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向已向信息化方向转移,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空间。然而对于如何实现最优化的信息化管理,却是困扰各大企业的难题。企业信息化管理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资源的管理与提供、员工的管理、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等等,要把这些内容科学合理的组织在一个体系中,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体系。为此,本文将分析说明标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并将解释其运行模式及运行步骤。
1 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说明
企业实现信息化,必须得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但是不能支撑企业信息化的有效进行。过分依赖技术支撑,如今已成了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全局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1 相关概念及特点
关于管理体系的概念,ISO9000中有相应的描述,因此在这里,笔者借鉴其关于管理体系的描述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做定义。所谓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全面的掌控,主要由资源、文件、职责等方面的管理,它关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特点有:(1)根据ISO9000设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它引用了ISO9000的原理和做法,因此具有科学合理性。(2)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基于全局观念建立的一个系统,是包括了企业信息化的所有内容,具有宏观的掌控指导意义。(3)管理体系一旦建立就应该遵照其规范办事,它指导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及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特权。(4)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在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后,还需要在后期去不断地完善和充实它。这些特点保证了管理体系不断地在运行中改进漏洞,保证其科学性,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1.2 主要内容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内容分为职责的管理、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以及管理体系的测量和改进四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部分。(1)职责的管理部分。这主要包括对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明确企业领导层的职责,主要包括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及实施及员工管理等问题。二是对相关部门相关职责的规定问题,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三是明确企业评审及体系策划等问题。(2)资源的管理部分。这一部分关乎到企业资源的规划利用问题,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案以便能够有效地获取资源,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主要有硬件、软件、工作环境、相关数据信息以及人力等资源,人力、数据信息是资源管理部分的重要内容。(3)信息系统的实施部分。信息系统的实施部分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管理维护信息系统,使其能够正常有效地工作。(4)管理体系的测量和改进部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测量和改进的办法来促进管理体系的合理有效性,保证其正常工作。在运行中对管理体系的功能做客观评估,测量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实际作用,看其是否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针对不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进行调整及改善,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
2 关于实际运行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把握,从全局着手来对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进行管理。因此,在管理体系实际环境中的运行主要是根据PDCA的循环思想采用戴明模型实现。这种运行模式主要是在识别有关企业信息化的要素,针对各要素的特点及联系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及措施,并将这些方案进行整合,采用开放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测量及改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管理体系。根据PDCA循环思想,使得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过程改进等部分实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不断地在过程中去改进管理体系的缺陷及漏洞。
在实际运用中还应该注意对管理体系的管理问题,改变以往的以“人治”原则,实施“法治”,建立相关的“法治”管理规范,从而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合理化。另外,企业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管理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把相关的管理技术、思想及经验教训以知识库的形式建立起来,以指导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
3 关于具体实施步骤
企业信息化管理涉及面非常广,包括资源的管理与提供、员工的管理、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等等,要把这些内容科学合理的组织在一个体系中,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一套科学合理有效运行模式。上述关于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的阐述体现出了其运行步骤主要由策划、运行、评价及改进四个阶段组成,其具体情况如下。建立管理体系首先得有一个相关的体系策划,明确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各相关人员的建设职责、建设规划等问题。首先,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策划阶段可以细分为对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对企业规划的分析、对企业信息化因素的识别、对管理体系总体结构的策划、编制相应的管理体系文件五个小步骤。其次,在运行阶段,主要是要将管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结合起来,保证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这一阶段可以从对管理体系进行宣传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合理规划资源、实施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实施。第三是对体系的评价,在这一过程阶段主要是通过监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评价体系的运行效果。主要包括对运行过程的检测评价、对突发状况的应对功能的评价等,然后将这些检测评价的结果导入到下一阶段进行改进。最后是体系的改进,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改正措施,然后根据上述的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体系中的缺陷及漏洞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达到最优化。
4 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更少不了管理体系的维护。本文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建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规范化设计更有利于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从宏观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全面、有效的掌握控制,从而使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文学,陈茜,宋俊.项目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间的应用机理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卢新元,张金隆,陈涛.企业信息化及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湖北省问卷调查为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05).
[3]友空.新医改下的中国医药流通全面信息化策略――九州通医药集团全面信息化应用体验会盛大召开[J].信息与电脑,2011(04).
