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是影响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速的进行发展、包括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不断上升,再者就是我国走的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疯狂式发展路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环境的污染也造成极大的危害,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我国在近几年农作物每年平均受到气象灾害的面积达到近3330万公顷,因气象灾害粮食损失超过55亿公斤,这是一组十分庞大的数据,伴随着社会进度的不断发展,如果未来这种情况不断的发生,那么气象所造成的灾害在以后带来的将会是一场噩梦,会造成非常大的危机,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摇,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2 及时有应对性的防御措施
2.1 充分分析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的抵抗力,以便更好的来确定农作物的适应条件,生产方式等
尽早做出针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工作,当面临危险农业气象到来之时才能临危不乱,充分的措施和防御会将农业气象造成的灾难降到最小。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也是应对气象灾难的对策,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一定要加强气象灾难防御措施,使灾难发生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的保护了农业的生产,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农业气象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御
2.2 加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能够准确有效的减少农业灾害,在加强气象预测与防御措施的同时,农业的栽培技术也同等重。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之时在栽培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话,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了解生活习惯后可以适当的进行人工的措施,从而使产量大大提高,所以加强农业的栽培技术也是应对与避免农业灾害的防御措施。
2.3 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期性防御措施
为了长期性的防御气象灾害。在加强气象灾害的时候 ,更要加强长期性的避免,可以实施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就像对温室蔬菜所进行的栽培,可以确保农产品作物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但这样也只是一种做法并不能长期使用,总的来说,顺应天气的变化是最好的。
2.4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为了跟好的避免自然灾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环境,这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中最重要环节,不仅加强了农田的基本建设,坡地梯田化、洼地台田化、兴修水利、打井防旱以及营造防护林用来调节和改善农业土壤条件,努力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从而更好的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减少农业灾害的建设频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 防御气象灾害事后对策
发生自然气象灾害是避免不掉的,那么我们不仅要有应对的防御措施,还要有防御的应继续和长效性等的对策外。还要承担后果,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到来。能够及时有效的是气象灾难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弥补是损失量降到最低,竟可能的尽早恢复生机、下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应对:
3.1 灾难发生后的处理对策
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效及时的作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使得农业灾害造成的后果降到最小,让受灾的农作物能够恢复生长,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
3.2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大范围的减少由气象造成的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气象灾害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找到一个从经济的制度上预防灾害的办法,这个方法是对与那些已经做好了很好的防护措施,但是没有得到效果,还是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失起到很好作用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鼓动农作物的工作者加入农业保险,这样就会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3.3 大力保护环境
我们现今居住的地球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时期,才渐渐形成今天能够适应生命生长的环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美轮美奂、缤纷多彩。在很多年年前地球孕育出了人类,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对地球有着生存繁衍的依赖性,我们需要地球不断的提供食物和植物才能够生存下去。
4 结论
气象灾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重危害,这种趋势与人们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的减少加重滑坡与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湖泊中的淤泥导致洪水能力的减少及旱灾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导致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有些城市的防洪措施没到位等,内涝加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1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
气象灾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气象因素,它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如社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为当时主要以粗犷型的经济路线发展,只看见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丝毫没有注意到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就间接性的增加了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伴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999~2010年之间,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因为这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频发,农作物每年都会遭受干旱、霜冻、低温以及洪涝等自然性的灾害,通过估量,大概有5亿亩的农田受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也因此损失了大约5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口也在极速增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灾害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农业气象灾害在当时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就会突然对农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如今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气象灾害时,预测技术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设备,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高效生产,不会再次发生粮食安全问题。
2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性措施
2.1及时准确的预测农业气象灾害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首先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工作,并且要保证预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应对防护,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相关气象灾害预测部门报道气象灾害的同时,需要准确气象灾害的时间,报道相关的应急对策,帮助农民抵御气象灾害,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非常突然,为了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现象,就一定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一些防御对策及技术,保证农民在第一时间预防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注意是暂时性的改变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这一防御技术使用的非常广泛,有采取滴灌和熏烟的方法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而熏烟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冻和秋季旱霜冻的危害。所以在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御技术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
在准确预测气象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因为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之后,对气象灾害的预防效果比较可观。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适时的早播种,利用返浆水来避免春旱等。
