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场教学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场教学的概念

篇1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篇2

一、问题缘起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对于城市普通高中的学生,更觉得高中物理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物理学习任务,我们申报了微型课题《城市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优化的实践与探索》,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找到形成城市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探求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优化,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谈,学生反映了造成物理学习困难的多种客观原因,其中很多学生反映在物理每个阶段(或单元),对新的物理概念一开始学习时,就不够清楚、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学生的反映使我们意识到,帮助学生认识、接受、理解并能应用物理概念是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物理概念的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思考并探索的内容。

二、理论学习

对于物理概念,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教学要求:“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也指出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应该使学生认清概念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建立且适用的条件,认识相关概念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大纲中还指出了教学中的注意点:“概念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物理概念呢?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或运动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中学物理中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物理模型,如质点、点电荷、轻杆等;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位移、力、电动势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如加速度、动能、电场强度,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应该且需经过三个阶段:感性具体——感觉,理性抽象——知觉,理性具体——应用。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我们在物理概念教学模式中,尝试注意抓住三个环节——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以帮助学生克服物理概念学习的困难,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三、探究过程

1.物理概念中——物理模型的概念教学。

【“质点”教学现场】

教学环节一 :感性具体。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一幅是“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的新闻图片,一幅是天宫一号飞行轨道在地图上的投影图片,在这两幅图片中天宫一号是如何表示的?

师:在观察天宫一号飞行轨道在地图上投影位置时,是否需要标明完整的外形?在观察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能否用两个亮点代替?为什么?

评议: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物理模型“雏形”的物理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学环节二:理性抽象。

师:在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时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常常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物理学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师: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理想化 “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物理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理想模型法。质点就是这种理想化物理模型。

师:上面两幅图片中,天宫一号飞行在研究什么问题时可以看成质点?什么时候不能看成质点?为什么?

评议: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在物理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弄清物理问题中所给信息的诸因素中什么是主要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

教学环节三:理性具体。

巩固训练(题略)

评议:学生在接受物理模型概念中,由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比较容易,关键困难是——理性的具体:在学习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设置同一物体在不同物理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理性思考,掌握抽象研究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经验性的能力,既会建立物理模型,更能理解使用物理模型。

2.物理概念中——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教学。

【“位移与路程”教学现场】

教学环节一 :感性具体。

师:物体的位置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如何表示物置的变化呢?

物体的位置变化了,物体会通过一定的路程。但是路程是否能准确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呢?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做一个游戏。

(上课时,教师准备好米尺,展放在教室的走道之间如上图所示,在A点(0米处)、B点(3米处)和C点(7米处)三个位置放置三个标志架,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路径从A点走到C点。)

师:两个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如何?

生:一个同学先向北走了3米,然后向西走了4米;另一个同学先向西走,后向北走,然后向东走,具体走了多少要用米尺测量后才能知道。

生:两个同学的位置变化都是西北方向,“距离”都是5米。

评议: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具体物理现象的同时,注意认识现象中客观规律,并能学会科学地预见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为接受并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做好感性准备。

教学环节二:理性抽象。

师:我刚才的问题是请大家描述两个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大家是否注意到“变化”这两个字,如何描述会比较清楚、准确?

生:两个同学的位置变化是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米。

师:在物理学中,把表示物置变化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应该注意到,位移既有大小也包含了方向的含义。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位移的大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刚才两个同学的位移都是5米,方向指向西北。

评议:在对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自信与勇气在认识活动中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总结并分析后得到较为恰当的概括,在此前提下再进行理性抽象——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学生理解基础比较充实。

师:从定义可以看出路程与位移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表示位置变化,而路程是指物体经过的路线长度。位移含义中要表明方向,路程没有方向的意思。

教学环节三:理性具体。

巩固训练(题略)

师:同学们归纳出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的大小又如何计算呢?

生: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有方向的,路程没有方向,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③位移的大小,根据具体题目需要借助有关数学方法计算大小。

评议:对于用词语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对比分析和推理归纳,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按照刚刚建立的物理概念,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和原则来考虑问题,而不凭感觉(经验)做去分析处理问题,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

3.物理概念中——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教学。

【“加速度” 教学现场】

教学环节一 :感性具体。

师:物置变化了,表示物体运动了。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大表明物体运动快,物体运动慢说明物体的速度小。有些物体运动越来越快,有些物体运动越来越慢,那如何描述物体“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呢?

