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保产业运营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保产业运营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保产业运营模式

篇1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103—04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环保产业指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环保产业对一国经济的贡献不仅体现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其在增加就业、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贸易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采取何种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对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

根据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的市场因素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可将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环保产品与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环保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能单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要政府积极参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投资来主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要直接或间接地以多种方式参与环保产业的相关建设,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环保产业投资主体的激励问题,相对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赋予环境质量的市场价值和市场支付意愿也将相应的提高,市场自发的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需求也能够引导环保产业的产生和成长。此时,环保产业的发展就应该主要以市场主导型模式为主,政府尽量退出对这类环保产业的直接参与和干预。但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也不能脱离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此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培育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有效的市场结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订市场准入制度等。

理论与实践表明,单纯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都存在弊端,如政府主导的模式没办法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中的激励问题,市场主导的模式在那些前期投入大和投资风险高的环保行业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市场主要解决环保产业的激励问题,政府除了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分担部分环保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市场与政府”的模式就称之为混合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混合模式指政府介入环保项目(介入方式多样化),但不完全依靠政府,而是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共同发展环保产业。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不够雄厚,尤其适合采用混合模式。就已有经验看,环保产业发展的混合型模式主要包括BOT模式、TOT模式及其衍生形式。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BOT模式

(一)B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政府和私人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规定由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建造、经营,并在约定的期限之后将项目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私人企业在约定的经营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并赢得利润。BOT被视为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有限,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亟待建设,而政府却无力提供,于是BOT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吸引外部资金的方式,在交通、通讯、电力、环保、市政建设等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BOT融资方式,目前在许多交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在环保领域,尤其是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染物处理(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BOT模式应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保产业中的污水处理等都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政府必须从财政资金中拿出款项进行建设,之后还得投人资金进行运营。虽然这些设施建设在以后的运营过程中能够带来收入,但成本回收过程比较漫长。而政府经营的这些企业常常还可能亏损,需要政府进行补贴。尤其我国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政府的财政资金需要在很多领域进行配置,经常捉襟见肘,那么此时在环保产业中引人BOT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式。

在BOT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政府首先需要明确所需建设的项目(如污水处理设施),最关键的是招投标工作和特许权合同的谈判工作。如果最终签订特许权合同,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成立项目公司,然后进行相应的融资并建设项目,当期限届满后,将项目设施完全移交给当地政府。BOT项目运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债权人、供应商、保险公司、运营商、建设商、产品购买者及独立第三方(法律、会计等等),整个过程的协调工作非常复杂,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及协议的完善就是BOT模式成功运作的保障。

在实践中,BOT模式也逐步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如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Build—Own—Operate,建设一一拥有——运营)、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设——移交——经营)等,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发挥其积极作用。各种衍生方式在本质上与BOT模式的基本内涵取向是一致的。

(二)B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能够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投资非常大、周期非常长。单独由政府或一般的私人投资者进行投资非常困难,利用BOT方式筹措资金能够有效解决财务问题。实际上,由于利用BOI、模式建设的环保项目具有比较稳定的预期回报,能够吸引私人投资者,而且常常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政府财政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常常无力提供大量资金建设这些环保项目,而利用BOT模式则是缓解财政资金紧缺的重要手段。

2.效率较高。在BOT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招标投标,从投标者中选择理想的项目运营商。这类似于管制理论中的特许投标,虽然最终只能由一家企业来经营,但通过投标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只有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投标中获胜,并最终获得经营权,虽然事后是没有竞争的,但事前的投标机制使得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营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如果政府投入资金建设项目并运营,经常出现项目运营亏损,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弥补项目亏空,给政府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和压力。如,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不得不维持相关环保设施的运营,而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项目又常常效率低下,不能维持自身的经营运转,使这些环保产业项目陷入恶性循环。但BOT模式由于具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使得政府无须投入任何财政资金,仍能够提供政府所希望的公共服务,而且还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

3.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的环保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环保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在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对相关环保产品的需求很大。BOT模式建设环保项目能够更好、更多地为民众提供相关的环保产品或服务,弥补政府因财力不足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缓解政府环保产品供给的压力。

三、环保产业发展的TOT模式

(一)T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TOT即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和BOT模式都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中,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与BOT模式不同的是,TOT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不涉及项目的建设问题。TOT模式以现有的项目为基础,将现有项目的经营权从政府手中移交给私人主体,私人主体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必须以支付政府一笔资金作为代价,然后通过未来一定期限内对项目进行运营以收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当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后,私人主体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为政府带来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环保产业,同时也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不必对既有项目继续投入财政资金,从而缓解政府的资金和财政压力。因而,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和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TOT模式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

TOT模式运用的领域必须具有一定自我运营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能够最终收回成本和盈利,这和BOT模式一样,如污水处理、垃圾发电项目等领域比较适合。但TOT模式的运作比BOT模式要简单得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少、TOT模式省去建设环节,也自然避开建设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和程序,而BOT模式的建设部分和前期准备比TOT模式复杂得多,所耗费的资源也有很大差别。