篇2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信息化评价的产生历史短暂,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企业里,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也大不相同。在许多的工业企业中,信息化常被看作一项辅的技术系统,是一种支持性的活动。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科学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资源,保障建成的企业信息化能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开发运行状况,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立项决策并衡量与引导信息化持续、协调、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运用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以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目标有以下几个:
1、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正确地对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或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使信息化更加完善,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管理者必须为期望的结果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绩效指标就是一种可以用尺度量化的价值以达到比较的目的。将目标转换成可计量的绩效指标,通常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选择的指标要求可控和完整,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指标可控性是指它仅仅受该部门所能控制的要素的影响。强调可控性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行为动机最大化和不公平的想法最小化。一个理想的指标,应当只告诉该部门的真实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理想状况不可能实现。因为总是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市场波动和市场交易者的决策等外部因素)。在实际中,这些不可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与部门或个人努力的影响很难区分,这就会影响到特定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指标的完整性常常也不容易实现。不完整的指标体系仅仅抓住了本经营单元行动的部分影响而没有反映全部。因为一个既定经营单元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和决定有可能在今天和以后在本单元和在其他单元产生结果,致使行动与结果的分离。
完整性和可控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常常需要均衡。当企业面临两个或者更多的下属经营单元相互依赖时,这时的绩效就尤其难以衡量。因为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使追踪计量每项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十分困难,结果可能使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最终被分离,分别记录在不同的管理单元。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上层的组织进行绩效测评。以保证评价信息的完整性。但是,管理单元的扩大有时也存在稀释个别决策影响的可能,尽管能反映特定团队的活动,但对于单元的每个成员来说降低了指标的可控性;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绩效指标以抓住绩效的更多方面。但是,增加绩效指标的数目可能会减少指标的边际贡献。因为一般来说衡量指标是需要成本的(数据的收集和加工需要成本),而且人们仅仅能够对有限的信息进行消化和反映,如果对过多的指标进行测评,则需要太多的均衡,造成信息超负荷和忽略大多数获得的信息。
四、企业信息化分析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某企业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其步骤如下:
1、根据结构模型设计调查表。向专家组中领域专家发放调查表,请各位专家对该信息化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定。
2、构造判断矩阵。AHP用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n比例标度来反映人的判断能力。设A表示目标,vi表示评价指标集,V表示评价指标,vi∈V(i=1,2,…n)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3、计算单一权重向量。单一权重向量即各下属元素相对于上属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的量化评判结果。其公式为:
Wi=VijVij(1)
则W=(W1,W2,…Wn)就是权数分配。
4、一致性检验。定义:设V为n阶矩阵,vij为V中元素,若对任意1≤i≤n,1≤j≤n矩阵V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
vij×vjk=vik (2)
则称v为一致性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式中,CR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RI称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中:
5、计算综合权重排序。由(3)算出的是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而方案层、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分配计算为:
W=WBjWCij,p∈(i=1,2,…n) (4)
WBj为Bj相对于A的重要性权值,WCij为Cij相对于Bj的重要性权值。当Bj与Cij没有联系时,WCij=0。
6、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征求专家的意见。结合该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表对各级指标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
7、计算该企业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数
I=(W*P) (5)
综上,本文应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将受评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效益分解成不同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企业的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进行了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篇3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差距分析
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通信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基石。但与省级或地市级公司相比,农电企业对信息通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部分单位对信息通信的理解甚至仅停留在“修电脑”“装电话”的层面。农电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内外网混用、信息通信机房随意进入或操作、内网防护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造成较大风险。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电企业因为受到通信网络规模小、信息系统运维经验匮乏等客观条件限制,缺乏精通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专职从事信息通信专业的人员。信息通信人员一般采用兼职方式,对县公司常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网等系统多停留在“用”的层面,发生故障后排查处置能力较弱。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但县公司人员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难以跟上信息通信发展步伐。企业信息化培训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时间不足。县供电企业各类培训中,关于信息通信内容的培训时间占比普遍小于10%。二是企业信息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网公司与生产安全并行的重要安全指标,但农电企业的各类培训中,涉及信息安全内容的培训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培训人员帮助效果不佳。三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手段单一,信息通信相关培训仅是通过PPT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PDCA闭环提升。
篇4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万科、绿地、世茂等知名房企开始以各自方式和互联网融合。近段时间,万科先后去腾讯、阿里、海尔、小米等企业“取经”,主要是因为在万科集团内部已经意识到传统生产模式已经无法延续,万科要获得重生必须和互联网融合。绿地集团则与IBM、中国电信、三星、华为、思科、中兴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绿地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心。2013年6月22日,世茂房地产在上海宣布启动“云服务”计划,联合教育资源、健康维护、高端酒店、设计定制、消费休闲等多个领域合作伙伴,继续跨界整合多领域资源,邀约不同行业企业成为世茂合伙人,为世茂的业主提供全面的资源服务。
上述房地产企业在与互联网融合方面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如果不主动与互联网这个时代基因融合的话,就很可能被市场所抛弃。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的颠覆性在今天已经被一再证实。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首先要接受并建立起互联网思维。那么,房地产企业的互联网思维究竟如何建立呢?
