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哲学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谈到西方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基于此,本文拟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政治意蕴作一考论,由此一方面凸显葛兰西实践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政治哲学的独特梳解路径,另一方面将问题连带地导入到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澄明其“被遮蔽”的实践思想。
一、从实践哲学到政治哲学:经由文化范式的内在过渡
篇2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而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哲学的核心所在。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因此,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2.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3.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亮,陈刚;试析葛兰西的全球治理思想[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篇3
上好一堂政治课很难,上好一堂哲学课更是难上加难。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璀璨明珠,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哲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一直以来哲学课就非常考验执教者的能力与智慧。上好一堂哲学课不仅需要执教者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文化背景,更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和教学智慧。哲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拓展思维,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程,辨真伪、明是非,最终到达理想的人生彼岸。
但是哲学课教学的具体现实却是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的多少,教材内容的难易,思维能力的缺失,应对考试的压力等。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这些原因导致哲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失去了灵动和意蕴。那种单纯的教条式的枯燥讲授难免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兴趣低下。更有甚者,将本已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道理加以无限的延伸拓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导致晦涩难懂。这些现象的确值得深思。因此,哲学课的讲学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哲学的思想魅力,体验思想领域遨游的畅快,更应让学生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从而达到人生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上好一堂哲学课,从教师角度而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
一 长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哲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哲学思想流派繁多,各种哲学思想良莠不齐,而哲学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坚定哲学的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哲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的同时廓清种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伴随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紧紧把握哲学的科学立场,让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感悟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付诸实践。让哲学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 宽度——生活感悟的提炼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并不是理论阁楼,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哲学实际上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脱离生活基础的哲学理论大厦最终一定会倒塌,同样,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课教学最终也只能淘汰于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不断贴合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哲学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哲学思想才能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把关注的视角同时投向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哲学与生活的交汇中,提炼生活智慧,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技能。通过哲学思维的提高让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厚度——人文意识的培养
篇4
1痛风的分类
1.1原发性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引发的一组疾病,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肥胖,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1.2继发性痛风见于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或肾脏排泄尿酸盐获得性缺陷的疾病。可由某些肿瘤、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2痛风的分期
2.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的值高于正常者并非一定患有痛风,大多数人终身不发作痛风。不能仅以一次检查结果就定为高尿酸血症,因血尿酸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因素影响。
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大多午夜足痛惊醒,50%以上病人以第一脚趾关节为首发关节,其他易受累关节为足背,膝,腕,掌指关节,很少受累骶关节,肩,脊柱。受累关节周围明显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如刀割状,持续数日后炎症消退,症状自行缓解。
2.3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好发于耳轮,其次尺骨鹰嘴,指、腕等。
2.4肾脏病变初期病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数日后出现肾小球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3痛风发作的诱因
疲劳与高嘌呤饮食为最常见诱因,包括饮酒,受凉,关节局部劳损或扭伤,过度运动(如长跑、游泳、踢足球等)精神紧张、呼吸道感染等。
4痛风的治疗
