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 2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 。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 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 14 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2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1元上升至2010年的5919元。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560元上升至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约6.9倍。经过仔细分析,自1990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农村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中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在此期间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加至1995年的1577.7元,增长了12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560元增至1313元,增长134.5%。
第二阶段:1996—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放缓。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放慢,消费支出也出现明显的放缓趋势,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14.39%。此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阶段:2001—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恢复稳定增长态势。这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4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长了150.1%。同期居民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1969元增加到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126.2%。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由6859.6元上升至19109.4元,增加了178.5%;同期居民消费水平由7161元增至15907元,增加了122%。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态势更加强劲,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见图1所示。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定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选取因变量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Y),自变量X1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X2为人口自然增率,X3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国内生产总值。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
(二)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自由度,P=0.000
(三)异方差的检验及修正
1、用等级相关系数法检验异方差
计算得:等级相关系数, P值=0.016,认为残差的绝对值abs()与自变量显著相关,所以存在异方差。
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
用一元加权最小二乘估计计算的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这说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拟合效果略好于普通最小二乘的效果,选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是正确的。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
经过模型的建立及修正,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与他们的纯收入有较强的关系,由建立的模型可知,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会增加0.778元,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最好办法是提升收入。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分析
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预测2015年和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判断未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GM(1,1)模型(Gray Model)来进行定量分析。
收集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原始数据列。采用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构造数据矩阵和数据向量,得出预测模型。
灰色模型预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见表3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灰色预测可以不断地对预测做出调整,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如表3所示。因此,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灰色预测结果可知,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5064.897元;2015年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6685.966元。可以看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支出依然可以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四、结论与建议
消费水平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回归模型、灰色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总体上表现出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由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相关密切,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相应的就增加0.778元。因此,要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好方法是提高收入。
灰色预测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2012—2015年期间,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有望超过6000元。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议: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的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等。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居民消费行为的定量研究[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08-122
[2]牛树海. 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2):155-161
[3庞皓. 计量经济学[M]. 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篇4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篇5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2003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2004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篇6
消费、投资、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目前我国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作用不显著,内需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稳步地推动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在实证方面,国内研究消费理论的文章较多,大量地使用了计量方法,田雪原(2000)使用统计指标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应,谢晶晶等(2004)使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李通屏等(2005)使用横截面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投资效应和消费效应;王建军(2006)研究了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之间的关系;何海鹰等(2006)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消费需求的相互拉动效应,刘艺容(2007)也使用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我国1978-2005年城市化率与消费率的相互变动关系,于淑波(2010)使用向量自回归方法提出了提高人口城市化率、增加我国消费的根本途径。
但是这些对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没有考虑到区域居民消费需求的空间依赖性、消费强度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隔断了整体样本的空间依赖性,难以得出真正反映居民消费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结论。因此,在处理省域截面数据模型的时候,需要适当地引入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Anselin,1988),以期弥补现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主要探讨各变量在一地区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反映了被解释变量不仅受本区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区域被解释变量对其的影响,具体表达式如下:
y=ρWy+Xβ+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N*K的外生解释变量矩阵,W为空间权重矩阵,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
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空间相关作用存在于随机误差项向量中,度量了邻近地区关于解释变量的误差冲击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ε=λWε+η
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λ为N*1阶的截面因变量向量的空间误差系数,η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I为单位矩阵。
鉴于空间回归模型由于自变量的内生性,为保证模型估计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Anselin(1988)建议采用极大似然法去估计SLM和SEM。同时,为判断区域变量的空间溢出性是否存在,以及SLM、SEM两者中更为恰当的模型选取,一般通过Moran`I指数检验、两个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形式LMLAG、LMLAG及其稳健的R-LMLAG、R-LMLAG等形式实现。Anselin等(1996)提出以下判别标准来决定SLM和SEM模型哪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如果在空间依赖性的检验中发现,LMLAG较之LMERR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LMLAG显著而R-LMERR不显著,则可以断定适合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相反,则可以断定空间误差模型是恰当的模型。
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各省的年度截面数据,检验近来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样本区间为:2005-201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并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加工和处理,其中,居民的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为解释变量。具体的模型构建如下:
C0=C+α1IS+α2UR+ε
其中,C表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实证分析
(一)Moran`I指数
首先使用Geoda软件对我国31个省份的居民消费做全局自相关检验,分析是否存在空间交互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指出了2006-2010年31个省域居民消费的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及其指标。结果表明,省域居民消费的Moran`I指数均在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强有力的空间自相关的证据,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在空间上随机分布的假设被拒绝了,居民消费在地理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对较高消费水平的省域倾向于和其它消费水平高的省域邻近;相对较低消费水平的省域倾向于和其它较低消费水平的省份邻近。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在省域上是相关的。因此,不应当将其假定为一个独立的观测值,传统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及解释是有一定偏差的。
