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的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信息化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信息化的特征

篇1

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物流也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物流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点。企业物流信息化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极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因而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确定一套可靠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各个战略期的具体目标、任务,以避免工程盲目实施。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实行过程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宏观外部因素,因此规划的执行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反复比较,筛选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进行影响程度分析,为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概念

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进行长远性总体谋划。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可分为三个步骤: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和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1.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

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即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价值以及发挥的总体效用。可采用五个层次来反映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服务满意度提高;物流信息化治理和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业务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物流信息化业务简化,流程更加便捷,信息快速获得;为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2.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许多业务,而战略决策会对这些业务产生影响,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各个业务的战略目标,从而达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3.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再确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描述,从而进行衡量。而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因素成为需要描述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从而促进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成效,必须对重要的影响指标进行衡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1)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既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和着眼点,也是企业对战略计划实施所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

企业的物流活动对物流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在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便于物流活动各个流程相互协调。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

精确的物流信息分析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物流需求,直接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编制、实施及取得成效。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

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资产利用,强化物流业务组织与信息组织的交流,促进企业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合理配置。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致力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企业物流业务系统框架向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转变。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在物流信息系统模型基础上确定实施策略和计划的。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6)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开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服务平台,是企业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提出假设:

H6:物流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7)高素质物流人才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拥有高素质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7:高素质物流人才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8)其他内部因素

除了以上内部影响因素之外,企业领导着的能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和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向或实施进度。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8:企业领导着的能力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9: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0: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1: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外部因素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生的宏观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物流建设环境、行业发展动态等。本文选取主要外部因素指标,并提出以下假设:

H1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3: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4:物流建设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5:行业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四、基于粗糙集分析的实证检验

1.样本说明

下面采用粗糙集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实证数据,根据前面提出的15个假设以及包含的影响因子设计量表,并通过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量表问项采用李斯特五分法进行设计,从1至5分分别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选取浙江省浙北地区120家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07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98分。

2.实证分析

(1)约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特征值,并根据以下公式:

H(Rd/Rc)= (1)

计算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依赖程度H(Rd/Rc)。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

wj=H(Rd/Rcj)-H(Rd/Rc),(j=1,2,…,15) (2)

其中,H(Rd/Rcj)= (3)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权重值。并根据标准化处理公式:

w*j=, (j=1,2,…,15) (4)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归一化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这里,若w*j越大,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越重要。若w*j趋向于零,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不显著,于是该因子可从原条件属性集合C中删除。

表1 各个影响因素的归一化权重及排序

(2)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关系规则

根据前面约简以后的样本数据,我们可根据公式:

L={r:c(x)d(y)|[x]∈U/Rc, [y]∈U/Rd} (5)

得到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关规则集合。这里,每一条规则都含有一定的置信度,具体可有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P(r)=P(c(x)d(y))=card([y]∩[x])/card([x]) (6)

根据上述规则可知:

①当P(r)=P(c(x)d(y))=1时,表明规则c(x)d(y)属于确定性规则,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即为d(y)。

②当P(r)=P(c(x)d(y))=0时,表明规则c(x)d(y)是不成立的,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不为d(y)。

③当0

对约简条件属性集合进行规则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与否,与12个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其中,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三种因素对应的规则即为确定性规则;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高,它们的置信度在80%以上;企业已定位战略目标、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已对物流信息的需求进行严谨分析、行业发展动态良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它们的置信度在50%左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物流建设的环境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低,它们的置信度在40%以下。

表2 各类主要规则及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重要程度

五、结语

通过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筛选了15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粗糙集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同时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也较高。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粗糙集理论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得到不同因素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程度。但是,影响因素的筛选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从而探寻更内在的因素,这也是本文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岑磊.物流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J].物流技术,2013(21):438-440.

[2]杨波,吴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子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8):82-87.

篇2

2.信息化物流的特征

信息化物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任何参与物流分工协作的主体都可以自动加入或退出这一系统。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专长自主选择所从事的物流活动类型。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审批制,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监管模式更多体现为事后的法律追责。其次是社会性,也可称为公共性。信息化物流系统是物流信息及其相关服务共享的基础设施,任何物流参与者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信息化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为系统内的参与者提供物流信息以帮助其决策,而且能够向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工具及配套服务,这使得多数物流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获得以较低成本参与更深层次社会物流运行分工协作的机会,即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以往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技术门槛显著降低,信息化物流系统可为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参与者“赋能”。最后是生态性。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物流运作主体通过利用、处理、分享物流运作信息,彼此形成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物流运作共同体。信息化物流以上三个特征使得其中的各物流运作主体形成了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竞争关系。互助互利指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各参与主体是物流信息的生产者、分享者和使用者。每个物流运作主体在参与信息化物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身的运营数据,这些信息中具有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可以通过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参与者,每个参与信息化物流运作的主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都会使用整个系统提供的,同时也是其他主体共享的物流信息,以方便各主体作出最优决策。协作共生指的是,各物流参与主体根据信息化物流系统中提供的物流运作信息,形成互相配合协作、互相依存的物流运行状态。此外,由于信息化物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如果系统内各运作主体之间存在效率差异,由开放性导致的资源快速流动将使这一差异得到快速消除,因此这一系统的参与者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信息化物流对物流运作主体的另外一个明显作用是“赋能”。信息化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基础设施,它由于广大的覆盖范围以及低廉的信息和技术成本,使得参与其中的物流运作主体所面对的技术门槛下降,从而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获得了深入参与社会物流运作分工的机会。

3.信息化物流的要素

信息化物流的组成要素包括运营主体、支撑体系、信息平台和政策变量。具体参见图1。首先,运营主体包括物流供给方和物流需求方,这两类群体是信息化物流的主体和骨干。其中,物流供给方主要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服务的提供方。物流供给方是物流运营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主要的参与者。而物流需求方是物流需求的来源方,它们的物流需求信息是物流供给方制定产品规划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其次,支撑体系指由信息化物流重要利益相关者组成,支撑信息化物流发展的各类物流标准、配套服务等所有内外部资源的总和。支撑体系与物流运营主体、信息平台构成了信息化物流的价值网络。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行业,其价值来源于不同运作环节的有效组合,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进行支持。例如,物流设备的维修、信息系统的升级、库房的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配备等。其三,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载体。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两部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以及向系统内的参与主体物流运作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物流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而电子商务平台则主要提供物流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其四,政策变量主要指影响信息化物流系统运行的各种外部行政法规的总和。

4.信息化物流的输入与输出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社会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笔者认为,其主要输入和输出分别是物流运作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物流理论要求将物流运作信息分为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给信息、物流中间信息三类。其中,物流需求信息主要指物流需求的空间、时间等一系列物流服务需求方提出的有关物流服务要求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地域节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货物的包装和运输要求、愿意支付的价格等;物流供给信息主要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涉及物流服务能力的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包括运输能力、仓储容量、服务水平、运费报价等;物流中间信息主要包括天气信息、路况信息、物流政策信息以及相关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经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处理,可以转换为供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利用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本文中作为信息化物流输入的物流运作信息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学者对物流信息的概括重点关注物流运作的技术层面,即以物流环节或管理环节作为分类和区别的标准,而本文则将物流信息区分为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侧重于突出这类信息的来源差异。之所以对物流信息进行如此划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电子商务时代,有效的信息生产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物流服务供给方,①物流服务需求方所产生的数据也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得到记录、处理和利用,因此以往基于物流运作技术层面和物流企业管理层面对物流信息进行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物流运作信息的全貌。而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作为物流需求方产生的信息,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物流需求信息,对物流服务供给方乃至整个物流行业运作绩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息化物流系统的输出不仅包括物流决策信息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线下物流渠道的选择推荐。具体来说,对物流服务供给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可提供综合性的物流商业情报以及数据处理服务,推荐物流渠道合作伙伴,甚至提供物流中介服务。首先,物流服务供给方可根据物流商业情报对自身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对现有业务范围进行规划,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等;其次,物流服务提供方可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工具,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物流信息进行挖掘,提炼出适合自身经营决策的决策信息;其三,物流服务供给方可通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领域;其四,信息化物流系统还能实现物流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直接对接,这使物流服务供给方具备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特殊物流服务的能力。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推荐物流渠道,即需求方提出物流需求信息之后,信息化物流系统按照其要求,借助一系列算法来为之推荐系统内最合适的物流服务供给方与物流解决方案。因此,可以概括地讲,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输出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

