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态环境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环境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环境发展

篇1

2 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现在农户普遍反应,大部分土地土质变硬、地块板结,不多上化肥庄稼就不长,但多上化肥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导致土地板结更加严重,产生恶性循环。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农户为了增加产量、方便生产,化肥超量施用致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有机物含量变低,富有有机物的秸秆和农家肥还田率低;致使土地板结,农产品产量下降,而产量越是下降。农民就会加大化肥使用量,久而久之不仅降低作物品质和产量,而且还导致肥害、药害、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3 实现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的运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农、林、牧、副、渔有效的综合在一起的大农业。为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农业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发传单、举办培训班、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等方式,宣传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平台和卫星定位将土地的成分和施肥方法发送到农户手机上,让农户在了解土壤成分后再合理施用化肥,防止土地板结,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有效的解决投入生产资料多而效益却减少的恶性循环,逐渐实现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 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近年来,东北大气污染严重,秸秆焚烧是秋季出现重度烟霾天气重要原因之一。将秸秆有效的利用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运用秸秆青贮圈养牛羊,牛羊粪作为原料,利用沼气池将牛羊粪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沼气用来取暖、做饭、照明,有机肥回田,增加有机肥利用率,这样逐渐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5 发展生态食物链模式

篇2

2.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市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并且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文将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

2.2指标体系建立本文构建了两个子系统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1项。指标选取主要遵循真实、可靠、资料获取性和可比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确定权重

2.3评价模型与标准,评价模型。本文的评价模型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用于定量评价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D),并且找出其制约因素。

3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结果分析

3.1协调发展度结果分析根据式,研究表明:1999年—2008年间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体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度从1999年的0.594上升到2008年的0.709,说明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日趋良好,但未达到优质协调阶段。根据协调等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协调发展度0.594,处于勉强协调等级;2000年—2007年从0.613上升到0.691,处于中度协调等级;2008年协调发展度0.709,处于良好协调等级。

3.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结果分析依据式,研究表明:哈尔滨市的城市化评价指数由0.319上升到0.457,生态环境评价指数由0.408上升到0.578,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在2000年—2002年3年间有缓慢下降,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城市化水平f(x)均小于生态环境水平f(y),说明哈尔滨市在1999年—2008年间属于城市化滞后型。

4结论与建议

篇3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篇4

1 生态系统面临危机

1.1 生态系统现状持续恶化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生态保护,环保意识增强。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多年的数据追踪,发现地球物种健康程度和数量一直在下降,四十年间下降了3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极端异常气候,土地沙漠化和极端旱涝、酷热、严寒。比如,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孤岛,这一情况在125000年内还是首次出现。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污染、无休止的破坏环境和各种由此引发的灾害。

1.2 过度地开采和使用资源

地球的资源经过千万年的积累,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人注重对环境的爱护,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接近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支撑极限。照目前的开采规模,石油天然气最多可消耗50年,煤炭最多可消耗100年;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人类在以消耗资源为中心的飞速发展中,持续发展的条件却在不断丧失。

1.3 过分关注人类自身利益

生态系统与所有物种息息相关,既是所有物种共同的生存环境,也供给生存资源,人类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类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时,只考虑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未考虑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需求,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没有给自然界其他物种留出生存空间。

2 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出了绿色经济的定义,即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各个行业,在发展中要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绿色经济需要建立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为纽带的经济系统,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脱钩。

2.1 经济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就要尊重自然,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的可再生速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改变以往把环境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的狭隘认识,不能局限在自然系统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而应重新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限与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不是人类予取予夺的生产资料,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无休止、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必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和崩盘;保护环境、绿色发展,适度使用自然资源才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出路。我们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2.2 绿色经济是生态系统可承载的经济发展模式

