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育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语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困扰
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教学的经验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1.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重视不足
语文是人文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不仅仅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在各门学科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育研究在大部分学校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中对于语文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语文杂志,通过教师发表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研究。但是语文教育杂志中文章的数量是有限的,每一个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由于学校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也很少系统地研究语文教育。
2.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不仅需要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提高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一方面,语文研究的领域比较小。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涉及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教育者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难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分析
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语文教育研究的问题可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全面系统,这样才能找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注重对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
以往的教育者对于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语文教学理念会导致教育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课不仅仅是要为学生讲授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教育,重视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注重语文的人文关怀,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2.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教育者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关注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写作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比较缓慢。语文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写作和阅读的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
4.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研究需要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
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育的支持。语文教育研究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语文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从
而促进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于中职学生,笔者剖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他们在进入中职前对自己有高度期望,也曾努力准备中考和高考,然而因为高考、中考的失败,此类同学们退而求其次进入了中职。第二种,有才华、有创新思维的,他们归为社交型能人,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同学渴盼着在校园社交领域里构建自身的社交圈,以最佳地发挥自身能力,为自身寻找另一个发挥的空间,比如中职里的文学社、广播站、书画社等等。第三种,就业前景不明朗与自我定位不明确的,因对所在专业不太感兴趣,再加上理解能力较差,他们觉得前景茫然,埋怨中职语文教育,甚至出现回避问题、厌恶学习的状况。对于这种类型的中职学生要给予相对应的指引。
二、沟通学习
中职里面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理念、亲情观。中职语文老师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开展对应的辅工作。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应对多种情况的灵活性,寻找到教育平台的制衡点。
中职语文老师应当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语文教学。举个例子来讲,假若一位同学庆祝生日,收到一束玫瑰花,当懵懂的同学们向老师提问玫瑰所传递的祝愿是什么时,需应用课本教材《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作出答复。若是该同学手中紧握着蓝色玫瑰花,则抛出问题:红玫瑰与蓝玫瑰的花语各是什么呢?大家可能会一致说是爱情。老师这时可以讲解相关的花语所表达的内涵,就像红玫瑰象征炙热的爱情,花语:忠实于爱情;蓝玫瑰象征亲情,花语:温厚诚实;紫颜色的花儿象征忧愁。这样拓展引进该篇课文,老师对此作出整理,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职同学一般会将玫瑰等同于爱情,这个错误的解读会导致中职同学的心理趋向极端化,所以语文老师必须作出准确的指引。与此同时,老师在疏导同学心理时要委婉表达用意。某些同学的心理承受水平较低,不适合直接表述,因而中职语文老师教导中职同学的方法策略非常关键。
三、积极正面教导,冲破固化范式
中职语文教育应突破限制,跃出世俗的约束,扮演好中职语文教育的角色。中职语文老师应增强中职语文教导的趣味性,打造宽松灵活的中职语文教导氛围,使中职同学们积极进行课堂交流,进行角色转换、课程互动,指引为主,定位为辅,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比如在讲授《卖白菜》时,要将其设置成下面的范式:导出主角,加价还价;即兴对话,引进教材;评判人物,各组演戏;老师客串,充实课程。在老师的鼓动下,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增长,这是中职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
四、让教学项目变成展示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平台
讲授知识时要挑选各式各样的讲学范式,引进大家熟悉的项目。举个例子,在诗歌朗读项目里,《我爱这土地》要这样考虑:简介诗人,引进《我爱这土地》,乐声响起,独白,温习指引,课程结束。要重视成效,感情恰到好处,最终感悟全程。中职语文老师可以开展影像观赏,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现代诗,将朗读制作成视频让同学们欣赏,发挥教育的价值,增强同学们的记忆,使大家体味到中职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3
1对情景教学法的认识
“情景”一词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景”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到了清代,《人间词话》更有精辟的阐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为大家所知晓。本文所指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运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第二阶段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一个“恰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不同途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情景中,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至理解美而晓理;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景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使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从而保证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与“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3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
3.1直观教学法
老师借助照片、挂图、板画、实物、模型、标示、多媒体创造直观形象,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桂林山水》把桂林山水通过电视片、网上下载制成录相片,使学生静中见动。直观展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正确理解课文,深刻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境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3.2演示实验法
不少说明性课文,特别是科普文章和科学小品,均可借演示实验重现情境,进而理解其知识的内核。如《捞铁牛》、《琥珀》、《黄河象》等,演示“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而且能从课内带向课外,让学生阅读《煤》的形成等科普文章。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而终身受益。
3.3即兴表演法
