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课堂上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人工智能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是“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制造人工智能?、“New Google AI Can Have Real Life Conversations With Strangers”等内容,很有收获。但是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人工智能相关联的知识,比如JAVA、大数据、Python、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分析、H5/WEB前端、嵌入式、Linux、C语言、单片机、C++等解根本看不懂,发现自己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补课,不然每次培训老师讲解的专业东西还是理解不了,这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难点。也断断续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同仁们交流起来总体感觉是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参加了祁荣斌博士组织的磨课,和同事们讨论起来感觉层次太高,有些内容也是理解不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起来也存在地域差异性导致了学生接受人工智能相关教育程度深浅不一,而且面向高中生的课本难度很大,很希望能有个机会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化学习人工智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这一点线下交流的时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期望能在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实现。
篇2
1.网站框架设计
我国高中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全国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中学不超过十所。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学科,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于该课程的开设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考虑到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网站的主要对象,我们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为基础,按教学内容设置和划分栏目,同时又围绕“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题”四大专题进行内容重组。当然,网站的基本架构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实现网站的完美架构。依据上述思路建构的网站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网站的栏目设计
新闻栏目以图文的形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情况,这是激发并维持广大师生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是师生获取最新信息的窗口。子栏目“中国动态”“欧美动态”等分别介绍了各地区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尤其是机器人产品的新闻。子栏目“会议论坛”,“比赛通知”为师生、参与比赛提供服务。
论文栏目是作为资源型网站的基础。子栏目“教学研究”主要面向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案例、推荐教材和参考书,为更好的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子栏目“学习乐园”主要面向学生,展示活动实录、阐述学习感受,聆听专家意见,为更好的学习人工智能提供事实参考,教师也通过“学习乐园”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子栏目“赛事规则”介绍了各个地区和各级机器人比赛的一些规则,有利于师生更好的进行人工智能的教与学。
资源、视频、图库、酷站:这四个栏目是资源型网站的核心。尤其是资源模块中的子栏目“电子书刊”“教学课件”“人工智能软件”分别以不同的文件格式向师生提供教与学的资源,使其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符合需求的资源,免去了在因特网上盲目搜索出现大量冗余信息的麻烦。网站整合了文本、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资源,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和信息的可阅读性。
爱问栏目是作为学习型网站的基础,也是本网站的一大特色。“爱问”是采用了模仿“百度知道系统”的程序设计,更注重知识的答疑解惑。我们将此栏目划分为“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问题”四个子栏目,师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提问、回答问题、搜索问题等操作。同时,设立了积分制,激发师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用户中心栏目是学习型网站的核心。作为一个专题网站,必然要十分强调学习的功能。子栏目“网络书签”的功能可以使学习者记录自己所浏览过的或所感兴趣的网页,便于在下次登陆后继续学习。在子栏目“信息”功能中,学习者可以新闻、论文、资源、爱问等信息,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网站中显示出来。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此模块要求学生提交作业,便于教师随时随地的批改作业。
二、网站的访问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从开设至今将近8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超过1万的独立访客访问了本站,我们选取了最近访问的2000位独立访客进行研究。通过对地域、被检索方式、受访页面及回头率的分析,可为网站下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为其他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的建设,在网站的用户类型,网站的内容选择与更新,网站的推介宣传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1.地域分析
在统计到的访问该网站的地域中,国外共有12个国家访问了本网站。国内除西藏、澳门之外,其他省份、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有访问过本网站,这为我们今后在高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通过图2的数据我们也可看到,各个地区间的访问量差距较大,并且访问量靠前的几个省份基本上是沿海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访问量比较少,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加强网站本身的建设和宣传,更要把人工智能教育的理念推广到中部和西部地区,使那里的中小学师生也接触人工智能的知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美好前景的向往。
2.被检索方式分析
搜索引擎是网络上最常用的获取资源的方式。掌握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有助于了解网站的被检索方式。统计搜索关键字的次数,有助于了解网站被检索访问的原因。在专题网站建设完成后,向“百度”、“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系统提交收录网页申请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访问量。而在网站中增加“人工智能”,“prolog 源程序”等文字内容,将会有利于用户在盲目搜索时能访问到该专题网站。
3.受访页面分析
