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篇1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篇2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__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__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__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__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__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__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__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__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__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__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县15个主产乡镇实施了“雪梨优质工程”项目,对现有退化老品种、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号、水晶梨等优质品种作为高接换优首选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目前高换已达25万多株。20__年全县优质梨已达800余吨。为促进销售,建立了“##县精品梨协会”,推动了雪梨销售。20__年金花梨品种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雪梨总株数40.9万株,折合面积1.6万亩,年产量1.7万吨;__4161亩,占总面积的26%,总产4163吨,占雪梨总产的24.5%。苹果39万余株,折合面积1.3万亩,年产量0.8万吨。__4928亩,占总面积的37.9%,总产3066吨,占苹果总产的38.3%。__水果总面积9089亩,年产量7229吨。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类主要以核桃、花椒为主,多集中于__,河坝地区不多。全县干果1.6万亩,年产量1100吨。##花椒产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与茂县花椒齐名。##核桃也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之优质农产品。该两种产品均接近原生态产品。##白瓜子属西葫芦类,其籽独具特色,外形光洁美观,且具花纹双边,子粒饱满,肉质厚,富含多种矿物养分,炒食香而脆,营养丰富,有清心润肺和补益肾肝之功效。是##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97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片区农产品产销会上大展风姿,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亲睐。20__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白瓜子分布于__区年产量20余吨。由于以间

作为主,所以面积难以统计。5、中药材:##盛产中药材,野生种类繁多.县境内约有500余种。如11种子草、贝母、天麻等产量大,价值高的达几十种之多。大集体时期人工栽培达到11种,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区种植为主。20__年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在__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了对铁棒槌、秦芄的野生驯化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繁种,目前全县铁棒槌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秦芄达500余亩。亩纯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为__农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础设施建设:全县__村71个,村民小组193个,已通机耕道125个,通车总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个,需建设里程公里。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在全县基本实施完毕,现有离村社偏远的零星户共计约8000人左右尚未实施。全县通电的村达到99%,只有2个牧场村未通电。

(六)畜牧业: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万混合头,__13.9万混合头,占全县总头数的63.2%;全县各类牲畜出栏混合头,__村50637混合头,占全县出栏数的68.2%。

(七)大骨节病区情况:##是大骨节病区县,病情重,分布广。分布以高寒区和山区为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骨节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观音地区及河西乃当村、独松嘎伍岭村、曾达坛罐窑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个乡镇80个村,共约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当、曾达坛罐窑村为重病区。病区群众因病而贫,因病返病现象十分突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__村,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0.38万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劳务输出及其它:

1、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总数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转移2100余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达2914万元。__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56.3%。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对重点乡村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帮助村社建立活动室,16个村建立了科普惠农宣传站,每年举办科普专栏6期,目前科技书屋只有一个村建立。全县__村建立科技书屋的占20%左右。全县每年实用技术培训30000余人次,对__村农民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建立了高酸苹果、酿酒葡萄及脱毒洋芋基地,对__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支农资金: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到位各乡镇的支农资金(农业)总数达到965万元。

二、__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很多,但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梨曾是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同时,品种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节差,导致销售困难。##特色产品花纹双边白瓜子,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六)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全县乃至全州尚无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致使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流通不畅。

(七)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社会化服务偏重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营销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产前信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体系。

(八)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不灵。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导致运输成本增高,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九)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从众观望思想严重。

三、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今后种植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质量、规模、品牌为主题,在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要按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腾出的耕地改种其他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高效短期经济作物,在当前的情况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药材作为调整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__农业新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杂豆等为主,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油菜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是调整区域生产结构。要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中下寨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带,所以以小杂粮、油菜、中药材为主,在原城关、安宁一带__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半山区以下以水果、蔬菜为主。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几村一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是探索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在发挥农业生产的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利用资源及地缘优势,发挥出农业的旅游功能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利用雪梨生产优势,

规划发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经营体制创新,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果(梨、酸苹、葡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三)坚持领先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是紧蜜联系的,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否则,怎么调整也调不出效果来,结果还是搞粗放经营,产品大路货。为此,要重视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优新种子种苗基础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水平;要重视农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种植业生产与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篇3