高速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形同于杀鸡取卵,世界人口已逾70亿,人口激增首先意味对自然资源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人类的未来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艰难。绿色经济要实现的是人对自然影响的可持续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脆弱的地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人类有足够的食物、水和能源安全以及基础空间的需求。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要引导社会资本对绿色经济的投资,用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和一些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上;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推广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承担在绿色消费中的责任和义务,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要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投入损耗并且降低废弃物排放;要鼓励绿色经济创新,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要保护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限制房地产对生物栖息地的过度扩张和侵占,加速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推进工业污染治理,衡量环境和社会成本,对工业排污与制造企业收取环境治理费,支持其绿色创新以减小对环境的损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幸福感的提高,用绿色经济指标衡量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3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无休止地开采和使用资源、污染物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自然灾害使人类自食苦果。与其说是拯救自然生态环境,不如说是拯救人类自己。如果人类还按照现有的方式生活,不断地过度索取资源而不回馈,人类的生存必将受到自然生态的严厉报复。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出路,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 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问题

3.1 转变观念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业。推进经济绿色发展除了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激励,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重视对绿色理念的教育,重视对消费者和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我国多年来强调市场经济,强调提高效率,追求财富,导致现在的整个社会物质化倾向非常严重,从个人到团体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导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社会资本投资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无节制地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大量的资本涌入房地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金融衍生品,但却很少投入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的有益领域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的经济增长理念只能从文化、精神、意识形态来转变,需要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抑制当前这种物质化的趋势和潮流。

3.2 制度建设

一个人的行动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认识和观念,还取决于外部压力和现实的利益。现实利益要靠制度来约束。好的制度可以将个人利益导向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重要,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根本。我们需要建设一套制度能够把国家的意志跟各省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而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指标来加以考核、加以衡量、加以比较,把发展绿色经济跟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才能给地方以很大的压力,才能把国家绿色发展的意志得以贯彻。反之,地方政府会迫于财政收入的需要而忽视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3.3 绿色技术

重视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但科技创新不应笼统地谈,现在应该提倡绿色技术创新。现在的技术研发方向应该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衡量这个技术是否先进最重要的指标。政府要在绿色技术的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致力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作为指标。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应当把绿色技术创新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循环回收环节来综合衡量技术的绿色水平,例如电动车在城市中使用安静、方便、零排放,可是在生产过程中电池的污染也要慎重考量。

3.4 法律保障

发展绿色经济必然会受到现实利益的干扰和诱惑,现实利益的约束要靠法规、制度、标准规范,要依靠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来加以保证。一个好的法律制度,能够引导这个社会向着有利于环境和公共利益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研究有利于环境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和金融政策,还要完善涉及各项标准、技术规范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琳.向绿色经济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

篇5

2.1相关问题1)乡村公路与周围地形格格不入。没有经过仔细勘察感受乡村地形的现状,在没有十分熟悉乡村地形的实际情况时,就随心所欲的对乡村公路线条进行设计,会出现两种情况:a.刚好使得公路路线与乡村地形契合,从而得出较为美观的公路景观;b.与当地地形不协调,从而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经济上的浪费。以地形为分类标准来看,可分为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人们站在不同类型的地形的公路上观赏到的景观是有区别的,所以,不同类型的地形也是公路线的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2)不重视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乡村公路两旁的绿化景观既能够美化环境,也能够给行驶的人们带来舒适感,因此公路绿化是设计师的焦点之一。但是当今公路绿化在农村被重视程度不高,而且不会合理利用天然生态环境的丰富资源,这样使得乡村看上去失去了乡村特有的风味,也使得美观和生机与公路景观渐渐脱离联系。3)公路景观中树木种类选择不当。乡村公路景观植物量不足,植物景观配置单调,而且植物选择忽视乡土特色,品种单一,这是乡村公路景观的缺陷之一。虽然乡村公路绿化讲究美观性,但是现在有部分乡村把美观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导致花费大量的资金在买树种上,而没考虑乡村公路的经济性,使得公路绿化在景观方面没有起到美化环境和协调环境的作用。