在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分角色利用简单的头饰、面具表演教材内容并组织评议,在评议中,对照课文,反复研读,加深理解。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后,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推想该人物说话时应带的语气。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故事中做配角的士兵,因表演是学生喜欢的项目,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就要认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一创设情境,使全体学生能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充分发挥了参与表演者本身的创造才能。
篇4
化导入三个方面来探讨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背景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正如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不尔所言:“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但以往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以至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甚至闹出笑话。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跨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曾遇到以下三句话:
1、Thus some Saigon observes are waiting for the other shoe to drop in Paris—or perhaps in Moscow.
其中the other shoe to drop是带有典故色彩的英语短语to drop the other shoe的话用,意思是:采取人们预料会采取的连续行动(在公寓住宅中,住在楼上的动作重的人常常吵得楼下的人不能入睡,楼下的人在听到此人脱了一只鞋之后,神经衰落到要到等到他落下另一只鞋后才能入睡)。
2、There is reluctance on his part to bite the bullit and made the hard choice.
这句话的障碍是英语短语to bite the bullit.这一典故来源是在战地做手术时因缺乏麻药而“咬子弹”以镇痛。最先是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谈到越战时使用了这一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狠下决心的”的意思。
3、美国“纽约邮报”(NYP)的一段话: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have been conditioned by Watergate to expect a smoking gun……a taped conversation,a full confession by one of the conspirators or some other dramatic evidence.
这段话中,Watergate是一典故,smoking gun是一个带有典故色彩的英语短语。Watergate原意是“水门建筑群”,此处指“水门事件”(在那里的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曾发生导致前总统尼克松辞职的窃听事件),Smoking gun的意思是“确凿的证据”(罪犯开枪后还在冒烟,最先的类似的用法见于福尔摩斯故事“The Chaplain stood with a smoking pistol in his hand”如果不了解这一短语的内涵很容易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冒烟的枪”。)
由此可见,阅读中的障碍不完全靠语言知识本身来解决,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作品总是跟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尤其是因英语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反映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的典故,其中一些可以在词典中查到,但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新的词语和典故也会应运而生,这是英美熟悉而我们颇为陌生的。
转贴于
在同英美人口头交往中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的制约,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话及怎么说都要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背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也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以培养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从英语实践课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教育的重点在“词语文化”的教学上,其中包括词语文化的内涵,有文化内涵的英语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学典故等,还可以对语篇结构、文体特点,非语言交际等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文化教学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仅凭有限的课堂的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英语文化周,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还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举办一些晚会和活动,让同学们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课堂达不到的更轻松真实,知识覆盖面广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扩大同学们的视野,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5
一、直观情境
1.应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应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和体会是非常关键的。但极其凝练的中国古诗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会”呢?例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作文教学中习作片断的分享学习,从而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体会。再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
4.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营造情境。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排演课本剧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音乐、道具、服装等多种因素。除了课本中设定好的戏剧单元,其他课文可以同样尝试改编、排演课本剧。如《阿Q正传》《鸿门宴》《雷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想象情境
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人们通过想象可以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思想、发明、创造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了专门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渗透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途径。以将教材作为出发点,有两种进行想象力训练的途径。
1.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教材内容。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妨动笔画画荷塘的景致,体会一下作者描绘景物时的空间感,将文字变换成图画,既要依据课文原有信息,又加入读者的再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讲授《项链》,学生对于作者所塑造的玛蒂尔德这个处于当时法国社会中下层的妇女形象的深刻同情与认识后,不妨追加个“假如玛蒂尔德早在舞会前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在她丢项链以后她的生活将会怎么样?”的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刻的领会、挖掘原作“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篇6
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死记硬背,不能够有效地和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和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一起讲授,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很少针对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进行专门的授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说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道德和一般的个人道德品质混淆在一起,不能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已成为教育学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承载着提高学生教育素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就是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学习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日常教学中一些重点并没有长久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而针对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一)入学教育
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中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分解、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四年中的主要课程的方向和内容,初步设定将来的就职方向,树立最初的就职理想。让学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热爱并向往自己的专业。并且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二)心境教育
