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篇1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篇2

传统经济学是指以“经济人”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其中,“经济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计。

循环经济学又叫做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几部分构成的。人们通常通过生产和消费,最大限度上的将地球上的资源开采出来,并将产品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或者水系之中。

循环经济是从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开采和利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废弃物、开采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可持续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物质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够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能够将产品使用后的产生的垃圾资源转变成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发展

循环经济较之传统经济,其倡导的是一种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生产、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相比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主要在理论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新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将经济发展和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于国民经济增长,这种片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虚假性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开采率都是有限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进行超越自然环境承受力的开采,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能够为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弃局部的经济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绝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

(二)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实践开采的关系上,人类劳动能够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反之,也能够降低资源环境的价值。第二,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取的经济价值要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协调。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将三者孤立的局势,禁止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环境价值造成的损害。新的价值观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能将其视为材料的垃圾场,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科技时,要考虑到科技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发展和应用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第三,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能只考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要积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新的资源观

传统经济中,人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最后导致大量资源的枯竭。同时,传统经济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循环经济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资源观,提出人们对资源开发要尊重人和自然资源和谐的规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

(四)新的生产观

篇3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篇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系统论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

(二)协同论从循环经济协同论来看,一个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态的经济系统,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扩大系统内的势能差,加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从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作用和内在动力。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各自独立运行,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如图1。

四、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云南省农村基本资源利用现状耕地资源:云南农业人口多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国土面积中的94%是山区,基本农田面积较少。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632.36万亩(详查数),人均2.33亩。高度适宜耕地、中度适宜耕地分别为892.05万亩、1625.31万亩,占9.2%,占16.87%;勉强适宜耕地3969.08万亩,占41.21%;不适宜耕作的3145.91万亩,占32.66%。另外地块分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耕地后备资源少。农用水资源:云南省水资源净流量位居全国第三,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上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上,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气资源:云南省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清新,大气层密度小,阳光透过率高,经年太阳高角度大,日照时数长,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内蒙、青海等省区,为中国最丰富省份之一。森林资源: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省份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据云南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2%。生物资源: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二)农业环境状况分析农业生态环境较差:云南省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大省,长期实行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近年来,云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加之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低,造成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全省的大气环境面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云南省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农膜,农产品质量堪忧。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污染,不仅导致了耕地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严重污染和大量减少、滇池等众多湖泊的严重污染和鱼类资源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还在不断强夺着宝贵的生存资源,导致农产品的不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工程以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为窗口,以农技推广站为媒体,以经营网点为农业推广载体,积极构建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灯综合循环农业经济,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抗旱耕作。

(二)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云南省气候条件和沼气资源十分丰富,农村沼气工程是云南省一项很有基础的工作,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化气化站建设。

(三)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充分开发秸秆的用途,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篇5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及其特征

学界在对循环经济具体的界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认识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自并非相互背离,相互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与共识,即:循环经济应该是一个经济范畴,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循环经济关注的重点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可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以尽可能大的综合资源利用率,以期望达到尽可能高的经济方面的效益,而且应该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从而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新的系统观,这个新系统由人、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等要素有机构成,在统筹考虑生产与消费时,应把人自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二是具有新的经济观,客观上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规律,充分考虑到生态本身的承载能力。三是具有新的价值观,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应该是维持其循环的基本生态系统,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应该大于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等。四是具有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五是具有新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的层次消费,生产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产品废物资源化利用,消费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选择。

二、火电厂造成多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

火电厂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一般而言,火电厂对外排放废水主要采取直流冷却系统排水、灰场排水、工业废水排水与生活污水排水等四种类型。仅就灰场排水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火电厂的灰场排水pH值超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水体的矿化度增高,进而造成水体生物的变异与死亡,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取用水之水质。火电厂的灰水闭式循环使用,使得灰中可溶物质不断溶于水中,还有可能对地下水进一步造成污染。

火电厂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目前的火电厂大多以燃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很大,同时导致的烟尘量也很大。火电厂产生的氮氧化物对人体器官能够产生强烈的刺激,而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还会形成严重的光化学烟雾。

火电厂粉煤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火电厂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对环境的危害多样化,可以对水源与大气造成污染,能够占用土地并污染土壤。火电厂对粉煤灰的大批量处理一般采取回填的方法,回填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粉煤灰潜在毒性能够对地下水与土壤造成长期影响。火电厂的粉煤灰属于固体废物中的细粒,能够随风飞扬而污染大气。

