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艺术的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层面,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不论民族,企业、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自己所归属的文化身份,并且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中,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力量日益突出,只有在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始终保持民族经济、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经济立场,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策略,也是设计者构建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责任。任何设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空间里展开的,设计在它出现的同时,其本身就具有历史和地域属性.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让人看到了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也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料。在我国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我们一直强调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要有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传统影响设计原则,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无法完全使自己脱离传统。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实质:关怀人本。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三、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庄子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所能认同的现代设计。
篇2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时期的《延安颂》,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篇3
1.民俗艺术的内涵
何为“民俗艺术”?陶思炎教授认为:“‘民俗艺术’,系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人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③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认为:“我国的民俗艺术,是指历代人民在创造、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百度网将“民俗艺术”定义为: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从以上三种定义可以看出,民俗艺术同民间艺术都是在民间形成的,都是用艺术符号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但二者不同的是,民俗艺术仅指“融入传统风俗的”民间艺术的那一部分,不是指民间艺术的全部。民俗艺术“是指历代人民在创造、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在这里,“艺术”和“传统风俗”或“民俗文化事象”的融合表现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特性,这是它最本质的属性。
2.民间艺术的内涵
何为“民间艺术”?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⑤崔锦和王鹤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众自己创造的,具有自用的和自娱特点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民间艺术的特色与它的创造者的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两者是互为表现的媒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民间艺术”给出的定义则是: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纵览以上关于“民间艺术”的定义可以看到,它们都充分肯定民间艺术创作和流传的主体是劳动人民钟敬文先生又明确指出了创作和流传主体身份的层级为“中、下层”劳动人民,因而“民间艺术”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而言,具有下层性,比较质朴,乡土气息浓厚。关于艺术的层次性,顾希佳先生曾有过生动形象的论述。他认为,艺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艺术家的艺术,或被称为社会上层艺术;一部分则是仍然在广大民众中间活跃着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共同构成了艺术的“金字塔”。专家们的艺术位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它总是代表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因而受到重视;民间艺术则位于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它构成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的坚实基础。两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共同组成所在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下层性”即是民间艺术的特质,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3.民族艺术的内涵
“一般说来,我国学者习惯于在如下两种意义上使用‘民族艺术’这一术语:一是在相对于西方艺术的意义上使用,意指中国的艺术;二是在相对于汉族艺术的意义上使用,用以指称非汉族的或少数民族的艺术。”?这样是否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应该是不会的,因为只要你看清楚“民族艺术”使用的语境和所涵盖的内容,就可知道它是在哪种意义上运用的。需要指出的是:“民族艺术通常用于国家性的概念,指构成国家的那个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的艺术而言。例如中华民族艺术,即指中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艺术形式及其传统而言。”③本文所讨论的“民族艺术”也是把它作为“国家性的概念”使用的,而非指少数民族的艺术。何为“民族艺术”?金哲先生认为,民族艺术“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已经固有成形的能体现民族特色、传递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④。杨德鉴先生认为:“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特色,这类艺术即民族艺术。”⑤百度网给出的定义则是:“民族艺术”是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一般是指传统文化中某一项有特色、有历史背景的技艺,可以代表其民族的文化内涵。由以上三个“民族艺术”的定义可知,其内涵表现为:体现了民族文化,运用了民族艺术手法,传递了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民族艺术”的民族性内含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整体性,所谓地域性,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物质生活、文化娱乐、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欧美艺术称为“西方艺术”,将亚洲地域的艺术称为“东方艺术”;在建筑艺术上有“欧式”和“中式”之别,在饮食艺术上有“西餐”与“中餐”之分,在服饰艺术上也有“西装”与“中山装”之异。所谓整体性,是指民族艺术是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相符合,得到广大民族成员认可,能代表整个民族艺术风格的艺术形式。其以整个民族为对象,充分体现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而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仅仅是民间的、地方的、大众的艺术形式,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因而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仅在民间或部分地方的群众中广为流传,并不都能形成统一的民族艺术。①
三、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的外延
1.民俗艺术的外延
前文在论述“民俗艺术”的内涵时曾引用过陶思炎教授给“民俗艺术”下的定义,陶教授不但清楚地指出了民俗艺术的适用范围,而且特别指出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融入了传统风俗的部分”(不是民间艺术的全部)。这是对民俗艺术概念外延的一个清晰界定。张道一先生在谈到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关系时,也同样认为,“与民俗有关的民间美术可以称为‘民俗艺术’,但决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民俗艺术。现在有一种混乱的看法,以为民间艺术就是民俗艺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②。由此,我们认定,民俗艺术的外延小于民间艺术,其全部外延和民间艺术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间艺术的外延之中(如图1所示)。
2.民间艺术的外延
对于“民间艺术”的外延,陶思炎教授首先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即“‘民间艺术’,系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等上层而言的下层艺术”,这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划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其次,陶教授又具体地阐述了它涵盖的范围:“其类型与作品既包括来自传统的部分,又包括各种民间的新创,甚至还包括庶民中非群体的个人创作。”③我们还可以说,民间艺术既包括与民俗事项融合的民俗艺术的那一部分,又包括与民俗事象没有关系而独立存在的另外一部分。因此,民间艺术是较之民俗艺术更为宽泛的一个概念。有学者将民间艺术涵盖的范围分为8个类别: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的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用品类,以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的信仰祭祀类、娱乐教化类、装饰美化类、游戏竞技类。④民间艺术的适用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民族艺术的外延