某自行车竞赛运动员启动时,3s内速度达到6m/s;某高速列车启动时,140s内速度达到252km/h;而100m跑运动员起跑时,0.2s 内速度达到12m/s。这三个物体的运动都是越来越快,但是那个物体速度变化更快?

请同学们把三个物体启动过程中相关数据填入表中。

评议:对于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普通中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难以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表格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并预见客观规律,为接受并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做好感性准备。

教学环节二:理性抽象。

师: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可以通过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相同的条件下所用时间的长短,也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师:在物理学中把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变化的物理量。加速度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评议:对于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物理概念,借助数学表格和类比思维方法,可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最终认识新的概念。

教学环节三:理性具体。

巩固训练: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启动 ,4s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9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的汽车的速率。

(1)请在v-t图象中画出速度的变化图象。

(2)根据图像如何直观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如何比较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师:物体在减速运动加速度为什么会出现负号,它有什么物理意义?根据v-t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变化图象。对照两个物体的实际运动比较两个图象的区别。两个图象倾斜的方向不同,在同一图中倾斜的角度也不同。从倾斜的方向和大小能反映物体运动的什么特征?

评议: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物理概念,学生普遍感到比较抽象,理性的具体——及时巩固非常重必要,练习中的感悟和图像直观的表示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接受并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强调概念理解中的注意点,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跟进反思】

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的精髓之一。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要求学生学好物理首先是抓好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

篇3

当前,在概念教学中“失位”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在教师对教材把握方面,也有的是出在教学现场教师引领的问题,直接导致概念教学的低效。

1.孤立看,隔离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认识时分”的“钟面上共有多少小格”教学片段中,教师问:“从124有多少小格?”大部分学生的算法是: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从124有4个大格,也就是4个5,即20个小格。当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四五二十。”教师没有任何反应。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在解读“认识时分”的教材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认识时分”的教学是安排在乘法口诀教学之后,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来算小格的数量。这样,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可及时横向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类似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失位现象屡见不鲜。究其根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缺乏教学的整体观和意识,存在“本位主义”的倾向,仅仅是对某一学段的教材比较熟悉而已,教学充其量仅仅只对本年级、本年段的教材“负责”,但不清楚某一概念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加上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如果研读教材时不知概念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直接导致概念教学的低效。

2.教学现场缺失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新课引入教学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

在传统的新课引入阶段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重视的是“数学事实”方面的知识的铺垫,往往忽视了“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性的 “数学活动经验”的唤醒和激活。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已获得了如观察、实验、比较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新课开始,教师应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换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种引入改变了过去只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的准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师生交流,及时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才能为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出方法上的铺垫。

二、优化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深刻理解到熟练应用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1.瞻前顾后,处理好概念教学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的认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自然数,以后逐渐认识“0”,后来又引进了分数和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等等。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把握教材时要瞻前顾后,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同的概念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所差异,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的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

2.数形结合,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头脑中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揭示出事物的主要本质属性或特征,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直观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篇4

生物概念是人类对生物现象和生物本质的认识。掌握好生物概念,是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基本前提,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本条件。对整个生物学科而言,生物概念犹如基石一般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重视生物概念教学,更要掌握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浅探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演示实验,增强概念的直观性

生物概念高度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倘若教师能够在概念教学中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变抽象为直观,会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实验,以直观的实验引入概念,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例如,在讲解血液时,很多学生

总是搞不清楚

“血清”和“血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思维难点,笔者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提取新鲜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实验,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实验呈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血清”和“血浆”的本质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从而顺利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立足生活经验,挖掘概念教学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通过一定的感性认知获得一些日常概念,而这些概念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概念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时,要立足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由生活经验的初步概念逐渐向科学的生物概念过渡。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拥有哪些相似的性状;在讲渗透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妈妈在腌制白菜或者萝卜之类的蔬菜时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的现象;等等。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讲解生物概念,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科学的距离,同时因为有了生活前概念的铺垫,也可以让概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概括,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

在学习生物概念的过程中,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无关特征越明显,学生越容易陷入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概念理解上的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努力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而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突出概念特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例如,DNA复制、转录、翻译这三个概念,就可以利用比较的方式从模板、发生场所、原料、产物和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各个概念的关键特征,避免相近概念之间的混淆,同时还能在对比中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四、针对练习,巩固概念理解

在学习概念时,通过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改变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可以有效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这也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在讲“硝化细菌”的概念时,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硝化细菌属于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由哪些结构组成?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硝化细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繁殖的?硝化细菌的新陈代谢属于什么类型?它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来自哪里?通过以上这些不同角度和方向的针对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硝化细菌概念的本质,深入掌握概念。