火电厂煤研石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火电厂排放大量煤研石堆积,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土地并且污染环境。加上各地对研石山灾害治理的投入不足,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亦不完善。面对我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研石,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地的情况相当严峻。

三、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实践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建立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实际上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依托火电厂自身为核心,建构模拟自然环境功能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与社会的综合体,科学整合各种相关的产业链条形成的生态工业聚合系统。具体是以火电厂为中心,科学设计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能量、资源与副产物以及废弃物的相互流动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园区内部的动态稳定的一个庞大生产产业系统。科学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途径,架构起建立类似于生态食物网络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工业系统,把废弃物当作资源,尽力实现物质与能量在园区特定的区域中的闭合式循环,达到不再向外界排放废物,追求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在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多赢效果。

目前行之有效的园区是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从而可以建立起不同形态的生态工业园。一是建立铝电联营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火力发电厂直接对铝厂进行供电,发电厂与铝厂均是用水大户,解决废水大量回收利用,配套企业的废物与副产品输送到对应企业,园区集中供热。二是建立煤电气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煤矿企业能够直接向火电厂和所有用煤企业输送原料,火电厂与煤矿的用水量也较大,利于废水的集中回收处理与利用,火电厂能够直接为园区系统供热。三是建立林电纸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的废物的炉渣与煤研石等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园区内的造纸厂、纸浆厂与养殖场等可以直接接受火电厂的热能供给,种植大面积树木可以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自然吸收场所。四是建立石化联合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火电厂可直接从炼油厂接收油开展生产,炼油厂与火电厂会产生芳烃及其转化物,均可建立相应的回收公司统一进行回收利用,统一供热与供电,废水集中处理。

总之,循环经济是当前实现节能减排,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非常适合用于火电厂改造升级。火电厂受到环境与资源的多重限制,应该主动建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科学建立相互组成系统的工业园区,从而促进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6

循环经济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Closing Materials Cycle system)。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在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流程是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传统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物质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以及大量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运作,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反馈式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称之为闭环流动型经济或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不遭受人类的破环,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生态平衡,能够稳定地存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绿色植物、藻类等生产者从太阳辐射中吸收能量,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物质,这些物质通过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消费者和微生物、真菌等分解者的作用进入土壤库,土壤库中的物质作为生产者的营养成分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这个系统中,只有太阳能是来自外部的支援,只要太阳能不耗竭,生态系统就能够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3.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传统以GDP为导向的经济模式。GDP的增长可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产生的产出效应;另一种则是投入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产出效应。要素的增加等于粗放外延方式,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与集约内涵方式相当。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基本是一种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而后者则为一种质量效益型。循环经济相对于非循环经济,更体现了质量效益增长的特点,而不是在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耗费资源线性方式增加GDP,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属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依靠循环经济的实施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循环经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生产原则。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湖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湖南农业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今后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村高效经济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业项目的薄弱一直是湖南的“心头之痛”,几年前就提出的“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恰好起到了实现外源性资本与本地产业紧密、迅速聚合的载体作用。湖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在新建工业项目时,能耗标准将作为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只有摒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环境资源的成本投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湖南省的经济才可以保持较好较快地增长。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我国的战略性资源水、煤、电、油气和矿产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在资源上,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等美誉,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水利、旅游和生态资源也具有特色。湖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是东、西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能源供应基地和物质仓储基地,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湖南经济的发展应该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似乎更具可操作性。

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湖南省目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挖掘潜力。湖南省工业耗能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高耗能企业能耗占全省工业能耗总量的90%。因此,通过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今年6月2日,大唐金竹山电厂2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被爆破拆除,标志着湖南省关停高能耗小火电机组已全面展开。据了解,“十一五”期间, 湖南省将大力开展火电“以大代小”工作,关停小火电机组100万千瓦,今年内将关停40万千瓦,并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虽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地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能把资源利用提高到印度现有的水平,我们将能节约大量的宝贵资源,并能保障经济快速地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现在,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实际上,湖南省通过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已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底至今年3月,洞庭湖区234家未能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陆续关停后,洞庭湖水质出现转机,由局部五类和劣五类转至地表水三类标准。2008年来,岳阳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底线来严防死守,在严格项目环境准入的同时,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狠抓执法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一举两得。湖南省今年实施的《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首次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地党政官员的年度考核内容,湖南省对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也是越来越强硬。300多家能耗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用能大户,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实行企业能源消耗数据直接调度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消耗状况。其中有色、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28家“全国千家节能行动企业”,也成了省、市两级节能监测专门机构的重点监测对象,全部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及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技术进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宏观指导;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篇7