二、信息共享问题的解决

物流信息在传统物流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信息流对物流绩效提升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物流运作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深刻影响着企业物流运作的决策与实施,企业不能也没有动力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物流信息,因此分散的社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有效整合,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流的不完全性与分散性导致企业物流绩效与社会物流绩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见,由于物流信息共享缺乏,导致信息流对物流的引导与优化作用并不明显,物流绩效提高水平有限。导致物流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基础问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能力不足。相较于物流供给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具有零散性、多变性、实时性等特征,对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利益机制问题。物流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单个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分享并向社会公开这一核心资源的动力,即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物流企业之间因开放物流信息而导致的利益得失。

1.技术基础信息化物流系统在技术基础方面改变了现状。首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物流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扫除了技术障碍;其次,如前面所述,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化的信息服务,使得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变得经济可行;其三,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为单个企业对接广阔市场提供了机会,其中的参与主体可有效突破实体市场的时空限制,获得近乎无限的成长可能性。这种机会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2.利益机制信息化物流理论同样为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机制。信息化物流系统除了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的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并积聚了海量的物流需求信息,这打破了以往物流需求信息为各企业分割垄断的局面,使得物流需求信息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因此,以往能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物流需求信息,在信息化物流系统存在的背景下将会“贬值”。如果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企业在开放自身物流运作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取社会物流需求信息及其他企业运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它将被排除在社会物流信息共享的“大饼”之外,无缘分享物流大数据所带来的绩效提升。这种由信息化物流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价值的变化,将促使物流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在共享物流需求信息的同时,开放自身的物流运作信息。此外,企业物流信息资源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在信息化物流建立之前,多数物流企业受自身条件所限,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成本巨大,加之在宏观层面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大部分物流企业更多地把信息资源视为独占性的核心竞争资源,并对同行及社会实施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的收集更多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吸收,这时的物流企业是等待物流需求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方式的“坐商”;对物流系统而言,信息资源更多处于静止状态,无法在整个系统内充分流动;对整个社会的物流运作而言,物流信息被人为分割在各个企业中,这种物流信息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这样的物流运作环境下,物流企业必然奉行独占式的信息资源观。信息化物流系统出现后,单个物流企业将获得与更广阔市场对接的能力,因此它们将不再拘泥于自身所拥有的物流信息,而是在市场中主动而自由地搜寻并获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物流需求,于是原先的“坐商”转变成了高度灵活、主动寻求服务机会的“动商”。在整个物流系统中,信息资源将获得充分流动,因此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实时的、快速变化的。而在社会层面上,物流信息高度共享,并对系统内所有成员开放,同时能获得系统内所有成员的即时补充,这种物流信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独占性的信息资源观念就无法适应信息化物流企业的发展了。信息化物流中的信息资源观必然是开放的、共享的、互利的。

篇3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工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深化,供应链管理和协同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集成发展成为新趋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流对业务资源的调配能力不断提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重点行业基本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并在各自系统内部形成了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体系;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正在兴起,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物流行业、企业、军队等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运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促进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交换和安全管理。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邮政、航空、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中物流相关服务与监管职能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物流服务和监管能力。开展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跨部门联动与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有效实施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规范危险品安全管理,提高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联合监管能力。

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以及船舶动态信息、运输业户、营业性驾驶员、船员、身份信息和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服务,提高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诚信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提高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货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及港口、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水平,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

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

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

篇4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指的是在通过计算机平台,按照相关交易规则而开展的一系列交易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的买卖双方以及通过互联网或者是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而开展的一系列商业交易活动。

1.2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指的是使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交易活动过程进行整和,进而新城规模化、网络化企业。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四流合一”标志,主要包括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商流,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化物流的主要趋势。

1.3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信息化

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进行结合,两者形成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不可分割的局面。第三方物流通过缩短空间距离以及时间,形成良好的时空效用,而电子商务在缩短距离与时间方面具有大大的优势,促进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故而也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升。

2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信息化特点

2.1物流信息化

当下,基于电子商务情形下的现代物流,即物流信息化,是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然趋势和方向。物流信息代码采集、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数据化、物流信息相关信息处理计算机化,这些都是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如果电子商务没有依靠物流信息化来作支持,就无法满足低成本、准确、集成、快速的电子商务要求。

2.2物流自动化

自动化需要以信息化来作为基础,自动化最主要的关键点就是机电一体化,主要特征体现在外部无人化,主要的优势就是省力,另外,物流自动化有利于扩大物流运营的能力以及劳动的生产率,进一步减少物流流程中的失误情况。物流自动化的相关设备主要有自动存取设备、自动分拣设备、货物自动跟踪系统以及自动辨别系统等等。

2.3物流智能化

实际上,物流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发展目的就是使得物流智能化,诸多物流活动中大部分的决定都需要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支持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比如运输路线怎么抉择、库存大小、物流配送中心的选择等等,未来的物流发展必将会迈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4物流柔性化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为了满足企业的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目的,透性化物流这种物流模式在未来必将得到青睐,柔性化物流的主要优势就是周期短、批量小、品种多、批次多等等,是现代化物流中最优的组织手段,同时也能够使得物流活动更加灵活化。

3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问题解析

3.1标准散乱,无法与电子商务紧密联系

当下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缺乏健全的机制,严重妨碍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标准,也严格制定了常用物流设施设备的相关标准,但是物流术语、作业、数据的传输等方面的标准化机制,仍然还没有健全。这样一来,使得物流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法实现规范化的数据流程以及资源共享。作为现代电子商务最关键的物流部分,一旦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规范信息过程的话,那么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3.2物流信息与电子商务管理不协调,信息共享不及时

面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相关部门也给出了一些管理建议,并投资创建了诸多相关信息平台以及网络平台,但是从部分物流信息平台运作以及市场需求立场而言,效果并不怎么好。最主要的源由还是在于相关的政策和建议缺乏实际需求,可行性策略也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得物流信息平台与实际活动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无法确保物流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另外,因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立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形成有效的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交换机制。

3.3物流培训教育落后,缺乏物流人才

人才竞争是现代最主要的竞争,而物流行业的竞争也亦是如此。物流人才是保障物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当下我国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大部分物流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无法满足现代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行业的相关理论也没有与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相适应,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严重阻碍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当下我国在物流教育培训方面,拥有庞大的队伍,但是真正的物流专业教育人才却十分缺少,大部分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当中转过来的,立足于学生立场而言,掌握了相关理论概念,但是实际操作却十分匮乏,无法将理论概念付诸实践。

3.4物流企业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无法满足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当中,诸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只侧重于当前实际利益,忽略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无法全面的了解物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使得大部分物流企业管理者仍然将OA作为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另外,因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创建信息系统方面,会影响到管理方式、工作过程以及队伍结构,需要大范围的转变企业内部各项关系,这就使得中小型物流企业不敢也不愿意采用这种转变方式,进而妨碍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3.5资金不足,无法创建合适的信息平台

就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因为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构建信息系统,再加上企业在建设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难以实现立竿见影的成效,故而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资金来创建信息平台。此外,市场上的物流信息软件主要适应于大型物理企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功能以及价格方面,中小型物流企业无法适应,这就使得物流软件开发商与中小型物流企业难以实现良好的合作,研发针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软件。

