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课本选材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一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以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再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活参与,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只有融合了情感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人对于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智力上的障碍就等同于傻、反应迟钝、好坏不分等。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心理敏感度一定程度上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仅仅是因为他们往往在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往往无法精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想法,从而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错觉,忽视对于他们心理的抚慰和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和学生交流情感。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变化,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树立危机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从特殊学校的教育看,其承载的使命甚至比一般的正常学校要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更特殊,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和健康的孩子们是有差异的,也需要自我成长甚至比身体健全的人需求更迫切。只有接受较有效的学校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前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否则,这些特殊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特殊学校的教育任务更重,教师责任当然也更大。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被称为工具性的学科,读书、识字是这些孩子们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文学科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及时地了解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新要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断地更新和充实;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高效,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四、尊重主体地位,积极调整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即要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也是如此,特教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这些身体上存在一定缺陷的个体在学校有效教育的培养下最终成为社会群体中合格的一员,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对于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本着务实的原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便学生适应社会;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主动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其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总之,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走近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学生发现、创造,这样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作者:刘清萍 单位:永春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代特殊教育,2007(3).
[2]于文.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现代特殊教育,2007(6).
[3]谭智晖.浅谈聋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现代特殊教育,2003(1).
篇2
一、语文教师要重视关心每一位特殊儿童
1.孤独感和自卑感。这是几乎每一位特殊儿童都会有的,因为无论是聋哑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在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因而会使他们内心特别敏感,情感特别丰富,自尊心特别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调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与特殊儿童沟通,要充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语文教师不要摆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要试着去他们做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多关心他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去陪伴他们,使他们充分的体会重视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尊重他们。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非常内向的,甚至有些会出现自闭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多和他们谈心之外,要多带领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尝试着与人沟通。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感恩生命。
二、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1.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具。特殊儿童的思维都是很简单的,太复杂的知识一般都很难理解,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简单的、直观的形象,这样就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也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如果学习轻松,学生就会愿意去接触,愿意去学。这也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一个方法之一。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互动,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对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去批评,而要多表扬和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儿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表扬和激励,并总是能收获一点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语文课的。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抽取浙江省四所特殊教育学校A校、B校、C校、D校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特征如表3。
二、研究结果
(一)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总体均分进行比较,相对于理论中数3分而言,如图2所示,A、B、C、D四所学校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整体水平呈现三个层次:中、中等偏上,较高。总体而言,D校文化处于中等水平,B校和C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A校处于较高水平。
(二)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四维度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四个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在物质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分别为:4.22、3.82、2.50、2.33,以理论中数3分为标准,C校和D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3.90、3.79、3.24,除A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得分处于高于理论中数水平外,B校、C校和D校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行为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4.13、4.01、3.36,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在精神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66、4.14、4.18、3.51,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稍偏上,在四所学校中最低。
(三)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21个项目的得分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和个体分析,发现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在自身学校发展上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如图4所示,四所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各有优劣,其中A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最为完善,其次为B校和C校,而D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而言较为不理想。接下来单独分析各学校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结果。1.A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5所示,A校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各方面都较为均衡,在“我校致力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对特殊教育的积极态度”这一题项上得分最高,说明学校在此方面的表现最好。得分低于4分的题项只有一项,为“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这表明在康复设施的引进与使用方面,有待提高其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全面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提升设施使用的便利性和教育资源接触的公平性。另外,在“户外空间”和“去标签化”两个项目上,标准差大于1,说明在这两个项目上,A校教师的认知可能存在离散化趋势。