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从而使他们的心灵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成为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标准。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在教学《论语》时,教师提到孔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慈祥的长髯老者,带领一群门徒,风尘仆仆,辗转各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坚忍不拔的树,虽经历贫困、饥饿、嘲笑、驱逐的风风雨雨,却能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种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进而能够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几乎是空白,那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让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神圣而庄严的社会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自身的民族观念。
如我在讲授古诗《青松》时,在讲述古诗含义时,适时插入讲述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刚毅和坚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英雄们的气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来得更为重要。
三、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说到庄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在山间云游的仙人,是一个濮水边钓鱼的老者,是一个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与做“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间,他毅然地抛弃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跃,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唏嘘不已。显而易见,在教学中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之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时节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篇2
2.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 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 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 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 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 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 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 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 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 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热门篇】
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经典篇】
1. 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诚敬谦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6.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德不孤,必有邻。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猜你喜欢:
1.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2.保护传统文化倡议书
3.保护文化的名人名言
篇3
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滚滚而来
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层出不穷,不少媒体借助文化讲坛等平台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由此重新唤起了广大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百家讲坛》把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文化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老百姓所接受。网友在谈论《百家讲坛》时,说:“它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门槛,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不经意间,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不少媒体向人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人们开始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许多人觉得,习惯了电脑打字,把汉字的笔画顺序都忘记了,很惭愧!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醒更多人关注汉字文化,学习汉字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据报道,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活动期间,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跪磕头,并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校还仿照近年来国内祭奠人文始祖的仪式,举行了一场祭祖大典,主祭、陪祭等人员穿汉服,行礼如仪。一些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受感动,学校应该推广这种做法。作家、教育学者叶开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强行推广跪拜这样非人性的礼教,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不利于传播传统文化。不少媒体表示,孝的表达,从来都不止下跪磕头一条道,反哺从形式延伸到内在才是境界的提升,教育者当摒弃诸如“跪拜父母”之类的教育形式,对孝的阐释也该契合现代精神,而不是深陷于对行孝表演加上集体行动的迷恋。该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中的一些做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一学者在评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时说:“尽管我们不知道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但是我们通过这股热潮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我们现代社会亟需的元素。”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认识孔子胜于跪拜孔子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典型符号,需要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为其传承奉献力量。然而,看似轰轰烈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究竟收效如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因急功近利而简单化、形式化?
针对河南某中学校方不仅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和《孝经》,还要求学生跪拜孔子的事件,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爽看到学生跪拜孔子这则新闻后,第一反应就是对这种形式化的传统教育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做法太假了,明显就是作秀。施雨帆也对跪拜孔子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愚昧、迷信的成分,会误导学生。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跪拜孔子的意义,那么,跪拜孔子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不相信科学反而相信迷信,这就是教育的退步。郑冰秋认为,通过跪拜活动让学生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作为儒学的鼻祖,他值得学生膜拜,但是,如果学校不能让学生认识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反而会让学生忽略了尊严的重要性。
的确,跪拜孔子的目的是宣扬传统文化,是对孔子表示尊敬,然而,大规模的跪拜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不了解孔子以及孔子的思想的情况下就被迫向孔子下跪,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尊敬孔子,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传统文化需要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其发自内心去热爱和自愿去学习传统文化。孔子作为中国知名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是不会希望学校组织大规模的跪拜活动的,更不会希望学生对他下跪磕头。由此看来,与其让学生跪拜孔子,还不如让学生认识孔子。
弘扬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热切愿望,由此兴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可谓丰富多彩。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陕西某高校的唐老师表示,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以引导为主。某校的杨校长表示,学习礼仪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著作,有时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应该从小就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要丰富学习内容。我们要阅读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人物传记等书籍来了解先贤们的进步思想,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要多看介绍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避免因无知而“跟风”,因无知而盲从。
篇4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篇5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篇6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篇7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篇8
天津天狮学院是由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国家教育部门创办的高校,民办教育的发展,有着浓烈的企业家背景,而企业家的精神是指引学校发展的指挥棒,我们理解为,企业家精神,是促使其做出一系列举动的内在动力。天狮集团的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在集团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上。本文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可行性方案。
一、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特有内涵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普遍认同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始终秉承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企业核心文化为健康文化,具体体现在对传统养生文化、传统医学推广等方面。诸如此类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支撑天狮集团发展的精神支柱,集团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烙印。一定意义上,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发展不断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弘扬企业文化并举,塑造了天津天狮学院特有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津天狮学院在集团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继承与推广集团企业文化的现实表现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在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下、学校实行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对集团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材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集团企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等。
二、天狮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价值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以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先生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经历艰难的创业阶段,事业取得成功之后,志存高远,在满足集团基础业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领域,并以创办民办高等院校的方式诠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
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学校在成功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下,积极投身祖国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定政治信仰、具有较高素质并掌握相关技能、志愿服务于人民、勇于奉献的天狮学子。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做人
天狮集团企业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在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关于天津天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能回避的。天津天狮学院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方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弘扬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并举。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继承天狮集团企业文化,通过长期实践,塑造了以校训――求知、求索、求实、求精为核心文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立足实际、谋划未来
天津天狮学院立足校情实际,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谋划。天津天狮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天狮集团的倾力支持,正在进行规划的天狮国际化大学建设,正是在天狮企业家精神的鼓舞下,勾画的宏伟蓝图。总之,要做到立足实际、谋划未来,培养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的天狮学子。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形象的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持续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率先实现教师人生观的正确性。
(三)教育制度与机制的保障