4几点建议

4.1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

首先,做好物流信息化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物流信息化,进而明白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只有发展信息化物流,才能从基础上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此来适应发展电子商务的要求。其次,做好相关教育培训工作,以企业高层领导为主,指导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进而决定企业文化以及发展方向,只有决策者明白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才能建设和发展企业,从而迈向更高的物流信息化水平。

4.2制定标准流程,统一业务过程,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第一,要统一业务整个过程,制定业务流程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标准完善力度,大力支持物流行业的发展,引导物流行业制定统一的标准流程,按照需要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标准。第二,企业在标准制定方面,应当积极与当地政策相配合,贯彻落实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的各项标准,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流转效率提升。另外,加强重组物流业务过程,按照事实状况,修改过程中无法适应发展电子商务要求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而将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4.3研发针对性的信息化物流软件

针对中小型物流企业,应当增强相关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加强中小型物流企业与物流软件开发商的合作,研发出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软件,又能跟上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相关政策也应当加大力度给予支持,促进两者之间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4.4积极培养物流人才

第一,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方面,应当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相联系,教育出物流专业化的人才,并拟定人才引进办法,有效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化人才的作用。另外,还要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化相关知识,实施上岗资格认证机制,从根源上促进物流队伍综合素养提升,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速度。

4.5主动拓展活动范畴

物流企业建设信息化系统,拓展物流电子商务是扩展活动交易、降低成本的最佳捷径。基于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以电子商务交易作为前提,以物流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安全技术,可以适当扩展EDI活动。对于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发展物流电子商务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以后的电子商务活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电子商务,信息的获取会变得更加的快捷,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5总结

综上,当下电子商务时代成就了物流信息化。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是未来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简化商品交易流程,进而充分利用了物流资源,促使物流运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媛.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信息化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2(03):206-208.

[2]侯颖.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

[3]吕桂敏.BtoC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高茜.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5]罗璇.B2C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及运营机制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

篇5

当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都采用传统管理方法,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创新不足,即使有的企业采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式,也是建立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之上,缺乏现在规范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产品生产、供、销售、仓储和运输缺乏信息化快捷的管理模式。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淡薄,造成物流信息化系统标准不规范,物流化过程难以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物流之间的供应链经常出现问题,信息共享不足。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不足,造成大量的投资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物流管理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还体现在以下方面,随着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逐步发展,目前依然很少有企业把物流管理信息化部门单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物流管理信息化仅仅是依赖于整个单位,整个的信息化过程没有专门的人负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没有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

1.2 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落后

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是物流管理的关键。知识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化、细致化、科学化的物流知识将成为客户物流体系改革、整合、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如各种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将成为物流运作的重要工具“,知识化和科技化物流”将成为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前企业自动化办公环境比较差,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落后,物流管理信息化设备老旧,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现代化和自动化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1.3 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企业面临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物流管理信息化缺乏专业化人才来支撑,物流管理信息过程中人才学历素质普遍偏低。开始从事物流信息化的员工,均是企业内部的老员工,这部分员工仅仅是对物流知识较为熟悉,在现代物流信息化过程中,都是慢慢摸索,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信息化服务很多环节涉及法律法规不健全,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对此方面的流程和问题考虑不周全,后期问题繁多。

2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对策

2.1 转变传统物流管理观念,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转变传统的物流管理观念,在现代物流基础之上,健全现代物流体系,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建立规范的物流信息化流程和物流信息化标准,鼓励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对积极参与物流管理信息化开发的企业,给予物质奖励,以降低企业物流信息化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和关注度。企业自身要充实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分类出专门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部门,设有专人负责。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沟通和交流,多在企业间召开企业信息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会,使企业更加认识、了解信息化。企业间开展广泛的物流信息化交流,沟通,合作,也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影响力。王民坚(2010)指出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物流与电子商务链接的核心。物流管理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企业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以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应当标本兼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建立起开放、互联互通、经济有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信息体系,必须重视当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2.2 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公平信息管理平台

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收集来自各处的信息资源,最大可能地实现企业信息之间的资源交换,从而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效率,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朱涅林认为(2007)物流信息系统是对库存、订单、仓库作业、运输配送等物流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决策分析的人机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包括物流设备的信息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两类。物流管理信息化是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DDS) 等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应用。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就必须完善物流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一体化建设。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管理、信息维护)、货源管理系统(货源的登记、货源的运营管理)、物流机构认证(物流单位认证、担保)、货源信息系统、物流单位状态信息系统、物流运输方法建议系统、物料存储方案建议系统、物流咨询系统、物流技术培训系统、物流信息查询系统、网上仓库、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管理系统、GPS管理系统和电子地图维护系统加强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减少企业和客户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合作的风险;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和客户之间实现业务的监督,健全的销售系统平台,能对客户的相关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平台,能累计客户资料,提高物流质量。钱佳(2009)指出客户的信用管理是销售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主要是通过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成的,客户的信用一方面是靠外部抽查收集获得,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在本企业中不断积累客户的历史资料获得。客户信息平台建设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加强对分销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建立好系统库存管理,可以将全国各地的库存在逻辑上都拿到公司总部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管理的“零距离”(钱佳,2009)。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灵活的物流管理信息收集平台和反馈机制,产品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估价就要发生变化,平台会对市场信息第一时间获取,能直接有效地预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状况。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构建公平信息平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对产品后期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进行监督和预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市场风险。

2.3 提高网络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

篇6

(一)物流信息的涵义

物流信息是指在物流活动中产生及使用的必要信息,是物流活动内容、形式、过程以及发展变化的反映。这里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现代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内容,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物流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缩短“物”的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连续和稳定。这就要求在物的流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信息的畅通。物流信息是伴随着物流活动而产生的,并成为物流的重要组成要素,为物流的正常运转、管理、决策以及制定战略提供了依据。物流的特性决定了物流与信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与信息的关系表现为:物流活动产生大量的信息,为提高物流的效率,要求保持信息通畅,并且能准确反馈物流各环节运作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物流服务范围的扩大和物流管理手段的改进,促进物流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流信息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支撑要素,因此信息处理功能就成了物流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与物流的其他功能有很大的差异,是物流其他功能实现最大价值所必须依赖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物流的每一个基本功能都与信息功能有联系,它们的顺利实现都需要信息功能的支持;整个物流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靠物流信息来保障;物流系统通过信息与外界相联系,通过信息与外界互动;物流的信息功能是提升整个物流活动效率的关键因素。

(二)物流信息的特征

1. 物流信息具有经济增值价值

物流是一个集中和产生大量信息的领域,并且与之相应的物流信息伴随着“物”流的终,构成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随着物流活动以及商品交易活动的展开而大量发生并快速更新。物流信息的及时、准确和适用性也是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核心目标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提炼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使物流信息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实现物流信息的经济增值价值。

2. 物流信息是生产要素之一

物流信息可以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投入到物流生产中,以代替成本日益升高的劳动力。通过实现自动化控制、优化物流流程或减少工作岗位使生产函数曲线向内平移。[2] 物流是一个规模产业、范围产业和速度产业,其收益水平取决于物流量的大小和整体水平,取决于物流业务功能和服务区域的覆盖率,也取决于物流作业周转运行的速度和质量,而这三者都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机制得到大大的改善,提高对物流的整合力、控制力和推动力。

3. 物流信息具有管理控制功能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移动通信、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对货物和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库存自动补货等,可以对物流运行全过程、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成本进行管理控制。

