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海洋信息化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洋信息化前景

篇1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篇2

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港湾众多、岛屿密布。因此,开展海洋信息化建设,进行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高效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上远程通讯、高速实时数据传输手段已成为制约海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瓶颈。而卫星移动通信由于运行稳定、干扰少、组网灵活、通信成本与距离无关、可提供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的广域覆盖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海上通信手段。“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代大容量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多波束覆盖我国领土和领海,可提供话音、短信、传真、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具有资源自主可控、全天候服务、无通信盲区、传输安全可靠、设施抗毁性高、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适合支柱行业和政府机构等关键部门应用等特性,在应急通信、海上通信和普遍服务等方面独具优势。因此,有必要推进“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家海洋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完善国家海洋信息服务网络,还可以提高国家在海洋行业的信息获取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速发展。

2应用现状

我国自主研发、针对车载、船载和机载等中小型平台和个人移动通信设计的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尚未开通,长期以来主要通过Inmarsat系统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以及国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业务来满足我国海上卫星移动通信的需求,并在海洋应急救援、海洋防灾减灾、渔业管理、目标监控和数据采集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Inmarsat系统

自1979年成立至今,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技术不断革新和演进,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五代系统,并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卫星移动公众通信和海上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的通信系统。Inmarsat目前拥有并运营着全球庞大的卫星通信网络之一,运营着13颗同步轨道卫星,可以向南极、北极83°以内的区域提供电话、传真、宽带数据业务和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为50万台卫星终端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目前,主用的第四代系统有4颗卫星(第4颗为备份卫星),可以提供全球宽带局域网(BGAN)业务,可支持用户最高数据速率达到492kbit/s。第五代系统(Inmarsat-5)已于2015年8月完成部署,利用3颗Ka卫星组成全球高速(GlobalXpress)移动网络,可提供下行50Mbit/s、上行5M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虽然覆盖范围大,但Inmarsat系统为国外建设和运营,其卫星终端和通信资费都较为昂贵,且卫星资源受制于国外,渔船通信等敏感数据的安全性难以保障,给我国战略和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已对包括我国本土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实现全覆盖,后续将于2020年完成全球覆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具有适装性好、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船载平台,提供授时、定位、导航和短报文服务。但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是专为通信设计,其通信能力较弱且系统容量受限,不能支持话音和高速数据业务,难以满足海上通信对话音、数据和视频等综合业务的应用和传输需求。

(3)自主卫星移动通信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系统,系统以保证针对个人和车辆、飞机、船舶等移动平台的话音、短信、传真、数据、视频回传等中低速移动通信业务为主,可提供直接面向各行业指挥中心和个人、全天候的移动通信服务。“天通一号”系统01星已于2016年8月6日发射成功,目前地面应用系统已完成部署,即将正式提供服务,届时将成为用户容量不少于100万,服务范围包括国土及周边、太平洋及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政府、军队、行业、公众等领域提供自主可控的移动通信服务。根据规划,“天通一号”02星和03星将分别在01星东西两侧部署,形成对太平洋中东部、印度洋海域及“一带一路”区域的常态化覆盖,将进一步扩充海上通信的可使用区域。“天通一号”卫星星上采用透明转发方式,系统支持星状组网,即用户终端通过信关站以单跳方式访问地面网络,以双跳方式实现网内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并能够与地面PSTN、PLMN、Internet、行业专网等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终端主要有手持型、便携型、车载型、数据采集型、壁挂型、背夹型等多种形态,根据应用需求支持1.2~384kbit/s速率分档可变的话音、数据和短信等多种业务和定位功能,可广泛用于不同行业和业务场景。

3应用解决方案

3.1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针对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业务应用需求,集成“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卫星系统、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利用异构网络平台融合构建一个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形成覆盖天、地、海的立体化、大区域的一体化通信网络。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架构主要由天通移动通信卫星、北斗定位卫星、民用信关站、船载终端、浮标终端和海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几部分构成(见图1)。该系统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通过一体化的传输与路由、接入与控制、运维与管理机制,实现了船与岸、船与船之间话音、短信、数据、视频回传、船舶位置管理、警报/预警等多样化业务信息传输与综合服务应用,可满足海洋船舶、海洋气象、海洋水文监控以及海上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使用需求。海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还可以通过民用信关站与其它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融合,如实现“天通一号”系统与地面PLMN、PSTN、Internet网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3.2应用方案

