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什么是职业道德及其在职场中的表现
职业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讲人与人、人与岗位之间的关系。从小的方面来说,职业道德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既是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不同职业的人员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有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我校以财会、计算机、市场营销、金融专业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从职业素养方面看,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上的要求比较多。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三是个人品质修养包括优良的素质和对企业的责任等。
通过对我校合作企业的大量走访调研,企业对员工的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诚信方面,企业要求员工为人要诚实,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对企业要忠诚,要坚守商业机密,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其次是拼搏方面,员工要热爱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并能够持之以恒的进行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第三是个人修养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具有自知之明,谦虚、好学,努力进取,善于与他人沟通,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员工更能成立行业的标杆和模范。最后在技能方面,要求员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胜任,并能不断的进行创新,熟练掌握并能运用适应自己岗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以我校学生为例,近两年毕业生整体素质较往年有所提升,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遇到岗位与所学有一定的差距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接受新事物较快。经过学校的锻炼他们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而且才艺突出;懂得感恩,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做得较好。然而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同一单位工作一般不超过一年,更有两三个月就频繁换岗、辞岗情况。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通过调查得知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遇到条件稍微好的单位就跳槽;二是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三是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只能干与自己相关的本职工作,其他的想干干不了,欠缺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四是部分学生在职场礼仪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
从理论上讲,学生在对工作的持之以恒、主动学习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从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入手,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3 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影响和危害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或个别学生道德缺失会给企业、学校和个人造成极大的影响或损失。
从学校方面来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上不及同类其他学校,就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对学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失望而终止合作意向。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员工在技能方面不过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对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因为职业道德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是不能原谅的,即使未造成损失,任何企业也不会再信任这样的人。
对个人的影响,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不能有理想的表现的人,企业不会长期聘用,而且如果频繁换岗,在行业里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对个人的发展极为不利。
4 培养学生优秀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从业者至关重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学校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施。
4.1 通过课堂教育和给类活动平台(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进行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科的课堂进行渗透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渗透。除此之外,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也是涵养职业道德的平台。
4.2 在顶岗实习中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是培养职业道德的实战平台。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参加用人单位的正常的生产活动,与普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最大不同就是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并承担所在岗位的全部责任。顶岗实习的工作周期是1年,得到的报酬也与普通实习和社会实践不同的,是与岗位相对应的,稳定的收入。
这就要求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公看待,做任何事都要为身后的企业考虑。而企业也会用其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大的提升,学校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成长。
4.2.1 建立健全制度及奖惩措施
学校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生的随意换岗行为。规章制度中要明文规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不经过学校同意或允许擅自换岗或离岗的应处以实习成绩不及格或扣发毕业证的处罚。如确属用人单位原因导致不得不离岗的,学生应向实习指导老师汇报情况并在实习指导老师协调下进行换岗。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表示鼓励。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对其他学生都是一种触动。
4.2.2 随时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实习点查看学生工作情况,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解答困惑。
4.2.3 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对与企业之间产生摩擦,指导老师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情况并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确属学生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
篇2
研究性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三个要素: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基本要素现实的客观性要求
就教育介体而言,教材内容受限制。当前承担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课主要是《基础》课。《基础》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论是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及其详细阐述与基本要求。没有面向众多不同专业安排详细具体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就教育环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不周密。通过查阅本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专业开设课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的课程。唯独会计与审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专门介绍。由此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教育主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精力不足。各学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带专业众多、且变动频繁,一位教师每学期基本同时要给十几个专业授课。教师本身对专业认识不是很深,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上的不方便、精力上的不允许、内容上的不钻研,因此造成对各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就教育客体而言,大一学生职业认识模糊。《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新生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去向认识还很模糊,缺少本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自身的就业需求认知,缺乏具体的企业实习和岗位工作经验,因而不清楚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不能自觉主动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因此,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专业—职业—就业—行业—企业—专业”为基本研究思路,坚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紧扣专业、问题引导,个人研究、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共享成果”为原则,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四位一体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育人机制。
(一)选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职场打赢一战场战役———谋求职业岗位?如何在职场打赢一场持久战———谋求职业发展?如何成为职场真正的赢家———获得职业成就?金钱、关系、学历等等外在条件只能是帮一时之需。只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职场法宝。因此,将“增强职业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的主题与研究目标。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准备、就业选择等方面提高“能见度”,增强竞争力。
