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体育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概念的梳理
2000年,曾于久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以汉族文化为本体,融合多种民族形成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周伟良主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中将其概念界定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留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熊志冲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且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李少杰等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唯物观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具有共同种族、共同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的人群生活共同体中开展并流传的,具有历史相对稳定形势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文化活动。
1.2概念的辨析
总的来看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正由最初的简单认识向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多元方向迈进,相对来说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另一方面,从现有的概念中来看由于研究时间、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研究者认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都会存有不同的问题,同一概念,不同的学者都将有不同的认识。本研究认为以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研究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别,无论是民族传统体育还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名称表述的不同;研究者认为,传统应该包括过去的传统和现在的传统,过去的传统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现在仍然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内容,现在的传统应该是指由过去的传统演变而来并且占主导地位的活动。
2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实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对任何概念的界定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完全信服,而逻辑学家告诉我们“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可以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这样概念的可界定与否似乎成为了一种悖论。这一问题的解决让我们回到对概念界定的主体上来,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任何概念的产生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某一逻辑结构进行思维的结果。所有对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只是告诉人们在界定者的心目中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符合这一界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存在过。因此,对概念的可界定与否并不是一种悖论,只是界定者认为在他心目中某一事物的概念是什么样子的,是界定者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合这一思维逻辑的所有事物的概括。
3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认知的角度
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传统体育还是有其鲜明的、不同于他者的个性特征。如上所述,所有概念的界定都是一种主观的思维活动,是主观选择下的客观,所以,这些鲜明的、不同于他者的个性特征却是可以根据我们的价值期待,或者说根据我们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潜在价值的需要,使民族传统体育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安排。
4结语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肯定,只是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作了一个范围上的界定。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概念。时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所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学者们主要从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和界定,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正由最初的简单认识向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多元方向迈进,相对来讲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知角度、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家国等编.普通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美]所罗门著.简明哲学导论·大问题[M].张卜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3]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3.
[4]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J].广州体
篇2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05―03
前言
近年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问题逐渐升温,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包含了本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概念是对于事物属性的反映,我们只有对于事物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包含三个层次,即民族的、传统的和体育的。在此单就本研究而言,认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必须对于民族和传统这两个概念做以区分。
1 对于“民族”和“传统”两概念的认识
1.1 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
“民族”是一较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中国,而且包括西方等国家。对于“民族”一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多角度分别予以了论述,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从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区别民族与非民族。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得比较晚。
在古籍中,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经常使用“族”。在中国,“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源于1903年梁启超将瑞士的政治学家、法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国。“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体一样不仅包括确定的领域和语言,还包括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文字、风俗及血统。
对于“民族”一词来讲,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人的共同体。”
对于“民族”概念的界定只是一个相对的理解,而就一个国家来讲,这里的民族是一个绝对的整体意义上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单一民族也可以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群体而不是特指构成这个群体的某个单一民族。
1.2 对于“传统”概念的认识
“传统”是一个外延最宽、反映客体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从民族学的意义上看,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其传统,它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思想、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传统以及语言文字传统等要素。
“传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劳动过程的沿传,是人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所获得的成果的凝聚结构。”“传统”与古代并不具有固定的同一关系,而是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的特点,把历史等同于传统的认识是错误的。“传统”即长期被传下来形成的一个体系,是传统在某种程度而言它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吸纳性。所谓的“吸纳性”即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的吸纳其他有益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来支持其发展,是传统的就必然具有历史性。它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2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在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产生顺应社会变革的变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的农业文化土壤养育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体育观念是直接受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而非商品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理解必须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对植根于本民族或本区域的文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创造物,他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制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价值需要、审美需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他又反作用于其他文化因子,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能仅限于从物质层面去思考,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整个文化巨系统中,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建设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3 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概念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区别和正确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指世界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中国所具有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在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在中国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背景、社会条件、文化因素等诸多要素下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当时社会条件所相适应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必然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趋向在里面,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太极拳的“太极”哲理等等,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西方传统体育必须对于中国传统体育的追求目标价值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与西方及其他传统体育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体育也影响甚大,因于此,中国的传统体育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哲学基础,以保健、养生活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形式,崇尚礼让、平和、宽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中国当代的社会人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产生者重要影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的文化因素,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深入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从某个方面印证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的文化进入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因此加大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和内涵有清晰的了解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发展和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走出封闭状态,不断地完善自我才不至于在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丧失其个性特征。
篇3
1.1教师改变“自我”
1.1.1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
1.1.2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1.1.3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4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
1.1.5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2教师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
1.2.2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1.2.3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及其改变策略
2.1很多弊端
2.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
2.1.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
2.1.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2.1.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
2.2改变策略
2.2.1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
2.2.1――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
2.2.1――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
2.2.1――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2.2.2教学要探索: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
2.2.3教学要创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2.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论书本知识、教学参考或者网络资料,都属于理论范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掌握了就应该付诸于实践;
2.2.3――2时政与兴趣相结合:时事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学生了解这些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但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2.3――3写作与爱好相结合: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果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来指导写作,那么他的写作一定很优秀;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编辑了很多阅读资料,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自由思考、实践写作、提高兴趣爱好、实现学用结合。
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
3.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3.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
3.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3.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篇4
结合民族学和民俗学,以及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相关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概念,其中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的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时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特点的一种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是指: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从民间体育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体育具有广阔的内伸和外延性,从民间两字可以看出它与主流文化是相对应的,是指广大中下层民众中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空间,具有非官方的性质,即我们所说的民间与官员相对应,民间体育就应该与官方礼仪相对应,具体是指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的体育项目,它涉及民众生活活动空间的方方面面,是具有随意性的身体活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还有节庆、祭祀、礼仪中的一切体育活动都是民间体育活动,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赫哲族体育项目中地箭、抓嘎拉哈、游泳、登山、爬树、打弹弓、打脚力、老鹰抓小鸡、翻花绳、钓鱼、打水漂、打雪仗、打马仗、撇石子、冰磨、射弩、走五道、撵貂子、潜水、叉鱼、扒鱼皮、织渔网、叉草球等都是赫哲族民间体育。由此可见,赫哲族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归纳到民间体育项目中来。
从民俗体育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因为民俗体育包括在民间体育之中,民俗体育是民间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民间体育就是民俗体育,因为民间体育具有广阔的内伸和外延性,但是民俗体育却有一定的边界,民俗体育与民间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且主要以这些活动为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展现民俗体育的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由此可见,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区别于民间体育的主要特征,那么,每四年一届的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就是赫哲族为庆祝祖先和融宗教活动为一体的民族盛会(“乌日贡”赫哲语为喜庆吉日)。在乌日贡大会中赫哲人为祭拜祖先和意识中的图腾崇拜,往往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主宰山川、湖泊、森林、日月神灵的拜膜,而这些贯穿其中的肢体表达方式就形成了现在的赫哲族体育项目,如叉草球、顶杠、打布鲁、杜烈其、射箭、鱼王角力、摔跤、赛桦皮船这七项体育项目都是民俗体育项目。
从传统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一个动和静相结合的一种体育文化,不是凝聚不变的,它既包括过去已经形成的体育项目,又包括现在新形成的体育项目,即具有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两重属性,同时它还具有传承和流变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过去创造的体育项目还要有人传承并且很好的延续到现在,必须是活着的现在,这并不一定说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可以随着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传统体育就一个民族来说,也可以称为民族传统体育,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像叉草球、顶杠、打布鲁、杜烈其、射箭、鱼王角力、摔跤、赛桦皮船、溜冰、滑雪、射草靶、游泳、赛狗爬犁、赛托日其、叉鱼、扒鱼皮和织渔网这些在赫哲族先民族早已存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归纳到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而像挡木轮、鹿毛球这些近几年才形成的体育项目也都属于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符合现在的过去和过去的现在两个属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的外延和内伸性最大,它所包括的范围最广,甚至包含外来体育,比如说西方现代体育传入到赫哲族民族聚集区,在经过长期的浸透和融合,为大家所接受和推广的体育项目,例如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羽毛球等,都可以归入到赫哲族现有的民间体育中,它涵盖了赫哲族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具有一定的界限,模式性、传承性和集体性是其区分于民间体育的重要分割线,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体育作为赫哲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稳定的体育文化,体现在养生、娱乐、健身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一切体育活动,并通过物化的媒介如实物渔猎工具等传承下来,它还涵盖了现在和未来将成为过去的一切体育项目,所以它包括赫哲族民俗体育。由此可见,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有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但从目前国内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些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关专家和学者彼此之间各抒己见。实际上要想把这三个概念完全区分开来还不是太容易,因为这三个概念之间互有交叉和重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要完全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划分清楚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姜洪波.赫哲族民间体育的类型及特点[J].民族体育,1900.
