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区网格化的好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网格化的好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网格化的好处

篇1

一、宜昌市现阶段网格管理员工作的大致情况

保持现有的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网格管理的长效机制,网格管理员是中坚力量。目前,宜昌市通过各部门的基层协管力量,网格综合管理实行“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管理模式,网格管理员实行“全科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履行七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问题,建立了“事项准入、一岗一格、综合履职、分线考核”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网格管理员的职责综合起来可以归结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联络员”,社区情况的“信息采集员”,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要求的“服务员”,辖区安全的“安全员”,社区日常管理的“监督员”,稳定工作的“接待员”,文明创建的“传播员”,党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项目建设工作的“办事员”,辖区内的“协税员”。网格管理员的十大职责同时也反映出其工作的冗杂繁琐。居民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日常需求也日益不同,网格管理员作为与居民直接接触的社会工作者,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下面分别是站在网格员和居民的角度对“网格化管理”实施效果及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

二、不同角度对网格管理员的探讨

从网格管理员的角度出发。随着居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要求的提高,“一站式”高效的社会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迫切需求,居民对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员在巡查走访过程中及时收集居民生活基本信息,一年来宜昌市共收集各类社会矛盾1万余件,依托“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以“扁平化”现代管理学原理为指导,打破了原有的多层次逐级上报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参与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的34个市直部门通过再造内部化解流程,大幅压缩了矛盾化解时间,压缩比为59%。截止2012年3月,西陵区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受理各类矛盾纠纷8478件,成功化解率98.42%,其中642件为联动化解。但是在矛盾大幅度化解在基层的同时,关于网格管理员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网格管理员在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1.职责权利限制,网格管理员作为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行政权。网格员管理区域分工精细,管理范围宽广,但网格管理员没有执法权,对于化解和稳控社会矛盾在“块块”上的要求,无法做到完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分管的网格区域不同,面对的居民素质不同,与居民关系的处理难以达到融洽。“网格化管理”还处在试验阶段,虽然在宜昌市实施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大部分居民不了解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职责,会对网格员提出不在网格员管理范围以内的要求,在处理矛盾纠纷时,甚至成为被矛盾双方责怪的对象。

3.作为最基层的社会工作者,居民对网格员工作的不认可和不配合。网格员的基本工作之一是信息采集,有许多信息的采集与一些部门重合,因此,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有些居民会产生抵触和不愿配合的态度。

4.网格管理员作为新新职业,相关待遇还不够完善。据了解,网格管理员的选拔要求为三十五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最初的工资待遇是每月900元左右每月,到现在为每月1440元。另外,网格员的加班补贴等情况都还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规定。

从居民的角度出发。社区管理和发展必须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网格管理员的七大职责,无一不与居民有关。网格管理员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居民的配合度和认可度是基本保障。通过与网格员一起巡查、团队成员私下对一些社区居民的拜访和多社区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同社区、不同网格的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不同,以及同一网格内,不同情况居民对网格管理员的态度。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内,卫生和安全较好,在新建不久的小区内,矛盾和纠纷较少,居民与网格管理员的接触较少,并不了解什么是网格化管理,他们对网格管理员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认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并没有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好处;对于没有物业管理,而流动人口较大的社区,居民反映因人而异。“网格化管理”在开展“行政服务进社区、法律服务进社区、社会服务进社区”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如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士等),这些人群虽然对网格化管理并不是完全了解,但十分认可网格管理员,非常赞赏“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在“格格”生活体验中,我们拜访了果园路中一个无老伴、无子女、无退休工资的“三无”老人,在与老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惠民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工、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等带来的照顾与保障;然而在果园一路中,由于流动人口大,居民住宅陈旧,没有物业管理,再加上一些房产与一些破产企业、商店门面有关,矛盾纠纷复杂且不易协商,许多问题在居民反映给网格管理员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有些甚至不好解决,因此,这些网格内的居民,虽然大部分居民每天都见证着网格员的工作,但对“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并不认可,一些居民甚至认为这种制度的实施只是一种形式。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网格,我们做了375份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不同的社区,我们对居民了解“网格化管理”程度、居民与自己所属网格格长接触情况做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对网格管理员以及对网格化管理的建议

网格管理员作为政府的眼睛和耳朵,作为“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最基层的工作人员,群众对他们的态度以及认可度直接反映出“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的成果及进度。在7月2日至7月8日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由“网格化管理”实施以来带来的好的改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分别是对网格管理员和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1.对网格管理员。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素质。网格管理员的日常工作是与居民接触,直接体现着社会工作者及政府的整体形象,所以,作为网格管理员应该注重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②工作过程中多总结反思,加强与其他网格管理员的交流沟通。网格管理员作为新的青年团队,应该注意累积工作经验,更好地弥补作为青年工作者可能存在的经验不足的劣势。③加强与居民的交流沟通,掌握工作方法。了解、发现居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

2.对网格管理员制度完善的建议。①进一步完善网格管理员的选拔、管理的相关制度。网格管理员作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的进程,完善网格管理员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是网格管理员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②落实网格管理员的相关待遇问题,提高网格管理员的积极性。③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员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考核、劳动保障、办公设备管理等制度。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市相关媒体加大对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尤其是网格管理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市相关部门也应加大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沟通协调力度,为网格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安国启,郭虹.中国社区志愿者行动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陈济,徐越倩.社区公共事业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7.