4. 物流信息具有辅助决策功能

物流信息是制定决策方案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依据,物流管理决策过程本身就是对物流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对物流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性认识的过程。物流信息可以协助物流管理者鉴别、评估物流战略或可选方案,如车辆调度、库存管理、流程设计及收益分析等都是在物流信息的帮助下才能做出的科学决策。作为对决策分析的延伸,通过对物流信息进一步的提炼和挖掘,还可以为物流活动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进行规划和安排。

二、物流信息化的理论意义

(一)物流信息化的涵义

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DI、INTERNET、GPS等)、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围绕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发、服务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连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从而达到全面满足经济发展的目的。

物流业正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大幅度提升物流产业的优势。所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系统战略重组,构建现代物流支撑系统,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构筑现代化全程电子物流网络,成为当今物流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二)物流信息化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物流信息化的战略作用

(1)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观念及物流产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其技术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物流活动从原有的生产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的分工领域。这是现代物流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新的分工领域出现以后,物流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而是成为了一个产业或者说是物流的现代观念。

(2)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手段。物流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的实施涉及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观念等的变革和创新。通过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可以加快对市场动态的响应速度,提高物流质量,提高物流产业的平均收益水平。目前我国物流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物流业应遵循

人力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发展方向。

2.物流信息化可以提升竞争力

(1)物流信息化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物流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快速、准确、实时地收集、传递和处理信息,确保物流运作的信息质量,能够更科学地调配利用各种资源,优化操作方案,从而有效减少资本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等,挖掘物流更大的利润空间。

(2)物流信息化可以增强快速反映能力并提升服务质量。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对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物流业高水平管理和高效率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化通过对从订货到发货全程信息的跟踪和处理,再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优化的供货质量和服务品质。

三、我国物流基地的背景分析

物流基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我国的物流基地概念首先由王之泰提出,定义如下: “物流基地是一种非常大的物流节点,它的集约功能非常强,它的综合功能非常强,它是一些小的物流节点集约集成的产物;也是不同的物流线路共同的交汇点。物流基地是一个或多个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一)对物流基地概念的理解

物流基地是一个把各种物流资源综合起来发挥系统、规模效益的物流设施。物流基地的建设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物流基地不仅能够整合物流资源,缓解城市运输和环境压力,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还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

(二)物流基地发展的必然性

1.物流基地是物流社会化的必然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物流方式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与方便,都建有属于自己的仓库、货站场、车队,以至于形成了布置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分割严重的现状。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资金分散、管理落后、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物流规模效应难以形成。要打破这种局面,真正实现“第三利润源泉”,发展城市物流基地,加速物流的专业化运作、社会化经营成为必然选择。目前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包括物流基地)在物流方面的优势,达到整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的强强联合。

2.物流基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尤其市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不仅增加了物流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开展了散装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开始建设立体自动仓库。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必然要求物流规模化、现代化与之相适应。专家预计,中国物流需求高速增长期将持续10-15年,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物流需求和服务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三)我国物流基地的建设情况

我国各级政府对物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据了解,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都在规划物流基地。以深圳平湖物流基地为例,深圳市将现代物流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与平湖镇的地方规划了一个物流基地,这里距特区仅12公里,具有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铁路方面:物流基地与深圳东西两个港群有铁路专线相连,大京九铁路处理能力达80000车次的编组站,业已投入使用。公路方面:东西向有作为全国环海高速公路系统的机荷高速公路与机场快速相连,南北向有拟建中的清平快速干道贯通,区位优势明显,承担着全市区域性综合物流的重要功能。首期开发按照国内与国际物流并举的方式在2.6平方公里范围内将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五位一体的模式发展国内区域物流,在另外1.8平方公里范围则以海铁联运为主发展国际物流,这是深圳市扩大经济辐射半经的战略需要,也是国家大京九、大西北发展战略的宏观要求。国家将平湖物流基地确定为全国首个物流实验基地。

  四、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及功能需求分析

(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机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现代物流”要由物流信息系统搭建平台,而“传统物流”却没有。所以说,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信息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和关键。

现代物流活动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而在运输方面又涉及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和多式联运等多中模式,在服务方面设计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等众多行业,现代物流活动需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像纽带一样把各个主体、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的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物流发展越来越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迅速和准确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制订新的和独特的物流解决方案,能使物流业以全方位的服务、方便快捷的办法、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目标

任何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都必须符合服务对象的特征,现代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也不例外。它必须切合物流基地的内涵及特征,服务于物流基地的管理与发展,其战略目标应是物流基地发展目标在信息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具体如下:

1.实现基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协同优势,进一步凸显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

2.为基地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有利的物流信息技术支持,促进物流作业流程的合理化,全面提升其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如服务速度、服务质量等。

3.支持基地与各供应链成员之间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物流信息与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

4.支持以基地为协调中心,基地内外众多物流企业为成员的物流供应链或动态联盟的动态重组,实现对客户动态物流需求的快速反应。

(三)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必须服务于系统目标。现代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决定了该系统必须实现以下功能:

1.基地内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如:仓库、配送中心等。

2.物流供需信息的强大查询、功能,能够满足客户、物流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需求。

3.对基 地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业务需求的强大支持功能,尤其是具有普通需求而又投资较大的功能,如基于GIS/GPS/GSM的车辆、货物跟踪功等。

4.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基地物流信息平台的构筑,能够支持以其为核心的基地物流供应链的动态重组与管理。

5.物流决策优化支持功能,包括基地物流营运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基地物流配送网络的规划功能、基地物流资源调度优化功能等。

五、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目标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提出现代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的一种框架模型,即在系统战略目标与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的一个系统总体架构,以反映构成系统的各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要素之间的以下关系:

(1)系统的构成要素;(2)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层次关系;(3)构成要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

(一)设计思想和总体架构

现代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思路:即架构在Internet/Intranet/、企业VPN网、3G通信网络等应用支撑层基础上,以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为核心,由基地基础设施管理子系统、物流企业LIMS接口子系统、政府MIS接口子系统、客户ERP接口子系统等组成的一个集成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分步式的对象技术,将分步在平台决策层、平台业务层、企业业务层上的各类信息资源封装成各个可公共存取的对象集合,进而利用多AGENT技术来处理不同供应链功能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工作,实现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各类构建调用。

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物流基地的内涵与特征,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其中,根据信息处理层次和类型的不同,管理信息系统在体系架构上可以划分为平台决策层、平台业务层、企业业务层和应用支撑层四大层次,根据物流基地供应链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和平台的外挂子系统两大类。

平台决策层和平台业务层构成了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承担以物流基为核心的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组织、管理、协调与决策支持功能,体现了物流基地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角色,其中平台业务层是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业务功能部分,它通过提供标准的构造方式向上层提供了统一的调用机制,主要承担着基地物流业务的管理功能;平台决策层则在平台业务层的信息支持下,调用系统模型库、方法库、规则库中的有关决策模型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及业务的优化管理。

企业业务层包括物流企业LIMS系统、政府MIS系统、客户ERP系统和基地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四大类外挂系统及接口设计。通过相应的接口子系统,使分步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信息系统能够以功能体的形式嵌入基地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并在基地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组织与协调下,完成具体的物理作业功能。其中,基地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体现了基地基础设施服务商的角色,而基地自身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则可通过该部分功能系统视同物流企业LMIS进行处理来得到体现。

应用支撑层包括软件、硬件、Internet/Intranet/VPN/3G网络三层支撑平台,其中,企业内部虚拟网(Intranet/VPN)和企业扩展虚拟网(Extranet VPN)技术的采用能够实现公共网络上各物流供应链之间信息资料传输的安全和保密要求;GIS/GSM/GPS等3G技术的应用则为物流业务的控制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分解

按系统具体功能将系统体系结构划分为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和平台的外挂子系统。平台的外挂子系统涵盖企业业务层和应用支撑层,其功能设计在整体系统结构中已有说明,其中企业LIMS系统、政府MIS系统、客户ERP系统根据各自特点及需求进行开发设计,这里就不再详细探讨。本文进一步对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详细阐述。

