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7-02
一、对经济学教学调查的基本状况
笔者选取南阳理工学院作为调查点,因此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南阳理工学院学生的经济学教学状况,也能够揭示出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次调查对象是南阳理工学院的10个系、7个院的学生,样本数量为110份。从性别来看,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2.1%、女生占47.9%;从年龄来看,在17―20岁之间,70%的是大二学生、30%是大三学生;从专业来看,工科专业占70%、文科专业占30%。
本次调查是随机调查,所用问卷由30道题构成,涉及到经济学微观和宏观领域的有10道题、经济基础领域的有7道题、对经济学教学要求的有5道题、对经济学教学应涉及的内容有3道题、对经济学教学方式理解和要求的有5道题。每一个问题均有4个答案选项,大部分是不定项选择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经济表现出一定的关心,也认为学习经济学有利于就业,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仅仅从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相关的经济信息。非经管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力为30.1%,与经管类学生的正确率相比处于较低状态。有88%的学生认为经济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知识正成为人们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但是,现阶段学生特别是非经管类学生的经济学知识仍然非常贫乏,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不相吻合。
二、对经济学教学调查结果的分析
1、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和没有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被调查的非经管类专业中有2个把《西方经济学》作为选修课目,这在南阳理工学院占比很小。通过比较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和其余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到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占22%,其余78%均未学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对经济的认识比未曾接触过的学生的正确率明显高出很多。学习《西方经济学》班级的平均正确率为56.8%,与未曾学习的学生之间平均分出现了16.3%的差距。在具体问题上,一道关于GDP定义的宏观经济领域问题,差距竟达到41.3%。虽然正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还没有学到宏观经济领域,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因为学过经济学的学生多少理解和掌握了经济学的思路。还有一道“医生的收入要比农民高的原因是医生稀缺”的问题,差距达到了36.9%。这是因为未曾学过经济学的学生不理解“稀缺性”这个经济学基本概念所导致的。
2、关心程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与对经济的关心程度密不可分。成绩最高的24人中,有23人回答关心经济问题,均认同学习经济学会对现在和将来有好处。其中,答“非常有用”的有19人、“也许有用”的有5人。相反,成绩最低的20人全部回答对经济“完全不关心”或“不怎么关心”,还有回答学习经济对现在和将来“没有用”的有7人,回答“没有太多用处”的有11人。对经济的关心程度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关心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关心程度低则成绩差。
3、对经济学教学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平时考核的比重应占50%以上,甚至有10%的学生认为应为100%;100%的学生认为应在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加入发达国家经济案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问题及宏观政策;98%的学生承认要讲述经济理论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应该介绍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学流派。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教学中应由教师讲述、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但是否由学生作专题报告这一选项中,支持者仅占5%。从接触过经济学的学生调查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大家认为现有的教学体系设置不适应时展。还可以看到,工科和文科背景对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解程度的影响,比如:南阳理工学院非经管类开设经济学的两个专业――外语系和土木系,土木系的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掌握要远远好于外语系学生,甚至在一些微观问题上还要高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这是因为数学在经济学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分析工具,所以,对工科和文科背景的学生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三、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律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但目前我国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很少开设经济学课程,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经济学教育到了大学还不能普及。这样的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极不匹配,今后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个人生活的需要。科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学习经济学,这样可以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一位在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同行曾经说过:“你现在可以不懂经济知识,但在以后能看得懂经济现象就好。”这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作用最为深刻的总结。张维迎教授也曾说过:“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或许你并不想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四、建议加强各专业经济学的相关教育
1、把《西方经济学》设为非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选修《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对经济现象都很感兴趣,课后还会提问很多关于股票和期货等不太理解的经济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写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并用经济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应该至少把《西方经济学》开设为选修科目,进而促进和加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的相关教育。
2、明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系别合理改善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对于非经管类学生,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不需要过于深入,相对浅层化一些即可。作为他们的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要坚持“新”的原则,要能及时、灵活地反映学术前沿的内容,体现出学术的先进性。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授课时采取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外语系在大三上学期开设50课时,土木系大二下学期开设30课时,这和这两个系的学生背景有关。外语系学生到大学后没有接触数学,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更偏重于感性描述,还要再补充一定的数学知识;而对土木系学生来说,更偏重于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理解,提起学生的兴趣。
3、适当介绍经济学史和经济学流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应该介绍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学流派,其中的原因应该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导致认识过于片面。但《西方经济学》在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每一种新的理论、每一个学派、每一个学科,都可以在学说史上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其思想根源,找到其学术渊源,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西方经济学。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摒弃庸俗的基本理论及其框架,吸取和借鉴其中的合理成份。也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4、改革并规范考核制度。《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的经济现象具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以往考核是30%平时成绩+70%卷面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偏重于卷面成绩。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的机制,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要基础,综合能力为核心重点,学习态度为主要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经济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6).
[2] 尹秀艳、曹葵.高中学生的经济理解能力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06).
[3] 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05).
[4] 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4).
