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

篇1

保健食品 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6号)规定:保健食品系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将保健(功能)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功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2005年7月1日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定义: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在欧美各国,保健食品被称为“营养补充品”“健康食品(health food)”,在日本则被称为“功能食品”。

药品 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有严格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

普通食品仅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物质(营养和能量),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无特定的食用人群限制,对食用量一般不规定,其标签不得标示保健功能。保健食品需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部)进行产品审批,其生产企业需经省级以上食药监部门核发卫生许可证。未经审批的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名义生产经营。

普通食品无需进行产品品种审批,其生产企业需经县级以上食药监部门核发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码如“×食监字”,生产含有新资源食品的企业由国家卫生部核发卫生许可证,许可证号码为“卫新食字”。卫生部于2002年《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在此名单当中的物品,可用于生产普通食品。又于2010年《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卫办监督发〔2010〕65号),名单中的菌种可用于生产普通食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保健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种类,既可以是普通食品的形态,也可以使用片剂、胶囊等特殊剂型,除具有食品的一般功能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多经提取、分离、浓缩或人为添加),能调节人体的功能而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特定的食用人群,对食用量有一定规定,标签及说明书可以标示保健功能。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建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并分设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规范两个专门委员会。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可以标识保健功能,不能以治疗为目的,对人体不可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可以长期使用,经口摄入。在药店和超市均可销售。保健食品及其说明书实行审批制度,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并标明下列内容:产品名称、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保健功能、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含量、主要原料、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适宜的用量、产品规格、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方法、注意事项等。注意事项中明确“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若为营养补充剂,还需明确“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关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若是在1996~2003年间经卫生部批准的:

国产的为卫食健字(年份)第XXX号;

进口的为卫食健进字(年份)第XXX号。

若是2004年及以后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

国产的为国食健字G+4位批准年份与4位产品顺序号;

进口的为国食健字J+批准年份与产品序号。

保健品都有如左下图的俗称蓝帽子的标识。

药 品已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经营的药品,不得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药品都有明确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可由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肤吸收、口服等,可以有一定不良反应,有规定的使用期限,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标识有药品批准文号:

篇2

保健品与膳食食品的分类经营策略:作为混合经营的一种现状,在很多保健品生物科技公司中存在,但由于两者作用的消费对象有区别,所以针对两者需要有一个不同的经营策略。

1、 保健食品经营策略:

A目标人群:保健食品倾向于特定人群使用,因此细化单一群体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目标群体的单一化并不会减少服用人群,反而可以通过配方的调整强化作用的单一方向,使功效更加有趋向性。

B直销手段:由于对单一人群的专业性更强,直销口碑更简洁明了,便于传播,而非大而全的传播方式。

C会销形式:由于独立的功效模式,会销邀请更明确,专场形式更具有杀伤力。

D价格规范:依靠低价促销优惠形式要分解到产品的日期来计算,打包年销售与套餐销售回归到标准的日销售,促进流水长效体制建立。

E打包销售:不同产品,不同特性的保健品,针对不同群体的配伍销售也是一种策略。

2、 膳食补充食品经营策略

膳食补充产品以大而全为主,以补充营养为主,以营养科学对人体的需求为主,从不同角度参数来表达消费需求,而此类产品不适合推广宣传对身体疾病的功效,因此,不能放在与保健品一起进行会销,公开教育消费不适合在会销成本较高的形式下推动。

膳食补充食品经营策略主要可以做成快速消费品方式推广,从渠道的角度讲,适合走专卖店、流通领域商超等公众渠道销售,也不能按照保健品的价格来推广。如果,高级营养品、膳食补充剂可以独立家庭包装来推广,采用品牌战略来推广此类产品快速融入市场,建立量大的批量销售体系模式。

会销:销售模式的升级与改造方向

会销,当作一种销售模式时候,随着市场应用的不断改进,已经从传统开会形式,转变成多种会议销售方式,如旅游、聚会、联宜、科普、体验等多脸面方式出现,会议时间也从几个小时,提升到几天,形式在变化,也就是促销手段有直接专家推荐,员工促销变为利益共同分享阶段,让消费者自己花钱形成的消费利益转型,这样的模式已经让消费者明白,是企业做秀后的一段互相配合演出的戏,但终究不能持续发展,无论何种形式,替代不了大部分消费群体直接对身体的满足感,所以会议销售模式需要立足长久发展考虑。

保健回归传统,向中医靠拢

由于中国消费群对医疗卫生消费长久的压抑状态,治疗性医院的缺少,费用的昂贵,导致大量慢性疾病与“未病”人群的突然爆发,迫切需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的问题,而中医中药有很强的社会基础,民间正在形成一种力量来抗衡医院的大、烦、贵模式,转而寻求中医中药来支持,特别是中老年消费人群, 比较喜欢传承的东西,所以在销上要向传播回归传统,向中医靠拢的推广方式。

那么如何回归?中医讲究的现场诊断,现场检测、(望、闻、问、切)的现代化手段,解决消费群体的直接体验,而不是靠空洞的讲解来完成,把教育变成传统中医问诊模式,将大大解决现有模式的复杂与难度。

如何向中医靠拢?中医中药有传统,千万不能做假中医中药,从产品配伍到功效突现,周期与疗程做到安全环保,从脏腑到经络有一个系统的跟进,达到教育与保健治疗目的。

销售模式升级,获取利益分开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把零售价格按照市场规则,以消费者买不买得起来定价,实际上已经违背市场销售的客观模式,特别是现在保健品在做的存货消费方式,变相收取客户资金,通过个人关系满足销售目标的模式,也是非常不安全的操作方式,那么如何能获取利润又不失去消费者,需要有一个利益分开获取模式。

产品利润是目前保健品企业获取利润的唯一方式,通过提供服务来吸引客户,再促销完成销售,这样的利润满足了大量不同的商,但由于形式单一、集客手段陈旧、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由此需要分开拆散产品利润,通过模式的升级来完成利益平均化。比如在会销手段上引进先进的诊疗设备收取费用、特色诊断收取费用等,降低产品的销售利润,分化需求,同样能够满足消费目的,这样反而增加客源,因为产品价格下来,让消费者的吸引力与支付钱没有了压力,就形成循环消费体系,把原来产品利润100%,分解成2:2:6支付模式,完全取消免费服务模式,这样能够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保健品口碑不佳现状。

