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

高中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技巧,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1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文言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

如今,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高中教师把文言文看成是阅读的工具,教学缺乏人文性。

1.2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需求相分离

在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分离。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启示,提升自己。如果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需求相分离,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3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不合理

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无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教师忽略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2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对策

2.1丰富教学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不大。要想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教学情景。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句话表明,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一部分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文字转化成图片或影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的眼界。如果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分离,那就失去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案例:《滕王阁序》又名《滕王阁诗序》,该文章的作者是王勃,文章主要描述了滕王阁一带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作者王勃的纪录片,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王勃是儒学世家,六岁就可以写文章,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后来,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写下了《檄英王鸡》文,不料这篇文章惹怒了唐高宗,王勃就此被赶出了沛王府,并把他驱逐出了长安。相对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应该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学习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学生可以从文言文阅读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查阅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合理制定文言文诵读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阅读,学生可以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言文所包含的情感,领会文言文的主旨思想,积累词汇量。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明确文言文的发音和断句,了解文言文的大概寓意;其次,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感彩,声情并茂地朗读阅读内容。教师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制定文言文诵读策略,提高文言文诵读的效率。

2.4合理制定文言文欣赏策略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导学生品味阅读内容,详细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学生必须学习会欣赏文言文,才能真正领悟到文言文的真谛。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总结文章重点,这样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案例:《鸿门宴》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司马迁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就是这位失败的英雄。文章内容生动精彩,吸引人心,给人带来崇高的阅读享受。如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就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领悟文言文的真谛,体会文言文的佳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感同身受,提高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2.5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学校可以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课,分享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很多高中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都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3结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是高中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教师应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学校还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尚晓菲.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篇2

1.2 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2.来自学生的问题

2.1 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2 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随着年级的升高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我认为必须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方法应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性。

1.导课要引人入胜

教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了解学情,诊断学情,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导入课题的方法有许多,如“谈话法”:教师通过讲述成语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展示法”:即展示有关教学挂图,教学用具,播放有关影视画面、动漫音乐、歌曲、或者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相声、课本剧等,将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情境中;“测检法”:即教师通过问答、研讨、辨论或通过作业题、检测题来把旧有的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自学法”:即教师布置具体任务、指定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其他工具书、历史文献资料或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学习方式、技术手段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总之,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2.诵读要心口合一

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3.分析要深入浅出

分析指教师可以选择运用各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弄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弄清课文的情节线索、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环境场面等。只要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训练式等诸多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它的唯一宗旨是用最简洁的办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掌握知识。

4.鉴赏要含英咀华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述说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归纳、总结、述说课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评议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优点或不足之处如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时代、阶级局限性等进行评议;“迁移式”: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与其他课文、文章进行类比、对比,了解课文某些方面的特色;“感悟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欣赏感悟课文的主题、结构、意境、人物塑造等形成的鲜明艺术特色。

篇3

师: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是如何写这幅田园风景画的和谐?

生:乡下人家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

生:乡下人家还能与红霞、微风、鸟儿做朋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吗?再结合上下文来说一说。

生:第4自然段中,捣衣的妇女与水中觅食的鸭子的和谐。

生:第6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纺织娘为人们唱催眠曲,也是一种和谐。

师:乡下人家的和谐是那么美好,那生活在县城的我们,和谐之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上学过马路时,我按照交通规则来走,这是我与城市的和谐。

生:坐校车时,我和同学都能按秩序上下车,这是我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师:由此看来,和谐无处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着这份美好,再来赏析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围绕“和谐”一词,我试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本语言,来理解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美;另一方面,我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文本用语的精当之处。文本语言的习得从文中来,反观生活再回到文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二、 指向言语模仿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并挖掘文本语言隐藏的训练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模式来表达生活。此类言语模仿,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作句式训练,还可以抓住片段进行仿写。我在教三上的《秋天的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设语言的生长点:

师:仔细读读课文,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师:课文又是如何把这些颜色写具体的呢?读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都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师:除此之外,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呢?拿出纸,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看谁能把句子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

在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写作手法,并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句式训练,试图通过言语模仿,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进而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三、 指向言语创造的运用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是学生借助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对文本语言加工、润色的实践过程。