先生认为:“‘民族艺术’是个大概念。”⑤金哲先生在谈到民族艺术与民俗艺术的关系时认为,民族艺术中有民俗的成分,民俗艺术中也有民族艺术的成分,但二者并不相同或相等。它们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民族艺术与民俗艺术相比较,民族艺术范围大于民俗艺术。?陶思炎教授认为,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等上层而言的下层艺术。⑦顾希佳先生认为,艺术在进人阶级社会以后大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专门艺术家的艺术,被称为社会上层艺术;一部分为民间艺术,处在社会的底层。这两部分共同组成所在国家或民族的艺术。⑧学者们对于民间艺术为下层艺术在认识上是比较一致的。而对于“上层艺术”含义的解读,有学者认为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宗教艺术”,有学者认为是“官府艺术”(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还有学者认为是“专业艺术”,等等。为了讨论民族艺术概念外延大小的简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哪种说法更为科学,暂将上层艺术称为“官方艺术”。根据上层艺术、下层艺术“两部分共同组成所在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民族艺术的外延主要包括官方艺术和民间艺术两大部分,民间艺术的外延显然小于民族艺术,其全部外延和民族艺术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族艺术的外延之中(如图2所示)。
四、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学所指的概念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和相容并列关系。①由前文分析可知: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至少部分外延相重合(即相同),因而判定它们之间为相容关系。它们在相容关系中又属于哪种关系,是否为属种关系?逻辑学所指的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属种关系。②由前文分析可知:民间艺术的部分外延和民俗艺术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民族艺术的部分外延和民间艺术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因而判定它们之间为属种关系。对于属种关系概念来说,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所谓反变关系是: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③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原理体现在“民族艺术”概念上尤为明显。一方面,民族艺术是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另一方面,“‘民族艺术’是个比较空泛的、不能明确指任何内容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反变关系原理,我们不妨将三个艺术概念的外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民族艺术一民间艺术一民俗艺术;然后再按内涵的多少由少到多排列为:民族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一民间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下层性)一民俗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下层性、集体性、模式化)。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水果一苹果一红富士苹果,在这里,水果外延较大,但内涵却是比较空泛的概念;而相对应的红富士苹果概念的外延相对较小,但内涵却比较丰富而具体。属种概念具有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是说,一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概念来说,可以是种,也可以是属。⑤例如:工人一甜工一女钳工,其中,“钳工"相对于“工人”来说,是种,相对于“女钳工"来说,又是属。根据概念之间属种关系相对性原理,我们可以将三个艺术概念按照外延的大小排列为:民族艺术一民间艺术一民俗艺术,其中,“民间艺术”相对于“民族艺术”而言是种,相对于“民俗艺术”而言又是属。三个艺术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如图3所示。从以上分析可知,民族艺术中有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的成分,民间艺术中有民俗艺术的成分,而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中也有民族艺术的成分,三者相互融合、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逻辑学上的相容关系。又因为它们存在着大概念的外延包含小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就又形成了相容关系的属种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俗艺术一定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一定是民族艺术,但不能说民间艺术是民俗艺术,民族艺术是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概念的属种逻辑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五、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易于混淆的原因
1.三个艺术概念有较多的相同、相通之处
(1)相同之处较多。外延和内涵上的部分相同。由于三个艺术概念之间存在着相容的属种关系,因而在外延上存在着部分重合,在内涵上也有部分相同,给人一种十分相似的感觉,而相似的事物是难以辨别、易于混淆的。三者在起源、文化内涵、表现手法上基本相同。三个艺术概念都带有浓厚的“民众”色彩,同属于一个艺术系列。从起源上讲,它们都起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追求完美的诉求,因而创作的主体也多为中、下层劳动人民;从文化内涵上讲,它们都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民族精神;从表现手法上讲,都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包括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这些又使得它们十分相似。(2)相通之处也较多。三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不仅表现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重叠上,而且表现在相互转化上。民间艺术转向民俗艺术。比如,民间绘画如用在春节的节庆上制作灶王爷、门神画像,本来的民间美术就会转而成为民俗艺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一跃成为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邓抒扬先生举过一个例子:1986年10月,贵州黔东南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听众倾倒,受到法国各大报刊的盛赞……优秀的民间艺术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我国历史上,顶级的民间烹调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陶瓷艺术屡屡为历代皇宫所采用,从而成为国宝的例子也并不鲜见。由于三种艺术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化,就会使人误以为它们是同质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因而将它们混淆起来。
篇4
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实际上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通过将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在融入时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结合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为我们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其对相关元素应用也形成了各种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饮茶环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着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对茶文化理念形成了成熟感知。而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茶具品茶,不仅能够感受茶中所具有的芳香,同时也能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在使用的茶具中,陶瓷茶具有着成熟的应用体系。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但是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必须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层次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和客观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
2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