众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现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为41%,仅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40%左右。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能够降低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浪费、低循环的现状,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为的进步。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条件的经济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时空关系和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的关系形态,产业链的运行受到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以流动形态存在。产业链的运行则必须要依照链内各个组成主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过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第一次使用是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的《自然环境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他们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原则框架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经济流动的模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思想不断进行完善,在我国,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中心,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发展是以“生产流通消费抛弃”的单向流通,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生产,将资源进行浪费和提取转变为产品,最终在产品使用后将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最终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性流通,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减量化就是指在实际的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泄,减量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益,发挥出每个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再利用就是将产品进行反复的使用,或通过回收、翻新、再制造获得继续使用的价值,延长产品的总体寿命和淘汰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再利用能够良好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污染周期。资源化就是所谓的“变废为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变成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最终转化成为与原产品具有相等价值或不等价值的商品二次使用,这样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相关性分析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布局或经济组织中,不同产业之间以某种方式或规律构成的具有链条般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往往是相对于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而言的概念,甚至其地域跨度可以超越地区和国家,产业链的理论在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产业复合体,更能够对经济板块的联系进行加强,从而构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首先,产业链主要某个核心经济发展观念或项目为基础,以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或某种产品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产业集合,这就表明了产业链具有循环的特征,在产业链内,每个产业和组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从而通过各个组织和产品的循环达成产业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其次,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个组织和产业都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组织和产业的经营与生产都与产业链的整体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使得产业链内的组织和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这就表现出了产业链的系统特征,产业链系统的每个个体目标都是以满足整个产业链目标而制定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以达成产业链总体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产业链内的每个组织和产业。最后,产业链能够将投入的资源还能够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品,所以说,产业链具有增值的特征。

(二)产业链升级中的循环经济

所谓的产业链升级就是对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让产业链的运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中,这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就需要将产业的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变成为高附加值,从高消耗污染转变成为低消耗污染,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中内的各个产业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产业链的运作中,其包含的各个组织产业都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价值作用,在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看,产业链内的组织、能量、物质等要素进行流动的同时,则必然会产生废弃,通过循环经济来降低产业链运转和流通的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泄,最终提高产业链内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三、青岛化工产业群集建设案例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青岛市科技局提出并实施的,项目的建设就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进而实现整个青岛市的化工产业链升级。通过调研,对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中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关系进行分析,从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分析

工业对人类文明推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都需要中华工业记性支撑,所以化学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烈,再加上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化工工业产业群开始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升级,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目前的市场已经由企业竞争上升到了产业群集和产业链的竞争,山东作为重化工业大省,拥有石油化工、橡胶工业、石油加工等为主导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并且青岛的无机化工在我国范围内有着极强的实力,青岛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方向指引,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进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产业链升级行为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升级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目前青岛现有化工科技的产业土地作为基础建立的,其资金结构是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注入的结构,产业链内的企业包括了目前青岛知名且具有优势的化工企业为支撑,以及外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

其产业链的定位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淘汰传统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原料及产品生产,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并且鼓励以本地所产的基本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高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型产业,在通过产业链的效应与商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设计、规划、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加盟,形成专业服务的产业。在青岛市内以李沧区为核心,对青岛北部的商贸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青岛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在建设的初期确保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厂区内的环境及道路全部由产业内的企业进行解决,后续的发展由内而外延伸,按照既定的方案完善。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了精细化创业基地、员工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及产业循环设施建设、园区形象建设、员工信息平台建设等,通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的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青岛化工生产所造成的高浪费和高污染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生产以产业链作为依托,通过协调,将水、电、热、原材料、生产废品等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升整个产业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内资源的持续利用度可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升级产业链。

四、产业链升级中循环经济起到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的经济模式,通过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使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废物再次回收利用等,以循环经济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内废弃末端处理,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浪费和经济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的节约和效益的增长,通过经济循环将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进行联系,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持续消费等理念容易到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合理对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所以说,经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从实际的经验上看,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来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企业的配合与群众的参与,最终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者之间的体系。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还能够更好的加强政府、司法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企业必须要循环经济的特质重新对产品策略及流通渠道进行选择,从而影响生产者的责任和行为,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和运输费用,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资源的节约行为。

(三)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产业链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从而将产业链内的活动变化成“资源产品废物回收”的封闭性循环流程,在通过产业内的流程将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创造出价值能力,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大的污染降低,所以说,循环经济的运行必须要依靠产业链的支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

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循环经济能够对产业链进行产业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的分工,进而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中能够利用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利用人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产品报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拆解和再生产,所以,产业链内的生产和循环就为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在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主体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得区域内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在目前自然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确保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产业链的成本,实现经济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杨光. 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宋高阁,黄培清.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4).