对于言语创造的运用,可以是语言材料的重组与内化,也可以是语意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我在执教三下《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在反复诵读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基础上,我紧扣文本语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巧构言语创造的突破点。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爸爸说的话。

生:太阳落山。

生:鸟儿飞行。

师:不管是爸爸说的,还是“我”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我们也时时刻刻处在时间的河流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

从文本到生活的无缝对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意的丰富与拓展。面对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再加上有文本的示范表达,这让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上个星期,我到肯德基吃了,虽然还会再去吃,可再也吃不到上个星期的肯德基快餐了”;“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本子再也回不到没破前的样子了”;“现在,小学生太累了,再也回不到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化理解,还是内心表达情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

四、 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

篇4

(二)高效阅读能促进快速理解

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快读书比慢读书更能理解读过的内容。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以不变应万变,高效阅读基础有了,水到渠成,高效解题不再是问题,高分高能高效,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语文课改的根本就是阅读教学的改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解题亦不在话下,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数量上涨,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

二、高效阅读教学的程式

(一)固定程序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高效阅读也不例外。依据定势理论,固定程序阅读法把阅读分七个关键点: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新思想和读后启示。正所谓熟能生巧,把这种阅读程序固定在脑海里,成为一种阅读习惯,遵循着内在的规律,便可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当然,在实际阅读中会也要根据阅读资料的变化做适当调整改变。

(二)计时量化阅读

在熟记阅读七个关键点后,就要进行计时量化阅读。所谓计时量化阅读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调动和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动机,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计时量化阅读的方法如下。(1)拿到材料后,不能翻看,待听到“开始”阅读的命令后,开始阅读。(2)阅读后抬头示意,并记下自己每分钟的字数即阅读速度,要求用平时的阅读习惯一次性阅读,记下速度后不能重复阅读。(3)阅读完材料后,闭目回忆文章内容。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语句,整合答案,完成测试题。(4)每人计算出自己测试的三个数据:阅读速度(文章字数/时间),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此外,笔者为每个学生都设计了一份训练档案(见表1),结合考试设计十道题,当堂完成训练,计算自己的分值。由于实现了量化,每次训练都可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速读(计时阅读)、精答(笔答测试题)、严判(根据统一标准判分数)、细算(计算出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四个步骤。小组长定期检查组员是否有进步,跟踪调查,做好记录,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要协助分析学生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高效阅读可操作性极强,所选文章内容宽泛。起步阶段可选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此后,逐渐中期选择科普类或者人物传记类文章,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以便学生提高。

三、高效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速读整体感知阶段(一年级上学期)

第一节给学生播放学习的视频资料,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行为规范与快速阅读的意义,熟悉并牢记上课流程,拟写班级阅读口号。明确强化如下要求。(1)阅读目标:合格速度>600字/分,最终目标为1600字/分,同时理解率>70%。(2)明确阅读效率的计算方法:阅读效率=速度×理解率。(3)熟记七步固定程序,解题即照单购物。(4)要有积累本和习作本。(5)明确奖励机制。第二节开始至第六节进入速读正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文本字数由600字逐渐上升到2000字,选择较为浅易且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全部选用选择题,每节课训练两篇,五节课共训练10篇,篇目已经确定,有《生死攸关的烛光》《鲁迅先生记》《第一支玫瑰花》《伞》《离别的礼物》《第一次挣到的钱》《别让你新奇的念头溜走》等。

(二)第二阶段:速读强化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开学第一周为速读强化周。课堂基本板块不变,但阅读文本字数由900上升到2500,每节课训练两篇,难度适中,题型全面。经过一周的强化,学生对速读模式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可以指定篇目课下进行阅读,然后利用3、4月份每周五课上时间集中训练一次。(2)一年级下学期3、4月份每周四第七节安排一节快速阅读研讨课,利用第八节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研讨,以便更好地使高效阅读与教材篇目、校本教材等有机结合。(3)一年级下学期4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速读大赛,从每班抽取3~5名代表,以答题的形式赛出高下,选出学校的速读之星。

