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剖析比较各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速度,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和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的重要内容之一。TD有限公司系由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于1999年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是一家独资企业。拥有员工30人。公司首要从事电源、电力设备的生产、销售、调试、安装与服务以及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的销售。本论文通过对这家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剖析后招呼造成其营运能力不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增强该企业营运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不惜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来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不利,忽视了市场的繁杂性和风险的防备;过分重视和谋求产量和账面利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松懈了不少;管理人员缺少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是前评定,事中观察,事后追踪三道基本程序;对购货单位的信用缺少考核和管制,不注重对顾客的财务能力和财务情况的分析,更没有根据不同的顾客制订不同的信用策略。种种原因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加长,资金占用数提高,坏账损失率增长。
(二)存货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该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管理行式僵硬,管理方式老套。对于库存管理没有领先的技术方式,仓库除了一本记账簿记录存货的收、发、存数量外,商品其他当面的材料几乎不健全,采集的信息与交流主要是依靠人工来进行,致使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同时,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治理不到位,出现状况没人追问,不但导致企业的资产浪费严重,还让使企业存货储存成本明显的增加。
(三)流动资产管理不善
流动资产的流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灵活运用流动资金,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对存货管理不合理以及采购管理较为随便导致存货的堆积,对应收账款欠缺有用的监视和有效管制,国家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企业间三角债拖延严重进一步造成贷款回收困难。
(四)固定资产、总资产管理力度不够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部分,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稳定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非常大。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善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的管理层决策错误导致固定资产空闲;固定资产账本设置不完善,该企业财务只有固定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没有实存账存对比表和固定资产卡片以及实物管理账本;企业在销售、外租、转让固定资产时,没有正规的规范操作。对于总资产管理不善的原因主要是由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这两个驱动因素导致的。
(五)管理者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
现在财务分析中多数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从而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主要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而对营运能力只做简要分析,管理者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事实上,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从某一方面上来说,它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
三、提高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采用应收账款方式进行销售主要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加销售和降低存货。那么企业采取赊销方式促进销售的时候,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有一些牺牲,这就是应收账款的成本。从上面对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的现状分析可知,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慢,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该行业所决定的,但是企业自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也不到位。所以企业管理层应该注重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加强存货的管理
企业拥有足够的存货,不但可以保障企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节省采购费用与生产时间,还可以快速地提供客户各种定货的需求,因此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非常大的机动性,防止由于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但是,存货的增多肯定会占用更多的资本,企业也必然要支付更加大的持有成本,另外存货的存放和管理费用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该企业对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管理有所欠缺,存货周转率与行业设置值3还是有所差距的,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
(三)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
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关键是增强对企业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的管理。下面主要是对如何加强货币的日常管理提出建议:拥有充足的现金对于减少企业的风险,加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偿还债务性有深厚的意义。但是现金拥有太多,它供应的流动性边际效益也会随之降低因而导致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该企业拥有现金较多,但是并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投资,造成资金的闲置成本高。毫无疑问的,管理人员肯定要加强现金的平常管理。比如说管理者可以用多余的资金进行购买股票、债券、交易性资产等,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完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是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是完善企业生产经营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一:健全固定资产的账簿设置,增设实存账存对比表和固定资产卡片以及实物管理账本,同时还可以运用EXCEL来完成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利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可以较容易的做好固定资产账目的管理工作。
篇2
一、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储备品种不能反映应急需求
由于管理部门上的条块分割,储备单位在制定物资储备计划时很难获得相关的灾情预测信息,导致储备单位不知道该储备哪些物资,在制定储备计划时存在盲目性,对储备目录的调整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下降。比如食药局负责医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医院或者医疗救护机构,其主管部门是卫生局,因此储备单位很难知道该储备什么类型的应急物资。商务局负责部分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而这些物资的使用单位是防汛抗旱指挥部,因此,储备单位也很难掌握应急物资储备数量,有些物资已经不再适用现在需求。
(二)应急物资储备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由于物资储备职责分散于各个部门和重点企业,这些部门是根据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任务以及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相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缺少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统一规划、界定和分类,相应地也缺少对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职责的明确。因此,造成有些应急物资储备存在交叉,有些需要的应急物资没有储备。比如商务局和防汛办都储备防汛物资,而该市应对市区立交桥积水事件使用的大功率水泵,还有应对重大事故灾难需要的重型起重设备,目前没有储备。
(三)有些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求
由于受到储备资金限制,目前很多储备物资只能应对局部小规模的突发事件,缺少应对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这类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比如民政局储备帐篷700多顶,很难满足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总体需求。不过,到底多大规模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该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
(四)缺少规范的应急物资调拨程序
由于大多数储备单位没有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其应急物资调拨与使用主要还是依靠与代储单位的协议或者是行政手段,缺少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而且,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多种类别应急物资,需要多个物资保障部门共同参与。有些储备物资是作为战略储备,如粮食、食用油,其调拨程序与现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关联不够顺畅。目前缺少从全市层面对应急物资调拨程序的规定和指导。一方面规定物资调拨与应急指挥部的关系,不同物资储备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规定区县与市级应急物资调拨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缺少健全的应急物资补偿与更新机制
