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网络语言及其构成与特点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专有词语及网络交际用语。狭义的仅指网络交际用语。本文指的是网络交际用语,从其诞生那刻起,它搞笑滑稽来路不明,却独具一格又有章可循。
网络语言主要由符号、谐音、缩略、混搭、借喻等手法构成,例如7456(气死我了)、IS(I see 我明白) 、+U(加油)、土豪(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就是这些常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网络语言,却别有风味。
网络语言以其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风格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形象生动。网民通过键盘创造出一些如“^_^”(微笑)、∧(挤眉弄眼)等符号来表达人的情感,形象、生动、活泼、传神,让虚拟的网络顿生几分调皮和真实。
2. 幽默诙谐。网络语言五彩缤纷、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又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3. 简洁明了。网民为了便捷高速交流信息,常创造出一些喜闻乐见、言简意赅的新字新词,如网蝶(女网民)、网蜂(男网民),让网络充满愉悦,也满足了网民猎奇的心理。
4. 标新立异。在确保交流通畅的情况下,拼音、汉字、数字、英语、符号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标新立异,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是对网络语言最好的诠释。
5. 轻佻粗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上骂人的、粗俗的、轻佻的语言随处可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网络污染。
二、校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生通过网络聊天、阅读、游戏以及影视作品、流行杂志认识并使用网络语言。
很多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幽默、潮人,或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个性,在课余交谈、收发短信、日记作文以及课堂上都爱使用到网络语言。比如,课堂提问,学生们爱异口同声:“元芳,你怎么看”。有事向他们了解,就表情夸张:“老师,我是打酱油的(路过的,什么都不知道)。”在一次课堂提问中,一同学开小差,站起来支吾半天说不出来,另一同学大声说:“老师,他286(智力低下)一个,别理他。”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个男生有点尴尬但也瞧着你笑了。这些莫名其妙的火星文让老师家长云里来雾里去,甚至有些恼火,而孩子们却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静心想想,孩子们使用网络语言很多时候是为了追追风,赶赶时髦,显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罢了。如昨天流行“神马”(什么),挂在嘴上的就是“神马”,而今天流行“土豪”,就寻找机会说“土豪”,跟着流行走,并不太深究其意。网络语言只不过是他们学习之余的调味品,并不当作一回事,被调侃的同学很多也只是一笑而过。多数校园网络语言流行一阵,便销声匿迹,所以我们用不着如临大敌。
三、网络语言应用的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彰显了青少年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欲和被认同感,所以得到他们的青睐。家长老师该如何应对这一新生事物,不是顶与不顶那样简单,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我朝夕与学生们相处,深有感触,家长老师的所谓权威不能滥用在这上面,而应该:
第一,有一颗理解包容之心。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老师家长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给孩子们上纲上线贴标签。网络语言确实不如传统语言那样规范、典雅、语意明确,但是它生动活泼、清新自然,有一定的亲和力及生命力,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如一句“美眉”、一个“GG”给予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一声“吃大户了”,调侃嬉笑,学会分享加深友谊。正是这些真实的活生生的网络语言,让青少年少了一份束缚,多了一份自由,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宣泄情绪,减缓压力。因此,老师、家长们应多理解孩子们的Q言Q语,多些包容,少点指责。另外,有些网络语言流传广了、久了,自然而然补充进现代汉语中来,如“给力”“”等。因此,对待网络语言不能一棍子打死,应用包容理解之心,搭建一座通向孩子们的桥梁。
篇2
1.1调查研究方法。
课题组根据研究需求设计了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年级、性别、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在调查表中,明确涵盖所有内容,其中关于学习成绩,要求学生根据各科考试及格率进行分类综合自评,而人际关系、各项压力、适应能力等则根据自我感觉按照程度进行分类自评;对于上网时间、使用频率和上网消费要求进行定量填写,力求准确。以上要求均在发放调查表的过程中明确宣布。以附近几所学校(欧美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建材学院)不同年级的一些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59名(59%),女生41名(41%)。
1.2调研统计及结果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发放后,对所填写内容、数据进行统计,此次调点在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
1.2.1从不同年级使用网络的比例看,大一新生相比高年级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大学生活,上网的人相对较少,自己有电脑的也不太多,上网比例只占18%,大二明显增加,上网比例占29%。大三、大四因学习、应聘等,特别是自己有电脑的较多,所以上网比例占调查总数的53%。
1.2.2从对上网的目的调查中可见,浏览新闻和查资料的占29%,玩游戏与聊天的占36%,收发电子邮件的占12%,更新博客与个人主页的占23%。其中浏览新闻查找资料和玩游戏聊天的比较多,一般学生在上网查找资料的同时也不忘它的娱乐性,也有很多人在更新博客或主页,写写自己的东西,以网络公开自己的心情,记录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大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1.2.3在对上网的利弊调查中,多半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利有弊,由此可见,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还是全面性的,而利弊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把握。
1.2.4调查结果。通过调研统计得知,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4.60%。调查还显示,大学各年级网络使用率男生相比女生高一点。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等,这从调查中有59.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计算机使用水平可看出。另外,还有43.2%的学生是因为同学影响而上网的,且有不少大一新生以寝室为单位集体去网吧上网。可见,追求时尚和好奇而上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利弊浅析
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就好比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其中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怎么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其为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博采众长提供最大的平台,但同时,还要杜绝网络成瘾等负面的影响。
2.1网络的积极影响。
2.1.1合理上网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途径,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并可以和在校学生一样修学分,参加毕业并取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1.2合理的上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不用再为找工作到处跑,也不用再去人才招聘会上和别人挤来挤去,利用网络就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并和招聘单位联系投递简历。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提高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1.3合理上网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有的大学生在功课方面相当优秀,但在交际方面却有些逊色,一方面可能缺乏交往技能,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生活中建立不了协调的人际关系,交往范围变得狭窄。而利用网络这个平民化的交际舞台,他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网络的互动平台让大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扩大交流范围和交际面,主动扩大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子,展示自己。
2.1.4网络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大学生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为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2.1.5大学生利用网络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多人如果想象大学生上网的情形,多数会想到他们在宿舍里面下载MP3歌曲,玩游戏,或者聚集在聊天室中。然而,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寻找工作和学习机会。[4]
2.2网络的消极影响。
2.2.1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目前,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业成绩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成功的主要标尺。大学生沉迷网络侵占了学习时间,削弱了学习兴趣,破坏了学习秩序,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受挫。在上海某高校退学、试读、留级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约有80%的人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溺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而荒废学业,导致不能通过考试的。
2.2.2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网络成瘾剥夺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减少了休息、睡眠和学习等正常生活的时间,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沉浸在网络之中,容易迷失现实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失落。另外,网络成瘾易引发大学生人格异化。
2.2.3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过度迷恋网络,势必就大量占用有效时间,而使学习兴趣下降,与老师、同学、父母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当他们意识到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比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轻松、自由、快乐时,便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到网络交往中,从而减少了对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造成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2.2.4污染了大学生的思想。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以符号为特征,其交往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可以隐瞒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与年龄;在网上自由任性,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规则;甚至他们到处散布病毒、潜入网站偷窃资料、骗取他人感情,等等,这样便使得网络成为玩世不恭、恶作剧的场所。
2.2.5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诱发大学生犯罪。网瘾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或人格扭曲,迷失自我,而网络中黄色信息、火爆刺激的暴力内容则容易使大学生认知模糊,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导致大学生产生破坏欲,甚至是大学生犯罪。一旦形成这样的错误观点,他们就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欺诈、偷窃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会不断在网上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如2004年5月,江西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上网成瘾,导致狂想症后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3.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控制对策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教育引导,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网络迷恋大学生的特长,举办网络相关的竞技、交流、互动活动,建设并充分发挥校园绿色网站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上网意识,严格遵守文明上网的规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对自身成才的作用。
3.1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
正确对待网络就是把网络对于工作、学习的好处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合理地运用网络。控制上网的时间,拒绝网络“黄毒”,准确评价网络信息,正确运用网络交往方法,做到健康文明上网。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评价网络,要看到网络的优点和缺陷,又不夸大网络的优点和缺陷;教育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把网络当成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工具;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不能代替教育,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不能代替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明使用网络的意识,客观看待网络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3.2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规范,树立文明上网意识。
引导就是因势利导,教育引导指运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特点,采用舒缓的办法解决问题。作为学校、教师不能不负责任地把网络迷恋的大学生开除了之,把问题推向社会,推向家庭。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迷恋教育管理不足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在学生上网之前让学生了解文明的上网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
3.3学校为学生提供完善健康的网络服务。
3.3.1完善校园局域网,提供全面的信息平台。学校要促进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但目前高校对校园网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例如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而图书馆只能提供有限的资料,很多东西还是需要上网查询,但宿舍往往上不了学校的期刊网,只能通过机房来获取期刊网的信息,这样就很不方便。所以学校应该更加完善校园的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可靠、安全的网络服务,同时可以登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科研网站,如英语四六级、考研,各种层次计算机学习指导网站,进行自学辅导、作业测验、大考冲刺、升学模拟考场,等等。
3.3.2构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校园文化。由于各高校面向大学生的免费或低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比较少,大学生周末除了上网无处可去、无处可玩。单调的大学生活会使人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而网络多彩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虚拟生存的自主创造性,满足了大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所以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给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网络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广博的网络资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坚决抵制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大学生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组织上保障,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控力,避免网络迷恋的负面影响,促使大学生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浅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6-48.
