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国环境教育状况
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一面。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也只是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同时调查结果明确显示,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明显高于成人,这个发现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该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而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包含的。
我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立法工作,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开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环境意识问题。公众环境道德素质低,导致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等;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价值观不正确,导致其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惜以污染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责任感淡薄,导致其在环境执法中,甚至放任纵容。
此外,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如在环境行政许可中,环境行政听证制度是典型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表现。此外,公众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体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主要监督者。然而,公众环境意识的高低和对环境法律知识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效果和水平,决定着这一制度作用的能否真正发挥。
当今法治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立法上和执法上作了多少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决定公民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除了英国设有专门的国家环境教育委员会,美国设有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及环境教育司以外,其他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类似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有关环境教育工作的规划和开展多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其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进行的。笔者认为,受教育机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限制,由这两个部门兼管环境教育的开展,无形中,就会降低环境教育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3页)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这样,既不至于造成机构的过于庞大和臃肿,同时又将环境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和落实。
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美国公民的水平和程度。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公民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用于环境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才必须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可分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两部分,正规环境教育主要是指各种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指各种传媒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和教育,也包括各种讲座、培训、竞赛等教育形式,同时也包括家长与孩子之间环境伦理的相互影响等。我们应该看到,在正规教育中,师资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因此,正规环境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是要求各级师范院校着手进行环境教育方面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在造就出一批专业环境教育教师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以保证其业务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我国环境教育的需要。在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各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各级政府应当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支持和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环境教育还应依赖于个人与世界相关的全部经验。也就是说,正规教育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作用才是巨大的。
篇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条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要有计划的绿化园地,重视幼儿的环境布置,要使幼儿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综上所述,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是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今天,人们把一直所重视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
近年来,我们广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以独具匠心的创意和巧妙绝伦的构思及高超非凡的技巧走出了一条“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成功之路。然而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便发现,有些幼儿园在具体创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一、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有的幼儿园在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高档的壁画,这些“高高在上”,缺乏童趣和童真,过于成人化的“精品”,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试问这种毫无意义的墙饰怎能为环境教育主体的幼儿服务呢?显然,这与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幼儿是完全不合理的搭配,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主体白白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再漂亮的墙饰也只能是孩子们眼界以外的摆设。
其二、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当营造一种美好和快乐的氛围,以此激发了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喜欢与其中的人、事、物交往,而有些老师所创设的环境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为了不让幼儿加以“破坏”,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只能看不能动,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点辍。这样,严重缺乏可让幼儿参与的活动变化的内容与机会。
其三、一成不变,轻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有些老师为省时省力,节约装饰开支,一学期甚至一年才搞一次环境布置,不管自己布置得是否有教育意义,是否失去时效性,也不管它是否已“黯然失色”,让它成为“永久的装饰”,还把这视为节约材料的好方法。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缺乏可变性,不能及时为幼儿传递一种新鲜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它失去原有的兴趣,对它“视而不见”。
那么,我们又怎么去发挥环境创设活动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与主题活动相适宜的环境氛围,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呢?我园对环境创设尤为重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环境创设比赛活动,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创设心得:
1 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科学化、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
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当家长接送幼儿时,幼儿会很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某某的,这是谁谁的……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这样创设的版面环境在无意中成为家园联系的桥梁。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以幼儿为主的版面时应以幼儿作品为主,教师创意为辅,教师的创意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丰富的环境对3~6岁的幼儿而言,是会说话的。孩子不仅受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与环境互动,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孩子们的作品布满墙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教室”的温馨和亲切!