目前该市应急储备物资补偿办法仍延续旧有的经济体制,应急物资使用的事后补偿无法可依,有些物资是无偿使用,从而降低了应急物资使用的效能。有些应急物资是采用企业代储方式,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管理费用。由于储备管理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增加很大,而储备管理费用标准一直没有变更,从而使代储单位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很多代储单位都不愿意继续接受代储任务。大多数应急物资有一定时限的保质期(如面粉、药品、食用油),有些应急物资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轮换,轮换过程中物资的贬值、出库入库费用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给储备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药品往往由于没有市场需要,超过保质期,只能报废,给储备单位造成更大损失。
(六)缺少完善的应急物资运输保障机制
由于该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应急物资运输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应急物资运输基本上依靠储备单位自己解决,有些单位已经与交通运输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但是大多数物资储备单位还是缺少足够的应急物资运输设备,或者缺少紧急情况下的优先通行权力。从而导致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及时到位。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的应急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可能需要专用的运输设备,也可能因为储备单位缺少专用运输工具,导致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
(七)缺少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
由于缺少对应急物资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目前缺少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与跟踪。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可能发生变化,无论市应急委办公室,还是各个专项指挥部都不能全面掌握该市应急物资的具体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无法实现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监管和预警,也无法实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应急物资的有效调拨。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急物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急物资采购、调拨和监测等全流程的综合管理。
(八)市级与区县级物资储备衔接力度不够
根据实地调研及各区县上报的相关材料,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目前还缺少市政府及市属指挥部对区县的统一筹划与指导。在各区县储备的应急物资多为市有关部门专项管理,区县没有统一调度权,协调调度存在难度,储备物资资源不能及时共享。
二、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
(一)建立物资储备统一调配组织
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行政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物资储备与协调。在领导层面,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工作,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协调各方面的行动,包括各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调配、工作协调等。在执行层面,整合现有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资源,组建具有高度权威和统一性的物资储备的决策和监督部门,负责制定储备法规和政策,编制储备规划和计划,收集整理相关储备信息,监督储备计划的实施。对各类储备物资的收储、轮换、动用等统一决策,构建战略性、全局性、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储备体系,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援能力。
(二)完善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调整充实储备品种规模布局
完善对应急物资的界定和分类,明确相关部门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年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从而提高物资储备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应急物资进行编码,对应急物资储备进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优化完善现有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类型物资储备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储备,从战略全局上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优化设计和宏观规定,以便指导各级政府按照需要安排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实物和能力等储备。特别是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各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灾害发生特点的不同,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用于救济的基本生活物资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的储备。如,沿海地区应重点围绕抵御台风和应急救援需要,适当储备食品、急救药材、发电机等物资器材;地震多发地区应重点储备救援工程机械和帐篷等物资器材。
(三)创新物资储备管理的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机制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物资储备,通过立法强制、政府规制、行政合同、外包管理、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相关企业的战略物资储备联盟,加快建立实物储备与资源信息、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军队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物资储备与周转物资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储备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储备的社会地位,规范储备行为,推动储备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在突发事件时能够让企业及时生产并提供所需的应急物资,以大大降低有关的储备成本、提高全民储备意识。
从综合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办法,指导有关部门和区县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理顺物资保障与应急指挥体制之间的关系,建立该市应急物资调用协调机制。市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区县级相关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指导,并建立各级单位应当配置的应急物资明细清单,对种类、数量加以规范统一。各类应急物资由市各主管部门向各区县专项划拨,并建立市区两级物资专项保障基金,实施条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管理。
(四)建设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的大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引入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加强储备物资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和动态化。以信息网络为支撑,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输动态数据库,加强物资储备监测、应急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和有效媒体管理,确保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调拨和供应。为了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监管,开发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建设并完善市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的统一调拨、及时补充和监测预警。
(五)提供充分的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保障,明确储备主体相互关系
应急物资储备应当有专项资金保障。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突发事件应急救济补助金,并逐步提高资金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起应急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物资储备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应急物资的购买、储备管理、调配补贴等。对企业承储的应急物资要实行合理的动态补贴核算制度。当储备物资价格调整、贷款利率变动时,要适当调整补贴额度,切实保障储备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会等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应急物资在购买、储备、补贴等方面的不足。
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主体种类多,并且,应急物资一般采取代储的方式进行储备。因此,需要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各类主体的职责权限并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并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机关、应急物资代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定点仓库所在地的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中国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篇3
由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是低水胶比并掺有较多的矿物外掺料和高效减水剂,也产生了两个性能缺陷:(1)自干燥引起的自收缩;(2)外观色差。
一、自干燥引起的自收缩
