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初中体育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

篇1

1、教学目标的多向性。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可以同时指向多个不同的方向,比如提高中学体育运动知识,增加学生的体质体力和运动技能,运动情感的具体体验以及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等等,也即让学生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社会心理等各方同时进步、和谐发展。这一点与文化课有所区别,文化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某学科的知识,而且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其目标比较单一、简单。

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毕竟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大量的中学体育运动项目都强调以活动为主,所以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去学习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学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体力实践活动。

3、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施主要依靠在户外开阔的环境中,通过身体活动参加,练习内容形式多样,参加人数较多,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方便有利的条件,也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也正是基于此,它无形之中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也显现出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这一点与一般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截然不同。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互动的深层次分析

“互动”一词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中是不尽相同的,在综合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把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理解如下: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指的是师生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中学体育知识信息、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性的互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即指在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中,它是师生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相互交流信息情感、反馈意见、和共享信息的一种人际沟通活动。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1、中学体育教学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由于互动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性,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要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流与行为上的互动;

2、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特定的,它必须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去实现人际互动。离开了它的特定互动情境,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殊性等于空谈;

3、实现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必需借助于一些特定的符号系统,比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以这些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包括动作和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去实现的;

4、中学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中的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只有通过这些内容,才能让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促使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最终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的协调,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才有所保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中学体育互动教学的意义

篇2

一、丰富评价语言,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对于教学评价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反映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感染学生、说服学生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应当如何丰富评价语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首先,激励性的展现。每个人都期望在学习或工作中获得成功,这一点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而激励性语言评价则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激励的过程中获取自信,从而实现体育素养的提升。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内驱力,激励性评价是学生得到自信的关键所在,当学生具有了学习的自信,就会坚定前进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最后获取成功。如在学习篮球投篮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之后,进行一场分组篮球对抗赛,在比赛完后,教师再对各个小组及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鼓励的同时准确把握自己的不足,还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爱上体育。其次,幽默性的展现。幽默性评价,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借助语言的幽默性,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等进行相应的评价。如在进行单双脚跳练习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跳房子”的游戏训练学生,即双脚起跳、单脚落地,这时有个学生双脚起跳、双脚落地了,教师就可以笑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你这样跳是不是就变成了双脚跳双脚落的小袋鼠了,而且不符合游戏的规则哦。”像这样,语言的幽默性不仅逗笑了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这个做错的学生更好地记住“双脚跳,单脚落”的训练规则。最后,指导性的展现。对于教学评价而言,指导性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好的导向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创新评价方式,寻求多变评价

任何人都有想获得刺激新鲜的想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创新评价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突出主体,开展学生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生生评价的运用,切实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垄断评价体系的倾向,同时有效地强调了学生在评价环节的主体地位。如在进行跨栏动作分解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生生评价,即从班中选出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做跨栏的分解动作,之后,向其他的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动作做得怎么样?”有的同学评价道:“动作做得很标准,但是在实际跨栏的过程中,感觉到腰腹部的力量并不是很强。”之后,教师就可以选出一个学生进行跨栏动作的演示,这个学生就会根据前面同学的评价而格外重视腰腹力的使力,进而获得较好的进步和提升。其次,保持热情,开展自我与他人相结合的评价。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方法的完善,使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则可以充分发挥“旁观者清”的价值。如有学生在投篮练习中有了进步,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这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今天为什么表现得这么好呢?”当学生进行完自我评价之后,教师再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又帮助了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增强效果,开展及时与延迟相结合的评价。评价要及时,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思考及学习的乐趣。评价要延迟,因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放飞自己的想法。

三、拓宽评价范围,提高综合能力

首先,联系生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努力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学习。如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将体育的价值与乐趣发挥出来,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生活中与体育有关的事物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让学生明白体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然后,教师可以将抖空竹、武术、五禽戏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实现体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品质。其次,分析心理,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心理研究表明,压力过大,会降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智力等,每个个体在压力的状态下都会做出不同的行为,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强弱及处理压力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等有所下降。为此,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分析,以求更加合理地进行评价,保护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改进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实现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喜欢体育的学习情绪中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