篇2
(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属于生产问题;垄断资本之间相互瓜分剩余价值则属于分配问题;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相互交换、工人和工人之间相互交换等;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可以研究生产力。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以及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与叙述的方法等。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各类问题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基本矛盾为出发点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完成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过程,以最大化满足人类无限欲望,即解决资源稀缺性与欲望无限性的基本矛盾成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的各不相同,每门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和过程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和经济数学分析。
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建国几十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从对经济学渊源的探讨,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善于思考、敢于突破理论禁区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也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辨证态度,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兼收并蓄、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博怀,这些都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理论知识指明了方向。
(二)西方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看法有所改变。我们对西方经济学总体上批判是不妥的,应该在总体上学习,有分析地运用。许多学者,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知道微观经济学要解决价格机制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协调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如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等等;这些比较实用的问题,正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十分注意的。所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问题确实对我们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展望两种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增强经济学的实用性,强化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根本不同的阶级实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为本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这一基本点上是相同的。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同其服务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方面体现在它具有很强的辩护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把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核心课题,重视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力图对各种具体经济问题做出理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谋取最大经济效益。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除了仍然重视其在培养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重要地位外,在我国无产阶级统治地位完全确立,历史任务主要是建设而不是革命的条件下,更应该重视其建设性研究,不断增强其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功能。
(二)对经济学中的部分内容要重新认识
篇3
一、土地出让招拍挂政策
各地政府代行土地拥有者之权,土地由地方政府所垄断。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采取纯粹价高者得之的拍卖方式来向开发商出让土地,这就造成土地价格的突飞猛进,进而使得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价格的房产价格也就随之扶摇直上。杭州是最早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牌政策的城市之一,也正是杭州,最先拉开了房价快速上涨的大幕。加之土地在二级市场上的疯狂炒作,如何不使土地的价格更上一层楼呢?所以,房价永远上涨源自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随着人均占用的土地逐步减少,土地价格便会呈现上升趋势。现在中央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集约、节约用地。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用经济学的供求曲线进行分析,这一原因带来的土地价格的上升导致房产成本的上升,使得房产市场的供给曲线S左移到S’。而下面二点是需求的原因,需求的增加,导致房产市场的需求曲线D右移到D’,这样两支曲线的同时移动就造成了房价P的上升,而同时房产交易数量(即均衡时需求或供给的数量)并未缩水。
二、居民自购房需求的激增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定义,需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欲望和主观的需要。第二,要有货币购买力。需求是以购买力为前提的。当前我国的高储蓄率以及金融信贷市场的发展,以及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等的传统中国文化,为很多不具买房条件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因此,购房的需求非常旺盛。目前,用于自住的购房者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城市建设中形成的拆迁户,他们是被动刚性需求房子被拆了必须得买新房,尽管部分人要背上沉重的房贷并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二是城市、农村中一部分比较富有的人,他们原先有住房,现在在良好收入的支撑下具有强烈的换房需求他们要求更新环境更好、面积更大的房子。属于二次购房,这部分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绝对数量却不少。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这些外商有购买办公楼、住房的需求。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这部分人主要的需求是高档住宅、写字楼。这些楼盘客观起到了价格示范效应的作用。四是结婚购房的年轻人,中国的传统习惯结婚需要新房,使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购房需求,尽管大部分人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收入有限,但在父母、亲戚的帮助下。也加入了购房大军中,成为“房奴”。此外,一些原来并不打算立即买房的人,因心理预期害怕房价的快速上涨,存在着“羊群效应”。提前加入到了购房大军中,扩大了需求的范围。因此,总的需求的急剧增加成为拉动房价迅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长期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及人民币的升值是造成房价“泡沫性”虚高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居民自购房需求的激增及土地供应的不足,造成了房价的不断攀升,那么,我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及人民币的升值所造成的投资、投机则是房价“泡沫性”虚高的根本原因。
一是低利率导致资金流入房地产业。作为投资或者投机者,之所以保有各种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债券等,是为了从中获取收益。如果我们假定各类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及风险一致,那么各类资产之间如果有收益差的话,人们就会通过卖掉收益率低的资产,购入收益率高的资产来进行资产调整,最后达致资产收益的平衡,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裁定交易”。这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产业链存在着巨大的收益,而贷款成本相对较低,这样,根据上面的“裁定交易”的原理。大量资产进入房地产业。这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从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开发贷款、建筑商的流动资金贷款到消费者信贷,无一例外来自银行,这整个过程所需资金差不多占到全部房地产资金的80%左右。
二是低利率使房价出现“泡沫”。大量的资本进入房地产业,使房价出现了“泡沫”的可能。打比方说,你拿100万元的资金投资了一处房产,租金年收益为10万元,当前的长期利率水平是5%,那么你所持有房产的资产价格是符合资产价值的。而同时,在这一年间房产的市场价格又上涨了10%。如果把这处房产出售再加上租金收入,一年获利20万元,资本(100万元)的年收益率就是20%,比长期利率多3倍。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房价还将继续上涨的话,那么从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投资这处房产是绝对合理的。只要房价能保持年5%以上的上涨,同时长期利率不超过5%,那么从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任何时候购买这处房产哪怕它再涨都是合理的。
从以上的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这轮房价上涨的原因很多,既有如土地招拍挂、卖地财政、零房产税等体制缺陷造成的因素,也有如刚性需求和投机性意愿强烈的需求因素,而后者对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冲击更大;还有低利率及人民币的升值刺激投机、投资购房增多,虽由经济学来讲房价上升是正常的,但要防范的是“泡沫性”虚高和土地在二级市场的疯狂炒作。
参考文献:
篇4
文献标识码:A
一、房产“拼杀”基本概述
(一)房产“拼杀”
房产“拼杀”活动是指一种多人集资购房,房产所有权依概率决定归属的房产投资活动。其特点在于:一是集资购房降低了个体的出资额,购房者们在购房中投人等额资金,资金总额为该房产价值。二是房产所有权决定方式所带来的低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特点。因此此种投资更类似于一种赌博行为,投资者们依等额资金投入而具有相同的概率获得房产。由于此种房产投资方法具有成本低的特点,相对于高昂的房价而言,即使投资者未能获得房产所有权,成本损失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传统理论的局限
传统投资理论对于投资问题的分析,主要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进行。依照投资人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期望效用理论可以描述一般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房产投资为例,假设投资者投入成本为A,获得房产的概率为p,房产本身价值为B,那么按照房产拼杀规则,必然总有B*P=A,这一等式在任何条件下成立,也就是说投资者获得0经济利润。既然依照期望效用理论投资者仅获得0经济利润,那么为何还有如此多的投资者有参与此类投资的动机呢?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二、房产“拼杀”及行为经济学基本理论
行为经济学认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不完全依赖于脑的理性,决策本身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而在其中,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选择偏好等非理性决策,这也就影响了投资决策的完全理性,产生资产定价偏差。房产“拼杀”就可以由上述基本理论描述。
(一)认知过程中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
所谓启发法,是指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当手中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当我们缺乏做出决策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由于认知上具有惰性,往往只根据以往的经验或部分信息作出决策。因此决策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而在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和锚定效应中,代表性偏差更能解释房产“拼杀”现象,投资者由于忽略了结果的贝叶斯优先,容易产生“赌徒谬误”,无意识的夸大结果出现的概率,因而高估了投资的收益,产生非理性决策。
此外,锚定效应在决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媒体的宣传,在此类“拼杀”活动中,更可能被报道的一定是成功的投资,这会在将要作出投资的人中产生心理效应,将投资本身锚定在一定会以低成本获利这一结果上,认为夸大了投资的收益。
(二)情绪过程中的过分自信和心理账户效应
行为经济学认为:因为人的偏好、信念、情感、人格等因素作用,人们往往具有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的特性。此外,对于财产而言,同时具有一个心理账户来衡量财产的价值。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当然。就房产“拼杀”活动而言,人们也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状态,系统性的高估投资会获利的可能性。
而在衡量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带来的心理效应时,很明显的人们更倾向于机会成本效应可能带来的损失厌恶,认为自己如果不投入少量的购房资金,很可能面对较大的机会成本,而事实上这还是没有尊重贝叶斯优先的一种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账户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心理账户与传统的会计账户不同,其本质的特征是“非替代性”,也就是不同账户的金钱不能完全替代,这使人们产生“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投资者会过分夸大自己的投入资金的价值而看轻另一账户――收益账户资金的价值,因此将少量的成本资金与大量的收益资金等同了起来,造成决策偏差。心理账户效应同样反映的是过分夸大的概率在成本和收益账户之间的联系。