高性能混凝土由于采用低水灰比,并掺入较多的具有相当活性的矿物细掺合料,混凝土水化引起的早期自收缩有时达到混凝土总收缩的50%,使混凝土内部结构产生微裂缝。混凝土的自收缩一般发生在混凝土初凝之后。当混凝土由流态转向粘弹性固态时,尤以初凝到1d龄期时为最显著,自收缩值随龄期而减缓。水胶比愈小,1d龄期时的自收缩愈大。水灰比的变化对干燥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影响相反。
(一)自收缩产生的机理
水泥水化过程中,固相的绝对体积增加,但是,固相与液相的绝对体积总和减小,这部分体积减少值称为水化收缩,一般情况下,由于浆体在初凝前具有良好的塑性,硬化收缩通过体系宏观体积收缩的形式得到补偿,凝结以后由于体系内部形成了硬化体骨架,硬化收缩通过形成内部的空隙形式得到补偿。水泥水化过程没有外界水的供应或即使有外界水的供应,但其通过毛细管渗透到体系内部的速度小于内部空隙的形成速度时,毛细孔水从饱和趋向不饱和状态,即产生自干燥现象。
从干燥收缩形成的机理来看,高性能混凝土密实度的提高,有望降低干燥收缩,但是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低,所用的水泥标号高,水泥用量大,而且掺入了磨细活性矿物掺和料。因此,早期胶凝材料的水化快,导致混凝土内的自由水迅速消耗,在内部结构密实的同时产生自干燥现象。混凝土内部的自干燥作用必然引起其宏观体积缩小,从而引起自收缩。它与干缩现象有明显差异,首先它是在与外界无水分交换的条件下出现的,其次,它在混凝土体内均匀发生,而不是仅发生在表面。
(二)解决方案
由于水泥石内部相对湿度的降低而使孔中存在一定的气相,孔中水饱和蒸汽压随之降低,毛细管中水呈不饱和状态。正是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密实,表面的养护水难以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体内的自干燥现象仍然显著。因此加强养护的方法对减少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并不十分有效。另外,掺用膨胀剂也是减少裂缝的有效措施,但是膨胀剂掺加到高性能混凝土中,由于其水胶比低,外部养护水又难以渗入到混凝土的内部,在缺水状态下,膨胀剂不能充分发挥其补偿收缩的作用。同时由于膨胀剂的使用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浇注温度、养护情况、膨胀剂的品质与掺量等。
1.掺用活性超细磨细材料。活性磨细粉材料又称为矿物外加剂,用于高效性能混凝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高效减水剂共同使用,既可减少混凝土用水量,又可节省水泥,降低成本,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掺和料的细度越高,其表现出的减水作用越强,在同样的坍落度条件下,混凝土的外加剂的用量明显减少,直观粘度下降,工作性提高,同时随着细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收缩有下降的趋势。混凝土的自收缩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早期收缩降低的非常明显。
2.使用高效减水剂,降低单位用水量。(1)掺用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是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成材料,其有效组分的适宜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1%以下,并控制引气量。[3](2)严格选材。高性能混凝土的石子最大粒径通常小于25mm;砂子的细度模数宜为2.6~3.0;磨细矿渣细度应在4000cm2/g以上,或选用I、II级粉煤灰。在实际应用中应将重点放在砂石原材料的选用上,在混凝土中加入部分含水饱和的轻集料替代普通集料,含水饱和轻集料在混凝土中形成蓄水池,在混凝土内部供水起内养护作用等,对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都有一定的效果。
(三)初步结论
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低、内部结构密实,因此早期产生很大的自收缩,普通养护技术和掺入膨胀剂的方案,并不能有效地抑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而通过掺入粉煤灰(不超过20%)、降低单位用水量的方案都可以大幅度降低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而且是施工现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混凝土外观色差
随着清水混凝土在电力建设中的大规模应用,混凝土的色差控制成为混凝土工艺质量控制的关键,而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的控制,在混凝土色差控制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一)原因分析
经过我们分析研究,产生色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配合比不当:配合比中的掺合料的掺量及外加剂的掺加顺序影响配合比;(2)砂率不当:由于砂石集料的级配变化导致砂率偏差;(3)砂、石集料的含泥量的波动:砂、石集料的含泥量和泥团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外观颜色;(4)计量仪器的偏差造成配合比的不准确性。
(二)改进措施
1.配合比问题。通过试验室确定最佳配合比,同时在配合比确定后,统一标号,统一配合比,尽量保持配合比的基本相对统一;使用同掺法,使外加剂的掺加顺序保持统一;掺合料的掺加量保持不变,取值为25%。
2.砂率问题。对原材料进场予以严格控制其级配,有效的控制砂率的统一。
3.含泥量的问题。对砂石集料严格控制,并制定砂石集料含泥量的内控标准,控制在±0.3%以内。
4.计量仪器的偏差问题。按规定检定周期对仪器进行校验,确保计量仪器的准确无误;对搅拌楼的砂石计量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校准。
为此,我们建立了HPC高性能混凝土控制的内部标准:砂子含泥量偏差在±0.5%以内;石子含泥量偏差±0.3%以内;砂子细度模数偏差±0.3%以内;外加剂、超细粉矿物料保持同一厂家、同一品种;配合比基本上统一不变,尤其是同一建、构筑物。
三、结语
通过对HPC高性能混凝土的多次运用,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在使用掺有超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的HPC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出现的早期开裂控制和色差控制条件。在利用HPC高性能混凝土的早强、高强、大流动度等特性的同时,确保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外观工艺质量,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4
英语语言测试理论的是以英语语言能力的界定为前提和依据。80年代初,Canale和Swain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有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四大要素构成。语法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的语言知识,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字面意思所需要的具体知识。语篇能力是指合理组织语言形式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表述的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场合能为理解与选择得当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是指为完成的交际目的,而能够发起,持续,转移,以及结束会话的能力。90年代,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Bashman在《语言测试要略》提出语言交际能力是由说话者的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生理机制在特定的交际场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达到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2. 解析高考几种主要测试题型考查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侧重
听力题,英语听力是英语语言学习技能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交流,输入与理解信息的前提。因此,应该在语言能力检测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为了照顾到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有些省份取消了听力测试。这种做法虽然维护了高考英语在全国考试的公平性,但是使得英语听力教学在高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违背了人类语言学习的发展顺序。其次,听力测试的题型多为多选题,听力段落的选材内容涵盖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话题范围内,主要题型为短对话,长对话和独白,从题干的问题和选项的设置来看,主要考查对话发生的地点,时间,事件和说话者意图的推测以及对话中具体细节信息的判断。由于测试的形式皆为有四个选项的多选题,考查的重点多为对段落材料信息以上总结的几个方面的判断,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形成和总结了一套出题规律和听力考试的解题策略。这种长期不变的单一的听力测试,使得多数高中教师忽略了英语语音和听力教学以及增加众多考生在没有充分理解和听懂材料的前提下猜对选项的几率,并且没有真正测试到学生的听力水平。
单项选择题,高考测试中的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词汇,语法以及英语交际用语。从题干和选项来看,词汇重在考查学生对词性的选择,词义的理解。语法题的考查范围多在主谓一致,谓语动词时态,从句,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能重点语法。由于答案是从提供的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考生一定程度的提示,考生可以通过排除和对比等方法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而这种测试形式没有真正考查的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分析能力,考生可能通过掌握了所要考查的语法规则中的部分要点在提供选项的前提下而猜出正确的选项。本文建议可以通过划线填词的方式让考生自行补充完整,从而更全面,客观的判断学生的语法能力。单选题中还考查考生根据题干提供的语境选择符合表达的交际用语,其测试目的旨在考查考生使用社会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的能力的测试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使得在高考中以纸质选择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彻底考查到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对语言知识的应用和语言交际能力。
阅读理解,高考测试中阅读理解的体裁分为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四种文体,而测试的形式仍然为多项选择题,题目主要考查的有对文章主题信息的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生词意义,根据文章中的某个信息点做出具体的推理和判断等。由于试题的形式是多选题,而每道题都可以从文中的具体信息点做出推断选择出正确的选项,题与题之间不存在意义上的逻辑性,问题的顺序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点的顺序一致,因此,考生通过快速跳读的方式便能找到问题的信息,即使在没有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也可以针对问题的具体信息做出判断,这种出题形式可能只对学生的做题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同时,阅读理解在高考测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分数比例,并且每篇阅读理解都是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这种占有较大分值而题型固定的阅读理解测试可能并不能有效测试到考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3.总结
