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的产生原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着而热衷于看经过名着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篇2
第二,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措施、安全措施、安全保障不到位,导致账户被盗。
第三,第三方利用木马病毒等非法手段盗号,以谋取利益的行为。
网络账号被盗的责任归结于电子商务公司还是用户方,目前尚未有明确认定和追究办法。主要看电子商务公司是否存在过错。
篇3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观原因
(一)大学生处于特殊心理转型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
(二)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道德认识发生错位即网络道德观念偏位有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私人道德。这是对网络道德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第二,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三)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凭借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活动,没有把握自由的边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道德问题行为。
(四)对现实的不适应
网络与现实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道德环境”。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接触,其现实的道德行为受外界的接触人员的监督和自身道德意识的约束,他必须按照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行动。而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交际的恐惧而更热衷于网上交友。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带来了网络上的道德冷漠现象,使他们对各种网络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 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举动。
二、客观原因
(一)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 , 缺乏规范性
网络生活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特征越来越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网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目前网络中的规范性缺乏,因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这种极具开放性但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行为的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
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它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和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由于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使得人们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就意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无主导型。不同的价值观念有时会出现冲突现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形形的网络文化时,很难把握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蚀,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生活中产生道德问题行为。
(三)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
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 黑色信息”与“灰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较大的诱惑 ,而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性缺乏,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从使他们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
(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 , 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因此,网络交往作为网民的一种主要网络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完成的,与现实性契合不够,即他们的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发生了某种偏差。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使交往双方不道出真实身份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放弃现实道德的约束 ,导致他们进行网络交往的道德他律性减弱。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选择某种行为时往往随心所欲,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不顾他人的反应或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网络信息中心.第28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篇4
Computer Network Fault Causes and Excluding
Xiong Yi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Sichuan,Luzhou64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network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aids,for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As the computer has some interactive,network technology is strong,the process of using a network failure occur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network failures and learn from their exclusion method for users to solve everyday problems using the difficult process,grea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use for computer networks.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failure;Causes;Excluding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硬件和软件的和谐运作,许多网络故障都是由硬件和软件问题导致的,因此,可将计算机网络故障简单划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下面作者就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硬件和软件故障及其维护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计算机网络中硬件故障的分析和维护
硬件故障一般是指由计算机硬件导致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的故障。包括网络设备故障、主机故障、外设故障。计算机硬件故障维护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最小系统法、逐步添加/去除法、隔离法、替换法、和比较法。
(一)网络设备故障
一般服务器和交换机等故障多数表现为系统兼容性等方面的问题,若电脑一直使用正常,突然都不能上网了,常见的是连接这些电脑的交换机(集线器)出现了故障。如出现故障,可切断交换机电源,重新加电进行解决。否则需更换交换机。
网络传输介质一般是双绞线。常见的故障点是网线长期被踩压、缠绕、磨损造成的。在网线彻底损坏之前通常表现为信号衰减、端口接触不良、网线断裂等,导致网速明显下降甚至断网。此时,可用测线仪对双绞线两端进行测试或更换新产品,再重新启动电脑,若网络恢复正常,则可断定需更换网线来排除故障点。
(二)主机故障
主机故障比较明显,对网络系统会造成直接影响。其中,显卡故障可导致显示器无法显示;硬盘故障表现为计算机启动后找不到硬盘;在开机时出现持续的“滴”声则表示内存条松动;CPU故障会是计算机无法启动;CMOS故障会导致计算机配置信息丢失;网卡故障表现为找不到网卡驱动等。下面主要介绍网卡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此外,网卡故障的出现还可能与网线、网络配置问题和网卡的驱动等相关。
(三)外设故障
计算机外设故障大多不会对整个网络系统造成直接影响,但仍然会影响工作中的使用。显示器的故障多数是因为长时间开机,散热不畅,致使显示主板元件烧坏引起的,也有因为潮湿等环境问题使显示元件受损;鼠标键盘故障主要因为过多使用造成;UPS故障常见的是无法给电脑正常供电,不是红灯长亮,蜂鸣器长鸣就是电压不稳,最终造成损坏;打印机故障主要是因长时间使用造成的打印头自然耗损或真阻塞输出不畅,也有因为墨粉不足等小的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中软件故障的分析和维护
软件故障一般指的是由计算机软件导致上网程式无法运行、网络邻居无法查看到其他电脑等等,对于这类的问题,我们一般采用的针对的方式。实在不行就采用重新安装Windows系统进行解决。
