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的认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工程的认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工程的认知

篇1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来自管理,而确保源头连续不断的机制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在服务行业普遍推行精细管理的今天,必须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作为物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尚在不断完善中;另外一方面,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展策略和人力资本管理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的人的脑力和体力。人力资源是其他各种资源转化、管理、传递的组织资源,是具有能动性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组织各种资源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拥有的职工队伍的总称。人力资源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即必须具备能提供现在和未来服务并能带来效益的本领和才能;而要取得这种资源,还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因此,存在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能力与所投资的费用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的效益如何达到最大限度发挥的问题;亦即需要对人力资源测评,做出价值评价。本文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人的能力与成本进行测定和比较,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估。

一、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人力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经济贡献或服务潜力。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价值是在商品上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人力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含义更侧重于作为组织主要资源的个人或群体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未来服务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价值是指内在地蕴涵于人体内的劳动能力,外在地表现为一个人劳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

企业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即盈利性是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生产出产品或提供劳务,也能够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为企业服务人员的体力和脑力价值的总和。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取得被评估人力资源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投资入股,投资入股是指人力资源所有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使用权作为资本投入企业,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2)引进人才,在对具体人员提出任职要求的同时,也往往明确其工资、奖金等薪酬待遇,以利于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双向选择;(3)实施薪酬规划,薪酬规划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设计的一系列工资制度或计划;(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工作的数量、质量、工作能力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员工与其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5)其他目的,如企业兼并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价值工程模型

价值工程的中的“价值”是指人的能力与成本的相对关系,作为一种评价人力资源的尺度,用价值指数(公式1)来定量化比较。

1. 能力系数的计算

人的能力,一般来讲可分为学识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处理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来讲,其能力表现侧重不同。行政机关强调处理公务能力;技术密集单位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在管理部门其组织能力则必不可少。因此,可分步进行分析。

(1)首先可根据本单位工作特点,分别设计出能力项目(能力构成要素),并依各个能力项目在整体中重要程度按比例确定能力重要系数,且系数总和等于1。

(2)对所设计的能力项目还可以分别进行层次分解。如“协调能力”一项,还可分为平级之间的“横向协调”与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协调”等方面。“横向协调”可分为:本部门内的协调、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关联的外单位之间的协调。

(3)对受测者的实际能力分项目分层次予以测评。先按标准对其各项能力打分;再将各项分值与相对应的各项能力重要系数相乘,计算出受测者的各项能力评价的得分值。

(4)被测评人员综合能力系数等于该人员的得分除以全部人员的总得分值。

2. 成本系数的计算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通过对其付出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系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耗费;重置成本系指目前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耗费。人力资源的成本按其要素与用途可分为以下五类:

(1)招募成本。为吸引可能未来人员而开展招募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广告费、差旅费、招待费、招募资料费等。

(2)选拔成本。在选拔时工资、咨询费及在洽谈、测试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

(3)安置成本。为入聘人员提供的调动费、差旅费、安置费等。

(4)开发成本。使人员达到某项职级以取得预期的业务水平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定向成本(新吸收人员在熟悉工作期间的工资及教授人员的工资、资料费等)、脱产培训成本(学杂费、受训者的工资和差旅费等)和在职培训成本(函授或夜校的学费等)。

(5)应负成本。是指由于从见习人员那里得到的业绩少于从有经验的人员那里得到的预期业绩而导致的损益,属于机会成本损失。

在人力资源成本中,如工资等属直接成本;如广告费等属分摊的间接成本。上述五项成本,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三、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实例

1.能力系数

以某部门测评业务员为例,能力测评得分的“打分值”一栏所定分数在0-10内取值打分,每项能力要素最高为10分(其所属层次分解分项的分数之和的最大值为10分)。按照这种方法得到每个成员的能力系数分别为0.120、0.106、0.195、0.186、0.214和0.179。

2. 成本系数

所有人员的投资费用明细如表1所示。在表1中,能分清记入对象的,如工资等可直接记入某个人员成本核算项目内;而广告费等间接费用按一定标准比例分配列入有关成本核算项目,从而可计算出每个被测评人员所耗费的成本。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得到每个成员的成本系数为0.102、0.138、0.242、0.194、0.146和0.177。

3. 价值指数

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所有人员的价值指数分别为1.176、0.768、0.806、0.959、1.466和1.011。由计算得到的价值指数,可以择优选用人员。例中的人员E和人员A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优先考虑。运用价值分析,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中可提供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方案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如决定人员是否聘用;为达到单位的预期目标,对人员采用何种培训方案;人员职级的安排与升降等;有利于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也有利于将人事管理职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效益更有效地服务。

四、结束语

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出发, 对人的能力与成本进行测定和比较,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估。基于价值工程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能更客观地将人事管理职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优化。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篇2

Key words: infrastructure;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cognition;cooperate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15-03

