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文明的感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如今环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长于繁衍;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可是,我们大家又有谁去关心这个问题呢?大家一味的认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就是绿色的,给人一种清新、安静的状态。对,可谁又会想到现在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若是你沿着河边散步,一阵微风轻轻吹来,阵阵恶臭顿时向你扑面而来。若你向水中望去,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杂烩呀!看!水面上飘着垃圾袋、饮料瓶……水中的鱼都被熏的露出了白肚皮。谈到这儿,就没人会设想一下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会如何?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地球会如何?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它关系到人们未来的生存危机!
现如今科技发达,经济市场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爆发。国家的许多资源被众多企业们不是破坏了就是浪费了。我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部分也需要以进口作为补充。许多河流湖泊也被工厂所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导致周边的人无法饮用!
这些问题在人们眼中已是十分严重,可现在有一个最严重、最值得令人们谈讨的问题——雾霾。
幸福的生活已经起航。如今家家户户基本上有了小汽车,无论是出门游玩还是上班,走到哪儿都离不开车。再加上工业将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于大气中,二者一结合,严重的污染了空气中的环境,使雾霾的严重性再一次加深……
资源的破坏,河流的污染,雾霾的加重,祖国母亲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了。为了祖国母亲,应该努力的改变这一切,使这一切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焕发活力。
空气是心脏的动力,也是我们的呼吸机,我们都为了心脏的动力都应该去保护空气,不要让它蒙上一层灰色的面纱。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哺育我们中华儿女的乳汁,保护生命的源泉,不要让清澈的河流不再流动……
我要让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树变得更绿,空气变得更清新,阳光变得更灿烂,大地变得更生机……一切都是缤纷的世界!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好家园,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保护生态资源,使地球母亲恢复它原本的样貌!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美好家园!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懈努力!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心得2暑假里,妈妈带我来到山西路凤凰书城,向我推荐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正如伟大哲学家所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今年暑假天气的异常炎热,东北等地水灾的爆发,全球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不正说明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吗!我们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剧增,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不堪重负的地球在哭泣!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着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无声的抗诉》。
有一次,小作者和父母去外地旅游,由于需要乘六个小时的火车,他们不得不在火车上用午餐。就在用餐过程中,小作者发现在他们前面一桌长着棕色头发的外国人拒绝了服务员给的一次性餐具,反而从自己的包中掏出装着各种餐具的黑色小盒子,并拿出自己的餐具开始用餐。也就在同时,小作者忽然听见斜对面的乘客很不屑地轻声说道:呵,这个老外真傻,有一次性的不用偏偏要用自己的,连自己吃亏了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现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吵的餐厅更加安静了。
那个外国人用晚餐后,在经过那个嘲讽他的中国人面前时,用生涩的中文,以一种讽刺地语气说道:像你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节约。说完冷笑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十分羞愧!是呀,目前国内有近千家企业生产一次性餐具,年消耗林木资源五百万立方米左右,而我们国家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上海的快餐业每天扔掉的一次性餐具垃圾为二百吨。列车更厉害,一年消耗三亿双筷子。伟大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大自然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绿色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体现着时代精神与文化。同学们,让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向人们发出倡议,从自身做起,一起用实际心动绘出美丽中国!保卫美丽家园——地球!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心得3在暑假之余,我读了《美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让我明白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的缺乏、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道理。
城市对人类的进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让人类的生活更便利---高铁、地铁、汽车......不久的时间就能到达几百米外的地方。城市给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高山、大树、海洋,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城市人类变得更加文明,会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而不是一切都像大自然索取。城市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从不间断的给人类带来欢乐。
虽然如此,但是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却不可避免。人类几十亿人口,每天都有数不尽的地球被人类索取,是的地球遍体鳞伤。伤痕累累。因为人类的贪得无厌,所以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迎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人类的人口众多,而又发明了许多大型的交通工具,是的交通经常堵塞,无法前行。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使原本清新的空气变得污浊,人类呼吸困难。如今的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大的惊人,人类处理不了就排进海洋,让一部分海洋遭到污染,鱼类不能生存。城市的食品垃圾、化学垃圾、工业垃圾,也造成了部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使它们不能种植和饮用。
这些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它们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做大自然的保护者,并呼吁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护大自然,缓解自然危害i。多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减少空气污染并抵挡风沙,防止森林变沙漠。提倡少用塑料质品,减少白色污染。倡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不让它门被捕猎者猎杀。我们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我们的农乡更加美丽,我们租股山水更加美丽和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让我们做一个美丽中国的神态文明建设者吧!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心得4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我终于把《美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这本书看完了。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农村,山川与河流,我国的人民以及我们青少年学生身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本书也严肃的指出了在资源环境,生态文明以及人的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严峻的问题,如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等,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地球母亲的的前途正被阴云所笼罩,看到这些,我感到特别的痛心。