物流基地公用信息平台跨越了平台决策层和平台业务层两个功能层次,承担以物流基地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的决策优化与业务管理功能,强调对基地内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

1.物流网络规划子系统

根据基地战略发展目标和相关信息,完成物流网络结点规划决策(包括选位、定位、建设模型等),并运用各类投资分析方法对新增物流结点的规划决策进行评判;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交通运输网络,根据优化目标,优化基地物流配送网络(线路),为有关物流调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该子系统主要包括物流网络结点规划、网络结点投资评价和物流配送网络优化三个功能模块。

2.调度优化管理子系统

根据客户服务要求,在大量业务信息的支持下,依托现有物流配送网络,调用各类物流决策分析模型,完成包括货运调度管理、返程调度管理、待命计划管理等在内各类调度优化管理功能,实现对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准确响应,同时,在满足配送要求的前提下使成本最小化。

3、营运分析与控制子系统

对整个物流营运过程中各环节的车辆信息、仓库信息、集装箱信息、货物信息、运输调度与管理信息等相关物流信息进行各种口径的统计与分析,生成相应统计分析报表,以解决并控制物流各环节作业执行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在调度优化管理子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时的处理功能。该子系统包括营运统计与分析、营运控制管理两个功能模块。

六、结束语

篇7

1.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1.1物流信息化建设意义

首先,物流信息化建设为现代物流的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次,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现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理念。现代物流核心理念即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销售、生产、运输、供应等部门内部或外部利益合作伙伴、供给链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整合资源、信息来实现各物资流通活动的经济性与目的性的最优。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整个物流网络汇集了企业的每一物流点。企业可根据每一物流节点上属性、区域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选择性地集成不同的物资,并准时输送至目标节点,从而实现配送与集成过程中的最大经济效益。

第三,物流信息化建设是构建企业物流平台的基础。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在物流信息系统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实现平台内部物流信息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分析以及共享,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pos系统、条形码、GPS系统、EDI系统等应用技术,为企业物流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2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虽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突破,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2.1物流标准化平台建设落后

我国诸多企业物流标准化平台建设落后。所谓物流标准化平台,即要求充分实现物流信息的交流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国内企业缺乏相应的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平台的技术与标准,阻碍了平台的发展。例如,我国部分大型企业采取的仍是相对传统、落后的包括EDI数据交换工具在内的信息管理技术。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物流标准化信息平台,还需先解决平台建设相关技术问题。

1.2.2物流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实施能力不足

物流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实施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缺乏发展战略。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建设过程,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难以提出具有长期性、远瞻性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不仅减缓了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还导致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投入上出现缺口,物流信息化科技发展后劲不足;(2)缺乏物流信息化的统一标准。统一标准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流程缺乏信息化统一标准,难以形成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从而使得物流信息化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很难系统地、有效地衔接与协调,同时也不利于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

1.2.3物流信息化使用率与层次落后

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运用率和层次较低。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只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大概百分之六十九的企业还处于物流基础信息化阶段,只有不到百分之四点七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化供应链的运用模式。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使用率与层次的落后。且在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是物流自动化技术的落后。高水平的物流自动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与基本走向。根据国外经验,真正意义上的物流自动化不仅仅是装备多样化的物流机械设备,还要将这些机械设备与大规模的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来发挥物流自动化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协同作用。然而,与国外的自动化水平相比较,我国物流自动化水平、层次较低。例如,在点货、包装、搬运、分拣以及数据处理等作业环节中仍以手工操作方式为主导。而这也导致物流信息化使用率与层次偏低。

1.2.4物流信息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珍贵、稀缺的资源。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高速发展的物流信息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1)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缺乏研究创新思维意识,不具备行业发展的长远眼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管理与服务人才以及物流、企业管理、经济贸易、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大多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由缺乏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普遍认识的物流人员和计算机人员协作完成,不利于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2)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目前,企业还不够注重对物流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育,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型技术、设备和方法因得不到有效操作而使得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大打折扣。

2.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2.1加大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

企业应当加大对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各种高性能、高水平的物流信息化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步应用于实践。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开发为物流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标准化平台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提升了物资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加速对先进物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工作效率。

2.2加快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企业应当加快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首先,企业应当加速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今后物流信息建设的主流,其实现了行业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信息便捷、快速地共享与交流,能够将分布于不同地域的物流信息相衔接,并通过平台来对物资加以调控。其次,企业应当加速协同间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协同间的物流信息化平台是一项不容小觑的系统性工程,也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关键。它具备系统接口、交易处理、数据抽取、信息、用户权限以及信息咨讯等功能,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提高物流效率。

2.3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信息化长远规划

企业应当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一方面,制定物流信息化长远规划十分必要。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需要企业内外部各参与方的相互配合、沟通,因而若缺乏切实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与方案,则很可能导致各参与方各自为政,从而减缓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要求企业具备长远的行业眼光,制定出符合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规划。这方面可适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2.4建立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

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来推动,以满足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而,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兴建,建立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首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积极引进国外高素质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对于处于初期发展的物流信息化建设而言,国外的技术水平与人才优势更为明显,人才的技术经验更为丰富。其次,应当注重对国内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强大后方,应当积极响应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加强大学物流信息化教育,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输送优秀人才。

3.结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当前物流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信息化使用率较低、层次落后,人才匮乏,物流标准化平台建设落后,整体规划实施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因而,为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循序有效地进行,企业应不断加大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信息化长远规划,大力培育高素质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作者单位:江苏大唐国际吕四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初建.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10):96-97.

[2]王涛. 我国物流信息平台分析[J]. 中国商贸. 2009(19):119-120

篇8

一、EDI技术的相关理论

1.EDI技术的涵义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通讯与数据处理技术,通俗地说是指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能够从一个信息系统将数据自动传输到另一个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业务目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在它们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预定义和结构化的数据。

2. EDI技术的主要特征

EDI技术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自动化处理特征。在利用EDI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从计算机到数据通讯网络,再到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信息的处理都是基于自动化的过程,是不需要人工介入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2)标准化报文特征。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基本条件是EDI传输的报文要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

(3)格式化单证特征。企业间的格式化数据主要通过EDI技术来传输的,如订单、发货单、收货单以及发票等都是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行业通用性信息;

(4)规范化运作特征。一个实施成功的EDI系统必然会有相应的规范化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而目前在商业化的应用中最成熟、有效和规范的电子凭证之一便是EDI报文。

3. EDI技术的工作流程

对于EDI技术的工作流程来说,其严格遵循系统上传输报文所遵守的所有的标准,因此,在其发达信息之前,它的系统要通过翻译程序把报文翻译成标准格式的报文之后,才能发送出去。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送方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必须生成原始的用户数据;

(2)发送报文时,其数据需要映射和翻译;

(3)在发送标准的 EDI 报文时,需要由通信软件把已转换成标准的格式文件,通过计算机网格发送到其网络中心;

(4)合作伙伴收取标准EDI 文件;

(5)对方接收文件数据时,需要映射和翻译;

(6)对方的应用统统需要处理翻译后的文件,EDI 交换平台可以提供数据存档、权限管理等很多服务。

二、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1.平台的整体架构

将EDI技术应用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中,不需要对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考虑,为了能够识别导入系统,只需要在业务系统之间设定公共信息格式即可。对于一个完整的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来说,主要包括客户信息平台、EDI平台以及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架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在上图中,客户信息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业务操作的业务平台,而EDI系统则是作为独立物流信息平台的角色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与客户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连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是物流业务的主要操作平台。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应该具备满足物流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功能,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过平台能够很好地展现客户业务并完成交互,无需关心客户业务的具体形态以及流程。平台内的各个子系统互相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调用,我们可以将平台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其中基本功能主要有平台维护功能、信息服务、在线数据查询、物流信息跟踪以及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而扩展功能则主要有物流作业管理、数据统计分析以及预测决策支持功能等。以信息服务为例,其主要作为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功能,主要完成物流信息的和查询等。

