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德育小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符合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需要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每一个节点都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无论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等各个阶段,都应该做好教育的“无缝对接”。而其中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生活的连接尤为重要。
首先,这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规律的需求。这一年龄阶段(18-25岁左右)的教育对象呈现出更多个体心理发展的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独立自主,希望改变依赖承认的状况,要求取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与权力。但在经济上多数不独立,需要依赖家庭供给;日常生活中还不具备成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锁闭性逐渐增强: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自我意识觉醒,心里不成熟但自尊心很强,一些学生不愿向他人吐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若成年人或教育者不能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则进一步促进了其心理上的锁闭。社会性逐步增强:理想、兴趣、动机、品德、世界观等个体意识倾向逐渐清晰和展开,大学时期层侧重于思想认识的社会性和交往的社会性,注重自我发展。所以,中学到大学的阶段同属于青年期,在心理发展上有许多共性,同时更有连续性和发展性,注重教育的衔接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是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无论教育系统的哪个教育阶段,均有着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的集合,并且由诸多教育要素构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教育系统必须在合理划分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和谐的结构;教育系统必须发挥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性,是他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教育系统应及时了解教育现状,使个教育阶段相互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便协同解决。要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就必须加强教育结构和层次的衔接,是各级各类教育能为下一级教育做好铺垫。高校教育与中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两个相邻的阶段,则要注重其相互链接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更多的是分化而非沟通,成为现有的高校新生教育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化对比
二者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与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1]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2]总体看来,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有层次性,但也有联系。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成为当前普通中学现实中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视角,具体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环境的差异
中午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有基本固定的教室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中学校园门禁制度相比之下较大学严格。中学的课堂教学时间稳定,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几乎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物理环境的相对固定,学生在班级内则有固定的友伴群,班主任则便于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各类实践育人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状况等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
大学的环境相对开放,开放的校园,开放的教室,不甚紧凑的课程,开放的校园活动,淡化的班级的概念,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更多,兴趣选择性范围更大,造成学生的流动性增强。学生的相对固定的管理者一般为学生辅导员,不再以班为单位配备有效的管理者,管理模式宽松。
2、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学教学方式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高考是重要的指南和风向标。中学教育在教学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虽然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上学校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高考的压力迫使中学的课程讲授目标以分数论,目标明确。
高校的教育没有升学的明显压力,学分制、选课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选择上更具有主动性。在教学方面则采用比较自由开放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少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明确的指标性的要求。中学期间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上父母老师的督促,同时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
3、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依赖于学校和家长。学习规划主要由学校负责,生活管理主要由家长负责。事实上,这种做法却使得高中生丧失了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导致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
现有的高校寄宿制集体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学会自我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具备合理的消费观。高校开放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形形的信息和人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应对能力。而现实中因为不具备这些能力在新环境里产生不适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的情况屡见之。
4、友伴群的变化
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区域有限,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友伴群,几年里都相对固定,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在学习和升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少,人际关系并不复杂。
进入大学后的友伴群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和组合,但不仅限于班级,可跨越专业、年级、院系、校际、校内外。而重新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网络较以前是相对复杂的,如地域上的更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三观”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等。对于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实质上是在中学期间甚至更早期就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中学时期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到大学期间由于环境的倒逼而显现,个别学生出现没有安全感、自我封闭、交流障碍,甚至更严重的情形。
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区别
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学校都在探索创新更加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所有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仍在于密集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占据着绝大多数时间。高中期间关于思想教育课程固定的开设几乎停滞,学生思想教育也采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思想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中学的德育实施与教学结合紧密。
