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治理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治理现状

篇1

社区是我国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公民参与这一民主形式最基础最直接的发生地。社区治理运作存在两种推行方式,一种是以命令行事、自上而下的直接推行方式;另一种是由下而上的启发,通过居民共同讨论、共同思考而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发展的间接推行方式[1]。准确的说,前一种推行方式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社区管理,而“社区治理”的主体和手段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治理本身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2]。因此社区治理是指通过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通过多种手段对社区内事务进行持续改进和动态协调的过程。而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这一概念达成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对于社区治理及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社区治理的情况也逐渐从最开始较单一的部门管理、由上而下的推进模式逐步走向公民参与治理的新局面。

对于公民参与的定义从行政管理学和社会学都有侧重点不同的定义,本文论述的社区治理层面的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社区事务范围内为谋取社区的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公民参与可分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前者是指公民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或与本社区政治权利归属相关的事务,例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等。非政治性参与则是指社区公民参与非政治性事务的管理活动,涉及事务的范围较广,占了社区公民参与活动的绝大部分,笔者将其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层级:执行居委会强制决议(如遵守社区规章、执行社区安全条例等),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如帮扶困难户、参与治安巡逻队、参与社区绿化行动等),参与社区治理评估(如向居委会提出工作意见、给社区活动提出建议)、参与社区选举及规章制度制(如参与楼长或居委会职务的选举、参与居民会议、参与社区规章的讨论制定等)。

然而在社区治理中推行公民参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目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推广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遇到各种问题和阻力。客观的分析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改进建议,对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实现还权于民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目前北京市某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6份,其中有效问卷417份,主要涉及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深度、广度、效度等几个方面。根据问卷数据显示,目前的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民参与积极性呈现梭型布,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分析,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呈现出梭型的分布――完全没有积极性的人群、略有积极性的人群和积极性很高的人群分别占据了接受调查样本的17%、57%和26%,略有积极性的人群占了受调查人数的半数以上。同时,在问卷进一步的参与社区治理动机问题中,参与过社区治理活动的人群普遍选择“作为社区的一份子自愿加入”(占78%)。而对于完全没有积极性的样本群体,未参与的动机不一而足,占比重最大的是“不知如何参与社区的活动”、“日常没有参与时间”两个选项。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的大部分公民都有通过宣传、动员和优化活动形式等措施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而其参与社区活动的障碍主要是宣传力度的欠缺和客观的时间问题。

第二,参与社区治理的公民群体年龄划分明显,缺乏年轻群体的参与。在调查中,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人群主要为55岁以上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小学及以下。45岁~55岁年龄段中有少部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而25岁~45岁年龄群中,仅有7%的居民参与过社区治理活动。由此,目前参与社区治理的公民主要还是以临退休或已退休的老人为主要群体,年轻人及上班族对于社区治理活动参与非常少,这就造成了参与主体的单一性和可参与活动的有限性。采取何种方式调动年轻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如何协调社区治理活动与公民日常生活工作的时间,应该是后续社区治理活动开展时关注的重点。

第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深度有限,普遍停留在浅层面。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普遍停留在执行社区决策、参与社区组织的普及宣传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较浅层面的内容。而对于社区管理制度的制定、社区治理行为的监督等深层次活动涉及的很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开展比较少,动员困难;另一方面也由于参与社区治理的公民主要集中在高领退休人群,此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深层治理意识。不论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是社区居民,目前只有将公民作为社区治理“志愿者”的意识,而非作为社区治理“主人翁”的意识。

三、加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议

第一,社区加强宣传动员、改进参与形式。目前社区的软硬件资源主要集中在健身、养生和娱乐等方面,社区管理部门应该结合现有资源,通过视频展示、印刷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有效调动积极性处于中间层级的居民参与治理。社区在推动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除了增加针对中间人群的动员宣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已有治理活动的参与方式宣传,减少居民因为缺少信息而无法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年轻居民缺乏参与社区治理时间的问题,社区服务中心需要优化和简化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形式,丰富拓宽参与渠道。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等在线参与的方式,将参与时间和参与地点灵活化,为年轻居民提供参与的可行性。

第二,增强社区对公民参与行为的反馈。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随着近年来政府除了初期的调动参与积极性,在公民参与后,社区针对公民参与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正面的反馈和回应也是很重要的刺激。及时、透明、正面的反馈,可以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积极性,拓宽公民参与面。后期的及时反馈与回应与前期的动员宣传可以形成一个社区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这样有利于公民与社区之间逐步形成一种合作、互助关系,并且有助于帮助参与公民在心理上从“志愿者”的角色转变为“主人翁”的角色。

第三,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等渠道对于公民意识进行深化。目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除了参与的广度不足外,参与程度较浅的问题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按照参与活动的类型由浅至深划分,可以分为执行社区决议、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活动、参与社区治理评估、参与社区选举及规章制度制定等五个层面,而就目前调查数据显示,公民参与的内容普遍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层面,后续三个层面基本没有涉及。这种现象与目前参与社区治理的公民群体素质有关,由于参与治理的公民普遍为临退休老人且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对于参与社区治理的认知也基本停留在响应组织号召这个层面,缺乏对于民主原理和过程的了解。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媒体针对广大的受众进行广泛层面的价值观宣传,逐步推动公民参与内容的深化,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应该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通过政治、哲学等课程的开设,给将来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公民树立相应民主意识,使其既要服从自己的国家,又要有理性的民主素养。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篇2

(二)社区居委会

在我们国家,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是通过社区中的所有居民选举产生的,这是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实现自我治理的组织机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我国社区中,社区居委会更多的参与到上级政府部门工作中。由此陷入每天忙于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各种任务,而不是更多的参与自治,这实际上也正是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

目前在我们国家,城市社区中已经出现很多较为成熟的物业管理公司,而这些物业管理公司也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治理的工作中。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治理各个主体之间的活力,有效的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这顺应当前政府鼓励发展的社区治理多元化趋势。