篇3
网络,在这里特指互连网。所谓基于网络应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与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相对应。其基本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从学习研究的程度要求上,要低于高中的要求。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去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根据上海教委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要求,九年义务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其中小学开设的比例是3%~5%,1~5年级的总分钟是2115分钟。
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的"基于互连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1)能够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的有关目标统合起来进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培养目标中,从网络信息素养、专题问题的研究以及拓展阅读三个纬度进行思考。
(2)对不同年龄段的探究学习的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这是上海市宝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分年级目标:
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中年级(3-4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根据给予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练习。
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能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摘自《上海教育》2000年第六期,作者:钱慧萍】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分年级的区别,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区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学习目标上的区别主要在于问题涉及的范围、理论思维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难度。
例如,在"伞的技术改进"的课题研究中,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伞具有"伞面淋湿后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想进行面料改进或其他补救的研究;而五年级的学生也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一组试验用海绵贴附在伞面上,试验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伞面湿的问题,反而加重了伞的重量,试验失败了。第二组学生利用中国专利发明网,查找了关于能够防水的面料,并试图和厂家联系,最后,面料的改进存在现实困难后,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案,一是在每个伞尖装一个滴水管,二是在伞柄处加一个能反套的伞套,并制作了模型。
因此,对于能否发现问题,能否去主动寻求信息,能否形成独立的观点,能否解决问题,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对于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到哪儿去寻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这是存在差异的。虎林路小学的语文拓展阅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范围找到自己的研究专题,但对于阅读信息的联系比较、理解感悟和观点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1)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2)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3)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有自己独立专题的学习研究。
(4)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杭州胜利小学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宝山一中心的社会课学习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宝山区三中心的创造发明、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素材的教学资源区,其实是一个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有一定范围的主题是进行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依据。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学生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的组成协作小组。根据实践教师陈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采用的方法,多数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的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协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按照研究主题的兴趣分组,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课题兴趣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充分,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的有限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贴子,并参加集体讨论等。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由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举三所学校逐一说明。
(1)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R结合)
(2)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R结合)---------实践研究(VR结合)----------成果共享(VR结合)
(3)六一小学-------"基于互连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R结合)-----交流反思(V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所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一~二个月左右。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把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的。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还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五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三个,绝大多数的是一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的合适年龄。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的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象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贴子或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篇4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主要是指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狭义的主要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网络服务的系统总称。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状
现如今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1.利用不充分,首先,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了解的现象,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无忧无虑语文教学网和学乐云”等一些平台。其次,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不喜欢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仅仅是在“呈现”方面。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是“搞形式,走过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2.依赖性,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现代化”,觉得课堂变得花样繁多,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会造成教师成为放映员,机械式的播放一张张幻灯片。3.随意性,许多教师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时,往往不细致进行分别,而是大概看一下觉得可以就直接照搬课堂进行使用,不分主次,这对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利用不充分原因,造成这一原因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意识不足,一些教师虽然对初中语文教学网络平台保持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使用训练,不知道如何利用,进而将此遗憾的搁置在一边。其次,教师没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使用能力,不知道如何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魂应用。2.依赖性原因,意识依赖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一旦固定很难再进行调节,完全不考虑后续学情变化。其次,专业知识薄弱,未能有效分析教学内容。3.随意性原因,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因此认真教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缺乏利用网络平台的意义,其次,大多语文教师工作繁重,每日进行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较长,精力上难以支持研究网络教学平台。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针对学生和教师。
1.针对学生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教师、课堂和教材进行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平台之中能够获得其所需,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首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正向刺激,那么首先要让他们对教材感到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这种限制,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领略语文的情境美,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我的母亲》一文,学生可能难以深层次的体会母爱,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情境呈现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还有在对《春望》进行拓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教育论坛来进行引导,“我们身边有哪些爱国行为”学生们可以课后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在里面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针对教师的作用
首先,创新了初中语文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转变成为创造力的激发者,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平台里面都有许多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容。其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教育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是针对教师的,里面有许多交流、研讨与学习的机会,并且利用其中的软件,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设计课件。网络教学平台里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教学课件等等,不断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避免利用不足、依赖性和随意性等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让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富于时代感的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让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学习能够更加开心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篇5
1.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1.1网络教学的国际情况
在亚洲,网络教学已成为亚洲许多开放大学的发展重点,马来西亚正在建设该国第一所虚拟大学;韩国放送通讯大学于1997年就开始进行网络教学的实验;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大学采用的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在1998年已经扩展到18个地区,建成145个学习中心;香港公开大学已发展了40多门网络课程[1]。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网络教学,除了教材、课程表、作业上网外,将整个学校运作环境建置在网上,使学生不必踏入校园半步,仍有身在校园的感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网络学习中心已推广到40多个。
1.2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
CNNIC公布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6月30日为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100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650万人。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网上教育的11.8%,用户在网上获得科技、教育信息的占31.4%,用户希望网络能更多地提供教育学习服务的占33.6%,用户认为将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是网上学校的占54.7%。这些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开展网络教育已经被认同[2]。
2.网络教学的特点
2.1丰富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链接方式通向世界各地,囊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这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互动式的教与学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网络教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网络提供了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可以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也可以将部分教学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可以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也可以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因此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3培养个性和创造力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3]。网络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交流,在学习进程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按照要求调整个人的学习计划。
3.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
3.1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完全的网络教学,其包括教学、作业、答疑和考试等教学过程都在网上进行,这也是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模式。该模式将教师、学生、教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或录制的教学视频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站上访问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学生也不在同一教室,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教师的教学视频,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跳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堂讨论,而这些问题又能透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得到及时解决。
3.1.1实时学习
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登陆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在远程授课透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等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网络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学生所在的远程教室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平台允许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检查。
3.1.2即时学习
需要借助于网络和流媒体技术实现,流媒体技术可以在 互联网上实现教师授课过程中音频和视频的即时播放。即时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访问放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事先已经编制好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所在的网页左边为树型目录结构,右边显示相应的章节内容,能方便的浏览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听到教师的讲授[4]。学生在树型目录中选择要学习的章节进行学习,完成学习后通过教师在每章节末尾布置得教学测验进行自我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在线论坛组织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或向教师发送 E-mail 进行咨询。
3.2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
讨论式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教学需要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共同学习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在讨论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一共同任务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对学习任务进行网上谈论,进行相互帮助或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来共同完成任务。在互教互学下,使得传统教学上的学习伙伴能在网络教学中同样得到延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2.1成立学习小组
将班上的同学 5-6 人组成协作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进行互助学习。为促进协作学习小组的学习工作,教师可以经常引导性的向学习小组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找到答案。
3.2.2个人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与成立学习小组不同,学生以个人身份登录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自由的组织谈论组,在网上可以与他人就同一问题或学习目标进行讨论,为节省时间可以与其他人就同一目标进行分工查找资料,最后再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总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要,网络教学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模式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必须把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体。网络教学有丰富的网上资源可供师生使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相互反馈信息,使教师能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人施教。网络教学模式在我国作为新兴事物,无论在观念、理论还是技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但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使之将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张珠龙.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未来教育的影响,2000,5(网络版).
