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乡村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乡村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乡村建设

篇1

(三)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站协调和配合,建立和完善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信息综合网站、各涉农部门门户网站、涉农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等为主体,省、州、县、乡、村五级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建设好县级数字乡村信息网络中心,总平台设在县农业局农经站,由县农业局统一进行维护,各乡镇要认真配合收集资料,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一站、全网共享的目标,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篇2

在“您平时获取资源的方式(多选)”一题中,农村居民中有270人选择了电视,占总比例的59.9%,只有31人选择了网络,占总比例的6.9%,而用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只有23人,占5.1%。而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中265人选择了电视,只占总人数的35.1%,选择网络媒体的多达181人,占24%,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为54人,占7.2%。据了解,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局限于电视,而电视的频道数少之又少,仅有少数几个频道可供选择,家里有电脑的居民更是少数,调查中发现这少数的居民中,其中仅有一少部分连上了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调查中,农村居民的手机拥有率较高,但利用手机上网或通过订阅手机报等方式获取信息的居民则占少数。可见,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资源接入的第一道鸿沟真实存在。

2.使用沟:电子资源的使用存在巨大差距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每天关注奥运会时间及使用媒体的调查中,28.4%的农村居民对奥运的关注每天约1~2小时,而89%的人通过电视媒体观看赛事,城市居民中有42.9%的人每天关注奥运1~2小时,67%的人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关注赛事,这不仅看出了城市居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更看出了对电子资源――网络媒体使用的巨大差距,在农村,拥有电脑的居民还不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实时的比赛信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不能熟练操作电脑,自由浏览信息,对这种受众自由地寻找有用信息的方式并不熟悉,而仅对传者单向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电视这种传统媒体比较习惯,这就造成了城市与农村间的第二道鸿沟。

3.知识沟:知识的获取存在巨大差距

在问卷中有6道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这6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城市的平均正确率为83.57%,而农村的平均正确率只有56.45%,两者的正确率相差27.12%。可见,同样地获取信息、储备知识,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由于在信息接入和使用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村居民获取的信息量少而且准确率低,从而影响着知识上的不平衡。

哈尔滨新农村建设应跨越三道数字鸿沟

1.大力发展硬件设施,减小接入沟

政府应大力发展“村村通”工程,不仅实现道路上的村村通,更要实现信息上的村村通,从我国城乡发展总体水平来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普及率在城乡间差别不大,主要是网络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种类在农村的普及率低,所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和信息装备水平特别是电脑网络,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政府应加大计算机网络、视听传媒网络等信息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从而进一步缩小接入沟。

2.实施信息扶贫,减小使用沟

光有硬件设施,没有相关的使用技术,农村居民仍然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媒体,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没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农村地区进行免费电脑等硬件基础设施使用的培训。政府应拓宽途径,可以通过在学校进行集中的培训,也可以不定期地派志愿者们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还可以借助农村中比较发达的电视和广播媒体进行远程培训,使使用沟进一步缩小。

3.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减小知识沟

篇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文献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日益增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开放的学术资源当前主要表现为放期刊、仓储、图书、课件等的开放,为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开放存取概述

1.1开放存取的涵义

开放存取模式形成的指导思想是信息资源自由共享的新理念,是学术资源价值实现的一种全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必将给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对其定义为:文献在互联网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搜索、链接、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可以看出,使用开放存取的文献资源,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和技术壁垒,使用者对知识产权所有人不需要尽义务,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唯一需要做的是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的完整权。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放存取”模式以“出版付费、阅览免费”为实施原则,对科学领域学术论文进行信息共享。其基本特征是“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使用”。这种免费且极其方便的获取方式,大大方便了学术传播和成果转化[1]。“开放存取”包括学术论文作者的存放过程和读者用户的获取过程两方面的内容,这种出版机制和信息共享理念获得了各个领域学者的普遍认可。

1.2开放存取的主要特征

1.2.1创新了出版方式。开放存取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模式,著作权人和读者的利益本末倒置,需要支付成本费用的是著作权人,而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可以免费获取信息资源。在开放存取的模式下,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没有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尤其是收益权进行保护性规定。虽然缺乏了这种保护,但著作权人却并不排斥这种出版方式。