篇3

二、体育意识的特点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内在性: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客观性: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历史制约性: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

三、学生体育意识的判断

由于体育意识的构成主要是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初中学生是否具有体育意识。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在判别时,首先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评论,因为这是基础。如果已经具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正向体验和积极的意向。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需要,才能说有体育意识。人们有无体育意识是全民健身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初中阶段体育意识潜在因素的分析

初中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差,体育意识更令人担扰。不过,从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主观行为方面的情况看,他们就其行为认识上,反映出了当代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倾向方面有了明显的时代进步。从他们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的情况看,与其对体育活动的主观行为相比具有其共性,也有差异。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他们受其知识、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仅对体育锻炼活动的价值现象较以前更有时代意义上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观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参与倾向。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对体育锻炼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主观参与倾向的比例较大,而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减少。再者说体育教师及学校的因素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客观条件较差,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学生主观上他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作为锻炼的首先条件,同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希望有专门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使他们能在喜欢的项目上得到锻炼。如果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难调动起来,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将极大的阻碍了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

五、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培养

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的途径有: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的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在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它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相互配合;它需要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改变强行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技能的方法,改变体育教学公式化、成人化、训练化的方法,积极创新,着眼于未来,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但要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将是关键,其必将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现状,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应兴达.《体育意识剖析》.

[2]杜汉华.《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4

一、开始上课时(热身的准备阶段中)游戏的运用

在一般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课程的一开始经常通过慢跑和定位操进行热身,这些准备活动对于初中生而言较为单调枯燥,而如果通过游戏的手段进行热身,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和兴奋感,注意力会集中,课堂氛围会很活跃,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游戏的运用对于正常的课堂组织学习有着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作用。在课程的最初阶段,要把学生有效而迅速地组织起来进行授课,并且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游戏的运用可以轻易地达到这个效果。

2.在一般热身阶段游戏的运用可以代替一些枯燥单调的单循环模式运动,比如可以通过螺旋形跑、过龙门、传球触人等简单易懂却不枯燥的小游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匀速慢跑,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更有效地活动他们的肌体,促使学生在互动和兴趣的引导下,克服自身的惰性,提高兴奋度,能够尽快地进入体育学习的阶段。

3.游戏的运用在体育课程专项授课时也有着特殊的效果。比如要进行短跑或者篮球教学时,在热身阶段,可以通过织布机的游戏或者追截传球的游戏进行针对性的热身运动。织布机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活动下肢力量,拉伸腿部,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防止在短跑中受伤;而追截传球游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篮球的理解,提高他们传接球的能力和悟性。因此,游戏的运用在专项授课时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且有针对性的锻炼,避免受伤的情况,而且可以尽快地使他们掌握技术动作和领悟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授课氛围。

二、正式上课时(基本授课阶段中)游戏的运用

初中体育课程的正式授课过程是主要教学任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教会学生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但是在这些基础部分的教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要求学生进行单循环、枯燥的技术动作练习的现象,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会引起烦躁和抵触的心理,对于学生知识和基础动作的掌握有着反面的作用。因此,在正式上课时基本授课阶段合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和调节是非常必要的,游戏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可以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教授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的要点。比如在中长跑训练中,由于跑步的过程相对单调和单循环,学生的身心会觉得不适应,这就需要加入游戏的元素。可以通过运送弹药游戏使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通过游戏的竞争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忘却跑步的单调无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课程结束时(舒展放松阶段中)游戏的运用

经过了准备热身阶段和正式上课阶段,课程即将结束时,要使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达到舒展放松的效果,这相对于热身和正式上课阶段来说需要一些较为放松的游戏来配合,通过运动量较为缓和、趣味性较高的游戏,比如打野猪游戏、抓笑游戏等促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心理和身体都得到放松,消除身心上的疲劳,使课程可以在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圆满的结束,处于兴奋愉悦状态下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提高,大脑的亢奋层被激发,对于学生即将进行的课程有着很好的帮助。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尹亚利.论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应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ll(2).