篇6
社会信息化浪潮与知识经济浪潮推动我们进入了21世纪新的历史进程,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时代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各种分析,提出了种种看法,如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经济、比特时代、数字经济、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网络经济等等。虽然众说纷纭,但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网络化是21新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其中,以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化则是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因为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是一种全球开放的,数字化的综合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通过在网络中对数字信息的综合采集、存储、传输、处理把人类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冲击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远程通信、远程信息处理和资源共享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经济、军事、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与网络打交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然而,却带来的严重的信息泄密问题及用户管理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目前,随处可见的网络病毒、垃圾信件、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防火墙、IDS等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及S-HTTP、SSL/TSL等网络安全协议技术日益成熟,然而,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二)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需求比较有限,大部分均侧重于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及网络系统的连接和传输等功能,然而,现在的网络需求量不断增多,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灵活、高效和动态。
(三)计算机网络的资源控制能力不足,许多复杂功能,如实时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难以完好的展现出来。尽管流量工程、IntServ模型、DiffServ模型的研究已经开展,然而,拥塞控制、流量整形、资源预留、接纳控制等多种服务质量实现机制仍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现代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社会信息化进程殊重要作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应提高到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用系统观点来分析。人们也常用OSI分层通信体系模型及相应的通信协议来描述计算机网络,从系统观点看,这同样也已很不够了,下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发展方向作一些分析:
(一)开放和大容量的发展方向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特性,因此也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统一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结构,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体现。统一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标准是互联异种机的基本条件,Internet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据的TCP/IP协议栈已逐步成为事实上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
(二)一体化和方便使用的发展方向
一体化是一个系统优化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对系统重新设计、构建,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和方便系统使用的目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确是由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系统简单互联而实现的,这种初期的网络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远程计算机资源共享),联网后的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基本上仍保持着联网前的基本结构。
(三)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方向
被称为多媒体的文字、话音、图像等,实际上并不是物质媒体,而仍是一些信息表现形式。所谓多媒体技术实质上也应是这些多种形式的信息如何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利用的技术,也是一种综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人自然信息功能进行增强和扩展的技术,人对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正是通过眼观(形状、颜色等形象信息)、耳听(声音信息)、手触(物理属性信息)、鼻嗅、舌(化学属性信息)而综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感性认识的。
(四)高效、安全的网络管理方向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网络管理任务,都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及可维性等重要系统特征。所以,网络管理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任何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工程实施,都必需对网络管理问题作一体化的统盘考虑。
五、结语
虽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但计算机网络并不是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简单结合,也不是计算机或通信系统的简单扩展或延伸,而是融合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等一切先进信息技术的,具有新质和新功能的新系统。对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分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有可能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性能及网络工程技术和网络实际应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更便于把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这对研究网络新技术、开发网络新应用和设计制造网络新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7
0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的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通信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最广。移动通信技术从最初的1G、2G向3G进化发展,随着无线网络与互联网InIetmet的渗透融合,3G系统逐步向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4G逐步发展。第四代通信技术致力于无缝融合不同无线通信技术,支持高速率通信环境,可以解决3G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化。3G向4G扩展,世界范围内的移动通信都面临着对4G系统下无线网络的复杂性、安全性、网络实体间的信任的进一步扩展的研究探索。随着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衍生的操作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与4G网络的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4G系统的安全问题要作为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来考量。
我国工信部在2009年年初举办了小型4G牌照发放,我国的4G技术开始萌芽。2013年年内,工信部将向企业发放4G牌照,以推动固定网、WLAN 、GPRS以及所有IP网的融合,我国通信行业将正式进入4G时代。通信技术的革新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4G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自由沟通的基础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应用前景广阔。
4G通信技术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传输能力超过2Mbps的非对称数据,对全速移动用户可以提供150Mbp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并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是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和高质量图像的一种新技术。4G通信技术包括广带的无线固定接入和无线局域网(WLAN)以及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4G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在实现信息通信沟通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定位、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另外,4G通信技术属于宽带接入IP系统,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多媒体移动通信(Multi-Mobile Communication)。
4G通信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高速传输、更宽带宽、更大容量:传输的平均速率达到200 Mb/s,静止环境下可达1 Gb/s 以上,传输高峰时也可达到50~100 Mb/s;4G信道频谱为100MHz,为3G网络的20倍;4G容量是3G的10倍。
无缝通信、高智能性:4G技术可以以不同的接入技术进行接入,可以实现全球漫游,无缝通信;4G技术可以自行分配资源,实时处理业务流的变化以及信道的环境变化,基于这一点,4G通信的终端设备也将更加智能化。
良好的兼容性和交互性:4G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与多种网络和终端对接互联,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并支持多媒体业务的交互。
基于全IP核心网:采用无线接入协议和核心网协议,支持有线、无线接入。
成本低,终端设备多样性:4G系统成本仅为3G系统的十分之一左右;与4G相配套的终端设备种类多样,除智能手机外,更可安装在眼睛、手表等设备中。
4G网络架构
2.1 4G网络架构
4G通信技术为全数字IP技术,采用单一蜂窝核心网带代替3G原有的交错复杂的蜂窝网,其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IP核心网络作为一种统一网络,支持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的多接入方式,如PSTN/ISDN、2G/3G网、Internet网、Bluetooth等。接入方式的终端用户拥有可识别的号码,该号码具有唯一性,以分层结构实现不同结构系统间的相互操作。4G网络架构与IP核心网相连接,实现多种业务的连接,具有通用性、透明性和可扩展性。4G技术更有可能与光纤网络技术和宽带IP技术为主要网络,成为全球范围的骨干网络。基于IP核心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2G、3G、4G、WLAN和固定网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一种接入方式接入,以实现相同的业务办理。
图1 4G通信技术的网络架构
2.2 4G网络的关键技术
4G通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MD)、软件无线电技术(SDR)、智能天线技术(SA/IA)、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IP核心网、第四代网络协议(IPv6)以及定位切换技术等。
4G网络安全策略
4G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4G通信技术的实现除了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更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4G网络的多接入方式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问题。有线网络中出现的安全威胁也同样存在于无线网络中。无线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的计算、存储以及电池容量、信道数目、传输速率等方面具有局限性。无线接入方式由于其开放性更易受到恶意攻击,终端设备的通信接口的访问控制不完善、操作系统各异,更容易发生信息篡改事件和操作漏洞。无线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安全管理难以集中实现。
无线网络本身的性质也使得4G通信技术的实施带有潜在的危险。无线网络的有线线路部分为独立网络,不具有开放性,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使得无线网络的有线线路面临威胁,如恶意攻击可以使链路上的数据丢失,链路上的未加密信息被窃听等。接入网和核心网等网络的实体部分,也会受到攻击者伪装成合法用户儿获取真正合法用户的信息等恶意事件。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发展为智能手机、PDA等设备,这些终端设备的存储能力低、计算能力相对较差,也给4G通信带来安全威胁。另外,无线网络也会给移动终端设备带来病毒感染。
4G网络安全策略
3.2.1 4G移动安全管理策略
4G通信技术支持链路层移动和网络层移动,链路层移动是同结构网络之间的移动,网络层移动是指相异结构网络之间的移动。4G移动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正常通信和相关的扩展业务。移动安全管理包括位置管理和切换管理,用户进行呼叫时,位置管理确保其可以顺畅的接入到最近的网点。如果,移动过程中改变接入点,切换管理会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实现网点切换,保持用户的网络使用畅通。