文本通过对高考英语听力,单选,阅读测试题型的分析,发现目前的英语高考测试依然偏重于对语法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语法能力的运用却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得到发挥与检测,因此也不符合语言交际能力的原则。其次,英语口语测试在高考英语中仍然属空白,而为提高高考英语对英语语言能力测试的效度,仍需要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篇5
1.长期应试教育遗留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在风中飘扬了几年了,学生的负担也略有减轻,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会这么快就会消失,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家长、老师和学生中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很大程度上,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就连学生本人眼中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高分数,管他能力不能力,只要是试卷上不考的,就不会严肃认真对待。
2.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尽管新的课程标准规定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依然影响着教师,教学中仍然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面,热衷于讲解词汇和语法,不重视口语训练,上课时用汉语讲解英语语法、词汇、难句。学生上课忙于抄笔记,课后背单词、背例句,很少有机会练习口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陈旧是制约大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学生自身因素
听说能力能否提升、提升幅度大小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学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或关键因素在于学生自身。初中生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缺乏英语应用环境,使得一些学生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有些学生觉得说英语很别扭,不敢开口,有的学生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容易说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讲英语。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1.鼓励性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容忍错误。教师一个不耐烦的表情都会使学生自卑、丧失自信心而对学习产生恐惧。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懂得忍,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利于缓和师生紧张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不再害怕张口。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听、说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硬,表现在对英语听说的极大兴趣和驾驭自如的能力上,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
3.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必须要过语言关、词汇关、语法关。正确掌握语音、语调是提高英语听力的重要环节,要把各个音素的发音要领记牢、念准。
篇6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解析
卡耐基有句名言:人的成功,百分之三十靠个人的专业技能,百分之七十靠处理人际等综合技能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更大的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面向对外经贸公司及外向型企业各类业务员、商务文秘等岗位,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独立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以对外交流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和外向型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语言能力和商务业务的处理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商务业务处理能力放在第一位,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人才。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多仍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核心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选择和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体现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痕迹,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新思考专业定位,学习和借鉴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试图找到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办学特色的发展途径,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实用”“够用”的尺度,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将语言与商务有机融合,将高职学生的优势和特色凸显出来仍需要深入探讨。
2.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
一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开设符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前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课程设置落后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体现职业院校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的优势;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商务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搭配不合理,二者不能恰当融合;课程设置中的商务知识学习与英语技能的培养相脱节;实践课程比例小,并且实践课程的实施只限于校内,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商务实践活动的机会,没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无论在数量和条件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3.“双师型”型教师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但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只具备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的行业背景知识和企业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完整性;此外,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强,但是还存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教育难免有所偏颇,同时教师职称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行业兼职教师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则都会影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4.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材缺乏高职特色。
教材建设是影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另外一个因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用上还沿用适合本科学生的教材,教材内容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商务类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企业实际业务需求,所学非所用,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虽然有些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引进或自编了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与目前国内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相脱节和教材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是商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5.实践教学不完善制约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围绕专业理论知识展开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没有依据岗位需要而选取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各个实践教学内容之前没有必要的联系,彼此分割,没有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商务综合实践能力的缺乏和断层及实践内容与职业岗位所需专业核心技能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实践教学设备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缺乏、缺少相应的商务软件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这就要注重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核心课程的完善、师资水平的提高、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还是实践教学的日趋成熟都要围绕企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鲍文,纪淑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的调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2]扬晓红.关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研究[J].双语学习,2007(4).