2 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
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环境事物都会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如:春天来了,先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感知春天,再进行制作活动,幼儿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绘画、剪贴出相关的作品。“黑黝黝的小蝌蚪,带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后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来了的美丽图画。同样,夏季的粉荷盛开,绿树红花,秋季的硕果累累,黄叶飘飘,冬季的白雪皑皑,大地苍茫,都是环境布置的重点,这些突出的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作品让幼儿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的制作体验而记忆深刻。
3 让区域环境生活化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并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材料。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蕴含在区域、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科学区内收集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是抽象的,当自己亲手播种科学的时候,教师毋庸多说,幼儿就会收获良多。在图书区投放大量的科技图书,投放名人、伟人的图书、图片及资料照片。图文并茂,深深感染着幼儿。在角色区投放若干生活用品——酸奶瓶、卫生筷、果冻盒,易拉罐、小玩具……丰富认识社会的经验,实际交流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音乐区投放世界名曲,优美儿歌、vcd等,耳染目儒。在操作区投放各类纸张、彩笔、油画棒、铅笔、剪刀、胶水、广告色等,手脑并用。幼儿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完成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教师抓住机会引导被激发好奇心的幼儿,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探索,更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幼儿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学学做做,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目的。
当区域环境生活化时,孩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他们在交流中思想进步,在合作中动作迅速发展,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让环境动静交替
所谓环境动静交替,就是把版面布置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版面上已布置了春天来了的画面,再结合主题知识,引导幼儿学习种植“小豆豆发芽了”,教师每天带领幼儿观察记录豆豆的生长情况,豆豆发芽了,豆豆长叶了,豆豆长大了……在自然角让幼儿主动观察会变的小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长前腿,尾巴在长出前腿后还有没有等等。这样的环境动静交替,幼儿充分感知万物始于春,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在与环境,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产生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掌握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怎样思考、表达和主动建构经验,体验了探究过程
的乐趣与艰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全国特级幼儿教师应彩云在《孩子是天,我是云》一书中写道:“一个有启发性和支持性的丰富环境吸引着幼儿,激发着孩子的构思、想象和创造,使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显性教育和隐性表达的重要因素,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环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同时也展示着他们的点滴进步。环境虽小,却展示着智慧,滋润着心灵,探索者成长。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前体验着快乐,炫耀着成果,欣赏着自己的美满世界。
总之,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一种经过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让他们的眼睛在经过纯美色彩的无数次浸染之后,变得懂美爱美起来,让他们的双手在制作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变得灵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欣赏之后,变得纯净美好起来。我们应该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环境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篇3
二、教育环境的创设
1)游戏。游戏是婴幼儿了解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婴幼儿成长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做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学英语,在游戏中讲英语,纠正把游戏看作是年幼无知者的活动的错误认识,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探索游戏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掘游戏的潜力,由此才能更加有效的满足婴幼儿对于幼儿英语学习的需要。
2)教育方式。孩子在早期阶段树立自信和自尊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让孩子们在“非竞争性”环境下学习成长,孩子在早期阶段树立自信和自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快乐、丰富多样和令孩子们兴奋的课程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于英语,孩子们开始还很新奇,无论是从发音还是到英文字母,再到其单词表示的含义,孩子们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于是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认真的做好每一堂的教学引入,有了好的开始,才能顺利开展其教学过程。
3)教学设施。幼儿园的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合理的师生配比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首先,要有先进的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其次,还要有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及合理的学生与老师配比,这样幼儿在幼儿园时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先进的教学设施可以让幼儿对英语学习更容易理解和加深印象,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比如:幻灯片、音响等。能使幼儿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以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英语,讲英语。
三、英语口语对幼儿学习英语的作用