(二)设置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按照基本研究思路,学生学习必须立足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明确就业形势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再具体深入了解著名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与规范,最后回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由此,按照主题设置五个具体问题。第一,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二,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三,本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四,本行业龙头企业、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规范与要求;第五,我校本专业与同类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差异,以及我校的优势及不足。五个问题又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个别,层层剥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同时又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三)组织实施———明确研究途径
首先,分配问题。根据问题分为五个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每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和研究具体工作。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带领成员深入研讨问题,细化题目、分配任务、责任到人。每个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具体的原则,因此每个问题的研究途径为以下要点。第一个问题,立足社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职业道德素质。第二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注意两个方面,即行业趋势与就业形势;纵向具体研究五个内容,行业分类、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建议;研究学习重点是就业形势分析。第三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方面,即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要求;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行业道德规范。第四个问题,立足企业,要求横向选择不同地域范围的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纵向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以及典型案例;重点是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第五个问题,立足专业,要求把握三个基本方面,即层次、范围与学校类别,层次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范围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即专业性学校与综合性学校。纵向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本教学项目与环节,以及比较后的优势、劣势与建议。其次,安排时间。职业道德素质专题实践教学用时四周,其中课内3学时,进行前期任务安排和后期成果交流总结,具体的研究探讨三周时间。教师每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按期顺利完成。
(四)形成报告———完成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运用,不仅要实现学习形式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同时还要求实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与总结性。因此,要求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两份研究学习的成果,一份主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研究讨论记录。主题报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思考与解答。每个小组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途径,对研究讨论的结果认真总结、有效整合,要求严格遵循思维规律和研究目标,注意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具体性,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与逻辑性,充分体现研究的成果。小组研究讨论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和体现,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又是各成员参与探讨的客观记录。一方面,直接为写作主题报告提供素材,没有完整详细的讨论记录,不会有充实严密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为检查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提供依据,没有认真积极地讨论,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分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交流就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分组交流又是全班范围内的大讨论、大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分组交流分三个环节开展。一是讲述,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二是讨论,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由主讲同学及小组成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回答,进一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深化主题。三是点评,任课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和同学的现场讨论,给予评价与总结,重点强调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型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率高。
通过分小组、查资料、议内容、写报告、展成果、评结论等新形式,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率达到99%以上,并且做到了广泛查阅资料,个人充分准备,小组深入讨论,按时完成任务。
(二)教学过程态度端正、主动性强。
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表现负责认真、积极主动,勇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交流,体现出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思想认识,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的人格品质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应用性强。
通过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内容,55而且熟悉了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认识明确、感想深刻,行为坚定、感情真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
篇3
调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550家用人单位中有307家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持此种观点的用人单位占总单位数的55.8%;有273家用人单位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占总单位数的49.7%;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用人单位有115家,占总单位数的20.9%。
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有不满情绪,虽然较之“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高达20.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急缺职业道德,这也就在一个层面上说明用人单位呼吁高职院校加大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缺乏的认识并不与用人单位一致,在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自身最为欠缺的是综合素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0.7%,而认为缺乏实干精神的占12.5%,认为缺乏职业道德的仅占10.5%,这一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欠缺的事实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令人担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在择业观上,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尚未步入职场,在具体择业时就抱有根深蒂固的功利色彩,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岗位的高工资、工作地点的好区位,丝毫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均把眼光聚焦于大城市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方面,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较强的奉献意识。谈及工作中的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奉献与索取应该成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将二者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些学生的视野中,奉献带有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高职学生普遍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与追求,但是不具备成就事业所需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刚步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没多长时间的高职学生,对待自己首份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将其视为未来工作的“跳板”或“垫脚石”,一旦公司出现待遇不好或效益不佳的情况时,就会将现有工作弃之如敝屣。
与此同时,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从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这9个就业失败案例中,有4个案例是因为对所从事工作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44.4%;有3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条件过于艰苦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33.3%,其中有一案例因为不能接受公司派遣其去外地工作而拒绝了所从事的工作;有2个案例是因为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遵守工作纪律而遭到公司的辞退,占就业失败案例的22.3%。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所有的就业失败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在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存在问题而遭到辞退的情况。虽然说这些案例不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作出全面地反映,但是以上数据至少透露出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品格。
