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建筑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增强了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但当前一批大型公共建筑片面追求外形,忽视使用功能及内在品质,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尤其是高能耗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面积的 4%,但总能耗却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 22%,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年耗电量达到 70~300KWh,为普通居民住宅的 10~20 倍,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8。
以K市为例,自 1998 年起K市开始进入建筑业大发展阶段,K市每年新增建筑面积逐年上升,建筑规模迅速扩大。根据调查,截至 2006 年底,K市全市既有建筑面积超过到 1.8 亿万,比 2001 年增长了 45%(图 1)。其中住宅为 1.08亿(私人住宅面积为 8772.84 万),占 59.1%,公共建筑为 7481.47 万,占 41.9%。
图1 K市建筑面积、住宅面积、公共建筑面积增长趋势
在这些公共建筑面积中,行政办公建筑建筑面积合计 515.2828 万(K市财政局提供),占公共建筑的 6.9%;医院(总数 125 家)建筑总面积约为 312.6012 万(K省卫生厅提供),占公共建筑的 4.2%;高校建筑面积约2141.3万 m2(K省教育统计年鉴,其中教学用房占 35.8%,行政办公用房占 4.6%,生活用房占37.5%,教工住宅占 22.1%),占公共建筑的 28.7%;星级酒店建筑面积约 174.1万(K市旅游局提供的资料以及网上查新,K市现有星级酒店 120 家左右,其中五星级酒店 8 家、四星级酒店 23 家、三星级酒店 53 家、二星级酒店 43 家、一星级酒店 3 家),占公共建筑的 2.3%。
自2005年1月1日起,K市开始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必须达到冬暖夏凉的节能建筑的强制标准。由于K市90年代以后、2005年前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所占比重很高,约为60%以上,绝大部分公共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需要采取节能改造措施。表1例举了政府机构办公建筑各项节能效果。
(1)K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节能效益和生态效益
K市现有政府机构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面积 7797.37 万,如果各项节能措施产生的效益按 0.8 考虑,改造的建筑面积按 0.5 7797.37 万计算,则K市可以节能 5.8 亿吨标煤,节约运行费用 148 亿元,减少二氧化硫 1.45 万吨,减少二氧化氮0.5 万吨,减少 TSP10909.94 吨(粒径小于 100μ m 的颗粒物称为 TSP), 减少二氧化碳 25.3 万吨,减少灰渣 10.06 万吨。
(2)所在省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节能效益和生态效益
截止 2007 年底,省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为 2.6 亿。如果各项节能措施产生的效益按 50%考虑,改造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按 50%计算,每年可节约 12.7 亿吨标煤。
同时,节能改造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居住与工作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美化城市,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和升级。据测算,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至少可以形成 1500 亿元的工程市场和投资市场。
2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特点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难以通过市场推动自主运行的原因在于其改造具有如下特点:
2.1强外部性
外部性根源于人的自利性和社会的公共性,是人或组织借助于公共性实现的一种价值转移。在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用户或企业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或投资的自利行为,不仅给个人、产权者带来一定的收益(舒适性的提高及节能收益),还带来了有利的社会效应。建筑节能改造减少了整个社会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大气污染,使周围其他人因此获得一定环境收益。据专家测算,每节约 1 千瓦能耗,就能减少能源生产供应方 9200 元投资。同时,由于我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应峰谷差的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建筑节能措施,可有效缓解峰谷差矛盾和降低其运营成本,能源供应方获得收益。
2.2节能投资机会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
以此省教育厅办公建筑节能改造为例,如果对其护结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电梯等进行节能综合改造,使改造后的建筑满足 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要求,以期达到节能 50%的目标,整个建筑的节能改造共需投入资金约 320 万元,按照当前电费 0.93 元/kWh来计算,相当于可消费 344.086 万度电,该建筑若不进行改造则每年多消费 40.6715万度电,其改造成本足够其 8.4 年的电费开支可见,既有建筑节能投资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之比对投资主体不具吸引力,造成投融资需求不足。
2.3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具有经济学正外部性,属于多方受益的准公共产品,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市场交易原则,成本应当由受益各方共同分担。但在现实中,建筑节能改造只有利益分享的事实,而缺乏成本共同分担的机制和安排。投资行为主体将非节能建筑加工成为节能建筑使之实现节能效果,不仅给自身带来节能和提高居住热环境舒适度的收益,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使政府和社会获得收益。然而,目前的成本分担机制并没有从整个能源流受益主体的角度设计,有失合理性。
2.4产权多元化与改造工程整体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商业性公共建筑、写字楼等,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建筑物产权归属的非单一性造成改造工程投融资决策权分散化,不容易形成统一的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立项、资金筹集融通、节能服务投资、改造施工等都需要以整栋建筑为基本立项单元。
3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驱动力分析
3.1利益驱动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体而言,降低建筑运行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是其永恒的目标。所以,驱动其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关键因素是利益驱动,具体表现在能源费用方面,即节能改造降低的能源费用支出是促使其进行节能改造的主要动力。如市广场购物中心的采暖和制冷采用的是中央供暖/制冷方式,其成本主要由管理部门承担;照明等费用,则因在各个柜台上安装了分户计量的电表装置,则由各个柜台分别支付。
3.2旧房装修改造的动力
一般而言,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产权人或使用者在建筑物使用一定期限后都有旧房装修改造的动力,有些侧重于提高舒适度进行内部装修改造,有些侧重于改善形象进行外部装修改造,但都可同时进行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方面的节能改造工作。
篇2
工业建筑是建筑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它的平面设计和空间组织都受制于工艺较多。长期以来虽未正式被列入建筑艺术的,但在观念上,工业建筑一直被认为只是生产活动空间的外壳,建筑技术的同义词。
一、近代工业建筑特点。
以主体结构来说,近代的新结构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钢(铁)结构;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第一个铸铁房架应用在1863年建造的上海自来火房。1913年所建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房当是中国近代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建筑。但是,由于近代工业生产品种的残缺而不配套,使得近代工业建筑的类 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建筑的一大缺点就是工厂总平面布置的不合理性。旧中国工厂的发展遵循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累和扩充的规律。从工厂的总平面布置来看,近代工厂的扩大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增加分厂的形式;另一种是在原厂区内进行扩建的方式。近代工厂绝大部分均非一次建成,而是逐步扩大,不断增建。工厂随资本的增加而填建新的车间,不断增建的结果,使工厂的总平布置混乱,各工段分区不明确,工艺流程往返而不合理。厂区内既不留余空地,更没有绿化,厂房间距小,建筑密度大,交通运输不便,车间通风不良,这种状况为大多数工厂的普遍特征。如:1888年建厂,而后经过1920年,1921年,1930年三次扩建的上海恒丰纱厂就呈这般情况。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往往不顾及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一些小工厂条件差,不要说毫无降温通风设备,就连一般的采光通风条件也不顾及,迫使工人只能长期在高温和有害介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如纱厂车间夏季温度高达40~42度。常引起工人昏晕。许多工厂不顾周围居民的健康,工厂的生产区与居住区相混杂,厂内厂外均无卫生间隔地带,三废不予处理,工厂成为严重的污染源。