首先,在互联网思维下,房地产企业要进行观念转型,从单纯地生产和开发房地产产品,到以服务和技术为核心的城市配套服务商是转型的基本路径,未来房地产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此。而这也正是互联网时代房地产企业转型最大的认识差异之一。因此,房地产企业互联网思维首要的就是要在观念上改变传统房地产企业开发运营管理理念,建立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全生态链条。
其次,在互联网思维下,房地产企业将被打造成一个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平台。就像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所推崇的平台观念。房地产企业所打造的也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企业的一切运营都是在这个平台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平台思想的建立,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最后,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在房地产企业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即使使用了再先进的互联网工具,本质上仍然是传统企业。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开放和分享,将彻底颠覆传统的房地产行业规则。比如,房地产产品推广中通常采用的新闻会、广告宣传等手段,在互联网思维下可能就会有很多改变,新的营销方式将被不断使用。
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有了互联网思维作为前提和基础,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如何构建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信息量大、交叉性强和重复度高等特点。从信息化体系的构成来看,主要包含对内的项目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以及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外是基于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
信息化体系构建的第一个层次是,建立起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信息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加快企业信息的交流,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和流程优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沟通,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同时,建立以企业内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可以为企业下属的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有利于集团化、跨地域房地产企业的信息互通。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将为房地产企业战略结构、企业架构、产品策略等方面的调整提供强大的信息库支持。当房地产企业构建起信息化体系所需要的信息库之后,就可以方便地引入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物业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管理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应用系统可以有效组织、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渐深入,房地产企业可以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信息的组织、收集、处理和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即通过采用精简化和扁平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冗余和流通不畅的问题,从而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从企业外部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是要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整个行业、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视为一体。在战略层面上与行业、与城市发展吻合,有助于房地产企业提高与社会公共资源的沟通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行业环境、竞争地位、企业体制、企业文化、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精细设计,从而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基于商业服务的信息化普及与服务平台建设。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的融合已成为未来趋势,电子商务模式也将重新构建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模式。可以看到,互联网对商业规则的一次次改变,正在对房地产营销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目前腾讯推出的“智能销售”概念,帮助企业建立联络中心,通过QQ、微信、邮件、电话、手机等方式连接每一个客户,建立企业专属的客户关系网,随时与客户互动,让客户成为企业的“粉丝”,让企业轻松地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销售领域中。未来的房地产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客户成为企业的“粉丝”,让每一位客户都很快地从陌生到认识,再从熟悉到信任企业,最终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通过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体系构建的设想,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可观。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第一,房地产电子商务大有可为。最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在技术上、政策上已经有了强大的支撑。在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房地产电子商务可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方式、网上信息、建立虚拟企业及虚拟政府等方面展开。
篇5
(一)、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依据的是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有关理论。同时,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具体的比较中,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2、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既可以是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可以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描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很多,而作为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因此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
3、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通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是设计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选用指标时要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使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企业间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企业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以利于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1、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在任何评价中都需要首先确定的,即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评价”的问题。通用企业标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标是反映和解析通用企业标准总体的信息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并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2、评价思路
评价思路是要回答“如何评价”这个问题。评价思路是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对评价工作的主体、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整体选择和设计。在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评价思路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后续工作的方向和开展重点。
3、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就是回答“谁评价”的问题。在对企业信息化工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应该是相关评价部门,目前信息化工作的评价主体为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主体提出评价目标,在评价目标的指导下制定评价思路与评价方法,依据评价标准撰写评价报告。
