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市场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市场发展

篇1

二.我国券商经营模式缺陷

证券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忘也忽焉”。但欧美各国大型投资银行之所以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盈利,其根本原因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结构使之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调整市场策略,大力开拓低风险业务,故在市场暴跌时可以幸免于难。目前,欧美投资银行的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约只有40%,而我国证券公司在这方面则与国外同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高达80%以上,因此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过大,抗风险能力极低。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主要靠量的扩张,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是单纯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具体来说国内证券公司在盈利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低专业化程度上的盈利途径单一,反映在单纯依靠通道来获取经纪业务收入和承销服务收入,单纯依靠主动投资来取得自营收入,无法抵制市场风险;总体看,职能定位模糊,反映在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没有重点,几大业务简单累加在一起,结构雷同,中介服务功能缺失;管理水平和竞争行为的低层次,反映在证券公司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没有核心优势,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行为的简单同质化。

三.构筑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

在大牛市下,上述这些弊病被掩盖,证券公司赢利喜人。然而面对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的威胁,以及从如何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构筑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是我国券商的必然选择。

其一,加强金融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

对根据各公司整体发展思路和研究机构本身的状况酌情对研发机构进行合理定位。对于研发实力比较雄厚、拥有比较可靠的客户资源的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可以试行市场化的道路,逐步转变为单独注册、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对于强调差异化和品牌经营的证券公司可以在整体预算允许的条件下加强研发投入,甚至可以结合自身实力加强基础研究力量;对于追求成本控制的证券公司,则可以压缩甚至解散研发队伍,通过外购咨询产品的方式将研发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竞争的灵活性,以精干高效制胜。

其二,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篇2

金融市场在资金过剩的经济主体与资金不足的经济主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调节资金的过剩与短缺,强化资金的流动。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配合,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一直是经济改革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从信贷市场的发展,到产权市场的建立,无不体现着金融业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支持。

一、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凸显其重要性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可以认为,金融市场是金融领域各种市场的总称,包括三层含义: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场所和无形场所;反映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金融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通过把资金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分配,强化了资金需求者(赤字单位)和资金供给者(盈余单位)之间的融通,有效地组织着借贷资本的运动,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都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在收益极大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组合,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其主要功能是资金融通,即实现货币资金从大量的资金剩余领域向相对较少的资金短缺领域转移,以促进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加速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价格(利率)的调控,保持物价的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金融体系在促进区域分工、市场一体化和控制地区差距等三个主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下述几个因素:即技术的创新、生产要素的增多、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上述的几个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与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通常是同步产生的:当经济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完善的时候,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转移到更有效率的部门。而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要求金融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金融系统将分散的储蓄集结在一起,然后将其合理分配到个人或单位,金融系统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实现资金的合理转移,常用的手段有增加资金的流动性、资金转移或降低金融风险以及提供信息等。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反之,不健全的金融系统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现行的金融运转情况使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系统二者的联系变得更加复杂。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使其金融活动也随之出现差异。此外,随着二者的发展,金融体系越来越占有主动权。不同的地区其经济信用化的脚步往往无法实现同步,这就会导致金融资源的流动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最终致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出现差距。值得指出的是,当经济朝着金融化及货币化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金融的发展往往会体现了或多或少的超前性,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通常能获得更强有力的金融力量的帮助,继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地更快。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态下金融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此一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其金融系统发展的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金融系统的发展状况通常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实物资本的金融化的脚步无法实现同步发展,进而致使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出现流动的现象,金融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但打破了区域的平衡的资金供求关系,同时还使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原因是由于在金融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金融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从而能获得更强大的金融平台来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金融业已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收入效应。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指的是货币余额的增加加速了货币化的进程,进而影响最终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金融发展的效应不但包含正收入效应,又包括负收入效应。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作为债务中介可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引起收入的增长;同时,货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提供资金及劳动力的支持,如此一来就会缩减一些实际的资源,减少了国民收入生产的投入,导致负收入效应的发生。由于货币政策的实施,正收入效应会抵消负收入效应。二是储蓄效应。金融发展的储蓄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收入效应促使收入水平绝对增长,在税率和私人储蓄固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表明个人和公共的储蓄及投资水平也越高;金融系统的深化改革使得最终的货币收益率也得到提高,进而倡导人们多储蓄。三是投资效应。受到储蓄效应的影响使投资总额得到增加;包括储蓄效应增加了投资总额,金融深化提高了投资效率。四是就业效应。金融深化意味着资本相对昂贵而劳动力相对廉价,进而使投资者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放弃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就业率,提高社会的整体的就业水平。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以及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关于金融约束的理论指出,在金融压抑下,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大的项目和国有部门中去,而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银行部门虽然拥有较强的激励和动力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竞争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2]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得金融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1.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缺口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存在的金融压抑造成的,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导致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出现金融缺口。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3]中国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等建设的滞后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金融体制的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等相对来说要滞后,由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市场,这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在国内金融抑制和银行主导型融资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整体状况是远远落后的,其发展缓慢且滞后于经济发展。[4]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国对股票和债券发行做出规定的条件极力严格与苛刻,进入的门槛过高?熏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满足自身经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在国外,中小企业以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为主,美国高达50%以上,中国仅占3%左右。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贷款。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熏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但是其发行上市条件和上市程序与主板市场区分度不大。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依然可望不可及,难以实质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触资便利。经国务院同意,2009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了创业板开板仪式,这意味着酝酿10年之久的创业板开板,也成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涉及金融风险问题,民营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另外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规模小、资信记录空白、评级机构在对其风险评级时手续复杂,债券的包销费用高昂,企业难以承受。国家对上市流通债券等级的要求也是一般中小企业所难以达到的,这使得债券自由流动性受到很大影响,投资者对小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存在顾虑,缺乏购买信心,[5]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取得资金。