4.1痛风治疗的总体原则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制度,适当的体育活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的健康检查,目的是减少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从而纠正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浓度经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争取病情好转。
4.2痛风治疗的具体措施
4.2.1一般治疗低嘌呤和低脂肪饮食,多饮水,坚持体育活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酒,定期健康检查。
4.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治疗应卧床休息及时治疗,迅速控制急性发作,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碱,其他药物包括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芬必得等。
4.2.3间歇期(非发作期)的治疗可用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和促进尿酸排泄的丙磺舒、磺吡酮等,避免疲劳、受凉、外伤、进大量高嘌呤饮食及饮酒等。
4.2.4慢性关节炎期及通风结节的治疗较大的痛风结节可行手术切除。
4.2.5通风性肾病、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的治疗防止尿路感染、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等。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药物,泌尿系结石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手术治疗或碎石疗法。
4.2.6并发症的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
5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饮食护理
通过健康宣教、宣传版报等途径,正确引导及具体指导,使其重视对营养饮食调节的重要性,正确选用低嘌呤饮食,避免及严格限制高嘌呤饮食是预防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作的有效措施。
5.1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100-1000mg)肝、肾、胰、心、脑、肉馅、肉汁、鲭鱼、沙丁鱼、鲫鱼、水虾、淡菜、鹅、酵母等。
5.2限制或忌食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75-100mg)。
5.2.1鱼类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贝壳、鳗鱼、鳝鱼等。
5.2.2肉类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兔肉、鹿肉等。
5.2.3禽类鸭、鸽子、鹌鹑、野鸡、火鸡等。
5.3可进食含嘌呤较少的食物
5.3.1粮食大米、小麦、小米、荞麦、玉米面、精白面粉、富强粉、通心粉、面包、馒头、苏打饼、黄油小点心。
5.3.2蔬菜白菜、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笋、刀豆、倭瓜、西葫芦、番茄、山芋、土豆、泡菜、咸菜。
5.3.3水果各种水果。
5.3.4副食蛋、鲜奶、炼乳、奶酪、酸奶、麦乳精、饮料、汽水、茶、咖啡、可可、巧克力。
5.4可相对安全进食些含嘌呤最低的食物
5.4.1牛奶、鸡蛋、蔬菜、水果。
5.4.2米饭、面条、粉、面包、蛋糕、饼干。
5.4.3糖、蜜桃、果汁、果酱、朱古力、果仁。
5.4.4牛油、植物油、调味品。
总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必须治疗,平时宜选用低嘌呤或少含嘌呤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限食或禁食高嘌呤食物,适量运动,合理选购食品,注意营养搭配,定期复查血尿酸等肾功能指标,既要保证营养成分较全面地摄入又要尽力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加重或痛风的发作。
篇5
一、学习者认知能力、动机与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整体设计。根据乔伊斯和韦尔在其关于教学模式的开创性著作中的说法,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学习环境,从如何安排学科、课程、单元、课题到设计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工具。其基本内容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作为在一定的思想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和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策略体系,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和有序性的特点。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灵活的教学指导,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工具。
学习者认知特征对于教学模式选择的意义可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得到阐释。奥苏贝尔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要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就必须进行学习者认知特性的研究。
学习者的动机特征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一种自发性活动,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推动剂。只有当学生启动自己的学习的时候,认知结构才会提高。假设学生直觉上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活动,当环境提供这样的机会时,学生便会启动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匹配的学习经验。如果所教的远远超过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学习即是不可能发生的。动机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并在复习过程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促进习得意义的保持;适当的动机还有助于对知识的提取(回忆)。
二、当前远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远程学习者认知和动力特征的系统分析,中国远程教育基本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传递一接受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在远程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教学过程忽视学习者初始能力,加大了有效学习的障碍。许多远程学习者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并没有为进人远程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对上海电视大学调查显示,远程学习者初始能力大大低于平均水平。120个样本中,MIN(6),max(16),mean(10.71),标准偏差1.22。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却并未于此进行充分考虑。只有不到一半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给予了说明。由于教育者不能自由根据学习者现有能力调整教学进程,往往按步骤分配任务、讲解内容,使学习者难以跟上进度并理解学习内容。
(二)学习材料开发中动机激发乏力,造成学习者主动性缺乏。远程学习者极强的自我增强动机指向通过学习获得的尊严、地位和荣誉等,而非知识本身。在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中,有72.7%的学员选择“为了获得学历而继续本科学习”这一选项。这是不是一种较强的自我增强动力,依赖于学习评价方式及学习成效。如果较易获得学历,则促进学习的成效是微弱的。如果通过学习能够明显提高地位和成就,则这种动机将具有更显著作用。但调查显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者对学习收益估计相当低。
