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技术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篇2
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TIMMS video官网公布的“CZ八年级四节数学录像课[6]”为研究对象,四节课的时间均为45min,具体内容见表 2.1:
2.2 研究框架
TIMMS 1999报告[7]中将课堂互动(Public and Private Classroom Interaction)分为“Public interaction、Private interaction、Optional, student presents information、Mixed private and public work 、Optional, teacher presents information”五类,笔者将其依次翻译为“全班互动、个人或小组互动、基于学生提供信息的互动、混合互动、基于教师提供信息的互动”,以下分别简称“全全、个个、学学、混混、师师”,这5类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其中“全班互动”指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老师或一个或更多学生的讲解或讨论中;“个人或小组互动”指所有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讨论问题,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并与个别的与学生沟通;“基于学生提供信息的互动”指学生以书面形式提供信息(板书),与学生和老师或就其提供的信息进行交流;“混合互动”指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些学生与老师公开讨论,而其他人可以自己解决,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基于教师提供信息的互动”指教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体学生提供信息,向学生讲解或分配任务.
将每个教学片段(指保持某一互动类型而不转换为其他类型的时间段)的目的(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Lesson Segments)分为“Reviewing、Introducing new content、Practicing new content”三大类,笔者将其依次翻译为“回顾(基于已学过的内容,包括热身、为新内容准备的问题、教师讲授学过的内容、检查和订正作业、练习测验等)、讲授新知识(基于还未学过的内容,包括教师讲授解释、师生共同探讨刚学过的问题或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学习教科书)、练习新知识(仅限于当堂课所学新内容,练习和应用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课前所提问题、教师总结新学内容或结论)”.
3 统计结果及分析
3.1 CZ课堂互动类型
本节的数据通过多次观看、记录得到,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信度,笔者还请老师和同学帮忙校正.依据2.2节中的分类对“四节录像课”的课堂互动类型及其累计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做了统计,结果见表 3.1:
表 3.1中CZ2教师安排了“教师讲解和全班互动、学生板书”三种互动方式,回顾课CZ3、CZ4五种互动类型都有,而CZ1除了“混合互动”其他互动类型也都进行了.CZ数学课堂平均有31.7%的时间都“基于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互动.为巩固、复习、应用已学内容会让学生上台板书解答问题,为练习新内容也会让学生上台板书解答问题,甚至在叙述数学题目时,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上台板书表达.所占时间第二多的当属“全班互动”,平均一节课有29.5%的时间都在进行全班互动,数据显示“混合互动”在CZ数学课堂所占的时间最少.回顾课CZ1和CZ4中的不同互动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接近,而CZ3由于教师很多时间都在订正学生课后已完成的作业,更多地采用了“学生口答全班互动的”方式来互动,这也是CZ3“基于学生提供信息的互动”比例较少的原因.
3.2 CZ课堂教学目的
根据2.2节中的界定,笔者将CZ1、CZ3、CZ4的教学时间都归为“Reviewing”,并对新课录像CZ2作了统计,结果见表 3.2:
新课CZ2在“复习引入、新课讲授、练习新知识”三大教学目的上的时间分配比例近似为1∶5∶4;四节数学录像课的三大教学目的时间比例接近8∶1∶1.TIMMS 1999报告(Hiebert, 2003)中,CZ平均有58%的时间回顾,22%的时间讲授新的知识,20%的时间练习新的知识,三者比例接近6∶2∶2,这与CZ四节课中的比例有一定差异,但如果按新课和回顾课为1∶1的比例,并假设CZ每节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与新课CZ2的有效教学时间一样,可以得到每两节CZ数学课分别在“回顾、新课讲授、练习新知识”花的时间占总时间的55.9%、24.0%、20.8%,这就与报告中公布的58%、22%、20%非常接近了.
4 结论
TIMMS video官网[6]上公布的NRC学者、研究者对CZ课堂的评论中指出:CZ数学课通常是由铃声开始的,学生起立来欢迎老师,课开始时,老师点名;很多老师在乎学生笔记的形式,通常引导学生写出这节课的目标、或者明确规定日期是否应该记上等等,有老师认为教师记笔记时也同时在理解数学内容;上新课时,老师往往是呈现这个问题并解释怎样解决它,然后会给学生一个类似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课结束时,很多老师告诉学生下节课将会学什么,并布置作业等等.