篇8

基础及其重要意义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意识等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满足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我国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一个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我市能源、水和土地等资源十分稀缺,99%以上的一次能源从外地调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50立方米,约为全省的64%,约为全国人均量的55%;人均耕地面积379平方米,不足全国的1/3。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94吨标煤,略高于我省0.9吨的水平,低于全国1.43吨的水平;水耗82立方米,低于全省水耗150吨左右,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甚远。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结构优化的趋势明显,城市的综合实力正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但是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源能源约束矛盾也不断凸现: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阶段性电力缺口时有发生,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环境保护压力也不断加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根治,大气和噪声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当前在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宁波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打造“效益宁波”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技术经济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以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等为代表节约型指标的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则是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也充分显示了公共效益。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一个生产成本制约期,以能源原材料价格为引导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找寻一条既不影响发展,又能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宁波”的有效途径。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多山多水,环境优雅,自2001年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更是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但同时,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SO2、COD、重金属等污染影响着我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的废弃物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并加以重复利用,将有助于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我市的环境质量。

篇9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生态学规律来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以指导的活动,其核心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基本特征是消耗低、排放低以及效率高。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发展的最大效益。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首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产生的废弃物等,将最小化的资源投入作为根本目标,核心是最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是指为了使产品的使用周期得到进一步延长,可以将产品进行重复多次翻新后再利用,以便能最大程度地节省生产这些产品所要消耗的资源。最后,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是指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多次回收,并将之变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做到实现废弃物最小排放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以及对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一)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人均拥有的资源量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总体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比较严重,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物废气的排放量均十分巨大,导致我国一切地区的环境出现严重恶化的现象。因而要采取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及资源职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首先,面向企业,世界共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提出了一种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要求企业从生产层面上实现对物料及能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污染排放。其次,面向产业,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的福罗什曾提出将输出输入关系应用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废弃物排放及回收之中的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概念。最后,面向社会,德国创建了一种收集和处理废弃物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形成一种以社会再生产作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我国开发区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循环经济运行在国内的普及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就需要我们从设计方案、具体发展思路以及保障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循环经济运行的推进工作。

(一)面向家庭的微循环运行模式的探究

微循环是指将开发区居民家庭基本消费单位作为一个经济循环,要求每户家庭严格依照生态学的要求节约消费资源,并保持环境的实时净化,还要时刻对人们居住的环境进行优化,创建一套家庭循环生活消费体系,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同时实现对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再利用。其中家庭循环经济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家庭循环经济流程图

(二)企业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建的探究

作为开发区经济微观层级运行的主体,企业从获取资源到设计产品,再到组织生产及至销售产品等环节,均要以生态效率理论作为依据,进一步保持生产中的清洁卫生,并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对物料及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使得企业的污染排放实现最小化。其中企业内部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内部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图

(三)面向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究

面向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生态工业园之中。在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经济的循环,是指将不同的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及副产品的相互交换,从而变废为宝,使得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些企业的生产原料及能源资源。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混合三种模型的组合,其运行模式分别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图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运行的串联模式

图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运行的并联模式

图5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运行的串并联模式

(四)面向整个社会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面向社会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目标及有效模式是在开发区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系统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首先,社会层面循环的核心是建立社会回收体系,将产业与产业之间利用生态链条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使得物质和能量在消费过程及消费后实现循环再生的目的。其次,从全社会来看,为了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产业、政策、运行、监督、评价等多种保障体系作为支撑,从而实现对社会公众微观社会行为的规范,最终达到整体社会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效果。

四、结语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在国内外均取得良好的收益,它不仅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环境,同时还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采取这种环保经济的经济模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翟杰.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J].管理学家,2011(12):137-140.