2.B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6所示,B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在“我校的办学宗旨和校训由自身发展特征及历史提取而出”这一题项上得分最高,说明本校教师和职工对本校学校文化的特征提取认知最高,认识到本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自我特色提取。而得分最低的五个题项分别为:(1)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2)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3)我校定期举行活动,促使学生走出校外接触社会;(4)我校教室环境的布置符合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发展需求;(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以上5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4分,且低于B校学校文化现状的平均分,因此为B校学校文化亟待改善的项目。而这五个项目中,有四个项目属于物质文化维度,也就是说B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另外,由于B校是一所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的综合类学校,其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所需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性质不同。如何整合形成新型的适合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需要进一步思考改善的方面。3.C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7所示,C校在“我校教师不用障碍类型来称呼学生”这一项目上得分最高,说明C校在对待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时,真正实现“去标签化”;而在“障碍融合”方面的得分为其次,说明C校较好地实现了不同障碍程度和类型的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融合。而在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评估方面,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教学或康复,真正实现因评估而教。得分最低的五个题项分别为:(1)我校有足够学生使用的无障碍户外活动空间;(2)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3)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4)我校有足够的感统教室、语训教室等其他满足多样化教育康复需求的专用教室;(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图7C校特殊教育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以上5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3分,为C校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项目。而这五个项目均属于物质文化维度,C校物质文化低于整体平均水平。4.D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8所示,D校所有项目得分均未达到4分以上,“我校教职工之间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彼此尊重,共同进步”这一项目的得分最高,为3.89,说明D校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职工之间的合作;另外在“社会影响”、“障碍融合”以及“去标签化”三个项目上,D校也低于整体文化平均得分。得分低于理论中数3分的项目分别为:(1)我校有足够的感统教室、语训教室等其他满足多样化教育康复需求的专用教室;(2)我校有足够学生使用的无障碍性户外活动空间;(3)我校有自身独特的符合特殊教育理念的学校符号,如校徽、校旗;(4)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6)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7)我校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关注学生发展。以上7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3分,为D校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项目。而前六个项目均属于物质文化维度,表明D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最低,成为D校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的关卡。另外在行为文化中“家长参与”这一项目上,D校得分为2.67,低于理论中数3分,属于“不同意”与“基本同意”的尺度之间,说明D校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家长的参与程度不高,成为行为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校时间越长,特殊学校文化建设越好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建校历史从21年到5年以内,文化评估得分不同。建校时间越长,评估得分愈高。这样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一般而言,建校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规模、学校的地域分布都对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水平有所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在其建设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善于整合利用资源改造自身,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学校文化环境。2.四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良好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良好,在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中得分都为最高。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影响、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社会融合、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办学理念方面的建设,都基本趋于完善,展现令人欣喜的现状。3.四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现状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处于不同水平,并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得分依次递减,其中C校和D校物质文化建设处于劣势。D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水平令人堪忧,在基础设施方面基本未能达到平均水平,而C校作为一名省级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其在专用教室、户外空间、设施便利性、环境布局和建筑人文性方面也均较为落后,特别是户外空间方面。而A校和C校同样位于省会城市,A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水平要高很多,这直接造成两所建校时间基本相同的学校表现出迥异的文化氛围。
篇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的12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3000多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百分数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 教师的总量不足。河南省127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师总数为3346人,专任教师2789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3的标准计算,则需教师6.63万人。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还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省的特殊教育需求。
2. 教师的性别比失衡。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女性教师占绝对多数,比例达到了77.1%。这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师资结构,远低于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占45.5%的水平。
3. 教师队伍过于年轻。43.9%的教师年龄在31―40岁之间,30.7%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41―50岁之间的教师只占22.4%。过于年轻的教师队伍表明学校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队伍不稳定等。
4. 教师职称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缺乏。从职称结构上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的占48.3%,初级职称占42.4%,高级职称仅占8.8%,这种职称结构表明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缺乏中年骨干教师人群。
5.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第一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过小,大部分教师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最高学历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比例更大。我省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特教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对目前学历层次提高的结果不能盲目乐观,不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后学历教育中接受的是普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育,依然没有接受到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即使是学历层次提高了,但特殊教育专业素质仍没能得到实质的提升。
6. 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以专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56.1%,专科以下学历占34.1%,本科学历的仅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9.8 %,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65.9 %,大专学历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30.7%,专科以下学历占有效样本的2.4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有效样本的1%。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偏低,在最高学历中本科学历比例不断增加,比例仍然偏小。