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也会出现网络无法连通。主机安装的协议必须与网络上的其它主机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协议不匹配,无法正常通信。再比如E-mail服务器设置不当导致不能收发E-mail,或者域名服务器设置不当将导致不能解析域名等。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首先,在网上邻居属性(Windows98系统)或在本地连接属性窗口查看所安装的协议是否与其他主机是相一致以排查因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所导致的网络故障。其次查看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相应服务程序是否已安装,如果未安装或未选中,则进行安装和选中即可,然后重启电脑以启用新服务。
有时软件故障还和防火墙的使用及操作系统故障有关系。
防火墙可保障局域网中的计算机安全,但容易造成一些“假”故障,例如Ping不通但却可访问对方的计算机,判断是否是防火墙导致的故障只需将防火墙暂时关闭,然后再检查故障。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如用户初次使用IE访问某个网站时,防火墙会询问是否允许该程序访问网络,用户点了不允许,自然导致网络不通。彻底的解决办法是在防火墙中去除这个限制。
操作系统故障也是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用户对计算机设置的修改或删除,也往往会发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访问错误。此时只需要恢复被修改和删除的设置即可解决问题。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方式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初中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随着网络给初中生的社会化带来了相比传统社会化更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它也给初中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道德的逐步失范、价值观的迷失、初中生人格的异化、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成因的基础上,从初中生自身、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消除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的成因探析
(一)网络的“个性”特征吸引初中生
网络的出现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吸引了处于朦胧认知形态中的初中生群体。初中生作为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必定会陷入网络的世界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构造出符合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各种环境,满足社会化进程的各种需求。
(二)虚拟环境下初中生自我成长的偏离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极力的表明自己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在生活中,喜欢自立,甚至独断专行;在班级活动中,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指责,喜欢个性的张扬。这个时期自我意识会明显增强,更多的会强调“主观我”,排斥外界的各种束缚。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张扬个性过程中要受到种种限制,个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很难实现统一。对内在自由的追求引发了初中生对网上世界的偏爱,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社会里,一些自控能力不佳、辨别能力低的初中生,容易受到网络中不健康东西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言行及世界观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必定会导致其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网络媒介“把关人”作用的“弱化”
一般来说,“把关人”即在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起决定性影响的人,其职能是对采集来的信息加以选择,修改,删除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传播权利几乎被大众所共同享有,即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消息。权利的分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作为“把关人”权利的削弱。网络已经把曾经属于少数人的“精英信息”变成属于平民的“草根信息”。例如时下流行的微博,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把关人”就可以直接向社会信息的新模式。广大初中生能直面各种信息和活动,其中不乏有糜烂的思想、暴力的画面等。这对于身心尚未成熟、批判反思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极易受到网络社会的消极影响。
(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合理需要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和文化知识、道德标准等以实现社会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衡量教学质量的外显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甚至表现为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方面的教育,而成为单纯抓智育。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是单调、枯燥、机械的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多层次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运用,强烈的好奇心也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会把学习当作乏味、枯燥、难以忍受的苦差事,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了网络世界,并沉迷其中,最终使初中生社会化过程偏离。
(五)信息时代下家庭教育的部分迷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会被一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很少顾及子女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问题,他们往往总是从关心学业成绩的角度来关心子女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太大,精神负担过重。其次,家长对待孩子接触网络存在偏激的认识,认为网络对于孩子的学习及成长就是个“毒瘤”,应该禁止。殊不知这更加激起初中生对网络的渴求。在部分家庭教育迷失的情况下,虚拟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初中生的心理需要。他们可以在网络中释放被压抑的思想和观念,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来自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这些都会使初中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二、针对网络给初中生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提高网络认知能力
面对缤纷的网络世界,初中生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了解网络的功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初中生自身应该学会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要学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积极参加构建网络文明,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大政府网络监管,维护网络健康坏境
首先,法律制度是建立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约束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加快网络立法,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控制。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加强网络管理;通过新技术来设置屏蔽有害信息,开发高新过滤软件,有效地将一些暴力与初中生自动隔离,禁止有害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其次,政府应加强网吧监控管理,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做到杀一儆百,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网络环境。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初中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封闭他们的社交行为,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采的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初中生参与其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眼界,学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完善自我道德品质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篇6
