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

篇1

一、模块及《英语》模块主题简述

模块一词广泛运用于技术领域,其基本内涵为“隶属于一个事物的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程晓堂(2005)教授认为,所谓模块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的课程也可以称为小型化课程。牛津初中英语是《英语课程标准(2011)》(下称《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按模块话题编写的教材,它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小型化的模块课程。《英语》共6册,每册2个模块,每个模块4个单元(其中9下为每个模块2个单元),每个单元1个话题,共12个模块,44个话题单元,它们都包含在《新课标》的24个话题项目之中。

二、英语单元整体备课的定义及内涵

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心理学基础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学习的基础是知觉。当我们在关注一个某体时,作为知觉者的任务就是将感知到的成分进行组合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英语》都以单元形式出现,每单元以一个话题为核心,单元里的几个课型都围绕其展开,因而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单元后就能对此话题形成鲜明而完整的印象。

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的联系,它很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新知识和既有知识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指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贯穿每单元各个课型及其他相关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各课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要点在于:1. 每课时均与单元主题相关联;2. 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并重;3. 以整体输出为最终目的。

三、“模式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实例分析

本文以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Color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颜色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归属的模块主题为“与人相处(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涉及到的话题项目为“个人情况(Personal background)”和“情感和情绪(Feelings and moods)”。

根据模块主题及话题的梳理,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如下表格:

即通过“颜色”这一话题,根据六个课时板块的内容提取出“了解颜色”和“使用颜色”两条线索,对应“与人相处”的模块主题,旨在说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颜色的功能和个人对颜色的喜好、选择与使用,突出个性、营造环境,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以下为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立足主题,整体感知

整体教学对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教师要将一个单元六个课时(板块)放在一起来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达成预见和作业布置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英语》教材板块对于输入和输出一致性的要求,教学设计要能突显出各课时(板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与纵深,能较好地反映整体教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是师生的共同任务,教师还需要根据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并把学习任务细化为预学和自学任务分配到学生手边。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需要设计了以下的预习任务(answering the questions):1. How many colors have you learnt/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2. Which one is your favorite? Why? 3.Which is your father’s/mother’s/brother’s/sister’s/friend’s favorite color? 4. What color is your bedroom/bike...? Are you happy with it? 5. What color do you often wear? Why bought them for you? Do you like them? 6. Are you happy with your school uniform? Why or why not?其中,问题1、2、3帮助学生“了解颜色”,包括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对身边人的了解;问题4、5、6则需要学生对颜色的选用作出判断,从而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初步了解颜色的功,为“使用颜色”做好铺垫。

2. 注重关联,分步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的架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线索,它是模块主题及单元话题的“主枝干”,因此围绕结线索进行分步教学设计是实现整体教学的必要途径。

笔者利用已经明确的线索“Know colors(了解颜色)”和“Use colors(使用颜色)”进行了分板块教学设计。下面以相关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如何实现各要求之间的关联性。

(1)活动设计与线索需相互吻合

线索既是设计的脉络,也是设计的标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考虑到是否符合线索呈现的需要。在设计Reading I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总结活动(PPT截图):

通过梳理课本内容得出关于颜色的三个主题,即种类(kinds)、名称(names)和代表(representations),通过对各自的功能(function)解读,推导出各种颜色适用的人群(characters),从而实现“Colors(颜色)”和“Uses(使用)”的对照,回应“Use colors(使用颜色)”的线索。

(2)各板块目标需保持一致并呈现递进

单元整体教学的完整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递进度上。目标的一致性是指在设定各个课时(板块)教学目标时,要以线索为“经度”,以技能训练为“纬度”,保证“全方位”的目标。目标的递进度是指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到各课时(板块)目标之间的承接与互动。

(3)整体输出和阶段性输出需互相依存

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输出为目的。这一要求是由教材的编制所决定的,也是单元各课时(板块)内在逻辑关系必然要求,即在单元教学中,教者需要通过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及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进行“听和读”的输入,还要通过Speak up和Task部分进行“说与写”的输出。这样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单位的输出就是单元整体输出。