(三)第三阶段:复述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一年级下学期5月份进入复述阶段。5月份后两周的周五和六月份的周五课进行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这一阶段选文难度与审美趣味要比快速阅读强一些。在学生复述基本达标的基础之上,即符合七步固定程序,语言流畅,要求学生把复述材料和写作适当联系,可以写300字左右短文,或谈感想启示,或谈素材的运用方向,把读写结合起来。(2)一年级下学期5、6月份依然保持每周一位教师做一次研讨课的惯例,围绕复述进行研讨,及时交流研究复述中师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过渡。(3)一年级下学期6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复述大赛,可由班级推荐代表参加,最后选出学校的复述之星。(4)利用6月最后一节阅读课进行复述检测,主要由学生当堂复述表现来评定,评选出复述之星。

(四)第四阶段:速读加复述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利用四节课,选用八篇文章,除了进行速读必要的训练之外,由浅入深,梗概复述、程序复述、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四种复述方法加入其中,在此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写出材料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所给素材的运用方向,还可以将文章浓缩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加入适当议论,形成议论文的片段,储存在作文素材本里。

(五)第五阶段:精读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10月份,精读第一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小说,进行精读第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在设题上:前两节四篇文章侧重在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上,后两节侧重在主旨和艺术手法上。11月份,精读第二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散文,进行精读第二阶段的训练,教师在挑选散文文本时,注意照顾全面,例如:抒情性的、说理性的……,前一节课,要求注意散文的形散神聚的问题,后三节注重主旨和艺术手法。12月份,精读第三阶段。利用四节课,进行科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讲解不同文本特点,根据文本特点命题,按学校安排的课时进行训练。1月份,精读第四阶段。利用四节课,将高效阅读和专题复习相结合,利用两周时间进行文言诗文训练,一周文言文阅读训练,注重考试方向,侧重文言翻译,强化理解率。诗歌鉴赏用一周时间,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高效训练,速度和理解率都要强化。

(六)第六阶段:解题阶段(二年级下学期)

1~2月份,解题第一阶段。利用每周两节课,依次进行小说、散文、科技文、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技巧训练。3~4月份,解题第二阶段。3月份前三周进行文言文答题技巧训练,3月份第四周到4月份前三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训练。4月份第四周,将整个高效阅读进行总结、盘点,并总结出考场如何进行高效阅读、高效答题的方法。

四、高效阅读教学的成果

(一)同年级对比实验取得的成果

在一、二两年级内,笔者对所带一班、三班进行对比教学。在一班主要使用高效阅读教学,而在三班中仍然使用普通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对比,一班同学在阅读量、阅读速度、理解率上均有明显提高(见表2)。在四次期末考试中,一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106分左右,三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分在98分左右。一班学生普遍反映,进行高效阅读教学,阅读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对课外阅读也更加感兴趣。许多语文问题,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高效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更适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

篇5

2 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自身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方式,两者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密切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并且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对教师来说,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方法。

2.1 语音诵读法

所谓语音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重视吟诵,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验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传统经验与现今无数教育的事实均证明,文章的内蕴与作者的匠心,只有通过读者的诵读品味才能感受得到。

进行诵读教学要做到:第一,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它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二,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生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而有语气。

2.2 互动对话法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痼疾和弊端,促使人们迫切需要解决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双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的权威并非凭借外部制度的确立与保障,而是应该通过教师内在的人格力量加以维系。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

在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过去与现代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真理的表达,看到对生命的种种解释,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主体对于一个客体的单纯介入的过程,而是在对话基础上自我揭示行为和价值生成过程,它使精神成为统一体,使历史成为现实,使人成为人类,使生活成为永恒,也使教育成为现实。在语文教学中,各种不同观点、思想的冲击碰撞与对话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其所追求的教学内容。它既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独立思考,也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谈话主题,有较好的现场调控能力。

2.3 参与研讨法

参与研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讨论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

在教学余秋雨的《道士塔》时,“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处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这句话如何理解?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同学说:“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这是我们的民族悲剧。”,有的同学说:“如此灿烂的文物都让不懂文物,不知道什么是爱国的小人物王道士掌管,这是一个民族悲剧。”他们的理解都有道理,教师充分肯定他们的个性解读,如果把两者观点整合起来会更好。

