种相互作用;护理活动被看作是护士与患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论着重阐述护士如何通过人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护患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决定于护士及其患者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代表人物包括:King的目标达到理论、Peplau的人际关系模式及Watson
的人类照护理论等。
1.3 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理论 该类模式/理论认为人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所组成的开放系统,这些系统有机地协作成为一个整体来满足人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oy的适应模式,Neuman B的系统模式及Leininger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等。
1.4 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理论 该类模式/理论认为人是一个能量源或能量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能量稳定或健康。主要代表人物有Rogers人类统一整体科学理论的及Newman M的健康意识理论等。
1.5 护理学科常应用的其它学科的理论 由于护理学科探讨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因此公共卫生、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模式常常被护理学科借鉴和应用,例如Maslow的人类需要层次论、Erikson的成长发育理论、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Lazarus&Folkman的压力和应对模式、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学说等等。
2 护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2.1.护理理论的现实有效性
护理理论给护士提供评估、诊断和干预的目标,可帮助护理人员发展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明确专业的价值和推论,为护理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理论可加强护理专业的自主性。例如在为1例患糖尿病住院治疗的14岁少女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在评估该患者时就可应用到Mashlow的人类需要层次论、生长发育理论、应激和应对理论、角色理论,并可应用King的目标达到理论以及Orem的自理理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2.2.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实践的紧张关系甚至被认为是临床护理变革的必需②。
2.2.1避免生搬硬套,应用理论的精髓和思想
一些有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文章由于太在乎理论的应用,而忽略了临床的实际情况和应用理论的意义,即平常所说的“为了应用而应用”,效果很难持久。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将理论的精髓和思想付诸实践,而不是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例如,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就是将Orem的自理理论的思想应用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2.2.大力开展“实证为基础的护理”
(Evidence-based nursing,EBN):EBN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能激发团队精神和协作气氛,同时它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④。EBN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并促进护理理论的发展,指导护理实践,因此,EBN对建立护理学科的科学性和提高护理服务的有效性,对于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3 中间类型理论(middle-range theories)的发展和应用:过去的30~40年间,理论的发展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有学者指出⑤,1980年以前发展的概念模式和理论由于不是直接起源于科研并且由于它们太抽象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因此,需要发展更多的理论,这些理论能紧密地和护理的实践相结合并且是通过科研系统的发展起来的⑥。这种实质性的理论被赋予实践的特征并产生能影响护理结果的新的实践方法③。中间类型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实质性的理论。它以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概念为焦点,例如,社会支持,疼痛,悲痛,疲乏或生活的变迁。这样发展出来的理论由于关注一个实际的领域,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例如,Phillips⑧]的家庭护理质量理论就描述了在家照顾生病的老人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对于指导社区的护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2.4.改革现有的教育方法,使之更贴近护理的本质: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问题其实主要是针对护生而来的,教育者教理论而临床教师教实践,从而产生了两者的脱节。但是学生并不是问题的焦点,实质上是课程的问题⑦。目前有学者提出经验学习法(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护理本科生将理论和科研融入实践的一个有效方法,值得借鉴。该法是基于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并在实践中以之为基础的事实,这种方法是促进护生学习的有效方法⑨。例如,教师先以学生最熟悉的压力为背景讲解如何将压力-适应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访谈确定出被调查者的压力源、症状、应对机制、情绪和对健康或疾病的主观感觉,并根据文献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⑩。该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让护生认识到护士在健康照顾领域的独特作用,而不仅仅只是医嘱的执行者。
2.3 护理理论应用的局限性
我们移植西方的护理理论,只能移植知识和观点,而不能移植它的文化底蕴。如把西方的理论作为解决中国护理现实问题的框架或标准,但又未充分考虑理论的文化背景和应用理论时的民族文化差异,而一味地生搬硬套,则会影响护理理论应用的效果,而致难以真正地解决中国护理实践中的问题以及指导护理学科的发展⑾。
西方发达国家护理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护理模式、护理观念、护理教育、护理研究上,还包括护理理论的应用⑿。事实上,一个有效的护理理论是产生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的,很难有一个外来的理论可以联系并解决中国的护理实际问题的状况。
3 中国护理理论的应用趋势
只有本土生长的理论,才是真正原创性的理论;也只有不断创造本土的理论,才能创造民族间对话的可能。相对于西方护理理论,原创性表现为立足于本土护理,研究本土护理,服务于本土护理,改变本土护理对外来理论的依附性。中国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别需要中国的原创性护理理论的指导⒀。
3.1发展中国原创护理理论已具备条件
西方护理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已经有20余年,中国护理学术界在学习、应用这些理论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训。原创中国的护理理论,需要借鉴西方护理理论家们发展理论的经验,吸纳西方护理理论的精髓,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结合中国护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做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实际上,护理学科从哲学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都应该在更宽阔的领域中学习、领会、吸收、融合,最后形成护理学科独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雁,正确应用护理模式和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1),上海护理,2007年7月第7卷第4期,5-6
[2] Rafferty AM, Allcock N, Lathlean J. The theory/practice’gap’:taking issue with the iss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6, 23:685-691
[3] Chinn P, Krammer MK. Theory and nursing: integra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 5thed, St Louis: Mosby, 1999.142-146.
[4] 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4):245-248.
[5][6] Blegen M, Tripp-Reimer T. Implications of nursing taxonomies formiddle-range theory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 19(3): 37-49.
[7] Schwartz-Barcott D, Patterson BJ, Lusardi P, et al.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2, 39(3): 281-289.
[8] Phillips L, Rempusheski V. Caring for the frail elderly at home: toward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poor qualityfamily caregiving.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986, 8: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