在幼儿英语的教学中,幼儿学习英语应以发展口语为主,书写为辅。重视听、说能力的发展,把重点放到活的语言材料上,帮助幼儿自然地进行口语交往。并且孩子在早期阶段树立自信和自尊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其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让孩子构建强健的体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同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在英语教育中是否要学习书面语言,要因地、因园、因人而异,慎重而行。而不是都要求一致,因为这样会让一些语言发展慢的幼儿,逐渐的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会让一些原本已经对英语有些兴趣,但只会听不会说的幼儿,止步不前。根据心理学家们对幼儿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后到八岁之间的经历和体验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应以幼儿为中心,而不是幼儿教师为中心,要让幼儿能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全程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到的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英语。这样幼儿不但可以提高听说的能力,也会自如的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幼儿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幼儿英语口语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从幼儿本身考虑,他们的发音机制尚未定型,有条件正确模仿人类各种语言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音机制就要定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容易有口音了。这样不但对幼儿英语口语没有帮助,反而会对以后的教学打下不良的语言基础。而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要足够扎实了,在对幼儿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中,幼儿英语教师,不但要能准确的读出英文单词和句子,而且也要逐字逐句的发音正确,无论是美式英语还是英式英语,都要发音准确,语音语调发挥到位。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经常纠正幼儿的发音,直到正确为止,这样不但可以让幼儿能准确的说出英文单词和句子,也为以后的幼儿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幼儿英语的口语,在教学中不但重要,而且是首当其冲的。
五、游戏环境对幼儿学习英语的作用
篇4
如何创造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一、根据当下时代特色,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创设主题情境
时代不同,流行趋势不同,人们满眼看的、心里想的都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些元素。比如: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是植物大战僵尸、神庙逃亡、保卫萝卜等;吃的是必胜客、西餐、肯德基;穿的衣服是有关熊大熊二、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一些新生事物的;还有妈妈爸爸的网购、手机付费等。这些流行元素加上教师的巧妙设计就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主题墙。比如,利用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太阳花,把孩子们各种笑脸绽放在太阳花里,设计出出彩的主题墙,看着一张张可爱阳光的笑脸,谁的心中都是暖暖的、充满希望的。孩子们还可以根据照片墙加快了解、互相熟悉、增进感情。再如:神庙逃亡和走迷宫相结合设计主题墙,既吸引了幼儿眼球又能提供幼儿参与的机会,其中幼儿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障碍物。
二、时时处处考虑环境与幼儿的自身发展的关系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尊重他们。环境的创造从高度、色彩、形象、内容等方面处处为幼儿着想,将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放在首位。如墙饰的高度是否符合幼儿的视线,色彩是否鲜艳、漂亮、为幼儿所喜欢,形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玩具材料是否有可操作性,图片、作品是否放置合理等,这些都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三、根据幼儿年龄段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及区域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创设环境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及班级的实际情况。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步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常常出现焦虑、紧张、恋家、想亲人等现象,教师可为他们创设“小乐园”,将孩子们的照片贴在花瓣中,增进孩子间的互相了解。再布置“快乐的幼儿园”一角,将过去所带大班的老师、幼儿的生活照布置好,帮助幼儿熟悉、了解幼儿园生活。另外,根据三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设计娃娃家、玩具区、积塑区和动手区,尽量使他们玩得开心,转移幼儿注意力,淡化孩子想家情节。
中班幼儿感官认知能力大大提高,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交往意识开始萌芽,互相结伴合作的意识开始形成。于是在小班环境创造的基础上,增设话吧、医院、美容厅、食品店等区域,不断充实区域。
大班幼儿求知欲、独立性、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想象力丰富,创造意识开始萌芽,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考虑区域的多样、材料的丰富,内容要趋向科学性、思维性、创造性的有机结合。比如:花儿对我笑、小实验、巧巧手、小问号、故事盒、我的舞台、小小发明家、棋类区、摩天大楼等系列角色游戏区。
四、区域的合理设计
1.挖掘空间潜力,利用室内外一切角落为幼儿设计区域,包括楼梯、走廊、屋顶、墙群等。
2.墙饰与区域、玩具与材料保持一致性,加深幼儿对区域的认识,使幼儿在各区域中专一地活动,互不干扰,且还能方便幼儿取放玩具,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3.区域的合理安排:一个理想的幼儿活动场所,应该是静区、动区、闹区区分开的,如较静的区域(图书、思维、美工区等)放一起;动的区域(建构、创作区等)放一起;闹区(娃娃家、商店等)系列角色放一起,有助于幼儿专注性的养成。
五、教师要科学地创造环境
1.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环境管理。
过去创造环境,只重视美观,处处以教师的意愿为主,没有幼儿参与的机会。如今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同教师一起创造环境,投放材料。如布置区域环境:一起种植、一起观察、一起记录,让幼儿在玩中思维、想象、创造。另外,每更换一个主题、每使用一种材料,都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并理解为什么这样做。
2.鼓励幼儿自制材料。
玩具材料有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而更多一部分则属于自制材料,这类材料有可变化和不定型等特点,能不断促进幼儿发展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注重与幼儿一起自制玩具。如用纸盒自制冰箱、彩电,利用废旧图书自制卡片及看图讲述图片,用瓶盖自制棋类、计算器,利用泡沫塑料自制蛋糕,用纸片自制拼图等。这样幼儿责任心明显增强,学会了关心集体。同时,幼儿对自制玩具均感兴趣,十分爱护,动手、动脑能力都得以提高,环境材料真正起到了教育效果。
3.材料的合理投放。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进度投放材料是十分有益的。
(1)分批投放: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近期教育目标投放,由易到难,每投放一种材料,都要教会幼儿玩法和规则。
(2)交替抽放:将一些玩具材料由易到难分类后交替投放,让孩子时常感到新鲜,保持幼儿对环境材料的兴趣。
(3)灵活投入:根据班上幼儿需求及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需要幼儿了解的可以进行环境创造与投放所需的材料。如现在幼儿有乱花钱不珍惜玩具的现象,教师可以灵活抽放相应材料进行教育。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解放孩子的时间、空间,使幼儿时时刻刻都在玩中接受教育。
篇5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的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专研并充分发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只是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分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和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应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二、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王池塘随意倾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相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式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假日或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颁布的相关环保法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校这些节日和相关法律。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功德常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时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式的需要。在中学生物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的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2006.