以上任何一个社区治理主体在单独进行治理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追求的社区治理效果。其中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分激发市场经济下的治理活力,而社区居委会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正逐渐沦为上级政府部门的附庸。而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监管,在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达到社区治理善治的目的,只能彼此之间克服各自的缺陷,互为补充,实现协同治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社区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一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街道办和居委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部署。当前居委会更多的是承接街道办事处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就使得居委会无法更好的去完成自治工作。居委会对街道办的工作任务应接不暇,其对于自身社区的治理就无法更好的处理,这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社区中,成熟的社会团体比较少,大部分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使有较为成熟的社会团体,发展状况也不理想。不仅如此,在社区中的社会团体独立性不足,有较多的社会团体是由政府部门或居委会建立的,缺乏相应的活力,不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模糊

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划分,横向和纵向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的模糊,直接导致社区内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彼此扯皮,无法实现合作共治,实际上增加了治理的成本,也降低了治理的效率。

(三)缺乏科学的社区治理目标

在我国以前的社区工作中,侧重点是社区的发展,忽视了社区中精神文明建设,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不足,同时还缺乏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这使得社区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社区集体活动较少,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不高,对社区治理工作不了解,这样就无法较好的完成社区内部的治理工作。最终结果就是无法实现社区更好的发展。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探讨

(一)构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就是指在协同治理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培育,加强社会层面的参与沟通,通过社会参与平台的构建,让多方治理主体彼此协同治理,达到善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各个治理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的协同互动,再次把协同治理机制落实到社区治理中。

最终需要实现的就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构建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指:在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管理中,上级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结合到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中,主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同时做好专业管理的互动。由此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有机结合。

(三)明确社区组织管理的职能,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1-02

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社区肩负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以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多样需求,社区教育坚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全面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社区教育者越发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教育志愿者

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社区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力量,促进学习和社会发展的组织项目。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各类项目和活动都是社区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目的是通过活动培养提高社区各年龄层公民的素质和才能,促进社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正式教育,社区教育是非正式的。学校的正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往往无法覆盖大范围的人群,而社区教育给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边缘地带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渠道。

2.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首先是面对着不一样的人群,年龄跨度会非常大;其次是学习目标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社区教育覆盖领域广,类别多样,从而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也有特定的要求。社区教育的师资包括三部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笔者通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社区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占有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教育志愿者。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对教育志愿者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如志愿者拥有某项特殊技能,但不懂得如何教学;志愿者可能来自正规学校,面对社区这个复杂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志愿者,以往都是作为学生的角色,更需要社区的引导,等等。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

因为志愿者的来源背景各不相同,激励也需要有针对性,复杂多样,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面临的一些共有问题也不可小觑。

1.组织管理者激励意识淡薄。动机是解释人们行为、愿望、需求等行为的理论依据。动机可以理解为一个循环,思想影响着行为,行为产生表现,表现又影响思想,不断循环。动机包含着诸多方面,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而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现有的动机。因此,激励对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否能长期稳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是否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道德行为标准倡导志愿服务,过于强调奉献、利他、义务等,而忽视了激励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关键性影响。根据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组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并不单纯只是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而是付出与回报并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帮助有需要的社区群体,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丰富阅历;扩大交际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发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2.志愿者缺乏成就感。大多抵驹刚咭豢始饱含热情和信心,但慢慢会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教育志愿者大多数来自学校,学生的考核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大体现,这也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但社区学校不同,大多只需要传授而成绩不是最后的重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量化的衡量。此外,目前很多的社区教学缺乏系统的大纲规划,志愿者对当前的课程和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3.激励方式不恰当。根据自身的背景环境、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有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因此,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过多的物质回报会使志愿服务的本身意义丧失,从而削弱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也会造成志愿者之间的攀比伤害。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激励也远远不够,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单方面的强调物质或者精神都是不合理的。

4.培训不到位。虽然饱有热情,但大多数志愿者缺乏从事社区教学的经验,不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很多社区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只是把社区情况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基本介绍,而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说明,没有社区教学特殊性的普及,没有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规划。相关培训的不到位大大削减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他们得不到精神的满足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自身的能力也得不到预期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建议

1.强化激励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奉献精神,付出不求回报,但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过于偏向给予并不能使志愿服务有序并持续稳定地开展。社区志愿者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激励是推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者要更新自身的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对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提升满意度也非常重要。首先,从志愿者招聘登记录用开始,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对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有正式的要求指导,最好有针对新来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包括具体的工作要求、职责、时间安排、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等等,使志愿者对接下来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志愿者自身的特长、兴趣、潜能、教学背景等等,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当然也得把他们的一些特殊要求考虑在内,以便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达到最高,有继续志愿服务的持久动力。在之后的正式常规服务过程中,就要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标准,要细化、量化,并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客观反映志愿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成长。社区教育组织部门应该为志愿者创造出相互交流沟通的环境,包括志愿者之间意见观点的交换,搭建志愿者与社区教育管理者沟通反馈的平台,对取得积极进展的方面大力鼓励表扬,对有欠缺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让其今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想结合。物质激励在短期很有效果,而精神激励可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仅以精神鼓励而限制物质欲望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社区相关部门应该采纳合理的物质激励措施。当然,精神激励对于教育志愿者更为重要和有价值,可以激发内在动力。对于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在学校的工作量、评职称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支持等;对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期末评奖评优时给予加分、找工作时优先推荐等;对于离退休发挥自身余热的志愿者,可以给予更多的物质激励,在社区宣传表彰。对于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群体,社区可以在医疗、养老金、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关的福利政策。

4.长期有效高质量的培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培训对吸引、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尤为必要。培训也可以成为一种淘汰机制,确保签约的志愿者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培训能帮助新来的志愿者更快地熟悉人群和将要参与的项目和具体事务,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很多志愿者把培训看成是参加志愿组织的福利,通过培训,他们能学到很多对今后自己生活、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社区对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有固定的部门负责管理运行,根据志愿者的人数、来源、水平等进行评估考核后,统筹安排。

志愿者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对于志愿者激励现状的深入了解及成因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增强志愿组织管理者的激励意识、提升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供有效合理高质量的培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志愿者会以更加积极、乐观、主动地心态投入到服务当中,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织金县以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以洪家渡、引子渡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成果兑现、县内大新桥水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目标,全为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1 库区建设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织金县境内陆续开工修建了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大新桥水库和黔中水利6座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建设涉及全县23个乡镇184个村,搬迁安置移民近3万人。2011年末,国家核定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为1.588万人。