单层厂房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尤其在近代工业建筑发展的初期阶段,不论外国资本所办工厂,还是中国资本所办工厂,也不论工厂的规模大小如何,绝大多数厂房均是单层厂房。早期的单层厂房全部采用砖木结构。较之中国传统木结构是个改进,自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时既已引进,并由民用建筑扩大应用至工业建筑。规模巨大的汉阳铁厂,创建于1890年,全厂共有6个大厂,四个小厂,炼炉两座,其机器,厂房工料全部从英国和比利时订购,“烟囱高大过于大别山顶;屋做洋式,囱用铁铸”,除主厂房外,都是砖木混合建筑。进入二十世纪才出现全钢结构的工业厂房。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应用于近代建筑略迟于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的屋盖形式,以两坡式,气楼式和锯齿式最为常见。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楼房的形式。也多采用砖木结构,外部砖墙砌墩承重,内部木柱承重,木制楼梯,木屋架两坡顶或开气楼,结构与外形相似于一般民用建筑。砖木结构的多层厂房一般为二,三层,高者四层,因结构的整体性弱,抗震性能差,不利于生产,故而,随着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新结构技术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以后只有在一些中小工厂尚有部分采用。近代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多层厂房二十世纪十年代,即1913年兴建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间。虽然钢结构多层厂房出现较早,但使用的部门不广,局限于电力,煤气等少数几种工业建筑类型。大多数多层厂房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为普遍。其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发展的最高峰是二十至三十年代。多层厂房较之单层厂房在建筑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旧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同单层厂房一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多层厂房的发展也陷于停顿状态而大大落后于前进着的世界技术水平了。
旧中国的工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了发展的最顶峰,与此相应,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也以此时为顶点。在以后的二十年,实践水平没有继续提高,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工业建筑发展的停顿,使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原有的差距状况下更扩大了差距。
二 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工业从无到有,并迅速的发展起来。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背景下,林立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和大量的矿物堆场成为城市工业区描绘的独特地景。 由于受资金、材料以及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坚持“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样工业建筑长期以来似乎总是没有条件和机会去考虑美观的要素。工业建筑的形象一直是砖墙、钢窗、钢门的老一套面孔。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使建筑师创作缺乏使命感,更谈不上创作激情。中国工业建筑屈从于经济和生产工艺的极端要求,建筑设计停止在只是简单的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基本采用的是标准化构件和建造模式,逐渐形成了当今国内流行的牛腿柱、大面积开窗、大型屋架结构体系为特征的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经济,技术可行,外观相似的简单“盒子”式工业建筑形式,工业建筑鲜有受到审美意识的关注,进而不受美学意图的影响。长期以来,工业建筑强调使用地方材料和施工简便快速,我们所做的工程中其形象多表现为:(1)建筑多为清水砖墙或局部水泥砂浆、水刷石饰面,布局多是条形平面;(2)结构形式以装配式预制构件,采用预制梁、板、柱为主,建筑形象过于单一;(3)厂前区、生活楼、办公楼建筑组合建筑形象粗糙,缺少艺术处理;(4)各建筑色彩灰暗单调;缺乏统一协调。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很少关注其建筑形式的概念,建筑形象、建筑艺术,把这些理所当然的搁置在一边。大多数工业建筑满足于平淡无奇,简单实用,从设计考虑到施工质量都有些粗糙。在我们多数人的设计认识中,把建筑仅仅看作为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有权利用的高雅艺术;而工业建筑只是等于实用加经济、美观则可有可无,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意识的重视,这种观点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至今还占主导地位。
工业建筑在建筑学中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这不仅在设计界本身,还包括在各院校的大学教授和建筑学学生以及建筑理论界的认识。目前,国内很少有建筑师染指工业建筑设计,同样各院校的建筑学毕业生对从事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大相径庭,对从事工业设计感到茫然。在我国,工业建筑长期受到冷落究其原因是人为的硬性的与民用建筑分开,认为工业建筑是完全由工艺流程和结构方案可靠而确定;造成许多建筑师对工业建筑缺乏了解,更少了兴趣。使得工业建筑设计水平滞后于社会观念、文化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制约了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
其实,回顾现代建筑的发展史,20世纪工业建筑的地位不亚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堂。在工业革命时期,作为一种公认的建筑形式,建筑师首先将当时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到工业建筑上,改变了人们对建筑传统美学的看法。20世纪初工业建筑以崭新的技术以及玻璃、钢铁、混凝土等新材料展现于人们面前,产生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端弥。不仅如此,工业建筑的形成对现代建筑发展的三大贡献:促进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工厂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建筑理论起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7年由建筑师贝伦斯设计的,采用了三折式的钢结构支撑,立面处理摈弃了古典主义设计手法的束缚,采用简捷的玻璃窗和反映内部真实空间特点的拱形屋顶山墙形象,被后人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那时,创立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组织,它们多以工业建筑为范例进行了新兴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工业建筑作为现代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设计领域占重要地位,建筑设计亦无工业与民用之区别,大多数建筑师从事着多样的建筑设计,工业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具有主导地位。从方案形成到工程实施中,注重建筑本身个性的体现和设计风格的表现。同样,国外工业建筑理论也相当繁荣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工业建筑。
近年来,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认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我国兴起工业区规划建设热潮,无论业主还是设计者,对工业建筑方案的优先选择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业建筑合理的使用功能、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业主投资成本的高低,而且还涉及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现代的业主已开始注重企业形象,并对在建筑上体现企业形象产生了兴趣,如场区规划、注重绿化、加强环保,注重企业形象,展示其形体景观、建筑色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建筑的形象就源于自身的生产特点,工业建筑利用生产功能特殊要求形成独特的空间和结构,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企业形象的结合,展示其形体景观,与自然地貌结合,形成全新的景观轮廓。随着新生产工艺的要求现代工业建筑有着明显的车间合并(如炼钢车间、连铸车间、轧钢车间的联合集中布置)、建立联合厂房、提高厂房的灵活性、通用性的趋势,超大和超长成为工业建筑空间的特征之一,大容器式的组合建筑给工艺生产带去理解工业建筑的创作并不断的努力,关注当今社会观念,文化动态、科学技术来方便,但这个大体系需要现代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工厂环境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还注重一个基本理念即“生产中人的行为”,体现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工业建筑的艺术创造和满足人类工程学的要求。
高新技术的推动和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先进设计理念的加入,我们的工业建筑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工艺系统与管理系统具有了智能性、结构清晰的特征,机械设备为主体,逐渐增加了可调整的弹性空间;注重结构的美学表现,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创造自由的空间,作到以结构单元模式延伸,便于工艺生产流程。厂房由厚重演变为轻薄,由分散变为复合式,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大量采用轻型钢结构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适应了工期短、变化快的生产要求。
结语
事实上,工业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更能反映建筑空间的真实性,表现出功能的实用性、建筑的安全和建筑艺术的简约,最先实现消除装饰性元素的可能。工业建筑的特殊功能,丝毫不影响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也由于不同工艺加工过程,产生不同的建筑方案,将功能分析转换为空间组合的艺术表现。科技与工业总是形影相伴,科技是工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工业是科技进步的实践与市场。工业建筑空间与形式的科技化倾向、功能的适用性、合理性、建筑的经济性的体现。反映时代的精神达到技术、艺术、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建筑设计创作,需要我们的设计者以及业主都应该以崭新的角度,改变我们对工业建筑设计的粗放状态,开拓思路,提高设计水平和技术含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艺术形象,能反映当今工业发展水平的新型工业建筑形象。当前,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科技时展的潮流.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的科技、社会、人文思想的新特点,探讨工业建筑这一城市重要建筑类型新的设计思想及新手法,将推动工业建筑类型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成为反映科技精神的先声和具有人性化的工作场所。
中国的工业建筑虽然还不是很先进,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形式上,颜色上,和材料的使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工业建筑必然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篇3