2.金融自由化深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熏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政府金融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建立一个广泛而发达的银行体系。1992年之前,政府对金融部门采取的主要政策是金融压抑,维持国有银行在金融部门中的垄断地位,包括准入限制、规模限制、业务限制等,以便通过国有金融部门来支持经济增长(主要是体制内经济的增长)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目标定位使银行部门的功能性缺陷越来越明显,导致资本配置效率下降,也难以为快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支持。而市场结构的垄断性和产权结构的单一性还阻碍了国有银行自身效率的提高,使其缺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激励,出现了“大而不倒”的局面。1992年之后,金融政策开始由金融压抑逐步转向金融自由化,以满足不同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金融政策的转向有助于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并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但其自由化深度不足,削弱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尤其从区域视角来看,政策对地区金融深化过程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沿海到内地的改革次序使得东部地区得到了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东部地区借此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熏而西部地区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逐渐获得了政策优惠,中部崛起战略则开始得更晚。无论是从速度还是效率上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本来需要大量投资的中西部地区难以获得相应资金,而原本拥有充裕资本的东部地区又从中西部地区吸引了资金。投资渠道的单一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导致这些资金涌入股市、房市,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需矛盾。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加剧了“割裂”性的经济结构,使得资本报酬率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进而则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

3.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尤其是金融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源泉,因为现代金融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成为提高金融绩效的必然路径,现实中富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集团如花旗、汇丰都能通过金融产品和技术等创新,向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求获得利益增长。中国金融机构由于体制、技术和观念上的制约,使其金融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外资金融机构由于熟悉国际金融领域,长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早已经通过市场磨练形成创新制胜的观念?熏并具备很强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基于此,外资金融机构可迅速确立在新型金融业务方面的优势,建立业务竞争优势壁垒,争夺优质客户,建立高端业务,压缩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空间,加大中资金融机构业务竞争能力提升的时间成本。

4.风险管理水平不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提升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及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包括识别、交易和转移,始终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仍然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金融全球化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商业机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融资渠道,但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形成金融行业的风险。面对成因复杂的金融风险,外资金融机构一般都已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尽管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已有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所增强,但在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识别的技术和风险处置的方法等方面,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势必就会影响到中国金触机构竞争力的提升。

三、完善金融市场的路径选择

目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除,联合国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全球经济面临滑入再度衰退的极大风险。有鉴于此,金融市场应当根据经济创造的实际需求进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兼顾企业的投融资需求、避险需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需求,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国际化准备条件;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金融市场创新、金融管理创新和金融监管创新十分重要,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在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配置效率,提高社会投融资的便利度和满足度,加大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促进金融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1.金融投资创新。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两个动力――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其中,金融投资将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同时,金融投资创新也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创新既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也是创业投资的核心。创业投资是投入到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或项目的一种非公开权益资本,或权益资本连接,它是非公开权益资本的一个子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公开权益资本。它是通过积极参与所投资企业建设并最终实现资本增值的、新型的具有生命力的资本运作模式。创业投资与创新的关系不仅在于它对于创新本身的贡献,更在于它促成创新项目的商品化过程,在于它为创新提供了实现其价值的平台或渠道。风险投资是通过帮助创业者来建造这些企业,从而使创新实现价值。创业投资不是投入现在,而是着眼未来,机会与风险共存是创业投资的重要特点。创业投资对于风险具有较高的容忍度,是因为它对于机会的不懈追求。为了追逐高额回报,创业投资往往投入那些快速增长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企业。创业投资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是由于创业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的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新的增长力的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因此,各国(地区)政府都大力支持创业投资,政府对于创业投资的支持尤其体现在其对于科技企业的投资上。