(三)意志过程中的羊群效应
意志过程主要指人的从众心理和自我控制作用。从众心理可以由羊群效应来描述,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在房产“拼杀”投资中,只要出现一定数量的投资者,其他犹豫不决的投资者就很有可能会跟风投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心理上对于不投资带来的机会成本过于看重的原因,也可能仅仅就是一种人的本性。羊群效应作用于此类投资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三、结论
房产“拼杀”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并不是一种完全合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投资方式。除了脑的理性分析外,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的对于投资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启发式偏差、心理账户效应等行为经济学基本概念对于解释此类问题是有很大的说服力的,而通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投资行为,也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数据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全球各国纷纷将数据开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4月,全球已有63个国家制定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如:八国集团签署了《开放数据》;欧盟颁布了对《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修订;美国颁布了《增加联邦资助的科研超过访问的政策》,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机器可读行政命令》;日本颁布了《日本再兴战略》,提出开放数据;澳大利亚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旨在推动公共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
以行动计划循序渐进推进开放。美国政府在2013年12月5日的《开放政府合作伙伴――美国第二次开放政府国家行动方案》中承诺,美国政府将按照战略资产来管理政府数据,对Data.gov门户网站进行改进,开放农业、营养和自然灾害相关数据。英国政府在2013年11月的《八国集团开放数据2013年英国行动计划》中作出了六项承诺,包括开放高价值数据集,通过与社会沟通明确优先哪些数据,为政府数据开放建立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等。法国政府在2013年11月6日的《八国集团开放数据法国行动计划》中承诺,要朝着默认公开数据的目标前进,通过征求公众和社会意见完善开放数据政策等。
以专门网站多格式承载开放数据。建立统一的政府开放数据门户网站,集中开放数据集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各国数据门户网站域名中大都带有data.gov字样。例如,美国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新加坡建立了data.gov.sg。在门户网站上,重点开放数据集和应用程序资源,有的网站设置了供开发人员参与和公众反馈的专栏。例如,截至2014年2月10日,美国数据门户网站开放了88137个数据集,349个应用程序,140个移动应用;新加坡门户网站开放了8733个数据集。此外,各国开放数据呈现多格式的特点,主要以CSV、HTML、XLS、NII、PDF为主。例如,美国的数据开放格式多达46种;印度网站以XLS格式开放的有1793个,以ZIP格式开放的有4个,以CSV格式开放的有2087个,以HTML格式开放的有30个,以XML格式开放的有1897个。
以经济和民生需求为导向开放。数据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免费使用政府数据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创造有助于大众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用工具和产品。从各国开放数据门户情况来看,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数据在开放数据中占比最大,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密切相关。例如:美国新版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将原来的金融、企业和安全等6大类数据集拓展至农业、消费、教育、能源等20大类,与经济和民生需求相关的数据集大幅增加;加拿大下载量最高的10个数据集中有9个来自加拿大公民身份与移民局;新加坡下载量最多的数据集为人民协会总部、3G移动用户数、各运营商3G移动通信服务平均速率等。
数据开放意义
通过开放数据,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创新,促进就业,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数据开放促进经济增长。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正由工业经济逐渐向信息经济转变。信息经济是指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以利用信息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形态。公共数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可以加工成具有巨大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例如,空间地理信息可以加工用于指导采矿、林业、农业、渔业、能源、航海、交通运输等;气象信息则可以加工用于指导农业、旅游业、灾难管理、环境评估等。据统计,信息资源增值性应用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每年节省3000亿美元,为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为欧洲的公共部门管理每年节省2500亿欧元;为全球个人位置数据服务提供商贡献1000亿美元 。
数据开放催生新兴业态。信息资源要素的投入有助于引发对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的革新和创造,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势必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业态。公共信息资源往往具有大规模、极细微、实时化的特性,伴随着建模、仿真、大数据分析和数据相关学科的发展,开放后的公共信息资源通过先进的计算和分析将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消费者偏好、异常成本损耗,以及多样的消费行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与市场变化紧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美国政府在推动开放数据运动初期免费提供了气象资料和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创建了导航系统、天气新闻广播、预警系统、基于位置的应用程序和精密农具等新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旧金山的一家研究气候的新创公司利用政府采集的气候、农作物收成和土壤等数据生成技术平台为农民提供保险来获取利润,这家公司日前市值11亿美元。
数据开放促进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基本要素。信息资源不仅是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基础,而且它还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起点,避免重复劳动,指导科学研究,同时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2年4月的《开放获取开发与推广的政策指南》指出,开放共享有助于提高科研速度和效率,有助于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见度、利用率和影响力。
全球知识合作组织认为,数据开放将加速科学创新,提高科学事业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欧洲科学院联盟的《21世纪开放科学宣言》中,号召在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方面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促进欧洲内外科学的发展。
数据开放增加就业机会。信息资源的深化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的改变。数据开放共享势必将促进信息资源增值服务、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例如,加拿大仅“空间地理数据基础设施”一个项目每年可支持12%的直接就业增长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信息资源一旦实现开放共享,将有效填平求职者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信息鸿沟”,求职者能够更多地获取岗位空缺信息,企业则能够更大范围地寻找合适的从业人员,从而促成就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就业率。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做法
从目前全球参与开放数据运动的国家来看,既包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数据开放步伐已经落后,据“开放知识基金会”的《2013年开放政府数据普查》结果,在被普查的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中,我国综合排名第35位。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对此,我国必须加快开放政府数据。
研究各国数据开放的做法和经验。选择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标杆,开展对标研究,梳理各国的做法和经验,包括数据开放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开放目标、开放范围、开放载体、开放流程、权责界定、数据服务等。在借鉴各国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实施方案。
制定法律法规界定政府数据属性。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保障数据开放最重要的工作,决定了数据开放的成败和质量。数据开放关系到作为开放主体的各个部门,因此,必须先对数据资源进行分类,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知情权以及占有、出售等问题的法律责任。针对数据的权属问题,研究数据开放的费用问题,确定哪些数据可以免费,哪些数据需要收费,收费数据的费用构成及依据等。此外,还要界定数据和隐私问题,针对敏感性数据确定不开放的依据,确保开放数据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
篇6
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两大理论体系的对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差别,两种理论体系的差别充分体现在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分歧。只有深入分析这两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分歧点,充分吸收容纳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合理的基本内容,才能够在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重建中寻找到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方法论体系,经济学研究才能解决时代所赋予的新问题。
一、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特性:抽象特征和唯一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因而必有一个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等共同构建的完整的结构性知识,逻辑起点作为理论体系中的“元概念”,它不但构成了研究对象中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矛盾,对于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基本的制约作用。
关于逻辑起点的特征,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曾提出三条质的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黑格尔把最简单、最抽象的“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所谓“纯有”就是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的概念。他指出,“这个概念可以看做是绝对物最初的、最纯粹的,即最抽象的定义”。(1966:59)黑格尔以“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是与他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所分不开的。为了适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方法的要求,开端必须是最单纯、最抽象的东西。
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开端所包含的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性,指出“纯有”是有和无的统一。黑格尔说“开端包含有与无两者,是有与无的统一;——或者说,开端是(同时是有的)非有和(同时是非有的)有”(1966:59)。矛盾在逻辑体系的开端中就已经存在,尽管还处于隐含的、未充分表露的原初状态,但是已经蕴含了整个进程发展的全部基因。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黑格尔在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思想,他说:“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1980:55)黑格尔在论述了他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思想后,接着特别提到了逻辑的开端,他说:“但这里须首先提出的,就是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1980:191)
黑格尔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这也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