通信网络系统拥有强大的基础,其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高度分布以及异构性的特点。正是因为通信网络系统涵盖的范围广,所以在管理方面有所难度,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难度正在逐步的增加。一般操作时,先由告警相关性进行相关的分析,极具经验的工程师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故障原因的告警对故障进行原因排查。由故障排查的流程可以看出,告警相关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 有关告警相关性的介绍
在通信网络的管理中,功能产生了异常就被称之为故障,也就是告警事件产生的原因。针对众多的告警时间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将有助于找到出现故障所在。
1.1 概念
告警事件可以简单的称作是提前的预警,是管制的部分在有危机的事件时向外发出的一种警报,也就是说有告警事件不一定就会有故障产生。如果在网络中产生的故障,那么告警事件就会是一系列的,需要专门人员对告警事件进行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告警都是因为故障所在,相关性的分析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找出网络故障的时间,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
告警相关性分析就是针对众多的告警进行合并和转化,将有利用价值的多条告警信息有规律的整合成一条涵盖很多信息的告警内容。在告警中能明确的故障产生的原因,并以此确定发生故障的位置。
1.2 用途
告警相关性一般用于两个阶段,分别是:网络故障定位阶段和告警过滤阶段。
(1)网络故障定位阶段
在进行网络故障处理时,一般需要经过三步:告警相关性分析、故障定位、故障验证。而前两步又被统称为故障定位阶段,两者是顺承关系。通过告警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各类有关网络故障的假设,再通过第三步的验证确定最终的故障原因。告警相关性拥有一定的类型规则,网络管理人员熟练的掌握其内容,就可以针对分析做出有力的判断,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输出。
(2)告警过滤阶段
产生的告警事件有很多都是非故障性的告警,针对这一类的告警内容,可以通过告警相关性分析进行有效的过滤,主要保留下故障根本原因的报警,降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前告警相关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的网络故障实践中,告警相关性的分析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乐观。由于网络故障受到的告警事件过多,导致在高兴相关性分析中产生了困难。在告警相关性分析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方面:
2.1 告警事件频发方面
在告警相关性分析中,最令网络人员头疼的就是告警事件频发的情况,众多的信息堆积在一起,不利于故障的分析。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分别是设备故障带动整个系统错乱以及设备故障自身间歇性发作。
(1)设备故障牵一发动全身以及
网络故障的产生是持续性的,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出现故障对每一个关联的环节都产生影响,多个网络部件同时发出不同告警事件的情况;如果设备中某一个部件产生了故障,那么有可能在每一次重启该服务器时,都会发出告警事件;网络中的部件发生了故障,顺着整个网络系统,都有可能会跟随发出同样的告警事件。
(2)告警事件频发故障本身自发性的发作
在产生了网络故障后,故障的本身会不间断发作,所以在每次故障发作时都会产生告警事件;网络中多个故障同时,那么不同的故障可能会发出众多告警事件,就会造成告警事件的潜在重叠。
2.2 网络模型方面
在进行告警相关性的分析之前,需要针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模型的搭建,如果建设的网络模型过于简单,网络的构件无法满足网络的需求,就会在未知的网络构件部位产生故障,进而发出告警事件。由于无法确定具体的部位故障,所以在告警相关性分析时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2.3 数据传输方面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前提是获取所有的告警事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网络传输中断,接收器不敏感等情况的出现,导致告警事件传输不完整,无法保证告警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增加了故障成本的输出。
2.4 网络动态方面
在一个真实的通信网络中,网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变的状态,所以理想状态下的告警相关性分析反馈,很有可能因此设备数据的变化以及网络的瞬时结构发生改变,从未导致告警相关性的规则发生变化,无法确保分析的结果。
三、常见的告警相关性的处理方式
告警相关性的方法和算法包括:基于范例的推理、基于规则的相关性、模糊的逻辑、贝叶斯网络、编码方式、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数据挖掘。选取呢一种计算方式需要根据实际的网络情况,进行提前的规则设定。一般基于规则的处理方式多用于配置结构较常规化,不易发生改变的网络中;基于范例的推理方式则是在原有实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析,较适合较简单的网路系统;基于编码的处理方式则是对时间进行预处理,减低了告警事件的复杂性;贝叶斯网络处理方式是通过固定的计算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工作效率,但在计算时的概率问题还是行业内待解决的难题;人工神经网络的方式拥有较强的自学性,但在前期的神经网络培养需要投入较大的经历;数据挖掘的方法是目前最推崇的解决方式,其可以自发进行告警相关性规则的挖掘,可以适应更快更好的网络系统,并针对网络做出变化。
【总结】因为通信网络系统涵盖的范围广,所以管理的难度大,在应对意外故障修复时更加困难。告警相关性分析可以针对众多的告警进行合并和转化,明确的故障产生的原因,并以此确定发生故障的位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告警相关性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变分析算法的方式进行改善。随着网络维护的需要,告警相关性分析也将具备辅佐管理人员找出故障原因的性能。
参考文献
篇7
Open vSwitch基于开源Apache2.0许可下的多层虚拟交换平台,旨在通过可编程扩展,实现大规模网络的自动化(配置、管理、维护)。OpenvSwitch通过运行在虚拟化平台上,为物理主机/服务器上的VM提供二层网络接入和多层网络交换功能。虚拟交换机与云中的其它物理交换机一样工作。Open vSwitch充分考虑了在不同虚拟化平台间的移植性,采用平台无关的C语言开发。它支持现有标准管理接口和协议(如netFlow、sFlow、SPAN、RSPAN、CLI、LACP、802.1ag等),熟悉物理网络维护的管理员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Open vSwitch进行虚拟网络管理[1]。
正因为OpenvSwitch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它在实际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当应用OpenvSwitch构建虚拟网络时,可能会在虚拟网络之间出现二层环路问题,OpenvSwitch默认的方式采用STP生成树协议来避免,但是这种方式会产生流量冗余的问题。本文分析了OpenvSwitch产生二层环路的原因,指出了OpenvSwitch采用STP生成树协议避免二层环路时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改进OpenvSwitch避免二层环路的方式,解决了流量冗余的问题。
1 OpenvSwitch产生的二层环路
1.1 OpenvSwitch端口类型
OpenvSwitch中定了几种类型的端口,这些端口的类型和作用如下:
1)netdev_port:真实的网络设备,提供对外数据通信的功能;
2)inter_dev:由OpenvSwitch实现的内部网络设备,在OVS内部进行数据交换;
3)tunnel_port:由OpenvSwitch实现的用于封装数据包的端口,进行vxlan/gre封装。
1.2 二层环路产生的原因
本文利用OpenvSwitch构建虚拟网络是通过VXLAN格式封装实现的。网络虚拟边缘节点(Network Virtual Edge,NVE)上运行虚拟机(VM),不同的VM之间的通信采用VXLAN隧道封装的格式,VXLAN的封装与解封装都是由NVE完成。当VM首次通信时,会发出ARP广播帧,ARP广播帧会在不同的NVE之间相互传递。
组建由三台NVE构成的网络,NVE1、NVE2和NVE3分别位于不同的网络段,但它们上面的VM属于同一个VN网络。假设NVE1中的虚拟机VM1要与VNE2中的虚拟机VM4通信。
NVE1发送由VXLAN封装的原始ARP帧,当到达目的NVE(如NVE3)后,首先由netdev_port接收,然后送给inter_dev处理,随后到达tunnel_port进行解封装。Tunnel_port解封装后,将原始的ARP广播帧在各个端口进行广播,因而tunnel_port会再次对其进行VXLAN封装,目的NVE为除去发送此帧的NVE2。
经过以上过程的重复,由VXLAN封装的ARP请求帧构成了二层环路。
端口的不适当封装是产生二层环路的原因。NVE接收到的VXLAN封装ARP广播帧再次封装后发送给其他的NVE,因而这些操作会导致网络产生由VXLAN封装的ARP广播风暴。
2 OpenvSwitch默认消除环路的方式
Openvswitch默认提供消除环路的方法是采用STP生成树协议,通过创建生成树来避免二层环路,然而这可能在网络中产生多余的流量。
STP的原理是通过在交换机之间传递报文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来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STP将网络拓扑看成是一个树,树的根是称为根桥的桥设备,根桥的确立是由交换机或网桥的BID(Bridge ID)确定的。经过报文交换后,STP选举出根桥,根桥不会对收到数据包进行转发,因而可以消除二层环路。
在上述情形中,无论选举出来的根网桥是哪个NVE,都会产生冗余的数据包。尽管消除了二层环路,但是网络中产生了多余的流量。
3 改进OpenvSwitch避免二层环路的方式
既然引起二层环路的原因是从tunnel_port端口发出的ARP广播帧被再次送入此端口进行VXLAN封装,因而避免环路的方式是避免从tunnel_port端口发出的数据包第二次进入此端口。
改进的方式是数据包在tunnel_port端口发出的时候添加标志位。当tunnel_port端口接收数据包的时候对标志位进行判断,如果标志位为真,说明此数据包已经被封装过,则端口丢弃;如果标识为假,说明此数据包第一次被封装,则对数据包VXLAN封装后发送。
