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野保股工作主要做法
1、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一)全面摸排清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文件要求,野保科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按照清理排查的问题清单,我们密切配合,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对需要整改项目做了重点督查,积极填报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督促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加大对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盗猎滥猎野生动物和滥采乱挖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结合林政执法和“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专项集中整治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和典型教育,有效制止了非法开采、乱捕乱猎、盗伐等破坏活动,积极处理了冷集镇**流域非法布设拦鸟网的举报信息,部署冷集林业管理站积极进行拆除处理。把破坏自然保护区内林业生态建设的人为因素降到了最低,为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
(三)确标立界工作顺利推动。重点协调**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好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经过现场踏界,目前已布设界桩界碑预布设界桩点,基本完成确标立界工作任务。仅有边远、河流和功能区界桩因自然因素影响未布设到位。
(四)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根据省环保厅文件要求,积极安排部署,抽调专人成立专班,认真梳理有关资料,全面开展“绿盾2018”专项行动回头看和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工作,确保自然保护区各类问题检查到位、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对全县各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各项执法检查。主要是***坚决整改等,完成自然保护地环境突出问题验收整改销号工作。
2、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一)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学习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保护管理责任措施,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常管理。
(二)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学习了解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保护管理流程、制度,严格坚持审核审批程序,依法办证,积极鼓励驯养繁殖、基地种植和合理开展经营利用活动,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努力把好全县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关。
(三)积极开展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协同联合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等部门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全县清理整治集贸县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查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野生动物及制品、收缴、处置等工作。达到了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以“爱鸟周”摄影展为突破口,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法规和舆论宣传。
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一)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围绕“宣传月”、“爱鸟周”活动主题,结合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重点和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县区举办了宣传展板。各自然保护地和基层林管站相继组织人员深入重点林区、集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
(二)认真开展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布线监测活动。每年秋冬季,大批候鸟从北方迁飞途径我县,大量冬候鸟陆续迁至我县越冬,是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要求,及早安排部署,加大陆生野生保护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力度,切实做好以禽流感为主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湿地鸟类活动动态,有效防范突发性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猎杀猎捕案件和疫情的发生,确保了生态安全,全年计划共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活动达*以上。
4、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
(一)对**湿地公园已争取的中央、省财政补助等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湿地公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做好相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协助争取工作。通过开展湿地恢复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的,实施围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适度人工干预。围绕推动生态保护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旅游战略提升。围绕构建生态**战略支点,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园科普宣教工作。改善了湿地生态修复,为当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安全保障。
(二)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争取力度,确保能力建设资金,加大社会资金投资力度,实现社会投资零突破,加大生态监测投资争取力度,确保生态监测落实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建章立制完善保护措施,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有关全县各自然保护地抓好对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建设,积极开展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调研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基层保护工作。督促各保护区落实管理和巡护制度,加强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地及其湿地的保护,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乱建、非法开采、乱捕乱猎、盗伐等违法行为,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保护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
(二)提高政治站位,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全面停止核心区、缓冲区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严格依法规范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工作。严厉查处保护区范围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整改销号”制度,确保各项整改任务有序推进,全面完成。
(三)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工作步伐,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针对个别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界限不清等问题。做好勘界立标工作,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工作步伐,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职能作用。
(四)积极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强各自然保护区监控工作。
(五)加快对**、**总体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积极督促森林公园按照规划既定的方案逐步落实。
篇2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内涵
我国现存共三种自然保护地,即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三者互有特色、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其中自然保护区以绝对保护为主,较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最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综合性保护功能。具体而言,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各种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永久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根基。其次,保护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减少极端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自然的多样性,保护生命物质产业的安全性及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保护储存遗传的多样性。最后,为人类改良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调节野生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旅游、改善环境空间等提供更多机会。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较强的管理意识、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由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有些自然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多个部门同时管理,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管理理念互相冲突;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再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人们法治观念薄弱,导致不法分子偷猎偷砍现象屡禁不止,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二)缺乏统一规划
很多政府部门、职能部门针对自然保护区的布局都缺少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不仅未及时划分某些具体的保护区,而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例过大。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级别越高,获得国家政府的支持就越多,我国的多数自然保护区均为国家级,占总保护区面积的65.66%,管理面积的增加势必带来管理资源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区保护区数量少。我国平原地带人口集中,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其人口密度高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却很低,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大,加剧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中
上文中提到国家自然保护区占据保护区比例过重直接导致管理资源的不足,而政府在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经费,o法落实机构编制,依靠自然保护区自筹的管护经费远远不足;尤其是保护区的住房、交通、通讯、巡护等基础设施的缺乏会对自然保护区正常的建设与保护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一)加大保护区的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科技支撑也比较薄弱,而广大民众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扶持,从政府、资金、科技、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而资金支持则是重中之重。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而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按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财政预算,落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费,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即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保护区自筹及国内外企业组织捐助为辅,并适当审请国家的资金补助,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法制建设
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建设,林业部门、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家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件、管理办法;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标明自然保护区区界、公告,可起到警示作用;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协作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展开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将各界民众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三)健全管理机构
一个健全、执行能力强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自然保护区属于事业单位,相应的也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择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一整套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以此保证各项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实践,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环境及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篇3
近日,在西安的一场论坛上,30多家环保组织就当前生态保护面临的危急形势,发出了倡议。与会的NGO、专家、政府官员等,都聚焦在了“如何守住中国保护区的‘生态红线’”上。
保护区越重要,命中注定越弱势
出席论坛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也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她认为,这样一个限度,就是“生态安全底线”。环保部正在做的“生态红线”,就是这样一条底线。
划定“生态红线”,将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而“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它就会上升到一定的法律高度,最终将强制执行。
实际上,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服务,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类也依赖于这些生态服务的功能。如果它们的退化继续下去、到一个限度,人类将很难生存。
那么,这条“生态安全底线”到底是什么?