4、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它回答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所以评价客体为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
5、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在评价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如何评价”这个问题。评价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工具,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数据。其中,利用调查数据可以反馈优化评价指标与体系权重,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从客观上来确定权重。
6、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要回答的是“评价结果是什么”的问题。评价报告是根据具体的报告要求与目的,有侧重地对分析的内容与过程进行撰写并依据评价标准作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不仅是对评价结果的描述,也是对整个评价工作的总结。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指标体系内容上看,大多数指标体系都包括以下几项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效益指数等。但不同组织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企业信息化评级指标体系中,强调经济效益的指标项目较多。
(一)、战略地位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开发管理由战略规划的前瞻性与连续性、信息系统的经济性、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4个子指标来反映。
(二)、应用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情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有办公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的信息化程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集成。
(三)、人力资源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更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人及其素质。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都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以及新的管理理念,及时转变观念以适应信息化进程。其考核指标有掌握IT应用技术人员比率、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率。
(四)、安全措施
信息化给企业信息的传输、获取与挖掘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给企业的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企业的营销资源、技术信息等商业机密随时面临泄露的危险,所以做好信息化安全措施是企业信息化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其考核指标有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总额比、物理隔离与软件监测、自动恢复系统、安全规章制度。
三、企业信息化体系评价方法
(一)、 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主要用于那些难以数量化的客体的评价,该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评价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专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以及专家评价的具体组织方式方法。常用的专家评价法有专家会议法、听众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Delphi)法等。
(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评价是对已选出的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所作的分析评价,其基本的要求是在一定环境下,使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达到最大或达到合理,并以经济评价的结果检验和确定某一技术方案。常用经济评价方法有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净现值(NPV)法、净年值(NAV)法、内部收益率(IRR)法、财务评价法、费用―效益(效能)评价法、国民经济评价法等。
(三)、系统评价方法
从理论上讲,任何评价都可作为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优化性等特点,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技术也就必然具有类似的特点,由此使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既繁多又无统一固定的范式。面对形形的各种系统,其评价方法技术的运用必须遵循具体系统具体分析选择的思想方法,最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有关联矩阵法(RMM)、关联树法(PATTERN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评价法、功率系数法、可能满足度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计算机模拟评价等。
四、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以企业信息化指标、指标权重设计、评价方法为主要组成部分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完成后,需要采集数据。评价信息的采集,就是评价者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和准确地采集评价信息,是信息化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直接指标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而间接指标较易获取,可操作性强,因此后者常常被作为指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研究中,指标数据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目标单位调研、专家打分、调用日常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取。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今后信息化方面的变化。用来反映信息化特征的指标体系必须不断地动态更新,为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推动进行中,然而如何有效地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人力资源配备,利用信息资源以及开展企业电子商务等业务,避免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成为信息孤岛,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因而,企业信息化评价作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合理、快速和高效发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
2、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1)描述作用。能够描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以作为进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分析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与程度,是对其某个侧面的反映和认识。
(3)评价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程度与企业需要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反映出制造企业信息化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或差距的大小。
(4)导向作用。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业务,制定新的信息化战略,以适应企业发展战略。
2.2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要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及权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设计的指标要便于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缩小误差,从而保证指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2.2.2 整体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是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不能出现片面性,并应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
2.2.3 操作性原则
尽量选取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指标设置数量要尽可能精简和概括,并且指标数据便于采集。
2.2.4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查明安全薄弱环节。
3、评价指标设立与选择
3.1 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是通过建立和推行反映多种平衡关系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与具体经营目标及绩效考核联系起来的一种战略管理系统。从平衡记分卡的定义可得知,它以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为出发点,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是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维度组成。