(三)教学理念中偏重知识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效率的学习者。由于远程教育很大部分内容依赖学习者自学完成,学生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学习成效。当前的远程教育,从学习材料开发到面授教学、学习评价方式,都侧重具体知识的掌握,而缺乏有效的策略培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组织的个体化学习,强化了师生异地学习的无助感。个体化学习是远程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项目中,有82%的学生认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要使小组学习实际发挥作用,依赖于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包括面授、学习评价等环节的社会化形式。
(五)未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远程学习教与学的分离可通过网络课程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应通过网络来提供。这正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通过程序设计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但目前的网络课程多存在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的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
三、构建适应远程学习者认知与动机特征的教学模式
对上海电视大学学习者特征的调查与其他调查结论基本一致。远程学习者绝大多数年龄在21-35岁、有8年以下工作经验并在职就读。远程学习者的阅读、备考和应试技巧、初始能力均值都较低。而理解与沟通、反思总结、情绪意志管理等能力均值较高。这是与远程学习者所处年龄阶段相适应的。从动机特征看,远程学习者的动机问题表现在:一方面,以获得文凭和职业提升等自我增强驱动为主,纯粹内在的认知驱动包括兴趣,求知渴望等较少;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信心不足。由此形成了对成功的低期待甚至“学习无助”感,进一步降低学习积极性。针对远程学习者的以上特征,构建教学模式必须致力于使学生较强的自我增强驱动转化为认知驱动,并且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一)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及其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针对远程学习者基于职业驱动的学习需求,远程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途径,在具体学习情境设计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过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掌握,增强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学习者获得的能力如果能有意识地迁移到实践中,必将满足其职业成功动机。
篇6
采访一开始杨艳敏王任的话题便首先触及了阜外医院设立“胸痛中心”的大背景,她说“这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节奏加陕,工作压力增大,我国心血管病急症呈持续陕速上升态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杀手’。在我们以往的医疗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隋况是心血管病台症患者往往以胸痛为王诉,胸痛可由台胜冠状动脉综合征王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引起。这些疾病发病很陕,变化也陕,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冶疗,患者将会面临猝死的危险”
杨艳敏教授接着介绍说“更为重要的是,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在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医生的决策和处理,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然而,由于以‘胸痛’为主诉的这些疾病,往往在专业上分属不同的科室,如果按照传统的‘逐一分科就诊’模式进入医疗流程,就极有可能延昃害者的诊治时机,甚至会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意识到这些同题后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做珐和经验,整合医疗资缉优化工作流程,急胸痛病人之急,科学、合理地建立起了一个能够对胸痛病人及时救治、迅速有效地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的工作平台――胸痛中心。”
对于“胸痛中心’的学科背景,杨艳任介绍说“胸痛中心是目前国际上十分关压的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其工作原则就是按照科学的程序,庙过严格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整合各种技术力量,使胸痛患者能够在第一时同按昭医疗常规和指南进人珍治程序,得到最及时和规范的诊断冶疗。”
一个虚拟的医疗平台
记者此前了解到。阜外医院的“胸痛中心就发在废院的急诊室。因此,对于记者提出的‘胸痛中心为什么会设在台诊室”的问题,担任着阜外医院急诊科主任的杨艳敏教授这样解释说“胸痛是心血管病十分凶险的病症。由于绝大多数胸痛病人发病后,一般会首先来到急诊室就诊,所以我院将胸痛巾心设在了急诊室;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胸痛中心’的工作程序
把患者分流到相应的科室去获得准确科学的救治。’
接着,杨艳敏王任解释说‘席确地说,‘胸痛中心’只是一个虚拟平台,不是一般啻义上的实体科室。但‘一站式服务’服务是这个虚拟利室的最大亮点。在谋划成立‘胸痛中心’时我院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成立一个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新科室
而是在力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组建了这个‘虚拟平台’。”
篇7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里不能实现,学生仍然摆脱不了厌学思品课阴影,认为思品课还是死记硬背,因而不少人说“现在的学生学了《思想品德》可思想品德并不见得好到哪去”。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延伸课外,开阔视野,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价值,初中生志愿者工作与思品课结合有其积极意义。
一、思品课与志愿者服务整合的意义
1. 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它与自愿、奉献、友爱、责任为宗旨,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高,更能体现新课程下思品课的理念。
2. 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信性
初中思品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教育;对公民权益的保障与维护教育、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对父母、教师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如果学生脱离现实社会,或是对社会一知半解,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为了避免空洞说教,老师要联系实际讲授知识,融会贯通;为了避免被动接受,学生也要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熟识生活。
3. 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性和阅历性