上述分析多是共性的东西,具体到官网上公布的四节课有:课堂规模上,由表2.1,CZ班级的平均人数为23人,算得上是小班教学;课时安排上,由3.2节分析新授课和回顾课的比例接近1∶1;引入上,多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并明确本节内容,也有教师(CZ3)选择让学生板书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时,老师往往是呈现这个问题并解释怎样解决它,然后给学生一个类似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但也有教师(CZ2)选择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解决,然后给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师生互动上,有非常多的学生板书,尤其在讲解问题,需要解决新问题时,教师多选择让学生上台板书.针对这一环节,专家评论:[6]一方面,没有信心或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观察和理解黑板上的同学,另一方面,老师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答案,老师就有机会去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主题,这样能帮助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机械的展示数学步骤[7].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问题情境上,CZ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基本都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四节录像课中仅有两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1)祖父母带着孙子到主题公园玩过山车游戏,玩一次过山车需付8korun.祖母给了他足够玩两次过山车的钱,祖父给了他足够玩五次过山车的钱,请问,他可以玩多少次过山车游戏呢?2)Blacksmith先生想买Ritirov先生的马,交易规则如下:马蹄铁免费,但却必须付用来做马蹄铁的16个钉子的钱,第一个钉子需付2便士,第二个钉子需付4便士,每下一个钉子,都需付前一个钉子的两倍便士,问这些加起来会不会超过一美元吗?以上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幂指数的相关概念,而非数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金西.捷克教育体系考察与探讨[J].厦门科技, 2005,1.
[2] 汪明.捷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其若干改革趋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4,4 .
[3] 丁鸿利.捷克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3 .
[4] 潘秉锁.捷克大学优势专业介绍和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 2008,7;86-88 .
篇3
3 语言要生动,但要通俗。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理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篇4
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是用数字化指令控制机床动作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编程技术;PLC机电接口技术。其中控制系统技术是核心;伺服驱动技术是关键;精密机械技术是基础。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控技术国外发展趋势
纵观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56年-1974年,专用硬件NC的时代;1975年-1989年,专用计算机数控时代,即微处理器NC的时代(μ PC);1990年-1995年,BASIC PC的CNC时代;1996年至今,开始全P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近几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具有智能型功能的数控技术开发与研究,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计划、日本的OSEC计划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更趋向于“开放式”,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多样化需求,新一代的数控机床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结构按模块化、系列化原则进行设计与制造,以便缩短供货周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工艺需求。2)由于数控机床的很多部件的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品种规格的逐渐增加、机电一体化内容更加丰富、功能参数日趋庞杂,因此专门为数控机床配套的各种功能部件已完全商品化,为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机床厂创造了条件。3)为向用户开放,各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厂都积极建立完全开放式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零件试验室,建立自助式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培训中心。4)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社会上各种制造资源根据加工任务进行合理组合与调用,是21世纪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5)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数控技术中的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新一代的数控系统和伺服装置中,由于采用“进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模糊系统”(Fuzzy Syste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等三个方面新的控制机理,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高性能的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自适应切削,工艺参数自生成、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考虑到操作使用的因素而呈现的极为友好的人机界面。当前采用模糊控制原理的电加工数控系统和具有自学习、自建立数学模型、自调整参数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伺服驱动装置已有产品并在市场中具有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3 我国数控技术开发现状与差距
我国的数控技术,在“八五”攻关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自主版权为目标,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而且在攻关过程中,瞄准或调整到以PC机为基础的发展路线上,并以此形成了两种平台,开发出了四个基本系统,其中华中I型和中华I型是将数控专用模板嵌入通用PC机构成的单机数控系统,航天I型和兰天I型是将PC机嵌入到数控之中构成的多机数控系统,形成典型的前后台型结构,国内其它单位也都先后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系统。然而就总体而论,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虽然各个系统都向PC平台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是开放性不够、开发环境和支持手段不足,要作为用户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程度还远未达到,只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开发单位才能使用,而作为能够普及到一般用户的程度则还远远不够。利用PC机设计数控系统使得CNC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为我国的数控发展消除了硬件上的“瓶颈”制约,从而可能加快生产出实用产品。而且PC-NC毕竟使CNC向开放性体系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我国已开始采用模块化技术,对数控切削加工中的工艺参数、工具系统的优化、智能适应控制都进行过研究,它为对智能化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上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仍需在“十五”期间进行一系列开发研究工作,跟踪世界数控技术,推动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朱国文、熊清平,数控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启中、蔡德福,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5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特点分析
(一)题型形式灵活多样。与传统的教科书比较,现行的教材中习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和以往的习题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学生常见的应用题为例,以前的教材中涉及到应用题的时候,会鲜明的给出条件和问题,学生只需要机械式的套用公式就可以完成问题,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应用题的条件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图画形式,如隐含在其它条件之内,还有的就是出示多余条件,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鉴别,学生经过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才能完全将题目做出。这样在给学生增设了一定的探索难度之外,更给学生呈现了灵活多样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为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题型数量有所增加。之前的数学教科书中习题的设计,题型主要是围绕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题型进行,这样多次重复题型的设计会导致学生做题积极性不高,没有任何可以探索的空间。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的设计侧重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因此题型增加了很多,有估算题、探索题、开放题、实践题等多种新颖有趣的习题,这些习题涉及面广泛,不仅需要学生在本上抄抄写写,更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联想,并探索才能完成做出。这为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习题设计凸显生活化。