0 引言

2016年6月下旬,世界银行马鞍山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检查与督导团访问马鞍山市,要求在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的准备工作中引入公众参与活动,并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培训。世行专家要求,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要向居民相关信息,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参考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改进和完善项目准备工作。

公众参与活动围绕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展开,预期达到的目标有:①在项目准备和设计阶段,向项目涉及的各利益相关群体项目建设信息;以灵活而多样的方式,征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向山镇居民对社区目前的环境状况(特别是洪涝和生活污水问题)的感受,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提出初步意见和建议。②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提供给项目业主单位和设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优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并将各种优化措施向社会公众公开反馈,通过持续的公众参与和信息交流沟通实现项目准备和设计的最优化。③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之中,通过参与式的公众参与,动态收集项目实施阶段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抱怨、意见和建议,发现潜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以往的调研多由政府部门协助发放调查问卷,统一回收,不仅结果不够真实可能覆盖面也不具有代表性。本次调研更多的是以闲聊的方式,对居住户进行采访,以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到居居民生活环境上的困扰从而得出更多真实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想法。

1 工程简介

慈湖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区最长的长江支流,由南向北穿越整个城区东部。慈湖河上游区域是马鞍山市重要的矿区,长期以来,上游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近几年,慈湖河沿河两岸不断建设开发,局部水系空间被居民建筑侵占(特别是支流水系),部分水系断面过窄,影响水系排水能力。干流下游部分堤防达不到防洪要求,两岸的排涝泵站与自排涵闸修建年代较久远,设施老化,抽排能力过小,不满足两岸的排涝要求;河岸部分为直立挡墙,房屋建于挡墙上,两岸垃圾挂岸,整体视觉效果较差。

为此,马鞍山市政府适时提出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印发了《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马政[2008]48号文)。方案提出“化工企业整治工程、采选矿企业整治工程、酸性渗出水治理工程、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工程、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建设。其中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是马鞍山市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利用世行贷款完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认知与意愿调研

2.1 调研目的及问卷设计

2.1.1 调研目的

为准确把握当地城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和对向山镇雨污分流工程的了解程度,完善雨污水管网建设方案,本次调研对向山镇四大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等手段把当地居民对工程项目的了解度、配合意愿及其他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2.1.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全面收集了被调查家庭户成员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人口状况、对生活现状的评价及对安置工作的期望、项目影响与期望等七个方面。前六个方面主要反映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最后一部分主要反映居民对项目的看法及参与意愿。

2.2 调研过程描述及样本分析

2.2.1 调研过程描述

三峡大学非自愿移民研究中心受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公众参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本次调查进行于2016年7月底到8月上旬,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镇的四大社区展开。主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和随机式问答相结合的方式,所有调查均为被调查者纯主观作答,力求获得被调查者真实的意愿、反映出最真实的情况。在四大社区走访中,一方面借助社区居委会场地,随机召集10名左右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众参加座谈会;另一方面对路上行人和店铺商户进行采访,让当地群众表达所居住地区存在的各类生活环境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做好录音和记录的同时填写完成调查问卷。

2.2.2 样本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以访谈为主,花了较多时间在与群众交流上,所以只回收了38份完整的有效样本,其他信息都是通过采访时的记录来进行补充。其中西山社区、北山社区、平山社区、石山社区各有样本10份、5份、4份、19份,各占样本总比例的26%,13%,10%,和51%。问卷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31-59岁(占50%),文化程度主要为初高中的居民群体,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5%,将问卷信息录入电脑后用SPSS19.0分析相关数据,得出部分结论如下。

2.3 调研结论

2.3.1 群众环保意识强烈却缺乏深层理解

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在选择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时,见表1,绝大多数群众都认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包括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点首先反映出环保问题在当地群众心中是有地位的,对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进一步采访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内涝现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垃圾桶太少,因为乱扔垃圾堵死河流下水道使排水不畅;环卫工人素质低,投机取巧扫垃圾,堵塞下水道等表面现象,他们反映出来的解决措施也基本上是针对这些方面的,极少群众知道或者想到管网的建设问题。

2.3.2 对工程项目的了解途径少、认知度小

调查发现,如表2和表3所示,52.6%的居民表示并不知道当地准备开展地下雨污管道和河道治理工程,在知道的居民中也基本都是通过各级政府或者干部通知的渠道了解。而了解状况较好的西山社区也是因为在发放问卷调查之前临时召开过会议进行了宣传,然而询问起对雨污分流具体作用、实施意义、工程内容、实际效果等问题时也表示并不清楚。对雨污分流工程的认知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这表明相关部门宣传普及不够,没有宣传或者采用的方式不合理,同时也说明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2.3.3 盲目相信政府、缺乏自我表达和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很多群众并不知道当地的雨污管网建设项目,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勾选出了该工程有很多诸如水质改善、空气净化、居住条件改善等好处见图1,并且高达89.5%的人表示愿意配合政府实施工程。询问其原因时,答案则纷纷表示:“政府做的肯定是好的,不会害我们。”或者“不配合也没办法啊,必须配合啊”这样的结果反映出群众一方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并没有过多的了解盲目选择相信政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少或者表达了也没有受到重视而感到不起作用。