当然,除了以上的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以外,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具有数据安全验证、报文接收、报文解析、数据存储、数据交换、物流信息跟踪、标记集下载等功能。其中EDI技术应用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原理主要如下图所示:

3.平台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需要处理较大的数据量,因此对数据库的设计要求也较高,只有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处理能力得到保证的数据库才能够保证系统的正常进行。目前常用的数据库主要是Oracle大型关系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服务器支持功能,对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具有保证,将其应用在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信息平台中,处理对象是双方交易所传递的单证,数据库表对应的数据交换同样是以单证建立与项目对应。此外,在数据库的创建时,为了保证数据库不会受到恶意的破坏和篡改,可以采用数据加密与身份鉴别等权限管理方法,以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平台的安全性设计

在本文所述的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设计中,主要采用PKI系统对用户进行证书和密钥的统一发放管理和身份的合法性验证。比如,当客户需要对EDI服务进行访问时,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就需要登录以进行客户身份的确认。在平台中,密钥的安全性决定了整体平台的安全性,因此,为了提升其安全性能,主要采用非对称的加密算法,在这种RSA算法为主的算法下,非法的用户很难对数据进行解密以及对文件做出篡改。主要的认证过程主要是,首先将用户的信息录入到CA之中,生成一对公钥和私钥,并将公钥放入到证书之中,而私钥发送给用户,然后由CA将用户的证书进行公布。为了进一步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以及不可否认性,基于EDI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将安全功能封装成为了DLL类库,以供用户使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

三、结语

总之,利用EDI技术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所有环节的作用成本,使得物流企业从信息孤岛走向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代表了物流产业内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笔者相信,随着未来相关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EDI技术注定会不断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金娣,杨超. 基于XML/EDI的电子商务中逆向物流外包模型研究[J]. 管理学报,2005,S2:60-63.

[2]王瑞泉. EDI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15,02:161-163.

篇9

一、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平台不仅要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与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还是“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流业内,“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模糊概念广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着,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隶属关系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已经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影响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进程。

(一)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

不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者以公益权益的获得而无偿使用,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是有偿使用,实现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区别:

1.“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权属特征、服务范畴和对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台的本质是以获取物流业规模化、效率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务;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台,仅对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体的或特殊的团体提供支持和服务,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台的企业内部可以共享资源,对于外部企业只能共享公开的资源。

2.“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达到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着不同的地区、城市、国家基于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广泛的标准化;而“共用”意味着不同的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平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用计算机网络语言描述即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广域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局域网”。

3.“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实现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的一种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专业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费;“共用”资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统发展未达到广泛标准化时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台,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用信息平台只是有利益关系的某些企业内部可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外部企业很难实现资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内在联系

“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明确叙述“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专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与它相对应的是专用;“共用”同时包含有通用和专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围的通用和相对大的范围的专用;用O、S、P分别表示“专用”、“共用”、和“公用”,则有:O≤S≤P。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关系,尤其是在不考虑所有权问题时,“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时可以考虑用“公共”来表示。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属于专用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相互之间服务、需求信息有效范围内共享而投资建设的信息平台,称之为共用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构建的平台是公用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功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通过对“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讨论,以及物流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规划和投资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县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也是迫切的选择,它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化整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不同的主体实现协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运营模式及实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运营机制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造成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灵活,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难以实现预期规模。第三种是“协同模式”,即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规划运营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单纯地由政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不太现实,而单纯地依靠企业投融资也是非常困难的。“协同模式”集前二种模式的优势于一身,又避免了它们的不利之处,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协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

由于区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牵头负责规划、协调,引导和吸引企业同样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资金,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后期,入股企业逐渐成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根据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等管理运营方式。

基于“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的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构建,就是以陕西省信息产业厅为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寻找和引导部分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机场管理集团等)设立相关企业(集团)成为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投资经营主体。省政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相关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围绕大通关的要求,建设相应的功能模块,本着基础优先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询、电子订舱功能等;对于较复杂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业的ASP应用服务、在线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扩展完善的方式进行,其规划见图1。物流信息平台在大量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台运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出台使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费用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随着建设运营主体依靠高效、优质的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时政府(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防止平台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公用信息平台的公平性。物流企业组织成员,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单位,依靠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二)“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是先有市场自发形成,或企业主动发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再由政府引导和支持,承担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征,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逐步规划实施。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

1.初期: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基于自我发展的要求或区域内的统一规划,作为各物流结点,自主完成符合标准化的内部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其平台建设需具备EDI交换主机系统、网络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安全体系(防火墙设备、密码系统等)、因特网接入线路等硬件设备,各个环节需配置符合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以便在Internet/EDI网络环境下迅速完成与物流中心、客户系统对接,实现物流基本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发展期:行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形成期。当各物流结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结点的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进入物流结点间的发展层次。这一过程主要由不同结点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成立物流企业相关的协会组织,对行业诸项事宜进行协调,推行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功能主要以满足物流结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结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

3.成熟期: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期。随着大量物流企业结点信息平台和结点间信息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牵头引导下,进一步实现物流行业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具有跨行业、多元化服务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物流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换,要求正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接口进行直接连接,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平台宜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物流信息传递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的配套实施以及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物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设计营运模式,通过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

三、结论

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各自地位的明确,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既是实际操作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划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隶属关系的区分,明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物流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最经济、最优化信息平台的基础。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运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模式,并运用实例,重点介绍了协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同模式的具体规划运营方法。这两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区域。

3.以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为构建实例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适用于资金来源有保证的区域;而以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为例“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适用于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需要规范、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区域。

总之,公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努力和协调,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董千里.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6(8):44-47.

[2]李国旗,何美玲,赵士军.社会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6):76-80.

[3]丁俊发.当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3):2-5.

[4]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67.

[5]蒲忠,廖建英,崔陈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刍议[J].物流科技,2007(5):49-52.

篇10

利好政策放大掘金良机

就在董宝青向记者解读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前几天,工信部刚刚印发了《关于推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政府要营造环境,并将在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应用、标准制定、规划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起推动作用,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国家的重视,扶持性政策的出台,对于有意于挖掘此领域商机的企业无疑是重大利好。除了可能迎来政策大开便利之门外,企业还能够在国家总结和推介的业界先经验中触碰到准确迈入信息化道路的捷径。此外,在国家不断大力强调信息化重要性的环境下,企业的信息化实力也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竞争力。

事实上,让物流信息化的价值和其中孕育的商机日益彰显的,还有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即电子商务以不可逆转的态势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这对参与物流活动的企业来说,可谓不容错失的重大时代机遇。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C2C和B2C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与之相匹配的物流信息化也已然入快速发展期。而被业界认为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重中之重的B2B市场还远未获得理想的发展,距离《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2012年3月27日由工信部)中提及的“2015年B2B交易规模超15万亿元,占总交易额的83.3%”的目标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物流在工业电子商务领域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推物流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董宝青指出。

滞后的发展步伐背后,蕴藏的却是一片未开垦的沃土。“利用物流信息化手段,使我们钢铁行业客户用三个月走完了过去十年要走的路。”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云飞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物流信息化,不仅促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和工业企业转变传统模式,向行业纵深方向发展,更切实提高了企业物流环节的效率,提升了行业共享服务的能力、加强了产业链平台合作。工业电子商务领域中,物流信息化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机遇难得。

从政策层面看,《意见》特别指出了要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而在国家同样大力鼓励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将同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工信部今年要再推出一大批试点企业,这些企业将得到专项基金的支持。”董宝青透露。