1.1 库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整合资金帮助库区群众感化道路39.08 km、新修通村公路222.8 km、修建或改造房屋12.27 m2、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4处、沼气池140余口、码头10余座、学校2.45万m2,基本解决广大移民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等民生、民心问题。

1.2 移民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建立反季节蔬菜、经果林产业基地11个,面积868 hm2,库区基本确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畜牧、运输、加工为优势产业,旅游、餐饮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先后有人均年收入过万的产业大户200余户,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 638元增长到3 107元,年均增长率达17.9%。

1.3 移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

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中心培训与实地指导、走出学习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科技产及推广和科技扶贫应用相和的形式,努力提高移民地,增加就业机会。完成了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4 100人(次),基本实现每户移民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术技能培训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掌握1~2门生产生活技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1.4 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地、县“和谐三区”建设要求,着力从组织保障、责任落实、排查化解、办信接访、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政务公开,形象塑造、预警防范、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抓好抓落实;并创造性地开展“移民遗留问题现场处理”、“五连心”、“四诊”等活动,有效化解移民矛盾。近年来,移民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处置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问题“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2 库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移民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区部分移民存在“特殊公民”的想法,期望值过高,认为任何事都可以依赖党委、政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少数移民还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难以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

2.2 移民就业与收入不稳

多数移民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缺乏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大龄移民就业难度大,导致生活来源有限,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困难;同时,一部分移民对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转移培训持观望或排斥心态,不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影响其就业和创业。

2.3 库区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部分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品、一事一品”的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菜油加工点、专业养殖户和建筑工程队,但项目单一,且大多只是卖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大部分移民靠单打独斗,发展资金短缺,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3 和谐库区建设的对策

3.1 注重民生建设,夯实库区群众发展根基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整合各方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库区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逐步解决移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用、就医难”等问题,为促进库区发展,改善库存区实际,从基础入手,从低到高、逐步做大,并从交通、建筑、服务、电力电信、环卫、旅游标识、环境容量和旅游码头等进行分阶段规划实施,着力开发水上娱乐、民俗风情、山庄休闲等功能,打造旅游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营性收入[1-2]。二是破解发展难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壮大库区移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合作社,将移民群众插足资源整合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创新金融品种,简化审批手续,尽可能为移民群众提供创业贷款,扩大再生产规模。三是促进就业创业。加强与人事、培训、扶贫、农业等部门沟通、合作,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办知识讲座,培养一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并通过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移民培训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自主培训行为,使广大移民真正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协调有关部门为库区移民在培训、就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条件,为移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着力帮扶解困。组织全县移民干部职工深入库区,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3.2 注重项目带动,强化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力

一是落实直补资金兑现。积极与县财政、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大中型水库存移民后期政策和补助标准,确保“直补到人”资金通过“一卡(折)通”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手中。二是规范后期扶持资金管理[3-4]。加强移民资金监管、内部审计和项目资金稽查工作,在稽查中发现问题,逐项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任务和措施,将整改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狠抓整改落实,确保扶持奖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库区社会不稳定问题。三是项目的选择、实施、监督、验收,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并明确项目申报前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尊重民意,注重效益。

3.3 注重机制完善,构建“和谐库区”大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县、乡镇移民干部要深化维稳理念,强化维稳责任,及时高速充实创建“和谐库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库区社会管理模式,加强村级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高自治管理水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逐步以包村领导负责抓,村干部具体抓,库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六型机关”建设等活动的开展,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奉公守法的库区移民干部队伍,提升移民干部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制[5]。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创建“和谐库区”责任书,把“和谐库区”责任分级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三级视频接访”平台,由乡镇移民工作管理站、社会事务中心牵头组织辖区内各方力量整体联动、综合协调、立体动作,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载体,把“和谐库区”建设与当地平安建设相融合,形成上下齐动、左右互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四是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县、乡、村3级信息网络,由信息灵、作风正的人员担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信息联络员,把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五是强化风险研判机制。建立完善移民工作社会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凡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研判、评估;对重大事项实施出台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在实施过程是否会引起影响库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六是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移民工作机构为主,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司法、、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的移民和矛盾纠纷排查的“大、大排查”的工作网络,做到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事前防范与及时妥善调处相结合。七是完善移民机制。着眼于问题早知道、早处理、早解决,把“和谐库区”建设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采取走下去、请上来和“会诊”等形式解决移民的问题;不断畅通移民渠道,完善干部接待制度,遵循依法处理事项工作原则,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问题。八是落实法制宣传机制。使库区广大干群进一步了解现行移民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和谐库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为依托,持续开展县、乡镇、村“三级视频接访”活动,提高广大移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从而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4 结语

“和谐库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织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省、地“和谐库区”建设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本着帮助移民、促进库区稳定发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切实实为移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把全县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打造成安定、稳定、平安的“和谐库区”,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周英虎.广西库区移民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13-19.

[2] 阮启业.浅谈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J].技术与市场,2011(7):501-502.

篇5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来维护和促进广大居民心理健康的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目的就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及异常行为的发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开展多年,虽然几乎所有的社区医生都认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前景都十分乐观。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很多不足。

当然影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开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没有独立的心理卫生服务专科门诊,甚至没有一些必备的心理测量工具;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也是导致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没有得到重视反被疏远与冷落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心理卫生服务覆盖范围狭窄,开展方式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都使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开展举步维艰。

本文仅结合一案例探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现状这一核心问题。

一 案例

李某,男,65岁,丧偶,某建筑公司副总,现已退休。退休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出现失眠、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并有加重的趋势。在医院做了全面体检,大致正常,未发现其他生理异常,诊断为神经衰弱,给予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建议除药物治疗外,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于是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经过社区医生半年左右的咨询,不但症状未见好转,还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时早醒又卧床不起的状况。李某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常因琐事与家人发生争执,有时又独自流泪。社区医生曾多次与李某沟通但效果不佳。某次,李某在与女儿的激烈争吵后吞服了十几片安定片,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经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二 案例讨论与分析

1.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老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人类杀手,而将有50%到70%的老年人由于患有老年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是以心境情感的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伴随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如果抑郁症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排遣,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如同案例中的李某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因此,基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应具备诊断、治疗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及时转介的能力。

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素质现状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中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初级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具有临床评估、访谈、诊断和治疗、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基本的心理咨询、指导、提供支持、危机干预、精神健康教育,以及向更高级的精神卫生机构转介的能力。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及结合社区居民个人情况在基本医疗活动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不能提供相对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这也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对应的学习培养、就业实习等因素有关。很多从事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都是临床医学或护理学专业工作人员兼任,或是其他专业人员经过短期培训或纯粹自学而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结合案例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与李某的对话(节选)来说明:

社区医生:最近这段时间怎么样,晚上睡眠情况有没有好转?

