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篇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与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矿物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断的增加,能源、气候问题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下面我就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作如下探讨:

1 把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1.1 确立发展经济的低碳目标

要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原则下,环保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规划与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目标的制定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必将促使我们从全局高度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国土等领域,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新战略。

1.2 调整产业结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低碳市场,凭借在低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制度的创新优势,构建了新的国际竞争市场格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在GDP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4, 比起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5%以上还有距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要坚决压缩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低水平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短缺的高新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三高一低”特征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十七大后我们作了重新认识,将“增长”改为“发展”,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要着重优化能源结构

2.1 减少传统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我国当今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90%以上,其中煤炭占比69%,预计未来50年间煤炭仍将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低排放使用方式将尤为重要。要对传统煤炭、石油等能源进行高效使用,从煤炭、石油等的开发利用全过程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产品节能环保,通过节能减少碳排放量。要鼓励、扶持生产节能环保产品,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要实行限产停产。比如节能灯能节省75%的电力,比普通灯耐用5—10倍,节约能源又节约材料,也即减少了碳排放。

2.2 开发使用绿色能源

我国新能源使用仅占能源结构的7%,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绿色能源又叫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等。它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或低污染性,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要改革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率,提高绿色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绿色产业的投入,采用绿色认证等办法促进使用绿色产品。要不断的研发新的清洁能源,比如采用新技术低成本将水中氢、氧分离,将是未来最好的能源。

2.3 资源循环利用

要在经济活动中走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路径。在生产运行中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物质,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要将垃圾开发成新的可供利用的新资源,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低碳目标,比如最近我国推出了采用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就是废物利用的好办法。要建立生态工业园,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生态产业链),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3 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近代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作为信条,创造了足以称道的经济成就,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以及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以至于使人类社会一次次地遭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公害”事件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发生的烟雾事件,都因过度排放工业烟雾和汽车尾气,导致大气污染,造成呼吸道发病,致多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更因为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发多人直接或间接中毒,大部分死亡。

3.1 树立生态化发展理念

要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人类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等于给自己挖掘了“幸福的坟墓”。我们对环境要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赢。在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与环境融合,要考虑环境容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以湖南沅江市城市建设为例,过去走过一段弯路。沅江市地处洞庭腹地,城区内湖汊交错,零散分布,是一座水乡城市,过去为了扩展城市范围,不顾生态环境的特点,湖上建房、填湖办厂,湖水面积缩小,湖汊变死水。现在改变发展理念,根据沅江“两江五湖”的生态特点,将五湖连通,水流而不腐。更建成沿湖风光带,提升了城市品味,突出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特点,打造出真正的水乡特色城市。

3.2 有效减排。

要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产品效能、改用清洁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实现减排目标;要对某些缺乏竞争能力的焦化企业实施减产限产,实行小厂关闭,大厂兼并,整合资源,对达不到减排要求的企业坚决取缔;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快森林城市建设,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提高空气质量而实现减排;要加快建设排污工程。在基础建设中重点考虑排污处理,在政策资金方面要作重点倾斜,在排污技术方面要不断创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3.3 研发和推广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要创新发展碳欣喜捕获技术,将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收集处理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对于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汽车等安装碳捕获装置,让废气等的污染扼杀在摇篮之中。要研制将二氧化碳等封存处理再使用的新技术,减少污染的扩散,保护好生态环境。

4 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据测算,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和为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低碳生活成为我们急需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认为“低碳生活代表着最高生态文明的潮流,理应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

4.1 树立低碳生活观念。

篇2

1.2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排放污水处理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主要产生CO2、CH4和N2O,对能量供给过程来说,发电、燃料生产会排放CO2。污水处理的温室气体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种类型。直接排放是指污水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主要是指污水处理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除此以外,还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

1.2.1直接排放由图1可知,好氧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物质矿物化,在把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以满足自身生长和繁殖过程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应该指出,在新细胞合成与微生物增长过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机物外,还有一部分细胞物质也被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即进行内源呼吸,内源呼吸也排放H2O、CO2、NH3等气体。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分别由两类微生物群体完成。厌氧发酵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有机物一旦转化为气态产物后,污液中构成BOD和COD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有机碳)即转变为CH4和CO2,仅积蓄少量的微生物细胞;(2)由于有机物最终的转化产物中含有大量的CH4,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应尽量避免排入大气环境,同时它也是一种高热值气体,可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如图3、图4所示[7],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是在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气态氮化物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两个反应过程。N2O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的产物。

1.2.2间接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以及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具体排放途径如表

1.1.3污泥处理过程中碳排放污泥处理处置的碳排放主要也包括两方面:一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直接排放;二是处理处置设施运行能耗间接造成的碳排放[8]。从全球尺度来看,前者主要来自大气中已存在的CO2,只是通过碳吸收—存贮—释放的循环过程又回到大气环境中,属于中性碳,对于碳减排的影响有限。从碳源上讲,运行能耗的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属于典型的碳减排领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以脱水—填埋、生物堆肥、厌氧消化、干化焚烧为主。在目前现行的几种主流污泥处理处置方式中,填埋1t湿污泥(含水率60%)会造成500kg的碳排放量,在各种处理处置工艺中其碳排放量最大;厌氧消化技术碳排放量约在28~35kg/t;生物堆肥和热干化—焚烧的碳排放量强度分别在25~30kg和150~180kg左右[9];从处理过程的碳排放角度来看,厌氧消化和好氧生物堆肥的碳排放量较脱水填埋产生的少。

2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的技术途径

2.1合理规划污水收集输送系统污水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收集、处理、排水体制和模式,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布局、受纳水置、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资源利用的方向和规模。就污水收集系统而言,其作用是将污染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而管道淤积将增加CH4的产生,管道渗漏将影响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输送能力。因此必须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建立日常养护制度,借鉴国外先进养护技术和修复技术,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统低碳运行的关键。如对于处理家庭、工业、小型社区或服务区产生的污水,采用污水分散收集与处理的方案[10],进行现场收集与就近处理,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又可降低污水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CH4排放。

