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课实用13篇

中学生法制课

篇1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法制教育,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第一,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朋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少年儿童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学校组织给同学们上法制课,通过听讲课、受警示、学法律,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一点一滴积累,持之以恒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争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当前,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个道理: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未成年人应该健康成长。

案例一:九青年结伙抢劫断送前程追悔莫及

为了叙述方便,我先把这九个人的基本情况作以介绍:

200*年*至*月,上列九人分别纠集在一起,先后在**中学,*城电影院等地,抢劫作案8次,抢劫现金113元,具体犯罪事实如下:

第一次,200*年3月22日下午*********,抢得现金10元;

篇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内容丰富,论断精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谓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心智发展不成熟,控制力较弱,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冲动、盲目,学习缺乏动力,法律意识薄弱,旺盛的精力有时难免用之不当,加上血气方刚,极易引发校园暴力冲突。中职学生性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也宜受外界不健康内容的诱导和刺激,如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常演变为性犯罪。中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在显著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易出现逆反心理,思想上易片面偏激,判断力差,不辨善恶,是非混淆,视打架为勇敢,把恃强凌弱看作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名牌,甚至以身试法当好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职学生形成不良个性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不如赚钱多”错误观念,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30年,深感教育学生学法知法、避免犯罪意义深远,利国、利家、利民,并在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入耳入身,不再感到法律是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法律就在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较好。

二、根据学生特点,导入法律基础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 三种学习态度。在讲授法律第一课时,笔者大量运用汉字会意法解释“灋”(法)字,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的角触向谁,谁就获胜,后来简化成“法”字,取“法”的本意水平、正直、公平。一个人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要关进笼子里,于是就导出一个“囚”字。一旦成为囚犯,就要受到审判、受刑,导出一个“刑”字。“刑”字会意“开刀问斩”,古代对死刑犯用刀作为行刑工具,又导出一个“刽”字,会用刀的人称为刽子手,进一步引申现代文明社会对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采取注射方法,形象描绘注射过程。由此通过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汉字的会意解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案例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自尊心较强,关注社会热点,喜欢与老师同学争论。在法制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热点问题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公民有上诉权利,及时将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许某的案情向学生宣讲。许某利用ATM机故障,先后取款174次,共取走17.5万元,携款潜逃,被捕时钱款已被花光。法院一审认为许某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此时,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即请同学们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发表看法,许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量刑是否过重?许某怎样维护权益?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知道了通过上诉可以维护权益。老师最后进一步讲述案情判决结果,使学生对整个案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是否行使上诉权利由案件当事人决定,任何人不得干预。教师举例说明某省副省长倪某因受贿当庭表示服从法律判决,不再上诉。在讲授证据内容时,教师举例河南和内蒙古各一错案,这两个错案的形成,公安、检察、法院三方都没有重视证据,难究其责。进一步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错案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讲解。在讲民事举证倒置原则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笔者引用一案例,一患者因伤手术后,出院身上钢板断裂,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钢板断裂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患者用力过度造成?案例中证据举证原告很难完成,适用举证倒置。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学法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法制课教学落脚点在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避免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十六七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因此笔者在讲授预防违法、避免犯罪内容时,利用自己分管和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优势,及时根据校内学生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本地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向学生认真分析其危害性。如本市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时,金某、王某两人发生纠纷,金某认为自己吃了亏,便告诉了陈某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天,陈某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将王某殴打并用砍刀将其头部砍伤后逃匿,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陈某等人落入法网。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王某损伤程度为轻伤。经区法院判决,陈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冷静,就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违法事件,从而身陷牢狱,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教育很深。再如,本校学生因好奇将消防灭火器扔到河里,对此事学校严肃查处,同时课堂上进行消防法宣讲,学生因此知道了消防器材不可随意挪动、119险情电话不可乱打的法律规定要求,受益匪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法律课教学中,可尽量使用PPT等图影方式讲解,或观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微电影,如《心桥》《省》《冲动之殇》等,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同时,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课堂学习情境要多变,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机结合,法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的真诚。

六、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权威

篇3

其次,教学内容应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可作为学生的常规普法内容,,会计法、税法可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

