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教学理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数学教学理念

篇1

一、兼顾过程和结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偏向于某一方面:或偏向于结果,忽略过程,那便是一种不管白猫黑猫,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片面认识;或偏向于过程,忽略结果,那便是即使费心费力,一切也皆是白费。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结果多于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也就告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不仅要关心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接受结果,而且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他们是如何学习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然而想要让学生体会并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就必须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兼顾过程和结果的教学理念升华生成的。随着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不断建立,他们就会自主、自觉地背负起学习的重担,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启发、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学生自己能做到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以此来自主获取知识,探索真理。只有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并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逐渐实现自主地发展和提高。

二、呼唤个性与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先天或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的差异,学生之间的素质也各具特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多关心和了解学生,挖掘深藏在学生身体里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而且还应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加以应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必要给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自由氛围和条件,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掌握的同时,还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用自己擅长的数学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个性发展的延续就是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和手段,由浅及深、由简到繁逐步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新结论,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凡是有道理、有价值的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还应帮助学生认识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提倡爱心加教育,加强学生情感意识

篇2

数学这门学科是通过研究符号语言数量、图形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一系列知识。是人类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的学科,是人类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缜密逻辑推理,达到极致完善的境界,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人们的不懈追求,勇敢进取的毅志力。是各高级学科最基础又关键的课程,只有学好基础数学知识,才能对其它高精尖科学融会贯通,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秋科学生命力,因它具有慎密逻辑性,实用性和极致价值性,特别是中学数学正是打基础的教学阶段,很多科学家称数学学科为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密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养成逻辑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智商,培养情商以及逆商的教学关键环节。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调查结果使我纠结,状况是学生不主动学习数学,不愿动脑筋,找不到多种解题方法,把数学当成学习负担,作业也是应付或抄袭….等诸多不良状况,这结果值得我们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反思。如果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借助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演算的兴趣,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把学生引进知识大道上扶上马,再送一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反思中的领悟,结合教学新理念,浅淡几点我对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验。

一、改革考核学生成绩方式,摒弃陈旧的灌疏式的教学观念。

采用当今国际上新的教学理念,不是单纯地作数学教学工作,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这作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具有挑战的课题,考核学生优劣,不单用他们的分数作为依据,更重要是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评定,教学效果好不好,也不是以考分为指标。老师应把人文教育融入数学知识教育中,将真善美教育渗透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演算能力,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商(AQ),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例如在统计章节教学中,我将课安排在计算机房,用Excel软件教会学生如何统计(人口,物品以及粮食统计等),认识统计概念,如何排序,如何算总和。学生们兴趣浓浓,教会他们亲手操作生活工作中息息相关的演算。

也给学生布置了分小组做中学生统计调查任务,并提交调查报告,推举代表上讲台演示演算过程,在这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兴致相当高涨,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不喜欢数学的同学,各施其责,共同努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执行意志力。在演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了,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亮点,课堂气氛很热烈,竟相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欲望更强了。数学知识真是成了学生们认识世界的一把密匙。