解焱认为,它应该能为全国的人们,提供足够水源、可持续的资源,并能净化排出的废气和污水,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生态安全底线”必须能保障足够大的地方,实现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工程。
与会的“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说,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越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中,命中注定处于弱势的地位。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一个项目负责人于璐告诉记者,“一个好的保护区,要清楚自己的家底,应该有具体针对的保护对象,有清晰的保护计划,包括采取哪些行动,并在检测后证实它是有效的。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些的保护区,是很有限的。”
早在2010年,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就进行了一项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全国2531个保护区中,只有13%的保护区有清晰的边界。事实上,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都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了清晰的边界。这种地理的数据应该共享,让学界和社会监督,但现在做不到。
中国已经建立了大量各类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它们占了国土面积的18%,是中国最后的自然遗产。
“现状是,我们貌似有这些保护区,但由于人力缺乏、资源缺乏、管理的原因等,根本没有保证这18%的区域,听上去挺大的,但它在不断地萎缩。这18%已经是一个底线了。”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宣传交流官员陈圆明说。
“保护区分为3个区,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如果连边界都不清楚,就很难保证它不受到社区、人为活动的干扰。”于璐说。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在衰减
长白山保护区,是沈孝辉提及的一个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作为国家级的保护区,长白山一开始是生态机构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保护区。但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衰减。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它从1986年以来,经历了三场重度人为干扰破坏。被破坏的面积,甚至无法量化统计。
如今,一系列的后果已经产生:在保护区内,道路全部进行了高等级和硬质化的改造,使保护区和周边林区隔绝,这使得大型野生动物种群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随着群山旅游大开发,这一保护区也逐渐向商业化迅速转变。
事实上,在包括森林、湿地等在内的陆生生态系统里,河流往往在人类的发展中,第一个被牺牲了。
“黔江小南海”位于重庆的一个自治县内。随着葛洲坝的建立,长江中的中华鲟开始濒危了。于是,在长江流域的泸州、宜宾,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起来,它就是“小南海”,随后,它又升级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意很简单,是为了保证长江中的鱼类可以不受三峡大坝的影响,完全自己的洄游。
然而,在之后的水电开发中,“小南海”一再缩水,两度进行了边界的调整。就在2009年,第2次提出边界调整之后,许多专家、环保组织发表了公开信、致信环保总局,要求重新考虑自然保护区边界的调整。小南海的意义,不言而喻。每一年,有151万的漂浮性卵经过这一江段。但最终,边界调整的决定还是通过了。
“小南海”所在的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人士的眼中,已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态红线”,到了不能再让的地步了。守住这条“底线”,最核心要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
其实,除了民间的力量,环保部也在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中努力着,这让生态保护取得了一些简单的成效。生态司保护区处调研员陶思明在论坛上说,长白山保护区要修一条索道,但一个项目被拦下了;而在经济区规划征求意见时,小南山水电站也在民间力量的反对下,最终从规划中去除。
“生态红线”有望在2013年初划定
解焱认为,在保护地,存在着几个问题——布局问题、管理弱、监督不足、社区参与的力度不够。以布局为例,一个布局上的现实是,受到保护的生态区域,小而割裂。这显现了在总体布局上存在的困难。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有大量的、非常小的保护区,它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
陈圆明告诉记者,西南三地的熊猫保护区,就面临着这样的“碎片化”。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大熊猫的碳汇森林”项目,为的不仅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连接了熊猫的栖息通道。
篇4
从费城到阿迪朗代克中心区,驱车要走8个小时。车窗外可以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阿迪朗代克浓缩了北美最美丽的秋色。
阿迪朗代克公园占去纽约州三分之一的面积,24700平方公里,在这样辽阔的自然保护地内居住着13万人。阿迪朗代克是森林、山地、湖泊和河流的世界。这里比人更多的居民是灰松鼠、红松鼠、啄木鸟、猫头鹰、黑熊、河狸、山猫、马鹿……也有一些新移民,比如1950年以后迁入的负鼠。
大自然协会(简称TNC)以一种掌控地役权的方式成功地保护了美国很多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土地,阿迪朗代克就是其中之一。TNC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的自然保护地的“地主”。
乘坐直升机从空中俯瞰阿迪代克保护地,机窗外呈现眼前的是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密布的河流,3200公里的爬山路和连绵不断的雪山。当然,森林才是视觉的主题,针阔混交林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陆地,零星散布的小村镇被蜿蜒的公路串连起来。阿迪朗代克公园基本保留了原始的生态资源。
阿迪朗代克还是(1932年和1980年)两届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地,在一个小型的机场旁边,高高耸立着当年奥运火炬柱和高空滑雪的跑道架,自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以来,这里一直开办着冬季奥运项目训练营,年年都吸引着世界很多国家的运动员和冰雪运动爱好者前来受训。
河狸家族的兴衰
然而阿迪朗代克并不从来都像这样美好。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政府没钱给士兵,就把土地分给他们,许多退役士兵来到这里,无边无际的森林和山川湖泊可以采矿、伐木、狩猎、打鱼。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一些物种消失了。
在1850年到1900年的50年内,世世代代生活在阿迪朗代克的美洲狮、猞猁、黑熊、狼和马鹿都曾先后灭绝。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编写的《阿迪朗代克地理图集》中,动物保护专家说,这些动物消失的原因很复杂,有些是因为过度狩猎,有些因为自然灾难等环境的骤然变化,也有些物种的栖息地并没有改变,却也原因不明地消失了。在这本图集中,科学家发现,最近120年内,红雀、野火鸡等25种鸟从美国南方移居至此。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开始,人们对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像现在这样的认识,只是想能永远有树可砍,总能有动物让他们打猎。有哈德逊河等5条河从这里流入大海,人们希望河水丰沛,水流湍急,能运送伐木,也能捕到很多的鱼。”阿迪朗代克环境保护局生态部主任戴维说,这就是最初人们对保护的认识。
1894年,纽约州的法律规定,所有在阿迪朗代克范围内的私人领地也统统划入受保护的国家公园范围之内。这片辽阔的森林和一万个湖泊池塘将由公众与政府共同监管。
在1910年,动物保护学家试着把一些灭绝的本地物种重引入阿迪朗代克,希望这些移民能逐渐适应这片山林。但是他们的尝试失败了。只有河狸的引入获得了成功。
1700年,美国东部的商人热衷于把阿迪朗代克河狸皮卖到欧洲,千万只河狸的生命为他们换回大把大把的金钱,没有太久,这些小动物就濒临灭绝了。直到1895年,纽约州议会终于颁布法律,禁止捕猎河狸。
1902年到1909年,动物学家找到35只河狸,把它们送回阿迪朗代克,开始保护性恢复。
在没有天敌和严禁狩猎的情况下,河狸的数量增加得非常快。它们很擅长建筑水坝,拦住小河营造自己舒适的安乐窝。它们是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除了人类以外,能够改变河流、湿地生态的就属河狸了。这些聪明的小东西咬断小树。好让它快快长出新枝芽作为自己的晚餐;它们咬断粗大的树用来筑窝,防御天敌。
但很快这些河狸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居民,它们成帮结伙经常骚扰当地人的生活。河狸筑的水坝淹没了周围的灌木丛和草原牧场。在这种情况下,议会批准修改禁猎法律,放松对狩猎的限制,允许猎杀少量的河狸。到2000年,阿迪朗代克河狸的数量接近两万只。
现在,负责管理阿迪朗代克公园的有多个机构,包括州政府的公园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和森林警察系统。TNC在公园设有办公室,TNC的科学家和员工是政府重要的合作伙伴。
“地主”的经营之道
1973年,TNC在阿迪朗代克建立了保护项目办公室。
辽阔的阿迪朗代克公园有一半土地属于私人领地,一半地权属于州政府。在私人领地中,又有相当大的面积是TNC买下来的。TNC在阿迪朗代克公园目前拥有的保护地近7万公顷。此外,TNC还拥有更多获得“地役权”的山地、湖泊和森林。在这些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的区域里边,曾有很多是造纸公司的纸浆林地。
戴维说,他们的主要保护目标是阿迪朗代克的心脏。这片区域有16万亩,相当于11个曼哈顿。哈德逊河流过这里,河流所经之处有70个湖泊和池塘。“如果我们做得很好,那么100年后这里还会是这个样子。”他相信,通过与TNC的成功合作,现在看到的红隼、水獭、山鹰、黑熊、猫头鹰……100年后也都还会快乐地生活在这片森林中。
2007年,TNC阿迪朗代克办公室主任麦克在3个月的时间内筹集了1亿美金,买下了造纸公司这片名为黑貂高地的16万亩森林。麦克说,“这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值得的一笔交易。”
有趣的是,TNC买下这些林地后并不是把它封闭保护起来,而是全面开放,不仅持续地为公众提供游憩机会,而且还为当地木材厂提供木材,让地方经济可以延续。当然,这片森林要在TNC科学家指导下砍伐,以保持它的繁荣作为木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这种保护模式与其他国家保护区内严格限制经营活动和游人进入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在有较高自然资本价值的区域内,却可采用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既减少了管理的难度,又可实现多赢。
在纽约州环保局官员戴维看来,与TNC的合作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成功的关键。
几年前,TNC还没有足够的资金买下这些森林,于是就与公司合作实行可持续的森林经营与管理,公司请TNC的科学家来到森林里标识出适合砍伐的树,在树干上用蓝色油漆画圈标上记号,用红色标出特别需要保护、严禁砍伐的树。由于保护措施科学而严格,即使不在砍伐后补种树苗,森林依然能实现自我更替。这样的可持续经营合作管理模式确保了森林的持久繁荣。
麦克说,为了实现更有效的保护,TNC把这次交易的森林48500亩以1000万美元的低价卖给了州政 府,成为公共土地。此外,TNC又将自己拥有“地役权”的更大面积的森林,包括林中20个湖泊、220英里河流、大小山脉90座、连绵的湿地以及林中所有动物和植物都交给政府管理,使之得到公园管理局全方位的保护。在这一合作中,原来的林地所有人、拥有地役权的TNC以及州政府都不能在此地盘上作任何工程开发。
与政府部门、当地居民、当地众多保护组织合作实现保护目标,是TNC主要的工作方法。作为公益保护自组织,TNC以优惠的价格和免税待遇从私人手里买到保护地,再以更低的价格把这些地卖给政府,依靠政府以及本地一些小的保护组织实施保护,使保护成效最大化。
以前这些属于私人的领地限制公众进入,从今往后则永远地向公众开放了。这块景色秀美的森林、山地对于喜爱户外活动的人们、进行野外滑雪、打猎、钓鱼和徒步旅行的人们来说,真是再理想不过的去处。
麦克在TNC已工作了20多年。他为自己能亲自参加到保护“90种鸟类、96种植物,特别是37种已濒危的特有物种”的项目中感到自豪。要知道,在所有保护努力开始之前,这里已经被毁得够呛。
穿越公园的高速公路
阿迪朗代克公园管理局公众信息部主任凯斯・莫凯沃先生说,每年至少有1000万游客来到这里。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是登山爱好者、猎人、漂流勇士、滑雪者、自然保护人士和生态及动植物学家,也有一些大中学生结队来野外宿营,参加某个主题的夏令营或冬令营。
因有两届冬奥会历史和较长的冬季,阿迪朗代克更是各国冰雪运动爱好者的乐园。
这种对自然界生命有着特别关爱的游客群使生态旅游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阿迪朗代克公园管理局全面设计了当地不同需求游客的路线,为他们提供有求必应的服务。
开车来公园的高速公路上和进园以后一路上。所看见的都是满山遍野色彩斑斓的森林,几乎没见到居民的住宅或商店,甚至没见到一个加油站。对于为什么看不到这里居住的13万居民、103个小镇和那些小工厂小商店的原因,凯斯的回答出奇地简单,他说,“这是我们特意设计的高速公路,就是要让你来这儿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森林美景,而不是人和他们的房子。”
据说每天有8500万辆汽车经阿迪朗代克高速公路穿越公园,但这并没有破坏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园内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太大影响。“我们这儿不是与世隔绝,而是非常繁忙的。”凯斯说。公园从1871年开始建设各种服务设施,如今各类需求已经应有尽有。当然这是有严格限制的,包括没有3层以上建筑物。
来此徒步旅行和宿营的人,要寻找公园管理局特别作出标识的“可宿营点”扎帐篷,钓鱼爱好者只能在指定河段和湖泊钓鱼,狩猎者更有指定狩猎日,狩猎物种、数量的严格规定要遵守……当然,对所有进入森林的游客的关怀也无处不在,例如在一个座小山和森林入口,我们看到一株老树高度1.5米的树干上钉着一个木箱,拉开折叠箱门,里面有一个特大的登记本。原来是公园管理局建议游客进入森林或上山前在上面登记,出来时再作一个注销。这是预防游客迷路或遭遇意外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人们可从登记本上发现有人没回来,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去找他。
据说,这个登记本还真起了作用。它拯救过一位在山上摔伤的老妇人的命。
“战利品狩猎”
早在100年前,纽约州就针对有狩猎传统的欧洲移民和原住民,制定了保护阿迪朗代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严格限制对有蹄类动物的狩猎,规定只能在每年冬季来临前很短一段时间。根据当年相关物种的种群数量批准当年限定的狩猎额度,各种动物分别安排几天的狩猎时间。而对繁殖迅速、甚至对森林生态格局形成灾难的松鼠、野兔、负鼠等等小动物则可常年狩猎。
马鹿的狩猎期在十月份。该狩猎期只有短短三天。在当地,狩猎早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模式,而被称为“战利品狩猎”。狩猎者热爱动物,甚至非常崇拜它们,所获猎物并不出卖,只是作为战利品欣赏和炫耀。公园对这些猎人和狩猎行为的管理严格而规范――每个猎人每次都要申请办理狩猎许可证,本人同时拥有持枪证,并在交纳了当季狩猎费(一个狩猎季只允许猎杀一头马鹿)之后才能将“目标”作为“战利品”进行狩猎。