联想到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平时爸爸送我上学,经常遭遇大堵车,有时候急得我恨不得从车上跳下去步行上学;周日上凤凰山游玩,山道上不时出现一些矿泉水瓶以及五颜六色的食品包装袋,真是大刹风景,也严重影响了我游玩的心情。尤其让我难受的是6月初的时候,由于周边农村焚烧秸杆,老家那个小区全笼罩在一片浓烟中,在那边呆了半天,我便咳嗽不止,眼泪鼻涕哗哗的流个不停还不时的打喷嚏,去医院找医生看了下,说我的过敏性鼻炎发作了。想到这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学生,我是不是应该以自己的行动,为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力量呢?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知道我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我们要从小培养“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家的时候提倡低碳生活,比如要将垃圾袋分类后再丢入楼下的垃圾箱;少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盒和一次性筷子并用手绢或毛巾代替一次性餐巾纸;路程不远的,尽量不开车而改骑自行车;每次洗澡不玩水,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夏天开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8度,不频繁开关冰箱门等。在学校的时候注重文明礼仪,比如不乱扔纸屑,少用或不用木制铅笔、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不在课桌椅或墙壁上留脚印,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主动上前制止。这样的事情虽然很小,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勇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明天的家园一定会更美丽。
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吧!让天空增添一抹蓝,让大地增添一抹绿,我呼吁: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心得5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篇2
1.生态文学的概念。
生态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文学,关键在于生态二字,生态不仅仅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生态,而是指文学作品中包含生态思想和观念。通过对生态文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关键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生态系统观,联系观,整体观。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出寻求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意愿,这些就是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除此之外,生态文学也是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点是人类生活,落脚点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文学的内容。
生态文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毁灭,以及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报复,人类重新审视善待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所要展现的内容。此外,生态文学还格外主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人类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二、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生态文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二是在创作中展现危机与文化批判的不足,三是通过反思根源来寻找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
1.感悟自然与生态。
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能够促进当代中国文学与自然相融合,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大多具有诗人气质,在他们生态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入了大自然的气息。当代中国文学正需要这一融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学作品中自然生态的体现。一般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到自然生态,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对自然感悟的缺失,而生态文学正好加以弥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
2.有助于当代中国批判文学的发展。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经波折,发展至今。批判文学的发展可谓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更新。现代中国文学的批判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思考。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巨大动力。通过生态文学的描述表达使人们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生态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起到了丰富补充的作用。
3.引导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并且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状态。生态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起着引导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作用。生态文学和艺术创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增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气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或话语方式,生态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它可以而且应该表达新的生态观念,揭示现实生活存在的严酷的生态事实,以此来获取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凸显自我的文体属性和审美特质,这也是作家现实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的一大体现。这些都推动着当代中国文学朝着一个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
三、对生态文学今后发展的展望
篇3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的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篇4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不乏相关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内容,如二年级的《让家园更美好》、四年级的《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五年级的《不堪重负的地球》、六年级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内容,从而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知识传播与生活体验平台。
一、亲近自然,感受和谐之美
自然是陶冶学生品德和情操的最好去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正是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开始领略与体验自然的生态之美。例如,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失时机地安排了“春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模块的设置为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融入自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特点,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习得知识。如在“走进春天”这一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开展“找春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郊游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激发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然后,进行“话春天”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之余,抒发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感受自然的美。又如,在“秋天”相关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到一片金黄、处处充满收获的场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相机、思维甚至是歌声去记忆、感知、体验美丽的秋色,让学生与自然交融,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二、动手作业,加深体验与感悟