受访页面是指用户访问该专题网站时所停留的页面。通过对受访页面的统计,使我们能够掌握用户相对较为关注网站的哪些内容。表1数据中“学人工智能”占23.82%,“资源下载”占了16.32%,表明用户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的层面,远未达到“教”的程度。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建设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可下载资源,将会显著提高网站的受欢迎度以及用户的认可度。
4.回头率分析
在网站访问统计中,通常将距离上次访问超过12小时的再次访问记录为一次回头。通过对回头率的统计(表略)看出该专题网站的粘性不是很高,尤其是3次回访以上的用户还不多。通过对部分用户访谈后了解到,网站的更新速度慢,资源较少,内容偏难是其不愿进行多次回访的主要原因。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维护期间要注意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通俗性才能保证网站访问的可持续性。
三、网站建设的若干思考
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的专题网站不多,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网站更少。在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较少、研究又处于刚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通过上述访问数据的分析,以及在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建设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运行阶段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关注用户信息
访问量是综合类或门户类网站的生命线,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访问者的类型与层次。但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专题网站的学科性特点甚至比普通的专题学习网站还要突出,因此单从访问量上来说,它是无法和门户类网站相比的。所以在建设的初期首先就要考虑的网站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要关注哪类人访问了网站。只有准确的掌握了用户的信息才能更好提供用户需要的资源。
在这里,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是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来获取用户信息的。
第一,用户必须注册才能访问网站,注册的内容包括年龄、身份、学历,电子邮件等内容。
第二,在网站中设立“网站调查”栏目,可以对“你是如何知道本站的”,“你觉得本站建设的如何”等内容教学在线调查。
第三,通过“中国站长站”等专业的数据收集程序来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可收集到用户地域、受访问页面、用户回头率等信息。只有掌握了准确的用户信息,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2.与用户携手共建网上资源
人工智能的子学科门类众多,仅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中就有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等多个主题。而且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相对薄弱,很多资料都是外文的。任何一个人要很熟练的掌握人工智能的各个内容是很困难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也体会到,仅仅依靠课题组成员很难保证网站资源库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所以在网站最新一次改版中,我们增加了用户的信息功能,使得用户自己可以新闻、添加文章,上传资源,只要经过管理员审核即可在网站中显示。
另外,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交文本和视频资源,并将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些举措保证了网站内容更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用户所的就是用户所关注的,用户所关注的就是网站所要收集的。
3.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站作用
目前,全国高中开设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的学校极少,教师手头上可供选择的教材也只有5套。从专题网站上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网站目前的用户主要是教师,但“学人工智能”页面访问量却远多于“教人工智能”。从这些情况看,单靠几个人工智能教育类的专题网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窘境。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研修班、会议论坛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例如,我们就在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修班”,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70余位信息技术教师及教研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在研修活动中,教师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的知识,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了探讨和交流。本次研修活动结束后,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则成了学员们交换信息、交流体会、共享资源的有效平台。
四、结束语
总之,借助专题网站的平台作用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弥补了人工智能教育网站缺乏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缺点,也为把网站资源建设的更具针对性提供了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
篇3
(一)教育评估体系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评估的缺失
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属“额外工作”;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选先进时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其次,科技辅导教师在撰写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即使是参加全国或省级论文评审获奖,其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调动科技辅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经费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学校的经费上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搞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需要购买仪器、材料,培训教师等,每一项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因此,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想在科技竞赛的活动获得科技创新大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三)农村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基本上无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组织开展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科技辅导教师知识老化,学科单一的弱点,缺少综合驾驭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实和更新。