1 传统的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建筑方面的要求不高,仅将它看成是一个休息的空间。因而,在那个阶段当中,它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往往也只是石头以及木材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在日益增长以及建筑工程的数量也有了不断的上升空间。传统采用的材料已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由于搭建技术的采用不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就导致了实施的技术转变为了运用混凝土的技术手段。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加强建筑的坚固性能,因而对其使用寿命也能进一步的延长。但是,这种手段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方面的平衡。
由于受到经济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工程技术显得较为单一,因而其技术性不够强,也没有注重其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传统社会虽然存在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建筑工程,但是它们大多是上流群体创建而成的,无法使这个技术手段普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单一化的特点,在技术手段以及普及范围等方面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准,同样,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在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方面也较多。
2 现代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随着当前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相应地拓展,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更大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当前的阶段发展趋势来看,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居住上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娱乐方面的需求,并且还具有着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征,这与传统的建筑特点相比较而言有着较大的优势。
2.1 绿色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主要利用了绿色建筑这一技术手段,通过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绿色建筑能够使得建筑对于资源的消耗有大幅度的减少,在能源与资源方面做到了有效的节约,促进其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依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而建筑物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了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对于绿色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人们创设一个自然、健康的居住环境。
2.2 生态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众多技术手段当中,生态建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生态技术利用到了现代的高新科学手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气候学等。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项目施工的科技含量变高,促进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能得到提高。生态建筑这一技术手段的采用降低了施工过程之中的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个较好保护的基础之上,为人们创设了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
2.3 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创新,许多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然运用到了建筑工程中来。智能建筑也就是借助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提高建筑物当中的防盗、通讯设施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促进建筑物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一个提升,使得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为人们营造一种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使得日后对于它的管理趋于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
3 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朝精细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的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也在往精细化的趋势延伸,因而相关的施工方面的技术以及在设备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比如,就工程当中的钢结构焊接以及安装技术而言,它的精细化程度就在不断上升。一些新的焊接技术,比如说焊接水平控制技术、材料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准愈来愈高,渐渐也就形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管理技术,例如,WMS技术等。在设备安装方面,对于其质量监控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当前已经发展为一种吊装技术,在鸟巢这些大型的项目之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其精细化的水准,进而使得对于质量的监控的精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3.2 朝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它们也运用到了建筑安装当中。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建筑安装的过程施行模拟以及监控,利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其最终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在建筑安装项目当中运用到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是通过动态模拟对安装过程实施监控,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及管理水平。
3.3 朝集成化的趋势发展
集成化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建筑的施工技术、安装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之间有了衔接,通过采用将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技术手段的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实施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准,进一步去满足日后的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4 结语
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需求渐渐趋于多样化以及多元化,为了更好的为人们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关的技术手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建筑工程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总结了相关技术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其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它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朝向精细化以及数字化等方向发展。保证其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一 、前言
水工建筑物的建设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其设计直接与环境及人类生活挂钩,影响人类的长远发展,清楚其设计的工艺特点,能建设出更高水平的水工建筑物,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水工建筑物的概况
水工建筑物是指在水的静力或动力的作用下工作,并与水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建筑物,调节、控制水流,预防和治理水患灾害,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建筑物。是实现各项水利工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建筑物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基础学科、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水文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建筑材料以及水利勘测、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管理、水利规划等。
水工建筑物的分类:
按使用期限: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临时性水工建筑物;
按功能:通用性水工建筑物、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通用性水工建筑:
1.挡水建筑物,如水闸、海塘、水坝、水闸、堤;
2.泄水建筑物,如泄水隧洞、溢流坝、分洪闸、岸边溢洪道;
3.进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如深式进水口、泵站、进水闸、;
4.输水建筑物,如引(供)水隧洞、渡槽、输水管道、渠道;
5.河道整治建筑物,如丁坝、顺坝、潜坝、护岸、导流堤。
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1.水电站建筑物,如水电站厂房、前池、压力水管、调压室;
2.港口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码头、船坞、船台和滑道;
3.渠系建筑物,如节制闸、分水闸、渡槽、沉沙池、冲沙闸;
4.过坝设施,如放木道、升船机、船闸、筏道及鱼道等。
水工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是:
1.自然条件制约较多,工程的选址、建筑物选型、施工、枢纽布置和工程投资等等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的影响比较大,有时候甚至是是否建设的关键;
2.建筑物工作条件复杂,挡水建筑物要承受很大的水压力,由渗流产生的渗透压力对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不利;泄水建筑物泄水时,对河床及河岸有很强烈的冲刷作用;
3. 施工条件复杂 ,在大江以及河流中建设水利工程,需要考虑施工导流、截流和施工期度汛等,此外,复杂地基的处理以及地下工程 、水下工程等的 施工技术都较复杂;