1.2.2扩大了信息的用户群。开放存取的模式下,著作权人不以收益为目的,让更多的读者获取到了所需文献,文献的引用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影响范围得到了拓展,普通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也有所增加,最终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2.3使信息用户利用资源更自由。科技文献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变得更容易获取,用户查找信息、使用信息将变得更加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沟通渠道将变得通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将具有相同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整体上的科研进步。

1.2.4促进信息获取理念更新。免费获取学术资源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一种直接表现,对人类文明传播有益无害。社会出现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越多,社会的公共信息量就越大,对人们的信息观念的冲击也就越厉害,为人类最终实现信息的免费共享做了很好的铺垫。免费与自由正是开放存取最大的魅力所在[2]。2开放存取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积极意义2.1数字资源规模扩容得以实现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辅单位,经费投入大都得不到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受到多重制约。为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图书馆在处理“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时左右为难。教育部规定了本科院校图书生人均纸质图书的标准,但容量大、前沿性强的电子图书又非常诱人;学校有学科建设重点,图书资源建设要对其倾斜,但是一般学科也需要发展。这些矛盾导致图书馆扩容顾虑重重,而免费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在没有大量增加经费的情况下,使数字资源规模得以大幅度扩容。

2.2实现数字资源访问的便捷

有的图书馆经费充足,在这种前提下,“免费”的因素就不再是图书馆所考虑的重点。但开放存取资源的短平快、限制小的特点对很多大学图书馆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纸质论文的发表,经历各个环节,短则数月,长则经年,才能见诸版面。如果作者采用在预印本仓储进行自我存档的方式,在完成之时该文献资源能迅速得到充分利用,这种近乎“同步”的交流,就可以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2.3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使用

数据库服务商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图书馆引进的所有数据库里,都进行了种种限制、多种技术防范,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使用户的使用权受到多重限制。数据供应商设定的限制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桎梏。而开放存取则没有这种人为限制,只要用户具备应有的设备和互联网络,就可以免费、无需许可地使用数字资源,而且可以永久使用。3开放存取模式给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开放存取模式为电子资源的开放使用创造了条件,必将对现有电子资源秩序带来冲击。图书馆和读者作为供求双方,一方面,因开放存取获得了意外收益;另一方面,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他们的利益又受到了冲击。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文献中心,在信息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而读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开放存取的实施,使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大大减轻,文献信息的来源渠道由单一变成多元,读者在信息获取上更具有主动性和主导性。图书馆地位的相对弱化,迫使图书馆人改变思维和工作模式,为了抓住读者,必须更好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开放存取的资源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对于读者来说做出准确科学地判断和读取并不容易。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通过对开放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可以保证研究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得有效的学术资源,这就是高校图书馆将开放资源纳入到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意义所在[3]。

4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对策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积极、主动、认真地研究,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倡导者、参与者,使开放存取资源能真正为广大读者服务[4]。

4.1加大宣传工作,以提升对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

开放存取模式发展迅速,规模膨胀较快,内容日渐丰富,每年有近五分之一的成果被放在开放存取平台上,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步加强。但作为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一种补充,开放存取毕竟是新生事物,社会公众的认识、认可程度都还不够。有人统计,90%以上的读者对开放存取的意义、功能、实现途径都不甚了解,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仍然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义务[5]。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开放资源进行宣传,以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使读者了解其运作模式和优点,还可以开设“开放资源”专栏、讲座。此外,图书馆员还应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推动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

4.2对开放资源的搜集与揭示要进一步加强

作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受益人,图书馆更应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供应者。因此,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上,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在网站或主页上,将已收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建立链接,或者予以存储,便于自己的读者检索使用。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做了很好的先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东菏泽学院图书馆也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链接了部分免费学术网站,提供了一些开放资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效果显著。

4.3补充馆藏,以实现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结合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得到了极大丰富,尤其是近几年,其加大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但由于检索系统的差异,使得用户无法一次性获取所需的信息,使用效率低下,所以进行资源整合十分必要。南大图书馆采取的是“一站式”检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的是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特点鲜明,各有千秋。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6]。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当研制或采用更加先进的集成系统、集成检索、跨类型链接、不同层次间传输,实现馆际间充分交流。各个高校图书馆都要密切跟踪开放存取的出版动向,及时获取国内外有关学术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以弥补自身馆藏之不足。