7. 职后培训体制有待健全。一方面表现为职后培训次数不足,覆盖不全。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在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中,培训的次数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操作技能培训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培训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他们更希望获得实际的专业技能和特定的专业技能,以真正解决其在教育教学和康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 坚持特殊教育“特事特办”。首先,我省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关注,重视高等特殊师范院校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于特殊教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对师生比的要求比例更低。我们目前的这种师生比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紧缺、数量不足的问题。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没有考虑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班额和康复等方面的规定,教师编制和普通学校同等核定,相同的编制配备显然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增加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优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和年龄结构。在我省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过小,无法对特殊学生施以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均衡教育,不利于特殊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年龄过于年轻化,说明教学团队整体经验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建议提高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评优评先比例等等,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教师加入和稳定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
3. 拓展渠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目前大多数区县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有本科学历,可我国每年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当有限,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转行和报考研究生,能真正从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科生非常少。因此,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入职学历要求,通过职后教育提升其学历,以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函授、夜大、成人脱产班、专升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研讨班及出国参观访问等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进修,努力提高广大特殊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1.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只有在这一课程上的教学质量水平有了提高,才能促进学生ζ渌课程的学习。由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有着不同,在学习的难度上比较大,在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顺利性。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和这些特殊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以及创新模式上就要加强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2.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语文教材方面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编排没有注重,没有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的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对教材的编纂方面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特殊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阻碍。
再者,特殊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有着很大差距。有的特殊学生愿意和人交流,有的却不愿意,在进行任务的完成方面,有的特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就有着很大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面临着顾此失彼的现状,对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就增添了很大阻力。
另外,特殊学校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上比较单一化,由于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都相对比较有限,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薄弱,在记忆的能力上比较薄弱等,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也会比较困难。老师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只能将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简单化,这样在长久的重复下,就会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比较乏味,不能有效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实施
为保障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特殊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1.注重语文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
对于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老师就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征,帮助特殊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等不良心理,培智学生在认识活动方面存在着相应缺陷,对自己的学习上就会存在着一定自卑心理,比较缺少对成功的渴望。老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要注重为特殊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师生关系方面能融洽良好的保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实施语文教学活动。
2.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特殊学生实施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在教学的方法上能灵活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老师在对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中,在沟通能力上要不断加强,因为特殊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老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方法方式上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法。
3.对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灵活性
特殊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着一定难度,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点方面重复再现,增强特殊学生的记忆能力。人都会有遗忘性,而对于特殊教育中有的智障孩子在记忆力方面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学点的重复再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例如:对特殊学生教习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自我介绍以及学校的标志物有充分的认识。通过长期的重复再现,就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刻印象。再比如:教学中对“菜”这一汉字教学的时候,可先让学生学习声母C,然后在学习韵母ai,结合图像以及实物图等,增加学生的认知,这样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4.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
5.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篇6
二、新旧教材结合,进行边学边练
经过一年的拼音、词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方法、技巧以及规律,此时的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只注重词语和个别句式教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更不能达到聋校低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具有初步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的要求。于是,我采用新旧教材(聋哑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与普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聋哑学校语文教材中的词、句,边吸纳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儿歌、短文让学生们背诵。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记忆、背诵及口语表达能力,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和课外积累;另一方面也补充了聋哑学校语文教材单一的词句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得学、乐于学。另外,由于聋哑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情境,除了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适时地创设情境之外,丰富的图画也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好题材,因此我选取了普通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图画丰富、色彩艳丽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说话和写话的素材。一年教学下来,学生的语言能力显然比前两个同年段的学生强很多,可以说新旧教材的结合为我打开了开启学生语言的闸门。
三、研发校本教材。训练学生说话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已经开始步人正轨,而我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校本教材的研发
上.。这次初次尝试的内容是辅助教学的《低年级语文说写训练》,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真正地学会说话。其实,会写字、会背文离会说话还有很远的距离。为此,我坚持每天早30分钟进课堂,除了每日必须进行的看图说写一句话的训练外,还增设了主题性说话训练,如:介绍自己的衣着打扮、介绍自己相册中的照片等等。总之,一切与生活有关的内容都会走进我的课堂。当然,我也是有选择的,训练的内容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使我深深感到:聋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几个规定句式的学习上,而是要切合学生实际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聋生语言发展的路子来,使学生真正地学得会、学得好、学得饱!