当地人说,矫健高傲的马鹿家族曾经被迫离开阿迪朗代克有120年之久,远走他乡。这些必须生活在湿地边的大型动物在上世纪70年代悄然回来了,科学家说,这也许应归功于河狸,是它们创建了大量适合马鹿家族生活的湿地。
阿迪朗代克生物多样性保护获得成功的另一个标志是美洲狮也在最近50年陆续“返乡”了。它们的足迹曾遍布整个美洲大陆,曾是森林之王,如同老虎在亚洲的地位。但疯狂的狩猎和毁林使它们在上世纪40年代趋于灭绝。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记录表明,在1890年,阿迪朗代克一年就有200A美洲狮被猎杀。从那以后,几乎再没人看到它们的踪影。直到严格禁止狩猎的法令实施60多年后,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终于有人在一年中5次发现了美洲狮的踪影。再以后,阿迪朗代克美洲狮数量逐年递增,到2004年,据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统计,亲眼看到它们的次数有89次之多。
生态旅游服务
在科罗拉多和阿迪朗代克两个国家公园范围内,都有不少围绕旅游提供服务的公司。他们成为TNC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科罗拉多的落基山国家公园,在众多宣传折页中都可以看到一张以麇鹿和黑熊的特写照片作“男女主角”的宣传折页,上面标出了“西北部户外服务企业联盟”的36家公司,其中有15家可以提供狩猎、钓鱼和山野徒步旅行3项服务,其他公司则可提供狩猎服务或同时有钓鱼服务。
在这里,有一家两个年轻人经营的造船厂。这是一家生产在激流中漂流的小船的造船厂,从设计到材料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因此这小小船厂的生意十分火爆,两位小老板财源滚滚。但是,几乎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的TC竟然不到200平方米,连老板在内也只有5个工人。除了在车间里闻到的化学粘合剂味道外,这个工厂简单到没有任何污染排放。
据悉,类似的工厂在国家公园还有一些,它们推动着公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5
首先我个人通过了解,知道了红树林是世界最小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深圳市的市树之一了,由于红树林对护岸防风、优化水体、减少赤潮、美化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研等方面,并能降低废物,净化污水,相当与一间污水处理厂。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城市的“海上卫士”和“天然绿肺”。比如一次赤潮可以减少一个季度的渔业收入,而红树林能减少赤潮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渔业的巨大经济损失。经过红树林净化的海水养殖水产品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红树林通过食物链转换,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能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越冬的驿站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不仅如此,红树林还是深圳精神的最好体现。它所蕴涵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朴实无华等品质,集中体现了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树林是世界最小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近几年来,红树林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政府已经把红树林的定为国家的建设任务,并且在百忙之中XX年度红树林的修复示范工程已经启动了。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巡逻道改造工程,红树林修复,河道整治及附属构筑物工程。第二是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和红树林主题公园。
篇6
1.1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概况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领先,它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1872年美国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并逐渐制定了利于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后又陆续建立起大峡谷,夏威夷火山、猛犸洞和大沼泽地等380处国家公园。随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起了国家公园,如加拿大的阿尔波特恐龙国家公园、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等,日本的拜神山地和屋久岛国家公园,英国的吉安特考斯威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等。现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2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我国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质遗迹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1987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了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出台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10月,对全国18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和单位的答辩进行了评审,最后同意石林、张家界、庐山等11个申报单位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国土资源部又继续审定批准了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2004年2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河南王屋山、四川九寨沟、浙江雁荡山等41处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至此,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已增至85处,分布在30个省(区、市)。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河南、福建、安徽、云南、河北等。2005年6月开始申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从2001-2010的10年时间里,我国将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310处,并力争使5至8处纳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有12处(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33个)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延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条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与海关配合,查处了大批走私古生物化石及钟乳石案件。各省积极编写地质遗迹保护建设规划,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一些省还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26个,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46处、古生物化石36处、地质地貌景观344处。近年来,保护区及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如下保护形式:(1)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2)独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3)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4)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5)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6)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猿和古人类遗迹;(7)矿山公园。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特定空间地域。今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开始申报并建立。
1.3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被人为地破坏,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一是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法力度不够,滥采滥挖,甚至到保护区内非法采集生物化石进行非法买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地质遗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有效的保护设施和保护工程不能及时上马,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仍然很严重;三是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程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造成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内地质遗迹不断破坏;四是地质遗迹资源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五是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六是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到位,管理权属不明确,管理涉及林业、旅游、文物、卫生、海洋等多个部门,出现政出多门和相互推诿现象;七是宣传力度不够。
1.4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和措施
(1)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建立资料档案和地质遗迹数据库,统筹规划,实行合理分级保护。
(2)加强各级领导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责任,明确各部门管理权属。必须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其次,理顺各级各层次间的领导体制以及明确其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职能。
(3)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法规。结合地质遗迹发育的特点深入探讨、拟定法律法规。力求做到依法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拟定新的法规及有关新的管理规定。进行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在内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遏制重要地质遗迹的破坏。
(4)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遗迹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重要地质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财政计划。建立示范保护区,带动其他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进行地质遗迹保护。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把我国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和有关的管理经验推向国际。
(6)大力开展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工作。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公益性,应广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加强地质遗迹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7)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监督,加大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的管理。
(8)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许多地质公园不仅是地质遗迹研究基地,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广大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并不排斥对其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境内的一些地质遗迹资源区,由于成功地执行了保护与利用、学术与科研、旅游与开发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要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我国的地质遗迹,有很多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还涉及到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先予以保护而后逐步开发,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开发是目的,不开发资源,社会经济就无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地质遗迹资源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能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促进旅游资源价值充分体现的手段。地质遗迹保护是需要投入资金的,有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央财政是一种负担,资金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将地质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既发展了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同时,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地质公园,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要实行总体规划。在开发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方案,以防止出现公园建设城市化的倾向,防止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性和优美性遭受破坏;在开发利用阶段,监管部门要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避免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地质生态旅游的新概念,使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尊重、热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关注、重视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我国许多地质遗迹区已经先行开发成旅游区、旅游景点或疗养基地等,对已经开辟成旅游区的地质遗迹区,应把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合理地统筹规划,对未开发旅游点的保护区应考虑制订旅游开发规划。
