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经济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42-03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理念,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近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发生变化。而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显得尤为必要。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日趋紧张的供需形势、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战略竞争,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污染与排放等问题,使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可以预见,能源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是影响全球推引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国际能源机构指出,当前,世界能源体系正面临着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转变。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将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可以说,现在急需的是一场能源革命。目前,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问题的重要举措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去100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家发出警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表的第4份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已远远超过工业化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而解决这一气候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和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和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人类活动能量的膨胀,人类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低碳经济融资的主要特点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就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发生巨大变化。例如:为了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消费者、企业、各行各业,甚至是整个国家都不得不放弃建立在碳排放基础上的现有消费方式,转向新的、污染较小的替代方式。为了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其规模将远远超过目前的初创企业。为了管理和转移碳排放的风险与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必不可少。日益加强的监管干预将会推动现金流和估值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投资者和监管者将要求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的更完备信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推算:中国构建绿色经济需要在未来20年投资约40万亿元。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更何况低碳经济一出现就“身价不菲”。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

减少和控制碳排放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众多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因此,从产业角度看,低碳经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产业效应显著。这意味着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条长,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同时,在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化的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其升级换代,还会催生许多新的产业,产生一些为这些行业提供配套或其他服务的行业,形成了一个围绕低碳经济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而且这一集群还包括大量的创新和行业关联,融资关系复杂,资金交叉普遍。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第二产业广泛应用低碳技术,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能源利用水平,还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外延。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会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体现了其对资金需求量大、产业资金链条长、资金关联度高、资金使用关系较复杂的特征。

(二)低碳经济融资期限长

低碳经济产业的融资需求巨大,而且资金使用期限较长。这是因为,经济要从依靠高能源、高污染、高排放量支撑增长的道路,转化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增长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且,企业在节能和环保投入方面的欠账非常多。为了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技术,采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增加这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投入。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具有持久性。这种可持续的、规模庞大的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也就是说,要真正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持久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要用新能源、新技术不断取代原先落后的、高污染的运作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资金融通以保证其发展的持续性。

(三)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性强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改变原先对高碳能源的高消耗,需要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以适应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从长远来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就企业自身来说,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资成本却是十分高昂的。虽然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但作为利润追逐的主体――企业,其会有更多的担心和考虑。因此,在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制定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短期发展规划,同时要通过财税、信贷、科技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企业在发展低碳战略过程中,适当减轻一些转变生产模式的成本压力,尤其在低碳经济的融资过程中,应体现一定的政策倾斜,使企业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步伐,并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三、促进低碳经济融资的建议措施

低碳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又不是一个孤立的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融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融资支持政策和约束政策相结合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支持和约束政策相结合。在融资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政府预算支出是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等等。在积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监督资金的使用效果。开征二氧化碳税、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增加高碳经济的运行成本,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效果和享受融资优惠挂钩。

(二)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和新压力。商业银行应把节能减排项目作为贷款重点,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节能减排贷款规模,同时推进贷款管理机制创新,制订和开发一整套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的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使众多不具备充分抵押贷款条件,难以获得满意信用评级,但处于节能项目前沿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发展所必须的贷款融资。除了间接融资外,扩大直接融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应增加节能减排企业在主板市场的上市数量,鼓励、扶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资本支持。设立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环境产业基金和面向节能减排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同时,使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特别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集合债券方式筹措资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双管齐下,才能使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筹措。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为低碳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力求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自身收益增加的“双赢”。

(三)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其构建一个法制平台。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企业和个人认同的一项事业,资金的大量投入才能产生实效,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为此,要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工作的规划、协调和领导,借鉴、吸收、消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DUAN Maosheng, Nov.19, 2007,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CDM in the Post-2012 Regime”, Tsinghua University.

[2] Deloitte, “2004 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3] Martin F J.Kubic W L.Green Freedom A concept for producing carbon-neutral synthetic fuels and chemicals 2007.