三、我校近几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像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一样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使科技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领导总体抓、教导处具体抓、各科学任课老师重点抓的科技活动组织网络。学校还应该广泛宣传,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三)以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科普活动健康有秩地发展
我校少年宫于筹建于2014年,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可供培训和训练、活动功能室十几间。如何将我校科普活动的有秩开展与少年宫的资源相整会,从而解决科普活动所临的师资、课时和经费缺乏的困难?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项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科普活动在学校有秩的开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定期将七、八年级某个下午三节课程全部调整为:体育、美术、综合实践课程,此下午三节课都统称为活动兴趣课。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我校兴趣小组共分为:舞蹈、合唱、美术、声乐、民族特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武术、篮球、国学、芦笙、唢呐。
其中,信息技术主要依据学校的电脑室,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开展,课程内容为电脑的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后期电脑组装的实践;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机器人的设计和实践,教师主要是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社团的在校大学生担任;科技兴趣小组的教学内容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外延,辅导老师为学校老师或贵州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学生担任。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其三节课时量计为教师的工作量,解决了科普活动辅导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2.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的社团担任我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配套等方面的影响,担任科普方面辅导的教师比较少,为解决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依靠贵州师范学院落户乌当区这一特殊优势,学样主动和师范学院团支部联系,聘请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不仅解决了科普兴趣小组缺乏师资的困难,同时师范学生自己带来的相关教学硬件设备解决了我校无力购买硬件的困难。
3.将少年宫的活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的开展。
少年宫每年有一定的活动经费,而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社团学生所需相关的经费学校又无力承担,如何解决此问题?将科普活动的开展纳入少年宫活动建设体系,弥补了科普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篇4
做好学科专业建设,首先就是明确培养目标,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边疆地方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多设为专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边疆地方所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比较“全”,也就是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是一个“全能人才”,既懂教学又懂技术,既懂科研又懂管理。这样定位出来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后面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全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感觉什么都学,但又什么都学不好。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重新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及专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能够为地方区域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从事小学(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校园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南国农先生曾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的,是本学科领域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创造型人才,主要是四种人:教学人员———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技术人员———教育软、硬件开发人员;科研人员———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电教机构、网络教育系统等管理人员。”[1]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可能完全涵盖这四种人才,边疆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对于边疆地区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对落后,极需能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因此将培养目标主要放在能够从事小学(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上,也就是南国农先生提及的“教学人员”。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恰当的。正如王竹立教授在《衰落,还是兴盛?———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前景的争鸣与反思》一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一般的中小学需要既能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又能从事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与平台维护的技能型人才;在线教育企业和各级教育信息化部门需要懂得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和学术单位需要具有较深厚教育技术理论素养、对教育教学问题有深刻认识和洞察力的研究型人才。”[2]边疆地区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主要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承担。因此,对于边疆地方高校来说,培养能够承担边疆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应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这个培养目标中,还涉及到了校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制作等,这与前述并不矛盾,因为教育信息化时代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人员”都要具备这些能力。
二、边疆地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
篇5
