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教育评估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评估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评估内容

篇1

糖尿病(DM)是有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人数正逐年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也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2]。我院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统计2011年至2012年期间我院糖尿病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4.5岁;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占65.6%,小学(包括没完成学历的)占30.9%,其他占3.5%。如何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成为重中之重,为此,从2011年开始设计使用了健康教育评估单。

1 方法

1.1健康教育评估表的设计 健康教育评估表包括眉栏、项目、教育内容、指导日期、评价指导者签名等。眉栏包括: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见表1。

评估单夹在病历中,出院时科室统一保存。护士长每天检查健康教育效果与评估单所记录的情况是否一致,护理部每周检查一次。病人入院当时完成入院宣教,入院第1天:评估病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家属的关注度,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入院第2天:评估第1天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补充;进行饮食宣教,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按照食物交换份法[3],结合病人的饮食习惯,分配每餐的食物。入院第3天,评估第2天病人对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宣教药物知识、,使用胰岛素者教会胰岛素笔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入院第4天,评估病人对药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教会病人运动方式、量,注意事项等。入院第五天,对运动宣教内容进行评估,教会病人血糖的监测、预防低血糖的方法。以后住院期间每天反复提问,检查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巩固宣教效果,至出院当天进行出院宣教。

2 结果

使用健康教育评估单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使用前的91.3%提升至96.5%,投诉0起;护士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考试成绩由使用前的平均72.3分提高至85.4分;由于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了积极的良性循环。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评估表的应用,使优质护理服务得到有效落实。由于护士经常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加了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增进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2 健康教育评估表的应用,促使护士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对病人实施宣教,首先自己要掌握宣教知识,增加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运用适当的宣教方式,针对病人的个性特点实施宣教,提升了护士的沟通能力。

3.3健康教育为无医嘱的护理项目,执行时随意性加大[4]。健康教育评估单的使用,不但能了解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了解护士工作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规范了健康教育程序,护士能按照评估单的内容按程序进行宣教,体现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动态的过程[5]。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英. 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3-414.

[2]殷少华,杨文君. 健康信念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4):1005

篇2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内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体系。制度建设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情况。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评。主要是考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化情况以及决策监督体系是否健全。

(2)外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机构设施以及专项经费提供等指标。宣传指标考察的开展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包含网站建设、校刊、校报、宣传板以及广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机构设施主要是指有无心理咨询室、监督部门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档案室和活动场所,以及基本的满足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评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符合标准。经费指标,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3.过程评估指标。

(1)计划评估指标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体规划、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计划的全面性。

(2)实施方式评估指标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包含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咨询、举办报告情况等5个指标。教学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单位隶属,教研室的设置以及教材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和举办报告指标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必修情况以及课程的覆盖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校园文化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心理咨询工作指标考察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的团体咨询、个体咨询以及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4.绩效评估指标

(1)活动成效评价指标

分值8分。主要通过在校生的满意度、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教职工的满意度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纵向评价考察的是不同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横向考察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

(2)科研和奖励指标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绩效,通过科研项目和表彰奖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安全稳定指标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无发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极端事件。包含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自杀、伤人,以及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事件。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各个指标所占分值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指标内容进行细化。

三、评估注意事项

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发挥需要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体重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视,否则考核就成为一种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时反馈

评价部门不能将考核结果简单进行公布,评价结果应该和结果分析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出现结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反而达不到评估的初衷,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及时反馈。

篇3

一、前言

目前,上海新生本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通过了解发现,上海各大新升本高校很少有教育者探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材,有的教材编写年份较长且全国通用;上课内容、上课方式等也都有教育者来决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内在的需求着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此,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对上海新生本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需求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法设计出适合上海新生本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其中,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400份,老本高校学生400份。其中,问卷回收774份,有效问卷723份。新生本高校回收问卷370份,老本高校回收问卷353份。问卷发放时考虑性别、年级、专业文类(文理工)的差异,对其三个因素进行平衡。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调查表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1.新生本高校学生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新生本高校学生还是老牌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都很高(64.3%,62.7%),两类学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有需求的。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上,两类学校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从课程的总体需求设置、教学目标上来说,两类高校学生在需求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类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您经常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您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上,老牌高校学生对“挫折应对”、“个性发展”、“职业规划”、“学习心理”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老牌高校学生在校压力较大;同时,由于该类高校学生大多为各地优秀学生,对未来的要求和规划考虑比较多,对“职业规划”“学习心理”的需求也更高。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发展”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新生本高校学生认识的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无论从学习品牌和学习能力上来说,很难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因此他们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婚恋心理”几项内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三项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因此,在新生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更多关注该类学生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刀切”,或是简单模仿老牌高校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