篇5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篇6

在职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1]。传统的师资培训课程取向以学科理性及实践感性为主,学科理性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都由高校教师完成,他们注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讲授,呈现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训的理论并未适应实践的逻辑,甚至与参训者在实践中积累的教育信念相冲突,培训结束参训者就将所学理论束之高阁。实践感性取向的教师培训在调研中比较受参训群体的欢迎,但这种注重教学具体问题的观摩展示类培训,忽视了实践智慧的情境性,缺少理论的提升及默会知识的外显化,参训者观摩体验之后并未领悟授课者的教学智慧,在自身实践中亦遇到很大的困境,两种取向的教师培训都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微技术实现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的全方面转变,逐步构建并完善了问题导向式区域职后教师研修范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面向实践、研究实践、服务实践。

二、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

微技术泛指微时代的微视、微信、微博等快捷信息传播技术,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以借助微信等通信工具组建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微群为实践问题来源、观点分享及理论翻转学习平台,以微课等微视频为交流、学习的载体,以微任务、微反思、微报告等为默会知识外显化的成果,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设备终端,以云存储为翻转学习的媒介,可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理论选学、观点分享,是一种关注实践、面向实践的教师培训范式。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的范式:

其中,①需求调研及生成需求是培训实践取向的保证,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微信(QQ)群是借助宁波市师训中心往期师资培训班组建而成,这保证了师资培训问题来源的实践性、广泛性,生成需求是当期师资培训组建的微信(QQ)群体在经历现场培训、实践反思及翻转学习后遇到的新的实践困境及教育热点问题的重新征询,需求调研是训前调研,生成需求是训后调研及新项目的训前调研,共同的技术支撑是每期培训班组建的微信群。方案设计、专家筛选都应在综合考虑微信群征集的参训者意愿及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上经广泛论证而确立。现场培训亦同传统师资培训有所区别,现场讲授的理论不再是培训者依学科理性或自我经验展开,而是以参训群体的教育主张微视及教育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整个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除现场培训外,培训师还根据参训需求将专家观点进行微课处理以供培训后的翻转学习。现场培训有两种微视及一个微信群作为技术支撑,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为专家讲授提供实践案例,专家观点微课为学员训后翻转学习提供载体,参训者微信群实现参训者内部、参训者与培训管理者、参训者与培训专家的时时无缝沟通。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对教育实践的参与、体验与反思,前述环节保证了参训者对整个培训的实时参与与体验。②是培训的反思环节,分现场反思与实践反思两种,都是基于微信群及微视频结合学习理论对自身实践经验的修正与升华,微信群保证沟通的实时性及针对性,微课保证了不同接受程度的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其对内容的掌握,同时又是对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及延伸,保证了参训者学习的灵活性。③是实践智慧生成的环节,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云存储、微视技术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时学习载体;微信群保证了专家及培训者对教师解惑的实时性。

三、范式的实践

此处展现笔者将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在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项目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1.需求调研

项目设计之初借助师训中心各期师训项目我们组建需求调研微信群(QQ群)并在群内发放培训需求调研问卷,确定教育实践关注热点问题,项目方案设计依热点问题需求展开。如调研发现一线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在一直不停地实践“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探究、教师指导、建构知识”整个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流程,但是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即教学默会知识的素养制约了数学课堂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效益。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杨玉东等亦指出数学学习应用那些能反映数学组题本质的本原问题驱动,基于此,笔者将本次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主题定位为“聚焦问题驱动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

2.方案拟定、专家筛选、现场培训

初步方案拟定之后笔者邀请师训中心培训专家团队把关的同时将方案发放到需求调研群内,征询可能参训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专家需求调研。最终拟定方案之后根据拟参训对象群体的意愿及相应学科教育理论的实际需求在省内省外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深专家组建培训团队,并将方案上传省选课平台进行学员自主选报。培训正式开始之前,根据选报项目人员名单再次进行设计方案意见征询,并进行相应案例及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的收集,及时将实践参训需求反馈给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根据需求,借助微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微视频,建设培训微课资源库,以供现场培训之后参训学员的翻转学习。部分现场培训师组建实际参训学员微信群实现培训专家与参训学员在教育热点问题上的实时交流,现场学习包括科学教育理念的讲授及实践智慧的现场分享。