服务培养主动消费模式,取消免费低级服务

长久以来,保健品销售企业或者商,主要依靠“免费的午餐”来吸引消费者,大量低端的器械与服务来吸引,造成不断被媒体暴光,做假成为保健品服务的一种常态,连从业人员都这样,如何有持续力来促进保健品的整体形象,因此,有眼光的经营者必须脱离这样低级服务水准的集客模式,通过转换与升级来真实为客户提供服务。

如何让消费者对你的服务觉得很有价值,转而对你的产品、对你的企业有信心,关键就是在于要有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高质量的医学体系服务,比如诊疗设备的准确性,不可逆转性,中医理疗服务的真实价值提供给消费者,这样,大大加强锁定客户的关联性。

在这样的服务条件下,消费者主动能够感受服务作用,将主动要求消费你的产品,大大节约经营成本,大大满足消费需求、大大加快保健品经营升级步伐!!!

会销: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消费群体的合并

会议销售做到一定程度,需要依靠企业制度的完善,不然出现强制消费者购买的行为层出不穷,后患无穷。那么管理体制的建设也是会销转型的一个必然,必须保持管理与消费需求的一致性,甚至要融合在一起,在目前管理体制可以看出,有一个误区,既保健品企业通过健康管理方式体制来经营销售保健品,这个已经被证实是个误区,保健品企业所谓的健康管理模式只是一个销售产品的跟踪,根本没有正规的服务与后续服务的结果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只有初步的登记,后续大量的综合解决能力完全不具备,造成操作误导,也误导消费,反而形成不了消费,因为兑现不了承诺。

保健品健康管理模式体制误区

保健品要引入健康管理模式,必须要与国家对健康管理政策与消费需求有关联,国家把健康管理教育消费模式转接给了医院、医疗机构、官方的健康教育所,而这些机构几乎没有作为,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摆设。2011年开始,国家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目的就是为了做好真正的国民健康指导。而做为保健品企业,涉及健康管理模式来促进消费目的不明确,与消费者真正对接度不够,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没有形成战斗力。

店面销售方式的发展

篇3

夸大宣传

在市面上很多销售商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置道德乃至法律于不顾,经常采用夸大、虚构、偷梁换柱等方法销售保健品:

夸大宣传“第一招”――无中生有

一些保健品商虚构其产品的一些功效,把产品的效果说得是天花乱坠。如某免疫保健粉申请批准功能为免疫调节,但在其产品说明书中宣称,若长期服用可收到容颜不老,健康长寿之效果;某牌虫草王胶囊批准功能为免疫调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宣称抗肿瘤作用,抑制恶性细胞的生长发育;补肺益肾,润肺化痰,补虚壮阳,安神养脑,改善睡眠等。

夸大宣传“第二招”――夸大其词

宣传“疗效”或辅助治疗功能,故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两者间概念。例如某牌螺旋藻精片批准功能为免疫调节、抑制肿瘤、抗疲劳、调节血脂、耐缺氧,而在其宣传彩页上宣称对慢性病症调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病、护肤有治疗作用;某著名核酸胶囊批准功能为免疫调节,在其多达100多页的宣传手册上宣称能增强基因自主修复能力,适用于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及有遗传倾向的疾病,预防和改善各种癌症等;还有某著名脑营养胶丸其批准功能为改善记忆,但在其产品介绍彩页和宣传海报上宣称该产品能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槐茶批准功能为“调节血脂、改善胃肠道功能(润肠通便)”。结果被夸大为“血脂降了连痔疮竟然也不治而愈!……长期服用让人年轻……有清热凉血、润肠杀菌、治痔瘘便秘、减肥、抗衰老之功能,还有抗癌、调节血脂血压、抑制血栓形成等效果”;还有某复合维生素软胶囊批准功能为“抗疲劳”,但其夸大功能为“调整睡眠、提高记忆力、健脾养胃、消除便秘、美容养颜、抗衰老、调节血压、血脂、预防血栓形成、平衡调理、补气补虚、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这些做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随意扩大功能宣称。

夸大宣传“第三招”――偷梁换柱,伪造身份

利用各种批准文号代替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如某减肥丹产品,在其产品说明书及外包装上均标有“专利号:981143xxx.x”的字样。据调查,这只是一个专利申请号,该产品仅获得发明专利的申请,并未被授予专利权;还有很多伪造批准文号的假保健食品常常都是用的这一招。

保健品中加入药品成分现象

保健食品的功能是有限的,一些生产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为强化保健食品功能,就违法添加一些药物。减肥类、辅助调节血糖类、抗疲劳类等保健食品是非法添加药物的主要产品类别。

一些抗疲劳类保健品违法添加了西地那菲,即俗称“伟哥”的成分;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添加了格列本脲、格列奇特等有降糖作用的处方药;一些减肥食品,也都添加了西布曲明、芬氟拉明等药物。

保健品中添加药物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在减肥保健品中添加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排尿降低体重,但是长期服用会有口干、心率不齐、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在抗疲劳保健品中添加“伟哥”,可导致男性缺血性视神经疲劳甚至永久性失明;在改善睡眠保健品中添加安定药物,长期服用会有视物不清、便秘、头痛等不良反应;在“增高”类保健品中添加激素,长期服用会使人体代谢改变,导致儿童性早熟,增加患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几率。

如何辨别药品与保健品

从概念上明确两者的区别

保健食品是指富含人体所需营养素及能调节人体功能的食品,其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药品的主要功能是治疗疾病。绝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

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对人体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适宜于健康的人或生理功能减退的人以及某些特殊需要的人食用;用于保护健康、预防疾病、不以治病为目的;可以不经过临床试验;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具有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号。按照规定,保健食品应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字样,然而当前许多保健品不仅不注明,反而有意夸大保健品功效,致使部分消费者误将保健食品当药品。

