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交通也随之飞速发展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交通在为居民带来通达和便利之际,渐渐开始显现矛盾与问题。城市机动化、现代化和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些矛盾问题日益尖锐突出,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分析现状,研究对策。
1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30多年,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愈加频繁,交通需求量逐年增加,交通建设资金连年增长,到2012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达到300亿元,占全年GDP的4.3%,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南京的城市交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
1.1 城市道路建设情况
1985年至2008年间,南京城区道路面积由800万平方米增长到8806万平方米,增长了近10倍。而到2012年底,全市城区道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1060公里,其中包括高速公路550公里,轨道交通85公里,2012年新增道路面积就达到了522万平方米。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供了道路资源,但同时也会吸引来更多的交通需求。
1.2 机动车增长及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在机动化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从1985年的5万辆迅猛增长到2008年的94.2万辆,增长了近20倍。而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117.8万辆,其中私家车为96万辆,近年来私家车发展尤其迅猛,一直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在公共交通方面也同步发展,2012年全市出租车达到10643辆,公共交通车辆达到9386标台。
1.3 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
由于南京城市空间的拓展,居民出行距离、时间、频率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对1986-2009年间居民出行的调查,2009年南京主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77次/日,日出行总量已近970万人次。居民出行目的仍是以上班、上学为主,但购物、娱乐等弹性出行比例逐年上升,1986年~2009年从15%增长到了25%。在居民出行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比例稳步减少,而各种机动车出行比例增长很快,尤其是出租车和私家车出行,1986年仅占0.1%,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0.9%,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结构比例表 (单位:%)
年份 步行 自行车 公交 地铁 出租 摩托 单位车 私家车 其它
1986年 33.10 44.10 19.20 0 0.10 0.30 2.50 - 0.70
2001年 26.50 41.00 24.40 0 1.00 2.70 3.10 - 1.30
2003年 24.74 44.1 24.1 0 0.47 2.86 2.52 0.77 1.21
2005年 24.1 41.1 22.6 0 1.32 3.9 3.47 3.02 0.47
2007年 26.32 40.14 19.30 2.16 2.09 1.44 3.66 4.31 0.58
2009年 25.43 37.61 19.11 2.75 6.89 2.58 1.13 4.01 0.49
2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供需矛盾突出,出行效率低
虽然南京的城市道路在过去30多年间迅猛发展,但始终追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道路越建越多,越修越宽,越来越堵”的怪圈正是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具体表现。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使得更多人选择机动车出行方式。据统计,2012年南京主城区路段机动车高峰小时总交通量同比增长了3. 9%,主干道平均行车延误达68秒/公里,仅为道路通行能力标准E级水平。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城区主干道基本处于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2.2 路网结构不合理,主城与新区间通道不足
南京城区主干路系统在近年的建设中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和快速路等支路路网系统并未完善。这就造成交通量过于集中在主干道,缺乏分流道路或是平行干道,部分主城区路段长时间处于拥塞状态的状况。
目前南京中心城区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其发展格局已经受到了限制。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周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河西、江宁、江浦、仙林等多个新区,但由于主城与新区间通道建设较为滞后,且数量不足,既影响了主城与新区之间的沟通,也制约了新区的发展。
2.3 静态交通发展滞后
静态交通是由乘客上下车、装卸货物的短暂停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中的停车,以及车辆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车所组成的总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对于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南京目前现存的低层建筑几乎都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而高层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率也不到40%,公共停车场更是严重缺乏。按照国际经验,城市汽车停车位应该是汽车保有量的1.2~1.3倍,而南京城区的停车位供需比约为1:3,缺口达到了70%。
2008年以来,南京交管部门在支路街巷增设了路内停车泊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但南京老城区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很低,短期内无法改善,“停车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市民出行,静态交通滞后也已经成为制约南京交通发展的瓶颈。
2.4 交通规划前瞻性不足,交通管理和调控手段薄弱
过去许多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较为盲目和短视,仅考虑了技术层面,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致大量新建几年的道路、高架立交等又因规划重建或改造,而且长期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又需占用了大量道路资源,越发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此外,由交通与公安部门共同执行交通管理的体制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交通行政管理体系,且管理和调控的手段薄弱让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更为低下。比如在高峰时期大量的人流车流、机非混行所带来的混乱,仍无法离开大批交协警的现场指挥。
2.5 交通污染日趋严重
汽车数量的剧增,交通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工,导致交通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门统计,南京市区汽车尾气污染以每年10%的幅度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交通噪音、建设工程的扬尘也持续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交通是人、车、道路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城市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交通规划(包括静态交通规划)的前瞻性;城市交通建设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之间的平衡等等。对于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协调好历史文物保护和旧城区道路改造的关系,是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建立安全、便捷、公平和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
3.2 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和控制交通需求
重视路网建设可以实现道路资源的公平分配,全面发展主干道网以及辅助的支线和市区道路网,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完备的、多功能的科学道路布局。还要改变只重视汽车交通发展的错误观点,优化配置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资源,着重于创造公平合理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大交通供给必然能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这又导致交通供给会无法满足新的交通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来改善汽车生产、规范消费意愿,采取限制大排量的高级车,鼓励购买经济型轿车,奖励节能环保汽车的开发生产等控制手段,使得私家车出行尽量向公共交通方面转换。
3.3 城市交通的建设和管理两方面都要重视
在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交通管理,提高运输效率,使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比如优化十字路口信号灯设置,可以提高道路网交通容量;适当设定单向通行,有利于调节交通移动速度;另外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和营运水平。
3.4 确保公共交通体系优先发展
近几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和公交企业的补助,合理配置公交车站和附属设施,加速城市交通枢纽和换乘站点的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公共交通变得更为高效、方便、准时、舒适,也使得南京市民逐渐接受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这不仅确立了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也明确将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作为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战略长期坚持。
4 总结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脉搏,完善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遵循大中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以南京自身的城市特点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才能加快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才能创造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古都南京。
参考文献:
[1]陈铭,梁婷.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山西建筑,2008(9).
[2]杨涛.城市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3(1).