目前,“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海上通信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五大类业务。

(1)位置跟踪和管理服务

位置跟踪和管理服务是实现船舶实时航线追踪、提升航行安全的重要手段。船舶或海洋浮标终端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产生自身精确的定位信息,并将当前的定位信息通过卫星链路自动、连续地发送到民用信关站业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器,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等管理部门内设置位置跟踪应用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地面网络与位置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提取所属用户的位置信息并进行越界监测、轨迹管理等后续数据应用,为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紧急救援等任务提供决策支持,位置跟踪和管理应用如图2所示。此外,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等管理部门还可通过位置跟踪应用管理平台,主动查询所管理船载终端的位置信息,船载终端接收到位置查询命令后,会即时上报目前所处的位置信息。

(2)数据服务

在航行过程中,船舶可通过船载终端将自身的船位、航速、航向、船名、识别码、目的港、载货种类、航次和安全状态等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卫星通信链路传输到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等管理部门,实现航行数据的实时下传。具体实现可通过VPN专线构建虚拟子网,从信关站核心网直接将航行数据路由到海洋信息服务中心,以保证航行数据安全性和业务使用便捷性。同时,船上乘客或船员还可以通过卫星链接和信关站接入到地面Internet网络,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和邮件收发等应用,数据通信应用如图3所示。

(3)视频回传服务

“天通一号”系统还为海上通信提供了宽带多媒体手段,可实时传送海上船舶遇险实际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实现船舶安全监控与遇险救助“可视化”。船载终端将拍摄的图像或者视频信息通过卫星链路发送到民用信关站业务系统中的视频/数据回传服务器,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等管理部门设置视频回传应用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地面网络与信关站的视频/数据回传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即可接收所属终端的视频、数据采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等后续的数据应用处理,视频回传应用如图4所示。

(4)话音调度服务

船载卫星终端可以与“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网络内的其它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或地面网络(如PSTN、PLMN网络)的终端进行话音通信。此外,为了便于话音业务的管理和调度,海洋信息服务中心还可以搭建坐席调度指挥平台。利用该平台,各船载终端用户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网络拨打同一个电话号码,即指挥中心号码,实现与指挥中心的通信;利用该平台,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指定与某个船载终端用户进行通信,或者将某个正在与指挥中心通信的船载终端卫星电话切换到总台。

(5)短信服务

短消息业务功能是指船载卫星终端可以与“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网络内的其它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或地面网络(如PLMN网络)的终端进行短消息通信。为了便于短信业务的管理,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等管理部门可以搭建一套短信SP应用平台。利用该平台,船载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短信上报航行安全状态等情况;利用该平台,指挥控制中心可以通过短信下发指挥命令到一线执勤人员。

4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作用

(1)提高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邻国众多,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海上国土存在争端。随着我国海上事业和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有日益加剧之势,强化海洋国土宣示,提高海洋权益维护能力刻不容缓。“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无线电通信有效覆盖,既可以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战略,又可以提高我国控海能力,减少外交争端。

(2)提高海洋应急与搜救能力,确保航运安全

海洋事业事故高发,海损事故和涉外事件时有发生,快捷、可靠的通信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有效预防海难发生和组织海难救助的根本保证。利用“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海上搜救部门可以随时跟踪航行船舶动态,随时与航行船舶保持通信联系,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海洋应急与搜救能力,确保航运安全。

(3)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目前,全球范围的海洋竞争日趋激烈,以争夺海域战略资源和空间为特征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兴起,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严峻,尤其南海区域地缘关系错综复杂,国家海洋战略利益面临巨大挑战。利用“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海上信息提供广域覆盖、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手段,可取得海洋信息权,主导全球海洋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保障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意图实现的最有效手段。