事实上,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元素,而陶瓷艺术的应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标准和要求的具体提升。陶瓷在生产应用的初期,其更多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无论是材料的生产与提取,还是整个陶瓷生产技术的完善性,均较为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瓷艺术更多充当的是极具应用属性的生产工具。而随着陶瓷应用与研究不断成熟,陶瓷工具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其艺术性元素和文化性元素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的体系化形成。当然,在陶瓷艺术应用过程中,其通过生产陶瓷茶具,通过融入相关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当然,陶瓷茶具在应用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相应载体和基础,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事实上,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支持。想要形成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具体影响认知,就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化元素形式,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形成对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发展压力,而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必须从该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探究其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艺术传承理念探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压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很难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传承载体,从而使得这一系列文化元素未能形成全面传承。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其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丰富认知元素的重点,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压力下,提升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具体应用内涵就极为必要。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融入,通过创新发展,结合保护机制与开发策略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传承压力。所谓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在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系统化传承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将各种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融入,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进行全面融合。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都必须从其中所具备的内涵理念中切入,通过融入理念元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着重要要求,当然,将各种具有内涵关联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融入,从而也使得各种关联性文化也实现了有效推动力。对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来说,茶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内涵,而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和载体,因此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应用。无论是茶文化元素,还是陶瓷艺术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想要对最大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文化认知,就需要充分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对整个社会传承环境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其在充分满足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多样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
4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还是相关陶瓷艺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在整个文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需要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茶文化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全面融入。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陶瓷茶具艺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理念,更是为陶瓷艺术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陶瓷茶具艺术作为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主体和关键,提升陶瓷茶具艺术的内涵元素,丰富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其综合价值的诠释与发挥。当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弘扬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并将其与陶瓷艺术文化的相关内涵想系统化融入,其不仅是对该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为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民族认同感的实质性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相应关联点,而这一关联点实际上就是陶瓷茶具,因此优化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创新陶瓷茶具的材料选择,通过有效融入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理念,并探究适合二者融入的元素,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整个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茶文化不仅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其同时还是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对于陶瓷艺术发展来说,想要实现该艺术体系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不仅要从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与陶瓷艺术利用相结合的共性元素,同时也要从传统艺术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理念内涵,通过将其融入到整个陶瓷器具生产过程中,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运行而言,通过有效开发传统茶文化的各项内容,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系统化经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在传统茶文化经营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资源优势,融入实质性创新和元素完善,从而为传统茶文化开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各种生态;绿色元素发挥具体文化元素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具备了相应价值。而在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陶瓷艺术有着重要的应用技巧和成熟度,无论是茶具的应用材料选择,还是茶具的生产发展历史,都与陶瓷艺术发展应用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茶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不仅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理念内涵融入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素媛.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2):131-134.
[2]林建群.陶瓷艺术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缘来如瓷”会所设计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2014(3):220-222.
[3]龚保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开发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3-75.
篇5
剪纸艺术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更具有民族特色感。镂金作胜的风俗就已经在唐宋时期盛行,其中的“胜”是采用金银箔或纸进行剪刻而得到的花样,分为华胜、力一胜和人胜。作为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使现代艺术不仅仅富有现代元素,同时古风犹存,让现代艺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还具备现代设计理念。
二、剪纸艺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1.实现民间艺术的持续发展
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艺术,艺术能够提现国家的文化,而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风格,而时代的发展兴起了很多新的民俗,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也不会以原有的形式继续存在或发展,而应该利用另一种形态继续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留存。
2.提高陶冶情趣
剪纸不仅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艺术地位,这是我们先辈对生活和理想的热爱与寄托,是用双手创造的艺术品。民间剪纸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审美观、生存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遗产,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光荣使命。教师可以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的讲授,引导学生解读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对剪纸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传统工艺技能,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