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所说的那样:“情感是一种心理力量,没有它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知识的传递与素质的提升不仅仅依靠课堂,生活与实践应该成为更广阔的平台。学生只有走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形成最为深刻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多布置与动手实践相关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教学学科不同的是,品德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以引导学生加深自身的体验与认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播放《我们的生存环境》《从一滴水说起》等视频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总结生活经验,进行节约用水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会在相关的比赛活动中想出用淘米水清洗碗筷、随手关闭水龙头等节约用水的办法。这时,教师再号召学生当“节水小卫士”,向周围的人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的理念,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知行合一,组织实践活动
篇5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1.2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2.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高中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而高中教育中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高中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先导。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意愿逐步搁浅与透支,对于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是极为不利的。
2.2高中生生态保护参与度不高
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少不了广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尽管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得不到知识、信息和理论方面的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3.高中英语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3.1挖潜教材内容,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Unit2的主要话题是Theenvironment。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素材。现在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更新教学理念,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真情实境之中
Module10Unit1Project的主题是Repor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giftforthefuture)。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高中英语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英语教学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以拓宽思路。
3.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存在的waterpollution、sandstorms、wildlifeex-tinction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environ-ment-friendly为题材的写作训练,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英语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介绍和阐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疏离的可悲,使其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生态观的重要性。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利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资源,紧扣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清明又至,思绪难平,感受颇多。既有感念,又有追思,更有一种对万木丛生、欣欣向荣,春染大地的惊喜和激动,是一种在春风中关于重生活、新气候、新追求、新目的的等待与企盼,是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清明关于人们而言,是一种肉体世界的漫游,让人们在历史与理想、传统与古代中追随中国文明的根源,感悟清明文明的精华,享用清明文明带来的愉悦,清洗心灵的尘埃,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用清明文明冷却急躁的心,用先贤愚人的高风亮节比对本人的言行,让历史通知将来,让文明冲刷灵魂。
同时,清明又是一种对清明生态的寄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调和静谧,就是人们对生态清明的逼真感悟。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清明节带着她娟秀而动人的面容款款而至,清明时节,天清地明,绿波荡漾,在孕育梦想与将来的时节里,人们缅怀先辈,远足踏青,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神往将来,以愉悦的心境迎接重生命的到来。是一次个人踏青、沐浴阳光、拥抱大自然的庄严盛典。从这一天开端,心灵上的天人合一与形体上的天人合一在春风和草绿中完成交融。秋冬的积郁可以在田野中大声呼吁,一吐为快,闲冬的倦怠倾刻荡然无存。对生命、对任务、对事业,都开端了新的追求和记载;新的追求,催促人们追逐春风,扬马策鞭;新的追求,鼓励人们要逾越昨天,发明今天。而大地山川间,“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幼稚纸鸢”,在悠悠春*中,念情转为豁达,凄冷绽放希望,四处出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图腾现象。
在清明节祭奠扫墓,千里赶上坟,追想家族和先祖的荣辱沉浮,寄予对将来的美妙向往。祭亡意在佑生,扫墓不只仅是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命回归到生命自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安静和清明,到达白居易笔下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内心洒扫静无尘”的境界。站在逝去的亲人墓前凭吊,追想先祖的恩德,告慰先祖子嗣传承和门庭荣辱之事,再次领会到人人间的爱心与暖和。回想不再是生活的担负,浅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篇7
3、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份安宁!
4、爱心是生活明媚的阳光,文明是人生温馨的春风!
5、我文明,建设文明;我诚信,建设诚信;我美丽,建设美丽!
6、人人参与,为争创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7、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热心公益事业!
8、增强文明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9、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和子孙!
10、礼貌待客客礼貌,安全行车车安全!
11、创建文明单位,争做文明职工!
12、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13、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14、您留给我一片洁净,我还给您一个健康!
15、讲文明,小处处处不随便;树形象大家家家是窗口!
16、感悟文明、理解文明、实践文明!
17、文明从细微处做起!
18、绿草喜人,脚下留情!
19、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
20、你给小草一点爱,保护环境靠大家!
21、创文明单位,建美好家园!