2.2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减排途径

2.2.1好氧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控制从理论上讲,污水中的有机碳素物质均能被强氧化剂氧化成CO2的形式排入空气中,因此,好氧处理中温室气体减排实质就是减少或固定污水处理中CO2。CO2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11]。大多数物理法和化学法能量消耗较大,而且物理法固定的CO2最终都需结合生物法将其转化为有机碳;生物法固定CO2主要是依靠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植物生长一般受到限制;微生物固定CO2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微藻类和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氢-氧化细菌)对CO2固定与转化[12],但通常具有较高固碳能力的光合细菌和氢-氧化细菌由于需要光照或严格厌氧和供氢,限制了其在反应器或水中的应用。李艳丽等[13]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从海水及其沉积物中选育到在普通好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并通过电子供体和无机碳源结构的优化,显著提高了其对无机碳的同化能力,好氧条件下固碳菌液的最高碳同化效率可达110mgCO2/L•d;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发现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群的群落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经过测序、序列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后发现,在已测序的16个显著条带中,11个是不可培养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混合培养时,固定CO2的效果可能是多种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利用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控制好氧处理中的CO2减排这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1)通过生物技术分离或长期驯化得到在普通好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通过电子供体和碳源结构的优化,提高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固碳效率。(2)研究与优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配比,提升固碳效率。

2.2.2厌氧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控制厌氧过程其实质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所以,在污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厌氧处理中的温室气体减排这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1)将厌氧反应所产生的CO2引入固碳系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固定CO2。(2)强化乙酸的产生而减少CH4的产生。通过产氢产酸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可将其中的有机成分尽可能转化成乙酸,在达到污染控制目标的同时,为二阶段发酵法生产高附加值的生化产品提供给足够的可溶性碳源。(3)强化H2的产生而减少CH4的产生。目前国内外在厌氧产氢污泥驯化、不同基质的产氢潜能、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和厌氧发酵产氢数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14],但尚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应加大在该方向的研究力度,尽早实现厌氧发醉产氢工业化应用。(4)强化厌氧过程中CH4的产生,发展沼气工程。一般污水厂厌氧消化气中CH4的含量约为60%~65%,燃烧热值约为21~23MJ/m3,是优良的燃料。污水厂可利用沼气烧锅炉,为污泥消化池加热或者为污水厂生活提供炊事、采暖、洗浴的热源;沼气发电机发电[15]和沼气燃料电池发电[16]以其低排放,低污染,节约能源,废物资源再利用等优点而倍受各国政府的关注,开发沼气发电成为CH4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2.2.3污水脱氮过程中N2O的控制目前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N2O的释放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很难优选出一种N2O释放量低的工艺;且污水种类多样、成分复杂,为降低N2O释放量而对污水的水质进行调控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N2O的减排及控制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运行工况的优化。根据污水处理中N2O产生与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7],得出控制N2O减量的策略:保证污水处理中硝化系统有较高的DO(>0.5mg/L),反硝化系统尽量避免溶解氧的存在;保证高C/N(>3.5)、较大的SRT(>10d)和适当的pH值(6.8~8);尽量避免系统中NO-2N等物质的积累,减轻某些化学物质(如H2S、甲醛、乙烯、重金属离子等)对硝化及反硝化菌酶系统的毒性作用等。(2)微生物种群的优化与调控。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及关键酶活性影响和决定了N2O的产生[18]。可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出污水生物脱氮体系中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主要种群及关键酶的活性,然后通过投加或固定N2O释放量低的基因工程菌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从而控制N2O的产生和排放。

2.3污泥处理处置能源化利用途径我国在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方面的技术才刚刚起步,目前仍然采用以土地利用为主,其他利用方式为辅的资源化方式,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利用率也不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19]。国外发达国家目前较成型的技术有:污泥发酵产沼气发电、污泥燃烧发电、污泥热解与制油技术,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的污泥制氢技术[20]。

2.3.1污泥发酵产沼气该技术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将污泥厌氧消化,即污泥在厌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专性厌氧菌(甲烷菌)降解有机物,分解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第二步是燃烧甲烷气使发动机转动,将消化气的能量转变为轴动力,然后用发电机使之转化为电能。厌氧消化产甲烷不仅投资、运行、管理程度不高,而且从COD中所转化的能量(50%~60%)适中。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较为简单,非常容易实现工程化。有实例研究表明[21]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CH4燃烧后产生的能量足够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曝气、污泥脱水及污泥焚烧所需。

2.3.2污泥燃烧发电污泥直接焚烧发电这种方式的能量转化效率高达80%左右,但污泥焚烧在工程实施时所需的设备较多,污泥焚烧厂的兴建规模也很大。具体地说,首先是要对高含水率(95%~97%)的污泥进行机械脱水处理或以堆肥方式蒸发水分;其次是投资焚烧、发电设备[22]。这种方式能量转化效率虽然高,但所需设备成本很高,所以实际应用的工程实例并不多见。

2.3.3污泥热解制油技术热分解技术不同于焚烧,它是在氧分压较低状况下,对可燃性固形物进行高温分解生成气体产油分、炭类等,以此达到回收污泥中的潜能。热解制油就是通过热分解技术,将污泥中含碳固形物分解成高分子有机液体(如焦油、芳香烃类)、低分子有机体、有机酸、炭渣等,其热量就以上述形式贮留下来。污泥中的炭有约2/3可以以油的形式回收,炭和油的总回收率占80%以上;而热解制油技术中油的回收率仅有50%。但由于热解法只需提供加热到反应温度的热量,省去了原料干燥所需的加热量,能量剩余较高,大约为20%~30%(一般在污泥含水率80%以下的情况下)[23]。

2.3.4生物制氢污泥制氢技术主要有:污泥生物制氢,污泥高温气化制氢,以及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制氢[24]。三种制氢技术相比较,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具有良好的环保优势和应用前景,目前已积累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该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具有极高的生物质气化与能量转化效率、极强的有机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反应条件比较温和、产品的能级品位高等优点。与污泥的可再生性和水的循环利用相结合,可实现能源转化与利用以及大自然的良性循环。在超临界水中进行污泥催化气化,污泥的气化率可达100%,气体产物中氢的体积分数甚至可以超过50%,且反应不生成焦炭、木炭等副产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4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途径污水处理厂能耗成本占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成本的40%~80%,外部能源(煤等化石燃料)发电产生CO2排放。换言之,以消耗大量外部能源消除污水中含能物质(COD)的最终结果实际上是一种污染的转嫁方式。污水处理厂能耗分布见图5。由图5可知,能耗分布主要集中在污水提升、曝气供氧、污泥输送与处理和混凝沉淀等部位,因此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工作应从上述部位出发,降低能耗,进一步减少CO2的排放。节能途径主要有:工艺的优选实现系统节能、高效的装置实现设备节能、无害高效的药剂实现原料节能、排放物的资源化实现产出物节能、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管理节能。

