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粮食生产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粮食生产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粮食生产建议

篇1

总体目标: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亩,争取亩,粮食总产确保吨,争取吨。各村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指标见附件。

二、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有效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重点抓好早稻生产,保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时引导农民种好玉米、蕃薯、大豆、高粱等,努力增加旱粮面积,以弥补结构调整带来的播种面积减少。

三、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经江山市政府研究决定对我市今年粮食生产继续实行以下扶持措施:

1.鼓励大户种早稻。对种植早稻面积亩(含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继续给予每亩元的奖励补贴。

2、实行早晚稻谷底价收购和价外补贴政策。凡市场价低于底价的,按底价收购;高于底价的,按市场价收购。对新增储备粮和轮换储备粮的订单早稻,在市场价收购的基础上每公斤价外补贴元。对早稻达亩以上的订单户给予%的预付定金,并上门服务。

3、对列入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安排技术指导员挂联指导,优先供应良种,提供技术指导,并由市里给予适当的物化补贴。

4、中央、省、市对种粮大户、大中型农机具购置和良种等进行补贴的各项扶持政策,今年继续实行。

四、继续推进实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粮食单产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实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第三年,按市农业局的“调整、完善、提高”的要求,扎实做好此项工作。

推广省农业厅要求的主推品种:早稻:中早、金早;单晚:两优培九、 号、Π优、国稻号;双晚:新两优号、国稻号、协优,晚糯糯等。主推技术有水稻旱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草还田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五项技术。

篇2

4、对水稻新品种引试给予补助。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之一。需引进早稻早、中、迟熟新品种8个,籼型杂交稻新品种5个,粳型杂交稻新品种6个,常规粳糯稻新品种13个。组织早稻、杂交稻、粳糯稻新品种区域试验4项,生产试验5项,新品种、新组合示范点3个,实施大小区100余个。要求补助引种、试验、示范经费5万元。

5、对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给予补助。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日趋强烈,对优质富硒营养稻米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将开发优质富硒营养稻米1000亩,采取基地示范,全额收购,精细加工,精美包装,商标品牌,产业开发。要求补助引种、示范、加工、包装等开发经费5万元。

篇3

泌阳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全县总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约86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5.2%;这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岗两面坡上,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全县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泌阳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尽最大努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土地开发、小农水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整合起来,对中低产田集中连片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并提高治理标准,扩大治理规模。泌阳县县高产田面积约46万亩,主要分布在中小型水库下游、沿河两岸及其平川区域,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是泌阳县的粮仓。持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的机遇,全力做好泌阳河的治理工程和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并积极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和千亿斤粮食核心区建设等高标准农(粮)田建设项目,不断修复和完善高产田区域内原有的水利灌溉设施,新建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和社区型水利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一批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高产稳产、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农(粮)田,既能增强泌阳县高产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发放工作;全面落实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三、加快土地流转,转变生产方式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化管理。按照农民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农业基础设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四荒”承包经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行林权承包权益70年不变,放开养活泌阳林业资源。加大以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成果,彻底转变乡镇工作职能。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业、农民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探索各类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篇4

1、粮食生产情况

以某县粮食生产为例,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6.6万hm2以上,以小麦尧玉米为大宗,种植面积均在3.3万hm2以上,总产量50万t以上,年贡献商品粮40万t,在全省位于上等水平。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7.05万hm2,总产量达到55.59万t,实现连续10年增产增收。

2、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2.1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2.1.1政策性补贴。按照计税面积,以每年1 500元/hm2以上的标准落实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年落实补助资金逾6 000万元,自2009年以来,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小麦尧玉米全覆盖,年落实补贴资金逾1 000万元。2009年以来,共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2 055万元,深松耕补贴250万元。