TOT模式作为与BOT模式并列的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的融资模式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并筹措建设资金、提高项目运营效率以及减少风险和满足环保需求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T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可盘活存量并筹措大量建设资金。TOT模式以现有项目为起点,运营商拥有现有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同时给政府支付一笔资金,这使政府的环保项目能够发挥融资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仅能够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新的环保项目建设,还能够盘活现有存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能够提高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政府运营的各种项目中,容易存在低效率和亏损的现象,但如果通过招标由私人机构来运营,私人机构为了盈利,必然需要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而TOT模式能够通过私人机构的引入,提高政府运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既有项目的效率。与BOT模式一样,TOT模式下政府不需要对亏损但又必须坚持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

3.较BOT模式风险更小且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相比BOT模式面对的不确定性相对更小,因而风险更小,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着眼于既有项目,省去BOT模式中的建设环节,而建设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建设风险等都不再需要考虑。建设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免去建设环节也减少了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利率和通胀等风险。TOT模式的操作较BOT模式简单易行,相关利益主体更简单,使得TOT模式的操作成本更低,引发纠纷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利用TOT模式不仅能够通过现有环保项目融资建设新的环保项目,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而且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这些都能减缓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压力。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TOT模式应能够在更好的服务民众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由于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TOT模式更能发挥其功效。

四、TOT模式与BOT模式的融合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够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TOT模式更注重盘活现有存量,而BOT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资源,进行增量投资。当然将两种模式进行融合操作,既能够利用TOT模式盘活存量,又利用BOT模式吸引新资金投入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值得研究。

篇2

环保产业领域划分

对于环保产业,产业界和学界有各种定义和研究,官方也有科学严谨的分类,但是,可以看到,这些并不能使业外人士很好地理解环保产业,究其根本,是环保产业本身细分领域过多的原因,也有传统分类方法本身出于科学严谨,并未能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影响。

基于对环保企业30年发展历史的观察结果,E20研究院制作了环境产业地图,通过二维九宫格法来分割环保产业子领域,以分析定位他们各自的规律。水和气的排放端口监管和自净循环等特点、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需求和资源利用前景等特性,与工业的第三方属性、市政公用的长期稳定属性和环境领域的时空错配属性相重合。

通过九官格所划分的环境子领域(图1),可以用来分析某企业在其所处领域的产业链位置和发展规律,这样比将环保产业笼统在一个范畴内来理解要可行得多。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中某一个子领域的发展历程来归纳环保产业发展的共性规律,以揭示其发展趋势。目前业内已取得共识的是,环保产业的未来方向一定是全面走向环境服务业,而其中核心关键是如何走向综合环境服务所代表的高阶模式。

环保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四大方阵

目前,环保领域最多的上市公司和市值之冠的毫无疑问属于公用事业板块的水务和垃圾焚烧板块,这是普遍被认为产业化程度最高、行业集中度相对也是最高的领域。2014年E20研究院所提出的E20环境产业地图的四个方阵,可以更直观简单地帮助业内业外理解该领域的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未来趋势:A方阵指的是以北控、首创、桑德等为代表的重资产的投资运营公司;而B方阵则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公用事业国企;C方阵指提供合同能源管理(EPC)服务的工程公司和技术集成公司;而D方阵指设备和原材料制造商。研究认为,在已经出现A方阵的市政公用行业子领域,由于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可以全方位对接资本市场,并以其特许经营所标志的市场化的效率拉动其后的C/D方阵健康发展和整个子领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带来产业化升级。目前看,市政污水厂和垃圾焚烧厂建设进度惊人,而市政领域的上下游的整体产业化发展也是达到国际水平的,这是该子领域环境需求被识别的程度与其产业化发达程度相匹配的表现。

从环保产业A方阵的形成历史看政策驱动的效力和趋势

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因此,重点从政策驱动方面来理解环保产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政策驱动并不等同于可以通过政策和政策性资金简单地扶持一个产业’,历史已经证明失去市场机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最终只会带来产业的畸形。一个良性发展的环保产业,需要靠政策所建立的市场机制来推动发展,而背后也有金融助力的身影。

对比工业治污领域的监管压力对市场的驱动力,市政和环境领域的市场机制显得更加复杂,但却更有分析的价值。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政府直接承担责任,但却可以选择由政府或其指定公司直接提供服务或向社会购买服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市政领域环保产业的成长中伴随着的三次政企服务界面的升级,也就是政府将其责任交由市场主体来完成的范围(产业服务范围)三次被予以扩大(图2)。

这样的服务界面背后都有着政府预算制度的变革、央地分税模式不同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为驱动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配合。