[2]赵德龙,潘宏伟,崔性赫.黑龙江赫哲族传统体育状况与特点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3]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8).
篇5
逻辑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05-03
关于武术的概念的争辩一直不休,各持己见,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和视角层出不尽,这为学术研究和探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武术概念以及武术本质属性是关于武术是什么的研究,也是在哲学层面关于武术的探讨,弄明白武术概念和本质属性,为武术的其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从武术本体上探讨武术的概念和本质。
1 关于武术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
在武术本质上,目前学术界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多质论,认为武术的本质是多种的;一种是单质论,任务武术的本质只有一种。
多质论者认为技击是武术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技击通过套路和搏斗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也决定了武术的多样性及武术本质的多样性。他们认为攻防是武术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武术一个方面的本质。对人身体健康的促进,对体格对抗能力的增强,对人的教育功能是武术本质的进一步表现,武术本质还表现在修身、医疗、观赏、经济等方面。为此,武术本质是以攻防为核心本质的,其次,武术本质特征还在于促进人的本质发展,促进人自身以及与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多质论者通过不同侧面论述分析,并认为武术的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单质论者则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特征的运动技术体系,对武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质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攻防,并无所谓的其他武术本质存在,如果将其他所有的都看成是武术的本质,那么武术就不存在本质属性。为此单质论者认为武术的本质属性就只有技击,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教育等等都是武术的衍生特征,而不属于武术的本质特征。
多质论和单质论各自从不同的视觉探析武术的本质,为进一步探讨武术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意见,同事多质论者和单质论者的争辩,观点的相互碰撞,为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智慧的思考。通过对两种观点进一步深入探讨,不难发现单质论和多质论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就是双方都是侧重武术的功能,未曾探析武术的本体内涵,未能从武术的本体来分析武术的本质特征,只注重武术的功能性;其次就是多质论者和单质论者都没有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在哲学视域中,本质和本质属性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多质论者和单质论者都不能对武术本质做出科学合理的回答。
2 武术概念回顾
明晰武术概念历史沿革,为更为准确地探讨武术的概念提供理论思路,同时借鉴现代武术争论的各种观点,分析历史,辨析现代武术概念的争辩,为探求武术概念提供更为理论思考和思路。
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国术,是民族身体活动方法,主要具有自卫技能和锻炼体格的功能。”
1957年在北京举行了关于武术问题的研讨会,将武术定义为武术主要目的是防身,属于体育范畴,武术具有技击性质和特点。
1961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则讲武术定义为民族形式的锻炼方式,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套路,属于体育范畴,主要的功能为强筋健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
1978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将武术定义为武术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内容,根据攻防、动静、刚柔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制各种投手讨论,主要具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
1988年的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术定义为是以技击动作所构成的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属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004年出版的体育院校教材,沿用了1988年武术学术研讨会关于武术的定义。
以上各种观点,是关于武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观念,反映了武术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武术概念的发展变化,是武术概念本身丰富完善,是接近事物本质的过程。概念也在发展变化,更甚是曹・国正在《博弈经典》中认为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武术概念也在历史的车轮中,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完善自我概念。近年来,对武术概念的探讨从未停过,主要的观点如下:
邱坯相认为:“武术是以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认为武术主要内容是技术,技术通过套路和搏斗表现出来,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项目。
谭炳春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主动内外兼修,武德兼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承认武术以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形式,注重内心平和武德的修养,同时还强调了武术的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曾于红、肖红征认为:“武术是以攻防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人体格斗能力为核心,以套路演练、搏斗对抗、艺术反应为表现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他们将艺术作为武术一个特性,也是作为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杨建营认为:“武术是源于中国的一种围绕技击而展开的投手和持械的运动技术体系。”他认为武术是一种运动技术体系,技击是武术的属性。
上述的各观念为准确地把握武术概念内涵提供了可贵的参考。同时历史沿革和各种观点也表明,武术概念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概念。
但是无论是历史上关于武术概念的论述,还是现代武术的争论,都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武术概念外延过窄。武术博大精深,承载着民族文化并传承民族文化,不容质疑,在我国也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项目承载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主要载体。但仅仅将武术归为中国或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显然是不能概括武术概念的全部外延。如泰国的泰拳,如果按照武术拳种分类,它肯定属于拳术的一种,拳术属于武术。由此可知,泰拳也是武术的一种,但是泰拳却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是泰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再如截拳道,则是李小龙根据中西方武术精粹白创的一门拳术,创立于美国,融有中西方武术精粹,显然截拳道属于武术。为此我们承认武术的民族,陛,但不能仅仅将武术的概念仅仅定义在中国,将其定义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武术本质屙『生的认识存在滞后性。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求生本能以及古代的军事,武术在冷兵器时代,对军事和人类生活,对军事攻防和人类自卫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攻防性是武术最为本质的特征。而现在,先进的武器,法制的社会,使武术的攻防功能进一步弱化,显然已经不再是武术本质属性,核心的功能。武术本质属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概念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攻防本质属性的退化,但武术其他本质属性在新时期得到发展。为此仍将攻防性作为武术本质属性或者武术的首要功能,显然滞后于历史的进程。
第三,对武术概念定义的功能性人手,而不是本体。通过以上概念可知,在对武术概念定义是攻防、自卫、锻炼体格等显然都是从武术的功能对武术进行定义的。功能是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本质只有一个,而本质属性则有多个,本质属性决定事物外在表现得功能。从功能论述武术的概念显然存在本能反映武术的本质。为此只能通过武术本体,探求武术概念,才能透析武术的本质。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并从以上各种武术概念萃取精华,为认识武术概念、本质属性和本质提供了参考。正是在对诸学说进行分析考察、吸取诸学说共同点的基础上,对武术概念定义如下:武术是以身体技击活动为手段的民族形式的体育。
3 武术本质与本质属性
关于武术本质和本质属性的问题,首先需要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关系,何为本质,何为本质属性,在没有理清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是无法辨清武术的本质和本质属性,也将会使武术的探讨浑浊不清。事物的本质,既指该事物是什么,决定事物是什么东西,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就是他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事物所具有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事物的说明方式中所包含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表现事物是什么的东西叫作属概念,而那一事物的诸属性质叫做种差。亚里斯多德的论述对全面把握区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引用学者周爱光所列举的关于水的实例对本质和本质属性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第一,事物的属概念反映该事物的本质。例如,根据“水”的定义,“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里的“液体”就是水这一物质的属概念,他反映了水的本质,即水是液体而不是固体或者气体。水只有具有“液体”这一形态才能存在,否则“水”就不能存在。第二,事物的种差反映了该事物即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水的种差“无色、无味、透明”就反映了水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无色、无味、透明”决定了在同一概念中水这一种概念与其他种概念的区别。例如,“墨水”不同于“水”,“盐水”又不同于“墨水”。虽然“墨水”和“盐水”的属概念都是“液体”,但内涵和外延已经超出了“无色、无味、透明”的种概念,为此我们将“水”、“糖水”、“酒水”三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此可见,事物的本质由本质所决定,既属概念所决定,只有一个,而本质属性取决于事物的种差,可以有多个。