对比分析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逻辑起点的三条规定性特征,可以看出,第一条论述的是逻辑起点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抽象层次;第二条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关系的本质抽象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第三条则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历史的社会关系的一致性,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应该看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要求,是基于自身的逻辑学、哲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关于理论体系中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就是从“商品”这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起点出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利用商品作为逻辑起点展开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多样性都以胚芽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之中,进而建构起经济学全新的理论体系。置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之下,关于经济学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应该在黑格尔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及经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表述。
篇7
我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运行方式,将政府与市场经济充分结合在一起,这是世界先例。对于我国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让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未来发展难以捉摸,然而正是这种无法预测让许多国家对我国产生危机感和认同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会是极大的,会让我国的经济陷入不确定中。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受阻的经济中获得成功,必将会赢得巨大的胜利。至于不确定性,我觉得政府措施会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制度。
一、凯恩斯主义和马歇尔经济并行形成双轨制经济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双轨制”特立独行,不寻同于其他国家,是一个以宏观政策为主导l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其他国家眼中,我国的这种特立独行的发展方针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从我国特有的环境中出发去考虑,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根据国家市场的需求制定规范,发展我国经济。
(一)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供给与需求
凯恩斯主义强调应该突出政府作用,运用看得见的手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但是我国政府并没有做到绝对的凯恩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政府起着引导的作用,其中的多个“五年计划”就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政府着重于强调控制大体宏观发展方向,而并不完全控制市场。于是,有的完全自由经济国家误解为我国是一个国有制经济国家,它们认为是我国政府完全掌控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存在,但是是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和保密技术而存在的企业,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而设立的并非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政府运用了一定的手段使得经济平稳运行,为我国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减小了企业的发展风险。中国计划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将是决定我国一段时间段内发展的方向。也正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存在,让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安全地发展。
(二)让市场自由发挥,充分释放市场效用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自由进行,人们可以自由买卖。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吸引外资投入和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让我国的经济更加活跃。政府在强调调控的同时也鼓励自由市场的发展,所以对我国有误解的国家并不知道,我们也存在马歇尔自由经济。近几年来不断开放了一些基础行业,允许资本自由进入投资,对于本国的保护产业逐渐减少,我国市场的自由程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寻求海外市场,让企业不断提高自我,增加竞争力,与世界企业相互比较,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吸引外资驻入我国使得我国市场不仅只有中国企业,还有外资和外国技术。
(三)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并行是发展中国经济不变方针
“双轨制”经济发展到今天,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正确的,我们会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宏观调控为市场自由提供保证,但是自由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不可定的,这必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需要有政府调控为其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够让自由市场正常安全地发展下去。“双轨制”可谓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重保护,既能够有自由经济市场的灵活变通性,又能有计划经济的保证安全性。但是,“双轨制”让许多经济学家都犯难,觉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预测性太强,无法很好地做出预防。但正是因为有“双轨制”的存在,我国经济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做出反应,面对问题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
二、规模经济和小微企业相结合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发展模式中我们不断追求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与此同时,行业与行业之间会产生部分的产业链间隙,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些间隙行业。所以,为了经济结构的完整,小微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微企业与规模企业之间很少会有竞争发生,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作为大企业的辅助产业,两者之间会相辅相成减少影响,形成中国式帕累托最优发展模式。
(一)促进大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在我国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开始意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确保我们的经济浪费是最小的,此时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就愈发重要了。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一次又一次进行产业变革与更新,迫使一些产业破产淘汰。现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领头企业,它们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有着优先的市场选择和竞争优势,这与它们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化息息相关。虽然现在的中国企业还不能完全进入规模经济的行列,但是许多企业已经纷纷加入规模经济化的企业进程中来。每个企业若想达到规模经济,必定要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才行,这样就迫使了一些企业离开这个行业,这对于本行业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好的,这会使一些企业能够低成本增加资产,完成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方便其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微企业填补产业空隙
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形成规模经济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需求是较少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又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就需要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个工作。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模式来说,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大企业存活,毕竟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规模经济对于人才的要求十分严苛并且需要的数量较少,并不能养活中国那么多人,此时就需要小微企业的存在。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都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特别是纺织与刺绣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江浙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小型企业,养活着一大批劳动力。在这个有名的小型制造企业聚集地里,你可以看见许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中国特色产品。而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独特制作形式,才能够让人们如此喜爱。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贡献,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小型企业灵活性极高,不仅活跃了中国市场,还易于进入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共同完成完整经济体系
作为一个大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不能够完全规范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经济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灵活变通能够减少自由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都是缺一不可的,规模企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可以调节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降低市场错误预测带来的损失,并且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与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中国经济市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要求比较低,可以自由申报建立,能够及时弥补市场中缺少的部分,而大型企业则较为稳定。所以,只有两种企业模式共存,才能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了解消费者市场,创造新消费文化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极其重要的生存条件,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改变原有消费传统,创造新的消费文化。
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中上阶层的消费者更喜爱外国产品,因为有些中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中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觉性,生产高质量产品,而并非忽略国内市场,将残次品留在国内而伤害中国市场。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消费者对外来产品有一定崇拜倾向,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中国消费者引以为荣。至于外国消费者,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生产不同层次的产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对于非发达国家则更看重商品的价格,其次才是产品质量,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坚持物美价廉的东方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外国市场。
四、中国当今面临的全球形势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断扩大贸易范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不断建立组织和实行各种新战略来突破我国经济的阻碍。然而,现在的全球环境也并不稳定,作为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自然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在的中国走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一)中国积极促进全球化进程,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近几年,我国开始不断开拓国外市场,不仅在原有的世界性组织里积极活动,而且还促使建立一些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性计划和组织。2013年中国开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建立亚投行,让中国在国际上又一次成为焦点,很多经济学家预测,这两个计划的实行将会把中国经济带上一个新高度。今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正式启动,众多国家纷纷表示加入的意愿,使得我国经济战略的实施更加紧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市场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不断寻找和开拓新市场。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勇挑重担开始策划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谋出路、作保障。