药品:具有药品的基本特征,即选择性、适应症、不适应症、毒副作用、用量、疗程、用药禁忌、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使用对象是病人;要经过临床试验,具有确定的疗效;经国家医药管理部门批准,有药品专用批号。

从批号、专有标志或标志上识别

药品标示为国药准字H(Z、S、J),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非处方药的包装上必须印有专有标志:红色或绿色OTC。

现行的国产保健食品标示为国食健字G××××××××,进口保健食品标示为国食健字J×××××××。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天蓝色草帽和保健食品字样。

从包装标签、说明书上识别

药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应当注明药品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保健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必须注明保健食品品名、生产单位、保健食品标志、批准文号、主要原(辅)料、功效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食用量与食用方法、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标签、说明书和广告不得宣传或暗示疗效作用。

保健品与药品的适用情况

保健食品是食品 这种属性使得保健品应该至少具有两个特点:营养与安全。保健食品所选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保健食品经过卫生部指定机构进行毒理学检验,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保健食品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 这是它与一般食品不同之处,它至少应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作用的某一功能,如“调节血糖”、“调节血脂”等。所以它有功效,可以促进、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保健食品只适合特定人群食用 保健品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分,只能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来满足人体的要求,不能治疗疾病,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篇4

武昌的刘小姐则上了一回消毒产品的当。刘小姐患有鼻炎,一到寒冷和干燥的天气就发病,呼吸不畅。一天她听同事介绍,有一种喷剂产品对鼻炎很有效果,于是花钱买了两瓶。用了几天,病情越来越重,只好上医院。医生告诉她,这种喷剂产品其实属于消,不应将其用于治疗鼻炎,刘小姐是对其中的成分过敏。

专家指出,保健品、消、化妆品谈不上疗效,只有药品才有疗效,而且就算是药品,其疗效对患者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包治百病。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一定要看清楚它的批准文号,不要轻易相信推销人员的口头宣传,不要把保健品、消、化妆品和食品当作治病的药物来使用。

保健品和药品有区别

孔女士的宝宝感冒了,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开了板蓝根冲剂等药品。孔女士划价后,突然想起在家附近的超市里也看到有类似的“板蓝根茶”卖,于是就去超市买了几袋,拿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医生告诉孔女士,这些类似的“板蓝根茶”不是药品,在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等方面都比不上药品,治病还是要认准药品。

与孔女士相似,很多人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一些普通食品、特别是一些保健食品上。其实,专家指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功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制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仔细阅读产品标签,查验是否印有保健食品统一标志(小绿伞)和卫生部发给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从各方面来看,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分是很大的:

审批门槛高低不同

药品的配方必须通过严格的药理、病理和毒理检查以及多年的临床实验观察,经国家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和投

放市场。保健品是不需要经过医院临床实验观察便可生产和投放市场的。

质量控制标准不同

药品必须在药厂中进行生产,药厂的生产能力、技术条件、车间的空气洁净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国家要求所有的生产药品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GMP)。而保健品是可以在食品厂加工生产的,其生产标准比药品低得多。

质量控制内容不同

作为药品,不但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标准,就是在生产后,也要对产品进行从外观到内在含量等各方面检查,符合标准方为合格。而保健品则仅在检查细菌、污染物等卫生指标合格后即可上市销售。

同样,化妆品(文号应为“卫妆字”)是指以涂搽、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品,化妆品也是不能用于治疗疾病的;消(文号应为“卫消字”)作为一种外用消毒杀菌产品,不具备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功效,与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家消毒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消毒产品就是起一种杀灭和消除病源微生物的作用,不能出现或暗示治疗效果的宣传。

假药宣传的陷阱

近年来,一批存在夸大和虚假广告的保健品等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查处。夸大疗效,名不符实,是许多“伪药品”的相通之处。

有统计,一些营养口服液含有性激素,尤其是一些男性壮阳保健品,成分多含有雄性激素和中枢神经兴奋剂。这样的“保健品”只会“透支体力”,长期使用有害无益。而一些女性使用的调经、养颜产品,则大多含有雌激素。女性摄入适量雌激素,的确可以改善一些机体性敏感、蛋白质合成及脂肪分布。但如此低廉的添加剂,再配上几种所谓的天然药物,精美包装后售以数十元一盒,实在可以称为“暴利”。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儿童口服液、健脑产品也含有性激素,严重地影响了少儿的健康成长。

标榜“最新成果”

一种产品被推出后,常被冠以所谓的“最新成果”。在宣传广告中,各种号称“最新成果”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在这美妙的词语背后,几乎都是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捏造病例,宣传疗效

各大医院门诊、病房,病人和家属常会收到厚厚的一沓推销人员的各种“健康产品”的广告,里面的内容可谓“情真意切”,有“一位患者的日记”,“家属的感谢信”,甚至“病历摘要”等等,仿佛这些产品真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灵丹妙药,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打着所谓检测结果的幌子

一些药店、商场的保健品柜台,常有许多声称“免费诊断”的仪器,从“微循环”到“手纹知健康”无奇不有。大凡上前测试的消费者,无不被告之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然后则向其兜售一些保健产品。专家指出,这一类“会看病”的仪器,大多属于既无确切的管理规范,又无确切的科学根据的产品,消费者切莫轻易相信。

远离“非法集会”、“义诊销售”

篇5

就目前所产生的情况来看,普通食品容易被误认为保健品主要有4个因素。

1.商品名称凸显“成分”。

商品名称是吸引消费的首要因素,几乎所有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会从商品名称着手,判断其属性。部分经营者可能利用产品所含的少量营养成分,暗示消费者该产品中“富含”该营养成分误导消费者。例如某宣称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胶囊类样品,但其具体含量的比例非常低。

2.利用生产或推荐单位的“权威效应”。

调查显示,一些消费者在辨别商品时,会不经意产生“权威效应感”,以生产单位与推荐单位的行业专业地位来判断商品性质。例如“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配制酒”,“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还有直接将“行业协会推荐产品”字样标注于商品名称之下,这些产品并不都是保健食品,但在辨识过程中,消费者大多会误认。