在教学效果评估上,两类高校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老牌高校学生更多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则表明选修该课程对自己所产生的效果没有那么显著。猜测,可能老牌高校学生自觉性更高,更多的进行学以致用,再者,新生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有辅导员来承担,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教学效果上的显著差异。

2.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31.2%)、心理咨询(17.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5.3%)、自助心理调适(10.3%)、学生活动(9.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4.2%)、心理危机干预(3.8%),由此可见,大学生最喜爱的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径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很有必要开设(7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积极态度,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属性上,有60.1%的大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32.2%的大学生选择公共必修课,看来绝大多数都赞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课程。多数同学表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会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主要表现为:可以相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更多的体验上课过程,无须过多考虑考试压力。因此,在大学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是比较符合学生需求的。调查表明,最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年级为大学一年级(78.2%),可能的原因有: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倾向于寻求各种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各方面获取信息,帮助其顺利、完满的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几年比较合适,调查结果发现,有39.1%的学生建议开设1年,32.1%的学生建议开设2年,5.2%的学生建议开设3年,4.1%的学生建议开设4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上的需求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了解自己和他人(85.3%),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7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5%),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4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4.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需求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目前各新生本高校的做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讲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还有的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学习指导、生涯辅导等;有的做专题讲座,也有以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节或周或月等宣传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心理学类的内容最受欢迎(21.3%),其次为人格心理学类(15.5%)、社会心理学类(12.9%)和心理咨询类(10.5%),对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人生哲学(9.4%)、心理治疗(8.6%)、基础心理(7.3%)、心理病理学(5.5%)、发展心理学(4.4%)等,学生的喜爱程度较低。学生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情绪管理(21.1%)、人际关系(21.3%)、自我认识(18.0%)、婚恋心理(17.3%)压力应对(14.0%)、职业生涯规划(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学习心理(5.2%)、与社会需要相关的知识(3.6%)、与个人需要相关的知识(3.0%)。可见,不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是诸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婚恋心理、压力应对等专题的内容是大学生普遍需求的教学内容。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在大学时,不同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两项内容上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婚恋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上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应对”方面高于其他各年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调查结果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们的看法比较分散,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人喜欢和需要。这表明:(1)凡是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作用的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2)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合适的教学内容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5.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上,大学生的看法较为一致,学生普遍喜欢活动,游戏,行为训练(70.2%)、案例、生活事例教学(45.7%),对设专题,学生讨论(18.3%)讲授该领域的最新动态(12.1%)的兴趣度明显不高。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喜欢参与度较高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吴晓艳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方法。这也与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观点相吻合。这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授法。

6.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上的需求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心理测验(34.1%)、日常行为观察(25.4%)、学生自我评价(18.4%)、同伴评价(16.5%),而教师或家长评价(4.3%)、作品分析(2.6%)评价的有效性较低。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标准较为单一,教育者最喜欢也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即为考试,而姜道春、薛德根曾提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的转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现由考察内省材料、参与表现、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多方面相结合代替单一的考察知识。孙福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和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发展模式,而不是防治模式。另外,应依据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紧扣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应多样,突出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应采用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吕斐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篇4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篇5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已占女性肿瘤的第一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术后功能锻炼创口疼痛、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患者往往对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的依从性不高,容易造成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和患侧肢体功能障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索和改进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对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作者对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试验组)与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同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常规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行乳腺癌根治术35例、改良根治术4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6.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10例,初中26例,初中以下39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8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之间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式、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由责任护土负责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试验组按整体护理程序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评估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进行护理体检。②诊断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确立教育目标及措施。③计划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科主任、护士长根据患者个体评估和诊断,共同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功能锻炼计划)。④实施 责任护士按照健康教育计划,对患者及其家属按时开展教育、演示,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对患者功能锻炼等康复内容进行提问和动作演示,对未掌握的内容再进行教育,对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作详细交代,再通过化疗复查、电话随访等时机进行督查落实,确保健康教育计划付诸实施。⑤评价 结合护理质量控制,由护士长组织计划的实施情况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