雨污分流不仅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问题之一,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应该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并且也应该采纳民众建议来完善工程项目,然而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发现,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际施工方面,真正受到群众影响的地方少之又少。

3 主要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是为了不断提高或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既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需要以平衡好各种具体的社会需求、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这次雨污分流工程的准备过程中,通过一些采访和调查结果发现了诸多问题。对此,为了将重大建设工程更加深入群众,应在充分反映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综合性的基础上,考虑其诉求之后再做改进和完善。

3.1 扩大宣传,增加项目认知度

城镇居民尽管对生活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知之甚少,很多百姓并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含义和内容,政府建设工程着重关注理论意义,停留在制度层面,与百姓生活脱节,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第一步,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宣传,把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做普及,采取诸如政府/干部发放通知、报纸/电视宣传、安放工程公示牌等多种方法,首先要让群众了解项目才有可能给出意见和建议。

3.2 重视民意,扩大群众发言渠道

一些有想法有问题的群众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表达的愿望,有的可能提出了建议却没有受到重视也失去了表达的热情。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增加群众的发言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信箱、增设项目接待室等方式,将有价值的内容做合理采纳。

3.3 开展教育,鼓励群众勇于表达

很多群众不敢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不知道有民意表达的权力,认为政府权力很大,存在偏见。既然本身知识不足,就更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教育和引导,让群众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权力。同时群众自身也应该多多关注相关内容,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勇于表达。

4 结语

通过对向山镇四大社区各居民的实地走访调查,获得了社区居民的真实表达和意愿。根据调研结果,对工程项目的群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策层面的加强宣传教育、政府方面的扩大发言渠道到居民层面的增加主人翁意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群众的方法。一方面为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的完善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群众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中,公众参与应该贯穿始终,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公众科学、合理、有效、自主地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是让城市建设工程更全面的反映民声、更加联系群众的关键。

文章的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分析,调查内容涉及面广泛,设计问题经过充分论证,资料真实,其结果基本能反映向山镇居民社区参与的实情,分析的结果基本能符合社区居民参与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调查时成功回收的问卷数量较少,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分析不够全面,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孙海兵.耕地外部效应的认知与意愿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10(2):24-26.

[2]刘雪桐,于涛.城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决策与实施机制―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为例[J].规划师2016(4):50-54.

篇3

物流管理体系建立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信息化、流程化建设为依托的企业计量管理,在企业整体物流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计量管理要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从单纯的管设备、管数据提升到物流管理体系建设上来。基于无人值守远程计量的物流管理体系建立能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共享、计量工作效率,减少计量成本、计量异议,并加强公司效能监察。

1 首钢京唐无人值守远程计量实施背景

首钢京唐公司物流计量作为公司对外计量窗口,承担公司全部了物资进、出厂、厂际物资计量工作,一年大宗原燃料进厂等物资达3600多万吨,共有大型衡器64台、计量员53人,进出厂物流庞大,计量物资种类和数量繁多,传统计量方式下人工操作任务和强度较大,出错率高,效率低下,为了消除人为因素造成计量异议和计量损失,解决衡器设备多和计量员极少的矛盾,优化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首钢京唐无人值守远程计量创新点

首钢京唐无人远程计量值守项目通过语音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红外定位系统、车辆控制系统、计重自动提示系统、票据自动打印等子系统的高度集成,真正实现汽车衡、轨道衡、成品秤、皮带秤等无人值守远程计量。

(1)无人值守,远程监控。从办证中心开始,控制车辆进厂,创建计量申请单,通过网络集成、视频监控、语音对讲、RFID等技术,计量中心与各个衡器设备实时信息交互,实现汽车衡、轨道衡、皮带秤、成品秤、水尺的远程值守计量;无须计量员操作;汽车衡现场设备自动模式下无须人工操作;汽车衡和轨道衡通过RFID技术实现车号自动识别。(2)流程控制,实现闭环。通过收货确认,汽运业务在汽车卸料前,通过各作业部库存管理人员对物料、库存地、车号等信息确认后,才允许汽车回皮,通过汽车从进厂、办证、计量、收货确认、卸料、回皮、计量、出厂等每个流程层层把关,达到物流闭环管理,实现汽运业务流程化管理,突破了钢铁企业汽运业务管理乱、难的问题。(3)计量中心智能排岗系统。智能排岗系统采用轮岗抽签的原则,在计量员上岗之前在系统内进行自动排序上岗,每次上岗时随机分配到给每个计量员具体衡器和计量业务,并且对已经抽签计量员的用户名与各个衡器的计量站名称进行绑定,实现计量员上岗前都不能确定自己具体负责的计量业务,这样就减少传统计量模式的弊端,从而有效防止计量舞弊行为的发生。(4)信息可查询,过程可追溯。采用Applet实现在客户端控制截图上传,通过独立的weblogic应用,实现截图显示;在计量过程中,同一车号上次计量的车辆截图和皮重信息自动显示在计量界面上与本次对比,便于计量员发现问题,并记录问题信息;计量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查询录像记录,重现计量过程,实现计量数据和事件可追溯性。(5)数据深度挖掘功能。每月进行数据分析比对,查找问题,挖掘数据深层原因,改进计量业务流程或衡器设备,系统强有力的支持能快速准确得到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分析、预判、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为公司领导决策层提供实时、有效、准确的计量数据。(6)多平台信息交互功能。无人值守远程计量管理体系为公司信息化提供了基础物流数据,通过与公司信息化ERP四级、铁前、钢后MES三级系统、质检LIMS系统、各部门二级系统和衡器设备等软硬件数据交互,各系统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各系统跨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实时、准确是物流管理体系应用的基础条件。

