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篇1

1发展生物燃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

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其基本政策应是在数量上自给自足,进口粮食则是在总量平衡下实现粮食种类上的调剂方法,可以说,我国粮食供给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增长速度放缓,粮食生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形势来看,实现耕地资源的增加几乎不可能,那么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要实现粮食增产就必须利用新技术,如:种子改良、复种指数上升等。从生物燃料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燃料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粮食供给机会成本,其将会对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等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乙醇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农民增加对该类原材料的种植,但是农业资源有限,故而将会导致部分农产品产出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结构。而且,敏感粮食生产供给反应会使得农民投入增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当农产品生产比较利益提高,水资源、耕地等资源流出农业的机会成本也会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例如: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农产品中种植玉米的面积提升,粮食播种比率上升,但是耕地资源却明显减少了。其次,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因为在它的推动作用下废弃的农作物得到了利用,并且边际土地也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了,科技的投入得到了激发,对现有的资源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来让农业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国的耕地资源不是无限的,同时近年来耕地收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很多都被侵占或者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这些都为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全国目前后备土地资源仍然占国土总面积的9.33%,共有701.7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开垦,其中一些土地所处的环境无法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但是可以种植甜高粱、蓖麻、木薯以及水黄皮等耐受性的生物燃料物,最大化的利用那些只具有很低经济效益的土地。而有了利益的激励作用,政府、企业会想办法提高科技投入、进行品种改良,每一家农户也都会想办法提高生产率。中国玉米的产量在2002年只有328.3公斤/亩,而由于燃料乙醇的作用,2008年的时候已经提升至370.3公斤/亩,具体如图1所示。单产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还有木薯,我国广西地区种植的木薯2000年的时候只有1003公斤/亩的产量,而2006年就达到了1373公斤/亩。这两者的单产量和增长的速度比起全国平均水平都是高出了一大截的。而农业生产率是否能在生物燃料的推动下得到真正的提高,主要依赖的还是不断进步推广发展的技术,并且让小农户实现大生产,真正的进入市场中来。总体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一直是在增加的,所以想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可以适当的将粮食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想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推动,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对土地流转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更为合理的粮食流通体系,最后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产业链整体的生产效率。所以说要做好公共投资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优化粮食安全财政成本,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

2粮食生产与生物燃料生产的建议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决定粮食安全问题的财政成本的因素就由好几个方面构成的了,包括总体的财政收入、粮食储备量以及市场价格受到粮食的干预度,之所以会存在粮食安全成本过高并且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食储备过高,并且没有进行适当的价格干预。后来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都实现了市场化,随之改变的还有我国的粮食安全财政成本结构,从最开始的消费补贴到流通和生产补贴,一直到最后的粮食直补。而生物燃料例如燃料乙醇的发展,从客观来说可以将库存的陈粮减少,同时对粮价进行刺激使其上升,可以有效的降低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支出的财政成本。尤其是发展了燃料乙醇以后,粮食的流通也会得到降低,并且影响到其他的财政成本,让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成本可以改变结构。我国作为一个石油储量不够丰富并且净进口石油的国家,能源安全会受到大量的进口石油的威胁,所以更应该发展生物燃料,并且生物燃料相比其传统的石油和煤炭来说有很多优势,例如可再生、更清洁等。有专家指出,目前全球的粮食危机并不是因为生物燃料的发展造成的,因为利用粮食作物来进行生物燃料才刚发展起来。例如巴西这个粮食大国,在保证其粮食产量和出口量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了生物燃料,巴西一半的汽车都已经使用生物燃料了。再例如美国,现在使用三分之一的玉米来进行乙醇的提取,虽然使用农作物来进行生物燃料的生产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但是生物燃料的生产如果改用不可食用的生物来进行的话,就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反而还有很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赵礼恩.生物燃料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0.