参考文献
[1]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 学周刊B版 - 2010(10)
[2]聋校一年级词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摘登)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2(3)
[3]聋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1(1)
[4]聋校语文教学中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8(6)
[5]关于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4)
[6]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析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 2005(1)
[7]注重聋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 -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 2010(4)
[8]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 2010(5)
[9]心灵之花的培养--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新课程(教育学术) - 2010(1)
[10]中小学阶段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 新课程(教师版) - 2010(5)
[11]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5(5)
[12]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 科技资讯 - 2009(10)
篇7
1问题的提出
现代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证明:智障儿童难以学习书本上的读、写、算技能,成人后难以自立于社会,在经济上难以自食其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特殊技能补偿,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把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人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这就要求特教学校的教师,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科特点与智障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是一门培养智障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让智障生获得生活经验,促进他们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生活语文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目前,特教学校的生活语文教学现状参差不齐,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我校地处重庆西部地区所在县城,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与主城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生活语文教学的开展相对滞后。本文旨在通过对我校的实地研究,认真分析特教学校开展生活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全力推进我校生活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2生活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1生活语文的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
目前,我校有五个培智教学班,仍使用旧的课程设置。我校采用半月休的工作制(即学生连续上学十天后休息四天),每个培智班级十天里开设11节语文课,每节课40分钟,这与新的课程设置有所出入。《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了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我校现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仍是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编委会编著的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一至九年级教科书。这套教材从轻度弱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参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它很难适应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训练,同时在内容上与现在的生活实际存在差距。
2.2生活语文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校语文教学依据统一的教材以集体教学为主,各个老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分层次教学,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年龄、智力、认知水平等因素参次不齐,还有多动症、自闭症、孤独症等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所以分层次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个别化教学计划很难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多是在教室里围绕课本进行教学,真正带着智障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学习语文知识,玩中学学中玩的极少。
2.3生活语文教学的师资情况
我校共有5名教师任教培智班语文课,3名培智教育专业毕业(均为35周岁以下),2名从普小调入(均为35岁以上)。对现有教师是否适应目前生活语文教学需要的调查中发现,特教专业教师基本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但非特教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 受传统 “上课”理念的束缚,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体现“从智障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出发,尽可能提高其生活适应水平”的教育理念。
3讨论与对策
3.1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多数教师由普校调入,导致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语文任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新课改理论学习,缺乏创新意识,业务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中,智力障碍学生的比率逐年上升。目前,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这种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大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难度,原有的教材明显不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
3.2对策
(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任何改革,观念必须先行。只有有了观念的更新,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学校应该制定各种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培智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生活技能、职业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观念,促使正确教育行为的产生。
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学校要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特殊教育理论水平和技巧,并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因为培智学校教师本身拥有进行学习和科研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天都要和智障儿童接触,教师如果有意进行研究,可以随时进行观察和研究,进行科研,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成果,并不断的应用到教学中去,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任教生活语文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制订个别教学计划,将分层次教学、个别化教学落实到实处。
(2)评估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班级
原有的教学班学生年龄、智力、适应行为水平的差异都非常大,为了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班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智力水平、适应行为水平重新编班,将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和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分别编班,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本班学生使用的生活化语文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材,寻找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3)开发校本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根据现阶段以及将来一段时期内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重构课程与重编教材显然已经成为培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提出,弱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培智学校围绕生活化主题编写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语文生活化校本教材已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开放;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师生的互动更加轻松、愉快。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动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再现创设了直观真实的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内容的能力;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1994,(4)
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42-02