2.1.2专项补贴。2010年开始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物化补助,截至2012年底,共发放“一喷三防”农药129.3 t,落实追肥尧灌溉补贴资金278万元。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1推进农田基本建设。重点进行地、路、渠建设,通过平整土地、整修机耕路、田间路和铺设地下管道建设,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渗漏少”的高标准农田要求。2008年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规模2 000 hm2,总投资900万元;2011年、2012年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 667 hm2,总投资2 000万元;2010要2012年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 867 hm2,总投资5 700万元,2010要2011年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1 933 hm2,总投资1 055万元。

2.2.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自2006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共落实中央资金180万元和省级资金140万元,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16万hm2,制定小麦尧玉米配方2个。

2.2.3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重点抓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通过示范片建设提高示范带动能力,推进粮食生产。2009年以来,年建设小麦高产示范片2~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2~3个,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提升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1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县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县级技术中心及区域站硬件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同时,健全了日常管理、技术下乡等制度袁为做好技术服务提供了保障。

2.3.2推广关键技术。认真落实领导包乡,技术人员包村、包地块制度,采取示范展示、召开现场会等展示观摩形式,着力做好小麦、玉米等作物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工作,抓好关键技术落实,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2.3.3抓好示范田建设。自2010年起实行县、乡领导示范田建设,县级每年抓示范田4个(县委书记、县长、农工委书记,副县长各1个),面积不少于200 hm2,乡级领导干部示范田全县共32个(每乡2个袁书记、乡镇长各1个冤袁面积不少于67 hm2。在示范田建设上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确保了各项管理、服务到位。

3、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3.1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增幅低于农资产品价格的增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效益低下。以2014年为例进行粮食种植效益分析,2014年商品小麦价格在2.3元/kg左右,效益4 5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玉米价格2.2元/kg左右,效益为15 0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一年2季粮食种植效益约为19 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务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计算,每667 m2粮食年收入仅相当于每人7 d的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

3.2种粮风险大

农业的自然风险,如暴风雨、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地震、病虫鼠害等都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导致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收益受到影响。

3.3规模化水平低

当前农村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人均耕地面积0.1 hm2左右,户均0.4 hm2左右,规模生产较少。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农民不重视,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二是农民对种粮的投入偏低,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偏低,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促进粮食生产的建议

4.1促进适度规模生产,增加效益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流转,培植种粮大户,发展集约化生产,增加规模效益。

4.2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

虽然某县已基本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和设备,但实现技术入户面临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上级部门给予大力支持,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积极性,发挥更大作用。

4.3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

整合农业资源,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

一是加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降低种植成本。二是完善政策性补贴方法。探索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工作。完善其补贴方法,让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切实发挥好补贴在推进粮食生产上的作用。三是加大对县级财政支持,增加对种粮大县转移支付,缓解财力不足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保面积不少,总产不减,质量不降。

4.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种粮直补政策

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业务工作应以县农业局为主导,搞好业务协调和联系,加强对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下达业务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和检查,使他们真正专业起来,独立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调整种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三项补贴合并为粮食直补一项;同时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另外,要把落实补贴的登记、核实、张榜公示、拨付作为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让种粮的人得到补贴,而不要以土地承包人为补贴对象。

4.6完善支持保护政策监管评

价机制。近年来,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逐年增多,如何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政策扶持出效果,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管和评价机制。政策监管上,要制定一套政策阳光操作程序,实行政策扶持全程透明化,便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规范政策实施过程,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实施效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大工作和资金使用督查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予以纠正。政策评价上,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政策类型、项目种类,选择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等形式开展政策实施评价。对形成的评价结果,建立应用机制,为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安排产业项目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粮食生产支持保护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敬辉.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09,315

篇5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长三角经济区的南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经济比较发达,属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一。土地面积锐减,结构调整深化,粮食生产供求形势更为紧张。为了保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果,恢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本县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要求和建议:

1、对种粮大户给予用种补贴。宁波市已经决定对承包土地100亩以上,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水稻20元的补贴。建议我县对承包土地50亩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水稻10元的补贴。据初步调查,全县承包土地50—100亩,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51户,种植水稻3454亩;承包土地100亩以上,种植水稻50—100亩的种粮大户有12户,种植水稻918亩;合计应补水稻面积4372亩,需补贴资金4.40万元。