针对相异网络结构的移动,4G移动安全管理提供了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由原有的网络协议IPv6进行改进,改进后的IPv6协议满足网络层移动管理的要求,采用分层寻址方式,可以实现实时位置管理和切换,符合4G通信系统的要求。4G通信的切换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自动切换、自适应选择网线网络、不同移动服务商之间可实现自动平滑接到新的网络等。
3.2.2 4G网络安全策略
4G通信系统的业务多元化得益于其相异结构的网络,网络结构与3G网络结构不同,其网络安全策略也比3G的要求高。针对新的网络结构,制定新的适用于4G网络的安全策略是保证4G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的重点。DoCo2Mo Euro实验室对其安全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确定了4G网络安全应该从轻量级、复合式、可重复配置等安全机制,如改进的网络协议IPv6,要求认证、授权、审计和计费(AAAA)等算法计算要具有轻量、复合的特性。
4G通信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4G通信技术以移动数据为主,面向Internet,传统的移动电话通信模式已被以电话业务为主的移动网络业务功能多元化所取代。移动终端设备向着智能化发展,出现了各种操作系统,以操作系统为基础接入网络,由于网络本身的差异性下降,网络覆盖性好,电信产业的模式发生的着深刻的变化,用户切实感受到智能移动终端与网络的充分融合,改变了IT领域的应用模式、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电脑实现的几乎所有功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G通信技术在IT领域的应用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实现手机通信会话功能的基础上,4G网络还具有以下应用:
4G在智能移动终端中的应用
4G网络并不是简单的3G网络的升级,4G通信以OFDM技术为基础,可以实现数字、影音、视频、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等增值服务,人们能够感受到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观看电影、网上购物、余票查询、网络游戏等都可以在4G通信下得到实现。
4G 在射频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4G网络的该频谱带宽可以满足射频测量中的射频信号源、射频功率计、射频频谱的测量。
4G在智慧家庭中的应用
4G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不需要线缆等实体就可在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接,使人与机器之间的远程交流成为可能,未来发展智慧家庭,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在家也可以通过4G网络实现家庭智能、个性的操作。
4G 智慧学堂中的应用
4G网络可以实现基于移动无线网络的教育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未来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就可以实现与教师的互动学习,教师也可以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4G在移动医院中的应用
通过铺设在院区内的网络,大中型医院可以建立医院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平台,协助医护人员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完成临床诊断和护理,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差错。
4G在IT研发中的应用
企业在IT领域的研发,引进4G网络,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之间的自由沟通和控制,使不同工作不同业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实现对接,使研发工作取得质的突破。
综上,4G通信技术是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4G网络更具兼容性、高速性和融合性,在不久的将来,4G通信技术会出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很多地方,以多种形式展现它的魅力。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网定移动网络的融合发展,给通信行业发展带来契机。本文对4G网络的概念、网络结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其在IT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4G网络还处于初始阶段,一些难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随着人们的新要求、新想法的出现,4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并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Denis R, Philippe S. 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on on the Way Towards 4G[C]. Radio and Wireless Symposium, 2007 IEEE 9-11 Jan,2007:277-280.
[2] Saha D, Mukherjee A. Mobility Support inIP : A Survey of the Related Prototocols[J].IEEE Net2work, November/ December2004:34-40.
[3] 刘艳萍,章秀银,胡斌杰. 4G核心技术原理及其与3G 系统的对比分析[J].移动通信,2004, 7(10):40-42.
[4] 胡国华,袁树杰,谭敏. 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分析[J]. 通信技术,2008,07(41):155- 157.
篇8
云计算概念是2006年由美国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提出的,并在美国多所著名学府中进行推广研究。它主要是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以付费的方式向使用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的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该系统有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这部分计算机上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一优势,形成一个类似于互联网虚拟覆盖网,将大量资源进行共享,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存储和计算系统中查找自己的信息。其优势在于运用此技术能使平台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明显的技术优越性。
1 云应用技术的现状
云应用技术从提出到发展才经历短短的几年,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毕竟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预期设计中强大的存储能力和超强的计算能力还处于研究方面,并没有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起来,因此目前云应用技术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普及度都有待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21世纪终究是移动终端的天下,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移动宽带网络的普及等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资源的有限性、空间成本等。这时云应用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就在信息领域占有自己强有力的一席之地了,今后移动互联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云技术的应用。
2 云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对于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已经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强大优势,对其未来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毫不质疑。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云应用技术将逐步融入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会慢慢的被整个社会所接受。那时候对于云应用的创新和个性化设计将达到一个新的要求。总的来说,云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易用性、运营管理提升、开放体系、移动互联网和动态整合几方面(见表1):
2.1 易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习惯在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这时面对各种信息提供方,方便快捷是影响用户选择方向的重要因素。云计算的研发者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从用户操作界面到操作流程都做了精减,力争做到操作界面简洁,操作流程简单,完全是以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为重点开发对象的,坚持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市场占有利地位。
2.2 运营管理提升。每一种服务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盈利,云应用技术也并不例外。所以企业如果想要一直利于不败之地,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努力向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一切以用户满意度为前提,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用户满意了,我们的技术才有了盈利的可能。
2.3 开放体系。云应用系统要为广大用户所接受,那系统的开放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求其必须是安全的并且是开放的系统。只有安全了,用户才会放心地去使用。这就需要云应用要不断创新改进云技术,目前云应用技术实践的先锋们也在不断公布相应的开放平台和注意每一个细节,让云应用系统尽可能的做到安全。而开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变成创新者,用户使用体验反馈也可能成为一个改善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不断提升改善自己。
2.4 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大大地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都在为云端服务。云技术的创造者发现移动终端本身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也是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而云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从技术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成本上也体现了强大的优势。云应用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对定价模式进行简单化也能很好地促进用户体验,没有人希望去购买商品的时候面对繁杂的价格计算公式,用户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助式定价模式,而这种期望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改善。
2.5 动态整合。云应用技术的出现带来信息网络资源的一个重大变革,它正在无声息地对企业内部资源,乃至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例如教育领域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同时,随着云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政府对电子政务办公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它将带来又一次信息革命。
结语
虽然云计算才刚刚起步,其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计算功能还没有被完成开发出来,但是其仅凭借易用性、开放性等优势就已经在现今网络平台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了,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它诠释了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受重视的程度只会愈来愈高,它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好。只要再给它一点时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应用和创新模式,云应用技术的普及度也会越来越高,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等也会逐渐加大投入和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也会使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工作效率产生质变。
参考文献
篇9
学分制的改革和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改革之路,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运用的水平有着积极意义。河北金融学院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本、专科学分制体系。
1 学分制实行现状
1.1 健全的制度:我校依据多年的学年制教育管理经验,柔和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学分制制度。按照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属性进行了必修、选修和任选的划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划分。毕业审核时,对学分的计算与成绩的考核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人员配备上,从排课到成绩管理,从选课到毕业都设专职人员负责。
1.2 学分制运行的平台与系统的安全性。现代化软件系统是学分制实行的平台,我校目前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开发使用的综合教务系统软件。系统使用的平台开发式是基于校园网C/S和B/S混合模式,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而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权限管理实现全面的安全策略。教务管理流程复杂,因而在本系统可为每个进入本系统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平台使用人员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工作。权限控制大可设到模块,即是否可对某一模块有操作权限。权限控制小可设到记录或字段,读取权限与修改权限分开。系统自动记录每个使用人员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方便核对和管理。让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够顺利工作并互不干扰,通过集中的用户权限管理可使教务能以最安全的模式工作。
