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城市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城市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城市特征

篇1

1.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实践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先进的科技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因此国际大都市率先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早在20世纪70年代,丹麦就已经开始推广低耗能的社会经济。20世纪90年代,哥本哈根减少了1/5的碳排放量,城市区域供热和废弃物回收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哥本哈根有一半以上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民众低碳意识较强。这也表明,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有着普较强的低碳意识,低碳城市规划较为容易实施。

德国的弗莱堡重在交通运行和能源上的减排,实施城市太阳能发电,在交通运行上开设自行车专用道和城市有轨电车。加拿大的多伦多采取深层湖水来取代空调制冷,以LED照明灯替代霓虹灯和传统灯泡,发展垃圾填埋沼气发电。这些国际大城市根据城市具体情况进行低碳规划,并彼此联合抵制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实践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受到国际低碳理念的影响。2007年,我国城科会和美国的能源基金会共同研究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理念。2008年,WWF选择中国的保定和上海,作为低碳城市试点,以此积累经验。保定市构建新能源制造区和太阳能示范基地,并创造再生能源的交流网络,支持清洁能源产品的出口;上海市减少城市建筑的能耗量,并调查和审计大型公建的能耗情况。提高交通运行节能率。随后,杭州市推行“六位一体”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活。厦门市低碳城市规划重视空间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节能降碳,并发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我国多个城市制定了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循环经济与交通的专项性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多在城市新区试点,探索产业的转型。许多都是宏观框架内,没有可行性的行动计划。

3.中外低碳城市规划特征的比较

3.1规划目标

世界发达国家低碳城市规划重在减少碳排放量。而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是下降碳排放量的比例。倘若某城市经济增长较快,下降碳排放量速度缓慢,那么该城市依旧有很高的碳排放量。固然规划目标不同,但也是由于经济体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高能耗和高排放阶段,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后,城市的碳排放只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国依旧存在高速度和大规模的发展阶段,有着旺盛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我国出口产品生产每年都要消耗1/5的能源。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目标是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耗的比重,使得碳排放量达到稳定,逐步下降碳排放量。

英国伦敦市是工业革命发展的老城市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的污染性气体,伦敦市空气质量一直很差,被称为“雾都”。2007年,伦敦市长倡导民众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伦敦政府制定了《交通战略草案》等,向行驶市中心的机动车征收额外费用,用小型绿色能源装置部分替代电网供电,改善建筑能源效益。而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和英国不同,低碳城市规划采取的措施不会违背政府的要求。因此,低碳发展和政府的低碳目标很接近。伦敦城市规划按照发展愿景和城市情况,它们的低碳城市规划目标比较高。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更符合国家要求。

3.2规划内容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以能耗部门进行划分,有建筑、工业、农林、能源和交通部门。一些城市规划还加入了废弃物管理。国外低碳城市规划不存在产业部门,主要是交通和建筑领域。加拿大的多伦多用垃圾填埋沼气发电。中外低碳城市规划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由于碳排放来源和政府职能不同所导致的。我国城市是由地理单元城市和城市附近的村镇构成,城市政府职能全面,特别强调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而西方国家城市职能简单,主要是建筑和交通。例如美国“纽约规划2030”规定,政府对社会工商业、电器用品、家庭、政府、新建建筑五大领域采取节能政策,以增长清洁能源供应。严格限制建筑耗能量,并设定BRT,对交通高峰期行驶进曼哈顿区的车辆额外收费。

3.3规划动机

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发达国家有着降低碳排放量的责任。城市消耗能源量是巨大的,约占3/4的全球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达到了4/5。一些学者认识到人类受到的气候变化威胁将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基础的革命。主动转变和被动承担两种作用下,西方国家开始了低碳城市的规划。欧洲国家的低碳城市方案更侧重于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有一部分规划动机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人群,有着较高的环境质量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保护方面,这些人群有着很大的感召力。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动机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质量,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在发展经济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能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约束。低碳发展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发觉全球有更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时,可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的设备制造,并推广海外。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动机还包括政府官员政治晋升,通过低碳城市的名目能够获得优惠项目和政策。综合比较而言,西方国家规划动机较为明确,有主动性。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一点的被动因素。

3.4实践途径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多在消费性部门,而我国低碳城市实践躲在生产性部门。实施过程中,国外侧重于城市建筑、企业、基础设施、家庭、城市交通方面的减碳,而我国侧重于研究节能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国外是低碳经济生活,而我国是产业升级减排。国外民众低碳意识性强,采取财税激励和自愿性政策。而我国多是强制性政策,且政策工具很单一。这也是因为我国是强政府、弱市场,而国外是小政府、大市场。

结束语:

中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基础方面,都将低碳城市规划当做重要战略举措。但是,中外低碳城市规划有着许多的不同。这些差别表现在低碳规划的目标、内容、动机和实践途径方面。西方规划多以市场政策为工具,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却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我国在城市试点规划时要吸取中外的经验教训,采取市场手段和激励措施来完善实施途径,提高实施规划效率,并降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婧,刘学敏,姚娜.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 (14).

篇2

一、城市公共艺术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长期生活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劳动中形成的具有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包含着生活于此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传统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物质体现。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自然环境,每个地区由于具体的位置以及特殊地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例如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是人文环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从而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人文特色;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环境,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组成着丰富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信息传播与收集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形态共同组成了地域特色,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以及演绎,保留其精华部分[2],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发展,将它们镌刻在城市公共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以下的图片部分是城市在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图一: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图二:香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二、城市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缺失的原因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者没有挖掘民族文化特色

城市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市民对自己城市的浓厚情感,它们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但是,现在许多的城市公共艺术片面化地追求技术以及材料的美观,严重忽视了城市本应该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城市的公共艺术难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厚重感[3]。出现这些方面的缺失,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没有深入挖掘城市的独特价值,没有认真地领略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不断地领向只有形式却没有独特内容的发展方向。

(二)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城市公共艺术特征

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能力,因为在这个评价中包含着经济文化、政治建设以及历史状况等。在这些因素中,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结合点,所以它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普遍追求现代化的体验,使得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上完全放弃了地域文化的价值,单纯地将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个连接点进行建设,极大地降低了城市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情感意义。

(三)政府对于城市公共艺术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也急需要通过人们可以目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政府对此项工作也会给予大量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的支持,通过这些显而易见的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很好地展现城市发展的面貌,满足政府对于政绩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有将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特征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城市公共艺术严重缺失地域特征,使得许多城市的公共建筑出现“统一化”[4]。

三、城市地域特征在公共艺术方面的体现形式

城市公共艺术与特定的城市环境、人文、风俗以及文化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时,要注重在以上这些方面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一)根据城市所处的具体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的形式

我国有着广袤的地理范围,每个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赣州的街巷文化、北方宏大的庭院之美以及江南精致玲珑之美,它们各具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首先要求设计者要脚踏实地进行调查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之后,才能找出城市独特的自然之美;其次,设计者还要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情况,在历史的变迁中所经历的事件,都是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积淀,才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属性;最后,要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情况、市民生活现状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尤其是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艺术进行广范的民意征集,让人们反映出自己对城市公共艺术的需求。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布局,使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地域特色,反映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情感寄托。

(二)将城市公共艺术的特点与城市持续发展相结合

城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文化价值进行收藏,在保持文化底蕴中促进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城市中,人们穿着的服饰就包含着自己对本地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可以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基本元素之一,并且将它们提炼出来,为城市公共艺术添加色彩。再者就是在充分满足地域文化特色时,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从城市的经济和环境资源方面来看,建设城市的公共艺术不仅要体现出独特之处,而且要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指引,不能使城市的发展只注重文化的部分,将我国对地方建设所出台并实施的政策与城市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寻找出促进城市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将城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之园。

(三)将公共艺术建设成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城市是居民长期的生活场所,居民经历城市从无到有,从贫瘠到富裕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中,城市的发展面貌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然而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却对它的发展充满感慨。所以在建设城市公共艺术时,需要将人们对于这种艺术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通过与人们的沟通,获得能够代表公众意愿的观点,将它们在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时积极融入。这不仅是体现人们对城市形象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关乎城市人们之间建立友好交流的方式,只有将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体现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处,才能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乐园。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在进行建设时,将城市的公共建筑与独具特色的地域发展相结合,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者通过地域的个性特征为依托,利用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城市公共建筑这样的载体展现出来。这不仅需要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而且还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他们对城市的独特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时,必须要充分地挖掘本地的优秀文化价值,将城市中所蕴含的人文特征、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历史风貌与时展相结合,使城市在全球化的文化大融合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吴笛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敏,秦珊珊,干婕.城市家具及其类型学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珠海市城市家具设置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5,(12):50-55.