2、对水稻抛秧盘也给予补贴。为大力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宁波市已经决定对水稻抛秧盘给予补贴。我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以直播栽培为主,但水稻抛秧仍有一定面积,全县3000亩,需抛秧盘20万张,建议每张抛秧盘补贴0.10元,需补贴资金2万元。

3、对水稻高产竞赛活动给予奖励。开展水稻高产示范和竞赛活动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县粮食生产以单季晚稻为主,建议在全县开展单季晚稻高产示范和高产竞赛活动,以奖代补,优胜给予奖励。百亩以上高产示范方设立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1000元;高产攻关田设立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分别奖励1000元、500元、200元。共需奖励资金2万元。

4、对水稻新品种引试给予补助。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之一。需引进早稻早、中、迟熟新品种8个,籼型杂交稻新品种5个,粳型杂交稻新品种6个,常规粳糯稻新品种13个。组织早稻、杂交稻、粳糯稻新品种区域试验4项,生产试验5项,新品种、新组合示范点3个,实施大小区100余个。要求补助引种、试验、示范经费5万元。

5、对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给予补助。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日趋强烈,对优质富硒营养稻米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将开发优质富硒营养稻米1000亩,采取基地示范,全额收购,精细加工,精美包装,商标品牌,产业开发。要求补助引种、示范、加工、包装等开发经费5万元。版权所有

篇6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河南粮食生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国家粮食生产与安全,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探索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宏观构想。国务院对此高度评价,先后派出16个部委局、7个科研咨询机构共112位同志,组成国务院调研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为发挥好河南的优势、潜力、基础和条件,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金融部门的支持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一、金融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河南省粮食连续丰收,但农业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弱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经济金融良性发展机制,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一)涉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网点收缩,服务“三农”的能力减弱

据统计,2007年末,农信社、农发行和农行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县及以下机构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5.2%,其中农信社、农行和农发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1%、71.4%和32.7%,均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07年末,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含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8285个,比2004年减少730个。从业人员为5.8万人,比2004年减少0.5万人。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意愿与能力,金融支农服务供需存在巨大缺口。在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大量撤并,信贷权限上收,导致县域金融服务缺位。以2006年为例,全省办理贷款卡的企业有3.9万户,仅占获取农村金融服务企业数的27.3%;办理农户贷款证的农户有175.4万户,仅占获得农村金融服务农户数的16.4%。

(二)农村资金外流较严重,外部资金来源不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与农村企业由于资信不足,抵押担保品缺乏等原因,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多数县域金融机构只存不贷,资金系统内上存或转存,资金外流的现象比较明显。据了解,2007年,河南省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688.3亿元。

由于金融服务不足,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或民间借贷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或者保持简单再生产,使省内农业生产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种植养殖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河南省农业企业发展速度较慢,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据了解,2007年,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达1126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884家,被列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44家,而河南省分别只有9102家、287家和23家。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慢,制约农业产业升级与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少竞争,农户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只存不贷”,农发行仅限于向粮棉油流通企业发放收购贷款,近年来业务才有所放宽。邮储从2006年才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时间较晚,金额小,担保条件高。农信社处于垄断地位,资金自主定价能力较强。据统计,2007年末,河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占全省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为94.7%。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导致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与居民。

(四)农村企业与居民抵押担保品不足,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要求

据省人民银行对全省109个县(市)的调查,目前只有12个县(市)共建立了15家担保机构,并且存在注册资金少,担保能力弱等问题。与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数量与担保能力差距巨大。

(五)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缺乏保障

河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各种自然灾害都对河南省造成过重大损失。例如:2004年,干旱、洪涝、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河南省14个市、87个县(市、区)、1312个乡镇,共有1497.8万人受灾,占全省总人口的2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6亿元。由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金融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一)强化农业投入风险保障体系