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并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与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在各种版本的习题设计中,充分的关注了这一点,其中苏教版的尤为突出,学生会在习题中经常见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且教师在布置习题的时候,很多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完成。这种食物素材的习题设计在很大程度的贯彻了新课标的宗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理解了环保问题,地理问题等内容,让数学教学不再是死板的套用公式教学,而应当是具有生活化气息,具有解决问题的一种人文化的学科,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结合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教科书中习题设计的重要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对生活化情景产生兴趣,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习题的参与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另外,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教师有效的将生活化习题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可能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如果得以拓展和延伸,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推动作用是无法估计的。
(二)精心安排,灵活运用。面对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使用习题。首先,精心使用现成练习题,因为当前习题设计题型灵活,层次性较强,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习题进行利用,不求学生面面俱到,实行题海战术,但需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习题的训练,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其次,对于教材上的习题不能与教师的教学状况同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习题的创新改变来实现练习的过程。如对于训练量较少的习题,增加其习题数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于习题设计较为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补充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开小灶,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将课内习题向课外延伸,一方面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一方面让学在生活中学数学,活化数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充分挖掘,深入使用。教无定法,必须得法。有些教师在运用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味的打乱教材顺序,按照自己的顺序方法来进行教学,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习题的使用上则会乱了方寸。针对当前数学习题设计合理,形式新颖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教材的指引来实现教学流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教材习题的深度,增强练习的效率。重视习题的尝试、变换、隐身和多元化教育功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试做”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启发式学习方法,学会收集信息,并作出处理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科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习题设计始终走在教育的前列,为教师数学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也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扎实有效的利用习题,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将小学数学这一基础性课程上“实”,上“好”。
参考文献:
篇6
一、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曾经指出: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也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在新课改观念带动下,我认为需要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同生活实践相互结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及文字本来都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语言是极其讲求内在神韵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无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的;没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学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带来的阅读,怎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好文章。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聋生因为听力方面的障碍,要依赖视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实现同外界事物的交流,这就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学习源泉作用,强调了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结果:旧有的讲解与灌输型教学对于特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将教科书、课堂、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处,给学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实、人物、过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习得知识。必须使特教语文回归到多彩的现实世界里面去,以现实激发衍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欲望,与此同时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主体需要,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自觉地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二、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
(一)认真观察生活细节
在特教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都是基于生活实际而编写的,常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例子,但因为特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而未能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往往无法认识到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日便关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认真指引学生留意生活细节、指导其做好观察笔记。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用观察过程与观察笔记来发现生活里面的现象及深层次规律,继而给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对下雨之前各类小动物的特殊活动情况加以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细节做以记录,在学习到“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记录的观察内容,大家都可以体验到观察与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做法,使学生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应对,而且也能养成特别优良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其观察力与理解力。
(二)进入生活中加强体验感觉
毫无疑问,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惊奇与值得自豪的知识内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提升欢乐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种活力与激情的展演。对于很多特教学生来说,可能在学习能力欠缺的时候,却更富于一种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节平台。在教授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时,可以使特教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编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节,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上的生活经验提醒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词句明显同学生经验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的讲解时,应当有意以各类教学方法实现场景描绘,把课文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同现象情景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程度。当讲到低年级看图学词“春天”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做好准备,给学生展现出春天的图画,让图画带动学生的生活化联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办法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自己活动的现实场景,促进学生在多个角度理解春天来了的内涵。在朗读训练环节,虽然句子不多,但是学生们便依然可以读得很认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发现,学生真正在课堂同生活的结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韵。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价值