[3]仇保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展望.城市交通,2007(9).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现状;问题;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Rail Transit)是城市地下铁路(地铁)、轻型轨道(轻轨)、单轨交通、有轨电车、高速磁浮列车和市郊(郊区)列车(通勤列车)等轨道交通的统称,是指城市中有轨道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它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良方。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伦敦建成以来,无论是蒸汽牵引还是电力牵引,截止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建有360多条轨道交通线。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功的经验,对发展我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意义
城市有轨交通起源于1807年的伦敦有轨马车(Omnibus),此后陆续发展了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汽车。期间曾经因有轨电车在有限的路面上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受控于路口红绿灯,运行速度慢,正点率低;车辆行驶噪声大;同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剧增,城市道路面积明显不够、空气污染严重、泊车困难。世界各国大城市纷纷寻找新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地面空间的有限性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的矛盾。不是拆除有轨电车线路,扩大地上交通空间就是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形式,以缓解城市交通状况。
从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来看,各国政府和民众逐步认识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少政府因此开始改变过度依赖汽车的交通规划策略,开始恢复以建设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的主导地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新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进入综合运用阶段。
从环境保护看, 尾气(主要是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及固体颗粒物等)排放、噪音污染等导致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而轨道交通的动力来自电力,对环境污染较小。资料显示: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轨道交通系统仅为公共汽车的3/5,私人用车的1/6。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污染较少的交通方式,对净化大气、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有明显的效果。
从加快城市化建设看,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的连接,经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能使城市功能分工清晰、产业定位互有补充、基础设施网络连接、绿色生态空间镶嵌、人员往来便捷通畅,从而形成密度较低、相对分散的功能性城市群,有力推进我省的城市化建设。
从国情和省情看,我省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居住人口多、机动车数量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停车场地缺乏等交通和环境问题,要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必须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尤其是建设快速轨道交通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2.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大容量公共交通较快发展,完成投资约350亿元,是“十五”的4.1倍,年均增长32.7%,运营里程增加近3倍,达到85公里,在建里程142公里。其中,南京市建成“十字形”网络骨架,运营里程85公里,并有6条新线路在建,预计到2014年青奥会前建成其中的四条轨道交通线,使南京地铁总运营里程达到225公里。苏州、无锡也全面启动了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建设,各有2条线路在建。按照建设进度,苏州、无锡计划于2014年分别投入运行52公里和55公里。此外,常州、徐州等一批城市已完成规划建设前期工作,预计到2015年我省轨道交通线将超过300公里。
此外,按照《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2—2020年)》,江苏省将建设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该《规划》涉及江苏省的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以及南京都市圈周边的上海市、安徽的马鞍山等11个城市/县区,以形成城市群区域内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区域铁路客运专线、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约375公里。到2020年初步形成南京都市圈放射状网络布局和苏锡常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井”字形加放射状网络布局构架。
3.我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问题
3. 1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轨道交通发展的根本问题。
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建设规模大、周期长、项目投资大、回报率低的固有特点。通常构建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都超百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单线建设周期一般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按照我国既有线路的投资造价计算,每公里地下铁道造价达3~5亿元人民币,地上铁道造价也高达1.3~3亿元人民币。如果建设完成一个完整的轨道交通网,建设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如何获取建设资金是困扰和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融资是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必须跨域的重要门槛。
3.2轨道交通线网设计与规划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是投资大、工期长、建成之后将长期运营,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重大工程。从我国已完成的城市地铁规划看,由于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外来人口转移加快、人口总量激增、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的预期不足,线路设计与实际运行效果产生偏差。有的站场设计不尽合理,造成换乘拥堵;有的线路的设计客流与实际相差太远,造成局部停运或减少运行班次,投资浪费巨大。因此,有效的市场调研、科学的推理与预判、超前的规划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3.3运营收支不平衡问题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且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经营管理公司不完全拥有运输价格的定价权,运输经营的收支严重不配比,往往是亏损经营,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维持运营。目前世界上除香港地铁外,绝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需要政府财政的补贴,每年的巨额财政补贴支出对当地政府而言是巨大的财政包袱。以南京为例,在不考虑折旧和财务费用的情况下,基本实现收支平衡。通过地上、地下物业开发以及沿线站场的商业运作实现的多种经营收入,实现了全公司的盈利,是我国地铁建设的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3. 4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问题
大家普遍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到那,那里的土地就增值。这是因为城市轨道运输能带来便利的环境、巨大的客流资源和市场活动空间将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基本被房地产商和相应的商业配套者获取,而直接从事轨道交通运输的企业仅仅能利用自身的站场、道路和流动的车厢资源,巨额的外部土地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商业利润没有回馈给轨道交通企业。许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建设时,沿线的土地已划规他用,或者已经批出,致使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难以享受到土地增值所带来的红利。
4.加快我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途径
4.1 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和协调。
铁路、城际轻轨和市内轨道交通(地铁)是轨道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它的建设与发展涉及国土资源、地方政府、住建部和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关系到轨道交通建设大业。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理顺管理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统一协调各单位共同考虑轨道交通的设计、规划和论证,科学地衔接好其他交通系统,合理布局。既能满足上下班时间客流量大且集中的冲击,又能发挥城市市政道路优势,完成近距离客流运输的需要;既能满足人们在城市间出行便利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在城市内部的功能性换乘;既能满足当前的运输需求,又能考虑到中、长远的规划;既要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又要适应都市圈、城镇群的发展要求,实现项目设计有前瞻性、规划有科学性。否则变更设计与规划,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4.2 创新融资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主要有政府投资并经营、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运作三种,这三种模式体现了轨道交通投融资市场化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地铁项目建设的融资方式都可能不同。其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努力程度,企业效率高低以及外部环境(如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就江苏境内的轨道交通项目而言,在坚持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原则下,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强弱,对一些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市场化融资难度较大,应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经营性项目,在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应加大多元化融资的力度,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境外投资者进入。其中的关键是在体制上能否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在制度上能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3 充分选用既有技术成果,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