[4] Nikolas Geroliminis and Carlos F. Daganzo, May,2005, “A Review of Green Logistics Schemes Used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Berkeley Center for Future Urban Transpo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篇3

园林营造;功能特征;设计要则

随着当前社会中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和能源为及的逐步出现,低碳概念不断的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实现,以其高高质量,高水准的主要前提因素成为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先进的知识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下形成的‘个城市建设于段,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能源逐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思路,新系统化的概念,它有望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通过当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概念与实际操作方式借鉴国内外多种建筑技术逐步形成的理论方针

一、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概念的提出

可以说,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园林的背景都是出现在全球气候危机的时候,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命运与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各种化石燃料,化工企业,煤炭钢铁产业的发展使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大量的排人大气。南极的冰层已经开始融化,各地的气温也开始升高,人们开始惊慌。更严重的是能源危机的露出端倪,燃油价进一步升高,各种资源接连亮起红灯,能源的产出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的需要。

另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可持续发展原理与低碳经济原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开始种植生态蔬菜,采用基因技术避免农药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建立生态园区等措施相继开展。特别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区,那里的生态环境改善尤为重要,于是现代城市风景园林的营造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必修课,这样的园林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市建立低碳风景园林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地途径,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上方案。

二、对低碳风景园林的认识

低碳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很低的碳排放。当今社会城市的面积急剧增加,城市的环境及人居的舒适度成为了改善的重点。但是,城市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污染的涂料、建材,为了建房不惜破坏原有的绿地,使得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有低碳的概念,认识到园林的重要性,但单纯的园林建设如果不把低碳纳入工作就会南辕北辙。低碳园林的构建,要求在建造园林过程中,尽量少用具有污染的建材、原料、添加剂,尽量不破坏天然的景观;建造设计上:要考虑低能耗,减少能源浪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园林的各种材料,如水、土等可以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让其爱我保养。符合以上的可以理解为低碳园林。

三、低碳园林的功能特点

3.1 低碳园林可以降低风景园林营造中的能源消耗,提高园林的能源利用率

现在的建设基本全是用钢筋混凝土或木材,它们具有很高的代价,污染破坏相当严重。而低碳园林的构建,要求少用或不用这些,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替代品,改善园林的结构功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刻意地将废旧品重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功能特点之降低风景园林营造中的能源消耗可以从园林的操作层面上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本着就近的原则,通过本地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园林施工材料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这样可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总体上的能源消耗。

3.1.1通过本地或就近选择材料,可大幅度降低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由此带来总体能源消耗的减少。

3.1.2通过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

3.1.3以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能源消耗总量。拒绝仅仅为所谓景观效果而设计高耗能的建筑或构筑物。

3.2种植植被。增强碳吸收功能

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尽量提高绿化面积,尽量少建广场、房舍等,空出自然景观的位置,让更多的花草树木人住园林。即科学计算每平方米的针叶林每年可吸收300t左右碳,即使每平方米的草坪也可以吸收800kg左右的碳,可见绿地吸收碳的功能之大。

四、营造低碳园林的要则

低碳园林的营造必须有规划,科学的安排各方面,减少能源的浪费。总的需要注意的几点:首先是设计,其次是建材的选取,再者是施工的过程及后期的维护。

4.1 减少园林建设的碳排放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二氧化碳的排出,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一阶段也避免不了碳的排放,我们提倡的低碳园林就是减少碳的排放。目前已经有很方便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算碳的排放,我们可以以此评估实施的项目,确定这些项目既符合当前的需要,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

4.2 选购优质环保的建材

尽量采用碳成本较低的材料,这是低碳园林的重要环节。尽量采用新型材料代替传统的建材,减少对树木的依赖。

4.3 减少施工中的碳排放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利用地形,因势利导,减少污染。同时减少大型机械的作业时间,作业尽量不影响植被。