2.2研究对策1)选择合理的公路路线与地形配合。我国较早研究公路景观的人是熊广忠,公路美学是他提出的重点,其中包含三个层面:a.阐述和分析在感官与视觉感受方面的应用;b.公路整体线性与周边原有地形的融合程度;c.公路所形成的线性与周边景观的契合程度。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对公路线性造成较大的破坏,所以应该对其周边的固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熊广中认为拥有一个协调而美观的公路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公路线性的设计。当地地形与公路路线相契合是形成一条和谐而美观的公路景观的着重点,且使公路融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中去,避免了过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因此设计者对地形的了解程度很重要,也是对公路线形设计的初步,并且是不可去掉的重要环节,经过第一步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后,再深入地对地形特征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出与此地形相契合的线形公路。2)重视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每个乡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公路沿线的绿化时,融入当地的特色及将公路与其周围环境有机地连结在一起,这样既保持了当地的特色,也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做好乡村公路两旁的绿化既可以创造优美的公路景观,也可以给行人与车辆中的人带来很好的视觉欣赏,更重要的是使当地的环境更加具有生气和美感。3)美观适宜的乡村公路景观的树种选择。由于乡村公路两旁的环境条件比乡村其他地方恶劣一些,虽然对土壤的质量和水分的限制条件不多,但是必须具备耐风、耐雪、耐光和耐寒的条件,而且公路两旁的树种一般得适应不良气体的破坏。在考虑乡村的经济效益的情况的同时要想公路两旁的景观树种在栽植后能轻而易举地适应公路环境,应选用快速生长的树木,但为了装饰目的,不宜使用很快就会失去装饰作用的树种。在不同的季节,因树种的不同,树形、色彩、香味等都有所不同。其实乡村的公路景观树种的选择不必要按照城市的标准来选择,应多融入当地的特色,最重要的一点是具有经济效益。比如当地盛产几种果树,可以选择几种品种来作为乡村公路两旁的行道树,这几种品种不在同一季节结果开花,间隔着种植,使公路两旁一年四个季节都有观赏的景观。这样既达到了美观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4)公路景观与公路两旁环境的协调。公路景观是由多个部分的景观组成,每个部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花费人力财力后,大部分公路景观得不到好的效果,是因为公路景观与公路周边环境不协调,而且公路两旁的树木只是纯粹地作为行道树来种植。开辟后的公路两旁的田土、山林、河流尽量不要去破坏,让它尽量保持原状。公路两旁的田土里面可以种植当地盛产的植被,例如湖南省常德市的赵家湖渔村盛产棉花,可以把靠近公路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使公路上行驶的人们感受到当地的特色。5)加强村民的重视程度。乡村公路景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是相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但是当地村民们的重视程度也是同样重要的。村民们的重视达到一定的程度,相关部门实施起来也相对容易很多,他们的环保意识才会更加到位。

篇6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幼儿环境感知的重要因素,自然中的游戏塑造出不同的个性与特质。在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更能彰显幼儿的个性,在宽松又自由的环境下,幼儿游戏时发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恰巧今年园所重修,教室前面有了一大片的草地,本来这是幼儿午后散步的最佳场所,可不知不觉竟被幼儿玩出了一番天地。这天的游戏时间,航航的一个小举动引发了幼儿的“争议”,原来是航航偷偷拔了一棵小草。大家有的说这是不对的,不能乱拔花草;有的说这是杂草可以拔掉的。讨论一会就变成了争吵,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轻轻地问航航:“航航你为什么要拔草呢?”“我只是想看看草在泥土里是什么样子的。”老师顺应了幼儿的需求,将航航拔的草带回了教室。利用这棵被拔下来的小草,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讲解关于植物的一些知识,并来到大自然中告诉幼儿哪些是需要拔除的杂草,哪些是需要被保护的小草,开展了“拔草记”的活动。在宽松自由的原生态环境中,教师在“放任”的同时关注幼儿并捕捉幼儿游戏时发生的问题,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游戏内容,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这些做法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完美衔接,促进了课程的动态衍生。