江苏是制造大省,拥有两个国家级的南京和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产业基地,拥有由南京地铁公司牵头,南瑞集团、十四所、浦镇车辆厂等十家单位发起设立的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设计院和常州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7年商务部、科技部授予)。我省具有涵盖轨道交通设备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即以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为主的产业链、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主的产业链、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城市轻轨车辆)为主的产业链、以现代服务外包试验、检测、检验(高速列车综合试验台、金属、非金属材料检测、智慧列车感知系统系列设备)为主的产业链、以轨道交通监控技术和产品(系统与电力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旅客信息系统)为主的安全信息产业链。上述产品、设备或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也是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核心技术。
为节约开支,在安全、高效、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我省的轨道交通设备应采购国产产品,摒弃建设、维修、运营成本昂贵的相关进口产品和技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我省进行轨道交通建设时应尽可能考虑我省省情和我国城轨的既有技术成果,尽可能减少或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
4.4 继续重视轨道交通的教科研建设
江苏是教育大省,又是教育强省,拥有153所高校(含25所独立学院),其中本科46所(不含独立学院)、211大学11所,普通高校数位居全国第一。涉及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底蕴深厚。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十多学校均按照学校的学科体系培养机车、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管理、交通运输、通讯信号等专业的学生,其中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华东地区专业唯一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专门学校。上述学校不仅为我省轨道交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使我省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始终站在全国的前茅,究其原因,就是我省各级政府与企业十分重视教育与科学研究。为继续占领轨道交通的高地,我省仍需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关注我省的轨道交通建设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关注。
4.5 研究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红利的反哺机制
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除能带来便利的交通外,还能给轨道沿线的物业、土地尤其是房地产的增值。作为准公共产品,轨道交通没有直接分享其中增值所带来的红利,作为亏损企业想要持续经营,必须研究创新机制,寻找并创造轨道交通建设的利润增长点,让轨道交通建设所带来的部分红利直接贴补运营企业,这样可以逐步减少财政补贴,为地方政府减负。譬如,北京地铁充分挖掘地铁站内空间资源和推动轨道交通沿线商业资源的开发,成立京投银泰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轨道沿线地产、综合商业物业以及景观物业。这种通过以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模式,一方面为京司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为以后轨道交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积累了经验和条件。而南京地铁公司也从政府中获得了比较好的政策,可以在轨道交通地上、地下进行物业开发、商业、广告、通讯以及沿线站场的商业运作,其实现的多种经营收益有力弥补了主业经营亏损,实现了南京地铁公司的盈利,这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
5.结论
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地高速发展,我省的轨道交通迎来了新的建设。建设一个设计优良、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必须考虑我省各大城市的具体交通特点,借鉴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采取有力的措施与方法,合理解决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力争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网络。(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本论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耦合研究”(项目编号:08SJB790001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翊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3)
[2]黄斌,王遐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1)
篇3
0 前言
2015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总里程3618公里,以重庆为例,截至2016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4条,包括1、2、3、6号线(含6号线支线)。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5条,包括4、5、9、10号线和环线,以及其它延伸线(如1号线尖璧段、6号线支线二期等),在建里程230余公里;除9号线外,其余主要在建线路计划于2017年底先后通车,届时预计运营里程将达350公里;到2020年,预计运营里程将近500公里;总体规划共18条线路。各类人才需求约2万人,大大超过现有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对人才引进造成严峻形势,更使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差距等问题加剧。基于该条件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 我国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其他企业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基本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在就业工作以后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进入轨道集团后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及专业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针对于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接触到的工种也更加专业。现消防系统检修、环控系统检修、照明系统检修、电扶梯系统检修、AFC设备检修等都归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而就现在为止还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也就是现目前承担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为其他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
2 我国未来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总体发展趋势
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在人员结构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队伍结构亟需优化:主要表现在技能人员中,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运营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①基层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③操作类员工。整体来说与岗位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3.队伍结构性缺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
而根据现目前的人才需求问题加之现在城市轨道机电人才的需求。就重庆轨道交通而言,在2020年,预计运营将近500公里,而针对于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的人才需求,按3人/公里算的话,2020年将会有1500人的人才需求。
因此现正处于供需关系的风间浪头,即所需人才必须在就业前拥有与之专业匹配的合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现代轨道类专业群的必然,也是为现代新形式下的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现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做了一个《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岗位调研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调研表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岗位转岗来而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如下问题的收集:1.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人员从事岗位;3.该岗位的日常工作;4.该岗位工作所需哪些知识及技能;5.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随机抽取了21名调查者,结果如图1所示。
被调查员工年龄结构如图1。
被调查员工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
由图1图2可知,现目前重庆轨道集团的技术员工年龄普遍偏向于年轻化,而该类技术员工的职称(职业资格)等级普遍偏低。