三、剪纸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而且日本正仓院内还有两枚唐代华胜。传统剪纸一般是对门窗、墙壁、灯笼等进行装饰,或者是对礼物进行装饰,可以说剪纸艺术是对文化的传承,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孕育民族特色文化。剪纸艺术中对人物及实物的表现都是以简洁为主,并且强调构图平视、装饰、均衡、对称几个要素,同时对纸感和刀味要求很高,利用平面图形体现民族特色。对花草动物等的绘制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夸张造型、大胆想象进行设计,牡丹花装饰屋顶,让静止的瓦片富有生命力,莲花装饰鱼,形象化鱼鳞等。剪纸艺术的特色不是对无生命的物体进行装饰,而是对富有生命力的观念进行装饰。目前,剪纸艺术已经走入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在商标广告、书籍装帧、服装设计、报刊封面、影视等领域都广泛应用,赋予现代艺术作品以淳朴清新的气息。
现代艺术设计采用精简模式表达内涵,借用人们对符号的识别能力和想象力,对特定信息进行传达。其本质是依靠图形对信息实现传达,从而体现内在质量和特色,图形已经成为艺术作品与人们沟通的媒介。而这种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比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更加强大,因此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主要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及分割,以图形内涵支撑艺术作品的文化涵义。但是设计师意识到只利用图形和字母进行设计,现代感和信息感太强,而且商业感更强,因此都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韵味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如门来先生设计的东亚饭店的店标就充分利用了剪纸艺术的吉祥寓意,EASTASIA的缩写“e”、“a”和剪纸艺术中水波纹样的“X”意为西安,代表了饭店低于特性,而“e”、“a”反复构成吉祥如意的盘长图样,意味着企业发展要以客户友谊为核心。
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利用历史渊源的图形或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像,进行抽象并融入新涵义,实现古为今用。例如韩美林先生设计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是采取剪纸图案中的凤凰,通过简化刻画了生动的凤凰腾飞的形象,而凤凰又有贵宾的涵义,体现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每一位旅客都当作贵宾一样来服务。类似的还有中国结、凤凰卫视台标的凤鸟图腾、北京奥运会标志、皮影戏等。从上述富有剪纸艺术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剪纸艺术具有独特造型及内涵,如今艺术设计在向追求本原化方向发展,而古老富有韵味的传统剪纸艺术就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不断追求和探究的能量。
四、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打破常规
民间剪纸一直保持着“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色,也就是不允许剪纸存在一点破碎的情况,到如今这也是剪纸艺术的一个特色。但是剪纸艺术已经不能被局限于平面设计中,而应该向其他产业发展,所以现代设计领域中就应该融入剪纸艺术,通过剪纸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来表达对象所要提现的文化和精神,同时在对原有纹样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将剪纸纹样融入现代设计中,从而形成简约或繁复的现代设计作品。
2.色彩单一性
传统的剪纸作品一般都是单色,而且基本都是使用大红色,主要是因为我国以红色为吉利喜庆的代表颜色,但是现代设计领域的剪纸风格丰富、赋予的涵义也有所差异,那么还使用单一的颜色就无法表现其想要表达的内涵,也无法和现代的流行色彩更好的融合,因此将现代色彩观与剪纸艺术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剪纸风格的丰富多变。剪纸艺术富含传统化的文化气息,这是其优势所在,但是现代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不足,导致剪纸艺术没有更好的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是追求现代风格的新潮而扭曲的剪纸艺术的内涵,造成剪纸艺术的传统文化遭到流失。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设计要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对我国传统艺术思想充分理解,将其更好的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品才会更好的在世界上立足。而传统剪纸艺术就是我国原有文化的提现,具有传统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魅力,现代艺术正应该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设计的发展要将时代与民族交融,对科学及艺术不断研发,探索和领悟剪纸艺术的内涵,将其精髓与灵魂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赋予现代艺术品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鲁华.浅析剪纸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
篇6
从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人们总是有着一种能将一切媒介和表达方式艺术化的天赋和潜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介,人类会本能地去探索这些媒介的艺术表达能力。新媒介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一种与传统单一媒介艺术相对的艺术表达形式。新媒介艺术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人们去感受和体验之前未曾感受和体验过的世界。新媒介艺术的形成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的达达主义、行为主义、激浪主义以及观念主义艺术等潮流艺术流派,而这些当时的新潮流艺术流派的重要特点就是颠覆了人们对架上艺术的传统审美标准,使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开始从纯粹的静态审美转变为对过程的一种审美体验。因此,作品瞬间的意义和创造者的创作水平以及新颖的创作思维在艺术品的展示中更为重要。艺术的传达、表现、渲染都要借助于艺术媒介来实现,艺术媒介在整个艺术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新媒介艺术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多方的争议,人们对它的看法有着诸多的误区,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性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对新媒介艺术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研究方法的缺乏,更加深了人们对新媒介艺术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媒介艺术的内涵及其现有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描述了新媒介艺术在发展中的观念演变,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媒介艺术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在探讨新媒介艺术的内涵时,要理解“新”和“媒介”这两者在新的时代有着崭新的指代。有的人将新媒介艺术的“新”理解为技术的先进性,这样的理解忽略了艺术的本质,更多地强调了艺术的表现工具。“新”和“媒介”是对艺术表达形态的不同层面的界定。“新”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视觉艺术而言的,“新”是个相对动态的标准,对于传统而言,动态影像、装置艺术是“新”,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数字艺术、虚拟艺术更是新的媒介艺术。因此,“新”的本质是不断变动和推进的,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指代内容。同时,“新”还体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它可以被理解为科技进步为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所创造出的新的可能性。“媒介”指的是艺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新媒介艺术是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延伸至艺术上的表现,因此,新媒介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消费这些新技术的主体。达达主义艺术运动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新媒介运用的起源,它就是质疑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切艺术法则,破除了传统美学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为探索艺术新形式创造了新氛围。
二、新媒介艺术发展中的观念演变
新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初是将身体、实物、电子等媒介作为作品的媒介因素混入绘画、雕塑等艺术中的混合形态;其后逐渐发展成多种新兴的媒介相互混杂,共同作为艺术作品的媒介的统一形态,具体表现为带有表演性的行为艺术、观念影像等,此时,媒介已由艺术媒介开始向新媒介艺术形成过渡;此后,随着各类新的艺术媒介的自身运用及媒介语言的成熟,新媒介艺术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存在,进入分离状态;最后随着艺术表达需求的改变,新媒介艺术开始进入综合形态。在新媒介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发现新媒介艺术的形成是伴随着媒介因素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发展的。随着媒介因素的发展,出现了身体媒介、实物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形式多样的媒介艺术形式,这些媒介艺术类型又通过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来完成自身媒介艺术的表达,实现艺术表达的整个过程。
三、结语
艺术媒介在艺术的表达中以及在整个艺术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艺术媒介就没有艺术作品的诞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对新媒介艺术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并未能从整体上对新媒介艺术有整体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也使得人们对新媒介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依然要深入地探讨新媒介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更好地推动新媒介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当代数字化媒介艺术的图像转换[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6-29.