篇6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觉读书的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研究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主挑选具有意义以及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阅读。此外,学生应该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将自身的阅读视野以及文章种类有效突破,最终将自身针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有效提高,并且能够将自身创造性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在此过程中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将教材文章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选择类似的文章展开阅读,之后从学生选择的文章中,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要求教师也要将自身阅读兴趣提高,能够针对某篇文章同学生之间展开探讨与交流,通过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钦佩感,从而可以做到在自身思想方面对学生加以启发,最终能够有效达到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目的。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1.探究关键词句。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语文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三类词语,即: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这也是很多作家都一直锤炼的一种语言,可见这三类词在整个文章当中的作用与地位。

2.重视文本研究。教师在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的研究,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从文章的体裁、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文章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探究文章,在了解文章不同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探究文章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其原因在于很多文章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并不单一,为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延伸对文章的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

三、合理设计问答教学模式

1.多元化问题情境设计分析。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就需要做好问题情境的开展,问题情境如果不存在,那么更不要谈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或者充满疑问,他们才能够对问题有解决的欲望。因此,情境设计要富有一定的创意。但是,如果问题情境缺少创意,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就很难被激发出来,更是很难取得探究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问题全盘抛出,必须要注意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够被完全的、充分地激发出来。设计具有创意的问题情境,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增强提问效果。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本身进行一定的思考,并认真把握与体会文章内容与含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同时,教师还需要避免提问的时候出现问题过于单一的现象,也要避免问题出现无效性。例如,在《死海不死》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知道海并不是生物,但是为什么叫做死海呢?”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却觉得非常有趣,他们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也就对文章探索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课堂效果自然会被提高。

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通过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多元化问题情景的设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确保课堂提问具备有效性的特征,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深层含义,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新课程.中学,2012,(5)。

篇7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篇8

一、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往往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重,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挖掘出自己独有的阅读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模拟情景,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对学生设计教学计划时,要结合传统教学的特点,开拓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中的主体,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开放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畅所欲言,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获得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在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运用到多媒体。将枯燥的语言转换成生动的动画、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小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狐狸和蝉》一节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同时用笔描绘出阅读到的情景,等到上课时,教师在多媒体放映中,将画面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能加深印象,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阅读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小学生的口语练习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大声朗读,对阅读好的同学,教师要进行奖励,对阅读不好的同学,教师也不能指责,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备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起主导作用,只能适当进行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课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个群体,思想还很不成熟,思维处于很活跃的状态,仅仅依靠自己学习,往往效果甚微,这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将他们带入到阅读的世界中去,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遵循课本,不敢创新,这从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去大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多写日记和观后感,还可以为学生在教室设立一个课外阅读与体会专栏,在繁重的课业之外为学生开创一个放松的空间。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上还不是很精通,表达也不能尽善尽美,教师在这些方面就可以适当给于指导和讲解,通过一些经典篇章对学生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感知能力。但是语感时不能训练的,这需要学生长期积累的经验,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经验,这些日后都是很宝贵的素材,长期坚持,语文素养必然提高。

三、互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行互助教学。所谓互助教学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竞争与合作。这样既能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又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可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要督促学生之间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通过课堂内外的积累丰富自己的见识。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论是以师生互助的形式或者是以学生之间互助的形式,都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让他们愿意自主的进行学习,课外阅读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阅读是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个主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也要适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他们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增进师生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篇9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篇10

一、展开个性化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还影响着他们其他学科的成绩,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而要想真正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激发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文本进行阅读。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有趣的文本,甚至还有一些经典的小说、神话故事等,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让高中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在确定学生对这些文本感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名著,或者是与课文作者有关的其他有趣的著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课外读物,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促进高中生的阅读积极性,实现个性化阅读。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课外活动,比如在每次语文课开始的五到十分钟内,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推荐一些有阅读价值的读物,或者是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活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展开阅读,让高中生实现个性阅读。

二、展开探究性阅读活动

高中生直接面临的就是高考,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这种评价方式,但是高考依然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高中生的阅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阅读是帮助高中生在高考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只靠个性化阅读活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性阅读方法,使高中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有用信息,并将被动变为主动,解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指导高中生展开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文本,然后以问题或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文本内涵,深入体会文本情感,与作者在心灵与情感层面产生共鸣。