而针对其他问题,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对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部分维修。而对于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应届毕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气类的基本知识,除了具有这些应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具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当然大部分受调查人员统一都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外,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目前我为止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针对于我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接近60%左右的都是实训课程。而我们的理论课程,都是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
4 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及国际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必然趋势。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看,无论该城市目前是否有地铁,然而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总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纳入规划之列。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行。同时,把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更好的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余地,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这个核心专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城市轨道这个专业群必须要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龚杰.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篇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特别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特别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管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2.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是线路的大部分建筑物在地下,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手段的城市高速铁道的总称,其特别适合于城市内市区及老城区建设。其特点是在市内地下通行,不占用地表及地上空间,运营干扰小,输送能力大,每小时运量达30000~60000人,但造价比较昂贵。1863年,世界上最初的地铁在伦敦开通,全长6km。1969年10月,我国在北京建成了第一条地铁,即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目前,北京地下铁道的运营里程全长41.6km,有30个运营车站,日平均客运量达125万人,同时,北京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2.2 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是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轨道交通系统。它以客运为主,它是在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客运系统,输送能力为每小时10000~30000人,属于中运量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具有高速、高加速性能,噪音小,低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省功、节能,可以无人驾驶,同时建设费用比较便宜,运营费用也较小。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现代有轨电车的国家之一。在法国的南特市,城市人口约45万,1984年建成一条自东向西穿过市区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线路全长10.6km,平均运行速度可达24km/h,目前年客运量已接近2千万人次。在我国上海,也采用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即轻轨明珠线,1998年投入运营。目前,在世界上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320个国家当中,拥有有轨电车(包括现代有轨电车和旧式有轨电车)的达84%。
2.3 单轨交通
单轨交通是指以橡胶轮胎为主的车辆在一根轨道上运行的交通方式。按支撑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跨座式和悬吊式两种。单轨交通具有以下特点:运行安全,运行速度快,容易在陡坡上、小半径曲线上行驶,公害小,支撑少,建设费用低,建设工期短的特点。但单轨交通通过城市景观区、市中心、住宅区的时候,乘客总有点担心;和其他交通设施不能换乘;和其他高架交通设施交叉时,要建成更高的高架结构;道岔装置结构复杂,运转时间也较长;车辆出现故障等紧急情况,需要避难时间。
小型地铁和新交通系统,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展起来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建设造价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建。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我国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目前,北京地下铁道总长41.6km,天津有地铁7.4km,香港有地铁43.2km,上海地铁总长48.81km,拥有轻轨22.0km。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有:南京、深圳;正在规划或准备上马建设地铁的城市有:武汉、成都、西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等城市。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旧城区改造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旧城区一般既有各种建筑物、结构物密集,市政道路多,干扰大,改建难度十分大。由于地铁建设基本上是在地下进行,在城市的改建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选择了地下铁道。但地铁建设造价昂贵,而且建设资金基本上是有地方财政承担,所以我国目前的地铁建设大部分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都拥有地铁。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地铁建设中,不但采取多渠道融资,而且在技术上采取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轨道方式,也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在上海市,对旧城区建筑物密集地段,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过,而在市郊或市郊连接部,以高架铁道或建成城市轻轨的形式。目前,上海建成了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线路总长48.81km,建成轻轨22km,轻轨的建设造价约为地铁的1/5。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是国内地铁国产化水平最高,平均造价最低的工程项目。该地铁沿主城区中轴线建设,线路全长16.9km,其中地下线长10.4km,地面高架线长6.50km。地铁沿线共设车站13座,有8座是地下车站,5座为地面车站,初期客流量为每日47.3万人次,预计约占南京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7%。
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市内地形起伏大,破陡路险,建筑空间紧张,自然纵坡较大,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该市优先选择了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为轻轨交通系统。该线路东起重庆市的商业中心较场口,西至大渡口区钢铁基地新山村,分一、二期建设,全线长17.54km,建成后高峰小时客运能力达3万人次左右,初期年客运量1.5亿人次,远期年客运量3亿人次。规划中的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包括4条地铁线路和3条轻轨线路,全长206.5km。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西南起芳村区的西朗,东至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
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经过对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上,就其形式而言,日益多样化,设备的来源也日益国产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案的比选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趋势、经济形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人员流向和流量,在客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于本城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所选择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本城市的发展服务。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状的分析,在今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合理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的关系
地下铁道虽然有运量大、干扰小、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但它也只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一定要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相协调。如在超大城市,建立环型加十字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在省会城市建立环型、十字型、一字型的城市轨道系统骨架,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运量、高速的特点,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间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做到及时疏散的目的。而在城市轨道线路的中间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市政道路优势,完成近距离客流运输的需要。