在团队协作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独在高职毕业生身上存在,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相对较小,因此常常表现出个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使得这些孩子在步入工作之后往往表现出傲慢自负、恃才傲物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不能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从事工作所需的互帮互助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与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诚信方面,高职毕业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时候,不是从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用造假的方式填写根本不存在的职务、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涂改、单方面的违约事件等。这些事情都使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乃至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诚信认可度大大降低。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对策
对以上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不太重视;二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讲,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篇4
一.中职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导,即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开展从事职业工作的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如果只重视前者,合格的劳动者则从何而来,同样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我校(吴江中专)为例,很多学生在平时行为习惯不好,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学校后来开展了后进学生“一帮一”活动,持之以恒,现在以上情形很少发生,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素质教育决定中职教育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全体,服务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从事专业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二,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第三,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中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学习、劳动、生活,遵守政策法规,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我校每年都要为新生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
(三)教育规律决定中职教育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在生理、身体上发育由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化关键时期,适合各项运动技能学习。心理上有着好胜心强的特点。但在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相处中能力欠缺。
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养成教育,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改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朝着合格的就业者迈进。中职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接受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初步地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循序渐进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如开设体育课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力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树立直面挫折,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积极人生观。
二.中职教育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
(一)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在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职业道德对将来自身发展所处的重要位置被广泛认可。但在充分肯定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同时,中职生往往自律性不足。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对所学知识没有建立兴趣,平时不遵守校纪校规,迟到、早退屡有发生。在社会实践中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事业心、责任感也不是很满意。但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学校都在改变这种状态,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此外中职院校其职业性的特点,又使其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道德教育受到重视的这种态势将持续并发展下去,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性
人才培养应该以用人单位要求实施,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途径方法上大都比较简单、单一。政治课、礼仪课就承载者一所学校所有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明显不足。有的学校增加日常管理、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教育学生,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惩戒,效果也不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键需要触动学生内心,让他们自觉接受。我校每年都要安排新生观看普法节目,参观监狱生活,参与法庭审判等活动,学生往往触动很深。
三.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校园环境”
中职学生可以通过保持良好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认识自我、乐观、积极向上,对待事情有自制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学校硬件设施,多设立立志的文化标语,伟人的名言警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通过对校园网络道德宣传力度,让中职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明白是非,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让校园网络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吉尼斯”“成人仪式”等。学校要调整好课程结构,多增设些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情感。另外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开设游戏“”练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等。
(二)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我以前教学的时候碰到一个学生,只要教师一批评他就极力反抗,脱口而出“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当时很惊愕,为何学生对老师存在如此大的看法。事后了解学生在初中时一直受到老师“关注”,教师批评非常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没有任何好感。在职业学校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来关注“问题”学生。如何感化,教师自身的道德规范至关重要。教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需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努力塑造人格魅力,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三)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交流
搭建校企双方在人才供需上的平台,促进校、企在技能人才培养、输送、使用上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建立双方制度化、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要增加中职院校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我校每年都安排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很多学生改变了自身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认清了自身发展目标。
此外需要企业帮助学校完善“实习制度”,评价方法要细化,在考评指标的设定上,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让学校、教师清楚学生通过实习之后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深刻体会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只依靠学校,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5
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然而职业素质涵盖了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职业素质的深刻内涵。
(一) 职业素质的特性和要求。
职业素质是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是指劳动者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 职业素质的特点。
专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是不同的。
内在性——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极地升华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当然,随着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以继续提高。
发展性——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整体性——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