2.金融监管创新。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如何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监管理论的成本收益说不是单纯地回答需要不需要监管,监管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提出应当在成本和收益中权衡,以实现“适度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精确衡量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虽然不易,但对单个监管政策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选项之间进行择优。在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具有制度差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不同,监管的成本和收益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这就为探索中国金融业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模式提供了空间。激励监管理论注重发挥被监管对象的主动性,可以减少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不必要干涉,还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者的整体声誉。在中国强化监管中的激励因素还有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行政性管制,优化设计金融监管机制。但要在中国金融监管工作中引入激励监管机制,如事先承诺制,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即更新监管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者素质;加快银行会计制度的改革,确保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强化市场约束力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等。

3.金融制度创新。中国金融体制一直依附于经济体制?熏在传统体制下,金融体制以为国家赶超战略集聚资金为目标。在体制转轨中,金融体制一直是作为促成实现转轨的资金保障起作用的。由于金融体制本身改革的滞后性,并没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金融始终未发挥其先导作用。因此,必须从金融制度创新入手,进行改革。一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二是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创新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方式,完善股票市场,改变企业单一融资结构,以减少企业融资对银行系统的依赖,让金融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最大助力。

4.增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增强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设立能够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的金融监管系统,增强金融业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应对市场经济向金融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多种形式造就一大批懂国际金融管理决策,熟悉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动态,精通外语与计算机操作的高层次国际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熏Oxford?押Clarendon Press?熏P143.

[2]赵江.关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文献综述[J].学术界,2007,(2).

[3]由丽丹.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5).

[4]陈玮.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业现代化,2008,(3).

[5]王振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前景[J].经济视角,2006,(4).

[6]张清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7).

[7]王宇.经济复苏进程中国际金价缘何大幅上涨[J].西部金融,2011,(1).

篇3

(一)根据离岸金融管理模式,可以将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三种。内外一体型特点是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结合为一体,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并账运行,资金可以自由往来,该类型适于金融制度完善、监管水平较高、金融自由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伦敦和中国香港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内外分离型又分为严格内外分离型和渗透型,严格内外分离型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分开,禁止资金在两种账户之间流动,美国和日本属于此种类型;渗透型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虽然分开,但可以将在岸和离岸资金相互转移,满足临时性的流动性要求,该类型适于金融管制较严格或竞争力较低的国家,可以实行有限度的保护主义政策,马来西亚、泰国属于这种类型。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公司,但这些机构通常并不参与资金融通活动,仅仅通过账簿进行境内外资金的交易,而不进行实际业务。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业务免税或享受税收优惠,该类离岸金融市场一般多为中小国家人为设立,适于经济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靠近南北美洲的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欧洲地区、远东和大洋洲地区,如巴哈马、开曼等。

(二)根据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非洲群、亚洲及太平洋群、欧洲群、中东群、西半球群。其中,非洲群主要包括利比亚、吉布提等国家;亚洲及太平洋群主要包括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欧洲群主要包括英国、瑞士、爱尔兰、伦敦等国家;中东群主要包括以色列和黎巴嫩等国家;西半球群主要包括荷兰、美国、土耳其等国家。正是由于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时区差异,从而保证了全球离岸金融24小时不间断进行交易。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能够保证国际资本自由转移。我国政治最近一直比较稳定,GDP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均已超过10%,GDP总量在2006年居世界第四位,因此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2)有大量经验丰富和高效率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非居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引进,其效率在不断地改进,基本能够满足非居民的各种服务。(3)有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交通设备等基础设施,从而方便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借款人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市场变化情况,以便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已经基本与世界接轨,基本能够满足发展离岸金融的需要。(4)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在营业时间上相互衔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于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非常有利。

这说明无论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金融发展角度来说,我国都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三、我国离岸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198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了招商银行在深圳开办离岸金融业务,随后又陆续批准了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银行开办离岸业务,从而揭开了我国离岸金融发展的序幕。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保护本国金融体系,央行停办了该项业务。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在2002年6月又重新开放了7家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其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可以从事的离岸金融业务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同业拆借、外汇担保、外汇买卖、咨询、顾问业务及其他业务等。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广东发展银行总行及其深圳分行只被许可从事离岸负债业务。2006年6月份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离岸金融的改革试点,这表明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越来越被提上日程。至2006年6月底,我国银行离岸业务资产总量约为20亿美元,增速为17.6%,国际结算业务为200亿美元,增加了33.3%,利润为2200亿美元,增速达到了100%。(表1)