4.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应按不同地带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同一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口密度不一样,工、农业布局不一样,建筑规模不一样,按目前的行政区划,一座城市有市区与郊区之分,同时,由于不同形式的轨道系统,造价也不一样,为了减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财政上的负担,在市内建筑物密集地带,如街坊、商业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地带,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行,虽然地铁建设费用较高,但对既有建筑物、市政道路的影响较小,拆迁量小,不单独占用土地,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优势很明显;同时,在运营阶段,与其他交通设施互不干扰;无噪音,无污染,这在城市公害被广泛重视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在市郊或市郊结合部,一般建筑物较少,人口密度低,土地大部分是农田,建设空间大,在这种地段,以轻轨或高架线路通行,在经济上比较合理。同时,市郊区域,也是每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地带,轻轨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4.3 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是城市轨道系统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有34 个, 其中300 万以上的有8 个。这些大城市一天的客运高峰期间, 旅客高度集中, 流向大致相同, 低运量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的需要。而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 是从根本上改善交通需求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 应该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 把长远规划目标同近期调整改善结合起来。在我国, 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系统, 逐步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质量, 有机地结合好综合交通规划, 拓展空间利用条件, 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 积极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 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该以统筹兼顾, 优化格局, 合理分配资源, 净化环境, 方便快捷, 因地制宜, 造价适中为目标。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原则
当今世界, 地铁、轻轨、中心或侧导式橡胶轮新交通系统、全部悬索的空中列车、线性电机车、跨座式单轨系统、磁悬浮列车, 无论是成熟的还是尚处试验阶段的轨道交通系统五彩纷呈。图1 为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研制的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表1 为各类轨道交通系统性能指标。我国目前正在运营、规划、筹建的轨道交通系统大致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城市快速路等几种形式。
表1 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及旅行速度参考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 应根据路网规划, 参考图1、表1 的数据, 从输送能力、旅行速度、造价等方面, 选择适宜的形式。
4 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适应性
4. 1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输送能力为2 000~ 1 500 人h, 运送速度一般为15~ 20 km /h, 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能力较为有限。只在大连等少数城市作为风景保留, 不宜推广。
4. 2 轻轨交通
根据我国城市情况分析, 通常认为人口在100 万~ 200 万人的大城市, 高峰小时形成2 万~ 3 万人客流, 配备轻轨交通系统已能满足公交客运的需要。轻轨交通可以有专用车道, 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多与城市道路网平建, 仅在交通繁忙道口或路段转入地下或高架。相对于地铁而言, 造价低, 容易建设, 建设周期短, 见效快。我国的中小城市适宜修建轻轨交通系统。
4. 3 地下铁道
人口在200 万以上, 高峰小时常形成4 万人客流以上的特大城市, 其客运交通需要采用大运量的地铁来承担, 同时还要修建轻轨交通加以辅助联网。市区内, 地铁大部分在地下隧道中行驶, 车站也建在地下, 在接近市郊区而环境条件又允许时, 可尽量采用地面或高架线路, 以节约投资; 地铁系统必须有专用车道, 采用全封闭形式。它的缺陷是投资昂贵, 施工难度大, 运行周期长, 见效慢。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 方可考虑修建地铁。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拥有地铁。
2. 4. 4 橡胶轮轨
橡胶轮轨系统是一种全线高架的轨道交通系统, 运行在专用轨道上, 不占用地面道路面积, 具有振动小, 噪声低, 爬坡能力大, 转弯半径小, 投资省(1 km 地铁资金可修建3 km 以上高架铁路), 建造速度也比地铁快许多。当前的独轨、新铁路交通系统和VAL 系统均属橡胶轮系统。独轨运输能力为6 000~ 20 000 人次h, 重庆市的独轨线
正在从日本引进。新交通系统是在铁路和公路两大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运能力为5 000~ 150 000 人次?h, 目前在我国还是空白。
城市快速铁路是城市与远郊或卫星城市间的理想交通系统, 输送能力大, 速度高, 旅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 45m in 。在市区外全部建于地面, 市区内有与地面隔离的专用车道或部分高架部分地下运行, 较地铁造价低。
5 建设标准及技术装备国产化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体现了当今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我国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富裕, 以高昂的代价来获取高标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不可取的。当前, 应着重在技术成熟、便于实施国产化、适应于大众化的客运条件, 并满足安全、经济、快速和适当舒适的前提下来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
篇6
文化是民族的象征,而城市交通正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底蕴,有包容性,且迅速发展的城市,但是它拥有丰厚的文化却没有一个适当的展现平台。城市的交通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使用的公共设施,通过将城市交通文化空白的区域改在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使人民可以用使用交通工具的等待时间浏览城市的文化内涵。
结合调查实践研究取得的成果,我们主要将以上海交通文化现状和发展建议两方面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上海公共交通如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以及上海交通道路、高速路网等的研究得出上海交通建设现状;通过对上海交通出行中广告的设置、特色沪语报站、特色线路设置如迪士尼专线、交通卡、航站楼、重点交通枢纽以及公交站牌等的研究得出上海交通文化现状。再结合现状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问题或疏漏,适当提出对未来上海交通文化这一方面的发展建议,主要包括通过语音播报、电子屏、车站向导、吉祥物等进行城市文化宣传;精神文明如交通安全意识、乘车文明、便民服务;特色线路建设、路况设计、专用车道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等。
(二) 正文
一、交通文化
(一)交通的释义
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类的交通史与人类的语言、符号、图像等的 传递播送。这个定义虽然在外延上比较全面地界定了交通行业的范围,但交通本身的涵义 人们仍然不甚清楚。[1]
(二)文化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看法。著名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 一个整合的复合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物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
目前,比较令人信服的总结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缔造的社会或地域特色的行为形态。[2]
(三)交通文化的含义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交通文化具有客观性、观念性、独立性、动态性、继承性等特点。主要功能有导向,激励等,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形成良好的交通文化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现代人们走向文明的必修课。[3]
二、上海交通文化现状
(一)交通现状
1.概况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拥有相对健全的交通建设。包括上海城市公交系统,上海道路建设,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出租车等等。构成了上海交通系统。维系着上海两千万人口的出行。其中,上海公交公司共计44家,运营线路948条。轨道交通共计建成运营14条线路,里程617公里、366座车站。出租车有运营企业44家,线路948条,营运车辆18186辆,日均客运量约784.58万人次。市道路总长7 797公里,其中公路占73%,截止2014年全市道路总长17 797公里,公路12 945公里,高速公路825公里,全市道路面积279.2平方公里车行道面积227.5平方公里。
2. 公共交通现状
(1)公交车
公交车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有方便市民日常出行的常规线路,还有针对外来游客的环游上海的旅游大巴,为游客提供了观光服务。然而对于公交车我们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公交车排班极其不合理,有的线路前后两班车的发车时间过长,或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不注重多增加班次,而且公交车地区分布不合理,在有些需要公交车的区域并未设置公交线路,以上两点容易致使市民在出行时遇到困难,这便是为何如今黑车盛行的原因了。其次,仅仅只有环游上海特色景点这几条线路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再更深层次地挖掘上海的魅力并将其展现,更多的特色线路有待开发。
(2)出租车
当下出租车的服务正在稳步提升,车内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车内空间也越来越舒适,不仅如此,现如今推出的“滴滴打车”等热门打车服务软件也让人眼前一亮,这样便捷的软服务受到了乘客们的追捧,但是近来关于使用打车软件的安全性使人担忧,对于打车软件这一方面的服务还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出租车司机也有存在着拒载、跑远路欺瞒外来旅游乘客等行为,如何让出租车司机更好地服务乘客有待深思。
(3)地铁
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升级,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地铁作为自己的交通出行方式了。地铁班次稳定且间隔时间短,免除了人们多余的等待时间,乘车环境也较为舒适。现在有一些车站应经开始注重起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了,如在换乘通道内设置一些有特色的装饰以体现特色文化,将站名用特殊字体书写在墙面上等等,但是我们做到的宣传效果微乎其微,这些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硬件设施也有不足的地方。车厢内并未设置果皮箱、地铁出口指示不够明确误导乘客、无线网络还未普及,这些缺陷都需要修改并完善。
(二)交通文化现状
1.城市文化在交通文化中的体现
健全的交通建设造就了上海人民的便利出行,也造就了上海独特的城市交通文化。目前,上海交通系统中充斥着带有明显海派气息的海派交通文化。例如上海特有的沪语公交报站,方便部分普通话不方便的乘客出行的同时,也给上海公交车烙上独特的印记。
(1)交通中的广告文化
作为一座金融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具有丰富的交通广告资源,公交移动传媒,轨道交通站点广告设置丰富,巨大的客流量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美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就目前上海户外广告而言,交通中广告位成为商家的兵家必争之地,广告位寸土寸金,每一秒都在像上海两千万人流量传达广告内容。