高校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凸显。首先在低年级固定开设的“两课”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其次,高校对党团教育工作非常重视。第三,树魂立德、树风立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由此依托党、团、班级、社团开展了许多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各类实践活动。第四,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时空的局限,隐性、显性的教育相互作用,潜移默化。高校的德育实施与学生工作结合紧密。
三、做好大学新生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
美国教育家杜威批判道:“训练与教育不同,仅是某些技能的获得。本性上的才能可训练到一个更高效率的程度,而并无新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但后者正是教育的目标。”[3]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决定了中学教育以“训练”为主的现状,导致了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当前高校与中学的联系,更多的是功利性的,比如抢夺优质生源,确切地说是抢夺高考高分生源。而在大学的育人实践中,学生显现出来的问题许多是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存在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现实中表现出明确的不一致性和断层,所以,高校在为新生开展教育活动的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育信息的对接
由于中学教育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对封闭,学生对于高校的了解多来源于招生宣讲材料、老师家长、朋辈、媒体报道,而从这些渠道了解的高校的信息相对单一。中学生对于大学情况的了解明显不足,对高校的性质层次、学科现状和发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日常管理和生活等,或者了解片面、或者道听途说造成误解。大学的自由化程度有时也被中学老师和家长有意无意的夸大描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学校不满意、对专业不满意、对生活条件不满意、对压力不适应等问题。
高校新生教育中要设计全面的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阐释高等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明确其接收高等教育的目标,促使学生了解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期望。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支持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构建个人发展蓝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通常情况下,介绍校史、院况、专业教育是使学生认同自己大学生身份的起点,近两年来各高校以及二级院系尤其重视这一点,纷纷在学生入学前的暑假就利用网络媒体及各类自媒体平台,设计的生动活泼的校情介绍。而学生入校后的生活和管理则依靠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以及朋辈教育进行。
2、班级概念的强化
大学生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思想处于最具浮动性的时期,新生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点,而一些学生则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放任。这是比较典型的新环境适应期的表现,也反映出大学新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作为高校教育者,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而需要引导和培养。而“班级”则是过渡期的最好载体。
如本文之前提到,较之于中学,大学期间班级的概念相对淡化。但考虑到新生身份转化和身份认同需要一定的过程,虽然教室这一物理环境不能承载“班级”活动区域,则只有依靠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风建设来强化班级的集体概念。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最需要将相对固定的人群作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基础,班级则是建立这种“友伴群”的“圈子”。同专业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朋辈关系的建立在此时也尤为重要,便于新生对自身的身份认同。
3、内在动机的调动
大学新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自我意识发展,主体精神增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时表现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表现出不一致;渴望成才但普遍存在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独立意识很强但自理能力较弱。这些表现在中学期间也同样存在,但由于目标明确(高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问题并不显现。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是满足个人社会需求,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更高的途径,但却目标不清、定位不清,所以感到“迷茫”。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并且引导学生设立目标,这一目标即是学生所“需要”的,促使其寻找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由此产生内在发动机去激发其朝向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内的多种资源和平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刺激其内在动机的显现。
4、家庭与学校的联动
中学期间学生的家校教育十分紧密,而一旦进入高校,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虽然许多高校初步建立起了家长联络制度,但对于教育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许多国外高校也把新生父母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之中。例如哈佛大学,每个哈佛新生的父母都会被邀请写一封信给哈佛本科院长,介绍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关注点,以帮助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如搭配合适的室友。学校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本校,还邀请新生的家长来学校深度游,此外还安排参观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认识子女的父母们,选听孩子的一堂课,品尝食堂饭菜,参观校医院;心理医生跟大家将新生适应性问题,就业辅导部门跟家长将实习和就业问题,学校校长跟家长对话,回答父母的相关问题。[4]
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不具备成熟的处事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形成,突兀的以“上大学”作为学生“成年”的标志,而脱离家庭教育,是不具备科学性的。中国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即便是在成年以后也非常亲密,影响力也大得多。将家长纳入到新生教育体系之中,发挥父母的家庭教育对新生的影响作用。学校把良好的理念传递给家长,通过家长的亲情角度能给予学生有效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也使得学校的教育者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出判断和指导。
5、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强调新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引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以教育引导为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为主;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内在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以线下教育为主。新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校园稳定安全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上反对一味灌输,如连续的讲座和报告,应采取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较强的形式如小组讨论、演讲、团队训练、观摩、社会实践等,增强入学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中学教育与大学新生教育的对接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高校新生教育是贯穿新生入学以后长期教育过程,而非几个星期的一蹴而就。新生教育也并非是解决大学新生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作为高校目前越来越重视的一项专项工作,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过渡期,它可改进和空间还有很大,但需要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作为生源提供者的中学教育机构共同重视。
【注 释】
[1] 叶瑞祥 沈晓量.中学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5.
[2] 倪明江.创造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研究[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4.