二、自助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发展

经过拔草之后,幼儿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被幼儿拔下来的杂草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幼儿的观察对象。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小草没过多久就枯萎了,那还怎么观察呢?“我们把它放在袋子里,就能看了。”“还是放在瓶子里吧。”“把草再种一次吧,要看再。”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别选取教室现有的材料开始行动。分为三组开始尝试,一组将草放进袋子里观察,一组将草放在瓶子里观察,最后一组搬来小花盆,将小草又种了下去。几天之后,袋子瓶子里的小草都枯萎了,花盆里的小草经过孩子们几次的折腾也萎靡不振了,三组孩子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混龄游戏的时候,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到枝丫馆,看到了愁眉苦脸的弟弟妹妹们,哥哥姐姐立刻来帮忙了,只见他们一会拿来泥工板,一会拿来透明胶,突发奇想地用杂草制作成了植物标本,这样幼儿就能长时间观察小草了。上文幼儿的想法在教师眼里显然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没有武断地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并在背后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当经历失败时,老师通过背后的支持,默默推动活动进程。教师始终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与自然接触,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提供自主式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的发展。

三、既定的游戏环境,推动课程延续

《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说明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既满足了他们操作摆弄、探究学习的需要,又获得了经验。继前两次与大草坪的亲密接触以后,幼儿越发喜爱这片乐土,一草一木皆是他们的游戏材料,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多。冬天的到来让幼儿关心起了大草坪上的大树们,就“它们会不会冷?”这个话题,幼儿之间又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要给大树穿上厚衣服。于是新的活动又产生了,幼儿积极踊跃地从家里带来了帽子、围巾和手套,给大树穿起了厚衣服。活动结束之后,幼儿似乎又觉得有些不妥,纷纷寻求教师的意见。“那谁知道植物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呢?”教师抛出了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我看见外面的树枝上涂了白白的颜料。”新发现又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原来大树过冬要涂白白的颜料呀!经过教师与幼儿的商量,第二天,教师请来了绿化公司的绿化人员和家长,亲子活动“我为小树穿新衣”的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突发的“新事件”由幼儿自发生成,非预期性的体验让幼儿欢呼雀跃,未知的目标使幼儿犹如在迷幻森林中探索,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教师的语言、行为默默推动着课程的延续,家长、社会资源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课程伙伴,孩子在互动与探索中成长得更多。这样多样的环境,既让孩子有机会参与成人设计的活动,也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设计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发产生活动。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在原生态的游戏环境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直接经验来学习,进而促进了课程的衍生、发展及延续。

【参考文献】

篇7

露头矿山的开发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下矿山容易发生塔防、突水、火灾、岩爆、矿产资源自燃等重大伤亡事故。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辐射、噪声等污染,给工作人员带来多种职业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危害人数众多。

(2)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后

破坏了矿产所处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应力发生变化和转移,在此过程中采场围岩发生位移、破坏,甚至发生岩爆、滑坡等动力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变化,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难以掌握,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因此,矿山的安全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

(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面临一大危害

高温带来的热害,部分矿山的开发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温环境下,作业难度大,甚至无法作业,另外,对人身的伤害也十分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热晕、中暑,严重时会使神经中枢系统失调。

(4)矿产资源的开发

生产了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粉尘、酸性水和重金属有害元素。

(5)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

地表会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严重破坏了矿山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比如植被减少或消失,地下水系统被破坏,大气被污染,矿山排出的大量废土、废石和尾矿,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因此,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2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的活动主要包括:采掘、选矿和冶炼等。随着矿业的发展,各类矿山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2.1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活动,可分为煤矿类和非煤矿类的开发,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的开发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土地、山体、植被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另外,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尾矿、矸石等废弃物中,一般含有酸性、碱性、有毒有害等成分,污染山体或土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产生粉尘、废气和毒气等,对大气造成重大污染。

2.2选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矿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及矿产品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又称为“矿物加工”,是对开发的矿产资源中有利用价值的矿物提纯、改性的过程。选矿是按照矿产资源可利用价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对矿产资源进行选择、处置的过程。在选矿准备阶段,矿产资源及原料堆放要占用土地,对地表及地下产生不同的污染;在选矿工艺流程中,矿产资源粉碎过程中,会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因此,选矿活动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多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3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是矿山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提。矿山生态环境伦理,是指矿山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矿山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随着矿山的飞速发展受到重视。矿山企业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归根结底,是发生了生态环境伦理危机。因此,面对矿山的粗放型发展,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建立并重视生态环境伦理准则,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尤其构建以“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与文化体系,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径。

3.2制定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

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是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按国相关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定位、优化,形成制度,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明确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目标、意义。