(2)特色交通卡
交通文化不仅体现在交通系统中,交通卡也可以作为上海文化传播的媒介。目前上海公交卡统一采用简单的几何图案线条设计,底色按照公交卡性质不同分为不同底色。形式略显单一。作为上海的另一张名片,公交卡可以体现出上海城市的风貌。就卡的类型来说,上海交通卡有一日卡,三日卡,长期交通卡。临时卡满足了短期游客的需求。此前,上海也推出过世博卡等特色交通卡。
(3)国际化都市的航站楼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代表中国的一张名片,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国际友人往来于上海。而上海的浦东机场作为国际机场,承担了尤其重要的任务,成为很多国际友人往来中国的第一站。作为中国的名片,机场航站楼的风格尤为重要。目前上海的机场航站楼建设普遍以简约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主旋律,虽然设施齐全,为旅客提供了充分的便民服务,但是不免也失去了一定的特色,失去了一个宣传海派文化甚至是中国的文化的大好机会。
(4)城市交通枢纽
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的上海,人口众多,城市面积较大,相对的对道路的覆盖程度要求也很高,七零八落的郊区小路,宽阔平缓的城中马路,复杂繁华的市中高架,各式各样的道路重叠相连,由此,上海的城市交通也出现了几个著名的重点交通枢纽,如人民广场、陆家嘴外滩、浦东国际机场以及虹桥机场等等。交通枢纽是由复杂的交通设备与建筑组成的群体,是一个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交通枢纽也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城市的交通文化。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几个较为成熟的交通枢纽,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划。
2.交通中的精神文明现象
(1)公共交通乘车文明
现代公共交通发达完整,其便利的条件设置以及亲民的价格让它成为大部分人出行的首要选择,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化都市,每个工作日或者是节假日的高峰期,地铁、公交车总是人满为患,地铁口的电梯无时无刻不在超负荷运作,“左行右立”这一文明的扶梯规则几乎没有人在意;而在列车进站上下车的时候,“先出后进”这一科学有序的规则也很少有人遵守,人们往往挤成一团进退两难;“宁等一辆车,不抢一扇门”是贴印在每扇站门上的温馨标语,然而每天因此发生的被夹被拖行的安全事故一直时有发生。
(2)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中国人老生常谈的交通文明问题即使在已经被重视的今天,也依然时常出现在上海街头。
(3)公共交通从业者的精神文明
公共交通的司机往往掌握着一车人的安全问题,而目前不少驾驶员依然存在着“开快车”等危险的行为;在上海较为靠边的区域,因为路线长短不一等问题的限制现在依然存在着人工售票服务,但是这一枯燥辛苦的工作常常使从业者面对高峰期满当当的车厢服务态度不是十分良好。就此公交巴士公司也较为重视公共交通从业者的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发起“争做文明交通人”一类的正能量活动。
三、上海交通文化发展建议
(一)交通文化宣传
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四字。“行”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把交通运输作为一个渠道,将一个城市的文化融入交通运输中,更为有效的、大范围的加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增加外地游客对城市的了解与认可。交通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方面,交通的强大运输能力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穿插在交通中,每个人的生活也会受到交通的影响。交通质量成为了城市人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显现出城市建设水平。交通运输质量,建设质都是城市建设能力的体现。
1.完善语音播报系统
语音播报是交通中人机互动的一部分。语音播报的主要作用在公交报站,公交广告等。上海市目前拥有数千公交条公共汽车和电车线路,是上海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上海目前公交文化建设的优点在于逐渐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文关怀,例如在上海很多的公交线路上都已增设了沪语广播,使上海人倍感亲切,也将外地以及外国的游客置于了上海的文化氛围中。对于语音播报,我们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1)报站广播中不加播广告,使关键信息能列车在站与站之间行车的1-2分钟内更加有效传达给乘客。目前交语音播报中,会在语音报站中增加部分广告。使得报站信息 能够精准有效的传递给乘客。
(2)沪语、普通话、英语逐句轮播,提高了不同乘客群的收听意识,使相关乘客都能提前做好下车准备。沪语作为上海特色,在很多线路中采取了沪语报站。一方面方便了上海本地沪语使用人群,另一方面也为上海交通增添一抹特色。
(3)在途径景点的线路中增加周边景点播报。对车站附近著名景点进行简单介绍。公交网络中隐藏着不少国家级旅游景点。在公交报站中增加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可以方便游客做出线路选择。使得旅游交通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
篇7
1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具体体现在:
1.1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规划、科研、设计、制造、施工以及管理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突破,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在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方面,已经开发出了高水平的管理软件、收费制式、控制方式、设备布置以及部分硬件设备,并已经投入使用;在交通安全设施方面,我国已经研究出了适用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一套集设计、制造、施工等于一体的标准规范等等。
1.2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由于起步晚、资金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
①监控系统缺乏完善、统一的设计标准,导致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在配置水平和规模上存在差异性,从而阻碍了公路交通在不同线路、不同区域形成信息联网,导致全线统一监控无法实施。
②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合理,对施工技术要求和原则选择方面不明确;在制造方面缺乏严格、规范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公路管理、监控系统、交通安全设施、照明系统、收费系统、智能运输系统、沿线供配电以及服务区。下面,就几大主要设施的发展方向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2.1 公路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对公路交通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向着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的方向的转变,这一发展趋势也是诸多工程设施发展方向中最有潜力、最具前景的发展形式。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为公路行车提供公共交通信息服务、道路导航信息、车辆自动识别定位、偏离车道警告、路障警告、交通事故管理、无线电话报警求救、公共交通紧急服务以及车辆防盗报警等交通服务,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行车旅行资讯信息,能够在公路管理人员同车辆驾驶人员之间形成通畅、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公路管理方和行人方均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公路交通的实时情况,从而为行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中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级公路网线中的主线、匝道、特大桥、隧道以及多雾段等的交通情况进行监控,并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弯道盲区、交通异常情况等进行系统告警。一般情况下,公路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是通过闭路电视、监视软件以及控制软件等共同合作完成监控操作的。随着我国公路网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路上车辆的不断增加,对道路监控系统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多,最终实现对公路交通网络的全线覆盖、实时监测,并对全国各类公路交通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2.3 交通安全设施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通常包括有:栅栏、人行跨路桥、照明设施、公路反射镜、视线诱导标志、公路情报板、停车场、紧急停车带以及公共汽车停靠站等等。由于其同公路沿线供配电、公路照明以及服务区等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形成了各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共进式发展建设趋势。虽然我国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在设计、制造、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同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安全设施也必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推进。
2.4 收费系统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路交通收费方式是人工收费。由于人工收费存在操作慢、时间长等缺点,导致行车的速度缓慢,通常每条车道的通过率为100~500辆/小时,特别是在节假日等行车高峰时段,常常会造成收费站路段长距离的车辆拥堵现象,给人们的出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收费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而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其公路收费系统已经采用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电子收费模式。这一收费方式的优点是车辆在通过收费路段时不停驶,且同时被收取相关费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公路收费的效率和行车速度(800~2400辆/小时),也更加的适合于未来高车流量的公路交通形势。
3 结束语
科学、合理、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建设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国各级公路交通部门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公路发展形势,对公路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预测,并将加强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不断提高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水平,从而不断促进和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覃遵齐.浅谈交通工程设施对县级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J].广东科技,2010(24).