李某:还好转呢!没什么变化,也就那样吧!

社区医生: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心情不好,特别难受的时候就会钻牛角尖,甚至想到自杀,你有过那种感觉吗?(缺乏共情)

李某:(点头,眼睛湿润)嗯。

社区医生:(递上纸巾)能跟我说说当时的情况吗?(不恰当地处理情感宣泄)

李某:(闭上眼睛,身体颤抖)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

社区医生:你经常有这种想法还是只是偶尔出现?

李某:这段时间好像经常出现,实在太难受了,总觉得活到现在我成了儿女的负担了,一点用都没有。人老了,浑身都是病,就该一口气没了,解脱了!

社区医生:那你有过一些具体想法吗?关于自杀的。

李某:也没想过那么多,就觉得不如死了算了,要不就吃安眠药,要不就开煤气。

社区医生:你觉得这种想法你自己能控制吗?

李某:当时觉得心里很难受,其实一冲动也就做了!

社区医生:是啊,像你说的那种状态下,确实很容易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在你生病状态下产生的,自我控制很难。其实,你也没必要想那么多,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大家交流慢慢就会好的。(未做出正确的危险性评估)

篇6

1沈阳市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市拥有数量众多的老旧小区。近些年市政府高度重视,花大力气整顿了大量的旧住宅区,为老百姓办了实事。2010年开始,沈阳市启动了“弃管小区”改造三年计划,投资15亿元改造了1502个弃管住宅区,受益人口达165.5万人。市长陈海波表示,随着弃管住宅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后续管理责任的初步落实,“弃管”这个特定称谓在沈阳已经成为历史,“弃管小区”改称为“旧住宅区”。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先天不足”,改造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根据统计数据,改造后的小区,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化物业管理(235个小区,占157%)、自治管理(20个小区,占1.3%)以及社区代管(1246个小区,占82.9%)等。其中占绝大部分的是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旧住宅区,仍然避免不了管理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欠缺、管理费用匮乏、社会治安管理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等困境。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力度整治社区环境,尤其要下大力气整治、减少旧住宅区频发的盗窃、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沈阳市旧住宅区居民对目前的小区社会治安问题非常关心和关注,调查显示,4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小区的治安状况不满意,4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仅有7.2%表示满意。有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发生过车辆被盗事件,另外诸如入室盗窃、街面扒手、打架斗殴等事件均有发生。

为切实改善旧住宅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出行安全,沈阳市政府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改善100个旧住宅区居住环境建设”工作,以建设美化、绿化、整洁、通畅的住宅区为目标,本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住用安全”的原则,在全市老旧小区范围内选择100个住宅区,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旧住宅区管理水平,此项工作已列入2014年沈阳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内容之一。该项工作主要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增设健身娱乐设施、增设安全防范设施、整修破损道路等5大项17小项改造内容,其中增设安全防范设施中,特别提到要在旧住宅区安装挡车器、新建门卫(监控室)、修建小区围墙、维修外墙空鼓、安装监控探头等多项措施。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系统完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共同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2旧住宅区存在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

虽然各界都比较关注旧住宅区的管理问题,但一直以来,该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无外乎资金投入与资金来源不匹配造成,加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媒介缺失,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即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管理过程不可持续。

具体来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就是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居住群体属于中低收入者,素质参差不齐,园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房屋自身破损程度较为严重等等,导致对齐管理的前期投入过大,纯粹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这样导致物业企业不愿意参与,政府又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导致无人管或者管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沈阳有80%以上的旧住宅区由社区代管,这种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式管理范畴,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根据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为没有物业公司、流动人口太多、安全设备缺乏等是造成小区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另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警务工作缺乏,没有实行封闭管理等也是重要原因。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旧住宅区居民对物业公司参与管理是认可的,但由于旧住宅区自身特点,却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手。同时广大业主也指出了对基础设施,警务工作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对旧住宅区实行管理的机制问题,保障旧住宅区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3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旧住宅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总体思路应该是“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全民参与”。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企业参与小区的管理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管理资源,物业企业理应成为小区的管理主体。但是由于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完全依靠企业的市场行为却很难满足企业的逐利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发挥指导、协调、扶持、激励、约束等功能。同时采用“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调动园区内具有热情和能力的业主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降低物业公司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讲包括如下措施。

3.1管理主体层面

明确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负责旧住宅区的日常管理。由于物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提供旧住宅区日常保安保洁工作非常容易,理应成为旧住宅区的管理主体。但是旧住宅区的特殊性导致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不愿意接管,这也是物业企业逐利的本质决定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积极的扶持与促进作用,包括部分或全部出资完善旧住宅区围墙、路灯、监控报警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降低物业企业的前期投入,提高盈利预期,促进物业企业积极参与。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建立专项基金、动用专项维修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甚至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广告经营等方式获得部分资金投入。待旧住宅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物业企业就可以参与日常管理,管理模式可以参照其他小区,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费用等,也可以结合园区特征进行分类管理。另外,由于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特征,有很多下岗或待业的业主,还有部分退休老人,可以充分调动一部分具有热情及能力的业主参与日常管理,组成治安巡逻队等进行日常巡逻,收集居民意见反馈等,降低物业企业在保安工作方面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管理主体视角下,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应该以物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业主参与。