1.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鉴于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导致外部融资困难的情况,在农业资金供需市场尚处于低端阶段时期,需要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降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业务风险,提高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金融机构的顾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建议政府出资设立农业风险基金,重点支持中部6省的发展。资金比例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按新增农业贷款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提供补贴,并向贷款农户与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向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提供补贴,并向投保农户与企业提供保费补贴。

2.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农发行起着引导金融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当前全球通货膨胀严重,中国的物价上涨也面临转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更需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和保障职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据了解,2008年上半年农发行主体业务呈现出贷款多放,粮食多收的局面,累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584.8亿元,同比增加466.4亿元,支持收购粮食719.75亿公斤,同比多收227.05亿公斤,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市场的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创造条件的阶段,而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加快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整合,破解农村金融供给难题,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大势所趋,也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题中应有之意。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方向,将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手段衔接起来,通过建设现代化银行,在实现服务“三农”功能增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二级分行和县支行支持“三农”的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应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相关项目的融资;农业发展银行要重点对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3.设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农户与涉农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抵押担保物品和第三方担保。建议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具体出资数额可以参照2007年底各县新增农业贷款数额,按照比例10%-20%,并按照各年新增贷款规模进行增减变化,出资比例为国家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6?3?1,担保基金若有盈余,可用于充实资本金。强化涉农贷款担保业务,以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4.实行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待遇。

如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财政部门当前分档次实行优惠税率;对农行设立在县以下的农村网点,减免营业税。同时,比照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对农行涉农业务执行优惠利率。财政、税务还应当为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的风险补修创造条件,除继续执行按贷款余额1%提取呆账准备可免税外,对提取专项准备实施优惠税率,以扭转呆账准备金不足,抵补沉积能力下降的因素。

(二)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需要,从风险保障破题,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风险补偿机制,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不失为治本之策。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之一,农村往往是重灾区,加上农村尚未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专项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的承担者。2008年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无不如此。

政府引导金融扶持“三农”,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激励作用,这合乎国际惯例。财政应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出一块专项资金,建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信贷资金回流“三农”。

对“三农”贷款风险,财政资金建立贷款补偿机制,先行探索的省市已有成功开局。浙江省省级财政从今年开始实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各地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配套,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他们还对用于“三农”的信用担保机构也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以鼓励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努力改善“三农”融资环境。省级财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拨付,市、县两级财政再以相应比例配套,形成合力。

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可以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可以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业务,提供利差补贴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呆账贷款损失弥补。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一是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全部纳入征信系统;加快推进涉农金融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农户信用标准化建设。二是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规范开展“信用乡(镇)”和“信用户”创评活动,开展涉农企业信用评级,促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与企业合作共赢,完善创评标准与程序,促进农村信用环境优化;引导银行业对涉农企业开展财务辅导,提高涉农企业承贷能力。三是加大农村诚信教育,在乡规民约、中小学教育中加入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四)发挥金融部门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推动作用

1.运用和完善央行金融政策,为支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服务。

一是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支农再贷款规模,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给予支农再贷款的倾斜政策,提高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可根据支农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敞开供应,向所有粮食生产环节发放农业贷款,并保持利率不上浮。同时明确在贷款规模控制中将支农再贷款剔除。

二是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对涉农金融机构和农业贷款项目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结合形势要求加强窗口指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大中小型粮食生产项目。

2.农行要面向“三农”发展新战略,发挥在县域、农村的传统优势和大银行资源,满足“三农”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农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一方面要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发挥骨干和主导作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切实解决农户、中小企业、粮棉大县、贫困县等“贷款难”问题上取得突破,起到支柱和稳定作用,不断扩大服务“三农”的覆盖面。按照农行确立的“蓝海”发展战略,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用5年左右的时间,“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三农”发展成为全行的支柱业务之一。2008年8月18日农行作为主发起人在湖北汉川和内蒙古克什克腾同时成立了农银村镇银行,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标志着农行多渠道服务“三农”迈出了重要步伐。以后由农行参股、控股的村镇银行将统一以“农银”命名,逐步扩大范围,这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服务集中化之间的矛盾,降低服务“三农”的门槛,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覆盖面。