篇5

学校是个大集体,也是个大家庭。而我们的很多学生长在温室下,并不会正确的沟通更不要说如何去合作,通常表现出的就是孤傲、独享等各异的性格特征。而既然家长将他们送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就不仅仅是找个人看孩子不出事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对孩子产生某些影响最好能够对孩子产生某种改变。

1、如何构建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拼搏共同付出,也共同分享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1.1互相尊重与理解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尊师爱生”,这四个字兼顾了师生双方。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理解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求,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从“尊重”的虚假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则尊重与理解老师为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尊重理解,加强沟通,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善于自省的体育教师,要以一个教学指导者的角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包容学生犯的错误,耐心细致的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参与,以极大的热情上好体育课,从而保障了体育教学质量。

1.2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建。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人格,每一个学生无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个学生服务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如:有些体育老师不但不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了师生公开对抗。体育教师要树立“无差生观”,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要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才能快乐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1.3不断开展教学研究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保持对体育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克服对于教学的怠慢心理,有利于授课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体育教师应正视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大个别辅导力度,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寄予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师生关系,又是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共同进步。

2、师生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在合作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1游戏渗透、生生互动

游戏渗透、生生互动是指将所教的教材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教师和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学生练习热情,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还是耐久跑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组 “老鹰捉小鸡”“叫数抱团”“捕鱼达人”等游戏,进行定时练习,教师还可以做老鹰,增加学生的练习热情。让学生在开心的游戏中锻炼了身体,还追逐了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课后学生还可能回味课堂的乐趣,也可能自己组织继续游戏。

2.2兴趣分组、友情互动

兴趣分组、友情互动是把全班学生按照项目水平、兴趣分成若干个友情小组,每一组的小组长由组员轮流担任,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但每次又有重点的指导一组,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这样就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教给学生参与方法,为不同兴趣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时间、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源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就会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和趋向某种事物,从而获得兴趣―成功―兴趣的递增发展。在兴趣分组、友情互动中,教师不是唯一的组织者,师生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地互动,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智力、创造力和人格。

2.3角色互换、师生互动

角色互换、师生互动是指教师把传统课堂“主演”的角色让给学生,自己退到“导演”的位置,或者将学生的所担任的不同角色进行轮流互换,来共同完成课堂练习。如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分组接力赛游戏中,刚好有一小组少一人时,可以安排由见习生担当裁判,教师加入小组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比赛热情、求胜欲,调节课堂气氛。

3、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积极地研究和认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手段,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从而在体验教学中达到愉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之所以笔者提出“挖掘社会人文因素”的要求,实则出于这样几点考虑:(1)针对目前热衷于表层领域的教改创新而言,突出社会人文因素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在现有的师资、场地、器材资源约束下,从社会人文因素来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则更有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人文因素呢。在本文中其可定义为,团队合作意识和成员间的互动能力。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挖掘社会人文因素的必要性分析

对必要性分析的出发点,来源于对目前存在问题的一种反思。为此,以下将借助于问题导向来展开必要性的分析。

(一)针对学生个体的必要性分析

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初中生具备过去学生所没有的人格特质。即,更加关注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往往缺少对身边事物的一种关注。我们无法主观的评价这种特质是好是坏,至少可以从正反两面来看:(1)关注自身的切身感受,有助于形成他们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2)缺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将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由此,当前初中生所普遍存在着以上人格特质,便要求体育教学须突出人文因素。

(二)针对学生群体的必要性分析

按照现有的群体划分,一般以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初中生在学校集体学习中,难免需要依靠通过依赖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各项活动。如在文化课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式方法,以及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上,都需要小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在他们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将导致在上述学习中存在着诸多障碍。为此,体育教学在挖掘人文因素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集体角色认知。

(三)针对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将目光聚焦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领域,不难发现: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教学项目,难以在有限的时限内建构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便是人文素养。与此同时,过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实则忽略了学生各自身体状况的差异性,从而将严重制约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此,在教学中突出人文因素便成为必然。

二、挖掘社会人文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能否挖掘社会人文因素,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现,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尽管“社会人文因素”概念存在着宽广的外延,但在本文中已严格界定为:团队合作意识和成员间互动能力的展现。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奠定了目标导向。