3.商品外包装“显著相似”。

商品外包装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两类商品在包装上显著相似。例如某品牌的“螺旋藻软胶囊”与“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明明不都是保健食品(螺旋藻软胶囊是普通食品),却披上了相似的外衣;二是虽然包装视觉效果上略有差异,但局部的共性构成了实质上的相似,例如同为“破壁灵芝孢子粉”,一个有小蓝帽(保健食品标志),一个没有,那么二者的身份就完全不同:一个是保健食品,一个是普通食品。

4.营养素产品的特殊性。

目前在我国,除营养素补充剂属于保健食品外,其他营养素产品都不能作为保健食品。比如维生素C补充剂就属于保健品,而维C饮料等就属于普通食品。然而调查中发现,明示具有营养素成分的产品不胜枚举,相关样品的误认率普遍超过50%。

2个方法辨真伪

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而食品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从这个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1.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在一般食品中也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含量较低,在人体内无法达到调节机能的浓度,不能实现功效作用。保健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是通过提取、分离、浓缩(或是添加了纯度较高的某种生理活性物质),使其在人体内达到发挥作用的浓度,从而具备了能调节人体机能的功效。2.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适用范围,而一般食品无特定的适用范围。

篇6

滥用性激素。据统计,一些营养口服液含有性激素,尤其是一些男性壮阳保健品,成分多含有雄性激素和中枢神经兴奋剂。这样的“保健品”只会“透支体力”,长期使用有害无益。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儿童口服液、健脑产品也含有性激素,严重地影响了少儿的健康成长。

标榜“最新理论”。一种产品推出后,常被冠以所谓的“最新成果”。在宣传广告中,各种号称“最新理论”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在这美妙的词语背后,几乎都是在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捏造病例,宣传疗效。各大医院门诊、病房以及病人和家属常会收到厚厚的一沓推销各种“健康产品”的广告,里面的内容可谓“情真意切”,有“一位患者的日记”、“家属的感谢信”,甚至“病历摘要”等,仿佛这些产品真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灵丹妙药。

打着所谓科学检测的幌子。一些药店、商场的保健品柜台,常有许多声称“免费诊断”的仪器,从“微循环”到“手纹知健康”无奇不有。这一类“会看病”的仪器,大多属于既无确切的管理规范又无确切的科学根据的产品,消费者切莫轻易相信。

专家指出,保健品、消毒产品、化妆品谈不上疗效,只有药品才有疗效,而且就算是药品,其疗效对患者也是有个体差异的,更不像一些宣传所说的那样包治百病。

治病一定要认准药品

从各方面来看,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是很大的:

1.审批门槛高低不同。药品的配方必须通过严格的药理、病理和毒理检查和多年的临床实验观察,经国家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和投放市场。保健品是不需要经过医院临床实验观察便可生产和投放市场的。药品是具有确切可靠的疗效和适应症的产品,而且有明确的不良反应的说明。

2.质量控制标准不同。药品必须在药厂中进行生产,药厂的生产能力、技术条件、车间的空气洁净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国家要求所有的生产药品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GMP)。而保健品是可以在食品厂加工生产的,其生产标准比药品低得多。

3.质量控制内容不同。作为药品,不但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标准,就是在生产后,也要对产品进行从外观到内在含量等各方面检查,符合标准方为合格。而保健品则仅在检查细菌、污染物等卫生指标合格后就可上市销售。同样,化妆品(文号应为“卫妆字”)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某一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品,化妆品也是不能用于治疗疾病的。

消毒产品(文号应为“卫消字”)作为一种外用消毒杀菌产品,不具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功效,与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家消毒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消毒产品就是起一种杀灭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宣传上不能出现或暗示有治疗效果。

远离“非法集会”、“义诊销售”

篇7

机会难得。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总局前段时间下发关于不准“糖尿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病症、肿瘤等”不准在大众媒体上广告的文件,原来比较聪明的“傅山健康咨询中心”模式也被制止了,从此,患有以上病症广大消费者在电视和报纸上很难在找到治疗此类疾病的领导品牌的身影了!信服广告的广大中国百姓茫然了----我该买什么呀?!

篇8

骗局2 大肆宣传疗效 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3 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 “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 “进口、专利、高科技”

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 “免费旅游”、“赠送体检” 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 “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经常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骗局8 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篇9

更严格的宣传管理

保健食品的功能性是其与普通食品的最大区别,也是保健食品的优势与卖点,《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则为保健食品的宣传戴上了“紧箍咒”。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王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健食品其实一直都不允许宣传“治疗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落实得并不到位,而《食品安全法》则要求连“预防功效”都不能提。

王珏表示,保健食品中宣称的“预防”与医学上的“预防”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指可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后者则指经测试验证有明显预防功效,例如疫苗。《食品安全法》对此没有区分,是严格按照医学上的界定要求的。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按照这个标准要求,则对保健品行业的宣传限定得太死,灵活度不如普通的营养品,这个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进行解决。

资料链接:《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如何有效宣传?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保健品企业如何进行合法有效的广告宣传?王珏建议:企业在宣传时多走情感路线,不涉及疗效;少在平面媒体上作文字宣传,表述不当很容易造成违法违规,留下“硬伤”;在保健食品的配套条例没出台前,平稳过渡,等“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标准”颁布后再采取具体的对策和调整。企业在邀请名人做代言时,不能让代言人做亲身证明,说自己服用了该产品,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但可以宣传产品的成份、质量值得信赖等。

对于一线销售人员,他们又该如何做到合法、规范的宣传与推销呢?王珏提醒,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时,不要谈治病,不要提及产品的保健功效,不要向消费者承诺任何效果,不能散发不符合现行广告法规的书面宣传材料。王珏还建议,可以向顾客介绍产品的有效成份,这些成份对人体有哪些好处,有哪些优势,适合哪些人群食用,可以列举真实的产品食用者案例,给顾客提供参考对照。