4.4降低后期维护费用

一般园林的后期维护费用都相对较高,如对植被的修剪,设施改建等。如可以种植无需修剪生长缓慢的树种,如银杏等,既美观又实用。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减少人工草皮,选择适宜粗放管理的草种。

五、对国外先进低碳的景观营造的探索

设计师重点考虑了景观对于气候和环境将会造成的影响,认真研究每一个主要设计构件、材料的来源,分析它们如何在设计中运行并在展览结束后将去往何方。设计师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有效地降低了其景观在营造、维护过程中所需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低碳景观营造”的目的。首先,设计师所选取的多是已成型或通过回收再利用的“碳友好”的材料 对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而言,尤其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近3O年间,很多项目的生命周期甚至更短。典型的城市更新不但包括对原有场地、材料的大规模挖掘、移除,还要加上新的设计和建造。类似的物质性问题通过设计师深入的场地调查、分析和对材料的了解,通常还是可以被逐一解决的,因此急需如此的精心策划使得该项目营造的碳成本大幅度下降。其次,设计师还为很多主材安排了展后再利用的途径。

【结束语】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已成为当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要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低碳风景园林的兴起时代的需要,它合乎当展的理念,体现了人们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不管是在省市还是在郊区,建设低碳风景园林都将有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我们的未来需要低碳,子孙也会继承这一认识,将低碳走的更远,使得世界成为舒适的人居环境,希望我国的低碳园林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城市规划学刊.2006(6)

[2] 陈芳清,王祥荣从埴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园林,2005(5)

篇4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有了大幅的增长,社会文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正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日渐扩大,对岩石圈表层的影响与日俱增,对它的改造强度也日益增大,这使得地球生态系统总体失衡,后果便是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人类的财富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生态环境,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研究和分析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以及探讨相关的技术,会具有多层意义。比如,可以提出对应的方法和途径,以对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来规范和引导人类的行为,最终提高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一、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分析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它由地环岩石圈表层地质环境、人类圈环境、大气圈环境、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发展,它们彼此相互渗透与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总体环境。其中任意圈层的异常都会导致总体环境的失衡,从而会导致环境的变化,甚至恶化,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上便是如今被普遍接受的环境观,在这种环境观的基础之上,了解其中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和技术支撑就尤为必要。

所谓生态地质系统,即是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对统一的整体,两者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可分的关系,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相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而言,这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就构成了“生态地质环境”。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即生态环境对地质环境有着巨大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森林生态环境。其次,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相对于地球环境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是最为基础的,水圈环境、人类圈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都是以地质环境作为承载体的。地质环境因其不稳定性必然会给其他环境条件带来改变,受直接影响且表现最突出的便属生态环境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环境的基本条件及其优劣。第三,相对于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具有不可恢复性。

通过以上生态环境地质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人类需要做的,一方面要使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在合理把握二者关系上,要始终把生态环境放在相对主动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态环境相对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密切。

二、生态环境地质的技术探讨

对生态地质环境的评价是一个对信息和技术信赖程度很高的领域,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生态环境地质自身的复杂性,其次是人类活动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产生后果的难以确定性,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对生态环境地质的评价需要高度的信息集中。而且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地质的改善和保护更信赖于技术的支撑。

根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需要的技术系统,大致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

1.现场数据及信息的获取技术系统

该系统涵盖两部分信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信息和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信息。前者通过地质调查或测绘获得,包括所测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降雨强度空间分布、土地类型、气象、植被发育及人类活动状况等。后者的获得则需要实时监测,如气候的变化、植被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变化等。

2.数据与信息的管理和集成系统

长期实践证明,将GIS技术应用在环境信息的管理当中是一个正确而有效的选择。在GIS平台上,可将多源信息进行有效融合集成,这样构建的信息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并能高效地进行数据的开发工作。