[2]侯海燕.城市规划师缘何应与艺术家协作———以洛杉矶东城拉丁裔社区城市规划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5,(10):19-21.

篇3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四岩组(Pt2ln4)和第四系(Q)。

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四岩组(Pt2ln4):遍及工作区,为一套浅变质细碎屑岩,泥砂质、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条带状绢云母板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及凝灰质细碎屑岩,具复理石建造。

第四系(Q):永享-梭墩、秦家坊-西岭谷地中普遍可见。上部为灰黑色耕植土;下部为河流粗砂砾岩。

1.2 构造

矿区位于平江县北西向斜的北东翼,伴随产出有永享至梭墩褶皱轴,挤压破碎带宽几十米,产状直立,被斜长花岗岩上侵,已查明断层有五条。从展布的方位来看,有北东东向、北西向、北东和北北东向。

北东东向压性断层:出露在黄道冲-梭墩一带,发育在花岗岩体内,走向70°~8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70°,在数十米宽的挤压破碎带中可见舒缓波状的断层面、断层泥;沿板劈理充填有花岗岩脉及硅石脉构造透镜体、扁豆体、角岩化、片岩化、糜棱岩化等,展示了压性结构特征。在地貌上形成平面山、断层陡崖,三角面发育。

北西向平推断层:出露在枫树咀、坳背、古井-智义等地,控制区内Ⅱ、Ⅳ号矿体,走向310°~330°,倾向北西,倾角大于50°,向北西延伸没入洞庭湖拗陷盆地中。

北东、北北东向断层性质不明,出露在长洞里和八里等地,走向20°~40°,倾向北向,局部转向南东,倾角45°~70°,控制Ⅴ、Ⅵ、ⅩⅣ、ⅩⅤ、ⅩⅥ、ⅩⅦ、ⅩⅨ、ⅩⅪ。ⅩⅫ和ⅩⅥ矿体,在地貌上多形成突出的山脊和陡崖及深坎峡谷。断层带见挤压破碎带、角砾岩、糜棱岩化、断层泥、硅化带及矿化现象。破碎带宽10~50m,沿断裂带有花岗岩体侵入。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频繁,侵入体可分为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脉。

(1)二长花岗岩(ηγ53),见于塘坡里至寒石一带,产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四岩组浅灰色~灰绿色绢云母板岩中,穿层侵入,呈岩脉产出。组成北东向岩带,单个岩体呈北西向展布,主要受北西或北西西向复式背斜轴部 控制。围岩蚀变为绢云母化,外接触变质带较宽。颜色呈棕红色-灰白,主要成分有正长石、斜长石、硅石,次之为黑云母,呈斑状、块状,硅石呈不规则状,粒径最大为5~10cm,大小不一,无序排列。长石强风化为棕红色亚粘土,结构疏松。在接触带内常见铜、铅锌等矿。

(2)斜长花岗岩(时代不明),颜色以深灰色为主带白色,成分以斜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少量黑云母,中粗粒~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零散分布于南部,产硅石矿。

(3)伟晶岩脉,颜色以白色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结晶程度高,致密状。主要发育在斜长花岗岩内,与斜长花岗岩融为一体,分布于八里、寒石至仁里一带,产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四岩组浅灰~灰绿色绢云母板岩中,以侵入为主,呈岩脉产出,走向多为北西。围岩蚀变具硅化。矿区北部伟晶岩脉在二长花岗中也较发育,主要矿产为长石、硅石;矿区南部伟晶岩脉中伴生铌钽矿、锂辉石、长石等矿产。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本区共发现硅石矿体26条,赋存于(绢云母)板岩和花岗岩体内,尤以(绢云母)板岩中居多。矿体中呈雁行式排列,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南部和北东部,少数分布在矿区北西部。矿体形态呈脉状,矿体一般顺板劈理侵入,亦有沿断裂产出的,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沿走向呈膨大缩小藉节状变化,沿倾向往下有增厚的趋势,一般厚度2.50~3.70m,最厚处9.44m(ZK1控制Ⅶ号矿体)。矿石内不含金属硫化物,见白云母化和长石化。单矿体走向长350~2300m。

2.2 矿石质量

2.2.1 矿石结构、构造

本矿床硅石矿石呈白色、浅灰色,厚层,块状构造,质坚硬,断口锋利,受挤压破碎,裂隙发育,沿裂面常见黑色铁锰印膜浸染,形态似树枝状。质纯者为透明至半透明状,具玻璃和油脂光泽,含SiO2一般在98.33%左右,最高达99.93%,不含金属硫化物,沿裂隙见少量白云母片。

2.2.2 矿石物质成分

本区矿石矿物为单一的石英,矿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局部地段见长石、云母、锂辉石、绿柱石、细晶石、铪锆石等矿物。

2.3 矿石类型及品级

本区硅石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块状硅石。

矿石工业类型属易选矿石类硅石矿。

据槽探、坑探取样分析结果,矿体含SiO2最高达99.93%,最低90.44%,矿区平均品位98.33%;其中Fe2O3平均含量为0.17%,Al2O3平均含量为0.87%,原生矿石质量大部分达到平板玻璃硅质硅石矿三级品以上,部分矿石可达一等品质量要求。

3 矿床成因探讨

篇4

1、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且末县青羊沟玉石矿位于阿尔金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华北板块之阿尔金陆缘地块,该带北以阿尔金北缘断裂为界,南以阿尔金南缘断裂与祁曼塔格古生代复合沟弧带相邻,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阿尔金山群Pt1A和中元古界长城系巴什库尔干群(Chb)。区内构造表现以东西向岩石圈断裂为主要形式,主要断裂有阿尔金北缘断裂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受其影响地层褶皱发育,岩石破碎广泛。区域上岩浆活动主要为加里东早中期的酸入岩,岩性主要为奥陶系细粒花岗岩(O3γ),呈岩脉和岩株状产出,与玉石形成关系密切。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露地层以下元古界阿尔金山群Pt1A为主,岩性为结晶片岩及花岗质混合片麻岩。由上至下大致可以划分出下元古界上部结晶片岩(sch);下元古界上部花岗质混合片麻岩(mign);透辉石、透闪石白云石大理岩(dolmb);薄层状透闪石透辉石白云石大理岩与钙质片岩互层(dolmb+sch);下元古界下部花岗质混合片麻岩(mign)等五个岩性层。其中下元古界下部花岗质混合片麻岩(mign)中夹有几至十几米厚的透辉石、透闪石白云石大理岩透镜体,是玉石矿主要的成矿层位。