马龙县旧县镇的农村农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三农”、服务于“三农”,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活镇”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科技为先导,以扶持大户为纽带,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带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使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总产值实现了14 624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了3 090元,为小康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马龙县旧县镇农业农村工作现状

旧县镇地处马龙县西部,东连大庄乡和通泉镇,南接马鸣乡,西邻嵩明县、寻甸县,北与马过河镇接镶,属高原丘陵地带,海拔1 919~2 287 m,冬干夏湿,干湿季分明,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昆曲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跨镇域北部,过境26.4 km,集镇距昆明93 km,距县城20 km,距曲靖42 km,宜马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全镇总面积266.419 km2,辖旧县、白塔、袜度、小房子、红桥、照和、梁家田、龙海、高堡9个村委会100个村民小组。其中,民族村6个(回族村2个,彝族村1个,苗族村3个)。全镇有8 076户、30 713人,其中农业人口29 061人,占94.6%,非农业人口1 652人,总耕地面积2 294.33 hm2,人均占有耕地766.67 m2,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种植为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 413.33 hm2,粮食总产量11 707 t,人均有粮381 kg,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林果、蔬菜、养殖为辅,全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 413.33 hm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 564万元,比2009年增加12.5%,农业总产值14 624万元,比2009年增12%,农村经济总收入11 695万元,比2009年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3 090元,比2009年增25%。全镇农村通电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摩托车入户率达60%以上,小轿车入户率9%,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 采取的措施

近几年,旧县镇的工作主要围绕“优粮、强烟、突基础、调结构、引资金、增订单、兴教育、状运输、促发展”的要求,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集镇发展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教兴镇为突破口,以发展生产为主题,努力壮大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提升订单农业、商品农业比重,大力扶持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保了社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2.1 围绕中心,把握重点,加强传统农业改造

一是小春生产上转变观念扩大经济型、效益型啤酒大麦、早春洋芋、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提高了商品率,增强了经济效益;二是大春生产围绕增收调结构、科技增效益的指导思想,转变“温饱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抓死节令,加大优质、高产水稻,合作“88”洋芋,水果、甜脆玉米、饲料专用型包谷,水稻生物多样性及抛摆秧等良种良法推广,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烤烟生产围绕“双控”政策和区域化连片种植,按照5个100%的要求,严把轮作、壮苗培育、移栽、病虫害防治、合理留叶、封顶打杈、成熟采摘、科学烘烤、聚约式密码收购等环节,实现了全镇无样板,提高了烟叶质量,兼顾了烟农、企业、政府三者的利益;巩固了烤烟的支柱地位;四是畜牧业生产上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强化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把死检疫关、提高免疫率、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以福达公司鸵鸟、马驴,红桥土杂鸡养殖,白塔荒山养鸡等特色养殖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小房子200 hm2皇竹草的开发利用,发展成为“草食型”、节粮型畜牧养殖带,使畜牧业结构调优,产业调大;五是林业生产上把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与沼气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减少了森林的破坏,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3]。

2.2 优化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固定资产建设深入扎实

一是基础设施坚实。全镇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36座,可蓄水1 320万t,目前,已完成了花园山、小几沃2件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工作,龙海小(一)型水库除险已得到列项。全镇完成旱地水浇工程1 173.33 hm2以上,解决了60个村组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200.00 hm2以上;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的支持,大兴科技兴镇战略,先后改造危房3 100 m2,使高堡、龙海、小房子、照和4所完小告别了外面大下、屋内小下的危房历史,创造了美好的育人环境,使全镇的教育硬件建设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三是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1万元,新建了小房子村委会、梁田村委会卫生所,解决了5 675人看病就医困难;四是进一步改进了水、电、路。顺利完成了6 274户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使电价由原先的0.6~1.1元/kW·h降到0.402元/kW·h,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五是集镇发展迅速。自1997年搬迁后6年中,已形成占地面积1.5 km2、拥有2 246人口、有3 200万固定资产的中心集镇。

2.3 集镇载体功能明显,个体营业与交通运输齐头并进

按照“三产活镇”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转变观念,盘活土地资源,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了个体营业户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个体营业户由1997年283户发展到476户,交通运输业由大车4辆、出租车6辆、三轮车3辆发展为大车15辆、出租车38辆、三轮车87辆。