再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又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采取新颖、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 搞生硬的说教。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

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讲授与生动、真实的案例相结合,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多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剖析违法犯罪原因。使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强化法制意识

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旁听审判、模拟法庭、观看法制专题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多让学生参与其中, 做到寓教于乐、讲求实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五)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庭审观摩, 参观少管所, 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能加深学生对头脑中的法律规范的理解,让学生的法制知识学以致用。由学法、守法升华到用法、护法。

总之,教师要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才可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律修养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钟懿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篇4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安排了相当多的法制教育内容,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现状、认知规律等等进行编排,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操作性较强。教师一定要遵循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素材,以点带面,全方位拓展,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根基。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中,联系学生实实在在的事例,学生排队打饭、走斑马线、上下楼梯靠右走、主动让座,车辆按道行驶等实例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规则具有法律性。学生会深深地感悟到法可以方便、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正常的生活秩序,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义和有效性,从小必须遵守规则。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规则,并相互交流规则,如:上课不迟到、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听课、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得到有机结合。恰当的把握尺寸,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科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法制内容,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的新鲜事,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收集法制教育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回归现实,活用教材。这样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立足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材适应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诚信名言、诚信事例、诚信活动、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故事、信得过的人等)资源,并要求学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讲诚信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讲诚信;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讲诚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回忆、体验、观察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同时还注意通过学生对具体事例的感受和认识,提高道德荣辱观,树立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诚信的需求和愿望。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学科教学中较好地渗透了诚信观念,达到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受益。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问题学生品行,创设富有情趣、形式多样、内容真实丰富的活动。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法,在快乐中知法。教师可以把学校活动、社会的某一法制教育场景、问题学生的案例搬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从而知道什么可做,什么是不可做,应该怎样做。如: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的民主生活》单元后。贴近本班“班干部选举、优秀学生选举”的生活实际,通过参与、讨论、比较等,懂得选举是学生的神圣权利,学会民主选举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针对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我组织开展主题为“从我做起,远离假劣”的少队活动,通过富有意义的真实活动,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在活动中不断进步;针对学生间相互取“绰号”的不道德行为,我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抛出思考问题,学生相互交流,在活动中懂得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同时,使学生逐步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品德到遵纪守法、做合格的公民,逐渐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篇5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echanical drawing;studying evaluation; method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绘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而机械制图课程的考核,历年来都是闭卷考试,存在着目标定位偏差、内容以偏概全、题型陈旧单一、手段传统老套等弊端。由于机械制图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特性,而结业考试简单地用卷面考题评定学生成绩是不客观的,不能反映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实操能力。这种现行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教师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

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了获得职业技能而进行的教育[1]。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生存能力的教育,能力是就业的资本。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它必须突出实践性的特点,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考核中必须添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故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2]。学生学业考核时应将知识与能力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如何在机械制图学科考核时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1加强机械制图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1.1在学中评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评价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应多给予鼓励,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诱发内在的智力潜能,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更要以激励为主,改变评价方式,使其树立学好的信心。以人为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在做中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建议[3]:“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个人和小组活动时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听。他们可以向学生当面提问,可以要求学生做正式的表演、做调查研究汇报、写书面报告、绘制图画、制作模型、搞小发明,以及要求他们做一些能创造性地表现其理解水平的其他工作。”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践体验尤为重要。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创造、自制学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安排学生利用萝卜、红薯、煮鸡蛋、泥土等材料回家制作模型。学生独立思考制作出模型,然后在组内进行互评(相互交流),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作品跟同学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同时教师也能抓住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及时进行矫正。有时,通过老师给出一张图纸,要求组内合作完成图上零件的制作,便可促进组内学员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了对基本形体的认识,并掌握形体的看图方法和画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充分发展。

1.3作业评价

机械制图课程的平时小作业和制图大作业既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又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现。只有平时练习达到要求,才能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应用水平,要注重利用制图综合练习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练习是目前机械制图课程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它是所学制图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其内容的组织应高度重视,要做到内容全面充实,也要有所偏重,并体现专业特点;要严格按生产的实际要求实施,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实际设计演练,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结果与生产联系起来,把完成作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在对作业考评时将学生日常作业与平时成绩挂钩,如果不能按时提交作业,将不计入其日常成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按时提交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程度等,也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实施作业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保证该课程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条件,评价方法是保证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