要想将信息技术完全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将语文课转变为图片展示课或音乐影视欣赏课,同时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体验,深入扩展语文课的泛语文化内涵。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立足于信息技术角度,深入探究其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优化小学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无须全方位体现能力、知识、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只需体现目标即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Who”,即为学习者;(2)“What”,即为学习行为;(3)“Condition”,即为学习条件;(4)“Behavior”,即为行为标准。此外,基于把握新课标教学目标、优化三维目标,要以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积极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提高信息素养。
以《》为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经由视频资料所产生的冲击感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相关环境描写,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内涵,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从而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诵,领悟语言表达技巧;(2)经由小组合作、自学勾画以及交流汇报等方式进行课文品读,联系上下文,领悟面对危机形势而展现的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从而理解文章主题的深刻含意;(3)在背景音乐的引领下,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崇高民族精神的熏陶。
二 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教学重点开展,综合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合作交流、抒感等环节。但考虑到小学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尤其是对环境描写类语句难以理解到位,故无法明确人物形象。基于此种形势,必须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再次设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调动各种感官,从而强调分析与评价,从而使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再现情境,促使学生领悟环境的恶劣。播放关键视频资料,经由视觉冲击,促使学生领悟到当时情景危机。(2)角色扮演,展现人物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促使学生感受环境、人物描写背后所抒发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基于此,信息技术主要发挥着气氛烘托作用,通过情境图片展示,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神情、动作、心情,掌握文章内容。(3)音乐渲染,重视情感宣泄,促使学生头脑中再现英勇牺牲的画面,促使其感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魅力。
三 强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反思
要想促使信息技术完全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要重视教学反思。首先,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强化情感铺垫。从本质上来讲,在媒体音画冲击作用下,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补充其认知空白,为理解全了情感铺垫。其次,必须要带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为亲近、感受文本及获取语感的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等因素的束缚,某些句子所蕴藏的内涵难以理解,尤其是情感浓厚类型课文,小学生难以采用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感悟,但却能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读中。在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的学习气氛中,播放感染力极强的画面,加上音乐渲染,引导学生经由角色扮演进行课文朗读,刺激学生体验情感,可实现教学目标。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上重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借助大量形象图片强化直观体验,进行实时对话,调动其生活经验。同时,借助大量视频资料,增强直观体验,拓展学习视野,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概括新知。语文教学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建构情境认知,重视情感体验,可确保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6
王建德:我无法为所有信息科技教师“开一剂良方”,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对象和教育环境不一样,教学风格也不一样。教学在很多方面是属于原生态的东西,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教无定法”。这里,仅介绍一些自己的做法,或者说本人“菜鸟”修炼的历程,但愿能对他人有所启示。
从心理素质开始发现超常学生
怎样发现那些具有优异的先天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是竞赛取胜的首要因素。习惯上是通过大面积筛选,层层测试选拔,最后遴选出算法基础扎实、编程技能娴熟、解题能力突出的尖子。这是人们通常采用的一种选拔策略。而我对学生的选拔却另辟新径,在培训活动中考查、从心理素质开始发现。一开始不搞选拔,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加到培训活动中来。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编程语言和汇编环境;第二阶段是数据结构、基础算法;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搜索、图论、组合数学、统筹规划、计算几何等。
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难度的加大以及学生学习意志和能力间的差异,部分学生相继在某阶段学习中被自然淘汰。对于继续接受培训的学生,我不仅通过分段测试的成绩考核其能力,而且还注意从他们提出的每一个算法见解、编写的每一个程序、平日里的精神状态与思维表现以及环境压力下的心理变化中去洞察其隐藏着的超常潜质。
把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培训活动中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我是从下述五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
(1)激发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来我这儿学习的中学生,尤其是优秀生或高中生已普遍具有积极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倾向,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不少学生之所以热衷于培训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在第一节课上总是结合获奖选手成才的经历,向学生指出优秀思维品质的主要特征。每次在我讲授时,学生都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变学生思维品质的无意识追求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2)多鼓励,在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上下功夫。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信息越多,自信心就越强。记得当初有一位女学生在NOI中得了一个三等奖,回家后哭了几天,私下对母亲说今后再也不碰计算机了。为了帮助她树立信心,我强求她重做NOI的试题。仔细测试后鼓励她说:“你不能小看自己呀,你的分数已接近国家集训队的水平。你热爱计算机,有潜力学好计算机,但不能一遇挫折就忍痛割爱。用这种精神状态做事,任何事也不会成功。”这位学生听后很受鼓舞,钻研的劲头更足了,第二年NOI的成绩上升为二等奖。但在当年的国家组队赛上再次失利。我还是热情地鼓励她:“这次你比往年进步了。只要你对竞赛现场和题型的适应性再提高一步,你一定会成功!”帮助她确定成功的自我意向、坚定信心。她不断努力,在以后两年的NOI上一跃而为第二名和第一名,并在IOI上获金牌,成为当时首位在NOI和IOI夺魁的女选手。