2.4 产业调整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努力增加订单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的比重,把鸵鸟、马驴、土杂鸡、白酒等特色产业及万寿菊、香菇、皇竹草、象牙萝卜等订单农业推到台前,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预计可为人民群众直接增收500多万元。

3 发展对策

旧县镇把“三化”建设作为推进民心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围绕目标,转变作风,把握中心,寻找市场,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人民群众增收、创收多做贡献。

3.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按照“稳粮、强烟、改果、扩畜、壮特”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坚持走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路子。一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首先,实现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以早安排、早计划、早落实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传统农业成为经济阔步发展的铺路石。其次,做精做强烤烟生产。按照“强质量、增效益”的思路,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按照QTP管理模式,抓死每个环节,提高科技含量,抓好烤烟在经济上的主打地位,为农民增收多做贡献。二是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万寿菊、皇竹草、食用菌、象牙萝卜4项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力争3年内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多足鼎立的产业群,做到村村有亮点,处处见效益;三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的调整路子,加强引导,主动寻找市场,充分发挥花龙潭科技示范园、福达公司特种养殖基地、红桥土杂鸡养殖基地、旧县白酒生产的特色示范带头作用,逐渐壮大规模,树立旧县镇特色品牌,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做到发展一家成功一家,做大做强一家。

3.2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充分发挥集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载体功能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镇招商,以商促农”的发展思路,采用上面争一点,政府挤一点,外面引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方法,大力筹措资金,逐渐完善集镇功能,壮大集镇规模,拉动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食品加工业、农村富业的发展,并利用集镇的牵引辐射,带动城郊型和“菜篮子”工程的发展,使集镇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摇篮”。

3.3 立足镇情,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全镇工业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产品商业化道路;二是合理布局采石,采砂、采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以东旭有限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成化工企业带,促进全镇工业进程;四是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到集镇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高山,范兴奎,肖扬书,等.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 2007,26(1):84-86.

篇4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 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 农业发展趋势

3.1 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 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篇5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篇6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 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 农业发展趋势

3.1 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 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1 毛玉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7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篇8

2、农作物生产结构情况

××县主栽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版权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总播面积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递增2.2%。

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81.0%,平均单产212.8

斤/亩,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9.2%,平均单产403.1斤/亩,平均年递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44.3元/亩(农业经营管理总站4

个乡镇上中下农户平均数,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23.9元/亩。200*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85.5:13.5:1,200*年为89.2:9.8:1。

3、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分析

200*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90年不变价,下同),2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平均年递增8.2%。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028元,

从养殖业收入149元,从加工业收入224元,从其它收入89元。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968元,从养殖业收入301元,从加工业收入198元,从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种植业收入平均年递增9.7%,养殖业收入年递增10.6%,加工业收入呈负增长,其它收入年递增3.7

%。

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

200*年,××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7456.4万元,其中,油脂加工业产值5914万元,占79.3%,淀粉加工业产值509.5万元,占6.8%,其它加工业产值1032.9万元,占13.9%。20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135.5万元,其中,

油脂加工业产值7264.9万元,占71.7%,淀粉加工业产值1702.6万元,占16.8%,其它加工业产值1168.0万元,占11.5%。7年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4.5

%,其中,油脂加工业平均年递增3%,淀粉加工业平均年递增18.8%,其它加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8%。

5、养殖业生产情况

200*年,××县牲畜存栏31.8万头(匹、只),其中:大畜5.6万头,小畜10.

8万只,生猪15.4万口。200*年,全县牲畜存栏76.2万头(只),乡镇部分牲畜存栏60.5万头(匹、只),其中:大畜3.8万头,小畜39.

7万只,生猪17万口。从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栏年递增9.6%,其中:大畜近几年逐年增长态势,小畜年递增20.4%,生猪年递增1.4%。

6、农机具状况

200*年,××县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1342台/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779台/25275千瓦,呈下降缓升趋势。小型牵引动力机械从200*年的10881台/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台/197976千瓦,台数和动力分别平均年递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农具2971台,配套比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农具1302台,配套比为1:1.67。200*年小型配套农具16453台,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农具46940台,配套比为1:2.53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200*年以来,××县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农田道路建设、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7.