[3] [美]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 胡哲、邵天舒.中外高校新生入学的比较和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参考文献】
[1] 王颖.论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某师范大学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启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 陈慧敏.从中学教育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信息科技,2007(23).
[3] 刘春腊,申秀英,徐美,刘沛林.大、中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 蒋雪岩.大学,应主动做好与中学人才培养的对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篇2
1.课程标准理念的变化
传统数学课程过于注重只是传授的技能训练,强调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公理化体系。新课标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更加重视数学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融性。
2.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变化
与新课改前的高中数学相比,新教材教学内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结构,逐步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这和以往主要采用根据数学的知识内容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学分制”,分为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每个系列均由模块或专题构成,不再分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课程开设。
和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必修系列增加了函数的零点、二分法、幂函数、投影与三视图、算法与程序框图、茎叶图、随机数等内容。在选修系列教材增加了全程命题与存在性的命题、定积分、推理与证明(重视了类比推理的作用)、条件概率、超集合分布、统计案例、矩阵与行列式、群论、球面集合以及数学史等内容,以供不同程度学生选学。同时,教材也删除了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解三角方程、反三角函数、无理不等式、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椭圆与双三角函数的准线方程(只保留了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欧拉定理、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
3.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可让教学重视只是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分形式化的倾向,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阻碍数学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讨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从以上变化上可以看出,新课改后的学生自在数学学习上设计的知识面广,但在抽象思维、概念理念方面相对薄弱。而大学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以便为后继课程和专业课程服务。这势必导致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方面
新课改后的中学数学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通过学习让学生感知数学是自然地、有用的。而现阶段我们的大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只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并不关注其应用性,或者只是笼统地说会在后续数学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用,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性。这是学生一时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被动,是指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凑学分。
2.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数学内容的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难度,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不连贯,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方面
相对高中数学,大学数学教学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客观上导致了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教师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讲解多,学生反馈练习少。这种大容量、高难度、教学手段单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旺旺导致课堂效果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学习方法方面
新课改试图通过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迫于高考的压力,现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仍然以课堂听讲、课堂练习为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大学数学教学进度快,理论抽象,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只是很不现实,更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三、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1.讲好第一堂课
对于刚接触大学数学的新生来说,第一堂课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第一堂课使学生清楚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联系和区别,让他们明白中学学习的数学只是将会在大学里得到深度和广度的加强。其次通过介绍课程的背景、知识结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介绍数学在专业知识上的应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
很多高中生认为学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如何解救学题,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解脱,这种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思路不清晰,方法不恰当,因此教师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基本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例题讲解,以适量习题巩固的方式指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重视基本概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教学思维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真正“懂”数学。
3.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高中教材,高考试题,向学生咨询等方法,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适当补授新课改后删除的而大学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内容,如:范三角函数、求解三角方程、极坐标等等。
篇3
一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工”,是提高职业技能。所谓“工”,即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学期”,及其“合作企业、车间、岗位、工作台 + 车间师傅技术指导 + 学生岗位工作”这一系统。以“学”为根本。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性教学过程,其实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能够应对人才市场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真知识、真本领提供了条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种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设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上岗、就业的实际本领,就必须“真刀真枪”地到实际生产和经营岗位顶岗工作。参加“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该是一种有薪金的实习劳动。合作企业或公司,要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付出的劳动及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均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合理报酬。
(二)“校企合作”的内涵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服务和科研三大功能。校企合作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和科研活动各方面。但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功能是教学,我们将校企合作中与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必然和直接联系的内容剔除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仍然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清晰地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相对独立且联系紧密,在每一个层次上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合作的外延极其广泛,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审视校企合作,可以看到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办学模式,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上表现为教学模式。
(三)“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1、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形成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在课堂与不同的生产现场之间进行合理转换,教学过程从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到学生自主动手从事生产或生产模拟活动,教师或师傅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导。教学场所由教室和工作场地共同组成。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才能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紧密结合。工学结合涉及的过程有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要求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实现,同时,必须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2、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课程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学环节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使工学结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促进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离开了这一核心,离开了对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作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难以在各个层面形成特色,但是,必须充分使校企合作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在合作办学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与企业、与生产活动的密切合作。