3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效性措施
3.1躲避气象灾害的生产方法
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不仅要以农作物为主体,研究农作物自身的灾害忍耐程度,还需要制定一些能够较好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为了避免林业上的气象灾害,可以采取经济林的栽培,降低受灾程度;为了降低农业受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温室种菜等方法。
3.2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气象灾害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被人类污染,所以,在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时,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的种植和生产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气象灾害应对对策,环境变好,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才会降低。具体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树造林等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加强农作物品种抗逆性研究
除了应对气象灾害的一些措施之外,还需要从农作物本身进行预防。比如,加强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加强农作物的硬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具体措施是通过林业、农业、牧业等方面来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和实验,采用常见的杂交、选育等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新品种应该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的抗灾害能力。
3.4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对策
篇3
1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防御意识淡薄,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远超城镇,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显得十分迫切[3],而且这项工作还应当长期进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媒体的选择。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另外据2003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 85.88%。因此,可以把电视作为农村的一个重点的宣传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2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观项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现了20世纪末发生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特大洪水场景。而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类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真实模拟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并宣传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灾害防御的条文、条例等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直观的特技画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是长期和反复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同时,有研究表明,记和忆是2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而记块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唤醒成为忆块,记块能否形成忆块与时间、感块、原块的刺激程度、思维过程、深部感觉、随机性和生物钟有关。因此,应定期、反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4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宣传
必须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使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加强各种不同气象灾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运河煤矿开展了防汛抢险撤人实战演习。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传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传又宣传高温的防御,这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夏季应做好高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宣传,而冬季要着重于寒潮、低温等的宣传,可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一定要尊重实际,只要同心协力,与公众互动,积极进行宣传,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见,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结语
立体宣传模式的设想,即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使气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公众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脑里储存并形成长时记忆。此外,宣传时间应择在天气预报节目之前,建议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之前,选择性播放气象灾害短片[7,8]。通过各种立体式宣传,加强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记忆和掌握,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6参考文献
[1] 尹文昱.大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95-98.
[2] 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
[3] 娄根龙,秦慰荣,陈德霖,等.宁波市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与建议[J].宁波农业科技,2009(4):23-24.
[4] 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150.
[5] 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5-19.
篇4
1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云浮市位于N22222319′,E1110311231′的范围内。云浮市开汛偏晚,年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略多;前汛期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雨量分布不均;后汛期台风影响严重;入冬寒潮早,造成异常低温。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时常有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和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蔬菜生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防御工作尤为重要[1]。
2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2.1 暴雨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暴雨日年均5.2d,暴雨集中在4―9月,呈双峰型分布,2个峰值分别是5月和8月(表1)。暴雨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对蔬菜的生产危害较大,如果出现多个暴雨或连续性强降水,则会引发洪涝灾害,那对蔬菜的影响更为严重[2]。
2.2 干旱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旱期的累年均值为3.2次,平均每次可达61d,历年最长旱期为171d[3]。干旱下的蔬菜很难生长,干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蔬菜生产产量。严重干旱会导致落花落果、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
2.3 高温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每年7―8月高温日数最多,全年4―11月均有高温出现。云浮月最高温年平均在15℃以上,月最高温达到30℃的月份集中在5―9月,呈单峰分布,在7、8月达到最高峰值,温度接近甚至达到35℃。^高温度导致部分蔬菜落花落果、果实易灼伤、植株早衰。
2.4 低温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
云浮市低温日数较少,经常出现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低温的逐年分布不均匀。云浮市霜冻的逐年分布也不均匀,霜冻日呈南多北少分布,全市出现霜的平均温度为2.3℃,最低温度为-3.1℃,平均霜期为27.1d。低温和霜冻会造成蔬菜长势弱、烂根、植株萎蔫死亡等现象。
3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影响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在云浮市中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起到预警作用,给农民充分准备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配套全面的气象灾害服务体系,在应对灾害时有一个规范的操作,进行有条理的管理蔬菜生产,避免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建立精准的信息收集平台,利用顶尖科技技术收集相关大气流动趋势,准确预测未来气候,进行科学合理的气象灾害预防。
3.2 开发蔬菜受到灾害后的防御技术
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可以通过开发出蔬菜受到灾害后的防御技术来提高蔬菜生产,降低蔬菜损失。利用相应的农业生产制备技术,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实际效用。例如利用抗低温针剂与有机化学剂,提高蔬菜作物的抗低温能力,给那些被冷破坏了的作物提供低温防御技术治疗。
