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平衡供求矛盾,实现商品交换及价值实现等作用,市场机制主要由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组成。市场体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在竞争市场中通过供求与价格连锁互动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它的作用的发挥只能体现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各类市场的共同作用之中,因此市场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市场体系及其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反应灵敏、市场功能完备、市场法律和调整机制有效的各类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等特征。党的十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要解决好市场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三、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
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理论上,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探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关系,这两只手有各自活动的范围和边界,有各自的职能与任务,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两只“手”协调好了,市场就能有效配置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划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必须明确:凡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只有当市场失灵时,或面临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如公共产品的提供、外部性等,才由政府来解决;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进行,而公共物品、社会管理及外部性市场失灵的领域应该由政府来行使职能、承担责任。
三、长寿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
(一)长寿区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现状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转型加速推进。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商贸流通业开始迈入快速增长轨道。制定商贸物流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出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协信、桃花购物中心基本成型,城中城建材专业市场和陶然居长寿山庄项目开工,长寿古镇和碧桂圆・清明上河坊特色商业街开街,洋世达世纪广场和步步高商场开业,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商贸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以化工、钢材两大特色专业市场为重点,着力推进中心商圈和化工、钢材、农副产品、汽车、货运、家居建材“六大专业市场”建设。全区累计发展限额以上商贸物流企业近300家,重百、新世纪、陶然居、苏宁、国美、永辉、华润万家、步步高等知名商贸企业,中外运长航、中远物流、新加坡恒阳等知名物流企业成功入驻。
(二)长寿区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市场总体规模偏小
据统计,2013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374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5亿元,社会零售品总额91.6亿元。截止2013年底,我区各类市场主体47419家,其中内外资企业8716家,从事批发零售的企业3275家,个体工商户38435户,从事批发零售的有27451户。供给和需求总量偏低影响投资主体投资热情和投资规模,极大地制约了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2、市场缺乏统一和规范,随街就市比较普遍
目前,我区各类商品的流通比较混乱,随街就市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农产品和建材的流通就分散在城区各处,缺乏统一的市场加以管理和规范,价格体系混乱,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不利于市场做大做强和向周边区域的辐射,同时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3、区内消费外流,导致市场投资意愿较低
过去五年我国居民消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比例为35.4%,而2014年我区居民消费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为24.5%,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根本原因在于我区消费类市场建设滞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区紧邻重庆主城,特别是随着动车组的开通,一个多小时可实现两地往返。主城商品品种多、门类全,规模效应加上发达的物流系统和较少的流通环节使得许多商品价格上有优势,对我区辐射较大,从而区内消费大量流失到主城,特别是数码、电子、汽车、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流失更为明显。消费的流失使得降低了投资意愿,反过来又制约了相关市场的发展。
4、市场结构不合理,专业市场匮乏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该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及服务市场等各个市场协调发展。就我区目前市场结构来看,过于强调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协信广场和洋世达广场两大商圈,而忽略了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
另外,银行保险等金融市场缺乏也制约了商品物资流通,我区流通的商品物资以化工品、钢材、建材等大宗商品为主,资金需求较大,而我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随着我区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市场交易和商贸流通形式的多样化,现有的金融体系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风险的规避。
(三)长寿区发展现代市场体系的优势
从产业看,长寿作为重庆的化工、钢铁产业集聚区,2020年将形成5000亿元工业产值,物流量将超过1.7亿吨/年;随着“四宜双百”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休闲旅游胜地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对商贸物流业产生巨大需求效应。从功能划分看,长寿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努力建成重庆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新“四化”的示范区。
从区位看,长寿位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为商贸物流产业特别是物流产业辐射两江新区、重庆主城区、川东地区及三峡库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交通看,长寿港是全市重点现代物流港区,渝怀及复线、渝利、渝万四条铁路,沪蓉高速、福蓉高速、茶涪路、319国道、江南沿江高速等道路,共同构筑了长寿对外运输的主要通道,为商贸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另外,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意见把长寿定位为全市五个市级物流枢纽之一;国家发改委《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长寿定位为区域性专用物流节点城市。这些都为长寿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对策与措施
1、总体思路
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根据城市定位和中长期规划,依托产业结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主体数量和经营意识,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现代化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市场体系。
2、把握的两个原则
(1)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在构建市场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商贸流通的健康发展。政府则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市场体系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技术运用、标准推广、服务创新、促进市场信息透明、主体培育等方面的保障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规划市场体系,应注意把握当前与长远,城市与农村两个市场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当前与长远的统筹规划,现代市场体系规划方案要结合本地社会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又要对未来的发展做合理的预测,既要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又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区域和地区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商贸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商贸流通水平。
4、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规划
根据我区发展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现有的“一区一园一群”商贸物流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规划。规划方案要结合本地社会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又要对未来的发展做合理的预测,既要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又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加快现代商品市场建设,重点推进化工、钢材、农产品等具有我区特色的各类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设
(2)进一步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
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对中心商圈、社区商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调整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有序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适度发展大型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重视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
(3)加快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我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化工、钢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建设,推动工贸并举联动发展。以工兴贸,以贸促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依托化工、钢材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新型供销关系,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的作用,引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业生产运行机制,推进工业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4)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篇2
二、工作目标
计划建设2个较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5个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12个以上社区便民菜店(200平方米左右)、1个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2个以上现代商业服务项目(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商贸综合体,5000平方米左右)以及5个以上适当规模超市(1000平方米左右)。
三、规划布局
1.在镇、广鹿乡分别建设1个较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
2.在镇、乡、广鹿乡、镇、乡分别建设至少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3.在镇建设至少4个社区便民菜店,在乡、广鹿乡、镇、乡分别建设至少2个社区便民菜店。
4.在镇建设1个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
5.在镇、镇分别建设1个现代商业服务项目。
6.在镇村、乡村、村、镇村、乡村分别建设至少1个适当规模超市。
四、奖励政策
到2013年以前,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市场体系建设引导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城乡市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符合要求且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奖励资金: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项目每个奖励500万元;现代商业服务项目每个奖励200万元;适当规模超市项目每个奖励30万元;标准化农贸市场项目每个奖励30万元;社区菜店项目每个奖励20万元;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项目每个奖励100万元。县政府将在市政府市场建设引导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篇3
农村市场体系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农村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的农产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农村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领域更为宽广。党的十七大对健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及农村的市场体系建设已经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必然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一、辽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村市场,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较快增长,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在内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农村市场流通主体,且农村市场仍处于发育过程中。就目前而言,我省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参与流通的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中,除了传统的国有商业组织(如国营粮食收购站等)外,近年来相继出现了诸多形式的经济组织,形成了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消费品流通中(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农民经纪人、个体运销户及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已成为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活跃农村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农村居民选购生活用品的场所呈多样化。随着农村商业网点的普及,农村居民购买日用商品已经非常方便。村里、乡里的商店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居民购买日用生活消费品的需要,村、乡的商店成为农村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主要场所。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