[2]王一川.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J].人文杂志,2014,(11):44-46.
篇7
油画艺术是世界绘画历史上,极具代表性与内涵性的艺术形式,该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得大众的艺术视觉与精神审美实现全面丰富。同时,也使大众通过油画艺术的独特审美,实现自身精神启迪与美学感知。油画艺术在诠释自然美学与形式美等多种理念诠释过程中,也呈现出极为深厚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今天,对油画艺术的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书法艺术的运笔特点与价值,就成为两种艺术融合诠释的关键所在。油画艺术是一种形式特殊、创作材料特殊的绘画艺术,作为使用油质颜料的独特艺术造型,颜料的使用,使得油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表现效果。油画所使用的颜料极为黏稠,且品种类型复杂多样。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系统化的颜料使用与创作手法,使得油画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油画艺术创作时,通过在平面空间上,进行艺术化创造,进而使得油画作品呈现“立体空间”,给受众以独特的视觉美学欣赏。油画艺术作为光与色结合应用的绘画艺术,在质感表现与空间感展示时,通过对颜色的色彩属性进行合理表现,从而诠释油画艺术中的独特色彩对比。油画艺术的表现技巧,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厚涂法、点彩法等等。油画艺术的覆盖力极强,为了实现审美视觉的最佳融入,油画艺术在表现过程中,其层次与方法通常是从暗颜色开始起笔绘画,之后再用中间颜色去压暗颜色,最后使用亮色去压住浅色,因此,整个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亮色最为厚重。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可塑性艺术效果与颜料功能,都是其他绘画艺术所不具备的功能特性,因此,油画艺术能够从情感上与受众形成思想情感共鸣。在油画运笔时,不再是塑造单一的绘画造型,同时也对油画的肌理效果有着重要考量,因此,良好的油画艺术中,更多展示的是艺术家的绘画情感与对油画的艺术理解。因此,在油画艺术创作时,应该注重将绘画理念与精神内涵相融合。
2油画表现技法的价值特征诠释
在油画创作过程中,表现技法作为其创作表达的重要途径,其对油画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油画艺术发展不断成熟,油画创作过程中,表现技法与用笔方式更加生动、丰富。在多元艺术融合的今天,油画艺术在表现手法的诠释与创作过程中,也不再是一种单独的形式形式,将我国传统艺术深度融合其中,让油画艺术的用笔方法与绘画体系更加丰富。从根本上看,影响油画艺术创作效果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将情感理念融入到整个表现技法之中。油画虽然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作为独特的表达语言,油画创作过程中,包含了色彩的处理、明暗协调,笔触应用,以及绘画的质感与空间构图布局等诸多因素,因此,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其技法应用的价值在于将多种因素综合或者单独诠释,在油画艺术中,油画材料的性能发挥与合理应用,为油画技法应用提供了具体可能性。对于油画艺术而言,其创作过程,本质上就是绘画者对油画材料进行创作性应用,诠释自身对油画创作的美学思想等等,进行独立化、艺术化创作的创新性过程。因此,在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其不仅诠释了独特的美学思想,更诠释了油画艺术独特的美学内涵。在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油画工具、绘画材料的独特性,使得油画艺术在表现技法上,存在独特的复杂性。自油画艺术形成以来,在长期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在极可能展现油画颜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颜色之间的调和与笔触、层次对比等等多种技巧,从而呈现出油画艺术独特的视觉美学。
3书法运笔的特征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具体的运笔技巧与书法结构布局是当前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文化展示与技术表达的焦点,一直以来,有各种争议。因此,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就需要妥善处理好运笔与结构布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的书法艺术家,其对运笔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自身认知上的差异与不同。特别是对于初学书法艺术者来说,以运笔为主更是成为其重要的练习要求。运笔技术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书法的结构应用,因此,在书法练习与创作时,如何将运笔与结构布局相融合,就成为提升其整体艺术效果的重要要求。对于我国传统书法的笔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描写的基础,更是诠释和表达了浓厚的传统美学理念,并且将朴素哲学理念融入其中,因此,良好的书法运笔,不仅是一种书法功底,更包含了创作者自身对“书法”的理解。油画艺术与书法一样,都是文化艺术体系的生动展示与表达,只有创作者掌握系统化的理念内涵与表现手法,从而才能实现其最佳艺术呈现。当然,无论是艺术特点,还是具体的外在展示,都应该从两种艺术的基本功出发。对于油画来说,表现技法是其艺术效果呈现的基础与前提,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运笔的特点与力度,乃至风格等等,都是影响书法作品特征与风格的重要因素。
4多元艺术融合背景下油画艺术创作与书法运笔之间的借鉴机制
篇8
民族声乐是音乐艺术中的一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悠久,民族声乐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流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应该要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求声音美、语言清晰、感情真实,以及熟练的演唱技巧。既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又能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民族声乐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本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声乐的特点
民族声乐不仅是音乐的体现,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声乐讲究吐字和咬字,这两个过程需要不同的运气方式、口型技巧,与西方语言中的一气呵成的发音不相同,在吐字和咬字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特点。我国民族声乐不仅在声音以及技巧上有独特的特点,同时由于民族声乐还受到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的影响,其语言具有诗意性特点。我国的诗歌讲究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在每一首诗歌中都有丰富、深远的意境,正是由于汉语的特点,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将我国的民族声乐与西方的美声唱法对比起来可以发现,民族声乐是“说着唱”的过程,唱起来有一种字正腔圆的感觉,而西方的美声唱法则是“唱着说”的过程,其具体的体现方式的不同,是源于语言差异。
(二)民族乐的现状
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民歌、曲艺、戏曲中的精华,并且将演唱方式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对西方的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借鉴,但是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依旧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仍然是我国各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语气,还要强调声调以及情感,从而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使得观众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乐曲产生共鸣,民族声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呈现出明显的多民族共存的局面,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很注重对自己的民族艺术特色的保护,民族声乐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时代的特征,还体现出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当前关于民族声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民族声乐中的音乐艺术研究上升至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在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碰撞的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现实问题。
(三)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问题。民族声乐的普及,必须要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学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体,通过学校的专业化教育,可以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引导学生加强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训练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从而忽视了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从音乐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民族声乐内涵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第二,我国的民族声乐受到的商业冲击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艺术的市场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一方面有助于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对艺术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和阻碍。就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表演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少静下心来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文化本质等进行研究,从而导致民族声乐艺术丧失了人文性,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低谷。