3结论

城镇污水处理中碳排放的主要产生环节有:

(1)污水输送过程中管道厌氧环境产生CH4、污水提升所用能耗等;

(2)污水好氧处理中有机碳氧化分解为CO2,厌氧处理中有机物酸性发酵产生少量CO2、碱性发酵最终转化产物中含有大量CH4,脱氮处理中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产生N2O;

(3)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直接排放温室气体、处理处置设施运行能耗等。

针对上述污水处理与碳排放的关系,基于目前的研究情况,污水处理厂实现低碳运行可采取的的技术途径:

(1)在方案选择中注重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

篇3

如今,低碳概念已渗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低碳”概念也加以延伸,因而“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低碳城市”等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图书馆,除了在图书馆建设中引进“低碳建筑”的理念外,为社会提供“低碳服务”已经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旋律。2010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了《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倡议书》,它是我国图书馆界对社会作出的低碳服务的郑重承诺。在低碳的旗帜下,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将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方兴未艾的低碳技术热潮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1.图书馆与低碳社会

图书馆建筑低碳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既存在高能耗问题,又面临新图书馆如何开展节能设计与建设问题,开展图书馆节能工作已是当务之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成为图书馆低碳建设的典范,它采取了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后,10万平方米的省图,采用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可以省电费30%。湖北省图书馆的节能设计“全覆盖”,连地下车库不需要空调的地方,都进行了楼板隔温,防止“丢失”能量。该馆因节能指标比国家规定50%标准还低,成为湖北省节能示范项目和“最省电的公共空间”。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由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加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将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发生变化,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2.图书馆低碳服务角色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与现成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但要告诉读者,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而且建议他们,你在低碳社会中可以怎么做。这样就减少公众转化低碳生活理念的盲目性,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

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现阶段,人们对于低碳生活还比较陌生。因此,要促进我国低碳生态有效健康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低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生态的发展。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能源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国际社会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国际重要会议上郑重承诺低碳排放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阵地优势,宣传国家制定的与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国内外开发新型低碳技术的最新信息及环保技术,增强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的信心。

普及低碳观念。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通过馆内讲座、读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工专题,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走向社会的机会,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性,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以策展图片、发放宣传单、实际操作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低碳信息引导,使低碳生活理念在他们的观念里潜移默化。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馆员应以身作则,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工作期间办公尽力无纸化,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办公若必须纸张,尽量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办公室接待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净化馆内阅读环境,多采用自然光;引导读者养成低碳阅读的习惯;降低噪音

做社会公众珍惜环境资源的引导者。“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它贯穿在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更要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起到表率作用。在与读者交流中,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切身体会,争取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普及低碳科学的目的。

做宣传低碳理念的志愿者。在各种适宜的场合以适时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低碳环保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图书馆低碳服务的手段,积极探索为读者提供低碳服务的技巧;

做低碳社会决策层的建言者。低碳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持续、循环、良性发展。馆员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图书馆建设应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即充分重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从建筑角度为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立足社会和谐,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和谐”。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是和谐社会中联系政府与公众的纽带。在低碳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政府、与公众、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9

[3]刘 婧.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8.08

篇4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沥青混凝土的公路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延长这些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并逐步减少其养护的成本。在当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中,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当沥青混凝土路面长期处于低温或者是温差比较大的环境下时,由于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裂缝,给路面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大大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同时,这也是现阶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公路建设添加剂,即纤维。把纤维掺入到沥青混凝土中,它能够起到很好的低温抗裂效果,而这其中,纤维的掺入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一)拌制设备的选取

在拌制设备的选取上应该选择与具体项目工程规模相匹配的拌合厂,以确保它的油料供应与摊铺过程的连续性,防止出现中断的情况。对于拌合楼来说,它应该具备全自动化的控制能力,在数据分析方面能够作出比较详细的阐释,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也应该齐全,如沥青的加热设备、除尘设备、运输设备等等。

(二)配置材料

1.沥青

对于纤维沥青混凝土来说,其中沥青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沥青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质量合格,符合工程施工需要的沥青。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施工情况而言,它在沥青的选择上也大不相同。如果是气温偏暖的地方,适宜选择规范内低标号的沥青。同时,必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透层油与粘层油里面的沥青应该和沥青混凝土里面的沥青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沥青的统一性,防止沥青混乱,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2.集料

集料一般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而对于不同的集料来说,它的选择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粗集料应该选取泾阳石灰岩碎石,并通过反击式的破碎机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它的形状与立方体相似。同时,对于粗集料而言,还应该保持表面光滑与洁净,不能含有其它杂质,其各项技术指标必须严格遵守沥青路面的施工规范。而对于细集料来说,鉴于要求它表面的坚硬、干燥以及无其它杂质,所以,可以选用机制砂或者天然砂。其中,天然砂虽然可以对沥青混合料的和易性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但是,它又会对沥青混合物的高温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机制砂虽然比较粗糙,但是它对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高温性能都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填料

在沥青混凝土的填料选取上,可以选择对沥青有吸附作用的石灰粉、消石灰粉或者是水泥。在沥青中添加适当的矿粉,不仅可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而且还可以减少自由沥青的数量,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使混合沥青的空隙率得到降低。而对于矿粉的选取,应该选择干燥且洁净的产品,同时,其用量应该控制在矿料总量的2%以内。

(三)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比例配合

在纤维沥青的比例配合阶段,为了合理控制好各热料仓中材料的比例关系,应该从二次筛分后的热料仓中进行取样筛分。并且,对于冷料仓的材料而言,应该反复作出调整,以均衡仓料的供应情况。最后,要按照沥青路面施工的具体规范要求来合理配置其中的配合比。

二、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施工

(一)拌制纤维沥青混凝土

1.掺入纤维

掺入纤维是纤维沥青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对于纤维的添加来说,它至少需要两个人在拌合站的热仓口进行操作。首先要针对沥青混合量的实际数量,把大包的纤维分成若干小包,再根据合理的比例配合,准确地控制小包纤维的分量,接着把称量准备好的小包纤维掺入到拌合锅中去,并持续干拌半分钟。同时,应该在湿拌开始之前停止掺入,以防止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受到影响。通常,湿拌的时间会在普通料的拌制时间上延长15秒左右。而在此过程中,拌合的时间是根据试拌的情况来定的。集料颗粒的拌制必须全部裹附在沥青结合料里面,其中的均匀度要以沥青混合料的拌制为主。