二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植于中世纪德国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即几百年前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尽管当时德国的政治生活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行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从对新学徒的要求、师傅的要求到学徒期的长短、学徒期满考试都作了明确规定,奠定了德国学徒培训企业负责制的传统基础。19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力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分散的行业学徒培训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此时,“双元制”的另一元---职业学校便应运而生,它由工业革命前城市手工业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演变而来,成为与企业学徒培训相匹配的义务教育学校。1938年,德国正式实行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至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二战后,面对德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国家和政府的资助,长足发展,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此备受瞩目,并于1948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正式确定“双元制”的称谓,标志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正式形成。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劳作教育”主张,建议把公立学校办成劳作学校,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并从道德教育角度进行职业教育。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参加劳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具体基本劳动技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技能并为国家服务的劳动者。要求在劳作学校中设立手工场、实验室等,由师生共同组成劳作小组,进行教学。他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在本世纪初曾对德国、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形成一场“劳作教育运动”。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元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学生既是企业的一名雇员,又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产学结合的典范,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是部分州举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学校的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在入学资格上虽无专业基础或“预实习”的要求,但学生入学前必须与有关企业签订雇佣合同,成为企业的雇员,使企业在法律上承担起员工培养、培训的责任,企业凭借合同可以在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续)用,从而保证企业有适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度参与学校的办学,在整个学程中,学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培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全部课程内容不少于专业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也由企业选定,并在企业完成,学生可从企业获得薪水甚至获得顶岗工资。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培养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学校敞开大门开放办学,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密切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践过程,使学生既学到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能培训出合乎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又节约教育资源,避免了人才浪费。
2、企业的广泛参与
德国高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接受教师到企业承担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进行技术和知识转让合作。促进企业生产与操作过程的革新。同时,学校还为企业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已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一是企业为职业训练提供场所,大企业都建有专门教学训练车间;二是企业承担了部分课堂教学任务,以衔接理论与实践操作;三是企业为职业训练提供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以便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四是企业为职业训练提供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受过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指导教师。
3、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
虽然德国的各类职业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但却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只要符合教学大纲的难易程度,学校和企业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和选用自己需要的课程和教材。其主导思想是把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引进培训计划,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不仅跟踪形势变化,而且还负责公布人才市场信息。因此,即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培训需求急剧变化之时,德国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培训者人数也基本持平。据统计, 1976年德国社会培训岗位的需求是523000个,而至1984年则猛增至746000个,其后又持续减少,1990年降至559000个。令人惊奇的是,在此期间,尽管偶有经济困难发生,但由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却几乎一直随社会对培训岗位的需求而上下波动。如,1976年,德国社会上只有514000个培训岗位,1984年则增至727000个;此后当社会需求降低时,培训岗位也相应有所减少,到1990年降至659000个。由于他们的职业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对经济部门需要的反应十分敏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结构的变动和劳动市场的需要,并相应地不断抛弃过时的或显得多余的训练职业和训练章程。就这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十分灵活和高效能的训练体系。
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企业主导型”教学特色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其显著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导,所以称之为“企业主导型”教学特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构架是本科理论教学3年+实践体验教学1年;课程体系特征是厚理论基础,宽实践口径;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新生入学前一般要有约半年的企业内预实习,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入学后有两个学期被专门安排在与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这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的精髓)。第一个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技能和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做初步的尝试。第二个实习学期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顶岗实习,将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所有实习的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负责,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来自企业的实训和实习报告,企业指导人员为学生出具一份实训和实习工作鉴定。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长课程三种,顺序递进,层层深入。基础课程面向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同的理论课,如数学、物理学等,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的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各有侧重;专长课程是在各专业课程基础开设的专门化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深化和拓宽的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七、第八学期。通常,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占30%,人文、经济、管理类课程占20%,专业深化课程占20%。还有一些侧重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如电子印刷技术、电脑设计技术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全过程中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即便是校内的理论课内容、实践性环节也非常强调与企业密切关联。理论课的内容大多要联系企业案例,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校内实训课也多采用跨学科式,以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同时,德国应用大学也与企业合作进行一些应用性科研,如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及技术难题攻关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特点是以大量“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兼有一部分理论研究型教师和高级工程师,以保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一般要求符合五项基本条件:综合性大学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五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其中至少三年在企业;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是得益于高校能够以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目标,企业能够将给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生无偿提供的一些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政府积极给予立法上的支持。
当下,我国许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借鉴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寻求现代企业在技术、人才、师资、信息和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支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德国大学“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政府重视,加强立法,约束与激励相结合
只有而要改变企业的态度,只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应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要有完善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方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立法应强调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同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制定等的企业可适当地减免税收,反之适当地加重税收。
(二)学校主动配合,保障企业利益
在校企合作双方中,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生,很重要的原因是干扰了其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其生产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学校应主动配合企业的需求,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要与企业合作,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尽量在时间与地点上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尽量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加强宣传,更新企业观念
德国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巨大热情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非是百弊而无一利的事情。至少可以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关心地方教育的良好形象;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过程中,还可物色企业需要的人才,而无须广告及各种招聘费用,也无须适应期。不仅在国外,我国一些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学生实习、实训的费用都是由学校承担,企业并未因此而增加经济负担。对此,我国政府、学校、媒体都应加强宣传,更新企业观念,让企业意识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义务。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6.