矿区内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即北东―南西向。在矿区内主要有两条逆断层,既F1、F2。其中F1断层位于矿区北部,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70―80°;F2位于矿区东南部,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这些断层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与玉矿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3、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有四个矿化带,含矿岩层均为下元古界阿尔金山群Pt1A地层。矿化带内白云石大理岩普遍具软玉化、蛇纹石化、绿帘石化、透闪石化现象。矿体均赋存在矿化带内蚀变最强烈的地段,尤其是蛇纹石化、滑石化、透闪石化强烈的地段形成的玉矿体质量最佳,玉石矿体的直接围岩为软玉化透闪石岩。

3.1矿带、矿体特征:

Ⅰ号矿带:产在细粒花岗岩与透闪石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含矿蚀变带长90米,宽1―9米,近东西走向,倾向北,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带内圈定出一个青玉矿体Ⅰ号矿体,长27米,宽0.05-0.37米,均宽0.23米,近东西向延伸,倾向近0°,倾角78°左右。矿体呈规则脉状产在软玉化透闪石岩中,蚀变主要为滑石化、蛇纹石化。受节理裂隙的影响,矿石块度不大,大者有4―7千克,小者只有0.5―1千克。裂隙中偶有蛇纹岩(昆仑玉),但不具有开采价值。

Ⅱ号矿带:产在透闪石白云石大理岩透镜体内,含矿蚀变带长67米,宽1―7米,矿带内圈定出一个青玉矿体Ⅱ号矿体长21米,宽0.05-0.51厘米,均厚0.35米。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倾向340°,倾角80°以上。矿体产在软玉化透闪石岩内,矿石为青玉,蚀变强烈,主要为软玉化、透闪石化、滑石化、蛇纹石化等,矿体附近节理较发育。

Ⅲ号矿带:产在细粒花岗岩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含矿蚀变带长118米,宽1―13米。玉石矿体产在软玉化透闪石岩内,圈出1个矿体:Ⅲ号矿体长41米,宽0.1-0.25厘米,均厚0.13米,玉石为青玉。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倾向330°,倾角82°左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致使玉石破碎,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Ⅳ号矿带:产在细粒花岗岩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含矿蚀变带长123米,宽1―10米。玉石矿体产在软玉化透闪石岩内,圈出1个矿体,Ⅳ号矿体长35米,宽0.1-0.28厘米,均厚0.21米,玉石为青玉。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倾向332°,倾角86°左右,产在软玉化透闪石岩内,矿石为青玉,蚀变强烈,主要为软玉化、透闪石化、滑石化、蛇纹石化等。

3.2 矿石特征

矿区内矿石以青玉为主,占总矿量的98%以上,青白玉占总矿量的2%左右。青玉质地较细腻、无绺、略有杂质,块度1―5千克,含矿率15%,综合考虑可定为三级青玉。

4、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据前人研究结果,玉石矿为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青羊沟玉石矿点也不例外,它产于酸入体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交代蚀变带中。有如下特点:

1、矿体产于外接触带,主要位于侵入岩的附近,与接触面相距数米或数十米以内。矿体形状规则,多以脉状、透镜状、囊状为主,与围岩的界线有时清楚有时逐渐过渡。

2、玉石矿床的矿物结构显示出热变质及交代形成的特征结构,如显微纤维状变晶结构、纤维交织结构。

3、玉石矿床一般都平行断裂,位于断裂上盘,矿体多分布在围岩层理面和剪节理中,玉石形成过程有持续不大的压扭应力伴随。

4、玉石矿床规模不大,宽度在0.13-0.35米以内,长度21-41米,延深的深度也不大。

4.2找矿标志

对且末县青羊沟一带矿点进行反复查证后,确定了该区玉石找矿标志:

篇5

2.磷矿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段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为:青白口系板溪群,南华系上统南沱组,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磷矿含矿层位)和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镍钼多金属矿含矿层位)、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中寒武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地表出露地层仅有明心寺组 (∈1m)第二、三段;金顶山组(∈1j)第一、二段;清虚洞组(∈1q)第一、二段;高台、石冷水组(∈2g+∈2s)。

2.2 构造

矿段位于白岩背斜南段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岩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较缓。

矿段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南北向组:主要发育F1、F2两条断裂。北西向组:F3、F4、F7、F12、F13等。北东向组:主要有F5、F6、F10等。这些断层和少量隐伏断层破坏了矿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如图1。

2.3磷矿地质特征

2.3.1 矿体产出特征

磷矿体呈层状赋存于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中,产状与岩层一致,总体倾向北西,倾角较缓,为一单斜矿床。层位较为连续、稳定,具工业价值矿体两层(a、b矿层),顶、底板均为白云岩或含硅质白云岩,a、b矿层的间距一般十米左右。

2.3.2含矿岩系特征

含矿岩系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分为四段(Z1ds1、Z1ds2、Z1ds3、Z1ds4),为一套台地相磷块岩、砾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组成的含磷岩组,厚27.20--43.20m。是区内工业磷块岩的产出层位。其组合特征如下:

上覆地层灯影组第一段(Z2dy1):灰、浅灰色中至厚层细晶白云岩,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第四段(Z1ds4):即b矿层,为灰、深灰色中厚层致密状、条带状磷块岩,厚度不甚稳定,沿倾向有渐次变薄之现象。

陡山沱组第三段(Z1ds3):为浅灰、灰白色硅质白云岩、硅质岩。

陡山沱组第二段(Z1ds2):即a矿层,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致密状、层纹状、砂屑状磷块岩组成,局部见炭泥质磷块岩,厚度不稳定,沿南西向渐次变薄至沉积尖灭。

陡山沱组第一段(Z1ds1):为白云岩、含砾白云岩(底砾岩)及粘土岩,砾石成份以板岩、变余凝灰质粉砂岩为主,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白云质。厚度不稳定。

下伏地层南沱组(Nh2n)为灰绿色、砖红色冰碛砾岩及粉砂质水云母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3.3 矿体的形态、产状与规模

矿体呈层状顺层产出,产状与岩层一致,a矿层走向长度大于3.4km,倾向延伸大于2.5km;b矿层走向长约5.5km,倾向延伸大于2.5km。b矿层厚度较a矿层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为均匀。

2.3.4 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分

矿石结构有凝胶结构、砂屑结构、砾屑结构、藻灰结构(球粒结构)四种。构造有块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团块状构造。

矿石矿物有胶磷矿、碳磷灰石及细晶磷灰石;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次为石英、方解石、碎屑矿物、粘土矿物等。

2.3.5 矿石化学成分

磷块岩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为P2O5、I、酸不溶物(A?I)、CaO、CO2、MgO、SiO2,次要组分为枸溶性P2O5、Al2O3、TFe2O3、F等。CaO含量最高,其次为CO2、酸不溶物(A?I)、SiO2

3.成矿因素

本工作区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是南沱冰期之后第一个成磷沉积旋回。在当时古地理控制和古气候影响下,来自大洋深部的含磷水体运移至相对稳定、低能的浅水环境中,压力降低、温度增高、CO2逸出和消耗、磷质自溶液中化学析出,胶体聚沉形成磷质凝胶或固化的贫磷块岩,在浅水搅动条件下颗粒化,就地或经盆内迁移、簸选而于不同能量环境中再沉积,成岩阶段的孔隙磷质淀晶胶结和进一步地分异、凝聚,对磷块岩的富化和聚集碘等分散元素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成磷过程中,蓝绿藻等生物间接提供磷质,促进磷质状态转化、变异介质地球化学条件以及促沉、稳定磷质和浓缩、聚集介质中的稀散元素碘,起了一定的触媒作用。