“三农”贷款往往时间急、金额小、使用频,农行要在准入、担保和授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一是扩大审批权限,将“三农”信贷审批权全部授予一级分行,300万~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审批权授予二级分行。二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财务报表普遍不规范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三是简化业务流程,合并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贷款速度。四是创新担保方式,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品不足难题。五是创新金融产品,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农行专门为广大农民开发了金穗农卡,目前该卡已具备小额贷款自助、小额信贷循环使用、资金汇兑、电子化缴费、涉农补贴资金兑付等功能。

3.发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

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信社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全面建立了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平台;构建了“银监会依法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省级联社(农商行、农合行)依法进行行业管理和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新体制。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5.6万亿元,其中各项贷款3.14万亿元,而农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占比为45%;负债总额为5.34万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4.6万亿元。我国农信社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信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牢记“三农”宗旨,科学调整信贷方向,合理摆布信贷资金,围绕“三农”求发展,大胆探索支农服务的新方式、新手段,大力提高贷款覆盖面,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农村市场,主要满足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需要。要积极探索林权、渔权、土地经营权和农户作为贷款抵(质)物的贷款品种,拓宽有效抵押品范围,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要扩大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比例,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农信社多方参与的担保制度,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要探索建立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农业贷款风险转移机构;要加强资金营运创新,强化营销观念,加强社保、社银、社企、社社合作,满足各层面信贷资金需求,开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实现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建立富余资金融通机制,做大资金市场投资业务;要增强科技服务创新,借助科技平台,推出包括信用卡在内的系列银行卡,开通网上银行,加快网银业务发展,依托网络积极开办基金买卖,证券第三方存贷和代卖各类债券。

农信社要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搞好农户信用评级,简化贷款程序,拓展“三农”贷款渠道,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信用社资金运用难和农户贷款难。

4.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适时开办“三农”零售业务。

当前,邮政储蓄尚未开发针对“三农”的专门信贷业务,削弱了邮政储蓄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的特点和优势,以小额、快捷、高效的方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使县域邮储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为粮食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新宇.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J].产业观察,2005,(18).

篇7

2012年全街计划粮食播种面积6000亩,其中双早2300亩,旱杂粮200亩,粮食总产2190吨。在耕地刚性减少种粮成本居高、效益相对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要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难度大。各村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工作的首位,切实把生产计划和工作措施谋划好、分解好、落实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完善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12年中央将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各村要切实抓好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强农政策的落实,完善补贴工作机制,确实按“有种有补、没种不补、谁种补谁、种后补贴”的要求,“公开、公平、公正”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和水稻良种补贴款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深化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进配套技术服务到位

在总结去年超级稻高产创建活动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强化配套技术到位程度,以建立益口超级稻丰产示范片为平台,以广泛开展农民培训为保障,强化技术推广,落实关键措施,提高粮食单产。大力推动粮食作物“五新”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一要重点推广农业部主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和金优2155、九丰优2155、Ⅱ优3310、两优2186、三香优714、川香优2号、宜优673、宜优99等优质品种,每个示范片选择1-2品种连片种植。二要落实高产高效新技术,水稻生产围绕“增穗饱粒攻单产”目标,落实增苗增磷钾,控氮控水控病虫的“两增三控”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单产,落实畦厢式栽培、间歇沟灌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推广旱作高产高效技术。三要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水平,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指导入户率达9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四要提升农机作业水平,扩大水稻机插秧机收割面积及旱作机械化耕作面积,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五要提高病虫草鼠害防控水平,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抓好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提倡重大病虫统防统治。

加强主产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篇8

二、明确2005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篇9

一、粮食可持续生产概念的提出

对于“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近30年来,世界各国因资源票赋和发展阶段不同,粮食安全战略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翟虎渠(2004)根据“粮食安全”发展的历史,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内涵;朱泽(1997)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由上述可见,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但是,“能力安全”现在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笔者提出我国粮食是否安全不仅仅在于其现有的粮食产量和储备,还在于其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因素分析