[2]薛志红.“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民营科技,2009,(12).
[3]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1).
[4]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
[5]刘平,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4.
[6]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45―346.
篇4
一、教学要求的衔接方面
1、《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中的词汇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七级为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注:各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2000个单词,同时应该订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个单词。)
2、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4、6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大学英语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
大学英语4、6级考试大纲要求四级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六级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5500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见《教学要求》参考词汇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6年(按每周5学时、每学期18周计算,共1000左右学时)的英语课到高中毕业时英语词汇量为2400——2500词(即平均每学时学2.5个单词)。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二年级英语课共有288学时左右(按每周4节,每学期18周计算),而大学英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4795个左右单词,六级考试要求更高。也就是说需要大学生在两年内掌握另外2500个左右单词(平均每学时学8 — 10个单词)。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教材的衔接方面
1.目前我省高中阶段基本采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其主要特点是每个单元按照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sion,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Listening/Speaking/Writing)和Workbook等七个方面组成,其教材设计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习得规律。
2.我院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主要由《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等组成。与教材配套的还有磁带、学习光盘、电子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和语料库,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读写教程》的词汇起点为2228个中学已学单词。单从词汇起点上看《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完全可以与中学英语词汇衔接,由于内容多,生词量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收效甚微。
三、词汇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
尽管高中阶段也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高中英语的教与学主要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来进行,教学课时较为充足,教学方法以得分为目的。所要求掌握的2400个左右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最基本的核心词汇,其主要特点是词汇的拼、读、写相对简单,词义也较为单一。由于高考的缘故,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做不完的同步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以及各类名目的强化练习。期间更伴有单元考试、阶段考试、摸底考试等各种名目的模拟考试。教与学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六年下来,多数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词汇不应算困难。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学生词汇掌握不好,导致了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诸多困难,英语知识提高缓慢。而大学英语学习不能再是“打基础”式的学习,应该是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上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其教学理念为“授人以渔”,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就应该在词汇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教会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和记忆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自主获取英语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常见的构词法和词缀,以丰富词汇量;引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文词汇表记单词的习惯,逐步从英汉字典到英英词典过渡;利用邮箱、QQ、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持久和积累的过程,词汇教与学的成败,既取决于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教学思维,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练习。只有在对英语词汇方面有质和量的飞跃性的进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C】2003
篇5
一、语文学科的渗透:从汉语拼音中迁移,提高英语拼读能力
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语音教学的成功与否会大大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学生语音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听、说、读的能力。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拼写联系密切。
因此,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巩固的汉语拼音知识促进学生英语拼读能力。由于某些音标与某些汉语拼音的发音极为相似,如汉语拼音i的发音和英语音标[I]的发音就有些相似,在此基础上学起来较快。同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汉语拼音知识,结合英语单词教学,逐步向学生介绍英语字母与常用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引导学生体会英语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其字母与字母组合的拼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力求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汉语拼音能力向英语单词的拼读产生迁移,以培养学生的单词拼读能力和根据国际音标拼读复杂单词和书面记忆单词的能力。
二、数学学科的渗透:在推理运算中运用,加强英语单词识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涉及数字的话题很多。比起呆板的跟读,让学生在推理、运算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在新标准第一册第五模块1~12的数字学习中,我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把one到twelve的数字填到四边形中,让四边形的每条边和都等于26,我还提供了学生四边形的四个角分别为one,twelve,two,twelve。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不仅数学考试里有聪明题可做,英语也变得如此有挑战性。于是,学生便不断地拼试,得出了答案,也牢牢地将12个单词印在脑海里了。这样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及运用。
又如在新标准英语第三册第一模块的教学中,出现了数字13~100的数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随机选用1~100中的任意两个数字如28和2,然后不断变换两个数字间的计算符号+,-,×,÷,让学生快速地计算出答案并说出来。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很快就得出第一个答案并说出英语单词。这样既帮助了学生掌握1~100数字的英语表达,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在教授年月日等时间的单词时,我总是提供学生这样的等式:One year = twelve months, One month = 31/30/29/28 days. One day 24 hours等。通过提供直观的生活知识,让学生习得英语知识。
三、音乐学科的渗透:尝试歌曲创编,提升英语语感