但在各课时(板块)教学时,仍需要根据线索及主题要求实现阶段性的输出,阶段性输出是整体输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组成。以本单元Grammar板块教学为例: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内容为用that和if或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教材中“Talking about room colors”和“Problems about shopping”这两项任务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两种宾语从句的表达,学生通过提问和表述的方式直接参与“颜色话题”的讨论和交流,既很好地完成了语法内容“输入”,也完整地进行了话题“输出”。这一板块的输出是“阶段性输出”。

但是这一“阶段性输出”又成为了下面一系列板块教学的输入。比如Speak up部分,教材要求“Talk about your preferences”,即学会表达自己对颜色的偏好,涉及到观点的表达话题,学生在表达时可以使用I think that...或I don’t think that...以及I wonder if/whether...等句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或对别人建议的判断。此时语法的输出很好地成为了Speak up对话的语言支撑。

篇2

“每小组四人,以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主题,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当我宣布这一决定时,许多学生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个个情绪高涨。

为了使学生能按照我的设想(完成教学任务)搞好这次活动,我特意提了几点要求:①四人既要有分工,又要讲合作,组长就是主编,组员就是编委,从课文中选材时要讲合作,排版、插图、写文字时要分工;②办好后,张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评价;③手抄报的评价得分就是该组全部组员的得分。

两天后,当我再次走进教室上课时,惊异地发现黑板上整齐地粘贴着各组的手抄报。接下来,我让他们自己来讲评。具体的评价过程为:①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到讲台上讲出本小组手抄报的主要内容;②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各组办手抄报的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请组员回答(可准备30秒);③大家给手抄报整体的设计及组员们的表现评分。

每个小组长登上讲台都像小教师一样讲得条理清楚、不慌不乱。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得也很不错,整体评分也非常公正。至此,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各组都涉及到了,且很多小组还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了新内容,教学效果出乎意料。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隐居幕后,让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无论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的提高,都比教师的和盘托出、硬性操练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的任务在于如何把它开发出来。让我们相信学生,为挖掘学生的潜能铺桥搭路。

2.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突破教师、教科书所构成的枷锁,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测量、观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测、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的教学观念应有所改变,不应再像以前那样,把教科书奉做“本”,把教参当做“标准”。教师要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增加或删减。同时,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4.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好课应该是“实惠课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其中取得进步和成长。好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率的,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顾名思义,“好课”就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获得知识和技能,或掌握规律,或加强经验交流,或拓展思维,或产生情感共鸣,或提升人格,甚至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等。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在好的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上一门好课,讲究的就是“实惠”“科学”,要让课堂充满精彩,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灌输。就是所谓的“实惠”。

“好课”应该遵循正确的教学规律,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与校园学情、班情等相符合。而那些不能被称之为“好课”的课堂,一定会存在不合理的成分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的一面。

人都是有个性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习惯、素养以及处事态度也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且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学情、班情和学校教学的各方面。因此,上好一堂课,因地制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完美的融为一体,是对“好课”这个概念的最好诠释。

总之,教师想要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求新、求进,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是门艺术,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塑造完美,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京姬.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4(1).

[2]周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篇3

    初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经过两年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学生的思辩能力也在提高,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初三历史应重视社会发展史教学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为优秀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作铺垫。

    因此我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

    1、重视历史发展观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欧美历史按时间顺序有一个系统认识。如欧洲史: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史)中古欧的主要封建轻视的形成及政治经济特点城市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扩张及矛盾一次大战等。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跳跃式历史时就不会无所适从。

    2、重视对高中教材中重点内容的补充

    如罗马的宏伟,通过它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建筑艺术和辽阔的帝国版图得到印证。高中教材的重点在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因此初中教材应该对辽阔帝国版图的形成,罗马式建筑风格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对初中教材小字中涉及的罗马法略作提示,让学生对罗马的宏伟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如,高中教材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一带而过,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即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度、欧洲大陆的代议制),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资产阶级革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初三历史教学中可以在这方面作文章。