三、展开阅读做题技巧教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学会探究文本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在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在实际的语文考试中。而阅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的命题方式比较开放,学生的思考角度也各有不同,但是仍然在一个框架之内,即命题方向主要指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取向等。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阅读做题技巧训练,让学生的答案更加规范。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技巧的指导下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阅读考查,从而获得自信,在阅读时也更加积极。在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握阅读方向,在文中筛选并提炼出文本的重点信息,明确阅读目标。在师生之间出现异议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切不可直接否定学生的思路,而是要与学生讨论,协商解决阅读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向素质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具备持久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应对阅读考试。教师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培养出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自愿展开阅读训练;教师要展开探究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提高他们的阅x能力;教师要展开以训练并提高高中生阅读做题技巧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篇11

一、少教多学,不只是课内

有专家言:“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前’和‘课后’。”的确,好的语文学习,不拘囿于一时一地,课前课后都应该和语文“耳鬓厮磨”;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中的“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特点,更决定了学生有更多自由:自主预习权、课前搜集资料权、课后探究延伸权……如此,才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小中见大”,学习才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更富有成效。

比如,人教版语文《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上课之前,可引领学生上网查查:“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等诗中意象,或资料,或图片,或视频;课后,可以让学生搜搜与“丁香”有关的诗句读读,如李商隐的《代赠》,李Z的《摊破浣溪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让学生自学的触角扩展到课外,扩展到网络。

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塑造一种意象,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前学习“菜单”。这份“菜单”中,一定要为孩子们“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文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响、广播、电视、书报杂志,拓宽学生学习和引用语文的渠道”[1],这一切,靠老师的“教”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靠学生的自学和多学。所以,少教多学,不只是课内,而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

二、少教多学,不只是识记

不能认为,熟读甚至背会了诗歌,熟记了诗人背景、代表作和写作手法,就是对语文的负责,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未雨绸缭”。在有关“字词句篇”的识记、背诵之后,学生如果能在心灵、情感和品性方面得到多重滋养,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幸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少教多学”这种理念的支撑。

比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那么,学生就不会仅仅在识记和背诵的圈圈里打转转,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宽、更远、更多维的地方,至少,学生可以触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康桥,知道徐志摩于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2.自由探索《再别康桥》的情感美、画面美、音韵美、建筑美。

3.进一步了解康桥和徐志摩的“精神联系”: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细究以上内容,不需要学生反复背诵,却在学生的情感深处留下点点划痕,让学生扎根在文人生态的根系中,进而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维他命”。可见,少教多学,不仅是文学常识和字词句的死记硬背,更应该是孩子情感、心灵和品性的多重浸润和滋养。

三、少教多学,不只是课本

一首诗学完了,但那不是完稿,不是谢幕,而是一个新起点,是新的索引和新的延伸。把书读厚,即学习的人给“书”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观点和疑问,应该成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视点和理念之一,现代诗阅读,要像韩军所说的那样: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2]。

仍然以《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和延伸。

1.走出康桥:课外朗读《走出康桥――志摩的诗》之《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和《偶然》。

2.挑战康桥:

(1)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其中的一节诗;

(2)以《童年的____________》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新课改视域下的现代诗教学是动态多元的,并且是一个不断探究延伸的空间。现代诗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适合于学生“少教多学”,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自我扩展,并且在这种弹性的促进下不断延伸、不断向“新的陌生区域”挺进。语文教师自己少讲一点,引领学生自主自悟,学会建立,利用和享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由扶到放的路上渐行渐深,必将惠及语文教学,惠及学生,甚至必将惠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

篇12

LI Xin LI Xue-hua WANG Li-hua JIN Xiao-hong MO Xiang-lun ZHAO Lu-cheng

(School of Min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Abstract】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a kind of cross-discipline major with developing rapidly and knowledge updating rapidl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untry "The Belt and Road industry" and "going out"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 ?have?put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make the graduat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major construct a comple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 words】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1 交通\输专业与《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1-4]。如图1所示,现代交通运输专业除了传统的交通工程建设、规划和行车组织等知识体系外,往往还引入不同的研究视角,包括人流、车流、物流的角度,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角度,人、机、环、管的角度,机电信号设备的角度等[5-6],从而形成工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兼具的学科体系。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交通运输已成为文理兼修、发展迅猛的交叉学科领域。