平衡记分卡不单单是当今较先进的绩效衡量系统,更是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绩效衡量与战略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动,弥合战略开发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鸿沟,不愧是目前最权威的管理工具。它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放大,使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达到平衡,使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之间达到平衡,使企业组织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使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定量衡量与定性衡量之间达到平衡等等。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虽然平衡记分卡优点很多,但仍存在不足。深入研究,可得出平衡记分卡指标设置时较多的是考虑企业内部情况,然而实际上,企业的生存还需要企业外利益密切相关者的支持,例如:经销商,供应商,债权人等等。另外,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也能给社会带来较大利益,例如: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生态环境的改善率等。
3.2 经济价值增加值(EVA)
这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促使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价值增加值=营业净利润-资本成本=营业净利润-加权平均成本率投入资本额。其中,加权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比例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额是股东和债务人共同投入的资本。
经济价值增加值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其简洁的计算公式反映了这一指标缺乏详细的解释因素加以支撑,即我们根本无法弄清楚其指标到底如何实现。
3.3 绩效棱柱
绩效棱柱模型由克兰菲尔德学院教授Andy Neely与安达信咨询公司联合开发的三维绩效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与如何实现相比,绩效棱柱模型从只关系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观念中转变过来,逐步关心自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绩效棱柱模型的确在绩效评价方面近乎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几乎不可克服的难题:非财务指标难于计量,且精确度不够;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权衡和搭配困难;由于现有的多数管理者补偿大多依据财务绩效而制定,这就有可能破坏非财务绩效与管理者补偿之间的应有的模型;若绩效模型衍生的指标过多,则可能分散管理者的注意力,甚至令其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根据实际与标准的对比而调整,从而易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循环中去,不利于产生新的改进机制。
鉴于此,经济价值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绩效棱柱三种绩效评价方法独自使用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都不是很全面和完整。那么,如果三种方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平衡记分卡方法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评价的核心,再将战略分解成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EVA和绩效棱柱模型对平衡记分卡设置的指标予以补充,从而设置的指标能更加完善一些。
篇7
二、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建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部分。外部评价是将企业与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利用定量的成熟度模型,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能力进行评价,为的是找出企业的关键信息技术过程以及关键的成功因素,所以外部评价也可以称为过程评价;内部评价是将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对关键的信息技术过程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进行评价,主要利用的手段是信息技术平衡计分卡,最后将所得的评价结果汇报到企业决策中心,由企业根据评价结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正确的决策,内部评价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
(一) 外部评价
1.确定评价目标
确定评价目标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的业务目标,并找出是哪些主要信息技术过程来支持该业务目标的。在COBIT框架中,定义业务要求的一般方法可以在信息准则中找到,业务目标与信息技术目标和测量方法都是通过信息准则相互联系的,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业务目标的时候可以从一般业务目标和信息技术目标的关系对照表中得到相应的指导。所以,在我们已经知道业务目标的前提下,利用COBIT框架,发现支持该业务目标的全部的信息技术过程,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和企业的现实情况在所有的信息技术过程当中选择那些和业务目标有较高相关关系的主要信息技术过程。
2.确定评价基准
成熟度模型制定了一个基准,利用成熟度模型对上面一部分的主要信息技术过程进行成熟度衡量,通过将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对比,确定自己在同行业中具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找出那些为了完成既定业务目标,企业应该要重点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也就是关键信息技术过程。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我们从COBIT框架的《控制目标》和《审计指南》中提取关键成功因素,是从每个关键信息技术过程包括的控制目标当中提取。
(二) 内部评价
在明确关键成功因素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平衡计分卡对实施现状进行衡量。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是在COBIT框架中选取的与关键成功因素相对应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目标指标,再结合信息技术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内部评价。
2.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由专家群体运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进行决策来确定下来的,将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分成相互联系的有条理化的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相对重要性都给一个确定的量,然后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每一个层次单个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比例,进行决策,可以克服决策过程当中的主观性的影响。
(三) 执行评价
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结束之后,分析比较评价结果和企业之前的相关数据,在?@之前事先把每个指标显示的最开始的值记录下来,作比较,定期考核相关指标,依据评价的结果,找到存在哪些问题,之后再根据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改进。
三、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篇8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离散性、单件性、流动性、非标准性等特点,加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内涵丰富,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剧增,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在需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信息化管理能够同时、实时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批量信息,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以提高施工监管质量。
3、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的公共平台,有利于建筑项目参建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更有助于各部门、各层级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从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存储与项目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对以往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也便于对历史资料信息的查找和利用,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在将来的施工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知识上和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的作用,只知道计算机能帮助我们编辑、打印文件,辅助财务处理,辅助预算,辅助设计等单项应用,不知道信息系统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变革,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2、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不完善