(二)部分国家不断阻碍中国全球化进程,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有目共睹的,这样的发展速度让许多国家感到惊叹和担忧。短短十几年就赶上甚至超越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程度,这让很多国家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变成了世界大国,这让西方国家不得不开始防御中国。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外贸官司不断增加,我国的国外市场和企业不断被压制,甚至不惜挑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想要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站在世界的前端,这个后起之秀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打压。在周边事端、贸易官司、国际地位都被不断干扰与阻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谋划出路,才能继续发展。
五、总结
现阶段中国是世界舞台上一颗新升起的明星,它的何去何从将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格局。“双轨制”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孕育,然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发展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创造新的消费文化,才能确保中国企业消费市场的稳定。对于国际环境的种种威胁,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才能够让中国经济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正常运行。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更加不凡,未来它必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篇8
1998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这份文件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即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价格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者租用政府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建设,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的,是一种由政府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的、只获取微利的普通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供应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某种政策倾斜来扩大住房供给,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优化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促进居民住房消费i缓解城市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矛盾;促进城郊结合部等特殊区域的发展。
但是,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销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目前的现状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和适用的特点,和普通商品房没有太大的区别:且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人群并没有享受到经济适用房应给予他们的福利。
二、基于委托理论分析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一)委托理论的基本概念。委托关系是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关系。如果当一个需要通过另一个人的行动来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那么委托关系就产生了。如果某个个体想获得某种利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只能委托别人替自己完成,那么这个人就是委托人,而后者就是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说,委托人通常处于信息劣势,而人处于信息优势。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契约发生前,契约一方隐藏自己的私有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契约发生以后,契约一方选择有损于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动,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激励合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二)分析开发商在项目建设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在进行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中,经济适用房的运作不是由非营利性机构来封闭实施,而是由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来运作,这本身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为政府和开发商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再分配的形式,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体制所追求的是公平合理的居住状况:而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角度来看,开发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质特性,不管是开发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商品房开发直接表现为较高的利润率;而经济适用房是在不突破利润率上限的前提下,借助于规模经营、优惠的土地取得成本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实现高额利润。政府和开发商基于这样的制度条件而形成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初期目标产生较大偏差。
目前所采取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模式是政府通过给予经济适用房开发商一定的财政补贴,如划拨土地、税费减半征收等措施,来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开发商则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销售等全方位的工作,在要求的利润空间内制定销售价格;政府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开发商来开发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根据政府的相关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签订开发合同后,政府无法直接观察到开发商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开发商通过提高开发标准、扩大商品房的比例、提高价格、隐瞒经济适用房性质等违规行为来欺骗政府主管部门,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利益,导致道德风险。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由于对项目的运作、资金投入、成本控制、生产技术等拥有较全面的信息,承担人的角色;地方政府因对开发商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处于委托人的地位。地方政府在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选择开发商时,因信息不充分会导致逆向选择。正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共同作用,不良开发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愈演愈烈,进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价格偏高和开发标准的高档化。
三、基于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概念。经济学里所说的“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广义而言,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更为高级的寻租方式则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类寻租行为往往涉及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整个寻租活动包括权力主体的设租和个体的寻租。权力主体的设租,即权力主体在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人为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不足,从而形成权力主体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这往往是从权力到金钱的过程。个体寻租,即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特权以维护既得利益的活动。寻租过程通常会表现为,由利益驱使获得权力,再由权力获得利益。
(二)分析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监管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和建设,国家给予了用地优先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开发贷款优先发放、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诸多优惠政策,自然诱使开发商们竞相向主管部门寻租,以“经济适用房”之名行“商品房”之实。而对于拥有审核开发商资质、分配经济适用房等权力的主管部门及负责人来说,一旦认识到手中权力的市场价值,“造租活动”也会伴随着开发商的寻租迅速蔓延。
缺乏制衡的权力运用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商品化,从而为寻租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和空白较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同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对寻租活动进行监督的效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更是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
由于受到经济租的诱惑和影响,在部分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规划过程中,也就难免因为要照顾开发商的利益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开发商为维护自己通过寻租获得的利益,就希望政府保持对土地等资源的控制权,或者通过某种“隐形市场”支配和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对市场的垄断及政府扶持下造就的企业垄断排除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不能良好地运行,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灵,给消费者和经济适用房市场带来潜在损失。
四、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篇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作为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无味、中途放弃甚至厌学等普遍性教学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突出性题。在此形势下,不断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一种既符合时展规律又符合师生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媒体技术也深入、广泛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使用。但是,这种深度教学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定位不准确及设计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使PPT教学媒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枯燥、知识理论复杂、学生互动参与程度低等特点,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需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规律,采用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二、互动媒体下的教学优势分析
其实,互动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课堂教学逐步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媒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息展示,通过远程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双向交互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单方在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所以,面对主流形势下的信息沟通与人机交互实践,要想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双向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体,采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使教学媒介服务于教学过程,还要使教学对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学媒介。