1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聋生主要通过视觉获取外界信息、认识周围事物。聋校语文课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由于长时间依靠视觉,聋生极易对文字产生视觉疲劳感,甚至失去耐心和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是激发聋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多媒体所特有的图文结合、动静相生、信息量大等优势,有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聋生的学习欲望,极大地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观沧海》时,笔者就制作了一个图文并茂、实用性强、色彩鲜明、重点突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导入图片和问题,使学生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多幅优美的海景画面如大海的汹涌澎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曹操观沧海时的心境和雄心壮志。课件中对诗句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欣赏,知识全面、讲练结合、图文对照、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又如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聋生欣赏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这些神奇美妙的图片,边试着说一说或者用白板笔在电子白板上写一写火烧云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聋生,聋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可以引导聋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和微课等资源对聋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能够突破聋校语文教学重难点,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如在聋校高年级教学说明文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说明顺序,笔者录制了《说明要言之有序――说明文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这节微课。本节微课根据聋生认知特点,以《景泰蓝的制作》《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为例,图文结合,重点讲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三种说明顺序对聋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通过适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和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为聋生讲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每位聋生听力补偿情况不同,因此把要讲解的内容以声音、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动态地呈现出来,而且讲到哪里,鼠标就跟随显示到哪里,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有利于各种程度的聋生学习和理解所讲解的知识。在播放微课过程中适时点击暂停,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以学知识、学方法、做练习,效果很好,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能力
聋生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影响了聋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储存和运用,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这种情况明显得到改观。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聋校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根据需要充分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有助于拓展聋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如《故宫博物院》这一课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部分聋生没有去过故宫,即使去过也体会不深,头脑中很难形成具体形象,因此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把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短片纳入教学过程,清晰而准确地向学生传递出一组组知识信息,增强了直观、形象感,创设出教师做导游引领学生参观故宫的情境。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平板电脑搜索出有关故宫各个建筑物的外观和内景的图片以及文字信息,传到教室前面的触控一体机上,使聋生既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又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很多聋生并没有见过蝙蝠。因此,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聋生看到蝙蝠的身体结构,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然后出示雷达的图片,介绍这个探测装置,利用课件演示雷达工作的原理,引导聋生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原理是很相似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触控一体机出示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发明创造,开阔聋生的视野,从而使聋生对仿生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4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聋生能积极主动地把兴趣和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通过适当使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圈画、标注、写字、交流,实现教师与聋生、聋生与聋生之间的互动,让聋生真正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而高效。
如在教学《爱莲说》时,可以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交给聋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利用平板电脑连接网络自主搜集关于《爱莲说》的学习资料,并且从莲的图片、历史、作用、咏莲诗句等方面展示搜集的资料。之后引导聋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比如围绕“你喜爱莲花吗?为什么”“你喜欢什么花?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爱莲说》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课题进行延伸,布置作业在课后仿写《爱莲说》,借以提高聋生欠缺的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鸟岛》时,虽然很少有学生去参观过鸟岛,但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迷人的风光和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这里主要选用动画形式制作的课件,如出示“一群鸟儿飞来了,又一群鸟儿飞来了,就这样,一群一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从远方飞来”的画面,引导聋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陆续”这个词。让学生在电子课文上找出鸟多的语句,用白板笔在下面画上横线做标注。通过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初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鸟岛上鸟多的特点的。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通过绘画的形式装扮心中的鸟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然后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大家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能够检验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聋生学习语文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聋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提升聋校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切实使聋校语文教学整体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的残疾人约7000万,其中聋人约1300万,18岁以下应接受教育的聋人达100多万。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特殊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也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更加关注残疾人享受信息化成果、参与信息化建设进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针对特殊教育需要,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残障学习者的特殊教育需要,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克服或弱化认知、情感以及身体和感官障碍带来的困难。”
一、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问题的提出
在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占据很大比例。伴随着可视化媒体的普遍应用,聋哑学生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在聋哑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形有声有色的背景下,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产生背景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知识可视化工具越来越多,可视化教学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可视化借助计算机媒介,应用‘视觉语言’表征手段,将知识通过视音频、概念图表、视觉隐喻、知识地图、思维导图及内部结构图等呈现技术,使内隐知识物化或降低知识难度,目的是帮助人们正确解读、建构、应用及传达知识,从而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由于聋哑学生的听觉障碍,视觉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主要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获得对事物的感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对于聋哑教育而言,应用可视化方式,能够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促进知识的传播创新,可以帮助聋哑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地学习、交流与生活。例如,对于聋哑教育,“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2.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价值分析
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视觉语言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聋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Easterbrooks&Baker提出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个体而言,他们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视觉信息,通过视觉形式获取信息成为他们最可行的学习方式。郭立红也指出聋生在知识的输入方式上以视觉型为主,应发挥他们知识输入方式的优势,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视觉对聋哑学生认知的特殊作用,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应该积极开展。
一方面,可视化教学有助于聋哑学生应用视觉信息,提高学习效果。可视化教学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视觉化、形象化,避开了聋哑学生的生理缺陷,调动聋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聋哑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有助于其知识学习和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可视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开展聋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教学设计可视化致力于通过降低技术门槛,实现一条可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教学设计捷径法。”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可视化教学有助于降低聋哑学生的教学设计难度,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等教学经验缺乏者更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
3.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研究问题
在教育领域,应用视觉媒体促进聋哑学生学习受到不少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者的关注。如何应用可视化促进聋哑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更是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研究需要关注下列问题:
(1)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有什么联系?