[2]付青叶,王征兵,毕玉平.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1,05:84-88.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18-02

通常来讲,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于一个产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量都远不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相对偏低,但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却不容忽视。而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一直探索有效的对农扶持途径和方式,并对已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相关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对于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理论依据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实施水平,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该项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就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执行效果。因此,研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产品

农业作为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产品的主要产业,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产业。而农业产业中,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品,因此可以说,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仅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须的食物,还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起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产业的依存关系角度来看,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明显支持作用,而粮食作为农业产出的最基本产品,在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原料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内最大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责任,因此确保粮食生产的正常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还能够为我国抵御外来粮食或食物的侵入,保证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

二、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

粮食生产绝不仅仅只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么简单的物质生产,其所具备的公共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基本功能角度来看,粮食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并且粮食产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就是粮食生产的经济功能。其次,粮食生产具有社会功能,其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这就为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通过粮食生产能够使农民获取一定的收益,为社会保障做出一定贡献。第三,粮食生产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在进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种植活动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并且能够分解消化其他产业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第四,粮食生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粮食生产则可以将这些文化不断传承延续下来。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使其产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性,在没有外部适度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功能的发挥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若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该群体的劳动付出与实际收益获得会变得严重不匹配,进而降低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必要对这种因为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以保证粮食生产各项功能的发挥。

三、粮食生产本身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物品通常都具有外部性,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会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或更多方产生非市场化的效益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即所谓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市场交易存在正外部性时,就会对使生产者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全部利益,这样就会打击其积极性,不愿意再从事这一生产活动;而负外部性则是指生产者无需承担其所引起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增大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其过度地从事这一生产活动。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此要求政府必须要对其进行行政干预。而粮食生产恰恰正具备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其急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以促进粮食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正外部性。在经济方面,粮食生产所得产品往往是质优价廉,很难抬高粮食的经济价值,造成粮食生产者直接收益的流失,因此,粮食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当水平的收益补偿,而这部分收益分配到粮食流通和加工等中间环节的第三方,进而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其次,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正外部性。从粮食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粮食供需的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粮食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在合理进行粮食生产活动的情况下甚至会改善生态环境,而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产生有利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粮食生产这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进行粮食生产,不得不对生产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事实上这些成本并不应该由粮食生产者承担。

第三,粮食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生态正外部性。通过科学合理投入粮食生产要素而进行的粮食生产活动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防止水土流失,增大植被面积,美化农村环境等等,其所起到的生态景观功能也是粮食生产的价值之一,但生产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正外部性,所以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根本宗旨是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平衡粮食生产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得失,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从解决粮食生产的“外部性”途径来看,只有超脱市场之外的中央政府才有条件和能力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进行政策性的利益补偿,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内部化,保障各方主体利益的均衡。

四、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粮食的特殊商品属性使得其在市场中的供需变化呈现出特殊的趋势。首先,粮食供求价格的弹性变化不符合社会实际诉求,仅靠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均衡点会对粮食生产者造成较大的过程收益损失。因为当供需市场中的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时,种粮农民将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管理力度,全力提高粮食产量,而价格的提升则造成消费者需求量的理性减少,过多供应将造成价格的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而当市场中粮食价格过低时,农民出于家庭收入水平的理性衡量,将会选择外出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供应量的大幅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供需市场同样会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此时仅靠市场的自行调节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市场机制不能及时调节粮食的供求均衡,出现物价飞涨或“谷贱伤农”的局面,都会脱离国家对于粮食市场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供需关系要维持在供需平衡或适度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国家必须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对粮食生产进行利益补偿,进行粮食收储,并通过完善各种补贴政策,保证粮食供应主体的收益达到有效水平,消除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

此外,粮食的基础性准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粮食供求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行调节双轨并行的方式来实现。而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种粮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风险过高,收益波动性较大,初级粮食产品经济附加值低,若仅靠市场进行调节,种粮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收益相对过低而消极从事粮食生产活动,所以在实际的运行中,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通过出台政策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基于战略角度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粮食供求市场。