通过分析明晰了本质和本质属性区别之后,运用逻辑学来分析武术本体,进而分析武术本质和本质属性。首先,武术是以身体技击活动为手段的民族形式的体育。根据属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本质决定事物是什么,显而易见,武术的属概念是“体育”。因此武术的本质不是技击,也不是防身,更不是人的解放和增强体质,而是体育。这就从属概念上划清了武术与艺术、农业、军事、商业和宗教等的区别。
其次,由于武术是以身体技击活动为手段的民族形式的体育,显而易见,武术的种差是“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根据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种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逻辑学原理,可以认为武术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因为只有“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武术可以区别于体育范畴中的其他概念,即田径、游泳、球类等项目相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艺术熏陶、军事属性等都不是武术的本质属性,而是武术的偶发属性。
综上所述,武术的本质是体育,武术脱离了体育就不能成立,这反映了武术的“体育性”。武术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以区别与其他的体育项目,离开了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武术也将不复存在。为此武术的本质属性为身体技击活动和民族形式的体育。
4 武术的本质属性与功能
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区分武术的本质、本质属性和功能,将其混为一谈,通过逻辑学范畴的思辨,武术本质并不等于武术的功能。武术的本质是武术本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项目、其他事物的诸属性,而武术的功能则是属性的外在表现,是武术本质通过现实而实际表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是武术的各种作用。
武术本质与武术功能并不是毫无关系,而是密切关联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功能,事物具有相应的本质属性,才能具有本质属性相对应的功能。例如,由于木材具有其特殊的“硬度”和“可燃性”的本质属性,木材可以用来造房子、木头可以造船,也可以用来燃烧等。但是水就不具备这种功能,因为水没有木头的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水是液体,具有溶解性等特性,固可以用来洗刷等,而木头不具备水的特性,因为也不能具有水的特性。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某事物功能主要取决于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本质属性决定的功能,事物的功能正是该事物本质通过现实表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外在反映。
篇6
一、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的区别
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营销过程不同
体验式旅游给旅游行业的营销过程带来新变革。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是一种“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模式。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它的基础是旅游者与旅游景区、旅游开发商、活动主题的互动。旅游开发商必须尽力创造与利用知识,创造新的旅游主题,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了解旅游者的兴趣、偏好与价值观。旅游开发商必须通过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层交往,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
2.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一方面,旅游者在参与体验式旅游时有更多的自和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体验式旅游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继续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开发商从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出发,追求建立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服务。
二、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及情感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之间的区别,决定了其营销策略必然存在其本身特色,在众多的营销方式中,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不失为两种较好的策略。
1.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一种以有形或无形的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为基础,依据旅游企业自身产品及市场定位,赋于产品丰富的想像,内涵并借助现代先进传媒技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推广引导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售出产品实现利润的营销策略。如众所周知的江西省红色旅游。新产品出不断现,就会出现不同的概念,市场越激烈,概念会越多。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出现,也必须存在其概念营销的可能,当然这个概念不是最浅显的概念,它是有一定支撑,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而非那种恶性的竞争概念。
在广西旅游市场中采用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对广西旅游市场的开发、结构调整、产品更新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1)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采用“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紧扣旅游消费者旅游需求的特点,其新颖别致的体验式新概念能使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摆脱目前市场上产品同质化、差异小使游客难选择的弱点,使之迅速脱颖而出被旅游者关注、接受。国内旅游业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产品种类都大大增加。新产品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带来同质化的现象给旅游者选择产品上造成困惑。这时我们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采用概念营销其核心就是新概念的创造,在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表达一种新颖独特的差异化概念以区别同类型产品,营造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2)增加产品内涵,潜移默化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黄沛认为最成功的概念营销是“品牌设计”因为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如以上说的“红色旅游”响彻全国,不仅带动了全国的旅游新模式,也带来了一个时代人们新的旅行生活方式。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只要合理准确地表达了产品的核心概念与游客的物质、精神需求相统一旅游活动能悄悄地和产品一起进入消费者心田,产生依赖性从而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研发具有“品牌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基础是产品差异化。其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表现在其产品功效的差异化与定位的差异化。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差异于在于“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体验”舒适而独特的情感享受和难忘的经历相结合,在休闲健身、娱乐中给游客舒畅而独特的情感享受和难忘的经历。定位差异化反映于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印象才能激起游客的消费激情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时代潮流、甚至创造一种消费观念而定。为就要旅游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发大量的调研工作。
第二,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核心在于创造概念。概念要立求“新”“实”“美”。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新”即新理念。消费者需求随市场变动不断发生变化体验式体育旅游的新概念始终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尽量做到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走在旅游者消费的最前沿,甚至超前才能引领消费潮流,再有,“新概念”还以现实发展为基础一味求新而超出市场发展规律和自身能力,束之高阁和名不符实都会让游客厌恶。其次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概念的“实”,即实在。以消费者时间经济能力为基础,以社会、自然承受力、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以旅游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人依据,根据客观规律开发旅游产品。产品越是差异化就越要强调它实际基础。最后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概念的“美”即语言之美、内容之美、创新之美,扣开消费者听觉、视觉的大门,迅速传播,理念之美,新概念新追求。新生活独特之美,美而独特让人着迷,爱不释手。
2.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是指在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品牌的核心层注入情感,增加品牌的核心文化,并在产品的行销过程中,通过释放品牌的核心情感能量辅以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需求,打动消费者,保持产品在稳定上升的过程中有爆发性的增长。
在今天的旅游市场上,单纯比网络优势,市场占有率、广告投放率及旅游人次等恐怕难再有大作为。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压力大,精神得不到释放的抑郁更是如此,因为传统的旅游企业,注重自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立求花钱少收入大而缺少了对游客情感的追求。在游客需求不断多元化,讲求个人体验的今天,旅游企业要做到“引”得来游客,“留”得住游客,让游客玩得开心愿意花钱,就得通过独得的产品设计,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巧。“情感营销”正是一种基于产品设计差异化,以消费者内在情感为中心,通过表达企业人文关怀和满足顾客情感体验来实现营销目标的营销策略。不少专家人士如肖志营等认为未来的核心竞争情感将成为竞争焦点。品牌优势将更多取自于品牌的核心文化,情感内涵。