3.农村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订单交易仅部分品种使用。现货交易简便、灵活,适用面广,几乎无信用风险,一直是农村商品市场被广泛采用的交易方式。目前,在农村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的交易普遍使用这种交易方式。即使在农产品交易中,也多采取现货交易。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推进,订单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4.城市中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与农村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目前,我省各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消费品综合市场和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中,普遍都有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交易,这些市场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在货源购销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城市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都高于农村,使得各种消费品包括主要农产品的消费,多半流入和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因此,虽然总体上农村市场数量多于城市,但大型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的相关生产资料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市场。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一些在国内和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市场。其中,较著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沈阳果品批发市场、北镇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北票蔬菜批发市场、凌原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绥中果菜批发市场。这是农产品流通向现代化市场转变的重要标志。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至少在2010年前后,我省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还将在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完善其功能。
二、当前辽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辽宁农村现已初步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涵盖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体系,农村市场已成为我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匹配的地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渐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率先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开始,逐步扩展到生猪、麻类、糖料等农产品,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调节,虽然出现过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改革基本获得成功,价格和供求最终由市场调节,并趋于平稳。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虽正在进行,但还没有进入规范化的轨道,距离真正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化流通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2.缺乏统一规划,市场总量和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省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同时俱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投资的盲目性,造成市场体系建设的混乱,使一些地方出现“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如有的市场选点局限于行政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产品产地,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的情况。
3.注重硬件(形式)建设,忽视软件(功能)建设。在农村商品市场建设中,注重形式,忽视软件功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地方注重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运输、邮电通讯)、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规则的建立,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没有广泛采用。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一些农村市场特别是集贸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露天市场多,基本设施不完善,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
4.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不规范交易广泛存在。尽管我省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足,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广泛存在。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问题严重,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在农村产地市场如不能及时准确检出,流向城市,将给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造成危险。另外,一些地方还存在欺行霸市和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也加重了交易双方的负担。
5.农民进入初级市场,组织化、合约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大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因此,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而各种农产品协会,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很少。
三、加快辽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
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交易和流通方式,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应把构建现代流通方式作为重中之重,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交易和流通方式,构建农村商品市场新格局。坚持推进城乡市场的双向开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求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
1.强化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目前我省仍有40%以上的农村人口,“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农村商业和流通落后的状况,已对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不能及时卖出,另一方面工业品进不来,产业链延伸受阻。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管理涉及诸多部门。近年来,政府机构经过多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过多、自成体系的问题,但职能部门分工交叉、职责不清、政策不统一、管理不到位和部门利益化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理顺各部门职能分工,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又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形成推动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合力,以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的全面建设。
2.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规范建设。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制定全省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使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实现从无序向有序、从分散向规模、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扭转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二是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方便农民购物消费。引导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能力,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支持和鼓励国内农村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和与农业相关的大型企业等利用国际农业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带有援或优惠信贷条件的资金,加快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篇4
1.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经济背景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系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主要基础,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金融市场本身会变得非常的敏感,必须要保证既有配套的对外经济政策从而能够使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得以维持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现在在新兴市场中的国际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市场属于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国际资本的转向破坏性并不会带来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强烈的作用。一方面,现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控的经验,而另一方面,不管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也好都在经济复苏方面具有非常多的困难,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复苏过程中,但是其结构性的失业问题仍然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印度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挤压美国软件产业以及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尽管美国的制造业在这几年出现了回流的现象,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响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所以现在美国经济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欧盟经济的主要问题,比如法国和南欧诸国现在存在的严重的复苏乏力的问题。日本现在则面临着外贸赤字增加以及日元贬值等问题。所以在两大市场之间的调整国际资本本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是不会太过剧烈[1]。作为一个新生市场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很难避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想保证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且有效地推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现在我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个临界点,现在房价大幅下跌的趋势已经出现在了二三线城市中;其次,房地产业及为之服务的材料、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存在着打破刚性兑付的危险。我们都清楚,我国的系统风险由于房地产业与影子银行而不断积累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具有关系。因此,在十中提出要积极的转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地方贡献的,因此需要将这种“贡献”与产能过剩、环境损害以及资源消耗等负业绩项全面地纳入到政绩考核中,这样就必须要将一个准确有效的全国金融风险监控系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对激发正负激励机制进行转变的非常重要的配套设施还包括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预算制度的全面规范、公开和透明等。
2.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下半年异军突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金融市场的传统主力比如银行和券商等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应对,并且致力于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推出。同时,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在以移动互联以及社交网络互联为基础的金融信息服务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互联网和大数据极大的推动了P2P小额信用借款平台以及小代公司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已经出现了跳跃式乃至爆炸式的发展,正是由于金融市场这样的发展潜力,所以必须要将一个尽可能完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来[2]。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步伐,积极地采用混业监管取代现有的分业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企业所属的行业为根据进行监管,而是应该以产品的性质为根据实施监管。应该将一个具有明确职责的机构设置出来,从而能够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并且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予以有效执行。只有将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明确地设立出来,才能够对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监管权力系统进行有效地集中,才能够保证对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予以有效的规避,并且做到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对监管机构的层次进行尽可能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管系统的灵活程度以及反应速度得以极大提升。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经济政策支持与金融监管制度准备之间的配合