四、我国离岸金融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从离岸金融业务来看,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小、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局限于存贷及结算业务,因此难以吸引大量的资金,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离岸金融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快推出保险、信托、证券和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务。

(二)从市场准入机制来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至2006年6月底我国仅仅允许7家银行被批准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市场准入管制导致许多中资银行无法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制约了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

(三)从离岸金融监管角度来看,我国监管制度落后。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分别颁布于1997年和1998年,已经颁布了近十年,这十年中,我国离岸金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我国金融体系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借鉴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尽快修订离岸金融业务监管法律制度。

(四)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对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政策推动不够。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最初的英国和后来的新加坡等国家,都是通过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起离岸金融市场。

(五)从服务对象来看,我国离岸金融客户群单一。主要为港澳地区企业和境外中资企业,其中90%左右的客户集中在香港,欧美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户太少。

五、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具体措施

首先,考虑到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开放程度不高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我们应该选择内外完全分离型的市场模式。一方面这种内外分离型的模式有利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维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篇4

篇5

2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可以看出,尽管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但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和碳交易链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缺乏话语导致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的碳交易机制建立低碳价格。归结而言,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2.1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和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运作模式、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社会福利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也基本没有彻底理解清洁发展机制,同时也没意识到碳金融的巨大机遇。

2.2融资不足,碳金融产品缺乏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本身就发展得不够充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经营周期长、技术含量高、资金相对缺乏、风险控制相对较差等问题。同时,我国交易产品也相对较少,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滞后,种类和数量较少,目前只能说是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3风险规避和防范能力不足除了面临基本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碳金融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首先,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谈判保住了第二承诺期,中国仍没有减排责任,使得国内的CDM项目保持有效,但是多哈气候大会留下了诸多难题,这种不确定性对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从“高碳”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运营成本将大幅上升,盈利能力将有所下降,在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的变化方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不可预知性随之而来。再次,目前一些低碳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还不够成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风险,中国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和风险防范体系来避免这些风险。

2.4交易体系及配套机制不完善碳金融是一个与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密切相关的新事物。碳金融的发展需要税收环境和金融监管等及其他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基础层面,我国的金融交易平台刚刚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得不够充分。同时相应的配套系统不够完善,扶持政策也得不到落实,这样从根本上阻碍了碳金融发展应该起到的作用。政策法规缺乏、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宏观政策引进有限都是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3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在西方国家,主要由市场驱动碳金融的发展,是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企业、商业银行等出于自身的利益自发参与碳金融建设。目前西方国家的碳金融从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到市场参与主体、中介等均已建立初步完善的体系。因此,中国应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3.1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要发展碳金融,首先要加强低碳和碳融资概念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体会到碳融资、碳金融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令其深入人心。碳融资具有参与度高、政策性强等特点,碳融资是碳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金融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关系到每个社会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不单单是政府或者企业所应该关注的,它的发展更需要各方人士的共同参与,积极努力。诸如以人民银行为首的各银行可以和环保部门等众多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碳金融宣传活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低碳意识,加强公民对于碳金融价值的认识,从操作模式、交易规则、战略构架等方面给予普通民众彻底的了解,让他们充分认识清洁发展机制、绿色环保机制、低碳经济机制。同时,金融业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划,扩大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低碳环保道路。

3.2对碳金融产品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碳金融必须做好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碳金融产品可能的风险,实现碳金融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加强碳金融项目风险识别、衡量和控制,建立相应的隔离措施。此外,碳金融产品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这要求国家要制定相应完善的法律政策文件规范碳金融项目的开展,尽量从基础层面减少风险。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开展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碳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应通过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分阶段投资,降低风险;完善合同条款,转移政策风;通过聘请国际化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篇6

二、不动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缺乏,形式单一且部分设计不合理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着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发展多年却仍保留着较为单一的形式,而且房地产产品种类也屈指可数。即便是现有的创新,也更多的在量变下工夫,而忽略了更为关键的质变。于此同时,现有创新还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房地产信托产品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大多不到三年,然而房地产行业又有着较长的固有的开发周期,这样就造成了房地产投资期限比其信托产品投资期限长的问题,这样的措施对于日益严重的资金问题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在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的初期,的确可以募集到大笔的资金,解决当下的资金问题,但经过一个较短的周期,产品达到兑现期之后,问题又将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据统计2012年需兑现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大约有2000亿到2500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流失对于房地产业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创。