(一)内容拓展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社会人文因素”在本文中的概念界定,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这里的游戏应能支撑团队协作、成员互动等要素;并且,从游戏的开始到结束应能控制在正常的教学时限内。关于以上几点要求,在“寻宝”游戏中都能满足。

(二)学校资源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资源包括:师资方面、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要件。其中,师资方面主要是指在游戏活动中的协调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可知,无论在游戏的内容设计、团队组建,以及游戏过程中组织协调都不存在太大困难。并且,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教师只须以团队为单元来统筹管理。

(三)教学规范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规范主要是指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规定,应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能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关于体育项目教学仍可以在游戏中完成(如不投蓝的篮球比赛);而对于综合素质的增强方面,游戏教学则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

由此可见,在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下,便需要在实践中展开具体的探讨。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范围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含有信纸,标有下一封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那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通过上述游戏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体育教学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可见,该运动首先具有竞技性,因此,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在要求;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因此,又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团队精神。从而,实现了对“社会人文因素”的挖掘。

四、小结

提出“挖掘社会人文因素”,主要出于这样几点考虑:(1)突出社会人文因素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从社会人文因素来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则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对社会人文因素的挖掘进行的强调。在展开社会人文因素挖掘时,可以将构建游戏教学方面下工夫。不难看出,该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又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一、语言传递的体育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组织要科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通过语言解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所以,对于教材知识的加工组织就是教师工作的重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学生更易接受,还可以将静止的知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的信息,使得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引起互动,吸引学生的兴趣。(2)教师语言表达要清晰。教师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要做到清晰、简洁、准确、生动,在讲解过程中还应该具有感染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语言素养,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教师可以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将体育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语言的启发作用,使得体育教学更具感染力。在进行语言表达教学时,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神态等来表达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生动。(3)教学方法选择要合理。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教学指导,都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通过问题串将知识内容串在一起,实现顺利过渡,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内容,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方法的选择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内容合理规划。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难易度的选择,保证学生可以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黑板、挂图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直接感知教学方法的要求

(1)准备工作要到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教学时,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具。在进行演示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该对教学程序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在完成教学程序的设计之后,应该与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结合,将教学内容写入教案,以备上课使用。(2)有效观察要积极。在体育教学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把学生的感知与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实践活动将观察的顺序和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能力,使得教学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总结工作要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观察得到的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完成体育教学演示之后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教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进行练习和讨论等,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使得教学可以达到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三、竞赛活动的教学要点

(1)活动前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对竞赛内容进行科学的把握,通过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到比赛中,在比赛之前就应该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才能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热情,对于比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比赛。(2)活动中的要点研究。比赛等活动都是伴随着情感而进行的,在比赛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在比赛中可以进行总结,对此场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要求学生在后续活动别注意,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安全。(3)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在完成活动后,应该将学习与比赛进行结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讲评等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及时反馈学生的技能情况以及提高情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势,在后续比赛中可以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

篇8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变化。教师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同习惯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做斗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只有通过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促使其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审视、质疑、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积极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接受性的学习,学生学无兴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宗旨,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如,首先,根据学生体能和技能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要相互帮助。协作,团结一心,才能完成目标。学会面对困难时要有积极克服、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三、运用各种教法,学生兴趣的激发

篇9

二、丰富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体育课主要以室外活动课为主,初中生活泼好动,其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本来应该喜欢活动性较强的体育课,然而高强度、多重复的单一训练内容往往让许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望而生畏,而不愿意参与体育训练。初中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以往单一的训练形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具趣味性、新颖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时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获取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的教学目的。如队列练习的训练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性不高。对此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让学生进行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圆形队、弧形队等的训练,多变的队列训练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完成队列训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将一些活动设计成竞技赛,如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使学生在竞赛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展现自己的身体素质与高超的运动技能。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明确提出要注重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没有一定的体育知识是盲目的锻炼,不仅不会增强体质,反而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在平时的教学与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要对各种活动的动作做得准确到位,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与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而丰富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得到强化的。在开好春季秋季运动会和组织好课间操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巩固各种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如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讲座、体育宣传等活动。