(3)生态保护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并举。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可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在论证与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同时,应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规划。在建立保护区后,应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区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
(4)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地质遗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篇7
在地方级保护区中尤为严重,现代化的保护手段、监测设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不足甚至没有,主要依靠人力上山巡查,其管理尚处于简单的看护水平。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1.2经费短缺制约了保护区的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由于经费无保障,大多数保护区被迫走上自养之路,管理与经营混为一体。导致了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能的偏离,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还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专职管护力量不足,缺少独立的管理体系,部分保护区处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状态,没有达到保护的效果。大部分人员集中在保护区管理局的驻地,而在各保护站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如何组建保护区管理机构,将是保护区面临的一大考验。
1.3经费短缺制约了管理者的业务素质
大部分管理者长期从事营林工作,其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业务技能等与自然保护工作尚有一定的差距,短期内还不能完全适应保护区工作。而保护区的人才培训由于资金短缺又比较落后,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低下,专业管理人员非常缺乏。
1.4经费短缺、人员条件不够制约了保护区宣传教育、科研等工作
虽然开展了宣教、科研的部分工作,但对关系保护区建设发展的相关内容研究、宣传教育缺少,保护区的科教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保护区保护与当地社区开发的矛盾
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在建立之初是按照西方国家百年以前建立国家公园或保护地的思路来设计的,这是一种尽量排除而不是容纳和协调当地社区利益的封闭式保护的思路。
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保护,一般保护区周边地区均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原本那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当地人民的利益。若处理不当,会使他们对保护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而偷砍偷猎、不合理开垦、重取轻护,影响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保护区管理者把社区居民仅仅当做被管理的对象,缺少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而没有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中来。
因此,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本质上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3保护区缺乏协调机构,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由于各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不够分明,重视程度不一样,加上缺少部门与部门之间统一协调的机制,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局面。我国自然保护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成为保护区管理体制上的先天不足,表现在:保护区机构面对大量的社区问题没有得到授权而无力解决;社区群众的利益没有正常渠道得以反映;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站在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协调职能;保护区、社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等等。这些体制上的缺陷把保护区管理工作限制在狭义封闭的范畴内,极大的阻碍着保护区功能的全面发挥。
4保护区缺少分类管理政策
我国目前对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均实施同一的保护政策,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价值差别还没有体现到管理政策上。这对原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摆脱经费困境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构成了明显的政策束缚。而另一些保护区则因缺乏有效的政策约束而导致资源利用的失控。
5保护区开发的旅游业的影响
自然保护问题的突显主要是因为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有效保护自然的途径之一是使当地居民参与到比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另外,对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探讨,有一部分学者集中在开展生态旅游上。Di-anneDraper曾提出了“不应有消极的环境影响”、“恰当的发展和利用”等原则。
国内许多学者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很多集中在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上。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发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旅游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水平不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进行包装和相应品位提升,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同时,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
6自然保护政策措施滞后
国家还没有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如建立武夷山保护区时是政府强制性地保护,没有对集体林地所有的林地进行补偿或赎买,当地居民为保护区的建立付出很大代价而毫无补偿。还有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却无法兑现。
7商业利益的驱动
篇8
2、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应对疫情,创新形式,做好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全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44.01万人次,完成植树株数130.6万株(折合株数),绿化尽责率92.26%。
3、“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完成城区景区周边、四旁和荒山绿化1860亩,单位小区绿化150亩,森林经营和退化林修复2700亩,道路、河流两边绿化任务正在有序落实。做好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完成铁冲乡、长岭乡2个森林城镇和梅山镇洪冲村等34个森林村庄创建规划设计,督促相关乡镇、村加快推进创建进程。
(二)积极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增进林业发展活力
4、全面启动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创建。围绕“五绿”任务,加快林业发展十项工程建设,突出资源特色,稳步推进“十二檀”和桐源古树群保护、响洪甸和面冲茶谷建设、吴家店和燕子河林下经济(天麻)种植、仙桃村大别山山核桃、白塔畈镇茶山花海、燕子河大峡谷和天堂寨森林旅游10处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确定了铁冲乡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完成示范点建设方案和先行区试点建设方案编制,正式启动了示范点和先行区建设。
5、督察巡查,落实林长巡林制度。2020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林长认真执行巡林制度,落实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林长责任制。县级林长开展林长制工作督察巡查20余次,按区域召开乡镇级、村级林长会议20余场次。各级林长通过督察巡查,深入山场地块走访调查,排查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我县安全平稳度过本轮森林防火期、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任务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6、强化资源林政管理。一是规范程序,抓好森林采伐管理。坚持限额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木采伐办理程序,控制采伐总量,上半年全县办理林木采伐证1490份,采伐林木蓄积18329立方米。规范做好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林木采伐手续审核办理。二是切实做好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今春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森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通知》,对2017年以来采伐迹地的还林情况逐块检查登记,对未完成迹地更新造林的地块,结合春季造林加紧督促完成。全县共完成526块采伐迹地摸底和造林更新工作。三是开展“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开展了“十四五”采伐限额编制与测算,经测算,县“十四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指标341295立方米,其中公益林224223立方米、商品林114229立方米。四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完成全县新一轮古树养护责任书签订,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动态监管。整合专项资金125万元,实施完成斑竹园镇名木、白塔畈镇一级银杏等73株古树的保护修复工程。五是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工作自查自纠。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对全县2710名生态护林员进行全面核查,上报了自查自纠成果,将生态护林员管护协议、在岗在位情况、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进行登记。六是实现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2020年全县承保公益林2792408亩,涉及农户89065户,保费439.82万元。经国元支公司向省总公司争取,并经县政府批复同意,商品林保险不再收取农户个人承担保险费用,即每亩每年0.44元,实现商品林保险全覆盖,承保商品林128.73万亩,涉及农户58976户,保费283.21万。
7、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一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开展保护区范围内的样线调查、野外巡护、野外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上报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相关信息;继续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三期项目建设。二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我县现有自然保护地6类13处,保护地总面积49984.37公顷(含交叉重叠,不含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3.1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本底情况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并按时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评估审查。三是加强国有林场管理,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对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变更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国有林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强化国有林场林地管理,编制了国有林场“十四五”期间森林经营方案。
8、森林防火形势平稳。去冬今春进入新一轮防火期以来,我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火灾防范举措,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林火当日扑灭率为100%,无迟报、漏报、瞒报及未按规定报告森林火灾行为。上半年共查处森林火灾案件126起,其中刑事案件1起(已提讼);治安拘留20人,治安警告7人,罚款13.1万元。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今年以来,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一是严明职责,明确任务。督促各乡镇抢抓时机,倒排工期,迅速开展山场清理和除治工作。清理任务于4月底前全面完成,较上一年度同期加快。二是加强管理,严控疫木。相继出台了《2020年县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县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十项措施》,对辖区内木材经营、加工、利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排查,发放明白纸,签订承诺书,依法开展疫木管理,严防疫木流失和非法调运。三是综合防治,提高成效。全县17个乡镇重点地段和区域实施打孔注药13.35万瓶(其中天堂寨5.75万瓶)、74712株(天堂寨32940株),于3月10日前完成,成效明显。四是加强督查,狠抓整改。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先后2次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检查。3月份县委督查办、林业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全县23个乡镇及经济开发区清理小班进行全覆盖督查。4月底督查组再次开展综合防控成效督查,进一步巩固防控效果。