3.3 提供充足的气象灾害防御设备
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要先通过利用相关的科学仪器测出气象灾害何时发生,然后通过通讯设备传达至各个农民,让每个蔬菜生产者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在受到气象灾害后通过相关设备使用,处理受灾后的蔬菜,进行灾后蔬菜治疗等操作。提供充足的设备作为后盾对气象灾害管理与保障蔬菜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经过对云浮市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能够了解到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益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功能,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能够保障农作物产量,还能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篇5
1 佛冈县气候资源状况
佛冈位于粤北山区与珠三角过渡带,光温资源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交通也非常方便,对于发展农业来说,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地处珠三角向粤北南岭山脉的过渡带,形成了降雨丰富、洪涝多发的特点,是广东三个暴雨中心之一。冬季风造成的低温霜冻天气,也常常给越冬作物带来严重损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倒春寒、干旱、暴雨、龙舟水、热带气旋、寒露风、霜降风和寒潮、霜冻等。
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佛冈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年平均降雨量2186.7毫米,最多年份3519.5毫米,最少年份也有1138.8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长1710.9小时。气候暖和,年平均气温20.9℃;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8℃。无霜期长,达341天。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对种植经济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佛冈县分北部高丘陵区、中部中丘陵区和南部平原区3个农业区,盛产荔枝、龙眼、青梅、柿子、蜜桔、芦笋、草菇等名优特产。大力开发粉葛、芦笋等一乡一品作物,汤塘镇的“竹山”粉葛已成了特色名优农产品。主要经济作物沙糖桔因受黄龙病影响,减产明显,但仍为不少农民带来丰厚收入
1.3 极端天气事件对三农影响严重
受自然地理影响,佛冈强降雨发生频率高。每年4至9月是防汛的重点时期,暴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每年有90天的雷暴日,雷击容易造成野外劳作农民伤亡。12月到2月多低温霜冻天气,对越冬作物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全县季节性干旱也时有发生。主要降雨集中在4至9月,占了全年的78%,另外半年仅占22%,容易干旱。
如1999年12月,受强冷空气和夜间辐射降温影响,21至27持续出现低温天气,最低气温零下0.3℃,23日起连续4天出现霜冻或冰冻。持续低温霜冻,造成大量经济作物冻死冻伤,主要损失作物是石硖龙眼、荔枝、白榄、香蕉、荷兰豆、马玲薯和塘鱼等。2008年1月25日至2月4日,持续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1.8℃,伴有阴雨天气。天气造成大量沙糖桔无法采收、外销。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千多万元。2013年5月15日出现特大暴雨,水头镇自动站日雨量338.0毫米,超过县气象站1957年以来最大24小时雨量记录(294.9毫米),短时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水头中学半小时内水浸达2.3米,是佛冈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全县受灾9146人,死亡11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
2 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
佛冈县重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工作,推进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全县建设了17个自动气象站、1个GPS/MET水汽观测站和1个闪电定位观测系统。建成了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接收显示、市县视频会商等系统。同时,通过为农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我县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三农”服务、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2.2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把应对自然灾害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011年8月,佛冈在全省率先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服务系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预报时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 加强预报预警
2013年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预警信息中心,气象部门按照预警信息“报得早、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抓好中心建设,并于2015年初投入试运行。预警信息中心同时设置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应急、三防等其他各相关单位信息,做到统一指挥、统一信息,提高全县应急救援能力。
2.4 做好粮食安全保障
重点是好低温阴雨、倒春寒的监测预报,以防造成死秧烂秧,影响早造生产。第二是做好“龙舟水”预报,防御强降雨对水稻灌桨影响。秋旱和寒露风天气是造成晚造减产的主要天气,也是气象预报服务关注的重点。
2.5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都对气象服务有十分重大的需求。如沙糖桔种植过程中,施肥、打药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在采收期,低温霜冻天气会造成桔子冻伤、冻坏,持续的阴雨天气是影响销售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情况。因此,在产前、产中对短期降雨、干旱比较重视;在产后,对低温霜冻、持续性阴雨十分重视,需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相结合,滚动订正预报。
3 气象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佛冈县通过大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在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网格化气象预警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率不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农民科学防灾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等。
3.1 缺少针对性
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产品形式单一,对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不强,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不分品种,也没有针对种植、养殖业不同要求分门别类,这种宽泛的信息产品使使用者无所适从。
3.2 缺少多样性
农业气象要素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体温度、雨雪、光照、风、湿度、蒸发、冰(霜)冻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的侧面、非线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产养殖来说,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和水体温度要比大气候条件下的空气温度更重要。当前公开的气象预报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气温度和风等3个要素,这与越来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要求极不相适应,更不能反映种植业类气象信息产品和养殖业类气象信息产品的不同特点。
3.3 缺乏准确性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不断改进,1至于10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但月、季、年的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仍然而不高,而这正是农业种植计划安排、农产品销售计划制定最需要的。定量定点定时天气预报还难有效开展。
4 进一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对策
进一步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应当建立健全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现场技术指导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不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新农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气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防灾减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努力实现农村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围绕佛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任务,气象为“三农”服务应配合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重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二是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气象信息保障;三是在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重点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四是在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方面,重点实现气象科技进村入户。为了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开展“两个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4.1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三农”气象综合观测网,配备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农业试验田,安装气象监测系统。选择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气象观测。