因为金融市场现在存在着非完全竞争性,所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循序渐进的对金融市场体制继续改革[3]。在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战略高度以及一定的前瞻性设计市场架构和监管制度。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得以尽快的转变,现在中央部委已经大幅度地削减了行政审批权,而且也进一步的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除此之外,作为对市场竞争秩序进行维持的重要一员,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应该在监督和执行经济合同、收集和提供市场信息方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新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要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4]。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提供给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工作,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保证金融市场体系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前提。其次,有效贯彻执行金融法规以及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就是金融信息收集系统,所以必须要致力于金融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都能够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步实施。要想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对制度上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从而能够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最后,只有使基本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得到保证,才能够积极的开放和开发金融产品,所以必须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金融衍生品以及创新金融产品[5]。
4.结语
从党的十报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的进入了深水区以及攻坚期。本文对现在金融系统发展对完善金融监管系统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发展而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具有战略性以及全局性的构思。总之,下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十分的艰巨,因此必须要做到精心策划、大胆创新,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2)
[2]范从来.为什么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句话切中了要害[J].杭州(周刊),2014(02)
篇5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
市场主体发育迟缓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农户成为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小农户缺乏组织和引导,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小农户绝大多数处于资本积累过程,没有固定销售的农产品和销售渠道,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使得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产品市场主体虽然有所发展,但其主体地位并未形成。
制度性缺陷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竞争,市场功能的体现,价格信息的传递等都与市场竞争相伴。我国农产品市场在其发育、发展过程中,基本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农产品市场被人为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合理流通,破坏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长期以来,国有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者与承担者,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占绝对垄断,另一方面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双重角色,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缺陷。
价格形成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仍存在较严重缺陷,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和决定机制尚未完成。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可划分为三种:国家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国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无证经营、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等现象都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我国农产品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缺陷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具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功能单一。农产品连锁超市刚刚兴起,超市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质量监督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农药残留问题,家禽、家畜的检验检疫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信息流通不畅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联系农产品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是广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传统媒介并没有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加强信息服务机构建设,特别要加强政府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和推动各类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设施建设滞后缺陷
我国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落后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缺乏资金投入,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之配套的市场信息设施建设也同样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建设缓慢,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市场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较落后,许多农产品市场只能满足农产品初级交易。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的经济学分析
西方经济学所指的市场缺陷,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造成市场缺陷的根本原因,现实市场很难达到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从表面上看是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而从深层次分析这些市场缺陷,可以发现它们都属于制度性缺陷,是可以弥补甚至是可以消除的。
农产品市场垄断。垄断必然产生不公平交易和竞争,直接扰乱和破坏农产品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中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如规模经济,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产品差异等都可形成不公平竞争,不能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垄断并非是自由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后所产生的,很多是行政干预的垄断,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不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
农产品市场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公共物品,如农产品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等。农产品市场离开了这些公共物品,其运行必将是无效率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公共物品提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产品市场高效运行的需求。
农产品市场存在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它经济主体产生一定影响,使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发生不均衡,这种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农产品市场同样存在外部性,如农产品农药残留,农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等,都产生外部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信息不充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市场信息及时、全面和准确地传递是市场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高效率的市场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撑,农产品的流通不畅与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有直接关系。
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
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产品初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各类市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农产品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市场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积极推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能顺利进入农产品市场,将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中介组织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市场主体发育。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弥补和消除农产品市场缺陷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要政府参与农产品垄断经营,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农产品市场垄断,解决农产品市场的地外部性问题,充分提供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公共物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
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使农产品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生产安全。
篇6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能顺利进入农产品市场,将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中介组织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市场主体发育。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弥补和消除农产品市场缺陷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要政府参与农产品垄断经营,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农产品市场垄断,解决农产品市场的地外部性问题,充分提供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公共物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
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使农产品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生产安全。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
市场主体发育迟缓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农户成为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小农户缺乏组织和引导,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小农户绝大多数处于资本积累过程,没有固定销售的农产品和销售渠道,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使得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产品市场主体虽然有所发展,但其主体地位并未形成。
制度性缺陷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竞争,市场功能的体现,价格信息的传递等都与市场竞争相伴。我国农产品市场在其发育、发展过程中,基本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农产品市场被人为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合理流通,破坏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长期以来,国有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者与承担者,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占绝对垄断,另一方面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双重角色,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缺陷。