第三,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一。在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过程中,对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拓展还不够,民族声乐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歌曲,一提到民族声乐,大多数人就会想到民歌,但民族声乐艺术远不止歌曲这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如乐器,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思维理念中,已经对民族声乐艺术定性,这种现象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该要结合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趋势,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拓展,实现多元化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该越来越多样化,不能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形式,当前歌曲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未来在对歌曲艺术形式进行发扬的基础上,还应该要加强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戏曲、歌剧等,都可以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本质,要将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与民族声乐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民族声乐艺术领域更加丰富。尤其是歌剧,在我国艺术领域中可以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歌剧与民族声乐艺术之间也具有一些共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研究歌剧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力。
(二)加民族声乐创作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只有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才能产生更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要重视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要体现出创意,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文化、历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才能经久不衰。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力度不够,原创作品还不够丰富,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民族声乐应该要加强对声乐艺术的创作,编创更多新的艺术作品,在大众群体之间广泛传播。在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出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为了体现出多样性,还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结合西方音乐文化的特征,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进行丰富,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更有韵味。当然,民族声乐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创作的时候也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例如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传统的戏曲唱词、句式等方面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创作实现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大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
(三)加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
民族声乐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每一种民族音乐的唱法,是指我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民族的演唱习惯和声乐表演喜好形成一种唱法,其产生于民间,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具有较强的民族特点,演唱时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声乐艺术的演唱直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本质,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应该要加强对演唱风格的转换,从而淋漓尽致的表现民族声乐的精神内涵,进而在声音处理上增加感染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音乐与文化融合的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过程中应该要尝试将民族声乐与西方的美声唱法进行融合,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对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进行转换,通过演唱风格的变化突出音乐的情感和音乐中的人物特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就具有一些共性,美声演唱和流行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各自演唱技法的特点,更能够凸显民族声乐作品的主题,利于人物情感的表达。通常来说,在高音区可以使用美声唱法,而在低音区则可以使用流行唱法,能够表现出静谧忧伤的的感觉。同时,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要对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特征进行保留,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更加多元化,促使我国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本身是多元化的,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当前民族声乐发展已经呈现出繁荣的状态,但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挑战。随着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应该要不断丰富,要加强对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拓展,用更多元化的形式表达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本质,并且要加强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顺应大众多元化审美需求,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进行拓展,尝试与美声唱法以及我国的传统戏曲唱法的融合,提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与“根源”文化探究[J].艺术教育,2016(03)
[2]唐秋凤.浅谈民族声乐表演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2016(04)
[3]魏忠正.探究根植于本土文化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15)
篇9
二、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至深。数字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科学技术元素,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是宣扬了科学的重要之处。数字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特性的约束,开创了虚拟性、交互性等新的审美特性形式。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数字艺术将新的、科学的艺术理论加入到传统艺术中,丰富传统艺术的理论知识,使传统艺术更有科学性;其次,数字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空间,增加传统艺术的思维来源。
三、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是无国界的,更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每个民族、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艺术没有完整规范的模式可循,艺术源于生活,展现的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不同,所以艺术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处所秉持的创作思维也不会相同,艺术作品形态就会是包罗万象的。传统艺术发展到数字艺术,虽然融入了很多科技化、数字化因素,但是传统艺术并未摒弃传承发扬文化的初衷,所以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及有利于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更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数字艺术要找到与自己类型匹配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优缺点,吸取传统艺术的成功经验。目前,还有很多的数字艺术不能完美融合传统艺术,究其原因,在于数字艺术错误选取了与自身不合适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次,传统艺术更注重表现形式美,其对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比较丰富,数字艺术要多采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弥补自身过于依赖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弊端。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丰富的综合知识,要是呈现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与众不同,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成功的。为使数字艺术有更强的形式美,语言形式的表达更丰富,数字艺术就要吸取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将传统文化美感与数字化相结合,充分表达数字艺术作品的内涵。数字艺术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自身优点,并且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表达形式,以使数字艺术发展的更远。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都与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休息与共,在当前的科技化社会,要使数字艺术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通过招聘、聘请等方式吸纳专业知识性强的人才,而且对于复合型的跨领域人才也要积极招纳,只有充实了自身的综合知识,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精髓,才能让数字艺术走的更远。同时,数字艺术更要积极容纳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字艺术得到更大提升。