4.4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存取资源

开放存取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弱小、新建、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开放存取带来的资源便利,努力扩大自身文献存量,提高为学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建立科学的开放存取体系,以推动本校的学术发展,同时借以服务社会,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建设本校开放存取资源时,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目的,考虑好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育人特色,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和建设重点。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相关人员队伍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能力。

4.5推动开放存取资源共建共享

开放存取的模式虽然出现时间较晚,运行不久,但创造的社会效益却是有目共睹的。开放获取的优势,能使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速转变为社会公共知识财富[7]。建设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要动员校内多种力量,既要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又要取得校内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校内基金项目成果,或者学校进行了资金匹配的高层次立项成果,学校可以强制要求其在学校图书馆平台上以开放存取模式发表。此外,学校还要做好本校老师的动员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开放存取的意义,认可开放存取的影响,把他们的一些成果以开放存取形式公开。最后,学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情报文献机构的合作,做好馆际交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各种平台,走共同发展之路。

开放存取模式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出版发表的新模式,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学术交流,未来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开放存取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指引了一条资源建设的新道路,对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也将会逐步地显现出来。开放存取为读者提供的免费资源服务也使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赞誉,树立了高校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发挥好学校学术中心、社会知识宝库的作用,为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春波,黄晓春.我国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2009(6):80.

[2]郑晓雯.开放存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1):32.

[3]陈振辉.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浅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4):33.

[4]杨文珠.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09(7):58.

[5]马莉.开放存取图书馆如何应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5.

篇4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篇5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网页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4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数码相机6台、电脑5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9月2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9月17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动员会上,乡“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对与会人员分别进行了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数字、文字审核等方面技术的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安排了专车用于到各村进行图片采集和技术指导,乡党委、政府在乡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经费,用于全乡“数字乡村”工程的培训及设备购置。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9月30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5000张,录入图片16000张。10月1日至7日,网页制作组工作人员对全乡25000张图片进行整理、处理,自10月8日开始进行离线数据录入,至10月16日止,已完成6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的离线数据录入,到10月28日前全部完成离线录入并在网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5次,参会人员125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6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03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28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5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召开了动员大会,结合大桥实际。

(一)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

(二)确定了14个村委会、161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14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

(三)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

(四)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3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二)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2048×1536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

(三)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一)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

(二)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数字乡村办公室主任及四个组长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

(三)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乡数字乡村领导小组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县、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大桥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科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6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6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2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2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乡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2台、摄像机1台、电脑2台、移动盘2个、打印机1台补足了器材。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250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为了进一步使数字乡村工程发展、管理上一台阶。大桥乡党委政府,11月5日研究决定以大政办[*]52号文件下发成立会泽县大桥乡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徐佑忠兼任站长,并抽调农科站2名精通业务人员组成,设办公室于农科站、电脑3台、数码像机2台、摄像机1台、移动硬盘2个、打印机2台,有牌子,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管理规定。

篇6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开发基于B/S结构,充分运用门户应用集成(EAI)技术、门户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等进行网站群的建设。系统主要由站群管理平台、站点管理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多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和数据库平台构成,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社会价值。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具备以下优势:

・通过门户网站集群的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满足国家制订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采用网站集群技术统一建设政府部门信息化门户,可节省大量政府信息化投资经费,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有利于统一管理网站集群,实现规范、一致、有效的管理,显著降低网站的运维成本。

・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

云南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迄今为止最大的信息化项目,第一期项目投资1.2亿元,主管副省长任项目组组长,是我国的第一个数字乡村工程项目,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云南“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荣获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农业部共同举办的“中国数字化创新奖”。

2009年度

篇7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篇8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篇9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篇10

问卷中以1-10等十个数字来测评专家学者们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统计数据如图表一。

表一:

附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乡村治理和现行乡镇体制是不满意的。以6为中间线,63人当中,选择6的5人,占7.9%;选择6以下数字的51人,占80.9%;选择6以上数字的只有7人,占11.2%。值得一提的是,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人不在少数,共9人,占14.2%,而满意度高的9、10两个数字没有人选。