1.2.3 教育内容 对照组按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常规的内容随机开展教育。试验组按照经过评估、诊断后制订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个体健康教育计划程序进行教育,主要内容为心理干预、康复指导、功能锻炼三个方面,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尤其是心理状况评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个体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入院后至手术前:介绍医院环境、住院须知、各种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手术方案介绍、心理护理、术后康复锻炼要点及重要性;术后24 h内介绍预防患侧上肢水肿注意事项,告知睡眠时取半卧位或健侧卧位、指导活动手指及腕部,进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第1~3天:进行屈肘、伸臂等活动,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

1.2.4 效果评定方法[2] ①功能锻炼达标的评定。术后第3周进行功能锻炼达标评定;评定标准:肩关节能前屈>90°、后伸>30°、外展达90°,即评定为功能锻炼达标;②患侧上肢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术后半个月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ADL对穿衣、梳头、洗脸、刷牙、进食等进行评定;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的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术后20 d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即主要评估患者术后有无发生上肢水肿的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掌握相关知识率、功能锻炼达标率及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系统掌握术后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

由于常规健康教育不像其他护理操作具有可视性,护理人员存在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使健康教育的落实得不到保证[3]。而程序化健康教育将护理程序应用其中,通过对患者个体的评估、诊断、制订教育计划,并对实施情况开展监测评价,不仅使教育计划不断得到补充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具体,而且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逐项落实,促进信息交流传递,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程序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对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的系统掌握。

3.2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手术患者对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

乳腺癌术后及时而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使术后上肢的功能得到康复,并能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5]。但由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功能锻炼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加上康复锻炼繁杂、艰苦,因而使许多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全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康的健康活动与过程[6]。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功能锻炼达标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程序化健康教育通过责任护士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沟通教育、检查督促,比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增强对医务人员康复指导的信赖感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对治疗和康复指导的依从性。

3.3 程序化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不仅希望疾病获得满意的诊治效果,而且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适和治疗上的参与性、选择性[7]。程序化健康教育将传统的健康知识笼统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程序化教育规划设计,并通过对患者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实现护患沟通交流,使护患双方对健康教育的工作标准、规范与职责任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达到“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宗旨要求。

[参考文献]

[1] 田富国. 乳腺癌现代非手术治疗[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3—24.

[2] 叶和珍. 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05,4(5):387—389.

[3] 曾淑贤. 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05,11(21):1844—1845.

[4] 夏颖,王瑞红,朱欢欢. 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现代护理,2006,12(25):2431—2432.

[5] 李伟汉,张浩,赵玉亭,等.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析因[J].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721.

篇6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2001年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规定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经过多年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全新的趋势:面向全体,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然而,受“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以“问题预防”模式为主,致力于消减、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评价偏颇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更加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对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20世纪末,美国兴起一种心理学思潮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其出发点是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出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借助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有问题的人或者是让有天赋的人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引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摈弃了原来的那种“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的消极的、负面的手段,以“提前预防”或“积极引导”等积极的正面的方法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张树立积极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促进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养成,逐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矫治服务上。这种重补救、轻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原则和教育的发展相违背。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课程目标应由单一走向多元,要兼顾预防、矫治和发展,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为出发点,具体阐述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课程内容以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调适技巧为主,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功效无法全面发挥。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心理学知识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心理健康需求。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挖掘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增加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我国学者孟万金等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高校可以此为参照,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以此为框架,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避免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衔接。

(三)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积极心理体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应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对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锻炼重视不足,课程模式单一。

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积极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认为在教育和生活中积极体验的增进是形成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积极地体验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积极体验培养和增长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要将理论讲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团体训练、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各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与潜能发挥的技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课堂外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估方式

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在科学系统收集并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多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要以课程目标和性质为依据,在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重点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大学生心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和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估方式单一,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成长情况,也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充足有效的反馈信息,因而也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性、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多种形式。具体评价手段上,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要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等心理测验工具,量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可广泛采用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评价法、作品分析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主体人的整体性发展的促进,突出评价的动态性、情境性,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和心理潜能开发的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林静,胡敏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

篇7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

记者:施厅长好,福建省自2000年9月到2009年8月以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总数在全国位居第7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前列,其中犹以厦门市为典范,请您谈谈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状及主要成绩。