可以预见,利好政策除将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福音外,还将为IT企业带来商机。《意见》中强调,将支持利用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这对于处于通信行业各个链条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明确的“利好”信号。

事实上,部分有前瞻眼界的企业,已经在物流信息化的道路上率先掘金,抢占了市场的第一轮先机。

物流企业:谁抢走了第一桶金

信息化实力不仅意味着企业的服务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更意味着赢利能力。

顺丰速运(以下简称“顺丰”),2011年收入超过151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5。

上海惠尔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尔物流”),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约为7.51亿元,同比增长15%。

广东欧浦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浦物流”),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8亿元,同比增长58.54%。

汇通天下,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这家企业运营良好,已颇有些“财大气粗”的架势,甚至对主动送上门来的投资都基本不再接纳。

如果将以上企业的业绩表现简单地完全归功于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果敢投入和卓越表现,不免有失偏颇。但从数字中的规律来看,物流信息化必定是这些企业市场表现的重要功臣。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统计了参评工信部示范企业的33家企业的业绩表现。“这些不遗余力发展物流信息化并卓有成效的33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2011年年收入利润率在10%以上,其中惠尔物流更达到30%。顺丰的收入利润率大概为9.6%,但由于其业务量基数较大,这一数据也能说明其效益非常好了。”

“信息化除了能帮助企业构建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外,还能有效拉低物流成本,这成就了顺丰的服务价格近20年鲜有变化。此外,借力信息化,顺丰在专业物流方面表现卓越,从而赢得了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如华为、富士康、苹果中国、海尔等大批企业客户。”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本部总监徐毅介绍。由于较早地意识到信息化的价值,顺丰一直以来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从预算、资金配置等方面保障信息化优先使用资金。“十一五”期间,顺丰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约15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还将投入超过50亿元。目前,除管理系统、业务支持系统实现信息化支撑外,顺丰的营运全部环节也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除了像顺丰这样,利用信息化技术成功支撑自身的业务运营,并向所处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外,惠尔物流、欧浦物流及汇通天下等则通过成功运营平台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受惠于信息化技术。

目前正发力城市配送业务的惠尔物流在打造“快速城市配送集约化供应链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规划建设网上在线交易平台、实体信息交易中心及配套的服务中心等。在这个平台上,上游企业可以实现网上下单、在线跟踪、网上查询、网上结算,查询仓库、运力等城市配送公共信息,下游企业可以查询任务指令,订单业务量信息,使用平台远程监控及业务运作系统等。

欧浦物流打造的“欧浦交易网”,则成功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集成。该平台覆盖了钢铁物流交易、加工和配送三个环节,整合了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了由“钢厂-地区分销机构-钢铁终端用户”构成的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有效破解了钢铁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20%~30%的传统难题。

汇通天下的核心平台之一“中国配货网”则利用所提供的即时配货信息,让运输司机、货主或货运公司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够访问互联网或者手机有信号,就能与当地货源或车源行货运交易,平均成交时间为3~5分钟。汇通天下集成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所打造的“运力资源平台”,为运力采购供需双方提供了可靠、广泛、深入和极其便捷的沟通桥梁。

当然,业内依托于信息化技术而成功运作平台模式的还有其他企业,如在业内已建立广泛影响力的传化公路港、林安物流园等。而非平台式发展信息化的企业也有不少,如物流企业中的“老大哥”中远物流,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面已成为行业标杆,这也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助力。

成功掘金的企业,不仅率先分享了先科技带来的丰厚收益,同时也给行业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未来的掘金机遇点

在竞争日益升级的各领域市场,无论是要保持现有信息化竞争优势的企业,还是寄希望于能同样构建信息化实力甚至后来者居上的企业,都将面临不小的挑战。要想成为未来掘金战中的幸运儿,理清发展思路十分关键。

“下一步信息化投资的核心关注点应该是数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耕中指出。未来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将在于数据的挖掘。伴随着物流信息化的逐步推广其价值将不仅仅在于对业务系统自身的支撑,更在于其产生的数据。能否挖掘出高质量的数据,并使其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决策,将极大地决定企业信息化的实力。

当前,顺丰的信息化发展就表现出了对数据挖掘的充分重视,从而能做到对采购计划、销售计划、供应商的选择、顾客分析等提供决策支持。在此基础上,顺丰还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而惠尔物流创建的城市配送公共平台,同样也无缝对接于客户的ERP、财务、营销系统,实现物流企业与客户和相关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使客户及时获取特定的重要管理信息,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未来要想成功掘金信息化,重视技术也必不可缺,但又决不能迷信于技术。”中远集团物流技术中心、中远网络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主任、总工程师黄大雷指出,过去想提升信息化能力的企业不少,但很多投了钱却没见到什么成效,往往是基本思路出了问题。他强调,与技术相比,业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不能与运营真正契合,建出来的系统技术再领先,往往也只是空架子。这也是为什么将许多国际知名软件企业的信息技术移植到本土后多出现“水土不服”、无法产生效益的原因。“真正有意于从信息化层面挖掘效益的,首先要撇开技术,先行业务分析,只有将业务吃透了,才能量身定制出能产生价值的信息化规划,而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信息化系统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黄大雷认为。

篇11

一、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使信息处理具有速度快、量大、准确度高、可靠性强等特征。物流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加强对物流活动运行情况的监督,增进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充分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加物流活动的透明度,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性建设。在车辆调配时,根据实际的物流要求配备合适的车辆种类与数量;在进行运输线路规划时可以及时的了解路况,根据客户的分布情况制定出运输距离短、路况好的线路,从而降低物品在运输环节的损耗;在仓储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可以避免仓储货物过多,减少资金占用。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全方位的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和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在口岸物流发展方面,物流公司与通关口岸之间往往会因为信息的来回传导、核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物流信息化建设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双方的沟通传导效率。物流信息化的普及可以方便客户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企业也可以更快的了解客户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好的满足顾客,在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及时、高效的物流服务和货运信息,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及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新疆远离内地市场,地域广阔,且与多国接壤,对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新疆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物流产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产业非常强调规模效应,新疆物流产业规模较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其业务构成中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占很大比重,较少涉及包装、加工、物流规划等增值业务;物流信息化低导致物流的车辆调配与货物运输不协调,车辆往返空载率较高。另外,物流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物流信息资源品种多、设计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利用规范信息化技术、统一信息化标准、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等手段来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方面形成了障碍。

第二,物流产业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信息化观念淡薄。许多企业是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员工和领导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操作与经营管理方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带来的快捷、方便的操作与协调功能对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贡献,所以缺乏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的介入会对企业习以为常的物流操作方法形成冲击,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员工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和领导的不合作情况发生。所以通过强化企业的信息化经营理念、培养信息化的操作思路来消除人为的障碍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物流信息化建设融资难。新疆许多物流产业面临着从传统的操作方式向信息化操作转型的问题,在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注入,所以关注资金来源显得非常重要。企业一般的资金来源包括自筹及其他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贷款、债券、外资。据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资金来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债券以及外资仅占到12%,资金来源单一,已经成为导致物流信息化建设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新疆资本市场亟待键全与完善。

第四,信息化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物流产业一般采用劳动密集的发展模式,虽然物流活动的参与人员多,但是懂得信息化操作技术的人员明显不足。因此就产生了参与人员过多与实际可用人才缺乏的现象。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又必须以原有员工数量完成物流工作,其结果必然是增加企业现金流的压力,所以尽快组建、培育一支符合自身条件的物流技术队伍显得非常紧迫。

三、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本文在借鉴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思路。