5万亩,累计投资4310万元,80%属农民自己投资。共营造农田防护林1.55万亩,投资194万元,60%为农民投入。共修建农田道路286公里,投资509版权所有

万元,均为农民出义务工完成。从200*年开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万元,绝大部分为农民自己投入。

8、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涵盖了种植、养殖和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示范作用比较明显。调查的100户样本中除1户外,其余合作社均在当地工商注册,其中种植业66家,养殖业32家,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各1家,出资总额16196万元,在册社员11900人。

二是专业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社员入股方式主要为现金、实物,专业合作社基本都制定了自身的章程和内部管理机构;合作形式主要为互助合作制,少数为协会会员制,参与主体主要为农户+基地+公司。

三是合作社内部融资特征突出,同时外部融资需求较强,并已具备一定的金融服务功能。调查显示:96%的合作社以自有资金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51%的合作社有金融机构贷款,且基本为农信社贷款,31%的合作社有民间借贷,但仅有1%的合作社获得过政府财政资金;在金融服务需求意愿方面,一半以上的样本非常希望获得银行贷款,在已有贷款的合作社中,以质、抵押贷款为主,其次为担保贷款。内部融资行为主要表现为社员之间融资及社员与组织之间的融资,且内部融资利率要低于外部融资利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员提供借贷资金、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以及为社员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四是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金融支农提供了新的载体,是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为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效控制农户贷款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如某县运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木薯种植,形成了木薯种植木薯加工变性淀粉的产业链。为破解变性淀粉发展融资难,该县农发行将信贷载体定位为龙头企业,农信社将路径确定在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担保与农户的结合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运作不规范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之又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社目的不纯,形式办社现象明显

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据调查,按现行国家有关政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购置农机具可享受50%的优惠政策,因此有些农户仅冲该项政策规定,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虽具有法律形式,但成员之间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担保抵押难落实导致融资需求满足率低

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期,往往其全部资产就是出资额,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资产。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均不可以作为抵押资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担保物的范围,不利合作社融资。

(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着力度不够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识,没有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对象,双方缺乏互信和协作。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缺乏抗信贷风险能力,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不愿贷、不敢贷。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规范运作,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依法办社意识,努力培养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重点扶持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方面延长产业链条、拓宽服务的内容和空间,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示范合作社的带头作用。

(二)改善信贷服务,提高贷款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扶持和服务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78个,参与人数达1.68万人。其中初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专)7260人,大专以上324人;年龄30岁以下820人,30-50岁10880人,50岁以上5100人;有初级职称的50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级职称2人;党员占12,团员5。

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一是从事优质粮、棉、油、果、桑、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用竹等种植类;二是从事核珍珠,特色鱼类、珍禽、鸡鸭、牛、羊、猪等养殖类;三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类;四是本地特色产品运销类。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纽带,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方式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它的成立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了解,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作方式有三个方面(1)作为农民“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的引导和扶持下,多数县、乡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协会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主心骨。修水县祥辉丝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把农民自发组织的千禧蚕桑基地列为本企业原料基地,与协会订立了产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急需的资金,春季种桑的化肥、农药都由企业投入,更加密切了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的关系,该县4个缫丝企业,带动了5万户农户种植了9.3万亩蚕桑,使得蚕桑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3)一部分农民大户,技术能手和营销能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实惠。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都昌县青虾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初,现有团体社员5个,自然人社员110人,从单一青虾活鲜运销,发展到养殖,加工、运销、经营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20__年青虾养殖8万亩,年销售青虾35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又如九江县果业、苗木,蔬菜等流通协会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2)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如九江县港口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龙虾加工,全镇去年龙虾加工户达400多户,通过龙虾加工,户均增收2800元。

(3)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九江县各类协会已在西安、兰州、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或营销网点,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安排专职销售人员30多名。

(4)比较注重品牌效应,着力培养和打造优势产品。星子县温泉西瓜大打“绿欢”牌,并从农经网上销售信息,使得西瓜供不应求,去年西瓜销售收入达350万元,九江县将本地优质产品都进行了品牌注册,大大提升了该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服务下,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全市县与县相比,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认识有着 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些县、乡、村和部门的领导至今仍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性质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缺乏紧迫感。总体上讲有“三多三少”: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规模小的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少。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地位不明。农村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组织性,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对该组织在社会的认同,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税赋减免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造成该组织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