4.大型水利工程的挡水建筑物损坏,会导致下游发生巨大灾难,造成严重损失;
5.对经济和坏境影响巨大,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地形、水文等环境造成巨大改变及影响。
三、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工艺特点
水工建筑物设计包括:
1.选址,如坝址、闸址、洞线、渠线的选择;
2.选型 ,即选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3.水力计算;
4.结构计算;
5.工程细部设计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观测设计以及合理布置各个建筑等。
6.大中型和重要的水利工程还有水力模型试验和结构模型试验配合验证。
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前提条件:自然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相关规程与规范。
水工建筑物设计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形成满足水利工程目标功能的一种活动过程。水工建筑物设计是一个专门的系统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受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家政策法规与宏观政策制约;顾及从施工到运行直至拆除的建筑物生命全过程的要求;由多个环节组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效地协调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移民、生态坏境、资金流、后期运行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环节
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步骤:技术预测-信息分析-科学类比-系统分析-方案设计-功能分析-安全分析-施工方案-经济分析-综合评价。
水工建筑物设计阶段:
1.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讨论和证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开发次序上的迫切性。包括查清主要的地质问题以及水文参数,选定工程地址;估算对淹没区搬迁户的补偿、预测对环境的影响;初定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主要建筑物的形式、轮廓尺寸和枢纽布置方案,装机容量和机型;估算主要工程量,初步拟定施工导流方案、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和总进度;估算工程总的投资,综合各方面的损失及影响,阐明工程效益。
2.初步设计阶段:包括确定拟建工程的等别和主要建筑物的级别;选定各种特征水位;确定施工导流方案及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及总进度、对外交通和施工设施;选定坝型、输水线路、主要建筑物的形式、轮廓尺寸及枢纽布置;确定装机容量,选择机组型号和其他机电设备;提出建筑材料、劳动力和风、水、电的需要量;论证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进行经济评析,阐明工程效益。
3.招标设计阶段:合同文件(投标须知和合同条款、合同格式和投标格式)和工程文件(技术规范和图纸)。
4.施工详图阶段:建筑物地基开挖图、地基处理图、建筑物结构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图、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安装图等。
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工艺特点:
1.个性化突出-每个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地形条件都不相同,故每个水利工程都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工程一般规模大、风险也大。因为比较难做到原型试验,且各种模型试验均有误差,所以将模型试验、教学模型、工程类比法并用,类比法占重要的决策地位;
3.重视规程、规范的指导作用。很多工作都是凭借以前的经验来进行,经验性较强,设计属于经验模式,因此参考已建工程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4.在施工过程中,一边建设一边使用,且受外界影响大,水工建筑物经常会在还未竣工之前,已建成的部分结构就需要开始发挥各种外部作用,非完整结构投入使用时其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
5.涉及的问题庞大繁杂,需要综合自然以及人为的各个方面考虑;
6.与水流、大气环境和地质水土关系密切;
7.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全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深系实际,多方借鉴以往经验,有一定的创新性,反复的比较,全面论证,做好设计工作;
四、结束语
篇5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project construction;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50-01
1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一是一次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不可逆的,当出现质量问题。或建设项目不可行时,则不可能重新回到原始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工程报废。二是固定性与生产的流动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固定在指定地点的土地上,工程项目全部施工完后,由施工单位就地移交给使用单位。由于有固定性的特点,从而使生产表现出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所有生产要素在同一工程上的流动,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工程项目之间的流动。由此形成了生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三是单件性。每一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四是体积庞大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大量的工程材料、制品和设备构成的实体,体积庞大,房屋占有很大的外部空间。因此只能露天进行生产,其质量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
一是影响因素多。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材料、机械、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二是质量波动大。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三是质量隐蔽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大体上有以下几类:①工程合同文件。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规定了参与建设各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关各方必须履行在合同中的承诺。②设计文件。“按图施工”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因此,经过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书等设计文件,无疑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但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承包单位在参加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时,还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质量要求,以达到发现图纸差错和减少质量隐患的目的。③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4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及环境(Environment)等五大方面,简称4M1E。施工过程中对这五方面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工作。
①人的控制。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人的因素是质量控制中的第一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做好质量控制应以控制人的因素为基本出发点。施工现场人的控制对象包括施工项目管理者和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人应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建筑行业实行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尤其是重要技术工种、特殊工种及危险作业等;做好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强化施工项目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施工项目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规范操作人员的作业技术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行为;建立和完善为保证施工质量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充分发挥施工项目全体人员的最大工作潜能等几个方面措施。提高和控制人员素质保证施工质量。
②材料的控制。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控制。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资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施工中必须对材料严格检查、验收并且正确使用,建立管理台账,做好收、发、储、运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避免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对材料质量,主要是控制其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性能。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性能检测报告,并能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凡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复试合格才能使用。