(2)广泛收集企业所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人口、交通、当地的矿山企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制定矿山企业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视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伦理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规划,使生态环境规划落实到位。

(5)在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调动广大员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篇8

2.1采用先进科技开发林业。全面实施科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作用,为林业培育品种优良的幼苗,促进生产林业的快速生长,加强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强化森林防火措施,提高森林成活率和覆盖率。同时,依靠科技实现立体化开发、多样化经营和综合化利用,克服林业科技难关,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推动林业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系统化进步,实现林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大大提高林业生产力。最后,在采用先进技术开发林业的同时,谨记以环保为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林业发展,这种发展才会持续下去,真正促进可持续发展。2.2坚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是人类取之于自然、回馈于自然的最好方式。因而在林业发展中,要坚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维贯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树立起生态化的生产理念,引导人们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协调、适应大自然,将关系到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决策放到生态文明的平台上进行讨论解决,尽可能地不破坏大自然,把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举措放到森林环境可承载能力和可恢复范围之中,尽量避免过度开发,不依靠单纯地资源投入来换取经济增长,做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2.3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林业中最为基础的资源就是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也是决定林业发展的主要命脉,是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媒介。因此,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做到保护天然林区和公益林区,实施一些退耕还林、防护林与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保护好、经营好现有的森林资源,不断优化森林质量和森林系统功能。同时,要做好林区的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制定详尽的森林采伐规定,实现科学、有序开采,推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化使用,全面提高森林的服务功能。2.4加快壮大林业产业实力。当前各区域间林业发展水平不一,根据这一情况,必须在详细调研之后,按照市场化、工业化和生态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林业区域的经济结构,不断丰富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内涵,不断扩展林业的发展空间,建设有利于现代化管理的林区森林带,强化其他附加产业的发展,比如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利用、生态旅游等。同时,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发展性的林业转变为生态发展性的林业,深入开发林业特色产品,打造林业特色产品,扩大林业区域内的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产业规模,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此外,还要强化生态文化知识推广,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是有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持续下去的基础。必须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宣传生态环保和科技知识,全面进行信息共享和互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以林业为宣传主阵地,逐步带动全民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宣传中来。

3小结

综上所述,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林业相关部门携手同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林业的生产水平,壮大林业产业实力,切实实现环保化的林业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匮乏

现阶段,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仅达到世界平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也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对落后。

1.2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由于林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政府及国家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并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对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社会力量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或完善的林业生态效益保护体制等,进而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生影响与制约。

1.3法律意识较淡薄

由于生态环境的法律与法规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广大群众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保护、水土维持意识,使生态破坏严重;又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一些林业工作者对生态进行保护与治理时,无法可依。

1.4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在水土流失、林业资源的生态建设等基本防治措施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林业生态资源的建设方面,由于树木的品种较单一,树种在种植结构以及搭配方面还不够合理,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效果不够突出与明显,远没有达到生态经济效益的预期目的。因此,还需要加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力度。

2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措施

2.1强化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

组织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创建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以及提倡建设绿色家园,进一步加强全民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力争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2.2制定与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在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前,一定要做好整体规划,要从全局出发,完善系统的规划布局,并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对沿海城市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要加大整治,对内陆与东北地区的林业砍伐,要强化管理。

2.3对森林资源加强管理

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与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林业经济。森林资源具有三大效益,对现在及未来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讲,林木都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其间易受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因此,要对森林资源时时管理与保护,以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2.4加大对森林保护、建设的投入

众所周知,当下森林在环境工程里所起的作用与地位非常重要,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森林对于环境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同时对污染也有较强的改善功能。因此,在森林的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规划,促使森林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不同的地理及周边环境,需要在进行森林建设过程中,合理选种,尽可能选择一些净化功能较强的品种,以及较强繁殖与适应能力的品种。当然,对后续的维护工作也不可忽视,对某些自然灾害要及时治理,比如,在虫害等方面,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保障森林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要做好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并及时准确到位,尽量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断流现象发生。