篇2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地方实践探索

1.以人为本。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比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各地积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着眼于方便社区群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各种爱心服务工作,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山东淄博的淄川区般阳路街道推行“三维数字社会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将街道辖区内的居民楼、企事业单位、商铺等搬上网络,形成一个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街区,实施人口信息动态化管理,开通“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完善“三位一体视频监控网络”,创建五件制办件系统,通过这些措施构筑起了数字化基层政务服务新体系,促进街道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社会协同。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近年来,各地积极改革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北京市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主要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在日常服务管理上发挥平台作用,促进本领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上海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要集中于养老服务、慈善救助、社区青少年和外来人员服务等领域,已形成了“项目制”、“招标制”等多种运作形式,并且逐渐趋于成熟。

3.社区管理。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特色就是各地对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社区网格化即是其中之一。网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把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分别建立功能齐全、相对独立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专职人员在网格范围内对社区实施24小时动态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承担网格内的居民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环境卫生、治安维护等各项事务,努力实现“小事处置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如浙江舟山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全市划分为2360个网格,每个网格成立一个党小组,以乡镇(街道)、社区(村)干部、辖区民警中的党员组成,同时吸收教师、医生、老干部、渔农科技人员等参与,组成一支6至8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2360支网格团队织起了一张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网”,这样及时掌握了解每个网格内发生的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民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小事件,并及时反馈与妥善处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变宏观管理为精细服务。

4.风险评估。近年来,因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多样多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行业和领域,各地积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于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实施或出台之前,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前期化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经验思考

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统筹兼顾,理顺各种关系,发挥多种力量,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以增强地区活力和凝聚力,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不是单向的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而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和共治。长期以来,“全能型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挤压了社会发展的空间,造成了社会自治能力薄弱,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公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形势的战略部署。这个新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结构,更加注重社会各主体的协同作用,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治理首先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次,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第三,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因此,在管理定位上,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而是把满足群众的公共需求作为主要职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管理体制上,各级政府不断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管理理念上,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的转变;在管理方式手段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方式协调发展,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3.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体系,是稳定社会的“铁三角”。政府组织是公共组织,是非营利性的,是“以行政求公益的组织”;企业是营利性的,是“以志愿求私益的组织”;光有这两个范围是不够的,二者无法覆盖其他大量的公益和互益服务范围,因此就必须要有“以志愿求公益”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不仅数量少,实力较强、影响广泛的社会组织也不多,难以承担起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管理的任务。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因此,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徐亚奥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通过公开竞标,让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来承担。

4.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独特便利,群众的利益诉求,基层能最先捕捉到。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多样多发,而这些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随着 “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但同时,由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区管理服务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在社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解决。因此,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社区。十报告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基层活力和凝聚力。

参 考 文 献

篇3

通过建立社区微信群,实施“点对点”的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和社区居民及时交流互动,搭建起社区和居民交流的新平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好地运用社区微信,加强指尖工作法的创新,更好吸粉,进一步密切与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自媒体时代社区微信指尖工作法的由来

对社区来说,宣传活动、服务居民,仅靠过去传统的公告栏贴布告、院落门口派菜单、电话或者入户到居民家中通知等方式,已不能聚拢人气,且费时费力,宣传范围小,参加人员也少,综合来看收效甚微。而新媒体时代,开通了社区微信公众号,居民只需动动手指,足不出户便可及时了解社区活动的具体情况、最新的政策通知等等,这无疑在节省纸质印刷材料成本的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更可贵的是撬动了近在咫尺的居民热情。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服务,使得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迎刃而解,再次验证了通过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构建一个有声有色的现代社区“生活圈”,对社区工作的全面推进大有益处。

二、自媒体时代社区微信公众号指尖工作法的现状

社区微信号涉及的内容较多,一般设有“政务公告”“公共服务(便民事项菜单)”、其他3个子菜单,主要包含党政廉政、卫生计生、养老医保、民政救助、工作动态、民生政策解读等相关板块,将最新的计生、民政、便民服务、生活常识等信息以及社区事务服务流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有助于提高社区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步提高群众的办事效率。以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龙首原社区为例,其微信工作号指尖工作法常涉猎的范围具体如下:

第一,政务公告。政务公告包含社区简介、社区亮点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简介以及社区工作的最新活动动态,旨在让读者认识社区,对社区有更多了解。北关街道社区通过开设微信公共号,将社区办事流程及社区取得的重大成绩、重要活动等都详细展示出来,尤其是涉及居民利益的低保及贫困救助方案及最终确定人通过微信向整个社区居民公布,以真正推动政务公开透明化;

第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下设“通讯录”“个人查询”“办事导航”“生活指南”“群众反映”等栏目,通过提供社区热线电话、连接街道办的办事链接,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办事,关键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办事所需的材料内容。此外,微信公共服务菜单下设置“互动问答”一栏,居民可以通过此栏问询相关事务办理规定,查询社区工作人员值班时间,及时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动态,以便于居民可以预约办理事务。