二、反思传统数学教法,拓展中学生的思路。

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抱着传统的数学教法固步沉封,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太宽,也太快。回顾传统的数学教法,首先就是老师先引进概念,全由老师步步分析例题,演算过程,再安排学生依葫芦画瓢,没有拓展学生思维,答案也是唯一的,这旧套路导致学生思路狭窄。以后无法适应社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单只是一种科学,更是为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工作的工具,服务于经济包括理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对家庭就能轻松理财,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在上数学第一堂课,不直接进入课题,而是引入数学用途和目的媒体教学。人教社新教材数学更贴近生活,创设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引进圆周率的章节中,给学生介绍小小一个π用处很大,可以神奇地计算地球的周长、面积、以及球体积。以此类推园形或圆球的设计以及演算,用处非常大。激发学生学习圆周率相关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引入数学知识,彰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理论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数学有功不可没的作用。科学引导中学生运用数学的推算,归纳,总结以及推导,具有慎密的逻辑思维,不被良莠不齐的虚实信息所忽悠,做到心里有数,能判别真假,辩明是非。从某种意义上来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帮助。在课堂上讲述钓鱼的哲理故事 ,启导他们自己一能知道自己的短处,胜券才多把握;只看到别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后成功的原因,已输了一半;若此时不知检讨,只懂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输定了。数学有助于他们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中学生在探索路上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的解题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要用各种不同的渠道方法得出多种答案和结果,而且要教会他们运用现代媒体辅助工具进行解题,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经过反复实际动手操作,数学知识一生也不会忘记,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给他们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我们要重视学生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地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在他们自己用各种方法演算出来结果的时候,他们不禁欣慰兴奋,成功感油然而生,所以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利用新教育理念大胆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老师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纪律,安静地聆听已不再是当前教学新模式的要求,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演算方法,开启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练习口才。甚至需要老师骟情地把孩子们的热烈氛围调动起来,自由发言,团队竞争,甚至辩论,鼓励学生用图形,用数字,展示演算过程,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到,数学课也是那么人性化,那么温暖,那么需要团队精神,和相互交流和帮助。

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质,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中,以炽热的教学热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这就是我们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在我们科学正确引导下,学生智慧花会开得更艳丽。

篇3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给我们数学教学提出多方面新的理念,对数学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新理念。在此我对如何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谈点粗浅的体会。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标,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篇4

一、更加注重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去使用,比如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往往就会在平时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想采用“题海战术”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类型题,提升他们的数学认识。这个过程中就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过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让学生能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追求一个所谓的“结果”。

二、更加注重师生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个“长者”的身份对于学生进行“说教式”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独霸课堂”的,而学生只是作为一个“下级”的身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根据笔者对于新课改理念的学习,认识到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在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做好学习引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渠道。

三、更加注重学生体验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对于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四、更加注重学生个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学习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三好学生”,让他们都能够爱学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在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坚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而有些学生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面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能对于学生“一刀切”,造成“千人一面”的结果。

五、更加注重创新教育

创新是新课改理念下一项重要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学生长久发展、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让他们敢于想象、敢于突破现状,找出新的思维方法。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六、更加注重方法教育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学生的思维方法教育,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初中数学科目,由于其规律性、逻辑思维特性较强,如果只是简答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长久发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七、更加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交流过程中的一项特殊媒介,有了这一媒介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的一项重点,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就能够更好的拉近师生距离,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意义。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另外我们也要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篇5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3.注重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并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数学解释―数学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境本身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设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情境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合理性;其次要求问题情境贴合教学目标,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富有新意,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因此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情境引入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七年级下册学习“互余角、互补角”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桌球比赛时的场面,以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但是在求新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科学性,不能为求新而胡编乱造,否则就易犯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错误。数学是一门要求严谨而规范的科学,容不得一丝马虎,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为求新而放弃课本中非常合适的情境是不可取的。当然,除了生活实例可以作为素材以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的衔接,利用旧知的复习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因为是第二课时,之前已经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所以可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可是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弄脏了,只留下BC边和∠B,你能把原来的ABC还原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很快就想出了好些办法,但大多只凭感觉和经验,缺乏理论依据,老师此时就抓住时机,引入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数学概念与规律的教学应注重过程。

4.1了解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可能出现的困难,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4.2加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与严密的思维习惯。

4.3注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4.4注意在规律的概括、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数学能力的培养应适时、有计划。

5.1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围绕培养联想能力和概括能力为核心,在培养观察、理解、记忆、抽象和想象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形象、抽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主要是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严谨性等思维品质)。