(二)OLS模型结果
本文首先用Geoda软件对样本期间的我国各省份的居民消费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样本期间内第三产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除了2009年和2010年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余的都一致性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产业对居民消费的提高有重要带动作用;省域城市化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显著的。对比2006-2010年的各年省域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的系数是逐年提高的,说明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而且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
从空间按依赖性检验可以看出,各年份的LMERR检验较LMLAG检验显著,R-LMERR检验也较LMERR检验更加显著,而且各年份的LMERR和R-LMERR的统计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应建立空间误差模型。
(三)SEM模型结果
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对比表2和表3的结果的值可以看出,空间误差模型后的估计结果整体上一致好于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都一致性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结果优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模型;城市化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系数也均一致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省域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对比2006-2010年的5年省域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的系数是逐年提高的,说明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各年份的空间误差系数也均一致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各省份的居民消费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效应,具体而言,第一,省域的经济水平相当、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导致相近的省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效应,例如,连续多年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都位于第一象限,是高-高的正自相关关系的集群。第二,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导向导致了消费的集聚效果,使得消费从东、中、西呈现一定的消费梯度和依赖效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省域的消费水平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相比传统的计量模型,空间模型更适应测算区域的数据特征,得到的结果也更加可信。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居民消费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的空间误差模型分析证实,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能忽略地理空间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同时,省域消费水平的空间依赖性说明了我国拉动内需、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应该从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单纯依靠本省市或者局部的推动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为此,中央层次的政策导向需要更有助于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城镇体系建设方向靠拢,建设中国城镇体系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田雪原.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2)
2.谢晶晶,罗乐勤.城市化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3)
3.李通屏,成金华.城市化驱动投资与消费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4.王建军.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J].经济与管理,2006(8)
5.何海鹰,朱建平.城市化与消费需求相互拉动的效应分析[J].南方工程学院学报,2005(25)
6.刘艺容.我国城市化率与消费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
7.于淑波.人口城市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南方农村,2010(3)
篇7
实际经验以及之前的研究表明,GDP以及人均居民收入对于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效力,很多情况下这两大要素被作为直接因素考虑,一般来说,GDP较高的国家说明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居民消费水平相应较高;而人均收入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财富,正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体现的,收入对于消费具有重大
的影响。
除去这两个因素之外,从理论上直接分析,常见的因素还可能有以下几个:
(一)人口增长率
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则财富将在更多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由此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人口增长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结构,而不同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不同,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率较高说明年轻群体在人口中占据主体,则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描述通
货膨胀。
(三)居民储蓄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一方面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而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另一方面高储蓄往往对应着高投资,银行可以作为中介将财富进行转移,而投资规模的扩张又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其对于消费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目标
首先我们将根据1978C2014年的居民消费水平(Y);1978C2015年的GDP(X1);1978C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X2);1978C 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X3);1978C 2015年居民消费指数(%) (1978年作为基期=100)(X4);1978C2014年居民储蓄(X5)这些数据,分别对以上六个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这六个因素是否都如之前的理论分析一样显著影响消费水平。之后会将显著影响的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情况,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模型。
(二)模型设定。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α0+α1Xki+μi(k=1,2,…,5)
分别建立五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α0和α1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
综合上表可以发现,五个因素都可以解释居民消费水平,但解释程度不相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在模型拟合程度、对Y的解释能力方面都特别强,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对于Y的解释相对较弱。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性不是很强。相比较之前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即人口增长率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下降988.2012元。另一方面储蓄与消费水平是正向的关系,这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符合的,我国最近几十年处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提升的同时储蓄也有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上述的五个解释变量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
Yi=β0+β1Xi1+β2Xi2+β3Xi3+β4Xi4+β5Xi5+μi
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β0到β5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R2=0.999077,R2=0.998928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同时F统计值6709.099非常大,对应P-value值为0。整个模型是显著的,但是当α=0.05时,X2与X3的t检验并不显著,这与之前一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有较大出入,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筛选变量。在表一中,我们首先选取R2最大的X2作为基础变量,逐步加入其它变量。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信息准则以及加入的变量可以提高R2这三个准则,我们发现X2与X4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共线性情况,往往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变量同时显著的情r,故这里我们放弃以X2为基础变量的想法,选择X1为基础变量,当再加入X4、X5这两个变量时有:
R2=0.998956
这样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大于考虑每个变量时的t值,而且各个变量都是显著的,都可以在95%的概率下对模型有显著解释能力,整体上F值等于11481.17,整个模型也是显著的,因此我们这里不再增加变量,原有的X2、X3剔除出模型之外,则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
Yi=-1666.105+0.013Xi1+3.194Xi4+0.015Xi5+μi
三、小结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们最终发现,当单独研究时,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储蓄的解释能力非常强;而当综合考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共线性的问题,只将GDP、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列入模型之中。
从其影响因素来看,GDP、消费物价指数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影响,并不能真正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GDP增速放缓,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一些主动的刺激性措施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方面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这对于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具有重大意义,而年轻群体的增加将带来切实的消费水平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鼓励更合理的资金配置,促进社会实体投资、加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控制与监管将会成为推动居民消费的强大动力;最后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提升生产水平,加大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将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
[2]王吉恒,李敏,孟菲.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J].开放导报,2012(2).
[3]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4]刘慧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3).