篇10
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传统艺术深厚的东方文化根基,我们对自己优秀的传统艺术——这应当是我国数字艺术的优势之一,不应放弃,而应多元化、精益求精地加以表现。因此,21世纪,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要处理好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作为中国年轻的数字艺术家们则要明确以下三点:
一、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它需要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吸收形式美的众多要素;需要从传统艺术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而不仅仅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纵观国内的数字艺术作品,图形界面设计单调、粗糙,动画情节简单,人机交互性不强,作品缺少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使人感受不到形式美感,更多地体现了数字技术东拼西凑的技巧。这反映了我国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时,虽然所用工具已由以往的笔、墨等其他媒介转变为高科技产品,但其艺术思维方式、设计理念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数字艺术这种基于高科技而存在的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计算机技术应与艺术设计理念、传统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尤其是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数字艺术而言,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技术至上,高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即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那么此时的关键便是数字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申奥标志是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字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比如日本艺术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糅合到数字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
二、 中国的数字艺术正受全球“一体化”的威胁,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中国数字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比如美国的麦当娜带乐队到印度采风,充分吸收异族文化精髓既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中国的数字艺术也应该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数字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当下中国的数字艺术,重在挖掘其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多地用于数字艺术创作中,而不是肤浅地加上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符号在创作中,这样的数字艺术是表面的,没有震撼力,同样也是“快餐文化”。再比如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数字艺术作品就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作品明显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准确把握,完美地把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表现语言、文化内涵糅合到现代数字艺术创作中。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他对数字艺术创作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所以说,数字艺术创作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为传统艺术创作的表现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30年来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中,如诺曼·塞斯莱维兹、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在数字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字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作为中国的数字艺术家应以此为目标,不断超越前人。
三、 在数字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互补充、借鉴是数字艺术发展的根本
对于中国的数字艺术而言,应认识到传统的艺术视野以及文化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个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数字艺术呼唤综合素质的艺术家、设计师,即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数字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像个导演,他应具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深刻认知的能力,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构;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听觉元素,并通过数字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即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而不是一个仅仅熟悉数字技术(艺术工具)的操作者,他应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领域的创造性活力。这样的数字艺术家才能改变一派技巧把玩、题材扎堆、内容相似、表达晦涩、艺术语言肤浅的现象,从而使中国的数字艺术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新的世纪之初,艺术面临着种种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艺术观念。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艺术工作者能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设计的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更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认真研究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提高数字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辉光”,从而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数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青山 设计与时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篇11
(一)我国的传统书法受到世界好评
艺术设计想要受到人们的肯定,最重要的就是设计中要有众人认可的元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非常好的元素。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书法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国外人民接受,并且书法也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学习我国书法的国外人民的数量也是逐年上升。如果能在现代设计中引入书法艺术,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体现出民族特色,也会被大多数的人认可,这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也会是优秀的作品。中国书法艺术的引用可以有效的帮助设计作品提升文化内涵,使得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文化的厚重感,从而提升艺术设计的文化意义。这在艺术设计中是很重要的。
(二)传统书法在艺术设计运用的容易成功
在艺术设计中运用书法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书法本身就是非常完美的艺术。我国的书法作品能够传世的很多,就如《兰亭集序》这样的优秀书法作品至今被人追捧,可见书法的魅力之大。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就是非常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其中的“京”字,就是借鉴了书法艺术,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仅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国古老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深入人心。将书法艺术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可以对古老的优秀文化起到传承作用,也能够帮助现代设计艺术更好的成功。
(三)书法的多样性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灵
我国的书法种类与形式多样,从前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后期的楷书,草书,行书,这些书法形式的演变不仅是文化的发展,更是艺术的不断前进。这样的多样艺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设计艺术提供创作想法,就比如甲骨文,这既是书法,又是绘画的表现艺术能够给设计师很大程度上的启发,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