更严厉的赔偿标准

之前,食用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一旦权益受损,最多只有两倍的赔偿。同时,最高赔偿额还有限定,最多几千元,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

而《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则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同时也对保健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产品质量要求。不过,食用保健食品的权益受损很难界定,同样的产品,你吃了有问题,但别的消费者吃了可能没问题,这个就很难解释。专家建议,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索要发票,且产品名称等信息要填写清楚,并妥善保留购货凭证。产品包装最好保留一段时间,如果出现问题,这些都是有利的证据。

资料链接:《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官员问责管理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从第四十三到第四十八条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其实食品添加剂名单之前就有,不过新法做了强调,让食品添加剂名单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是对于企业在保健食品中使用添加剂是否全部合法、剂量是否超标的监测很有难度。不过新法实行问责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分段管理中的责任。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当地行政官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受到严厉惩处。这让添加剂的使用,食品安全的监管更有力度,更加有效。

更严格的审批

保健食品的审批,一直就很严格,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审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审批下来,这也导致一些生产保健品的企业只能申请食字号,把保健食品当普通食品卖。

而《食品安全法》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道审批程序(这是普通食品所没有的),说明书和产品必须经过事先审批才能投入生产。审批要求,申报产品必须进行相关试验,提交能够证明其明确功效的数据。此外,国家还将建立保健食品召回制度。食药监管部门根据保健食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以采取责令召回、暂停生产、销售等措施,并予以公布。

不过总体上,《食品安全法》还是趋向于简化申报程序,利于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目前专家意见是倾向于简化维生素、矿物质产品的申报,其他产品的申报暂不会调整。王珏表示,这是因为维生素和矿物质相对比较规范,技术成熟,使用起来也比较安全。

在申报费用上,《食品安全法》也做了相关调整。自2009年1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化妆品审批费、新资源食品(保健品)申请审评费。这些费用的取消将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影响产品的价格走向,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今年下半年将会启动保健食品的再注册,2005年7月1日以前拿到批文的企业都要做好再注册的准备。

统一监管模式

2003年以前,保健食品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监管。2003年机构改革后,保健食品的监管机构涉及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质检、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多个部门。

作为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产品,保健食品大多数不能像普通食品一样进行标准化管理,只有通过严格的注册审批程序,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和有效,实现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和保健作用。

但是,对于保健食品是实行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配合监管?还是实行分段监管,各界一直存在争议。2009年4月1日召开的立法协调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主题讨论,最终《保健食品监管条例》送审稿第五条明确了保健食品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多部门配合监管的总体思路。这对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保健食品行业迎来“统一监管”时代。

篇10

OTC的全面介入

一度在我们这个刚刚成型的市场上,药键字曾经是营销的主流,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来操作,也在这当中有过太多的争论,也有过太多的市场大起大落,保健品能否给疾病以治疗有许多的辩论,这其中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的,中医为依托的理论依据仍然在沿用着保健品的多种推介,无法给予十分正确的定性,所以保健品的最终确定如何,将随着04年的一声大吼,一刀切地把保健品归纳在食品当中,与药品进行明显的区别,其中的原委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事大多知道,保健品的正确定位就是食品,冠以“保健”两字,将是04年以后一种新的健康食品营销竞争局面,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非常熟悉这个市场,一般来讲,保健品在市场上叫卖,靠的是我们的一种宣传与长期服用的保健效果来支撑市场,药键字的完全退出,给予我们这个市场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时间给予调整,许多保健品已经转化成为食品,有的转化成为药品,从药效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不会再出现关于宣传功效上的差别,对市场的规范已经形成两种格局,消费者也在这段时间里有了对产品消费上的理性认识,保健品的市场运作开始转化成一种面上的推销,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功效宣传也有疾病转入症状的改善上,从而使保健品的推广更加具有大众化,更加适应于许多消费者,为全面在有条件下的健康经济消费增加了范围。

无论如何,对于营销来讲,通常我们叫做来什么做什么,保健品的04年推广,对药键字的退出影响已经不会再产生较大的波动,常规的营销理念也从传统的医药保健品当中脱离出来,市场一度将会难以适应这样的宣传口径,也就是保健品的众多功能完全一样的前提下,如何跳出来,如何弥补“药键”的宣传空缺,变得非常关键,也是许多商家与营销专业人员的必须面对课题,在04年当中,越来越多的保健食品将提前上市,强行占据市场空间进行消化是保健品运作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有太多的厂家已经积蓄了许多产品等待上市,多产品多头的垄断式卖场经营成为商业零售的统筹,为药键字退出后填补市场空间。因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厂家发现一个或者几个产品在保健品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浪费许多资源,重新对行情的分析将迅速提高市场空间的缩小,这与战术上的个别突破没有矛盾。 04年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OTC市场将对保健品市场有非常强大的冲击,现在的非处方药品在药店零售当中,同样是采用保健品的经营手法,虽然在宣传上有了许多限制,但在传统营销上仍然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方面,OTC产品通过包装与媒体广告的结合,打出疗效牌冲击保健品的空间与禁区;另一方面,采用保健品的促销与推广手段,努力提升产品的品牌,通过强力的视角感官来引得消费进店消费。OTC市场的全面介入,将对保健品的规模化经营有不少麻烦,04年将是保健品与非处方药在零售领域里互相竞争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发生结构调整后的首次冲击。 OTC市场在运营中,目前比保健品具有的优势可能削弱保健品的整体规模性增长,其中的价格优势与遍地的零售场面,还有消费意识的普遍提高,毕竟靠保健不是整体的消费目标,虽说健康行业的增长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也会有比较大的提升,04年在整体的运作上,保健品需要比以前有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竞争,去提高经营水平。

企业转型初具模型

市场竞争出现新格局 随着市场转型期的初步结束,保健品企业已经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了保健品的经营渠道与经营模式,也发挥了保健品经营者的智慧,大胆采用市场营销的特殊用运经验,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有着比较合理的市场布局,在区域销售与通路建设上更加注重于对时机的把握上,可以发现,04年的保健品销售将在现有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战术会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从而建立保健品品牌时代的到来。