3.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评价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按照一定规则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以实现不同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充分利用GIS本身具有的简单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当然,GIS本身的这类功能十分有限,尤其在生态、地学信息的处理上面,更是有多处缺憾。因此,这也提出了该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在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基于GIS的综合分析评价系统。这项工作很紧迫,也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此外,与分析评价相关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是“三维可视化建模”,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调查信息结合在一起,可以再现环境形成,效果很逼真,并且可以预演它未来的发展过程。

4.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决策系统

消除或降低生态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威胁”也包含“风险”之意,“威胁”程度的大小是相对的,影响因素包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如果环境灾害发生在人口密集区或重要的经济带,即使一场灾害的规模并不大,但其威胁是很大的,灾害的风险水平就较高。在提出灾害的预防策略前,要对环境灾害可能的风险水平作合理评估,即风险评估。只有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才可进行灾害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即“费/效”比分析,这样才可提出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结语

生态环境地质的调查、风险评估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就技术支撑而言,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网络通讯与成果的系统。生态环境地质情况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研究者而言,要不懈钻研相关技术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政伟,刘峻杉,赵银兵,于欢,薛东剑.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球与环境,2011,(2).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2例患儿全部为住院病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24.73个月(约2岁8个月)。其中

1.2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诊疗指南》[4],在流行季节发病的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出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典型患者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②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③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确诊病例需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5]。

1.3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阳性体征、血常规、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谱、病原学检测、脑脊液、X线胸片、头颅CT、脑电图、心电图。有3例患儿行MRI。

2 结果

2.1疾病诊断与病情分度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92例患儿全部符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83例,确诊9例。

2.2临床表现 发热92例(100%),平均发热天数4.51d,最长发热天数17d,皮疹或口腔疱疹溃疡92例(100%),惊跳或易惊45例(48.91%),惊跳/易惊+肢体抖动20例(21.73%),肢体抖动8例(8.69%),神差或嗜睡13例(14.13%),头痛4例,呕吐2例,呕吐2例,肢体瘫痪1例,抽搐1例,肺出血1例。

2.3血常规 入院前或入院后92例患儿都进行了血常规,其中51例高于正常(11.1~25.5×109/L),39例正常,2例低于正常(

2.4血液生化 入院后92例患儿进行了血液生化检查,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30例,最高达89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24例,最高达167 U/L;4例血糖不同程度升高最高达15.68mmol/L,低血钾13例,最低为2.4mmol/L,低血钠2例,最低为125mmol/L,酸中毒2例,C-RP升高17例,最高达51.9mg/L。

2.5脑脊液检查 入院后53例患儿进行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在外观上3例呈血性,其余50例均为无色透明,潘氏试验(±~+),白细胞数16例正常(30.19%),18例白细胞数为10~50×106/L(33.96%),10例白细胞数为50~100×106/L(19.86),7例白细胞数为100~300×106/L(13.20%),2例大于300×106/L,其中最高1例白细胞数为705×106/L,糖均正常,氯化物均正常,提示并发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

2.6影像学检查 92例患儿均进行了头颅CT及胸部X片的检查,其中头颅CT异常者5例,提示为低密度影,胸部X片异常者46例,1例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实变征象,进展迅速。3例患儿行了MRI的检查,其中1例提示脊髓炎。

2.7脑电图检查 92例患儿均进行了脑电图的检查,其中16例患儿脑电图异常。

2.8心电图检查 92例患儿均进行了心电图的检查,其中86例患儿提示窦性心动过速,4例患儿提示低电压,2例患儿提示ST-T改变,1例患儿出现房性早搏及Ⅰ°房室传导阻滞。

2.9病原学检查:92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均咽拭子进行了病原学检测(RT-PCR法),结果9例EV71病毒呈阳性。