4.1.2编制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农情、灾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积累的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区划,编制气候区划图和气象灾害区划图,对未来本地发展其他特色农业提供参考。开展低温阴雨、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编制风险区划。
4.1.3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根据水稻、沙糖桔等作物生长特点,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形成农作物气象服务的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农业气象管理对策。
4.1.4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农业、气象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机制,加强会商,开展水稻、沙糖桔、粉葛等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气象条件动态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及时预警和对策。在灾害发生后,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灾情,及时报告上级和相关部门,并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严重影响沙糖桔采收的持续性低温阴雨和霜冻天气,要做好中、短期天气预报相结合的预警服务。
4.1.5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标准、规范和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明确服务产品用语、格式和内容,服务产品发送方式和渠道、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流程等,开展标准化服务。
4.2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行政村气象预警大喇叭扩展到自然村。制作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学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施检测和整改,创建成防雷示范学校。
4.2.2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信息员队伍,按照“六有”标准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气象信息员的轮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申报认证。组织开展对乡镇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不断完善《佛冈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3完善佛冈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防御规划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隐患信息库,组织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隐患信息的收集和更新。组织落实《佛冈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实际执行情况,积累修订意见。
4.2.4建设多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在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方法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可开通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利用政府办公OA系统信息传递快捷、方便接收的特点,通过政府办公OA系统气象信息。以多种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无缝隙。
4.2.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依托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宣传,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宣传,逐步实现气象科普宣传的经常化、社会化。
4.2.6开展防灾救灾应急演练
根据各地主要气象灾害,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气象灾害发生时,农民往往是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科学有效的应对,能够极大的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3 具体工作任务
4.3.1“三农”服务基础观测网络建设
在各镇、示范村、示范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建立主要农作物水稻和沙糖桔的局地小气候观测网络;依托省农业气象站的指导,加强农业气象试验。
4.3.2“三农”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制订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标准和规范;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编写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4.3.3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落实广东应急气象频道在本地开通,推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各镇备好气象协管员,每个行政村配备有1名气象信息员。所有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依托乡镇农村气象工作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宣传。
4.3.4抓好特色气象服务
向有影响力的大型特色农产品基地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提供重大天气过程预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以及专业指导;围绕特色农业的生产、采收、存储和销售等环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4.3.5农村防灾减灾服务
开展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县级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农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双季水稻生产关键发育期,如播种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等提供气象灾害监测服务信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5 小结
篇6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篇7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成因及应对方法
气象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中国境内气候复杂多变,近年来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十多种,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二者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有相伴出现的现象。
1.干旱
干旱指的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此外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影响如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缺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最终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防御干旱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规划,种植耐旱作物;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结合,目标明确,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完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时刻准备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洪涝
洪涝的形成与地方降水量、植被种类、地理位置、土壤结构以及季节、防洪设施等都有联系。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大暴雨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冲毁作物,从而造成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暴雨的主要防御办法有,一是群众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定期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洪涝发生后要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以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规划植被分布时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大风
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出现的有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三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摧毁庄稼、农房、树木和通信设施,还会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加固果树和蔬菜大棚。二是及时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能达到17.2km・s-1以上时,成为台风。台风由于强度大,破坏力强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4.风雹