1.3 排课的自动化与教室资源的最优化安排。新升本科院校普遍教学资源缺乏,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机房、操场及运动器械都缺乏。学分制需要比较宽裕的资源,所以对课程安排,我们本着教室资源最优安排,如此安排就用到了自动化排课。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必须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还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一个上课的时间模式结合一个上课地点构成一个组合,而每一个任务书都试着向这个组合里安排。
1.4 如何实现学生选课。采用每学期控制最高学分,预制必修课,仅让学生能选择限选课和任选课的课堂的方法。做到了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少于开课规定人数的课堂会在预选结束后删除,选课人数过多的课堂会建议增加或扩大课堂容量,统计和汇总结果给开课单位,等待开课单位反馈后进行操作。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不能在选课,只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1.5 考试成绩管理。做到成绩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录入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可以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网上登陆自己的账号,来查询每个学期各科成绩和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分析课程或课堂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1.6 学分制建设和改革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教务数据集中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改善了管理思想,提升了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化、科学化、信息化,是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的强有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2.1 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首先是学生对课程情况不了解,不知道此课程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无帮助,不知道此课程所讲授内容的深浅,是否需要基础知识,进而产生了胡乱选课,选了课又不去上课,逐渐从而对所选的课失去兴趣。其次是学生有凑学分的思想,凑足每学期的最高学分,哪怕根本就不想学,也要选上,最后到毕业时,成绩库里还有选上了但没有上的选修课,这种现象了很多想选这门课的学生,由于人数满而选不上。
2.2 个别学生上课时间过度集中现象。课程安排存在着学生最优,教师最优和资源最优三种模式。学生最优就是上课时间均匀,课程难易时间分布合理;教师最优包括重复课集中安排,多门课程分散安排的要求;资源最优是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最大限度的安排课程。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采用资源最优排课,并考虑教师实际困难而调课,所以会出现此情况。
2.3 教务软件中数据不一致。教务软件是一个数据紧密联系的系统,数据流向是从课程库到教学计划,到排课,到选课,到成绩,最后到毕业审查。伴随着学生的大学四年时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种调整的增多,软件系统会出现此隐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调整时刻注意数据的一致,并需要数据库管理员时时监控oracle数据库的异常。
2.4 软件开发。学分制所依托的软件系统是清华大学开发并使用的,里面包括了清华大学的学分制理念,我校从2003年应用之后,吸收了它的学分制的一些理念,对我校本、专科学分制的形成帮助很大。但要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特色,就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完善学分制平台的功能,目前基于平台已开发了补考报名、体育选课、毕业资格审查、学生评教等功能。另外,系统备份存在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备份的问题,要经常备份,防止发生严重的系统问题。
2.5 任选课堂存在监管盲角,学生出勤率低的情况。任选课课程容量一般较大,有的课堂选课人数多达300人,任选课堂中没有班级组织,学生往往来自几个甚至几十个班级,依靠教师点名的话,由于人数过多,即使只点一半的同学也要十几分钟,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3 展望
3.1 因材施教的初衷,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我校学分制实施接近10年的摸索与实践,认识到不在乎让学生有多少门课程可选,而是学生所能选择的和所学习到的深度与宽度。除了扩大学生的学习面,还应开出不同档次,不同难度的同门课程,依据人的能力、素质,因才而教。
3.2 加强对选课的重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导师制和选课中心,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选课中心的作用是同一协调全校的开课、排课、选课、协调等管理工作,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选择不同档次、类型、风格的课程,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的灵活性。目前,我校的学生管理还是班主任制。班主任、导师、选课中心是一种好的模式。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工作,而导师职责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指导,选课中心负责对导师的协调和管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寻找突破口,不失时机推动学分制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始终是高校的根本,提高学生水平,我校的学分制就是由此而从学年制改变到学分制,所以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也要以此为中心,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学分制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系统管理,2009(6).
篇10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日益成为一种成熟和正规的教育形式,它在学历教育领域的成功发展必然也将导致其在企业培训领域的普及应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实际上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一种政策导向,即:把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把远程教育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但从企业实践来看,开展继续教育不是制定培训规划并实施规划这样一个简单流程,实际上总有大量的培训规划未能付诸实施。那么,远程教育,尤其是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形式的网络教育,在解决企业培训的突出问题时是否真的发挥作用了呢?它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发展策略又当如何呢?借助于面向广播电视行业的一项调查研究,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
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虽然只有50年发展历程,但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一个最重要的行业。广播电视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揭开了产业升级改造的序幕――从传统模拟电视向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直播电视、移动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多种电视媒体发展。对于这样一个不断变革求新的行业,培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它与新媒体技术的紧密相关性,其使用新技术变革管理与培训的可能性也更显著。因此,以广播电视行业为案例,借以分析整个企业培训领域的发展现状,具有典型意义。
一 企业培训中的需求与矛盾
这项调查涉及两省六地市(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8家广播电视台(集团)。这些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实力既有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如湖南省广播电视集团),也有处于全国一般水平的(如许昌市电视台),总体来看,能够代表全国广播电视机构的中等偏上情况。调查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面向单位的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员工。问卷主要面向电视台主要业务部门的员工,共发放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
在对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方面,得到以下结果。
在培训认知方面,受调查员工对参加培训持积极态度,期望值较高(如表1所示)。46.7%的员工认为参加培训对提升个人素质和指导工作非常有帮助,52%的员工认为作用比较大,可以选择性学习,只有1.3%的员工认为培训对个人帮助不大。但受各种条件(如经费、工作时间等)的限制,企业组织的培训至多只覆盖到员工总数的60%,其中很多培训只允许骨干员工参加。另外有40%的员工表示很少或从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如表2所示)。
在经费投入方面,员工期望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经费用于培训。但企业的实际投入是与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关的。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如省级电视台)每年都会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员工培训。例如,湖南省广播电视集团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派遣骨干员工到国外进修。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如市级电视台)在培训的投入力度上相差较大,有的市级电视台可以每年投入10万元,有的则几乎没有任何投入。总体来看,不管是实力雄厚的企业,还是实力薄弱的企业,它们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均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
从员工个人来看,个人在培训方面的支出也是大相径庭(如表3所示)。少数员工平均每年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支出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访谈结果证实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但多数员工是在300元以下,甚至有30%的员工表示个人没有培训支出。
在培训内容方面,员工期望培训可以满足个别化需求,以拓展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培训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则习惯于自上而下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或者尽可能组织能够覆盖较多员工的培训(如专家讲座),而这样的培训显然不适宜员工自主选择。因此,受调查员工普遍认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对个人帮助不大。于是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员工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但不愿意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企业想尽办法投入了有限的经费,但无法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在培训时间方面,员工期望每年或每几年参加一次较长时间的系统化培训,如一个月左右的短期培训,或者半年左右的中期进修(如表4所示,经访谈证实)。员工产生这样的需求是由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技能、理念等更新较快,员工需要通过系统化学习来适应岗位需要;另外,有的员工专业背景与当前岗位不符,也需要通过系统化学习来弥补这种不足。但现实状况是:面向员工的培训多数是为期1-2天的专家讲座或者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如表5所示,经访谈证实)。专家讲座包括两类:一是由企业聘请同行专家开展的讲座;二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来自高校、政府部门等)开展的讲座。由于讲座时间短,内容少,员工对培训效果评价不一。
在培训形式方面,员工期望参加脱产面授学习,包括聘请专家到当地面授,或者被派出到外地面授,其中又以当地面授作为首选。这样的需求显然与现实不符。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在满负荷工作,在一些员工规模不大,经济实力较弱的单位,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如一人承担新闻的采访、撰写和编辑)。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很难抽出一段完整时间去参加脱产学习,即使员工愿意暂时放弃工作,单位也不会放行。
总之,员工对培训的普遍需求是:期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培训内容更加适合个人需要,培训方式是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但是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保障员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在培训需求与培训现状之间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包括:
• 培训投入与培训机会的矛盾。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员工对高质量培训的需求,而员工的收入水平也不能保障员工自费参加培训,因此,培训经费成为企业面对的最大难题。