施祖美: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成立以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比如我们非常重视机制建设,首先是领导机制建设。从省到市区再到学校普遍都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是2005年成立的,主任由福建省教育厅的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工委教育厅职能处的负责同志和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成员包括九个市、区的一线教师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是给省政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制度建设。省政府出台了一个推进福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意见在2009年5月,这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征求了省人事厅、教育厅和财政厅等部门的意见之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指出,福建省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按照1000∶1这样一个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配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同时,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作了具体规划。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地区还存在无人做的情况,福建省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情况从全国范围来讲在有些地区确实存在,福建省也有这种情况。无人做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的建设受到政策上的一些影响。首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个学科,因此地位没有确定。其次,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给教师职称上的上升空间,自然就没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所以,现在包括福建省在内每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五六百人,但是他们基本上到中小学就改专业了,非常遗憾。福建省曾作了一个统计,福建省有小学9864所,中学1963所,这么多的中小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还不足60人,大部分参加工作后都改专业了。

记者:福建省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

李嘉:首先,我们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下来;再次,就是对心理教师的职称评定作出明确规定。省政府即将出台这方面的文件,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配备问题和职称待遇问题。我们争取在教育部出台文件之前能够先行先试,出台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建立一支心理教师队伍不容易,怎么能保障这队伍建立起来之后,让他们从不愿做,到主动去做这项工作?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以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我们会将全省的十三万班主任纳入进来。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阳光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作为人的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所以,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或者其他科任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得到提升。我们对此作过专门的调查,我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如果专业上能有发展就会更好。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队伍建立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培训。培训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我们从2001年就已经做了福建省的A、B、C三级证书认定工作,只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始终没有确立起来,所以这项培训也没有坚持下来。我们想借这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的东风能够把培训工作做起来。这是福建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记者:现在一些学校或者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比如设置咨询室,考察团离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艺术室或者被派上其他的用场。那么,怎么能让他们从“形式上做”转化成“真正地做”?用什么样的检查和督导机制才能保证?

李嘉:福建省现在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的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就是把对学校的相关要求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标准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等也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中。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条件没有满足就不能成为合格校,更谈不上一级达标校和二级达标校。所以,从政策上来讲,我们把体制问题解决了,把这项内容纳入了总体的评估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创建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以此来带动全省示范校的建设。示范学校的建立是2009年下半年我们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已经被列入规划,进入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要点。

记者:福建省教育厅是如何在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没有可能或者已经有一些经费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教育厅每年在德育工作方面都会有财政的专项保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保证也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按照福建省的规定,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都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有一个初步设想,即每位教师都要接受6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继续教育,政府为每位教师投入培训经费。

记者:福建省在下一个阶段是否会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您能否预测一下福建省在下一个十年心理健康教育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

李嘉:我们正在起草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五年的规划。其中包括:第一,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省政府要求达到的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为1000∶1的目标必须实现;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都要在未来五年内完成。第二,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我们要求每所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都必须建有一个心理咨询室,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查评估,并把这个评估和检查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福建省的教育督导,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更重要的是对党委和政府的督导,这样就更有力度了。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系统

记者:王定华副司长曾提到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怎么才能落实?

叶一舵:王司长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如果有一套评估系统,事情便能得到较好地落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系统正处在探索阶段,这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应放在一个很大的教育体系里;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自成体系。就福建省来说,第一个层面多一些,可能全国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状况。现在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大的体系里面,比如德育的评估、文明城市的评估等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指专门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团队来参与这样的评估,这种情况目前很少。

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观念方面。如领导的重视程度,教育行政机构的态度,校长、教师、学生等各个观念层面的认知。第二,组织建设。从教育部、省教育部门,到区县一级的教育局,再到学校,都需要设置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第三,开展途径。即通过哪些途径来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评估是否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也可以评估哪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特色。途径包括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等。第四,必要设备,即场所建设所需的硬件。第五,效果评估。教师是否满意,家长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一个评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就我个人研究和实践体会来看,目前评估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有的学校没有做足够的工作,甚至没有做这项工作,只是评估前准备一堆材料,热情招待评估人员,然后就过关了。所以,从评估的落实来说,首先是意识问题。如果意识到要认真严格地做这件事,落实起来不会太难。比如可以跟学校面谈,深入了解情况,做得不足的学校就会露马脚。其次,评估往往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参与。评估人员可能是德育专家,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教育专家,但是他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不一定很了解。这方面也需要改进。

高思刚: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

一要有人分管,明确责任。学校应有专门的分管领导来负责,要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心理教师。

二要有场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至少要保证有一个专业的场所。

三要有课时安排。从时间上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和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四要制定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具体的工作要进行细化、量化,如每学期要开展哪些工作,采用哪些方式开展,举办几次讲座,开设几节活动课,开展哪方面的课题研究,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受益面等,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如一级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普通的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

有了这些指标,怎样才能保证落实?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自评的方式,上级教育部门应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对学校来说,应考虑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跟学校的其他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评估指标宜粗不宜细,方法要尽量客观,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某所学校在评估中不合格的话,不要给它贴标签,而是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明确其应努力的方向。总之,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应该纳入对整个学校评估的体系中,杜绝繁琐的检查。

记者:据了解,厦门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那么厦门市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考核指标?