3 首钢京唐无人值守远程计量主要功能构成

篇4

理论综述

国内学者就如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了广泛研究。刘宛晨等(2010)通过对比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产品需求上的差异,建议以居民需求为依据,确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庞力(2010)重点研究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并对此提出了四项措施: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财政制度,创新供给体制。赵强社(2012)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国内现状、国内外的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体制创新的三点建议:“三化同步”、公共财政制度和“三配套”制度。周庆元等(2013)梳理基本公共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创建问责机制是贯彻落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综上可见,学者主要从供给主体、财政支持、体制创新、法律保护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但是较少关注到在构建均等的公共服务过程中人的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引入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理论,进而阐述了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支持。

人口双向流动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

(一)人口双向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有目共睹,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呈现出膨胀的趋势。特大城市以其丰富、完善的公共服务,自动吸收人口,农村人口大量进城。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环境、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越发尖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丰富资源闲置,人才匮乏,发展乏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特大城市进行有机疏散。国际上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建设卫星城市,发展小城镇,形成对老城市、大城市人口的反磁力作用,引导人口按照大城市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到小城市,小城市到小城镇,最后到农村这一路线有机疏散,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规模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城镇化建设,均衡城乡发展。而由于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因此人口的双向流动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主要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推动城市建设;同时,城市的资本进入农村寻找投资机会,带动农村发展。

(二)人口双向流动需要完善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保障

1.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促进人才扎根农村的有机土壤。传统的农业生产路径已难以跟进时代的步伐。卢江勇等(2008)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应该走集约化生产、商业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工业化。发展商业化农业,需要财政的保障,更需要人才的支持。城市的人力资本较为密集,很多优秀管理人才因为城市管理岗位的稀缺,难以找到与其能力匹配的岗位,而只能从事一些低于其人力资本的初级工作。如果将城市的科技、管理领域的人才引入农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改进。而将优秀人才引入农村工作的前提,是跟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满足人才的自我补给。

一直以来,由于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存在,导致人口的流动都是以从农村到城市为主。要实现人口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均衡城乡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利用政策引导,推进人口双向流动,加速农村发展,促成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2.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村生命力的鲜活养料。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技能、高效率的职业要求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不匹配现象日渐凸显。一方面,在现代工业部门,农民群体大量充当了生产一线的排头兵,然而,由于农民群体缺乏知识技能,边际生产力有限,创造的剩余价值逐渐减少,因此造成缺乏技能和专长的中青年在城市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转型与升级对从业人员综合技能提出较高要求,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难以找到与岗位匹配的合格员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根本上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唯有充分挖掘农村劳动力后备军的人力资本潜力,才能提升我国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

为此,首先应确保农村学生和城市里的学生能够平等的接受同等质量的基础教育,改变基础教育上城乡之间的二元发展。其次,结合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特点,有区别的对待高等教育,实现两类高考,从而引导就业,更大限度的释放人才红利。此外,在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改善他们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质量和权力,解决他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更好的释放他们的生产力。

人才双向流动中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导致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由边际收益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向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从而不会出现新古典意义上的要素报酬均等化。这主要由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政府激励机制所致。

(一)户籍制度固化了人口流动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城市中心战略,农村长期通过工农业生产剪刀差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农产品来保障城市工业的发展,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匮乏,致使城乡人口素质差距拉大,形成经济贫困和人口素质低下的恶性循环。城乡户口的藩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进城务工农民因户籍原因只能从事脏、苦、累且工资收入较低的工作,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远离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客观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和尺度,也是校正和指引政府绩效的“罗盘”。这里的问题是,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完全符合我国区域非均衡化、城乡非均衡化和社会群体非均衡化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社会公平的程度等没能通过恰当的指标及其权重分配体现在绩效评价当中。虽然有些地方政府设计过涉及年度经济指标完成、履行职责、廉政建设、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但是,这些直接反映经济增长的绩效指标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如果再作为评判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已经不合时宜。况且,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没有分配恰当的指标权重,导致指标在运用中出现了扭曲和变形,进而影响到政府绩效的客观评价和“罗盘式”调整与改进。