[3]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一、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
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界定,离不开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的掌握,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的岗位工作需求。
综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其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包括: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6类,其中主导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工作能力、专业态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且专业工作能力优于专业态度能力。这使得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更必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方法,同时,还必须培养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不少高校不能为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有利条件;再加上缺少科学、规范、健全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办法和机制,不能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开展一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等较深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
2.课程设置更重视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管理类是一门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理念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纵观经济管理类的教学计划,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上占有绝对优势,实践与实训课程比重偏小。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则比较欠缺和薄弱,评价方式简单,是一个难以完全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在教学中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时,目前多采用由任课教师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任课教师单一评分的办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实践能力大小的依据,易受任课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较大,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貌。
4.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经济管理类具有高实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既懂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企业管理经验。就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成长路径来看,经济管理类的大多数教师也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导致了经济管理类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经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头脑与经营理念,其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够深刻。
5.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资金短缺,有些高校实验设备和仪器落后,实验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二是不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有些高校的一些专业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多是由自己凭关系去找实习单位。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培养大批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趋同化现象”。国家重点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2.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信息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掘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案例来源要从实际管理中发生的事件中来,同时要具有代表性,才能使学生从案例中能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管理技巧。
3.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判,可采取评价方法:学生之间的互评、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点围绕课常教学和素质拓展构建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是目前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
4.优化教师团队
优化教师团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保证。首先,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同时也符合高校教育文化层次需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其次,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兼职的教师,同时为在校教师提供其更多的与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接触的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
5.整合学生实习实践资源,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ERP实验室,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次,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建立校企研究中心,创办科技园,建立顶岗实习基地,这样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经济效益,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进入科研前沿和实践领域的平台,促进大学生获得就业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企业与大学必须进行相互协作,构建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8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利润和产值为主要的盈利分析,评价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考虑的因素较少;九十年代以后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开始应用,它对复杂的市场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良好的盈利能力来吸引股东投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而且国外的企业的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国内,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盈利,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通过企业利润率来体现的。不管对经营者还是投资者来讲,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和投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股东,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防止投资失败的出现,从而实现投资资本的回收及增值。因此,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盈利能力问题是一个企业管理重要核心之一。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较早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对于盈利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K.
Krausa(2017)在《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一实证调查》中出现了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即投资报酬率。他通过分析美国30多家跨国大型公司的业绩状况,总结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1]。
Jun
Ye(2017)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即给可持续增长率下的定义为“公司销售在不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2]。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少学者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盈利能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孙语诺(2018)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3]。每一个评价内容由若干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最终反映的经营成果体现在“超额利润增长率”上。
李明明(2018)选出4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4]。
王海林(2018)中提出:将企业周期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奇瑞)、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对象盈利能力及生命周期判断有关的不同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5]。通过财务、非财务指标最终能够判断企业处于哪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老化期。
俞旭芬(2018)从电力上市公司的市场背景和盈利现状出发,依据盈利能力分析基础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和成长性三方面[6]。
王玉伦(2018)认为,“在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中,盈利能力是核心。盈利分析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7]。”由此可见,盈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具有关键重要的地位。
易文学(2018)认为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目的有三:从企业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可以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从股东的角度看,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提升使股东们获得更多的资本回报[8]。
李慧玲(2018)阐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是所有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是所有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来源[9]。
苏欣(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
田宇(2018)采用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公司业绩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水平越高,但其与行业并无明显的关系
[11]。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中小型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盈利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制定有利于改善这一现象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对盈利能力这一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经营利润,以此来稳定甚至扩大公司自身的市场份额。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杜邦分析体系理论和盈利能力理论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盈利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而对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改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的主要对策。
(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
文献资料法: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结归纳法:根据论文的整体资料,提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对应的对策。
(3)进度安排
2018年11月25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