    3、重视课本中《活动和探究》部分的作用

篇4

1 思维导图的奇妙作用

1.1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内容形象化处理

这使得学生得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并且,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知识点内容温习巩固。这既是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也是对构造技巧的锻炼。

1.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学生能够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实现再次学习。比如,在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课的时候,历史老师让学生利用构造思维导图的形式斫原本难以理解、记忆的清初边疆管辖措施内容进行细节化分析。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更为具体地结合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要素来做到边构造、边记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掌握水平。

1.3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历史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结合于教材内容来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绘制过程中,学生本身就能够对本课的知识要点有所认知,且可以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提出更具创新精神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节约了教学活动的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利用思维导图来更好地达到教学活动开展目标。

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构建知识导图,保证思维流畅性

学无止境,人所了解的越多,其视野也就会越加的宽广,所需思考的内容也就越加多样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历史学科本身有着复杂的历史事件,其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其所构建的历史网络本身需要学生进行梳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顾此失彼,出现认知混乱。因此,加强于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将会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对关系形式的认知能力,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

2.2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系统化的工作。历史教材从课程内容到具体的主题,再以此来将单元、课、框目内容进行一一明确,编制活动就是在对思维导图进行运用,使得历史学习活动应当从这一特征出发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做到互相关联,放射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于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从整体出发来进行系统化地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成效。

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程结构。思维导图作为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大量锻炼来增强自我的思维技能提高,做到方法巩固。针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学生应当首先对教材的前言与目标进行了解,然后大致浏览教材明确其内容走向。之后,结合于教材单元内容来具体划分,结合主题内容来构建基本的思维导图框架。

教师在组织思维导图教学的时候,应当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可以更为准确地领会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中知识点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应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通过浏览教材内容找出关键词,进而实现初步认知,选择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将关键词内容进行明确,做到简明、显眼。其次,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堂记录,提高学生的笔记效率,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将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相结合。学生的历史学习格外需要注重于对记忆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保障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提高记忆效率与学习成效。

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当学生在完成历史习题的时候,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明确其所属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为合适的解题思路,寻求解答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答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认知观,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实现不断提升。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运用更为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了解历史内容。

3 总结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工具,其既是对传统学习活动的颠覆,也是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关键手段。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力,并且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既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发展必然,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在新课程实施中,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已经成为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收集史料、查阅教学资源,对于优化历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网络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历史学习,为历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利用网络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平台

新课程历史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利用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是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特征。历史课程是基于生活、基于史料,具有开放性的必修学科。历史教学必须不断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运用真实、可靠的史料。而这些资料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并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收集,可通过网络去查找。把优质教学资源和真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可为教学和备课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例如,教学案例、备课计划、课堂练习等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教师把收集到的教学资料,经过整理归类,就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资料库。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网络提供的名师讲台、历史资料等极为丰富,所以,连偏远的农村中学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历史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历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条件。

网络的开放性把学生、老师和学校连成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分散的学校连成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学习平台,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网平台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老师都可以针对一个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平台上,学校是平等的,老师是平等,老师和学生在互动中也是平等的,可以相互交流教学资源、教学的意解、学习经验、心得。老师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史料发到网络平台上共享,也可以自由的选用这些史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可以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去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但受资料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制约,以往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教学需要的史料等全部教学资源。如今,电脑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从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收集、筛选教学所需的史料等资源,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

例如,在初中历史每一个单元教学中,都可利用网络收集史料,再根据各个专题内容建立学习资源库。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化的起源》学习中,可以发动学生从网上收集中华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按照:古人类;氏族部落;文明的出现;陶瓷文化……组织成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史料学习库。每次使用时再不断的补充和整理。在七年级《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单元教学中,老师可从网上下载我国辽、西夏、宋、金等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交融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繁荣大家庭的认识。