科学研究方法是国内外高校普遍认可的科研实践入门训练课程[7-10],在海外大多数高水平高校当中,即便是所谓的“文科专业”――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方法也已成为重要的支撑课程,甚至已形成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吴建南,郑烨,顾华伟三位学者对其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课程进行的分析表明[11]:该校形成了一套目标鲜明、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研究方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目标设置明确,修课要求独具特色,选课方式开放自由,与此同时,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还充分体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学科辐射性与交叉性并存、注重研究方法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以及将研究方法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训练之中等特点。而文献阅读又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前提,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文献阅读课程多见于研究生教育和语言类专业教育[12-13],这与当前建设“双一流”高等学校的目标并不一致,也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仍缺乏获取行业内专业学术知识、跟踪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

我国高校开办的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伴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优势轨道交通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行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外向型和技术交融特点,这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我国大多数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当中缺乏文献收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形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短板”,与当前社会经济对知识人才的要求不符,在交通运输行业教育中体现的同样明显。因此,需要开设《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2 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思路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交通运输专业领域文献检索、收集、阅读和应用方法,以及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基本概念的介绍,交通运输文献检索与阅读技巧,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方法,交通运输学术写作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交通运输专业文献检索的技巧,清楚文献收集和阅读的手段,熟练运用专业文献的应用方法,了解交通运输专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交通运输专业学术写作和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撰写方式。此外,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系统学习交通运输领域科研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启发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基础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结合科研实际,以问题为先导,研学结合,学以致用,帮助本科生在交通运输科研领域尽快入门,为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包含一定学时的实践环节和研讨环节,形成如图2所示教学体系。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个体能够尝试检索相关文献,独立阅读并摘取有效信息,同时也能够根据专业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研讨环节要求学生个体或小组能够充分合理的表述特定行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展示研究方案并获得其他同学与教师的认可。

正如前文所说,《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课程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因此课程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较为深厚的科研积累,以及对行业学术热点和前沿清晰的认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素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培养应使得大学生建立如图3所示的“认识-分析-了解-掌握”知识获取闭环。可以设想,《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设计和加入能够使得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获取闭环,对于建立完整有效的大学教育体系,以及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业人才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⒖嘉南住

[1]刘玉梅,李辉,李孟顺,等.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设计艺术研究,2004,23(3):42-44.

[2]肖国平,严新平,刘清,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3(3):52-54.

[3]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4):86-87.

[4]刘翠莲,刘南南,纪明珍,等.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26(4):44-46.

[5]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24(1):18-20.

[6]惠英.交叉融合突出特色―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转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33-135.

[7]杨晓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2).

[8]孙静.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70-74.

[9]徐夏云.基于YY和Moodle的在线学习环境实践研究――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40-42.

[10]倪献智,牟宗刚,于明,等.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中注重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47-48.

篇13

1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瑰宝,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注重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高中生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内涵,知晓文言文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拥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也具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实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言文阅读这个重要板块。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具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学习积极性

很多高中生喜欢语文学科,但是偏偏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无法与现代语言表达的语境、口吻、方式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显得非常低迷消沉。

2学生文史知识不足,影响文本理解

文言文阅读需要借助很多文言文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人物分析或事件的评价总是不得要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对字词句进行逐一地分析讲解,而不愿过多地去启发学生进行自学。所以,即使在全面分析字词句后,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讲解完毕字词句,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温习巩固,致使预定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较少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未考虑语文学习的均衡度。他们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上,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在文言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安排上都存在较大误区,致使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重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若想切实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现象。然而,既然文言文没有被放弃,依旧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教师就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每一个细节,激发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发出兴趣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词,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猜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妻子”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果教师说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的话,学生都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应当觉得这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不会有古今两种意义。这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必然能够猜出“妻与子女”的古义,及“男人的配偶”的今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的“父兄”是一个偏义复词,这也是文言文词语的巧妙之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让学生知晓这个词义偏在“兄长”。

2加强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与历史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依托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知晓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思想等,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将字词句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将人物刻画问题加以深入剖析。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毕后,可以向学生发问,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些问题的到位解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便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因此,借助历史知识对文言文进行整体全面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内容,更好地接受各种文言文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幽默感

有时候,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幽默感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恐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否则,会扰乱学生的心理,无法更好地配合教师,无法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增加文言文知识训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