小学生十分喜欢歌曲、歌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和文化气息浓的英语歌曲、歌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好的英语歌曲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容易记忆和激发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改编歌词进行歌曲创作,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如,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小学第五册的歌曲How many do you want?(How many apples? How many pears? How many do you want? A kilo or two, a kilo or two? Here’s a big bag for you. How much milk? How much juice? How much do you want? A bottle or two, a bottle or two? Here are two big bottles for you.)我让学生改用自己喜爱的食物,对歌词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演唱。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唱: How many cakes? How many sweets?How many do you want? A kilo or two, a kilo or two? Here’s a bag for you. How much milk? How much beer? How much do you want? A box or two, a box or two? Here are big boxes for you.
学生不但饶有兴趣地改编了歌词,而且还巧妙地将歌曲中两句难度较大的歌词进行了适当删减,唱起来更加简单好听了。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唱问唱答,将音乐进行到底。在课前问候时,我常用学过的英文歌曲直接与学生进行唱问唱答。如我常用第一册第一模块的歌曲来和学生做课前问候。Hello, hello, how are you?学生唱着回答: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这种融音乐于英语教学为一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 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能更充分地真实而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有英语,拉近了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是快乐和享受。
篇6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1]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2]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篇7
群众心里有天平。
人心齐,泰山移。
人和万事兴。
人多好办事。
人多势众。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双拳难敌四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人难唱一台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篇8
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
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
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
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2015小雪节气的民间谚语
2.2015关于小雪的谚语最新
3.关于春天六个节气的谚语汇总
4.各地关于小雪的谚语锦集
5.各地关于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大全
篇9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国际间的广泛交流,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已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即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区别于普通高校,将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挂钩,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
2.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中包括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由于高中生和三类生的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入校时普高生和三类生的英语水平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通过一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发现学生词汇量少、语言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同时学生对时态、倒装和虚拟语气等语法概念理解模糊。学生认为妨碍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太差,从而影响了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通过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高职英语学习中最难学习的项目是词汇和听说。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自学能力普遍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性。这势必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基本上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忽视,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发展。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共核。语言共核是语言学家在对语言功能意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概念,是指所有语言学习者,不论其学习目的为何,不管其专业如何,都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目前,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新编实用英语》为教材,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共核英语,也就是英语语言的通用部分。而高职高专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能胜任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生产者及初、中级管理者。因此,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也要求具有自己的特色即突出能力、注重实用。
当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相关专业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已无法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已迫在眉睫。
2.2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也称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它是从对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技能应用的过渡,是英语教学贴近社会,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的一大变革。专业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在本专业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及专业英语的特殊语法,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为学生阅读外语文献资料、书籍以及以后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本院由于专业英语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英语教学尚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3.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对接的设想
3.1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与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的衔接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指出:语言“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但是没有词汇,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英语语言共核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的转移是专业英语教学之初的重要任务。专业英语教学应首先从对专业术语、词组、语法特点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入手,也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就应该结合专业。
3.1.1结合专业扩展词汇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教授的都是语言的共核,学生所学的英语单词都是基本的意义,不偏向于某一专业。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一些词语在相对应专业中的意义进行讲解,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与专业挂钩的兴趣。拿“funeral”这个词为例。这个词可能是我院殡仪系学生最常接触的词,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挥这个词的含义,如:funeral music(哀乐),funeral ceremony(殡殓),funeral parlor(殡仪馆)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一些专业常用的词汇和这个单词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主动地去想知道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是如何表达的。