第三,其他菜单。其他包含“投稿”和“历史消息”两个栏目,一方面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为携手共建和谐宜居社区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可方便群众查阅社区的历史消息。同时,为了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工作人员还会每天在“投稿”一栏相关的社区故事与百家趣事,以供居民闲暇时间阅读。社区会在微信公共号上设置光荣榜,奖励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

从以上观之,目前社区微信指尖工作法涉猎范围还很有限,在宣传方式及宣传力度上都有待提升。在互联网+的时代,微信指尖工作显然应更“接地气”,更加多元化。

三、自媒w时代社区微信指尖工作法的创新举措

创新社区微信指尖工作法要从宣传方式、宣传内容上创新,深挖社区群众的最佳适应模式,拓展群众基础,激发群众社区微信交流互动的热情,并做好微信平台的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工作:

第一,加强微信平台宣传工作的创新。社区计划开展一场主题为“慈母歌咏和睦情、爱子微孝全家福”的母亲节活动,旨在为辖区的妈妈们送去节日的祝福。活动采取社区微信公众平台活动策划、征求意见、报名方式,微信预约排号和制作电子相册的方式开展,并推送给大家展示的活动成果,为精心策划的活动增添了人性化的细节处理和电子影像留念的精神关怀。有关“两学一做”宣教方式的创新。比如,面对流动党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和宣传教育途径单一的情况,信息传递速度慢。如何创新服务途径?社区可采取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的方式,积极发动在家党员与在外务工党员踊跃参与其中,让大家逐渐形成每天工作之余进群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目的――使其成为党员的必修课。社区微信以定期推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小视频、听读等方式,结合的党员会专题研讨等实时活动信息等,与大家一道分享信息,学习进步。(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69页)社区微信学习教育平台的开辟,聚合了在家、在外的党员,拉近了党群关系,不仅方便流动党员学习,也确保了学习时间、增强了学习效果,努力做到不让社区党支部任何一个党员掉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第二,加强微信平台的舆情监测和分析。社区微信号可联合社区警务室开设动态舆情专栏,发动居民向社区提供辖区最新动态及社情舆情,也可向社区或警务室咨询各种政策法规问题,同时亦可要求社区及警务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获得更好推广,可采取奖励方式,成功加取微信号并向社区及警务室提供舆情信息者,可获取“红包”,提高居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第三,强化微信指尖工作的“服务性”。根据社区微信公众号、各类微信群运作的实际情况,可推出微信订阅号,定时推送社区活动预告、社区工作内容、服务项目介绍等信息,初步形成以社区微信公众号为统领、社区各类微信群为支撑的微信工作平台。为了让居民群众能够足不出户、在微信里就能向社区反映问题,社区开通了“微信里的说事点”。只需点击“我有话对社区说”,填写《我要说事登记表》,就可以向社区反映问题。社区一接到问题线索,就会立即启动“全程一起办”或“人大代表为您办”程序,全程跟进直至问题解决,并会实时向反映人反馈情况,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稳定态势。社区一般常见的社会组织有合唱团、秧歌队、书画协会等,但很多怀揣兴趣爱好的居民朋友并不很了解,通过微信招募、报名、画作展示、科普大学开设相应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为社区建设和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添砖加瓦,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开拓微信指尖工作的服务范围。比如配合社区开展的“三官一律”进社区的活动内容,提供咨询调解服务,及时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支持,力求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于基层,加强群众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使司法便民服务进入微时代。社区微信号经常会收到很多居民想参加志愿活动的留言,为进一步发挥微信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创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可实现志愿者招募、活动组织报名等多种功能,使社区党员、居民人人都可“立下项目”,志愿者“一呼百应”,每个人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通过社区微信号来搭建一座无形的“爱心桥”,将这些潜在的社区志愿者通过一系列活动慢慢挖掘出来,吸引更多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从而使社区与居民的沟通从“单向性”渐渐转化为“双向性”,更好发挥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壮大社区社会组织队伍。一是寒暑假时期,可依托社区微信公众号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微信群”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由于不少爸爸妈妈的加入,使得平日不熟络的邻里关系变得熟悉起来。二是鼓励支持社区居民自发建群,比如组建健康克“糖”,除病友之外,吸引专职医生进群,就糖尿病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等内容在线进行互动。社区也可定期组织测血糖活动时,群组负责人第一时间告知微信群成员,形成合力,增进了联系和集体凝聚力,有助于形成和睦的邻里氛围。三是发动建立其他微信群,比如全职妈妈、跳蚤市场、以物易物等各类微信群,大大拓展了线下的活动范围,有力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不过,不可否J的是,对于社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来说,“微信”还比较陌生。所以在处理有关高龄老人的工作还是会采取比较传统的方式去告知。但自媒体视野下,社区微信指尖工作法,作为互联网+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群众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社区建立微信公众号,将指尖工作法活学活用,创新内容、方式方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社区服务“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大大缩短了社区与居民互动沟通的时空距离,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实实在在为群众带来了诸多便利。微信平台工作法和传统工作法作为社区工作的两种基本工作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全方面做好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