篇6
2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2.1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影响
虽然我国早已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观念,并开始实行,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广大的教师和家长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他们心中考试分数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许多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核任课教师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求他们能够考高分就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环保意识等素养根本不作要求。然而,大多数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根本不过问。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小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家长给的课业压力,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2 教育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得不够,所以在他们工作中环境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没有。然而,小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如果教师根本没有环境教育意识,小学生也根本形成不了环保意识。
其次,几乎所有小学的语文试卷题目中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环境的,并且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所教学的内容也是偏向试卷所呈现的重点。因此,如果学校的语文试卷不涉及环境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就不会去重视环境教育。
2.3 小学的语文教师关于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关于环境教育最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即让小学生在得到环境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但是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还是重理论轻实际地对环境教育进行教学,这样单一的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学习兴趣,从而就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方面的素养。
2.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题材很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题材大部分都是关于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环境保护类的题材很少,这就体现出教育人员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过程中,也不怎么重视环境教育。同时,就算是仅有的环保类的题材,教师也不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就是形式上的讲给小学生们听,而这样根本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针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环境教育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教育人员与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教育人员与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对于学生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才是重中之重,一个只会考试得高分的“考试机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和贡献的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的安全,并且在未来社会也会逐渐地淘汰“考试机器”,而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教育人员和家长的正确思想引导下,小学生的素养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为其茁壮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增强教育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
教师的教学作为学生得到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够有良好的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向学生不由自主的渗透,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对教师进行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是可以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培训大体上分为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就是教师在空余时间,去参加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班;职前培训就是教师在师范学校当学生时,积极地参加学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除了培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环境教育意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请教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3.3 加强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
环境教育注定是一个注重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所以要着手于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学以致用。实践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为小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学到的有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在小学生的意识中铭记,并在以后所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或处理问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了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后,应该主动的参见实践活动,[2]而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来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4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时,适当增加关于环保的题材
篇7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转贴于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篇8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3.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4.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表现之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时挖掘教材深层次内容,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人类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这个地球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高中的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形成社会意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时加强环境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行为,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9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环保宣传教育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环境的信息化是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在环保的宣传教育中也应加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民众宣传环保思想,加入环保行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创造出新的环保宣传教育方式,使人们形成建设美丽家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1 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发展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存在普遍的不足,对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涵以及意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政府的职能发挥上也主要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忽视,而社会GDP的不断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条件获得的。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有害化学品的泄露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同时我国有害化学品的公路、水路运输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多。在这类翻船、翻车造成化学物质污染环境的事故之中,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对于环境与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是一种损害。有害的化学物质排入外界环境中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后续破坏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三废”排出,这对我国的江河湖海等水体以及陆地的土壤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危害是当前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推到一个重要的社会位置。
2 环境信息化在环保宣传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环境信息化工作是环保管理的重点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服务于各级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可以实现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为实现环境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工业以及人口不断集中,因此环境的污染情况也逐渐加重。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寄出建设任务也在积极的开展中。所以,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地方的层面来看,环境管理工作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环境信息的管理是国家信息管理的重要基础性的工作,各个阶层环保管理单位承担着环保以及污染治理的任务,其中许多的环境管理工作是直接面向环境信息源的,城市中的环境信息系统是国家整体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国家以及各省环境系统的关键信息的来源渠道。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具体的工作类型,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很多的宏观、微观信息的支撑,比如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各类信息种类。