上述因素表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各种根深蒂固的体制性压力和困难。要解决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正视现实,理性考虑,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努力探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政策建议

(一)关于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建议

第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工作。鉴于农村地方财力水平不高的现状,中央财政应适度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教育倾斜,缩小城乡学校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

第二,建立城乡师资流动制度。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的不同,优质的教师资源更倾向于向城市等办学条件优越的学校流动,这样就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因此,在学校之间硬件设施标准化后,要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制度,并对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任教期内的老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避免师资资源集中引起的择校现象。

第三,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改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培训方式,完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招生体系,寻求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分配,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地位。另外,在基础教育均等化的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以及在推动教育改革过程中,城乡教育同步改革的问题。

(二)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的建议

第一,剥离户籍福利功能,还原户籍登记功能。户籍制度与福利制度相挂钩是目前户籍制度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社会福利的渐进式剥离。大力推进对包括就业市场、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福利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淡化户口的福利色彩,消除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并通过实现城乡居民之间统一的、无差异的制度安排,使户籍的本原功能得以回归。

第二,增加农民社会福利,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和均等化。不断提高农村的供给能力,提高农村中这类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农民提供不断提高并能够与城市逐步相匹配的社会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城乡均等化,从而减少城乡福利落差,并在此过程中推进户籍改革。

(三)关于统筹城乡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议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基层财政密切相关,必须通过完善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制度,增强基层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一,重新分配财力和事权,精简财政分级,提高财政的行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财政分级一般为五级,财政层级过于繁多,往往会降低财政的行政效率。其简化的思路具体如下:应该取消地市级财政和乡镇财政,而进一步加强县级财政和省级财政。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农民已经不需要缴纳各类税费。因此,镇政府的财权也在大量减少,故也就具备了撤销镇政府的条件。与此同时,地市级政府的事权也慢慢和县级政府的事权趋于一致。因此,也应该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改为现在的平级关系。应该加强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的财政,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层级,又维护了政府体系的有效运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二,给予地方政府适当举债权,提高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目前法律规定只有中央政府才具有发行债券筹集收入的权利,但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事权与财权,相应地,地方政府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本级政府收入来源和结构的权利。因此,可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举债权,这也是提高地方政府筹资能力进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长远之策。

参考文献:

1.刘宛晨,谌君,何妍.城乡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比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0,24(6)

2.庞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赵强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篇5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篇6

1 现阶段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校物流工程专业,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都涉及实验教学环节,比如《物流设施设备》、《机电传动与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但受实验设备的限制,传统实验内容缺乏典型的设计,内容相对零散,连续性和逻辑性不足,没有形成基于问题或实践的整体导向。

1 .2 实验考核制度问题

目前,物流专业实验课程中实验设备较为单一,多为仿真软件和设备模型,因此,实验中无法充分考核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很多课程依然采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而单凭一纸报告书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1 .3 学生积极性问题此前,由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零散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验过程不重要,实验结束后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因此,每次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实验流程,对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了解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对实验过程总是敷衍了事。

2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简介

为满足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2019 年斥巨资建立了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主要包含四大块,如图1 所示,分别是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智慧物流模块、运输与配送模块、工业物联网平台。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的主要设备有立体货架、高速轻型堆垛机、出入库分拣滚筒输送链、出入货台、动态称重机,三维测体积设备,条码阅读器,电子拣货系统,机器人码垛系统。智慧物流模块的主要设备有RFID阅读器、RFID写卡器、电子标签、手持终端和条形码打印机。运输与配送模块设备主要有激光导引移载式AGV小车、激光导引顶升货架式AGV。工业物联网平台包括了6 个独立的展板,分别是图像识别处理板块、电机及驱动系统板块、安全防护系统板块、光电传感器板块、AGV模拟控制板块、测距传感器板块。不仅如此,实验室还配套其他物流设备,如动液压搬运车、码垛机器人、托盘等等;此外,与该物流设备配套的软件资源主要有智能仓储管理及监控软件、堆垛机控制系统软件、移载式AGV控制系统软件、顶升货架式AGV控制系统软件。图1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