3.2管理对象层面

明确旧住宅区中管理对象的特征,系统评价人、物、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的水平。根据旧住宅区居住群体的低收入特征,对其收取的费用要保证不影响其生活水平,标准不能过高,要考虑大多数群体的基本物业服务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针对少数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可以通过采取特约服务的方式额外收取费用。关于流动人口,物业公司可以联合社区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旧住宅区的居住群体更多的了解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让大家主动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来。针对旧住宅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物业企业要联合政府一起进行完善,其中这一环节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并且要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帮助物业企业以较轻的负担承担起旧住宅区的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对旧住宅区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针对居民比较关心的社会治安事件,则需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物业公司与当地的警务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快速响应,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居民认为安装监控设备、聘请物业公司、设立社区警务队等手段是解决旧住宅区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方法,另外成立社区志愿者巡逻队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管理对象方面,要以较低的收费标准提供符合业主需求的社会治安管理,需要政府大力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事效率。

3.3管理目标层面

保证旧住宅区居住者能够安居乐业,就需要各主体能够长期合作,实现多方共赢。首先,物业企业作为旧住宅区管理的主体,其根本性追求就是盈利。目前,物业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物业费,但由于旧住宅区的居住者大多为中低收入水平,且流动人口较多,很多业主具有物业管理需求但是支付意愿却不高。这种矛盾下,一方面需要物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业主主动交纳物业费,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约束不交费的业主,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欠费业主进行警告与惩罚,以此来实现物业费的顺利收取,例如对恶意欠费业主在园区内进行公示,通知业主所在单位,强化诉讼判决的执行力度等。另外,要鼓励物业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一定程度上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如果物业企业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盈利,那么对于旧住宅区的管理也必然就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目标。

3.4管理媒介层面

理论上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护结构是最佳状态,考虑到旧住宅区的特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人防应该以物业企业保安员为主体,动员业主参与组建巡逻队,并加大警务工作人员的巡查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物业小区安保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一方面,业主与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安保人员,另一方面,安保岗位的工作性质与福利待遇又严重制约了人员的聘用,这种矛盾急需解决。根据经济学规律,价格机制是较好的市场调节剂,通过提升安保人员的工作福利与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岗位口碑,从社会舆论角度多多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等等,是今后要加强的重点工作。例如可以直接提高工资水平、为安保人员购买各项保险、强化法律法规与业务技能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等等,通过政府与物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保队伍,是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针对旧住宅区的特征,要将安保队伍与小区居民组建的巡逻队结合起来,从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方面激励巡逻队参与到小区的治安管理中来,降低物业企业的成本,提高物业管理的持续性。

物防最基本的就是实行封闭管理,修缮小区的围墙,设置有人看守的住宅区大门及值班室,配备警棍、手电筒等必要的防护器械,设置报警电话。为住宅楼统一安装单元防盗门,业主家里尤其是一楼二楼等较低楼层安装防盗门与防盗窗,园区装有安全照明灯等,同时增强个体治安防范意识。该项工作应该在物业企业承接旧住宅区伊始与政府部门联合完成。

技防则主要采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业主使用家庭报警系统,进一步补充技防的范围与层次。有条件的园区还可以建立网络治安管理平台,如QQ群,短信平台等作为补充。

3.5管理机制层面

在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媒介进行系统讨论的基础上,将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促进持续提升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实现旧住宅区居民安居乐业。

第一,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拨款、政府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联合物业企业共同完善旧住宅区的

基础设施设备;在物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资格

作者简介:

徐龙双(1988-),男,四川广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考试、法律法规普及、社会保险补助、安保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方面,由政府适当投入,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篇7

六枝特区地处贵州西部,六盘水市东部,是“中国凉都”和“江南煤都”六盘水的市的东大门,距省会贵阳172m,距六盘水市中心专区98km。南北长61km,东西宽56km,土地面积1792km2,耕地面积81.23万亩,其中水田24.18万亩,旱地57.045万亩。辖5个镇14个乡,总人口64.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1万人,占总人口的20.33%,境内居住有汉、彝、苗、仡佬、布依等32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52%。

二、我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建设利用情况

六枝特区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15.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5.3亿立方米.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少、夏秋丰,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3%,地区分布特点是北部少于南部。Www.133229.cOm目前区内现有蓄水工程92处,其中:小(一)型水库4座,总库容92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9座,总库容223.9万立方米;山塘78座。成库条件好的地方较多,蓄水工程开发潜力很大。

六枝境内有北盘江和三岔河两条一级支流穿境而过,全区河流总长5公里以上的有40条,河长大于10公里或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条,其中:流入北部三岔河流域的有岩脚河、木贡河、雨亥河、岱翁河、黑塘河、懒龙桥河、倮木河、沙子河、岔河、衣龙河等10条。流入南部珠江水系的有六枝河、纳骂河、月亮河、木则河、中坝河、大田河、和平河、郎岱河、磨盘河、毛口河、木城河、落别河、超子河、龙潭河、通仲河、田坝河等16条。全区河流总长550.45公里,河网密度为0.308公里/平方公里。全区年平均径流深为811.6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0.29,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5亿立方米。

六枝境内河流大多属雨源性河流,暴涨暴落,通常是汛期成涝灾,冬春成旱灾。建国以来在一些水源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修建了部分简单的小型水利工程,但由于投资有限,工程难度较大,很多河流未被开发利用。六枝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农村生产、生活工程性缺水问题还十分严重。

三、在水利建设利用方面所做的努力

我区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每遇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历年来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在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方面2004年底六枝特区已累计解决31.45万人农村人口的吃水困难问题,其中:“九五”期间以前解决17.42万人,“九五”期间解决6万人,“十五”期间开始至2004年底解决8.03万人。所建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普遍反应良好。但是由于当时工程建设标准底,水源变化、人口增加、水环境污染、工程的老化等原因,致使部分工程已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或甚至报废,又出现了饮水返困现象。

“十一五”期间六枝特区所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农村人口近12万人,极大地缓解了六枝人畜饮水困难现状,为部分缺水地区人民发展经济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水源、水质发生变化)现在仍有不少农村人畜饮水存在困难或未得到解决。在进行六枝特区“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统计中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4.02万人需解决。