2学科技能测试

对于机械制图学科而言,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是教师培养和考核的重点内容。选择本学期学生应掌握的学科技能,编制技能测试卡,测试时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3种测试方法。

2.1绘图测试

绘图测试可以开卷利用实物测绘零件图或装配图。绘制零件图或装配图是训练视图表达能力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种考试可以提前出题,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查阅资料手册,在测绘中学会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形成从事机械专业工作的职业能力。

2.2读图测试

读图测试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读图。教师根据零件图或装配图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当堂回答,可以在小组或组内学生中进行,读图范围可以扩大到与本学科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计算机绘图的考核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绘图具有高效、劳动强度小、图面整洁、易于修改、精度高、资料易于保管等优点,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在机械制图学科技能考核时可以引入计算机考核,以考促学,增强学生能力发展。

3考试与测验

不可否认,考试与测验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评价工具。提倡能力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更好地利用考试这种手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制图课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的本质特征,对于知识性内容的考核,仍采用闭卷方式进行。通过复习考试,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做到“再现”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制图课学习中,只有通过基本投影理论的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才能达到熟练看图和绘图的目的[3]。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考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校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多层次的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办法,因人施考。鉴于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人数过多,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一直在提倡分层次教学。既然教师教学分了层次,考核也应该分层次,使学生分层次达标,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针对有望升学的学生,试题内容可适当加大难度和题目量,按高职招生考试要求命题。对不升学学生的考试试题则以基础知识为主,按照学生掌握的程度命题,可分为A、B卷,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符合实际水平且较为满意的成绩。

5结语

改革制图考核评价方法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需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质量监督功能,对教育对象来说,课程评价还具有激励功能[4]。制图考试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以促进能力发展、提高专业素养为主要目的,注重考评的过程性、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变考试压力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为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参考文献

[1] 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0.

篇6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有少先队、团员法制活动的培育;有学校物质、精神、人际的法制教育环境的熏陶;还有沟通家庭、社区的法制力量形成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纵然渗透渠道有许多,但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法制教育中是毋庸置疑的。中小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和培养思想品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教学进行全面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的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讲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可以通过“厦门特大走私案”、“贪污渎职案”、“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体验、提高。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有耳闻,或有知熟,因而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心理上,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强烈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渗透法制教育。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对法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缺乏生动形象,因此在进行法律教育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好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这一内容时,通过曾胜、苏苗两人从偷鸡摸狗到绑架勒索落入法网的案例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还可用趣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内容时,采用猜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的方法导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利用课程优势渗透法制教育。中学里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语文课等课程,这是很好的法律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整合利用起来。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审判鲁提辖”的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法律知识,知道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我们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要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充分发挥课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7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偏重生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忽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对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1.2 现有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许多生物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很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教学中还经常有教师“满堂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时间,更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些教师虽然领悟到新课程生物教学的内涵,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开展探索式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内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1.3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匮乏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内涵,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所用的课件大多都是考试的知识点,没能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来制作课件,更没有给学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较前沿的相关资料。有些教师不按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得不到。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采取兴趣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兴趣教学的理念被提出,并很快被学生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且比较容易接受该科的知识。在课间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听课兴趣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其实这就是兴趣教学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教学方式也类似于情感教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追求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打造兴趣教学理念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因素,科学合理的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增强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提问“为什么班上有些人的大拇指弯曲度很大,有的就很小?”让同学们试着弯曲大拇指,发现许多学生的弯曲度都很小。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很多这样的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2 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一些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法。

    2.3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现代化程度的标尺。新课程背景下如果仅仅靠传统的板书教学,高中生物教师不但任务重,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教学内容是板书无法书写的,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的放映出来,学生可以和荧幕形成一种直接的对流,不仅增加了教和学的信息量,还培养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讲动植物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完成的细胞剖面图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更加容易,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植物细胞内部的结构。