高思刚:厦门市在2004年设立了59所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并制定了相关的指导路线对试验学校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校在试验的过程中达到了要求,有些学校尚未达到,主要是受师资水平的限制。

厦门的做法和目前我国其他地区的做法不太一样。在其他地区,试验学校的标准就是先进校、示范校的标准。在厦门,试验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如果有学校申请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我们就批准。我们首先保证有人做,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组织各校之间的观摩交流活动来推进这项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更多的学校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记者:福建省如果率先落实评估工作,省里能有多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可以参与评估?具备什么条件的人可以参与评估?

叶一舵:以前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专家很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只有我一个人在推广,那时候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各个层面都涌现出了一些专家,比如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学院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学校等。在这种情况下,在福建省内落实至少几十人的专家评估团是没有问题的。

参与评估的专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心理专业毕业。不一定要求具备很高的水平,但至少是业内人士。其次,有实践经验。目前很多一线的心理教师已经可以称为实践专家,我们中小学的教材都是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的,效果很好。这些一线的教师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被大家认可。

优化心理教师职业状况

记者:王司长提到要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怎样才能让这样的职业成为优秀教师的首选,在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增加哪些刚性的内容?

叶一舵:从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我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深切地了解一线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不是很好。我一直在呼吁,希望能够为解决心理教师岗位、待遇、处境等问题尽自己微薄之力。

我所呼吁的中心思想包括两点,第一,现存政策缺乏刚性内容。目前从上至下也出台了一些文件,但问题也层出不穷,落实政策有难度。最核心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这是最重要的。台湾早在1968年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能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很多事情就类似于法规规定,必须要去做,也就成为刚性内容。第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身份不明确,因为我们始终强调心理活动课不是一个学科,将心理课当作和语文数学一样上课,讲概念,布置作业,然后考试等,这肯定不行。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我们要反对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学科化的现象,但是我们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身份的时候,却恰恰要强调是一个学科。这是两个概念。

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倡导的阶段。大家都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教育部门也发了很多文件。如果你去做的话,是被鼓励的;如果不做,也似乎没有关系。简单比较一下,课改标准出台就被规定必须去做,这就是比较刚性的措施。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柔性政策。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比较宏观地阐述了内容,2002年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比较具体,但实际上还是柔性的,因为缺乏落实的监督措施。比如课时,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明确,但真正去落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变数。宏观政策跟具体的落实措施之间存在落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校招聘心理教师需要编制,可是目前已经超编,学校只能再等一年或者两年,终于得到一个编制,这时发现语文教师还缺三个,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校长要先满足语文学科。再如心理咨询工作要求有资格的人去做,这个资格又不明确,是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认证,还是学校系统内部的认证?很多专家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不完全一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不仅要学会咨询,还要学会教学,学会做学生的工作,了解学校教育的特性,掌握学校教学的规律等。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只有两本书加上一些实践部分,和学校工作还不能完全衔接。因此,需要一步明确资格,并出台相应的文件。

为什么现在一些心理教师不愿意做或者做起来存在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往往归结为它不是一个学科,很多待遇自然就不能匹配。比如,评职称是按照学科来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就不会被列为评职称系列;各学科都会设立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心理教师即使很优秀也不能参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学科。当然也有些比较开明的地区,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里面去。目前,心理教师很迷茫,他们看不到前途在哪里,怎么能愿意做呢?有些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完全凭着自身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在坚持,而有些人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为此,我认为目前要做的事情有:第一,准政府行为要过渡到完全政府行为。我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叫做准政府行为,它是政府行为,因为出台了文件,从哪一个层面讲都很重要;但是它又是柔性的,所以称之为准政府行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完全政府行为,就意味着要有刚性的内容。第二,改善心理教师的地位。要让他们爱做这个事情,就必然要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高思刚:现在我们离“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心理教师的编制问题。现在各地都在强调心理教师要持证上岗,但编制问题的解决是前提。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比较开明,2004年就把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作为为未成年人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中小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编制,中学两名,初中校一名,职业学校两名,小学(完小)一名。不管学校教师超编与否,心理教师这个编制是专门增加的,学校必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比如,某些学校挪用心理教师的编制,即招聘进来的心理教师安排其去教其他学科或在教务处干杂活等。因此,无论是厦门市还是以后全国实行专项编制,都要防范这一问题。