五、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首先,粮食不但是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也是国家基本战略的重要物质。若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国家的军队实力也很难有很大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钢材、石油等物质的重要性。其次,粮食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性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粮食供应不足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需求,就会想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获取食物,从而引发社会的混乱。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样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骚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最后,粮食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每年都要出口很多粮食,在政治外交中,我们可以通过粮食贸易或粮食援助的方法作为外交手段,为我国在国际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六、结语

由此可知,我国大力推行和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然选择,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而从经济学、社会学、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也充分表明以改善我国粮食生产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为目标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国家“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推进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有效实施也将会产生更大社会经济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黑龙江省粮食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201320)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E077)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侯明利,傅贤治.国内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3)

[2] 罗安军.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邹金浪,杨子生.不同城市化水平下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政策启示[J].资源科学,2013(2)

[4] 郭淑敏,马帅.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5] 孙顺强,李宏婧.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

篇3

2未来趋势与方向选择

加强农业粮食安全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归根到底还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问题。如果不断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和完善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安全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挑战。农村现有、地块分散、农民各自经营的生产方式,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逐步走土地生产经营的适当集中,走粮食生产大户到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的道路,大规模的农业粮食生产经营公司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粮食生产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生产的监管,而且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展开和运用。现有的农产品也包含粮食生产的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组织体系对农业生产的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管,但是如果农产品、粮食生产的源头只对应农产品产量极为微小和高度分散的农户来说,则可追溯和监管的难度会加大,即使实现了可追溯,一方面成本会相对较高,而且改善和处罚难度以较大,就目前情况来看,往往某种农产品或者粮食出现一定问题,市场与社会对其反应往往过于猛烈,而且这种反应往往会对整个产品造成损害,或者会贴上地域标签,使某地的某种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某一时期的产品造成全局性的伤害,这里面在相当程度上会造成误伤的可能。而且一旦受到损害,恢复期往往较长,损失因此可能是较为巨大。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保障和维护粮食生产安全,还应该不断改革与完善,逐步形成与建立农民现代的生活方式,因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民的住宅即使生活场所,用时也是部分农药、化肥、种子和粮食的暂时存放场所,所以,农民的生活方式如何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谋生与生产的变化,如果不把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思考,是很难较好的解决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的。从这个意义上,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篇4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篇5

二、加大种粮直接补贴力度。实行早稻普惠制补贴,对早稻种植者按实际种植面积,在省财政给予每亩20元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在省财政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

三、继续实行早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对种粮在5亩以上的大户,实行订单收购。订单品种为圆粒型早籼谷,订单最低收购保护价格为每50公斤75元(中等质量标准)。当市场粮价高于订单价格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粮价低于订单价格时按订单价格收购。地产收购的订单早籼谷,每50公斤给予7元的政府价外补贴。为鼓励农户如数完成订单粮食,对完成早稻订单合同的农户,每50公斤给予5元的奖励。继续实行外拓种粮大户优惠政策,对在市外承包经营粮食面积20亩以上,并把粮食运回*市场销售的,经粮食、农业部门确认,享受本地种粮大户同等优惠政策。

四、提高水稻良种补贴标准。对种植列入省补贴范围的水稻主导品种的农户,经市农业局、财政局核定后,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良种补贴提高到每亩10元。

五、加大粮食生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在继续执行省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置省补贴产品目录内的农业机械的,市财政按不低于省资金补贴标准给予补助。

六、加大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和植保统防统治。对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统防统治、代防代治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在执行省定每亩40元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市财政再增加每亩10元的补贴。

七、开展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活动。继续开展以引进优良品种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为内容的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方竞赛和示范户评比活动,逐步探索建立以示范村、示范方、示范户为核心带动面上粮食生产的新机制。对连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且小麦平均亩产25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145公斤、早稻平均亩产480公斤、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60公斤的高产示范方,经市农业部门验收合格,市财政奖励小麦每方3000元、油菜每方5000元、早稻每方5000元、晚稻每方3000元。对省级以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市财政给予1:1的配套奖励。