篇6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在区域上处于华南板块扬子陆块桂北地块之九万大山隆起的元宝山花岗岩体东接触带上,即元宝山复式背斜之东侧。隶属宝坛—九毛铜镍锡多金属的重要成矿区(图1)。

出露地层主要有四堡群鱼西组(Pt2y)和文通组(Pt2w);丹洲群白竹组(Pt3b)、合桐组(Pt3h)及拱洞组(Pt3g);南华系长安组(Nhc)、富禄组(Nhf)及黎家坡组(Nhl)。其岩性为一套变质碎屑岩系列。其中四堡群鱼西组和丹洲群白竹组、合桐组、拱洞组为区内锡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区内构造较复杂,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以元宝山岩体为中心的宽阔的复式背斜,局部倒转褶皱和次级倒转褶皱发育;断裂以NE向为主,次为 NW向。其中NE向断裂与矿化关系密切,在断裂中石英脉、硅化、破碎明显,断层两侧岩层具有揉皱和挠曲现象,节理和劈理发育。

区域岩浆岩发育,主要是元宝山复式背斜东翼的四堡期花岗岩体(多期侵入)和雪峰期中性、基性-超基性小岩体、岩脉。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辉长辉绿岩、橄辉-辉橄岩、煌斑岩等。

区域矿产有锡、铜、镍、铅锌矿等,其矿床(点)众多,主要分布于元宝山岩体的东南侧。重要的有九毛铜锡矿床和六秀锡铜多金属矿床。(如图1)

1-南华系黎家坡组;2-南华系富禄组;3-南华系长安组;4-丹洲群拱洞组;5-丹洲群合桐组;6-丹洲群白竹组;7-四堡群鱼西组;8-四堡群文通组;9-中元古代细、中细粒斑状黑云二长(钾长)花岗岩;10-新元古代超基性岩;11-新元古代辉长岩;12-中元古代闪长岩;13-中元古代超基性岩;14-中元古代橄榄岩;15-煌斑岩脉;16-角岩化;17-云英岩化;18-硅化;19-实、推测整合岩层界线;20-实、推推测角度不整合界线; 21-侵入岩与围岩接触面产状;22-岩层产状;23-区域性大断裂;24-实测逆断层倾向及倾角;25-实、推测性质不明断层;26-铜锌锡多金属矿;27-铜镍矿;28-铜矿;29-锡矿;30-钨矿;31中型;32-小型;33-斑状花岗岩花纹;34-矿区范围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的南华系及丹洲群(图2)。

图2 半坡铜矿区(Ⅲ号铜矿体)地质简图

1-南华系富禄组;2-上元古界丹洲群拱洞组上段;3-上元古界丹洲群拱洞组下段;4-实、推地层界线;5-实、推测逆断层位置及编号;6-性质不明断层;7-石英脉;8-铜矿体及编号;9-地表控矿工程;10-控矿钻孔;11-铜异常等值线(×10-6);12-锑异常等值线(×10-6)

丹洲群拱洞组上段(Pt3g1)和中段(Pt3g2):分布于矿区的西北部,岩性为灰绿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板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该层位是矿区重要的赋矿层位。

南华系富禄组(Nhf):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石英砂岩、红色变质泥质粉砂岩、泥岩夹页岩,局部夹含砾砂岩。

2.2 构造

矿区内岩层总体为缓倾斜的向斜,轴向北东向。矿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NE向的断裂(F4)和其它次级断裂,F4属挤压性断层,断裂较窄而延深大,为半坡矿区铜矿的主要含矿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

2.4 地球化学特征

位于半坡屯北西部的1:10000土壤化探异常铜含量一般为30×10-6~112.4×10-6,平均值82.4×10-6,最大值112.4×10-6,异常呈长条状,北东走向,南西端至矿区外且还有锑异常;位于半坡屯的南东部的异常,铜含量一般为30×10-6~332.4×10-6,平均值259.2×10-6,最大值854.2×10-6,异常呈长条带状分布于北东向断裂F4上,与F4套合好,宽80m,南西端延伸至矿区外。

3 矿体地质特征

半坡铜矿与上元古界丹洲群拱洞组下段(Pt3g1)的变质岩有关,目前已经发现了2个铜矿体、1个锑矿体,矿区南西、东侧还发现有较好锑、钼矿体。下面仅对Ⅲ号铜矿体进行阐述。

3.1 矿体特征

铜矿体主要产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F4)及旁侧的次级断裂中,已施工的16个见矿工程中有9个工程的见矿厚度小于1m,为薄脉型铜矿体。已控制的铜矿体长度约450m,厚度0.22~5.08m,平均厚度1.23m,铜品位0.22~2.52%,平均品位1.55%。矿体产状为315°~333°∠30°~63°,呈脉状、透镜状。含矿岩石主要为热液石英岩、构造角砾岩及断裂旁侧的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围岩为浅灰绿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

3.2 矿石特征

矿石主要为灰白色、浅灰绿色的热液石英岩、构造角砾岩及绢云母千枚岩。矿石矿物成份简单,主要为黄铜矿、蓝铜矿、黄铁矿等。黄铜矿呈铜黄色,它形粒状、浸染状、团块状,大小0.1~1cm;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滑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脉石矿物石英为铜矿化的主要标志。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粒状变晶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角砾状结构、隐晶质结构、变余砂质结构、变余粉砂质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无定向构造、网脉穿插构造,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矿石具星散浸染状构造、定向构造、揉皱构造。

矿石的化学组分:铜矿石为原生硫化矿石,其中有用组分主要为Cu,其他有益组份含量均未达到综合利用的要求。根据铜矿石X荧光半定量分析,Si、Al、Fe矿物为铜矿石主量,有害组分As等含量较低。

4 成矿模式探究

4.1 成因探讨

半坡铜矿地处元宝山花岗岩体的北东侧、宝坛~九毛锡铜成矿带的北东段。区内四堡群和丹洲群片岩、千枚岩中富含Sn、Cu等元素,经雪峰期岩浆活动活化后叠加在富含Sn、W、Cu等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中,是成矿作用重要的物质来源。以挤压为特征的雪峰运动使元宝山地区处于一个挤压环境中,受区内复式向斜的控制,在向斜中发育的NE向断裂,为成矿物质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富碱、富含挥发份和Sn、W、Cu、Pb、Zn、Mo、Sb的热液在断裂通道中运移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在不同部位逐步解析出来并按高温低温分带富集形成各种矿产。

4.2 成矿模式探讨

元宝山东侧雪峰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可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图3),半坡铜矿属第三期成矿。

图3 半坡铜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1-南华系富禄组;2-丹洲群拱洞组;3-四堡群鱼西组;4-四堡群文通组;5-千枚岩;6-变质砂岩;7-四堡期花岗岩;8-断层;9-高温锡钨矿体;10-中高、中低温铅锌(锡)矿体;11-低温铜、锑矿体;12-成矿物质运移方向。

(1)锡石硅酸盐成矿期(如图3中Ⅰ号W、Sn矿体)。

本成矿期又可分为三个成矿阶段:①云英岩成矿阶段:产于花岗岩体接触带,形成云英岩型锡(钨)矿体。②电英岩成矿阶段:成因上与第二次花岗岩关系密切,是元宝山东侧地区最主要的一次锡矿成矿阶段,波及范围较广,形成电英岩型锡矿体。③锡石石英成矿阶段:是继电英岩成矿阶段之后,由于残余的含锡硅质热液脉动充填而形成的锡石石英细(网)脉。矿化强度较弱,分布范围有限,往往叠加在电英岩型锡矿石之上,局部可构成富矿包或富矿体。

(2)锡石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期。

是继锡石硅酸盐成矿期之后又一个重要成矿期,分布上较前者稍远离岩体,可形成(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如图3中Ⅱ号矿体)。