学生带着兴趣、爱心和奉献精神去参加志愿者工作和服务会遇到不少实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工作令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知识面扩大了,人生阅历丰富了,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为家庭付出从不计较,从而让学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二、思品课与志愿者服务整合的方式
初中思品课以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落脚点,把道德目标和志愿服务目标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1. 分层次和侧重点
初一年级重点开展养成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生活,认识自我,培养自尊、自信,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初二年级重点开展法制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健康的情趣,积极融入学校、班集体;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做一个有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用好法的公民。
初三年级重点开展责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面对人生机遇和挑战,用积极心态去应对,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和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成为对国家、社会尽责的合格的公民。
2. 设岗位和重落实
利用学校资源,开设学校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既使学生反醒自我又完善自我,创造机会和场所实现人生价值。
(1)校门口礼仪志愿者。新生接待日、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展示学校的形象和风采,让同学和家长感受像回家一样亲切和温暖。
(2)校园文明志愿者。对于不文明校园现象和行为进行规劝、教育、甚至曝光,志愿者做好管理和记录,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绿化保洁志愿者。志愿者巡视校园绿化、校道清洁,发现随地扔垃圾者及时劝阻并在该班文明班扣分。
(4)校运会志愿者。校运会上,维持秩序、老师助手、服务后勤、现场摄影等每一个角落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公正、严明的形象深得人心。
(5)校园文化节志愿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有了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才得以更精彩,志愿者在助人中自助,在乐人之中自乐,用爱心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三、思品课与志愿者服务整合的困惑和对策
1. 整合后的困惑。初中生一开始参加志愿者,非常踊跃,报名人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初一学生多,初三学生相对少。面对这种冷热情况,存在如下问题:
(1)对志愿者工作和服务了解不够深,认为志愿者名声好,就是做好事。于是凭一时头脑发热,随大众,但遇到困难毫无思想准备就退缩。
(2)学校志愿项目比较固定,服务对象狭窄,参加志愿工作的学生少。
(3)志愿者服务形式单一,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学生逐步失去吸引力。
2. 面对以上困惑,不单是志愿者工作的问题,也是思品课教育的问题。为此,学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1)学生志愿者实践后带着问题回归课堂,正是利用思品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大好时机,让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刻理解志愿者自愿、友爱、奉献、助人的原则,融入和谐社会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环境。
(2)志愿服务多样性和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的志愿工作多种多样,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专业的,又有业余的;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参与的机会,不一定每一项活动都参加,减少形式主义,增强参与活动的实效性,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更容易、更愿意投入志愿活动中去。
(3)常态化和制度化相结合。参加志愿者工作必须建立志愿服务制度,让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①按志愿章程为人民服务,设志愿服务卡记录服务事件,规定志愿时间,初一年级学生累积20小时,初二学生累积40小时,初三年级学生累积60小时就可以了。②每学期的志愿之星评比活动给予学生精神的奖励,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③学习外国学校,对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可以加学分,使学生觉得志愿服务与学习两不误。④加强宣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意义,使这项活动深入民心,赢得学生的喜爱。
篇8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眼底疾病,临床上以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较常见,并且从其发病机制来看,非动脉炎性AION(NAION)在我国占绝大多数。由于病变引起的视神经纤维缺血甚至梗死,可导致严重后果,易致神经萎缩。已有表明,内皮素-1(ET-1)作为强力缩血管物质可能参与到NAION的发病机制中。本病治疗较为困难,常需综合治疗,其中复方樟柳碱是比较公认有效的药物。本文将从复方樟柳碱治疗前后NAION患者血浆ET-1浓度的变化入手,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患眼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眼底检查发现视盘水肿,边界模糊,可伴局限性盘缘出血,视盘色淡或局部苍白。视野检查: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束状缺损、象限性缺损或半盲、向心性收缩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视盘低荧光伴各象限充盈不均匀,晚期可见荧光渗漏。
1.1.2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可引起视盘水肿和视力下降的视神经疾病,如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1.2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3年6月~2005年12月确诊的NAION患者共39例,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58.7岁。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12例,合并高脂血症者6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患侧颞浅动脉旁注射,每日1次,每次2ml,共治疗21天。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等,并治疗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1.4 分组 为方便比较,按照治疗后的疗效分组,然后对各组的ET-1变化规律进行对比。A组:治愈组,标准为[1]视力提高4行,或视力≥1.0,或视力从无光感、光感不确切增为0.1,视力从眼前指数增为0.2,或从0.02增为0.3,或从0.05增为0.4,视野缺损范围减少40%以上;本组共10例。B组:显效和有效,标准界于A、C两组之间;本组共25例。C组:无效,视力、视野均无变化或病情恶化;本组共4例。