10、提升林业行政执法能力。今年以来,县林业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完善林业执法制度建设,切实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一是推进林业执法体制改革。配合完成了森林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和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印发了《关于开展林业执法监督稽查工作的通知》,分片区成立5个执法监督工作组,对各乡镇林业站、执法中队作风效能、执法规范、处罚案件等,开展监督检查。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了《县林业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了两个流动管理中队和一个稽查组、一个调查组,实行“三查一追究”,加大重点区域路查路管。截止目前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74起,其中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案件21起,查处滥伐林木案件23起,查处破坏林地案件2起,野外用火28起;没收木材70.121立方米,各类案件共计罚没收入22.78万元。
(四)壮大绿色富民产业,巩固林业扶贫成果
11、推进林业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油茶产业化发展。推进新建油茶高效经济林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抚育油茶6万亩,支持贫困户自主零星发展油茶7000亩;巩固木本油料产业特色区域示范基地1万亩;整合省级双增奖补资金,规划实施油茶培育提升2000亩、抚育示范片8500亩。二是开展山核桃产业提质扩面。上半年共抚育山核桃产业扶贫基地8000亩,培育提升4500亩,并全部落实了经营主体。县山核桃产业协会链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9家,以天堂寨、燕子河、关庙等为重点,引导群众加强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抚育成林5000亩,结合扶贫新发展山核桃3000亩;并开展了以“俏俏果”山核桃为主的品牌创建。三是实施板栗产业改造提升。共抚育规模栗园5000亩,建立品种改良示范基地200亩,辐射带动了栗农开展抚育管理。加大宣传推介,板栗加工企业库存产品销售得到有效解决,为今年提升板栗储藏加工量奠定了基础。四是推动毛竹产业提质增效。出台毛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在张冲、青山等乡镇落实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建设1200亩,受理全县毛竹加工企业奖补申报25家,指导企业规范建立购销台账,安全有序生产,逐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青山镇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扩建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
12、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全县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培育东旭大别山科技、山美生物科技、齐远木业等13家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美源竹制品、同创山核桃、金果园果业等8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复工复产,提升水平。全县上半年林业总产值可达22亿元,林业在山区群众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入户。完成了2020年全县林业种苗补助项目建设,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46.5万元,在全县23个乡镇及县经济开发区的179个行政村,为5099户贫困户“四旁”栽植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了油茶种苗78.65万株、山核桃种苗9.47万株,惠及贫困人口17792人。
14、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每月组织召开1次以上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或工作推进会,学习扶贫工作论述,安排部署当月扶贫工作;及时组织干部按月开展2020年度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成效。扶贫联系村顺利通过县脱贫摘帽审核验收。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改进扶贫工作作风,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五)严格履行防控职责,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篇9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西南部,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包括天祝县、肃南县大部分地区和古浪、永昌、凉州、山丹、甘州、民乐县(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97.2万hm2,保护地带66.6万hm2。现有林地面积1386.4万亩,活立木蓄积2300多万m3,森林覆盖率22.56%。区内有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陆栖脊椎动物286种。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使祁连山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被河西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环保科普基地。保护区内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有祁连山保护区展览馆,天祝“三峡”、祁连冰沟河、山丹焉支山、民乐海潮坝、山丹军马场、康乐草原、民乐扁都口等众多山水风景区,野生动物繁育、苗木、经济林培育基地30多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一”冰川等地质地貌景观,天堂寺、马蹄寺、文殊山等宗教文化寺院等等。保护区内汉族、裕固族、藏族、回族、土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祁连山生态文化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力宣扬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创新了发展生态文化的方式,近两年,相继开展了生态文化慰问采风、生态文化大赛、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评选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生态文化创作的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祁连山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创新不足
局限于围绕祁连山自然生态景观开展生态文化创作,保护区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延伸创作比较短缺,独特的民族歌舞、戏曲、乐器、手工艺、服饰以及特色运动的传承与创新滞后,雕、刻、塑的创作比较缺乏,对民族优秀文化学习、领悟、传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祁连山独特的生态文化,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开发和推广,祁连山生态文化效应没有形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
3.2生态文化的宣传与参与欠佳
生态文化宣传范围局限在祁连山保护区周边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宣传辐射面较小。百姓对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认知不全面,对生态文化的重视度也不够,缺少大型生态文化公益活动的宣传推介,生态文化学习和创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祁连山是河西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基础。目前实施的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等大型生态工程,使祁连山的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绿色面积在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今后还要继续积极争取工程项目,依托工程项目来带动和支撑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祁连山的生态涵养来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民众提供适宜休闲旅游的绿色空间。
4.2深入挖掘祁连山生态文化的内涵
祁连山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河流、湿地、冰川等多样的自然资源,还有历史遗迹、文化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等人文资源,要充分发挥祁连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保护区内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内涵,把生态文化的创作宣扬融合到生态保护、优美风光和特色旅游之中,让人们能更多地接纳与共享,产生心灵的共鸣。
4.3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态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文化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和影响的特征得以突显,这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情怀。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渗透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人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深刻认识生态文化重要性,从而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文化思想来推动生态的绿色发展。
4.4培育生态文化建设队伍
繁荣生态文化,关键是要培育在保护、抢救、传承和创新祁连山生态文化工作中有所专长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引进或扶持计划政策,重点培养一批文化遗产、民族工艺、歌舞乐器等项目的传承人或是拔尖人才。建立文化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将文化工作者送到较先进的地区学习培训,不断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生态文化爱好者,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创作宣传队伍。
4.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有投入才有产出,资金投入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这也是祁连山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建议每年按比例划拔生态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祁连山生态文化建设。
篇10
规划范围:当阳市域范围,总面积约2159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远期规划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当阳市生物资源概况
1.1 自然条件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9平方公里
地表形态各异,以丘陵岗地为主,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
1.2 生物资源
当阳市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古稀性、垂直性特点。全市木本植物种有117科419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8科25种;
生物资源主要特征有:
(一)、特有种属丰富
(二)、可利用资源丰富
(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
在市区已栽植的乔木中生长良好的有40余种,常用的有银杏、枫香、红叶李、桂花、广玉兰、悬铃木、黄葛树、垂柳、水杉、杜英、三角枫、栾树、构骨、白玉兰、无患子、枫杨、朴树、喜树等。
1.3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因素: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二)经济因素:正在实施多项园林建设项目。
(三)社会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契机,具备有利于保护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四)政策因素:政府高度重视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物品种的应用较为单调。
(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
(三)、环境污染。
(四)、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二、规划总论
本次生物多样性规划中我们以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野生动物资源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2.1、编制意义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物多种与否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生态质量,通过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本规划的编制将加强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当阳市园林绿化物种选择上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2.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加强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科学引种驯化,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实现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丰富景观内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规划基本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原则