(3)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非智力因素中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也是学习动机和兴趣中具有长远目标和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因此,我在培训中注意指导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并帮助其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让学生把学习与个人前途、四化需要、事业追求联系起来,争取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品质,使其与学习的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钻研信息学知识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保持持久的发展。
篇7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
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实施五育并举,以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面侧重毕业年级教学,总结2020年中考备考经验,扬长避短,优化整合九年级教学师资队伍,以2021年中考新目标为基准,全面提前教学规划和阶段检测训练,全力做好新年度教学及中考备考工作,实现中考上线32%,上线人数360人。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三、继续强化备课组实效;全面停止纸质教案设计,推进导学案、预学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教学导学案研究和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整合改进教师教学教研模式,积极参加贺兰一中“互联网+教育”联盟各项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
四、实施骨干教师考核管理,提升和发挥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及教学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好发展。
五、全面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质有效。
第三部分 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上台阶。加强学校思政史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思政课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国家观念、民族理念教育,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
二是运用考核机制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结合全县骨干教师工作实效考核,严格执行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以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讲座、试题命题、教学指导、课题研究等活动考核进行量化绩效,按效取酬,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据各年级教学特点,开展各类教学新技术支持下的示范课、汇报课、评比课;举行第二期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推进“微课制作”、腾讯课堂等线上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促进年青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再提升。
四是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在已经开展的“互联网+教学”教学助手运用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新技术下集体备课、班级管理、教学技术运用、家校合作等方面开展培训,力求出成效,见效果。
五是树立风清气正教育风气。坚持教学成绩和教学实效与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突出教学实效,尊崇奉献精神;倡导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竞争风气。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规范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根据自治区教研室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增强课堂责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敢管敢抓,坚持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解决;坚持提前候课制,教师提前1分钟进教室,不迟到,不拖堂。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二是加强听课指导。主管教学的教学副校长学期听课总数不少于30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听课不少于20节;骨干教师、备课组长听课15节;其他行政领导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普通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15节。
三是加强检查力度。坚持教务处、年级部检查双轨并行,将每天检查早自习、下午辅导课、晚自习教师到岗情况并与教师考核挂钩;采取当天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核算的方式,督促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四是坚持教学研究。定时提请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定时召开教学工作、年级管理、成绩分析专题会议,推进七八九年级教学、管理、成绩、学情等信息互联互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补足短板,改进工作,提升实效。
三、推进教学教研出实效
一是提升教研质量。继续推进和加强备课组建设,推进备课组由教科室、年级部并行管理模式,教科室监督指导引领教研,年级部侧重教学质量的统筹实施,行政领导参与联系指导,名师骨干示范带动,多措并举,协同提升、多维一体提升教学教研实效。
二是提升教学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行主要学科教学导案、学案制,进行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练习,当堂复习小结测试,形成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堂里面能消化,课后复习能巩固,单元测试来提高有效体系。七年级主要抓好入学新生学习习惯养成,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试点,推进智慧教学实验;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导学案、预(自)学案教学,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智学阅读”、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夯实学科基础。
三是抓好检测备考。加大八年级中考检测生物、地理课目教学,强化训练,适时调整课时,全力抓好教学,为结课测试打好基础。抓好各学科的阶段检测、训练,及时了解、掌握、总结教学情况;严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等考试试卷命制和质量分析关,试卷必须由年级学科市县骨干教师命制或审阅;重视考的质量分析,测试成绩必须进行年级分析,找差距,寻根源。
四是开展导学案教学。践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抓实教学三段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导学案、预学案教学,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实效,有目的的开展各学科比学习、比进步、赛成绩,促提升活动。