通过分析不同文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难看出,热爱的儿童、爱护儿童是我们职业道德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发现班内每个孩子的优点,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儿童和热爱儿童。
(三)承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较于其他的毕业生有很大优势,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本职业作出承诺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助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将我们工作的对象置于我们职业生活的首位。虽然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要坚持上班,但对我们选择的职业要有职业的坚守。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利用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一线,设身处地地像一线优秀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可以到幼儿园参加园内组织的关于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体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
(五)专题报告会教育
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校做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专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爱护孩子,如何尊重家长,如何支持幼儿的发展。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处教育契机中。
五、教育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本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完美结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要见改革坚持到底,改革非朝夕间即可完成,更不是游走在纸上的文字,想要颠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曾经的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和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比例,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专业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篇7
进入21实际以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加之知识爆炸的影响,现代教育更需要不断调整定位,提高自身的作用和影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校及县域特色,紧贴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以分析理解能力和古代诗词积淀为重要教学目的,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为出发点,在贴上了素质教育的标签后,更应该由表及里发生质变。教师要从教书先生式的角色转化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博学多才的化身;课堂也将由生硬呆板的一言堂化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学生也将由听天书式的课堂感受变为轻松愉悦主动接受知识的参与者。最终,课堂的气氛被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教师的才华和教学艺术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反复强调,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要以知识应用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说到底还是要靠教师在“导”上下功夫。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一改以往应试教育重点照顾成绩较好学生的弊端,真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感受到得到教师关爱和同学帮助的幸福和喜悦。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一定要摆正位置,教书是本职工作,但不是最终目的,育人才是学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出发点,要利用好语文课程这一有效载体,将教书育人理念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阔眼界,灵活运用,将那些文字中承载的做人道理和为人处世经验应用到生活中,真正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心智成熟,有自主行为能力的高中学生。
(一)新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学的展开。
在新课程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也对现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认知能力还是有限,因此主要还是依赖教师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真正能让学生能够敬仰和佩服,这样才能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学进程的开展。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不少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不同的教师也有自身不同的特色,但是笔者认为,即便形式上天差地别,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能够高效地收获知识,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课堂教学目的。例如,由于现在教材内容变更较多,几乎每年都会来个变更,甚至几年后来个翻天覆地的内容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做好课前工作,先当好学生,再去当老师。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带着不断充电、不断适应角色转化的心态去投入工作。千万不可以麻痹大意,以老教师自居,只把教师当成赖以生存的职业。要真正不断回顾自己的知识能力,重新优化、提高、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把三尺讲台当做自己挥洒汗水和激情,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把学生能够走进大学和实现全面教育作为追求的目标,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演绎好。
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没有一个绝对优良的教学方式的教条式的框架,大多数教师现在都能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去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实施。例如有的教师喜欢把功夫下在课前准备上,从研究教材,学习教法到准备课时计划,甚至模拟演练;而有的教师喜欢把新课的亮点放在导入语言上,形式上主要体现在板书的特色和出彩之处,导入语言的贴近生活、引人入胜,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PPT、互联网、视频等相关内容资料去切入;而有的教师喜欢将课中作为下功夫的重点,将预习和泛读过程作为着力点,去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分组讨论等;还有的教师会把课堂收尾阶段的评价过程作为重点来突破,在体现学生主人翁地位上,给不同程度学生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鼓励性评价,以保持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赐予他们继续努力学习,自主钻研的信心。
(二)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方向。
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大众化,加之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已经初步呈现,本质还是在于过去固有的教育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收获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方向和最终目的还是要以知识应用为核心,而不是将学生教成程式化的答题工具,这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样无论学生今后是走进大学校园继续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开始就业,都会因为驾驭好中文而给自己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向的指引下,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多多思考,研究制定出一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去应用好所学知识的教育方法。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更需要与时代携手前行,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充电,积极参与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学科交流活动中。不仅如此,还要掌握好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的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PPT制作等,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习,自己能够去制作课件,能够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内容去武装自己,也传输给学生。在教法研究上,要以学校为着力点,教研室为单位,做好对现代学生身心特点的分析工作,研究对他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好了这些,相信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学科教育的目的将会真正呈现。