价格形成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仍存在较严重缺陷,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和决定机制尚未完成。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可划分为三种:国家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国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无证经营、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等现象都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我国农产品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缺陷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具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功能单一。农产品连锁超市刚刚兴起,超市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质量监督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农药残留问题,家禽、家畜的检验检疫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信息流通不畅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联系农产品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是广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传统媒介并没有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加强信息服务机构建设,特别要加强政府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和推动各类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设施建设滞后缺陷
我国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落后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缺乏资金投入,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之配套的市场信息设施建设也同样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建设缓慢,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市场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较落后,许多农产品市场只能满足农产品初级交易。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的经济学分析
西方经济学所指的市场缺陷,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造
成市场缺陷的根本原因,现实市场很难达到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从表面上看是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而从深层次分析这些市场缺陷,可以发现它们都属于制度性缺陷,是可以弥补甚至是可以消除的。
农产品市场垄断。垄断必然产生不公平交易和竞争,直接扰乱和破坏农产品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中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如规模经济,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产品差异等都可形成不公平竞争,不能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垄断并非是自由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后所产生的,很多是行政干预的垄断,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不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
农产品市场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公共物品,如农产品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等。农产品市场离开了这些公共物品,其运行必将是无效率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公共物品提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产品市场高效运行的需求。
农产品市场存在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它经济主体产生一定影响,使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发生不均衡,这种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农产品市场同样存在外部性,如农产品农药残留,农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等,都产生外部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信息不充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市场信息及时、全面和准确地传递是市场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高效率的市场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撑,农产品的流通不畅与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有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
1.秦学,赵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农村经济,2000(12)
2.叶兴庆.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造成了农产品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流通不畅、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幅度过大等问题。分析研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缺陷,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产
篇7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框架
和谐社会的经济框架包括四个层面: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微观经济机制的改善、个体经济行为的自我超越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约束的放松。其中,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目标,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支撑平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基础性条件,而非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重建是根本性的前提。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和谐可以通过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来实现,因此,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整体实现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物质平台。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和谐、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和谐、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和谐等。
(二)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现代市场体系和谐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必须以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为基础,因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是通过无数个微观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来实现的。没有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现代市场体系,即和谐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以微观个体之间的经济和谐为基础的。
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指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的经济个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处于和谐的状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个体主要包括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是指这三类经济个体之间及其内部的经济行为处于和谐的状态,具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和谐、生产者与政府的和谐、消费者与政府的和谐、生产者内部的和谐、消费者内部的和谐、政府内部的和谐等六大类。而每一类的和谐状态的内部又包括若干子类和谐成分。
因此,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在理论上包括无穷类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所有的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和谐构建了基础性平台。
(三)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的基础
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指两个经济个体之间的行为博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运行的前提条件。尽管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包括许多类别,但都可以归结到个体经济行为和谐这个统一的运行模式之下,即都可以看作是经济个体双方基于一定的理性经济原则的博弈结果。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博弈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交易契约,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
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中,很难完全将“理性经济人”作为个体经济行为的标准行为模式。现代经济社会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社会在价值观、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已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经济人”约束条件的放宽可以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座上重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就是探讨在“非理性”经济思想的支配下,经济个体如何在新古典经济框架下打破传统福利经济思想的约束,从而在自我福利改善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扩展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机制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机制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由于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异化、升华和自我超越,从而引发整体社会福利改善的过程。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和谐社会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和谐社会在其他各个领域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并且,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过程是在一种“和谐”的过程中实现的,即不是在经济主体极端地获取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与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贫富极端分化、社会动荡、公众价值观缺失等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不相容的。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在一种祥和、公平、互利、友爱、正义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使社会发展过程生机勃勃,能够形成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社会公众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明确的目标和健康价值观双重导向下努力去创造价值,各尽所能,在实现自我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
因此,和谐社会的经济实现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基本的阶段,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经济个体能够摈弃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就是:个体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同时也取决于他人的收入,即经济个体将他人的效用和社会效用纳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数之中。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这种“非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社会经济主体集合中将逐渐占据优势,从而引起社会经济主体集合的“非理性”的“质”的改变,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最终占据支配性的主流地位。传统的经济社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和谐性”改造之后,将转变成真正的和谐性经济社会。
三、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内涵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这种实现不仅依靠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经济学手段,而且必须赋予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和谐社会的资源配置应该是公平而有效的,有效性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公平性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的社会,它是对自利、贪婪、狭隘、偏见、动乱的社会状态的否定,因此很难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思想相融合。然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尤其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博弈论等新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会创立了新的经济学基础,改变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方向,开辟了和谐社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和谐社会的实践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四、结论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社会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完美的经济和谐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学意义上,和谐社会的实现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阶段,即个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群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应该建立在互惠性的利他思想基础之上,才能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相一致。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框架的构建与解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发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生成与进步,解决了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障碍,构建了严密的、科学的、务实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体系,合理地完成了和谐社会的人本化解释,从而使和谐社会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的软实力,而是通过集中的美元结算和美元资产的持有,支撑了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对美元和美国过度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可实现保障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的,实质性地改变严重的美元依赖状态,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缓解和消除货币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进而提升中国在货币与金融领域的软实力,更均衡地在全球配置货币与金融资源,履行中国在全球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大国责任。