(一)改变普通多媒体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与教学方法毕竟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当重视这种差别,而加以适当的方法转变。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在声音选择、图片衬托、视频补充等方面加以强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部分内容时,除了准备常规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将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引入其中,视频内容越丰富越真实所起到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感觉学生对此有很大兴味,还可以重复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注意多媒体技术对特教学生理解能力的恢复作用
特教学生存在先天身体机能缺陷,但是却同时拥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视觉缺陷学生,听力一般很强,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模仿水平较高。按照补偿缺陷的教育理论,当对这些有障碍学生实施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其强项因素,培养其学习情感,使学生可以将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培养理解能力恢复水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片。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边看边跟说台词,有的则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动作,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在欣赏完动画片后,教师可以马上发问:大家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动物们都在什么位置?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反响积极、表现热烈。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小猫、蝴蝶、蜻蜓、鱼等图片依次粘贴到黑板上面,再在图片旁边标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生认读。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继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猫钓没钓到鱼?小猫对妈妈讲了什么话?猫妈妈怎么告诉小猫的?学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组成小组,对动画片进行欣赏性讨论,并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直观展示效果,再加上关系密切的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得到充分激发,继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总结: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动身的全面协调学习,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适应社会的沟通平台,为其继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是神圣的,特教教师的神圣光环下又添加了辛苦两个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认知生活,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郝良霞.小步子细分课堂,多练习强化巩固:培智语文《寄信》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
[3]张蔚.低年级趣味课堂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11(12).
[4]王春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7).
篇7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 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例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差多少才够减?差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差2”,并指出:除0以外正数前添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四、通过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2) (y+3) (y-3) =
(3) (a+2) (a-2) =
(4) (3a+b) (3a-b)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五、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 。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著《开讲艺术》
[2]何百通,崔益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
[3]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
篇8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差异性特点
(一)学习基础差异大
初中生的生源普遍来自于特定学区内的各个小学,但是由于不同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参差不齐,好一点的小学在低年级时就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逐渐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地教会学生应用word、excel等软件,而有的小学不仅等到高年级才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且也没有完善的授课内容体系,信息技术课变为了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娱乐课,更有甚者小学并未开设信息技术课,从而导致初中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二)学习动机区别大
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并不断激励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倾向。通常以“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学习信息技术课出发点的学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现代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知识,而部分学生则是在教师被动的督促下才学习,要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会上网,会用计算机”即可,要么认为“学习各类应用软件与自己现在学习无关,以后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学也来得及”,更有甚者直接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上网玩游戏。这种学习动机的不同必然会造成颇具差异初中生信息技术课学习效果。
(三)学习方式有差异
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样,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喜欢或习惯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习惯独自一人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学习不被打扰,有的学生喜欢和师生一起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而是否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则会使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产生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差异。
(四)学习兴趣高低不同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否出于正确的学习动机,初中生普遍都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比较有兴趣和热情,但是对于具体到某种信息技术知识或者某个应用软件的学习热情却有高有底,那些学习动机不正确的学生往往也仅是对上网和玩游戏热情高涨,而对于真正有用的信息技术技术知识却热情不高,因而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被动消极地去完成甚至不愿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可见学习兴趣的差异也致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二、“先学后教”差异教学模式的提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四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授课模式,势必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师生同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基本特征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程倡导教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为主的实践训练教学方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应当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基础水平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习惯设计多层次的差异任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心协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地进行学习,以使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针对具有不同差异学生的班级,可以采取“先学后教,指导演练”的差异教学模式,变教师统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模式。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布置任务阶段,即教师通过前测任务来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及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评测,据此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按照目标布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分别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帮助;第二阶段为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阶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第一阶段所布置的任务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展开积极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不失时机地提供“滞后“指导,并对学生差异性学习结果做出差异性评价,给予每个层次学生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先学后教”差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前测的实施