篇8
1.居民消费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水平(元/人)=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本文将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天津市居民消费的指标。
2.经济发展指标。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它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已被广泛认可。鉴于此,本文采用天津市GDP指标作为衡量天津市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对居民消费水平(X)和地方生产总值(GDP)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Xt和LNGDP。变换后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实证分析
1.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确定VAR模型的结构,一般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达到最小。适当加大k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滞后期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稳定性。经过比较,本文最后选择滞后2期,即k取2。经检验,所建模型除LR和SC外,最终预测差(FPE)、赤池信息准则和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annan-Quinn)最小,三个检验准则同时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和LNXt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该检验能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即协整秩。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变量含截距项并有确定趋势。Johansen协整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和时间序列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和LNXt的协整关系,但没有表明这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Granger(1980)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从前面确立的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由于二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他们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见下表),在95%的置信度下,天津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关系则在统计意义不成立。
3.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基于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中个别方程中的新息(innovation,即随机误差项)产生变动时,由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而对系统中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冲击强度和影响时滞。由于研究冲击响应时采用的是Cholesky分解技术,该方法的一个技巧是使误差项正交化。所以Cholesky分解的结果依赖于系统内变量的排序。 Koop,Pesaran和Potter(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Generalized ImpulseResponse)和广义方差分解(GeneralizedVariance Decomposition),以避免正交化对变量排序的依赖性。故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方法进行响应分析。
图1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居民消费水平一个正冲击后,天津GDP在第5期达到最低点,第5期以后呈现缓慢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外部冲击以后,给本市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反向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不大,并且对第5期以后缓慢回落有一定拉动作用,不具有显著作用,这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不是促进GDP增长的Granger成因的结论相一致。
图2中,LNXt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GDP一个正冲击后,居民消费水平在第7期会达到最高点,从第7期开始保持平稳下降,而且作用效果明显。这表明GDP的某一冲击会给居民消费水平带来同向冲击,且从第七年后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它也印证了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视角相反,方差分解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判断各新息对内生变量的相互重要性。方差分析图说明,是LNXt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10期,其贡献率从42.38%上升为 82.23%;LNXt对的影响较弱,其贡献率最高仅为15.64%。
4.VAR模型预测。基于VAR(3)模型,可以对天津市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做出样本内预测和样本外短期动态预测。从样本内预测序列图可以看到,因为静态预测是使用样本实际观测值进行预测,所以静态预测的效果要好于动态预测,但是,样本内动态预测可以预测出序列的变化趋势。VAR模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做样本外近期预测非常准确。本文结果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 15726.53亿元和 28492元,取对数后分别为 9.6631亿元和 10.2574元,而该VAR(3)模型对2007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值分别是9.7425亿元和10.2547元,模型预测误差分别为 0.008和-0.0003.
三、结论和建议
虽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依据任何实证工具进行简单的决策,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天津居民消费水平和GDP构成一个相互有长期影响的动态线性系统,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即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不显著。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下,GDP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同向显著而持续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母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居民消费水平对母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2)06-0018-04
一、教育与教育消费
教育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提高人类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的社会活动。教育最早起源于生产劳动,最早期的教育也就 是老一代劳动者通过向新一代劳动者传授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实现的。可见,教育最初就是 具有生产属性的,后来随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逐步分工,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出 现了专职从事教育的机构与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产力属 性。
对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与马歇尔等作过论述。马克思更认为,教育是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使劳动者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过程和必经手段。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更加明显。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生产、积累、更新、进步等都直接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不仅是知识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直接的生产力含义。
正是由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教育消费才有了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所谓教育消费,是指为获取知识与技能,教育者本人或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货币支出。教育消费既是消费,也由于其形成人力资本的作用同时也是投资,或者说教育消费是投资性消费。所谓投资性消费,就是既能满足人们目前需要又能形成未来生产能力的消费。教育消费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未来消费能力即获取收入的能力与消费偏好为其提供长期消费收益,同时,教育支出能提高劳动者的未来生产率和相应的更高劳动收入为其提供长期资本收益。
二、教育消费与收入分配
教育消费与收入分配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决定了可能达到的教育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可能达到的教育消费水平。从微观角度上讲,一个家庭对教育消费可能作出的支出,受到这个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如果以教育消费的货币支出额来计量教育消费水平,那么在收入分配水平与教育消费水平间就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即教育消费函数。
如果以Y表示教育消费水平,x表示收入,则教育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Y=F(x),其中x>0,dY/dx>0,d2Y/dx2≤0
教育消费函数是一个拟凸函数,其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等于0。教育消费函数的这种性质有着明确的经济含义,即教育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速度大于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但是这种增长的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幅度随家庭收入水平增长幅度的进一步增加而降低,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越低。而且,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与收入水平呈反比,即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高;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低。
具体而言,教育消费水平与收入分配水平间存在以下关系:
1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
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表现为教育消费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大于0。教育消费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表示后者增加l单位引起前者增加的单位数,即收入增加额中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比例。dY/dx>0,说明家庭教育消费水平随家庭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
2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增长而超前增长