4 结论
本文首先给出了在虚拟网络中应用OpenvSwitch可能产生的二层环路问题,随后分析了OpenvSwitch默认消除二层环路的方式,即OpenvSwitch采用STP生成树协议来避免二层环路,但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冗余的网络流量。本文在分析了二层环路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改进了OpenvSwitch避免二层环路的方式,采用端口过滤的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二层环路,并且不会产生多余的流量。
参考文献
篇8
1网络语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说的人都是这个网络时代的收益者,每个人也都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者。他们通过网能够实现即时的不分地域的与朋友、家人联络。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这就产生了相应的一种网络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网民根据某个契机或者事件创造出了的某一个新词汇,甚至简单的一言一语。并且这些词汇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成为焦点,并一时间在网络上大肆流行的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社会的这种关系被语言学家称之为“共变”。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也正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社会语言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的特性以及产生网络语言的原因。
2网络语言的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其他方言不同,他是特定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的,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目前的语言学家对网络词语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对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也各有千秋,就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主要将网络语言的特点规范为以下三点:
2.1公共性
公共性语言“不仅是语言使用者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语言社区所有成员共同约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它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话语。”由于社会的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开始选择在这个新兴的网络语言社区中进行交流和娱乐。网络语言也开始慢慢地发展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语言体系。如:“手慢无”、“然并卵”等简略性语言,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网上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反复被使用,很多人觉得在日常沟通中的一句网络语言不仅能够让话语平添几分幽默,也会使沟通变的更具有亲和力。网络语言正在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语言。
2.2简略性
简略性语言就是用语非常简化,让网络交流的双方能够通过一个词汇,或者几个字就一目了然地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到简略性语言的产生,其实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早期很多品牌会用自己产品名字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公司的名称。就像我们经常见到的“CK,BMW”等家喻户晓的名称。还有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或者符号来表达一层意思的现象,比如“duang!”、 “no zuo no die” 等常见到的网络性语言。
3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是在互联网时代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3.1社会外部原因
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百家争鸣,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在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的序幕。
3.2群体内部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动因突出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认同,他们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这种追求个性道德心理使得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文化语言。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时人们在网上为了更快地传达某种信息,简单地按几个字母,大概意思就能表达出来,方便快捷,因此网络语言也受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欢迎,并逐渐传播开来。
4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现今,网络语言已成为广大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为网民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存在这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网上交流受时间的限制,网民们只注重速度,导致网络语言存在错字、别字,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或受方言影响,或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等现象。目前应该尽早找到适合的规范方案来规范网络语言,正如学者们所倡导的“规格的网络语言有利于维护网络语言的健康,倡导网络文明,并将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使之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的发展进步,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也正在逐渐扩大,今后还会产生大量的网络语言、网络词汇。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语言恰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常晨光.公式性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2] 王丕承.网络语言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J].浙江学刊,2004(6).
篇9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
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xiang/qing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4]
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汉语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
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写作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网络交际在获得交际主体隐匿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言语交际中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大部分交际意义传递的表意途径。为了复原现实交际的非语言符号表意途径,使得网络交际更加轻松从容,表意更为充分,网民们便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表示声音、表情的词汇形式,如“55555(呜呜呜呜呜)”——表示哭声,“:-D”——开怀大笑。
3.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前面已经提到,网络言语交际从目的上来说多以娱乐为主,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文字输入来完成的。交际目的的娱乐性及交际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了交际对象选择和更换上的随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际语言呆板,话题无聊,交际一方可以随时更换交际对象。因此,文字输入的速度及语言是否个性新颖能吸引人就成为能否获得交际机会或者能否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网民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重要的心理基础。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无论在速度要求上还是在个性新颖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现实使命。如汉字输入中以重码字词中最先出现的字词代表目标字词的对错别字词的极大包容性,用输入一系列的数字、字母、数字字母组合来谐音代替复杂的汉字输入,用标点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带表情动画来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4页