第一次界面升级是政府将环保设备制造交由市场来完成,这伴随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包制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经营企业行为模式和机械部的逐步退出而产生。随着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转向经营土地,地方制造性国企逐步退出,完成了第一次界面的全面形成,以宜兴环保园和早期桑德为代表的环保设备企业成为地图中的D方阵的代表。

第二次界面升级是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力推动EPC服务,并以1997年的建筑法为代表,形成了C方阵,桑德和太平洋等公司均在其前后成为代表企业。C方阵中市政领域的很多公司,包括康达、鹏遥、国祯等,也都在下一次界面升级中转型成为A方阵的成员,但是,在工业领域,目前的EPC公司,很长时间内停留在C方阵的运营模式,只是在近期才努力谋求突破。

第三次界面升级来自地方政府转向土地财政后融资压力的日益突出,配合原建设部最早发动的PPP改革,两者不同的意愿殊途同归,为以北控、桑德等为代表的A方阵的形成提供了土壤,2004年的特许经营条例是投资运营服务阶段全面形成的里程碑。而B方阵则来自近年来地方市政国企的市场化改制,并以中山公用、瀚兰环境等上市公司为代表。A/B方阵不但替政府接通了市场资本,他们代替原有的事业单位或者“报销制”国企来采购市政环保设施的建设,并运营这些设施,在效率上均好于这些传统体制下的单位(北排为摘掉投融资平台的帽子而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和特许经营化也是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并提高整个C/D方阵的市场化竞争效率,由此带来了相关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政策刺激下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及应对研判

环保产业I方阵将应运而生

2014年,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改革力度空前,为理清诸多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影响,E20提出了四元分析框架。从需求侧看,新《环保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地方环境质量的责任,为环保需求的释放打开了天花板,并加强了效果导向的需求;从交易侧看, 《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 69号)提出推进环境绩效合同服务为地方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还有对第三方治理的推动;从投资侧看,政府投融资方式的调整、PPP的推行和特许经营的深化,都将为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和环境产业打开大门;从产权侧看,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 43号)和《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60号)等对市政存量资产的处置方向,混合所有制以及新增项目的PPP模式,都将加速市政环保产业大资本时代的到来。

财政部主导的新《预算法》所启动的系列改革配合PPP的推演,谋求逐步改变地方政府的收支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导致重新划定央地分税比例和为地方开发新的税种,最终导向是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从经营土地转向运营公共服务。将以上政策趋势结合在一起,并考虑其未来完善和推演的方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为满足愈演愈烈的从环境效果出发的最终需求,配合金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创新和前述地方政府投融资方式的全面调整,I方阵(环境一级开发商)将应运而生(图3)。该方阵不但将资本市场进一步对接地方政府的“银库”,而且还需要从政府手中接管更复杂的环境要素识别、项目规划(应用·PPP的社会资本发起项目的方式)和系统集成等责任,并最终在未来代替A/B方阵主导环保产业。

谁能成为I方阵,市场上的A/B方阵正在努力之中,北排的广西流域项目就是一个尝试的雏形;而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的其他金融、生态或园林领域的跨行业的上市企业也在期望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中信、铁汉、东方园林就是他们的代表。谁最终能在这次大乱局中重新脱颖而出,需要的不仅是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融资能力,还需要有对复杂环境系统的集成能力和顶层结构设计能力,环境绩效合同服务将成为其基本商业模式之一。

不同环保企业在未来发展应具备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回到文章开篇的九官格,不同的环境子领域目前所处和未来将处在的产业服务阶段并不相同。以城市水环境为例,农村水环境走入投资运营的难度较大,但城市中的大部分子领域都有可能被整合进入城市水环境一级开发的领域,在海绵城市或者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治理等概念中获得突破。就子领域个体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方阵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有所不同(图4),企业需要以此判断现在其核心能力是否满足要求,以及预判未来其能力应加强的方向,或者结合“长短板理论”合理确定其发展战略,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也可以以此判断其是否是正确的投资标的。

篇3

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

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低碳节能技术。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

1、污染防治设备。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以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

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集科研、融资、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实施我市“1352”环保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构筑三个产业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两大突破。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三大产业基地

1、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产业基地。以礼泉县资源再生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一批危险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废旧轮胎、废弃油品、废旧车辆等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以及重金属吸附材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

2、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基地。以彬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企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化工废物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等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为载体,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材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游相关延伸产品生产,总投资约78.5亿元。

(三)打造五大产业链

1、废水处理产业链:以市区各污水处理厂、中水净化厂为基础,做好对各县及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本地企业生产污水处理添加剂、处理设备、生物菌苗等。

2、生物质能产业链:以农村秸秆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应用等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积极引进专业化处理技术,对全市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多晶硅、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为基础,延伸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构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

4、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煤电企业的脱硫石膏、粉煤灰以及拆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以彬长矿区的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开发、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以及大型水泥企业的余热发电为基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我市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5、环保服务产业链:以我市现有科研院所、相关协会、专业公司为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科技、环境信息、项目融资、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为主要内容,构筑专业化、市场化、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全市环保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由小规模、低层次到不断做大做强;