3.理论指引、反思性研究、实践指导与新培训需求调研

理论指引环节通过微课资源库及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指引,帮助参训教师加深对本原问题驱动教学的理解。数学中本原性问题即反映数学言语最原始、最本质的观念、思想的问题。本原性问题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级,宏观问题在整体上指向言语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哲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是言语整体结构型问题(思想方法层级);微观问题在微观上指向探究内容,帮助学生数学研究思考,把握数学的本质,是局部操作性问题(知识技能层级)。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数学言语习得的原动力,课堂教学情景中环环相扣、能凸显数学言语本质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层层深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验并理解数学言语的本质。数学本原性问题的获得源大致有预设、生成两类。预设类问题要求教师将数学问题学术形态教育化,使问题反映的言语本质被学生感悟和理解,生成类问题要求教师在言语习得情境中敏锐地抓住反应数学本质的生成问题并加以数学化,它们都是在师生针对“数学文本”的对话中自然生成,具有基于预设的原发性和多角度对话的特质。

反思环节分培训现场反思及教育实践反思两部分,现场反思借助微信群实现学员内部、学员与专家的反思经验实时交流。实践反思是培训后参训学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与学习理论的交融性思考。前期组建的微信群可实现学员及专家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分享,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形成的实践智慧。培训师亦及时制作成微视频,将现场反思及实践反思精华视频与专家微课进行整合形成当期培训的微课程,放置在云终端以供学员再实践过程的翻转学习。培训组建的微信群亦成为下期项目方案设计的拟需求调研群。

实践指导环节通过微信群、微视频及云端资源库实现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关于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的实时交流,如笔者关于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的习得课型交流。文化视域下的数学课型分如下三种。

(1)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概念学习属知识类型,是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针对概念的外延或混淆概念外延的属性设置本原性问题,通过问题链的层层递进,使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概念原始分类上升为实质分类并获得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

(2)数学体系的学习。数学体系学习即数学命题的学习,是数学概念通过归纳、演绎形成复杂命题网络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设置本原性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经验,经历“猜想-验证”的命题产生过程,建立完善的命题认知结构。

(3)模型的学习。模型的学习即用数学的言语讲述现实生活及拟生活的过程,侧重于用数学的言语体系描述生活。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本原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经验中数学模型的自然语言并学会模型的数学表征方式及模型的应用范围。

四、范式的思考

微技术是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产物,在它的帮助下师资培训体制、形式与内容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微信群的帮助下培训需求的时效性提升,参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培训者的交流不再受特定的时空局限,做到了培训为教育实践及教师成长的切实服务。微课成为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成为实践智慧的传递媒介,为参训者实践中的理论翻转学习提供了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外显教育理论的传授还是默会知识的现场观摩都应关注教师原有教学默会知识的状况及其与显性知识的协同,要强调教学的实践、现场体验、名师专家与参训教师的对话、参训教师的自身反思,促使参训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默会知识即强调参训教师对默会知识的亲历体验及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补充与融合。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前后的实际调研做到对参训者教学实践的切实关注。通过在教学现场的观摩、体验、反思、交流,保证参训者对研修活动的实际参与;通过反思及理论翻转学习保证参训者在实践中理解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主张微视及微课程力促参训者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与分享;通过微信(QQ)群的问卷调研及培训者对参训对象的跟踪回访,全程关注参训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转变。研修方式及研修模式呈现如下的特质。

1.参训者研修方式多元

研修方式是影响研修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取向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的实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学现场,通过学员的亲身体验、问题交流、实践反思,实现教学智慧的提升。

问题导向:研修方案的设计以调研所得到的教育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反映问题的教育情境,引领参训者进行全程的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活动。

立足现场:问题的发现、解决及培训的成效检验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生、发展,这提升了教师实践智慧的迁移能力。

教学反思:研修的全程关注参训者教学反思,既有教学现场的即刻反思(专家与参训者就热点问题主张的面对面交流),又有训后的实践反思(在自身的工作环境内的实际反思),微信群是训中训后专家与参训者实时个性化沟通的保障。

主体参与:研训全程注重参训者对教育问题的亲历,对教育理念生成的主动参与,对自我实践经验的主动反思,主体参与是促使参训者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2.培训研修样式多样

市师训中心与中小学、大学及区域名师团队合作探索了研修班实施的“问题导向逐步推进、基地――名师――辐射、全程研训”样式,有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向逐步推进:研修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融合,现场研学与对话分享、现场反思融合。调研确定的研修问题贯穿研修全程,引领教师观摩教学现场、理论学习、反思分享。参训者通过对问题的现场体验,结合理论学习及自身教学经验,亲历“提出假设――行动验证――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步提升自身实践智慧。