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的企业往往重视首次开发,而不重视后期项目的跟进;满足于简单的网上办公,忽视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统计、工作提醒等功能。目前国内没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推广的应用管理系统,各施工企业的管模式师和管理方法又不尽相同,软件开发公司对系统的开发也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开发,而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模式、方法不甚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和漏洞,而企业在推广新的软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企业适应并发现问题后,往往又需要重新定制开发,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在巨大的投入面前往往会止步,造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不完善,无法发挥其更强的的功能和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多数的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往往使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某一个或几个单元,没有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应用;而对于一些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往往也是满足于文件的、邮件的接收等基本信息传递,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不多,造成推广应用及对信息化系统深层次开发积的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造成的人员素质的高低不平,对信息化内容的分析、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南方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信息发达,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偏低,对全国来说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整体管理水平的现状,造成了无法充分发挥和享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企业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1、加强人员的管理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不仅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还应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来促进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的素质。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工程的工期和经济目标。
2、完善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化应用技术软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应用,深度开发系统功能,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并根据流程对系统进行完善;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程序,明确各级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输入输出内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更加注重现场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必须是现场管理,系统应更加切合现场管理需求进行定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到不再现场而能了解现场的目的,掌控现场。所以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注重现场开发;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应用开发规划,如果一个系统没有3-5年的应用,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应该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不断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系统化的解决,如果不系统的解决问题,将每天疲于应对“点”的问题,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
3、创新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
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各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4、以多元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
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内外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种途径,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通过网络化运作取得巨大的成效。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建立一整套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首先,拓宽建筑市场信息渠道,扭转过去被动接受工程信息为主动寻找信息;其次,通过应用大量先进的专业软件如预算软件、清单报价软件、网络图制作软件等,规范市场营销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推进,企业在整体信息化的要求上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篇10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篇11
一、企业业财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有效落实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业务活动的开展是保证企业营收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企业的财务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企业生产活动,投资经营等决策,都需要财务部门的审批与落实,因此,加强业财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能够保障集团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并保证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促进企业价值观的有效落实企业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保证,对于企业的活动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导向,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集团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促进集团企业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并为集团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和依据,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完善和发展[3]。
(三)为企业财务战略提供支撑财务管理活动是集团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能够为企业各大重要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前面我们说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财务运作,资金收支等问题,这些信息均来自企业的业务活动开展与发展,因此,只有将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集团企业内部管理质量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调整,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每个企业都应当注重的工作,一体化的财务信息建设,不仅能够对集团企业的财务运行起到有效监督,还能够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信息共享,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促进和风险预防的作用[4]。不仅如此,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多元化的财务管理建设中,需要不断明确并细化财务与业务结合的有效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集团的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为集团企业的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升级企业业财一体化模式下,集团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常规企业发展,不管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业务活动的开展方面,都存在较为复杂的特点,因此,在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上,不能单纯采取常规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发展中,进一步实施信息化建设机制,提升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并在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不断起到完善和管理升级的目的,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5]。