• 培训规划与需求分化的矛盾。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难以满足员工对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客观上造成了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 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员工期望较长时间的脱产面授学习,但这与紧张的工作时间形成矛盾。
二 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现状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培训所面临的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来解决。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比较,网络教育具有以下优势:教学信息交互性强,学习资源真正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这些特征,学员在网络教育模式下可以实现基于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就为解决培训规划与需求分化的矛盾,以及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奠定了基础。另外,研究发现,网络教育平均到每个学员身上的费用较低[2]。因此,企业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即使不增加经费投入,也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为员工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如果企业致力于实现全员培训,那么也必然可以大幅度降低资金投入水平。总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突破培训困境的一个基本途径。
然而,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我们考察了受调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近三年组织的培训项目,结果发现,没有一项是通过网络教育形式开展的,它们全部采用面授教育形式,包括专家到当地面授,以及员工到外地面授,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对员工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员工最期望的培训形式是面授学习,而不是网络学习(如表6所示)。这揭示了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一种应用现状:企业不善于组织网络培训,员工也不习惯于接受网络培训。
这个结果值得深思。众所周知,网络教育在学历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可,那么它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应当初见端倪。尤其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设施和服务正在向数字化模式过渡,而其培训模式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说明,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不会自然形成。
为了弄清楚制约网络教育应用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我们对选择网上学习的员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员工是否选择网上学习与所在单位的经济实力相关性不大,因为各单位选择网上学习的员工数量相当,平均占该单位受调查人数的15%;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21-30岁的员工占48%,21-40岁的员工占83%;与工作岗位类别的相关性较大,从事工程技术、采编业务、经营管理的员工占了84%,这些岗位与其他岗位相比,更需要员工经常使用网络。这说明,员工越容易接触网络,越经常使用网络,就越易于接受网络教育的理念和形式。
其次,通过对员工访谈,我们发现,有的员工虽然支持网络学习,但更愿意选择面授学习,他们认为脱产面授学习显得更正规,也更乐于接受。有的员工明确表示不支持网络学习。他们认为网络学习就是观看讲课录像,缺少互动与答疑,不能保障学习质量;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利用个人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业余学习会造成额外压力,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他们认为单位许可的脱产面授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形式。这说明:第一,多数员工对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优势并不了解,有的员工甚至从来不接触网络。第二,多数员工习惯性认同有组织学习,并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而不习惯于业余自主学习。第三,员工在繁忙工作中普遍形成一种认识,即脱产学习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学习方式,既完成学习又不增加压力;如果业余学习的结果不足以补偿它所造成的压力,那么就不值得参加。但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经常性或全员性的脱产学习是根本不现实的。
再次,根据对企业领导的访谈,我们发现,企业领导对实施网络教育表示高度认可和支持。领导者看重的是网络形式所能达到的员工覆盖面和不受时间限制的灵活性。不过他们也有担心:一是目前培训市场上鲜有基于网络形式的培训项目,二是企业自身缺乏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因此,他们建议专业的培训机构能够承担起这些职责。
综上所述,在企业培训中,制约网络教育应用和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 培训市场缺乏基于网络的培训项目;
• 企业没有能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 员工缺乏接触和应用网络的环境;
• 员工缺乏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 员工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 员工缺乏业余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这些原因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培训项目;主观因素包括:网络学习理念、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动力。实际上,这些因素恰好是实施网络教育所需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网络教育在企业中的发展瓶颈是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缺失了。这个结论可以通过与网络学历教育的对比来进一步证明。网络学历教育的发展一开始便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网络教育学院的推动,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例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网络教育学院自主设置网络教育专业(项目),网络教育学院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资源),校外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基础设施(设施),网络学习者接受了网络教育理念(理念),适应了网络学习方式(习惯),还要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对学历、学位、专业能力的诉求(动力)。
因此,网络教育的发展瓶颈,不是由于网络教育本身不适应企业培训的需要,而是由于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建立起来,网络学习的理念和形式还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和员工的视野。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使网络教育的理论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首要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这些基础条件。
三 促进网络培训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设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要牵涉到参与企业培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即提供培训课程和服务的机构,如学校、培训公司等)。如果从学习型行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参与主体还应包括行业主管部门。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来共同建设。
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战略引导和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参照教育部建设数字化学习港的理念[3],引导建设面向本行业的数字化学习港,作为行业继续教育的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把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面向行业内各企业和部门共享。在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初期,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责建设基础硬件和软件,后期运营费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维护管理等)则可以由数字化学习港的使用者(企业)共同分担。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政策或法规,鼓励各企业、各部门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开展培训,并努力保障数字化学习港的公益性质,做到共建、共享、共赢。
企业作为培训的投资者、组织者和间接受益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例如,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环境,逐步增加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基于数字化学习港制定灵活的培训规划,建立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机制,建立应用所学开展工作创新的机制,等等。
员工作为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应当主动适应网络教育的理念和形式。例如,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化生存的理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学会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摆脱对有组织学习的依赖,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创新,等等。
培训机构作为培训课程和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例如,树立与行业共同发展的信念,开发基于网络学习的培训项目,面向企业定制培训课程资源和服务,等等。
以上提出了在企业培训中建设网络教育基础条件的原则性建议,在这些基本原则之上,还应当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6-001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3
1 引言
2004年1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马刚、杨跃,2010:39-43)。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7年,教育部又重新颁布了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和更加明确的目标。至此,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再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而是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昂首阔步地走向了教学的前台。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和实施中,多媒体网络的使用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此做了一系列专门的调查,并通过对调查反馈和结果的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反思与建议。
2 研究背景
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并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和网络目前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便捷、最有效的工具,这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得虚拟网络空間丰富并繁荣起来,为实现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研究型”自主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
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这一要求,多媒体网络在这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多媒体教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备课和课堂面授;建立语言实验室,在视、听、说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建立校园网及各种资源库,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课外自主学习,延伸有限的英语课堂。
2.1多媒体网络在课堂面授活动中的使用
为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各种新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辑出版都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的光盘。同时,各大高校也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建立了立体化多媒体教室。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也加大了高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力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电子教案,对与课本配套的课件进行加工和修饰,使之更适合自己的课堂讲授和自己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无限的网络,比如利用GoogIe、Baidu、句酷等强大的搜索引擎收集授课所需资源,对课本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进行素材采集和提炼,对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2多媒体网络在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的使用