基地――名师――辐射:市师训中心确定宁波十几所中小学为研修基地,选聘宁波本土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及扎根一线教研的大学名师为培训者导师,将集中培训拓展至中小学的现实课堂,通过基地、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区域基础教育。

全程研训:师训中心从研修计划的确立、研修的展开、研修效益的跟踪,都立足于参训者教学实践,关注研修的长效性,做到了教科研一体式培训。

篇7

《矿山测量》是中职采矿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到学做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矿山测量》课程“角度测量”一节教学中,谈谈尝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教”和“学”的目的是为了“做”,它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步骤的有序开展中,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 “教给”学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室、实训场所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技能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学、做”的统一。

二、在角度测量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角度测量是《矿山测量》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知道测量角度时测角设备应具备的条件;了解经纬仪的种类和型号; 了解DJ6光学经纬仪的构造,掌握操作和读数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概念;带一台经纬仪到教室,介绍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方法;讲度盘读数方法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度盘读数窗口图,学生在图上读数。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讲解和操作演示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和看来学习理论。由于受这种教学方法、仪器条件(仪器数量偏少,学生不能接触到仪器)和教室环境条件(空间相对狭小和组成角的点位或直线不够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学生知道了水平角、竖直角概念的含意,从理论角度对教学内容有一定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理解不深,对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只了解部分或大概内容,不能应用于操作训练中,教学效果不好。

在角度测量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选择一体化教学场所,配备足够数量的经纬仪

考虑到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含意,在教学现场找到组成水平角和竖直角的直线,为了避免在教室上课时空间狭小、组成角的直线和点不够明显、教学缺乏直观性的缺陷,教学地点选择在教学楼外的相对开阔的场地,根据现有仪器数量,分组(每组3 ~4名学生最好)进行实践,每组确定一名组长领一台光学经纬仪,负责整堂课仪器的管理,其他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操作仪器。为学生充分观察和操作仪器提供条件。

(二)阅读教材,对照实物

教师引导各小组认真阅读教材角度测量的相关内容,并将阅读内容和仪器实物对照观察。通过阅读,学生对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再对照教学现场,将地面相交直线的水平角进行直接观察和感悟,真正理解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含意;通过阅读光学经纬仪构造的内容,对照实物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各种螺旋的数量和位置;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各种螺旋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对照教材和仪器上的读数窗口,学会在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上读数。由于各组人数少,学生接触仪器的机会多了,因此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亲身体验、直接感受,教学效果斐然。

(三)检查效果、评定成绩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为了检查学生对水平角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水平角概念的内容,并指出教学现场两条相交直线的水平角;为了检查学生对经纬仪构造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结合实物回答经纬仪的组成部分,并指认出各种螺旋的位置、名称。为了检查学生对经纬仪上各种螺旋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在回答各种螺旋的用途后,操作这些螺旋,观察望远镜、照准部、水准器气泡的转动、移动情况。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度盘读数方法,让学生在读数窗口读数,直接感受两种读数方法的不同,并学会读数。

(四)总结反思、积累经验

为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给予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所学理论(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操作方法(DJ6光学经纬仪的操作方法及读数方法)、注意事项。教师应在课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写好教学反思,为进一步改进教法,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一体化教学中的体会

以上阅读、提问、指认、操作、评定成绩以及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其次,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做的过程,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教与学、教与做的乐趣,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第三,由于有加分机制,学生都能认真阅读,并能对照仪器寻找问题。在提问检查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回答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操作实践,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篇8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

[nextpage]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

校本研修的三个主题词是“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它既揭示了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方式,同时又揭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包括教师自己、工作中的同伴、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实践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我通过对《有效研修》的学习,学到了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有效研修》的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好的为教学,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明确了有效研修的概念,知道了有效研修的内容,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一、对有效研修概念的认识

学习得知“有效”强调对研修效益和质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不断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谋取更高的质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视“活动”和“现场”研修在活动中实现,在现场中展开,因为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讨论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发展效益。也就是参与者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我对概念的认识。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nextpage]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篇9

从搜集所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学校对PI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中可知,PI教学法应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促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分享经验;互动教学利于知识保持和记忆……哈佛大学的MazurResearchGroup通过运用PI教学法实践获得的很多数据表明: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还能减少男女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通常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男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都优于女生,而使用PI教学法能有效减少这一差异,缘于女生更愿意在讨论中用语言表达想法,而男生更喜欢独立思考,所以在互动教学中,女生在没有竞争的氛围和强调概念的课程中会获益更多.