1.5 血浆ET-1浓度检测 所有入选患者在开始接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2ml,置于含10%依地酸二钠30μl和抑肽酶40μl的试管中混匀,4℃ 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20℃冰箱保存待检。ET-1放免试剂盒由北京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仪器为美国Cap-Ria16型自动γ计数器检测,根据标准曲线直接ET-1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血浆ET-1浓度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成组比较的方差分析、独立t检验等。
篇9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观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复杂,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为改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ICU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和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56.3±2.4)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3例,紧张或焦虑24例,恐惧29例,依赖与期待18例,冲突心理12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岁,平均(56.1±2.1)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2例,紧张或焦虑25例,恐惧26例,依赖与期待20例,冲突心理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情绪特点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焦虑、紧张、恐惧、孤独和抑郁、依赖与期待、冲突心理五方面内容。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疼痛明显的患者使用药物镇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意外;危险用具及时取走、统一管理;改善日常饮食、规范作息。
1.2.2.2 观察组 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护理:(1)对于恐惧、紧张、激动的患者,稳定其情绪后,耐心向患者介绍当前病情、采用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证医疗质量及相关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与预期效果,但应强调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考虑到病情多变而危重,必要时采用抢救措施,尽量不要让患者情绪波动而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理解患者负面情绪,适当引导。考虑到ICU患者病情和环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励患者主动宣泄情绪、表达想法、提出疑问,以便针对性予以疏导、安慰和心理干预。在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亲切地与患者轻声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认可诊疗护理措施。(3)及时向患者报告和讲解病情变化。通过及时的交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引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应充分开展教育、交流工作,让患者在基本了解手术特征和意义、认同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后进入手术室,术中持续鼓励和关怀患者,保障治疗工作顺利开展。(4)维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疼痛明显者,通过与患者交谈或鼓励其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5)嘱患者摄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食物,戒烟酒[2-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是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诊疗护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均将影响病情变化,严重时可导致疗效降低、延缓疾病转归甚至诱发严重不良反应[4]。因此,积极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数患者明显焦虑。患者从昏迷休克中苏醒,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又处在病房环境当中,随着神志逐渐清醒,会怀疑病情是否加重,担心是否面临生命危险,容易焦躁。(2)紧张和恐惧。重症患者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伴随严重的不适感,病情的进展会产生濒死之感,加上监护室环境特殊,心理反应更强烈。(3)孤独抑郁。监护室环境对外隔绝,家属不能时时陪伴,治疗工作更复杂,周围遍布抢救器械,患者情绪更敏感,总怀疑病情严重恶化,时时担忧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响治疗和护理,还可能轻生。(4)依赖、期待心理强烈。重症监护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时间内恢复,加上家属探望次数有限,对医护人员更加依赖。(5)冲突心理。重症监护患者多遭受着胸痛、胸闷气短等困扰,病情反复而危重,病情发作时十分难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烦他人,内心多有冲突特点,加上治疗过程成本较高、有经济负担,患者内心纠结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情绪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苏晓兰.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75-76.
篇10
这一点在柏拉图哲学的坚决批判者、非理性主义者尼采的作品中也得到佐证:“柏拉图的国家是超希腊的和不可能的。作为一种按形而上学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的创设者的哲学在此达到了顶点。”中世纪时期,安瑟伦和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们抬高信仰而贬斥理性,理性只在于加强信仰。这是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居于最低谷的时期。经院哲学家们政治思考的实质是,信仰上帝第一,人的理性第二,并以全知的“神性”代替人的理性,以虚幻的上帝之城来范导封建的世俗王国,旨在为教皇统治和封建君主统治服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与思想启蒙运动使人的主体性觉醒,信仰的权威让位于理性的权威,理性原则在政治思考中再一次进入高峰时期。一方面,近代西方启蒙理性为现当代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决定了现当代西方所谓普适性自由民主制度的运作逻辑和模式,深刻影响着当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近代西方启蒙理性的过度张扬也导致了对理性的误解与片面使用,使理性成了片面的科技理性的代名词,“技术知识似乎是唯一满足理性主义者选择的确定性标准的那种知识”由此导致了实证主义政治哲学的困境,实证的科技的政治理性把政治简单化地视为书本政治、政治技术与功利政治。对政治问题的探究,除依靠人的理性外,还要依靠感性经验与直观。对政治的形而上学分析,借用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话说:“不单纯依据概念,同时也根据直观。”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也说:“哲学不仅需要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概念进行理解,也需要非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感知和情感进行理解。”“在哲学上,文体向这三个极伸张:概念或新的思维方式,感知或新的视听方式,情感或新的体验方式。这是哲学的三位一体,哲学犹如歌剧,需要这三者‘产生运动’。”深入探究发现,思考政治问题很难精确区分理性与非理性这一属人的二重性。