5.2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思维实践(如探究思维),反思总结,学习他法,运用策略,思维点拨等,应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5.3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统筹考虑,有计划地、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开放式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科恩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封闭教学观而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开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开放的态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开放的资源”引入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开放的课程”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开放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2)开放性。开放的教学不仅包括环境、态度、空间、资源和课程的开放,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思维的开放。(3)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离不开小组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数学教学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开放氛围。新课程改革颠覆了学生接受式的认知方式,为学生打开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大门,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做到不唯师、不唯书,能主动提问,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我们给学生展现不是现成的定义、定理和结论,而是要打破“狭隘的教材观”,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重组,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思维过程,针对性地调整和补充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从实际出发重组教学内容。教材中部分陈述性的知识不易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入实际生活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2)改造习题,增加开放性。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是引导学生经过猜测、判断、推理、证明等由条件探寻结论,缺少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教师可以对习题进行重组,增加其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创设科学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悬念。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学生不经过主动探索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困惑、疑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要让课堂充满数学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如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学习中,为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者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下:“已知1、、3三个数,请您添上一个数,使四个数成比例。”

4.汲取多种开放因素,引导思维开放。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解决方法多样的问题,它有助于培养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1)开放命题条件。根据给出的结论,追溯到结论成立的所有可能条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思维能力。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已知∠A=∠D,AB=DE,要使ABC≌DEF,则须添加什么条件?(2)开放命题结论。由同一条件出发,从多方位入手,寻求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整式4x2+P+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请写出满足条件的单项式P=____。(3)开放命题策略。教师要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思维局限的特点,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选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7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体验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篇8

一、问题导学理念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问题导学理念充分实践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的重点从数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成为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问题导学就是教师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获取。问题导学对于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更加有效且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阶段特点以及学习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前提下,教师所提的问题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需求,才能更具有引导性和情境性。问题导学理念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5个阶段,即导入、导读、导议、导结和导练。导入是在课堂的开始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创设问题情境,导读则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导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于进行问题的重点探讨和突破。导结在于对课堂知识进行浓缩和提炼,导练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掌握和深入。

二、问题导学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开展

1.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应当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工作,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后,他们才会对课堂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入课堂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知识设计问题。将要探讨的内容放入日常情境中,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步行时间和步行路程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情境设计的对象,创设相应的问题。例如,小明每分钟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钟,要走的路程是800米,开始计时时小明已经走了200米,请问小明走多久才能够走完这段路程?在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中,相信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对课堂知识更有求知欲。

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堂知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进行问题的探讨时,教师需要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本身的分析,确保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试图寻找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联,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教科书为模板,确认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提出的问题需要在初中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最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帮助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思路,并且在反复引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的思考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既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又不能让学生脱离思考的正确轨道,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形成思考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尝试和努力,直到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而问题导学理念比较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的教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中。数学是一门基础、重要的课程,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博大精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更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将数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在素质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必须要改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将会对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带来影响。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中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如何使用数学,而不是只学会如何解答数学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成为考试能力强的人。

2、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讲解着与听课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才能使得初中的数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会如何去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不到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措施探讨

1、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简单枯燥,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适应新时期初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初中生通过实践学习,使得初中生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各种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使得学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初中生为教学主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为目标导向,让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初中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水平,对此要积极加强对数学教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得初中的教育可以逐渐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形结合,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立体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数学环境中,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都是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对称关系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些图片的对称变化关系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加立体的意识,对对称这个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再比如在对一些函数关系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相应的函数的图形,比如对函数关系的各个要点进行分析,从而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初中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地充电,接受再教育,使得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不断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注重培养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使得教师能够借助各种计算机平台、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将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看法讲出来,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突破点,加强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借助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数学课堂上的情境的设置,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一、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活动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仍倾向于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思考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而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学科,数学则兼具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等特征。这样,就给初中生的数学认识、理解与掌握活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困难。这也是致使初中生普遍认为数学难懂不好学、枯燥无味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这种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及解决办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借助自身生活实际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促使他们获得对数学更好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我将这一先进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数学概念,因此很容易将这三个概念彼此混淆,更谈不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发展形成对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要想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教室大扫除结束之后,至少需要固定哪两排的桌子就可以使所有的课桌都能整体地排成一排?”之后便鼓励学生认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尝试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如此一来,就为学生巧妙地营造了一个熟悉且亲切的数学学习情景,促使他们借助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数学理论抽象成一个具体且形象的数学模型。而这一实际数学模型的构建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更是帮助他们克服了数学学科抽象、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等特点,有利于他们实现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更好吸收、理解与灵活掌握,可谓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始终牢牢秉持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力求将数学学习主动权真正交付到学生手中的同时,切实促进他们数学自主学习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像大多数教师那样先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概念,之后再向学生展示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是调整了这两个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五角星等不同形状的图形,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数学图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所谓的轴对称图形。随后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协调沟通,对上述裁剪出来的数学图形进行“折一折”“叠一叠”的活动,并尝试结合自身的自主探究活动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概念及定义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归纳。