(3)贱金属硫化物成矿期。

含矿热液沿较窄而延深大的F4断裂运移,富Cu、Pb、Zn、Mo、Sb成矿物质的热液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和地表水下渗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矿种在不同部位解析出来并富集成矿。该期在断裂未端半坡一带形成了低温的铜、锑矿(如图3中Ⅲ号矿体),矿化强度要比前两个成矿期显著减弱,分布上一般远离岩体,成分相对简单。

5 结语

(1)半坡薄脉型铜矿成矿实质是是含矿热液沿较窄而深长的断裂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在断层及周围不同部位逐步解析出来并按高温中高、中低温低温分带富集所形成各种矿产中的后期产物。

(2)根据新的认识,下一步勘查工作的重点是寻找断裂等压力骤减部位和隐伏岩体,同时要关注矿化分带的特征识别,在远离岩体或相对浅部注意寻找铜、锑、镍等低温形成的矿产,往深部可找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产,往更深靠近岩体及岩体内外接触带处可寻找钨、锡等高温形成的矿产。

参考文献:

篇7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之朝阳穹褶断束之金岭寺~羊山火山岩盆地中部北西侧边缘,盆地呈北东向展布。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下、中、上统北票组(J1b)、兰旗组(J2l)、土城子组(J3t)及第四系(Q4)。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北票组(J1b):砂岩、页岩

分布于矿区北西侧,岩性互层状产出,地层倾向100~135°,倾角48~55°,与上覆兰旗组二段呈构造接触,砂岩为灰~灰褐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胶结物为粘土质物质。页岩呈暗灰色,泥质结构,页理状构造。主要由粘土质物质组成。

兰旗组二段(J2l2):流纹质角砾熔岩,凝灰质粉砂岩

分布于矿区中部偏北西侧,地层倾向125°,倾角65~88°,为单斜岩层,与上覆土城子组一段呈构造接触,角砾熔岩呈灰~灰黄色,碎屑熔岩结构,角砾或似流纹状构造,砾石为流纹质岩屑。岩石具有水平节理及板状节理特征。凝灰质粉砂岩:暗灰色,凝灰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火山碎屑组成。

土城子组一段(J3t1):紫红色、灰紫色凝灰质砂岩、页岩

分布于矿区中部,单斜层状产出,地层倾向12~140°,倾角55~85°,与上覆该组二段整合接触,岩性互层状,砂岩呈紫红色、灰紫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以火山岩屑为主,胶结物为火山凝灰质晶屑;页岩由凝灰质及安山质碎屑构成,具有明显的泥质结构页理状构造。

土城子组二段(J3t2):灰紫色砾岩夹砂岩

分布于矿区南部,单斜层状产出,地层倾向125~130°,倾角55~60°,与上覆该组三段地层整合接触。砾岩呈灰紫色,岩性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被细碎火山岩屑胶结,砾石呈定向排列,构成岩层层理,层厚0.1~0.5m。砂岩灰紫色为主,岩石主要由火山岩屑组成,含少量玻屑、晶屑物质。

土城子组三段(J3t3):灰绿色凝灰质砂岩

出露于矿区东南侧,单斜层状产出,地层倾向125~155°,倾角55~70°。凝灰质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火山岩屑及凝灰质组成,胶结物为凝灰质晶屑。

第四系(Q4):河床砂砾石、黄土

构造

矿区内见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叙述如图1:

F1:北东转北西向弧形展布,区内出露长度2.8km,断层面倾向北西转南西,倾角72~78°,上盘赋存北票组地层,下盘为兰旗组二段地层。据断层面特征判定为一逆断层。

F2:北东向展布,区内出露长度2.4km,为项家杖子~骆驼山子断裂一部分,断层面总体倾向南东,局部北西,倾角65~75°,下盘赋存兰旗组二段凝灰质粉砂岩,上盘为土城子组一段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及膨润土矿层,被后期次火山岩侵入体(安山玢岩)充填。为一逆断层。

侵入岩

区内所见侵入岩为次火山岩侵入体。

安山玢岩(α):呈不规则脉体沿F2断裂两侧分布,总体产状倾向南东,倾角不稳定,一般大于75°。岩石呈暗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板条状斜长石组成,基质为隐晶质,有少量气孔或杏仁体。

矿体特征

篇8

1引言

夜长坪钼矿床处于豫西地区夜长坪-八宝山铁、钼、银成矿带内,是东秦岭地区大型矽卡岩型钼矿床之一。夜长坪钼矿床于1971年发现后,由于种种原因,其地质勘查程度仍处于普查阶段, 前人仅在夜长坪钼钨矿床成矿控制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方面进行过初步研究(肖中军等,2007)。本文通过对夜长坪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岩浆作用的研究,理清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对于研究矿床的成因和指导矿区进一步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2成矿地质背景

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洛南-栾川推覆带近东西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夹于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与北侧潘河-马超营断裂带之间。基底为太华群变质岩系,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官道口群变质碎屑-碳酸盐岩系及新元古界栾川群变质碎屑-碳酸盐岩系等。区内构造岩浆活动极其复杂,构造体系以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为基础格架,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其上。岩浆岩广泛发育,岩浆活动贯穿本区整个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多期次侵入,演化复杂等特点。其中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3矿床成矿特征

3.1矿区地质

矿区范围内构造以纬向系为基础,褶皱呈东西宽缓的背斜,断裂甚为发育,新华夏系断裂迭加在纬向系构造之上,形成北北东向和一些弧形断裂,从而形成了区内复杂的构造体系,最终控制着不同时期侵入的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形态。

印支-燕山早期的正长脉岩类沿纬向系构造侵入,并出露地表,矿区内表现为沿F3等近EW断裂侵入充填的正长岩脉;燕山期的超浅成的中酸性斑岩体,沿着NE-NNE向与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上侵,于深部侵位处形成花岗斑岩株,于浅部沿弧形断裂侵入,形成花岗斑岩枝,并在局部及弧形断裂与纬向系、新华夏系断裂构造复合处,形成岩瘤。

龙家园组占矿区面积四分之三左右,出露为中段上部和上段地层,钼矿床即赋存于该组地层中;巡检司组分布于鸡笼山-贺家洼一线及其两侧,占矿区面积四分之一左右,本区出露不完整,与下伏龙家园组呈整合关系;第四系为冲积的黄土、亚粘土和坡积、残积及河床砂砾石等。

夜长坪钼矿床赋存于震旦亚界蓟县系龙家园组(Pt2l)地层与燕山期侵入的隐伏中酸性花岗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岩体中,以钼为主,并伴生钨的隐伏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区内自上而下可圈定3个隐伏大透镜状矽卡岩型钼矿层和2个似层状斑岩型钼矿层,编号依次为Ⅰ、Ⅱ-1、Ⅲ-1及Ⅱ-2、Ⅲ-2。

3.2矿石类型

辉钼矿包裹于白钨矿颗粒中,或星散状与白钨矿和钨钼矿呈半规则连生关系,辉钼矿较少的分布于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含铋方铅矿和黄铜矿中。

矿石中矿物由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钼钨矿、磁铁矿、黄铁矿、褐铁矿,其次为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铋铅矿)、黄铜矿、钛铁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透闪石、白云石、方解石、长石、石英等,其次为玉髓、蛇纹石、绿泥石、云母(黑、白)、滑石、萤石、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磷灰石和其他碳酸盐矿物等。矿区不同岩性矿石中矿石矿物成分及含量不尽相同。