3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计

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以培养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实验考核体系构建三方面出发,对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3 .1 基于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开设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AGV导航与控制、PLC控制、码垛机控制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认知性实验、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如图2 所示。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有效支撑学校物流类课程《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仓储设备选型与设计》、《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及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① 认知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流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针对《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物流设施设备》课程研究设计相关实验。② 基础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如《电工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相应的电路基础,设计基础和软件基础。因此,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可以掌握物流工程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熟悉物流装备实际操作流程。③ 应用综合性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其涉及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主要由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实验中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完成设施设备的选择、作业单元的设计、物流系统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物流系统运行中对所遇故障的诊断、处理及维护的能力。④ 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探究并独立完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该类实验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或是进一步的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3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实验内容的设计,对原有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实施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掌握的实验技能去独立思考、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认知性实验和基础性实验,这两类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通过这两类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涉及的前沿物流设施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由教师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提出相对应的设计要求,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对于创新研究类实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可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设备的型号参数,拟定实验题目以及该实验中可研究的内容,其中实验内容注重与最前沿的物流技术相结合,学生需要完成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独立研究实验方案等工作,并最终完成实验。在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期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自主调试研究实验设备,验证分析实验方法。

3 .3 实验考核体系构建

篇7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篇8

1 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认知实训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实训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物流,全面的了解整个物流行业,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和今后的就业意向。而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就是这一实训的平台,实训基地能否有效使用是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2 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物流认知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使用效果都不好。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忽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校内的物流认知实训基地,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一直得不到重视,甚至部分院校根本就不开展校外的物流认知实训。而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应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是当今大学生不能很好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校内的认知实训,只能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各种设施设备,很多院校能看的还只是各种设施设备的模型,因此,学生对物流的认知是不全面的。所以,忽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一大问题。

(2)花费重金购买设施设备,使用效果却不好。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个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也愈加重视,因此,部分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财力构建物流实训基地。其中,尤以购置各种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为主。以一套仓储管理设施设备为例,少则投入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些设施设备虽然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但如果缺乏实际项目的操作,实训的效果就只能流于表面难以提升。同时,有些院校购置的设施设备又过于现代化,这与当今社会的物流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是不一致的,一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将不能真正去操作,甚至会造成失落感。

(3)各个院校各自为营,缺乏共享。当前,各个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均建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各个院校之间的交流很少,缺乏资源的共享。部分资金欠缺的院校未能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其他院校的帮助,而部分建有良好实训基地的院校也未能将自己的资源与其他院校共享。因此,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4)校外实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当前,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认知实训时开设了校外实训,但大部分实训均以参观为主。这种实训方式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物流,了解物流行业,因此,效果欠佳。

3 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有效性。首先,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确保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是衡量该基地建设是否合理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确保有效性。

(2)经济性。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应该注意经济性。总体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建设经费还是有限的,本着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应该考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情况。

(3)全面性。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应该考虑全面性,因为物流认知实训课程强调的是对物流的全面认识以及对整个物流行业的了解,因此不能片面地从物流的某个方面去认知。所以,全面性也是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之一。

4 高职院校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在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今后,高职院校的物流认知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更注重校内校外一起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4.1 校内认知实训基地建设

(1)各个院校资源共享。

各个院校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很多,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由部分聚居的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可请专人管理,各个院校均可使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参与的院校投入较少的财力,却能使用较好的实训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各个院校的经费压力,也可以使各个院校的物流认知实训得到专业化的指导。当然,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必须要有一个院校牵头,同时组建专业的实训基地管理团队更是一大难题。因此,这种方式可行性相对较低。

第二种方式是某一高职院校投入财力物力建设规范的认知实训基地,并培养专业的实训指导人员,同时对外开放。其他院校可以通过签约、预定等方式有偿使用该院校的实训基地。这种方式可以使大部分院校将资金转入其他项目的建设,还可以得到专业化的实训指导。而拥有实训基地的院校不仅可以为本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更能使教学资源社会化,也是一条创收之道。这种方式存在的难题是建设基地的院校开始需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并需培养一批专业实训指导人员,并且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但相对可行性还是较强的。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其实,对于很多资金实力不够,又地处偏远的高职院校来说,物流认知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就地取材,以学校作为资源。例如学校的食堂、超市、收发室等都是很好的认知实训基地。

以食堂为例,可以让学生深入食堂调研了解食堂物品的物流渠道。从食堂所需物资的采购,到入库验收,再到食堂物品的储存和流通加工,以及剩余物品的处理等环节的了解,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深刻体会物流的运输、仓储以及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专业知识。

再以学校超市为例,从对超市的运营了解,学生可以学到的知识有超市物品的储存、货架的管理、货物的出入库管理以及POS系统的运用等各方面的知识。

又如学校的收发室,它是高职院校学生网购货物的接收点,每天均有成千上万的物品从这里到达学生的手中。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背后的物流平台也将是今后物流行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调研,了解网购货物的物流渠道,这也是对我国快递行业的一个认知。

因此,各个高校在花大力气从外面购买物流实训基地所需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使学生得以对物流的全面认知。

4.2 校外认知实训基地建设(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

(1)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实训来说,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是首选。通过对企业的观察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真正的物流运作流程,并且通过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物流的认知更加系统全面。在对企业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校授课老师相比,企业一线员工的工作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视野和观点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为先。