篇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如何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首要关注点,以下是笔者就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形势提出的三点建议策略:
1.英语教育中对教材进行创新
在对英语教材进行编制时,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典籍作为英语教材编制的蓝本,对英语教材进行全新的编制,还可以用英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典籍翻译过来,在内容上进行融合。
2.英语教育中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利用英语课堂讨论、课后发现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翻译交流,以达到转变原有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融合。
3.英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英语教育过程的始终,以达到二者更好的融合。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加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评价标准,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视地位,加大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二者最满意的效果。
篇10
2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为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替代本土文化提供了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教育中,英语教学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过分强调学习英语重要性的同时严重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使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认为汉语没有多大用处。
(2)英语教学理念的偏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同时让西方国家的人们知道和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不属于英语教学目标之列。由此,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薄弱,有意识地过分传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有关英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介绍欧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造成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
(3)英语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本土文化
笔者收集了近几年我国出版的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少之又少,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中国文化。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课程,而不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即便有,也多是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不到任何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缺乏本土文化内容的英语教材和课程造成了传统文化主位性的缺失。
3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掌握的程度。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只有在学好母语、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才能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基础和保障。再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对外开放及全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璀璨的一颗明珠,对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外国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职责发挥其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向世界推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中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目的。
4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1)强化师生传统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既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又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这样才能肩负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再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重视西方文化的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学会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2)完善高校英语教材
除了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外,教材上也要有所体现。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含量几乎为零,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亟需从英语教材入手,在编撰教材时应适当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国历史、哲学礼教、风俗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些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名著的英译本也值得借鉴与参考,如《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只有通过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堂上采用对比法:如节日的对比、礼仪对比、宗教对比、神话对比等。通过对比教学与思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高度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掌握同等重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辅助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可以推荐中华经典的英译本供学生课后阅读。这些阅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收看中国英语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资源,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断地了解、修正和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此外,通过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专家和教授来学校开设英语讲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意识的交流与沟通。
篇1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篇12
4、增强国家文化保护意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强者。
6、需要各民族团结,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才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篇13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髓,艺术教育的学了个人的技术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当代大学生的品质,具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学校的学生,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没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学习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无济于事,最后甚至还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重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学习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许多的学校虽然忽视专业课学习,将重点放在了艺术的技艺提升方面。但是一般的基础课程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学校中都有开设。想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在高校基础课程中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涉及相关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有许多的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等全国通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意义深刻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提升、人文素质的修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础课程虽然在高校艺术教育学校中的所占的比重没有一般的普通高校高,但是却也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能够保证高校艺术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断升华,从而让大学生不忘国之根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高校艺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学习相结合
在高校的当前教育中,艺术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传入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高校的学生,非常热衷于外国的这些节日,忽视了我国留下来的传统佳节,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一种冲击。因此,作为高校艺术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去教育好高校的艺术学生,在进行一般的艺术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着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给学生。例如,在戏剧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梅兰芳的光荣事迹讲给高校的学生,让高校学生有好的榜样与力量,从而敬畏梅兰芳的良好品质,给自己的人生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此外,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可以让高校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增加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团队精神,从而使高校艺术学生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在整个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与责任让学生在完成艺术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好高校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合作与尊老爱幼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以使高校艺术学生逐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优秀高校艺术毕业生。
三、大力弘扬与发展传统艺术教育
传统艺术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被世界各地的国家争相模仿与学习。对于大学生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戏剧、绘画、剪纸、书法、皮影等的具有本土性质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许多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就缺失了这些优势,为了使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要重视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教育,对于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专业。例如,在我国的河南省的一些艺术高校,可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戏剧专业,在我国河南,戏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豫剧等专业,此外,还可以继续学习河南的烙画、皮影等艺术,使高校学生在学校中既能学到相关的特色专业,又能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色的带有民间艺术气息的传统艺术教育,让高校的艺术学生更加充满爱国的力量。此外,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的民族乐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地方特色的舞蹈与歌曲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新疆舞蹈、陕北民歌等都是具有地方性质的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的教育中,学校也可以设立这些专业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来选修,从而增加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学习能力,也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族的本土文化弘扬下去,继承下去。
四、改革一些无关紧要的学科专业
在现在的一些高校中,许多的艺术类学校开设许多没必要的专业,而且开设的学习专业太多,再加上本来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让高校的艺术类学生因课程太多而负担太重,最终导致学生的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学到精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开设专业要适度,而且要特别重视一些传统文化的设置,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专业,学校可以把它们剔除,从而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己喜欢的与我国的一些传统的专业,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艺术专业,将我国的优秀艺术发挥到极致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高校艺术学校中还存在很多较杂较偏的艺术专业以及国外的文化专业,这些专业不具有代表性,对于大部分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没有较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学校进行一些相关的专业改革,对于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后备人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与弘扬者,高校艺术学校有责任与义务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艺术生作为艺术的传承者,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当代的大学生要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拥军.浅论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 音乐天地,201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