2、力争全市环保产业有若干领域或产业链进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定期组织,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市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我市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市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环保产业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缴纳土地使用税。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能发电政策。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

篇4

二、实施示范带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打造产业基地。依托节能家电、高效电机、高效泵、绿色建材、变压器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青岛节能家电、威海高效电机、淄博高效泵业、德州功能糖等32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基地集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链条化发展。2016年,32家基地节能环保产值达到2080亿元,约占全省节能环保总产值的1/3。二是突出抓好示范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了青岛海尔、烟台杰瑞等200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企业。景津集团是全球规格最全、产量最大的压滤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示范县。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好、积极性高的5个县区重点培育,2016年合计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70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8 %以上,成为县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典范。

三、搭建合作平台,着力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了六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重点技术产品装备310项。围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成功举办22场供需对接会,组织国内外近200家技术供方单位与2000余家技术需方单位进行精准对接,推动了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与用户之间的供需深度融合。二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16年,联合人民银行、金融办举办节能环保产业银企对接会,推介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369.8亿元,融资需求179.8亿元,目前资金到位率达到77.6%。省工行、建行等6家金融机构与省节能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授信额度3400亿元。三是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节能装备、污染治理等领域重点培育了5家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新产品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博山区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节能泵业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是国内规模最大、涵盖种类最多、检验能力最强的水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累计为同行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8000多次。

篇5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在既有常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污染物总量控制注重特定区域和行业;空气质量实行分区、分类管理,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文件和规定是中国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性政策,通过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环境咨询、环境工程与施工等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环境保护产业集团的组建。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新常态下的环保产业发展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环保行业规模总体仍旧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有待健全。从环保技术装备方面看,目前产业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中小企业众多,但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且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生产多为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产品,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低下问题较为突出,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政策环境不健全,难以有效促进市场需求和健康运行。而对于环境服务业,同样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政策环境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进一步制约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主要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显得乏力。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在从事水、土壤等第三方治理的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缪冬塬看来,第三方治理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排污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第三方治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明显,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工业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路是推行第三方治理。

(三)排污权制度促环保市场成型

排污权交易则是指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某企业可以将少于额定的污染排放指标,通过交易所卖给缺少排放指标的排污企业,从而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上述计划将改变目前排污企业环保投入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激发排污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因为,只要排污量少于额定值,就可以获得经济回报,企业不用担心巨额环保投资“打水漂”。

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样也给环保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排污企业受到激励后,普遍将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其次,这对环保企业的运营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可能大规模兴起。由专业环保企业设计、运营治污设备,同时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污染回报的模式将大受激励。此前,新闻联播曾经报道天津某工业园区推行污水集中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国内有望分羹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的公司包括桑德环境,该公司已在多地建设环保静脉园,投资规模大,能够解决区域内的多方面污染,成为当地污染治理的综合方案提供商。中电远达具备较完善的技术咨询研发、培育产业、工程减排的全域产业链。

(四)环境治理市场向社会资本打开大门

在市政领域,未来城市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社会资本将会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这些也是目前收付费机制较为完善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保证项目中长期稳定而合理的回报预期。同时,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对效率提升、效果改善或将起到显著改善。

融资方式创新方面,在现有较为成熟的BOT模式基础上,未来合资、TOT、ROT等多种项目模式有望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以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优先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也将得到政府投资的多种形式支持。

此外,利用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进行贷款在以前个别项目上虽有过尝试但范围有限,预计未来实施案例将不断增多,而预计拥有稳定持续收费权的项目在融资方面将更加便利。

四、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模式决定产业业态,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在国家政策和投资的驱动下,环保产业也在逐步升级中,环保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市场主体也经历了由设备公司工程公司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转变。新的商业模式将培育出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综合环境服务商,诸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环水务等环保企业,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乃至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

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诸如北京市政院、上海市政院、中国城建院等单位等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以技术为核心,是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甚至运营等服务的方案提供商。与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最大的不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参与投融资,不获取融资能力带来的收益,项目运行的收益时间要远小于综合环境服务商,除此之外提供所有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珊.中国环境保护的环境产业政策.艾特贸易,2014.

[2]刘秀凤.环保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N\].中国环境报,2012(6).