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中引入“情感营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体验旅游就是使游客有一次舒畅而独特地,难以忘怀的旅行经历。即引发游者情感的共鸣,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事件之间互动的结果。体验式体育旅游的营销即“情感营销”另外,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体验经济论的开创者派恩和吉尔姆也认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产品需求已由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下的特点、特色、利益过度到了“感受”而感受就需要企业的产品与及其营销核心中注入“情”的概念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现代科技手法使“情”的投射穿过消费者的情感障碍在策划、广告、促销、设计包装上使消费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冲击达到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欲望的目的。
(2)消费者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莫过于情感认同。情感营销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口碑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客源,情感营销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到售出、售后的全过程,讲求心灵沟通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于取得消费者信赖增加市场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有重大贡献,此外情感营销对于品牌企业另一突出意义在于。一旦在品牌确立处于独家寡头企业。再无企业与它竞争的时候还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将产品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升级,至于无法替代的地步!有竞争就会有企业独占行业的局面,一旦企业确立市场等一,自己就是难以超越的障碍。像“哈慈”“三株”从辉煌的市场主导到退市,给我们上了一堂实践课。情感营销能为企业竞争营造第二个领域,实现自我的超越和不断发展。
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应重点放在以下三个环节之上:
第一,新颖独特的差异化产品设计。在拉脱维亚的港口城市利巴雅,有一座100多年前沙皇俄国建造的监狱。如今,该国将这座在苏联解体后被关闭的监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种另类旅游项目中体验到囚犯的生活。用红砖建成的监狱是一座二层建筑,位于高墙内。打开铁门进入其中,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单人牢房的墙壁上刻有“我想回家”等犯人的笔迹。据导游讲,监狱曾经用来关押苏联军队的政治犯和扰乱军队内部纪律者。在苏联军队撤退后,自1997年被关闭,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当地的历史学家和年轻人建议,虽然这代表一段黑暗的历史,但也不应拆除,而要保存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大约在一年半前,开始推出了这种另类旅游项目。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名人,而且还吸引了欧洲人前来参观,目前参观者人数已经超过8000人。在上述旅游项目中,除在导游带领下进行参观外,游人还可以穿上囚服拍照,在黑暗的牢房中体验政治犯的生活。据说,这项旅游的费用大约为7拉特(约为1400日元)。为防止儿童身心受到打击,禁止12岁以下儿童参加这种体验活动。
产品是企业利润核心,在一条旅游线路立项、策划之前对市场的调研,游客的旅游心理情感把握十分重要。我们知道一个游客在选择一条旅游线路时情感因素占80%左右智力因素只占20%左右。产品设计如能围绕消费者的消费情感因素和产品自身独有的功能效用,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将人性化思维和理念以创新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是相当成功的。
篇7
一、前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普及,我们已经认识到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应用都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作为在全民健身中重要一环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之中,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同样十分重要。健身操由于其入学门槛低、易于掌握、锻炼效果佳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和重视。下面本文将对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发展情况等做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健身操课程设立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健康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民健身的概念也渐渐得到普及。无论男女老少都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在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工作也正在积极展开。健身操作为体育锻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具有学门槛低、易于掌握、锻炼效果佳等等优点,广泛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同时,健身操还能与不同音乐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为学生提供新鲜、有趣的学习环境。随着健身操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紧密结合,健身操将对我国体育锻炼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健身操的多功能性
健身操和传统的有氧锻炼项目相比具有多功能性的优点,这是由于健身操不仅和传统有氧锻炼项目一样,可以锻炼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体态和肢体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学员的不良身体姿态,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无论男女老少,健身操都是可以轻松掌握和学习的,健身操对于健身器材、环境、时间的要求也很低,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就可以轻松锻炼。所以,健身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改善体态和气质,同时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具有多功能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健身操的可持续发展性
健身操具有入学门槛低、易于掌握、锻炼效果佳等等优点,学员一旦掌握后可以长久的学习。健身操的练习对于场地、时间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学员在家就可以轻松练习,利用早晨或晚间的半小时就可以充分的达到锻炼效果,可见健身操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育锻炼项目,值得广大群众学习和采用。
三、健身操的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案
虽然健身操具有入学门槛低、易于掌握、锻炼效果佳、可持续性发展等等优点,能够基本满足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在全民健身的大浪潮中起到中坚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健身操仍然具有一些弊病和不足。下面本文将这些尚且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健身操的结构模式过于单一
传统健身操的结构模式过于单一,使用的音乐是固定的,锻炼动作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动。长久以来容易使得学员容易失去新鲜感而放弃锻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健身操与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有机结合,同时健身操的锻炼动作可以借鉴当今流行的舞蹈、体操艺术等等,争取编排出更多更有趣的健身操动作。从根本上改变健身操的传统模式,吸引新老学员加入健身操的锻炼中来。同时,老师应该积极采纳学员具有建树性的建议和意见,合理调整健身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之余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让学习成绩优秀的老学员带动新学员的学习热情,一起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另外,还可根据学T的自身能力和掌握水平不同,合理科学地设置健身操难度,让掌握水平不同的学员都能够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二)健身操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够灵活
健身操课程的评价模式一直采用传统的百分之计算,这种评分模式不能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员的学习状况。另外,传统“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也不利于学习层次不同的学员学习和发展。所以,当前在健身操教学中应该采用新型的多面的评价体系,老师应该从学员的身体基本素质进行分类,按照学员的学习能力高低制定不同的评判准则。例如学员的身高、体重、柔韧度、是否有舞蹈基础等等都可以作为评分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得每一个条件不同的学员都能从健身操锻炼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归属感。灵活的科学的健身操课程评价模式同样有利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员学习热情和激情,从而达到健身操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普遍开始重视身体健康的发展,持续有效的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健康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民健身的概念也渐渐得到普及。无论男女老少都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在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必要性工作也正在积极展开。健身操作为体育锻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具有学门槛低、易于掌握、锻炼效果佳等等优点,广泛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同时,健身操还能与不同音乐、舞蹈、体操有机结合,积极学习和采纳国外优秀健身操课程的经验和授课模式,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为学生提供新鲜、有趣的学习环境。随着各大高校健身操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紧密结合,健身操将对我国体育锻炼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师芳,谭翰哲,马军.健身操的价值及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4).