篇10
1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发展
1.1 智能化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出现故障,一般需要专业工程师对系统的故障信号进行检测、搜集和分析,在了解系统故障的发生位置后即可分析研究故障原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的诊断速率。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等领域应用广泛,关于系统故障的诊断技术也不断提高,逐步向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不同行业应用,但是产生的故障原因不同,采用的诊断方法也不同。一般系统在产生故障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声,可第一时间确定系统的故障位置,这种属于系统故障智能定位。系统控制工作复杂,从应用企业的应用成本考虑,需要使用合理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同时增加对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研究成本的投入。
1.2 灵活性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产生故障大多是人工应用不当导致的,因而在故障诊断中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导致系统故障诊断过于单一,且人工判别技术有限,具有较大随机性和盲目性,对系统故障位置及成因分析判断的准确度不够,影响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修理。然而采取智能技术对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进行排查和定位具有较强灵活性,可以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对系统故障部分予以诊断。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研发和应用的复杂度不断提高,不同类型控制系统产生的故障原因也越来越复杂,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获取、分析故障系统数据,能够增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
2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的内容和要点
2.1 数据建模,隔离故障源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后无法正常运行,系统某些功能也无法实现,最终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诊断系统故障原因,可以利用软硬件监控系统,在确定故障点后予以隔离,通过数据了解系统产生故障的人工原因和机能原因。技术人员一般需要根据系统工作参数输出,利用数据建模,以数学表示形式将系统故障信息进行验证和输出,作为故障诊断评价的理论依据。对于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原因诊断后还要进行原因分类,检测系统变量是否存在异常,若异常则启动报警装置,以此排除不合理故障原因。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发生需要在判断出原因后根据信息源位置隔离故障部分,对于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不同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程度均要进行量化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故障问题。
2.2 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主要部分是执行器和传感器,执行器和传感器在运行中主要容易出现恒偏差、卡死和恒增益等不同类型的故障。因而在故障诊断中需要利用仿真建模的办法,将仿真人设定为故障类型,并以此获得系统变化信息。在神经网络控制系y故障中一般会应用BP算法,但这种算法单独使用效率不高,可结合遗传算法,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阈值,最后在系统故障归一化处理后用作训练数据。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全局搜索能力强且运行高效、便捷。传统的BP算法在受到遗传算法数据优化后,能够提高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有效率,诊断数据误差比对后可提高运算速率。[3]
2.3 残差序列和模型解析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动态模型建立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准确率,一般是利用滤波器或观测器重构控制系统的参数或状态,并形成残差序列,对于残差序列中所包含的故障信息可以采取必要手段进行信息增强,对模型中的非故障信息需要抑制,正常情况下统计分析残差序列可直接检测出系统故障发生的位置和原因。系统故障正常值与估计值的偏差分析是研究系统故障程度的关键,在参数估计中相对简单实用的是最小二乘法,鲁棒性较强,因而是参数估计的首选方法。系统运行状态可由被控过程状态反映,被控过程状态在重构中形成残差数列,数列中也包含了不同的故障信息,利用模型统计检验出故障,最后用尔曼滤波器进行状态估计。关于模型等价空间的诊断一般使用无阀值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1984年由willsky和Chow提出,主要是对测量信息进行分类,得到一致的冗余数据子集后,估计系统状态,并对不同的冗余数据进行识别,完成模型解析。
3 结束语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广泛,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要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要在系统出现故障后采用科学的诊断方法,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形式对系统故障数据进行检测和分析。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需要不断深入,根据系统不同的故障类型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分析故障原因、定位故障源,并进行隔离排障。[4]
参考文献
[1]徐岩,秦波.LM-BP神经网络的叉车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2):90-91+93.
[2]祁涛,张彦斌,姚人前.神经网络技术在智能BIT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06):125-128.
[3]黄志强.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开发港口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J].软件导刊,2012(02):77-79.
篇1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计算机网络不仅仅只限于企业或公司的生产活动中,它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但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在使用中出现网络故障的概率不断增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类型的识别是正确解决网络故障的重要前提,对网络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排查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关键。
1 计算机网络故障及其常见问题
1.1 关于计算机网络故障
当前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中,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促进生产效率提高、改进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网络故障问题出现的概率也不断增加。所谓网络故障,是不同于正常网络连接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出现网速不正常现象或无法通过与网络进行互联等,是与网络畅通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故障可以分为物理/硬件故障和逻辑/软件故障,物理/硬件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内部的网卡、集成器、内存、硬盘和外部的交换机、路由器、显示器等出现的故障,而常见的逻辑/软件故障主要是由网络协议、网络设备配置或设置错误造成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
1.2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
网络故障的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的设备故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计算机主机故障、网络线路故障及网络端口故障。
1.2.1计算机主机故障
计算机出现主机故障一般是主机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导致主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网卡松动或损坏引起的,也可能是卡槽故障、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导致的主机故障,还有可能是参数设置不当、协议不当、设备冲突或黑客恶意入侵引起的。主机在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存在,若主机出现故障,那么整个计算机网络也会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要十分重视对主机的维护。
1.2.2 网络线路故障
网络线路故障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各类线路问题引起的计算机无法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相对其他故障而言,线路故障造成的影响较有限,而导致线路故障的原因是多样的,引起网络线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有线路接触不良、线路串接或线路破损等,比如线路质量、人为的外部破坏或使用年限过长造成的破损问题,或接线员的技术错误引起的线路故障问题等。