2.拌制的温度控制

在低温的坏境下施工,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热量一般会散失得很快。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应该把拌制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具体的操作如下:矿料的烘干温度应该超过200摄氏度,同时,矿料的进料温度应该在沥青加热的温度上再提高25摄氏度左右,而拌制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适宜在165摄氏度左右。

在每车料送出厂之前,都应该做好温度的测量工作,以保证矿料的温度符合施工的需要。具体的做法是,将温度计插入已装好车的混合料中,同时应进行反复的测试,在保证每次的测量温度都在165摄氏度左右时,方能运往施工现场。如果这期间的温度测量无法达到规定的需要,那就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到它达到要求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混合料的温度符合具体施工的需要。鉴于混合料的温度随天气温差的变化比较明显,所以,除了在开始混合时要测量温度之外,在拌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温度的稳定。以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混合料的质量缺失。

(二)运送纤维沥青混凝土

对于已经拌制好的纤维沥青混凝土来说,在低温环境下,其温度不应该有超过10摄氏度的下降,而且在储料仓的储存时间最好控制在24小时之内,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纤维混合料的质量。同时,在纤维沥青混凝土抵运施工现场时,不能使它的温度下降30摄氏度,要控制在140摄氏度以上。

1.在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运送过程中,要根据拌合楼与施工现场的距离来推算所需的运输车辆,尽量减少实际操作中车辆的间断时间,保证运输的持续性与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油料的温度损失不会超过规定的范围。所以,在运输过程中,最好是选用大吨位的运输车,以确保运输的效果可以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2.在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实际装载过程中,为了减少混合料的粗细颗粒之间的离析现象,应该使出料口到车厢的距离尽量减小。每一次装料,都要适当地移动运输车的位置,以满足装载的需要。

3.为了保证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在装载之前,应该保证车厢内的清洁。在此过程中,把车厢侧部与底部均匀涂抹1:3的柴油水混合液,可以有效地防止纤维沥青混凝土与车厢之间的粘合。

4.对于已经装载好的纤维混凝土,应该把它的表层遮盖住。一方面可以防止温度的扩散;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环境的污染。

5.在运输行驶过程中,为了保持纤维混凝土的均匀度,最好是保持匀速前进。在混合料被卸载以后,为了防止硬结的生成,应尽快处理残余混合料。

6.在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摊铺现场,要仔细对它的质量进行检查,比如颜色是否一致,有没有离析现象产生,温度是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等等。对于温度过低或者过高的混合料或者已经结成硬块或者被雨淋的混合料,都应该放弃使用。

(三)摊铺纤维沥青混凝土

1.对于在低温的环境下摊铺纤维沥青混凝土来说,它所需要的温度与粘合度会比常温下更高,而且摊铺的阻力也较一般料显得稍大。鉴于宽广的摊铺面积,纤维沥青混凝土在通过铰轮输送到两侧的时候,产生离析现象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种离析现象还可能使混合料的配合比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两台摊铺机进行前后同时施工,并且使二者的间距控制在30米以内,还要注意机械的碾压工艺。

2.鉴于气温比较低,而且铺筑的厚度也不高,所以,对于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温度来说,适宜控制在150摄氏度左右。具体的温度应该根据施工现场沥青的粘合度来确定。

3.在具体的摊铺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粗细集料的调整,保证它们的均匀度,以防止离析现象的出现。对于摊铺的厚度,要随时根据规定的需要作出调整。

4.对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应该采用连续的方式,进行均匀、稳定地摊铺,不得随意更改摊铺的速度,导致中途的间断,影响摊铺的质量。

5.当摊铺机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时,一般是不需要进行人为的修整。如果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对于有严重缺陷的混合料,要予以铲除,并适当对摊铺机的速度作出调整。

(四)碾压纤维沥青混凝土

在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碾压过程中,应该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操作原则。在碾压时,最好先轻碾再重碾,从边上慢慢过渡到中心,其碾压的速度应该与摊铺机的速度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碾压的质量。

在碾压过程中不能突然改变碾压的线路与方向,否则影响混合料的实际操作,给施工带来麻烦。而压路机的启动与停止应该慢慢进行,切勿突然掉头或者是刹车。

对于碾压的长度来说,不宜过长或过短,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太短了就不便于碾压,而太长了就会使温度发生变化,影响碾压的质量。

结语:

在低温环境下,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为了切实保证施工的质量,应该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积极控制质量安全隐患。施工的每道工序都应该按照规定的要求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的质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国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日益凸显,并从旅游研究中的一种理念概观应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1],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旅游、社区旅游、遗产地旅游、红色旅游、古村落(城镇)旅游等旅游发展形式实践和研究中被积极倡导和应用,然而从社区参与视角研究事件旅游相对较少。

从社区参与主体的视角来看,社区参与问题关键是参与什么和如何实现参与即参与的途径和实现机制。这一课题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聚焦点,围绕这一主题,国内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参与主体可以多重身份角色[2]凭借资源、产品、资本、实体(兰海,2009)等形式直接和间接参与[3]到多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关于实现机制构建的研究,蒋艳(2003)构筑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操作流程图;丁焕峰(2006)分析了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践框架;王琼英(2006)建立了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型,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安艳艳、张文(2007)构建了一个综合主导机制、协同机制与规模机制的社区主导体系;吴雅玲(2007)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框架进行探讨;刘旺(2008)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参与的微观机制;宗圆圆( 2008)将农民参与旅游开发设计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机制;叶春等(2009)编制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其外还有社区教育和培训机制(吴双好和李静2007;郭凌和王志章2009;明跃玲2010)、权利关系下社区赋权机制(保继刚,孙九霞2008;左冰,2009;翁时秀和彭华2010;郭凌、周荣华和耿宝江2012)、利益相关者博弈中利益分配机制(胡静等,2007;韦复生,2007;魏敏等,2008;饶勇等,2008;代则光等, 2009;张世兵等,2009;李志飞, 2008)和综合多项措施的机制建构(刘纬华,2000;佟敏等,2006;刘旺等,2008)研究。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现机制的研究,学者们是基于实证的参与现状、存在障碍分析基础上的模式机制构建研究的逻辑。