其次,是职称问题。厦门市从2004年开始设立心理学系列的中级职称,并逐步完善了评定标准,包括规定心理教师授课的版本、制定心理课的评价标准等。制定标准的时候注重可操作性。而心理教师高级职称需要省里面评。目前厦门市有高级职称的心理教师还比较少,所以还没有办法成立高级职称评委团。

再次,是工作量的认定问题。工作量认定常见的问题是,招聘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工作的职责不明确,所以经常要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兼任其他课程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兼校团委工作等。2004年,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工作量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如每星期要上多少节活动课,要开展多少实践活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等。那么,心理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就能够保证工作量。而目前,全国各地区、各校关于心理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都不一样,有些混乱。

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心理教师应该由哪个部门认定。我们曾作过一个调查,基本状况是由所在学校认定心理教师是否应该专职还是兼职。缺乏统一的认定机构、严格的认定程序和科学的认定办法。目前,厦门的做法是通过教育局招聘,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被录取的人员就作为专职心理教师。厦门市目前有一百多名专职教师。

最后,是待遇问题。这也涉及到心理教师的工作量的问题。目前心理教师兼做不同的工作,还要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量很大。那么,如何把工作量计算成补贴?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标准补贴,但是心理教师没有享受这个补贴;而对心理咨询工作如何进行补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理教师的积极性。据说有一位校长非常开明,给心理教师开双倍的工资。这是一个特例。能不能给心理教师发双倍的工资,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

如果国家能够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解决心理教师的编制,明确评聘程序,科学地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转化为相应的待遇,那么,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者:您认为“真做”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领导、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高思刚:“真做”的第一个涵义是要抓落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开展首先就涉及到人员问题,其次就是大家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然后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活动,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真做”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去做。很多学校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很好,关键在于校长,他从内心“真”想做。他是真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他是从内心想做好这项工作。这个是在“真做”。有的心理教师也是在“真做”,因为他对此感兴趣,认为这项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自己也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且在做工作当中体验到了快乐。他们也是在“真做”。

那么,如何让大家发自内心地“真做”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用外在的激励来促进他们去做。

篇8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

计划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4、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居民喜欢的健康知识竞赛,专干提前认真组织,设计试题、配备奖品,让居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识。

5、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中心的3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6、发挥取阅架的作用

中心大厅设健康教育取阅架,每月定期整理,将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摆放其中,供居民免费索取。

(四)、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篇9

(一)、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

计划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 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4、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居民喜欢的健康知识竞赛,专干提前认真组织,设计试题、配备奖品,让居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识。

5、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中心的3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6、发挥取阅架的作用

中心大厅设健康教育取阅架,每月定期整理,将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摆放其中,供居民免费索取。

(四)、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篇10

The effect of healthy education to the living qualitative of bronchial asthma patients

SHAO Su-ming

(Dali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Foshan 5282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s quality of life.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7 50 cases of bronchial asthma pati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befwee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ack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our hospital.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Bronchial asthma; Quality of life

近10年来,哮喘患病率及病死率有上升趋势[1],全球有至少1亿的哮喘患者。哮喘患者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及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不够重视,而出现反复发作,因此,对哮喘患者实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院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50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整体护理模式下实施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0~68(44±1.9)岁,病程1~9年,平均5.3年。其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病指南的诊断标准》[2]。按《支气管哮喘防病指南的诊断标准》中哮喘急性发作期分度的标准:轻度20例,中度24例,重度6例。

1.2方法

1.2.1人院评估入院后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患者,为其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使其对护士产生信赖。然后正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由主管护士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自理程度、既往病史及家族史,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是否能正确实施吸入治疗。在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缓解后,应用李凡等人设计的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估表(asthma quality of sife questionnaire,AQLQ)[3]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第1次评估,出院后6个月进行第2次评估。AQLQ评估表包括5个项目共35条:活动受限(F1),哮喘症状(F2),心理状况(F3),对刺激源反应(F4),对自身健康的关心(F5)5个因子,每条共7个答案,用7分制计分法计分,1~7分分别反映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由差到好。根据不同患者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1.2.2健康教育内容

1.2.2.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哮喘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常见引起哮喘的过敏源;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如何预防;如何正确吸入气雾剂;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使用气流峰速仪(PEFR)监测肺功能;哮喘的发作前兆及发作时的自我应急处理措施。