前测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实施前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动机和兴趣等要素所作的差异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对全班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而根据调查结果来分层次布置教学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
(二)选择差异任务,自主学习
通过前测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后,教师要按照“基本任务―拓展任务―提高任务―创新任务”四个维度为学成呈现差异性任务。例如上述Flash教学中,以“Flash遮罩效果”为例,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布置“了解遮罩效果如何设置即可”的基础任务;对于“接触过但是没有制作经验”的学生布置拓展任务,要求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圆形探照灯的基础上,掌握旋转花轮的制作即可;对于“有制作经验但是未形成知识体系”的学生则布置制作一个逼真探照灯效果的提高任务,学生必须要认识到被遮罩层不止一层才能实现,帮助他们建立遮罩层和遮罩效果的制作体系;对于“能够熟练掌握遮罩效果制作小作品”的学生布置“实现放大镜效果”的创新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自己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来实现一个放大镜的效果。
篇9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发育的原因,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大部分属于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类型。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其个性特点,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因势利导,以符合学生个性与认知规律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概述
著名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者布鲁纳有一个观点,即:理想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持续的活动,其主要组成要素便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性思维的学科,教师只有不断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其融入到问题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3.1 准确把控提问的时机
小学生个性活跃,但是注意力维持时间却偏短,只有在适当的“火候”来进行发问,才能使其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知识上,激发出创造性的萌芽。随着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一节数学课程的问题设置数量其实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提问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在哪一个环节抛出问题,问题的内容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都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设计的。当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所设置的情境所吸引,教师就应该在此时通过恰当的问题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通常将提问的时机选择在以下一些环节:(1)当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有所感悟,并急于表达的时候;(2)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设定的情境出现疑惑,急于发问的时候;(3)当需要对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进行调节的时候。在这些实际进行提问,会显著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效率。
例如,笔者在进行“比和比例”的教学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学生带领到操场,提问:如何才能想办法测量教学大楼的高度呢?在学生陷入迟疑和迷惑的时候,笔者将一根一米长的木杆立在地上,并请学生测量木杆的长度与其影子的长度,分别是一米和0.5米。此时学生若有所思,笔者接着结合比例的相关知识提问:测量木杆的影子,知道影子长度是木杆的一半,那如果我们测量大楼的影子,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们在短暂的思考之后,便答出“大楼的影子乘以2,就是大楼的高度。”此时笔者进一步发问:谁能用公式来总结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在适当的实际进行提问,能够在学生的认知中产生强烈共鸣,教学效果也有所提升。
3.2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其注意力
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结合这个个性特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于触发其兴趣点的提问,能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是:在包括数学课程在内的逻辑性的学习行为中,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能够实现真正的理解和知识的内化。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能够逐渐体验到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并通过抽象与概括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知识的牢固掌握。
例如当笔者在对一年级的班级进行数学课程讲解时,设置的问题均十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唤起。笔者首先带领全班玩耍“套圈游戏”当学生套住不一样的动物时,就能得到不同的累加分数,学生在游戏中情绪十分高涨,兴趣被唤起,此时笔者抓住时机提问:如果套住老虎得到5分,套住小鹿得到4分,套住小鸭子得到3分,小猫2分,小狗1分的话,有同学一共得了9分,谁知道他套住的是什么动物呢?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都想迫不及待地思考回答问题,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的逻辑思维被运用在日常游戏中,并使其兴趣点得到激发,形成独特的思维。
3.3注重问题的质量,忽略问题的数量
小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提升单个问题的含金量,而不应以量取胜。如果教师不停发问,问题的主题设置又比较分散的话,学生就难以静心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假若问题的设计数量过多,很容易使短短的一节课变得杂乱、琐碎,每一个问题都难以讲深讲透,其思考价值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力。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内容,牢牢把握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备课时进行深入的归纳与综合,设计精准、合理的问题,而不应只追求问题的数量。
例如,笔者在讲授“百分数”时,全程只设置了一个连续的问题序列,鼓励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来寻求答案:“假若有个班,学生的总数低于五十,在这个班的女孩子是男孩子的百分之八十,谁能告诉我这个班的男女生分别有多少,班里的总人数又是多少呢?”,在学生短暂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接下去的课堂上笔者主要围绕这一个问题进行归纳和深入。”有学生指出这个问题中缺乏具体的总数,因此不够完整,笔者抓住这一思路继续提问:“学生的人数是整数还是小数呢?”学生回答是整数。笔者进一步引导提问:“女同学的人数既然是男同学的百分之八十,那么转化成分数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很快得到答案:百分之八十既然是五分之四,那么显然班里总共有四十五名同学。笔者紧接着提问:“那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给出准确的答案。
此外还应注意,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的及时反馈也十分重要,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为对或者错,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只有学生的心理上体会出教师的肯定与激励,才能维持对数学课程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提升其个性中的自信,杜绝羞怯和抗拒的心理,实现心智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的提问是其必要的一个要素。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应明确提问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把握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课前的备课中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便能够为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提供支撑与帮助,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篇10
1.年龄小,依赖性比较强