思路一:整合小、弱企业,实现规模效应。自治区现有物流产业数量多,普遍规模较小,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规模效益实现流通的低成本,所以新疆物流产业应该改变现有格局,整合小、弱物流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信息化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的规模扩张的手段,企业利用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的运作模式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联合、兼并相关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又可以反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信息化建设观念。近些年新疆开展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宣传,实行以政务信息化为引导的发展思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物流产业中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数很少。政府、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信息化的培训与宣传力度,学习物流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在物流产业领导层中强化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落实信息化建设措施,使信息化建设从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思路二:结合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征,信息技术品种多、资金投入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工作,以避免盲目从众、混乱企业现有的运营思路。在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方面,一方面,软件开发商应该充分考虑物流产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避免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是初次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做不到合理的使用,企业与软件开发商应及时沟通,改善软件的性能,在应用中加强物流软件的适用性。最后,开发商还应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和通过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来缩短磨合期的需要,在保证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产品成本和复杂度。总之,软件开发商与物流产业应紧密配合及早开发出适于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产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引进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实行以应用促发展的动态发展思路。

思路三:加快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缩小信息沿供应链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放大,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会极大的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共享平台建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前者主要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形式出现的,便于各环节信息的传递,降低各业务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后者带有一定的公用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即政府作为投资建设的主体进行平台建设,企业作为参与主体及时更新信息、加强互动,和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应该加强信用体系、监督机制以及安全机制的建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此外,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利用价格优惠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增加整个产业链中信息的价值。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之后,必须规范物流信息化资源,实现信息标准化。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是标准化建设,信息标准化的实现给信息流通、传递提供了基础。

思路四:重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建立物流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已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培养人才方面,首先可以开展企业与高校对接,在企业中开放、设立部分岗位接收学生到物流产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物流信息化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以理论促进实践操作,以实践深化理论认识,切实培养出符合新疆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将信息化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引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优化用人、留人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升温,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很多物流企业是从原来的交通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缺乏必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整合集成,很难适应网上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这成为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运用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客户信息,而信息的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物流工作流程的平衡。物流信息化的关键目标是要平衡物流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求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意识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物流成本有较高的控制性,其成为物流企业的重中之重。

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常被称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伙伴或物流外部化,类似于外协或契约物流。

1.2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含义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商品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然而,一个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统最为关键的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信息技术的存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互补共生、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消除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隔阂,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的业务,缩短了商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有效地弥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天生不足,为其提供了核心的竞争力,促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1.4 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优势

物流信息化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地掌握成本的可控性及对物流信息的及时处理,物流信息化还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准确掌握物流综合管理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能加快对顾客订货的反应能力,加快订单处理速度,缩短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进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送货上门,退货处理,废品回收等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信息系统来完成,保证物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同时,物流信息化可以对大量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汇总和分析等,并快速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对本企业日常管理和战略决策有价值的内容,以此保持和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物流企业决策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基于这些信息内容的分析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响应。

2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物流信息化在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进入铺垫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均衡,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条码及射频技术等物流检测技术普及率不高,EDI、GIS、GPS的应用也十分有限。对于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2.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即各个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处在不同层次上。据博科资讯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截至到2010年的统计,目前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比例在25%~30%之间,华东地区的建设比例已经接近85%,西北地区的建设比例不到20%。从不同级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累计投入来看,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累计投入主要在100万~1 000万之间,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累计投入主要集中在50万以下。

2.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极少采用供应链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和企业之间是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只有到了成熟的产品链、价值链、服务链形成后,企业和企业之间才有一种依存和战略合作的关系,它们在业务上才会产生协同的要求。一旦建立这种要求,企业之间就需要用一套管理信息系统把这一要求固定下来,以执行业务上的协同操作。其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信息化建设层次比较低,造成信息不畅、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现代物流管理意识薄弱、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落后、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缺乏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以往国内物流企业重视资金流和物流,但忽视信息流。现在越来越多的货主关心的并不是物流企业有多少个仓库和多少辆车,而是关心该企业能否及时了解整个物流服务的过程,能否将所提供的信息与客户自身的信息系统实现真正对接。可以说,有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能否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而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绝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而这些系统也并没有真正实现对物流过程和操作手段的优化。

2.3 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信息化道路。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上海圆通速递,其是目前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在2000至2010年的10年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第25次信息统计,圆通速递的年营业额已达近百亿元。该企业能保持高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关键所在。可以说,上海圆通速递信息化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运营管理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

2.4 物流企业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物流企业汇聚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平台通过网络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对物流资源进行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及个性化的服务。对于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地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因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一般包含以下功能:通过商品与车辆的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保证商品运送的准时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总的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3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探讨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物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具体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

3.1 对物流信息化的认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许多误区。第一,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重视硬件投入,却忽略软件投入。于是物流企业动辄大量的资金去购置发展所需的眼见为实硬件设施,而对于软件的投资却觉得不值得,不能接受花上百万资金去买一张小小的安装软件。第二,在企业中存在盲目信息化和消极信息化两种对立的错误思想。前者认为信息化无所不能,而后者则认为没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还有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耐心及信心,错误地认为信息化即可以马上带来经济效益,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得到预定的经济收益,就减少或终止信息化的后续进程,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化进程的缓慢。

3.2 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不匹配。目前,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与布局,不能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相适应,对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大多采取短视的方法,只能片面的解决某个作业环节的局部问题,致使整个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各节点之间信息无法流通。另外,我国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揽货、装卸、运输等运作方式,面对低信息化程度的零散货主,缺乏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的积极性,更没办法考虑信息化战略。

3.3 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人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从原来的货运或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信息化基础和实力普遍较弱,信息人才严重短缺。传统的货运仓储企业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改型之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固有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企业中缺少物流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信息人才,不能很好地完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和维护,直接影响了企业物流控制的信息化进程。

4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若干问题,相应给出以下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

4.1 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主体信息化意识,加大企业的软硬件投入。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大多取决于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物流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决策者要对物流信息化问题有科学长远的认识,正确对待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科学对待其周期长、收益慢的问题,认清物流信息化的直接作用是改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益,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要损失某些人的利益,企业的决策层要对这些方面正确对待,以保证物流信息化的持续建设。

4.2 根据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其信息发展的策略。物流信息化是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服务的,其信息化战略的选择要由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业务实力来定位,必须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第三方企业未来的发展,可以成为主导行业的大型企业,或者成为大型物流集团的具有少量物流资源的从业者。即物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相应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前一种发展目标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提高要求,以增强在同类竞争企业中的竞争能力。对于后一种发展目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以服务为主,主要用来满足企业和客户的物流活动需要。同时需要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分层分步实施。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相关,要与企业规模及物流服务需求相一致。另外,物流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其实施过程的有效性,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发挥整体可观效益,物流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制定相应的信息统筹规划,以给各部门的信息建设提供统一的规范,使其共同发展。各部门在企业的整体规划下,要根据部门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分步骤实施建设。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分期分层实施物流信息化,以保证人力物流的持续投入。

4.3 发展物流联盟式的信息化模式,快速吸引高素质物流信息化人才为我所用。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为了建设大规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走企业联合的道路是一项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各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各企业相互合作,建立物流联盟,可以提高共同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产生更高的效率,实现双赢。最重要的是可以快速吸纳高素质的物流信息化人才。人才的缺失,使信息化进程停滞不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快速大量吸纳构建信息化平台的人才及团队。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要加强自身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信息化全员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认识及管理操作方法和技术。并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引入相应的竞争,以激励和约束员工,鼓励他们自觉的投入到信息化发展中去。

5 结束语

中国物流信息化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物流企业和IT厂商都还处于一个逐步摸索的阶段。目前,很多IT厂商在物流行业的经验积累还很欠缺,对物流企业的流程及用户信息化需求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目前很多物流信息系统没有深入到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并不能为这些物流企业带来运营和管理上的真正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从增强企业主体信息化意识,完善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其信息发展策略,发展物流联盟式的信息化模式,快速吸纳高素质物流信息化人才等这几个方面来改善提高物流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13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