民族旅游地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主要案例区域,对民族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而言存在村寨、社区和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内容和范式上的耦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的开展依托于社区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基础。本文以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中的社区参与为研究案例主要探讨在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社区参与节事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社区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实现机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就是指社区组织及居民作为参与的主体和举办者参与节庆活动的策划和筹备、运行和管理及节后旅游影响的应对处理中来,以期实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良性传承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彝族阿细祭火节是云南省弥勒县西一红万村阿细人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节日,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初二和初三,初三是最隆重和重要的一天。举办地社区的红万村有农户308户,乡村人口1212人,其中男性654人,女性565人,农业人口1195人,劳动力8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3人。社区组织主要有村民小组委员会、青年协会、老年协会、文艺宣传队和临时性组织祭火队等。本文主要采用实地参与社区田野调查方法,笔者曾于2012年2月22至3月10日参与了节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对社区参与节庆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收益分配进行详细观察和访谈,收集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社区参与民族传统节庆旅游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3.1对社区参与主体再认识

广义的社区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单位组织、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群众等;狭义社区参与主体,即社区居民[4],本文研究中的社区参与主体是指作为“共同体”的社区组织和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中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一群 “弱势” 的 “主人”[5]并且在旅游发展中承担和扮演多重身份角色[1,2]。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社区参与不足的限制性因素。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世代的举办传承者,社区居民具有举办节庆旅游活动的能力和自信,并会随着旅游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3.2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策划”

民族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长期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在一定时日由族群成员参与的公开的或规范的民俗节日庆典活动。民族节庆凝聚并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各种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场”和“传承地”。民族传统节庆的“传统性”决定了节庆活动举办的时间周期性和场所固定性、活动的内容仪式规范性。民族传统节庆旅游功能化的嬗变也是在外界作用力影响下的民族节庆传统性的现代化变迁和适应,是每一位族群成员长期不断参与“策划”的结果。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无论是社区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居民都对“策划”一词表现出强烈的陌生感,也没有文字正式记载的策划书或策划案。

3.3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筹备

节庆活动的筹备是活动如期顺利举行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准备工程。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举办的筹备中,居民的参与表现为大量的密集劳动力的参与形式(表1)。在彝族阿细祭火节中,居民参与的筹备工作主要有:社区基础设施的修葺和翻新,如道路的修缮、街道的美观等;节庆活动环境景观和氛围的营造,如扎寨门、长街宴广场围场、祭火广场民族特色化;对活动所需物质资料的准备,如对祭祀用品和节庆活动用品的采购储存等;还有社区组织对整个活动环节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安排和任务分派等。

3.4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运行和管理

节庆旅游活动会对举办地社区及其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程度的正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随着时间横向上推移这些影响会逐渐减弱,直到下次节庆旅游活动的开展。社区主体对节后效应的应对主要表现在节后后续工作的完结、对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应对和作为社区集体旅游收益的分配等方面。在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收益不是居民参与的唯一目的,但作为经济获利途径的节庆旅游活动带来的收入分配也会影响居民的情感和对旅游活动的认知,例如2012年祭火节中将村民种小麦的耕地设为停车场的微博转发引起媒体关注报道事件引发的社区青苗费补偿问题。2012年红万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总收入总计141319元,其中约48%通过社区居民劳动报酬、提供物质支持报偿和节庆活动奖励等方式使居民直接获得收益(图1、2、3);总收入的约24%用于活动举办的其他各项成本支出,旅游收入盈余占28%作为社区的公共财产用于社区的公共事业建设和作为下届节庆活动举办的储备金。为此,社区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节庆活动管理机构、配备负责管理人员、加强节庆后期预案规划、妥善处理节庆活动中的过剩资产,降低节庆旅游后现象的影响,实现社区节事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社区参与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的机制构建

社区参与民族节庆旅游是举办地社区主体以多样形式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社区主导型的事件旅游发展方式,社区参与主体主要通过提供人力(劳动力)、物力(物质资源)和财力(资金)支持等形式实现参与(图4)。在社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中,拓展参与途径的直接有效措施就是提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能力,可以通过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路径实现机制(图5)。

自上而下就是作为主管的政府部门以赋权和“让利”于社区组织和居民的形式(图5)。本文对“赋权”意义的理解是指社区主体从主管部门获得节庆旅游活动举办的相关工作裁量权。赋权是一种参与的过程,是将决策的责任和资源控制权授予或转移到那些即将受益的人的手中,增加对影响其生活的资源和决策的权力和支配能力。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赋权就是赋予社区居民参与节庆活动策划与筹备、运行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更多权力,增强社区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让利”是指作为主管的政府部门对社区的资金物质扶持和相应的税收减免、信用借贷等措施,让社区提高自主盈利的能力。

自下而上的路径就是社区主体在获得“赋权”和“让利”条件支持下在节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治理,即社区组织在节庆旅游活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依靠社区居民对节庆旅游活动全过程的自组织和自管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针对社区人力资源现状委托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开展社区居民基础文化教育、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专业培训、节事管理能力培训和特色民族文化教育。开发社区物质资源,提高原材料供应能力和旅游销售渠道,鼓励节庆活动材料的社区自供,提高居民生产和销售土特产品及民族工艺品的能力,注重社区居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财力资源,提高社区资金筹集和投资渠道,重点培育具有投资实力的社区居民投资者,鼓励居民参与节庆旅游带动的乡村集市经济。激励居民参与的意愿,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居民参与度较高的原因是源于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不是社区居民追求的唯一目的,但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收入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5总结和讨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和重要衡量标准,其理念广泛应用于各类形式的旅游发展中。依托社区举办的民族传统节庆旅游发展需要社区的广泛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旅游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主体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多样形式参与节庆活动的全过程。在民族节庆旅游中可以构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路径,激励居民参与的意愿,开发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方式培育社区主体参与的能力,拓展社区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途径。在社区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中需要处理好主体间社区组织与居民的关系,避免在旅游发展中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避免主体间的“二元区隔”和相互对立。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吕君, 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 1018~1024.

[2]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 86~88.

[3]黄华,明庆忠,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途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9(1):25~27.