五是落实联系制度。将行政领导参与指导备课组活动纳入考核;树立行政领导是联系指导的学科成绩提升责任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全校上下人人关心教学,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理念。改变行政领导联系指导学科教研空挂名,不到位,无实效、两层皮,考好考坏与己无关系的怪现象;
六是遵循实际原则。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原则,围绕“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讲什么;讲透、学透、练透、巩固好”的思路,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紧扣课本教材不放松,推行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英语学科大声诵读,主要学科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抓实抓好阶段小测反馈,查漏补缺;教师要主动多做标准试题,把握重难点检测的题型、广度和走向,以试题有效指导练习,已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是立足实情,以“慢、稳”为主基调,做好衔接过渡。七年级起始年级,学生来源复杂,新教师多,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同时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方法、课程作业、交友处事、心理适应转变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困难,班级管理紧扣“精细、和蔼、耐心、肯定、鼓励、指导、帮助、引领”的原则开展工作;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低、少、慢、稳”教学主基调,切实做好小初过渡衔接工作,即,课堂难度要求低,讲授内容少,作业布置少,课堂节奏慢,课堂整体把控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耐心指导,指导新生学习习惯养成,通过有目的、规范性、引领性活动帮助同学们快速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帮助同学们适应初中课堂学习要求,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有效提升成绩。
八是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辅助作用。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安排晚自习课堂后20分钟进行“洋葱数学”视频预复习,扎扎实实夯实语数英学科基础。
九是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晚自习6:50-7:30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提升学生了解知晓时事能力,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
十是推行“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加大体教融合,分年级分场地分内容开展劳动清单教育。配合开展“七比七赛”德育系列活动。
四、推进互联网运用有创新
一是推进教学新技术迁移。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空中课堂、网络教学中实践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在七八年级走读班级,借用疫情防疫期间 “腾讯课堂”线上教学成功平台,开展走读生在家自习辅导活动。进行“智慧课堂”AR、MR虚拟、半实教学技术前期培训,为“智慧教室”创客教室建设使用做好师资储备。
二是继续充实互联网校本资源。坚持“教学助手”“人人通空间”“云校家”校内及个人空间资源的上传,开展信息化实验创新。关注推进董耀华、曹学文名师空间建设,提升质量,创建品牌。
三是持续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继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平台,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抓实抓好成绩分析工作,考必分析,从试卷质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精准到位、数据到人,树立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助推教师能力提升理念。
四是推进创客活动丰富提质。推进智能机器人课外社团扩面提质,参加区市相关比赛,锻炼并提升机器人社团整体能力。
五、实现教学成绩有提升
一是明确责任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牢牢扭住中考升学360人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中考指标分解到班主任、备课组、责任领导,促使九年级全体教师“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脚下有行动”,努力完成2021年中考目标任务。
二是抓好临界生提升。牢牢抓住100名临界生,关注激励优秀生,抓住临界生,稳定中职群体生。在有限的复习时段内,提升教学复习实效;通过课堂归纳、习题训练、复习自修、查漏补缺等措施提升升学群体成绩。
三是紧盯中考走向。预计2021年全区中考将遵循教育部“学什么、考什么”的方针进行命题转变,试题回归课本,趋向生活化、实际化,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关注体育训练,道德与法治学科时事政治、时事材料分析等方面仍然要加大关注与分析;同时必须加强与县教研室、区市名校银川九中阅海分校、银川二中、唐徕回中的对接交流,掌握跟踪复习走向。
篇8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方便、省时、异地共享的优点已充分被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网络教学也不例外,远程教学、网络考试、教学资源共享等都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教学已经在许多国家被广泛运用;鉴于此,网络化教学模式必将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更有效的辅助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适用面广,知识点多,对学生日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因此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对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研究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及其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并对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些探讨。
二、国内外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成熟,许多国家都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文档,课件的在线生成,文档的共享,在线或离线的考试、测验,实时答疑、问题讨论、自动生成题库,分数统计等。目前涌现了很多网络教学平台,如由British Columbia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的WEB CT、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开发的Virtual-U基于WEB的教学工具等。
在国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也在广泛的进行中,如:2007年12月王慧等在辽宁工学报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其中提到了目前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缺点,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但是缺乏对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现在,我国的网络速度相对于西方还不是很快,网络覆盖还不完善,缺少在网络课程中应用人工智能等。
三、建设与研究的内容