(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但我国面临严重的耕地问题,这包括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举措,建国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目前制定的与耕地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已有上百个,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实际效果不佳,我国每年都有200万亩左右的耕地被建设占用,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耕地污染达1146亿亩,全国沙化的耕地已超2215万亩。笔者认为,在市地与农地的巨大超额利润差价下,必然导致占用耕地的激励,而让既得利益者成为法律的监督者,也会造成监督缺乏,执法无力。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

(二)我国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目前资金的风向标“高利贷”盛行,说明资金要素在农村极度紧张,在目前农业三要素(过剩的劳动力、短缺的土地和极度短缺的资金)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进行三要素的整合(温铁军,2005)。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政府目前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强行快速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不合适的。在农业中无法达到社会平均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强行使得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巨大的呆账和资金配置的无效率,反而导致农村本来就很短缺的资金通过这些改制后的现代金融部门大量流出农村。

(三)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许多人认为应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笔者认为,提高粮价和财政补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0元,两者之比为3.27比1,如果深入观察,市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绝不止3.27比1,至少不低于4比1。简单地考虑(忽略其它因素),要想实现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大体均等,也要将我国的粮食价格提高到目前的4倍以上。目前,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已经相当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用政府补贴等方式的办法维持国内高粮价,无疑会使劳动成本增加,影响非农产业发展,是极其不明智的,也会牺牲我国的整体经济。

三、我国粮食的可持续生产的对策建议

(一)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是耕地,我国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政府当务之急是解决执法和监督问题,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的权责。我国的耕地保护不仅仅包括数量保护,而且包括质量保护(消除耕地污染)。我国的有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增施,而有机肥料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和重要措施。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有机肥料的使用,甚至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补贴。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培育肥力,改善农作物外观品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循环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所谓循环农业实质上指的是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中国有着世界人口的22%,但仅有世界耕地的7%,循环农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走之路。循环农业和粮食可持续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没有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循环农业和粮食安全便无从谈起。农业新技术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我国农业的新技术推广面临很大困难。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可能反映为高产、低成本或者其他期望的特性,不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可能要承担因不完全信息和可能犯错误所导致的风险,这也是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所面临的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由此,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有约48%(国外一般在70%以上)。笔者建议,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风险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和政府分担,通过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设置新技术推广险等新险种),可以促进技术扩散。

(三)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应该保持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同步进行,所谓同步,就是指农村金融体系内部改革应与农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应注意“质”的改革,而不是“量”的改革。政府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内改革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融通效率,此外还要放开非农、涉农领域,使得农业达到社会平均收益率,金融资本自然会进入。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

作者简介:郭兵(1985―)男,安徽阜阳人,同济大学法政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篇10

三、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订单品种夏粮为早籼谷,秋粮为翻秋早籼谷和晚粳谷。订单粮食用作市级储备粮轮换补库粮源。订单内粮食凡市场价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时,按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圆粒型早籼谷订单最低收购保护价为每50公斤90元(中等质量标准)。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制种基地农户每交售50公斤订单早稻谷及订单良种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40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50公斤订单早稻谷奖励10元,最高不超过70元。秋粮翻秋早籼谷和晚粳谷的最低收购保护价和奖励政策按照国家、省出台的收购政策执行。对具备一定规模、信誉好的种粮大户,经粮食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按不超过不超过早籼谷最低收购价款的50%发放粮食预购定金,由市财政给予贴息,由市农发银行提供贷款。

四、加大水稻机械插秧和统防统治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油菜机械收获技术和植保统防统治。在继续执行省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和对接受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给予补贴,执行省定每亩40元补贴标准。

篇11

篇12

1、加强植保服务组织建设(15分)

(1)新建或完善1个以上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做到有机构、有章程、有人员、有行为、有能力,每个服务组织内机械不少于6台,统防面积不少于500亩计5分;

(2)稻麦主要病虫害统购统防面积不少于60%(生产损失率不超过3%)计10分,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出现一起因生产损失而造成社会影响事件的不得分。