篇8
针对以上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础上,重视其人文性 。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种,在生活上是必要生活中的一种”“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在素质教育这一话语提出之前,工具性一直被我们视为雷达不动的第一准则。然而,人文性同样不能忽略。人文性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流弊并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得到重视而渐成主流话语的。归结起来,人文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心灵感受,自己观察,独立思考,言自己所思,言自己所言。在教材选择上也强调贴近学生生活,更多的体现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科技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与心理成长探索等,而不是像以往的部分篇目一样,内容过于单调,或成为图解语文知识的范本,或成为思想政治的宣传工具。“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感情,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2]纵观以往,拾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关键。
二、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老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素养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完全钻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语文学习成了死记硬背,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了然全无。语文学科是与人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坐落在人文学科基座上的一个具体学科,带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特点。数理化要求精准,而语文要求博、泛。语文学科的意境性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诠释,使学生真正了解语文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渗透于名作中的思维方式和高尚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高度,审美情趣,引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发挥语文的作用。我国著名教师魏书生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教学:“魏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3]语文课堂的作用当是如此。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4]
三、重视文学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文学中包含着美。很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人类的精华性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神奇自然的探索,包含着人类不屈的奋斗精神,对不合理社会的精辟批判,对人性的深刻阐释等等。如果当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另外语文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比如说时下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而我们知道周杰伦的很多中国风的作品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和诗意色彩。比如说《台》的歌词与中国传统的怨情诗风格极其相似,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所爱之人香消玉殒的思恋与悲伤,这些作品完全可以与语文的课堂内容进行比较,让共同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能力、理论修为、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个人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努力和智慧。教学名师于漪曾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课上的趣味盎然,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的求知欲。”[5]可见语文教师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文字内容带有多角度阐释性,只要言之成理就不必唯一答案。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偶像派”与“实力派”的结合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人格与魅力,如注重仪表、与学生交流谈心、建立与学生的轻松的朋友关系、多读书等,是实现其教学效果最大化地重要方法。
当前人们对于语文教学颇不满意,是有一定道理的。语文学科本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学科,可现在的教学情形是我们大家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进行。只有当我们在心中真正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才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改变一潭死水的现状,而不使素质教育仅仅成为一个形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初教语文的老师说的话.中学语文教学[M],1981年第10期.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篇9
一、首先对学前专业语文课程、学前专业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1.学前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强调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存在。
2.学前专业语文教师的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分讲究尊师重道的思想根深蒂固。传统语文教学以课堂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资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和探究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健谈,想象力方面丰富,善于人际交往;但在学习方面学习动机偏差,不重视语文基础教育,缺乏耐心和自信,有自卑心理,懒惰性心理。从语文基础知识来看,学生原有的语文水平较低,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较薄弱,喜欢阅读一些网络文章,不喜欢阅读古诗词。
二、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带动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带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说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转变。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完成知识教学为目标,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的角色,培养出的学生缺少个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应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长期以来,教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传统的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讲授者的角色,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应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课本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策略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发现问题。
3.教师应由教材执行者、讲授者转换为课程教学的开发者、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只是“教书匠”角色,“教书匠”难以顾及学生在个性、智力、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死板。新课程背景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教材执行者、讲授者转换为课程教学开发者、研究者。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领会新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将课程语文与社会语文有机结合起来,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深加工,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点激活,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教师应由单纯思想建设者转换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传统教师观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还应是学生心理的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现在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时常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心理的疾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和谐、愉快、平等的对话,打开他们的心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体谅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应从职业者变为生命的体验者。