2.10治疗与转归 针对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及心动过速比较明显,主要采取了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甲泼尼龙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米力龙控制心率及改善循环等的综合治疗,后期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体会,加强了对地塞米松的应用。其中脱水降颅压主要应用20%甘露醇,3~5ml/Kg・次,3~4次/d;甲基强的松龙10~20mg/Kg・d;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g/Kg・d,地塞米松0.5~1mg/Kg,根据情况应用3~7d。1例患儿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模式采用了压力控制(PC),除1例患儿积极治疗1d死亡外,其余均于入院后7.99d治愈出院,其中1例有下肢瘫痪。1例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及呼吸衰竭,1例瘫痪患儿为并发脊髓炎。

3 讨论

普通的手足口病通常在7~10d内痊愈,并发症并不常见。重症手足口病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及及时治疗,患儿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6,7]。

3.1年龄特点 儿科收治的9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91例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重型),1例诊断为危重型,平均发病年龄在24.73岁,其中

3.2临床表现 9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全部均有发热及皮疹,惊跳或易惊45例(48.91%),惊跳/易惊+肢体抖动20例(21.73%),神差或嗜睡13例(14.13%),肢体抖动8例(8.69%),除了发热及皮疹,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惊跳、易惊、神差/嗜睡、肢体抖动,而头痛、呕吐及抽搐等表现少见。因此在手足口病的患儿,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要警惕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及时处理。

3.3实验室检查 92例患儿均进行了头颅CT、脑电图的检查,其中5例患儿头颅CT异常,16例患儿脑电图异常。其中53例患儿行了要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仅有16例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占30.19%,其余37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临川表现及转归方面无显著差异。

3.4治疗 重症手足口病例的治疗原则为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重症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呼吸循环衰竭,应用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治疗,可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与损伤,对阻止病情的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控制颅内压主要采用20%甘露醇,必要加用甘油果糖和呋塞米以增强脱水效果。激素建议选用甲基强的松龙,10~20mg/(kg・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1g/kg,应用3~5d给予。对于已经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病例,应积极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以Coxa16、EV 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因其传播途径广泛,传染源隐敝,故近年来呈流行趋势,且重症病例数高,给社会造成危害极大。而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 71病毒感染所致。EV 71病毒为嗜神经细胞病毒[9],通过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惊跳、头痛、呕吐、烦躁、躁狂、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肌无力或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查体出现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症等病理征阳性。一般手足口病患儿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为手足口病重症。如果不能识别,给予积极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危重症患儿,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重症患儿特别是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及时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挽救患儿生命,对于从事手足口病及儿童疾病防治的一线人员来讲尤为重要[10]。

参考文献:

[1]卓志强,潘万贵,赵国荣,等.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时脑脊液改变和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1).

[2]翁心华.科学防治手足口病,深入认识肠道病毒71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7).

[3]魏燕,路燕,徐明.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

[4]杨亚荣,杨梦雨,刘晓玲.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早期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

[5]钱素云.肠道病毒71感染手足口病的重症识别和诊治现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8).

[6]陈峰,李建军,刘涛,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9).

[7]孙立梅,郑慧贞,李剑森,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指标筛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9).

篇6

一、我国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

1、我国企业应充分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可以从战略上把握低碳经济。但由于中国企业并没有注重少数国内学术界的前期低碳经济的研究。致使在这战略上落后了国际上的许多知名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其次,从环境管理质量的集中体现来把握低碳经济。因低碳经济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市场和规制的不确定性,管理仍面临最复杂的挑战。最后,从责任的角度来把握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将迫使中国企业担起社会责任,使中国企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我国企业应明确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日宣布了减少碳排放的具体目标。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可能是生存危机。从其发展趋势看,低碳经济的生产方式将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也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可以与国际高水平的企业抗衡。而消耗石油能源之路显然也要被低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所取代。抓住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才将能占领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高峰。因此,中国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跟随政策导向实施战略安排,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实施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彻底转型,或继续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来掌握市场,进而占领新市场。