我们知道。保健品从2000年市场开始转型后,慢慢地保健品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营模式会在04年以后的市场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将带领一大批保健品企业同时前进,目前市场上建设起来的经营模式初步有三种,一是媒体广告下的招商行为,通过招商给予解决企业产品多元化后的出路,积累资金,也为企业发展主要产品与科研提级;二是厂商联营的布局,通过与比较大的区域经销商合作,在区域内全面合作,包括促销宣传、形象、品牌提升等,厂商联营的局面将在04年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站在零售的角度看,占有了充分的依据,从厂家的节约资金与提高效率,也能够尽快占有市场面上是非常有帮助的,商家也能够驾驭渠道与网络的基础上,尽可能赚去最大的利润,同时也能够保证经营行为的多方为发展,比“守株待兔”式销售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厂商联营是保健品经营的另一种模型;三是自主经营模式,保健品从02年开始摸索自主经营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有了比较客观的经营环境,几个运做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大连珍奥等一大批以直销专卖的形式出现,大大击活了保健品市场,这种模式已经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完成初步营销规模。

企业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经营模式如何发展,如何更加有利于市场的正常经营,将是不小的压力,但也是一种现成的果实。从市场竞争来看,04年要防备的也是以前的一些老问题,比如不了解其中一种模式的精华,盲目经营,将大大提升风险,04年出现新的竞争格局,主要就是模式不同上的竞争格局,保健品在经营上,不象以前一样,只有一种模式,你做广告我也做,你地面我终端,你乡村我城市等简单的重复竞争,浪费了极大的市场资源与经营成本,04年的主要结构已经分化,从转型这个角度分析,我们无须为几千家保健品的存在而担心,因为模式的不同,经营的目标与方式也将随之改变,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将不同于无序的竞争。

那么竞争的方向发生变化,竞争的实质存在于一种模式下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将大大梳理市场秩序,按照产品的性能、价格、服务等比较,谁有内力,谁工作做到家,谁具有别具一格的经营思路,将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竞争的风险也就将浓缩在技术上,如果不能够解决营销技术,战术狭窄,思路僵化,那么竞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拼客户时代的到来  营销触及最底层

我们讲营销时代迎来了沟通时代,一对一时代,保健品营销时代始终站在前沿阵地,当一个营销时生变化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从事的行业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03年营销的经验来看,这个沟通时代也好,一对一营销时代也好,客户时代将是最终的结局。许多年以前,我们就在喊,现在是上帝的消费时代,但那是根据时局的演变而来的,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客户时代,相应也比较简单,服务行业的一种行为准则而已,现在我们的营销结构发生原则的变化下,重新审视客户时代,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熟知的现在的消费者是越来越难以侍侯了,原因是我们的消费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需要更多实物以外的消费需求,需要获取更多以外的附加值,同样消费知识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提出新的经营方向,原来的产品推销已经不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因此,需要准备更多产品以外的知识性东西。从关注健康这个角度分析,消费需要知道产品的实际功能、疗效、副作用、产地、企业品牌、价格比较、售后服务与保障、能够提供什么便利、能够产生什么长期利益等等。由于消费者的迅速进步,给我们从事健康行业的带来全新课题,我们需要学习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并能够迅速应用到实际中去。

那么,实际上你无论何种形式,只有抓住客户你的产品才可以销售出去,拼客户就是营销领域的主要目标,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如何抓住客户,如何让客户成为你永久的消费群体,培养忠诚客户是当今营销领域的头等大事,只有抓住了你的主要客户,所有的经营目标才能够有条件的实施。 在触及到客户就是到达营销的最底层,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层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营销才完成使命,如何做好这个层面的客户工作,是保健品经营者必须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发现,营销人员创造了许多种方法,比较常用的就是让消费者填写服用感受,通过有奖的方式执行,其次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机会,我们熟悉的会议营销,活动营销,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明白,另外就是通过回访的办法,建立消费者档案,经常拜访与联络感情,建立长线的消费行为,所以客户工作已经在各种形式下,慢慢展开,逐步递进,局部发展。

拼客户 、拼服务、 拼经营技巧是保证经营销售行为的非常措施,在强大的客户面前,做好服务与提高建设性的经营技巧是04年的营销机会!

监管新体系 安全与疗效齐头并进

篇11

补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补药扶正的效果主要是通过调整与增强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使各机能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来实现。补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等四类。

代表:1.人参、鹿茸,补气补阳,多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抗疲劳、强心、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胃肠分泌、增强肌力等作用。

如当归、首乌、麦冬,补血补阴药,具有抗贫血或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及降低血脂或血糖等的作用。

误用之弊:补药的上述作用与西药的作用相对照,可知中医补药的各种功效与西药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贫血药物和免疫系统药物的部分作用相类似。补药为虚症而设,身体健康、正气不虚者不宜滥用,以免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或导致气血失和,即误用补药有“误补益疾”之弊。

营养药

是指能起到补充人体营养物质作用的药物。众所周知,人体所需要的常见营养物质有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由于疾病、饮食摄入不足、肌体消耗过大等原因造成体内上述物质缺乏时,就需通过饮食营养的手段或用药的途径及时补充上述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代表:注射用的葡萄糖液、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所用的各类维生素、铁剂、钙剂等都属于营养药物。

误用之弊:营养药的应用也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能盲目乱补,能通过饮食途径补充的营养物质就尽量不要用营养药。健康人如果不加选择地服用,超出营养药的安全范围,反会危害人体健康。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措施。

保健品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也不能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它仅能使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误用之弊:对于保健食品,多数人抱有两种观点:一是,现代人营养都过剩了,还吃什么保健食品?二是,生活条件好了,多吃保健食品对身体有好处,反正又没有什么副作用。专家认为:两种想法都不正确,不可将保健食品功能夸大,也不能说保健食品就是没有功用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现在所指的保健品,首先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保健性质。但是,我们不要被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迷惑,认为保健品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提神醒脑作用的“特效药”――作为药品,一定要经过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