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增长而超前增长,集中体现为教育消费水平的收入弹性大于1。教育消 费水平的收入弹性,指当收入增加1%时,教育消费水平提高的百分数。即教育消费水平的 收入弹性:
E=dlnY/dlnx
=xdY/Ydx
当我们把教育消费函数设为一次齐次线性函数时,可以具体估计出教育消费水平收入弹性的数值。假设Y=bO+b1x,其中bO0.bO=
那么
E=dlnY/dlnx
=xdY/Ydx
=1-bo/Y①
因为b01
经过计算得出教育消费水平的收入弹性大于l。这表明当收入增长一个百分点时,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即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大于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得出一般结论,教育消费水平总是超前于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这符合我们的通常的看法,这也说明,教育消费一般要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推而广之,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也将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而且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或在地区内部,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增长而增长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教育消费水平的收入弹性受b0与x的影响,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及城乡之间由于bo与x的不同,教育消费水平的收入弹性也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由于收入增长而带来的教育消费水平的的增长也不一样。
3教育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随家庭收入水平增加而递减。
教育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随年人均家庭收入增加而递减是因为
dE/dx=bOb1/Y2②
这表明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长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消费水平增长幅度越低,这也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一般规律。同时这也说明,教育消费水平越低的家庭,其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货币占家庭全部收入的比例,低收入家庭将高于高收入家庭,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家庭用于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在家庭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就越高。即低收入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负担要比高收入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负担要重,而且收入越低,负担越重。
除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外,教育消费水平与接受教育消费者的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幅度呈跳跃式发展。此外,父母的行业、职业与教育程度不同教育消费水平也不同,而且不同地区间教育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教育消费水平与恩格尔系数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基本呈正向变化关系,即恩格尔越高的省份,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也越高。但是,北京的情况相反,即北京的恩格尔系数较低,但教育消费支出较高,这可能与北京地处首都,特别重视教育有关。
研究表明,食物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之间显著正相关,即一个国家家庭消费中用于食物的消费比例越低,则国民家庭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的比例也越低;而一个国家用于食物的消费比例越高,则国民家庭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比例就越高。并且,教育消费支出比例对食物消费支出比例呈弱弹性,即食物消费比例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只提高0.72个百分点。
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越大。就全国平均而言,大学本科及大学本科以上的基本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为18.97%,而小学的基本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仅为4.45%。各省市间的教育消费水平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市,其教育消费水平也越高。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基本教育消费负担率为7.38%,总教育消费负担率为9.62%。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家庭教育消费负担率低,这是与教育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长的幅度相一致的。
对一般教育消费者来说,来自家庭的资助在教育消费的资金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对那些贫困家庭的教育消费者来说,来自家庭的资助可能不足以支付教育消费的各种支出,那么来自亲友的资助,以及贷学金、助学金与勤工俭学等方式,就在教育消费的资金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特别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由于教育消费中有些项目是固定的,如高等院校的学杂费、住宿费等,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不以教育消费个人的支付能力为转移。而对其他教育消费支出,如饮食、衣服、交通、书籍等方面,会因教育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不同而不同,家庭贫困者一般会尽可能压缩在非必需项目的支出。来自家庭外资助的平均水平,家庭年总收入水平在10000元以下的学生明显高于家庭年总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家庭居住在农村的学生获得家庭外资助的平均水平比城镇学生高。
三、教育消费与劳动力市场
如果说收入分配对教育消费的影响,是从教育消费的起点来影响教育消费的话,那么劳动力市场对教育消费的影响,则是从教育消费的终点来影响教育消费,即接受教育消费者完成教育消费后,必须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获取收入,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完善与竞争状况,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可能获取的收入,也影响到未完成教育消费者与潜在的教育消费者做出的教育消费的决策。
教育消费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消费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不同教育层次与专业的劳动力实现的。一方面,教育消费提供劳动力的结构是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寻找工作的难易与满意程度,与可能获得的工资,也影响到潜在的教育消费者与完成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另一方面,教育消费扩张到劳动力市场上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情况产生影响,既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变动,也影响到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发展。
在教育消费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劳动力市场对教育消费的影响也是主要的,教育消费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次要的。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着教育消费的数量与质量。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完善的,教育消费较高的劳动力就会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就会促进教育消费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教育消费的发展。其次,教育消费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影响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与整体素质。如果教育消费提供的劳动力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那么在教育消费、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发展间就会存在一个良性循环。否则既不利于教育消费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也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再次,教育消费对人口质量与劳动力资源有重要影响。这主要是通过代际效应实现的,即父母的教育消费影响到子女的教育消费。通过代际效应的传递机制,教育消费的发展将大大提高人口质量与优化劳动力资源。
教育消费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影响,要求优化教育消费结构,以培养出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劳动者。教育消费结构的优化,要求教育消费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基本一致。但是,现实中两者却经常存在矛盾。这首先是因为教育消费微观决策与宏观决策不一定会保持一致,对个人来说其教育消费决策是理性的,但这并不等于宏观决策的最优化。其次是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无序性,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是难以准确预测的。第三,教育本身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教育与经济的动态适应总是存在一定的时滞。总之,教育消费结构并不总能与对劳动力的需要结构一致,要实现二者的一致,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
优化教育消费结构,实现教育消费结构与劳动力需要结构间的基本平衡,一般采用功能应对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教育消费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间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两个方面,所以,只要教育消费结构提供的劳动力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消费就完成了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动力的责任。这种模式特别强调教育消费为社会提供具有强大的就业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劳动力,在功能上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而不强求教育消费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间的一一对应。由于这种模式强调功能上的和谐与吻合,而并不是结构与运行方面上的对应,而且通过提高教育消费者的通用专业能力,使教育消费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间总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消费的决策和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日渐成为一种微观层面的自主行为,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已成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资源配置手段。因此,要使教育消费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突出的是要大力发展民营教育,推动教育供给的市场化,使居民多样化的教育消费需求由于教育供给的短缺只能得到有限满足的局面,使教育消费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和结构偏差进一步恶化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