为此,当前应尽快发展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具有全球辐射力和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植根于本土经济,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能够支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货币与金融平衡。这可以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全球吸引力,扩大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和持有的范围,并保证全球的人民币持有者能便利、高效地配置和持有具有令人满意投资回报水平的人民币资产,以及便利、高效地管理相关的风险。
可以预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五年到十年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任务。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加速了国际金融格局调整进程,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关键,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部署并有效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应在全球和亚太地区金融秩序重塑过程中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境内外顺畅循环,不断提升中国在地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开放性市场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以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依托,从而保证人民币既能便利地出去,也能便利地回来,可以在境内外顺畅循环。
没有金融体系的开放,人民币无法跨境流动,境外经济主体便缺乏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以有力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将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至为重要。
就具体路径而言,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之后在资本账户下的跨境回流投资和持有。为此,必须着力解决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开放滞后,行政管制过度的问题。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加快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开放为契机,成功地整合和吸纳境内外的优势市场资源,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消除市场的脆弱性,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的组织效率、核心能力和发展质量。
改革的目的在于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跨越全球的人民币定价、投资、融资、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高效平台,从而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庞大的全球性资本市场。
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可成为资本市场开放的突破口。
基础产品的开放,既能提高基础产品市场的运作质量和竞争效率,夯实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又能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市场而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消除市场原有的扭曲,提升基础产品的长期投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和管控金融开放的长期风险。
在过去五年到十年时间内,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依然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性,内部相互割裂、对外相对封闭: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等各个子市场高度分割;金融结构明显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过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效率不高,削弱了国际竞争力。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增大而增大。
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既要实现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对内开放,也要实现整个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金融业及其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银行业以存贷款业为基本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偏高的存贷差,而盲目扩大的生产性和投资性贷款导致银行业资本金屡现不足;保险资金用途单一,一旦银行降息,保险公司便会产生大量亏损;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离,以及债券市场内部的割裂,又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极为低下。
为适应开放性市场体系下的竞争需要,应迅速打破金融行业、市场、机构和资金间的壁垒,走向统一高效金融监管下的一体化运作,实现金融业的对内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统一和互联,通过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与本币市场、基础产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实现境内外市场接轨。中国必须审时度势,掌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三大基础产品的对外开放,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体系越发达,越开放,人民币跨境流动和跨境持有的相对规模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与金融国际化及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莫不如此。
主要举措
为推进开放性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首先是加快市场对外开放,抓紧推出国际板。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扎实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加快红筹公司回归,吸引境外优秀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国际资产配置组合。加强对国际板舆论的正面引导,为国际板顺利推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针对国内外市场法律和会计制度差异,完善国际板发行、上市、交易、登记和结算规则,建立有效的国际板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形成合理的跨境监管与合作安排。
吸引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促进国内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推动由贸易大国转为投资大国,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型为“中国拥有”(Owned by China)。
第二,推动债券市场统一互联,实现跨越式发展。
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主导债券市场、银行持有债券比例过高、风险过度集中的运作模式,有效降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推进市场一体化,改变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人为分割、多头监管的局面。推进登记清算后台整合,加快建立由高效基础设施、多元发行主体、多元发行方式、多元投资者和多样化交易方式支撑的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推进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优先将国债、金融债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市场化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试点和项目收益债券试点。加大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与交易合约创新的力度。
第三,加快推进业务与产品创新,适时推出覆盖全球的跨市场ETF。
按照风险可控、有序推进、安全平稳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业务与产品创新活动。加大ETF多样化设计,提高ETF产品差异化程度,加快沪深300ETF、跨境ETF和债券ETF开发节奏,积极试点发展黄金ETF、REITs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跨市场产品,增加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使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在成功推出股指期货的基础上,研究推出基于个股与ETF的期货和期权产品。继续推动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和大宗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
篇9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XX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XX年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一、**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月峰、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XX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鲁塘、月峰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09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 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XX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
,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XX年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XX年年以来,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寻求带动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我区一是在全区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商务、工商、发改、计划、农业、供销、市场服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工作的领导力量,形成了区、乡(镇)、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年里,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区商务部门牵头合理规划、详解方案、加强督导、规划操作,在全区农村地区逐步推进了 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在各农业中心乡镇、村组共改造和新建标准化“农资农家店”10户,加快形成我区农资进村综合的零售服务网络。10家农资店的建成,虽然家数不多,但工作做得扎实,坚持了高标准和高质量,为2009年全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抓好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XX年至XX年年,我区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共新建了鲁塘、保和、石盖塘、月峰、永春等5个农贸市场,总投资达9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XX年年9月,由区市场服务中心与一开发商合资投入130余万元、建筑面积XX余平方米的石盖塘市场顺利完工营业,并在短期成为服务该乡镇及周边农村的主要农贸市场。XX年年,我区还筹资对月峰、华塘、保和等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市场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篇10
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是杭州市政府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决策。如何在长三角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根据杭州市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自身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政府决策的重要保证。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由于中国是大国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浙江省和杭州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应率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杭州市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一万,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杭州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多,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上融资比较困难,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来使杭州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介绍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将整个资本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有的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具体说来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 三板市场。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应该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代办股份转让市场。