1.2.2.2介绍哮喘常用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运用已有的药理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耐心示范吸入药物的动作要领。

1.2.2.3对患者进行饮食和体育锻炼指导: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提倡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同时注意多饮水,多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引起哮喘的食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鼓励患者在缓解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4]。

1.2.2.4家属参与学习,共同防治哮喘: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家属、亲友的教育工作,动员家人参与对患者的管理,提供躯体、心理及社会支持[5]。

1.2.2.5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

1.2.3健康教育的形式

主要采用医护人员讲解示范的方法,其次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使用幻灯、图片、录像等方法巩固患者所学的知识。制作健康教育手册,举办座谈会,让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

2结果

健康教育后AQLQ得分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健康教育前后比较,P

3讨论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目前根治仍有一定困难,且常因患者缺乏与哮喘相关的知识而出现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把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降至最低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达到这个目标,患者除了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治疗和综合健康教育外,还需掌握出院后在家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技巧、方法。本院对50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著地提高了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地改善了肺功能。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后AQLQ得分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出院6个月后AQLQ得分与健康教育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美国医学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每花1美元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约6美元的支出[2]。国内有研究也表明,健康教育是低消费、高效益的有效的护理教育模式,值得提倡[1]。因此,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护理措施,在我们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更加贴近患者的要求,增强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在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如何选择恰当的健康教育时机;尽量满足哮喘患者出院后的咨询需求;发掘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加有效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改善以上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哮喘的发作机率。

[参考文献]

[1]徐琳玲,林小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教育的评估[J].现代康复,1999,3(5):53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3]李凡,蔡映云.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估表的制定、评估和临床应用[J].现代康复,2001,5(2):536.

[4]杜慧珍,张海峰.支气管哮喘4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4.

[5]王惠青.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1495.

篇11

二、在德育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内心入手,不断增强学生改变自己的欲望;传统德育教育从外部环境入手,制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部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其德育功能。(一)完善“心理—德育”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中学阶段建立“心理—德育”机制,形成“一线教师—专业心理指导师—心理管理部门”的完整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挥“心理—德育”机制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日常观察、心理测试以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发挥出这一机制的作用。(二)丰富德育方面的心理评估指标,做好评估工作。心理评估指标和方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关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在学生心理评估指标、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中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德育方面的选择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改善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估。从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和体系中,吸收借鉴性内容,运用心理测试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指标的完善。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成果会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三)进一步整合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心理教育而注重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人格发展等。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重叠性,有着多个共同话题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育环节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由小见大,从人际交往的具体事例延伸至集体主义,又可以有大见小,从世界观塑造具体到人格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变通能力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以崭新的角度讲述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其认知、情感、执行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各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完善和补充,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作者:曾繁春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预防下肢手术住院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于跌倒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分析的大量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1-6],健康教育是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参考国内外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对策[7-12],将自行制定的下肢手术术后患者预防跌倒的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应用于临床,力求减少患者跌倒和跌倒倾向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7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病房住院的下肢手术住院患者200例,样本要求除下肢活动不便外,无其他身体残障,按病房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年龄16~38岁,平均住院时间3~5 d。对照组男75例、女25例,其中前交叉韧带断裂5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41例、踝关节损伤7例;干预组男70例、女30例,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49例、半月板损伤34例、踝关节损伤17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除接受病房常规健康教育外,观察组实施针对于防止跌倒的健康教育。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介绍、时间安排、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五大方面内容; 针对性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自信程度和平衡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评估患者跌倒平衡移动能力、稳定程度、对不发生跌倒的自信程度;②根据患者自信程度,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③根据患者平衡能力,提供必要康复指导,如:如何尽量维持平衡、正确使用拐杖、如何上厕所等;④向患者、家属以及所有护士讲解防止跌倒注意事项,包括初次下床要点、呼叫器的使用、药物影响、环境因素(床挡、地面、夜灯、防滑鞋、小心地滑警示牌等);⑤向护士强调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巡视(包括有家属陪同者)、发现问题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为患者创造安全环境等。

采用改良跌倒功效评估表(MEFS)和平衡测评量表(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比较宣教前后得分差值(宣教后得分-宣教前得分)。分别在患者术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发放调查表两次,每次请患者用20 min完成问卷,第1次收回后,对观察组实行针对性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对照组常规处理,在患者出院当天再次发放同样的量表。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进行跌倒次数调查,并采用跌倒效能量表(MFES)对患者进行跌倒效能评定,满分140分;Berg 平衡量表(BBS) 对患者的平衡与移动功能及稳定功能进行评定,满分56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克朗巴赫系数0.8713 。Berg跌倒评估量表因子分析KMO0.770; Bartlett‘s Test 0.000可以做因子分析,得出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67.057%,14个题目中有13个题目共同性高于0.5。