2.5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

加强林业建设,是保障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因此,要做到不断完善并建立健全基本建设项目,使营林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不断增强林业队伍的建设。现阶段的林业生态环境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加强环境资源基本管理,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可利用与开发的林业资源,通过林业资源的基本管理工作,促使每个林业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尽已所能为林业资源作出应有的贡献,切实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引起重视,进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保障。

篇10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是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口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与空间范围扩张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便可以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及空间范围城市化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并且全面考虑到各项数据的准确程度。二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水质、土地、大气、生物、资源等皆不能忽略。从宏观上讲,生态环境能够被划分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类别,本文侧重于探讨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协调,因此偏重于社会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讨论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例如可以采取spss软件里面的因子分析法进行城市化水平及生态环境情况的综合评价分析。因子分析法能够按照变量间的有关程度予以原始数据的再度组合,并将其综合为几个有限变量,也就是公共因子。一个公共因子表示一组有关程度较高的最初变量。因为公共因子里面含有了最初变量中的很多信息,故而利用对公因子的再命名和解释,能够从中挖掘到变量间结构及特征,让分析结果更为科学与准确。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借助spss软件,对已经标准化完成之后的数据给予因子分析,得到每一个指标的贡献率,还有它们的累计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提取出前n个因子,当作它们的公因子,接下来按照公因子得分及标准数据,予以综合得分计算。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方法,耦合度即为对系统及要素相互之间影响程度的准确描述,而协调度则意为系统里面耦合协调情况的定量模型。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对城市化水平同环境承载能力间的协调程度予以描述。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可以知道,2013年福安市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点。其具体表现是: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等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而其部分则相对偏弱,这些耦合协调程度较好的地区,一方面依赖于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另一方面也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经验。这些区域需要保持这样的良好发展态势,其发展经验亦值得其他地区加以借鉴。白马港城区的耦合协调度不高,该地区下辖一个市级开发区、一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还有两个镇,工业发展水平较高,而耦合协调度状态不良,则直接说明该地区近些来的快速发展,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滞后,难以同城市化发展相协调,该地区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对比而言,福安市中心城区虽然此前出现过一些环境问题,但是近些年的治理工作做得较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篇11

拉萨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旅游对于拉萨,乃至整个来讲应该比较适宜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生态旅游发展较慢。目前拉萨生态旅游所占比例小,旅游的主要项目仍然是传统的大众型旅游,以文化观光为主导,相对以前来说虽有所突破,但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全部旅游项目中的比重甚小。有的生态旅游区管理混乱,到目前为止,由于旅游客员增多,藏北名湖纳木错及德中地热温泉的白色垃圾正在增加,同时存在乱收费现象。由于受传统影响,大多数藏民族喜欢把食物丢到水里(拉萨河、龙王潭公园小湖),象征着对动物生灵的给予。尤其每年藏历新年家里供奉的“德嘎”,即油炸的食品和“砌玛”等,过完年之后的大年初十五、十六要把所有在过年期供奉的撤回来均丢到水里,大部分丢到拉萨河,象征着宗教传统的一种习俗,其内涵就是只要是供奉的都不能乱丢,只有丢到水里才是最干净的。这说明当地居民对于“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加上监督管理层面不够强。可不,今年在过年期间,到龙王潭公园玩耍的游客较多,同时随身携带的各种食物统统给湖水里面的动物吃,结果食物繁杂,加上垃圾堆积,导致几十只鸭、鱼的生命给夺去了,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离生态旅游要求较远,具体对历史原因深究较淡薄,在讲解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尤其是探险旅游和专项旅游,需要知识丰富、富有经验的导游和良好的扎营服务。当前,许多导游大多属于背资料,知识面较为潜伏,职业道德较低,导致影响拉萨客源。拉萨有些酒店打者星级招牌,可是里面的设施远远达不到星级水准。例如,于2011年从云南来拉萨的游客,在拉萨北郊某个酒店大厅看到五个大字“五星级酒店”不亦乐乎,觉得他们实际付的价位能入住五星级酒店已经很不错,结果入住后酒店里面的设施与酒店招牌完全不符。如此之类欺诈游客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拉萨市旅游环境的声誉。由于历史与客观原因,目前在拉萨甚至整个旅游点,包括旅游主要线路沿途服务区建设尚不规范;多数厕所为干;管理跟不上;还不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比如,拉萨到尼木县,也是去往日喀则的路线,自然属于游客较多的一条路线。在这一段路线由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加,现有的服务区远不能满足需求。在旅途中的公路两旁,通常可以遇见停放客车的游客随地大小便的情境,这样既不雅观,也影响生态旅游环境卫生。