历史教学资源库,从形式上可以按课节,也可以按单元建立。课节资源库是按该节教学内容及要求设立的资源库。单元资源库则是按教学单元设立的资源库。从资源形态上,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实物,甚至是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都可利用网络去收集和下载。并通过归纳、整理,加上适当文字注释,就可以收入历史教学资源库。

历史教学资源库,既供老师教学参考、利用,又可通过网络到学校和班级网页,提供学生阅览和学习参考。为了保证史料的详实和全面,老师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服务。老师还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上传到资源库的网页中,提供给其他老师和学生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可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知识,做成PPT向同学展示。这既整合了课程资源,又学到了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锻炼了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篇6

一、高中历史教材“单元导语”研究的意义

不同专题的“单元导语”其实就构成了整个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它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单元导语”中,可以感受到编者对这一单元内容知识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的整体脉络,对于整个专题的学习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说,从宏观上把握一个专题的思路和走向,确立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个好的“单元导语”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避免漫无目的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单元导语”的研究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正好可以给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好的“单元导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期以来,学生都不是很喜欢学习历史,学起来不仅印象不深刻,还认为教科书编得没意思。所以,一个好的历史专题“单元导语”,对于对历史知识认知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2)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的知识框架,梳理这段历史发展的走向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很好地了解老师的思路,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对众多的知识有所取舍,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对编写者的几点建议

1.完善“单元导语”的整体结构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受众人群是教师和学生,其中为主的当然是学生,而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并不足,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面对这样的学情,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要努力地去完善教材的结构,对于“单元导语”的设计更该如此。学生面对陌生的历史教材,需要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设计者在这里要做的就是要缩短这种适应的过程,减少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具体到“单元导语”,就是要做到结构完整,让师生都能一目了然。

2.内容设计上更加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的学习制定了一个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完善“单元导语”的内容设计:

(1)注重知识与能力

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要在设计“单元导语”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

(2)注重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单元导语”主要做的就是强调学习的方式方法,高中历史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过去的学习思路和方式,要学会和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交流与探究,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单元导语”中,就是要完善“学习建议”,只有一开始就确立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这就要求编者在设计“单元导语”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凸显其中的感彩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怀着一颗热切的心,这是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整体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其实并不如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高,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而言,在“单元导语”设计上,要尽量符合他们的阶段特征。首先在编写内容上,要通俗易懂;在背景设计上,既要显得大气沉稳,又要不失生动活泼,既要刺激其感官,又要照顾其想法。当前我们通用的这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还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4.编写要严谨科学

历史教材的设计编写既要体现其专业性,又必须严谨科学,这对编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既追求可读性,又要求严谨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工作,需要编者进行重新的考量和定位。

篇7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其次是充实拓宽教材。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压缩的饼干”,对历史事件的介绍较为简略。如果只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学生会不易理解或理解不透,不易掌握。应在教学时,多数内容要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必要的有度的充实和具体化,进行内容补充,采用图片、乐曲、视频等辅助材料,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更生动形象,学生就能更易理解把握。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二、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1.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关键要引好。教师把握好教材是第一步,关键的一步是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引导得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自我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含,从而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自我教育。学生自我动了,乐在其中了,甚至激动了,“主导”和“主体”才真正体现到位。

2.课堂气氛要“严”、要“活”,严活适度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3.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三者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时,优化课堂教学,巧设课堂提问,适当扩充延伸,启导学生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意向引导到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后,可如下设问:“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几次入侵?《》与《》、《》有哪些异同?你有何感想?”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加深了对知识理解掌握,发展了思维能力,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激学生心中的波澜,明白中国能到今天实属不易,唤醒爱国热情和鼓舞为建设美好祖国而努力。