    2.4 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法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也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评价在新课程中有质量监控和导向作用。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体系能为素质教育的的实施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促进发展的功能,让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鱼提高的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舍弃考试制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学生明白学习最终是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公民,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工程的艰巨性,做好相应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为目标,采取兴趣教学法、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三实训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高三汽修学生共14人,高三汽修实训用桑塔纳AJR发动机台架7台。考虑到高三汽修实训操作课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与11月份,而每次实训课一般为两节课,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在日常实训教学中,学生轮流进行操作训练,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操作等进行指导。

1.学生实训操作出错率高

在进行高三汽修实训操作日常教学时,学生每2人1组分7组按实训工单进行操作练习,1人主拆,1人负责考核及评分,教师在旁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指导。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只有1名实训教师指导,难免会有照顾不周的时候,这也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个别错误反复出现,操作技能提高有限。

2.课堂纪律差

实训课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训教师看到一位学生出现错误操作,对其进行指导纠正。这时,另外一组学生恰好也有问题需要教师辅导。但教师又分身乏术。遇到问题的学生可能就会在等待的过程中无所事事,出现聊天、打闹等现象,这就会影响到实训课堂的纪律,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设备损坏率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全面观察到学生的操作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操作,而有些错误操作会对发动机台架形成难以修复的损坏,比如因拧紧螺栓用力过大,螺栓断在螺栓孔内,从而导致实训设备损坏率较高。

二、导生制的由来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通过和其他教师的讨论、研究,发现运用导生制能较好地解决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早期的导生制教学主要是针对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经费和教师紧缺问题,从高年段中选取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导生”,教师对导生讲授教学内容,再令其转教低年段学生。而在20世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更是推动了导生制在我国教育界的普及。

三、导生制在教学中的实施

1.导生选拔

对于高三汽修学生来说,采用高年级的导生制不现实。因此在笔者学校高三汽修实训课教学中,导生在本班级的学生中产生。先由学生毛遂自荐,再经过教师选拔,并且事先规定不同的实训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学生担任导生,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观察导生的表现,如果发现学生能力确实不能胜任,再由其他学生担任。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导生都是同班同学,双方有共同语言,更便于交流和指导。

2.导生培养

在课前由教师对导生进行集中辅导,将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按教学时间分次教授给导生。然后由教师对导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训技能操作,根据高考实训操作考纲评定导生的实训操作得分;第二部分为导生阐述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从这两方面考核导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导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以使其更好地为其他学生服务。教师再根据导生的考核成绩和教授过程中导生的学习能力及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如有学生确实不能胜任“导生”这一职位,则由教师对导生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

3.导生提升

导生在课堂中辅导其他学生,教师则观察导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能力,在必要时可给予一定帮助。在课后,教师对上次课导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从实训技能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帮助导生提升个人能力,并讲授下次课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实践证明,导生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实训操作成绩明显提升,实训设备损坏率也下降很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在其他课程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蒋欣.导生制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12).

篇9

二、“防差”与“转差”要同时抓

要使后进生少,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防差”;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转差”。而“防差”与“转差”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民主的、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和分层次教学。在初一,应力求从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具体化、趣味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尽量防止差生产生。在初二,要抓住有利时机防止分化,课堂上应力求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对自己日后是有用的,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三,应以转化为主,教学中宜分层次,要采用多次反馈与矫正的手段控制教学过程。

三、摸清底子,因材施教

接教初一新班时,先利用一段时间,通过练习、提问、测试、个别谈话、走访原任课教师、家访等方式,较准确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自己自学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二类为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自学、练习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三类为要经过教师的耐心帮助、个别辅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即后进生。找准后进生后,再逐个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具体原因,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到胸中有数,然后在教学中重视他们。

四、培养后进生的自学信心

初中一年级是初中后进生自学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一手抓自学习惯的规范,一手抓自学信心的培养。新生一入校,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就抓紧营造平等亲和的气氛,与学生友好交谈,帮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激励自强,从而可有效防止差生的产生。

五、表扬鼓励,激励后进生

为了让后进生昂起头,可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教学中,还时时注意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经常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以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六、课堂教学,盯住后进生课堂教学是控制与转化后进生的主要阵地。第一,课前预习,要督促后进生。第二,复习提问,要检查后进生。第三,达标教学,要重视后进生。第四,反馈矫正,要“诱导”后进生。