走出“补”误区

误区一:进补只适合于病患。

专家视界:“只有身体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补,营养充足、无病无痛的人,就不必吃补药了。这好比衣服残破要修补,不残、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无须缝补。“这个论调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实际上,不论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由于自身种养殖条件以及食物生产、加工和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存在抗菌素残留、农药残留、金属超标和营养素丢失等问题。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食用快餐式食物、高脂肪低纤维食物,营养价值难以满足身体需要,长期疲劳、压力过大,周围环境污染等也会使身体机能下降。因此,健康的人在合适的时机下,也需要进补。

误区二:“虚”就得补。

专家视界: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进补。身体虚有许多种,每一种虚症,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不对症,不但无效无益,有时反有副作用。老一辈中医师的用药是十分严谨的,即使是现成的补药或补膏,也要观其处方成分然后辨证使用。因此,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体体质和机能状况进补、调理,服用哪一类补品更为合适、收效更大,应当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用补品代替一日三餐。

专家视界: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仅依靠营养补剂。《皇帝内经》就明确指出: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肌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现代营养学证明,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你的营养均衡。

误区四:用进补代替锻炼。

专家视界:医学家对人们提出忠告:“生命需要运动,只有配以必要的体育锻炼,营养补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无论是正常营养的摄取,还是营养补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于人体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代谢利用率低,吃下了营养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

误区五:补品越贵越有功效。

专家视界: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如龟板、鳖甲、藏红花、虫草等。然而,没有针对性地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况且,补药中能有几两鳖甲?所以说,药价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疗效的优劣。

误区六:饮食丰富就不需要进补。

专家视界: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理论上讲只要饮食种类多样,就能得到营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会吃得那么丰富。”专家认为:由于不可能通过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因此,吃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补充剂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七:“药片”里的营养不如食物?

专家视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营养补充剂可以提供和食物中“等价”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补充剂里的叶酸和食物里的几乎没有区别。

误区八:营养补充剂可以自己选?

专家视界:不同人群可能缺乏的营养素有差异,因此,选择营养补充剂前,最好请医生检查一下是否缺乏以及缺乏哪种营养素,只须做一个简单的血检便可知晓。当然,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供参考,比如60%的人缺镁;处于月经期的女性16%缺铁等。

误区九:活性、离子、分子、络合的就是好的。

篇12

1.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一是具有明确和特定的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睡眠等,而普通食品一般只提供营养需求,没有保健功能,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健康声称”。二是仅适用于特定的人群,同时有“不适人群”,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如核酸类保健食品,不适用痛风病和血酸高的患者;蜂王浆、人参、灵芝类保健食品,少年儿童不宜服用等。而普通食品一般适用所有群体。三是对食用量有规定,因功效成分或营养素有“量效P系”存在,如用量过少,则达不到理想的功效,而用量过多,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例如:大豆异黄酮,日本经风险评估后认为饮食外摄入量不能超过30毫克/千克体重,而减肥饮料用的左旋肉碱,法国认定摄入量应小于1克/人/天;褪黑素,辅酶Q10、核酸、吡啶甲酸铬等对摄入量均有严格规定。而普通食品一般不需要规定。

2.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

一是保健食品可以声称具有保健的功能,但保健食品只是用于调节机体功能,不具有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药品的治疗目的必需明确。二是保健食品需要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不得对人体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并且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而药品则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从强调保健食品特殊性的角度上看,保健食品是不同于普通食品与药品并具备两者部分特性的特殊食品。

如何选择保健食品?

1.观察包装标志

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并固定显示在包装的左上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蓝帽子”。“帽子”下面是卫生部或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号(产品研发后必须经过产品功能、动物或人体试验并通过SFDA严格的审核批准过程)。2004年之前保健食品归属卫生部审批,格式为卫食健(xxxx年)第xxx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2004年之后归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格式为国食健字G20xxxxxx号(G代表国产)、国食健进J20xxxxxx号(J代表进口)。所有合法销售保健食品均可在国家相关官网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查2004年之后审批的保健品,也就是国食健字号的保健食品);国家中药保护管理委员会(所有的保健食品不论是卫食健字号,还是国食健字号的均可查)。

2.观察保健食品包装上的相关广告用语

包装上应标明以下忠告语:“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同时保健食品卫生法规定:不允许夸大,不允许宣扬治疗功能,不允许乱写,没有的成分不能随便增加。例如:某减肥食品的广告:“瘦身效果:60天,速瘦15~20斤,婴儿肥、水桶腰、大象腿、肉胳膊、啤酒肚统统消失等”,广告对其功能进行了严重的夸大,误导了消费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谨慎对待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一些企业经常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推广宣传,利用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作为宣传卖点。不同职业人群,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新陈代谢特点、生理状况及生理需求不同,所以服用保健品的效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慎重。

3.仔细阅读包装标签说明

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除印有简要说明外,应标有配料名称、功能、成分含量、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注意事项、储存方法、批号、生产厂家等。保健食品的包装上若含有以下“禁忌语”则很可能是假冒的产品:如宣称产品为祖传秘方、含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等承诺,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等绝对化的用语和表述的应引起消费者注意,慎重购买。

4.注意产品的禁忌

篇13

1.1产品缺乏创新

产品结构单一,几年不变样,不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使不同品牌同一面孔的产品充斥市场。

1.2价格手段单一

制定产品价格时只考虑产品成本和利润要求,不考虑市场状况和消费者需求,产品价格不能被消费者接受,导致产品大量积压。

1.3销售渠道管理不力

缺乏营销管理体制革新,使得传统的销售渠道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销售渠道管理方面,企业不是把对整个渠道的控制和管理放到应有的高度予以考虑,而是普遍存在把产品交给经销商实现回款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致使产品失去渠道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不高。

1.4促销手段单调

认为促销就是作广告,不惜花巨资做广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和短期效益,而不是将广告、推广、推销、公关等促销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促销的最佳效果。