篇10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三、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四、耐心转换思想,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明体育课的重要意义,讲明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不可替代性。有的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被动的任务与负担,有些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家长对学生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考上重点高中,所以对文化科目抓得很紧,而认为体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文化课教师作业布置量非常大,学生课余负担过重,无法抽身参与体育锻炼。这种情况下要耐心告诉学生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手段让学生知道,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因为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有指向和强化作用,一旦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就会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虽然体育活动要求他们付出较多的体力,容易产生疲劳,但是他们还是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努力进取。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五、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11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中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从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探索体育教学的优化,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问题。在从事体育的十几年生涯中,本人就自己的几点拙见供同仁们借鉴。

1.思想品德是教师首要条件,同时有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首要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思想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所以我们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朴素的工作作风,热爱教育工作,全面、爱护关心学生,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体育课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继承和创新、运动负荷的控制与调节、教学场地与器材的合理布置及运用、体育骨干的主动培养和大胆使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能力的高低。体育教师不仅要组织管理好体育课,同时也要组织管理好课外体育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领操能力与指挥能力,体育健身的指导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群众性体育竞赛工作的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等。

2.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得乏味,苦不堪言;学生学得辛苦,毫无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充分了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哪种学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那么,要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呢?个人认为:一要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二要关注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说,中学生都爱"发发飚",这并不是说他们的不是,学生上体育课都很喜欢跟人家比一下,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扔得远,都有不服输的心理,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这种心理,在上课时加入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就连平时上课不愿动的同学,积极性都会高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那么教学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

3.教师要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激发兴趣

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应把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另外,应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体育的开展。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体育教学上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前,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育教学按层分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他们各自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体育健身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4.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诱导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正确的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此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学习榜样的行动落到实处,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抓住时机正确诱导,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生感到最困难、心理防线最脆弱、意志力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给学生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最有效的阶段。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出现"极点"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法,如"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诱导他们,使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问题探究,真正把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2

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结合点再进行。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教材特点,吃透教材,分析教材各环节的教学特点,充分考虑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的结合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中长跑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接力跑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跳跃项目、各种器械体操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排球、篮球项目培养了学生“败不馁、胜不骄”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去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依据不同项目、不同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例如:可以通过保护器材、布置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通过跨栏、体操项目培养学生果断、勇敢、机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由以上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当尽量挖掘教材内的德育因素,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德育渗透做到内容具体化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

1、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任务以及各种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例如:中国女子排球队、国家乒乓球队等运动员,通过顽强拼搏、艰苦训练、自强不息,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光。针对当前很多初中生缺乏顽强拼搏、刻苦耐劳精神的状况,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顽强拼搏、艰苦锻炼的优秀品质,并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2、对初中生进行精神文明和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堂中的接力跑、校运动会、队形队列、各种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及时实施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从而使德育教育能够很好地得到实施。

3、对初中生进行道德观念、组织纪律以及法制观念教育

体育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组织纪律,利用一些事例让他们讨论个人行为、道德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使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首先想到集体利益。通过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教学过程是在有组织纪律、有道德的前提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扬自由民主。如果没有道德观念和组织纪律,就很难有自由民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发挥。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从小事做起。例如:①篮球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训练,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与教进行充分结合;否则,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②上课时要学生要按照要求准时集队。教师针对部分学生总是不愿上课、迟到等一些没有组织纪律的表现,要进行认真的思想教育。

4、对初中生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多鼓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并且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对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动作,教师可以用“你能行”、“勇敢些”、“放松些”等语言去鼓励他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进行德育渗透

篇13

现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迫在眉睫,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更加要求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必须要求重健身、重实效的改革趋势。这在体育新课标理念中有着明确的要求,课标指出: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最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此,我就如何搞好农村体育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看法: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对体育的爱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是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法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非常注意举止言谈,做到风度翩翩,教态亲切,谈吐文雅,要求严格,教学规范,同时讲究教学有方,争取趣味性,游戏性,竞赛性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传授知识。这样使学生自觉与教师配合,在体育课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3、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不断创新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并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进行综合评价,使那些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和方向,又能看到结果,也看到过程,具体操作就是学生分小组为同学互相评价,再结合老师的测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