克朗巴赫系数0.8845。MEFS 改良跌倒评估量表KMO0.779; Bartlett‘s Test 0.000可以做因子分析,得出三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64.203%,14个题目中有13个题目共同性高于0.5。得出两量表对于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2两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

见表1。

3讨论

3.1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平衡能力

众所周知,身体平衡控制与跌倒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在首次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稳定程度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的放矢,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稳定程度,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①为患者提供针对于某项基本生活技能包括下床、上厕所、由坐转立、由立转坐、床椅转移等改变的生活指导;②教会患者如何在拐杖的协助下安全完成各种日常活动;③鼓励患者学习提高自身平衡能力的方法,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单腿站立练习等。护士在进行以上健康教育后,询问患者是否掌握,患者在护士的监督下,第1次尝试独立完成以上内容,由护士评估完成情况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指导,促使患者很快找到了身体平衡感,有利于降低患者跌倒可能性。

3.2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防止跌倒的自信程度

评估患者的自信程度包括穿衣、简单购物、清洁房间、户外活动等日常活动时对跌倒的自我功效或对不发生跌倒的自信程度,根据术后一日首次自信程度评估结果,护士对惧怕跌倒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①多关心、帮助患者,讲解他人成功实例,在护士指导下独立完成基本生活技能;②向患者、家属以及所有护士讲解防止跌倒注意事项,包括初次下床要点、呼叫器的使用、药物影响等;③鼓励并支持患者战胜疼痛,在增强患者自信心的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康复,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3.3针对性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生跌倒和险些跌倒的可能性

MEFS改良跌倒功效评估表和平衡测评量表作为跌倒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跌倒风险因素评估。本研究通过对两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证实了两量表适用于本组研究对象自信程度和平衡能力的评估。进而,通过实施提高患者自信程度和平衡能力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减少了跌倒和险些跌倒发生的例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生跌倒和险些跌倒的可能性。

4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借助MEFS改良跌倒功效评估表和平衡测评量表对下肢手术术后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制定预防跌倒针对性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增强患者自信,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对防止下肢手手术术后患者跌倒有积极影响,能够更显著减少患者术后跌倒的发生。可用于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自信程度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可作为预防跌倒的有效方法,供护理同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Ang NK, Mordiffi SZ, Wong HB, et al. Evaluation of three fall-risk assessment tools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7,60(4):427-435.

[2] Susan KY Chow,Claudia KY Lai,Thomas KS Wong.Evaluation of the morse fall scale: application in Chinese hospital popul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7, 44 (4):556-565.

[3] Larson L,Bergmann TF. Taking on the fall:th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falls in the elderly[J]. Chin Chiroprac,2008,6(11):148-154.

[4] 李苏香.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0,8(2):366-367.

[5] 丁炎明. 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75.

[6] 王慧贤. 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7] 郝燕萍,刘雪琴. 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测试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9-21.

[8] 金冬梅,燕铁斌. Berg 平衡量表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62-165.

[9] 王展. 跌倒危险评估方法的护理研究[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3):130.

[10] 李林涛,王声勇,荆春霞. 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27-229.

篇13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5个部分:①入院教育,包括入院须知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介绍,安全防范措施:防跌、防失窃、防误吸,常规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等。②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名称、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等。③专科管理:包括喂养知识,皮肤护理,排便异常管理,雾化吸入,休息锻炼等。④用药指导,包括主要药物的名称,主要药物的用药知识,静脉输液的速度、要求与注意事项等。⑤出院指导,包括喂养知识,休息与锻炼,用药指导,特殊护理指导等。

各部分内容有不同的预期效果,包括能复述、能演示、能配合、部分掌握、掌握、未掌握。

D-健康教育的执行

健康教育主要由责任护士执行,其他各班次的护士做好病人的随机性健康教育,采用口头或书面或宣传栏或肢体演示等不同途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应依据不同对象的反应临时增减内容和时间,保证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动态性,以利于提高效果。

C-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检查

护士长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接触或提问中检查健康教育的执行效果,并将此结果依据能复述、能演示、能配合、部分掌握、掌握、未掌握来分类。

A-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