当然,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也应具体考虑企业的情况,如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尽量争取选取多种类型的相关企业。同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尽量不要选择距离过远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下面以浙江省为例,说明浙江省高职院校可选的实训企业。

首先,考虑大部分在浙江省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今后的就业意向以省内为主,因此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也以浙江省为界。浙江省在全国来说也算是物流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其中杭州、宁波、义乌、温州等地的物流发展更是快速,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部分地区,也可以到各个地方全面了解。具体来说,杭州的配送中心较为发达,因此可以选取部分企业作为配送知识点的主要实训地,例如杭州萧山的传化物流基地、杭州下沙的世界联华超市配送中心以及苏宁电器配送中心等;宁波的港口物流在浙江省最为发达,因此可以选择部分有自建码头的企业前往参观学习,例如宁波北仑火电厂就作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厂,其厂内物流和码头物流均是学生认知物流的好地方;同时,宁波的国际货运行业也是最为发达,因此选取部分规模较大的国际货运公司前往参观学习也是较好的方式之一。

要注意的是,在选取实训企业的时候,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是一大难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量争取企业的支持,力求从双赢的角度出发争取企业的合作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可用的社会资源。

(2)充分利用可用的社会资源。

对于物流认知实训来说,可用的社会资源还是比较广泛的。同样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例如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聚集地,其中大部分商品销往国外,学生可以通过对义乌国际商贸城众多商家的调研访问,了解这些商品的物流渠道,从而掌握国际物流的专业知识;又如宁波是国际货运企业最多的地方,而国际货运行业也将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今后主要的一个就业方向之一,因此,可以让学生走访各个国际货运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运作流程,从而使学生掌握国际货运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各个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本地的情况,对本地有特色的企业或产品进行物流情况的调研学习。例如台州地区的海产品物流、丽水地区的农产品物流等。

总之,物流认知实训的基地建设不应局限在校内,也不应局限在企业内,应该从多方位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锋,王莉.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2).

[2]沐林英,朱鼎勋.高职教育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3).

[3]陈萌茁.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0,(01).

[4]易兵.物流实训室建设新探索[J].当代经济,2010,(12).

篇9

1.2基于主体性和反思型的“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图3)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此处,主体性教学注重的是学习、思考、过程、联想等要素,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学会如何去记忆”,培养的是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情景演绎、工程实践”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反思型教学模式,在主体性教学下的课堂讲授、案例研究与练习基础上,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设计实践案例及其情景演绎,凝练课本显性知识,反思实践隐性知识,通过行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此处,反思型教学注重开放式、启发式教学等要素,通过与传统教学要素的结合,实现双师教学下的显性课本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联系,培养的是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我院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物流工程、运筹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进行了课改,十二五期间将建设5~10门省级或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培养5名校精品名师;此外,学院近3年已聘用了30多位企业兼职教师和10多位国外兼职教授,涉及物流装备、物流自动化、港口物流、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他们全程参与到了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负责或参与了企业实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答辩等实践教学环节,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也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以上部分成果《面向行业的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也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校企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双赢培养模式与实验室建设

随着卓越计划和国家工程认证的开展,对高等学校卓越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达成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指标要求,例如:卓越计划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要求毕业生达成“具备从事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系统运作管理等基本工作与实践能力”。显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达成,需要为学生提供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条件,这离不开校企协作办学。当前,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双方出发点不同,无法达成利益共享,即双赢。部分原因如下:企业重视盈利,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培养人才,而是所得即所用;高校忽视企业盈利的需求,片面强调人才的实践,对企业生产造成干扰;双方缺乏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平台,尤其是科研引导,无法将双方利益和人才需求有机融合;双方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导致企业基层技术人员抵触或应付;双方单位缺乏明确的协议,无法有效规范双方的权责,校企无法可持续合作发展。

鉴于以上条件的约束,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探索了一条校企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步骤如下:①大力推进科研项目的开展,密切联系科研项目较多的企业,通过项目开展和人才输送,扩大校企的合作,增强双方认知;②在前期项目合作基础上,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摸清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技术,梳理适合本科实践的内容和方向,为后续本科联合培养进行前期探索和调研;③双方洽谈,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或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④以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为抓手,双方人员联合攻关与协同合作,并引入本科生参与,能力优异的,优先保障就业与签约;⑤定期互访,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以上过程中,双方成立专门的组织体系,例如我院与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联合成立的两个国家工程教育中心,就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设主任一名,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设副主任两名,由企业与学校各派一人担任;其他管理成员由企业人员与学校老师担任。培养阶段采用“3+1”的模式,即在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为3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我院以物流工程技术的装卸设备和自动化为关键主线,制定了物流自动化方向和物流装备方向培养计划,即“1+1”工程模式。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互相聘用双方人员,形成双师队伍,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每年均向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输送毕业生,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也联合攻关了一批物流装备、物流自动化等方面的难题,研发了克令吊、抓斗挖泥船、新型减速器、轻量化起重机等一批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双方的共赢。此外,双方近2年累计投入近600万,购置了相关设备,并建设了校内和校外实验室,通过设备共享,来满足研发、工程实验的需求。以上极大丰富了我校实验室建设。在以上基础条件下,2013~2015年我校物流工程卓越专业班级分别在河南卫华、中铁科工进行了企业实训,开展了嵌入式系统开发训练、工业控制总线实验、远程监控系统实验、电气安装实作训练、大吨位设备电子系统集成训练、无线网络组网实验、工控组态软件训练、电气工艺设计训练、主流厂家控制器和传感器调试训练、直流电机伺服系统训练。