[2] 党犁铭,敬龙军.健身操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09).
[3]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篇8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U Hao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port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heritanc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ased on this, it advances the strategies of a new modeconstruction of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rrying out the related courses of area combined with local colleg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introduction and going out" inheritanc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possibility and basis for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俎浩(198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进入21世纪,当今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通过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正因如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慢慢地走进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公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种自觉的保护意识。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复杂性、整体性、健身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它所代表的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究其概念而言,概念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认识事物的首要问题就是认清事物的概念。概念是把抽象事物更为具体化,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没有概念,就无法形成思维,也就不会有科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1〕。而这里面包括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元素。笔者认为概念的界定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对概念进行最好的诠释。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问题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少有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以致到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李凤梅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常对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被某一区域人口或固定群体主要用于健身、娱乐、祭祀、竞技等目的所遗存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和知识, 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文化空间〔2〕。北京体育大学的刘洋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3〕。而笔者认为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
2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文化也就成了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具有传授知识与技术、传播文化的功能,而高校则是对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首先,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高校中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供开发和传承,同样也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必然要求。其次,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因素是人,而高校是我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在这些人才聚集的地方,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容易产生共鸣。邵玉萍认为把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堂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也符合高校文化多元性的要求,同时利于青年学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也能促使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深化教学改革〔4〕。于宏亮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作为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影响力〔5〕。对于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中去,一方面可以更加理解我国的历史,还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效果。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31传承功能
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为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的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从中体会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去进行创新,以及在保护的过程中认识到怎样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当前社会中去,在当今社会怎样去传播、发扬。
32健身功能
体育锻炼本身就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其心肺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言,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从概念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健身性。例如武术类项目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具有健身功能。
33社会化功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6〕。高校是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最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在高校中不仅要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全方面地发展。高校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校园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社会化最好的补充。在高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可以使学生有公平竞争、顽强拼搏以及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4心理功能
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并不仅仅让学生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更应该了解到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活动具有良好的功效。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即可产生积极良好的情绪,主要表现为降低焦虑水平、减少抑郁、改善心境状态以及减少紧张和应激等。而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则能够显著提高健康幸福感,而且可以治疗抑郁和焦虑,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良好的积极情绪,提高自信心,从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扰和互相摩擦,协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体现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心理疏导功能。
4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41构建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新模式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媒介,而高校在传承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育是多方位、全方面的。在高校中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明确教育目标。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体育文化、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其次,指导学生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特点以及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的意识。最后,充分挖掘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高校体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和保护。
42区域内结合地方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区别对待,在本区域内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体育中去。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和保护,可以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化、创编。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程里,开设相关课程、俱乐部或者学生社团,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并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
43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高校中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很大程度上都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把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思想贯穿到技能的学习中去。因此这就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行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且可以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资格认定。从教师的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引入到学校,来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增加教师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提高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
44引进来、走出去
所谓引进来就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引进到学校聘请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并不定期地给学生讲课。一方面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进行学习、观摩。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并且和民间艺人、大师进行学习交流。
5小结
在当今社会中,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大学校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区域内选择一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中,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学生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充分挖掘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凤梅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
护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4):24-26.
〔2〕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以“达瓦孜”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
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15-118.
〔4〕于宏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9):137-138.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7〕程利群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
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4):90-93.
〔8〕于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4):26-29.
〔9〕周山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以云南苗族吹枪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3(2):13-14.
篇9
究其概念而言,概念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认识事物的首要问题就是认清事物的概念。概念是把抽象事物更为具体化,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没有概念,就无法形成思维,也就不会有科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1〕。而这里面包括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元素。笔者认为概念的界定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对概念进行最好的诠释。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问题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少有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以致到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李凤梅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常对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被某一区域人口或固定群体主要用于健身、娱乐、祭祀、竞技等目的所遗存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和知识, 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文化空间〔2〕。北京体育大学的刘洋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3〕。而笔者认为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
2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文化也就成了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具有传授知识与技术、传播文化的功能,而高校则是对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首先,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高校中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供开发和传承,同样也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必然要求。其次,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因素是人,而高校是我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在这些人才聚集的地方,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容易产生共鸣。邵玉萍认为把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堂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也符合高校文化多元性的要求,同时利于青年学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也能促使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深化教学改革〔4〕。于宏亮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作为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影响力〔5〕。对于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中去,一方面可以更加理解我国的历史,还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效果。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31传承功能
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为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的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从中体会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去进行创新,以及在保护的过程中认识到怎样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当前社会中去,在当今社会怎样去传播、发扬。
32健身功能
体育锻炼本身就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其心肺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言,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从概念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健身性。例如武术类项目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具有健身功能。
33社会化功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6〕。高校是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最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在高校中不仅要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全方面地发展。高校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校园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社会化最好的补充。在高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可以使学生有公平竞争、顽强拼搏以及创新意识,增加学 生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4心理功能
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并不仅仅让学生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更应该了解到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活动具有良好的功效。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即可产生积极良好的情绪,主要表现为降低焦虑水平、减少抑郁、改善心境状态以及减少紧张和应激等。而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则能够显著提高健康幸福感,而且可以治疗抑郁和焦虑,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良好的积极情绪,提高自信心,从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扰和互相摩擦,协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体现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心理疏导功能。
4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41构建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新模式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媒介,而高校在传承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育是多方位、全方面的。在高校中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明确教育目标。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体育文化、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其次,指导学生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特点以及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的意识。最后,充分挖掘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高校体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和保护。
42区域内结合地方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区别对待,在本区域内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体育中去。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和保护,可以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化、创编。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程里,开设相关课程、俱乐部或者学生社团,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并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
43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高校中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很大程度上都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把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思想贯穿到技能的学习中去。因此这就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行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且可以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资格认定。从教师的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引入到学校,来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增加教师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提高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
44引进来、走出去
所谓引进来就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引进到学校聘请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并不定期地给学生讲课。一方面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进行学习、观摩。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并且和民间艺人、大师进行学习交流。
5小结
在当今社会中,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大学校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区域内选择一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中,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学生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充分挖掘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凤梅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
护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4):24-26.
〔2〕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以“达瓦孜”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
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15-118.