二、增强中职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鉴于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学实践中增强中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
(一)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
“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是职业学校教学新模式。职业指导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应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食品专业学生可参加技能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改革当中也可运用该思想,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设立项目、分析案例、扮演角色、仿真练习,并经过小组学习讨论、自我调节或专家咨询建议等过程,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地进行学习,整体、自我地获取经验,且构建应用知识。
这种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能有机地与职业情景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行动能力具有实践性、自激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食品专业教师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突出职业道德、 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政治课抽象的说教上,让学生背观点、背理论,而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真正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对他们就业有帮助、创业有促进作用的观念与事例,从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应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保持连续性和针对性。
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即第一学年从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对应的将来的职业,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或对目标进行调适后的优势;第二学年和毕业前在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求职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系列培训,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指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四) 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一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即将毕业时对学生一定要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岗前对岗位的认知、要求,岗前、岗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岗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实习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的预教育、岗位教育、职业(行业)教育等。
(五) 注重建设校园文化, 创建和谐、 文明校园。
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在积极开始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例如以小组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工作内容,集体评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中职生。
(六) 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
一是实抓教风。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从教师的语言、仪表、行为、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勤奋的教学态度、高尚的敬业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是抓各级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干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是恒抓学风。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优秀学生就读费用、聘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和未来的信心以及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七) 加大职业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们明辨是非,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三、提高中职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有效性的保障
(一) 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
结合现阶段食品行业特点,编写符合学校特色的食品专业德育教参教材,并将教材投入使用,不断改进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大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二) 坚持职业教育和德育素质教育两手抓。
中职学校应坚持职业教育、德育素质教育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这是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三)加强学校、社区及外部社会的合作。
篇6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篇7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篇8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2011 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提出抓住职教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建议。当前,我国迎接产业升级转移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抓好职业道德培养。但在当下的职教工作中,由于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的顺利与否以及对我国的产业升级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针对这一弱点进行调整,寻找解决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职校生的重要内容和塑造新型职业劳动者的重要条件,当今的职校生都已经是90 后,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习惯,以及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也是这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讳言,职业院校中的极多数学生学习不用功,缺乏上进心,对未来职业劳动生活缺少信心。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针对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过渡性特点,树立对未来职业活动的热爱信念,培养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对这种职业及岗位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市场经济增强了人们自主、竞争、义利并重和学习创新等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完善,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职校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高素质技能人才,更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和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技能技术上的了,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集体意识、公德观念等内容。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新的就业意识,也有利于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明显弱化,实际教学中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单调、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新形势的变化。例如,教材引用的案例都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全忽视21 世纪的一些新的经典案例。
再有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讲实际重自我,在教学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二
面对这种现状,本人认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下面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转变以往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视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专业课占用课时最多,基础课每周至少也有两次,而职业道德每周只安排一次,内容根本不能授完。有的职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师,就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讲或直接让学生自学。想要转变这一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高职业道德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使其与专业课同样重要。必须要增加课时,要保证充足的时间把内容授完。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要保证专业对口。如果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也要尽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身正为范才能学高为师。另外,要从考查课改变为考试课。如果一开始就定位在考查课上,就会从主观上给学生造成这门课不重要的想法,学不学无所谓,开卷考试能过就行。如果是考试课,在对待的态度上就会认真些,通过这个几个方法,应该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课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特别是在案例方面,内容要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引用案例才不会造成课堂枯燥,学生没兴趣的状况。辅助主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各项基本规范,也包括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例如生产行业、流通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工作等都各有各的道德规范。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多门专业的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替代泛泛而学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职业道德培训的核心在于训练,即通过一系列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要求,反复强化练习,从礼貌用语和文明举止入手,在训练行为、养成习惯过程中实现对本职工作的信念认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即使在结束课程之后,行为的训练也不要停止,在实训期间更要加强,以切实达到增强教育时效性的目的。