(二)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

专家学者们认为的乡镇政府各项职能发挥情况依次排序如表二。

表二: 乡镇职 执行党的路

能发挥 线、方针、 完成上级

情况评 政策和上级 人民政府 维护 从事 管理 从事 促进 保护公民、

行政机关的 交办的其 社会 经济 社会 公共 文化 其他组织

命令、决定 他任务

稳定 建设 事务 服务 建设 合法权益

人数

53

52

47

32

29

11

9

7

百分比

84.1%

82.5% 74.6% 50.8% 46% 17.5% 14.3% 11.1%

统计结果表明,对乡镇政府在执行路线、上行下达、完成任务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其认同度均超过了50%。但对其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从事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不高,其认同度均在20%以下。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乡镇政府的转型尚未完成。

(三)促使乡村治理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乡镇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是: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3、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在公益事业和处理负债方面陷入困境。详见表三。

表三: 当前乡 机构臃

乡镇政府

取消农业税

乡镇与站

镇存在 肿,财政 职能转变

后,乡镇在

所责、权、 体制障

乡镇政府 村两委

的主要 供养人

滞后,公共 公益事业和

利不统一, 碍,党政 缺乏权威, 交叉任

问题 员过多

服务能力

处理负债方

相互之间

关系难

在群众中 职后,乡

较差

面陷入困境

的关系

以理顺

威信不高 镇工作

难协调

难度大

人数

46

39

32

20

18

16

6

百分比 73%

61.9%

50.8%

31.7%

28.6%

25.4%

9.5%

从分析来看,专家学者们认为促使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乡镇政府财政拮据日益显现,乡村治理模式难适应,持这种看法的达47人,占74.6%。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呼唤。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和乡镇政府的职能未能随着市场经济而转型,持这种看法的达41人,占65.1%。其三是乡村关系的乱象。党政关系、条块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诸方面的不协调,持这种看法的达39人,占61.9%。其四是村民自治的困惑。缺少自上而下的配套,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达33人,占52.4%。其五是土地保障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出现种种矛盾和纠纷,持这种看法的达30人,占47.6%。

(四)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与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据统计,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依次排序如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三是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乡村矛盾;五是解决土地纠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抓好基础教育,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八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详见表四。

表四:

解决土地

当前 发展农 加快 完善保障 维护社 纠纷,实行 抓好基础 农村城镇 防止

农村 村经济, 乡镇 体系,解 会稳定, 土地制度 教育,搞 化、农业 农民

工作 增加农 政府 决农民后 化解乡 改革,提 好乡村文 工业化,农 负担

重点 民收入 改革 顾之忧

村矛盾 高土地使 化建设

民非农化 反弹

用效率

人数

47

39

33

32

32

30

篇11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篇12

法国教育部与城市、青年和体育部以维护乡村学校日常教学和学生基本安全为出发点,制定了《乡村小规模幼儿园及小学校舍建设通用参照标准》。以小学为例,每个班级教室面积至少为50平方米,活动区域为10平方米,信息化教室面积为50~75平方米。图书馆面积和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依学校班级数量而异,3个班级以下的学校可不设图书馆,6个班级、9个班级和12个班级的学校的图书馆面积分别为60平米、75平米和100平米。12个班级的学校需配有1000~16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教学办公方面,校长办公室面积为12平方米,6个班级、9个班级和12个班级的学校会议室面积依次为10平方米、15平方米和25平方米。卫生设施方面,学校医务室面积需达到10平方米,3个班级的学校卫生间总面积为30平方米、6个班级为50平方米、9个班级为80平方米、12个班级为100平方米。每20名学生配一个洗手池,每20名女生和每40名男生各配一个厕位。法国所有学校一律配备基本取暖设备。建设总面积方面,3个班级规模的学校为1800~2300平方米。

该标准虽由国家统一制定出台,但不强制执行,仅为学校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数量常年不足100人,学校通常设2个班级,一个班级由小学初级课程阶段CE1(Cours élémentaire 1)和CE2(Cours élémentaire 2)两个年级的学生合并组成,另一个班级由小学中级课程阶段CM1(Cours moyen 1)和CM2(Cours moyen 2)两个年级的学生合并组成。此类班级偏少的学校可依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配备标准,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无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可利用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活动,暂无医务室的小学可使用临近初中的医务室,但学校所有配备设施须经当地学区督导办公室审核通过方可投入使用。