〔4〕于宏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9):137-138.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篇10
任何事物都是以自身的特性规律而存在的,并且是呈现出复杂的形式向前发展的,最终“事物的发展”会充满生机,汇聚为灿烂丰富的内容。体育消费也不例外,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并逐渐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那么,体育消费的属性有哪些,如何透过这些特性规律对体育消费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究,对于把握“体育消费的发展”,演绎体育消费的内容,构建体育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体育消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
在普遍认识上,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有的性质,也就是事物本身质的表现。在哲学上,属性则强调了这种特有的性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质。同样,在逻辑学上,属性也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探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比较认识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属性。对于体育消费而言,主要涉及体育商品与人的关系、体育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关系、体育商品与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几种关系,根据这些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主体属性、客体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
1.1主体属性
体育消费的“主体属性”是与体育消费者的选择和体验相联系的,主要包括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心理是指体育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体育商品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活动。在这个心理活动过程中,既蕴含有消费者的动机、态度、信仰、想象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又包括有消费者的某种心理体验,比如快乐和满足(或是相反,痛苦、不满和挫折)等。对于体育消费观念来说,从时代变迁的角度看,体育消费观念可以分为现代消费观念和传统消费观念。传统消费观念是以理性消费为主导,宣扬“节俭”的思想,即体育消费者会在最大范围内获取体育商品的信息,然后根据自身收入水平,以最低的价格来获得最大效用的商品及商品组合。比如“精打细算” “量入为出” “货比三家” “勤俭持家” “无债一身轻”等日常用语都是这种观念最深刻的体现。与之不同的是,现代消费观念则是以感性消费为主导,甚至在宣扬一种“炫耀性”的思想,即消费者为了增进自己的荣誉,往往会选择从事于奢侈的、非必要的事物的消费[1]。在此观念影响下的体育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会以“是否喜欢” “是否时尚” “是否愉悦”为首要考虑因素,不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与连续性,其目的是宣扬个性,表现个人独特的阶级品位和生活风格。
1.2客体属性
体育消费的客体属性指体育商品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即体育商品在满足人的需要过程中的自然磨损、损耗或消耗。这种客体属性不仅直接、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的物理寿命,也间接地反映了其社会寿命。它们会随着人们的功能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早期的生存(运动服装,饮料等)的需要到现如今享受(各种球类运动娱乐活动,健身娱乐器材,电子娱乐游戏产品等)需要的转变。从旧的生命周期结束到新的生命周期开始的转变,这时一批性能更好、价格便宜或者更合乎社会潮流的体育用品会逐渐取代原有“陈旧的” “性能差”的产品,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在这些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品味也会逐渐从“趋同”走向“迥异”。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体育商品的自然属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寿命,而不是一种物理寿命;因为很多体育商品可能还来不及等到自然磨损就已经被“更新换代”了,归根到底,体育消费者决定体育产品的命运。
1.3经济属性
体育消费的经济属性主要表现为生产性、商品性、市场性3个方面。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4个环节,生产与消费是一个过程的2个方面和2个因素,生产与消费既是“直接同一”,又是“直接两立”。其内容包括:1)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的直接同一性。2)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 生产与消费互相创作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2]。所以,体育消费作为人类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为消费的基本经济属性——“生产性”。而体育消费的商品性、市场性则表现为通过体育商品销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体育用品进入消费领域,最终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应该说,供体育消费的市场销售才是最终销售,才最具有决定性意义。来自英国家庭每年消费支出调查显示:2000—2001年以来,以体育和野外生存设备为主的体育商品销售大约为52亿英镑,体育比赛门票和会员费为43亿英镑。另外,随着健身消费日趋成为主流,一些私营公司,如Cannons、David Lloyd、Fitness First 、Holmes Place、LA Fitness and New Generation大力开拓健身消费市场,推动体育用品消费持续升级。2002年,体育商品销售为57.06亿英镑[3]。体育消费市场的启动和扩大,使体育商品销售不断兴旺。反之,体育商品的“日趋兴旺”又促使体育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和不断开拓,这样,体育商品生产市场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化、规模化。
1.4社会属性
体育消费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体育消费的阶层结构、体育消费的方式,以及体育消费的社会供给等方面。首先,体育消费的主体是人,依据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可以表征为运动员、学生、教师、工人、农民、私营企业家、公务员、国家干部等。这些不同人群体现着不同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这些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决定着体育消费的社会性,反映着社会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之间及其内部不同家庭之间、不同消费个体之间在体育消费领域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体育消费的方式也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消费方式也大有不同。比如,随着社会转型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消费、信息、通讯、文化和丰盛,所有这一切都由体制本身安排、发现并组织成新的生产力,以达到最大的荣誉[4]。这时,传统的“现金式”消费方式逐渐被“信贷式”的消费方式所取代,随之推动体育消费者从“理性消遣”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消费观到“宣扬自我、追求时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消费观的转变。并且,这种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十分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比如,加入高尔夫俱乐部的社会上层群体,用其昂贵的时尚特点来同其他群体区别和隔离开来,成为社会示范的“中心”。中间层为渴望进入社会上层,获得上层群体的认同,就会不断的模仿他们的体育消费时尚,从而时尚的流行就变成了一种必然。最后,体育消费的社会供给是指体育消费者需要通过交换或某种社会关系来获取消费资料,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换)、国家(公共体育设施)、社区(非营利性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工作)、家庭等提供社会性供给的消费资源。
1.5文化属性
在许多场合,消费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即消费文化。体育消费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的消费文化和体育商品的消费文化2方面内容。体育活动的消费文化是指以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一个区域的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支撑,由其具体的、真实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比如我国苗族五月二十五日的“龙舟节”,节日期间既有比赛选手在江上游弋,又有各村寨男女老少云集施洞,或观龙舟赛,或吹芦笙,或踩鼓,或对歌,可谓规模空前、气势庞大的体育文化盛会。不仅如此,在这场体育文化活动中又有“礼俗式”消费文化活动贯穿始终,比如以氏族为单位在制作龙舟过程中,需要备公鸡、雄鸭各1只,刀头肉1块,青布1块,丝线1绺,生麻1把,酒壶及香、纸等物以祭山神土地。比赛时,亲友们又要安放鞭炮、送礼物接龙。赛后,各村寨以酒肉、香纸等祭龙神后,才能各自拉船上岸。这种礼俗化的消费活动和体育活动合二为一,使得体育消费文化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体育商品的消费文化则是通过融合于现代传媒广告之中,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表达体育商品的独特性和象征性,具有一定的表现和传播功能。所谓体育商品的独特性是指通过设计造型、口号、品牌和形象等显示与其他商品的不同和独特性[5]。如耐克的“对勾”标志,阿迪达斯的3条杠标志等,前者更突出自我,后者强调团队体育精神。另外,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异性也进一步构建体育用品的独特性,不同的运动项目都有其配套的体育器材。比如网球运动的球拍、羽毛球运动的球拍、高尔夫运动的球杆等,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所谓体育商品的象征性是指对商品符号的文化“意义”进行消费的过程[6],并最终来创造“他们是谁”的意义,进而逐渐形成表达自己属于哪个阶层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区分的消费品位和生活风格。正如Paul Hoch在《Rip off the Big Game》一书中提到的,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时代,生产模式被一些“权力精英”所控制,体育成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方式。高尔夫、网球、马球和游艇是这些“权力精英”的娱乐项目,并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来教化自己的后代,培养和锻炼他们具有能够统治社会的能力;但是,像棒球、足球和橄榄球等团队体育项目被这些“权力精英”大力推广到工人阶级中去,进而培养他们适应生产扩大化的行为模式,转移潜在的革命能量[7]。
1.6作为一种多元网络系统的属性关系
一切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都是围绕主体或者说是人的实践与认识活动而展开的,也就是说人在一切实践与认识活动中都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但是,这种地位的获得必须通过相应的客体反映才能得到体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体育产品与服务客体的存在,怎么会有体育消费者的实践活动。当然,如果没有消费者的体育运动需求,也不会有体育产品与服务客体的存在,所以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凸显体育消费者主体地位的主体和客体属性就是体育消费最基本的属性。围绕着这个基本属性或者说是核心属性,还会演绎出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客体之间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关系。比如不同社会阶层、城市与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族群等不同主体在选择、购买与使用,诸如体育用品、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以及体育竞赛表演等不同体育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千差万别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无序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而是表现为一种集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于一体的、多元网络系统结构特征。可以说,通过这些属性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最终反映着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集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活动的集成或整体化过程。