而互动媒体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具体的科学教学交互活动安排,从而使师生充分利用数据互动媒体设备与信息资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来看,其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及单向性教学模式,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三、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对教学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课题去设计所需要及必须经历的教学情境。在此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学流程,因此使教学的任务更加明确,使教学的目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实践环节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预设,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课堂教学群体之间的经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为共同制动教学目标、计划及优化教学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如下图为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案总体设计构架: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媒介设计
交互学习中核心是师生,基础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应该使用哪一种互动媒体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工具更为合适,同时要结合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及行为管理评价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以恰当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触和介入、加工、甚至内化教学信息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沟通工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始终,从而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体系。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过程中,选择具体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工具。与此同时,需要科学选择教学管理评价工具,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能够对互动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目标内容、支撑内容、交互规则等进行科学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互动媒体下的交互内容设计,首先需要学习者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从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设计者而言,首先需要对交互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类型、学习资源具体来源及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进行科学归类总结,以此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设计相关的支撑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自我独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包括行动操作手册以及教学互动方案指南在内的)交互规格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评促教。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师生交互设计是重点。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核心依然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学生的的学习认知能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情感交流态度的变化记录等。在互动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处于同一个教学维度中,因此互动媒体可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这种多维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甚至是学生与互动媒体之间的交互等,从而构建一个基于“人――机――人”的信息交互传播链条。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是基于不同学习差异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探索实践方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安排,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互及竞争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从上述师生交互模式设计分析中可知,其实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从设计目的来看,其本质上是不同学习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而达成共同学习意愿,从而通过小组角色互换、研讨甚至争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团队之间进行沟通、展示和汇报。从而以差异为前提、以个性为核心、以共性为目标,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达成统一的学习共识。
四、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讨式教学法
基于上述互动分析,本文为了设计一种更加契合互动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案,创新性地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构建的一种基于师生之间共同交互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研讨性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的学习局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及探究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学实施。
(一)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自发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实际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情况出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三备”,备学生、备主题及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习过与西方经济学相关联的课程,同时明确其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在此过程中还需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独立去图书馆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从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或纸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针对教学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在确定教学研讨的课堂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及纵向联系,从而使网络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目。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西方经济学课外读本或者杂质、媒体、APP甚至财经类公共账号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迁移能力、显示问题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检索和识别能力等。在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比较和借鉴等方式,加强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此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园论坛,还有网络平台中的各大门户网站、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等都要尽可能成为延伸学生学习链条的新领域,但教师需给出学生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免学生盲目学习。
(二)重视过程的考核导向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不愿将日常研讨性教学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最终绩效考核中。因此,导致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存在。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考核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纳入到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与传统的终期教学考评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可于互动媒体平台中设置各个环节的考核日期截止时间,从而督促学生强化自我考评意识。
(三)重视软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讨式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研讨式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小班教学,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加频繁的交流。对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互动媒体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从而加大对高校文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设施及互动媒体资源设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数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与教师及教学设备进行友好交互,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杨建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郭伟.基于云平台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5)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篇10
所谓经济学前史,我的概念是在亚当斯密定立经济学坐标之前的经济学萌芽阶段。在西方兴起的重商主义阶段,这是人类在脱离自然经济之后进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财富积累的加速阶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使全世界的金银货币通过贸易的渠道流向本国,是使本国致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种观点无论是出于资本家的贪婪还是精明商人的本能,或者是政治家的野心,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虽说商人不像农民那样从事具体的生产性劳动,但其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他们虽然依赖劳动人民的产品,但却是他们实现了产品的最大利润,商人使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看似的低买高卖的手段却实现了要素的最优配置,如果不是对于价值的那份贪婪式的追求,我们很难想象还会有多少的资源浪费会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威廉佩蒂告诉我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人的劳动、土地的价格以及资本的利息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他们似乎发现了创造价值的真正要素,不是商人的投机买卖,而是他们对于农业和商业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如何利用三类价值要素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历史走到这里,经济学似乎已经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纱,选择性的经济配置似乎已经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