3.1.2结合专业掌握语篇文体
各个专业的英语都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对相关的专业文体进行介绍说明。如《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广告这一文体,我们就可对广告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文字简洁,句式精悍;新颖别致,措辞独特;巧用形容词;偏爱简单句;多用祈使句;常用省略句;善用感叹句等。针对电子系的学生,可以在他们掌握了广告的语言特点后,让他们应用这些来推销他们的某个产品。假设他们是销售员,如何去展现自己的产品特色。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基础知识,又可以实际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3.2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经过四个学期、260个左右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材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根据《基本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分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课时,避免因专业英语设置时间短,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专业英语知识,或感到力不从心,从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应适当地采用双语教学,即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平衡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3.3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它决定了教和学的基本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必须依靠合适的教材,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兼而有之的教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应该是根据各个专业自身的需求、学生的水平、课时的设置等编写的。不应该盲目地选定某本专业方面的英文书作为教材,这样所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就具有片面性。在编写练习时,也不能只注重语言共核即基础知识的考察,还要加入适当的专业词汇选择、填空,专业知识问答,应用文写作等。这样才是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教材,不仅要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实用专业英语知识。
4.结束语
当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地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的对接,使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日渐重要。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 交际法的一般特征
交际法全称为交际教学法,又称交际法的语言教学,人们最初称它为“意念法”、“功能法”。它是由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否定结构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概念为“意念”、“功能”、“交际”。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即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语言是交际工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它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意义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教学中要求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有意义的交际,以促进语言学习,并获得交际能力。第二,语言运用的流畅性先于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我们从组织教学,教师因素和课堂交际环境来分析。
㈠ 组织教学方面
在课堂的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许多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生很少有机会练习口语。同时,教师也很少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气氛单调、枯燥,学生表达机械、单一,整个课堂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学生在说英语时仍然感受到极度的紧张和担心,而来自老师仅有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不确定自己的表达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㈡ 教师因素方面
在教师的引导方面,表现在对学生有太多的批评和干扰。虽然对教师来说,在学生说英语时及时纠正所犯的错误是重要的,然而如果教师在学生进行热烈讨论时介入并干扰的话,这样的影响将会破坏谈话和交流的气氛。也就是说,来自教师的不断的干扰将会破坏交流活动的目的。
㈢ 交际环境方面
从交际环境来看,尽管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多问问题被认为是有利于形成互动的交际氛围,并且这种方式也是练习口语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有一些问题类型是非常的普通以至于它确实影响互动的学习情景。
三、运用交际法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㈠ 教学目标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交际教学法的主要思想在于将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在设定的言语环境中,按照每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学习外语,使学生最终掌握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本领。
㈡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交际法强调教师要在教学内容贴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交际动机。语言环境是交际法语言教学的重要概念,真实的语言环境是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3]要成功地运用交际教学法,高职院校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投入到语言交际活动中去。
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引导师生对话。应用交际教学法,教师必须是英语的熟练掌握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英语表达要流利、准确,要努力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英语。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要注意适当纠正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还要兼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更频繁的师生对话加以督促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第二,组织生生对话。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寻找情景因素,设计一些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场合,创设出活泼、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表达观点的热情。
㈢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来实现,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高密度的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义。[4]常用的形式有:第一,问答。这基本上是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活动,为课文教学所常用。提问可分三类:事实性提问、概括性提问和评论性提问。形式可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第二,复述课文。这也是课文教学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进入自由复述。第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活动常常由几个短小情节组成,这些情节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扮演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用虚拟的人物来演绎即兴作品。为了使学生把话连续说下去,可以大量利用动作表演和说话配合。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详细解释情景,因为学生总是在一个确定的社会语言情景中进行的,语言形式会因不同的语境而改变其含义,所以包含语言形式的话语单位必须与其所在的社会情景吻合才可为人们接受。
结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学生毕业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立足于英语交际法的一般特征,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初步探讨了在交际法的关照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这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与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8.