近代英国政治学家沃拉斯曾说,在政治中,人往往在感情和本能的刺激下行事。因此,政治哲学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不排斥感觉经验与直观。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哲学除了主要依靠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的逻辑外,还要依靠意志、直觉、直观、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因素。进一步说,怎样平衡好政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适当地把对政治原则的理性分析同对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结合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政治哲学的理性,既是一种理论理性,又是一种实践理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法,政治哲学属于实践性科学,是目的论和实践性品格的统一。今天,我们把政治哲学视为实践哲学。按照哲学的理解范式,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是要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要解释世界(像以往的哲学家们那样),还要积极变革世界,使理论不仅在“阿门塞斯冥国”自恰(借喻理论内部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要在定在即现实政治中发亮(借喻理论外部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现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迫切需要这种实践的政治哲学,而那种单纯追求理论内部的理论与实践自恰的政治哲学,大有可能走充满纯粹思辨形而上学的理论危机、精神危机的道路。
篇11
一、学科范式: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立场
“范式”理论由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是其历史主义哲学的核心。所谓“范式”,是由一群经历了相同的教育、技术训练以及共同的经典文献阅读的从事者组成的“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显然,库恩是将范式理解为科学家集团的共同教育背景、思维框架、共有的传统和学科信念。“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同时,库恩又进一步指明了范式的历史性,即新范式会不断取代旧范式,而科学知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理论方法假设,范式包含了不同时代的科学家集团群体在阐释科学现象时所具有的不同方法、传统及信念。“因此,就学科研究而言,库恩的范式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学科认识工具或学科研究视域,尽管很多思想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批判。”需要指出的是,根本而言,学科范式强调以学者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学术思考。
借助于库恩的范式理论,通过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作者指出已有研究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思考;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思考;三是具有浓郁的理论与实践混同色彩”。这些特征清晰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学科范式――即未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逻辑分析“元点”,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因而,为了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式。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进行研究,就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其意义在于:其一,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地位。依据范式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就应当有自己的理论逻辑架构、问题意识和问题群、价值定位与诉求、思维方式、理论风格和学术传统。其二,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拥有特定的理论平台。如此不仅可以产生本学科内的理论交锋和思想争鸣,而且能够以自身独特的学科存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其三,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学科归属,真正实现职业认同、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这其中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是基于学术性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以学者身份来进行思想理论表达的。
二、哲学反思: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向度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最为深刻的方式,试图寻找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高支撑点。哲学的特点在于其批判性、反思性,即哲学总是对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逻辑规则、思想本身提出质疑,形成新的提问。哲学始终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哲学以特定的思维前提和方式去解读世界的存在,而同时又对自身的思维前提和方式产生质疑。这一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内在张力,亦是哲学的精神所在――永无止境地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
马克思实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其伟大意义在于: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从观念意识走向实践空间、从单纯的抽象思辨变为现实的具体生成。因而,在现代实践论哲学语境下,一方面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观照,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哲学就应当表达该学科的理论信念、方法论以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就是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确立学科理念和价值,奠定学科思维方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学科范式的‘灵魂’”。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沉思中,金林南先生提出了颇具见地的思想观点。
首先,不同的哲学观将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哲学观是人们对哲学的根本看法、观点,有多少种哲学观就有多少种对哲学的认知,而由此带来的则是哲学反思的不同的思想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形式化的定义,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应当不囿于某种单一的哲学理论,而需博采众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哲学应有的时代精神特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思维资源。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特征,其意义在于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追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和理论、革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