(2)聋哑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可视化教学有什么关系?如何面向聋哑学生开展教学?
(3)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如何实施?怎么提出面向一线教师的教学流程和实施策略?
(4)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资源具有什么特征,与一般视觉资源有什么不同?
二、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只有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理解,才能为即将开展的研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引导,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可能的研究之路。”梳理可视化教学与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论证相关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能够为建构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理论奠定基础。
1.可视化教学研究述评
伴随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可视化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可视化教学指利用视觉语言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李向农等通过调查发现,将学习资源采用可视化表征方式呈现,可突出教学过程直观性、交互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国外,早在1983年研究视觉媒体的霍尔蒂提出建议:“教学设计者应该将自己内部的表征外显化,并将学科专家和学习者的内外部表征容纳进教学设计”。伴随可视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中,可视化教学研究已蔚然成风。1986年,美国的Polaroid Education Program项目便开始对教师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元素促进学习者的学习。1995年,Blumenthal-Kelly认为:基于视觉的策略作为课堂交互的基本部分,更加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对教学材料的理解。1996年,儿童教育家斯图尔特·墨菲认为视觉学习对于儿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2008年,瑞士的卢博图里和美国的斯塔布斯联合出版了首部有关教学设计的可视化语言手册——《教学设计可视语言手册:理论与实践》,体现了教学设计可以从设计语言的应用中大大获益。2010年,犹他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韦恩·贝特曼(Wayne A.Bateman)以“知识的视觉化,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忆”为理念,开发了免费的交互式的多媒体在线学习网站“Visual Math Learning”强调通过图片、计算机动画等视觉化技术,将数学知识和概念视觉化,以促进数学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另外,Brown和Sedgewik等人在工作站上开发的Balsa可视化原型系统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较为著名,作为讲授计算机科学的手段应用于布朗大学教育计算实验室。随后Stask设计出了Tango系统,使得算法可视化适用于课堂教学演示。
在国内,可视教学已经得到很大重视,在多个方面开展了可视教学研究。(1)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设计。其中,叶妙玲指出教师在教学的决策过程中绘制概念图/思维导图,使决策过程可视化,有利于教师看见自己的思维轨迹,实现自我监控和指导;曹晓明提出了基于教学“活动图”的可视化教学过程设计方法,分析了可视化设计支持工具的功能要素,并阐述了教学活动图的具体设计步骤;钱旭鸯阐释了教学过程设计可视化的实现路径:基于正式可视建模语言和基于非正式的可视记录语言。(2)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借助可视化认知工具对相关知识材料进行结构化显示,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便于记忆、提取以及现场提示。张维忠借鉴认知负荷理论,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提出可视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五大原则:信息组块、时空邻近、一致性、双通道和标记性。(3)教学思维的可视化设计,教学中师生双方思维可视化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毛昕等阐述了在教学中引进思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以思维导图为工具,提高学生记忆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改善教学双方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改变观念,养成可视化思维和运用思维导图的习惯,不断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提高学习和创造能力。(4)可视化教学工具设计。可视化教学工具能够及时有效地支持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互动。随着视觉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开发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李建年把可视化认知工具大纲/语义组织图、空间/语义结构图、表格/语义组织图,并指出运用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何秋琳认为:可视化教学的种类丰富,涵盖了英语、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学习者的可视化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可视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可视化的途径不尽相同,周宁等分别探讨文字信息、程序段信息以及网站信息分类的可视化方法。基于学生的认知喜好,黄同成等提出构建集图、文、声、像、物为一体,动静交融、虚实互补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教学内容。(6)可视化技术的学科应用。其中,张小峰将概念图等可视化技术应用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探析了运用概念图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可视化设计的五种基本策略及运用概念图软件设计词汇教学的基本方法;李朝锋指出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开发相关的可视化演示程序,可以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算法问题转化为有趣的可视化演示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概况而言,可视化教学研究经历了认知分析、符号体系到教学实践的过程。其中,认知过程研究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符号体系研究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信息载体,教育实践研究则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具体应用。可视化教学的应用研究不仅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到数学等学科领域,而且分析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从虚拟的多媒体环境拓展到真实的课堂环境。由此可见,目前教育研究者已关注可视化教学思想,并依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科教学的特征,开发合可视化教学资源,构建可视化教学模式,不断促进教学改革。
2.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研究述评