篇6

二、南京市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1.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市属于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重工业比例达到80%,石化、钢铁、建材、电力比重大,导致南京市的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随着GDP的上升迅速增加,同样产值的能耗水平相当于日本的3.6倍,新加坡的2.5倍,工业企业产生的COD和二氧化硫高于全省水平。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新的项目审批与节能减排指标直接挂钩,当前南京处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时期,重工业对于南京经济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产值和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绿色发展,南京一方面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改造重工业,促进新的产业发展。

2.环境代价巨大,难以为继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重点方面,一是水体污染。2011年全市监测的282个水环境断面中,按监测的21项指标评价,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二是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加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的排放造成二氧化硫含量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硫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比重已经占到60%—7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引起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石油化工、钢铁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冶炼炉渣、粉煤灰等残余物。2011年南京市固体废弃物总量1791.5万吨,较2010年上涨8.15%,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16万吨,较2010年增长5.6%。总体来讲全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大部分废弃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无害化处置率水平较低。

3.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限购令、房产税等楼市打压政策的出台,原来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陷入困境,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拉动效用显箸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十二五期间南京重工业为主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于重工业的节能降耗措施的采取,生态化的改造,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010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400余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2015年预计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增幅惊人。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幅射面广,吸收就业量大,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有望成为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4.环保产业可以提高科技创新力

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涉及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环保装备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领域,门类众多,需要进行生物、化学、机械、电子、材料科学等大量前沿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南京市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拥有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源。由于环保产业市场广阔,产业附加值高,企业参与度高,有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创新体系,提高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促进整体科学水平的提升。

三、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市环保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缺少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的环保技术开发与企业的生产制造脱节的状况较严重,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导致环保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较薄弱,在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开发等方面,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尖端技术。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不尽如人意,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2.环保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南京市环保及相关产业规模较大,但从事环保产品制造业的企业小而散,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计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除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环保等少数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外,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特色,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企业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化程度不大,特色产品少,产品雷同现象较严重,竞争激烈。

3.环保产业缺乏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

全市环保企业主要分为咨询服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类型,分属不同的产业,归口部门不一,缺乏产业集聚度,难以形成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合力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从而导致环保产业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总体的发展战略,缺乏必要的环保产业鼓励与扶持政策。

四、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环保法制建设

由于环境资源(水、空气)的公共属性,环保投入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企业环保投入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有利,但对于企业来讲增加了产品成本,减少经济效益,利益趋动企业把赢利目标置于社会整体福利目标之上,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为切实保护环境,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政策的实施机制,适当提高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大对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不法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2.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

进一步加强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市场新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可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特许经营模式建设和经营环保产品如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城市和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排污收费率,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用经济手段调节污染企业的排污强度。将“谁污染、谁治理”扩展为“谁污染、谁付费”,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良性循环。

3.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土地使用、进出口、财税、金融信贷等优惠措施,引导环保企业向重点、难点、热点领域发展,形成我市环保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行为,强化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和完善我市环保市场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合理、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

4.加强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东南大学能源、环境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膜研究院、环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的现状基础调查工作,建设环保科研基础数据库。开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基础研究,加强灰霾天气、黑臭河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注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研究,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5.大力发展环保重点领域

环保产业要本着重点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和资金,重点发展关键领域。应该将重点集中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环保服务业,由于南京市科研院所众多,在全省占有优势,份额达到50%以上,可进一步拓展到设计、审计、评估、能源管理领域;二是节能产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源头控制;三是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抓好固体废弃物、污水、废气、噪音等的治理,控制污染水平,减少环境伤害;四是环保装备产业,通过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的处理水平,提高处理效率。

篇7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大量有关环境破坏的公共事件亦时常见诸各大媒体。经济越是发展,公众越是重视环境问题。集合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吁不绝于耳。传统工业化遭到了破坏环境的残酷惩罚,新型工业化要逃离来自大自然的惩罚就必须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重点项目。处于这种背景之下的环保产业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将会给社会、环境等带来重大的利好影响,一方面,减少大量经济损失和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此外,能够成为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的维系纽带。在受到全世界关注及举国上下瞩目的十上,我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同时,再一次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显要地位,着重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目标。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个重要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环保产业的良好发展,这就意味着在现实中继续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在几十年的不懈奋力发展下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取得了大量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中,尤其自实施“十五”“十一五”规划之后,伴随国家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力度和环保产业政策的不断健全,环保产业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总体规模呈现急速拓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得良性发展,产业内整体水平取得大幅提高。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此举意在持续推进环保产业良好发展。根据《中国宏观战略研究》的报告分析,到“十二五”末,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初步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然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并非是一路坦途的,主要受到残留的传统理念与陈旧制度的无形影响,造成了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金不足、创新不多、市场混乱、规模不大、管理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已初具规模的我国环保产业继续向前发展,这些困境极大阻碍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进道路。因此,我们可以从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机制、疏通环保投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着手推进环保产业良好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