(二)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组织发展不力,证券、债券、基金以及信托等金融产品发展滞后,90%以上的房地产资金仍来自于银行贷款,这样就使得大部分不良信用贷款风险都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如今房地产价格发展陷入瓶颈,这些隐藏多年的风险开始慢慢靠近警戒线,可以想象风险一旦爆发,对于我国的银行体系甚至是整个经济体系都是灾难性的打击。目前我国银行的资金已经表现出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这是维持房地产资金稳定的一大隐患。加之很多现行的房地产融资产品不仅门槛较高,同时还存在风险较高的问题,在没有寻求到良好的风险规避手段的情况下,这些资金维稳手段依然形同虚设。过于单一的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将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融资渠道拓展我国的不动产市场一直运作在一个法律的“灰色地带”,很多行为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人情世故”的操作在土地批租、资金借贷等环节屡见不鲜,极大的增加了市场的不公平性。市场没有了良性竞争的优胜劣汰,自然也难保证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缺少了良性竞争,面对屈指可数的几个选择,也很难激起消费欲望,整个市场早晚会面临每况愈下的窘境。所以缺少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管控,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房地产金融创新面在无法可依的道路发展,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

三、不动产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对策探讨和设想

(一)着力发展不动产创新能力,寻求风险规避手段房地产业要寻求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味延续单一运营模式并不能带来质的飞跃。而且,整个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整个产业的最终表现即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具体按照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加快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将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可以将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有机结合,这无疑可以增加资金的来源,从而分担了商业银行的不良信用贷款风险,带活银行资金流通,从而将整个资本运作带入良性循环。其次,增加对房地产市场衍生品的关注。大力发展房地产衍生品不仅可以直接带动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间接的为房地产商提供良好的风险规避工具。结合以往经验,在衍生品的设计环节中应先保质,再保量,充分考虑衍生品在整个房地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利弊,可通过延长产品到期期限或错开不同产品到期期限来避免资金的大量流出,确保产业资金的稳定性。第三,银行、信托相结合,营造多元化市场。单一的金融工具总有自身的局限性,将信托与银行有机结合,前者融资,后者提供资金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分散了风险,还增加了资金的流通。

(二)多渠道融资,分散金融风险多方面、多渠道为房地产融资,同时依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吸引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为房地产提供直接、稳定的资金来2015年第11期中旬刊源,弱化贷款风险。此外加强对保险资金的关注,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血液。还要规范现有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扩大住房公积金适用范围,确保资金流通性与有效性。资本市场方面加大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的使用,适当放宽相关企业上市条件,让更多房地产企业得到直接、便利且稳定的资金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增大不动产证券化的融资比重,达到资金来源最优配置。

(三)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早日完善相关法规由于我国不动产证券化的改革并不是单一层次的简单改革,其发展辐射到到不动产制度、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等诸多领域,改革层次也较为复杂,所以长远看来我国不动产证券化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有赖于:(l)现有各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创造证券化发展的宏观环境;(2)增加改革效率,加强不动产产权的独立性、合法性,增强不动产产权的灵活性;(3)强调改革创新,引入改革新思路,如推进以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形式,建立多层次化不动产市场,充分利用不动产债权,将其加入资金的流动中;(4)政府出台利于不动产证券化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不动产资金流向,优化市场配置;(5)在法律方面早日规范不动产金融市场各项行为。不动产行业发达的国家,都得益于其自身有一套完备的不动产法律法规,对整个产业的组inance成、运作模式、资金来源、资金走向都给出了合规的方向,促进整个行业内的合法竞争,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体行业水平。

篇7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划分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划分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市场,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3.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

国际资金市场: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国际间的资金借贷市场,按照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业务包括外汇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此外,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外汇交易市场还包括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

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4.按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

现货市场:现货交易活动及场所的总和。

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类型有外国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等。

期权市场:是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场所。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三 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四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近十年最好时期,但未来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军事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调,继续呈现不均衡与不稳定的趋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大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与调整,使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美国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更迭后的政策取向可能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性有所削弱;二是美元汇率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吸引力减弱。三是美股的变化将使资金流向不利于美国。预期美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金信心将会明显减弱,消费支持逐渐弱化。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主导性较为明显,美国金融对于国际金融的引导更为重要,因此,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面临较大的风险系数。

2.银行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最为重要的载体是银行,而2000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则处于相对平缓状态。预计未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较大的调整与飞跃,主要是机制、法制、结构和产品的变化。一是美国银行业较大的飞跃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加大虚拟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与方式将面临新经济的冲击。创新的交易方式与超强的规模效益将使银行业发生较大的变革与飞跃,同时也必将加大金融风险的预期,潜在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