篇8
1.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不够系统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的缺失和现有规范的执行不力导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不强。2007 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草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环境教育法》出台。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缺失现象,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不明晰、相关教育课程无法实施,因此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
2.大多数高校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也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过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到达高度融合。而且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更谈不上将生态意识有效的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
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和诉诸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生态文明意识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认知生态现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谈”,不再是“真空”教学,才能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
3.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态文明素养是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养成的良好习惯。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保护生态也未成为所有社会群众的共识,加之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我国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约束性及潜在的生态危机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或者通过观看反映生态破坏的纪录片,从而以鲜活的资料和实地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首先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把权利与义务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用一种极强的责任心来看待人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把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其次将大学生的社会生态责任观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中,适当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3.以生态校园建设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篇9
的确,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物理学的世界观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人们享受到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和便利,也带来了足以影响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诸如能源的浪费枯竭,生态的破坏以及人的精神上的危机等等。这都需要用生态学的世界观去关注和引导,生态文学批评不仅担当了文学的批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优秀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来唤起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学的重新认识。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沈从文以他作为农民的质朴和对家乡的挚爱,以他对自然对土地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关爱和珍视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散文作为一种天然倾心于个人性的自由文体,最能折射作者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散文的解读尽可能地发掘散落其中的生态意识。
一、自然之爱的张扬
“沈从文也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他为读者构筑的那个美仑美奂的湘西,超越了平常的地域概念,代表作者心目中生活与生存的净土。他的《边城》,他的《凤凰》,他的《湘西》和《雨后》等,”对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认可和凡生皆美的泛神艺术观”以及用湘西这样一个概念试图化解原始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的努力,不仅与当代生态美学不谋而合,而且是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是生态批评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从大山中走出的乡下人,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倾注了他对自然的浓烈的感情和依赖,在他的笔下,一切自然界的生灵甚至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性灵,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是那么平和与宁静,是那么和谐与自然。
孕育了自然万物生命的水对沈从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我的人格的发展,和工作的动力,依然还是和水不可分。”对于普通人熟视无睹的云也被赋予了人性的魅力和关怀。“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和进取精神。”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听觉味觉触觉来尽情享受大自然所给予人的恩惠,即使尖锐呜咽的唢呐声也没能淹没他聆听新发醋的甜米酒开盖时泡沫泛涌的滋滋声:“新发醋的甜米酒,照规矩连缸抬到客席前,当众揭开盖覆,一阵子向上泛涌泡沫的滋滋细声,即不曾被院坪中尖锐呜咽的唢呐声所淹没。”他是用生命去聆听自然的呼吸,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的律动,从无处不在的生命中体验到永恒的意义。“我努力想来捉捕这个绿芜照眼的光景,和在这个清洁明朗空气相衬,从平田间传来的锄地声,从村落中传来的春米声,从山坡下一角传来的连枷扑击声,以及由于这些声音共同形成的一种特殊静景,手中一支笔,竟若丝毫无可为力。”
从与人类生存生生不息的水、天、云到作者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大自然的静中亦动,动中有静的和谐乐章,带给我们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和万物的感动。作者不仅关注自然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他更关注和谐自然中的人,“弄船人除少数铜仁船水手,此外全是麻阳人,在二百五十里内,这一条河中有多少滩,多少潭,有多少碾房,有多少出名石头,无不清清楚楚。水手们互相谈论争吵的事也常不离这条河流所有的故事。”与物质化欲望化的大都市文化相比,湘西朴实的民风和世世代代形成的与世无争的处世方法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但这种朴实无华中却蕴涵深厚的哲学意蕴。“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在同一个浑然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的,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真正的美就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最大的美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那种化出化入、生生不息、浑然不觉、圆通如一的和谐。”
至于作者笔下的无处不神,无物不怪,人神和乐,人神相恋则充满了边区苗乡的异域风情和人民的宗教情绪及浪漫情怀,对于这种现代人看来野蛮迷信的行为作者却保持了原始的崇拜和敬畏。“行巫的本地人称为‘仙娘’。她的职务是‘人鬼之间的媒介’,她的群众是妇人和孩子,她的工作真正意义是她得到社会承认,是神的人后,狂病即不再发。用通常眼光看来,殊不可解,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它的产生同它在社会上的意义,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正说明另一种人的‘无知’。”