3.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即师德教育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必须实践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但是,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9
伴随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着高等教育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就业也是大学生自立社会、回报父母和社会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除客观原因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任务,其中渗透着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职业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务实朴素的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一种规划和设想。在确定职业理想时,个人的兴趣、特长、价值取向是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受到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受功利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将职业理想定位在工资待遇高、相对轻松的工作,职业理想的确立注重利益、轻视职业的发展性及对社会的贡献,缺乏长远目标,有一定的盲目性。修养与法律课在职业理想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务实性、发展性、阶段性和坚持性。
职业理想的务实性。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首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素质符不符合所选择职业的要求,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其次,树立大众化、普通岗位的职业理想,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各种层次、各种所有制和各个地域的用人单位上,以踏实的态度,勤奋务实的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
职业理想的发展性。大学生对薪资和岗位要有合理的期望,只要这个岗位是社会需要的,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也有利于自我才能的发展,就值得去选择。只要大学生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必需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则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指日可待。
职业理想的阶段性和坚持性。处理好理性择业与实现职业理想的关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 先就业,再择业,循序渐进,应该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的一条可行之路。大学生可采取“分步达标”办法来把握择业期望值。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 然后逐步付诸实施。职业理想的实现要循序渐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最终实现。
二、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化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贯穿在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设计大学生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职业规划的起点是基于对自我的认知。在修养与法律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观察、思考和选择未来发展目标,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动员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自己职业价值观;通过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培养检验自我的职业能力;通过性格、气质测试等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类型;通过自我评价、同学朋友评价、老师领导评价等整体评价自我的优点、缺点;通过成就经历的分析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品质。
职业规划的核心在于对于职业的认知。修养与法律课引导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出版物、人才招聘会、行业展览会、专业学会等途径,广泛了解行业、企业和岗位等职业信息,进行职业环境分析,为职业规划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职业路径,并进行优势、弱势和机会因素的分析,以扬长避短。将职业目标落实到大学学习和实践目标,制定大学生活规划,包括知识水平、实践技能、思维方式和理念、人际沟通合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明确的目标,加上详细计划,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帮助大学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生涯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基本职业道德的学习外,大学生应该着重从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培养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大学时期是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应积极地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职业要求出发踏踏实实进行训练。
篇10
护理伦理教育包括伦理学基础、原则、关系伦理、伦理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因此利用护理伦理课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有力,效果也更好。教师要教书育人,树立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而伦理教育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使得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体会到在授业中育人既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又可防止脱离专业知识教育而进行空洞说教式的倾向。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着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在对学生进行护理伦理及心理学教育中,健全他们的心里,筑起心里防御屏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入学的中职学生与统招统分的时期相比,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素质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家庭、个人经历背景等造成的。我们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对学生思想实际,配合学校抓学生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曾专门制定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15~20岁,这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显著变化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说,此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她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终身。我们在教育中通过护理伦理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和未来人生的顺利发展。
护理伦理课中讲到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伦理范畴及护理伦理修养等内容,学生要想掌握并运用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所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做起,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自尊、自爱、自信等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论何时,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检验。然而由于社会、工作环境及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护士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未能做到爱岗敬业。在我校调查中,存在一个现象,高职护士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对待专业的态度及日常行为的自律性上都强于中专护士生,这说明基础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高、中职学生的区别。因此,鼓励中等护士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道德修养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以为我国护理领导者及护理实践者们所认同,国家卫生部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护理伦理教育融汇其他学科内容,利用课间实习及高一届学生进入医院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的实例经验,在学生中生动的讲授,并在教育中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择业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形象的一个途径。护理美学的开展能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专业事业的神圣感。我们通过加强形体、姿势动作、语言等训练来扩展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并用表演式教学法开展“培养良好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讲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南丁格尔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道出了护士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工作。我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要具备高品位、高修养、高素质的风采。这样的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提高护理伦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实际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并且要一改以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伦理学范畴等的学习,从知晓、理解到情感内化认同,在外化为行动,进而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改变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习惯,而是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中都要渗透教书育人的思想。