二、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障碍

1、企业自身创新障碍

第一,科技强度不足。目前的研发支出仍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占GDP比重2%的目标差了0.5%。第二,投入构成不当。企业只增加外商投资研发经费,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投资研究。而外商投资研发成果不属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增加不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三,企业创新资金和时间分配不合理。中国大多数企业用于新产品的研发资金只有24%,基础研究费用更少还不到10%,且短期研发项目比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项目更得到青睐。

2、企业技术转让障碍

多年来,各国政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更加提高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转让的要求,希望通过科研和技术开发来达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的。而中国企业若作为技术提供方,企业存在缺乏全球公共视野,担心丧失其垄断地位,经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若作为技术接受方,又存在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分散、成本费用高、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问题。

3、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障碍

第一,资金问题使低碳技术研发受到局限。第二,市场不成熟使低碳技术未能正确运营发挥其作用效果。第三,科技成果质量低,使低碳技术没有达到预定的效用。第四,低碳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使企业销没有迅速转换,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比发达国家低50%-60%,严重阻碍我国企业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

三、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调整对策

企业生产运营受气候和发展低碳经济背景的约束。一方面,将使企业面临能源资源和碳排放环境容量更为稀缺的要素市场;另一方面,将使企业立足于价格机制逐渐纳入外部性成本的更为可持续的产品市场。同时也将给企业一个由政策措施推动的回报丰厚的低碳产业机会。当然,这也需要企业能正确的识别明确、稳定和长期的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并及时做出调整战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战略调整规划。

第一,应及时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和加快战略规划。

篇7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篇8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但是目前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9-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变暖、严重雾霾等环境方面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将完全更新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与我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人文价值观念和经济权益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为我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现阶段,我国建立了的低碳经济区域性发展模式特点是“自上而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模式。我国的低碳即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含聚集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等行业、聚集在中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和旅游行业和聚集在北方重工业和能源供给地区的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发的雾霾等严重问题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物,也包括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即低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新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根据我国地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的依靠和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入区域管理评价体系

倡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区域管理评价体系,树立低碳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将传统的独立经济考核模式变为“经济+环境代价值”,降低经济模块在考核中比重,应该逐渐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形成绿色经济的生活习惯,逐步接受“经济+环境代价值”的评级体系。

(二)根据区域的经济状况,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为完成我国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至2020 年,国内的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45%”的目标,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考核方案。对东部的低污染、低消耗的地域使用严格的考核标准,允许少量排放指标,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方案。应该稍微放宽中西部地域的碳排放量,可以允许个别地域在一定变化内进行“排放量交易”促使各省之间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各地方优化的财税制度,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减少多环境的“剥削”等代价。建立“谁低碳,谁受益”的模式,对于“高排放、高消耗、低产能”的产业施加财政压力,促进企业转型。适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低碳发展的新技术,让企业树立绿色观念,逐步抛弃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四)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种节能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凭借公益广告、节能减排形象代言等途径,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广大居民的观念中。比较发达地域应该采用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并认真实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100 瓦的电灯泡,如果使用节能灯泡能够省下约80%的能量消耗,但是节能灯泡的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没有竞争的优势。根据这一状况,不同地区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逐步取消生产传统产品,尽可能的用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模式是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一种手段。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国家政府可以按照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各地域政府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出台相关的法律等政策,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总结

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能够确定的基础之上,得到低碳经济的考核体系,引导我国经济长远规划发展;区域低碳技术标准研发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促使低碳技术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低碳产业规划的完善,可以使低碳目标统一化;通过引导社会消费向低碳转型,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目标的实现。

篇10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篇11

低碳经济以开发性价比较高的清洁能源的应用为基础,它的发展方式是以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紧张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我国应该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但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的压力一直很大,并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低碳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环境,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我国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商业性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进入渠道障碍商业银行是以赢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信贷资金的投放以盈利性和安全性为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由于要建立必要的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因此盈利风险将会增大,现有的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不愿把贷款给低碳经济企业。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多个生产环节进行组合,这样,生产链与资源循环的周期会加长,投资回收期就会比较长,这是和目前商业银行要求短期流动性的经营目标相悖的。