(4)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必将促进海洋信息网络产业化进程。如此一来,既可以拉动海洋电子装备制造、海洋软件研发、海洋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也能够推动海运、渔业、海洋能源等传统海洋行业向集约型、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型升级,快速形成健康、良性的产业生态圈。

5结束语

当前,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战略机遇期。首先,海上丝绸之路对海洋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其次,全球海洋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最后,我国海洋信息化体系建设尚处于酝酿阶段,亟需重点研发填补空白,带动海洋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开展,使得“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海上通信领域极具潜力,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胡刚,马昕,范秋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渔业现代化,2010(01):60-62.

[2]闵士权.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数字通信世界,2017(03):35-40.

篇3

 

在各地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利用地理信息及其技术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解决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已成为共识。在产业和应用方面,地理信息在车载导航、物流配送、移动目标监控、定位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欢迎,正在形成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促进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关联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支撑重大项目科学决策,带动创业就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浙江:特色产业聚集

 

作为新型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制定的《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的地理信息产业,如何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指导性建议。

 

浙江省是我国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探索的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宽带普及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基础优势。据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省实现3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用户达3970万户,普及率居全国第3位。

 

在此基础上,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地理信息应用及安全保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与应用技术、三维虚拟现实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等一大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已得到突破。据介绍,浙江省航天航空遥感发展迅速,已建立的2座地面卫星接收站,可实时接收、处理相关卫星影像数据,航天航空影像数据自动化处理难题已经破解;建立了应急测绘保障机制,成立了与国家联动的省、市应急测绘保障队伍;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航测内外业一体化立体采编工具软件,大幅度提高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效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浙江地理信息企业的从业范围已从传统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领域,发展到数据采集和开发应用、系统研发、信息服务、硬件制造、软件、教学、培训等领域,省内部分地理信息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地理信息公司,地理信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社会经济统计、人口计生、公安指挥、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地籍管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经济较发达省份,民间资本充裕而活跃。地理信息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势头已引起浙江民营企业的广泛关注,民营资本投资地理信息产业,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正在共同建设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已有基础和发展要求,浙江省将以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以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市为副中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地理信息关联产业发展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相对集聚区,作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区的补充,形成覆盖全省、产业链接、配套能力强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将初步建成一个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省份和华东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

 

今年,产业园区通过特聘招商、中介招商,已有北京国遥新天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兴科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在我国遥感影像数据和应用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注册落户该园。也有包括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前来考察洽谈。

 

根据浙江省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总产出2.4亿元,同比增长28%;税收1357万元,增长20%,仍在建设中的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就已实现开门红。目前,该园已签约项目167个,总投资约98.81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园年产值将超30亿元,真正成为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地理信息产业龙头。

 

在特色研发方面,“浙江省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精度、陆海关联的现代测绘基准框架建设、海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测绘、海岛礁精确定位、浅海区域水下地形图和潮间带地形图测绘。在此基础上,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大力促进海洋地理信息资源

 

的开发利用,服务江浙省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结合海洋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现代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业发展等,开展船舶监控定位、港口物流导航、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滩涂利用、海洋资源勘探、海岛观光等海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不断提高海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今年6月,中国总参谋部测绘导航局在浙江签署“深化北斗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斗(浙江)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推进重点行业北斗应用,率先在我省智慧海洋、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灾、车载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成熟技术与产品;支持设立浙江北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用以创新卫星导航应用核心技术;在北斗卫星领域深化军地融合,共建国家北斗导航应用(浙江)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在浙江的民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总投资约15亿元国家首个北斗海洋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也在舟山启动,北斗海洋应用研究院、北斗海洋应用服务运营中心和北斗海洋应用示范中心将投入建设。届时,通过工程示范、体系构建、平台打造,有望深化和拓展北斗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加快舟山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效能,有力助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也将进一步创新海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作出示范,发挥引领作用。

 

浙江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建设“大企业、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的总体要求下,结合近年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天地图·浙江”、物联网、“三网融合”、海洋经济发展、山区科学发展及地理国情监测等发展重点形成若干个大项目,引导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山西:智慧城市带动