2、因地制宜的原则
3、地带性、区域性优先原则
4、城市绿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原则。
5、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保护区域及功能
3.1、规划保护区域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区域的划分,实行三级保护模式。
一级为自然生态地保护。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立生物保护原始基因库。实行封山育林,严禁人为破坏。对保护区濒危、珍稀植物建档保护。主要有: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
二级引种繁殖地保护。通过城区植物园及生产绿地进行科学引种驯化,将一级保护区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引进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的素材,丰富城市绿化种类。主要有市植物科普园、市园林苗圃、城西苗圃等城市绿地。
三级为开发利用地保护。通过城市园林绿地,全面展示植物多样性特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
3.2、保护区域功能
一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种源基地,生物物种基因库。二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引种驯化、繁殖、种苗基地,兼有科普、游览功能。三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观赏,植物推广运用,形成多功能、多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结构、布局及分区规划
4.1 规划结构
运用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理论,对当阳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两途径” :即物种途径、生态系统途径;――“三类型”:即植物保护规划、动物保护规划、微生物保护规划;――“四层次”:物种保护、基因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景观保护的保护规划,以物种、基因为“点”,区域边界为“线”,生态系统、景观系统为“面”,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规划体系。
4.2 规划布局
(一) 建立物种基因库引种繁育中心:
在西北部低山丘陵林区,包括庙前、陈院、国有九三林场,以及玉阳镇所辖枣林.清溪、百宝等地原生态植被群落为本底, 在地域条件较好的国有九三林场建立物种基因及引种繁育中心(基地) , 引种收集本地区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乡土物种, 包括濒临灭绝及珍稀名贵的物种, 为园林城市建设选育优良的乡土园林植物, 改善建城区各大绿地面貌, 并借此达到保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二) 建立生态恢复区:
在西南部丘陵林区,包括王店、半月以及慈化所辖胡场、和平,玉阳所辖锦洪,关陵、东群等地。建立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复绿, 营建和恢复生物栖息地, 构建生物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景观多样性。
(三) 建立生态保育林:
在市域东部和东南部丘陵岗地林区,包括以郭家场、香炉山国有林场为中心,以及洪庙、八景坡、烟集、佟湖、官挡,脚东、丁场、陈场等一带的低丘陵岗地建为保育林,确定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 根据用地情况建立缓冲区, 以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
(四) 建立水源及湿地保护区:
通过建立水体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对中心城区,沿沮河由西北向东南形成贯通城市的滨水绿轴,规划沿五七长渠、百里长渠在中心市区内形成休闲绿环。对郊区,在漳河两岸的绿化带及水库地带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水体涵养林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
在中部、南部平原建立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河边防护林的建设,保护现有湿地资源,进行防污、治污,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市域自然保护区:
加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铁尖杉自然保护小区、鲢鱼山白鹭保护区、百宝寨自然保护小区、紫盖寺自然保护小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马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形成完整的市域自然保护区。
4.3 分区规划
(一)市域规划布局:通过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绿色基质的规划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和迁徒的场所。
1、生态斑块:指市域内部的核心风景名胜区和山体林地及重要水源自然保护区。
2、生态廊道:沿漳、沮两河的水系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道。廊道处在两座山间的狭长地带,要依山就势沿水系保存构建生态长廊,一方面保护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处于区域中心的当阳市中心城区留下风道以缓解过去发展中留下的工业污染问题。另外,沿荆宜高速公路也预留生态绿地,形成服务于荆宜城市群的城际生态通廊。
3、绿色基质:由山体、林地、水库、农田所共同构成的市域生态背景基质,维系城市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大背景。
(二)城区布局:规划城区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作为城区和市域的缓冲带。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联系或穿过绿带。整个绿地整合,其生物保护效果超过其面积的简单相加,形成大型栖息地物种相互交流的条带状区域。
1、生态斑块:指现有和规划中,服务半径为500米的公园系统:如:关公文化园、关陵公园、沮河公园、长坂坡遗址公园、坝陵公园等。
2、生态廊道:指联系基质和斑块的带状绿化,分为沿河绿化带、道路绿化带、生产防护林。
沿河绿化带:沿沮河城市公园,百里长渠、五七长渠游憩绿带。
道路绿化带:在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及高压走廊等两侧,控制30至50米的绿化隔离带,对当阳市沿高速公路、主要省县级干道两侧形成50至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并实施绿色通道生态景观建设。组成沿环城路公路绿化带、焦柳线铁路防护林、通过植树造林形成道路交通隔离带,满足防护、生物迁徙和城乡景观建设要求,构成当阳城区的绿色通道骨架。
生产防护林:当阳市域的山体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及东部。如锦屏山、玉泉山等自然山体,是当阳市重要的自然屏障之一。规划严格控制并加以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山体绿化。现有九子山、香炉山、郭家场、紫盖寺、跑马岗、玉泉寺6个国有林场与市域的自然山林和农田、湿地相联结。形成生产防护林体系。
3、绿色基质:城市附属绿地、生活绿地、其他小块防护绿地
规划加强市区周边山体防护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氧源、绿肺”,通过沮河作为气流通道,将周边清新空气引入城区。规划将三面环山的山体充分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由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生物属地保护规划、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特殊植物保护规划、引种驯化规划、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微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组成。
5.1 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纳入预算。
(二)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玉泉寺、关陵、自然保护区和林场为依托,以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为主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编制当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几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或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明确各保护地范围、边界、功能区划、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禁止和限制开发范围,进行保护性开发。完善相关设施,整合资源。
(四)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试点,编制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公益性管护、基础设施和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五)完成宗教环境自然调查,编制保护规划。实施寺庙林、文物保护林地,加强重要自然宗教环境绿地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共管协议。
5.2、生物属地保护
当阳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共17处,应加强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落实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对重点区域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珍稀动植物和有益天敌保护,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上述保护区域,根据各区植物分布特点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区。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5.3、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
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是指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其实质是植物的开发利用规划。根据绿地的性质,分类规划如下:
(一)、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按每100平方米不少于2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种类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5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公园,植物种类不少于100种规划。植物科普园按专类园规划确定植物种类。
(二)、街道绿地:保留现有干道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生长势差的种类进行更新,增加新的骨干物种;新建城市干道,其行道树及道路绿带的种类90%以上采用乡土树种。
(三)、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不少于20种;1000平方米以上的参照公共绿地规划指标确定植物种类。
(四)、防护绿地:加强现有绿地管护,增加林下灌木、地被植物数量。新建防护绿地,要注重乔、灌、地被植物结合,形成分层次的绿化空间和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加强绿地的防护功能。
5.4、特殊生物保护规划
(一)、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主要在珍稀濒危植物原生地建立植物保护基地。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种子或组织培养进行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二)、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城区原有古树名木的管理,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探索古树名木复壮的技术措施,保证古树名木生长健壮。
5.5、引种驯化规划
指本地植物品种和外地植物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按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外地植物为辅的引种原则,规划城区每年的引种数量。比例为本地品种占90%,外地品种占1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由资金概算和植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组成。
6.1、资金概算:
资金概算由基地建设、引种繁殖、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资金构成。概算资金总额为3000万元。
基地建设投资2500万元:其中建立玉泉寺、百宝寨、董冲水库三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漳河、巩河、沮河湿地保护区,概算资金450万元,在紫盖寺、鲢鱼山、马冲、木店、刘冲、松桠湾、马河、燎原、双莲、玉泉、清溪寺各建立一个植物资源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市植物科普园,概算资金450万元。
引种繁殖概算300万元。在市苗圃、城西苗圃各建立一处引种繁殖基地。
古树名木保护概算20万元。每年投资25万元用于城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6.2、生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
保护规划侧重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运用。根据当阳市保护植物名录,结合园林植物的现状,将保护利用的植物种类分成9类。即常绿乔木类、落叶乔木类、常绿灌木类、落叶灌木类、观叶植物类、观花植物类、藤本植物类、地被植物类、水生植物类等。分期保护规划品种共有175科、1120种,其中中国特有属30个。
七、病虫害防治规划
规划期内,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检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则
(一)、植物品种应当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提倡选用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等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
(二)、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