二、我国艺术设计中书法运用的必要性
现代的艺术设计发展,不仅仅能够促进我国艺术的行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不少国家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也是我国努力的方向,将现代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是中国非常好的文化发展方向,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现代艺术需要书法艺术的支持
现代的艺术发展不能使无根之水,发展需要有源泉与动力。书法在艺术的灵感源泉方面能给与现代设计很好的支持,设计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出文化内涵,而书法恰恰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表现方式,书法的运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大丰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设计的文化意义。这对艺术设计来说是很好的帮助。书法艺术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这样的艺术很容易能够创新与发展,做到与其他形式文化的融会贯通,现代的艺术发展形式多样,而书法可以兼容,这就能够实现艺术设计作品的新颖。
(二)艺术设计作品应当具有民族特色
近年来的中国艺术设计大都是学习西方的设计概念,在发展上面极为缓慢。只有做到是民族的,才能实现是世界的。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必须突显出民族特色的风采才能走的更远。西方的艺术设计概念与中国的接受理念有很大差别,如果艺术设计按照西方概念长期发展,那么这样的艺术设计就不能够被我国接受,而且这样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毫无竞争力,单纯的西方设计不能在中国发展。但如果作品中有书法这样的民族特色元素存在,则可以增加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意义与国际竞争实力。
(三)艺术设计应当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12
随着杂技艺术的国家化趋势,传统的杂技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要,在杂技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必然受到市场背景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对此,在今后的杂技创作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环境,充分的掌握市场需求与大众心理以及杂技自身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创作大背景下,我们对杂技创作的必然趋势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杂技创作的必然趋势
(一)创新性是杂技创作的必然趋势。21世纪人们已然步入到信息时代,人们对艺术审美以及视觉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杂技艺术表演过程中的简易道具或者舞台布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因此在现代杂技的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地融入高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杂技技术的舞台效果。在进行杂技编排创作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杂耍表演形式,通过故事情节、情感内涵以及表演氛围等形式带入表演,运用舞台布景、灯光明暗等设置加强杂技表演的主题,从而提高杂技表演的高雅优美的艺术性。
(二)“多元化”是杂技创作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杂技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杂技创作的表现形式,提高杂技技术的多元化特征。杂技技术具有“杂”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充分的融入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点,提高杂技作品的内涵与品质。杂技创作中的多元化的基本意义在于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率。现代杂技技术表演过程中充分的借鉴了歌舞剧、戏剧以及其它演艺元素,加强了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
二、杂技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杂技创作要充分融入民族元素。中国杂技表演过程中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刚柔相济,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杂技艺术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我国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在日益激烈额市场竞争下,要想持续发展杂技艺术,就要将“中国精神”充分的融入到杂技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赋予杂技艺术全新的生命力,将我国传统文化与杂技艺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加强我国杂技艺术的民族性,不断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杂技。
(二)杂技创作要符合观众主流审美。在现阶段的杂技创作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惊险性,要加强其艺术性、观赏性,提高杂技的整体艺术感。杂技表演在舞台上的形式美是及其重要的,对此,要加强杂技的舞台感染力,把握杂技表演过程中的节奏、动作、服装以及灯光等的一致性,将杂技艺术的思想形式、艺术表现形式与观赏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杂技艺术的整体性。
(三)杂技创作要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在杂技的创作过程中要秉持着“创新性”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充分的融入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加强杂技艺术的魅力。可以通过对古典艺术表现以及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提高杂技的创作的艺术性。如在杂技艺术表演中充分的融入舞蹈艺术特点。杂技在表演过程中注重的是舞台技巧的表现,追求的高难度、惊险以及极限的挑战,而舞蹈艺术将内在情感、故事、精神与内涵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两种艺术可以互相弥补,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提高整体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加强杂技技巧的创新。杂技技巧是杂技艺术的关键部分,在杂技表演过程中,杂技技巧在加强舞台表现,引起公众共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杂技技巧特别重视杂技学员的腰腿顶功的训练,表演过程追求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平中求奇的表演特色,通过刚柔并济的软硬功夫增强杂技艺术的舞台气氛,将力量美与技巧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拙而不笨的风格。因此在进行杂技技巧的创新过程中要充分的将古典的杂技艺术与最新的工艺美术、形体技巧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杂技艺术的美感。在杂技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鉴舞蹈、柔术、魔术等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杂技艺术的表现张力。
(五)重视杂技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中国杂技有着严格的师承传统,因此杂技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来说其系统化、规范化化较为落后。要想真正做到杂技创作的创新,就要加强对杂技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杂技演员杂技、表演技能、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艺术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根本上重视杂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可以为杂技艺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杂技创作明确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在杂技艺术发展过程中,要明确杂技创作的必然趋势,要通过对杂技艺术的创新、融合多元化表演艺术、加强人才培养等渠道赋予杂技艺术新的内涵与品质,提高杂技艺术的观赏性与灵魂性,全面的促进古老的杂技艺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看到的很多都是流水线加工出来的,曾经那些手工繁杂的艺术品都渐渐被这些商品所代替。虽然手工传统作品并不在是市场消费的主体,虽然仍有一些怀旧人士与时尚爱好者所崇尚。而在现代的专业美术院校里,选择和学习传统技艺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愿意用软件和多媒体去创造艺术和新鲜创意。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中吸收了传统艺术的朴实和纯真,又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的新形象。举个例子,北欧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北欧家具的设计师很多都是出身工匠学徒,然后经过高等艺术设计的培养,最终成为现代家具设计大师的。实际上这对中国设计培养人才和重新构建高等设计体系也是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的。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实际上这个专业所学习和倡导的就是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有效案例。如何继承传统艺术,将它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首先,在思想上要创新。我们的观念要从固有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中注入更多新元素,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与内涵,使它具有时代气息。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就是发现真善美、感知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