四、发展教育消费的政策建议
要发展教育消费,必须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消费,从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消费,要着眼于教育消费的长远发展。我国的教育消费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教育消费的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1.要改变观念,摒弃那种发展教育消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短视观念,而要把发展教育消费的作用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2.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供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促进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3.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加大力量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教育消费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要切实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步伐,扩大劳动力市场职位的供给,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政策性分割因素,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5.要确保教育消费保持一定的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 在GDP中的比重,为教育消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方木或九十年代中国 市场消费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傅维利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95
[4]刘方木或,刘社建教育 消费应当大力启动和超前增长--对教育消费的几点经 济学分析[J]上海商业,2001,(8)
[5]刘社建中国存在"过度教育"吗[N]经济学消息报,2001-09-21
[6]刘社建,李振明扩大教育消费与优化劳动力市场[N]光明日报,2001-10 -23
[7]刘方木或,刘社建防止 收入差距过分扩大[N]人民日报,2002-02-26
①具体计算如下:
E=dlnY/dlnX=(dY/Y)/(dX/X)=xdY/Ydx=xd(bO+b1x)/(bO+b1X)dx=xb1dx/(bO+b1x)dX=b1/(bO+b1X)=1-bO/(bO+b1X)=1-bO/Y
②具体计算如下:
dE/dx=d(1-bO/Y)/dx=-bOd(1/Y)/dx=-bO[(-b1dx)/Y2]/dx=bOb1/Y2
An Economic Analysis on Education Consumption
LIU She-jian
(Research Center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es, Fudan Univer sity, Shanghai 200043,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consump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income di stribution and la bor market. Income distribution affects education consumption from its beginning , and labor market affects education consumption form its end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hav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mprove labor market.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决定着产品的需求,影响着厂商的供给,是促进就业及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物价水平也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本文在众多消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1985~2010年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相关数据,提出如下模型:
CONS=C(1)+C(2)*I+C(3)*P
其中,CONS为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I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P为四川省物价水平。
二、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到从1985年到2010年的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CONS)、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POP)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以1984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然后用地区生产总值除以人口就可以得到四川省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I)。为了克服数据的不稳定性,对数据取其自然对数。
三、模型的建立、检验及修正
1、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估计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带入数据后得到回归方程模型为:
LNCONS=0.6955+0.6953*LNGDP+0.2110*LNP(1)
(13.8929)(1.7593)
Adj-R2=0.9920,D.W.=1.1253
2、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
(1)异方差性检验和调整
对模型(1)进行怀特检验,检验的原假设为残差无异方差性,由于收尾概率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残差存在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加以修正,以1/abs(resid)作为权重,得到模型:
LNCONS=0.7042+0.6921LNGDP+0.2148LNP(2)
(64.0849)(7.7810)
Adj-R2=0.9997,D.W.=1.0952
再对模型(2)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检验结果概率为0.0561>0.05,即模型(2)不再存在异方差问题。
(2)序列相关性检验
对模型(2)进行LM检验,以判定其是否存在系列相关性,得到ObsR-squared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772,说明存在序列相关性。用差分法消除序列自相关性,将所有变量变为其差分形式,代入数据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
D(LNCONS)=0.0775+0.0362D(LNGDP)+0.6947D(LNP)(3)
(0.5156)(5.3434)
Adj-R2=0.5650,D.W.=1.9942
运用D.W.检验模型(3)的自相关性,查D.W.检验表的结果:样本容量n=26,解释变量k=2,临界值dL=1.22,dU=1.55。由模型(3)可知模型的D.W.值为1.9942,即dU=1.55
(3)多重共线性
模型(3)中两解释变量LNGDP与LNP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601,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共线性,使用剔除法消除其影响,两解释变量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二所示:
图二
从上图可知LNP的系数t检验值为1.7593,小于1.96,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删除LNP,代入数据所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NCONS=1.2149+0.7798LNGDP(4)
(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四、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长期关系的研究
由于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两个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仅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下面将进一步运用协整理论,对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探索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观察图形
查看LNCONS与LNGDP两个时间序列的图形,可知两个时间序列均随时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两个时间序列均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两序列随时间上升的趋势均消失了。
2、格兰杰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对DLNCONS、D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滞后期为2,得到结果如图三所示:图三
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DLNGDP与DLNCONS互为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ECM模型。
3、误差修正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得出的结果如上述模型(5)所示:
LNCONS=1.2149+0.7798LNGDP+e1(5)
(10.2475)(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回归方程残差序列估计值为:et= LNCONS-1.2149-0.7798LNGDP,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图四所示:
图四
残差的ADF检验统计量为-5.6556,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DLNCONS=0.0922+0.2143LNGDP-0.4675et-1+μt(6)
(6.1187)(2.8057)(-4.3552)
Adj-R2=0.8633,D.W.=1.5941
各项统计量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效果不错,说明模型将处于长期均衡,而模型中的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可由差分表现。
五、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四川省人均GDP与物价水平均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且其影响都为正相关。即人均GDP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物价水平升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但是,过高的物价水平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从而降低消费水平。
2、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与四川省人均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到2010年底,四川省人均GDP为21361.69元,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水平7518美元的40%。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与储蓄紧密相关,传统的储蓄观念也是抑制消费增长的一大原因。
3、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能同时带动GDP的增长。因此,需要对居民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初步预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高消费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2/02.
