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转变教师角色,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标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模式首先应该转变的是教师角色。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何不如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应转变以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教学方案制定标准的传统方式,为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将认知水平相似、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再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发掘并培养学生中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课堂学习的自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等。
2 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策划丰富和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善于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仍应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可以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组,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或可读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运用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真正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小组共同探究中获得答案,让教师创设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更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方法。
3 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等校外资源拓展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
除此之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自觉的用学到的知识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2
Yu-fei
【Abstract】Geography teaching at our country have been a for long time indetermination of academics, at dissimilarity of place dissimilarity of time, "treatment" of geography academics also don't exert homology, in regard to Henan, in the last century 90's, have several years, Gao Kao3 don't test geography, geography become will test a category, in the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position suffer a disastrous decline;Afterwards become big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then Be a condiment and put top Gao Kao3's"dinner party".
【Key words】New lesson mark;Geography teaching;Study interest
地理教学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不确定的学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地理学科的“待遇”也不尽相同,就河南省而言,在上世纪90年代,有几年高考不考地理,地理成为会考科目,在高中教学中,地理地位一落千丈;后来变成大综合,地理则作为调味品,摆上了高考的“宴席”。进入21世纪,河南省进行高考改革―“3+综合”,地理学科的地位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在高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中招仍然不考地理,这种状况持续至今。现在,地理学科又面临教学改革,在不同的地市,又有不同的教学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使得河南省的地理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无疑多种版本的出现加大了高考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问题,作为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怎样搞好地理教学呢?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过多地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现代教学论认为: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要顺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潮流,教会学生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让学生会学。古人也讲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受人以鱼”,说的都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纯粹地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改革课程,应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思想,新课改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有两事两不应的要求:1、学生不应死背大量知识内容,而应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2、学生不应被要求什么都知道,而应知道如何寻求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如科学地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地理学的功能则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获得与生活有用的知识,并且能把这种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释生产中的现象和规律,这才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及新教材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给出的结论少了,活动多了,死答案少了,探究多了。。这就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即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立足教材,面向学生。用巧妙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教师的点播和讲解来满足他们的欲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素质。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旧教材中地理事实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新教材中,课本明白直观的结论少,而活动和问题较多,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容易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化繁为简,如在讲“洋流”一节时,教师先引导他们看洋流模式图,再提出问题“中低纬度的洋流是什么方向的?”让学生找出规律:北半球的洋流是暧流还是寒流?引导学生看出东寒西暧,最后教师总结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北顺南逆,东寒西暧;这样水到渠成,既避免了教师讲,学生烦的情况,又巧妙的解决了难点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和探究比较多,只要我们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动起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恰当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地理教具是传授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体,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具可分为图像、影视片、模型、标本等,模型标本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加感性知识;影视片、幻灯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形象生动具有增大知识容量,信息反馈迅速的特点,向来为学生喜闻乐见,但大部分的幻灯片影视片制作起来难度较大,一般的地理教师每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还是较不容易。因此,地理插图就成了最实用而又简便的教学工具。新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示意图、景观图与课文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是垂手可得的好教具,应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原理图,如风的形成图,势力环流图及洋流模式图,这样的图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充分利用讲解原理,最好把它们画到黑板上,边讲边画,直到学生能讲会画。第二类是景观图,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自然带时,课本给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三幅景观图,通过观察树木,学生就能体会到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从而造成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的不同。
篇3
2创设情景,使枯燥知识生活化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理念之一。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讲《交通运输网》时,让学生先回答自己做过那些交通运输工具?到过哪些地方?假如你想了解遥远雪域高原的绮丽风光,你想到天涯海角去走一走,你想了解其他国家的异域风情,你该怎样去?假如你是某个公司的老板,你要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你要到巴西去开采铁矿,你要从加拿大进口木材,你选择什么的运输工具?会走那些线路?通过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用处,感到知识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学生会很自然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
3强化探究,引导自学
不同国家的地理,一般通过一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的地理概貌,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一成不变的讲授,学生难免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讲《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提出我们汉语为什么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使用广泛而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我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自己的宗教没能够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于是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者,要加强自学。自学是学生提高地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主要有以下步骤:①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内容。②分析教材,提出问题。③教师及时评析,提出要求。④整理笔记,写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增强了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对他们今后自学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4图文结合,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地图是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的,最牢固的,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能在相关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要求我们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接合,把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够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从中准确地而有效地提出需要的信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到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费力耗时,枯燥无味。