这种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心境又和生态批评的核心不谋而和。生态批评的核心就是生态整体观:它强调“自然是个整体,整体内的所有物种休戚相关”“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有着它自己运动演替的方向。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森林、土地,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生之物,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都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
沈从文自觉地实践着这种对自然的热爱,执拗地守护着自然中的生灵,和他们一同呼吸,一同心跳,一同感受这世界的万物的美丽和葱茏的诗意。
二、真诚温良的救赎
“在所有现代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意识,拒绝被都市同化,并且有意识地在作品里构筑两个互相参照、互相发现的乡村世界与都市世界,有意识地将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对比,将乡村淳朴、粗狂的人性同扭曲异化了的人性对比,只有沈从文一人。”沈从文醉心于对湘西故乡的回忆和描摹,有很大原因来自于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现代生活重压之下 人性的委琐,虽然在他生活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还远没有达到让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但骨子里对自然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在所谓现代文明侵下人心之不古他是颇有微词的。
“有一回,一个女孩赞美白鹭,本意以为这些俊美生物与田野景致相映成趣。一个习社会学的大学教授,却充满男性的勇敢,向女孩子表示,若有支猎枪,就可把松树顶上这些白鹭一只一只打下来。这一来,白鹭并未打下,倒把结婚打落,于是留下个笑话,仿佛失恋似的走了。”一向温和的沈从文在对物质化欲望化的社会投去了讪笑的嘲讽,对逐渐被腐蚀的人的道德和良心又流露出几分无奈和愤慨。“这是一个古怪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然而乡村本来的素朴单纯,与城市习气作成的贪污复杂,却产生一个强烈鲜明对照,使人痛苦。湖山如此美丽,人事上却常常贫富悬殊到不可想象程度。小小山城中,到处是钞票在膨胀,在活动,大多数人的做人兴趣,即维持在这个钞票数量争夺过程中。钞票来的越多,因之一切责任上的尊严,与做人良心的标尺,都若被压扁扭曲,慢慢失去应有的完整。”与西方某些哲学家甚至文学家所认同的文明的堕落首先是从都市的崛起而开始的观点不谋而合:“本雅明提到大仲马《巴黎的莫希干人》一书,书中的主人翁决定跟随他在空中的纸片去寻求冒险,但在城市之中,无论游手好闲者循何路而行,结果总是被引导着走向犯罪。”“像昆德拉说的一样,土地开始长出了人工建筑,长出了栉比鳞次的大楼,遮住了人远望的目光,拦住了去路,并总把人引导向犯罪。”
作家特有的对社会的责任和救赎的意识使沈从文本能地试图找到一条回归之路,除了上述的对于自然的回归外,他希望借助传统的文化为现代文明开一剂良方,他津津乐道于老绅士的悠然自乐和知足常乐:“至于住城中的几个年高有德的老绅士,那倒正像湘西许多县城里的正经绅士一样,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庙宇里照例有这种名人写的屏条,名胜地方照例有他们题的诗词。儿女多受过良好教育,在外做事。家中种植花木,蓄养金鱼和雀鸟,门庭规矩也很好。因为名气大,许多不相干的捐税,不相干的公事,不相干的麻烦,不会上门,乐得在家纳福,不求闻达,所以也不用有什么表现。对于生活劳苦认真,既不如车站边负重妇女,生命活跃,也不如卖菜的周家夭妹,然而日子还是过得很好,这就够了。”他还希望通过唤起原始的野性的为日益衰落的现代文明注入起死回生的血液,因此他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游侠们的故事,“游侠者行经在当地也另成一种风格,与国内近代化的青红帮稍稍不同。重在为友报仇,扶弱锄强,挥金如土,有诺必践。赌博时用小铜钱三枚跌第,名为‘板三’,看反覆、数目,决定胜负,一反手间即输黄牛一头,银元一百两百,输后不以为意,扬长而去,从无翻悔放赖情事。决斗时两人用分量相等武器,一人对付一个,虽亲兄弟只能袖手旁观,不许帮忙。仇敌受伤倒下后,即不继续填刀,否则就被人笑话,失去英雄本色,虽胜不武。犯条款时自己处罚自己,割手截脚,脸不变色,口不出声。”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发 课程资源 学校特色 生态文明教育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等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永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携手保持水土、共建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数学课程的各大领域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
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 )平方米;
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 )公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支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
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篇11
人类诞生的时候,也是文明诞生的时候,文明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至今巍峨雄伟地矗立在尼罗河畔的七十多座金字塔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它们也是见证埃及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建筑。
中华文明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河南发现了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很多大型宫殿、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和刻有许多文字符号的陶器。
公元前4000—前2000年间,苏美尔人、亚述人、阿德卡德人和巴比伦人在底格拉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代表古印度文明的哈拉巴文明,距今约4000年。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广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
以上便是四大文明古国诞生文明的历史,从中我也体会出了文明美德的魅力。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让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让我们的校园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与美德牵手,和文明美德结伴同行!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南方一小六(1)班 唐雯昕
文明是一种美德;文明是一种习惯;美德是一种修养;当你讲文明,守美德,你,将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法国作家左拉曾经讲过——失信就是失败。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信用的人,注定会失败。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一位老科学家:“请问,让您终身受益的习惯是什么?”老科学家回答:“幼儿园的老师曾教过我,饭前要洗手;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不跟小伙伴争吵;不说不文明的话。”有好几位科学家也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是最好的。由此可见,养成文明的习惯有多么重要。
那么美德是什么呢
法国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提出人类的21种美德:礼貌、忠诚、明智、节制、勇气、正义、慷慨、怜悯、仁慈、感激、谦虚、单纯、宽容、纯洁、温和、真诚、幽默、爱情、勤奋、坚韧不拔、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的,美德有许多种,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美德是一种道德伦理学上的专用名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美德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感悟。在获取友谊、播撒情感的过程中,你就会领略美德。因为它总是闪烁着一种奇特美丽的光芒。
或许,美德是没有定义的。但它就像是一块金子,不仅是因为它的高贵,更是因为——越是黑暗,它的光芒越亮。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讲文明,守美德,让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南方一小六(1)班唐雯昕
文明是一种美德;文明是一种习惯;美德是一种修养;当你讲文明,守美德,你,将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法国作家左拉曾经讲过——失信就是失败。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信用的人,注定会失败。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一位老科学家:“请问,让您终身受益的习惯是什么?”老科学家回答:“幼儿园的老师曾教过我,饭前要洗手;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不跟小伙伴争吵;不说不文明的话。”有好几位科学家也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是最好的。由此可见,养成文明的习惯有多么重要。