篇6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能源、环境等。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而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能轻松的解决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调整产业的结构。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被建立,而高碳产业又是一定要进行的,所以,一定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第二,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在使用煤炭能源时,经常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还能避免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际的战略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解决中国的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减少碳的排放,能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低

所谓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开发清洁能源、捕捉与埋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有害气体等。在煤炭加工、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废弃物处理以及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等四个领域一共有十四项清洁煤的技术。对生产镍氢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技术有了充分的掌握,太阳能产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在低碳经济技术上已经突破了自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开发水平以及核心技术好事有所不足。要想使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至今的距离缩短,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个过程,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低碳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管是政策方面,还是法律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欠缺。对于一些重要的环节和领域,中国还没有确定相关的法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的得到解决,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都不够具体,所以,要想使低碳经济发展的更好,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低碳经济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建立低碳研究的体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使低碳技术逐渐增强。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所以,其低碳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虽然中国可以引进国外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但是其他国家在技术上还是有所保留,所以,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一定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中国要努力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室气体的处理与控制等方面加强技术的研发,建设各方面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再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建设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引进外界的新生力量。政府制度的制定与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驱动,也是解决中国高碳问题得重要措施。国外的一些国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低碳经济法案,比如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并且还引进了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以及碳税等多种经济的政策。所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使能源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相关的法规,使能源的排放能够有所缓解。第二,加强鼓励清洁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对于可再生能源,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途径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能源清洁的发展。第四,对中国的能源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篇7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

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能源的革命,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革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应用,将能源最大化利用,力图以最少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多的能源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成本损失。能源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将经济进行低碳化发展,能源革命潜在地推动了能源经济的发展转变。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转变形式就是将过去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高碳性经济转向当前的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向;将过去的高碳消费转向能源革命总的低碳甚至是无碳消耗的方向。这场能源变革是巨大的且影响深远。在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中,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对能源的再利用,主张生态消费,实现各种能源产业运作环节的生态主张,逐步完善和建设绿色产业结构,而这些主张是保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手段。

二、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低碳经济

(一)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生态经济是根据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及系统的工程法将企业生产与消费方式进行改变,挖掘所有的可用资源,发展部分经济和生态都高效的产业,构建合理的体制下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文化。低碳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观以创新技术、制度的手段,将产业进行转型,开发新能源,降低高碳消耗及减少温室效益,为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取得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绿色的特点是低碳经济的一大特色,其最为重要的原则和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新拓展的领域。其理念主张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经济腾飞的关键,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注重的,这是我国目前实现经济长远稳健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式。

(二)低碳与绿色的关联

绿色经济是根据市场导向,依傍传统产业基础,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的新经济模式,体现了产业经济的健康、环保状态。我国倡导的绿色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原来高消耗、高污染等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低能源消耗、较低程度污染以及对于生态影响最小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二者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只不过是表示方式有所不同而己,它们都倡导环保和减少污染。

(三)低碳与循环的关联

循环经济是循环流动的经济,指人利用科技发展自然资源,将资源的投入、产出及废弃进行生态型的循环以发展经济。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外是二者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是,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外在形式以及实现的根本途径,并且对于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目的是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所以对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无碳排放。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达到低碳排放或者是无碳排放。

(四)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

以往的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的无碳经济或者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都是一种发展稳健经济的实现模式。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革,分别为能源生产开发的变革以及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促使经济由以牺牲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必然途径。要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是关键。这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速度。其中,低碳经济是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两型经济”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符合“两型社会”的准则。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手段

实现低碳经济并达到经济的低碳环保要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改善

要加强对于企业和民众的宣传工作,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人们参与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通过人们接受这种理念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地方的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统一的规划;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碳的排放量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对于资源的消耗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50%与40%。相对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其GDP中的比重甚至占到了70%以上。所以我国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使得我国成为服务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国家,使得服务业成为我国GDP贡献的主要力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绿色的产业,对于一些高消耗或者是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处罚或者收重税的方式制约其发展;对于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要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

要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就必须发展各种绿色无污染或者是无碳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的能源。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做好能源的清洁工作,尽量减少碳资源的使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展开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的无碳化。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较为紧张的资源问题以及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利用能源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在能源大量消耗的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的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在绿色新能源技术方面加大科技力量的支持,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做保障。

(三)加强制度创新,形成降低碳化发展理念

对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建立我国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通过对相关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低碳系统的制度革新,实现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制度创新、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有效保护的机制体制创新、碳排放量监督的体系创新以及关于主张低碳绿色企业作信贷支持的体系创新,加大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和促进低碳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低碳化的绿色的发展模式。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也就不会有市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推动者的消费者,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污染低消耗低碳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这种变革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甚至生活方式。所以,要实现低碳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在其过程中政府要制定规则,起到指挥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力求低碳化行为,树立全民的低碳共识。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树立标兵企业,弘扬其行为,为社会做榜样。

(五)树立典型,完善制度保障

深圳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点,为保障其示范的成功,住建部推行了保障性的政策,并给予技术支持,推向全国。另外,深圳市在住建部的支持下提高了每年的论坛规格,论坛主要以低碳生态城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为交流目的,将深圳示范点向国内外进行推广宣传。之后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择点示范典型。推行该经济发展模式是系统工程,它需要组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合作。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将我们居住的城市建设成一个低碳消耗、和谐友好的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政策方针能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法律制度能够规范和保障的经济发展,经济手段能促进低碳经济平衡发展。总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守则,低碳化也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已有能源的变革,以及树立全民共同参的共识,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06-111.

[2]包玉华,胡夷光.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2):29-31.

篇8

本文中的公众有两层含义,一层完全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它指消费者,它既指产品的需求者也指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第二层含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的普通民众。

(二)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基本理解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目标都是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都是通过人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使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本质都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

二、公众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分析

公众与低碳经济建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众作为消费者是低碳经济产品的直接购买者

公众是消费性产品的购买者。也就是说公众在低碳经济实现途径的四个环节中,作为消费者参与了作为消费的第四个环节。

经济学中的市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市场,另一类是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公众是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直接购买者。购买产品时,仅管理消费者不能直接干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可以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选择产品,先对产品是否属于低碳型进行判断,然后再选择低碳型的产品。

如果作为消费者心中有了一杆低碳的秤,并使用其来秤量产品的碳指标,从而只选择低碳型的产品,则那些高碳型产品则无法在市场中通过交易实现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碳型的生产企业不得不转向低碳型产品的生产。

因此,公众作为消费者是低碳经济是否能实现可以从产品的消费这一个环节进行直接的干预。

(二)公众作为劳动者是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在经济学中,公众不仅在产品市场是消费者,同时其在生产要素市场也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即劳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直接参与到生产中。

企业在生产中主要用到四种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而公众作为劳动者是第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载体。