4.课堂语言要优美

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一是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在启发性,二是要有鲜明的感彩,严密的逻辑力量,三是有亲切性,畅达精炼、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同样的教学因为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差异极大。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讲这一节,学生不易理解的意义,有教师简练地用“把东方睡狮吹醒了”,吸引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篇9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篇10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9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九(上)第1—12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篇11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借助于声音、语言、图片、模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推进教学的发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课标规定课堂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中,使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推进历史教学的发展。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距离学生当前生活相对较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会有抽象感,情境教学恰好能将书本中静态的、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学生可观可感的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切身地去感悟历史,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状态,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衷心热爱历史学习。

除此之外,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历史教师的教学转变。新课标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教师在教学中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促使教师在情境构建中逐渐丰富课堂组织与表现形式,拉近师生间的交流,全面增强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师转型。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新时期已经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声、光、电、影的变化进行场景的构建,实现教学的发展。在情境构建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场景进行包装。在教学中播放的图片,能够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体验下对那段历史产生心灵的震撼。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源的链接,充分扩展课堂容量,为教学组织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2.利用语言带入情境

情境不仅是指外在的包装,也是一种内在的带入,即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富于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历史教学除了要为学生普及基础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化常识,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

情怀。

3.设身处地融入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设想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伐无道,诛暴秦》(人教版七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分析了秦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后,问学生如果生活在那时的秦

朝会怎么想、怎么做,尽管学生的想法总是会有很多的扩展,如找一个世外桃源生活、统治者以及离开到海外等,教师在学生的情绪达到一定状态后,进一步引出教学内容。

4.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创建中

在教W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的情景创建。例如,在一些课程教学或者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其中某些片段进行表演,并且自己准备表演中需要的一些道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较为远的古代历史,学生能够切身去体味。实际上,当前许多综艺节目或者电视节目都会涉及穿越、古装等题材,对学生已经造成了强烈的吸引,学生本身就对古代社会有所期待,因此,借机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情境,能够很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发展。

整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有所体味,并且在这种体味中形成感悟。情境教学也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新的要求,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的新发展。历史教学不再是枯燥记忆,而是可以用感情去体味内容。

篇12

1.老师要按《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如何才能避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专业化、成人化,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历史轻松愉快呢?这就需要在各课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不轻易地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决不扩大或缩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范围。切实把握好“知道”、“了解”、“列举”、“简述”、“讲述”、“探讨”、“认识”、“说明”“评价”等要求的分寸。

2.老师要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

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动力之一。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向学生说明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老师要巧用图片资料,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历史教材,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资料则是供学生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介;有的是含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有的是名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如在《科技革命》教学时,利用资料: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子的中央,被人们成为“牛顿钟”。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通过这段资料,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还利用学生熟悉的贝多芬“我要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名人名言感染学生,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让课堂活了起来。

4.老师要注重创建“综合化”的历史课堂

其一,加强学科内的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构建。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单纯地考史实已不再是命题的重心,近些年各地中考命题改革已伸向史实的更深层次――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求学生体系把握和整体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体系,即内在联系、网络结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之间都存在极为丰富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建立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之树,彻底认识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系和整体思维能力。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我建议:一是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二是构建“分册教材知识体系”;三是构建“历史发展阶段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等;四是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如中国对外关系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等。

其二,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指导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到“文史相通”、“哲史相融”、“史地结合”等等。如:中国历代文学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商鞅变法”的成功蕴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原理;众多地理因素对历史现象的影响等等。

5.老师要创设思辨性的历史课堂

其一,要注重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培养。“历史沉甸甸地放在人们的眼前,而历史教师则是站在这幅巨画卷前的解说员。这种解说不仅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有一种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思考和启迪。”如何引导学生揭示历史本质呢?一是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如: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战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背景下爆发的,因而定性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在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对世界人民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的背景下进行的,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是结合领导阶级的性质去分析,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三是结合具体措施去分析,如:决定商鞅变法性质的主要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因为这一内容是封建地租式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其二,要大胆激励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新的教考改革特别关注学生探索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历史老师在各方面的努力之后也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因材施教,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起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篇13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