篇8

放宽存贷款利率的限额的范围包括普通居民的存贷、私人投资者的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等等。

(二)民营银行逐步设立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民间资产设立商业银行虽然是金融市场化很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民营银行要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本、人员、制度等等,其发展将面临许多困难。同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款保险制度逐步确立

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意味着之前政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隐性保险不再存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当然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传统银行的存贷息差收入占比将不断下降,而提高非贷款利息收入占比将是必然选择,中间业务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点。

(四)深港通即将启动

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交所和港交所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深港通的启动,不仅对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加速A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自从2014年底沪港通启动以来,深港通何时开通备受各界关注。

(五)设立更多自贸区

自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建立之后,天津自贸区、广州自贸区、厦门自贸区等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作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闪亮点,自贸区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的领头者。

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改革原因)

(一)金融主体市场化尚不完善

相比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我国市场发展仍有很大潜力。政府在金融市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央行独立性较差,过多地与政府(主要是财政部)联系,导致其对整个宏观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够。

(二)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方式。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占据着金融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因为其在政府的隐性保护之下,商业化转型并不彻底。破产压力、竞争压力很小,成为金融创新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各类信用工具不足,使市场流动性较差,市场活力较差,这极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以其政策优势欺压中小金融机构,取得竞争优势。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漏洞,以获得利益的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同时,相较于大型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这就直接将投资者置于较大风险。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从长远来看,实现金融稳定根本上还要靠发展改革”。从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市场改革确是当走之路。

(一)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金融市场的改革,让市场的无形的手变得更加有力,价格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及时反应,提高了其合理性,更加接近于有效市场。其次,市场活力增强,金融创新逐渐增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直接有利于投资者以及融资者的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金融改革,使金融机构集聚资金的能力增加,同时其资金使用的效率增大,同时新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直接导致金融机构调整其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以上种种改变,均使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整个金融市场的活力增加与金融机构的效率增加相互补充,成为良性循环。

(三)金融市场活力增强

存贷款利率限额逐渐放宽、民营银行的逐步建立等改革,使各类投融资限制逐渐被消除,便利了整个市场的资金融通。同时金融创新使得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金融改革使市场的投融资活动更加灵活,满足了各类投融资者。同时资金运用效率增大,较少的货币即可满足货币需求量。

篇9

一、初探2014年至今政府改革金融市场手段

我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实施的相关改革手段从2014年至今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放宽存贷方面实际利率限额,涉及到了存款利率以及贷款利率主要是包含了私人贷款以及大众居民贷款存款方面利率和住房公积金、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方面利率等,通过对多方面存贷放宽利率改革进而促使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大大增加。

其二是逐渐设立相应民营银行,依据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仅仅是依托于现有的国有银行还远远不够,因此设立民间性质的商业银行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民营银行来辅助国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则是健全完善金融市场关键,但是在实际设立相应民营银行环节中又涉及制度方面以及人员方面和相应资本等方面问题,因此设立愿景虽好但依然任重道远。

其三是开始确立存款方面相关保险制度,而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在此之前商业银行设立隐形化保险将完全作废,此改革背景下中型以及小型相关金融机构在新型存款保险基础上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此外传统银行在确立存款相关保险制度之后其以往依托于存款以及贷款两者之利息差获取收益将开始下降,后续金融机构开发中间业务以及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其实现营利重要手段,而也是促使金融机构多元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四是即将启动深港通,所谓深港通即是建立在互通互连基础上的深港实际股票市场,具体指的是港交所和相应深交所将实现连接性技术发展,简单来讲就是两者之间构建起技术关联性,而在该种改革背景之下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众多的优秀投资者均可以在当地依托于经纪商或者是证券公司实现上市股票有效交易,即将启动的深港通意义在于一方面强化了内地深圳和相应香港之间互助协同发展关系,另一方面也推动A股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其五是自贸区的强化设立,我国在实际建立相应上海方面自贸区之后又强化发展厦门以及广州和天津等多个区域自贸区发展,而多区域自贸区建立将充分性的引领国内经济实现高速发展,而自贸区也必将成为改革金融市场亮点之一。

二、探析伴随着改革的金融市场优化发展

2015年《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网在八月份同时刊登文章表示,“我国从长远发展视角来讲实现稳定金融还需要建立在有效改革基础上。”可以说从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实际金融市场历史发展而言改革金融市场则是当下提升经济必走之路,而改革金融市场也必然会实现金融市场优化发展,这对于下滑期经济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伴随着改革的金融市场优化发展体现在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的稳步提升上。具体来讲,改革金融市场能够增强作用于市场无形之力,在此种大环境下各类信息更加准确有效,同时还能够通过合理价格来展现市场稳定性,促使金融市场变为有效市场,其运行效率也会相应实现稳步提升,而这也是金融市场优化发展内容之一。