其次,立足实践视域,金林南先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现实空间架构和具体生成活动之中,对其做出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全新的解读方式。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金先生以意识的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理论假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追问的三个平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深入阐发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实践”。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性解读。与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结构分析不同,这一全新的解读方式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其生成的不仅是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实践智慧。
最后,运用学科范式理论,金林南先生深层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历史演变与现实存在、学科范式与实践范式等,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成果的思想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本质是对意识形态政治权力运行的研究,其主要空间不是思想观念意识,而是它们的载体,其研究立场也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如何让受教育者简单地接受教化等。这些观点的提出,不仅表现了金先生的哲学智慧、学科自觉和学术自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尊严感。
三、公共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空间
范例是学科范式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为此,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的范例分析。这是对学科范式的操作化、工具化的运用,同时公共性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生命活力的空间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公共政治生活之中,但其公共性却始终未能获得学者们的真正关注口。就公共性的基本意蕴而言,公共性意味着非私人性、共享价值和独立的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政治,是现实的政治活动。而政治的核心在于参与,参与最重要的则是有公共空间。因而,探讨公共性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应有之意。
篇12
政治哲学要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世,具有独立的现代学科价值,除了确定自身的研究对象、表明自身的学科特性外,还需要阐明该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证明自己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关于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有一种根本性的关联,一种政治哲学要对所重视的政治价值给予证明,就需要给这种政治价值提供某种道德基础,诉求更深刻的道德根据。也有学者指出,许多政治哲学家都将政治哲学视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特定的类型,在奠定其理论基础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援引道德哲学作为自身的基础或最终根据,似乎道德哲学为政治哲学设定了背景和边界。实际上,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区分贯穿于从理论基础到实践领域的所有层面:在理论基础方面,可以表明和论证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正义观念和规范能够自主地成立,而不必依赖道德观念和规范;在实践层面,正义能力并不依赖于道德能力,正义规范凭借普遍性、强制性、确定性、公平性、内在一致性等特征确立了自己的地盘和领域,而不必与道德规范的地盘和领域相混淆。关于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政治哲学和政治学都以政治事物为研究对象,二者的区分是以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分野为基础的,是在所谓政治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现代学科区分的意义上,政治学定位于认知性问题的研究,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因果联系的知识体系,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政治哲学则定位于规范性问题的研究,着重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提供价值知识,需要为社会政治生活建立规范和评价标准,具有价值引导和社会批判的功能。
篇13
从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看,人皆有政治性,举凡与人的政治生活相关的内在本质问题皆为政治哲学所关注,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颇为宽泛,不宜对其作过于明确的边界限定。以现实的人即市民社会成员为核心,以人的公共政治生活范围为半径,可以大致划定政治哲学的研究圆周。这个圆周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古希腊诸哲的城邦之思表明当时公共生活的大致范围,及至现代社会,国家成为最集中典型的公共存在样态,所以是政治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政治哲学家的基本研究理路表现为,论证何为更好的乃至最好的国家,从公共理性层面规约国家权力,探讨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自由与平等诸原则,为理想国家的合法性辩护,实质在于论证人类理想的政治共同体应当呈现为何种公共生活形态。
现实的人对公共生活均有所期许,而只有将个人的愿望变成共同的理想,才能实现政治观念的现实化。塑造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治理原则,需要达成基于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因而研究法的本质和权利问题是政治哲学的应有之义。法哲学、国家哲学抑或权利哲学没有过多独立于政治哲学之外的内容,命名的差异源于历史传统,作为现代学术概念的政治哲学广受关注实乃英语学界的贡献。这些研究需要回答如何公正地分配社会公共物品,如何构建符合所有人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愿望的分配原则等问题。为此应深刻地理解人性及其现实性,确认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们的当下愿望及其利益诉求,归纳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样态及其价值原则的正当性,倡导政治共同体的“善”,进而确立正义的价值规范。
从政治哲学的致思方式角度看,在特定情境中作理性论证是其主要工作方式,尽管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的意见洞穴中理解政治生活,但当今任何有价值的政治思考几乎都要重视对政治哲学的关键话语作现代意义上规范的(normative)语言分析,将规律性研究融入规范性研究中去。基于规律性研究的宏大叙事无疑仍有意义在焉,因为人类生活的公共精神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实乃政治哲学的要义,但确认这种要义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如何对象化则凸显了规范研究不可替代的价值。概言之,论证符合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及其现实可能性,寻求符合所有人利益和需求的道德根据和理由,体现了政治哲学重要的致思理路。