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和尊敬,对于老师的指导几乎全盘信任不质疑,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2.小学生约束力、自制力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易分散,一般注意力在20~30分钟。
3.表现欲,模仿力比较强
上课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说完,就急于回答,欠缺思考。
4.爱说、爱动,比较自我,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结合心理特征,携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冰心曾经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心中有爱,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爱的沟通桥梁,通过交流,言行感化,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与学生做到相互启发、相互理解,进而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1.明确学生需求,用爱感染学生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与学生相处时,多接触、多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不仅需要我们的鼓励和信任,关心和爱护,而且还要教师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甚至,更深层次地从外在表现,去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家庭背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低年级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用爱去鼓励温暖他们。比如,在课间自由活动期间,不小心滑倒,或是遇到困难的事情,难过而伤心的时候,我们要用爱的行动表达出来,走到他们中间去,去搀扶、去鼓励,多与学生沟通,拉进师生关系,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因势利导,在授课中有的放矢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欣赏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钟,注意力较易分散,这也造就了他们的纯真宽容和富有爱心。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上课时偶尔走神换来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害怕的立马认真听课,课下见面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仍然对我们主动问好;课下打闹争得面红耳赤,课上还是互帮互助,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宽容和纯真,教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行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
3.注重言行,引导学生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爱说爱动而且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在学生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发现讲台处有垃圾,顺便就捡起放垃圾桶里,没留意的一个小动作,竟然让后排的一名学生看到,没想到,他也看看周边的卫生,把桌子底下的纸碎片捡起,放到自己的课桌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必须首先做到。
三、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1.诱发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授课讲授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还不完善。授课方式宜采用直观授课讲授法。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新颖的图片、卡片等教信息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教具,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对教师讲解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应对。针对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相反,对于没有认真听课或急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做出正确及时的纠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鲜明的动画,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注意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从“说”“动”中轻松获取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小火车拉货动画结合图形声音,每一节车厢装载一个图形,有三角形、梯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的图形,火车通过后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参与课堂,数一数共多少个车厢,每个车厢都有什么图形,老师汇总然后将这些图形遮盖藏起,只暴露出一小部分,猜猜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引出角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心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授课学生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特别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暂,一会儿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老师再拉回来,课堂气氛比较热闹,往往复复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固,教师边授课讲解、边引导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培养。老师可针对这一学生的特点,备课时多准备一些感兴趣的教案。比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语音语调节奏、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等的控制。还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爱动、注意力等心理特点设计安排小组学习竞赛。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看一看班上哪一组的学生最快、最好、最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间的合作关系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游戏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2.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贯穿课堂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候问题往往还没有表达完,小手已经举得高高的,针对这样高昂积极的学生,也是特别“高兴”的,因为这样的学生会起表率带头作用。针对这种负面的“积极配合”,我作为教师是引导,提问问题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手“藏起来”,也就是全部手背后;其次,控制问题的语言提出速度,提醒学生仔细听问题;最后,问题讲述完毕,知道的学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爱打岔的学生,可强调“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手在哪里?”等词语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都参与到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引导,纠正错误,学生小小的进步也要发自内心的鼓励表扬,幼小的心灵对于老师给予的肯定、表扬和支持就会特别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进而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
3.规范课堂常规,形成课堂气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气氛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主体,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不抢答;别的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倾听,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准擅自离开座位;计数器、卡片等一些数学教具要管理得当,每次使用完的教具都应该要求学生放到指定位置,否则,它们就成了造成课堂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课堂中的常规,就可以将孩子们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教学奠定基础。
四、运用课堂练习,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对本次的教学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加深课程学习的印象,对于重难点要再次重申和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1.设计个性化的课堂练习
每一节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的教学情感目标,突出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集中性练习。对简单的问题,简而言之带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可针对课堂的拓展训练进行详细讲解,把教材的重难点再度强调,进行专项练习。
2.及时反馈结果,当场诊断
课堂练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时可带领学生进一步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当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正确的方法第一时间留在大脑中,当然当场巩固消化吸收,印象深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服务于生活,也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并且善于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小培养他们获取知识、思考知识的能力,更为进入高年级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靖.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4).