那么美德是什么呢
篇12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号召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引发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使得一些传统建筑物被规划为现代化的建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号角下开始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广西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典型的传统村落,约有18万个自然村,但传统村落仅存277个,其中69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长期研究古民居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朱涛担忧,“古村落是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完整的古村落所剩不多,纳入国家和自治区保护的更少,这意味着我们的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遗存正大量遗失”。为了保护地区古村落,进行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的现实意义
1.保留民族特色,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社会在进步,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只有民族特色与时展融为一体,才能使社会继续发展。民族装饰有他自己的符号语言,能激荡人们的灵魂,触发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并感悟到种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及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要求及社会条件,人们都是很有必要思考、研究和探索具体传承与发扬传统的具体方法。广西传统村落不是静态的,它该是发展的,除了它自身拥有着的传统特色艺术风貌,它该融入到现代装饰中,既装饰现代环境又使自己得到了传承。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现代化节奏的加快使得广西一些农村环境恶化,其实桂林的好多村庄本来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村庄也开始承受它们无法承受的环境压力,村庄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文明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视角层面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园林建设是提高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因此,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建设也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3.农耕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农民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与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日益突出,古村落的居民对生存现状条件越来越忧心,为此,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外迁择地建新居,或进入城镇居住和就业,很多古村落逐渐沦为留守村、空心村。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晒雨淋之下,大批古村落历史建筑破败,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等日渐瓦解和流失。因此,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是民生之策,能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同时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在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品位的同时,能进一步使群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广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与规划思考
1.对传统村落建筑物内部的改造与创新。传统村落的改造分外建筑物内部的改造和外部的装修,为了使传统村落园林改造能够适应更新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改造与更新。我们可以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重新组织内部空间关系,并对影响新功能的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局部改动。在二层建筑后屋加以中庭,天井下的空间,使住宿的人们在四面高墙的住屋中仰望此蔚蓝的天空,在此可以让心灵得以放松。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必定离不开软装的修饰,软装修饰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行为。中国古代室内空间的软装有着很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特别重视色彩的特征性,把传统装饰图案中的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的构成充分应用,占满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具有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的特征,便体现装饰遵循的秩序感艺术规律。
2.对传统村落外部墙面的翻新修葺。对于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整修后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外观给人以第一印象,做好外部墙面的翻新至关重要。因原有建筑空间十分闭塞,故采光、通风的处理更为重要。墙面基本都做成可开启的气窗,赋予建筑空间更大的自由,灵活的可能性。整体的建筑采光的需要,已确定门洞的开凿,基本即确立了建筑立面的改造形态。在不影响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情况下,对其开窗方式进行中西式的杂糅。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人口较多,可以在墙面上制作以民族特色的图案,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综合了理性和感性思维方式,运用特有的视觉形态,向世人传达着独具特色而朴素宜人的视觉信息,它重叠了实用意识、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宗教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心理的艺术形态体现。
3. 对文化遗产是利用不是开发。当前我国一些有些特色的传统村落园林改造后就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去处,当地居民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认识不足,只重经济利益,而轻社会价值,缺少保护规划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加上各级财政预算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导致大量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维修,濒临消失之危。传统村落是脆弱的,要考虑游客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客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采取的态度是利用,而不是开发。利用是指在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益;开发则是一心为赚钱而对遗产妄加改造,造成破坏。坦率地说,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等同图财害命,必须避免。广西传统村落作为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较多的地区,应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村落,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三、 结语
总之,对于广西传统村落的园林改造与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需要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加强传统村落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和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农村特色产业,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活力,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13
没有生态文明,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