 

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前几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被炒的铺天盖地。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更是将这股热浪推向了新。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会涉及国土、房产、公安、环保、卫生等几十个领域的2000多个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创建提供支撑平台。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300多亿。这一方面,使地理信息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带来了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产业 “1+1>2”的市场效应。

 

地理时空信息的大数据特点,只有与云计算结合,才能进一步满足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从而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数字山西”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基于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工作基础上,通过推进山西省各市、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 经过多年的积累,山西省已形成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后能够使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发挥效益。

 

2013年初,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试点工作,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测绘和数据支撑城市建设的山西省首府太原,首当其冲成为试点之一。

 

太原试点的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时空信息云平台,致力突破城市智能决策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系统,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决策应用示范,为城市运行、管理和规划提供面向多层次、细粒度用户的综合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先后被列入科技部智慧城市领域国家863计划。

 

据山西省太原市基础地理数据中心主任卫启云介绍,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由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展而来,该平台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主题,以强化基础、促进应用为主线,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应用水平,从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逐步发展为向各部门提供各自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使其服务更科学、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了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不过由于地理信息产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巨大,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也包括测绘业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还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本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明显,存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够丰富、开发利用不足,教育科研薄弱、专业人才紧缺,产业总量偏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集聚能力亟待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对地理信息产品及其技术服务的消费应用仍需引导和培育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山西来说,国家863计划项目是提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在地理信息产业落地实施过程中,山西省聚合多方资源积累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将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引入产业基地,发挥地理信息企业孵化器作用和产业集群效应,支持企业申请建立地理信息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项目实施,就走了一条由太原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武汉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和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合作路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和造就一批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将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智慧太原试点建设相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根据《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西省将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导向以及推广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地理信息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与地理信息产业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和社会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通过提供政策、资源、技术、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地理信息龙头企业。

 

在财政方面,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激励政策。一方面为地理信息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服务,推动地理信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及投资项目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经认定的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开发、服务有关业务的地理信息企业,按有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为促进山西省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进而印发《山西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拓宽地理信息服务市场;发展北斗应用及服务,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推进北斗导航在交通、减灾、电信、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篇4

比如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前沿的江东区,既无岸线资源,又未直接临港靠海,其如何发展海洋经济?“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将达70%。江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江东区委书记胡军说。

一方面,江东区通过着力完善物流服务、强化贸易平台打造等举措,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平台。目前,在江东,从事大宗商品(物资)批发贸易为主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并以每年超过100家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江东通过依托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平台,还着力打造信息共享的海洋经济“数字港”。

此外,江东区还率先推进涉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临港物流产业、港航信息服务产业和蓝海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这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与宁波大学联合运作。

对此,胡军表示,“从国际经验看,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同过产业自身的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凸显。”

而在鄞州滨海区域,一座占地约150平方公里科技城的崛起则把宁波海洋科技服务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据介绍,这里将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重点依托鄞州滨海创业中心,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建设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海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海洋生物分中心”已经在这里落户。而按规划,到2020年宁波现代海洋科技城将基本建成,届时,这里的总体经济规模(GDP)将达400亿元以上。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基地

与宁波一衣带水的舟山市,则把海洋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将打造国内第一个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月,《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正式出台。

报告首次明确了海洋信息产业的概念,指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融合产业,即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形成的融合产业,是信息技术在海洋相关产业应用的产物。包括用于开发、利用和监测海洋、海岛、港口等资源的电子产品,以及用于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电子产品。未来,舟山海洋信息产业布局将从船舶电子、海洋软件和信息服务、临港电子产品出口加工、节能与新能源电子、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5大类入手。而这与目前舟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则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篇5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转贴于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 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篇6

2.1 机 遇

(1)政策优势显著 首先,作为我国14个国家级保税港区之一,梅山保税港区具有对外开放层次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等优势;其次,以梅山保税港区为核心的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打造“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最后,作为宁波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新城之一以及宁波市北仑区新一轮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梅山保税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投资落户的强磁场。