篇4
1 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为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所作的全面的、具体的规定,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地理教师实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因此,正确的学习和使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的指导,它是指导地理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只有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地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和依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对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加以组织和处理,进行一番再创造,都能使用好教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单一性、知识性等特点,而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材的编写上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教材,离开教材,教学活动很难进行。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位置如何摆放,就要看两者之间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三条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1.教材要建立合理的结构。 2.选择联系学生实际 ,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3.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5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6. 重视教科书系列化建设。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成。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课程标准的位置高于教材了。
4 使用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是实施地理教学的依据,我们如何使用课程标准,在教学上至关重要,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
4.1 掌握它的方向性。地理课程的指导性突出表现在它的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宣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这个方向性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这个方向。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详细的叙述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点,通过学习后达到的目标及教学活动的建议,这部分是我们备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的内容。
篇5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我们初中地理教师要尽量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学地理。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入竞争体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把全班分成4个组,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名字,每节课的练习、复习等环节都穿插一些竞赛。由整个小组或派个别学生参加,先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者取胜,并得到一个笑脸。竞争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优秀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困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利用游戏,歌曲等手段调整、稳定、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教地理歌曲,融音乐教学与地理教学为一体。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创造生动的课堂气氛,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如有些名称又长又难读,学生却能利用唱歌轻松掌握。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法
无数的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每节初中地理课的内容都是在前面基础上合乎逻辑地递进,学生应该对新的内容大部分可以接受,而有不懂的地方那是应该的 ,学生通过预习明白自己已经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老师上课是也明白自己要讲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少讲不讲,哪些内容不能不讲必须多讲。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我们要加强自学方法指导向学生说明自学的目标 重难点,自学的内容从哪些角度去分析 思考书本知识会以哪些形式或题型去考学生等方面,让学生边自习边把书中重点知识划出来将其整合、提炼成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以便在同学教育和教师教育时解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严格教学常规,提升教学效果
篇6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可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始终处于在积极、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教学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联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联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联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篇7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上的主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和体验课堂学习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学习。
(2)给学生肯定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进,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即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时给予肯定评价。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生的信赖。比如,“地图”这一节当我用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猜谜,猜到的自然享受胜利喜悦,给没猜到的学生也予以肯定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施学生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如: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带学生身临其境,既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巧用语言 唤起共鸣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教师要利用多种语言,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传递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语言尽量做到亲切和善,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其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予以更多的表扬和赞许,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教师有了微笑,才能有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真诚的交流,才能使课堂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利用肢体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先主动去接受你再去接受你的课堂。如:讲南极企鹅时,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利用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走路姿势等。通过教学语言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三、和谐关系 以情激趣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四、兼顾学科 怡情激趣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地理教学中兼顾其它学科特点,如: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等的激兴作用。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一首《珠穆琅玛蜂》;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确能起到激兴、怡情的作用,但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篇8
1.导课激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导言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要完成这种要求,就必须用浓厚的兴趣来支撑。好的导课无疑是给学生打了一针兴奋剂,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
比如,我讲《热力环流》时直接用自己在拉萨的照片,学生看了觉得老师上去过青藏高原就肃然起敬,很想知道青藏高原的气压低到什么程度。我讲《洋流》时用了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片段及自己的讲解引课,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导言可采取的素材很多,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球现象、诗歌、歌曲、漫画、新闻报刊等。
2.情境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的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使学生既感到熟悉而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进而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
3.活动激趣