③机械设备的控制。机械设备的控制包括工程项目设备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设备是指组成实体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如电梯等,它们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的质量。施工机械设备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包括运输设备、操作工具、测量仪器、计量器具以及施工安全设施等。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对工程项目设备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购置、检查验收、安装质量和试车运转加以控制,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④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控制。一定的技术工艺水平,对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依据规范的工法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必将对组成质量因素的产品精度、平整度、清洁度、密封性等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比如近年来,建设部在全国建筑业中推广的10项新技术,包括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技术、新型模板脚手架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建筑防水技术等,对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消除质量通病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篇6
一、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的特点
低碳城市环境下的智能建筑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生活和生产要求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意义上说的智能建筑是指综合了很多高科技技术的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现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尤其是使内部的建筑的电气系统、防火防盗功能实现自动化和综合管理的目的,特别是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建筑。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全面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现阶段提倡的低碳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污染少,不仅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还有利于为人们提供非常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智能建筑的主要优势包括使用效率高,节能特点突出,居住环境舒适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地快,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省份市区的建筑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智能建筑也向着大型的公共建筑的方向迈进,例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交流与学习活动越来越密切,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智能建筑的支持,相信我国在智能建筑的研究方面还会取得新的突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上,要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完善电气工程的网络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智能建筑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主要是朝着网络融合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降低了智能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电气成本的消耗。
首先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为互联网络的接入提供端口、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交互式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远程的多方电视会议、并可以实现远程的医疗与教学等。在智能建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将通信的终端直接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中来的目的,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电气工程中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对实际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系统实行远程的监控和操作,还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监控,查看相关的访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提高智能建筑中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开放式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再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要遵循低碳发展的原则,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无线遥控等,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建筑的各项电气设备提供信息和网络化的服务,促使其可以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快捷的商业活动,现阶段,通过E-mail智能传真等方式可以发送多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图像信息、音视频信息、格式化文本等,实现远程控制,节约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
另外智能信息化技术是在半导体芯片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智能卡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实现。这种半导体芯片的主要特点包括空间的占有量非常小,方便携带,具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同时还可以脱机使用,并具有一卡多用的性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尤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智能卡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在保安门禁系统、停车场付费系统、商业收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用的智能控制器将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全部链接起来,可以在异地对家庭中的电气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保障家庭设施的安全度与协调度。这种家庭处理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不仅为家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全性。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禁止非法入户、家庭设备的安全使用预警功能,对家庭中的电器实施遥控,还可以使用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智能空调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空间。
最后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使用给智能建筑的网络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打破了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的布线限制,降低了工程的消耗程度。传统的网络使用需要在建筑中预留一定的线路,在布线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线路的损坏等,无形中增加了网络使用的成本。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这给无线局域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特点是将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网络传输的媒介,提高了线缆端接的可靠程度。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特定的网络使用范围之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建筑中,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交互接入服务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也需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来,智能建筑更不例外,应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气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一种科学的精神,将低碳技术落实到电气工程应用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宇飞,沙婷婷.浅议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科学与财富,2011(4)
[2]俞海江,陈文心.浅谈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篇7
一、导语
在我国建筑工程大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应用也逐步得到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起步较晚,各项标准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架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测评能力,为了有效地弥补这一缺点,使检测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的发展,本文就目前建筑工程的检测技术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总结和促进检测科技的发展。