篇11
1.3国际商务类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国际商务类专业具有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之外,还应有良好的形象气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这可以给客户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与客户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熟悉客户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和法律政策,可以有效减少交易双方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有利于交易愉快、顺利地进行;此外,国际商务工作程序多、过程长、业务复杂、压力大,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承担起工作中的压力,并且用适当的方式去释放和解除压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随时出现的状况,妥善地解决问题。
2体育舞蹈在商务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从事国际商务工作不仅需要必须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仪表和良好的社交能力,而体育舞蹈课程则恰好能够为培养这些素质提供有效的帮助。
2.1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优雅气质舞蹈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培养正确的形体姿态。在人体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锻练人正确运用人体机能的能力,培养身体各部位的稳定感,增强人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充分发挥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上课,坐立的时间较长,身体血液循环不畅,身心都非常容易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之中。体育舞蹈是以舞蹈、音乐、体育、娱乐融为一体的艺术,经常练习体育舞蹈,不仅能够让人动起来,而且还会增强全身的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柔软性,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达到改善健康、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体育舞蹈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仪态,如站立、走姿、坐姿、手势、表情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以达到修饰形体,改善体态,重塑气质的目的。
2.2体育舞蹈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改善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的青年群体,有活泼好动、交友广泛、对未知世界充满探求的特性,然而大学分院系、分专业的高校管理体制,再加上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方式,使得大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广泛交往。体育舞蹈课程作为选修课,将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重新组合起来,在这个重组的班级中,让同学们获得多层次的交往。首先,促进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际交往。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中,将放下自己的身份差异,无论是来自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团学干部,都怀着对体育舞蹈的喜爱,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在展示舞蹈技艺的同时也完成了信息和人际交流;其次,青春期的男女交往存在一定的性别障碍,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左右着社会舆论或积习偏见,也禁锢着男女大学生的接触。而体育舞蹈的握抱姿势和男带女随的舞伴关系,让男女同学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接触,达到讲文明、有礼貌、尊重对方,促进同学间的正常交往。第三,提高审美水平。体育舞蹈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在注重舞姿美的同时还要讲究形象美,要求男生衣着整洁,舞姿端庄、大方,充分展示男士的英俊和潇洒。要求女生衣着漂亮,青春朝气,充分展现女性的柔美之魅。优雅的风度、潇洒的舞姿、流畅的舞步,娱人娱己,展示着青春与朝气、教养与礼貌、自尊与自信,使人赏心悦目,更会受到广大同学的欣赏。良好的社交能力会对他们将来从事国际商务方面的工作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2.3体育舞蹈能培养健康的心态,增强抗压和解压的能力学习体育舞蹈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也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享受美妙的音乐、享受多变的节奏、享受热烈的气氛、享受曼妙的舞姿带给人愉悦的感觉,使人的身心在舞蹈中得到释放。一方面在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学习由陌生到熟悉,男女舞伴之间的动作配合从别扭到协调,对理论知识从不知到领会,从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配合好舞伴,学生也会积极地查找并改正自己在舞蹈动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舞蹈技艺,学生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也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活动形式,由男女舞伴配合完成的,这就改变了离群索居的宅男宅女性情,从而能够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间或存在的抑郁、焦躁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
2.4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提高文化素养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性的舞蹈,有“世界语言”之称。它由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民间舞和宫廷舞升华、演变、发展而成,各个舞种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传奇色彩的典故。如:探戈是一种双人舞蹈,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探戈诺舞,流行于阿根廷。探戈据说是情人之间的秘密舞蹈,所以男士原来跳舞时都佩带短刀,现在虽然不佩带短刀,但舞蹈者必须表情严肃,表现出东张西望,提防被人发现的表情。其他舞蹈跳舞时都要面带微笑,唯有跳探戈时不得微笑,表情要严肃。又如伦巴,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源自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步伐曼妙,音乐缠绵,感性而热情。所以,通过对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的技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其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因此,体育舞蹈在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同时,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解压抗压能力,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态,为更好地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舞蹈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融合
由于商贸专业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有别与其他专业,故其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除了教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巧之外,还应增加一些其他新的元素,如将国际商务中的社交礼仪和与舞蹈有关的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入体育舞蹈课程中来。
3.1合理安排商务类专业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兴趣与技能展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所学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商务专业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拉丁又分为伦巴、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五种,摩登则分为维也纳华尔兹、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一般的体育舞蹈课程一学期课时在64节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商务专业职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难度适中、商务交际场合常用的舞种,如:华尔兹、狐步舞、恰恰等。同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打破一贯的、传统的教学内容,结合体育舞蹈易懂易学、健身与实用等特点,穿插一些现代的流行元素,比如年轻学生喜欢的街舞、简单易学的排舞等时尚舞蹈,丰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使体育舞蹈课程呈现多样化、时尚感的特点,提高体育舞蹈课程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篇12
(1)对于时代要求把握不准。当前的时代既是网络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大大增加,同时也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要求,更加严格、细化,需要对整个社会形势的变化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既要有锐利的眼光发掘人们的视觉新突破点,还要有较高的文字掌控力,将所搜集的资料形成文章。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对于新媒体时代的这些要求还认识不足,新时期各大高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育并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包括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都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与时代要求脱节。