2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

2.1产品策略

首先,从营销的角度看,促使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真正需求是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保健品只是消费者获得健康的一种物质手段。由于健康具有标准多元化和难以准确界定的特点,它直接导致了保健品功能的多样化:补钙、补血、补维生素、补脑、补肾……,可谓应有尽有,同时它也为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保健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位时不仅要突出产品的功能功效,而且要强调这种功能对健康的重要性,这是保健品定位区别于其他产品定位的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保健品定位区别于其他产品定位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则是礼品定位。中国人在节日期间走亲访友有送礼的习俗,随着“送礼送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保健品市场节日期间的礼品销售额几乎占据了全年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礼品定位的重点是设计精美华贵、喜庆色彩浓郁的产品包装,靠突出礼品消费概念而弱化产品的功能诉求取得来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2.2价格策略

保健品的定价一般考虑顾客的心理价位。由于保健品在其原料配方、生产工艺和产品特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功效大小和副作用大小等方面更是难以准确衡量,顾客只能凭直觉和使用后的感受来评价该产品的价格和价值是否相符,于是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最高价格就成了产品的零售价。

但是倘若市场上相同功能的保健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消费者认可的市场价位时,产品的定价就要充分考虑这个价位,在其上下进行波动而不能偏离太远。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市场价位并不是指产品的价格,而是指消费者的日服用成本,即:某保健品的产品价格为P,每件产品可服用D天,消费者的日服用成本为C=P/D。

2.3分销策略

分销策略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分销模式的选择,保健品通行的分销模式有以下三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

(1)经销商。经销商负责分销工作,企业提供广告、促销员、促销物料等促销支持和后勤支持。采用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各经销商在当地的网络资源优势,在全国市场迅速开展分销工作,符合产品在成长期的营销工作需要,其工作重心是寻找符合公司要求的经销商,与之合作共同开展销售工作。

(2)经销商买断经营。经销商买断某个地区的经营权,全权负责该地区的分销、促销等工作,企业只提供后勤支持。通常营销实力薄弱、资金不足的企业采用这种模式。

(3)企业直销。企业不通过任何中间商,直接和零售商合作开展销售工作,企业根据市场大小分级由市场大区、分公司、办事处、工作站(一称管理站)来层层管理。一般资金雄厚、营销队伍宏大的企业通过这种模式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和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零售终端的区域选择方面,应选择竞争不太激烈的薄弱环节着手,如乡镇或城市的郊区,按“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的原则来选择零售终端所在的区域。因为目前各大城市的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要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必须投入全方位、多频率的广告以及组织配套的人员促销活动,从而导致巨额的营销费用,这对于中小型保健品企业是无法承受的。而且摊子铺得太大,其结果往往是小量的广告和配套的促销活动没有达到启动市场的要求,使得整个市场全军覆没。

2.4促销策略

保健品的促销策略包括线下营销和线上营销两种,线上营销指各种高空媒体,如电视广告、报刊软文等,线下营销主要指在零售终端、社区举办咨询、直销等促销、展示、推广、公关等活动。

线上营销是旺季销售的关键,合理运用可以快速营造销售氛围,加强提示作用,强化品牌形象,引导地面推广。电视广告适合抓观众的从众心理,传播保健概念,增强产品品牌。报刊适合刊登功效性软文、新闻性软文,通过说理引起读者的共鸣。“软文”这种保健品独有的炒作模式自脑白金首创以来成为了保健品的重要营销利器:软文说理透彻、科普性强、广告的埋伏性好,消费者阅读时会不知不觉引起共鸣并产生购买欲望,而且软文以报纸、宣传单为载体,费用少、传播面广、可控性强,因此受到保健品企业的大力推崇。但是由于软文这种模式已运用多年,消费者已经见怪不怪了,广告的埋伏性和科普性等效果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保健品企业在进行线上营销应慎重考虑,处理好电视广告和软文的关系。

线下营销中最重要的要属终端工作,现代意义的终端不仅是产品销售的场所,还可展示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营造场景营销氛围,使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产生信任感,从而争取大量的购买者。终端工作又分为软、硬两部分:软性工作就是让营业员、促销员正确、积极地推荐公司产品,主要通过培训和各种激励手段开展工作;硬性工作指产品陈列、POP(购买点的广告)设置和促销活动,如所有终端产品摆放位置应显目,POP应摆放在门口或产品旁等最有利产品宣传的位置等。

3中小型保健品营销组合方案实例

3.1背景介绍

某公司产品AA羊乳片、AA营养球是采用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强化AA和DHA的配方食品能促进大脑智力发育,提高认知能力和视敏度,我国已批准在0~7岁儿童食品中添加)为主要原料的新型益智类儿童营养食品。该产品定位于高档市场,消费者日服用成本为2元/d。分销模式上采取经销商,并且在每个市场均选取2家经销商分别负责商超渠道和OTC渠道的分销工作,选择了苏州、无锡、常州为前期试点市场。在促销策略上以人员促销为主,报纸广告为辅。

在3个多月的试运营后营销组合效果总结如下:

优点:产品的概念新颖、包装精美,对经销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消费者愿意接受该产品,通过人员促销羊乳片销量良好;营养球礼品消费旺盛。缺点:消费者不能主动接受产品的概念,若无人员促销,产品不能动销;分销费用和促销费用太大,其中分销费用主要是商超渠道的进场费(但是大部分动销却由OTC终端提供),促销费主要为促销员的工资和报纸广告费。

3.2解决方案

产品方面:开发低端产品,完善产品线,使产品覆盖各收入阶层消费者,通过低价产品的大量销售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以营养球为内容物设计礼品装包装,抢占礼品市场,充分利用营养球包装精美、材质优良的优点。

价格方面:零售价更加灵活多边,结合该产品人员促销力度大、促销活动频繁的特点,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效应刺激销量的增加。

分销方面:停止商超渠道的分销和零售,待产品销量呈大幅攀升势头、产品进入成长期时再考虑进入。一方面可大大降低相应的分销费用和促销费用,减轻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则可集中精力管理好OTC渠道,提高销量。

促销方面:在保证必要的产品信息和宣传的基础上减少报纸广告投入,用加强终端工作的方法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