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完《产业D移》后我安排了学生讨论佛山和清远的产业转移的双赢;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让学生描述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调整课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课本内容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直接搬用课本例子或教师自己举例说明课本结论,就容易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课本所举的例证早已为学生所掌握,因而受到学生冷落;二是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解释与学生认识不符,因而不为学生认同,这样就常常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由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再在课堂上讲述,改为在课前由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这一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既能融入课本体系,又可丰富课本内容,而且更具有时代性、鲜活性,又由于这些资料的收集来自学生自己,因而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课本内容,同时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初步学会质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讨论课本内容
“地理为生活”。要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地理知识,就必须在地理课堂上引用周边环境中鲜活的例证,并且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避免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全盘被动接受的局面。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自主学法
1.学会提炼规律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篇9
1.学科偏见导致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应试教育的学科体系中,主科和次科的学科偏见长期存在于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导致中学地理学科难以被引起重视和摆正位置。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地理教师的地位、待遇偏低,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门外汉做不了行内事,即使能教那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专职地理教师由于地位、待遇不高,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业绩自然平平。当下的中学学科考核体系中,地理学科所占比重不及语数外的一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少于语数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
2.学生厌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最大困惑
一般来说,学生没有学好地理首先应该去考量地理教师的责任心、业务功底、授课水平等几个方面,但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除了个别的非专职地理教师外,广大地理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还是能达到合格及以上的要求,但为什么地理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该困惑的根源在于学生厌学。一切事物都有内外因在起作用,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诚然,学生中学地理学得好与差与地理教师教得好与不好有直接关系,但是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本人。现在许多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一些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而不学、劝而不听,时常使地理教师束手无策,地理教学则陷入尴尬。这些学生厌学的可能也不只是地理学科,厌学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而有千百种,这种困惑可能不只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困惑,而是整个中学教学体制的困惑。
3.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纠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所谓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中,这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二者对于广大地理教师来说似乎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出高能的学生,而应试教育促使教师教出高分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在教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但要教是什么,还要教为什么和怎么样,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应试教育中地理教师则通过充气式教授和题海战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答地理试题的能力,可能这个题目与现实关联度极小甚至毫无关联。素质教育一直是新课标提倡的改革目标,而应试教育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却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中学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可能倾尽能力践行着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期末和升学时他的学生却要以一张地理试卷的分数来决定高低和荣辱。这种使命和现实的博弈对于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纠结,欲罢不能。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可行性路径探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变化必将与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生激烈的交锋和碰撞,如何化解和妥善处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转型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和烦恼,现已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改教研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下思路进行探讨和交流:
1.举重若轻,心无旁骛
不管地理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何位置,也不论其在考核考试中占多少比重,甚至于学生因任何原因厌学地理而倚重其他学科,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不应该受其影响而妄自菲薄,更不应该不负责去进行“过堂式”教学,其理由有三:一是学科偏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也有一定的市场,非一朝一夕形成,当然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更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推动者,也必将是地理素质教育成功的享受者,对现实无用的怨言可以转变成实现理想的有益的教改教研探索,来助力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而不可贪一日之功。二是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巨大,非其他学科能够替代,古时候形容一个人有才学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教师应该对任职地理教师有无上的荣耀感和使命感,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不断的地理知识学习、深造和教学、教改、教研当中去,用良好的成绩和辉煌的业绩去赢得更大的荣誉和更多的尊重。三是教师是一份事业,地理教师是一份专业性的事业,干任何事业首先必须爱这项事业,用心爱;其次必须懂这项事业的相关知识;再次必须有精益求精的进取心;最后还必须得有点奉献精神,教书不要老讲条件,因为政府对教育的越发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条件必然会相对越来越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理解。总之,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要看重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事业,莫为世俗偏见所累。
2.知己知彼,遇水搭桥
学生学不好地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没教好,一个是学生自己没有学好。不管是自己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首先反思自己,从教学方式、方法及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方面检讨自己,如果认为自己在教学上确实做得比较到位了,那还得从自己的讲课语言、节奏、吸引力等教学水平指标考量,发现哪个方面的不足,努力去修正和提高,再看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主动去思考学生自己没有学好的原因,是个别没有学好还是整体没有学好?是某个知识点没有学好还是某个章节没有学好?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努力还是没有兴趣?是厌学还是厌师?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情况,以便针对不同的原因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措施可能是教学上的方式方法,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个人性格上的、兴趣上的,乃至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实践证明,适度的因材施教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3.素质优先,兼顾应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它们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其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必将越来越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其却未到穷途末路之时。素质教育方兴未艾,代表着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其尚未成熟到、强大到完全代替应试教育的程度。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搀扶前行,互不相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到地理教学上,就是必须要坚持“素质优先,兼顾应试”的原则,素质和应试不偏废一方,原因在于:(1)提高学生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明确要求和终极目标,而加强学生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当前考核学生地理素质的主要标准;(2)地理素质是较地理应试能力更全面、更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地理素质,没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应试能力,至少可以表明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扎实,评价其具有较高的地理素质无法令人信服,也不符合地理综合素质考核标准要求;(3)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不能放弃应试技巧技能的传授,因为毕竟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坏是通过平时的试卷测评及期末、升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李宗启.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的尴尬地位[J].新课程学习:下,2012(05).