[3]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4]乐为,钟意.收入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1985~2006[J].经济问题,2009.
篇11
Chen p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development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e impact of the division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selected from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two indicators , Established a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the du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hile the use of three project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se two indicators of future value, and ultimately the consumer level Nong Yishi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 words】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evel of consumptionPer capita incomeForecastNong Yishi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就兵团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5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做以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现状
1.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形态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消费支出结构是基于居民吃、穿、行、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工具、娱乐设施(服务)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我国目前的统计年鉴就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类。
从表1的数据看出:从整体上,各年总消费支出由1997年的4508.68元增长到2006年的7589.20元,后者为前者的1.683倍,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08.76元增长到10023.40元[2],后者为前者的1.853倍。
在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占有绝大比重,均在73%以上,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是衣着消费支出,其余消费支出按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排列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费用支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
从而我们得出:衣、食、住、行四方面的消费支出仍是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方面;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于居民住、行两方面消费支出额,说明农一师城镇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水平也同步提高;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农一师城镇居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这与农一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有关。
表1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
注:表中数据根据1998至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表2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表2是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的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从表中数据看出,各年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基本保持稳定,食品、服装、交通、杂项等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说稳中有降,家庭设备、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说明人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质量以及身体状况。
1.2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1.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10年里呈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直接的关系:1)影响物价,对居民购买力造成影响;2)影响居民的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购买力下降,与过去相比,同等收入水平缩水。因此,过去10年里,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即表现出的物价上涨有密切关系。
1.2.2 货币购买力指数
通过图2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状态,增幅不大。因为居民消费水平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农一师在过去的10年里,物价较稳定,居民消费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1.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表1当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图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注:图中灰色线为趋势线
图2 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指数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1.2.4 恩格尔系数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存在恩格尔系数假象。从表2中的数据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0.3792下降至2006年的0.316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至2006年恩格尔系数在29%―38%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农一师人民消费水平出现了恩格尔系数假象,因此,在农一师运用这一标准同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时,要考虑到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在表中具体表现为农一师居民在交通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这与农一师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以及当地城镇居民重视教育以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这两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了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就会相对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假象。
图3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分析
2.1 居民消费水平预测模型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若因变量Y受自变量X1、X2的影响,则因变量Y依自变量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 =β0+β1X1+β2X2 (1)
式中,Y为因变量,X1、X2为可控并测量的自变量,β0、β1、β2为待定参数,称为回归系数[4]。
其可通过下面的联立方程得到:
∑Y=nβ0+β1∑X1+β2∑X2
∑X1 Y=β0∑X1+β1∑X21+β2∑X1X2 (2)
∑X2 Y=β0∑X2+β1∑X1X2+β2∑X22
2.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
三点预测法(五项加权平均法):
Xt=a+bt(3)
其中:
b=(T-R)/(n-5)(4)
a=R-(11/3)b(5)
式中,R为数列首部5项加权平均数,T为数列尾部5项加权平均数,n为项数[5]。
注:五项加权平均法中的参数a、b值在直线方程中的解法如公式(4)、(5),因本文所用方程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故解法如上所述。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在农一师的运用
3.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购买力指数、恩格尔系数等几项,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选取这两项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则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如下:
将表中有关资料数据代入公式(2)的三个方程式中:
59.6=10β0+1001.3β1 +74.4β2
5984.4=1001.3β0 +100316β1 +7465.1β2
458=74.4β0 +7465.1β1 +573.6β2
解上述联立方程可得:
β0 =-11.7 , β1 =0.13 , β2=0.63
将参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式(1):
Y =-11.7+0.13X1+0.63X2(6)
表3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表
3.2运用三点预测法预测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曲线方程中,一般有三个参数,我们可以按照配合趋势曲线分析中的参数个数将时间序列分为相应的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数,即将农一师城镇居民1997――200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时间序列值,将其划为两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值,再将所得的数值作为趋势线上的坐标点,据以计算趋势方程中的参数值。据此,得表4:
根据表4中的数据,得出n=10,T1=101.4,T2=9,R1=99.4,R2=6.6,将其代入公式(4)、(5)得:a1=97.9,b1=0.4, a2=4.84,b2=0.48;
表4农一师1997――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将a1 、b1、a2、b2的值分别代入公式(3)得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见表5:
表5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表
3.3 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量预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因此,根据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将这两项指标值的预测值代入公式(6):
Y =-11.7+0.13X1+0.63X2
则得出如下农一师城镇居民未来五年消费水平预测值(图3)。
3.4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预测结论
通过图3的数量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6.09上升到2011年的9.39。其中2008年较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幅较大,这是因为受到2007年、2008年两年里全国消费品市场物价迅速上涨因素的影响,2008年后增幅相对较稳定;同时受现行市场物价上涨因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未来5年内,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消费市场物价会继续上涨,从而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影响,居民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表象上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实质上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过去相比,农一师城镇居民同等收入的水平就会缩水[6]。
图3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趋势预测图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4.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策
通过以上预测结果,得知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因此,控制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4.1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