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拉萨几大寺院,如哲封寺、色拉寺及甘丹寺等游客较多,应多建几个水冲式厕所,一方面为游客带来诸多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旅游主要路线沿途,从拉萨到林周、墨竹工卡、曲水、达孜、当雄等较长的路线应借鉴内地一些城市在旅游线路沿途建设的各服务区那样,多建几座多功能服务区,这样既为当地居民就地解决就业,同时为游客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为拉萨生态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旅游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鼓励拉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以促进拉萨经济的发展,提高拉萨居民的生活质量,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向市场推出富有拉萨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例如,大力开发拉萨老城区家庭旅馆、富有拉萨传统特色的农家乐以及郊外的地热资源,让游客感受到拉萨独特的民族风情,沐浴高原的温泉,展现出民族风情和国际接轨的高原都市。注重旅游软件建设,培养旅游人才,增强素质,加强旅游管理与执法监督,积极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从业人员创造学习深造的良好平台,必须通过正规的途径获得证书方能更好的从事本职行业。同时通过加强舆论监督,使生态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于广大群众应当把环境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要让他们知道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他们懂得如何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他们自觉支持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为建设拉萨生态文明,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力争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为拉萨生态旅游城市创造契机。当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拉萨应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世界屋脊历史文化名城和藏民族文化特点。正如总理所说,“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7对于拉萨乃至整个来看,其生态环境及其脆弱,若不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大力提倡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拉萨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拉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本文作者:熊康宁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篇12

Keywo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岛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黄海与渤海交汇处,南与蓬莱隔海相望,相距仅7km,占据渤海海峡3/5的海面,二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陆地面积59.0k㎡,海岸线总长146.14km,全县大小岛屿32处,1镇6乡、1个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人口5万余人,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长岛作为渤海湾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北方气象和海洋生态、海洋环境监测研究站点,集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家品牌于一身,也是我国唯一的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北方最美的群岛”。近几年来,长岛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海岛的特点,积极探索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和促进海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即将获得省政府批复的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中,提出“1+3”长岛产业模式,即立足海岛独特资源优势,顺应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服务业为主导,以生态渔业、文化产业、海洋新能源为支撑的海洋优势产业,夯实国际休闲度假岛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 大力营造海岛生态环境

⑴保护海岛生态环境。长岛县素以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而著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海上渔业资源匮乏、水产养殖业受环渤海湾海水污染、养殖品种老化等原因,使长岛县持续几年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长岛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注重抓好养殖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治理。①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共走,制定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加大海洋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排污标准,禁止全县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海洋乱倒垃圾和废弃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在海蜇旺季加工海蜇,从而达到净化海洋环境的目的。②适时调整养殖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养殖结构,采用立体化的养殖模式,海带、海参、鲍鱼、虾夷贝、杂交栉孔扇贝、深水望向养鱼等项目同步发展,海珍品育苗、保苗、养苗一条龙服务。③为了使长岛海洋生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根据每年春季斑海豹循回长岛的特点建立“省级海豹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斑海豹的保护工作。