(2)区位条件突出 梅山保税港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①地处南北海运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处,江海联运航线与国际远洋航线在此紧密结合;②距离宁波市区不到,直接连接在建的穿山疏港高速公路、象山疏港高速公路及规划建设的六横高速公路;③距离国际主航道不到,距离大陆仅500多m,四面环海,适合封闭管理,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天然良址;④濒临深水航道,岸线资源丰富,岸线总长,其中深水岸线,平均水深超过,具有波平、水深、流顺、浪小的先天优势,适宜开发远洋集装箱泊位、近洋多用途泊位和游艇泊位,具备建设综合性国际大港的优越条件。

(3)腹地经济发达 梅山保税港区的直接腹地是宁波市及浙江省其他地市,宁波市北仑区雄厚的临港产业基础及宁波市和浙江省其他地市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间接腹地涵盖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

2.2 挑 战

(1)外部竞争激烈 梅山保税港区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这是其发展壮大的突出优势和条件;但随着周边港口的兴起,腹地货源竞争日益激烈,导致腹地对港口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梅山保税港区不仅面临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挑战,还面临与台州、温州、丽水、衢州、舟山、绍兴、金华等港口争夺货源的压力。

(2)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作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梅山保税港区在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有所欠缺。

3 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物流战略规划研究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研究》,梅山保税港区可以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保税加工等产业。建议通过加强物流战略规划研究,有步骤地完善梅山保税港区的核心产业:首先,利用深水码头资源优势,结合当今世界海运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趋势,以集装箱中转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其次,借助梅山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进口优势商品交易展会,发展进出口优势商品交易功能,打造国内外商家集聚、展示、交易和采购的基地,从而进一步拓展国际采购功能;最后,区内企业可从事转口贸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区内加工的出口产品免征出口税,国内采购的商品进入区内享受出口退税。

3.2 与其他港区联动发展

在港口物流发展方面,梅山保税港区应当加强与其他港口和园区的联动、协同及合作,通过资源配置、交流和共享,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和扩散,实现各自业绩的大幅提升,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以及我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与梅山保税港区隔海相望。通过探索梅山-舟山联动发展机制,建立物流企业战略协作关系,可以从整体上提升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此外,梅山保税港区内的物流企业还应当与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和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通过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解决多方运营过程中的物流瓶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实现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在促进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通过制定和实施协同战略,能够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使物流企业快速进入各地市场,抢占先机,获得“先入为主”的优势,以弥补自身在基础设施和集疏运方面的不足,促进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发展壮大。

3.3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篇7

通过客户端开发包SuperMapiClient forRealspace开发实现GIS功能如三维实验室全景漫游、空间查询等功能,采用SuperMapiClient for Ajax技术实现网页异步更新,增强用户体验,利用SuperMap iServer Java 服务快速,开发出B/S模式三维实验室系统。SuperMap GIS技术日渐成熟,与WebGIS相结合已经成为GIS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相关行业领域的三维信息化的推广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尽管信息的奥秘迟至本世纪才由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所揭示,但人类却一直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最近,笔者根据资料,把人在利用信息方面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整理成如下表格。

表格说明,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以便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是不同寻常的,专家学者们把它的迅速增长,称为“爆炸性增长”。他们指出,信息资源和传统的资源、能源不同,不是越使用越少,而是越使用越多,越消费越增长。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和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是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增加和出现爆炸性增长的主要原因。自1750年以来,科学知识约50年增加10倍,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2.5倍。有人作过如下统计:到七十年代初为止,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图书达50万种,科技杂志4万多种,科技论文多达300万篇,此外还有大量的文集、研究报告、专刊文献等其他信息。在出现新技术革命以后的三十年中,新增加的知识和信息、占人类全部知识信息的90%。