2018年11月26日—2018年12月05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2月06日—2018年12月25日:文献资料查阅,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03月31日:毕业论文初稿撰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2019年04月01日—2016年09月10日: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2019年05月11日—2016年09月01日: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核;
20196年06月04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06月05日—2016年06月10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的重点:
1.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3.格力电器盈利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研究难点:对格力电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形成“杜邦分析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的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5.所在院(系部)审查意见
院(系部)主管领导:
篇9
1.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内通过计算相关指标反应和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对外对债权人、股东也是十分重要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债权人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确定债务人能否有能力到期偿还债务;投资者投资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收益,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另外,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还会是股票价格上升,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
2.光明乳业经营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2.1销售毛利率分析
光明乳业2009年销售毛利率=(7,943,169,711-4,960,554,093)/ 7,943,169,711
=37.55%
光明乳业2010年销售毛利率=(9,572,111,030-6,269,987,809)/ 9,572,111,030
=34.5%
光明乳业2011年销售毛利率=(11,788,779,319-7,845,325,896)/ 11,788,779,319
=33.45%
通过上述计算可看出毛利率是逐年递减的,但是变化幅度不大,降幅分别为8.1%和3%,说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配比关系,毛利率保持在35%左右,这样企业才会有足够的毛利来获取盈利。
2.2销售净利率分析
光明乳业2009年销售净利率=128,456,026/7,943,169,711=1.62%
光明乳业2010年销售净利率=227,695,185/9,572,111,030=2.38%
光明乳业2011年销售净利率=270,696,426/11,788,779,319=2.30%
通过销售净利率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短期盈利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也可以揭示出企业在提高经营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措施。光明乳业2009年至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上升趋势,因为2009年至2010年的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2011年略有下降,总之,光明乳业的盈利能力较为稳定。但是,相对于较为优质的乳品企业4.5%以上的销售净利率相比,光明乳业与其还存在着差距。
2.3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光明乳业200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
=189,821,125/(4,960,554,093+26,761,995+2,472,027,574+
274,623,193+18,429,744)=2.45%
光明乳业2010年成本费用利润率
=240,962,588/(6,269,987,809+43,002,564+2,727,328,253+
280,165,543+26,766,848)=2.58%
光明乳业2011年成本费用利润率
=240,479,026/(7,845,325,896+63,906,477+3,245,800,807+
354,951,037+47,129,710)=2.08%
由以上计算可知:从2009年至2010年成本费用利润率略有上升,2011年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所下降,下降了19.3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011年各项成本费用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营业成本增加了25.13%,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了48.61%,销售费用增加了19%,管理费用增加了26.69%,财务费用增加了76.07%。而利润总额却减少了483,562.00元。光明乳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说明为取得收益付出的代价较大,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偏高,所以企业应着力控制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
3.光明乳业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3.1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分析
影响总资产报酬率的主要因素有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表明了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率越大,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经营越活跃则实现的利润越多。光明乳业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在2009年至2010年由3.00%上升至3.85%,升幅为28.33个百分点,因为总资产的周转率变化不大,所以主要是由于息税前利润的上涨引起的;2010年至2011年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又息税前利润变化不大,所以初步分析是由总资产周转率下降所引起的。
3.2总资产净利率分析
总资产净利率是指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了1元受托资产中得到的净利润,这一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光明乳业2009年总资产净利率
=128,456,026/(4,037,663,243+4,122,987,766)/2=3.15%
光明乳业2010年总资产净利率
=227,695,185/(4,122,987,766+5,974,549,480)/2=4.51%
篇10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在一定的收入和耗费水平下赚取利润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获取利润是投资者办企业的初衷,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经营管理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 高还可以使股票价格上涨,使股东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债权人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偿还企业债务的最终来源,只要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即使负债率偏高,也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经营管理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 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标准,此外,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还可以揭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釆取措施加以改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企业利润是国家税收收入的直接来源,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因此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实际上,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也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以销售业务为基础计算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以企业占有或消耗的资源为基础计算的资产报酬率指标,以投资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而本文所阐述的盈利能力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销售业务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属于综合性指标,主要从投资角度反映企业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能力。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直接相关,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毛利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是对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对成本费用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盈利状况和盈利水平,如果非正常因素对利润影响过大,应该予以剔除。非正常因素包括非正常收益和损失、即将停业的分部或分厂、会计准则或税法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是综合性的财务指标, 它受企业营销能力、收现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回避风险的能力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重要。
(一)营销能力
营业收入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扩大经营规 模、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利润的基本保证。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要关注企业的 营销策略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评价企业的销售情况。
(二)收现能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信用己成为企业之间购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商业信用大量 存在的情况下,收现能力便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企业大量的营 业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赊销量越大,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只是账面数字。一旦企业催收货款不利或赊账单位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发 生坏账损失,减少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
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在销售价格和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的最有效途径。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盈利的空间越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资产规模是否适度、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加强资产 管理,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资本结构及其风险
资本结构主要指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和稳定,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负债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适度举债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而且可以通过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但是如果负债利率过高,会直接减少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加大财务风险。特别是当负债利率高于资产报酬率时,还会减少股东的投资回报。
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它因素
篇11
(二)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特征
1.上市企业盈利的总金额的稳定性
上市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历史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不同制度下发展模式的不同,这也导致了上市企业长期的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差异巨大。国营的大上市企业或者上市企业给国家交的税多,小上市企业或者中小上市企业给国家交的税少,这就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上市企业总资产的多少客观上决定了盈利能力的大小。
2.上市企业长期盈利的稳定性
上市企业长期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上市企业具备长期稳定性,具备长期盈利水平的上市企业效益会更好,这也是这个上市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石,更是这个上市企业持久发展的活动力,因为长期的盈利保障了上市企业的现金流源源不断持续的运转。上市企业长期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上市企业具备长期稳定性,具备长期盈利水平的上市企业效益会更好。
(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对上市企业的影响