篇6

桃源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县。为此,根据桃源的实际情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落实,努力把桃源打造成农业强县。

1 桃源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桃源县粮食生产现状

近3年来,桃源县粮食生产取得了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良好成绩。2006年播种面积12.51万公顷,总产69.25万吨,其中水稻10.64万公顷,总产60.53万吨;2007年的播种面积达到12.68万公顷,总产71.61万吨,其中水稻10.80公顷,总产达到64.0万吨;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0万公顷,总产77.92万吨,其中水稻11.15万公顷,总产70.16万吨,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总产最多的一年。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77.5kg,出售商品粮达到33.65万吨,商品率达到47%。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推广水稻良种、实用技术、机械作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种粮效益不高。近几年随着物价总体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达30%,农村劳动力工资和机械作业投入增长了1倍,生产成本增加1 500元/hm2以上;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普通籼稻价格1.40~1.57元/kg,优质稻价格5.73~6.80元/kg,农民种粮效益下降的幅度较大。据调查,一般纯收入下降750~1 500元/hm2。

1.2.2 技术力量不足。目前桃源县乡镇农科站有农技人员115人,每667hm2耕地不足1人,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基本待遇没有落实,有1/3的人在外打工,大部分人靠经营种子、农资谋生。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普及推广很难到达千家万户,技术推广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1.2.3 生产规模不大。全县有农户25.8万户,户均耕地仅0.33 hm2,粮食生产9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大户不多,生产规模不大。

1.2.4 防灾能力不强。近几年虽然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仅2008年桃源就投入1.3亿元,农田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所提高;但自然灾害对桃源粮食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大,防灾能力的薄弱将严重制约桃源粮食生产发展。

2 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

2.1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2.1.1 建立全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坚决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粮食生产问题,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2.1.2 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09年全县计划种植早稻4.82万公顷,中稻1.67万公顷,晚稻5.47万公顷,玉米0.67万公顷。各乡镇将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4.00万公顷以上,产量达73万吨以上。

2.1.3 坚决遏制双改单。“双改单”给稳定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各级政府一定要引起警觉和重视,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在双季稻适宜区搞“双改单”,既是对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粮食生产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各级政府必须坚决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状况,对那些双季稻区只种一季稻保口粮的农户,要进行说服教育,动员他们种双季稻或者调剂给种田能手和大户。

2.1.4 真正解决耕地抛荒问题。2008年国际粮价浪潮汹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任何时侯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都不能攥到别人手里,尤其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时刻注意自身的粮食安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线和1.2亿公顷耕地红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这无疑将给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和风险。因此,禁止耕地抛荒就成为稳定粮食面积的基本途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个确保”考核目标,把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镇制定考核办法,把“确保耕地不抛荒”工作与干部的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相结合。

2.1.5 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受大量农业人口的约束,粮食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上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推广实用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尽管这几年桃源粮食单产、总产虽有所增长,但农民种粮效益却增长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中、高档优质稻品种比重仍然不足50%。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从整体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9年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第2年,桃源结合高产创建活动,拟建10个666.67hm2水稻高产示范片,每个乡镇建1个66.67hm2水稻高产示范片,每个村建1个6.67 hm2水稻高产示范片,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2 落实储备、搞活流通,发展粮食产业经营

篇7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篇8

为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根据省委、省政府浙委〔2005〕1号文件、省政府浙政发〔2005〕8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就2005年全省粮食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2004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2005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2005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2005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主权,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2005年全省计划新建100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从2005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标准农田地力培育进行补助。重点是开展标准农田地力综合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农田地力与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加强对不同区域种植结构、不同地貌类型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全省突出粮食生产和地力培肥重点区域,在17个试点县基础上,实施30个县的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建设培肥改良示范基地。通过鼓励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

关于2005年粮食生产的意见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9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上级有关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村、组,做到家喻户晓。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国家惠农扶粮政策的落实力度,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及时克服和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水稻种植保险、粮食订单直补、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财政部门要及时下达支农专项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广涉农信贷、农户小额信贷,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保证生产需要。