七、以好带差,帮助后进生

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后进生配备一个素质好、数学成绩好的优等生作为课外辅导员。后进生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必须交给辅导员检查,不会做的或做错了的都由辅导员教他(她)做,后进生在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向辅导员请教,同时要辅导员经常向后进生介绍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行动上监督他们学习。这样,可以缓解后进生的学习压力。

八、解决师生间的矛盾,转化后进生

篇10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能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学习起来比较难的课程。它要求通过大量的识图、绘图训练,对强制性标准的反复应用,培养学生熟悉行业标准,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识读图形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能力。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记忆的国家标准非常多,学生会不断地学习新的规范并马上反复地应用在图形训练中,而且这些标准是在制图中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定,不允许任何的改动,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认为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机械、枯燥、难懂,不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往往是学期初的新鲜感刚过,进入较复杂的图形训练,涉及到较多的记忆内容时,大量的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开始开小差、“坐火箭”,造成“听不懂”、“没兴趣”、“更听不懂”、“更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最后干脆对本课程采取放弃的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最大难点就在于:他们大多没有经过对立体图形的充分训练,未建立良好的立体几何基础,对空间图形的基本形式、变化规律、解题技巧没有太多的了解,容易在受到挫折时逐渐消磨学习信心和兴趣,遇到大的困难时更容易放弃,从而造成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遇到更大的困难。失去学习兴趣、放弃学习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怎么样才能在课程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通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的分析,中职学生学习成就感的缺乏,掌握知识的自信心的缺失,对学习的无兴趣、甚至反感,是本课程教学的最大障碍。

据此提出建立《机械制图》课程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以供探讨:

1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会选取哪些具体教学内容和实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结合什么形式的教学实训来达成教学目的;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是否容易产生兴趣。适当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习兴趣的前提。

制订教学目标前,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最新的信息判断学生的情况,不能过高或过低地预估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中职学生,要充分估计到教学的难度,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要尽可能贴近实用,讲解最基础和最必要的内容,在作图练习中的一些实用应当适当多讲、细讲。

2充分利用新鲜感

由于是新开的课程,学生以前基本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内容,所以在学期开始的半个月左右,会存在一个新鲜感期,这段时间,对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为关键。由于入门是从完全不知到有一点知,从完全不会到一点点会,最初模仿的东西都是新鲜的,此时最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能太快、太深,应当有意识地安排易完成的练习,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开始逐渐地建立学习成就感。在教学手段上,也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新的技术手段来吸引学习注意力。

3培养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机械制图》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由浅入深的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独立完成由简入繁的制图练习,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完成的作品中收获学习的自信心。

制图课不能一开始就上大量重复练习,或是难度上升过快的练习,有很多的学生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无法完成的作业击垮,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应当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觉得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成目标,并且还有一点余力为宜。

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成功的基础之上,哪怕每一个成功都是微小的。如何巧妙地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收获成功,是建立学习兴趣的关键。

4调动感官兴趣,多设计动手环节,多炼少看,切忌只看不练

篇11

1 概述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为 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的 “软件蓝领”的重任。在IT类项目课程中如何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IT类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设计与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该方式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对于老师上课时进行的讲解与演示并不重视,实际操作时又无从下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他人的具体指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及时进行准确的考评,很多学生会丧失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另外,班级学生的项目完成能力参差不齐,一个班级教师配备有限,教学过程中难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目标。

3 教学改革措施

3.1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经过选拔出的导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他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是指将导生制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相结合。首先将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生。导生配合教师完成对本组的学生指导、考核和评价等工作。当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而师资相对缺乏时,这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和导生的帮助下,不仅能积极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2 采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导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对于导生的选拔,一方面从平时的学习中挑选钻研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另外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相关竞赛的情况来选拔。在各级比赛前学院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竞赛的获奖者可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导生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如岗位职责的培训、项目技能的培训、教学方法的培训、评价方法的培训等。