2.2 信息系统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信息系统开发的意义“数字环保”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实际的环保宣传与教育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需要跟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的开发新的现代化环保手段,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进行运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这样可以推动数据信息成为真正的环境管理工作的服务主体。另外,还要注重加强环保数据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环境保护对象的实际状况,使数据信息能够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增强其准确性,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效率。信息数据还具有共享功能,可以更好的进行部门信息之间的沟通。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中,环保信息以及相关环保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将会逐渐受到环境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今后的管理中需要将环保相关信息加入到计算机动态管理系统之中。
3 充分发挥环境信息技术的宣传作用
信息化的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整个社会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领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环境信息化的进步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扩展奠定了基础,能够对社会现有的设施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其环保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推广,可以迅速的建立起环保宣传教育的专门网站。网站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意义。此外,信息技术还具有多媒体传播能力,能够通过音频、图片等手段对环保知识进行推广宣传,便于人们对环保内涵意义的理解。
4 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的实际意义
环保宣传教育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包含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原有的宣传教育存在单一、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宣传的相关环保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人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对环境意识的形成也非常不利。而现代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改善原来的宣传教育的缺陷,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视频、图画等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环保内容的宣传推广,这些方式人们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可以有效的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效率,同时也能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实际成效。
5 结语
在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信息技术来与外界发生联系,因此,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该抓住这一交流特点,通过网络信息的各种渠道进行环保信息的,可以扩大环保宣传的范围,使更多的社会主流建设者加入到其中,强化环境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促进环保实业的有效进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步,使其@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21世纪与议程》指出:“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①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和优势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肩负着中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培养的神圣使命。
一、环境、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道德的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尽相同,概括地说,“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的道德良知,并由此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两大环境长久共存的一种伦理规范。环境道德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仁爱和社会公德纳入了统一的体系。它可提供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并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因而,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也是环境伦理的主体部分。高中阶段的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步入21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和法律的手段,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以往的哲学体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道德自律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二、当前高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及分析
经过学校和社会多年的教育与宣传,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延伸,环境道德的一些基本知识已被多数中学生所掌握,在环境道德观念上也多是呈现出积极的、正面的、负责任的态度。但由于年龄上的认知差别、城乡间的地域差别、以及不同级别学校之间的差别,造成不同的学生在环境道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内容把握不到位,亟待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加以补充和完善。自然环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的生存空间,个人的环境行为不单对个体本身产生影响,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的环境行为等同于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当前高中生在环境道德行为方面却让我们感觉到并不尽人意。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已成为过度消费的“主力军”。例如,有的为了追求时尚而过快过早地将尚能使用的物品废弃;有的因大吃大喝而营养过度;有的只为了生活便利就频繁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另外,一些中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了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尚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为污染项目大开“绿灯”,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还无法杜绝。尽管有些青少年也受过环境教育,但如此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们无法忽视。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理学科,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不是中考科目,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到学生、家长自初中起,就未对该学科予以重视,从环境保护出发、站在学生角度开设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地理课程就更无从谈起。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环境,这是高中生环境道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地理教学在高中生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我国课程设置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集中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比较大的学科,即地理、生物、化学,其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是地理学科。地理课程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课程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指导思想,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地理教育国际》中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它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的贡献是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②在《地理教育国际》这一国际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我国地理课程别注重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球意识,环境意识等方面,并被将它们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已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认可。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意义;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的优势。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
中央教科所的朱小蔓指出:“学校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是一个可能被隐没、被偏移,甚至容易被消解的目标和追求。现在各学科标准都设有明确体现上述三类目标的具体目标,但其中的道德含义尚远远未被挖掘和诠释清楚。”③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有明显优势的地理学科,应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因素,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提升环境道德素养。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其中8个模块均不同程度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只有“宇宙与地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两个选修模块未明显涉及。必修模块的“地理2”、“地理3”和选修模块6“环境保护”比较明显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方面内容,现将其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梳理如下: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所蕴藏的丰富环境道德教育素材为地理学科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保障。作为纲要性文件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了宏观描述和定位,起到了方向性和引领的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把环境道德教育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使地理学科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功能。
注释:
①UNESCO.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genda 21[R].Switzerland:Unesco,1992.
②国家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J].地理学报,1993,48(4):289,292.
③钟启泉,崔允娜,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6-447.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石纯,余国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7):81.