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目前农民人均灌面积不到0.3亩,与农民人均0.5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要实现人均0.5亩的目标需配套维修原有灌溉设施,同时还需新增工程设施,特别是水源工程的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从2009年—2010年的旱情充分看出额斯特地形及天然水源的枯竭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充分体现其效益。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站在“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同时整治水环境,兴修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增加农业后劲,真正让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的水利事业中更多受益。

四、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困难及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六枝特区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14.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651立方米/人年,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左右,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河谷深切,岩溶分布广,致使水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村寨,从节约劳动力、发展庭院经济、改善卫生条件等方面年平均节支近千元;凡是水源保证,灌溉设施配套的田地,年可增产40%以上,种植反季节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收益更可观。工程性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六枝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期的六枝水利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困难,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投入经费不足,没有骨干项目支撑,特别是水源工程的建设。去冬今春的干旱就已经体现出来,依靠季节性水源或望天落雨来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要解决六枝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五、我区水利建设需要国家和省解决的困难问题

1.根据六枝牧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大以旧院水库为龙头的中小型水库及山塘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水源工程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如:六枝特区新增水库的规划。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4座及山塘。

篇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成为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1]。 据 2003 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若按患病人数计算,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23.3 ‰,循环系统疾病已列为第一大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城乡均位居死亡谱的前两位[2]。卫生部在分析了我国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依据和条件的情况下 ,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防治是最佳的手段[3]。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

陆家镇位于江苏省的东部,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东望上海,西邻苏州,与国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全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6784人,流动人口42566人。境内地势低平,河港纵横,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属典型的江南水乡。

1.2一般资料

本镇共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52人,男 22人,占42%,女30人 ,占58%;具有执业资格者25 人,占48%;注册乡村医生21人,占62%。见表1。

1.3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实证收集、专访调查、小组座谈等方法收集有关研究信息。

1.4研究对象

专题访谈对象为社区站长及工作人员、保健所社区科领导、昆山疾病控制中心慢病科人员及以前分管慢病的领导等。

1.5研究内容

社区慢病防治模式、 社区慢病防治的主导机构、社区慢病防治的主要问题、慢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常规工作内容。

2结果

2.1昆山市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基本模式

昆山市慢病防治的基本模式是在《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借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糖尿病防治方案》及《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其主导机构是各个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

2.2我镇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慢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方面是人员数量及素质、经费补偿机制、机构定位、制度政策配套、技术支撑等。

2.2.1人员配备 现有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需要,具有执业资格人员占比例低(48%),大部分是为临床门诊配备的,队伍老龄化较严重,有的社区才两个人,而且全是退休返聘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慢病防治的需求,社区之间人员配备差距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对来说人员配备较好,而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就很不到位。

2.2.2经费补偿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要以社区为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干预。因为社区医生的经济收入与业务量挂钩,最后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放弃人群干预项目,变成了纯粹的门诊服务机构。所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仅仅是医院的“门诊搬家”, 并没有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公共卫生防治经费很难落实到位,使慢病防治中应该开展的常规工作如高危人群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群体和个体干预管理等均不能很好开展。即使有些地区开展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

2.2.3机构定位缺少部门间的协调和职能定位,卫生系统和非卫生系统在社区慢病防治中的职能不明确;卫生系统内部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协调及资源共享机制不清,常常出现多个部门管理社区,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社区人员无法适从;社区内部数据也是各管各的、各要各的,使得一个数据重复报告多次,即浪费了资源,又降低的效率。有的领导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本身职能定位不是很明确,很多职能都形同虚设。

2.2.4制度政策配套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管理体系制度,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仅停留在管理者和服务者口头上,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责任,没有有效激励机制,尤其是服务人员对于社区的疾病防治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仍然存在医院医生看病的理念,大部分以经济效益为主,注重日常门诊量,缺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主动意识。而且在慢病干预领域缺少宏观的、全面的、可操作的政策和监督。

2.2.5技术支撑现各级行政领导对慢病的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对慢病防治都是一种能拖就拖、能造假就造假的态度,没有人想去积极地改变现有的状态,而且社区无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乡村医生,即使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也是针对临床配备的,无法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技术需求。

3讨论

昆山市自从1999年开始启动慢病防治工作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基本能满足现有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需求,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就会付之一炬。

慢病社区综合防治人员的不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只有人员配备足够了才能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只有经费补助到位了,在社区工作的人员才能安心工作,才能留住人才;只有将社区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才能真正体现社区的作用,而不是沦为“医院门诊”搬家;只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把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发展长远;只有领导重视起来,制度才能很好的落实下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社区慢病防治模式基本上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但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要想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长远发展,领导重视、经费补偿机制完善是做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基础,技术培训、人员配置到位是关键,完善管理制度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证。

[参考文献]

[1] 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706-708.

[2] 王陇德.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析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50-261.

篇9

邱慧敏 黄文君 吴晓璇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认知的现状,以便找出社区护士对其角色功能认知的局限与不足,为社区护理管理者更好地提高护士认知度和护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现阶段护士主要的工作内容。结果:调查发现社区护士绝大部分(83.33%)能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照顾者角色,对其他角色的认知度偏低,依次为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合作者及研究者,且对角色功能的了解程度偏低。结论: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的认知严重缺乏全面性,对自身角色功能的发挥程度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度,以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医疗中的角色功能,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字社区卫生机构;护士角色功能;认知现状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3

Investigation researoh of the nurses to nurse role function i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ve status quo

QIU Hui-min,HUANG Wen-jun,WU Xiao-xuan(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Shenzhen5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ve function, the role of the nurse for nur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 nurses cognitive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nurse role function, for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 the nursing managers to bet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nd nursing. Method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126 n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nurse′s perception of its role function and at this stage the main job of the nurse.Results:For the most part the results found that community nurses 83.33%) can realize its own take care of the role, the awareness of the other characters on the low side, caregivers and educators, televsion, managers, partners,and the low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functions. Conclusion: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s a severe lack of nurses to the nurse role function of recognition in a comprehensive, the lower level of play to their role function need to invest more in training for nurses, improve the nurses awareness of their role func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fun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Nurse role function;Cognitive status quo