篇10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分阶段推进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设计出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例如,泰州学院针对学生高中阶段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从大一学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安排认知实习,进而在大二和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阶段实施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诸多内容,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泰州学院依据江苏省、泰州市外贸经济、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方特点,确立了国际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两大方向。进而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设计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针对地方物流企业众多的实际,安排了多个环节的企业实习。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

[2]邹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4]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143-145.

[5]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1):134-136.

[6]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10):51-52.

[7]刘静.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106-109.

[8]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5-49.

[9]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147-148.

[10]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155-156.

[11]姚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方经贸,2013(06):126+128.

[12]耿家飞,吴晓莉.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2):117-119.

[13]吴志玲,冷慧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9,10(7):98-99.

篇11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擅长实践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物流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创新实验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根据“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以课程项目链ICDOF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两个平台为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理念指导思想下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即ICDOF综合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基于项目设计的课程项目链ICDOF(如图1所示)培养模式来展开,通过项目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其中,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ICDOF是指信息化理念(Information Idea)——物流认知(Logistics Cognitive)——物流设计(Logistics Design)——物流运作(Logistics Operate)——认知反馈(Cognitive Feedback),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理念是课程构建的导向,信息共享机制贯穿整个链条;物流认知是课程项目链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重点课程的体系与案例分析;物流设计、运作与培养目标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相呼应;认知反馈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总结,学生通过总结提出问题,并将反馈信息提交给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反馈连接其他环节成为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是知识理论学习的升华。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项目设计与环境营造,将整个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相应教学团队设计的各类项目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其中,信息化理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发展背景与职业发展规划,营造专业职业能力修习氛围,具体项目可以设置导论性课程的概念项目;物流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项目主要有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项目,如模拟大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项目,包括物流管理集成创新设计项目。

2、物流管理教师指导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编制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建设立体资料体系;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的依据,构建外部评价与 “开放式”考核系统。

3、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与职业技能项目,针对不同实践项目的目标、项目背景与来源、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践平台的要素进行创新。

篇12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模式探究

3.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确定。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创新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经验教学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系统化教学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整体认知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3

1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中的价值分析

1.1强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学习物流管理概论知识的过程中,管理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管理思维能力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但是,老师对此并不重视,相反,把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转变为单纯追求应试成绩和教学进度的程式化教学[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物流管理概论教学观念,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物流管理思维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2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的提升方面,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因为项目教学法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项目难题的过程中,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种方式恰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会相应地提升。

2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新教学模式,调整课程重点

从课程本质与教学目标来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现代教学体系下,项目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提升物流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偏差,很多教师对于教学重点把握不好,对于物流管理节点性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精力分配不足[3]。从现实教育改革角度来看,项目教学法给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有力契机,对于完善课程教育体系,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项目教学,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围绕入库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分货作业等环节,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2.2调节课程体系,实现项目驱动

利用项目教学法推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调节课程体系,明确教学重点,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夯实教学理论根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项目教学,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营造现实职业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与操作能力。在项目教学法考评体系中,既要考虑操作的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理论的扎实程度[4]。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物流管理流程,提升对现实工作的了解以及认知程度,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带入感,让学生在正式工作之前,对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都有一个足够的认知,构建自身课程认知体系。

2.3利用项目契机,提升教师技能

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技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课程教学体系中,很多教师自身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虽然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缺少实践检验机会,总体教学水平仍有待提升。通过项目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给教师提供检验自身知识体系的有利契机[5]。通过实践检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的自己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在项目教学模式下,一般也会有专业企业介入,这就给教师提升自身技能带来了重要机会,教师也可以了解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及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服务。

2.4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项目教学法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危机与挑战,对于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物流管理工作实践具有极强的合作性,很少有工作是通过单独工作完成的,基于此,通过开展项目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协调与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走向现实工作岗位打好基础[6]。基于此,开展物流项目教学,重点在于转变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通过引入多种评价要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提升协调配合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满足现代物流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推动总体教学水平的提档升级。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升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现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寻求有效的教学路径,发挥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推动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超才.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3(17):234-235.

[2]胡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以《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21.

[3]周程,红.本科高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革新探析———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6):143-145.

[4]刘秋平,王珏.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河北经贸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案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