1.2.3 网络端口故障
相较于其他故障,网络端口故障是影响较小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端口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通常来说,网络端口故障的影响有限,不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却也有可能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的全面瘫痪。端口故障的种类同网络端口的类别密切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端口接触不良、端口破损或端口关闭错误引发的端口故障。
2 计算机网络故障产生的原因剖析
通常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原因分析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人为原因与非人为原因,这两类原因是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主要原因。
2.1 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人为因素
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人为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相关设备的制造商,在计算机相关设备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商过度控制成本、监管系统松散或生产不畅通等不当措施,极易引起设备的质量问题;其次是设备的安装技术人员,安装人员在对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错误的参数设置或对设备的损害等失误行为引起的网络故障;最后是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用户日常无意识的错误操作或黑客有意识的网络攻击行为都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这类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计算机网络故障是可控的,通过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对网络故障的有效控制。
2.2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
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计算机网络故障非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有:长时间暴露在外导致设备失灵、老鼠等生物啃咬线路导致线路破损、机器使用年限过长引起的设备老化情况或天气突变、自然灾害造成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等。对于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实现对各类非人为因素的事前预防,并在故障不可避免的发生后进行快速处理,尽可能减少故障带来的危害。
3 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解决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频发,如何有效识别计算机网络故障,并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恢复网络运行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上文中,笔者分析了网络故障及其常见问题,并就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两类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主机故障的解决方案、线路故障的解决方案以及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等,具体阐述如下:
3.1主机故障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网络出现主机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排查主机故障时要根据故障的不同特点进行维修。比如,若主机故障是由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引起的,网络维护人员需要对主机网卡进行定期的检查。若主机故障是网卡松动导致,则极有可能是网卡放置方法或位置错误,重新放置网卡即可解决。若是卡槽损坏引起了主机故障,那么则需要换新的卡槽,如果故障仍没有排除,则需要将计算机的网卡放到正常机器上进行检测,若网卡不能正常工作就需要进行更换。若主机故障是由于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导致的,那么需要尽快安装驱动程序。若出现设备冲突引起的主机故障,要对接头类型、IQ端口地址及网卡设置进行检查,及时排查问题,对有问题的参数重新设置,必要时需要更换设备。若主机故障是由协议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的,需要及时更新参数设置或重新设定协议。若主机故障是受到黑客恶意攻击导致的,则需要启用程序复原。
3.2 线路故障的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网络线路的选择与采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品牌大、质量好的优质线,以保证线路安装后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在进行线路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要遵循分装多跟线路的原则,避免今后使用过程中的潜在损伤,尽量将线路分布在人们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在线路的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要注重保护线路,减少外力对线路的破坏,对于长期使用的线路要进行定期的更换。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因电路故障导致的计算网络故障,使用者可以尝试对其进行更换线路测试,若测试结果显示可以正常工作,那么可以断定是线路故障引起的网络瘫痪,若显示不能正常工作,则需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3.3 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在出现端口故障的情况下,首先要对端口故障的可能情况进行排查,相较于其他两类故障,对端口故障的确认要相对容易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首先对端口故障进行确认,若计算机网络出现异常,无常正常工作,那么首先有必要对路由器端口进行检测,检查是否是路由器接触不良导致的网路故障。路由器端口包括路由器网线端口和路由器电源线段El两大类,对其端口故障的排查需要依照端口是否打开、端口是否松动和端口是否损坏的顺序进行,若是端口为正常打开或链接的情况,按正确的操作方法打开链接即可;若是端口松动的情况,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卡紧端口即可;若是端口出现损坏,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检验端口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则需要及时替换能正常运行的端口。
4 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计算机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络故障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管理,正确识别计算机网络故障的类别,极可能的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的概率,将可避免的细小故障发生概率尽可能控制为零,对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故障进行针对性的故障排查。只有尽量减少计算机网络故障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凯.智能型网络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 马长安.文件替换法排除TCP/IP协议故障[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篇12
一 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失范
在学界,对网络道德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现实中的道德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是人们在网上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道德与现实中的道德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它并不是靠舆论约束来规范个人的行为的,它是以网民的自律为主,也就是说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会失效,只能依靠个人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来维系。
“道德失范”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行为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网络道德和失范行为的一种有机结合,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行为。
尽管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个体做出的一种特殊行为,但它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综合当前的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价值异化
这主要的表现为回避现实生活而沉迷在网络社会中,包括迷恋网络交友、网恋、网游、网婚等,以网络人际交往来替代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长期以来就会形成道德意识弱化,人际情感疏远,从而丧失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