随着我国经济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社区医疗成为人们日渐倚重的医疗方式,社区护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充当着照顾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等多种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社区护士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护理工作中所充当的角色,使其充分发挥角色功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选择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现状,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3.5±2.5)岁。其中本科毕业护士9名,大专毕业护士117名。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36名,护士7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1.2调查方法翻阅

参考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护士进行

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对自身在护理工作中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认知、护士现阶段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问卷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并统一回收,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士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情况(表1)

2.2护士对角色功能的认知情况(表2)

2.3护士现阶段从事的工作内容(表3)

3讨论

3.1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现状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担任着多种重要的角色,对医疗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社区医疗的深入发展,护士已经开始涉足各种角色,完成其相应的职能[2]。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区护士对其角色及功能的认知度还普遍偏低。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护士还是主要担任照顾者角色从事临床的治疗工作[3,4]。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护理人员充当照顾者和教育者的认知率相对较高(83.33%,63.49%),但护士对其他角色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合作者及研究者的认知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对研究者的角色(15.87%)。主要是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较晚,社区护理相对落后,社区护士目前只能承担最基本的角色功能,就是仍以照顾者和教育者为主,对于倡导者、研究者、管理者等其他角色功能涉及较少[5]。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照顾者和管理者角色[6],而对重庆市社区护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受传统护理观念和社区护理常规治疗繁多带来的影响,护士依从性强、主动性差,平日只能被动重复一些基础或专科护理工作,综合能力欠缺,难以独立担负起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与研究者的角色[7]。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社区护士角色功能认识水平也不一致,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护士角色的认知培训,让社区护士了解新时期应担当的多重角色,掌握各个角色在社区护理中所充当的功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3.2护士对角色功能及工作内容认知情况表2,表3显示,部分社区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及工作内容认识不全面。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逐步深入,社区护士不仅应认识到护士不再是单纯的护理操作者、疾病宣传者,还应认识到自身有与其他部门交流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与患者共同制订康复、治疗方案的任务。而对自身所承担的护理管理,药品、器械、病案、挂号收费的工作内容认知度较低,护理管理者更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护士的疏导及培训,明确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责,以便更好地服务社区病人。只有护士将所有角色的功能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完整地发挥其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现阶段,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其角色及功能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对各种角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社区护士角色认知情况,针对护士认知上的不足进行培训教育,培养护士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并合理的进行护理职位的安排,保证护士能够充分完整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富君.社区护士发挥角色功能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40-42.

[2]易景娜,陈利群.社区全科团队中护士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及其发展问题[J].护理学杂志,2011,26(24):81-83.

[3]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郭杰,李秋洁,武佩佩.护理管理者角色认知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289-1291.

[5]叶弘,尹红,蔡博婧.护士角色认知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1):14-16.

[6]冯正仪主编.社区护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25.

篇10

一、相关概念解析

1、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2、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由于湘西州是个多民族社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除了要与自己本民族的人们相处共处之外,还要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当地人们的族群自我意识会有所增加。

3、行为卷入:包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等。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主体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要参与自己本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活动,还会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这些人们在参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的时候,更加意识到和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例如在湘西州境内,土家族的摆手舞不仅是当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举行盛大的晚会的时候,来自周内的各个民族也都会参与在其中。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型的多民族社区,那么在这样一个社区的各个民族之间就免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也势必会使得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与单一的民族社区有所区别。

1.多民族社区内的民族认同较为强烈。

在上面介绍民族认同的维度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在多民族社区内,各民族的人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会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记忆和归属感,从而会导致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所增强。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内,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增强各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但是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结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还都是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区内的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对比性。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认同的对比性,在这个多民族社区之内,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社区内部的一些政策决议必须要公平公正,否则,很容易引起社区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如果州内的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土家族人民一些优惠政策,而忽视其他民族,那么这样的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产生对比心理,这样一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会大打折扣。

四、余论部分——民族政策的文化隐喻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这些被国家化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会给予很多政策上的照顾。可是,这些被国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带上“自治”的头衔,其带来的文化隐喻就是代表着“落后”和“贫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些地方在从国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却又使得很多市场投资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很多市场投资者是不会在落后不发达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投资的。

关于如何解决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隐喻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三种解决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1)对少数民族地区取消自治称呼,而同样的享有政策上的优惠。(2)深入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旗帜飘得更远。(3)调整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化叙述,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在今后的官方叙述中尽可能的少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学.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篇11

社区管理;老年;社区参与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城市社区离退休老人在智力、情绪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参与的特点是:被动性、静态性、个体性、稳定性,参与的活动类型则以康体、消遣型为主,提高、发展型的休闲比较低。导致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因退休而来的角色转变、社会地位改变与收入减少和生活中的意外刺激打击等。针对以上变化,有效调节老人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退而不休、老有所为;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加强沟通、鼓励运动,使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计划,充盈退休时光。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改革与创新上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无管理保障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准绳,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在内的社会主体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制度是反应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它同时是制约社区治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一套较完善的社区治理制度是治理社区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社区管理实践中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法律制度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亟待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社区自治能力低下,公民参与意识不高

社区治理的发展本质和根本要求是社区对社区自身的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我国现阶段社区自治能力低下,是制约社区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因素。从当前社区自治的现状上看,首先,城市社区居民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其次,部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没有实际权力,仅是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座谈会,并不能起到重大事件的影响作用。

(三)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团体,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责任心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然而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社区管理模式政治色彩浓重等因素使得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变成了形式化选举,许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与考察,或是由行政职能部门直接分流出来,或是社会上招收的人员,当选的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服务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意志,更不能切实维护居民的权利。这大大阻碍了社区建设前进的步伐,弱化了社区建设“自愿、自治、民主、合作”的原则。

三、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机构建设,拓宽社区参与方式

当前,我国社区参与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将社区居民的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对于居民需求认识程度不足外,原因还可能是社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漏洞,如举办的活动没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或是居民参与方式过窄,不够多元化。

(二)落实规章制度,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每个居民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落实规章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即社区建设首先要制定适应社区现状的相应政策。教育上,我们主张“因材施教”,同理,社区治理上我们也应主张“因区制规”。在有规章制度的支持下,其次需要做的是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宣传,大力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监督他人。

(三)提高人员素养,打造高素质团队

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者。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态度极大的影响社区居民的体验。作为一个服务型团体,社区需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工作方式、恰当的处事技巧都是一个高素质团队应具备的品质。

作者:赵睿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卜万红.中国城市社区参与的新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23-27.