风雹发生的地域较为局限,但会对农作物茎杆、枝叶和果实产生机械性的损伤,同样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时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从分布特点上来说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其他地区。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作物成熟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在多雹灾季节,下地劳作的农民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四是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工作。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办法
篇8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篇9
1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作用
1.1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效果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气象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气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且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实现对气象灾害变化情况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监测。当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便可以及时相关应急措施,从而不断增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效果。
1.2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水平
在实际情况下,气象部门积极构建并完善气象灾害监督平台体系,不断优化现有的预警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水平。在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气象部门便可以从中分析农业生产可能会面临的危害,然后及时信息,让农民及时防范,从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另外,气象部门积极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气象预测和预报工作的准确度,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动态化监测,也可以有效拓展气象预报预警范围,并且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水平。
1.3维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在气象服务中,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际情况下,积极构建设计合理、作业规范、评估准确以及多方位服务的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完善相关的指挥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降低干旱、冰雹等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以为农作物生长构建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
2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实际情况下,当地气象部门应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以此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对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不断提高其防灾减灾意识。目前,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方面,也可以积极构建由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新、老媒体共同组成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通过这种较为全面的科普宣传网络来宣传和普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有效落实在具体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构建有效的科技咨询与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以及技术推广等工作来普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
2.2构建完善、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从实质上来说,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做好气象为农服务的防灾减灾工作,就需要以现代化农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积极引进新型技术来开展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工作[3]。不仅需要针对灾害性天气充分做好相关的预警预报工作,还需要根据当地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以及林业等产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防旱、防涝、防洪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同时,还需要针对重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林病虫害开展必要预警预报工作。总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工作,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保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监测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
2.3积极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在实际情况下,为了确保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工作顺利开展,必须积极构建起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其他各级单位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层次来制定对应的灾害应急预案,全方面防御农业气象灾害,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另外,还需要积极建立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完善各种预警接收设备,并且建立完善、规范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确保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可以得到准确、及时的传播。
2.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实质上来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4]。因此,气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工作水平,充实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另外,也需要积极引入专业人才,为气象部门补充新鲜的血液。这对于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0
1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1.1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持续性的强降雨,包括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使得江河洪水出现泛滥进而将农作物淹没或者是冲毁;以及持续性长时间高温且不降雨造成干旱,使得作物产量降低甚至是造成绝收。有研究人员对近年来安徽省气象,生物,事故,地质以及环境几类灾害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近二十年以来,在安徽省内由于旱涝等气象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2694亿元,这远远超过其他四类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其中,受灾最厉害的是03年,因洪涝十分严重,省内受灾总面积占到总体播种面积的57.17%。而近十年间安徽省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作物面积分别占到总受灾面积的36%和41%,可以说,旱涝灾害是安徽省内对农作物影响最严重的两种气象灾害。1.2冰雹冰雹灾害是在比较特殊的地理以及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其会对作物的茎、叶、果等造成机械性的伤害,使得作物产量减低严重的可能绝收。1.3冷冻害冷冻害包括低温冷害以及冻害两种,其中低温冷害指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低温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减缓,以及作物的生殖过程出现障碍导致作物减产的现象。冻害主要指霜冻害以及寒潮冻害,是指在农作物越冬时期温度在零度以下,使得作物的原生质遭到损害[2],最终令作物不能正常发育或者死亡的现象,在安徽省内冬春两季多有发生。1.4大风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2m/s的大风就能够损伤作物的叶片,使作物的杆茎出现折断,植株发生倒伏,农业设备被损坏甚至损毁,一般而言,6级以上的大风就能够导致风灾。1.5连阴雨持续时间超过五天的阴雨天气就可以称为连阴雨,多发于春季和秋季。而春季的连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播种工作以及小麦的的开花和授粉,同时秋季的连阴雨将会对秋收工作造成影响,此外,持续连阴雨的时间越长,对作物的影响越大,产量降低情况越严重。
2防御措施