[3]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篇11
情境,是指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当人们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兴趣会被激发,求知的动力能够增强,认知水平及情感体验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因此,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但审视当下的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可以发现,虽营造了场景,渲染出氛围,但只停留于新鲜和热闹层面,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究其根源,是应用者对情境教学本质及其要素尚未真正把握,以至于流于形式,难生实效。笔者以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及体悟,略论情境教学必须体现的要义,以期求教同仁。
一、情境教学须以服务目标为起点
众所周知,阅读是中职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间接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加积累、接受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的。如果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实际上不存在;只有形式上的互动,却没有产生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活动只能称之为输入式教学。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还缺乏一定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推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但为了什么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甚得法。
笔者经过探索、反思,认为必须以务实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与归宿。所谓务实,就是以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指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预设的实际效果做整体设计。这其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其本质内涵就是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目标,以教师解决实现目标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遵循的法则。
笔者两次教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对教学情境有过不同设计,其原因是教学目标确立有异。
多年前,笔者将《项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小说欣赏方法,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思想。为此,笔者精心创设了动画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乐、图像和动画为一体,剪辑制作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玛蒂尔德在欢快乐声中翩翩起舞,尽显她的美貌与得意;第二段是:玛蒂尔德已显粗壮的身躯和苍老的面容,在陋巷中买菜,配上压抑哀怨的乐曲。两段视频在笔者解构了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后播放,并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看了视频后的感受。”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笔者再教《项链》时,对教学目标做了重新定位,即学习小说欣赏方法,对小说中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依然使用两段视频,但将后一段视频的乐曲重新配置,虽非舞曲,但不失激昂,第一段是:十年前,玛蒂尔德享受着美丽。第二段是:十年后,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是否失去了一切?几乎相同的视频,因乐曲配置不同,加上启迪思维问题的出现,营造了另一种氛围,学生也因此陷入了沉思,深层的思维激活了。在笔者的引领下,他们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已从以往标签式的结论,有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玛蒂尔德失去了假的项链,但坚守了正直的人格,令人钦佩。甚至有的学生还从玛蒂尔德为偿还债务辛勤劳作的描写中,看到作者莫泊桑的赞许之意。学生对小说的欣赏已从方法层面提升到运用的高度,对小说内涵也深入到本质的思考。思维的视野扩大了,思维的领域拓展了,思维的品质也提高了。
情境教学,要的是实效;实效,源于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教学须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教学中的阅读,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依据进行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式作家写作不同时代背景的内容,再以各类文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希望他们理解其中表达的题材及内容,还期望他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而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确是难事。其重要原因,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厚生活,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不重合,甚至相去甚远。增大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的重合面,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创设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是增加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度的有效路径,也正是情境教学实施的要义之一。
以笔者教授《药》创设的情境为例。
鲁迅小说《药》是公认的经典课文。作者以5千余字的篇幅反映了时期的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思考。题材壮阔宏大,又巧妙地以小说形式,通过华夏两家的遭遇体现。传统教法,是从小说欣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构,其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往往贴标签似的灌输给学生。由于写作时代距今已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结果是学生只达到了理解小说欣赏方法的层面,而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甚了了,即只知道文本“说什么”,却不知道文本“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阅读教学的目的远未达到。
笔者依据情境教学的要义,用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力使他们进入文本加以情境体验。上课伊始,笔者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吗?有的请举手。”平常的问题,因其普通,反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已被激发。第二个问题:“用口语交际中学到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讲述你看病的过程。”在两个同学发言之后,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你看病后的体验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短句写出。”于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有病痛苦、无病幸福,亲人关爱等都写出来了。笔者适时归纳:看病的过程,可以用时空转换明白表述,这是明线;看病得到的体验,属内心感受,是暗线。明暗线结合,看病的感受变得有意义了。可见,一件事的意义,单靠明线叙述,还不足以说明,暗线更为重要。于是转入第四个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有人在这一个字的题目后面分别加了‘?’‘!’‘……’3种标点符号,为什么?”待学生兴趣在更深层面激发后,笔者介绍了《药》的背景知识,再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归纳人物、情节,理解“药”的深刻涵义,以及梳理出明暗两条叙述线索。
如上所述,《药》的教学是以问题情境导入的,这一情境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并努力以问题使之与文本建立关联,再引领他们运用已有认知解读文本。在问题情境中,笔者始终与学生互动,带领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短短的数分钟,推动他们与文本对话,开始形成一定的意义建构,为之后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根据笔者教授之后的测试,《药》中的两个教学难点,即鲁迅对的思考,以及文本中明暗两条线索的安排及作用,学生基本掌握。
三、情境教学须以激活思维为目标
现阶段,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阅读量少是教科书“先天不足”带来的。一学期,一本文选性教科书共6个教学单元,教读课文一般安排为18篇。有限的阅读量未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创设有利条件及较大空间。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唯其如此,有限的阅读量才能因教学的高质量而发挥功用。
创设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文发挥“例题”功用,必须成为情境教学的目标。古人云,“水本无华,激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视教室里的学生为思维活跃的鲜活生命,一旦激发必然迸发思维活力。持此观念,情境教学的目标就清晰了。
以笔者教授杜甫的七律《蜀相》为例。
学习古代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古代诗文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文化积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义重大。现阶段,中职古代诗文教学存在“言”与“文”割裂的问题:或只传授文言基础知识,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状,犹如翻译外文;或按文学作品进行解构,人物、情节、写作技巧分析等,等同于现代文。以上问题,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视古代诗文学习为畏途。