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人类已经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的诞生,使人类认识到信息是自然界的第三大资源,懂得了信息的巨大功能和价值。信息作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也已日益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证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迅速提高了利用信息资源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正是人类发展信息技术、提高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计算机、微电子、现代通信等信息处理和传递技术正在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从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和八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信息革命,都是人类为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作的努力。经过这两次信息革命,信息化已经由点发展到面,出现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相结合的网络信息化和系统信息化。这样,就使信息资源可以更迅速、更有效、更准确地为人类所利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诱人前景,作出如下预测性的描述:

首先,在未来的技术革命和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将急剧增加,继续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信息资源将在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其次,随着第二次信息革命继续向纵深发展,利用信息资源的处理和传递技术,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国家信息技术落后,那么它必将在技术经济方面拉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由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科学技术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信息为中心的新研究群和新知识群正在崛起。新的研究群和知识群将由信息科学、微电子学、信息处理、信息通信、系统论、决策论、信息经济学、信息通讯未来研究、信息技术评价、知识社会学、信息法学、信息管理等知识门类组成。

第四,由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和信息化社会的形成,社会将有更多的人去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

未来的决策和信息决策学

信息资源利用的发展前景,在决策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启示呢?

可以说,没有信息的决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未来研究专家们看来,任何决策除了必须以有关决策对象的过去和现状的资料为依据外,还必须更多地依靠有关决策对象发展趋势的未来信息。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都是筹划未来的行动目标和行动的方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订有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时,必须把这种前景作为决策的未来信息。

二、我们必须尽快地作出有利于发展信息技术的各种决策,使信息技术得到更快地发展。

篇9

一、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一)测绘技术的含义

测绘是测量与绘图的总称。测绘学为研究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提供数据,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而提供的活动。

(二)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前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它以传统测绘技术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形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

二、新型测绘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

(一)3S集成技术

GPS技术可以实时、精确的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信息,但无法获得地理的属性信息。RS技术能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但在实时与精度上不足。GIS具有信息查询分析和管理功能,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很困难。三者的集成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3S本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而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向GIS和RS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数量、精度、可靠性、完整性的空间数据,通过空间分析、预测、决策,确保地理信息优化系统的解决。

1.3S集成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用

以数字信息为主的管理系统,它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应用3S技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公路数据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公路从规划、勘测、设计到施工、运营等环节数字化管理,将公路的路网、路况、管理机构及人员等海量信息通过3S集成技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功能,使公路达到预期效果,因此3S集成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1]

2.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空间信息科学,而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所以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应用前景。利用RS信息,经纠正、处理、形成正射影像图,进一步目视判读后,可编辑成各种专题图,经扫描或手扶跟踪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地图,进入到GIS中,实现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派生出新的图形、图件,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2]

(二)PPP单点定位技术

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利用单站GPS就可以达到几厘米的精度,即传统的RTK的精度,其作业不受距离限制、不需要基准站支持,这无疑大大提高高精度定位作业的灵活性,降低作业成本。

PPP单点定位技术应用:

GPS-RTK的正常工作需具备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五个卫星的信号;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卫星的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以及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等要求,所以PPP单点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RTK作业盲区、精密海洋工程测量、海岸线测量、海洋测量、大面积航空摄影测量、土地测量(开发造地、土地整理)等方面。

(三)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和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1.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以GPS-RTK和全站仪结合的手段进行地形图测绘,大大减少外业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在卫星测量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全站仪进行有效补充,为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绘图过程中仍要绘制草图一边内业成图,接下来将将从坐标数据的传输入手,实现移动站接收机通过蓝牙等无线手段将数据传输到便携电脑和掌上电脑,这样无需绘图而直接在外业成图,内业修改也可以防止测错、漏测现象发生。

2.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GPS测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设计精度、观测计划、设计基准和网线。在确定设计精度时,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需要,选择工程或城市GPS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平均边长小于1K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千分之一,GPS接收机标称误差a

三、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新型测绘技术的转变,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显著成绩,以空间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他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行业为我国的创业时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的发展时期,测绘技术更需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创新应用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为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其职能和社会需求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测绘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测绘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测绘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表现,地理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对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跨过数字走向信息时代,已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政府部门的决策,测绘技术和产品在各个行业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 背景

1.1 国内校园环境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1)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2)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3)学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