二、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单一化的趋势严重企业信息化单一主要是指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信息的管理和传递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处于单一和闭塞的现象,缺乏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导致企业管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这种趋势和现象发展下,集团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导致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在企业中实现发展与共享,长此以往,会导致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并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和管理质量大幅度下降,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6]。企业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是相当明显的弊端,例如某个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过于闭塞,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无法形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会导致该企业的财务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导致财务发展受阻,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会急速下降。
(二)集团企业管理机制难以实施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决策以及管理机制的落实,各个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加大财务信息化的管理,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开展业财结合发展时,财务的需求实践与信息化决策的联系不够紧密,加上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单一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都不够透明,导致集团企业的管理机制难以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7]。不仅如此,在企业集团的各个下属集团中,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管理形式上不够明确统一,造成企业管理决策的难度加大。
(三)集团企业财务计划与信息化建设不符从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来说,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战略计划需要遵循企业财务规划的有效原则,并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集团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财务管理原则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财务规划的发展要求,若是没有及时转换企业发展思想,将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引入到财务实践发展中,会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阻碍。
(四)集团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欠缺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更要满足综合素质的发展,从目前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培养有所欠缺,财务人员缺少综合素质也是集团企业存在的常见问题[8]。大多数企业缺少对优秀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措施,且缺少培训的力度,对于专业财务人员的技术培养和先进知识的学习也是少之又少,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也会导致工作进度过于缓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自然也会下降。
(五)业财部门缺少有效沟通和交流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前提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有效结合与沟通,然而在传统企业发展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通病,也是制约业财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结合而言,应当建立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基础上,且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促进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而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更常见的现象是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除了必要的沟通之外,几乎很少对工作的开展进行交流,尽管很多企业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提供的信息不对等,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严重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于信息化建设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六)集团企业结构有待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体现集团企业发展的基础指标,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也是现阶段集团企业业财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目前的组织结构常态来说,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以“金字塔”的组织形式为主,实行垂直管理的方式,企业领导者占据绝对的决策权,在这种组织架构下,会对同一部门的决策者和普通职员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公平决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造成阻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财融合发展,使得业财融合模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三、业财一体化下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结合业务与财务的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下,要求集团企业不断完善并规划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平台管理,应当多方面进行考量。首先要从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构建入手,做好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目标的构建,相当于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必须按照企业的财务信息措施制度执行,而相关措施应当满足集团企业的财务需求,对财务部门办公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为财务信息化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其次是要尽快构建集团企业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库,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并通过云数据的管理方式实现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为集团企业信息化搭建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平台,以便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整理和开展。最后,应当在集团企业中树立科学有效的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强企业相关员工的工作理念,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和标准,确保集团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与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9]。