⑵保护岛屿生态环境。①坚决杜绝有污染、耗水大的企业到长岛投资,积极鼓励和争取清洁、环保的“风力发电”项目。目前,已有山东鲁能、华能、联凯等5家公司来长岛县投资“风力发电”项目,到2011年底投资8.0亿元,总装机容量6万kW,78台风机全部投入营运,年可创利润4600万元. ②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长岛县注重加大对“风力发电”项目破坏山体恢复治理的监管,采取制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收取“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办法,积极引导投资企业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目前,长岛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5%,仅“风力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治理资金就达1500万元。③保护好水资源。长岛县淡水资源匮乏,为了保护好地下水资源,长岛县出台政策,鼓励使用雨水,采取屋檐节水、环岛蓄水等办法来减少地下水的使用,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有条件的岛屿还利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让海岛群众吃上了清洁、甘甜的淡化水。④保护好地质环境。长岛县委、县政府规定:“严禁全县所有岛屿滩涂上的球石资源的开采、严禁全县山石的开采”。采取强制性措施,关停全县所有采石场,从县外进石解决建设性用石,同时对已破坏的山体收取“恢复治理抵押金”,使长岛的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和保护。⑤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和鸟类生态环境。长岛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长岛县又是著名的候鸟驿站,每年春秋季节,各种南来北往的鸟类都要途径长岛,长岛县规定“凡鸟类必经的岛屿不允许建设建设影响鸟类迁徙的‘风力发电’等项目”。

⑶做好城市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近3年来,县政府筹资10亿多元,投资明珠广场、海滨广场、长岛港整体改造等100多项工程。同时,为了强化城市垃圾的处理,防止其对海洋环境及岛屿环境的影响,长岛县根据海岛的特点,建设垃圾处理中转站一处,每年处理城市垃圾约2.6万t。长岛县还注重抓好海岛绿化美化工作,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二、海岛生态环境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优美的海岛自然风光,吸引了国内众多游客纷纷踏入长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使长岛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上半年,长岛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同期增长26.5%,乡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被评为“全国百强县”。 ①渔业经济相依显著提高。全县养殖业投入资金是2011年同期的1.4倍,实现渔业总产值比同期增长20.6%,其中海参收入增长35%,扇贝增长35%,虾夷扇贝增长47.4%,深水网箱养鱼收入是2011年同期的13倍。②工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比同期增长35.4%,实现利税增长35.2%,风电行业实现发电量是2011年同期的3.3倍。③旅游业对服务业的龙头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比同期均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8.9%。

三、积极打造“山东的海上明珠”

⑴做大渔业产业,让海岛渔民富起来。重点培殖虾夷扇贝、杂交栉孔扇贝、海参、鲍鱼、和深水网箱养鱼等6大产业。组织好“北部岛屿突破虾夷贝,南部岛屿突破杂交贝”会战,造就产业优势,拉动渔业增长和渔民增收。到2011年底。放养虾夷扇贝666.67h㎡(1万亩)。杂交栉孔扇贝333.33h㎡(5000亩),深水网箱160个,投放海参苗种5000万个。

⑵做活海岛工业,让财政收入躲起来。现在有“风力发电”项目的基础上,加快“100万kW海上风电场”项目的规划、勘探、论证、招商、建设的步伐。加快海洋生物制药和修造船业的发展,增加海岛财税收入,壮大海岛经济。

⑶做强旅游产业,让海岛三产活起来。借助烟台市重点打造蓬莱、长岛、龙口和市区“3+1”旅游板块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旅游兴到战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转变。今后5年,长岛优先发展休闲服务业,围绕满足游客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将首先开通南五岛海岸观光通道和海上观光通道,形成慢行观光、游憩休闲的“慢游”风景线。开工建设海钓基地,开辟陆上环游、海上环岛以及海上垂钓等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候鸟放飞、观赏海豹等特色项目,打造观光休闲新亮点。

篇13

    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我省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把握历史机遇,稳步推进林业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林业产业无论在性质、定位,以及工作指导思想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重大转变,现阶段,我国的林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已将生态建设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同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积极推进“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这些生态工程已经被列入了计划发展纲要之中,我国政府预计在十年内投入约4600亿元,以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而上述的这些工程几乎已经覆盖了我国的全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足以见得我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与毅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林业单位必须要把握“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从而不断加快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我省已经纳入了国家部署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五项,随着生态补偿基金的到位,相信我省的生态建设必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是按照政府规划进行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回想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很多领域的经营与管理都陷入了迷茫之中。为了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各地方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尝试了很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后,国家提出了在农村推行。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部调动了起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并且产量逐年增长。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转变经营理念,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反观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思想未能解放,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开拓与创新的意识,主要表现为:思想守旧,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积极思考,甚至有一种逃避心理,对于那些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缺乏挑战与创新的心理。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