1.2 国内虚拟导航发展现状

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技术也随之崛起,校园虚拟导航技术也成了彰显校园规划信息建设优越性的一个方面。浙江大学CAD&CC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套桌面型虚拟建筑环境得实时漫游系统,还研制出在虚拟环境中一种新的快速漫游算法和一种递进网格的快速生成算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成功的虚拟出人的高级行为定人脸图像的合成、表情的合成等技术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系对虚拟现实和临场现实中的关键技术――立体现实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JPEC标准压缩编码新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压缩比、信噪比以及解压速度。当前,我国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仿真领域的软硬件研发与推广,已具备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虚拟技术解决方案。

2 校园环境信息传达

2.1 国内高校建设趋势

现时期高校的“共建,调整,合并,联合”使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我们有必要在校园里去建立结构层次清晰明了的空间整体秩序。以便于师生更好的去了解熟悉所在环境及更好的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当中。

“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了人”随着现代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日趋多样化,现代大学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向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方向转化。大学校园给予了师生一个自主自在的学习、交流、提高的场所,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景下,当代高校也在向智能化、开放化的方向转变。校园环境是一个师生交流、学科交叉、知识碰撞的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校园环境呈现出自然性、自然性、综合性和人文历史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校园格局不断更新,校园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大学是老师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生活、交通等基本活动场所。而随着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传统的指路标识标牌因功能单一维护更新困难而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广大师生群体对校园信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更快、更便捷更充分的掌握最新的校园资讯;同时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升级,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校园数字导航系统的开通势必会加快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2.2 虚拟校园的运用

虚拟校园是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学校的环境、教学信息等各种资源信息化。将学校风光和地图相结合,可以使采访者足不出户便可饱览校园风光,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师生更加便捷了解学校建设和周边环境,也给外来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方式。也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的建设也为校园规划提供辅助工具,虚拟校园与学校信息的有机结合,使导航操作界面焕然一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显示。运用VR技术可以在多维空间进行模拟仿真,提供给师生们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具有新鲜感的信息查询与介绍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虚拟校园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IBR),另外一种是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现有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一般是通过 IBR技术实拍现实的景物然后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形成一个以视点为中心的360度的全景图。国内的高校的虚拟现实技术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是武汉理工、海南大学、北京化工及北京交通等几所大学。其中北京交通大学采用的技术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海南大学采用的是VRML建模技术。由此可见虚拟校园的建设对于学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虚拟场景的技术支持

虚拟系统是一种可以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虚拟计算机系统。是系统研发者将现实的世界通过三维技术所仿真的环境。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使受众在虚拟校园导航系统中观察漫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可以自主的选择校园里的景点,并通过鼠标或触屏的方式进行漫步或改变,在设置的同时也给校园的景物进行配音及解说,并且建筑物也有真实的力学特征,如碰撞检测机能,杜绝发生穿墙而过情况。

同时虚拟系统的研发与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不同,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通过VR 技术在多维空间进行仿真建模,在此同时为了使系统表现更加逼真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虚拟物体受力之后,便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会向施力方向移动、翻滚、掉落等。虚拟场景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其发展前景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支撑多维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具有多维信息空间的和谐人机互动环境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的今天。虚拟技术的运用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化在响应“科教兴国”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今天。虚拟校园技术不仅给广大师生及外来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第一手消息,也给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辅助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技术的运用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35-01

一、新一代GIS平台的特点

1.协同GIS。协同的需求不是现在才有的,只要两个人以上无论是个体还是单位还是企业、政府部门,只要他们在一起有需要去合作的工作,都会有协同的需求。

2.三维GIS。三维的需求一直都是非常广泛而旺盛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漫游和互动的表现方式展示楼盘的整体规划设计;在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可以表现不同现象,如火花、爆炸、烟雾、水流等;卫生、消防部门可以利用三维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与分析。

3.一体化GIS。当前影像数据的来源非常丰富,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很容易获取,虽然GIS和RS一直是两张皮,两种技术要干的事情很不一样,但目前主流观点主张,影像是GIS的核心组成部分,GIS平台整合则完成海量影像的处理、管理、展现和。