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推广水平

篇10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

。*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

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

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

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

。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

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

万亩,其中*县55万亩,*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

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

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

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

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

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

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

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

,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

,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

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

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

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

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

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

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

。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

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

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

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

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

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

、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

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

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

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

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

篇11

作者简介:何蒲明(1973-),男,湖北赤壁人,博士,长江大学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115-04 收稿日期:2009-06-08

一、文献回顾

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问题,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张治华(1997)通过对粮食生产和价格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分析,认为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同时粮食产量也引起价格的变动。由于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比粮食需求价格弹性大,因而粮食价格对供给调节相对容易,对需求调节则比较困难。因此,冷崇总(1997)认为,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和对需求调节的即时效应结合而形成的时滞效应,往往使粮食市场偏离均衡价格,造成粮食价格发散波动。蒋乃华(1998)认为,粮食生产的波动是引起价格波动的最基本因素,而价格杠杆对调节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娅范等(1999)应用Grna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既然粮食价格波动与粮食生产波动存在密切的关系,粮食生产在短期内供给弹性非常小,产量的细微变动就会引起价格大的波动。胡岳岷(2001)认为我国粮食的周期性波动与价格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王跃梅(2004)认为我国应提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粮食价格能够发挥粮食供求的导向作用。雷钦礼(2005)从农民种粮收益和农民种粮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要保持粮食逐年稳定增长,应对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进行适当调控。王青华等(2006)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角度分析了其对粮食的影响。他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但增长和波幅在变小;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供求平衡,引起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粮食安全。冷崇总(2008)认为,粮食价格波动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和市场价格总水平;要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价格服务体系,建立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强化粮食市场价格监管。

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以及二者的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虽然也有实证研究,但只是从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缺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因此,从维持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二、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现实中,影响粮食产量和供给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农户的种粮收益、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等,但粮食价格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它基本上可以涵盖以上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选择粮食价格因素来研究它与粮食产量的相互影响问题。

由于粮食产量是一个比较大的绝对数,而粮食价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为了便于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对数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于粮食生产,用粮食产量增长率(X)数据;对于粮食价格,也用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Y)数据(见表1)。

三、实证研究

粮食价格与产量的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研究粮食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经济学中基本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实证研究中该问题的解决却颇费思量,争论的焦点在于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迄今为止理论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为了本文的立论,首先对这个问题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首先应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若数据不满足平稳性要求,就不能断定检验出的因果关系是真实的,还是由于变量的非平稳性引起的“伪回归”。

1.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ADF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首先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水平时间序列是稳定的,服从一阶单整。

2.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实际检验中采用CE中无截矩项或无趋势项的方法,滞后期为1(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实证结果拒绝了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了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意味着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同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产量增长率与粮食价格增长率互为格兰杰原因,即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价格的变化,而粮食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

4.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解读VAR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应变量如何响应误差项的冲击,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图1是模拟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函数值,虚线是响应函数一倍标准差的置信带。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

从图1-1看,当在本期给价格增长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产量增长率的变化会产生一个时滞,到第2期才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这种响应有所减弱;其后响应程度进一步减弱,并趋于稳定。其经济含义在于,农民的经营决策一般是根据上期价格作出的,本期粮食价格的变化不会对当期的经营产生影响,而是对下期经营产生影响,所以本期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在本期不会有变化。从而在图形上表现出一个时滞,但在第2期农民会扩大生产,从而粮食产量会增加;同时,由于农民获取市场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第3期农民会以为粮食价格会继续维持,所以继续大规模种植粮食,但此时市场化情况发生了变化,结果出现了“谷贱伤农”的局面。这种情况也正好与蛛网理论基本一致。从图1-2看,在第1期,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一

个标准差新息有一个较小的负向响应;到第2期,这种负向响应变得较为强烈;到第3期才开始有一个较小程度的正向响应;其后响应程度开始减弱,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变化在其后的两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反向影响。