(2)教育模式滞后。教育模式是关乎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合理地适应时代的教育方式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落后的教育模式则是对人才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我国当前的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情况看,其教育模式并不符合新时代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仍然过多地看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短板。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不仅较少,而且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不具备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特征。总而言之,当前的教育模式依然侧重于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开发不足。
(3)教师能力素质的偏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专业学习的优劣。从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素质上来看,许多教师的职业素质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本专业教师的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真正在广播电视编导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或是由于时间问题或是工作问题无法到学校任教,而现有教师则脱离工作实际,对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是很了解,也无法给学生更多实际指导。其次,许多教师安逸于普通的授课,只是按部就班地将知识技能传授,学生学会与否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最后,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高意识较差,除了正常的授课外便不进行自身素质的主动提高,缺乏进取精神。
三、广播电视编导职业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滞后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项与社会发挥联系紧密的学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急速变化,只有新颖、有内涵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一旦失去新鲜感,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则大大下降。
(2)教育方式不能紧随时展的脚步。教育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以往的教育方式在历史时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在新时代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方式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从电视编导专业的职业要求来看,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需要拥有写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执行能力俱佳的毕业学生。而从当前的学科教育模式来看,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所需知识脱节,学校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力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3)校方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是管理的根本,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依据,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制度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成果。从当前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看,教师普遍职业化,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而真正处在工作一线的编导专业人员则无法从事教育活动,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或者已经认识到却没有从制度上进行策略制定。此外,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没有竞争压力,教师授课的好坏没有合理的评价,教师没有教学压力也失去了素质提高的动力。
四、提高广播电视编导职业教育途径探析
(1)学校加强对社会形势的把握。学校的教育应当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尤其高校,是我国人才主要培养基地,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他们的能力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发展。作为培养人才最前沿的高校应该紧随时代变化的特征,加强对于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并将对于社会的认识及时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电视编导专业,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几乎两三年就会出现新的观众热点,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特征,与社会发展和观众观点保持一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的培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该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工作实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与各个媒体签定协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提高专业素质,逐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当前,我国一些以传媒教育为主的高校已经开始拓展与各种媒体的合作,这对于学校来说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还可以借此提高知名度。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降低人才培养资本,打造专业化团队。如此,可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共同提升,共同受益。
(3)构建健全的教育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体制状况,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构建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首先,应当加强当前大学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参与到一线工作中去。其次,应当加强外聘教师制度的完善,将优秀的一线工作者吸收到教育队伍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集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应用。最后,要建立具有竞争性质的教师考核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学工作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较差的教育员工则提出批评或者其他处罚措施,以增强岗位竞争性,使教师在压力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提倡创新思维培养。首先,对于在职编导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转换,不能被老旧思想所束缚,要创新思维。其次,从新媒体所需要的新兴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在职编导加强培养。最后,在职编导要注重在工作之余多多参加高校组织的再教育培训课程以及专家讲座,借以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意识。综合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脚步的加快,对于媒体行业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借以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13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因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多数高职院校只重视与学校发展更为密切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体现学生综合素质“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严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片面的认为靠一张文凭和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就能敲开企业的大门,而没有意识到“学生如同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由社会需求来决定”。多数高职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失去了正确思想的引导,职业观念淡薄,缺少学习动力,往往应付教学要求,对即将作为一名职业人的要求缺乏认识,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高职学生职业定位不准,对一线岗位的认识不充分,社会责任感不强,又缺乏诚信意识。[1]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育的培养脱离企业需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实面临一些共性问题: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没有真正的落实,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都归结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脱离企业需求。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育培养途径探索
(一)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培育机制
首先,学校骨干教师走进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企业技术能手走进学校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的融合;其次,共建校内外企业实训基地,利用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企业拥有的技术及设备、资金资源,实施有效结合,承接真实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培养,为企业需求“量身打造”人才,把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和企业员工的岗位要求相融合,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企业文化入校园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融入校园,使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课程置换到教学课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按照自己的人才需求标准,选拔人才,定向培养,在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建设模拟职业教育环境,学生在这种模拟职业环境中,身份就是企业的“员工”,严格遵守企业规范,近距离感受职场环境,深刻体会企业文化和精神。在这种“企业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而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敬业、责任、合作、奉献、服从等职业素养在这种环境中自觉养成。[2]
(三)在实践技能训练中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