上市企业长期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长期发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提高上市企业长期的长竞争力和占有率。一个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关乎上市企业的命运,同时也关乎投资人的投资愿望,是否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对能否扩大经营规模、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筹集新的资金来源起着至关主要的前提条件。
二、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盈利稳定性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上市企业的盈利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对利润的收入水平和占收入中比重大小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数据支撑。若上市企业长期发展中盈利水平不断提升,这就说明上市企业发展前景好,盈利水平的持久性强。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考核中带有过多的政治问题,当前一部分财务指标中设立的类目仅仅是为了满足账面需求和政府宏观需求,对上市企业自身发展和未来预期没有起到帮助作用;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浅层性,由于对上市企业自身形象的对维护和满足各方检查的需求,以及对商业机密的保护角度,上市企业所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各项数值可能还会具有一定的偏差。
2.现行利润表反映上市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真实的分析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1.从上市企业单一方面能力——销售,考察上市企业能力
为客户提供必要性的商品,满足客户需求,并从客户处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个过程称之为销售。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众多供应者中脱颖而出,取胜之机就是商品能提供的特别利益。
2.忽视政策环境——税收对上市企业利润的影响
由于国家的政策对上市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这对上市企业发展生存是非常重要的,符合国家发展预期上市企业能够享受到许多国家的优惠政策,减少部分支出,提高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对上市企业当前发展和未来预期的分析,少不了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分析。而国家政策属于上市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容易被分析者忽视。
3.忽视资本结构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有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不同的负债情况对上市企业的未来发展预期和盈利水平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许多分析者将其对立开来,完全忽视了资本结构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有通过经常项的收入,是上市企业稳扎稳打,长期稳定发展,这才是最符合上市企业发展预期的盈利模式。
三、提高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
(一)上市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1.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标准工作流程的制定
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规范上市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国家或上市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提高团队能力建设
由于上市企业是一个团体,不仅个人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适应团队,相互合作,共同帮助;团队的本意就是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一个目标,协同作战,及时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使团队的力量最大化。
3.做好财务预决算
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实际生产中所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和相关个人和部门进行协商沟通,改进生产管理办法,通过更有效率的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上市企业生产顺利进行。
(二)上市企业应重视税收对上市企业利润的作用
篇12
一、资本结构配置及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
(一)资本配置结构的概念
公司资本结构配置定义为通过在市场上筹集资金占有公司的总体资产结构一定的比例。资本结构配置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资本配置结构是指公司各个部分所占该公司总体资本比例。狭义的资本配置结构则只是指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和股权两方面以一定比例所组成的企业总体资本。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结构的衡量标准上,广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股权资本两方面的组成比例,但均是对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评判指征。
(二)资本配置结构的评判指标体系
从公司的所定下的短长经营目标来看,通过对短期资本配置结构多个指标和长期资本配置结构指标两方面深入考虑,可从短期、长期上市公司的清债能力、公司对资本的运用效率财务指标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公司盈利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企业在其价值上的大小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获利回报比。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评判指标多方面,由企业销售所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收益、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等多个指标。
(四)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联程度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对公司价值观能否得到实现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公司清偿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因子。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利用权衡模型得出公司整体价值与公司债权资本两者的比例关系大致呈现出数学上U型图的关系。权衡模型的理念引入公司财务拮据成本及其成本的方法对公司的资本配置结构和整体盈利能力的相互关联程度作出更为全面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利用信号传递理论,基本理念针对市场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来展开。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公司的直接掌管经营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产权所有者、市场上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内部信息,也就是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信息传递鸿沟。从信号传递理论基本得出企业整体实力素质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长期盈利能力方面采用的财务杠杆力度能够更大,进而公司的价值度也随之增加。
二、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配置与盈利能力的关联实际分析
国内电力行业资本结构配置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研究证实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绝大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成分所构成。本文在对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抽样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标准差为15.32%,其中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分别为长沙电力、河南豫能、通宝能源、乌江电力和桂冠电力五家企业,这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的负债率高达56%,而从近期及5年企业市场规划的趋势来看,由于电力行业在产业上的不断扩张,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进一步增长。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第一,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来讲,资产负债率的不断高企使电力行业上市后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涨,进一步影响到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整体资本收益率。第二,由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影响到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展。
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抽样统计得出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为14%,标准差为9%,21家上市企业在这个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振荡性,而抽样调查得出净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达到49%,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因此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篇13
亚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倒了
日航的前身是日本航空有限公司(Japan Airlines Co., Ltd.,下称JAL),创建于1951年,也是日本战后第一家私有制航空公司。1953年,日本通过《日本航空株式会社法》,JAL被政府收购和控制;1986年,日本颁布《日本航空股份制公司法》,JAL进行了民营化改革,被改造成股份制企业;2002年10月,日航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至2009年,日航拥有120多家合并子公司,近200家非合并子公司与附属公司。在资产和营业收入规模方面,日航仅次于全球最大的美国航空公司,是全球规模第二、亚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被视为战后“日本株式会社”的骄傲和经济繁荣的象征。
但近年来,日航却出现了盈利能力低、财务状况不佳等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航空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主要航空公司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日航也难以幸免。
2008年,日航亏损6亿多美元;2009年,该公司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2010年1月13日,标准普尔公司将日航信用等级下调至CC,并列入观察名单;同日,日航股价下跌至7日元的历史新低,而该公司股价历史最高点在2003年曾达到每股366日元。
为了避免破产清算,1月19日,日航依据《会社更生法》向东京地方裁判所申请破产保护,即破产重组。
高额负债拖垮日航
破产保护主要是为了让已经陷入不能偿债危机但仍然能够恢复经营的企业免受破产清算。申请破产保护的前提是企业已经处于不能偿还债务的困境。
企业不能偿还债务具有两种情况:第一,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但由于资金安排不当或者资金调度不当而不能偿还债务,即“技术性”不能偿债;第二,企业负债高,已经资不抵债或者接近资不抵债,即“实质性”不能偿债。
在2004至2008年期间,日航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5%,2008年其资产负债率已接近90%,已经处于实质性不能偿债困境。因此,高负债是日航申请破产保护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日航申请破产保护的导火索。
全日空航空公司 (以下简称“全日空”)是日本的另一个航空“巨头”,也是日航的主要竞争对手。数据表明,全日空资产负债率虽然低于日航,但也处于很高的水平,而且全日空现金比率、流动比率还高于日航。
为什么处在相同外部环境下的日航申请了破产保护,而全日空却没有走到这样的窘境呢?
数据表明,在2004至2008年期间日航平均ROE、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6.68%、-0.82%,而全日空则达到了9.42%、1.78%。日航盈利能力指标负值说明,该公司已经难以通过自身的经营来获取利润提高偿债能力,只能通过破产重组来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而全日空盈利能力指标为正则说明,该公司可以通过经营来获取利润和现金,虽然负债率高但仍然具有偿债能力,也就无需申请破产保护。从制度安排上看,破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债权债务以及资产重组来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实质上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就是说,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一定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说,盈利能力低是日航申请破产保护的根本原因。
日航的盈利能力分析
成本费用、收入构成了企业的利润。企业成本高、收入低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差。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到日航的成本和收入呢?