3.3围岩蚀变

本区钼矿层中发育有相同的矿化蚀变作用,其中早期矿化蚀变以黄铁矿化、钼钨矿化、弱透闪石矽卡岩化为特征;中期矿化蚀变以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强透闪石和透辉石矽卡岩化,伴随强硅化,往往呈网脉状产出;晚期矿化蚀变以粗晶黄铁矿化为特征,同时伴随强烈的高龄土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和少量的石膏矿化,多呈脉状产出。其中早、中期矿化蚀变作用与钼矿化关系密切。矿化蚀变发育地段在花岗斑岩体与白云岩围岩接触带、钾长花岗斑岩体内,矿化蚀变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上述矿化蚀变特征及分布规律,对区内找矿预测具有指导意义,是寻找钼矿的直接标志。

4控矿因素分析

通过对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含矿岩系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探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区内隐伏花岗斑岩体的侵入,是形成矿区隐伏钼矿床的重要前提。

4.1大地构造环境

前已述及,矿区构造以纬向系为基础,褶皱呈东西宽缓的背斜,断裂甚为发育,新华夏系断裂迭加在纬向系构造之上,形成北北东向和一些弧形断裂,从而形成了区内复杂的构造体系,最终控制着不同时期侵入的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形态。龙家园组占矿区面积四分之三左右,出露为中段上部和上段地层,钼矿床即赋存于该组地层中。

4.2岩体岩性特征

东秦岭钼矿带上,与斑岩、斑岩-矽卡岩型钼矿有关的岩体具有高硅、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而夜长坪钼矿床深部含矿的花岗斑岩与上述特征十分吻合,浅部无矿花岗斑岩与上述特征不是特别吻合,再结合野外的地质特征以及实际的钻孔剖面图,可以推断,本区深部含矿花岗斑岩体与成矿有关,应为成矿母岩,而浅部无矿花岗斑岩与成矿无关。

4.3物质来源

坑探工程用刻槽法取样,钻探岩心用金刚石锯片劈开取样。样品的加工、分析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化验室承担,化验室测定允许误差执行2007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金量的测定》。

5讨论与结论

5..1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成矿热液多次叠加是本区钼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机理

通过对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含矿岩系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探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区内隐伏花岗斑岩体的侵入,是形成矿区隐伏钼矿体的重要前提。

燕山期钾长花斑岩为本区钼矿床形成的成矿母岩。随着该期次岩浆的侵入、分异演化过程,岩浆热液携带的高温含矿流体,进入岩体外接触带矽卡岩化区,形成矽卡岩型钼矿层;同时随着岩浆岩的冷凝,含矿流体在岩体内局部形成斑岩型钼矿层。

稍晚阶段的钾化石英花岗斑岩的分异演化过程,虽破坏了区内矽卡岩型钼矿层的原始形态,但期间占据、溶蚀、重新活化矽卡岩型钼矿层中的钼及其它成矿元素的作用过程,是形成区内重溶活化斑岩型钼矿层的关键因素。

5.2含矿热液来源

夜长坪矿区成矿热液直接来源为:燕山期幔源岩浆在壳幔边界附近发生底侵作用时,诱发碰撞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富含钼钨等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岩浆热液即为区内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又提供了丰富的中高温含矿流体。

5.3褶皱、断裂构造的多期次复合运动为多期次岩浆侵入就位提供了空间构造以纬向系为基础,褶皱呈东西宽缓的背斜,断裂甚为发育,新华夏系断裂迭加在纬向系构造之上,形成北北东向和一些弧形断裂,从而形成了区内复杂的构造体系,最终控制着不同时期侵入的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形态。

参考文献

[1]Jingwen Mao, Richard J. Goldfarb, Zhengwei Zhang, et al. 2002. Gold deposits in the Xiaoqinling-Xiong' ershan region,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J]. Mineralium Deposita, 37(3-4): 306-325.

[2]Mao Jingwen, Yang Jianmin, Qu Wenjun, et al. 2003. Re-Os Age of Cu-Ni Ores from the Huangshandong Cu-Ni Sulfide Deposit in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Geodynamic Process [J]. Acta Geologic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77(2): 220-226.

篇9

1 矿床地质基本特征

(1)矿床分布严格受时空控制:大石桥~海城菱镁矿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北侧[1],草河口向斜北翼西段。矿床产于早元古宙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白云石大理岩中,含矿岩系为绿片岩相-绿帘岩相的白云石大理岩、方解石大理岩夹绢云片岩,绿泥片岩和千枚岩等。其原岩建造为镁质碳酸盐夹泥质岩和粉砂质碎屑岩建造。

(2)矿床规模巨大,层状分布,层位稳定

营口~海城菱镁矿,长达100km,宽3km,赋存于白云大理岩中,矿体为层状、似层状、扁豆状分布,产状与围岩一致,据已勘探查明的小圣水寺、铧子峪和海城三个矿区含矿层位对比如下:

各矿区工业矿体规模如下表:

矿区

矿体规模

矿体产状

长(m)

厚(m)

小圣水寺

375~1155

20~68

N65-75°E/SE20-45°

青山怀

2000

277

N50-70°E/SE50-60°

铧子峪

5000

26~194

Ⅷ东N65-75°E/SE20-45°

Ⅷ西N65-75°E/SE20-45°

海城

3625

137~205

N75-85°E/SE60-85°

(3)矿石为全晶质菱镁矿,以中粗粒菱镁矿为主,粒径一般2~30mm,巨晶达50~100mm。矿石构造有条带状、厚层状、块状、放射状、花斑状、虎皮装、球墨状等。

在细粒菱镁矿、白云石大理岩和千枚岩中普遍发现变余沉积结构。在青山怀、金家堡子、下方身、杨家甸子等地菱镁矿层和白云石大理岩中常见水平层理、叠层石、缝合线等变余沉积构造,在青山怀、小圣水寺、铧子峪等地菱镁矿层底部千枚岩和矿层中的夹层见有波痕,雹痕和干裂等原生层面构造。

(4)菱镁矿质量优良,矿物组合主要为结晶质菱镁矿,含量90%以上,次要矿物种类虽多,但含量甚微。

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益组分MgO含量较高,纯菱镁矿MgO值接近菱镁矿的理论值(47.68%),MgO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MgO与CaO、SiO2为负相关。CaO、SiO2、Fe2O3、Al2O3等组分变化较大,与矿石所含矿物有关。各矿区平均化学成分如下:

矿区

平均化学成分(%)

矿量(亿吨)

备注

MgO

CaO

SiO2

Fe2O3

Al2O3

海城

45.775

0.832

2.102

0.466

0.509

上部矿体

46.454

0.840

0.971

0.344

0.165

8.6

下部矿体

铧子峪

44.56

1.10

3.02

1.5

级外品

46.18

0.71

1.15

0.30

0.19

4.3

级内品

小圣水寺

42.55

4.66

1.80

46.36

0.91

0.87

0.68

0.28

8.1

青山怀

3.3

(5)大石桥~海城菱镁矿矿床构造特征,含镁碳酸盐岩系总体走向为N60~70°E,倾向SE,由南向西小圣水寺倾角30~40°,向北东海城逐渐变陡,倾角75~85°。由于区域南北挤压应力作用,在杨家甸子、金家堡子等矿床上盘倒转呈现扇形构造,在铧子峪东段和西段出现倾向相反的扭曲构造。矿床断裂构造在矿床底盘和含矿层中间常发育规模较大的走向逆断层和片理化带,NNE向和NNW向两组横断层也较为发育,一般规模较小,并多为晚期的闪斜煌斑岩、辉绿玢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注入充填。

2 矿床成因

在对大石桥~海城前寒武纪镁质碳酸盐岩变质建造中晶质菱镁矿床的观测中我们得出其成因是潮坪~泻湖相原生沉积―区域变质后生热液交代层控矿床。其主要论据是:

(1)矿床赋存于早远古宙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白云石大理岩中,规模巨大,层位稳定,含矿层呈带状、层状、似层状分布,矿层与其上盘围岩产状一致,界线清楚。在矿层的上下盘矿体与围岩往往表现为互层渐变过渡关系。这表明含矿层位与围岩接替连续沉积或交代沉积的。

(2)在菱镁矿及夹层白云大理岩和千枚岩中普遍有层理、缝合线、迭层石。干裂、波痕、雹痕、鲕粒、团块及结核等变余原生沉积结构,是矿床沉积原始地质记录。

(3)菱镁矿矿石成分简单,矿物成分90%以上为菱镁矿,其它矿物成分虽然种类较多,但多为区域变质矿物,且含量甚微,晚期热液交代矿物极少。矿石化学成分MgO含量很高,最高者接近菱镁矿单矿物MgO含量的理论值(47.68%),属于均匀型的。CaO、SiO2、Fe2O3、Al2O3含量很低。

欧尔德(1963)提出碳酸盐岩成因化学成分指标(区分碳酸盐岩成因)对比如下:

化学成分

岩浆岩成因

碳酸盐(208)

沉积成因

碳酸盐

小圣水寺

桦子峪

海城

备注

SiO2

11.99~28.70

5.14

0.87~1.80

1.15~3.02

0.971~2.102

菱镁矿

Al2O3

2.40~3.68

0.40

0.28

0.19

0.165~0.509

菱镁矿

TiO2

0.362~0.83

0.067

0.001

菱镁矿

K2O

1.48~1.57

0.16

0~0.03

菱镁矿

Na2O

0.43

0.03

0.04~0.17

菱镁矿

从上表化学成分对比中可以看出菱镁矿是沉积形成的。

(4)菱镁矿的稀土元素含量与底板云母片岩和矿体夹层千枚岩、白云石大理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基本相近,说明它们的成因是相同的。

朱国栋(1982)于下房身矿区垂直矿层采集5件样品分析结果如下:

菱镁矿及其夹层和底板岩石的稀土元素组成(ppm)

La

Ce

Pr

Nd

Sm

Eu

Gd

Dy

Er

Yb

Y

0.30

0.84

0.12

0.58

0.21

0.074

0.30

0.31

0.21

0.20

2.00

底板

云母片言

岩石

37.00

60.00

9.50

33.00

5.50

1.60

5.00

3.90

2.10

3.70

35.00

标准化

123.3

71.40

79.20

56.90

2.62

21.60

16.70

12.60

10.00

18.50

3.50

矿体

千枚岩

岩石

11.00

19.00

3.50

8.00

1.80

0.50

1.60

1.10

0.35

0.80

8.00

标准化

36.70

22.60

29.20

13.00

8.60

6.70

5.30

3.50

1.70

4.00

4.00

夹层

碳质千枚岩

岩石

9.50

24.00

2.00

8.00

1.70

0.33

0.80

0.40

0.32

0.34

4.30

标准化

31.70

28.60

16.70

13.80

8.10

4.40

2.70

1.30

1.50

1.70

2.20

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

岩石

6.00

7.50

3.80

0.70

0.80

0.45

0.33

2.50

标准化

20.00

8.90

31.70

9.40

2.70

1.50

1.70

1.30

矿体

变质沉积型菱镁矿

岩石

1.60

4.00

1.80

0.20

0.70

0.38

0.25

7.00

标准化

5.30

4.80

15.00

2.70

2.30

1.20

1.30

3.50

(据朱国栋 1982)

(5)碳同位组成特征,根据朱国栋采取的7件白云石和15件不同类型的菱镁矿进行δC13(PDB标准)测定结果,白云石大理岩的δCPDB‰13变化范围-1.8~+0.3,平均为-0.6,变质沉积型菱镁矿δCPDB‰13为-2.9~-0.01,平均值-1.8,变质成岩型菱镁矿δCPDB‰13为-1.3~+0.3,平均值-0.61,变生热液型菱镁矿δCPDB‰13为+0.57。以上测定结果说明,白云石大理岩和菱镁矿δC13同位素分异很小,皆接近零,矿床成因属海相沉积。

3 菱镁矿成矿机理

镁质碳酸盐岩中规模巨大的晶质菱镁矿床形成经历了漫长的镁质富集、沉积、成岩和区域变质热液交代作用而成的。

(1)镁质富集作用:镁质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前寒武纪地台上分布大面积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等富镁岩石,经过漫长地质作用,风化、剥蚀和搬运,将镁质带入水盆地中,使镁富集于海水中;二是前寒武纪海底火山频繁爆发,将地壳深部富镁岩浆大量喷出,提供丰富的镁质来源;三是海洋生物富集作用,浅海水中繁殖大量生物,这些生物的尸体、骨骼和碎屑物等陡富含镁质(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经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测定,海藻含碳酸镁高达25%克分子。

(2)镁质沉积成矿作用:菱镁矿的沉积成矿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关于菱镁矿、白云石是否从卤水中直接沉积出来,至今还是争论的问题,根据现代波斯湾的阿布扎比泻湖和盐坪,澳大利亚南部库隆泻湖地区等都有白云石、菱镁的沉积,并对沉积环境、气候条件和海水物理化学条件等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波斯湾的阿布扎比泻湖和盐坪(窿布哈)气候干燥炎热,蒸发强烈,降水量很少,又无河流排泄。水的温度22~24℃(地下水温40℃),泻湖的盐度54~67‰,含盐量50~150克/升,PH值6~8,窿布哈沉积物中孔隙水Mg2+/Ca2+比值10。由于泻湖―潮间带―藻坪―窿布哈―大陆依次沉积矿物为文石―石膏―白云石―菱镁矿―硬石膏等。

澳大利亚南部库隆泻湖地区现代沉积矿物有文石―镁方解石―钙白云石(即原生白云石)―白云石―菱镁矿―水菱镁矿等六种碳酸盐矿物。矿物形成条件是,水温10.5~28℃,PH值3.2~10.3,Mg2+/Ca2+比值2.5~20,盐度10~27.4‰,用C14同位素测定白云石的沉积速度约为0.2~0.5mm/年。

根据H.M斯特拉霍夫的研究,现代海水或湖水含盐度在0.2%以下,通过蒸发或浓缩作用就能沉淀方解石,有时掺杂微量的白云石,当含盐浓度增加到0.5~1.5%时,就可沉淀60%的白云石,含盐度提高到4.5%时,就可以沉积90%的白云石,当盐度达到14%时白云石全部消失而被菱镁矿和方解石所取代。

引证上述实例说明,菱镁矿和白云石是能够从水中直接形成的,其形成条件要取决于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和水体中的盐度、Mg2+/Ca2+比值、PH值和PCO2分压等物理化学条件。

菱镁矿形成后的成岩作用主要是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迄今为止,在菱镁矿层和围岩中没有发现膏盐矿物,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膏盐形成较早,在湖间或湖上带当水淹没或雨水冲刷时易溶解掉,二是成岩后石膏化,在地下深部由于还原硫的细菌作用,石膏被方解石交代,并伴生黄铁矿和自然硫等矿物。

(3)区域变质后生热液交代作用

菱镁矿沉积成岩之后,遭受广泛区域变质作用,含镁碳酸盐岩夹泥质岩和粉砂质碎屑岩受变质水、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热液以热动力作用,产生交代和变质变形改造,形成了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石组合,白云石大理岩、方解石大理岩、菱镁矿夹千枚岩和云母片岩。

矿床区域变质后生热液交代特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镁质局部富集形成高品位特级品矿体。特级品矿体均分布在Ⅰ、Ⅱ级品矿层中,即有生成关系而又不完全一致,显示层控交代特征。

2)菱镁矿再生,形成了中粗粒和巨粒菱镁矿晶体,穿插细粒菱镁矿,形成了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和放射状、花斑状等构造。

3)菱镁矿交代了矿层中白云石大理岩夹层,出现了屡见不鲜的菱镁矿和白云石大理岩犬牙交错的交代关系,以及白云石大理岩包体、钙质结核等。这些交代作用严格受其层位控制。

4)区域变质作用出现新的变质矿物组合,如透闪石、团块状滑石、绿泥石、石英、细脉状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等。

5)区域变质作用同时产生含矿层变形和断裂构造。矿床发育走向断层、片理化带和横断层等。受其热动力作用,沿走向断层和片理化产生滑石矿。早期白云石脉和燕山晚期的基性和中酸性岩脉沿断裂侵入。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区域地质志

[2]郑宝鼎.《“中国矿床”第二十八章 菱镁矿矿床》.1987.