[2]刘砚杰.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探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现象屡见不鲜,给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多困扰和损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四个方面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1)步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近几年来,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2011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首次超过50%[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涌入规模更大、密度更高的城市中,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交通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交通出行距离的增加,这会给城市交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2)机动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而城市道路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这种以小汽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政策将导致城市无序蔓延扩展,占用大量道路空间,降低城市运行效率,并产生很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
(3)城市交通供需不均衡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仅局限于增加道路供给的层面,对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源――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大多数用来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多为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难以遏制交通拥堵恶化的趋势。
(4)城市发展政策的转变
20 世纪中后期,西欧许多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尤其是郊区化带来的蔓延问题日益显现,吞噬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未来如何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形态。针对蔓延扩张带来的这些城市问题,1990 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发表了《城市环境绿皮书》,正式提出“紧凑城市”的城市空间增长理念[5]。该理论认为“紧凑城市”的混合用地布局和高密度开发更能减少交通需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因此,对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尤其是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下,选择“紧凑城市”无疑为解决我国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
综上所述,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也是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从交通需求的源头出发,重新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来控制和减少交通需求,构建相匹配的交通系统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而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将对促进我国城市空间与交通协调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2.研究现状
1973年,Dantzig.G和Satty.T在其出版的专著《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首先提出紧凑城市;同年Dantzig.G在《The ORSA New Orleans Address on Compact City》的演说词中阐述了采用紧凑城市理念的原因、优点以及研究的方法等内容。1990年,紧凑城市由欧共体委员会(CEC)的城市环境绿皮书中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提出。
紧凑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强调空间紧凑,即紧凑有序的城市结构,它对城市的紧凑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紧凑城市是指城市多个功能集中点的分散分布,即城市功能中心是相对分散的,不论是轴状、网状,还是带状都属于这种城市形态,而且这些功能中心存在等级差异,形成多中心等级分布。通常,紧凑城市鼓励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理查德•罗杰斯提出了紧凑性、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快速交通线路将多个紧凑性的城市功能组团联系起来的城市[3]。具有以下特点:
(1)多中心空间结构:地域内的城镇以组团的形式加入整个系统,各个城镇为一个中心,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快速交通系统形成便捷联系并保持良好的间隔。
(2)各中心各具特征:各个城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所侧重的围绕一种以上的产业结构发展,防止功能雷同,这些城镇之间是互补和竞争的关系,城镇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路网结构。但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严格的控制,每个城镇的发展都有确定的方向,不致影响城镇组团的总体空间。
(3)中心城呈多中心布局:中心城由多个片区组成,各片区保持合适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用地功能混合布局,居住、工作、商业、娱乐场所等结合在一起,居民通过步行、自行车便可满足日常生活的出行需求。
(4)高效的交通联系:在各个城镇之间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联系,增加城市节点之间的交通可达性。鼓励尽量采用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模式,如城际、地铁等。
21世纪初,“精明增长”、“城市增长边界”、“新城市主义”等相关理念传入我国,并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论文和规划实践之中。紧凑城市理念于21世纪初也开始出现在国内文献,国内学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紧凑城市理念。
2008年,闫常鑫通过对欧洲国家“紧凑城市”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深入探讨了在紧凑城市下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
2010年张润朋从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出发,在分析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对绿色交通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与紧凑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绿色交通体系[5]。
贺素莲等认为应尽快制定适应于紧凑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的交通政策,大力发展以公交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强城市通一体化建设,从而构建宜人、公平的畅达空间的交通网络体系[6]。
陈雪明认为传统的四阶段模型主要用于宏观的长期交通预测,在模拟精明增长策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必须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改进:短期内维持现有的宏观模型框架不变, 对其内部涉及的假设、变量和模拟过程进行改进;中期通过微观分析得到同精明增长有关的弹性系数对传统交通模型结果进行调整;从长远考虑,应构建对精明增长敏感的同土地利用相结合的新交通模型[7]。
3.结语与展望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在已有研究中很难看到这个方向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相关优化模型。然而这一研究又是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它有助于人们理解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甚至推进交通规划理念的变革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进步。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今后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①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发展历程的分析,认为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城市空间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甚少等。②基于紧凑城市理论,提出了紧凑城市交通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③ 构建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紧凑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紧凑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紧凑城市交通规划评价,这五部分内容是一种推理和反馈的逻辑关系。
(2)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研究:①从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两个方面,揭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规律。②通过对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几种典型模式的分析和评价,认为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选择紧凑城市形态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③ 提出紧凑城市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并认为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协调发展模式(TOD模式)是促进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模式。
(3)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①确定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关键参数和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②分析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特征,引入土地利用混合率和交通可达性两个关键参数以改进交通需求模型;③ 结合传统的“四阶段”模型,分别建立紧凑城市的交通生成、方式划分、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模型,并建立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流程。
(4)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网络布局优化:①紧凑城市交通网络优化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规划理念。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以TOD模式为基点展开,确定城市出行源和出行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形成于交通需求相匹配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②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下的道路间距、道路网布局优化方法和公交网络布局优化模型与方法。③ 针对城市老城区和新区,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方法和实施策略。
(5)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技术:①在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过程中,评价内容包括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评价、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协调性评价、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评价。②提出采用居民出行满意度、交通平衡适应性、城市形态协调性和环境质量影响度等7个方面16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研究了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崔世华.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
[3] 理查德.罗杰斯,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闫常鑫.紧凑城市与城市交通布局[J].山西建筑.2008