二、古典经济学与边际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横空出世,她主要为我们阐述了三点。第一,分工生产,相互交换能迅速增加财富。在我们现在看来,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必然会提升生产的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价值财富,并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第二,劳动创造的财富随劳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当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劳动被认为是社会价值的来源,劳动的效率、激烈的竞争也被考虑到经济学的范畴之中。第三,分工与劳动都决定于资本,有资本才能分工,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本带来的设备改良极大的促进了分工的进步,同时,斯密也认识到资本来源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古典经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经济学最本质的定义,也是一直延用至今的假设。因为人具有主观性,而对于经济学规范性的研究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前提,这就是经济人。经济人追求的是利己,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利他,这种利他是整体追求利己的结果,也就是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后期的经济学表明,结构性及有效性需求的问题是贫富差距的结果,也就是在自由的市场中,贪婪吞噬了公平,自由竞争与自由追逐个人利益被看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富的进一步增长遭到了需求的瓶颈,社会的愤怒终于在德国演化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资本世界对于自身的反省,也是激起了经济学界分化的源头,人们认识到,价值财富的目的不在于生产出来,而在于人们能够享受起这些财富,如果剥削消灭了大众需求的能力,那么财富真的与垃圾没有区别。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积累引起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财富的增长不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在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之间寻找一种均衡,选择性的经济配置更要合理性,因此,边际革命产生了。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革命
所谓新古典经济学即边际主义经济学,它们在继承古典主义效用分析法的基础上,认为边际效用才是经济人决策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发展到一般均衡理论,形成洛桑学派,强调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在于市场整体均衡,但是这种边际的均衡还是基数效用论的,直到后来的帕累托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的概念,边际主义才开始有了正确的航向。
帕累托认为,效用是可以排序并比较大小的,同时不同的人的效用水平也存在差异,并可以通过距离原点远近来表示。如此细化的数学方法引入,使得经济学问题的解决显而易见,这一点在帕累托解释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时候更是显露无疑。另外,帕累托在解决社会分配问题方面提出只有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才能够实现国民收入重新分配或者收入均等化,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他提出的帕累托最优也是指导社会改革的基础。
在我看来,帕累托之所以能对前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如此之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巧妙的运用了数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这种直观无暇的解释方法在当代应用的体现就是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使得主观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客观无可争辩的模型来替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帕累托完成了近似于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定义,有了这种坐标式的指引定位,未来的时代必将是飞速的。
四、当代经济学与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能够被迅速接受的原因还在于满足了当时经济大萧条的需要,解决了时代的问题,但是这种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似乎违背了经济自由的原则,进而被当时的部分经济学家所反对。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能够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次就是促进投资的低利率政策,由此也就出现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要点在于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杠杆效应,国家投资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是循环而持续的。利率政策就是货币政策,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唯一要避免的就是流动性陷阱对于货币的吞食。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的干预,凯恩斯经济也在为竞争构建规则,也就是新的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这也被经济学界标榜为第三条道路或者是经济人道主义。
由此西方经济学也就迈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增长时代,这里的计划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规划,相比较原来的经济漫无目的的增长来说,经济的有效增长可以被人们测算出来,这就使得经济学再次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类似于当年的马歇尔,这时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进行了再次的综合,时代的推手就是当年西方国家陷入的滞涨困境,因而,历史也就进入了后凯恩斯时期。他们所强调的现代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把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定义为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创新,同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主义学说也是对于凯恩斯货币政策的时代性发展,并看到了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内不同的调整效果,最后认为只有奉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才会是经济有秩序的增长。
后期诸子百家的经济增长理论不胜枚举,在此不做赘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经济学的历史阶段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追求,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但是经济学唯一坚守的就是对于经济增长的热爱,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时代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本身的那一份坚守,才使得他们能够被历史铭记,并指导当代人民进行合理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同时也只有经济理论得到大众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增长!(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8(05)
篇11
一、对房屋租赁市场供求的影响分析
假设:(1)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是Xm2/人;(2)房屋租赁市场中的均衡价格是P*,均衡数量是Q*;(3)廉租住户在均衡价格P*能够租到的房屋面积为Q1;(4)当廉租住户对房屋的支付能力与市场上的房屋租金存在差异时,租金补贴补全缺口。
(一)廉租住房租赁市场中租金补贴的供求影响
首先,租金补贴是政府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来提高廉租对象个人支付能力,以实现增加其对廉租住房的消费。横轴表示租赁房屋的数量,纵轴表示租金的单位价格,D1表示刚开始时一个廉租对象的需求曲线,S表示廉租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由于廉租住户收入预算有限,只能在租金降低到P1才能负担起X量的房屋,由于目前市场租金价格是P*,因此存在(P*—P1)的租金缺口。假设政府租金补贴量为(P*—P1),相当于增加了廉租对象的收入。如果廉租对象将租金补贴用于购买住房,则市场上房屋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D2,在供给不变仍为S的情况下,市场租金价格将上升,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由此可得知,房屋实际消费量有所增加,增量(Q2—Q1),但廉租对象最后是按照P2的房屋租赁价格住到Q2的房屋量,达不到X的住房保障标准。
■
图1 租金补贴配租方式的供求效应
因此,如果要使得租金补贴配租方式达到理想效果,第一,消费者能在市场上找到低租金的房屋;第二,得到租金补贴的低收入家庭能够自觉将其用于房屋租赁而不是其他用途;第三,市场上房屋供给充分。
(二)廉租住房租赁市场中实物配租的供求影响
首先,实物配租是政府通过直接定向给廉租对象提供住房,减少了市场上的房屋租赁需求,最后对市场供求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租赁房屋的数量,纵轴表示单位租金价格,D表示市场需求曲线,S表示市场供给。以P*和Q*分别表示房屋租赁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假设有N个廉租住户,市场上所有廉租住户在P*的价格上能消费N·Q1。届时,政府通过实物配租将租金价格小于P1补足廉租住户相对于设定的保障标准X之间的差异(X—Q1)。政府的这种做法是游离于市场运行之外的,因此减少了廉租住户的对市场住房租赁的需求。因此,市场需求由D向左移动为D3,Q*—Q3=N·Q1。由此可得知,房屋租赁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下降。因此,如果要使得实物配租方式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支持正常供给的市场途径和谨慎筛选廉租住户。
■
图2 实物配租方式的供求效应
二、对廉租住房资金分配的效率分析
从两个方面考察廉租资金分配效率,一是住房面积达标率,指的是廉租对象可选择的住房面积与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的比率;二是资金使用效率,指的是廉租住户的收益与政府支出的比率。假定:(1)廉租住户的预算收入为Y,有房屋H和非房屋N两种商品类型;(2)市场上房屋的租金价格是Ph,非房屋的价格是Pn;(3)廉租住房的保障面积标准为Hx。
(一) 实物配租的分配效果
假定政府配给廉租住户的住房面积保障标准为Hx,单位租金为Px,则个人需要支付的房屋租金R=Hx·Px。一般情况下,只有R≤Ph·H0时,廉租对象才可能申请廉租房,否则很难压缩其他商品的消费支出以扩大住房面积。因此在Y不变时,R≤Ph·H0,购买非房屋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或者上升为Nx,即Nx≥N0。E(Hx,Nx)是廉租住房保障下的消费选择点。如图3所示,E和C的效用是一样的。政府以实物配租的方式使得廉租住户的房屋租赁达到Hx,给廉租住户增加了Y2的现金补贴,Y2=Ph·H0-Px·Hx。Y3是政府提供Hx的成本,即Y3=Ph·Hx-PxHx。因此,Y2/Y3则表示廉租资金使用效率。Y3-Y2=Ph·(Hx-H0)>0,说明了政府支出没有充分地转化为廉租住户的收益,因此(Y3-Y2)就是损失了的廉租资金使用效率。
■
图3 实物配租方式的分配效率
因此,在实物配租方式下,虽然住房面积达标率能保证为100%,然而政府的资金分配效率损失较大。
(二)租金补贴的分配效果
如图4所示,当政府不限制租金补贴用途时,如果政府通过支出Y3的现金补贴,增加了廉租住户Y3的收入,此时预算线将向右平移到I3,资金的使用效率等于100%,然而由于缺乏对廉租住户住房面积的约束,D(Hm,Nm)的效用是最大的,但是Hm小于住房保障标准Hx。当消费组合点落在EK之间时,廉租对象获得的效用大于等于等量资金下实物配租的效用。当消费组合点落在EK之外时,效用是劣于同样情况下的实物配租,有可能发生住房面积多于补贴标准或比补贴前要少的极端情况。
■
图4 租金补贴方式的分配效率
因此,在租金补贴方式下,房屋租赁不能达到廉租住房保障的标准,会出现过少或过多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实物配租来说,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甚至能够有100%。
综上,通过多角度的对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分析,明晰了两种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对廉租住房制度的创新和改善提供了便利。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配租方式经济影响的优劣,要全面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选择配租方式。
篇12
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理论得以统一的一般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所谓均衡,萨缪尔森作了如下解释:“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1]均衡理论可分为两种假说类型:一种是如何建立均衡状态,即获取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小)值时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均衡分析又称为“最优化”问题,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成本最小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例如微积分的导数、线性函数等。另一种是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所经历的途径[2],它研究参数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实现均衡的动态调整行为,例如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如何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当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行为变化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化等,一般使用图形和文字说明。按照难易程度,这一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单个的、一般的市场入手,通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3],也会对特殊市场进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最后是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均有应用,其中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成本最小化)、厂商行为(利润最大化),以及均衡国民收入属于第一种类型;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及变动属于第二种类型(见图1)。
二、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教学难点与效果
(一)“教”的难点