3PI教学法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探讨

鉴于文献调查结果显示,PI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的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综合考虑,运用于中学教学需要重点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概念测试题的选择.

大学物理课程使用PI教学法可以直接借用EricMazur等人编制的“PeerInstruction:AUser′sManual”,即《同伴教学使用手册》中的概念测试题.但是中学物理教学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测试题可供使用,加之国内外中学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我国中学要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话需要编制一系列合适的概念测试题.相应的测试题要求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程度,其中的错误答案也要求能体现出学生经常出现的误区或迷惑区.题目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要求必须能够科学有效地达到概念测试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进行搜集、选择或者自己编制题目.

(2)课堂即时反馈问题.

目前,大多数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学校使用的反馈形式为通过应答器进行操作.而国内中学如果也使用这一方式的话势必会增大教学成本,在没有确定PI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情况下不适合盲目投资,我们可以使用PI教学法运用之初使用的Flashcards,即选项卡反馈方式,甚至可以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使用应答器和选项卡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PI教学,应答器的使用使学生反馈显得快捷、方便,而且便于数据存储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两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统计人数虽然略显麻烦,但是在国内中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四五十人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针对各个班级提前算好30%和80%的比例情况,统计结果出来后稍作对比即可进行下一步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

PI教学法大多运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哈佛大学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国内多数大学中的每次课也基本都是两个小节(每小节40或45min)连上,时间都较为充裕,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弹性空间大.而我国中学每次课的上课时间通常为40min或45min,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凑安排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以下教学步骤:讲解概念,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初次统计答案,同伴讨论,思考后再次选择答案,讲解错误概念,进入下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充分准备,面对课堂上出现教学环节多次循环(讨论后正确率依然在30%~80%之间),甚至出现逆循环(讨论后正确率反而降低为30%以下)等情况,做到合理应对,从容教学。

篇10

一、前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可以说,没有力学就没有建筑工程专业。

但是,目前的高职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太小,前后联系不强,部分内容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现有建筑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仍然延续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大力学教学内容与顺序,即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过程,重新组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比如在后面学“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这两门课程时,将涉及到单杆、连续梁、刚架、桁架等结构形式,需要运用荷载计算、结构简图、杆件平衡、内力计算、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里,需要用到荷载计算、轴力计算、应力计算、强度理论、变形计算等力学知识。可以看到,在后续课程中运用力学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应用,二是运用力学知识结合本课程特点分析相关问题。此时,对建筑力学的运用不再按照力学教学的顺序进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离体、计算反力、计算内力、验算强度或计算截面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选用所学力学知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够按照先计算反力,再计算内力,最后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顺序进行力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力学解决问题,提供莫大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课程中顺利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课题组按照反力计算、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顺序重新构建了教学顺序,并编写了相关教程,整个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1)力系平衡;2)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3)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5)杆件的强度条件;6)杆件的刚度条件;7)压杆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与传统教学安排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契合现场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力学教学“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重复的知识或公式的推导部分,比如关于结构位移计算,就将材料力学中的公式法去掉,全书的位移计算只使用图乘法。针对高职土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几乎没有的特点,在列举实例时,突出了施工现场的例题背景,以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与新的教学顺序相匹配,并突显高职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单导学法

任务单导学法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实施时,首先要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讲解重点在于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上。其次是布置任务,比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然后是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评价。

(二)课程大作业法。

类似课程设计,是综合利用本门课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检验。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力学的考核模式单一,考试偏向大量的计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中的地位,最终的课程成绩没有体现运用力学概念的过程。此外,考试内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为了修正传统评价方法的缺点,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紧贴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试题,形成题库,与网络相结合,学生平时就可以在网上抽题练习,提交后,后台自动给出分数,算作平时成绩,考试也采用标准化试题,大部分题目为基本概念的运用,几乎没有繁琐的计算。同时,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六、结 语

本课题组将前述教学架构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我校11级监理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进行实践,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成绩的提升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经常出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年第25期,221-228

[2] 卢玉林,王丽等,面向工程应用的建筑力学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4期,175

[3] 杨亚琴,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2年第1期,140-141

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篇12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像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笔者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笔者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开阔了眼界。

三、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展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3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