(一)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资产收益率等于营业收入净利率乘以总资产周转率。日航营业收入净利率为负值且低于全日空,但总资产周转率高于全日空。根据总资产收益率与营业收入净利率的关系,日航总资产收益率低是营业收入净利率低所造成的,即日航的经营业务盈利能力低。
空运业务是日航的主营业务,其中客运业务对其经营业绩影响最大。根据日航年报披露,在2006至2008年期间,日航开设的国际、国内航线都多于全日空,但每航线的载客量却小于全日空。载客量和票价是影响航线收入的两项因素。在票价相同的情况下,载客量多少就决定了航线收入的高低。由于日航每航线载客量小于全日空,故影响到日航每航线收入低于全日空。
进一步看,客运业务收入来自各航线上的每班次收入。在2006至2008年期间,日航在国际、国内航线上的飞行班次都多于全日空,但每班次载客量小于全日空。带来的不利结果是,日航每班次收入低于全日空。航空公司的飞行成本主要与飞行班次、飞行里程有密切关系,与每班次的载客量有关但并不密切。在每班次飞行成本中,固定飞行成本比例高,而与载客量有关的变动成本小。因此,在日航每航线、每班次收入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其每航线、每班次营业利润低。
每航线、每班次载客量及收入表明,日航航线盈利能力低于全日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日航在航线设置方面不合理。
在日本,相对全日空来说,日航与政府的关系更密切,其经营往往会更多地受到来自政府和政客方面的压力,或者会更多地迎合政府和政客的需要。为了提供就业机会、树立政绩以及其他政治目的等,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在其管辖的一些小岛屿纷纷建立机场。配合机场建设,日航开设了相应的航线。日本西南部小岛上人口稀少,如大东群岛的多良间岛(Taramajima)人口为1300人左右,波照间岛(Hateruma)人口为600人左右,奄美群岛(Amami)人口为7万人左右。这些地方的旅游业也不发达。但为了政治目的,日航却开设了覆盖西南部大部分岛屿的航线,而全日空开设的航线则少得多。客源一定或者不足的情况下,设置的航线多,自然会导致每航线、每班次的载客量少、收入少、航线的盈利能力低。
(二)营业成本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日航年报披露的信息,其经营支出包括如下9项内容:1.工资、薪水和福利;2.飞机燃料;3.飞机维护;4.飞机租金;5.着陆费用和其他租金;6.购买的服务;7.佣金;8.偶发和其他支出;9.折旧和摊销。在各项支出中。工资、薪水和福利以及飞机燃料这两项费用支出占总营业成本费用的比重最大。在2004至2008年期间,工资、薪水和福利支出占总营业成本费用的比重保持在19%~22%,飞机燃料支出占总营业成本费用的比重保持在14%~25%。
1人工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有媒体分析报道,在同行业内日航的劳动力成本是最高的。日航劳动力成本高可能是由该公司工资水平高造成的,或者是由该公司员工工作效率低即人员臃肿造成的。日航和全日空的员工报酬披露方式不同,难以比较它们员工之间的工资水平高低,但计算出日航与全日空的生产率后,可以发现,日航员工的生产率要低于全日空。这表明,日航确实存在人员臃肿问题。为了解决人员臃肿问题,2007年2月,日航开始实施以削减人工成本为主的集团中期复兴计划,计划在FY2010年度将员工人数消减到49500人。至FY2008年底即超额完成了这一目标。但具体数据表明,以空运业务(包括航线有关业务在内)员工人数计算的员工生产率指标并没有提高,反有所下降。这说明,日航的此次裁员并没有太多涉及空运和与航线有关业务,没有根本解决主营业务的冗员问题。日航裁员计划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日航存在人浮于事,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2燃料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飞机的飞行燃料成本除了与飞行距离有关外,还与飞机的机型有关。一般来说,小型机的飞行燃料成本要小于大型机。例如,根据2006年年报披露的信息,200个标准座位的B787平均座位耗油量小于384个标准座位的B747-400平均座位耗油量。比较日航与全日空的飞机机型结构,可以看到,日航大型机数量及比例都高于全日空,而中小型机数量及比例都小于全日空。日航飞机机型结构决定了日航燃料成本要高于全日空。为了解决机型结构所造成的燃料成本高的问题,日航在2004年中期商务计划中制订了用中小型机逐渐替代大型机,使中小型机成为主力机型的计划。在随后的几年中,日航大型机的比例逐步降低,但2008年日航的客机机队中的大型机比例仍然高于全日空。因此,大型机比例高是日航燃料成本高的一项重要原因。
中国航空企业亦需警惕
日航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原因是债务高,盈利能力低,难以偿还债务。在企业破产危机形成过程中,债务高和盈利能力低两项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共振,加速破产危机形成过程。就日航来说,日航盈利能力低则难以降低债务,使企业处于比较高的债务状态;而债务高又必须支付大量利息,侵蚀利润,导致企业获取利润能力低。
日航盈利能力低主要是由业务盈利能力低造成的。在收入方面,由于航线、航班设置不合理,导致每航线、每航班获取的收入水平低;在成本费用方面,由于人浮于事导致人工成本高,飞机结构不合理导致燃料成本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图1所示的日航陷入破产保护危机的形成过程。
从日航破产保护形成过程来看,要解决日航危机问题,则应该提高日航盈利能力和降低高负债。而要提高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则必须优化航班设置与机型结构,裁剪员工等;减少高负债,则要么免除部分债务或者向日航注入资金。
导致日航陷入破产保护困境的四大原因是:
1.航线设置不合理而导致航线收入低;
2.机型不合理而导致飞行燃料成本高;
3.劳动效率低导致人工成本高;
4.高负债。
日航公布的破产重组计划主要内容为:
1.日企再生机构和日本发展银行为日航提供共计6000亿日元(66.1亿美元)重组资金;
2.至2013年3月,日航裁减近1.57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员工总数的30%。把目前的110家子公司减少至57家;
3.以更节能环保机型代替巨型飞机;
4.取消不盈利的国内航线。