2、推广粮油高产优良品种(10分)

(1)稻麦等主要农作物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覆盖率不少于95%,统供率不少于80%计8分,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

(2)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生产安全计2分,发现一起因出苗不足而造成社会影响事件的不得分。

3、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50分)

(1)水稻机插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在85%以上(镇区村、省道和高速沿线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100%),按照市定每400亩水稻配备一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的标准,今年每村不少于1台,1500亩以上的村不少于2台计25分,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

(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面积达80%以上,耕地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村,新增55马力以上大中拖配套秸秆还田机不少于1台计15分;

(3)每个村须新办有1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计10分,未完成不得分。

4、创建高产标准示范方(10分)

稻麦高产示范方面积不少于300亩(镇区村、农业园区所辖村不少于200亩),要做到有牌子、有班子,统一品种、统一种植、全程机械化、育秧集中化,稻麦亩产量在1000公斤以上。经验收达标记满分,达不到要求的按未完成的工作量酌情扣分。

5、努力提高秋播生产水平(15分)

(1)佳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2)全面整治内外三沟,确保沟系配套;

(3)推广农田深耕翻和机条播面积不少于30%;

(4)麦种统供率在80%以上;

(5)有一个面积在2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方,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

6、加分内容

(1)大力推广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每新增1台,加记5分,每新增55马力以上大中拖配套秸秆还田机1台加5分。

(2)大力提倡粮食适度规模,按照“四有、五化、八统”的要求,建设面积在200亩以上加3分,300亩以上加6分,400亩以上加8分,500亩以上,加记10分。

(3)按照“三库二间一室”要求建设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00亩以上市验收达标的高产示范方,分别加记5分。

(4)为市镇提供各类现场会,分别加记5分和3分(现场会路线途径村,按实际工作量适当加分)。

二、扶持机制

篇13

(二)提高种粮大户直补标准。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

(三)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订单储备粮收购价外补贴标准。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不低于75元、中晚籼稻不低于76元、粳稻不低于79元。储备粮收购价外补贴标准提高到每50公斤9元。

(四)提高水稻良种补贴标准。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的农户,良种补贴提高到每亩10元。

(五)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40元。

(六)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200元或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10元或20元,其中财政给予75%的保费补助。

(七)继续实行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对连片种植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面积15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各项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到位率高,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亩产625公斤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奖励3000元。

(八)对列入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和省级万村水稻高产示范的示范户,安排技术指导员挂联指导,并优先供应良种,提供入户技术指导。

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渠道,把各项扶持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农民,做到家喻户晓。农业、粮食、财政等部门要根据上级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补贴方案,开展面积核实和补贴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使粮农真正得到实惠。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相关责任制,做好兑现各项扶持政策的调查摸底、核实申报等基础性工作;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年我市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确保57万亩,力争60万亩;粮食总产确保22.5万吨,力争24.5万吨。

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增产增效

(一)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要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活动为载体,大力支持栽培技术的创新与集成,使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实现粮食增产增效。各乡镇(街道)要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浙101、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的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协优963二个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要通过全市1880户科技示范户、高产示范户和市乡两级百亩示范方二个层面的示范,带动上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面上应用,从而推动全市面上12万亩圆粒型多用途早籼稻、20万亩超级稻、10万亩连晚高产优质杂交稻及其配套适用技术的落实,全面促进粮食单产和效益的提高。

(二)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农业部门要强化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攻关,尤其要加大对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的试验和示范,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克技术难题,着力推进水稻耕作、插种、病虫机械统防、收获等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农技)服务组织和植保服务组织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植保、代收割等社会化服务,缓解季节性劳动力紧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入户是农业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体现农技人员自身价值,更好为农服务的有效载体。今年是我市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四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16个乡镇(街道)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干部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四、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采取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新培育1个统防统治合作社。

五、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建设项目实施,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农田生产能力的提升。

(一)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要认真做好新建标准农田面积核查、征用基本农田和补充划入基本农田验收及基本农田易地代保验收审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