笔者依据古代诗文教学的宗旨,针对以往教学中的问题,交互运用图画再现和问题设置两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打出一幅写意的风景图片,画面近景是高大的柏树,中景是间生绿草的石阶,远景是祠堂一角。下署画名《诸葛武侯祠》。
接着提出下列问题:从画面找出与课文《蜀相》对应的诗句,能否看出画面中还没有表现的诗句,如果你以《蜀相》为题作画,你准备怎么创作?口头表述,与大家交流。
篇12
创设有效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预防和干预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的。相当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本身已无多大兴趣可言,因而要全神贯注地上好每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也会有个别学生表现不佳。教师必须合理运用既成的制度或有效的方法对其加以预防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更要分析各种不同行为的动机,惟其如此,才能公正、合理地处理好各种行为,从而保证课堂的整体效果。二是创造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能呈现有趣的、组织良好的课堂内容,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诱因,并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已有水平,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教学目标,还要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还要对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并激励他们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谐、愉悦、具有开放性的有效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的方法
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需要细致观察、言行得当。语文课堂教学要实行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语言提示与非语言暗示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和制止个体行为。
一个班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是良好的,只是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自己的行为失控,进而影响其它同学正常学习。所以教师有必要运用各种方式干预和制止这些个体行为的发生,既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又能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用语言提示是直接的干预方式,通常用于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既不公开指责伤害学生自尊,又保证了教学环节的流畅性。
非语言暗示是间接干预和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通常是教师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提示,由于其既保留了学生的自尊,又渗透了教师的关爱,所以形式更巧妙,结果更有效。其优点是不需要打断课堂教学的进程,就能让学生从短暂而不严重的不良行为中走出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通过新奇的教学设计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都具备学习的动机,只是不一致而已,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有趣而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去思考哪些同学会犯什么错误、我要怎样应付他们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参与式教学。
篇13
引 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街景、广场设计、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公共设施、室内设计、装饰装修等,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设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同时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由于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大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我们的学生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关注市场的真正需求,这时候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企业则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养新人和等待新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岗位这个目的,而进行实践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把专业实践引入课堂,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场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讲授 与实践结合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但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考虑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又紧密与设计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通过实地案例调研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并积极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并且生动直接解决理论知识学习的衔接盲点。如《造园学景园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另外,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平日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如:空间感(图纸上只能表明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设计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材质对比、地域文化特色和设计理念的表达等内容。
(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
任何创新的意识的确立都是在科学的思考之后出现的,所以市场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以及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科学的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市场调查做的不深入,资料分析也不可能深入,其设计项目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准确。更重要的是,调研可以使学生养成独自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期亦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观察力、胆量、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三)确立课题、展开设计
当前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采用虚拟的课题进行练习的情况,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对于项目设计的过程必须全面了解,如室内设计师要从项目的招标、投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施工配合和监理等都要设计,甚至到一块玻璃的成本都应了解。而课堂上的设想题目,没有实际设计项目来得真实,没能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所以确立设计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实题实做”,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中,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依据现阶段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
在设计开始的阶段,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画草图,多做模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其他同学看到了别人的错误时,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模拟现实中设计工作的某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更多地刺激交流的发生,增强教学互动性。
(四)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必定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现代科学、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音乐等等。当前,各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了传统的多种专业知识,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经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一步,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师的新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是一个院系的核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否有设计实践教学能力,是否能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展开,起着关键在作用。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要不断跟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对于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实践指导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欣赏老师实践示范的同时把自己容入其中,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