理论基础: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供小于求。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还是高等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而真正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更少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多集中于一些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课程建设的网络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有利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于计算机操作将有利于教与学,更好的培养“具有基础宽厚、实用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
事实依据:随着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和经济一体化要求,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力资源作为第一竞争要素,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如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强烈需求。就成为高等院校的最紧迫的要求。为迎合社会的这种要求,许多院校纷纷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较弱,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 转贴于
四、建设与研究的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是:首先是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模式与做法;其次典型课例的分析与总结,建立试点班,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试点班实施,并找出问题的存在之处并得出解决方案;再次是教育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要旨,不断地摸索出因材施教的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教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后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修改完善,参考阅读有关文献,拓宽思路;在以上基本上实现网络平台设计,建立网络化教学软件平台。
网络化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体验,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实现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转变;网络化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和改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的四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从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的培养,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及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五、建设与研究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适用面广,知识点多,对学生日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般的反映是,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基本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在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中,可借助于网络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操作性的能力。网络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服务。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结束语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教育的网络时代即将到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网络教育的应用形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9
漫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镜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为了区分起见,把前者称为传统漫画,把后者称为现代漫画。[1]科学传播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一般看来,科学传播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首先科学应该得到传播,得到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传播。然后,再讨论谁来传播,通过什么传播,传播什么,以及向谁传播。[2]科学传播典型模型的划分根据科学传播本身的分类可以分为4个,其中一个是针对科学共同体的,称为“同行评议”模型,跟传播学中所讲的“把门人”理论很相近。“同行评议”制度指的主要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只有相关的同行专家说了算,研究论文是否应当发表,要同行评议后才能决定。[3]这样虽然在某些层面上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主观性和局限性较强,因此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尚且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替代。这个模型只直接设计科学家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更广大公众则联系不大。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上,存在着“三段学说”,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4]伴随着这一学说,就出现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3个模型,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这3种模型分别基于国家立场、科学共同体立场和公民立场。
二、动漫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必然性
上文所提到的“三段学说”,在我国只能在逻辑上成立,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并没有经历这样的进程。我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大多是被纳入政府序列的专业科普机构,所以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只需要面对政府,而并不需要面对群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从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方面就开始有很大的缺失,我们的科普推广仅仅还是停留在教育阶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公益活动或者教育课程,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在很多时候,中国科普已经不是政府立场,而是蜕变为科普机构立场了。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5]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结合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大众传播在科学传播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将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首先,大众传媒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舆论的引导者,是言论自由的推广者和实行者,是舆论监督的倡导者,这些理念符合科学传播的要求。