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个性化、研究型教学,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应运而生,针对自主学习系统的开发如火如荼,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了大学体验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软件,外研社开发了《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和新编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等等。在这些自主学习系统中,一般都配有学生机和教师机,既可以由教师统一界面进行教学和讲解,又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随时通过呼叫键请求教师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多媒体网络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用以学习知识和探索研究的认知工具。这为个性化、“研究型”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因材施教”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必备条件。
2.3多媒体网络在课外自主学习中的使用
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普及全球。它资源丰富,信息迅捷,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多媒体集成、交互性、即时性等许多独特的优势。学习者可以在这个信息库里任意搜索和获取信息,主动学习和研究,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启发,进行协作式英语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一个自然、友好、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最好体现(王湘玲、宁春岩,2002:20-23)。
3 实证研究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建筑大学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5名教师和2011级6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该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受试学生为快班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受试班级每周课时为5课时,一学期的总学时数为64学时。研究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教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和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3.2研究方法
篇12
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子图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阅读图书、报纸、杂志和各种文档,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这种随时阅读、方便检索且高效低耗的数字化阅读方式,适时地迎合了追求效率和简洁的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承载介质的改变并不足以改变人们阅读的习惯,而大众阅读需求的改变才是这种变革的源动力。面对这种阅读需求的改变,国内外公益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相继创建了以智能手机为阅读终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这在不同方面和程度满足了人们的移动数字阅读需求。本文将通过多重视角分析现有模式下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现状和移动数字阅读用户的需求特征,探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
1. 国内外移动电子阅读用户的需求特征
美国IDC公司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2.7亿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5.5%,其中北美州和欧洲地区已成为智能手机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全球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近期的调查发现,75%的日本人都会通过手机来上网浏览或是将内容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美国和欧洲的比例同样高达44%和39%。截至201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2.77亿,通过手机阅读的用户规模达1.18亿。根据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我国人们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是“文献获取便利”,其次是“方便信息检索”。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手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已逐渐被各国大众接受和选择。
1.1 碎片化的阅读特征
人们选择在资料室或图书馆等固定场所,花上一整块时间通过深度阅读和专业学习获取知识的阅读方式,目前正逐渐的被旅途中或等候时基于各种移动电子设备的“浅阅读”、“浏览式阅读”、“非线性阅读”和“互动式阅读”所取代。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移动式数字阅读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第三代无线移动通讯技术与高度智能化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加速了移动数字阅读的普及和应用。移动数字阅读不仅适应了当代多元化的人群结构、快速的生活节奏及变幻的生活场景,而且还营造了一个真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学习氛围。
1.2 开放式的知识构建过程
传统阅读方式由于时间地点相对固定,人们往往先是在巩固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出待解决的问题后,通过现有知识的深化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去查找固定体系结构的知识和信息。可见传统阅读方式的知识构建过程是建立在“一步到位”式的心理动机上的,而移动式数字阅读往往是建立在点滴知识、零碎时间和多种多样的阅读场景下,阅读的目的比较随意,而且常常伴随阅读者的“灵感”闪现而迅速转变。人们面对无序的信息,纷乱的知识碎片,通过大量零散时间逐渐积攒进而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构建。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式的心理动机引发了移动数字阅读行为,知识构建过程中随着大量信息的摄取,人们完成自有知识拼图的心理预期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极大的扩展阅读者的信息获取面积与意愿。
1.3 智能化的移动数字阅读终端
手机,特别是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程序来不断扩充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由于运算效能的提升、用户界面的友善化、价格持续降低、显示屏幕面积增大、支持高速3G网络、可浏览多媒体网页等特性,正在逐渐成为移动数字阅读的首选。甲骨文公司2010年10月的“移动通信的未来”报告中,已明确指出“22%的人希望其手机在5年内可当作电子阅读器使用”。而且,“移动互联网市场未来的增长势头必会超过桌面互联网市场,其增长速度也将快于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度。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个人电脑上网用户”。
2. 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现状
移动数字图书馆将无线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普及率飞速增长的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数字阅读终端,补充和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它在具备数字图书馆一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可移动”的特征,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2.1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结合移动通讯技术开展服务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tant,PDA)面世的初期,美国的南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就推出了“无屋顶的图书馆项目”,意为测试使用PDA检索图书馆资源的可行性,然而,受当时移动终端功能与普及率限制以及通讯传输技术不成熟等因素,该项目几年后就终结了。2000年9月,日本的富士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了基于I―mode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首个手机书目查询系统――“I-Book Service”。芬兰的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11月开始使用该国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let TM系统,以短信息方式为读者提供到期通知、馆藏查询、预约等服务。
如今移动通讯已进入3G时代,利用支持3G网络的智能手机上网浏览图片、听音乐、看视频等,现今的无线传输速率均可满足,借此国外已有几百家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3G网络下多样化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杜克大学、伊利诺大学,加拿大的莱尔森大学、丹麦的奥尔堡大学,西班牙的加地斯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德国的科隆大学图书馆等。
2.2 3G网络下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两种联接模式
目前3G网络下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接模式,一种是“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网页,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是“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特定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直接读写数据库,开启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2010年夏季由Axidl公司和丹麦的Gladsaxe公共图书馆共同研发的“Gladsaxe Bibliotekerne”,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现已推出了支持iOS和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的两个版本。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华盛顿公共图书馆和加州圣克拉拉郡图书馆也都以
这种模式开展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比利时的Ghent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不但可以安装在支持各种移动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上,还可以安装在支持Java程序的非智能手机上。
2.3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开通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OPAC移动书目检索 这是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开通的最主要的服务,多数图书馆都在采用Innova-tive公司所研发的移动OPAC-AirPAC,检索查询图书馆的OPAC。系统可为读者提供馆藏详细目录、读者已借书籍到期日、预约图书和续借等服务。
2.3.2 短消息通知服务 读者只需通过发送不同预定格式的短信息到图书馆提供的号码,即可完成查询借阅记录、馆藏、期刊目次,办理预约、付款、续借或简单参考咨询等操作。这项在2G通讯时代被广泛采用的服务方式,至今一直被众多国内外图书馆延续使用。
2.3.3 移动馆藏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使用馆藏电子资源,包括有声书、电子书、电子期刊、有声在线课程、音乐和影像资料等。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和Overdrive Dig-ital Media Services公司合作,为读者提供有声书、电子书、影片及音乐文件等资源下载服务;读者可以从杜克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下载多达20个主题的32000多张图片;维吉尼亚大学的师生可从该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下载上千种电子教科书在智能手机上阅读;耶鲁大学法学院移动图书馆提供了教学影片的下载服务。
2.3.4 移动图书馆导览 将移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文件下载到手机上,读者就能通过手机收听或观看整个图书馆的概况、到馆路线、服务内容、各种网络数据库教程和最新活动信息等。
2.3.5 QR二维条码应用 巴斯大学图书馆将馆藏文献的题名、作者、来源、索书号、所在楼层和书架号等信息制作成QR二维条码显示在书目查询结果里,读者只需在具备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上安装QR二维条码读取软件,经扫描译码后通过手机屏幕显示的馆内路径便可定位到文献的具置。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图书馆先将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通过QR二维条码关联,读者用手机对纸本期刊架上贴的QR二维条码扫描译码后查询是否有该刊物的电子版馆藏,如果有便会显示网址,方便读者直接用手机上网查询。
2.4 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情况