篇11
1. 降低计算繁冗性
素质教育被我国广泛地推崇,同时对小学数学教科书里面的内容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订正. 修改和订正后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减轻了计算的难度和繁杂程度. 对于调整计算的繁杂程度不是减低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而是将侧重点放在对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只有拥有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才更愿意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习题:如学校需要购买一批盆栽布置校园,每行可以摆放35盆,恰好可以摆16行,如果每行再多摆放5盆,则可以摆放多少排?题目比较贴近生活,更带动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深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并不繁琐但是并没有降低困难度. 2. 益智性
数学课本上的习题要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掌握小学数学的结构本质,摘取课本中较为生动、鲜活、富有想象空间的原型,从中升华、提炼数学问题,通过这样引出和设置数学问题,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敏度有帮助,促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脱离了陈旧、只注重对培养计算能力的传统模式. 例如在“爸爸给小明买桃子,小明第一天吃掉的数量比剩下的数量多5个,小明又多吃了一个桃子,这时候剩下桃子的数量是被吃掉桃子的■,问爸爸给小明共买了多少个桃子”这道数学问题虽没有较为繁杂的数学计算,但具备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伤害,这样的益智题目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和提升智力,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实际用途、智慧以及力量.
3. 趣味性
培养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丰富的兴趣才能够带给我们不竭的学习动力.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其本质较为枯燥乏味,这就要求在教育和教学体制和形式的改革中,提升数学学习和教学的趣味性,将数学变为灵活、生动的学习科目. 小学数学学科在设置题目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同时将以文字叙述作为出题的传统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用图片、表格等形式设计题目,将学生的焦点定格在题目的同时也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更能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益智题不仅提升学生的兴趣,题目看似简单却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为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教学方法
1.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思想一直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没有发现教学的本质,而本质在培养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 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应变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由主导者退身为指引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将知识单纯性地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给学生树立信心,帮助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非重点知识和较容易理解和学习的数学公式或解题方法的自主学习和课下复习,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讲解习题或者公式的重点,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将课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2. 在数学习题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软件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计算机和各种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进入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充分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关注度的同时带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动力,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更生动、细致、形象地展现教学知识.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和新鲜感,将书本上生硬的文字转化为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动态视频. 因此,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作为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现代化进程.
篇12
一、土力学课程特点
从土木工程专业角度看,土力学是土木工程及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事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现代力学就没有翱翔在天空的协和飞机,没有土力学也就不会有城市的天桥和高速公路。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很复杂,土原本是在自然界中长期风化的产物,其物理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土力学的理论在很大一部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所以,土力学的理论繁多、实践性强、内容的连贯性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差、使用的公式很多,在对公式进一步推理的时候附加的条件多;此外,土力学内容有很多都是一半经验、一半理论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常常存在一定差距[1]。
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这门课程的时候,多数教师过于强调土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应用,忽视了公式的逻辑推理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掌握好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基本的土力学知识,又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然后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是每一位土力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2]。
二、土力学学科教学模式构建
1.理清土力学课程的知识脉络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都知道,土是漫长的地质历史的产物,具有碎散性、多相性和变异性。在土力学这门学科中,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内容:土的三个特性、土的工程问题、土力学内容。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针对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杂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梳理清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脉络,运用教学主线把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在课程的开始部分讲述脉络主线,还要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要展示主线,让学生搞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联,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在讲述正文之前,一定要介绍本章的基本情况和本章知识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快速掌握知识脉络、把握课程的精髓部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
2.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相比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但是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很多理论,在学完了之后不知道怎么样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理论的讲解就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能把抽象的理论和土力学工程的实践结合起来。例如:从大坝的溃坝,冲击了60多万亩的农田,导致上万人受灾,引出土的渗透破坏方面问题;从建筑物的倾斜,引出地基变形问题;从地震灾害中形成的堰塞湖的土的特性问题等来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在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也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现实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土力学教学能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把工程的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在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实地参观,再辅以具体工程案例的讲解,这样使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纯粹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土力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随处有很多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其中的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土力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4]。