2.1旱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以历年来出现旱涝灾害的实际资料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其时空分布上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农作物种植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3]。②建造高产且稳产的田地,首先要做好田地的平整工作,其次要重点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③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提升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④适时的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合理的利用自然降水,此外还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⑤注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其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有利于水土的保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调节,减少水分的蒸发。⑥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天气因素,合理的进行人工降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空中存在的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业设施的建设,其一是修建农田中的水利工程,达到遇到旱情能够进行浇灌,遇到涝灾能够排水。其二,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在地势极低的田地开沟从而降低地下的水位,与此同时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有利肥料并适当的进行深耕,而且在洪涝灾害发生以后适时的进行中耕。
2.2冰雹的防御
第一,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监测和预防冰雹的能力。第二,加强预防冰雹的能力,在各个县乡等地合理的布置炮点,同时防雹工作人员要严密的监控天气变化状况,做到有备无患。第三,遇到冰雹天气,要尽快进行消雹作业,防止形成冰雹灾害。
2.3冷冻害的防御
首先要关注天气信息的预报,并根据预报的气象信息合理的选择播种的时间,并做好田间的管理工作,保证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次,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合理谨慎,最好选择抵抗力强的品种。
2.4大风的防御
提高监测以及预报大风的准确性,以期能够尽早的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4]。提升植树造林的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建造防风林,从而一步步的改造植被的覆盖度。此外,需要大风天气要及时对大棚等农业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大风损毁。
2.5连阴雨的防御
第一,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合理的安排好农业生产的时间,尽可能不再连阴雨期间进行作物的播种以及收获等重要的生产活动。第二,修建田间的排水沟渠,并适时的对沟渠进行清理,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第三,倡导采用薄膜育苗以及大棚育苗或者工厂化育苗,待秧苗够大后移栽到大田里,提升秧苗的质量以及成活率[5]。第四,播种以及秋收时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的进行抢种以及抢收工作。总之,要以安徽省历年来天气变化规律以及实时天气预报为依据,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建设农业设施等方式减轻气象灾害对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大限度内减少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宁瑞斌,王喜华.聊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安徽工业科学,2014,42(31):11019-11020.
[2]陈建洲,陈建军,蔡栾卉,等.如皋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21-122.
[3]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9):152-153.
篇11
2.建立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准确的灾害预测预报是对灾害进行准时预警、采取可行的灾害防御对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专业专项灾害预测预警工作。除进一步提升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一方面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本地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冻、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另外,还须要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气象项目,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相比现在已刚开始开展的农业干旱预报、霜冻预报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升预报技术水平。基层县局要依靠上级气象单位,根据须要选择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遵照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轻重缓急程度的不一样,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农业气象专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的指导预报产品,联合指标判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
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监测评估本领
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的基础。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创建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概率研究。基层县局首先是要与农业、水利、民政等单位配合和协调,创建实况灾情的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使灾情、农情、气象等资料可以经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以便开展可行的灾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综合评估,开展定位观测、实地调查,将灾害防御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
4.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篇12
1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连阴雨
连阴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同时使农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烂种、烂秧、三麦赤霉病、棉花幼铃脱落、大铃霉烂和霉絮[2-3]。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特别是春秋季连阴雨发生在农业关键时节,其形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如1963年4—5月连续出现了累计44 d的连阴雨,有1/3的台站总雨量大于300 mm,江苏省夏熟作物渍涝面积达16万hm2,成灾面积5万hm2,严重减产或基本绝收面积达2 000 hm2,给当年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1.2高温
高温会使水、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持续性高温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4]。7月上旬高温干旱,淮北地区稻田龟裂;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受旱脱水面积达20%~30%,稻田干枯开裂面积占10%,农作物普遍枯萎,生长受阻,蔬菜减产3~5成。
1.3冻害
从生产危害情况看,冬季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经过深秋和初冬的低温锻炼,作物处于越冬停长期,抗寒性较强。一般最低气温为-5 ℃时,叶尖叶片受冻,且恢复快(1、2级冻害);严重冻害能冻坏茎叶、分蘖节,以致死亡(3~4级冻害)。秋霜冻害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一旦发生,影响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5],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冻害,棉绒变黄,烂桃、铃,产量下降。
2对策
2.1干旱防御措施
一是栽培措施。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调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浸润灌溉等节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采取用草、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剂、保墒增湿剂等乳膜覆盖等。二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干旱严重时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气象台要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选择有利的增雨时机,与水利、农业、民航、军队等部门紧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旱情、减轻损失。
2.2洪灾防御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积水灾害;对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提高排水标准,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径流系数,减弱由于雨水急骤汇流而形成的积水灾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禁建筑材料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设备发挥功能;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预降城市周边及市区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机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开挖排水沟,使园区和外来水能够排出,消除洪水对大棚的侵害。
2.3霜冻防御措施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浇春水保苗;多雨时应及时清沟排明水、滤暗水,加强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秆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区处理好棉种等,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覆盖保温,适温炼苗。
3参考文献
[1] 郭进修,李泽椿.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5(4):106-110.