首先是通过增加师城镇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其次是提高师城镇职工工资水平。要通过完善工会制度,尊重职工权利,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完善劳动法规来建立正常的工资机制。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通过加强教育普及率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一师居民文化素质,促进一师城镇居民就业。
4.2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
一是完善社保体系。通过加大城镇居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二是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力度,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三是加强市场调控。完善市场物价监测体系,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投放及期货交易制度,加强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综合调控力度,稳定市场物价。
4.3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一师城镇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商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通过完善师社会信用体系,改善消费信贷的管理和考核方法,加大金融创新,降低信贷门槛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从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建立健全师城镇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每3―5个居民点应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城镇居民集中提供计生、公安、民政、社保、农技、医疗、文化、商业服务,改善城镇的消费环境,方便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7]。
4.4突出重点领域,增加消费亮点
要重点突出发展师交通通讯、汽车、住房、旅游、文化娱乐、保健休闲等消费领域,促进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健康快速增长。
4.5加强科学引导,提倡合理消费
农一师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教育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逐步引导城镇居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新疆兵团农一师新疆阿拉尔市统计年鉴》[J].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2004.
[2]《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J].阿克苏市统计局,2000-2007.
[3]许邱泽,《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M].消费经济.2006:16.
[4]谢为安,《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8-130.
[5]孙文生,《统计学原理》[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篇12
一、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各个邻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成效。中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农民在近几年来的收入都有了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结构上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变化也不大但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很大。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但在某些方面上,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收入结构的单一,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等。总的来说,新疆乃至世界的居民收入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消费结构。
伴随着国家对新疆经济的重视,对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改革开放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新疆人均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与提高。农民的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的减少,到2011年的56.46%比2004年的64.85%减少了8.39%左右。年末的总人口数,2004年的1963.11增长到2011年的2208.71增加了约89%,这就在表明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稳定的现象,短缺的现象在新疆基本消失,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体的发展不容小觑,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然而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的增加,价格开始出现直线式的下降。新疆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比较大,商品化程度也较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城镇居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与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从而我们要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这对于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完善与确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发展地区,国家对其十分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飞一般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至此新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改变。2008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2478.61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支出为11363.63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9.67%和8.07%。2008年新疆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占总人口的39.64%,1999年以来,随着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支出是1999年的2.09倍,国际上经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从来自联合国的粮农的组织提出的标准上来看,恩格尔系数在59%的上面为贫困,5O%~59%为温饱,40%~50%可以作为小康来看,30%~40%可以当做富裕来看,比30%少的是最最富裕。从新疆的现状我们可以分析到,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7年的39.9%,下降了10.2个百分点,达到了最近几年的最低点,2008年恩格尔系数又回升到了2个百分点,数据为42.5%,从1978年到2008年上来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在不停地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表明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经历着由不断追求从数量再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农村居民相对比,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依旧偏低。1985、1990、1995、及2000-2008年12年期间里,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全部都低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
在2007年召开的新疆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上所讨论的《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达到了4000元以上,基本上力争能够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新疆农民要增收的以每年300元以上的飞速度增长,这是新疆自治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对于此,有必要对新疆农民的收入结构的状况来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以便为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合建议。新疆农民收入的现状是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但一般都低于全国的水平,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增长,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3.元,2000年达1618.08元,累计增加934.61元,年均递增9.34%。跨入新世纪期间,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2737元。这些数据都在表明我国新疆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生活在不断的改善。
二、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关于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的这一论述,居民收入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居民的消费结构。新疆在经历了消除贫困、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后,目前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生活的质量与水平较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新疆地区应该不断的扩大新疆地区的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关系,从而以达到预想的目标,以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一)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以下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如在收入结构上进行的比较,如果按照统计的标准分类,农民的收入可以分为三类,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财产收入,90年代以来,在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上,全国的比重从1990年20%提高到2007年的38%,将近于翻了一倍,新疆的这个指标的比重,从1990年的8.27%,仅仅只增加到了2007年的10.39%,两个百分点增长很小。第二个指标家庭经营收入的指标,全国指标同期从75%降低到52%,降低了三分之一,家庭收入的比重在新疆从1990年89%到2007年是82%,我们看到的都降低了很少。但在第三个指标转移和财产收入比重上,新疆和全国的情况比较相近,情况都是比较低。可以从绝对量上到相对量的比较,得到的结论就是:新疆的农民的收入相对与全国还是较低的,它的收入来源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不是很高,但总体上来说,新疆的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以来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的,因此新疆的经济建设还是有待提高的。
(二)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民收入在各个宏观经济的分析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那么对于新疆地区来说也不例外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在整体的收入中占了很重要的比重,又加之新疆的地理优势及光热丰富、降水稀少等气候环境特点,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及新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这些影响的分析,新疆地区可以大力启动农村消费,因为新疆农村地区在消费层次和消费时间上存在了一些的滞后性,因此可以使同一种商品在城市滞销时可以再在农村销量。但是由于城乡居民在消费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在商品种类、性能等方面的一些消费的差异性,不等于说在城市质量好,商品价高的商品在农村就有一定会有销路,在城市一些冷、次、呆、背的商品,在农村同样也很难能够找到农村的市场。农民的收入较低并且来之不易,购买行为比城市居民的行为更加的精明,细心和慎重,经常是货比三家,分厘必争。
三、总结