(二)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层次性及运行机制分析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主板、二板虽然有一定的层次性,但由于自身容量的原因不可能把全国所有的甚至是小部分股份公司纳入其中,也就注定了其有相对高的市场进入门槛,所以它应该是多层次市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在区域层面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或柜台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需要以区域性资本市场为基石,而区域性资本市场必须要与全国性资本市场实现无缝化衔接。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全国性与区域性市场的合理定位,政府与民间监管职能分工,既有市场自由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引导。
1.区域性资本市场分层机理的理论基础:基于交易费用的考察
关于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两者的对应关系,学者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派则对此表示怀疑。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影响区域性资本市场构建及其分层的交易费用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分层机理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理论得到一种较为合理的经济解释。
(1)问题的理解
交易费用的概念最早是由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认为市场、价格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式行为主体之间边际交易费用的等价,契约是交易费用促动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的计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解说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度安排在交易费用方面加以计量,则对这些制度安排优劣的评判就难免带有主观性。在这个问题上,威廉姆森(2002)曾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交易费用计量上做出过贡献。他认为,尽管直接计量“事前”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存在着困难,但可以通过对制度的比较对交易费用做测算。拓宽威氏的思路,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制度的比较来测算交易费用对资本市场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记X为融资者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中融资者的交易费用表现为上市费用、信息披露费用,可以比较融资者在原有的融资体系下的成本X1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后融资的成本X2,其差额(X1-X2)可以定义为融资者交易费用的节约;记Y为投资者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交易费用表现为证券交易手续费、投资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成本,差额(Y1-Y2)可以定位为投资者交易费用的节约;记C1和C2分别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前后监管的总成本;记Z为社会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减少金融风险积累、地域差异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收益;则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而产生的总收益B为:
B=X1-X2+Y1-Y2+C1-C2+Z(1)
总收益与建立适宜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监管体系相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民营经济始终面临着金融约束,这些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不够深入,例如缺乏一个完善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也许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的不同交易费用进行剖析。就我国的现状而论,银行制度对大型民营企业的贷款已不存在或很少存在“所有制歧视”;或者说,大中型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壁垒基本消除,民营企业融资的困难,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走向全面发展,其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迅速的产业部门。然而,高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状况要求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从而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如果我们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区域性资本市场)中经常存在的交易费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便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投融资的制度安排,也就是不可能建立适合于中小民营企业长足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分析和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交易费用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中交易费用的概况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将我国现阶段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分为三块:非正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式(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式,以考察我国区域性金融体系动态演进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交易费用的变化。三者的边界如图1所示。图1中,银行体系“软资产、硬负债”的特点,规定了银行贷款通常只是适合于那些短期的、流动性大的投资;而对于那些长期的、流动性差的投资,则由资本市场提供,资本市场主要补足企业资本和提供长期贷款。资本市场(图中圆c)和银行体系(图中圆b)的交界区域I,则是由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功能重叠构成的。这个区域中,究竟是银行体系为企业提供服务,还是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服务,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在银行体系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一般银行所占的份额会比较大;在资本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资本市场所占的份额比较大。显然,由于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层次结构比较单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渠道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就是说,比较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给企业提供的资金份额相对较小,企业的资金共给主要依靠银行体系,或部分依赖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渠道。
图1金融中介式、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
金融市场的边界图
图中的虚线圆C,是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后功能大大拓展的显示。图中的虚线圆B,则表示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建立完善了银行体系。C和B的拓展区域满足了上文描述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科技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这部分融资需求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由于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缺失和银行体系的不完善,不得不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市场。
应该承认的是,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创新性,它对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联系我国的实际,非正规金融市场在图1中占据很大的空间。但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运作一直采取压制的政策,这便大幅度增加了通过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交易费用。我国现阶段缺乏面向区域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实,实质上是一种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进而引致高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以图1来解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意味着c与b扩张为C与B,亦即区域 I 扩展为区域 II 。不过,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重叠领域的扩展,会引起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竞争,但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会降低企业融资的交易费用。当然,从理论上解释,图1的四个圆交叉区域所显示的融资需求,的确既可以由经过完善的银行体系提供,也可以由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但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不断扩大的企业融资需求对金融深化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尚处于从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过渡阶段,图1所勾勒的II区域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小民营和科技企业为筹集资金而不得不支付高额交易费用的情况,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存在。
三、政策建议
由于全国各区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各区域中的资本市场在全国统一的“大框架”内,还应该有适当的特色。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而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济活力较强,市场化程度高。进而,杭州市的资本市场也必须与上述状况相适应。因此杭州的资本市场建设在遵循全国总体思路的同时,还应该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曾提到过,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与全国性资本市场衔接。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全国性与区域性市场的合理定位,政府与民间监管职能分工,既有市场自由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引导。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上市可以在各层次市场中进行转换。发展初期的公司通过低层次的区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机会和股权流动,在发展到更高阶段、赢得一定声誉后可以转移到层次较高的全国市场,以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位和融资机会。
综合来说,杭州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如下五点政策建议:(一)杭州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必须是整体性制度安排,需要考虑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性和追求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激发各方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杭州资本市场的生命力。(二)杭州整个区域内存在一个庞大群体的市场融资需求,区域性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选择,可以保证区域内企业的成长性不受到资金面的制度约束,提升区域经济体的活力与整体价值。(三)区域性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程度低,区域性强,潜在的风险极高。因此对于杭州来说,首先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设必须要在国家整体资本建设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要强调政府监督与民间自律并重的管理体制。(四)市场化的区域性“私募股权市场”才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坚实的基石,可以设想区域性的产权交易所开展有限责任公司股权(非标准化的资产)托管转让业务,让区域性的股份代办转让市场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标准化的资产)业务,构成以横向为主的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五)需要有选择地在适当时机丰富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强调私募与公募相结合,场外和场内并重。
参考文献:
[1]胡海峰、罗惠良.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中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J].新视野.2009(1). 24:26
[2]胡海峰,方淑英.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科技自主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9(2).18:21.
[3]冯小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建设.[J].深交所.2008(3).13:15.
[4]黄勇民.试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N].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8月第25卷. 36:37.
[5]柳季,马骥.试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以NASDAQ为例.[N],东北大学报,2005(2).59:63.
[6]唐志道.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财经论坛,2006年第9期;117:118.