篇1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结构如何,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消费)的组合和比例关系。本文通过娄底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探讨,以加强学校场馆的管理,启迪、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进入合理化、科学化道路,从而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所以,研究现代人的消费状况,应从消费结构着手。
二、影响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体育实物产品的价格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娄底市大学生年人均消费量在3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其中,选择201-300元体育实物消费的人数最多,且男女大学生相比呈显著性差异。在101-200元和100元以下,男女大学生的体育实物消费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体育实物消费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体育实物产品的价格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关。
(二)性别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娄底市高校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消费水平方面,男女生的实物消费量为201-300元的人数最多,且男女生相比呈显著性差异,而在其它几个体育实物消费水平的选择上,男女生的体育消费量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体育实物消费量在100元以下的女生比男生多,消费量达201元以上的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三)场馆条件
体育场馆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地。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学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是造成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另一方面,学校新建的一些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实物消费。
三、影响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兴趣、爱好及习惯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应当是自主的,是根据自我兴趣而活动的行为。他们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地点以及消费方式等都是随兴趣爱好而定。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会导致个体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在具体的体育消费方面,且表现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文化浓缩,吸取的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校园体育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文化。它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观和行为准则,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四、建议
1.改变娄底市现有的体育消费结构,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方式。加强大学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消费。高校体育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篇12
我的实习是在一家私企理,有十多名员工,主要阿拉伯客户。在这三个月的实习中,有太多太多感触,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希望我的这篇大四学生的实习报告小结可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我的实习,其实是工作,是在义乌的一家外贸公司。
地处义乌商贸区中心的顶级商务楼,刚刚装修好的办公室给人愉悦的感觉;外表秀气,实则刚强的大肚子女老板,给人崇敬的感觉;来来往往的阿拉伯商人,给人新鲜的感觉;年龄相仿的同事们,给人亲切的感觉;如此多的外贸实务可以学习,给人有挑战性的感觉!
一句话,对于这份工作,我还是相当有好感并充满了期待的。
一段时间后,我熟练了很多。英文信自是不在话下,繁琐的货柜结帐单也不会每份都要老板亲自对帐,以色列客户的散货拼柜也不会再让我头痛欲裂,每天听的阿拉伯语也不会再一句不懂。像小草一样,顶着再大再重的石头也要向上生长。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
篇13
自2005年起,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品牌市场营销负责人,负责制定并执行大众汽车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项目,同时负责协调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以及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进口汽车市场营销工作。2014年7月,被认命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营销官、集团销售和市场营销负责人。
在大众汽车集团,我们从过去传统的4P发展到现在的4S。所谓的4S,指的是速度(Speed)、协同增效(Synergy)、销售(Sale)和科学(Science)。
速度。有专家表示,在社交媒体上,普通用户对信息的关注度只能维持8秒,一旦他们决定和品牌互动,就要求品牌能够快速、实时作出反应;在此基础上,消费者还期待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更新,要求广告主能够实时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反馈,以最快的速度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迭代升级。
协同增效。数字化时代的营销,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复杂,我们要更多地考虑不同媒体的生态圈之间是否具有协同增效的可能性。我们发现,媒体圈的合作会给市场营销带来令人惊喜的高效率和高回报。
销售。在大数据时代,市场营销能够史无前例地和销售结合起来。以前,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问题是不知道哪一半。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找出浪费掉的那一半,从而把市场营销的功效直接和销售结合起来。
科学。“科学”是前三个S的基础。相对来说,汽车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营销中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汽车营销中,通过大数据获得消费者一些内在需求的洞察,可以更好地规划营销资源,实现消费者转化。
所以,进入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市场继续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营销,以及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和出行服务市场的创新营销。与此同时,在营销预算当中,数字化媒体、大数据创新相关的预算占比会越来越高,而且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营销的花费是否可以直接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或者带来销售,已经成为衡量市场营销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对新兴细分“客户群体”进行深度了解,从而针对这些群体制定营销策略,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销量和使用效果,以及社会化媒体在集团层面的应用创新和内容创新,都是2017年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2017营销关键词
内容营销
面对来自无数渠道的“营销植入”,受众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今天的受众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品牌主需要传播的信息只有变成目标受众乐于接受的“内容”才能抵达受众,这是“内容营销”成为今天的市场营销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的原因。内容营销的挑战:一是精准,受众只看自己感兴趣或与自身相关的内容;二是创意,出色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选中;三是精炼,受众的关注度只有8秒;四是高度的时效性;五是科学,科学的分析、策划和内容输送手段是内容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
2016营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