[2] 姚爱华.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水循环产业链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篇11

二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是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即整个国家和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法律,制定各种规则,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典型代表,又称“DSD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现实障碍

(一)规模优势难以形成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量不能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的体系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要想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就要有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专业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的专门企业。循环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聚集,才能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地域化规模经济。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同时,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的循环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致使长期处于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另外,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选择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单体在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优势。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建立以工业生态链为基础的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一)构建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信息服务业还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丰富环境信息资源,使企业成员了解到身边各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梳理废弃物、沟通相关企业、交流循环技术等信息,同时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进行信息时时把信息转变为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尽快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专业分工与合作,实施产业链战略,防止过度竞争。区域内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循环产业价值链延伸,加速循环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速度,降低运营风险。

(二)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园区

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生态链,如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相关企业通过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共生组合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产业链循环,不断延长生产链,实现中小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减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用生态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我国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政策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一)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的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进而无法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等共性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同时,由于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更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引导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国家应该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中来。

(二)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作了规定:首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其次规定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程序,同时明确提出规划应当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具体指标。政府制订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有意识地为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进入通道。

(三)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篇12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原则。科学规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首要措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规划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规划、森林规划、污染防治规划、城市环境质量控制规划、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等。科学的规划能够建立跨企业、行业和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克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片面性,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开发是指在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地安排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时间、范围、进度、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和生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2.清洁生产与清洁经营的原则。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工业企业来说,坚持清洁生产与清洁经营的原则,就是通过工艺改革、新工艺引进与生产环节优化,加强污染的末端治理,将废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同时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产品与原料结构,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产品,用对环境影响或损害、危害最小的产品来代替那些对环境影响或危害较大的产品。

3.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原则。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是指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将一些废旧塑料、金属、玻璃回收后重新入炉制成新制品,废纸制品被回收后制成纸浆,农业和城镇生活废弃物根据其特性堆肥、生产沼气,缺水城市的市政中水回用;对于不能再用但含有贵重金属的电子产品及其元件,只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拆解后提炼回收等。

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1.延续使用环境保护法中原有的一些基本制度。首先要确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的总体安排。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将其纳入中央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运用财政预算等手段保证循环经济规划的实施;其次要确立清洁生产制度。在我国,清洁生产的实施是以企业为主的,主要通过对企业设置其在清洁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来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清洁生产信息的传递、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交流、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限期淘汰制度;再次要确立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是指在产品生产中采用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资源和环保标准,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标识、清洁产品环境标志、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等。这有利于突破国际贸易中日渐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积极完善循环经济所特有的基本制度。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必然要出现传统环境保护制度所不能涵盖的一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包括:

(1)环境税收制度。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较薄弱,目前仅限于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税收制度也有所规定,如第36条“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第35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人企业经营成本”。在未来的循环经济立法中,也应把环境税收制度列入其中,作为推行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绿色消费制度。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使用耐用产品,有限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而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限制。

(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就能使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与所付出的代价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可以对我国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正确的估计,这一点在资源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13

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出路和未来,循环农业的核心是生态农业的建设,而生态农业推行的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深度开发与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低投入、高新科技应用、高效高循环及规模产业化为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分析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一个体现;其次,循环农业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的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最后,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不仅是紧密关联的,还是往深处延伸的。

1.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保低碳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推动循环农业建设时,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优化组合循环农业的结构系统,使系统平稳高效运转,达到节约投入、高效产出的目的。发展循环农业有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投入最小化的低投入原则,生产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原则,污染最小化的无害化原则以及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优化运行的高效性原则。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这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应以减少投入为原则,从生产的源头控制资源投入,实现低碳环保节能以及高产出的目的。农业生产中的废弃品可以通过回收,循环投入到生产中,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链,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应强调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要注意延长产业链,推进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注重不同条件不同方式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产业主导与技术创新支撑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其宣传力度不足,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对其缺乏明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不能在实践中予以有效地领会和贯彻,农业经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道路上。其次,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规划,近年来,虽然环境能源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推出了以下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或法律条款不完善,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法律制定也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励的作用。再次,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联系紧密,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尚未对循环农业产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技术的研究上。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规划制定与宏观指导

首先,制定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指导思想,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包括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发展原则等要点,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有力支持。其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宏观指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和适度发展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充分

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指导监督作用,推动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3.3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完善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的各项制度,明确责任义务主体;其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最后,支持、鼓励开发新能源,监督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用电、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享受到实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