篇11
中部地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地位。
1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部崛起迫切需要借助流通业的发展,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中部经济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必须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整合中部流通资源,提高中部地区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物流网和大市场发展战略,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协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中部早日崛起。
商贸流通业在促进中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拉动生产和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部崛起;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领作用并开拓市场;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实施人本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创造先导基础条件,促进对外开放。中部通则全国通。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中部地区的市场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集合效应,打造国际、国内经贸大通道,共同营造区域商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现状
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深。1990年到2005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8.2亿元增长到13184.6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30.4亿元,而且流通产业贡献率从1995年的13.53%增长到2004年的15.89%,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名列各行业之首。
2.1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数已经从2000年的73.875上升到2001年的75.625,且该指数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步的是,中部地区的各种新型业态都已具备。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商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中,中部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2个,其中湖南5个,湖北2个,安徽3个,河南2个。2005年中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84.6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68.28亿元,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8.89亿元,其他行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7.45亿元。
2.2产业组织化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中部地区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2004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为563个,摊位数为351093个,营业面积为1521.98万平方米,成交额为2953.1亿元,其中批发业2207.8亿元,零售业745.3亿元。中部地区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中部地区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如武商集团、友谊阿波罗集团等。这些集团成为带动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龙头。但是,从全国的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28.1%,但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就业人数,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34%。
2.3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中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截至2003年8月,全国共有上市公司1268家,其中东部地区有739家,占总数的58.3%;中部只有271家,占总数的21.4%。2006年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河南仅有33家,安徽47家,湖北65家,湖南42家,而相邻的东部省份江苏有100家。由此可见中部股票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的发行量平均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中部则只有全国的1/4。中部债券市场发展仍显得不足。中部地区期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也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中国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对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3.1中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从扩大商贸市场规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商品
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构建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建立中部六省合作机制,加强商业主管部门之间、商业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科研院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制、产业政策、商业法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引资、投资、创业和发展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商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跨省服务平台,促进商品、服务、人才、设施等商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投资贸易环境,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提高商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层次清晰、协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商业合作网络,加速推进互惠互利、多方共赢、资源共享的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形成,提高中部地区商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
3.1.1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拓展市场
一方面,积极吸引境外企业在中部设总经销、总、直销点,使专业市场成为境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和展销中心;同时,积极吸引外商、境外贸易机构到中部市场采购商品,使专业市场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敢闯天下的精神,大胆向外拓展,到境外开办分市场、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和贸易机构,把中部市场的脉络延伸到国际市场,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抢占国际市场。大型专业市场还可以组建进出口公司,发展贸易等,拓展国际业务。
3.1.2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市场
要以特色产业和产业升级为中心,去规划商品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不仅要为当地产品的销售与流通服务,而且更要为当地产业的提升、规模的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服务。促进商品市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3.1.3按照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市场
将仓储、运输、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通过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使商品市场演化成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重点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型,把市场改造成企业连接现代流通网络的一座桥梁,在完善市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加工中心、外商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成为集销售、加工、包装、配送为一体的市场型现代物流中心。
3.1.4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
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并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条码化、标准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建立市场内部局域网,建设交易秩序管理、营业用房管理、物业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和加强市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现代化。要加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流的功能,带动商流、物流的电子化;要为经营户建立网上商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一般性的市场,要强化信息化的意识,利用市场专业网站收集和信息。
3.1.5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创建市场
在充分发挥中部现有各级各类市场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应中部自身发展需要的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甚至率先在中部成立创业板市场,以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创建有影响的钢材大市场、农产品大市场、汽车交易大市场等。
3.1.6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发展市场
篇12
[
关键词 ]交易成本;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速农产品的交易和流通,对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还不能称得上完善,这也是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条件下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及交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达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改进与完善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专门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导致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并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1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概念源于商品交换、交易活动的产生,随着商品交易活动的深入,经济学家们开始将与商品有关的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及生产效率等纳入与运用到交易概念中。最早提出交易成本概的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其在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成本就是“市场上发生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自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将交易成本概念运用于经济学分析之中。本文所探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农产品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与农产品交易活动有关的信息搜寻、交易谈判、契约签订、契约执行、交易实施、交易监督及保证必要交易秩序和相关制度变迁等的“成本”总和,交易成本伴随商品进入市场直至交易完成的全过程。
2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2.1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过低、谈判无话语权,导致交易成本高
农户、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市场主体。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普遍实施度以来,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规模普遍较小,逐渐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产品购销活动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等,由于受到落后经营方式、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到目前为止,还是不能解决农户“小生产”与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进行农产品交易谈判时无话语权,也就无法掌握农产品价格谈判的主动权,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始终不能摆脱低价格、高成本的压力。
2.2市场客体结构层次过低,服务功能单一,导致交易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客体结构,除了包括传统集贸市场外,还包括如批发市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这些市场有的是现货交易市场,有的则是期货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客体结构层次普遍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集贸市场,有价格决定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西部地区规模普遍较小,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基本不具备完善的采购交易、展示展销、物流配送、检测认证和信息等市场服务功能,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表现出辐射、带动功能不足,不能与超市无缝对接,加之流通环节数量的过多,农产品在竞争中基本不具备价格优势。