[3]迟文仲.《辽宁省南部地区早元古宙碳酸盐岩建造中菱镁矿成因》.1984.

篇10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各国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3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方伟坚 (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4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人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都是侧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我们应该将其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

4.3 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4.4 合理量化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控制和可操作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考评性,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5.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

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5.2 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 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5.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 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5.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6 低碳城市规划的建议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低碳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它是建立在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层次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确保经济、资源、环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厚的良好图景。

2 低碳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萌芽阶段(18世纪6。年代之前)

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并对自然抱有一种“尊从和敬畏”的心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以适应自然为主,坚持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从城市的起源看,农业时代的城市大都选址在依山伴水的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管子・乘马》篇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充分体现了农业时代人类与自然相融的思想。

2.2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工业革命后,针对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交通、住房、公共卫生、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探讨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之能够解决众多城市问题,协调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阶段涌现了大量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马塔的带形城市、耐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同时表达了人们亲近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想法,无形中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2.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后现代时期,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财富之后,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渴望生活得更加安逸舒适。人类追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高效性、持续性,同时又希望营造一个社会经济发达、自然和谐共存、令人感到愉悦的城市环境。这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有: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以及包容性城市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特点是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生活和就业单位距离拉近;土地混合利用;创造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公交系统:新增开敞的绿地空间,促进城市碳汇系统运行。至此,低碳城市的关键要领已形成,达到了成熟与完善阶段。

3 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

3.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LOW carbon)最早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中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减少。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重要举措,倍受关注。一般认为,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3.2低碳城市的内容

低碳城市构建通常包括五部分内容:城市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交通模式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和城市建筑低碳化(图1)。

3.2.1城市结构低碳化。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尽量保证职住平衡和商住平衡。强调多元化的土地用途混合,缩短交通距离,减轻交通负担。此外,增加城市碳汇,拓展开敞空间,保证大面积城市绿地能起到的碳汇作用。

3.2.2产业结构低碳化。首先对高碳行业减排,按照低投入、高效率、可循环的原则,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时,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发展静脉产业和循环产业体系,减少碳排放,调整和升级城市产业结构。

3.2.3交通模式低碳化。低碳交通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主要从慢速交通、公共交通、高效高速交通和限制城市私家车四个方面研究。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积极促进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高效高速轻轨地铁交通,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2.4能源结构低碳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同时,逐步限制化石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核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5城市建筑低碳化。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通过外墙节能、门窗节能、屋顶节能、采暖、制冷和照明的节能。此外,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被动式节能建筑也是低碳建筑中重要组成成员。

3.3低碳城市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低碳城市概念和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出低碳城市包括以下两个特征:

3.3.1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特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下,通过研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树立低碳的价值观来积极回应气候变化,实现生态文明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低碳城市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和城市建筑等多个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的构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4 低碳城市的规划案例分析

4.1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案例

当前城市规划发展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考虑,为了增加城市碳源与碳汇,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引入景观生态学方法,结合生态资源客观条件和碳足迹标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表1)。

4.2倡导低碳交通模式的案例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引发许多城市病,提倡绿色交通工具、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已成为低碳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点。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在公共交通路线周围设置居民点,以此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的出行;规划紧凑的城市结构,将公交站点与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起来组织成一个多功能混合空间等(表2)。

4.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案例

循环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主要强调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循环产业链的形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循环产业发展潜力;通过产业与科研结合布局,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丰富循环产业网络(表3)。

4.4鼓励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

鼓励能源结构转型、减少能源消费、改变增长方式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关键环节。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生态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低碳城市构建的主流,具体的措施包括:风能、太阳能的能源形式;利用环境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地区的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回用等(表4)。

4.5以低碳社区为导向的案例

低碳社会的构建强调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规划的精细化设计,这体现在支持、鼓励和培养社会联系,鼓励面对面交流。在国外许多“诱导型社区”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划师注重公共场所和人类之间的交流,通过高连通性的步行系统创造一个体现人类尺度、结构紧凑、多样化的功能社区(表5)。

5 启示

低碳城市构建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因素,它必须兼容并蓄,整合所有影响其发展要素,以实现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物种之间多种关系的和谐共生,同时体现了社会公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整体协调。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低碳城市案例的分析,并得出以下启示:

5.1土地功能复合使用。采用紧凑、城市性和绿色的战略方针,进而加强社会的流动性,使城市特征明显。有效地降低交通需求,减少出行距离,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增强社区活力。城市不应该过分地推行功能分区,而应该根据人们活动需求,强调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积极探讨新的用地使用模式,如“商业+交通”、“居住+商业”、“商业+交通+居住”等多种用地功能的组合模式。

5.2绿色交通系统的支撑。坚持低碳交通构建5个导向则:POD>BOD>ToD>x0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逐步限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

篇12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篇13

1 简述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最早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理念之中,这里的低碳思想就是采用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运势而生。想要了解低碳城市的概念,必须清楚低碳城市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之内,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事实上也是追求生态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采用缩减碳排放量为主旨。低碳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理念相互结合,达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系统,进而创建出低碳型生态城市。

2 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2.1 高效性

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水平各部相同,对所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生存竞争比较激烈。低碳城市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运行、生产确保低能耗处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源获得最高效利用率,很好的提升城市规划的持续性。低碳城市内容的高效性则表现在城市能源的有效率,提升城市转换系统的效率和效率。

2.2 循环性

循环性是有很大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不同层面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城市不同系统的循环速率,确保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处于平衡状态。(2)建立明确堵塞城市循环机制,可以快速辨别、解决阻碍城市良性循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依照自身完善的生态系统,为有效改善整个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发挥积极的作用。

2.3 和谐性

规划低碳城市的和谐性,首先,这里的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人们热爱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之中,城市和自然相互结合和谐发展;其次,低碳城市也展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采用自然景色修饰居住环境,从而建立关心人、陶冶人,实现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状态。这里的和谐性很好的展现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特征,也正是规划低碳城市需要达到的效果。

3 低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3.1 资源低碳化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机构存在较大的减排潜力。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中,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缩减化石能源的比重,合理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产业、建筑、交通城镇三类碳排放主体,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确保达到产业、交通、建筑低碳化发展,从整体上缩减城市碳排放情况。

3.2 扩大绿源碳汇使用

碳汇就是采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于生物碳库的过程。依照城市规划布局情况,依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相关要求,加大森林、耕地、草地的碳汇,科学合理的设置低碳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4.1 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4.2 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4.3 创建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市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市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市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市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市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5 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以低碳城市规划为研究依据,概述了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姗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4(2):415-415.

[2]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3]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4]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