3.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鉴于土力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采用和传统教学方法不一样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知识的综合脉络,突出分析方法和思路,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尽量把课堂中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广角度的思考[5]。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关系到专业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项较系统的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最新的土力学教学理论,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思维,结合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树云,毕庆涛.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2]王丽艳,姜朋明.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篇13
1 明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小儿生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虽脏腑的形和气均为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明显,其中又以肾为重点,强调“肾主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宣发功能不健全,常表现为呼吸不均,息数较促;腠理疏松,常因感邪由皮毛而入,易先犯肺,出现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因而肺系疾病也成为了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后世称为“肺常不足”。小儿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表现为小儿脾胃运化力弱,受纳腐熟功能不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小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由其提供物质基础。但小儿脾胃功能状态与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不相适应,故每因饮食不当或调护失宜易引起运化功能异常,损伤本来就未健全的脾胃功能而发生诸如食滞、呕吐、腹泻等疾病。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小儿本肾气未盛,肾精未充,加之小儿脏腑形气未充,不足以化生精血养肾中精气,故“肾主虚,无实也。”主要是针对“肾气未盛”而言。常表现为骨骼未坚,牙齿未长或长而不坚、二便控制不佳及水液代谢异常等导致立迟、齿迟、遗尿等疾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的情况说明了这种状况是肾中精气匮乏所致,也从侧面证明了小儿“肾主虚”[1]。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年龄越小,这种表现就越突出,从而形成了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出现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转化迅速较成人尤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而寒热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与热证迅速转化或兼挟。基于这一特点,钱氏对小儿疾病的治疗特别注重其寒热虚实,用药反对妄施攻伐。因此在其诊疗活动中,时时顾护“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的特殊性。强调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治疗上强调以“柔润”为原则,选方用药遵循柔润轻灵的宗旨,力求平实。注意顾护小儿正气,侧重小儿脾胃和肾脏的调养,并指出小儿患病不可峻补峻泻。最为突出的是疳证,钱乙认为是误下太过,亡津液所致。“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并在《虚实腹胀》篇中指出治疗腹胀需注意不可过用寒热,因“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同时钱乙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重视脾胃病的调理,提出了“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著名论点,为后世治疗疳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经验[2]。
2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钱乙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和主要证候特点,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九,脾虚用益黄散等,大大提高了儿科的辨证论治水平。
五脏的寒热虚实病理变化,正如《五脏所主》篇中云:“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脾主困,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顿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症,目无精气,畏明。”
诊断方面,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了面部望诊的经验,尤以《面上证》《目内证》为要,其经验仍为现今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在《面上证》篇中写到:“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指出了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归属于肝、肺、心、脾、肾,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而《目内证》篇则指出“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散主之”。不仅以目内颜色、光泽来诊察疾病,以判断五脏的虚实寒热,钱乙还注意将面色与其他治法结合,以便更准确地对病症进行鉴别诊断,如同为头身发黄的病症,钱乙认为如果“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属黄疸;如果“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如果“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这种诊断方法在现今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3]。
在治疗原则上,钱乙以五脏辨证为依据,提出了“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的治疗法则。其治法的具体体现如:肝病“补肾,地黄丸”、“治心,导赤散”等。并指出了惊风有急惊和慢惊之别。“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提出急惊和慢惊的治疗大法,在治疗小儿惊风方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4]。
3 化裁古方,自创新方
纵观《小儿药证直诀》可以看出,书中所载方剂,既有传统效方,又有作者化裁精当的古方和自创独特巧妙的新方。钱乙在治疗上强调以“柔润”为原则,顾护小儿正气,侧重小儿脾胃和肾脏的调养,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因此,在化裁古方时,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所化裁的古方均适合小儿使用。如化桂附八味丸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诸病。因钱乙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无烦益火,而“肾主虚”,强调阴尚不足,故应以滋阴为主,遂除肉桂、附子二味,变温补肾气之剂为滋补肾阴之方,融三补三泻于一体,主治小儿肾虚诸证,开后世化裁多种地黄丸系列方之法门[5]。再者在化裁古方时注重灵活用药。在基础方上适当配伍,以适应不同证型的需要。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名为异功散,以治虚冷吐泻;而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为七味白术散,以治脾虚泄泻、虚热作渴等。与此同时,钱乙还根据五脏的虚实寒热,创制了诸如导赤散、泻白散等五脏补泻方剂,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6]。
由此可见,《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儿科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脏腑辨证思想的儿科专著,对宋以后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方面,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家学说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儿科学。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朱丹溪的养阴学说得益于钱乙所创地黄丸,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并认为小儿“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阐发了钱乙“肾主虚,无实”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而重视脾胃的观点,为“脾胃学派”李东垣所采纳,并得以发挥。不仅开创了甘温除热的新法,而且他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小儿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所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在儿科仍广泛应用。后世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也因钱乙的学术思想的启发以拓宽了思路,进而形成、发展起来。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如陈文中开创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的新途径;张景岳提出了小儿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吴鞠通提出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小儿体质特点学说,“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不难看出其学术思想受钱乙影响之深,丰富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内容[7]。
总之,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并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对儿科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淑凡.《小儿药证直诀》学术特点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0,28(3):7778.
[2]李书香.钱乙儿科学术思想浅析[J].国医论坛,2003,18(6):4647.
[3]魏华娟,刘洪德.钱乙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浅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4.
[4]熊国强,熊锦云.钱乙儿科诊法学术思想探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