3、专业合作组织技术力量单薄,人才缺乏。(会)社员来源仅是户与户之间交流,适应市场经济意识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及开拓性复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有着依赖性。

4、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就我市而言,还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政策,工作中提要求多,具体可操作的硬办法少,以致各地发展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急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联合,走进市场,为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尽快立法,确立其法律地位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之后,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使其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条文中要明确几点:(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民互助合作经济性质的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其目的是从事经济活动;(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具备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不从事营利经营活动的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税赋、融资、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2、实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的合作为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适时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类合作组织,使其发展壮大。一是鼓励农村能人牵头。主要是乡村干部、务工返乡青年和本土生意人。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出于保证农产品质量、供货时间及时和数量大以及服务成本低等特点,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产、加、销关系。三是支持农村推广机构领办,这类合作组织依托自身科技力量强,辐射作用大,但发展的关键是避免官办。在引导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和家庭承包所有权。二是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即“入社自愿、退社自愿”。三是对内服务原则,对内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和农产品品牌效应,极力将优势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3、加强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12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篇13

一、村情概况

全村辖18个村民组,农户449户,人口1737人,劳动力933个,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耕地面积9600亩,人均5.5亩,户均21.4亩,其中水田6300亩,旱地3100亩,水面200亩。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为主,兼种玉米、山芋;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兼种芝麻、野葫芦、大豆和西瓜。

二、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情况

2012年,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耕作机械560台,联合收割机36台,运输车辆18台,水稻插秧机47台,工厂化育秧设备2台套,植保机械和排灌机械各730余台,另有大型工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6台;2012年,全村种植水稻4800亩,小麦1500亩,油菜6300亩,棉花3600亩,玉米1300亩,水稻、小麦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机收5700亩,机收率90%;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械耕整水平100%,机械种植41%,机械收获88%,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6.3%,高于全县水平6.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11.9个百分点。

2.取得成效和经验

一是节本增效,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劳动力,带动跨区作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全村粮食产量亩均1200斤,总产达576万斤,比前十年翻了一番,农户人均纯收入2012年人均突破8000元,比1978年翻18番。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村新修水泥公路8.1公里,通到每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吃上了自来水,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户户购买摩托车、电瓶车,18户农民家庭买了农用运输车,20余户农民家庭买了小轿车。三是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全村有10户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李志根、吴中年两户各经营土地1000亩,钱寿祥与几户合股经营土地达2000亩,其余几户经营土地的规模均达200亩到500亩以上。2012年该村被列为池州市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村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流镇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村。四是催生农机化等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该村在2007年成立 “东至县钱江农业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以来,围绕水稻、野葫芦、苗木花卉等产业先后成立6个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化总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等机械化水平高,其他作物的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收、油菜免耕直播、玉米机收等机械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与现代设施农业如蔬菜大棚、花卉苗木等相配套的新型机具发展还未起步。二是财政投入的力度还不强。由于本县属欠发达地区,村级农机化发展目前只有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给予一定补贴,市、县、镇的财政支持乏力,与江浙鲁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地方特色性的农机项目的设立和扶持上还是空白。三是乡镇农机体系机制不完善,未建立村级服务网络和技术队伍,加之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因人员、经费欠缺,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不能有效覆盖到村。四是农机化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发展壮大。由于建设用地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机库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致使大型机械只能露天停放,风吹日晒雨淋,极大损害机械性能,缩短使用年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机耕道建设、区域维修、安全保险、融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合作社发展步伐。

2.建议对策

一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做实技术指导,搞好示范带动,着力解决油菜直播、棉花机收、玉米机收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难题,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快大棚蔬菜、苗木花卉生产等适用的农机具科研开发和引进推广步伐,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水平。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机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村组集体为补充”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优先购置农业生产急需、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如水稻插秧机、秸秆还田机、花木园艺机械、大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机械;支持和鼓励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机效率;设立一些本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引进、试验示范项目。三是深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强化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公益性职能,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迅捷、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机械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及中介等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育壮大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合作社库房和场地建设,引导农机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力开展订单服务、合同服务,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为广大农机户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机化:从全程向全面推进[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年.第2期 3 页 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