传统的教师关注的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却忽视了自己。新形式下的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有自己的生命体验。不断地学习成为生命价值体验的需要,学生成为教师生命体验的催化剂,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生命体验的形式,教师因此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主要途径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与职业能力本位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自觉转换自身教师角色。在本次行动研究中,我创新了“情境――职业能力”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中,转换教师角色,将情境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来设计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语文教师应自觉转换自身角色,以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学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语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即言语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让学生学有所用。除此以外,还应自足于未来,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与幼儿的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
篇10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内容,汉字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教师要善于启发,把学生引入这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有各的风韵,“日”字给人带来温暖,“月”字闪烁着清冷绮丽;“山”字是巍峨高峻的,“川”字是奔腾不息的; “笑”字意味着喜庆,“哭”字则代表着伤悲。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奇特的画面,点划之间,纵横之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字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受民族文化的精深,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者形象地描绘生活,或者揭示人生的真谛,或者赞美人性的高尚。这些文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的文本,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敢于放手,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秋》的时候,在播放了《秋日私语》的音乐后,教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的阅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于是让学生们跟着诗人走进秋天。让学生说说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品读,学生朗读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一个精彩的秋的世界,秋风,秋实,根本不用教者去肢解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体会秋的美丽,祖国文字的美丽,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活力,语文老师要唤醒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让学生在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二、更新理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语文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的过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现代教育,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语言的人文内涵,弘扬人文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课堂当成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要强化诵读、感悟,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感悟作品的形象,使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教师要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交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构建一种良好的尊重、合作、信任关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体验成就感。例如,教授《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创造时机,让学生个性化朗读,让学生朗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欢乐和失去友谊带来的痛苦。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有感情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精彩,读得投入,慢慢地渐入佳境,感受也就水到渠成。有的说:“老师,我想哭。”有的说:“老师,我难过。”有的说:“老师,我伤心。”这样,不用老师再去问,再去分析,学生在诵读中已经感悟到失去友谊带来的痛苦。学生的人格也就自然得到提升,他们懂得了友谊的珍贵,也学会了珍惜友谊。
三、言传身教,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
篇11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语文课堂改变以往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重视以学生学为主的过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的转变。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新课标这一指导思想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那么,情景教学的方式都有哪些呢?对教师的要求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一剖析。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而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想象思维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情景教学的方式
1. 情景再现,引发共鸣
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情景再现,即让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出现在课堂上,通过真实的场景或者真实画面的再现,达到与作者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单纯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文章内容了。例如:《在山的那边》,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无法体会一个山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时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前找好视频,在课上播放山村孩子的生活状况,着重播放他们生活的困苦、单调,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情景再现,让学生亲眼看到山村孩子的状况。同时教师做以恰当的引导,学生就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2. 联系自身,深刻体会
成语“身临其境”的意思是读者真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就跟自己亲自去了一样。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依据自身实践,通过回忆和想象,力求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如《第一次真好》一文,课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多动手,多去经过第一次,并且用心领悟第一次体验时的心理和情感感受。人生中有不计其数的第一次,每个学生都会有许多,虽然不一定都体验到课文中提到的那些事情,但是他们也经历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第一次,课堂上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说的方式把自己的第一次讲述出来。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 发挥想象,领悟真理
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某些抽象的课文,仅仅穿越文字的表述,学生还不能真正的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也许他们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而已。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课文内容用手画出来,从而加深了课文的理解。比如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完之后,并不能真正领悟“只要把困难分解,一个一个地克服,困难就会最终被消灭掉”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一张图画把课文内容画出来,之后,学生就会很明显地看到陡峭的山崖原来是可以分为一步一步的,它不再是那么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克服的。