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很多环节都要用到公众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从产品的研发到产品设计到产品的生产,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公众,可以说,公众作为劳动者是企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否是低碳型的与参与到其中的公众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是否是低碳型直接相关。比如,作为研发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其研究出来的产品是否是低碳型进行判断,若不是节能型的环保型的则可以在研发阶段就进行终止,只有在研发阶段被判断为低碳型产品,才可以进入到设计阶段或生产阶段。而设计阶段和生产阶段也会存在设计方案和生产方案的选择,此时又分别存在是否是低碳型方案的选择,这样通过作为劳动者的公众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进行层层判断与选择,一个国家的低碳经济的实现便可指日而等。

(三)公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是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监督者

从社会学的角度,公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可成为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监督者。

公众是社会中的人,而国民经济则与公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公众的衣、食、住、行随时都会消耗能源,产生CO2,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这使得公众身处低碳经济建设的具体环境中,因此公众可以在生活中成为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监督者。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垃圾可分为可降解型的和不可降解型的。对于不可降解型的我们要采取回收以重新利用,或者回收后加以特殊的处理。如人们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类电池就是令人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人们需要用电池,企业也是想尽办法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电池用过之后,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丢到垃圾站。而各类电池一方面含有不可降解的部件,另一方面也含有有毒的化学成分,随便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从以上可以看出,公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先监督自己的行为是否是低碳型的再进而监督其他人是否是低碳型的。

(四) 低碳经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公众谋取福祉

低碳经济建设的一个终极目标是为公众谋福祉。也就是为了让公众能在一个更好地能够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中生活。这一点从前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中对于低碳经济的目标、实现途径和本质的诠释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这一点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人的本性都有一种趋利性,当公众明白一种行为对其本身有好处时,他们便会有更强的动机去实现。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低碳经济的建议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同时低碳经济的建设又必须以为公众谋取福祉为其终极目标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由此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在公众中普及低碳经济的知识并且根植低碳经济的观念

只有在公众懂得大量的有关低碳经济的知识并且其头脑中有若不实行低碳经济的不仅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会在当期影响到其切身的利益时,人们就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起到其在低碳经济的建设中的作用。

(二)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

在当今,有一部分公众是有节能环保意识的,但是他们的这种意识很难转换成行动,因为当他想这么做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主流是刚好相反的,个人的力量相对于社会主流是非常弱小,若相应地低碳型社会制度不建设好的话,个人的这种力量很容易被社会主流所淹没。

篇9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加快新农村的发展步伐,已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活的低碳转化,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关实现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具体途径分析如下:

一、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

对于农村发展来说,“低碳农业”尚属新概念,大多数人缺乏对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基本了解。各级政府作为带头人,引导农村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提高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首先,积极应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低碳经济宣传;其次,在农村基层教育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与尝试,不断提升学生的低碳意识,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确保低碳经济深入千家万户,在农村地区形成浓厚的低碳氛围。再次,树立典型形象,通过示范点、示范户等以点带面的形式,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农村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深入千家万户,才能形成整体意识,共同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需思考的问题,低碳农业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农业,强调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①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将农业生产中的落后产业、落后技术淘汰,强化规模性生产,积极引入新思路、新技术、新设备,同时发挥农业产业链的积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碳平衡”;②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状况,能源的深入开发以及利用效率问题,是现代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必须研究并开发生物质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③加快科技水平提高,优化改良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再加上产业链的支持作用,开发捕集二氧化碳技术,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服务体系,强化碳存储能力,促进农业循环发展;④建立健全发展制度,为低碳农业发展铺平道路。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及行业的规范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参与农业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力,全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⑤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步伐的加快,随之产生的废弃物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现代化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满足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无污染化。

三、倡导低碳农村社区

在农村建设新房子时,也应注重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积极应用节能材料、节能技术。在低碳绿色房屋中,尽量采取可降低能源消耗的构造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应保持良好的节能方式与建筑风格,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沼气池的建设位置、规模等,合理定位、科学应用,同时注意房屋结构,为应用太阳能留有空间。

四、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

所谓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太阳能中的应用,通过应用生物链,将其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的形态,为社会提供各种原料,同时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属于清洁能源,在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温室效应”加剧;另外,由于生物质能源的蕴含量较大,是可再生能源,只要存在阳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存在,生物质能源就源源不断。

五、树立低碳价值观念

过去,农村大量生产、大量废气、大量浪费的作业方式与生活习惯,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对环境产生影响,也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来说,低碳生活渗透于点点滴滴中,包括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等,都是较好的体现途径。同时不断扩张的消费欲望,也给世界能源、资源的短缺带来威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仅靠个人、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改善以往人们“身份消费”、“面子消费”的不良思想,倡导低碳生活,讲究生活品质,同时体现了农村的社会责任感。

由上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全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唐姨军,胡婷.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0(2).

[2]任璞.新农村建设的节能环保方略[J].环境保护,2010(13).

篇10

近些年,随着国内各地方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社会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恶化,温室效益、臭氧层空洞、酸雨、沙尘等恶劣环境气候的频发,使得国家、地方城市、社会百姓越发关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变,地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难题与考验。

一、低碳经济含义的具体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鲁宾斯德教授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受到广泛认同,他定义的低碳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地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新型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合理利用,进而实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特点的生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强调通过自然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综合了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而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石油这一类经济项目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经济产业结构及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转变人类生存及发展观念,进而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及消耗方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及使用并不断追求绿色GDP。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1.对地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地方贸易在出口方面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限制,其他国家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及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限制,这造成了我国地方贸易受阻,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前言中有“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的具体条文、规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对地方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低碳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很多地方企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以制造、原材料生产这一类的产业居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地方企业转换思想,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与前景,通过专业、系统的规划,逐步实施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发挥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倡导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3.对社会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出口及外销,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刺激来实现。随着“低碳生活”的逐步深入,地方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转化,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并将低碳经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购买环保家电产品,出行时放弃驾车,而选择骑自行车,使用老款手机等方式实现能源节约。随着公交系统不断完善,更多地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并全面改善,将低碳环保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4.彻底改善了地方城市的能源结构。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低碳政策为依据,许多地方企业逐步进行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随着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应用越发广泛,煤炭、石油这一类传统能源的使用范围越发集中、效率逐步提高,通过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整合、科学利用新型环保能源与传统能源,有利于地方经济、低碳经济的同步发展。

5.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生态的优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实现了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全面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间接影响