(二)金融机构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金融市场优化发展除了体现在市场实际运行效率稳步提升之外,还体现在金融机构相关运行效率的良好提升上,具体来讲,改革金融势必会促使较多金融机构将自身的资金聚集能力大大增强,由此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有效应用也会稳定提升,此外改革伴随着新型市场环境的建立,新环境之下新竞争压力也能够积极的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将以往滞后管理模式予以调整改善,进而将整体管理效率逐渐提高,由此金融机构实际盈利方面能力也会良好增强,增强的盈利能力反作用于机构实际运行效率,良性循环下金融机构将会得以健全,而金融市场也得以优化发展。

(三)金融市场实际活力明显增强

金融市场优化发展还体现在整个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上,改革过程中民营银行大量建设以及存贷方面放款利率等等促使投资以及融资更加便捷,这样更多的大型企业投资市场将更加开放,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讲融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投资与融资的大量增长从很大程度上促使金融市场充满发展活力,此外改革中大量金融机构创新盈利模式增加金融产品也能够推动金融市场更加灵活运行。

综上分析可知,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大融合环境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均对自身经济发展予以了重点关注,因为经济较强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越高,而经济的实际增强除了与各行业各领域提升生产力有关之外,还与整体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就现今来讲改革实际金融市场是我国应对经济下滑期重要手段,而本文对于改革当前金融市场予以的一定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经济长足性稳定性良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因而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

大体上说,我国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二是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三是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四是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应的须从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过渡,并最终确立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虽未健全和完善,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皆有不足,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尚有较大差距,但与以往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已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交易场所,交易种类也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期限集中在7天和20天,并有向7天集中的趋势。实际上,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并不是用来弥补短期内的头寸不足,而是被用于弥补贷款缺口,甚至被用于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或被用于补充自有资金不足。第三,拆借方式单一,风险较大。我国目前的拆借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信用拆借,即使是期限较长的拆借也没有抵押或担保。因而违约现象较多,融资风险较大。第四,利率形成机制仍然扭曲。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各类利率之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民间借贷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但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不仅高于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而且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这表明,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各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是扭曲的。第五,货币市场的分割状况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仍然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如银行同业拆借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有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第六,市场不完整,金融工具相对单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只有同业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同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没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同时,票据市场不仅规模小,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而且发展不平衡。

(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库券)开始建立的。80年代中期以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股票成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同时,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也呈扩大趋势,债券品种开始增多。为适应股票债券流通变现的需要,1986——1988年我国进行了证券转让流通试点。在试验、摸索的基础上,1990 年和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并营业,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已初步完善,但还存在一些甚至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一,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表现为:统一的国债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发行市场,彼此间没有联系。流通市场不统一,主要是国债二级市场不统一。第二,定价机制扭曲。第三,市场主体行为扭曲。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把股票市场视为单纯的融资场所,上市的目的也在于融资。因而不注重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派生出一系列扭曲的行为。第四,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仍不健全。第五,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第六,金融工具单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工具主要是原生工具,不存在衍生工具。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市场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提升,市场结构将更加优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1.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一,未来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强大的动力。第二,金融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断增强,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进行资金余缺管理,投资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为未来的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金融市场主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都认识到产品创新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各个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创新空间,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加快,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我们除了发展期货市场、互换交易等以外,信用衍生产品将会迅速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市场结构更加优化。首先是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直接融资规模大大提高。其次是市场结构将出现变化,比如同业拆借市场随着放松管制,投资者主体、交易品种、定价机制都将发生变化。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成员结构、上市公司结构近年来也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市场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市场之间互动将会更加明显。市场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动、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首先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IPO 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次是基础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互动。由于基础市场发展的规模扩大,利率、汇率的变化对衍生产品产生了需求,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今后衍生产品的创新将会大大加快,衍生品市场和基础产品市场之间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5.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继续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方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开始推行,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亚债基金获准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在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进入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可以参股我国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允许在我国经营的外资公司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和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参考文献:

篇11

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主要起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却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应在金融创新、中介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

(1)提升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加大对开发新能源、研发环保技术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发电为标的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大胆创新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等衍生品,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产业体系。

(2)开展专业碳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辅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比如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在内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等等。

(3)打造专业的碳金融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应通过组建专业碳金融业务团队,引进国外的优秀碳金融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自身的碳金融服务研发力量。并辅以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顾问等方式加强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