5.方差分解

预测方差分解描述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了解各变量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这种相对重要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还可估计出各变量效应的相对大小(结果见表5)。

在表5中,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影响在第1期和第2期表现明显,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73.5%左右,而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影响在第1期为0,但以后逐步增强,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26.5%左右。价格增长率在一开始就有自身波动的影响,受产量增长率的影响逐步稳定上升,稳定在11.5%左右。这与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响应路径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6.粮食产量与价格的敏感分析

经济学在分析农产品供求问题时,往往加入时间因素,连续动态地考察不同时间的供求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粮食这类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在分析其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假定本期的产量由上期价格决定,而本期的产量影响本期的价格。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变化的这种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数来反映。本文就借助敏感系数来研究中国粮食价格与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敏感系数时,有时会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这时该期就不算在内。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计算了两个敏感系数,分别如下。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上期价格变化百分比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价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

从图2可以发现,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粮食的生产资源在粮食价格的引导下,变化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粮食价格下跌时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粮食生产资源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生产规模一旦扩大,要想缩减就比较困难;而且农民为了稳定收入,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时候,生产规模并不会缩减,或者缩减很少。而粮食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本期粮食丰收了,但人们的需求变化不大,从而可能会导致粮食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而一旦当年粮食减产了,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从而很快地把粮食价格抬高,也就是说,产量较小的变化,在市场中就被价格放大了。所以要稳定粮食价格,必须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往往在特殊时期对粮食价格进行临时干预的原因。

四、粮食产量相对于价格波动的滞后效应分析

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粮食生产是逐步增长的,这一增长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头几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效应曾使中国粮食的趋势性增长有所加快。近几年,这种趋势性增长有所减缓。从短期看,在粮食趋势性增长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生产波动与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本文撇开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的不可控因素(如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等),分析粮食产量与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图3)。

图3表明,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效应。1988年粮食价格较高时,则引起1989年粮食产量增长;1989年粮食价格更高时,则引起1990年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但又引起同期市场价格急剧回落;由于价格下跌,又使1991年粮食产量减少;1992年价格上涨,引起1993年粮食产量达到较高水平;而1994年粮食生产的滑坡又促使粮价逐渐回升,价格上升趋势又刺激1995、1996两年粮食生产持续上升,同时价格涨幅叉明显回落。图3同时也反映出粮食产量与价格变动之间典型的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价格的影响,当价格上涨时,刺激产量的增长,但产量的增长又往往滞后于价格的上升,即当价格上升到最高点时,产量的增长并非同时达到最高点,而是滞后一段时间才达到;当价格下降到最低点时,产量也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降至最低点,这正是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与产量波动的典型特征。

五、结论与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而且产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变化存在着滞后效应。国内粮食的生产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体,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波动会引起价格更大的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从而呈现出“发散型蛛网”的状态,越来越远离均衡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政府调控比较多,市场调节成分比较少,所以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应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增长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篇12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真实掌握我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各级制定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翔实的依据,对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产品的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展抽样调查是一种科学的统计方法,是提高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各级要充分认识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二、严格执行统一的调查方案

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方法科学、操作规范。上级统计部门给我县抽选的调查点是以上一次农业普查资料作为抽样框,直接抽选行政村。通过对这些行政村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推算出全县粮食生产的总体情况。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抽中村(居)要严格执行《调查方案》,不能随便调换调查村、小区或调查户。严禁弄虚作假和人为干扰调查数据的现象发生,以保证调查网点的代表性,从而真实反映我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三、全力以赴做好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

篇13

近几年来,开封市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大大增加。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采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成为完善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找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对推进开封市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从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和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求结构性矛盾。目前,开封市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玉米生产过剩,而大豆较为缺乏。