[2]丁志宏.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特点分析及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0(9):89-92.

[3]孙利芳,林梅.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0(7):223-223.

[4]姜振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38-43.

[5]陈思.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61-62.

篇12

二、目标任务

完成县政府下达的职业健康指标任务(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建立、警示标识告知牌设置、法人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职业健康培训、企业职工职业健康培训、企业职业健康制度建设、专项治理)和职业健康“三同时”监管及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任务数。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监管“两个”主体责任。今年,我镇将职业健康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以考核来推进社区、村监管责任主体的落实。以强化执法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健康防治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做到职业健康监管机构、管理制度、危害因数申报、“两检”、职工健康监护档案、企业职工职业健康培训、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八个落实”。

(二)深化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今年,要继续以专项治理为抓手,在粉尘和高毒物品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各社区、村要认真对辖区内水泥制造、木制家具、化工、非煤矿山、印刷、机械加工企业进行清理,督促企业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工艺、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的治理,督促企业在工程防护设施上有投入,采用先进工艺和设施,从本质上提升防护水平。

(三)强化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工作。年是修订后《职业病防治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密集颁布出台的一年,各社区、村要积极采取宣传画、标语等方式面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监管人员、一线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职业健康的知晓率,为顺利开展职业健康工作营造氛围。

(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工作。职业健康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数据说话,而数据需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依法检测而来。因此,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执法来保障。各社区、村要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材、化工、木制家具制造等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尤其要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主体落实、制度建设、“一报两检”、职工个人防护用品、职工监护档案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拒不执行规定和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上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坚决予以查处。

(五)强化职业健康“三同时”监管。各社区、村要积极履行职责,结合本辖区实际,全面抓好职业健康“三同时”工作。按照规定,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并且要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因此,各社区、村要积极督促有关企业开展职业健康“三同时”工作,及时上报企业新、改、扩建项目。

(六)逐步推进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按照县安监局的统一部署,年,所有水泥制造、冶金、木制家具、皮革、化工、非煤矿山、印刷、机械加工行业,必须完成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各社区、村要认真对辖区内这些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及早确定企业数量及现状,及时上报镇安办。同时要加大督促力度,按照县、镇的统一安排部署,对所涉企业提出具体要求,制定计划,规定时限。所有现状评价报告都要报送安监部门备案。

(七)做好职业安全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准备工作。职业安全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是新纳入政府行政许可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家安监总局正在加紧制定的具体的许可办法,各社区、村要认真对照《高毒物品目录》对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梳理和排查,确保许可证的顺利实施。

(八)推进职业健康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是提高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水平,有效减少职业危害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社区、村要积极宣传,做好摸底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先期试点推行。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地方将农村人口转移到一个稳定的地区,并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在实际治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治理措施的改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各个国家政治方针都从原本的统治转向治理,通过“治理”解决人民的需求。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是指无需依靠国家政府的强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动的过程,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进步和发展的机制。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确治理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其并非国家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强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经过协调,互动等,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企业平等协调合作,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由于全球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对以下几种理论进行了分析:①社区治理,即主要由当地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种方式使农村社区内,各个主体相互促进发展。②自组织治理,该种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证新型村农社区建设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会资本治理,该种治理主要是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资本存量增加,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治理,即通过构建环境、经济、社会等指标体系,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中,我国政府对农村社区治理非常重视,主要是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政府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且其还处在建设之中,各项事务都比较繁琐,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居民有目标、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要让社区居民真实感受到社区的进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建设中。为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进步,其加强了科技的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技术培训,让社区居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但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稳定、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居民青壮年基本都在外务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在外务工,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相对不稳定,且农村居民所能够选择的行业相对较少,其经济来源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但存在公共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居民实际需要的服务,而且很多非政府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期间,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起步,国家政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农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到2009年,我国进入农村社区治理发展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社区居民和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推动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到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趋向于成熟阶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区组织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有规划地进行发展。目前常见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如我国深圳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规模的扩张也比较迅速,将城中村、城郊农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扩张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强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农村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民主发展。③就地城镇化治理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进行城镇化治理模式,将农村划分为农村社区,按照城镇化标准进行建设,并通过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四、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

在如今的农村社区发展中,要注重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使农村社区居民各个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另外,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最好让社区居民自主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应随意将工作转移至其他部门。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过对居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感,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利益关系,使居民更加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

(二)注重农村社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农村社区发展中,居民最关注问题。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非常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村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主要发展产业,并加强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通过建设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如今人们非常注重生态产品,而很多农村都没有被工业影响,其产品基本都属于生态产品,农村社区要意识到生态产品在如今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方式。旅游业也是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村自然环境恬静,没有收到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

(三)注重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的个人收入越来越好,但集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得到保障。要想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根据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有领导性强、规划性强等特征的领导班子,带动居民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需要注重对社区闲置资产的利用,很多农村社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资产,其可以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另外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农村普遍存在素质能力不强的问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适合农村社区的发展,应当注重经济创新,如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一个居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非常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由于农村社区资金较为紧张,在建设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时,需要把握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并可以结合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特点,对农村社区进行规划。首先要保证电力、网络、水质等基本服务的完善,针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使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即根据居民的需求改变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资金。另外可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机制。针对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失地居民的实际情况,给予居民相应的补偿,并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训,让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业寻求发展道路。农村社区还需要加强对养老托残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残疾等得到社会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率成为我国提高经济的发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进行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注重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徐世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9-33.

[2]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宁宁,李国锋,袁王月.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选择――基于多案例研究视角[J].农村经济,2015,06:56-61.

[4]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03:10-13.

[5]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