(二)网络语言失范
这主要表现为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声誉等不文明行为,以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
(三)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使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的网络互动中提供虚假的信息。
(四)网络侵权盛行
这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侵犯,如传播病毒、侵犯门户网站、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未注明来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又有客观原因,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存在感逐渐增强,希望他人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但是,由于现今的成长环境比较的复杂,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弱,使得他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其次大学生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
2 价值观念模糊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比较模糊,通常表现为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模糊。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时期,当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时,社会就会处于道德价值失调和道德标准失衡的状态,而当这体现在个体上时就会表现为道德失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主要归结为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网络道德规范或者是网络道德标准的缺乏。其次,没有意识到网络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一致性。再次,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的冲击。
3 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道德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是历史上变化着的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将网络道德私人化,将公共空间视为个人空间,如果个体不是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公共道德的话,则个体就会极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第二,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4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主体自律意识的发展决定了其道德自控能力道德发展,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道德自律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内化,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扩大了或者是没有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道德自控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极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
5 道德知行严重脱节
虽然大学生们经历过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他们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大学生们可以抛弃现实的约束,这就使得知行脱节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客观原因
1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最大的特征,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中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凭借其身份的多样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不加节制地进行各种活动。《境遇伦理学》中说:“境遇论者在其所在的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全副武装下,进入到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准则,视之为解决问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的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搁到一边。”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再加上网络这种开放性很大而又存在不规范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世界当中,任何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渗透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但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会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加上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当他们在面对形形的网络文化的时候,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就会显得极为脆弱,从而导致他们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 网络交往虚拟性的加强
网络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它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世界的延伸。“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独特表现。其基本的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体的人格虚拟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跟别人进行交往,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放弃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导致他们的道德他律性减弱。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同时,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们思想成熟,从而可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尝试支持和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络学生社团,引导他们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管理。
(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如果在网络世界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有被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那么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自觉服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则网络失范的行为就会大大降低。学校应该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首先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注重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再次,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培养道德情感。通过道德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促进其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性。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培养其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虚拟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削弱了舆论的监督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自律在网络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网上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四)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以及网络社会缺少法律约束,这就使得实施网络实名制成为必要,制定网上信息、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督机制,制定网络行为规范,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规范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而且也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亚宁.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13