篇10
一、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 、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地理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从“怕学”到“好学”再到“乐学”,以发挥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
(二)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近期某一气象灾害为例,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利用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采用地理实践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过程去发现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一)、正确对待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教为主导”要着眼于“学为主动”,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篇11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和倾向,其一是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体现在排的课时量普遍不足,有的学校甚至只发书不开课,认为地理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会考过关,日常教学松弛,考前靠几张模拟试卷来过关。地理课经经常安排的老师是一些教学能力比较弱的老师。其二是主张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但目前缺乏必要的条件(设备、场地、领导重视等等),因而无所作为。
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地理科学的发展为新世纪的地理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新世纪的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地理分支学科的进步都表明地理教育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其应用性,乃至于建立“实践与应用“为主导的全新地理教育模式。鉴于此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紧跟形势,积极创造条件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而积极探索积极实践
二、强化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所在。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这肘学生通过学习“地域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或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就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三、强化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对策
1、是学校、教师思想的转变。
在农村中小学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和个性发挥受到严重的压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学生的视野、思路不断地开阔,独立意识也在日益增强,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地理课程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在情感方面,要从传统的“严父慈母”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价值观方面通过利用和挖掘农村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到大自然去陶冶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与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再定位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农村地理教师只盯着课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只重视地理,忽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把课本知识作为惟一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地理教学单科“割据”的局面,限制了学生,也封闭了自己。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要改变过去“单课挖井”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开始在整个知识领域内“开湖造海”。不仅要精通地理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师要打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大力开发周围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还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是加强师资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给人一滈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乡土地理教学的地域性很强,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状况大不相同而且很复杂,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现在我们这里的有很多外地的地理老师,对本地的情况不熟悉,更应该加强学习,虚心请教老教师,上课时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能够巧妙地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等,并且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观察知识以及社会、野外调查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书本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得更加有声有色。地理课程由“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笔者在平时普通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结合我市丰富的乡土知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迎接的是未知的将来,面对的是重重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永不懈怠的心,就一定能够达到希望的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或文章:
1.《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篇12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堂的具体规定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是民主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与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二是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包括教育就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各职业选择等;三是教育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做好教育职能的定位。基于这一考虑,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认真做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全面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课标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部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三、新课标下应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四、新课标下应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新课标下应增加中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六、总结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重要应从课前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和课后探究性作业设置等几个方面人手,全面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
篇13
一、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它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潜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最后解决地理问题。在讲述冷锋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分别是怎样的?关键讲解“前―时―后”三个关节点。让学生在对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之后,就对冷锋与天气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二、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解读生活实际和现实时事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课标中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有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高中地理知识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就说“天气预报”,它关系和影响到学生上学、回家以及其他出行的各种防范措施的预设。再就是运用地理知识来解答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何世界上有些国家总是对那些有石油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国家和地区蠢蠢欲动?像伊拉克、中东地区……地理知识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答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等等。所以地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地理的角度去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把学生带进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备课就需要精心准备有关与地理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以及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让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使所学的地理知识能有所作用。
三、充分利用地理各种教具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近距离观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地理教学中各种教具的合理使用,能使学生很直观的的理解地理知识。在讲解土地资源时,我运用《中国土地资源类型简表》和《中国和世界农业用地比较表》两种教具,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认识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人均占有量跟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差异,从而明白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明确我国土地的缺失、稀少,因而懂得爱护土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地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珍惜和热爱土地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