政治哲学的规范论证不仅依赖于技术合理性的逻辑必然性证明,也需要基于道德合理性的目的论证明,完美的形式演绎固然可以确认正义准则,但政治哲学的规范论证还要考虑这些准则实现的历史条件,使之符合人们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道德原则。政治哲学的论证不仅体现为公共性政治理念的哲学证成,而且包括对理想政治共同体的哲学建构以及对公共权力正当性和有限性的理解。这种论证的价值立场固然力图摆脱偏好,但强调道德无涉的政治价值显然缺乏足够的正当性支撑,而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当然也需要道德和法律基础。
政治哲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在为“人应当如何更好地生活”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共同体”之类恒久的问题做出富有时代感的回答,而且要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与人的政治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实,对政治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往往要通过对具体时代条件下一系列现实政治问题的回答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答案。解析这些问题既要考量与每个政治生活成员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也有探究对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的论证,这些论证与结论直接关涉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如何做出真正的选择。
解析政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重要的在于探讨符合正义原则的分配问题,而对公共物品的分配包括物质利益(material good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两个维度。它们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平衡自由权利、道德义务与社会平等诸原则直接相关。如今。“我们仍有足够的余地讨论:在更宏大的平等的名义下,我们应当牺牲多少经济自由;或者为了加强自己生活于其问的社群的和谐,我们应当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个人自由”。这些探讨既涉及对公共事务内在实质的合法性界定,也包括对具体政治问题呈现程度的正当性确认。
关于物质利益的分配,主要探讨应当如何分配社会财富,以及应当如何平等地对待社会不同阶层的受惠者。政治哲学家不仅质疑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而且经过缜密的论证,提出新的利益分配应当遵循的政治原则。例如,关于是否应当为“最小受惠者”提供最大的利益这个与社会平等与自由权利相关的实际问题,就为当代政治哲学家广泛争论。关于政治权力的分配,则涉及谁应当拥有以及如何约束公共权力的问题。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设定实则指出,政治权力的持有者应当具有理性判断重大问题走向并及时做出政治选择的哲学素养,而我们之所以要约束公共权力,是要避免公共权力滥用对个人权利的伤害。为此,要考虑政治制度的选择、建构及其实际运作,从而为人们服从公共权力提供正当性根据。
探究对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涉及一系列指向人生幸福与社会完善的道德论证,目的是寻找适应共同体良序运行与个人自由发展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对道德原则的探究不同于伦理学对个人的“善”的追问,而指向政治共同体的“善”。这些原则得到强制实施是否正当,当然也需要符合实际的论证,以免妨碍个人按其合理的意志活动的自由。对民主的本质及其呈现方式的探讨因而理所当然,由于个人未必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所以民主的公意并不必然是合理的政治选择,“苏格拉底之死”无疑反映了公意的限度,提示人们反思政治参与者的意见是否正确或是否有足够的价值,从而实现“政治哲学的生”,政治哲学家的重要使命恰在引导公众提升政治素养,使之理性表达意见以促进公共决策的制定。
政治哲学家在反思民主限度的同时,普遍倡导“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治理原则,使人们对自由权利有充分的认识。如果面对不合理的政治境况保持沉默,实际上等于将政治参与权转让他人,并认同政治决策的结果。政治哲学家并不力图将某种政治观念强加于人,而启发人们在反思中做出选择,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当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使人们艰于生存的时候,富有启发性的政治哲学论著将引领人们投入摆脱困苦的解放实践。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言,“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处境的启蒙可以激起人们变革社会的勇气,由此引发的社会革命实乃实现政治哲学社会功能的明证。
尽管充分汲取以往时代的政治经验与思想资源,政治哲学的反思与论证均指向当代,从而体现了强烈的当代性。政治哲学的当代性从古有之,于今亦然。“当21世纪开始,新的人文环境出现了,来自过去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的相关性可能变弱了,因为人类面对的境况与过去时代的人的条件相比是如此新异。……由于人文环境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改变,但这个问题会持续下去。”理解政治哲学的“规定”固然要贯穿历史而抵达根本,但把握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即其当代呈现样态及其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不失为确认政治哲学意旨的切近路径。
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呈现了政治哲学史上列位思想巨擘为人类开启的政治观念图景的时代精神,当代政治哲学家引人注目的观念创新无疑承载着政治思想的历史积淀,对以往政治哲学经典的重新解读也旨在还原思想原像的同时为回答当代政治问题提供借鉴。政治哲学的公信力并非体现在引证政治思想史的权威而宣示某项真理,而表现为在更深刻、更理性、更富有道德感的论证中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紧迫政治问题。因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各种观念虽然映现出古典政治哲学的影子,但其立足当代的问题意识足以表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当代政治哲学流派纷呈,关注的问题域颇为多样,但重要论证几乎都是围绕“正义”问题展开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功利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均有各自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及其论证几乎均可在“正义”论域中对话。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首要价值,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各种政治哲学流派的思想家关于正义原则的商榷实则谋求达成缩小乃至消弭分歧的政治价值共识。为此需要深刻反思“何谓正义?谁之正义”。所以,正义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典型样态。关于正义原则的规范论证要提供为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接受或满足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利益的足够的道德理由.诉诸基于常识并为民众掌握的公共理性,进而达成促进共同体完善的重叠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