第二是学生的分层分组问题。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为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里,不能公布分层结果。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报项目中划分出的层次任务,鼓励学生申报更高的层次,同时还要避免学生选择低于其能力层次的项目任务。 在进行分组时,通常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以及项目的大小、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个数的确定,组员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分配导生时,可由导生和小组成员双向选择。

第三项目的任务分配。根据不同的项目课程、项目设置特点、项目大小难易度,将项目任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进行层次划分时,可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纵向分层原则,也可以是对同一难度的项目从数量上进行分层。同时要指明每个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以.c#这门课程为例,布置的任务可以是要求各个小组采用c#技术设计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机票订购系统等,将项目划分成界面层、逻辑层、数据层等,并给出各个层的基本要求。在项目层次划分的过程中争取能实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到达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任务的开展与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新知识,导生制结合分层分组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为了让各个小组顺利的完成任务,老师提前辅导和检查导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向其介绍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常用的解决方法或技巧。导生要及时的向教师反映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对小组同学进行问题指导。为了确保每个小组能如期完成计划,要求各小组定期汇报完成任务情况。对于每个阶段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老师给予集体指导。另外,老师需要经常观察学生,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便于在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能给出客观合理的成绩。

第五,成果汇报。各个小组完成项目制作后,可把全班所有学生召集起来,每组导生作为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小组各成员再进行任务答辩。为了促进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各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价。不仅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小组的具体完成情况,而且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六. 成绩评价。老师通过结合笔试成绩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笔试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重要的知识点,任务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者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相应调节,另外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与状态可作为附加分参与到本门课程的最终分值中。

4 总结

高职的IT类项目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训练以技能为主,而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能有效的实现学生之间技能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好的解决目前高职院校IT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运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任务设置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灵活的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组,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实践,从而到达循序渐进的效果。另外,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对全体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君华.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在高职IT类项目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安全技术》为例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篇12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任课教师须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

虽然每所三本院校均会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入学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三本院校将《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出路、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也已经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的备考事宜。此时再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有切身的体会。更有甚者,不用任课教师强调,学生自己也会明白哪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从事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在笔者的《经济法》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带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并在课间休息时间向任课教师咨询不懂的题目或者知识点。因此,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要比在入学专业教育时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任课教师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曾经在武昌工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理论高深、内容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如此误解,责任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空洞,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任课教师自己没有理解知识,又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何向学生传授法律条文如何应用?有的任课教师上课就是念PPT,以至于学生戏言:《经济法》老师就是念经,《经济法》课程就是催眠。其实不然,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法亦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法也应该很精彩才对。因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兴趣则是《经济法》课程任课教师的迫切现实。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厘清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等。在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在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其他法律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等。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与支付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与其保持一定的衔接。鉴于会计专业已经专门开设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就无需再涉及财经法规、税法的内容;《经济法》课程应以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为主要内容,适当兼顾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以及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内容,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目标。

作者:张荣健 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13

当然,法制校本课程的整合不仅是知识内容层面的整合,还应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技术层面的整合,特别是与数字化网络的整合,要让整合成为课程创新的亮点和发展动力。整合课程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某些领域,学生比教师整合更具有优越性,要知道他们每天上不同内容的课,接受不同类别的知识,更何况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历练都是整合的重要资源。

二、社团课程

高中学生社团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相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发起、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并开展实践活动的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拓展高中生素质的有效载体。我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坚持学生法制社团正常开展活动,培育了一批质量优、成果丰的优秀法制社团,同时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在广泛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法制社团课程,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

我校历来注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既锻炼学生能力又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同时能形成真实且有生命张力的法制社团课程。例如,“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社团:通过参与或主持部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的调查处理、思想交流;论证学校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合理性合法性。通过“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推选等活动,形成《校园法典》法制课程。共分三个板块:“案例分析”,有学生违纪事件回放,有好教师的言谈举止等;“校纪班规”,明确学校的校纪校规,推介优秀的班纪班规等;“法律溯源”,寻找相应的法律依据等。以社团的形式产生课程,规范社团活动的同时丰富法制校本课程资源,将社团产生的课程列入课表,来自学生用之学生,增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校本课程的时代感、适当性。

三、生活课程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我校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灵活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使法制教育生活课程的产生水到渠成。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