[2] 钱莲文,郭建宏.泵州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09(6):11-12.
[3] 王军海.莱州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8):92-93.
篇13
葫芦岛市水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农业部规划的苹果、梨优势产区,就面积而言,这里曾有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名的前所果树农场。葫芦岛市水果生产主要分布在绥中和建昌2个县,纬度、土壤、光照、无霜期等生态气候条件适宜水果生产,但葫芦岛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果产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复杂,气候脆弱性明显。近些年,气象灾害发生呈现增多趋强的态势,给当地的水果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16年葫芦岛市政府制定了《葫芦岛市建设东北果业强市实施方案》,吹响了未来5年果业发展的号角。在将水果生产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和危害。总体来看,葫芦岛市水果生产还处在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阶段,冰雹、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对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而广大果农尚缺乏有效防灾抗灾手段。为此,该文根据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实际和影响水果生产气象灾害发生类型,提出水果生产趋利避害的对策,为广大果农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1 葫芦岛市水果生产概况及气象灾害类型
1.1 水果生产概况
目前葫芦岛市水果已形成苹果、梨、葡萄“两带一区”的生产格局,现有果树栽植面积8万hm2,年产量120万t。规模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果农30万户、40万余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5,种植0.67 hm2以上的大户逾1万户。特别是“绥中白梨”享誉海内外,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2009年1月绥中白梨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栽培面积和产量位于全国第1位。
虽然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具有“地理佳、历史久、基础强”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很低,设施建设投入小,管理标准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水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明显。
1.2 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根据历史灾情损失统计,影响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冰雹、干旱、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休眠期寒害5种类型。冰雹主要以物理伤害的方式直接影响水果产量和品质,其发生具有突然性,防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主要是因为果树生长发育的水分和温度因子异常,导致果树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从而导致水果减产或者绝产。这类灾害其发生发展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配合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防抗结合,可有效地减轻甚至避免灾害损失。
1.2.1 雹灾。葫芦岛市冰雹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以6月为高峰期,占全年的28%,9月次之,年平均降雹日数在5 d以上,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雹日为11 d。幼果和果实膨大期的冰雹灾害,一旦防护不及时,往往使受灾区域内水果品质、产量大幅度降低,雹灾严重时不仅当年梨果绝收,甚至未来3年都很少结果或不结果。
1.2.2 旱灾。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葫芦岛市降水集中性明显增大,干旱灾害时有发生[1-2],2014年葫芦岛市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干旱,2015年又遭遇了严重的夏旱。自然降水的减少和不均匀分布,加上地下水过度采伐,导致果树抗旱灌溉用水紧缺。另外,葫芦岛市的果树大多生长在山地和坡地,灌溉难度大,进一步加大了果树的旱灾风险。
1.2.3 低温冷(冻)害和高温热害。果树的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是指发生果树生产季节的温度条件异常所致的灾害。不同的果树品种、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冷热胁迫的界限温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总结了白梨、苹果和葡萄3种葫芦岛市主栽水果的适宜和不利的温度调节指标(表1),该指标在近些年的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和修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果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温热害对果品的影响和危害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目前关于水果生产的高温热害指标研究较少,在实际的果树生产中,高温天气下,果树植株蒸腾加剧,破坏水分代谢活动,与大气或土壤干旱结合,往往造成植株叶片干枯、脱落,果实灼伤、萎缩、畸形等,一般认为38 ℃以上的高温即可出现高温热害。
1.2.4 休眠期寒害。休眠期寒害主要是指果实采收后,由于气温骤降导致树体伤害,影响来年水果产量的气象灾害。葫芦岛市果树的寒害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一是在果树休眠期前期,由于气温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低温持续时间长所致;二是在果树休眠期后期,此时果树处于强迫休眠期,常由于气温偏高,果树的芽及各生长点的休眠被打破,转而进入活动状态。此时如果遇到强冷空气活动,虽然对树体存活影响较小,但严重影响来年产量。