2.2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银行的经营目的与发展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一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对称,二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门槛与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不对称,三是已有的政策性银行所扶持的产业目标与低碳经济企业不一致。总之,三家政策性银行都没有把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作为扶持对象,大部分的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

2.3资本市场不能为低碳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我国低碳经济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尊重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从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来看发挥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但主板市场对企业的资本、利润等经济性指标要求较高,大部分低碳经济企业无法上市。

2.4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不足目前,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发展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较少,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证券、租赁、理财等金融衍生品和比较全面的现代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充分为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

2.5没有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从我国目前金融政策的运行来看,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没有对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引起充分的重视,有时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短浅意识,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要明确规定低碳经济信贷项目的范围,对低碳经济项目的优惠信贷措施,以及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定位等具体内容。

3.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对策

3.1需要专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目标就要追求利润产业经济的最大化,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生产,还是环保工业链的建立,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收益不确定,这些因素都会给资金的回收带来较高的风险,从经济指标是来看就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投入产出比。这种投资及生产经营的特征就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存在一定矛盾,导致的结果是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很容易出现市场规律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会出现资金供给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专为低碳经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的资金支持。

3.2组建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产品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产业投资基金资产会对不同的实业项目进行分散投资,投融资方式以投资收益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成,其特点是投资集中、操作专业、风险分散。为符合组合投资原则,产业投资的方向要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的特点。

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组建。在有效的监管条件下,允许证券公司从事低碳经济企业的投资、融资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发展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低碳经济行业,放宽社会保险基金及保险业的投资领域,允许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低碳经济产业基金可以利用其融资的开放性、共同承担风险的特点,从社会中筹集资金。

3.3开发绿色抵押等银行类金融产品低碳经济的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的同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需要考虑节能减排实施情况、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第二,商业银行开发低碳环保信贷产品进行项目融资,这些融资是专门用于支持低碳企业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倡导节能减排,企业能源节约使用和资源的重复利用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生产转型。

3.4创新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需要突破创新。在低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等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还需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以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监管因素相结合。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低碳经济,降低低碳经济的经营成本。

3.5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金融市场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信用经济,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以项目的资产所产生预期收益作为支付保证,或权益做抵押而发行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证券。融资的证券通过严格的风险隔离安排以及提高信用的级别数,发行方式主要的面向社会公开。从长远来看,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可行的项目融资途径。利用低碳项目融资,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资金参与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6保险领域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产品的保险,如建立低碳经济风险准备金,形成灵活、有序的低碳经济的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我国应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如从费率上给予优惠,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另外,还应该积极吸引国外风险资本对低碳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充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由粗放经济向集约式经济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国经济不能再靠以资源消耗的高代价发展了,要走资源利用少、污染排放少的发展之路。从战略的高度去把握,用全局的视野去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投融资的需求,在综合分析我国金融可承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篇12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着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篇13

2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技术,新产品促使其发展的结果。在全球的环境受到污染的背景下,对经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将这种进行控制的话,那么将会使全球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所以说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的工业革命,预示着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了大势所趋,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上模式由来已久,并且对于资源的消耗依赖性较大,新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的不多,工业生产受到能源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说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一直以来中国在工业生产中,都是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为基础的模式上进行的发展,这种生产模式是一种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上的低碳经济正好相反。中国在煤炭和石油的生产效率上比较大,能源储备比较雄厚,所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以这些高碳、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为生产燃料,并且在不断的市场发展中,对于技术和系统的创新改革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能源基础之上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路径发展模式,无论怎么发展,都是离不开高碳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碳锁定”的状态。所以说中国要想改变这种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将会是一个漫长并且非常艰辛的过程。

其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到了城市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压力,对于各方面的资源消耗,污染的排放等都是一个问题。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各种大规模的工业化基础性设施建设正在逐步的开展,而在发展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又会有过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消耗,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所以说中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3.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