如此一来,就将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权真正交到了学生手中,不但充分尊重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力调动了他们的参与兴趣及动手尝试的积极欲望,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活动还切实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相关数学概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保证当节数学课堂高效率、高质量的同时,还促使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的大幅度发展,影响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实践,初中数学同样也不例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格外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篇11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当前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当尽可能迎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创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其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个好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最后,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培养务实型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使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主要手段如下:

(一)学生能力提升方面

1.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共赢”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形成合作的教学理念,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懂得谦让和表达,懂得包容和理解。合作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再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是背诵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的提升,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形成探究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科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有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逐渐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状,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

3.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当再以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而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时展的角度,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篇12

1.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数学生活化教学而言,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之下,这已经是教育主管部门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时展变化的必然,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指导之下的有效教学模式。

2.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教育体制上,我国的教育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在业余时间,笔者有时会观看一些西方国家的电影或者是电视,通过这种闲暇观看,笔者发现:国外的很多孩子,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总能够运用一些平时学习的知识为自己解围。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就如同生长在温室中,经不起风吹雨打,随时需要父母的呵护。其实,这是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制,忽视对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不过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一些理论化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明确了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各种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是应付考试型。只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付出再多的努力和心血也愿意。但是,很少有教师愿意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一些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理念,源于考试制度的影响,但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依然是一片空白,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生活化教学上,从而影响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以及现状。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促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中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有着依赖直观和具体的实物支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与数学相关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情景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5轴对称图形6的讲解中,以“蝴蝶飞舞、落下”的多媒体演示为基础,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轴对称图像的概念。

2.紧扣教材,结合生活案例,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正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这些数学知识,相比较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言,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因而,需要老师能够深入的研究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将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降水概率、彩票中奖和分期付款等诸多问题,都可以在进行统计和概率数学知识学习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3.例题的处理尽可能地实现生活化的效果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备课是,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案例的处理,都应当尽可能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吻合,和学生的现有经验相吻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篇13

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树立学生发展意识。教育教学所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教学中教师依然将数学教学活动定位在“为了考试”、“为了成绩”的狭隘范围内,那么,教学改革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树立学生发展意识就要做到“以学定教”。其次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一切都需要听教师的,而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则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这就需要教师从“以我为尊”的角色转变为“以生为尊”的角色,逐渐从讲授者的角色过渡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二、以学生兴趣激发为数学课堂的切入点

在新课改下学生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较好地构建知识并学会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规律、知识基础是密切相关的,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事物学生的兴趣较浓厚,反之亦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要结合初中学生以直观认知为主的规律引入新的知识学习,让学生的兴趣在直观感知中得到激发。如在《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中,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了解了正数和负数,初中阶段是更系统地让学生认知正负数及其计算,而学生的正负数的认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日常家庭的收支情况、海拔、温度等实例引入正负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引导,让学生从喜欢数学课程过渡到喜欢数学学习。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课堂中不敢提问、不敢发言,教学中教师可多鼓励这些学生,或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以合作探究模式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对传统“讲授式”的模式利弊分析基础上合理应用合作探究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菱形的性质”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教学以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为重点,教学中教师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即“导入―认识菱形―菱形性质的探究―菱形性质的运用”。在导入环节中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和句型的定义,通过拉伸矩形引入菱形的认识。在“认识菱形”中通过拉伸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矩形概念而总结出菱形概念,在此基础上以生活中的菱形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对性质的探究中先引导学生将矩形纸对折两次得到菱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探究其对称轴,分析对称图形中线段和角的关系,然后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探究中,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菱形性质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性质进行证明,巩固对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以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