尽管相关建筑工程领域检测技术发展理论十分丰富,但是目前建筑工程检测规范依然不完善,操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检测技术也存在很大差异,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全面的剖析,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发展特点和各种建筑项目检测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基础上,提出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建筑工程检测阶段发展特点和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相对比较晚,建筑工程常用的检测主要包含非破损检测,微破损检测,破损检测和结构性试验。非破损检测坚持“不破坏原有结构”的方法,通过对原有物理量的测量来判断所需要的相关检测系数,这种检测方法优越性在于实施起来相对比较方便,能保持原有物理结构,例如在对混凝土强度测量中,可以直接采用红外热像和表面硬度量测来进行,而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大小则直接可以根据磁效应来断定。非破损检测还具有精确度强的优点,非破损检测的缺点在于检测过程中样本取样要尽可能的大,人力物力比较耗费。主要有的方法为:回弹法、红外线法,雷达法和桩基动测等等;微破损检测和非破损检测相反,需要对被检测的结构进行轻度破坏,进行取样来完成检测目标值的估计。微破损检测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单个结构和某个局部建筑工程进行检测,减少了人力物力,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对原有物理结构的轻微破坏;二是项目检测的结果只能适应于局部,要全面检测,这需要多角度的实施该检测方法;第三是,微破损检测选择的样本不能太多,其检测准确性比非破损检测一般说来要低些。微破损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拉拔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破坏性检测和结构性实验,是需要在原建筑物本位上,或者直接取样下来,进行相关的检验,其操作过程中不排除对原有建筑物结构进行破怀,当然也可以不对结构进行破坏而直接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及检测参数值判断建筑工程的综合性能。破坏性检测和结构性实验相对比较以上两种检测方法优缺点参半。
总体来说目前工程检测技术相对还是不完善的,很多检测领域和实施规范都未有立法,系统研究不足,首先表现在检测结果和判定中缺乏理论的支持,检测中间参数结果不能明确,导致工程检测处理的随意性。其次,对基本设备、人员和技术管理上没有标准,很多设备往往是不合格的。还有,检测中产品的负面破坏不能严格把握,例如取芯钻机没有明确的规定,检测中把打洞的钻芯用于检测,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检测中震动对检测结果也会有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倾向于首先发展非破损检测技术,这主要是基于电、磁、声、射线等学科和技术发展的完善。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也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下面我们有必要对主要的几种检测方法特点进行对比,以推动我国建筑检测技术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
(1)红外热像技术。建筑工程的红外检测技术一种利用红外辐射对建筑物工程进行检测和测量的专门技术,它的原理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质会产生分子运动,而分析运动过程中会辐射出红外线,如果物质内部存在或者缺陷,其特征将会使得热传导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物质表面温度分布不同,通过利用红外检测设备可以确定物体的缺陷部位,目前在建筑工程上主要使用红外热像检测仪。用于建筑物墙体剥落、空鼓、墙体及屋面渗漏。房屋保温气密性、火灾混凝土损伤、碳纤维加固质量等领域。
(2)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在建筑成功领域被用于检验岩石的抗压强度以及判断岩石性质。它的原理是,超声波传输过程中也服从波的传播规律,在路面检测时,首先发射超声波到材料介质,通过接受反射波的相关技术系数指标,判断路面损耗情况。在路面检测时,在被检测区域不同位置设立传感器,通过对超声波传播的时间、速度和位移变化计算出超声波波速,利于波速和介质的参数关系测定材料的弹性、抗压强度和折压能力,并也可以检测介质的缺陷。
(3)频谱分析检测技术。频谱分析检测技术是利用了在不同的建筑工程介质中传播表面波的频率。在路面施加一垂直力,就可以形成一个振源,并以振源为中心沿着地表深度向四周扩散。通过调整力锤重量或不同的锤头可以获得含有各种频率成分的瑞雷面波信号,在不同位置设置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波传播的频率,借助于频域的互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技术,可以达到测试不同深度分层介质力学参数的目的。
(4)路用雷达检测技术。探地雷达(g round penet rating radar, GPR)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进行地下结构体探测的高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质量检测、地下管线探测、水库大坝状况检测、岩溶地质勘探等领域(昌彦君等,2011)。路用雷达检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发射到地下,当电磁波遇到不同介质的结果层,就会将一部分脉冲波能量反射回地面,可以根据反射回波的速度、时间、波幅与波形,得到目标介质的空间位置和结构。目前雷达在地面建筑工程检测中应用广泛。
四、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展望
篇8
一、工程造价的作用与特点
1、工程造价的构成与作用
我国现行工程造价的构成主要划分为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几项。工程造价决定着项目的一次投资费用。在项目决策阶段,建设工程造价就成了项目财务分析和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是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工程造价在控制投资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它是通过多次预估,最终通过竣工决算确定下来的。每一次预估的过程就是对造价的控制过程;而每一次估算对下一次估算又都是对造价严格的控制。在市场经济利益风险机制的作用下,造价对投资的控制作用成为投资的内部约束机制。工程造价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依据,工程造价基本决定了建设资金的需求量,从而为筹集资金提供了比较准确的依据,是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能够为评价投资效果提供多种评价指标,并能够形成新的价格信息,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投资提供参考。并且还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工程造价的高低,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的多少。
2、工程造价的特点
(1)大额性
工程项目的造价动辄数百万、数千万、数亿、十几亿元人民币,特大型工程项目的造价可达百亿、千亿元人民币。因此,工程造价具有大额性的特点,并关系到有关方面的重大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个别性、差异性
任何一项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规模。所以,对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具体的要求,因而使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具有个别性、差异性。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同时,每项工程所处地区、地段都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强化。
(3)动态性
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问,而且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预计工期内,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例如工程变更,设备材料价格,工资标准以及费率、利率、汇率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造价的变动。.所以,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期中处于不确定状态,直至竣工决算后才能最终确定工程的实际造价。
(4)层次性
工程的层次性决定造价的层次性。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含有多个能够独立发挥设计效能的单项工程(例如车间、写字楼、住宅楼等)。一个单项工程又是由能够各自发挥专业效能的多个单位工程(例如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等)组成。与此相适应,工程造价有3个层次: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如果专业分工更细,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分部分项工程也可以成为交换对象,例如大型土方工程、基础工程、装饰工程等,这样工程造价的层次就增加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而成为5个层次。即使从造价的计算和二[程管理的角度看,工程造价的层次性也是非常突出的。
(5)兼容性
工程造价的兼容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两种含义和工程造价构成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工程造价中,成本因素非常复杂,其中为获得建设工程用地支出的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费用、与政府一定时期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相关的费用占有相当的份额。盈利的构成也较为复杂,资金成本较大。
二、工程造价中建筑面积计算
1、建筑面积计算的作用
建筑面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是计算结构工程量或用于确定某些费用指标的基础。有了建筑面积,才有可能计量单位建筑面积的技术经济指标。建筑面积作为结构工程量的计算基础,不仅重要,而且也是一项需要细心计算和认真对待的工作,任何粗心大意都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不但会造成结构工程量计算上的偏差,也会直接影响概预算造价的准确性,造成人力、物力和国家建设资金的浪费。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结构面积、辅助面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或结构设计时,都应在计算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再分别计算出结构面积、有效面积及诸如土地利用系数、平面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建筑面积的计算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投标报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配备施工力量、成本核算及物资供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面积计算
建筑面积的计算,不是简单的各层平面面积的累加,它是根据施工平面布置图,按统一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依据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有些计算全部建筑面积,有些计算一半建筑面积,有些按水平面积计算,有些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总体概念是按房屋外墙的外边线或建筑物水平投影的外边线的长乘宽求得。一幢房屋可按分层分段来计算,也可按其相同尺寸的形状来计算,最后累加合计即为该房屋的建筑面积。“分块分层计算、最终合计”的计算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分为底层建筑面积、标准层建筑面积、顶层建筑面积等。