篇11

当今社会的主要威胁,挑战,当属全球气候变暖。追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减少碳的排放,如何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同时实现低碳产品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低碳技术能够自然而然的被推进,产业化过程也会自然地被推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把握发展低碳产业的内涵。

首先来说一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念,内涵,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他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改善能源的结构问题,提高其效率。为了使能源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的革新。依赖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并开展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它将逐渐改变之前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变为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有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为了大大地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减低了这些高碳能源,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低污染的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铭记低碳经济的全球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它的确立能够改善气候的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改变消费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学者则认为,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观的转变,观念的改变才能使能源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经济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是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此后,来源于物理学的脱钩理论被提出,并且由外国的学者将其延伸到了经济范畴。后来,美国的恶学者发展出来了EKC假说,通过演变模拟,给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英国,瑞典,德国的一些社区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产业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对策,这些对策能够有效地在减少能源耗费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实现低碳,高效。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完整地被实施。但近年来,我国也在低碳社区,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稳步进行。在我国,实施低碳产业比较好的当属中新天津生态城。它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将带领我国其他地区,将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它的带领下,我国的另外两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将沿着它的脚步,继续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我们应当逐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地创新,同时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技术上,应当主要研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储,反复利用以及新科技的开发。有学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业继续发展,不允许高碳行业进入市场,同时开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业。其次,原有的高碳行业主要是化石能源行业,我们应当树立低碳意识,降低对它的依赖程度,树立走生态高效的新观念。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行业,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开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统,使群众的生活空间处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树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调整结构,由于我国的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调整的范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来谈一谈低碳产业,低碳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行业本身含碳量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业含碳量很高但实施了低碳化的转化,这些行业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标,转入低碳领域。低碳产业的特征最基本的当属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有产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更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虽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的自我循环。同时,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分工细致,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低碳产业能够持续的良好发展,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笔者将提出个人的对策:首先,鼓励低碳经济自主研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致力于研发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科技为主,同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按照我国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污染的控制标准;应当建立低碳城市标准体系。政府应当不断设立标准,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产品的碳排放的标准,并积极给予补贴;制定清洁生产体系,使各种低碳的技术都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详细的发展布局,使得低碳产业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实行。相信在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低碳产业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篇12

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优化可利用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就成为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混凝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材料的更新对于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对混凝土材料不断研发的基础上开发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来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

1.1 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下提出来的,它是利用制度、技术上的创新等手段来实现产业的转型,通过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来减少以石油、煤炭等高能耗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做到对温室气体的少排放、零排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GDP这一指标。

低碳经济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为主要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新能源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来实现人们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上的转变。

我国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减少高能耗产业的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为此,对水泥、混凝土产业等高能耗资源实施产业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1.2 混凝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作为建筑领域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但提供了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所必须的材料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为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上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水泥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水泥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保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泥行业的基本原料是矿产资源,作为主要燃料的化石是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因此,做好对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发展就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混凝土是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混凝土的原材料资源紧缺的问题,例如粉煤灰、砂石等基础材料日益紧缺且运费逐年增加;此外,混凝土结构与材料的持久性下降,减少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混凝土材料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等。这些现象都造成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困境,新形势下唯有做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调整混凝土产业发展结构,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研发新材料才能保证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发展方向

混凝土材料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对比,见表1。

2.1 混凝土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及发展方向

2.1.1 研发高性能的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在增加建筑工程寿命上有显著成效,不但能够减少修缮的次数也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容易开裂,采用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利于提升其整体的韧性,不易发生断裂。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上选取的是纤维增强材料,低碳又环保。

2.1.2 材料的持久性

混凝土材料的持久性也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寿命,提高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增加其耐久性对于实现低碳发展有重要作用。其次,在保证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基础上缩减水泥的用量对于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十分重要。通过采用可替代的胶凝材料来减少水泥用量,也可以进行化学或物理上的处理来提高水泥的性能以此减少水泥的整体用量。

2.1.3 通过改革生产的工艺来实现低碳发展

初期在混凝土的利用上多数采用现场搅拌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和噪音对施工周边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还容易出现混凝土的质量低劣等问题。改变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比如可以通过采用预制混凝土来做到工业化生产,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来节省人力物力、缩短工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混凝土的部品化也利于实现混凝土的低碳发展,不但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还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提高耐久性。

2.1.4 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材料来实现混凝土的低碳发展

比如混凝土增效剂的研发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混凝土整体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不但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收获了社会效益。通过采用新材料来实现混凝土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混凝土因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

2.2 作用和影响

低碳经济新形势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一个混凝土的消耗大国,我国在混凝土生产、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现象明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熟料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适应了低碳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上做出了重大改革。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混凝土材料和结构上的调整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响应低碳发展的号召而做出的重大改革。不但解决了建筑行业在能源、环境以及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还提出了一条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路子,保证了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3 结 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变革,它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科学发展的观指导下,通过研发高性能的混凝土、缩减水泥中的碳排放、改革生产工艺等手段来实现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做到低碳发展,促进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低能耗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中煤炭所占比例达2/3,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约占80%,这与我国的“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密切相关[2]。建材、钢铁、电力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缺陷。

1.2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我国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出口大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消耗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工艺陈旧,设备老化,节能技术应用不广,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环保设施落后甚至缺少,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

1.3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

可再生的能源在消耗后可以得到恢复和补充,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技术条件、区域限制、前期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普及率很低。

1.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低碳环保是政府的行为,与个人没关系,一些人甚至认为低碳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关系,制约经济的发展,公众的节约意识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

2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2.1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培育全民低碳意识

培养全民低碳生活意识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于生存环境的好事。要树立公民低碳意识,除加强宣传外,公民和社会主体自身更要培养低碳意识,认真履行环保责任,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全面、积极地落实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全民低碳理念。例如,按照我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标煤约1.2万t,减排二氧化碳31万t。因此,公众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应扩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3]。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和认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其行为意识,从根本上和长期上实现低碳经济,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就一定会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现有的产业发展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包括新兴的低碳新兴产业,既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能源产业,又包括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软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此外,对传统高耗能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促进节能降耗,实现低碳化发展[4];低碳技术主要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2种途径发展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3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资源,建立鼓励政策。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逐步取代传统能源的使用,改变能源消费的方式。

3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必须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为世界节能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发展低碳经济是出路所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环境协调优化发展的内在要求[5]。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地加快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

4参考文献

[1] 赵洪波.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19.

[2] 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