(三)、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的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建立科学的植物综合防治系统,使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8.1、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在规划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五个1”工程,即:建立1个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开展1项当阳生物多样性重要科研项目、拍摄1部当阳生物多样性优秀科普片、建立1个生态科普网站、编印1部当阳旅游科普导游图册。
(二)、优先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机制的探索、完善和示范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它保护区域。
(三)、加强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8.2、健全体制,强化管理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以其它各类保护地为补充,机构健全、管理高效的保护地体系网络,在规划期内,重点完善以下机构体系建设:
(一)、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
8.3、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动员社会各界资助或通过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外资或合资办绿色环保企业等形式筹措资金,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专项工程。
8.4、加强科研,促进发展
篇11
一、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意义
所谓环境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全世界的人们发现和关心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解决现在的环境问题,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而进行的知识、态度、技能、动力和责任感的学习和指导。自然保护区便是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实现环境的保护而建立的一个用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保护的机构。通过环境教育的实施能有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环境观念进行转变,并对其自身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强化,进而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区域的稳定和谐为最终目标而做好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利用环境教育还能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资源运用意识进行转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利用,并强化其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保护。
二、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1.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概况
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在原长青林业局森工企业转产基础上建立的,位于秦岭中段南坡洋县境内,2014年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之一。其生态区域占地面积约三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率达97.46%,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是秦岭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区内已知高等植物210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10种。野生脊椎动物435种,其中兽类63种,两栖爬行类35种,鸟类319种,鱼类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9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斑羚等52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该区域广泛分布,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密集分布区。保护区周边与洋县华阳镇和茅坪镇共9个行政村接壤,环境教育的开展、社区民众的资源保护理念直接关系着保护区资源保护的成效。
2.环境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现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及资源保护来看,其周边社区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资源需求等对其实施有效的资源保护策略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而这也往往给该地区环境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生产方式及文化水平落后
就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民众文化水平来看,毫无教育基础的人占11%左右,教育水平仅到小学的占63%左右,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仅占3%左右,可见这些区域内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这就对该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在此基础上,由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也导致了该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一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水平,而民众自身的环境及资源保护意识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
(2)环境教育实施的内容与方式等相对较为单一
就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来看,大多都采用的是宣传这一种相对较为单一的教育方式,且宣传的内容从本质上来看也相对较为单一。一方面,法规类的相关内容,这一类内容的宣传主要强调的是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等;另一方面,知识类的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在环境教育宣传中通常还会对技能类的知识进行宣传,其强调的是对环境保护的技能进行宣传教育,但有大多为理论知识,因此无法有效对民众的实际能力进行提升。
(3)旅游业开展而造成的一定影响
旅游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压力。首先,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游客所具备的素质水平不一,环保意识欠缺的游客也造成了自然保护区垃圾数量的增多;其次,由于旅游人数的日渐增长,区域内的相关部门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在自然保护区周边进行相关服务设施的建立,这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保护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4)^域内容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该地区绝大多数的民众均匀种植、伐木、打猎等方式为生,可以说自然保护区中的资源就是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重要资源。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当地的居民不得不放弃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与资源而重新探寻其他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一些居民来说显然是十分困难且难以理解的,这也就导致尽管自然保护区多方管理,但当地的部分民众仍无视法规制度,而做出偷猎、盗伐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5)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
就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而言,其共设有科研与保护、公众教育宣传、等12个职能科室和直属单位,还有华阳和茅坪这两个基层的中心保护站,其机构设置较为完善。但该自然保护区的现有工作人员135人,专业技术人员有89人,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4人。可见,在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及环境教育中,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等还相对较为薄弱,制约了环境教育工作的高效实施。
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策略
1.充分运用当地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结构
长青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下,实施了一些基于保护的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一些诸如细鳞鲑养殖、节柴灶改建、粮食加工厂等非资源消耗性发展替代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改善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自2013年以来,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实施“熊猫蜂蜜”社区项目,也较好的协调处理了与社区利益的矛盾冲突,赢得一些社区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但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利益、居民资源利用冲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这就对保护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保护区拓宽工作思路,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加大社区项目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社区环境教育实效,从而减轻资源保护的压力。
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帮助社区群众发展起家禽养殖、香菇和魔芋种植、树苗培育等多元化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申报社区项目,争取上级管理部门支持,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社区中蜂养殖、核桃种植、板栗种植、苗木栽培等项目的持续性、有效性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国家的优厚政策发展新的产业。例如,随着我国“东桑西移”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桑蚕养殖大省,而年均蚕茧产量也不断递增。国务院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安康市拥有桑蚕生产、有色金属以及生态旅游等诸多特色产业。蚕桑养殖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好保护区周围的生态问题,缓解当地群众对现有资源的依赖,而且还能够利用蚕沙及桑枝等发酵沼气来增加燃料能源,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桑蚕养殖是一项两全其美的生态型产业。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临近安康市,可以探寻这一发展契机的可行性。此外,为了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还可在原先沼气项目开发的基础之上,扩大生态旅游规模,推动生态农业进步,从而为日后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宽环境教育渠道,优化教育内容
通过全球生态环境基金以及群众技术培训等诸多活动的开展,明确群众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既有环境教育知识的基础之上,增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培训内容,将环境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技术培训活动相结合,进而有效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也应根据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联合华阳镇科技局、畜牧局以及农业局等机构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优化教育内容,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长青自然保护区应开展一系列公众环境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科普化教育是众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采用的一项常规性生态保护策略,它是指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规划本地区并充分利用民间组织、大众媒体、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方资源,对于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以及性别等不同社会群众,可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措施。此外,还应不断加强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多元化的生态自然保护宣传,从而更好地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职能,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区域内社区环境教育
(1)加强双向交流,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
无论是口语化交流还是非口语化交流,都对社会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运用双向交流方式,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不断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并善于发现保护区所存在的诸多发展问题,以此找出解决的对策,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处理。比如,管理局领导可以采用面谈式交流法来影响其具体行为;政府人员、者以及旅游管理人员等可采用探讨会、小组辩论形式来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在某一h题上达成共识;通过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推广替代木材林或生计等产品信息。