环保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其有力支撑,企业环保技术创新受到所投入资金的影响不可低估,客观上,由于环保技术创新有着较长的周期,资金需求量自然也就需要较多的投入。所以,一般来讲,企业要进行环保技术的创新,即使做好研发失败的准备也无济于事,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源源不断投入。在资金引导上,逐渐提高环保产业投资水平,发挥政府在环保产业投资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力争到“十二五”结束时,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占GDP比重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环保产业投资的担保基金,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信贷规模,一旦出现到期无法偿还的情况,由政府担保基金给予补偿,同时,也可以发挥环保企业自我融资的能力,允许其进行企业债券的发行,赋予其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的合法身份。对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涉入环保产业技术中介服务领域进行激励,经过一番优化整合和兼并重组,达到服务功能综合化、服务质量标准化、运营服务信息化。除此以外,环保产业还需充分利用外资,有针对性地制定部分鼓励外国资本投资我国环保产业的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二、重视技术创新研发,加强创新主体合作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体现了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并鼓励环保企业发挥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应有的主体作用,大力建立并推动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环保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此同时,鼓励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环保企业集中力量发挥资金及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发挥合力优势,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推进环境科技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促进环境科技在环保产业中的实际运用。对于已经建立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相关部门应该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与高校研究团队的合作,力争集合各方科研力量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期降低研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发展信息共享平台

国家需要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建立健全产业协同配合机制,对国内各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使节能环保项目获得良好的发展,避免各地区各行其是的现象,如此可以提高国家战略指导与各地区政府部门节能环保规划的协调性。与此同时,政府要牵头促进各地区节能产业的协同配合,使各地区的节能环保领域进行跨地区与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沟通与交流对产业的专业技术进行交流与共同开发,并在积极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各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建立发展信息共享平台,以行业组织为载体,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环保产业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重点最新环保技术成果、政策信息、研发信息、项目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等,为环保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提供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大力推动环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面向中小环保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帮助中小环保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利用各类环保技术创新计划带动环保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环保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四、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发展

尽快实施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事宜。全方位地对环保产业从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标准认证到监控、惩处等的所有环节进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环保产业起步较早于我国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持续良好发展主要就是凭借了不断趋于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保障,才能真正规范并促进其良好发展。同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为环保产业营造发展空间,促进环保产业的长足发展。地方政府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外,还应建立环保产业政策的地方性法规,通过规定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和产业发展标准来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永葆产业创新精神,培养产业创新人才

人才是所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企业应对充满创新灵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的人员高度注意和重视,因为他们是推动企业环保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人才,是创新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企业要想获得环保科技创新就必须依靠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企业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是企业进行创新的攻坚力量,可是,大多数的我国环保企业,尤其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鲜有属于本企业的人才队伍,除部分上市企业和大型国企外,多数环保行业很难培养自己的科研队伍。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环保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步履维艰。鉴于我国的科研创新力量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等事业单位,不能与环保企业很好地连接,所以企业应该主动到这些单位挖掘潜在人才。再者,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家也要保有创新精神,他们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可或缺。那么,唯有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了解行业内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来达到这个目标。在我国,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都开设了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开设不仅为企业家提供了新的交流沟通场所,更使企业家通过系统学习开拓了眼界,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家应该积极参加这类培训班,除此之外,企业还需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先进环保技术进行参观考察,强化与行业内技术先进企业的交流学习。企业家是企业的带路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有效地引领企业走向持续自主创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环保产业在现阶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面对当下的这种情况,只要根据实际采取适当并且行之有效的对策便能推动其良好发展。只有环保产业良好发展,才能切实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参考文献:

[1]尚杰,王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J].学术交流,2009(3).

[2]林萌.我国环保产业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3]王公玉.浅谈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市场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0).

篇8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贸易流通、资源循环再利用、信息服务、工程运营等活动的总称。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与振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环保产业日益呈现出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 我国的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40a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拥有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生态产业等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产业。特别是“”以来,政府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轻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逐步调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从政策上看,环保行业也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我国政府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全球气候的变暖,使发展环保相关产业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目前来看,国家征服总体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基本计划完毕,细分领域中污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处理也已有多项政策出台,2013年出台的政策将更为细化,并有希望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完善等多个方面,促进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及治理,推动“环保型中国”建设,并能真正实现推动环保产业投资落地、及快速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的构成

2.1 环保产品生产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销售产品,有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治理专用药及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其中环境保护产品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

2.2 清洁产品生产

包括低毒低害产品、低排放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低噪声产品、有机食品等。其中清洁产品以低排放产品和低毒低害产品为主。

2.3 环境保护服务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服务业有5个:环境技术服务从业单位,其中有涉及环境技术与产品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咨询服务从业单位,其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咨询,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技术评估,环境信息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从业单位,其中生产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除尘脱硫治理设施,有毒有害废气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废旧资源回收处置从业单位,其中包括废旧金属制品的回收处置,废旧造纸原料的回收处置,废塑料的回收处置,废旧橡胶制品的回收处置,费油制品的回收处置,费木材制品的回收处置,废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棉、麻、化纤、玻璃等其他资源的回收处置;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产品专业营销从业单位。

2.4 废物的循环利用

其中包括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废水(液)的循环利用和废气的循环利用等。

2.5 生态环境保护

包括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恢复与治理3个方面。

3 环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目前世界上普遍将环保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我国在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等领域,却仍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环保执法不严,很多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法规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监管机制,造成环保产业盲目发展。