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早期研究比国外晚,但是发展很快。朱海峰在2002年提出了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实现“无线图书馆”的构想,为移动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铺垫。从黄群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意义、实现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的论述,到胡振华、蔡新探讨将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结合起来实现其功能和技术构架,再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图书馆开通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虽然短短几年我国图书馆界就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全过程,但是大多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都是属于单一的短信息服务模式,多元化程度不够,据国外先进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项目还存在明显差距。
3.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反思
通过对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项目的调研,发现目前几乎所有项目都是将图书馆的OPAC系统简单的移植到面向移动设备的专有网站上,再配以包括图书馆新闻、简介、到馆路线和预约服务等内容的读者指南类栏目。图书馆手机短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与人工语音咨询相比交流的信息量相差太多,而且读者承担的通讯费用会更高,现阶段根本无法拓展深层次的咨询服务。要实现移动数字图书馆完整的应用服务,就是要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检索到所要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正文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彻底解决在构建公益服务体系下移动数字图书馆内容、技术和读者费用这三方面的难题。
3.1 内容的选择
图书馆文献最大的价值在于内容而非文献承载介质的表现形式,数字资源的内容能否满足读者需求才是其应用价值的核心。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不同,专业图书馆和综合性图书馆的读者群也不同,只有在仔细调研读者群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的提供相应的数字资源内容。不能盲目的将所有数字图书馆资源全盘移动化,而且现阶段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上也存在不少困难。
3.2 技术的突破
公益服务体系下移动数字图书馆产业链由数字资源内容供应、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无线传输服务平台以及终端阅读器产品这4大环节组成。只有突破以下技术瓶颈才有可能彻底打通整条移动数字图书馆产业链:①现有数字化资源应重新思考移动访问接口问题,目前图书馆大量的电子书、电子期刊和网络版数据库平台都不一样,没有通用的接口供访问;②不同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同,各自的文献加工标准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的办法也不一样,必须考虑到待选数字资源的版面表现力、信息表现效率、安全性、标准性、对不同智能手机移动操作系统的适应能力等种种因素;③面向桌面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为相应IP地址范围的用户免费开放,以智能手机为阅读终端,游离在特定IP地址段外的用户如何获取这些数字资源的使用权限,是通过手机号码、SIM卡信息还是手机IMEI码注册认证获取使用权限,还是其他方式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以上认证方式如使用不当会造成用户信息外泄,增加读者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顾虑。
3.3 读者费用的降低
这里所说的读者费用是指读者在获取数字内容过程中向移动运营商缴纳的数据流量费。虽然目前数据流量费较3G服务推出时有所下调,但已经习惯于工作中免费上网享受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来说,如果移动数字图书馆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正文获取或更深层次参考咨询需求,当前的3G资费标准肯定尚未达到普通读者向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转变的心理价位。
4. 推动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切入点
创建成熟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模式,是一个从理念创新到研发测试再到实践运行反复历练的过程。目前数字图书馆处在基于互联网的桌面化向移动化发展的阶段,其目标定位与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创新密不可分。为使移动数字图书馆突破现有瓶颈,能被更广大的移动数字阅读用户所接受,以下几方面可成为推动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切入点。
4.1 扩展OR二维条码应用
将馆藏书籍的目录和部分内容转换成几个QR二维条码,再将条码添加到OPAC移动书目检索结果中。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安装的条码读取软件将检索结果中的QR二维条码转换成文字后再展开阅读。以上应用一则方便读者迅速了解书籍内容和结构,符合移动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特征;二则大大减少了网络数据流量,节省了读者费用。
4.2 开展多元化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接模式
B/S模式对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要求低,各种数
字图书馆资源不会因为手机系统的不同而导致操作结果的差异,但缺点是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流量较C/S模式要大且加载速度慢。在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到本馆的资源状况和读者的具体需求再搭建移动数字图书馆架构,也可以两种联接模式都采用,这样既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基本需求,也可以通过安装多种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为高级读者或活跃读者定制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取长补短能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
4.3 以微博客的形式深化学科馆员服务
微博客是一种结合即时消息和博客特点的消息系统,它的出现充分发挥了智能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互动性和及时性特征。移动数字图书馆可开通微博客项目,方便学科馆员们开展多个专业领域更专、深、精的信息推送服务。学科馆员利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导读报告、自己日常的导读服务工作感悟、心得、设计、导读课件等上传发表,在第一时间向跟随浏览的读者群组进行信息推送服务,加强读者跟馆员的交流,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达到相互激发的导读目的。
4.4 智能提示与文献分享功能
篇13
一、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现状分析
为了对网络语言使用现状了解得更清晰,笔者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识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对象是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200名在校学生。虽然调查范围较为有限,但调查结果却能反映一定的问题。
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度很高,并对使用网络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女汉子”、“土豪”等此类最常见的网络用语,96%的学生都知晓;超过80%的同学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过网络语言,甚至有34.7%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时尚生动、有表现力,日常交流中很喜欢使用,如“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待我长发及腰”等;60%左右的同学对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认为不影响交流就可以使用;极少数学生对网络语言的非正规用字、用词表示反感。
2.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语言,用之而不求甚解。当问及学生对“喜大普奔”、“丝”等网络用语的原意是否了解时,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并不清楚这些网络用语的来源和真实含义,少数同学表示对不理解的网络用语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想法,只从众一起使用,可见学生关注的是网络用语的便捷性和新潮感,对来源于社会事件的一些网络用语,只是应用而忽视这些用语背后的社会意义。
3.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随意性较强,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在涉及网络用语与校园文化关系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能够丰富校园文化,使之更时尚,紧跟潮流,如“点赞”、“女汉子”等;少部分同学认为校园文化应该使用正规用语,体现正面的价值观教育;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认识态度漠然。这三种不同的态度昭示着大学生对网络语言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只有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让网络语言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网络语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网络语言彰显校园文化关怀的公益性。“网络语言是一种实践语言,它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靡一时,说明它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2]。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校风的开始,学校或者老师可以通过合理适当的网络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校园文化在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彰显文化关怀的公益性。对于网络语言并非一味排挤,应该正确认识到网络语言,通过网络语言这一幽默有趣的纽带,使师生建立友好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
2.网络语言重塑校园文化德育的目的性。网络使得信息能快速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网络语言就是这传播信息中的最前沿部分,并通过网络语言的专属方式反映出来。如“我爸是李刚”、“中国梦”、“光盘行动”等网络用词,很多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一定社会背景,都有公众关注的视点,了解公众关注的社会时事,会使学生增添社会责任感,增强维护社会正义的力量。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设一个网络语言专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时事,让学生在知道网络热词的同时还了解其来源及该词反映的社会时事等。通过网络语言重塑校园文化的德育建设,使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
3.网络语言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大学生可谓是最新接受网络语言的群体,如果将大学生运用网络用语的热情引导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给予大学生表现的机会,开展各种各样关于网络语言的校园文化活动,则可开发学生潜能,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活力,还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多有创意的活动。这样便使得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使得学生成为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感受到愉悦的感觉,在快乐的氛围中不断推动学校文化活动蓬勃健康地发展[3]。
4.网络语言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性。网络语言经过不断发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便会流传下来,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汉语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拓宽汉字的使用范围,更可以造字及造词。如“90后”、“00后”、“晒单”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网络语言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规范使用,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激发学习欲望。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亦能增强汉字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汉语的新鲜感,极大地丰富现代汉语词汇,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字更感兴趣。这些方面的作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多元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校园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引入课堂,运用积极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正确使用有利于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大网络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顺应时展潮流,与时俱进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在校园建设中,利用正确文明的网络语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校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根远.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