一、网络用语和文化的介绍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论及语言同文化的关系,需先界定语言、文化这两个概念。”(邢福义,2000)首先对本文定的概念――网络用语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网络用语在计算机媒体刚兴起时,多是指描述网络和电脑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与电脑有关的专业术语。随着电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语言生活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时,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使用随意并具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也称为网络用语,这种语言是网民们在聊天室或者BBS上常使用的语言和符号。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和交通工具,日用器具,服饰,饮食和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等。
二、网络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网络用语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它的产生和流行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是因为其背后深刻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文化原因。
(一)物质文化原因。网络用语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语言,所以网络是网络用语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由于网络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应运而生的,所以总的来说网络用语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
(二)制度文化原因。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的背景下,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如:新词的产生,新义的增加,外来词的吸收等都是语言变化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网络用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才能得以产生。
(三)心理文化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会跟着发展和进步,必然会出现与之相对应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据统计,网络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年轻的一代。这代人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繁荣的新时代,具有更加开放,更加活跃的思想,并且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所以一般的语言经过他们的改造和变异并用于网络,逐渐被其他大部分网络成员所接受并广泛运用以后,便成了相对固定网络用语。
三、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
网络用语是由于网络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地被大众所接受和广泛流传,原因之一是因为网民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将文字、数字、符号、英语等进行随意的的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根据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网络用语背后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分析网络网络用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于网络用语的发展和走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缩略型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缩略型网络用语是网民们将汉语、英语或者汉语拼音变形成简单的形式,起初这只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交流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但是久而久之,就成为固定的网络用语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跟着加快,网络这种新兴的交流媒介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也做出了一定的反应:即允许网民们使用经济简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对完整准确的信息。缩略语的产生大大的缩短地输入信息的时间,体现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
(二)谐音型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谐音型网络用语是使用汉字或者数字中语音上相似的成分来进行替代而产生的,包括汉字的谐音:神马(什么),杯具(悲剧),米国(美国),童鞋(同学),粉(很)等;数字的谐音:886(拜拜咯),9494(就是就是),等;英语字母与数字结合的谐音(V5“威武”)等。
谐音型网络用语的产生是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影响下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大部分网民逐渐摒弃了以往操作较为麻烦的五笔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再加上拼音输入法具有多字连拼以及选择项较多的特点,在使用的时候,比如明明想输入“同学”,可是出现的首选项是“童鞋”;想输入“悲剧”,却出来的是“杯具”,由于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就直接将错就错了。
(三)新造型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新造型网络用语是网络中最常见最多种的一种类型,有“宅男”,“宅女”,“走你”,“裸婚”,“高富帅”,“给力”,“hold住”,“切糕”,“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元芳,你怎么看?”等。新造型网络用语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网络时代在语言上的投影。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概念。这时就需要产生新的词或者利用已有的词增加新的词义来表示。
四、网络用语对文化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网络用语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诸多的文化特点都可以在网络用语中得到映射。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网络用语来审视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网络用语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用语一打出现就伴随着随意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应用发展起来。随着网民队伍的逐渐壮大,再加上网民们语文水平的参差不齐,对汉语的改造和创新不一定会遵循语言的规律,所以首先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汉语的的规范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其次,网络语言中层出不穷的错字,怪字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而且其中很多低俗的网络用语对于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网络用语对文化的正面影响。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原因。网络用语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且被广泛地接受也正是因为它对于文化也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首先,网络用语其中的“精华”部分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给人们的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乐趣,很多网络用语已经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了,如“”,“裸婚”等。
网络用语是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它自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网络用语对于文化有着消极却又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味地排斥和抵制网络用语是不可取的,不能仅仅因为它的不足而忽视了它的生命力。在如今势不可挡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如对网络用语多点宽容,让它自己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下自我选择和淘汰。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语言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经过约定俗成过后的网络语言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