2体育消费的概念和概念体系
2.1体育消费的概念
综合体育消费的多元属性分析,广义的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前半部分是定义的外延,后半部分是定义的内涵,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买方的消费者,还是作为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卖方-经营组织机构都是为保证一系列现象和关系的发生和运行而提供相应的各自行为。狭义的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一种决策过程和身体活动。可以是指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一种经济现象和身体活动;可以是指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身体活动;还可以是指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身体活动。前2种关于体育消费狭义的定义更多地是体育消费的经济属性与主观属性的直接体现,在特征属于涉及经济和心理学的体育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当体育消费者面对体育产品的刺激时,所呈现出来的动机、信息处理、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因素等心理活动过程;认识问题、搜寻信息、评价方案、购买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购买后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行为反应过程。后2种关于体育消费狭义的定义更多地是体育消费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直接体现,在特征属于不同于体育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另一种概念体系,需要进一步进行概念体系的区分。这里的概念体系是指由一组相关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比如在体育消费者行为的概念体系中就包含有体育消费者、体育消费者动机、体育消费者态度,以及体育消费者决策等。当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越复杂,其概念体系的边界也就越大。
2.2作为一种行为过程的体育消费概念体系
如图1所示,由横向的箭头所指方向的流程就是体育消费者行为研究,它反映了体育消费者在体育产品刺激下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消费者的动机、态度、情感、个性及其认知能力(体育产品信息处理的能力)等内部心理因素作为核心要素与不同体育产品的刺激特征联系在一起,不仅共同决定着体育消费者购买或购买后行为的发生,也决定着体育消费者的类型。并且,在这些类型之中已经蕴含着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发生。如Mullin的研究就是在此概念体系下,将体育消费者分为7种类型:1)重度消费者,包括季票持有者、俱乐部成员和合约持有者;2)中度消费者,包括半赛季票持有者、单场重要比赛场次或大型体育赛事门票的购买者,以及仅购买一个赛季票的持有者;3)轻度消费者,包括偶尔的单场比赛门票购买者;4)非重复性消费者,指的是在过去1年内消费过某一体育产品后不再重复此消费的消费者;5)媒体消费者,是指消费者不去现场而是借助新闻媒体来观摩和关注直播的体育赛事;6)无意识的消费者,是指消费者没有意识到体育产品的效用;7)无感兴趣消费者,是指消费者意识到体育产品的类别和效用,但缺少尝试的机会[8]。
2.3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体育消费概念体系
与之不同的是,由纵向箭头所指方向的流程就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体育消费研究,它反映了体育消费者在宏观与微观体育消费环境影响下进行体育消费的活动过程。应该说,作为“行为”过程的体育消费和作为“活动”过程的体育消费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是它们所反映的体育消费的属性差异不同;但更重要的是“行为过程”与“活动过程”本身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是人的身体的物理过程之统称,后者则是与主体的意识分不开的,它不仅是行为,而且是由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行为。比如人们在选择进行体育消费活动时,往往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自己属于哪个阶层才开始具体执行;因此,从整个体育消费的概念体系来看,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体育消费既包括体育消费者行为过程,又包括体育消费环境的嵌入,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并协调体育产品一起构成了一个体育消费实践活动体系。在这里,之所以作这样的区分,目的在于构建体育消费的概念体系之余,用于强调体育消费不应该只是片面地理解为一种作为行为过程的体育消费,而是要考虑到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体育消费,也就是要研究体育消费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一种社会活动、一种文化活动的体育消费,其边界较之前者就更宽泛,研究的内容就更为丰富。
3体育消费的边界划分
3.1体育消费的层级性边界
篇11
1.2篮球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任何一个文化的概念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外延,这是文化概念的本质属性多决定的.通过对篮球文化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篮球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思维概念中,文化通常被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篮球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被按照传统思维的划分方法将篮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按照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划分.因为体育界学者对篮球文化概念的分歧,在篮球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结构的划分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从篮球运动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务以及文化价值入手,来分析和阶段篮球文化的结构和内涵;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将篮球文化分解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来对篮球文化内涵和结构进行不同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将篮球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必须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注重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也就是人们的篮球观念,第二层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的于篮球有关的活动和行为,第三层次与篮球相关的如拉拉队、口号、标语等辅助表现形式.篮球文化的内涵和结构与篮球运动息息相关,在篮球运动是一项不断在改进了完善的体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的游戏规则会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进行逐步的修订和完善,因此,篮球运动的特征决定了篮球文化的结构内涵也会随着篮球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改变.
1.3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建设
2005年,随着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起步,篮球运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全力打造篮球文化,为中国篮球铸魂”的篮球文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体体育界的相关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来形成篮球文化的氛围,促进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文化与篮球运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确保篮球文化的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才能促进篮球运动不断得到广泛的关注,促进篮球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倡导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篮球文化得到体育界大多数学者的广泛认可.以和谐的观念来发展篮球文化,处理篮球事业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是人为普遍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为了大力弘扬我国的篮球文化观念,创建中国自主的CBA品牌,利用CBA品牌来发展篮球文化,传播我国篮球文化概念,是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我国篮球战略意义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研究
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CUBA篮球文化和CBA篮球文化.CUBA篮球运动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打破现有高校与外界之间的阻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CUBA还只是处于前期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促进CUBA篮球文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CBA篮球运动在经历了数年的改革之后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体育赛事.CBA篮球运动的发展同时带动了CBA篮球文化的形成和完善.CBA品牌的组建,结合了我国相关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CBA篮球运动赛事的传播,有效的增强了广大民众的荣誉感和社会凝聚力.CBA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持续和谐发展的思维理念,让CBA文化具有了融合性、变动性、有效性和特色性的特征.通过CUBA文化和CBA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谐持续发展是篮球文化的核心,这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国外篮球文化的研究和对比
NBA职业篮球赛是当今世界职业篮球发展的巅峰,所以关于NBA职业篮球的研究相对也比较多,这有力的促进了NBA文化的发展,让NBA文化形成广泛的共识.NBA职业篮球运动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为其文化内涵也与其有着莫大的关联.NBA文化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美国的经济水平和政治面貌,反映了美国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尤其在青少年身上体现较为明显.世界文化的开放性令NBA文化已经走出美洲走向世界,推动者世界篮球文化的发展.NBA文化涵盖了从经济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美国意识的价值观形成了直观的具体体现.对于中美篮球文化的发展和研究过程,CBA文化和NBA文化体现不同的篮球文化个性和篮球技术特点.学习和掌握NBA文化发展的精髓,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篮球文化未来展望
我国篮球事业发展水平在世界排名较落后,无论是在联赛水平上,还是在观念上都还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我国民众始终存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弊病,表现在篮球文化上就是无法放眼世界,固步自封,视野狭窄.只有从观念上彻底颠覆传统,借鉴国外篮球文化的先进理论,与世界保持步伐一致,形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为篮球文化与世界接轨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民族精神.我国的篮球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现状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需要走出国门,学习NBA文化中的主场文化,注重释放个性,以人文本.