现有中小碳金融市场应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碳金融交易市场,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存在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影响力低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做大做强现有碳金融市场,早日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1)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中国早先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碳排放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有关机构应尝试整合国内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现有碳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碳排放权集中交易平台,实现降低成本、增强效率、提升影响的目的。

篇12

二、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1.价格风险将逐渐转变为制度风险。2007年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由其延伸出许多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从这些风险来看,未来有可能会产生金融市场风险到金融监管制度风险的一个转变,金融市场的价格风险也将转变为金融信用风险。价格风险将逐渐转变为制度风险的转变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恐慌,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信用失控。

2.金融产品风险转为资源价格风险。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元利率、美元汇率及美国股市的变化表示担忧,所以按美元计价资产的价值将会下跌,因此由美元主导且由美国引导的国际金融信用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该现象说明国际金融风险与资源价格风险具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市场和政策调整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美元在国际金融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元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报价和计价货币,其变化包括下跌或者是不稳定,都可能会继续推升资源价格上升。因此,各国的资源战略会促使金融风险转化为资源价格风险,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市场危机。

3.经济全球化转为投资全球化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全球经济合作必然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或者各个经济体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由此引起的资本的流动速度与期望效益同金融投资之间的关联就俞显紧密。价格与收益之间密切相关,收益与相关政策变化之间密切相关,这会引起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并最终会形成投资全球化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与背景的差异创造了投资博弈的有效空间和条件,使得价格博弈、收益与风险平衡将形成投资全球化的一种溢价效应。而投资全球化将集中于金融产品的价格上涨与投资收益相互攀比的投资溢价扩大上,对冲基金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1.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卫星通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这使得当前虽然分散在各个国家不同的金融市场但却有着密切联系的全球性资金调拨和资金融通在短时间乃至数秒内完成成为可能。而且,数年来跨国银行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使得国际金融中心发生了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向全球更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一个转变。所以,各个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这也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篇13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样本描述性统计表(3)可以发现,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差异较大,最大值为0.8400,而最小值仅有0.0002;独立审计方面,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均值为0.9598可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财务信息披露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差异不大看不出审计意见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于是做出审计意见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分组描述,由表(3)发现,审计意见为0时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458高于审计意见为1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0.0419,初步符合本文假设。然而对比审计质量,仅0.0675的均值说明只少数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聘请高质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并不是上市公司普遍采取的外部治理方式。市场化指数最大值为11.8,最小值为3.25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不同注册地的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环境中,很可能成为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因素之一。

(二)回归分析首先进行是全样本的多元回归,同时为了考察不同企业性质是否会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本文还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论:(1)表(4)的6种回归模型与表(5)的结果均表明,审计意见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比获得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并且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股权融资成本,该结果说明审计意见作为外部治理的一项方式能够有效补充内部公司治理,促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与资金投向进而作用于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验证了假设1。(2)表(4)的模型2、4表明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聘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但是二者关系不显著。然而在表(5)的分组回归结果中,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出现两种迥异的原因可能是,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存在两种效应:一是高质量审计能够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披露,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股东冲突,提高企业营运效率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雒敏和麦海燕,2011;魏锋,2012);二是问题越突出的公司越有聘请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的倾向(曾颖和叶康涛,2005),故而高质量审计同时反映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影响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综述所述,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由治理效应与信息披露效应的相互作用决定。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3)金融市场环境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环境直接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具备更加效率的竞争、交易机制,更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进而减少企业融资的效率损失,降低股权融资成本;二是金融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独立审计的治理作用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投资者更为全面的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能力,作为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独立审计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表(4)模型5中,金融市场环境对权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0004,并且二者关系并不显著;而模型6中,审计意见与金融市场环境的交叉变量的系数为0.0056,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环境、二者的交叉变量均与股权融资成本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市场环境主要通过第二个途径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假设3得到验证,但关系不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关系显著。(4)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股权融资成本受到独立审计、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国有控股公司比民营控股公司承担更高的股权融资成本。由此,按照企业性质对金融市场环境、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进行分组回归,得到表(5)。可以发现,一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意见系数、金融市场发展系数的绝对值为0.0811和0.0085,分别大于民营企业的0.0197和0.0021,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发展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更显著,即独立审计、外部治理环境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更甚。这意味着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与信息披露强度较低、问题更突出,外部治理的改善能够显著降低其股权融资成本。二是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再次证明了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考察研究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包括:在计算股权融资成本时将预测期从12期延长到18期;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从国际四大扩大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排名前十的会计事务所;增加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如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两权分离等;将金融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替换为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不管是改变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或是控制变量,研究结果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实证结果基本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