计算建筑面积时,要求每一个造价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计算。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l/2面积。②坡屋面内空间净高超过2.10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m至2.1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0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单层建筑物内设有局部楼层者,局部楼层的二层及以上楼层,有围护结构的应按其围护结构水平面积计算,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地下室、半地下室(车间、商店、车站、车库、仓库等),包括相应的有永久性顶盖的出入口,应按其外墙上口(不包括采光井、外墙防潮层及其保护墙)外边线所围水平面积计算。设计加以利用、无围护结构的建筑吊脚架空层,应按其利用部位水平面积的1/2计算;设计不利用的深基础架空层、坡地吊脚架空层、多层建筑坡屋面内、场馆看台下的空间不应计算面积。建筑物的门厅、大厅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门厅、大厅内设有回廊时,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此外,建筑物间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应按其围护结构水平面积计算。
篇9
0.引言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较低,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将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将带动建材、冶金、信息机械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将带动住宅施工行业的革新。尽管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该体系集众多优点于一身,一旦相关的配套技术及市场问题进一步解决之后,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将有着非常光明、广阔的前景。钢结构与传统砖混、钢混结构相比,具有抗震、抗飓风、环保、节能、结构自重轻、基础承载力要求低、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装配化施工、施工周期短、室内空间分隔灵活、有效使用面积高优点。钢结构建筑房屋体系的综合经济指标要优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保温、隔音性能远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正是由于该结构体系具有如此多的优点,轻钢结构建筑体系必将发展成为今后我国低层建筑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
1.钢结构具有的优势特征
1.1钢结构的重量轻
虽然钢材有着较大的容重,且强度较高,但是最后的结构却十分的轻。之所以做出来的结构比较轻,主要是因为材料的质量密度与强度的比值而决定,比值较小,其结构就会较轻。所以,在所承受的荷载及条件保持一致时,钢结构相对其他结构而言就比较轻,大大降低了基础的负荷,使得地基、基础部分的造价更低,给运输与吊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2塑性韧性好
建筑钢材有着较高的强度,对于跨度大、高度高、承载重的结构比较适用。不过,由于它的强度高,一般构件截面不仅小,而且壁薄,受压过程中通常会被刚度计算与稳定计算所限制,很难将其强度优点全面的发挥。另外,建筑钢材的塑像也比较好,在一般条件下,其结构不会因为超载而发生断裂现象,仅仅会出现变形情况,所以,很容易被发现。
1.3钢结构制作简单,施工工期短
通常情况下,在制作钢结构构件时,主要在金属结构场完成,施工使用的是机械化,具有高准确度与高精密度特征。将钢结构的材料进行了轧制,构成了诸多的型材,加工起来非常快捷。钢结构重量轻,有着简便的连接方式,实际安装简单,施工周期短,具有特殊的连接性 ,为加固、拆迁、改建提供了便捷。
1.4钢结构具有环保功能
首先,其可以实施干式施工,不会有太大的噪音、粉尘较少;其次,由于其重量轻,所以,基础施工取土量较少,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多大的侵害,另外,在建筑结构使用期结束与结构拆除之后,不会存在大量的固体垃圾,并且,废弃的钢材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2.钢结构的核心构件与结构体系
2.1核心构件
2.1.1梁、柱
在设计钢结构住宅结构时,通常以强柱弱梁形式为主,梁柱采用的是等截面形式。梁设计时,主要以高频焊接与热轧H 钢为主,其属于传统的工字钢的升级版,优势之处是:较好的抗弯性能、侧向刚度大、构造简便等特征。在设计柱时,主要以双轴等强的钢管柱或者方钢管混凝土柱为主。方钢管混凝土柱除了截面受力较为理想之外,并且,还可以将框架的侧向刚度进一步抬高、具有较高的防火性能,同时,当其结构遭到破坏时,主体不会立即就发生屈曲现象。
2.1.2楼板
应认真仔细的选择楼板结构,因为,其不仅要竖向荷载分配给墙柱,而且,还要时刻确保和抗侧力结构间有良好的空间协调。并且,楼板还必须与住宅功能要求相一致,比如,隔音要求、隔热要求等。
2.1.3支撑体系
支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轴交支撑,一种是偏交支撑。轴交支撑的耐震性能较差,而偏交支撑在强震的作用下有着吸能耗能性能的优势,并且,对于门窗洞的布置十分有利,这一技术在我国建筑中运用较少,可在烈度高的区域中使用这一支撑形式。
2.2结构体系
2.2.1纯钢结构体系
现阶段,使用该体系较广的是多层钢结构住宅,在四层与八层住宅中采用的是纯框架体系。纵向与横向均设计成钢框架,门窗的设置十分灵活,进一步扩大了开间,给用户们进行二次设计提供了便利。
2.2.2冷弯薄壁型钢体系
构件主要以薄钢板冷弯成C形、Z性构件为主,能够单独进行使用,也可以组合进行使用,杆件间主要用自攻螺丝连接。该结构体系的节点刚性不够稳定,没有较高的抗侧能力,只适合在一到两层住宅中使用。
2.2.3框架的支撑体系
这一体系是由焊接工字型梁柱组合而成,通常而言,该体系属于横向承重,在横向上,梁柱节点主要是刚接形式,在纵向上主要是铰接形式。所以,结构在纵向时,就如同排架,不具备较高的抗侧移刚度,应及时的进行侧向支撑的设置,以此应对水平荷载,避免结构发生水平变形。
2.2.4周围抗侧力体系
该体系的特征是钢架柱的强轴和其相交的建筑轴线呈垂直状态,构成外筒形式以应对水平荷载。其在建筑外型貌似正方形的结构中比较适用,我们可以在框架的支撑体系中运用这一思路。不要纵向支撑,把原有位置上的钢架柱设置在九十度,将之前梁柱采用的铰接方式改变成刚接方式。这样一来,钢架柱就具备了抗风柱和竖向支撑的功能。
3.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 钢结构施工技术
3.1.1 钢结构建筑的平面布置及选型
钢结构建筑受钢结构强度及其形变的影响,多适用于规整,结构相对均匀,凹凸变化较少的的建筑结构平面当中。而通常轴线错位较大以及质心距离较大的建筑平面不适合采用钢结构建筑。当建筑开发项目确定采用钢结构时,则需要对钢结构建筑物的风与地震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水平位移加以设定,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钢结构的抗侧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风荷载与抗震荷载的性能,在遭受狂风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建筑机构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建筑结构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施工性能。在对钢结构建筑抗侧力结构进行设计时,通常将楼梯间以及电梯间作为抗侧力机构,如果此时钢结构建筑整体的位移值仍不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时,此时可以考虑将厨房、卫生间作为钢结构建筑中的抗侧力机构,一定要将钢结构的位移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1.2 对钢结构建筑物层数及层高的确定
钢结构建筑以其独有的性能通常适用于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物的结构选择上。钢结构的建筑物其房梁以及柱脚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中的房梁及柱脚相比要小的多,可以满足现代用户对房屋空间的需求,避免梁柱占用大量的房屋空间。为此选择钢结构作为高层建筑或是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确保房屋空间加大的前提下,为了确保钢结构建筑的稳固性,则需要对钢结构建筑的楼板进行加厚处理,为了能够承受楼板增加的重量,此时则需要增加建筑楼板的用钢量。此时建筑结构的自重便会提升,建筑结构自重的加大将导致地震力加大 进而对剪力墙的厚度、强度以及配筋带来影响。
3.1.3 建筑钢结构中的节点构造
钢结构中的节点构造主要影响建筑物中的钢材用量,通常状况下在钢结构试点工程中主要从柱脚生根部位以及钢结构框架中的钢梁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部位采用阶段做法。试点工程地下层结构按钢筋混凝土框架— — 剪力墙结构考虑,柱脚位于地下室顶板标高处,柱脚与顶板预埋钢板用高强螺栓连接。首层超市用钢筋混凝土包柱按钢骨混凝土框架—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考虑,二层以上钢框架— —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了确保试点工程安全可靠,设计中没有采用单纯在剪力墙中预埋钢板的连接方法,而是在剪力墙端部和核心简拐角处白柱脚标高起,设置上下贯通的I型芯柱,并且,在钢梁高度处用钢桁架作为芯柱与芯柱之间的横向连接,以确保该部位节点的工作状态和计算假定相吻合。
3.2 应用
用型钢或钢板制成基本构件,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法,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承载机构叫钢结构。根据实践经验,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应用范围为:工业厂房、大跨结构、高耸结构、多层和高层建筑、承受震动荷载影响及地震作用的结构、板壳结构、可拆卸或移动的结构、轻型钢结构、和混凝土组合成的组合结构及其它特种结构。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不仅取决于钢结构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过去由于我国钢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钢结构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钢产量有了很大发展,加以钢结构结构形式的改进,钢结构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用钢总量约占全部钢产量的20%~25%,而工业发达的国家则占30%以上。如美国和日本,该项指标均已超过50%。在我国,钢在建筑中主要用于建筑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绞线,钢丝,门窗等,而其中钢结构用钢只占10%左右,在我国一亿吨的钢产量中,真正用于钢结构上的也就200~300万吨。若是在城市中采用钢结构住宅,因为其工厂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的优势,将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市区,尤其是中心市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施工生产不便的问题。因此钢结构住宅应该是城市住宅设计的主要方案之一,同时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4. 结论
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建筑结构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关乎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关系到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必须对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在质量控制工作,避免因细小的漏洞影响整个工程的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 冼世明.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5(8).