在现阶段,新疆的农村市场有潜在的巨大商机和难以启动的种种现实,这些都可以说明,要想迅速启动新疆的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这些要有的放矢。应该要克服“一切从城市出发的毛病”,深入新疆农村搞好市场调研,结合农民消费特点以及农村的收入结构,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是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各类不同种类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价值形式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价值形式为例,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食品是第一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1560元,占 36.1%;居住是第二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847元,所占比重为19.6%;交通通讯是第三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428元,所占比重为9.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居第四位,消费额为400元,所占比重为9.3%;衣着消费支出居第五位,消费额为363元,所占比重为8.4%;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居第六位,消费额为328元,所占比重为7.6%;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居第七位,消费额为278元,所占比重为6.4%;其他消费支出居最后,消费额为117元,所占比重为2.7%。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尽管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最大比例,但从动态数据来看,这一比例是日趋下降的,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日益得到改善。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
首先,从总体来看,食品支出所占比例下降、衣着支出比重趋于稳定、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总体是上升的,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文化消费但所占比重下降。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从2000 年的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居住是食品消费之外的最大消费项目,过高的居住消费支出则会挤占其他消费支出;衣着消费额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逐年增加,但是其支出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稳步增长态势,该消费属于发展型消费,其高速增长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交通和和通讯项目是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之一;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比重在考察期内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该项目所包含的消费内容大部分属于享受资料,其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正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体现。
其次,从消费支出的层次来看,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按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来分类,可以形成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结构。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吃、穿、住定义为生存型消费,将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定义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例为72%,发展和享受型的比例为24.5%。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和33.2%。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人们用于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从消费支出的形态方面来看,消费结构由实物消费转向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划分为实物消费,将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划分为劳务消费。总体来说,在消费之中实物消费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劳务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实物消费的比例为72%,劳务消费为19.2%,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25.6%。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尽管如此,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依然偏低、消费结构的城乡差距继续拉大、“轻吃重住”现象较严重。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二元结构明显,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336元是农村居民的近3倍,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64.1%,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3.2%。而城市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56.8%,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9.3%。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耐用品拥有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总量和比例都明显超过农村居民。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消费水平偏低。不论是实际消费支出额还是基本消费需求估计值,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大的消费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2000 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2.91∶1;2010年则提高到2.94∶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而是差距继续拉大。
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1%,全国为 40.4%,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居住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9.6%,高于全国18.4%的水平。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水平。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而河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值,却不能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相比较其他省份不太舍得花钱,也就是说轻吃重住房的观念在河南农村很多地方比较盛行。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从宏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居民消费水平、国民经济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制度供给、流动性约束等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个体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个人及家庭收入、生活消费习惯及观念,家庭消费的生命周期、预防性储蓄等等。
1.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层次性方面。表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高收入者在满足其基本消费支出后,有大量剩余资金在其他消费项目中消费,而且由于资金充足,高收入者在消费项目中更注重消费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并追求享受。而低收入者的消费主要面向基本生活资料。因此在这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住房消费比重比高收入在这方面的消费比重高的多。
2.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比较陈旧和单一,信贷消费意识不强。农村消费存在着“跨代消费”,绝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发生在婚嫁和盖房上,使住房支出比重一直是居高不下。从而使消费支出过度集中,使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趋同。与城镇相比,农村更加讲究人情往来,请客送礼之风十分盛行,造成有限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农民正常合理的消费支出,造成合理消费需求的弱化。此外,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居民的消费观念。
3.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市场环境方面。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规模、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口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消费意向趋低;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费用成倍增长,教育费用负担大,医药费居高不下等问题弱化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品市场不成熟,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秩序不规范,农村商品市场少,规模小,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五、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向好,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存型消费比重过高、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偏低,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使其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并逐步升级,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措施。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消费支出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大,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差距较大,而且也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直接阻碍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居民根本的生存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失业风险;逐步完善对贫困人口和灾民的社会救济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2.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通过消费的引导,使农村居民增长消费技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这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就是要改变农村居民重物质消费,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却比较少的现状。要引导农村居民在满足适当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费,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此外,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度消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引导其正确消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消费结构的差别化。要逐步引导农村居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加其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文化环境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农村市场开拓,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村居民购买习惯的新型流通体系;最后,净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农村地区低档甚至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改善消费的社会环境,通过构建行政执法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来监督失信、欺诈等行为,使农村居民放心消费、乐于消费。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