其次,大众传媒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是大众传播的既有渠道,如果科学传播于大众媒介相结合,就能保障科学传播渠道的畅通。另外,科学的发现是具有前瞻性和偶然性的,这就使得一般大众很难即时接受最新的科学发现,同时,科学事业具有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术语会让受众感觉晦涩难懂,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所以需要传播从业者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打造桥梁,运用专业素养将科学语言化繁为简,传播给受众。动漫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轻松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从传统漫画到现代漫画,还是从传统动画到数字动画,动漫产业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中。这种发展反映出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途径。动漫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影像与声像的结合带来的震撼会使得语言和文字都变的苍白。另外,一想更利于人们去理解,去体会,可以将原本复杂的科学现象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加传播的有效性。基于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倾向,科学传播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它的这种需求可以为动漫在新的领域———科学传播领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动漫不再以娱乐为主。
三、动漫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形式
动漫在科技传播中有很多表现形式,虽然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略有不同,但是动漫在两者之中的表现形式却是共同的。用来展示技术成果的动漫,同样可以解释科学知识,两者并不矛盾。
(一)符号表现法
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如箭头、虚线、实线、点、圈等)来代替一些抽象的或特意简化的东西。这种表现方式在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尤其在学术论文交流、科技教育中最为常见。它可以是静态的插图,也可以做成动态的动画效果以电子媒介显示,用于表现事物间的抽象关系、某个部分的突出强调、事物的动态演进过程等。如应用于科技教学、科技产品推介等活动的Powerpoint幻灯片中的各种符号表现。
(二)示意表现法
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人眼见不到的物质及其动态,通过示意性的图形和模拟化的动态表现出来,使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示意表现法所表现的内容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不可毫无根据地随意发挥创造。[6]最典型的示意表现方式为模式图或模型图式。几乎每个科技领域都要有其必然的发展过程、学科体系与框架、错综复杂的要素结构,这就需要用图式或模式图表达。
(三)形象表现法
形象表现法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漫画、插图、动画表现各种具体的科技知识、科技新闻或宣传科学精神、科技理念等观念上的内容,在科技普及与科技教育中最为常见。形象表现法以其独有的亲和力、表现力以及审美趣味性赢得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接受与喜爱。《2006中国科普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希望科普网站“内容更多、更有意思”、“最新的内容再多一些、丰富一些”、“游戏多一些、益智类多一些、试验多一些、与科学家对话多一些、科学图片多一些”等。有关科普网站介绍科学知识的方式,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形式是:故事34%,动画29%,游戏17%。[7]这也体现了公众对寓教于乐形式的渴求。教科书中的插图、科普漫画、动画科教片等都属于典型的形象表现形式,下文将要提到的神舟七号科技新闻中便运用了形象表现形式。#p#分页标题#e#
(四)动画与实景结合表现法
这种表现形式是将动画与实景合成于同一影视画面之中,使图像更加生动,科学内容阐明得更加清楚。许多电影特技、影视科教片都会使用这种表现方式表现宏大场面、难以拍摄的场景、细节,或塑造虚构的三维动画人物形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动画与实景结合的表现方式将会应用于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领域。
(五)写实表现法
写实表现法是数字动画的专利,数字动画能将物体的形态、色彩、动作等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来,甚至能够表现出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在科技传播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虚拟现实(VR)技术又融合了现代数学、控制论、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与艺术等多领域知识技术,能够模拟各种环境,并使人在这些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具有感知多样性、沉浸感、交互性、构思性等特征,为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增添了重要砝码,同时也应用于教育、航天航空、生物分子、军事、地质学、考古、建筑业等各领域建设中。
四、动漫在科学传播中功能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舌、鼻、身等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心理学家特瑞拉认为:我们的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听觉和视觉是非常重要的。[8]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看出,听觉与视觉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在科学传播中,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众所周知,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学习科学知识难免会觉得枯燥、灰色,这就要求传播者利用合理的传播方式,“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已达到有效传播。在这方面,动漫是当仁不让的。
(一)更新科学传播方式
传统的科普教育是一种单向性传播,因为只片面强调传授的过程,不考虑受众的接收情况,更谈不上什么反馈,所以只是单纯地对科学信息加以组合罗列,再以授课或者展览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受众的兴趣,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存在着限制,极为不便。但使用动漫来进行科学传播就能够克服这些不足。比如1999年我国推出的第一步科普动画片《淘气蓝猫三千问》,虽然也是采用了说教形式,但是片中塑造了蓝猫、淘气、肥仔、菲菲等一系列可爱生动的动物角色,通过一个个悬念与谜团的解决,向受众传授天体运动、星际碰撞、龙卷风、泥石流等科学现象,把科普变得轻松、幽默、引人入胜。另外,现今动漫的传播渠道也正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动漫报纸、动漫图书、动漫影视作品意外,网络动漫、手机动漫也在持续的发展和壮大中。如果将这些动漫传播渠道都采用到科学传播中,那么人们无论是工作、休闲、上网,甚至吃饭和步行的同时都可以接收到科学信息,这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既节省了受众的时间,又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同时也省去了寻找场馆的麻烦和财政上的支出,可谓一举多得。
(二)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