1 制约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 农村劳力条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开封市农村普遍存在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留守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劳动力少。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开封市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达近100万人次,有的村18~50岁的青壮劳力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基本无力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素质偏低。下乡推广粮食作物适用技术时,前来听课的多数为文化层次偏低者或老年人,根本o法达到精耕细作,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1-4]。

1.2 土地流转经营缓慢,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由于土地流转受到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制约,农村土地连片开发种植比较困难,缺乏合理机制。一是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认识不深刻。二是土地流转自发性强,管理不健全。三是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合同不规范。

1.3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乡、村2级几乎没有农技推广机构,致使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难以全部到位,指导群众科学种田更无从谈起。二是资金短缺,农技人员待遇偏差。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4 粮食产业化发展滞后,种粮效益较低

近年来,开封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开封正大集团、天丰面粉有限公司、江南面粉有限公司、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5 耕地地力水平不高,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

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开封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空间有限。一是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较大,逾2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8%,制约了开封市粮食生产的发展。二是农民普遍存在“重用轻养”思想,多年粮食增产主要靠增施化肥,施用农家肥较少。三是施肥技术不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料比例不合理,普遍重视氮肥,忽视磷肥、钾肥及有机肥料的施用。四是全市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速效钾缺乏的面积比例由1982年的28.9%上升到52.98%,从钾有余已经变为钾缺乏,不能充分满足粮食作物高产的需要。五是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5-8]。

1.6 各类病虫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各类病虫害发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据统计,目前开封市粮食生产当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地下害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螟、玉米粗缩病等。二是重大病虫害有扩大发生态势。条锈病、全蚀病、吸浆虫等是严重危害夏粮生产安全的重大病害,一旦大面积暴发,危害极其严重。

2 促进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国家投向农业、水利、林业、移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实行捆绑整合使用,按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重点,多建精品骨干工程。二是出台有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渠道。三是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规划设计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四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营运管理体制,确保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效能。

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经营

一是正确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达到一定规模且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的流入或流出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提高各方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同时,出台一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优化环境配置,促进土地流转,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三是统一科学规划,实施规模流转。重点是完善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指导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统一规划、科学安排。以土地托管为载体,集中统一管理流转的土地,使之形成规模开发。

2.3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提高整体科技素质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一是正确认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培养学习型农民。不仅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传统学习方式,还要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加快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和文化素质。三是加强科技推广。多渠道、多行业、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为科研院所与农户之间牵线搭桥,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以适应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4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有效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在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采取与公务员或者村官公开招聘类似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准入资格的控制,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三是转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基层机构采取聘任、合作、入股等方式与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进行定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增加对农技推广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技服务整体水平。

2.5 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农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尤其是在良种选择、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促销等服务方面,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坚持服务机制市场化,积极改革和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坚持服务内容系列化,做好粮食生产的系列化服务,继续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打造开封市粮食生产品牌,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序、稳健运行。

2.6 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尽快制作耕地地力等级图,建立耕地地力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数据库,实现耕地质量的数字化、动态化管理,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二是加强耕地地力与环境污染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开封市2万hm2碱化潮土的监测,防止盐碱和次生盐碱的发生。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秸秆快速还田腐熟、测土配方施肥、深翻耕等技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合理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7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细化和落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防治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等项工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最大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三是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和病虫害发生分布区域,补充完善乡村级测报基点,充分发挥测报体系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作用。四是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测报工作F代化进程。引进高新技术的病虫监测调查工具,不断改进测报技术,充分发挥病虫测报信息对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作用。五是严格检疫程序,凡无植物检疫证的种子,坚决不准进入市场。六是广泛宣传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对路农药、喷药技术、防治时期等,及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七是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3 参考文献

[1] 刘媛,姚於康,汪翔.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6-20.

[2] 罗琼,王昆,许靖波,等.农业生态环境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1):58-60.

[3] 刘媛,姚於康,李睿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3):410-412.

[4] 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等.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66-70.

[5] 孙光奇,李建宇,骆阳.大国农业靠大户 财政政策扶大户: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财政,2016(2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