1.类型区分。对于均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给,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义会有所区别,例如第一种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数理的观点求出极值条件而不仅仅是需求等于供给的简单理解,学生在区分类型方面缺乏经验,教师在定义诠释时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
2.学法分歧。均衡理论基本上是通过图形进行推导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图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较和归类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例如文科生)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向于死记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究图形。这种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难”与“重”的把握。均衡理论的分析过程难易程度不等,由于学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难度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减少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甚至避而不谈,而重点内容既包括简单的,又包括复杂的,如果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不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达不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供求变动的四种情形,对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十分重要,但有的学生会认为太难而不去理会。
4.评判标准。均衡分析基于经济假说的系统建立,案例答案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换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或是纯文字叙述,或是图形描述,或是数量模型计算,而有的学生趋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复习使用。
(二)“学”的难点
1,数量知识。均衡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模型(图形)或数学推导将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逻辑性强,系统严密,本身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推理能力。但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中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时半刻很难消化。
2.图形含义。无论是最优化分析还是市场供求分析,都依托了大量的图形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也以英文简写的形式出现,例如“P”可以代表价格或者产量、“S”可以代表供给曲线或者储蓄,“T”、“A”、“M”的含义分别是“总量”、“平均量”、“边际量”,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字母的经济含义,有的甚至不能将图形、公式的含义同教材上的文宇描述统一起来。
3.语言转化。均衡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有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由于在陈述时往往需要转换为数学语言,由此推导出解值后又要还原为经济解释,例如对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的把握,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将MR(或MC)理解为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要从微积分的角度计算收益(或成本)函数的导数得出具体数值,不少学生达不到语言转换的能力要求,在论述或计算时常常花大量篇幅同义反复却始终抓不住要点。
(三)教学效果
1.“教”疲“学”劳。如上所述,均衡理论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微积分、英语、金融等综合知识,对初入大学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课程,大脑思考的负荷较大,整体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赶进度,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合班授课,两至三节课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体力、脑力上的考验。
2.课堂气氛偏严谨。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微积分的解题经验,对均衡理论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很不平衡:在涉及简单的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较高,踊跃发言,而在涉及导数、函数的数量分析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够与教师响应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缺少回应。
3.考核结果两极分化。均衡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卷面考试中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会达到50%―60%,题目形式以计算题、图形说明为主,因此,卷面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均衡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的考核结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得高分(优秀)与低分(不及格)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偏高(见表1)。
三、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限制数学难度
如上所述,均衡理论分为市场供求相等和极大化原理两大类型,针对市场供求均衡的这一类型,要尽量避免运用数学语言,多用文字阐述处理,辅之以必要的图表,从而克服学生因缺乏数学准备而面临的学习困难。在解决极大化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微积分的论证虽然不能舍弃,但可以限制在初级水平,例如一级导数的运用,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分析的严密逻辑性即可。
(二)经济实例导入
均衡理论中的数理分析,是降低学生理解力的主要原因,而案例尤其是经济实例导入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这一原理与经济现象、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通过举例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解释偏好、效用及需求,更容易让其接受之后较为抽象化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又如宏观部分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引入央行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理解。
(三)简明图形教学
均衡理论的深浅难易与图形描述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图形的简单性。简洁明了的图形,配以几个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克服不愿研读图形的惰性。二是图形的对比性。在均衡分析中许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均衡的形状,各个市场的供求曲线,等等,通过图形对比,学生不但能及时温习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四)概念对比教学
在均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次接触许多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例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预算线与等成本线(见表2),这些概念要么文字表述类似,要么图形相近,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因此需要在授课过程别加以比较对照,区别这些概念各自所涉及的变量和内涵的不同,对英文简写也加以比较。
(五)增加实训过程
均衡理论的课堂实训,是指由教师布置特定主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并进行观点说明,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对复杂的均衡理论普遍缺乏自信,如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图形绘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能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例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4],从而实现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的目的,减少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
(六)适量课后习题
我认为,课后习题的传统教学法在均衡原理的学习阶段有其必要性:一是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与习题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均衡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微积分的导数与经济学的边际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惯将数学融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完成各式各样的判断题、选择题才能真正巩固,例如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何随着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画图分析才能确保结论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辞典[Z].京华出版社,2001.
篇13
结合图1-1可以看出,“经济模型”“工会”“成人教育”词频较高,在1981-1990这一时间段内显得较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也密切相关,自80年代初卢卡斯将人力资本概念简单定义为一般的技术水平,并且提出人力资本的获得与积聚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在工作中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变量代表后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而然也没有可用数据。通过研究发现,1981-1990年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偏向于通过构造经济模型来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与教育经济相关的问题,完整的数据和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1991-2000年间,“人力资本”“培训”“教育技术”“学校财政”这几个词的词频较高,较受人们关注,处在学科前沿。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西方教育经济学自90年代开始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教学内容、理论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成效,人们必须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先进的教育技术正日益增加对非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的要求,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学校外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1991-2000年间,国外教育经济学受到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前沿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研究从单纯研究经济模型转变为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本人文因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以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挑战。
2001-2011年间,“新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需求”“教育产权”“教师工资”等词汇频次和中心度较高,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调查数据的丰富,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占据经济学前沿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加拓展,尤其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十分有助于对学校微观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学校如何在经营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当今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1世纪的国外教育经济学大多将教育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出台相关联,并且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问题研究更加微观、明确。
总之,西方教育经济学由于发展比较早,学科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与经济的互动研究比较深化,相关基础研究比较充足,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以及全球情况,与政府公共政策也比较贴合,相比之中国教育经济学来说,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国外过分的依赖经济模型和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来解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点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