4. 小品表演,加深理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才能搞好,枯燥的内容是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表演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伤仲永》,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进行表演,一个扮演方仲永,一个扮演方仲永的父亲,再由三个学生扮演邻居。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骄傲自满、止步不前所带来的后果,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无止境的,一定要勤奋学习,坚持学习,要勇攀高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靠天分,后天不努力的话,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
三、情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 良好的掌控力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情景教学也是如此。情景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容易使课堂出现混乱的局面。比如课堂表演时,有些学生趁着别人表演的时间搞小动作,或者评论表演者的好坏,却忽略了表演的真正意义。这时,教师就要掌控好全班局面,争取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表演上面。而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会渗透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生的思想都引导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不是停留在对同学表演的评判上。
2. 提前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情景再现最好不要是瞬间的有感而发,也不是在课堂上即时产生的,那样太仓促、太粗糙。而是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应用情景再现的哪种方式,情景再现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都要提前设计好和提前想到,便于课上应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设计好怎样利用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主旨,达到教学目的。
3. 改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备好课,准备好情景再现的视频、歌曲、图画等,用好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对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知识略懂一些,只有懂得,才能在选择的时候更加贴近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
四、结语
希望学生热爱学习,轻松引领学生领悟课文主旨是每一个教师期望看到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情景教学是这条路上的捷径,教师若真正做好情景教学,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现代教育教研,2011(12).
[2] 吴利娜.浅谈情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0(12).
篇12
1.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或者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从而实现语文的模拟展示。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小学生由传统的机械学习转向与真情实感相融合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学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思维启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本身就有很大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文字思维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因此往往易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思维不活跃,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特别枯燥。而情境教学法能够事先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不限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1.3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讲,学生对所教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展开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传授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探索的欲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情境教学由于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偏重的特点,可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因此情境教学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授课方式的优化,同时调节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具备的性质约束性,经常会对课堂教学氛围产生一定影响,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合理调节,在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幽默感,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2.1师生教学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中保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化掌握,还能保证在知识基础上有效扩展。教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问题讨论或辩论,有效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集体讨论时,教师如果能加入进来,将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良好的师生互动保证了课堂在欢愉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情感融入教学全过程
情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适当地表达情感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有力地带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教育过程中教师情感的流露,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还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超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重大。在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对学生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评定时,更要注重情感表现,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表露出不满意,告诫学生不要再犯错误,而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注重情感鼓励,不断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地开展教学工作,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情境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保证学生整个过程都处于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课堂教学,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本能地将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在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中,讲授报告或者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了解的情境,感受真正的文字表达需求。又如对于话题作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该话题最近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话题的内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
2.4采用小组互动模式开展教学
在课堂上,当教师采用网上新出的一种智能答题软件对学生进行认真考察以后,一部分学生可能将这些题目弄懂了、学会了,但是很可能还有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不知道错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且懂得为什么错了。但是,部分学生往往碍于自尊心,没有胆量向老师发问,这个时候,合作小组的优势就展示出来了。一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小团队,在这个小团队中,先学会的学生可以指导或者帮助暂时还没有学会或者是不完全懂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为他指出错误的地方,并且耐心教他应该如何做,继而再出类似题目考查学生,然后帮学生修改。这样一直做题修改,反复几遍以后,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后进生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优生的成绩。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方案,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已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实践探究、促进,不断改进与探索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提高课堂生动性为原则,运用符合学生发展的创新方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新课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13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没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