4 环保产业的出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由于我国过去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环境治理会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压力。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壮大自己,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使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

4.1 增加环保投入力度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 的比例达到1.0%~1.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0%~3.0%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

4.2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同时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4.3 实施强强联合,增强环保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环保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实现环保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并加大环保科技开发力度与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4.4 政策扶持

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比较好的企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加以扶持。在目前条件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向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政策、市场、资金等方面给重点骨干企业以优惠,使他们的实力不断地增强;要努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为他们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 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环保产业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比较良好的黄金期。在国家和各级的政策不断加大投入作用下,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逐渐将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但是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市场、政策和社会环境都还不够成熟,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质量任重而道远。科技创新是环保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存在的基本保证。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质的提高,要走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一大批基础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产业高科技骨干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支撑我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那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只有这样,我国环保产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李齐.论我国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2).

[2] 胥树凡.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思考[C].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1.

[3] 李纪武(导师:万君康).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

篇9

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该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随之而生的国内环保产业这些年发展得十分迅猛,但也存在配套措施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得力,融资困难,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待公共环境政策提供进一步支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保产业

对环保产业的理解,主流意见认为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环保产业,即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而狭义的环保产业则主要指终端控制,如污染物的处理,控制和减排。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指狭义的环保产业。

(二)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环保的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法律等手段,调节或影响环境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二、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达主体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当前世界的环保产业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达主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环保产业,有人将环保产业称为信息产业后的第五产业,环保产业是发达主体能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截止2009年全世界环保市场达3000亿美元/年,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约占1000亿美元,日本和欧洲占1000亿美元,其他国家占1000亿美元,并且世界环保市场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

纵观各发达主体的环保事业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26条涉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废物管理等法律,使得环保执法有法可依;瑞典则从60年代就有计划地制定各种环保法规,并将其统一为一部综合性法律《瑞典环境法》。这些法律法规为发达主题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 。

2、政府机关机构与工业界紧密合作,为环保产业市场化,政府为环保企业提供强大的环境技术及财政支持。如美国的环保局制定的环保技术R&D计划,通过发展先进的环境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刺激私人投资。而芬兰的环境产业则是除了福利以外政府支持最多的领域;瑞典成立基金会对环保产业进行支持,同时在政府的采购中优先采购环境友好型的商品和服务。

3、公民的环保意识强烈,通过长期的教育宣传,发达主体的国民已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环保产业相对发达主体发展比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自2007年政府环保支出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国家为刺激经济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环保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国内的排污量有了明显的改观;一系列的促进环保产业的政策法规加快出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创建联动机制,在符合条件上市融资的企业中,优先考虑节能环保、减排、低碳技术应用的企业。中国的环保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看到国内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 法律配套措施不健全,执法不到位

“我国先后颁行了40多部环境法律法规,70多件环境规章,400多项国家级环境标准,9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50余件,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660余项,国家标准800多项” 。应该说我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现实的环境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法律条文缺乏执行的的配套措施,一些法律法规只做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又缺乏专业的环保执法人员,致使执法随意;又如对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上,相关法律没有执行的配套措施,造成执法困难;此外政府部门由于利益驱动,知法犯法,容易导致权力的寻租;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缺乏对环境权的概念,使得国家和公民的许多权利得不到主张,环境破坏行为没有能有效遏制。

2、市场化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是投资的主体,我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营运,而成熟的主体或新兴的工业国家企业化程度一般达到50-70%。与政府相对来说,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加高,更能体现现代社会的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挤出效应,使得民间资本对环保产业望而却步,一些优质的开发项目由于有政府背景的公有资本投入,民间资本难以介入。此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因此必须加快改革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资。

3、公共政策稳定性相对不足,政治风险高

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意味着在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政策有效性和权威性;非因特殊原因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甚至废弃之,这体现了法治社会行政之诚信原则。可是在中国的政治背景下,很容易产生一届政府一届政策,环保企业由于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对政府的政策改变更加敏感。如果换届后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者对打击乱排污程度不力,都可能导致环保企业不能得到充足的客源而面临倒闭。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经济理论分析

企业的产量决策是由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来决定的,企业的最优产量与最佳社会效益的产量往往不一致。当企业的生产对外部有正面积极的影响时,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效应,当企业生产对外部有负面的不良影响时,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效益。当企业存在外部效应时,企业的最优产量时的边际成本与社会的关系如图表 1所示[7]。

Fig.1 Simple diagram of external economic analysis

边际效应是不等同的,如图1,社会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MC=MSB),此时产量为Q,企业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MC=MEB),产量是Q1,如图可知道当企业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的最佳产量小于社会需求量。此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有义务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以使企业的最优产量与社会的最优产量相等,以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对我国现实情况而言,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