(2)打破信息传递屏障,实现保护区信息有效传播
由于一些边远地区存在信息堵塞现象,所以很多群众无法理解这些断断续续的信息。针对这一情况,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利用宣传小册子、旅游刊物、网站媒体、游客集散中心、勘界指示牌以及视频推广等诸多形式来帮助游客或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此外,还可以与当地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协定好自然保护区周边环境信息,并且制作相关文字图片宣传材料发放给社会群众。
(3)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优势,增强管理局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生命长青]森林体验活动已经在业界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尤其是近年来举办的“自然讲解员进阶营”、“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活动,效果明显、成效显著、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增大自然教育辐射面积,扩大受教育人数,确保长青保护区公众教育不断拓面提质。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大部分村民存在文化层次较低的现象,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以此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以中小学为生态环境教育为主要对象,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宣传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环境教育信息不仅能通过历史、英语、自然、语文等学科进行表达,而且还能与其他还科研项目进行结合。另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学校教育或者在职培训等进行有效学习。
4.联合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境教育、自主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升阶段,导致很多本应正常运作的项目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状态,大量特色资源未能得到深入挖掘,群众技术培训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鉴于多年来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优势,保护区管理局应联合这些学校及科研机构,并在互惠互助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环境教育方面缔造双赢局面。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快速开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产水平,从而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与管理局之间的紧密关系。例如,管理局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联合举办一些大型技术培训活动,激发群众广泛参与;在听课期间,群众如实反映实际生产问题,发放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技术,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灵活运用众多教育方式或培训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推动社区发展既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该地区的政府工作。因此,除了上述的策略之外,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实施还应充分对政府及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使二者之间能共同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及环境教育中。所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强与该地区政府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认真听取社会群众的建议,协调好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惠民政策落到广大民众的身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策略以及计划,针对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来设定教育对象。由于不同的对象,因而社会公众对信息、交流等需求是截然不同的,当然环境教育策略也是有所差异的。该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运用调查分析方式筛选出目标人群、项目内容以及教育对策。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必须综合采用这些教育对策,满足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张爽告诉本刊,这是一个基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是一个可利用性很高的开放式平台。它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服务性强,可以为各地经济发展及各类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避免或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是一种积极解决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冲突的手段。
谈起从事保护工作的感受,张爽用“坚持”来定义他和他的团队以及所有参与者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必然会有冲突。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很艰难的一件事。不仅中国,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美国这个经济强国,今天也依然要面对。”张爽认为,在坚持的过程中也总有困难和曲折。
TNC14年前首先在云南西北部实施了多个保护项目,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了《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寻求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并付诸实施,把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护生物及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事情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TNC引入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与云南当地主管部门合作创建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梅里雪山和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目标是更好地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把珍贵稀少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留给子孙后代。但是,要让各方力量协同一致,制订利于保护、也能促进旅游发展的法规和制度可不是轻松的事。张爽认为,在合作中,沟通、学习、互补、耐心和宽容都是必要的。建设理想的国家公园体系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坦率地说,我们在云南的国家公园项目所期待的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但他依然忙碌而幸福着。
对于未来,张爽依然充满信心,“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做出努力,用科学的保护方法,为人类护好家园,让人们的生活更快乐更丰富,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我的父亲和夫人还有很多朋友都在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大家的心愿是共同的。我们这个地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无论投入是多是少,无论力量有大有小。”
《私人飞机》:您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自然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资金,还是政府重视程度,还是民众意识,或是其他?
张爽:最大的问题还是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真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政府早在30年前就已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每年,国家都为森林资源、江河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恢复以及污染治理拿出很多资金。关键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如何去执行和遵循。
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过去大大提高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公众的关注和参与。然而公众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些企业机构无视公众利益,破坏环境、滥用资源引发的环境事故,给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和民众健康安全带来了新的灾难。
当然,国家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和迎接挑战。我们与国家林业局合作举办了3期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培训,安排全国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的领导和员工到美国东西方中心学习,并且前往美国几个管理与保护都非常成功的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考察交流,把经验和方法带回中国。为了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路子,我们邀请云南省相关主管部门官员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访问。我们与三峡集团公司合作,在长江领域开展一系列江河保护和河流生态恢复项目。
《私人飞机》:目前TNC在资金募集上是否顺利?在接受捐赠后如何确保资金的准确使用?
张爽:TNC每年募集到的资金大约是8 亿美元。这些资金被用在全球38个国家,包括中国,开展自然保护项目。我们有非常严格、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这些资金的84%都用于保护项目。
TNC募集资金的使用取决于捐赠人的意愿和TNC的保护战略,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TNC有一个外部审计程序,每年都会对所有资金进行严格审计,专项资金都会进入相应的专项账户中,专款专用。
我们接受两种捐赠,一种是指定性捐赠,另外一种是非指定性捐赠。如果捐赠人有意愿把他的钱用于某一个项目的保护时,他在捐款的时候就会清楚地写明这笔钱用于哪个项目。有的捐款人甚至表示,他的钱不能用于项目员工的工资,我们也会严格遵循他的意愿把钱花在那个项目里。所有的项目审计都刊登在我们的年报上,连同年报对保护项目的报道一起送给捐资人。同时,公众可以时时从TNC网站查阅这些情况,也可下载。如果捐资人要求看到他的资金使用情况,我们随时给他提供。
非指定性捐款的数量更多。这些捐款人完全相信我们的保护目标和项目执行能力。他们把资金全权托付给TNC来执行。这些钱被用于最优先的保护项目。例如,竹林碳汇方法学的研究和实验地的推广,气候变化中一些前瞻性的政策研究项目等等。因为这些项目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自然保护目标是非常紧迫而且必需的。
篇13
博格达登山大本营至天池是乌鲁木齐户外运动的经典路线,每个周末都有近百人沿此路线进行穿越。当地牧民盗挖雪莲是为了生计,而近期在一些户外活动中也出现了采摘雪莲的现象。有驴友这样说道:“一名男队员当着我们的面又拔了一朵雪莲花,动作快得根本来不及制止。我们质问他,他说不知道不可以摘雪莲花,领队也没有要求。” 还有的人说:“我们不摘别人也会摘的。甚至还有人说昨晚喝雪莲汤喝多了,热得睡不着……”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神山博格达脚下的雪莲花是世间最圣洁的花。可是那些含苞待放的雪莲却没有能够等到花开的那一天,就被那些贪婪的手无情地摧残了。面对窥视者的足迹,雪莲的悲歌正无声地游荡在辽远的天山上空。
新疆雪莲,别名雪荷花。主要生长于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及昆仑山雪线附近2800~4000米之间的高旱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之上。其生长缓慢,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约需5年时间。近几年,随着气候转暖、雪线上升,野生雪莲的生长区域不断缩小。目前,在海拔3500米以下已难觅雪莲踪影。野生雪莲是靠种子繁育的,盗挖者将它们连根拔起,使得雪莲连开花结籽的机会都没有,导致天山雪莲数量锐减。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再像现在这样不加保护地采挖雪莲,不出30年,这个珍贵物种将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博格达,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担忧。由于人们的素质高低差异不同,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做到的正如我们所希望的,而无论我们做多大的努力,只要我们登山的脚步不止,那滥采滥摘雪莲、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就会屡禁不止。那么,是封山还是继续行走?
面对这样两种观点,我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味任其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懂得先做到自我约束,然后再去约束他人。一些相关媒体网站应该进行义务宣传教育,并拿出办法来使保护自然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的举动成为一种自然。另一方面,保护和开发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表面看似相互排斥,其实也有其相互协调促进的需要。不能单方面强调任何一方,只有做到两者携手,共同前进,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多少年来我们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洁净,试图用自己的固守来把握通往精神家园的钥匙。如果说行走是一种权利,那么,无论我们选择了何种行走的方式,为之得到与付出的,必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代价可以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观察员/许维丽)
让我们听听来自乌鲁木齐户外组织小羊军团网友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