在国外,非常重视聋哑学生的视觉资源应用,如美国建立了超越视力(Beyond Sight)网站,日本应用实物投影仪帮助教师吸引聋生注意力。鉴于聋哑学生利用视觉进行学习的特殊性,可视化技术应用日益增多。其中,意大利开发的在线软件(Logic-based e-Tool for Deaf Children)根据听障儿童的特点,采用基层架构分析评价模式,尝试将书面语和手语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世界流行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训练听障儿童的阅读能力,提升其时序推理的能力。该软件是一款基于逻辑推理的创新的数字化工具,也是第一个对听障儿童阅读能力进行训练的在线软件。另外,可视化技术也渗透到聋哑学生的辅助器具中,拓展了聋哑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交流辅助软件AudiSee将教师的面部图像传送到学生桌面的显示器或教室的大显示屏上,聋哑学生能够读懂老师的唇语,而不用去考虑教师的位置或者使用何种教学语言。此类软件的发明为聋生可视化教学提供了较好工具支持,促使聋生可视化教学从理论深入向实践。“辅助技术一方面极大地弥补了残障学习者在视觉、听觉、运动、言语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拓宽了残障学习者的学习机会与范围,有效地提升了特殊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总体来说,国外研究多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可视化技术促进聋哑学生的信息接受、理解和交流。
在国内,已经开始关注聋哑儿童的可视化教育,注重开发适合于聋生的可视化教育资源,并逐步把教育资源应用到聋哑学生教学中。(1)在视觉的认知作用方面,李苏翰认为视觉对聋生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应该通过现代媒体呈现视觉信息,以帮助聋生利用形象进行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在视觉情景构建方面,周莹指出关于聋生视觉情境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两方面:扩大视觉情境研究的范围和让聋生更好地融入视觉情境;傅敏结合语文教学,提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效用,突破语言交流屏障,弥补聋生缺陷,使信息得以有效传播。(3)在视觉资源开发方面,郑俭等将特殊教育网络资源分为综合性资源、早期干预信息资源、听觉障碍资源、视觉障碍资源和辅助技术资源等,然后分析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徐州师范大学陈琳等认为聋教育信息资源应该符合聋生视觉感受性强的特点,提出通过手语的展示,使之成为声音与文字的形象性注释,让国家标准手语在全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并开发聋人《手语900句视频》、《手语动画》和《手语视频电子书》;胡红华分析了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发的、集手语查询、学习和推广于一体的“手语在线”系统以及与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备课资源库,认为可以为聋生提供很好的可视化资源。(4)在可视化教学开展方面,袁亚杰等提出利用语音信息可视化开展聋校汉语拼音教学工作,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变得可视可触;张卓星指出在听力残疾儿童的教学中应正确运用缺陷补偿理论,可以较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体来说,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论证视觉环境对聋哑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侧重于从工具层面探讨图形、图像等信息呈现功能,视觉资源应用仍存在内容形式单一、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
从现有成果看,国内外研究已经关注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但仍然存在不足:(1)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多凭借个人教学经验,没有系统地将教学设计思想融入进去。(2)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缺乏蕴含可视化因素的教学理论,来针对性指导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活动。(3)从资源支持的角度看,聋哑学生的教学资源多关注视觉媒体自身的可能优势,而没有充分面向聋哑学生的教学行为。
三、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领域视觉转向的重要意蕴不仅在于改变了基于符号表征或文字描述的传统套路,为新的教学设计捷径法的开拓提供可能,更在于教学设计思维方式的全面革新。”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设计应该面向聋哑学生视觉认知的特点,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探讨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问题,引导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践应用,为聋哑教学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1.阐释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主要功能
可视化教学利用图形图像等手段,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视觉化和形象化,来建构、传达和表示复杂的知识,帮助聋哑学生、记忆、建构和应用知识。尽管可视化教学适用于聋哑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具体应用却千差万别,仍需要归纳出主要的教学功能。
根据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可视化技术的补偿作用。可视化技术优化了聋哑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一定程度补偿他们的先天不足。(2)可视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可视化教育资源能够支持聋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会缩小聋哑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别。(3)可视化形式的交流作用。可视化形式可以减少聋哑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许多局限,使他们与别人的交往更为方便。
2.构建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
“只有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的灵魂,才能实现教学设计可视化的自由形象创造,教学设计的可视化与创造性也才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尽管聋哑学生有别于其他群体,其可视化教学也有所不同,但可以针对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
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需要在反思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现状,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面向聋哑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形成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理论的基本流程,并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与完善此流程。
3.提出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施涉及多个方面,单个方面的研究只能反映局部问题。为此,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施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面向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三个重要环节,可以提出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若以更加精微的视角来思考,教学设计的可视化其实是置于视觉文化、视觉思维等更为广阔的语境之下的。”根据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施分为:(1)可视化教学的目标预设,为可视化教学开展提供方向引导;(2)可视化教学活动的活动保障,为可视化教学实施提供支持条件;(3)可视化教学的结果判断,为可视化教学提供反思改善。