二、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法国目前并未出台统一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具体配备何种仪器由学校按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固定的教室,所有科目课程均在该教室讲授。受条件所限,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等)并无专用教室,学校为学生配备画笔、画纸等器材,在教室或户外开展教学活动。各类音乐器材在此类学校也较为短缺,音乐课程通常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案教学,如采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体育器材主要是球类,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公共场所完成体育活动。学校也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爬山、远足等多种体育活动。

2016年起,法国政府为推进“让学校进入数字时代”举措,陆续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数字化器材配备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校缺乏基本的数字化装备,全校仅配备1~2台电脑。此项政策旨在为所有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条件,配齐计算机、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确保网络开通,通过校级数字化工作平台(ENT)逐步实现交互式教学资源共享,为分散在法国各地乡村的教师交流提供便利。

三、经费保障标准

法国教育经费采用权力下放、分层管理的财政制度,国民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承担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根据学区内中小学师生数目进行相应财政拨款,其具体分配方式由各地方学区自行掌握。而其余开支则基本由地方政府支付,包括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造费用、日常维护及运转费用、学生书本等教学用品采购费用、除正式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学行政人员工资支出等。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也遵循这一经费标准,除正式教师的工资由中央政府负责以外,学校的其余费用主要由当地乡镇政府落实。学校需提前将次年的校舍改建维修、教学设施采购等计划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将在财政预算中对投入学校的具体经费数额进行商议审核。

法国中央政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专项教育经费,如2016年为乡村学校配备数字化教学装备的计划,中央政府会承担每所学校一半的开支,以减轻当地政府财政负担,确保改善数字化教学装备的举措在学校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再如,法国自2013年开始推行新课时改革,所有学校的学生每人获得50欧元的固定津贴,而困难地区的学生可获得90欧元的补贴,以保证法国各偏远地区课时改革顺利展开。

四、师资配备标准

目前,法国政府规定中小学教师每人负责25名学生,而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通常取决于当年的学生数量,由中央政府统筹协调安排。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常设有2~3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配备一位正式教师,责教授多年级所有课程。这些学校的正式教师需经过正规师范类高等教育培训,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M2),并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程序,方可获得教师资格,并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地点和任教学校。教师助理及行政人员可由学校及当地政府根据需要自主聘用,并负担其工资及相关费用。正式教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通过学校向当地政府提出调换工作地点的申请,当地政府将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批准,但各地政府为保证本地师资力量的稳定,通常只接受省(Département)内的岗位调换申请。

目前,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样面临教师短缺的问题。由于此类学校采用多年级“混班制”教学模式,一个班级学生人数可达30人以上,超出了国家标准。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力量,法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大规模招募教师,同时提升了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据统计,法国中小学教师目前平均工资为2000欧元,国家每年为优先加强教育地区(REP和REP+)的教师分别提供1734欧元和2312欧元的额外补助。

五、管理体制

法国《教育法》(Code de l’Education)规定,基础教育由中央政府、地方学区及地方政府(省及乡镇)分工管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教育发展政策,确定教学内容及大纲,招聘正式教师及评估教学成果。地方学区负责具体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指导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学活动并协调各地学校合作。地方政府负责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工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属于国家正式教师,由教育部任命,需承担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管理学校的正式教师及行政后勤人员,确保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定期c地方学区督导办就学校运转情况开会商议。家长协会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向家长通报学校课程规划及学生学业表现,家长可就学校运作及各类校园生活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根据法国《教育法》,法国所有乡镇(commune)必须设立至少一所小学,若学校学生总人数少于15人,可酌情考虑跨乡合并学校,将就近乡镇的学校重组为一所学校,但需保证所涉乡镇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确保学生可以顺利抵达学校。目前,乡镇学校整合(Regroupement Pédagogiques Intercommunaux)已在法国各地逐步普及,涉及4895所小学,56万余名学生,整合后的学校学生平均人数可达115人,班级数量由整合前的2~3个班增加至5个班,之前各年级混班教学情况得以明显改善,师资力量得以充分扩充,教学资源也得以更好利用。

六、教育教学模式

篇13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