篇12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就应有必要的、足够的反映,其次,现阶段的幼儿体育课程教育需要注入新的思想,将民俗传统节日融入幼儿体育课程,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发展幼儿身体素质,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是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中国知网网站进行查询获取相关文献资料,针对相关民俗体育、体育游戏、幼儿体育课程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概念并进行分析设计。
三、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的相关概念界定
从民俗游戏的概念中学者们大多强调其传承性、自发性和民间性。而体育游戏概念则更多强调它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如罗红辉在民间体育游戏运用与指导策略中指出:民间体育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代代相传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它给人们带来了的欢乐。民俗体育游戏是民间游戏之一,它的种类繁多,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具有生动的趣味性、明显的竞争性等特点,可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机能的增强。民俗体育游戏随着时代变迁,不同学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也不尽相同。民间游戏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好伴H,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加以重视。宗殉学者民间体育游戏认为:所需材料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显而易见,应该让幼儿多玩些民间体育游戏。所以,本文中的民俗体育游戏指的是:由民间创编、组织、流传的,具有不同区域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的特性和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作用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身体素质,但是幼儿体育课程不尽相同。本文中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是指基于民俗传统节日下,运用相关节日的体育游戏,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和加强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认识为主要目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相关解读
(一)课程结构
1.课程基本理论依据
课程的理论依据包括政策性依据和学术性依据。作为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大纲,包括教育任务与目标、教育原则、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与指标。其次,基于民俗传统节日下的幼儿体育课程,在《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需要满足幼儿身心l展要求。
2.课程的基本框架
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体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认识自己身体结构的功能,学习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和安全技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幼儿心理健康。基于民俗传统节日下幼儿的幼儿体育课程分为两点:了解民俗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幼儿身体素质,提高幼儿运动水平。
课程内容:
显性内容是指幼儿园日常体育活动,隐性内容则包括物质化内容及精神化内容,如环境创设、作息时间、师生关系、良好氛围、家园合作等。基于民俗传统节日下的幼儿体育课程显性内容是指结合传统节日相关体育游戏创建;隐形内容是指课堂环境创设(传统节日文化)、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主要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常规的组织形式是将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教学方法则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在幼儿体育教育中一般采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化教学和集体教学等形式。基于民俗传统节日下的幼儿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方法,以传统节日下的游戏作为课程导入,加以民俗故事讲解,让幼儿了解相关传统文化;教学手段会采取小班教学,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课程评价:
幼儿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对教师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包括幼儿的身体形态和结构的生长发育水平,幼儿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状态的适应能力以及个性的健康形成。评价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教师工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课程的有效性。课程评价的手段中,一类是以测量为基础的评价。此类评价以严格测量获取实证资料为目的;另一类评价以思辨和逻辑推论为基础,通过更高理论层次上的严密分析和论证,揭示课程的意义,说明课程的价值。现代课程的评价一般讲究两者的有效结合。所以,本研究中的评价手段主要是通过测量评价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通过课程评价幼儿对民俗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三)课程原则
1.节日性
本文研究内容是基于传统文化节日下进行的,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需要体现“节日性”这一原则。
2.科学性
课程创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转变传统体育观念,强调体育意识;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本文研究中课程设置同样需要满足这两个基本要求,满足科学性要求。
3.游戏性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本文研究中结合传统节日相关的民俗体育游戏,游戏性原则无疑是幼儿体育课程中需要贯彻的主要原则。
4.适宜性
幼儿教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的特征,其心肺功能、肌肉、骨骼等身体机能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每个地区、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是不同的,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可进行相应的难易程度调整,使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
五、幼儿民俗体育游戏课程设计
(一)以端午节日风俗“赛龙舟”为例的课程设置
节日风俗:赛龙舟。
游蛎称:旱地龙。
游戏道具:竹竿若干。
游戏场地:室外。
游戏强度:较高。
游戏目标:发展幼儿爆发力、速度能力等。
(二)课程导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地。
游戏内容:
1.将班级幼儿进行分组,6-8人每组,所有小组队员都蹲下,排成一列,所有孩子蹲下,后面的队员拉着前面的队员的衣服。给所有幼儿准备时间,游戏开始时,需要听从教师口令,只可以蹲着向前行走。完成15米赛道,根据时间的长短作为胜负方式,时间短者为获胜方。
游戏规则:(1)每组幼儿以最后一人完成赛道结束比赛;(2)比赛过程中队伍不可松动,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队伍松动,一次加时2秒。
2.将幼儿进行分组,分组6-8人,每组幼儿两根竹竿,每组幼儿下蹲,需要用手握住两根竹竿,置于队伍的两端,设置15米赛道,每组需要配合手持竹竿移动,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为获胜方。
游戏规则:(1)游戏过程中所有幼儿的手不可以离开竹竿,如有松动,一次加时2秒;(2)需要全部幼儿到达终点,计时结束。
注意事项:比赛过程中需要听教练员的口令进行;观察比赛情况,注意竹竿的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六、小结
对于端午节节日风俗“赛龙舟”而言,设置幼儿体育游戏课程,首先对整个游戏过程的概化,例如所需道具、场地、教学目标等,在课程开始之前,以故事讲述节日习俗的来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了解节日文化;其次,围绕节日风俗这一中心,以“赛龙舟”为例,以民俗体育为基础,设计民俗体育游戏课程,课程设置满足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目标和原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游戏中的故事化、娱乐化等。最后,对于课程的实施,需要注意对规则和现场的把控,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增加幼儿与幼儿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民俗体育游戏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若光,刘F航. 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28
[3]涂传飞,陈志丹,严伟.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8:24-31+51.
[4]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 2008(4):8-10.
篇13
研究对象:本文是以部分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和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评价
1.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本质内涵
(1)关于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个体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这种常规性人才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局限性的新教育思想,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同时,要求体育教学思想在观念上由过去学生“跟着做”转向学生“自己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2.体育教学模式及现状
(1)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教学的概念,到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构论、过程论、程序论、策略论、方法论、程序策略论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规定师生活动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和系统。用结构理论来图释这一概念为:
教学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系统教学”“掌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教学”“暗示教学”等模式分别在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并迅速影响到体育领域。
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的封?]状态中。其主要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4.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甚至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封闭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模式;改革应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应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视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应向个性心理模式方向发展,向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模式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