2.3农产品交易方式、经营业态相对滞后,不能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向订单购销、专业批发、产地拍卖、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等的过渡、转变;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产品交易中传统交易方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交易方式的应用是显不足;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技术、方式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应用率过低,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采用传统交易方式。经营业态方面,专门的农产品超市等新型经营业态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80%的农产品由农产品超市销售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5%。加之,农产品贮藏、运输所需要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和存储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0%以上,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能够控制在5%左右。交易方式、经营业态及高损耗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2.4农产品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搜寻成本、农产品损耗过高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农产品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谓农产品市场信息,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价格、产量和品质等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但是,受到我国农产品信息系统不完善、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的影响,导致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搜寻市场中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缺乏对组织化农户、运销大户、甚至是农产品龙头企业信息的快速、及时掌握,导致不能及时开展所需农产品交易活动;信息搜寻成本高也是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完善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有效策略与建议
3.1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提高主体谈判话语权
为了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提高主体交易谈判话语权能力,提高农产品交易定价能力,降低承担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相比较而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和发达,它们的农产品交易费用之所以很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因此,要有效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必须多措并举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3.2完善市场体系客体结构,丰富服务功能,创新交易方式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农产品集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大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真正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生产、批发、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衔接作用,逐步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客体结构,逐步丰富农产品批 发市场服务功能,特别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交易方式,积极采用交易成本较低和交易效率较高的电子商务、期货、拍卖等交易方式,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时农产品信息系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对现有农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各农产品信息、资源的共享,逐步建立起实时、高效、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共享与交易体系;借助实时的农产品信息系统,让农产品市场主体更多的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交易信息。为了保证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的有效与过程的顺畅,有必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来做农产品及其交易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筛选等工作,旨在保证农产品及其交易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通过实时农产品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及时化解农产品交易风险,达到降低损耗、降低成本的目的。
4结束语
篇13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局部均衡分析,是通过对商品市场供求及决定因素的分析,讨论市场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而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要讨论市场一般均衡价格体系的决定。一般均衡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商品和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经济学家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其一般均衡理论阐明了经济中各个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般关系。
1.2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
在商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购买商品。因此,对商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在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能直接得到效用,而只能是增加生产的能力,并由此来生产和出售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以获得利润。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间接需求,或者说是一种派生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即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引致的。
在要素市场上交换的是生产要素。市场参与者购买或销售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土地、资本或劳动。在商品市场上,交换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参与者角色颠倒过来,消费者购买、厂商出售商品和服务。
2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及其要素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其可观赏性,使得体育竞赛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中坚市场或主导市场之一,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切入点比较有代表性。
2.1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
2.1.1需求主体: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即其商品的消费者可以分为:
① 对观众来说:赛事本身的欣赏价值和现场体验。
② 对媒体来说:赛事的转播价值——参赛队伍、参赛球员、花边新闻、比赛过程及结果、赛场背后等等。
③对赞助企业:赛事作为其产品或服务的目标顾客的沟通平台——赛事特点、赛事影响力和覆盖面等。
④对整体体育界:同场竞技,彼此切磋的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2供给主体:主要是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球类俱乐部等。
2.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供求均衡:
体育赛事的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体育赛事商品的数量即其需求(图2:曲线D)。体育赛事的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体育赛事商品的数量即其供给(图2:曲线S)。曲线D与曲线S交于E点即供需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决定了一个均衡价格P*和均衡赛事场数Q*。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均衡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单个市场均衡,属于局部均衡。
2.3与体育竞赛市场相关的要素市场——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主体
体育赛事的生产要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比赛的场馆需要土地、比赛的举行需要运动员、裁判员等劳动力以及资金等要素。我们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其要素市场的均衡。
2.3.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球类俱乐部等
2.3.2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这里以运动员为主)
2.4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
运动员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量即劳动供给(图3:曲线S′)。体育赛事的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运动员劳动量即其劳动力需求(图3:曲线D′)。曲线D′与曲线S′交于F点即供需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体育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决定了一个均衡工资W*和均衡劳动量L*。体育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也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单个市场均衡也属于局部均衡。
2.5 将两个市场联系起来的一般均衡分析
由前面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及引致需求概念可知,体育赛事生产者要聘用运动员、教练员甚至比赛的裁判员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这种对运动人才的需求是由体育赛事消费者包括观众、赞助商、媒体等对体育赛事的需要派生出来的,即是一种引致需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体育劳动力市场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两个市场,两个市场由体育赛事生产者对运动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例如,某篮球俱乐部聘请姚明为其队员举办一场篮球商业比赛,因为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是稀缺资源,只有出高价才能聘到,即W*很高,对于俱乐部而言,由于购买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花费变高,即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在图1中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供给曲线S就会左移,与聘用其他篮球运动员举行篮球商业比赛相比这场比赛的票价P*就会更高。即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的要素价格变动会影响到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同样一个篮球俱乐部迁移到一个绝大多数人喜欢棒球而厌恶篮球的地区进行经营,其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就会变小,需求曲线D左移,进而引致了俱乐部对篮球运动员的需求减少,在图2 中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曲线D′左移,最后导致均衡工资率W*也随之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体育市场体系中,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与体育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两个市场的均衡状态,推广到一般,体系中各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市场的均衡状态,还会影响到整个体育市场体系的均衡状态,进而影响到体育市场体系的发展。
3建立健全我国体育市场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健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体育市场体系,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体育单个市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增强市场供给能力,满足人们多种类、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发展各类体育市场
3.1.1 加强和完善体育要素市场的建设
在完善体育要素市场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强体育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培育,在加强体育基金会和体育彩票发行的同时,大胆将股份制引进现代体育企业,增强体育企业集资、融资能力,也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成立专门以资助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进行体育投资的公共专业体育银行。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打破体育劳动力的部门所有制,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技术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业,培育体育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房地产市场,使各种体育要素合理配置,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1.2开拓、发展体育专业市场
重点发展那些市场大、投资小、收益高的基础行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坚持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结合奥运争光计划,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积极引导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体育竞赛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并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为重点发展,带动体育训练服务、体育康复、咨询以及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广告等专业市场的发展。
3.2加强体育市场的主体、本体与客体建设
体育市场的主体是指负责体育市场商品生产、销售的体育实体,承担这一职责的主要是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加强这些协会的产业化进程,使其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成为自收自支的市场主体。
3.3培养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既需要一大批懂体育技术又懂体育经营的通用型人才,又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体育市场经营规范和运动规律的人才。一方面体育院校应重视体育经营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有关的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体育工作者进行选拔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还应注意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将各种懂经营、热爱体育事业的人才招聘到体育部门,为体育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作贡献。
3.4维护体育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