4.时空GIS。传统GIS只描述了研究对象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状态,没有对时态数据作专门的处理,因而是静态的。而客观事物的存在都与时间紧密相联,构建除空间和属性特征以外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时间,就产生了时空GIS。

5.云计算。传统的GIS部署方式从基础设施到网络、服务器,每个单位都要买一堆,并且安排专人维护,或者请人安排、搭建,自己的系统平台用软件开发还有一帮技术人员,但是在一个云的环境里面,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技术人员,都可以推到云端去,而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云端提供给我们的服务。

二、GIS技术支持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

1.可视化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定期的信息主要包括水、陆运输价格、新闻和公告、政务指南等。

2.优化、安全的智能配送。几乎每一个物流公司都在想方设法降低配送成本,满足用户送货的最短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物流中心的运输资源对商家的供货信息和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实现智能配送。

3.全程货物跟踪。依靠GIS的图形表达功能,可以将传统物流系统中的表格和图表转化成空间网络图,借助空间网络图,可以实时显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

4.动态库存管理。物流企业要定期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使库存量能在满足客户服务的条件下达到最低库存。最低库存量的获得需要大量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要考虑客户服务水平、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综合因素,最终使成本达到最小。

三、应用前景

1.促进了物流企业的规范化。GIS的应用,必将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使企业日常运作数字化,包括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或者客户的任何一笔货物都能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不仅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提升企业形象,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

2.降低了物流企业的配送风险。GIS/GPS和无线通讯结合起来,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报警、通讯等的技术,能够满足掌握车辆基本信息、对车辆进行远程管理的需要,有效避免车辆的空载现象。

3.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协同发展。物流企业通过无线通讯,GIS/GPS能够精确的获取运输车辆的具置,载货信息,再通过网络让企业内部和客户访问,从而把整个企业的操作、业务变得透明,为协同商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征宇.中国物流信息化“十二五”如何挺进高端[J].中国信息化,2012

2.李芳菊,蒋建.GIS技术在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

3.许胜礼,王世卿,毕战科.基于GIS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架构[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4.陈澜祯,林如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2008

5.黄阿醒,李志勇.浅析GIS在物流配送的运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王佳耀,魏海平,成毅,熊自明.时空GIS的研究与进展[J].海洋测绘,2004

篇12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技术的创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宽度和高度,预计未来将形成几个新的生物技术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使生物技术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测。

生物技术已有三个平台,即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预计在本世纪还会形成几个新的平台。

1、基因组平台。目前已有数十种微生物和4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进入数据库,人类基因全序列草图也刚完成,这意味着有数十万计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从而大大扩展了生物技术的产业范围。

2、生物芯片平台。它是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从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终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离体操作的芯片发展成为可在活体内执行某种功能的组件。

3、细胞生物学平台。它是克隆动物和克隆组织器官的基础。

4、生物信息学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已经广泛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但是随着大多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阐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内和机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甚至模拟进化的历程,这将使生物学真正进入理论生物学的新时期。

5、神经科学平台。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开发神经生物学的大计划。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感觉、认知和思维终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预计的上述5个平台外,还会有新的平台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技术。随着世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有前途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投资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生物技术诱发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动因。基因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向这一领域汇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逐渐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龙头”地位。例如,20世纪末,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1%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在全球500强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药企业有13家,其资本利润率接近20%,远高于信息产业。可见,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工业,用来开发特色新药或改良传统医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医药业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则如皇冠上的宝石,耀眼夺目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资金、技术大规模地投入。于是,一种能汇聚市场上一切偏好风险的投资者的资金,并将之投入到需要融资的企业中去的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在部分领域,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图谱、转基因动物、基因芯片、干细胞研究有明显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虽然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将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并跻身于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前列。

(作者单位:1,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3.武汉江夏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网,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钢都.“生物技术产业:本世纪的亮点”,中国经济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经济管理,2000.11.

[7]周彦兵.“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生物学通报,2001.4.

篇1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