篇9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化,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便是如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成熟高效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误、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等等,在保障交通畅通、安全和有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国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992年,NEMA(NationalElectricalManufacturersAssociation,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商协会)开发了NTCIP(National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sforITSProtocol,通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通信协议),不同品牌的信号机在使用了NTCIP后能够进行信息交互,目前,NTCIP已经成为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标准通信协议,可确保系统间或系统内的“互操作性”与“交互性”[1]。NTCIP的应用包括两类:C2C(中心到中心)和C2F(中心到外场),C2C指的是各个子系统之间或者子系统与管理中心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C2F指的是管理中心系统与各部门负责的车辆之间的数据传输,类似于ISO参考的OSI的七层协议模型,NTCIP参考的也是OSI规范[2],根据NTCIP架构分为5层。(1)信息层(InformationLevel),提供的传输标准主要用于应用程序处理的信息、对象、数据元素等,例如TS3.5、MS/ETMCC、TCIP等;(2)应用层(ApplicationLevel),主要提供会话管理的标准和信息包的结构,例如CORBA、DATEX、FTP、TFTP、SNMP、STMP等;(3)传输层(TransportLevel),主要提供信息路由、信息组包、信息分解、信息组合等方面的标准,例如UDP、TCP、IP等;(4)子网络层(Sub-networkLevel),主要提供实体接口的相关标准,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以及包的封装和传输等,例如ATM、FDDI、Ethernet、PMPP等;(5)实体层(PlantLevel),主要负责实体的传输介质,例如Fiber、Coax、TwistedPair、TelcoLine以及Wireless等。
3国内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993年,国内的第一个信号机标准《交通信号机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A/T47-93是由公安部负责制定的,主要规定了交通信号机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2002年公安部重新修订了该标准,改名为《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47-2002,重新修订后的标准主要规定了信号机的物理通信接口和基本通信内容,但是对通信协议和通信格式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004年,公安部制定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509主要规定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专用术语,2005年,公安部的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GA/T527主要规定了城市交通信号机的各种控制方式[2]。但是上述所制定的各种标准都没有涉及通信协议的相关内容。2008年,我国颁布的行业标准《交通信号控制机与上位机间的数据通信协议》GB/T20999-2007,首次对系统控制中心与信号机间的通信协议做出了明确规定,重点包括协议的结构和协议各层的详细要求。表1对我国目前正在使用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表1提及的系统特点不同,无论是数据交换协议还是内部协议,各系统大都使用的是自定义接口和私有协议,因此各系统都使用且只能使用自己专有协议进行数据交互,各信号控制系统之间缺乏兼容性,目前我国颁布的标准GB20999并没有展开广泛应用,国内外采用该标准的系统也少之极少。国内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层的消息格式主要是数据帧格式,因此与具体的应用程序的交互较差,而且也没有制定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与其他交通管理系统的通信标准,各城市都使用的是厂商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能确保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显得尤为重要。
4结语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能够保障居民的出行,通过其管控功能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其交通流数据为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提供了海量基础数据,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旨在使得居民出行方便化,实现公共交通出行利益的最大化。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交通压力要求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创新发展交通信号控制系统。(1)要大力发展并完善数据的信息交换功能,系统发展要标准化和模块化。标准化才能打破传统的封闭局面,吸引更多的商家和力量投入到系统发展中来;实现设备通用化,引入同业竞争从而促进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更好地发展。(2)要深入研究我国交通特点,特别是针对混合交通比重大、自行车数量多的特点,研究和开发高效的自适应控制模型和优化算法。(3)研究更加通用、可移植的信息交换系统,使其能够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参考文献:
篇10
[4]杨成国,李英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3(4):62-64
[5]徐东云,张雷.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初探[J].综合评述,2007(10):12-16
篇11
一、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分析
纵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史,从十年前的只有五个实行国家(丹麦、荷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到如今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地区,约有33个国家,375个城市。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如下所述。
(一)法国里昂
里昂采用了政府主导,私营公司承办,科研单位参与的模式。采用会员预付费方式,用户可以享受30分钟到1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超出部分费用也很低廉。其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有343个网点,投入车辆数达到4000辆。租赁网点理论间隔为300m,但在半岛区,尤其在主要道路沿线网点仅间隔100m,而在一些郊区,网点间距则大多为700m[3]。
(二)法国巴黎
由巴黎市政府和广告公司共同合作,也是目前欧洲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计划。采用会员预付费方式,用户可以享受30分钟到1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
目前已有2.06万辆自行车散布在巴黎市内新建的1450个自行车租赁站。租赁点平均间隔300m,公共自行车平均每次骑车时间为18分钟,日使用频率在12次左右。
(三)杭州
政府把公共自行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规划,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2千多个公共自行车网点,投放公共自行车5万辆。
租赁点布局结合风景区、大型公交换乘枢纽站、步行商业区、大型社区以及大学校园进行设置。平均服务半径为300m,城市中心区可以达到50~150m。
(四)武汉
截至到2009年10月,武汉市已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800多个。目前,武汉市投放自行车2万多辆,共办理免费租车卡32万张。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每天为市民提供10万人次的服务,平均使用次数达到5次/日・车。
(五)上海
上海自行车租赁系统发展现状如下表1所示
二、国内外运营管理模式总结
通过国内外多个公共自行车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成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而言,运营管理模式是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良好的运营管理模式,将有效的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质量。
(一)欧洲经营模式
里昂、巴黎、哥本哈根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经营模式为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广告置换方式承接项目,企业承担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的建设、自行车购买、10年内自行车维修等费用,而作为回报,企业拥有10年租赁站广告牌的独家经营权,实现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收支平衡;而政府无须费力盯着项目,只需履行监管职能。这种合作经营模式,可实现“双赢”。
(二)我国目前经营模式
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运营管理模式,如表2所示:
三、运营管理模式选取
综合以上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点,推荐我国的公共自行车经营管理模式应采取“政府主导、购买企业服务”的模式。具体运营模式如下:
(1)政府主导: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购买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全套服务,按年支付设备、建设及运营费用。
(2)企业运作:公共自行车公司提供全套公共自行车系统设备如车辆、停车设施,负责网点施工建设、安装、调试、开通,并提供全面的运营管理服务。
(3)社区参与:各社区、街道作为公共自行车项目在本辖区内实施推广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选点、服务点节电、服务卡发放、服务点人员推荐、宣传推广以及对公共自行车公司的日常监管和考评等工作。
(4)全天服务:主要采用自助设备,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5)诚信积分:市民不仅可以用卡进行便捷的借车和还车服务,还可以通过诚信积分、超时减分,促使市民增强“用后速还”的用车习惯,提高车辆利用率。
四、结语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也可以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没有政府明确的目标和支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采取“政府主导,购买企业服务”的模式有助于公共自行车的长足发展,企业运作可以鼓励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积极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政府主导并监督,可以避免完全市场化后企业忽视市民出行需求的短视行为。
参考文献
[1]潘昭宇,李先,陈燕凌,李伟.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J].城市交通,2010,8(1):53-59
[2]张丽B.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6
[3]韩慧敏.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J].城市交通,2009(7):13-20
[4]王秀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模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5):18-19
[5]黄小宝,吴世军.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业经济,2010(12):58-59
篇12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篇13
1.1以人为本西安市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
1.2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受限度,对城市交通管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举措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为了满足一时需求而对未来形成新的隐患。
2西安交通拥堵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西安市很有发展优势,完善交通网络的道路系统,改善交通状况不仅是城市道路的加宽,同时也需要依靠高密度、高效率的路网系统。重视未来路网规划,重视综合交通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公交停车场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针对西安市路网、交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提倡卫星城市、多经济中心发展的模式;二是重视城市交通枢纽规划,特别是公共交通、客运交通枢纽,保证城市内外交通的快速转换通行。
2.2确立公交优先政策西安市公共交通近年有了很大发展,公交车的数量和线路增长,公交专用道的建成也使西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要继续坚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确保公交路权。首先完善现有的公交优先政策,在主、次干路以上的道路上,尽量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同时改造相关的道路设施,设置港湾式停靠站,为公交的快速通行创造条件;其次应该重视规范标准制定,研究制定出适合西安市交通发展现状的交通设施技术规范,在完善交通设施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交通拥堵程度。
2.3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和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随着西安地铁线路的建设,地下铁路1号线、2号线通车,形成地上地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状况,没有形成网络的地铁,暂时无法改变西安市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地铁建设应该逐渐形成地下轨道交通网络,并做好地铁与地面交通的衔接配合,如地铁与公交站、长途汽车站、出租车的换乘,地铁之间的换乘,都要精心规划;地铁站周边社会停车场、自行车停放等问题,也应统筹考虑。
2.4制定私家车管理与限制政策西安市在制定私家车管理与限制政策方面应加强使用的引导。在私车买卖中,学习日本的政策,私人购买车辆需要出示有效的车位使用说明才可以购买;或是采用国内的一些城市政策,汽车挂牌采用抽号或拍卖方式,适当控制汽车增长速度。同时,加强对停车的管理,提高停车费政策限制私家车通行等政策,以此控制私家车的大量使用;高峰期限号通行,或者错时限号;主干道私家车高峰期限行等政策;将会有效分流拥堵区域车流,减少拥堵发生,避免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