(二)搭建融合业务流和财务流的数据库在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创建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当搭建融合业务与财务流的数据库系统,使企业的两大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更加清楚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联系及走向,从而更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三)搭建移动端实现业务一体化的高度融合除了业务与财务数据库的建立,在利用系统开展工作时,还应当搭建有效的移动端平台,在该系统平台上实现业财一体化的高度融合,使两个部门不仅明确自身的工作性质,更是促进业务与财务的透明化交流,实现业务高度统一。
(四)加大集团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我国各个企业的压力倍增,在时代背景下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和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同时,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缩短与其他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是现目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开展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投入力度,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漏洞。
篇12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二)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四)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五)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六)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篇13
对于企业的CIO们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最终目标是如何以最大的IT投资回报和最小的风险,来增加IT的灵活性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业务经理来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业务部门具备高效的流程,并由此推动了通过统一视图对核心业务进行整合与简化的需求。而对于企业的IT负责人来说,需要应对的挑战包括提高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和灵活性以及降低总体成本,并在复杂性不断增加的IT环境中,管理变化并维护安全性。
除了上述与业务紧密相关的挑战外,IT自身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对传统IT环境中各自独立系统重复消耗资源,造成了服务器、存储设备部署数量过多,物理位置分散,降低了系统灵活性、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而且增加了整个IT基础设施的总体拥有成本、管理和支持的成本及复杂性;分布式环境中并存大量的异构系统,不仅提供系统支持服务困难,而且成本昂贵,异构系统之间难于共享数据和资源,整个企业的IT环境成为多个应用和数据孤岛,相互之间不能互为数据备份,增加了单个系统的运营风险。
“整合”毫无疑问将成为2006年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围绕“整合”的大主题,相应的内容包括应用和数据库整合、数据中心整合、IT管理整合、IT公用化整合、大型主机的标准化替代产品、服务器和存储整合、工作环境整合等等。
主题二:连续
由于信息和控制的集中,各种原因的故障或灾难导致的IT系统中断都可能引起业务中断,特别是关键业务系统中断将会对企业生产重大影响,包括客户流失、股价下跌、丧失市场机遇、丧失生产能力、闲置或生产效率为零、恢复业务成本高、受到法律处罚、公众形象和企业声誉受损等等,因此业务连续性与高可用建设对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建设业务连续性与高可用体系,一般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重要数据保护与业务连续运行的需要;审计的要求:大型企业一般会由第三方独立审计公司来为其提供资信业务、管理等方面咨询服务,世界五大审计公司在对企业的评估项目中均包含业务连续计划/灾难备份计划一项;行业协会或法律的要求:美国政府及州政府通过多项法律强制性要求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具有计算机安全及业务连续/ 灾难备份计划,而在中国也已经面向银行、电力、铁路、民航、证券、保险、海关、税务等重点行业,就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落实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确定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的框架及内容。
“连续”将成为2006年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围绕“连续”的大主题,相应的内容包括业务连续性、高可用性管理、容灾、数据保护和恢复、安全等。
主题三:控制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即他们虽然在成本上极具竞争力,但从技术、质量、营销等方面的水平来说,仍与世界500强企业有相当的差距。对于致力于进军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建立与实践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微观行为与数据的监测与管理是迫切的需要。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提供给CXO前所未有的视野与能力,通过关键变量感知和预知企业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及其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及各方面的改变。
对于企业的CIO来说,强化对企业控制的需求,来自如下方面:将数据孤岛转换成业务智能,从而提升IT价值;确保关键业务系统的可用性与性能;维护法规要求;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机密性等。而对于业务经理来说,面临的挑战包括自动化人工流程,减少错误;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做出最明智的决策;创造全新业务机会与新的收入来源。对于IT负责人来说,强化控制则意味着可以缩减并控制应用运行成本;释放IT资源,专注于创新项目;支持并管理服务等级协议(SLA)等。
强化控制,一方面需要建立适应性管理,一方面则可能要考虑采用外包的方式对IT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主题四:遵从
当今,全球的企业都在信息存储、管理与使用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法规的依从。2006年7月就是“萨班斯法案”规定的在美上市外国公司提供财务报表内控报告的最后期限。尽管年销售收入低于5亿美元的企业可以再推迟一年,但对于致力于在美上市或已经上市的其它国家,特别是中国企业来说,法规依从已经是摆在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层应该设计所需的内部控制,并保证高层能知道公司及其合并报表子公司的所有重大信息,尤其是在报告期内的重大信息。这对企业的IT内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如何在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获取、管理、保留与交付信息,使得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成为2006年企业信息化最热门的主题之一。
对于CIO来说,他们需要:在提高访问关键业务信息能力的同时,降低管理与存储信息的成本;面对不断变化的法律法规(SEC、Sarbanes-Oxley法案、HIPAA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企业找到法规要求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信息价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客户体验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而对于业务经理来说,成本的压力要求他们必须简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企业信息价值,从而提高竞争优势;开发出能够带来新的收入来源的经济高效的全新业务模式;发挥历史信息与交易信息的最大效用,以实现出色的客户体验等。对于IT负责人来说,他们面对着文件、数据库与电子邮件数据快速的增长,而缩减的IT预算则迫使他们必须找到能够控制其存储介质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法;不断变化的政府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能够长时间地保留信息,而企业也需要根据其业务相关性保持信息的可访问性;可能的法规遵从审查与法律诉讼要求企业能够在大量的存档数据中,快速提供所需的特定信息;过时的媒体与应用可能使存档的信息无法挽回等挑战。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将是一个端到端的过程,将包括信息归档、信息遵从、分级存储、医疗归档、文件获取与管理等,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则包括分析、架构、设计、部署、管理等。通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ILM,真正让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并创造商业价值。
主题五:协作
当今,IT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工作行为和工作环境――今天企业员工登录上MSN就能与全世界处于虚拟工作环境中的同事进行即时、高效且低成本的沟通。随着员工工作行为的变革,工作环境中的复杂IT系统正在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然而,许多公司对于不同IT基础设施,仍视为各自独立的领域或流程进行管理,导致彼此之间无法协作,运营效率低下,无法提供所需级别的服务,更无法对新技术的优势进行快速响应。
在当今的全球商业工作环境当中,为了能够跨越复杂的、分布各地的企业机构,将人员和科技更好地整合起来,企业必须提升协作性、移动性和加强即时访问及控制所有工作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的能力,并持续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