2 葫芦岛市水果生产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的防御一般有“防灾、避灾、抗灾”3个方面的先期措施[3],水果生产也不例外。对于水果生产而言,所谓“防灾”就是根据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对水果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果树周边的小气候条件,降低灾害性天气强度,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而言,最典型的就是利用37高炮进行人工防雹,“防灾”的特征就是果树生长周边的灾害性天气得到弱化或者消除。所谓“避灾”即通过一定的农业技术手段,延迟或提前水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不利气象条件敏感的时期,或者通过改善果树生长发育环境,如将盆栽的果树在冷空气来临前移至暖棚内,从而达到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所谓“抗灾”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改良品种,提高果树自身的抗逆性,如越冬前加强果树水肥管理,促进果树安全越冬。“抗灾”重在提前计划,周期较长,而“避灾”强调积极主动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除了前面的3个先期措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救灾”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气象灾害限于果树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下是难以避免和防御的。
影响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5种气象灾害,按照其致灾机理不同又可以归纳为雹灾、旱灾和温度异常灾害。其中冰雹主要以对果树和果实产生物理伤害为主;旱灾因水分亏缺致使果树受害,进而影响水果产量品质;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和休眠期寒害主要由于温度异常致使果树或果实受害。现分别对三大类水果生产气象灾害,按照防灾、避灾、抗灾和救灾的思路,从果农自身的角度提出减灾对策。
2.1 雹灾
在果树生长花期和幼果期冰雹灾害对当年的水果生产往往是致命的,人工防雹被认为是应对冰雹灾害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葫芦岛市开展高炮人工防雹工作已有20余年,在绥中县和建昌县主要的水果产区均设立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点,人工防雹保护区域内的冰雹灾害基本得以消除和减轻。
人工防雹作业尚未覆盖区域内果树,生产农户应注意及时接收气象部门发送的冰雹灾害预警信息,在冰雹来临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御冰雹灾害,灾后要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及时补救,以尽可能地恢复产量和树势。总的来说,果农自身对于冰雹灾害的防御手段是比较少的,发展大棚果树种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冰雹灾害。
2.2 旱灾
葫芦岛市部分果树生产区域内土壤和灌溉条件较差,在干旱的年份,除了生长在山坡地地势较高区域内果树易出现旱灾损失外,总体来看,干旱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影响较小。
果树抗旱除了寻找水源灌溉以外,还可以采取诸如覆盖地面降低土壤蒸发,合理修剪降低果树蒸腾等措施。干旱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果树抗旱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果树不同生长发育季节,果农所采取抗旱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总的出发点就是“找水”与“节水”相结合,让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效用。
2.3 温度异常灾害
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和休眠期寒害都是因为温度因子异常,致使果树生长发育受阻并产生危害,此类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果农自身就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温度高可以采取诸如果树喷水、果园覆盖、果袋通气等措施,温度低可采取如熏烟、果园灌水、剪除冻伤枝条等措施[4-5]。对于此类灾害提前预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要明显高于灾后补救,而且提前预防的手段也比较多。
3 结语
本文根据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历史灾情及损失情况,总结出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实际,从果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趋利避害的防灾减灾对策,旨在为葫芦岛市广大果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1)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种类主要有5种,分别是雹灾、旱灾、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休眠期寒害,按照其致灾机理不同又可以归纳为雹灾、旱灾和温度异常灾害。
(2)做好水果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首先应树立主动防灾意识,因地制宜,科学应对,密切关注天气,及时掌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做好水果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的先决条件,要注重先期预防,当灾害损失不可避免时,要及时采取灾后补救,近几年实行的农业保险也是减少果农经济损失的一个有效补充。
4 参考文献
[1] 汪丽新.葫芦岛市旱涝指标的确定和干旱规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78-80.
[2] 江和文,郭婷婷,包颖,等.辽宁省近50年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