[2] 矫若严,那金.浅论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篇10
Keywords: building safety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在我国占据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的有大量的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当中,频发的安全事故依然让建筑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目前,建筑安全生产问题形式很严峻,伤亡事故多发,是高危行业之一。怎样安全生产是让一个人头痛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我国政府一再强调安全生产,把安全放在首位,但是有关安全生产的事故的不断发生,给个人、集体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有效消除建筑生产中的安全事故需要精心全方位分析,找到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一 建筑工程安全现状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工程本身的质量安全,就是说所建的工程是否达到的质量要求,整个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能在规定的年限内安全的使用。另一方面就是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主要是人员的生命安全。这里我们说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说的就是生产过程中人员的生命安全。
我国建筑生产安全性较低,每年死于建筑行业的人仅次于交通、煤炭行业。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建筑业共发生1015起安全事故,死亡1193人。有统计表明,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美国平均每周有2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而我国保守的统计每天就有4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因此遭受的损失占整个工程建设投资的10%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建筑人员安全状况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大缺憾。
二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
1.建筑生产施工是不固定的。建筑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到处流动,一项工程建设完结后便在其他的地方开始新的工程建设。建筑从业人员也是不固定的,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都不是正式的员工,人员的流动量是很大的。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人往高处走,哪儿给的工资高就到哪里去。施工期不会固定在某一季节,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防护措施要根据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有些企业始终采用同一种防护措施,难保安全生产。
2.建筑施工过程中外部环境也是多变的。比如天气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地质的不同、治安环境等多种因素,使生产过程更加复杂,也极易在施工中引发安全事故。
3.建筑生产用到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由不同的人员使用,这样建筑工程中涉及的专业就多,工序也多,立体交叉作业也多,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大量的建筑材料、工作人员、机器设备、施工工序汇聚在一起,不同工序工作的时间范围上的交叉,要让这样一个复杂的、时刻变化的、庞大的工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不发生意外的事故是比较困难的。
4.建筑材料不合格造成的事故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鱼龙混杂,拼凑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挂靠有资质的企业,通过不正当的竞争得到工程的建设任务。后期为了弥补前期的投入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采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租用设备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使安全事故频发。北京房山一个建筑工地宿舍坍塌就是因为房屋钢管细、楼板承重差且住了多人造成的。
5.我国虽有《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还不健全,具体实施起来存在着困难。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很有限,不少企业看重生产,轻视安全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采取了层层转包的方式,把一个工程划分成数个小项目由不同的人承包建设,本应该由建筑总承包单位对安全生产负总责的,总承包单位推卸给小承包商。如此一来就导致安全管理脱节了,安全责任难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无法落实到实处。
三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让建筑工程在生产施工中有法可依,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对不符合规范施工的督促其改正错误、规范生产。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拼凑的队伍予以强制解散。严防工程招标中不正当的竞争。
其次,组建、完善安全生产的监督队伍,引进新型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宏观监督,主要由政府部门对大市场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运用政府的力量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微观监督,即在施工单位内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并将该部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安全检查才能施工。从对建筑设备的检查到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检查,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不放过,每日一检,让安全生产印入工作人员的心中。
再次,企业要开展对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的技能。特殊的岗位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获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情况记入个人档案。安全教育生产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设立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鼓励大家安全生产,严格处理违反安全生产的集体或个人。
第四,淘汰老旧的设备,改善施工环境。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通道,向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品。
第五,通过行政的力量将安全生产的责任划分清楚,承包、转包、分包的合同中要明确各自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整顿建筑市场,使建筑队伍和建材都符合相关的要求。
最后,安全生产不要只在口头上喊喊,要切实落实到实处。
结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面对建筑行业暴露出的很多问题,,要引起相关部门、单位的重视。虽然建筑工程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有不少的特点和难点,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只要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认识清楚,仔细谨慎得对待生产中每一个问题,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不是痴人说梦。安全生产无小事,千方百计消除事故隐患,责任重于泰山。
希望将来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3.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4.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建筑结构使用问题;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
篇12
1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程特性、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质量波动大
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例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是说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2.3质量的隐蔽性
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工程隐蔽后,再进行检测的难度和代价都非常的大,因此,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2.4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我们也要组织竣工验收,亦即最终的的质量检测;但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荫蔽的质量缺陷。
2.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结合上述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在进行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固化在最终的工程产品上,移交给业主。但是,人力资源却是例外的。相反,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锻炼和积累,项目团队成员会变得更加成熟,这也正是企业获得项目经济效益之外的收获。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 “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3以预防、预控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3.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3.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篇13
一、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的合理使用是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内部激烈的竞争趋势,不少企业由于无法完成技术的更新换代,或者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新型建筑工程技术,最终还是被激烈的竞争所驱逐、淘汰。所以,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了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将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以下将对建筑工程技术所存在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1.1覆盖面广泛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
1.2专业性较强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1.3知识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
1.4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吸收到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面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大量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合理的使用这些先进的科学化智能技术,将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使建筑工程技术得到完善的优化改良。在当前社会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概念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技术应该朝向集成化、信息化、精细化等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挑战在各个方向上所存在的技术难题,相关的建筑科研团队应该勇于攻关。只有这样,建筑工程技术才能够更加的完善、科学、合理,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1向着集成化方向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与我国多层建筑的施工模板安装、拆除等需求是相适应的,而且能够将以往多层或高层建筑中工程量过大、难度过高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该技术的运用就是集成化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体现,其能够与建筑安装相关的吊装技术、升降技术等进行有效的连接,以此来满足建筑施工安装的技术要求。
2.2将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在建筑安装工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建筑安装的过程,并且通过科学的操作系统对安装过程进行校对,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达到目标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校核,对安装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实现了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在进行数字化与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将云计算技术与通信工程技术合理的结合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之中,将有助于提高数字化与信息化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综合应用价值,使其在面对复杂施工环境下,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设计,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化发展。
2.3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吊装技术、焊接技术要求增高。其中焊接技术逐渐形成了集材料控制、焊接水平控制、射线检测焊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WMS焊接管理技术,从而加强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的监控吊装技术也进行了革新,在鸟巢施工中我国独立创造了计算机控制多吊点分散载荷吊装技术,从而使得液压提升器集群作业时的控制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好的完成了鸟巢安装工程的要求。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百花争艳,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以上都是比较热门的建筑技术。可以得出现代建筑技术几个特点,技术种类繁多,可满足各种需求,建筑的本质不再是单纯的居住要求,节能意识高,多为绿色建筑,和自然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破坏,技术服务的对象可以是多样化,可进行建筑家居,也可办公、观光、避险等,建筑物的保存周期长,坚固性更强,建筑工程的管理更系统化,技术的发展空间更大。
3、结语: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恒定不变的发展规律,相关建筑工程技术的出现也不是随意发生的事情,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的一种迫切需求而出现的所以面对类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已经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不断的完善并创新建筑工程技术,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人类建筑行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