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环之境公共政策

1、理清投资主体关系,推进环保产业市场化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在生产关系中处于服务地位而非主导,当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以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的多元模式,以政府作为发起人,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以金融机构作为支持促进环保产业的投融资多元化。政府在环保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定位为掌舵者,而非纯粹的“守夜人”或者“家长”。

2、实施激励性财政、信贷政策,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外部性理论,正外部性的企业生产规模往往达不到社会最佳效应的要求,此时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促进企业加大生产规模。“在财政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加速环保企业的设备折旧;给以环保产业企业财政补贴;同时鼓励私人参与环保企业的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到环保产业;可以通过放宽企业上市和发债条件,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 。

此外可尝试些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融资,一些有较好的收益的环保项目可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形式,同时也延伸多种金融创新,如BOOT、BT等。当前运用这种运营方式的主要针对大型外资企业,国内的民间企业完全有这种能力来运营,政府对内外资企业的待遇上应该更加公平。

3、完善各项环境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执法水平

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体系分明、符合当前国情的环境标准制度,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依据,也将推动环保技术进步;提高污染的逃避成本,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和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为环保产业提供法律的支撑;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权,明确诉讼主体和诉讼标的合格,使得国家和公民在追究环境破坏行为有法可依。

提高执法水平,将潜在的付费者变为现实的付费者,为环保企业营造发展空间,促进环保市场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的一些治污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客户来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执法不力使得很多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没有受到惩罚。

推行绿色标准、及市场准入制,通过对产品流入市场的控制,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使用环保技术,减少非环保的生产方式的使用。

4、建立绿色GDP绩效评估制度

治理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政府的治污决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政府官员的升迁一般与其执政期间的GDP产值挂钩,这有可能就激励了官员为了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只有将绿色GDP真正纳入官员的考核范围,才能从根本上刺激政府去下大力气发展环保产业,这也是其他环保经济政策的创新的一个力量源泉。

5、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高低直接关系环保产业发展的规模。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公民在购物时会更多的考虑商品的环保问题,77%的美国公众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向,60%的英国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国家机关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环保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意识。在重大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决策上应通过公众的参与,让公众在形成环境政策发挥力量,提高主人翁意识,使环保意识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意识。

五、结语

伴随国家产业政策的强有力推进,环保产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有迅猛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公共工程,政府的公共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清政府在环保产业形成的市场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法制的完善,形成开放的融资市场,确定以绿色GDP为考核指标,提高整个国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 新编环境资源法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陈民.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启示.社会科学论坛[J].2008:91-94.

[3] 李艳红.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保法治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7): 129-133.

篇10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新晨

篇11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篇12

2014年6月5日,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会见英国国会下议院能源及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蒂姆-叶奥,双方就推进东莞与英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取得共识,将继续推进东莞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合作。

2014年8月20日,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会见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摩根,双方就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等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东莞市政府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签订《东莞市政府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交流合作备忘录》,明确在东莞建立中英低碳产业园。

2015年6月1日,市水投集团与英国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围绕着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建设,就低碳环保类项目开展合作。

2015年7月10日,东莞中英低碳环保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

项目概况

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分别就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建设事项与英方签订了相关协议和备忘录,具体由东莞市政府负责项目落实,由东莞水投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项目以“一园多区”,即主园区+若干专业园区的模式建设,主旨搭建中英双方合作沟通桥梁,引导引进国际低碳、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教育、科研、服务等研发机构和企业,以加快实现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产业体系。该项目的整体推进肩负着东莞产业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和责任,项目现阶段进展情况如下:

一、主园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西北部,属东莞市中心区范围,占地面积约1234亩,规划包括总部办公、教育培训、会议展示、技术研发、中试基地、企业孵化等功能区,并兼顾综合服务、生活配套、生态公园等配套板块。

二、示范区。于2015年7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位于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占地约15000平方米,区内拥有独立式办公楼12栋,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

项目运营

为加快示范园区运营管理团队建设,并为主园区运营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市水投集团与中信环境、广东中天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东莞华澈低碳环保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产业园运营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园区运营管理、企业服务和投资孵化等工作。

企业引进

目前,示范园区已与多家企业及机构达成入园意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业龙头类,如中心环境、五角场集团、纳川股份、万润新能源等;二是服务及科研类,如中环联合认证、水谷一号基金、启迪之星、国家律师联盟(ILF)、东莞市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绿色包装研究院等;三是国际交流合作类,如中英(广东)CCUS中心、美国环保协会(EDF)、加拿大东莞(美洲)总商会、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等。

运营思路

对于中英产业园的近期发展,我们主要着重于服务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核心在于打造“基金+基地+产业互联网”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以产业的资本支持、产业的实体承载、产业的协同互动等措施,实现产业园品牌服务的社会输出,最终形成低碳环保产业的生态圈层。

篇13

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六大领域: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环保、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截至2009年底,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