4.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资源支持
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不仅包括聋哑学生的认知分析,还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实践应用;即不仅涉及聋哑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而且应该实现可视化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不仅是可视化技术资源的应用,而且是教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根据文化包括器物、行为和制度三个层面,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可以在教学资源、教育行为和教学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教学资源是基础性因素,教育行为是实践性因素,教学理论是引导性因素。
目前聋哑学生的视觉资源多从工具层面探讨视觉资源的设计制作以及可能效果,未能充分面向聋哑学生的教学行为。对于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应用,“不仅涉及理论与媒体应用和软件选择方面的问题,还要对课程中相关活动及其先后顺序进行周密设计,制定出教学重点、语音学习库、互动与反馈、教育技术与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方案。”因此,应该以教学系统理论为基础,根据聋哑学生年龄、生理和认知的特点,结合聋哑学生视觉资源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如何应用视觉资源支持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例如,尽管目前可视化教学工具种类丰富,但仍需要依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创造性改造或者针对性设计。
四、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
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需要从特殊教育、教学设计和可视化教学等多维视角探讨,应该将“自上而下”的理论逻辑推演与“自下而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使可视化教学对聋哑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具体说来,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需要在分析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聋哑学生认知特征来实施,应用信息处理方法分析教学关系,通过开发资源工具予以支持。
1.调研现状,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问题
如何分析现有可视化教学的问题,总结现有可视化教学的经验,成为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开展的前提。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设计、问卷,从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考察聋哑学生视觉信息的接受、理解、应用和反馈等情况,分析聋哑学生视觉信息的需求与满足现状,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问题,为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开展奠定基础。
在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现状时,可以采用SPSS和MATLAB分别作为统计和仿真工具,结合统计资料和实际调研的数据,仿真可视化教学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经验,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建议。
2.针对聋哑学生认知特征,有效开展可视化教学
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不仅将教学材料视觉化,更是借助视觉感官经验促进聋哑学生学习。由于不同背景的聋哑学生存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和认知风格等差异,可视化教学如何针对性满足聋哑学生需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呢?分析聋哑学生教学的条件变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采用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变量(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可以产生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结果变量(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等)。
“要确定受众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要选取合适的可视化知识载体形式,同时要考虑知识的趣味性和易懂性,从而实施知识的组织化和可视化。”开展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时,需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视觉接受能力。另外,在聋哑学生应用可视化技术时,可以提供辅助的特殊工具或者相配合的其他软件,以降低视觉信息的理解难度,增强聋哑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可视化教学的效果。
3.应用信息处理方法,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关系
在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可视化材料的交互关系。然而,目前分析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典型的方法是观察法。课堂观察法容易受课堂现场气氛的干扰,难以把握课堂的全貌,并且整个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缺少反思的空间。所以,为弥补课堂观察法的不足,还可以采用信息处理方法,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师生互动情况。
在分析过程中,根据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需要,应用有微格教室、多媒体机房等设备和场所,观摩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聋哑学生可视化教学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S-T教学分析方法,把聋哑学生可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两类,通过构建以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随时间变化的S-T图,分析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进一步阐释可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篇10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678所小学,250所初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76所,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
㈣.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级教师占35.68%,高级教师占34.36%(见附图1),一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5~2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李庚南老师于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见附图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新海。许校长从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3 +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